语文鼓励教学

2024-09-25

语文鼓励教学(精选12篇)

语文鼓励教学 篇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为学生积极营造自由争鸣的良好氛围, 引导学生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锻炼和提高能力, 这是任何尝试教学改革的教师们应当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学生争鸣的理论依据

1.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从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来看, 语文本身既是一门学科, 又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因而人们又称它是“基础工具”或“工具的工具”。语文学科的这种工具性特点, 决定了人们不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 绝大部分都要凭借语言, 即语文这一工具来实现。人们的思维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始终是结合在一起, 密切不可分割的。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课堂争鸣能力, 不仅直接有助于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对其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以及知识面的开拓、各学科自学能力的培养, 更能产生积极影响。

2. 语文教材的审美性特点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各类文体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价值。阅读语文教材, 我们可以领略到祖国壮丽秀美的山河。巍峨的泰山、雄壮的雁荡、妩媚的西湖、秀丽的漓江……无不在语文课本中呼之欲出。阅读语文教材, 我们可以发掘到语文课本中所揭示的社会美:崇高伟大的精神、助人为乐的风尚、美丽纯洁的情操等, 都在语文课本中得到了形象感人的反映。“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文作品中不乏积极的人生观与思想情怀,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高尚的爱国家、爱民族、爱人类、爱自然、爱人生的美好情感, 这些作品中丰富的社会美无不在陶冶着无数后来人的美好心灵, 激励着人们不懈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信念与明天。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挖掘、体验和渲染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美, 并展开积极的课堂争鸣活动, 培养学生发现感受与体验创造美的能力, 就能使学生不断获取高层次的美的享受和追求, 实现自己的美好的人生价值。

3. 课堂教学的学生主体性特点

语文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迁移与优化为目标。与其他学科一样, 语文学科的教学同样是师生间的双边的共同性活动, 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显得非常重要。围绕语文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个个问题, 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争鸣活动, 能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特点。人们常说:“真理越辩越明。”有益的课堂争鸣将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 并在友好的争鸣氛围下, 加深对作品艺术和思想价值的正确理解, 提高其判别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心理的开放性特点

由于我们国家民主法制的不断健全, 使得广大中小学生在个人心理上越来越呈现开放的特征, 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当主动适应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和社会。如果语文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个性, 而是坚持“一言堂”, 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这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反感, 不但使课堂教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对语文学习失去原有的信心和兴趣, 甚至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创造性的沦丧。

二、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学生争鸣的途径与方法

1. 鼓励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 大胆提出与教师相异的观点

师生之间是教学相长的关系, 要使语文课上得生动、丰富, 并且使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真正的提高, 其思想得到健康发展, 语文教师就应致力于充分保持学生思想的自由, 鼓励学生直抒己见, 并大胆地提出异议。当师生之间的探讨成了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佳境也就自然达到了。

2. 鼓励学生向课本、学习参考资料质疑

学贵有疑, 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发现疑问, 意味着其对课文的理解有所加深, 在此基础上深入钻研思考下去, 就能使语文学习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例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是一篇主题非常深刻、非常值得学生玩味欣赏的小说。笔者发现同学们预习时, 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着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两句, 感到理解上有困难。围绕这样的问题, 我就积极鼓励学生借助有关阅读辅助资料, 大胆地从课文的疑问处深挖开去, 进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孔乙己》中塑造人物的匠心和主题的深邃。

3. 鼓励学生摆设擂台, 对垒论辩

在课堂教学中, 围绕一定的问题, 借鉴模拟电视节目中有关正反方开展论辩的做法, 让班级中的学生自由选择正反论辩方, 并以正反方两个小组为单位, 相互展开热烈的论辩与研讨,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争鸣环境。这种争鸣氛围可以说是最佳的课堂教学氛围,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从而在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对垒论辩中逐步拓宽思路, 澄清模糊认识, 进而加深对课文内涵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三、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争鸣活动中教师作用的体现与发挥

与其他教学活动一样, 课堂争鸣同样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积极组织、引导以及对课堂争鸣的调控。面对学生对教师、教材及学生相互间的质疑辩论, 教师应在学生争鸣的基础上, 及时作出评价性反应, 或对争鸣辩论的过程加以调控, 当出现课堂争鸣的情况时, 要及时肯定学生的积极意见。对学生有价值的质疑和正确的答案, 教师不能哼哼哈哈, 不置可否, 而要及时评价和鼓励, 这样才能使课堂达到高效。

摘要:鼓励课堂争鸣与激发学生主动求知、实现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及迁移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正确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下, 语文教师大胆地将争鸣氛围引进课堂, 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并不断优化语文学科的教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争鸣

参考文献

[1]李小伟.辩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引擎[J].江苏教育研究, 2008 (20) .

[2]陈桂贤.阅读教学与课堂辩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 (4) .

语文鼓励教学 篇2

2) 老师知道你已经努力了,回答错也没有关系,你在老师心里是好样的!

3) 比老师说的都好,老师真羡慕你,我也要向你学习。

4) 你的发言很有独到之处,也善于发现问题,大家都应该向你学习。

5) 瞧!问题在你面前害怕了。

6) 第一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你们的速度非常快,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

7) 从你高举的手里,老师感到了你的求知热情,让我们为你的求知热情鼓掌。

8) 说错是正常的,老师最喜欢爱说的孩子了。没关系,再说一遍!

9) 你这道题的方法比老师的方法还简单,到目前为止,你的方法是最出色的。

10) 你充满自信的发言真棒。

11) 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今天的作业就证明了这一点。

12) 没有想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老师真低估你们了! 他的作业越来越工整了,老师批改起来一点也不费劲。

13) 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

14) 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还能提醒同桌同学,真是了不起!

15) 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

16) 不知是什么力量使你改变这么大,从上课爱吵爱闹到学会静静思考,学会暗暗努力,真为你高兴!

17) 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8) 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鼓励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张海森,是我们班的一名比较明显的学生,开学之初,他比较讨厌语文课,上课总是搞小动作,不认真听讲,从不写作业。那天我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我和他好好的谈了谈,发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以前他就不喜欢教他的语文老师。仔细观察发现他还比较的信任我。我说:其实你很聪明,要相信自己现在学习还来得及。以后上课我总是有意无意的用眼神鼓励他回答问题,对于回答错的也从不批评。慢慢的语文作业也交上来了,语文课上也认真听讲了。记得他后来问我:“老师怎么您一教我,我就爱写作业了。”当时觉得很是欣慰。

古语说的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纵使铁石心肠在老师的千般呵护、万般鼓励下,他(她)也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何况是一名天性善良的小学生?在我的评价金语下,张海森同学慢慢地成长起来,他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了——看,下课了,一本“课外读物”在手,他津津有味地读着;听,课堂上小组讨论问题,他总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热爱语文的基础上,我又运用这种方法调动他写作文的积极性。我在他的作文本上这样写到:“你是个有心的孩子,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你更是个用心的孩子,能够根据所学课文联系生活当中的人和事来发表你的看法。老师相信长此以往,你的文学之路必定鲜花盛开。”

“你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让人读起来犹如潺潺的流水滋润着心田。继续努力,你会更出色。”

“小小年纪就写出这么有水准的文章,老师佩服不已。未来的文坛定会升起一颗璀璨的新星。”……

评价语言的精妙犹如“催化剂”激起其内驱力,海森同学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他的作业、他的作文经常被当作样板进行展览;他自信的笑容时常挂在脸上。在学校举行的写字比赛中,他取得了10分的好成绩(满分10分);在四、五年级的同题作文比赛中,他取得了一等奖;在班级阅读考级中,他顺利通过了七级……这些荣誉的取得,有谁能说不是“评价金语”的功劳?

语文鼓励教学 篇4

我任教的班级语文基础较均衡, 但根据开学初的调查显示, 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喜欢语文, 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 在语文学习上也就很不主动。针对这种状况, 我时时思考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鼓励学生们广泛阅读, 大胆质疑, 积极探究, 提高语文能力, 初见成效。

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国宝———大熊猫》一课时, 我先让同学们小组合作搜集资料, 出手抄报并交流展示, 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已接近尾声, 同学们对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说起来头头是道。这时, 我班一位同学突然举手问道:“老师, 书上说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大熊猫的记载:‘貘, 黑白斑, 性柔顺, 喜食竹。’这就是说貘就是大熊猫, 可我查了词典, 词典解释为:貘, 哺乳动物, 尾短, 鼻子能自由伸缩, 皮厚毛少, ……产于热带地区。从解释中对貘的鼻子、皮毛、产地的说明, 我觉得貘不是大熊猫,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问题在页下注及文本本身并没有说明清楚, 我与其他老师也忽略了这个问题, 这位同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抓住了文本的可疑之处, 大胆质疑。我首先表扬了他的怀疑精神, 同时, 我也意识到这是一次极好的探究学习的机会, 对提高同学们的思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时已临近下课, 作为老师, 我不想主观臆断猜测问题的答案, 于是我布置同学们就这个问题搜集资料, 作为当天的语文作业, 第二天上课交流探索解决。学生的反应出乎意料地热烈, 让我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1教师的探究过程

我首先从网上找到了这样一则资料:《什么是貘?———就是这种东西!》。这则资料图文并茂, 图中的貘好象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怪物:似象而略短的鼻子;似猪的嘴脸;似牛的蹄子;前半身全黑, 后半身全白, 脚又是黑的。只是有一点是可以断定的:此所谓“貘”决非大熊猫。却很符合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附文曰:“中国古文中的貘是产自古代西域崇山荒岭中的怪兽, 此兽能够嚼食五金, 视刀枪弓矢为无物, 且天生一身绒毛, 可以抵挡任何兵刃伤害。”那么它是现代动物还是古代动物甚至是传说中的动物?课文难道真的错了吗?带着疑问, 我又搜集了一些资料, 心里终于有了底。

2学生的探究过程

次日, 我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 我并不急于展示我搜集的资料, 也不想把我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我想让同学们一起体会一下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我用这样一段话导入这节探究课:“学则须疑, 疑则须究!貘与大熊猫究竟有何渊源呢?请大家根据我们搜集的资料一起来分析探究。”搜集了资料的同学已跃跃欲试, 我让学生们分组交流资料, 并讨论研究。话音刚落, 有的小组已激烈地争论起来, 有的小组则在认真浏览资料。15分钟后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表研究结果, 其他人补充。

生一:我组认为貘根本不是大熊猫。我组搜集的每份资料都显示这是两种不同的动物, 大家请看图片。 (展示图片, 其他组有人表示赞同)

生二:我组也认为貘不是大熊猫。但他们也有相似之处:身体都有黑有白;都吃竹子。所以人们才把它们混淆在一起, 我们还推测它们是亲戚。

(同学们都笑了, 并说“有可能”)

生三:貘在我国古代记载中是一种嚼食铁铜等金属, 刀枪不入的动物, 我们认为现代不存在这样的动物, 可能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师:那么是否可以认定书上说貘是大熊猫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生四:我组搜集到的资料显示我国古代确有貘这种动物。女皇武则天一次就送了十张貘皮给日本天皇。证明我国古代是有貘这种动物的, 只不过人们把它神化了。

生五:现代的貘有马来貘、非洲貘和美洲貘, 马来貘是马来西亚的国宝, 我国香江公园的马来貘就是马来西亚政府赠送的。另外有资料显示我国境内发现巨貘化石, 巨貘生活在200万年以前, 和大熊猫生活在同一时代, 一万年前绝迹。可见我国远古时代曾有过貘, 不过有文字以来才5000年, 貘早就灭绝了。

师:那么唐朝以及我国古代对貘的记载究竟是马来貘还是大熊猫呢?

生六:我们认为我国古代所记载的貘可能是指大熊猫, 而现代的貘指的是另外一种动物。

师:大胆的假设是探究的重要步骤, 还需小心求证。有没有资料可以证明这个你们的假设? (学生议论纷纷)

生七:我们组搜集到一份《古代熊猫名考》, 资料显示大熊猫在古代不但被称为“貘”, 还有许多称呼, 如庄子称它为文罴, 陆玑称它为白豹等。

师: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史籍记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化, 名称不断演变, 直到近代才正式定名“大熊猫”。那么大熊猫和貘到底有何渊源呢?

生: (七嘴八舌) :我国古代称大熊猫为“貘”, 现代的“貘”是另一种哺乳动物的名称。

教师总结:此貘非彼貘, 这个问题在大家的探究下水落石出, 大家要做到大胆质疑, 主动探究, 搜集资料, 随时筛选, 多方求证, 防止浅尝辄止, 得出错误的结论。

教学效果自评: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探究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 老师只是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收获与反思:在探究性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好探究学习的情境, 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非常方便, 但不能浅尝辄止, 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探究学习中, 老师的指导仍然很重要, 语文教师自己也要搜集资料, 做到胸有成竹, 指挥若定。这次探究中的教材并无错误, 但教材解决得比较模糊, 容易导致学生的误解。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开展了一次成功的探究性学习。教材不是不可更移的权威的化身, 学习并怀疑, 怀疑则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中深化教材、完善教材、丰富教材, 提升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郭进喜.浅谈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考试 (教研版) .

[5]吴蝶霜.感悟新教材活用新教材[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 (10) .

语文鼓励教学 篇5

鼓励自主学习,提高语文写作课堂效率

文/章立新

摘 要: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陶冶情操的主要方式。近年来,我国推行了一系列语文教学改革,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效果还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写作教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积累经验,即做到自主学习,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给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写作教学;自主学习策略;高中语文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陶冶情操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现阶段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语文写作教学现状,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自主学习策略是新课改中大力推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写作教学效果。本文对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自主学习和语文写作教学的联系

写作教学是一种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并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写作能力是一种运用语言表达自身思想和认知的能力,高中语文人教版的新课标中对写作能力进行了明确阐述。提高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是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写作教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学生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写作训练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审题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等。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写作的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训练,而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就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首先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和科学划分,并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对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控制和调整。由于写作教学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才能为课堂写作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将自主学习策略应用到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

1.转变高中语文写作传统教学观念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按照原有的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也不要限制文体和内容,避免遏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感觉写作枯燥乏味。通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等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和发挥的空间,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和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写出能够展现自身才华的文章。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写作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写出来的作文生硬而缺乏新意,不仅无法获得高分,还会打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导致学生对写作越来越反感。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练习自己擅长的体裁,并且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且尝试用不同的文体写作,并使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同一事物,以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写作产生兴趣,并且能够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写作中,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3.通过多种途径开阔学生的视野

语文学习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具有无限的外延性。语文课堂学习只能学到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课外学习学到的知识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以此提高写作教学水平。例如,引导学生抽空看《百家讲坛》等,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了解,通过《科学与探索》节目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而《道德观察》能够让学生了解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学生的道德和法制观念。学生通过这些节目学到的知识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让自己的作文变得充实而生动,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以此提高写作水平。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小组合作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写作教学方式。传统的写作教学批改中,教师往往只是在学生作文后面写上几句简单的评语,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评语的意思。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写作教学中的自主探究意识。例如,教师可以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互相评阅作文,通过学生批改的主动权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运用自己的知识对别人的作文进行理解揣摩,然后写出自己的修改评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写作体系,以此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改进和创新写作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姜灵妍。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15)。

语文课堂的鼓励艺术 篇6

[关键词]鼓励 语文教学 艺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14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关注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必须关注其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或许可以通过几本语文书进行一个系统的学习,那么,语文的人文性呢?如果仅仅通过文中人物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发挥鼓励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语文课堂鼓励的重要性

1.适应新语文教学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各项语文活动,锻炼他们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另外,还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使大部分学生甚至是全班参与,这就需要加入鼓励的力量。

2.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多教师都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在一节语文课上,一位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出新颖的解答,虽然他的答案尚未全面,可老师当时给他的评价是:“你是一个爱思考的学生,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在老师的鼓励下,全班同学继续思考,结果,那节看似很有难度的语文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鼓励方式,如用鼓掌来表达同学之间的鼓励,即“爱的鼓励”,有了这种鼓励,很多学生乐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思想,积极参加各类课堂活动,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3.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教学过程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教育的过程。那么,教师要如何使学生能听进教诲、掌握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有向师性”,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契机,使每个学生心里蕴藏希望的火种,得到教师的真挚鼓励,就会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增强自信心,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向师性发挥作用。

4.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灵活运用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

二、 语文课堂鼓励的应用

1.学习兴趣的鼓励

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这说明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激发内部情感。兴趣来自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要力求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组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了求知欲,他们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去探索。比如,在学习一些新课时,教师常常会设置一个小悬念,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进入课文学习。

2.榜样鼓励

榜样鼓励,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模范言行或典型事迹,以激励学生内心深处产生佩服思想,形成竞争意识,产生进取心理,从而获得提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榜样具有鲜明的形象特点,易使人理解、感染和接受,继之效法,因而具有强烈深刻的教育作用。如课堂上,可以以一直表现不错的同学为榜样,鼓励大家向其学习。

3.信任鼓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学生的信任鼓励能使学生排除心理的不安全感。学生只要感到心理安全,才有可能达到心里自由和心里满足,才能勇敢地表达自我的思想,产生正确的行为。

除此以外,还有评赏鼓励、审美鼓励、目标鼓励、竞争鼓励等多种鼓励方式,总之鼓励是一种外在动力,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艺术,影响和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的主动化、自觉化、深刻化,因此,要善于运用鼓励艺术,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不应该吝啬鼓励,学生不应只得到“好”“对”等评价,应该给学生更全面、更具体的评价。另外,鼓励的灵活变通性也应该得到充分的考虑。作为教师,应该把鼓励更多地运用到教学中去,适应新语文教学的需要,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

教学艺术在于鼓励与唤醒 篇7

放长假期间, 我布置学生一篇作文《我的假日生活》。上交后, 我惊喜地发现以往作文只写几十字的谷山泽同学竟写了四页!而且字迹异常端正, 叙事详尽具体。写的是长假期间和同学去温州乐园游玩的事, 尽管语言拖沓, 但这次作业无疑是一次进步, 是一次飞跃!

以往我印发最优秀的习作给学生评讲学习, 这次评讲我改变常规, 印发谷山泽的作文, 给学生学习。谷山泽同学平时在同学中学习威信不是很好, 作文一发下一片惊讶!在暗暗称赞他认真时, 对他的突变表示质疑, 有学生说他作文有重复的句子, 有同学说他罗嗦, 有同学说有个错别字。有很多同学不佩服!

我说:“看来同学对写作很挑剔, 很好!但谷山泽这次做到了比这些更重要的事——认真写作的态度!有好态度, 一切写作技巧都不在话下!谁以后写作态度好表现出来, 我就印谁的习作。下一次作文写一篇关于运动会的事。”此时谷山泽同学得到鼓励满脸笑容。而在之后的作文课上, 又有平时写作不好的同学达到了让我大吃一惊的水平。

教师的教学艺术在哪呢?仅是学习知识上的指导, 学习技巧上的指导能有如此快的教学效果吗?显然没有。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很大的, 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无穷无尽的。一旦发动了学生内驱力, 学生潜力就会神速地发掘出来。做教师的平时发现学生灵光的闪动多么重要啊, 它往往是发动内驱力的突破口!

二.批评的艺术

在学习《核舟记》的课上, 一学生听课走神, 手里拿着一个矿泉水的瓶看着它摆弄来摆弄去。我讲课正在兴致头上, 不想停下课插入批评的话, 可是又担心该生听课的损失。于是我只好提醒该生站立起来说:“看来你学习很认真, 我们在学习《核舟记》雕刻艺术和说明特点的当场, 你就马上观察矿泉水瓶的制造特点, 请你说说这瓶的结构特点。”该生认识到我在婉转地批评他, 脸颊绯红, 又不想丢面子, 就说:“这瓶圆柱体, 约二十多公分高, 周长也二十公分。”“各位同学, 他刚才几句, 拿说明的结构来看, 是属于什么说明?”“总体说明。”“总体说明后该说明那里?”“局部说明。”“是呀, 局部说明很重要, 我们刚才学习核舟的船舱部分是主体部分, 要认真学习啊!不能分心, 请你坐下。”

该生觉醒不小, 坐下后再不敢玩弄瓶子了, 全班学生也都专心学习课文。我想这一招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收到了批评的效果, 也扣住讲课的内容。真觉得满意!

三.智慧的启迪

在上《说屏》前, 我叫一个学生先说说见过的“屏风”, 一学生说自己见过的屏风是有山水画的, 是在酒店里见过的, 它是木头做成的。接着我要求学生讨论刚才该学生回答了几方面的内容。讨论后认为回答了屏风的种类是“木屏”, 屏风的特点是有“山水画”, 是艺术的点缀, 屏风放在酒店的作用是避免路上的人从外直接看到厅室里的客人血盘大口地吃不雅观。种类、特点、作用三方面。接着我启发学生读课文,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屏风的?学生读了课文后回答很活跃, 很轻松地解读了文本。

我这一设计是把学生生活和文本结合起来, 从生活引入文本, 从已知经验引入理性知识, 好懂不深奥, 学生阅读有方向。学生的智慧是要启迪的, 教师仅起到桥梁的作用, 把学生的生活和文本之间搭建起一座桥, 引导学生通过, 让学生智慧闪光, 通过这座桥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自己, 别扶着走, 让他自己迈着步子大步走!

四.高歌的唤醒

《安塞腰鼓》表现的广阔的场面, 豪放的气概, 奔放的气势, 激越的情感, 读来令人鼓舞、振奋, 它反映了大西北人争脱束缚, 渲泄生命能量, 迎接时代西北大开发, 投身建设大西北的的豪情壮志。课堂教学选择“读”的手段来领悟热情澎湃的感情自然是好方法, 大多教师都这么做。但总觉得与丰富多彩的西北文化相比显得单调, 还不能淋漓尽致抒发西北人的高昂、热情、奔放的斗志!为了丰富文本内涵, 渲染课堂气氛, 展现课文意境, 调动学生兴致, 我用一曲《西部放歌》充实、强化了课堂教学艺术, 博得了一阵阵掌声!“哗啦啦的黄河水日夜向东流, 黄土地的儿女哟, 跟着那太阳走!”那响彻云宵的男高音, 震撼黄土高坡, 和安塞腰鼓齐鸣, 把冲天的豪情演绎得无比高远!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探究 篇8

一、语文教学让学生多探究需学生去自主学习

学生能否探究学习,其前提应当完全建立在学生能否去自主学习。在平时诸多教学课堂里,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地位是不能得以很好确立的。学生自主地位得不到落实,那探究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徒有虚名。这应当也不是理想的语文教学,这样的课堂即使我们老师去大放异彩,对学生而言又有何效?最起码说是少,且也完全可以说是无。我们可以去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教师的教学缺失了自主性的设计和操作,一切任其领导的指使,你的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马虎应付,甚至就是消极怠工。所以,为了学生的多探究,笔者所崇尚的是朱永新先生所提倡的理想智育,即让课堂多多的充满着民主气氛,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无论是一般性的阅读感悟,还是较高层次的创新阅读感悟,都应当是学生的天下,绝不可能有点滴老师去越俎代庖的印记。

二、语文教学让学生多探究需学生去合作学习

从相关意义上讲,阅读教学中的不少阅读感悟,赖于学生的自主是完全可以去解决问题的。但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去感悟得出,这里包含着两个层面上的意思:一是全部学生感悟,一是学生所感悟的全部。怎样去解决这不是所有学生所感悟得出的问题?窃以为比较理想的策略是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的合作探究不等于就完全是建立合作学习的小组,也不等于就完全需要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只要大家能够在课堂上纷纷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悟,那感悟则有好多能够起着启迪他人思维的具体作用,进而也就有着好多学生在他人的启迪下,荡起自己美好的思维涟漪,提升着思维的水准和质量。譬如和大家一起学习阿累的 《一面》,这是一篇以特写镜头较好地表现鲁迅先生的作品,以“一面”表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那伟大的人格和战斗的精神。作者在一面中比较好地对鲁迅进行了三次的外貌描写,课文的探究练习要求学生说说对这外貌描写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还从外貌描写中体会到了哪些东西。以往的教学,都没有对此进行较好的处理,或者就是说处理得不是很好。对这届学生教学时,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其学生探究的效果就比较好。学生在具体的表述中,所说出的印象都对别人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尤其在学生说出自己所体会出的东西时,都能够选准角度去进行表达,所自由发表的意见均可给人以言之成理的感觉。

三、语文教学让学生多探究需学生去成功学习

数学教学要鼓励学生创新 篇9

一、提高创新能力, 发展创造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 归纳推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想象能力。老师要对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素材和知识原型, 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完长方体后, 我让学生闭目想象一个长方体, 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好像来到了大沙漠。”我问他:“你怎么想到沙漠了?”学生回答:“我口渴了, 在我面前有一个冰箱, 冰箱里有大大小小的长方体饮料罐。”在教完平面图形后, 我让学生自己回家设计桌布, 有设计三角形的 (说三口之家, 每人坐一个角) , 有设计梯形的 (适合两个人谈天) , 有给方桌设计圆形桌布的 (理由是有一种整体美) 。由此可见, 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多么活跃。

二、体验创新快乐, 创造活力课堂

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 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

作为老师, 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其次, 我们要学会赞扬。失败是成功之母固然有道理, 但成功亦是成功之母, 好的赞扬有时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教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 我问了一句:“猴王聪明吗?”学生回答:“聪明。”我接着又问:“如果猴王要5块、6块怎么办呢?”待学生说出后, 我又及时地表扬了一句:“你们比猴王更聪明!”

三、运用鼓励语言, 启迪创新思维

看下面的教学语言:对于梯形, 动手折折、剪剪、拼拼, 你还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自由操作, 让学生在较轻松的状态下激活原有的相关“数学活动经验”, “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谈谈你的初步设想。”引导学生充分假设, 大胆猜想, 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你们的猜想对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些是否正确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一算11-9得多少?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摆小棒看一看。”“如果……怎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哪个办法更好?”“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用自己喜欢的……”“你认为……”这些具有开放性、更体现自主性的教学语言, 从学生在经验、认知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出发, 因材施教, 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宽松开放的空间, 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探索算法, 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新理念, 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开放性题有一定的深度, 具有挑战性, 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使用体态语言, 增强课堂活力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根据实验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量, 7%来自文字, 38%来自语言, 55%来自面部表情。可见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加深印象, 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外, 还要辅以体态语言。体态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注视、表情、动作。在课堂教学中, 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 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教室毕竟和舞台不同, 应强调自然和真实, 无须刻意追求某种形式。如走近学生, 用手轻拍学生的肩, 抚摸一下学生的头和背, 以示鼓励;手掌向上, 要求学生站起来, 手掌向下, 要求学生坐下;举起学生的作业, 以示赞赏, 等等。

总之, 创新是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给学会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提供适当的材料, 为学生创设条件, 让学生去实践、去发现、去讨论、去思考, 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

摘要:创新是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给学会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提供适当的材料, 为学生创设条件, 让学生去实践、去发现、去讨论、去思考, 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篇10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学生思维, 发展学生智力。“问题”是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积极性的兴奋剂。学生通过提问, 能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提问, 能较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在学习中缺什么知识。通过提问, 还能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学习材料, 培养学生大胆向老师质疑, 向书本、向老师挑战,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探索问题的精神。

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首先要明确:课堂是学生的。新课程理念之一, 就是要把本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其次是要让学生有问题提。教师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提问本,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假设、陈述。在学生提问时, 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 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引导学生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以及支持其人格的独立性, 制止学生相互间的攻击、嘲讽和贬损, 使学生通过提问培养创新意识。

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课前设问。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 把不懂的地方或疑难问题、感兴趣的问题记录下来。先借助工具书自己解答, 然后将还搞不懂的问题准备好在课堂中提出来。

2.课中质疑。新课标指出:“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 应该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我认为, “学生个体的阅读”也就是自我发问的阅读。在课堂上, 可以开展“学生与文本对话”。例如, 在教学《石壕吏》一文时, 可以指导学生弄清楚如何与文本对话:当读到“有吏夜捉人”时, 自己要问自己:“吏为什么要晚上来捉人?”当读到“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时, 要问自己:“老翁逃走了, 老妇为什么不逃呢?”当读到“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时, 可以问自己:“吏抓人, 为什么‘怒’?老妇为什么‘苦’呢?”还可以想想, 老妇“急应河阳役”是为了什么呢?“独与老翁别”暗示了什么?等等。对教师授课中仍感到疑惑的问题, 可以与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讨论解决不了的再向教师质疑。如:教学《孔乙己》一课, 教师一般会指出《孔乙己》的主题: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 鞭鞑举人之类的冷酷。有的学生就会质疑道:在封建社会, 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是少数, 没有爬上去的是大多数, 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

3.课后反思。培养学生在上完课后经常温习功课的习惯, 反思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仍然感到困惑的问题记录下来, 留作以后上课时解决或直接向教师提问。如:在学习《五柳先生传》后, 有的学生提问: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 这种读书方法好不好?有的学生质疑:五柳先生“性嗜酒”, “期在必醉”, 这样不就是一个酒鬼形象吗?”

课堂上提问有下列几种方法

1.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根据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精心设计问题, 用问题引路完成教学。

2.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教师点拨。学生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 通过举手方法提出来, 教师让另外的学生解答。在学生解答时, 教师及时给予评判正误, 或者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 然后由教师小结。如:在教学胡适写的文章《我的母亲》一文时, 学生问:“母亲用舌头去舔我的眼翳治病, 看起来好像母亲很愚昧呀!那课文中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这时,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先解答, 再由教师小结:这样写并不是为了说母亲愚昧, 而是表明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如:在教学《与东阳马生序》一课时, 学生提出:作者远道求师, 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 “不敢出一言”, 对这种从师的方式大家有什么看法吗?这时, 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表扬。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往往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自己很难解答, 教师应给予认真地解答。这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如:教师在讲杜牧的《赤壁》时, 有的学生提出: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 作者为什么如此轻巧地说是“东风”给了“周郎便”?有的学生提出:“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还有的学生提出: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这时教师就要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最后老师才点拨出答案。

4.学生提出的问题留作以后解答。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的制约, 以及他们爱思考、爱幻想的特点, 有时会提出离奇古怪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不要因为学生的某些幼稚的提问或答案而责怪学生, 以致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但对于明显错误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纠正错误, 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他们学习的范围内还无法解决或当今科学技术还无法解释, 就要留作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解答, 或鼓励学生长大后对科学技术进行不断探索。

鼓励小学生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动学习;学习兴趣;课堂氛围

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确保学生获得终身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一直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而在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基本的素质水平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鼓励小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行论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也是确保学生课堂主体性得以有效发挥的基础。所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中的一分子。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而为高质量语文课堂的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女娲创造人类》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女娲造人》的动画片,直观的视频展示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地实现。

二、组织主动学习的活动

教学活动是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环节,也是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大幅度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因此,本文以下面几种学习活动的组织为例对如何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求知进行论述。

例如,在教学《故乡的“水墨画”》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小组讨论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文本中作者将什么比作了“水墨画”?(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3)说一说你对故乡“水墨画”的整体感受?(4)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阅读,并在小组内对上述问题进行交流,进而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使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又如,在教学《北京的色彩》时,为了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为了展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先学后教模式,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首先,组织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进行先学活动,同时,将自主阅读、自主鉴赏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出来,比如:为什么说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为什么要将北京和色彩放在一起?等等。接着进入当堂练环节,引导学生完成下面几个练习题:(1)细读第四段,然后分层,并写出各层表达的意思?(2)“如果有人问:背景的色彩如何?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其中“毫不犹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解答。最后,进入到后教阶段,针对先学环节反馈的问题以及当堂练环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本节课的教学效率最大化实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也会得到培养,对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环境也是影响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和谐、轻松的环境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能够减少学生对课堂的畏惧感,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地走进语文学习的活动之中;反之,紧张、压抑的环境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地走进语文课堂。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来打破课堂的沉闷,给课堂注入生机;也可以借助多元化的评价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以教学《北京的色彩》为例,为了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也为了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学习,在本节课的先学环节还有当堂练环节,我采取的都是“鼓励式”评价,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给出的准确答案给予及时的肯定等等,都进行了评价,目的就是要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出和谐的课堂环境,进而确保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从各个角度入手来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而在高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赵孝峰.刍议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6).

武术课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法探析 篇12

关键词:武术教学,鼓励教学法,自信心,学习兴趣

1 前言

鼓励,《汉语词典》解释为:鼓动、激励、勉人向上。鼓励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或行为,用宽容的心包容学生的不足,用积极的言语来鼓励学生的进步,以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达到师生双边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鼓励使人进步,打击使人落后。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都把由衷的夸奖和鼓励看作是人类心灵的甘泉。威利·贾姆士说:“人类天性至深的本质,就是渴求为人所重视”[1]。在武术课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或多或少地采用过鼓励教学的方法。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深思如何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去教学,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与“严格”相联系,并被认为“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应时时刻刻去严格要求并督促学生去努力学习。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有些消极、有些被动,很难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伟人培根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学生每完成一个动作都希望得到他人尤其是教师的肯定。因此,作为武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优点、长处以及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习武的热情,培养学生习武的兴趣,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加强师生的沟通和了解,使师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协调统一,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鼓励教学法在武术课教学中的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2]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在于鼓舞士气,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当学生的进步得到了正确的评价和肯定之后,会产生满足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干劲十足,信心百倍地学习。

2.1 鼓励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习武、练武的自信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只有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肯定,才会拥有自尊、自信和自强,才可能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克服和自我教育。一个人的成长、成功,离不开鼓励,鼓励就是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及证明自己的能力。在武术课教学中,教师的一个温暖的言行,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唤起学生习武、练武的热情。鼓励还可以帮助后进生找回自信和自尊,教师的一句鼓励、肯定的话语可以让学生兴奋不已,尤其是那些从未得到教师鼓励和肯定的学生,这种兴奋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对待学习和生活,鼓励像一双有力的手在无形地推动着他们前进。

2.2 鼓励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练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教师来说,最有意义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于感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做好它”[3]。这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在不断鼓励学生,则是最强大的动力。鼓励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也是不断提高学生习武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武术课教学中,教师的每个细小动作、微妙的神态暗示以及积极的情感性鼓励语言,都会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友善、尊重和重视,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练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武术课教学效率。

2.3 鼓励学生可以体现教师的个人修养和威信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为你的教学目标、任务去努力学习。我个人认为,一个只会下命令的老师不是好老师。鼓励学生,无疑会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可亲、可敬的形象,让学生觉得您是值得他们尊重和信赖的人,这样也便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有人说体育教学,身教重于言传,对于武术教学来说更是如此。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做榜样,这种“鼓励”所折射出来的武术教师的思想情操、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到习武的快乐。

2.4 鼓励学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班风。

教师鼓励学生,可以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助、互励的学习氛围。这无疑是创造学习型班级的基础,同时也体现着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教师更应在学习上、生活上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当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取得点滴进步或动作完成得优美、准确时,教师应及时用掌声给以鼓励,这种鼓励会促使班级集体友好、融洽氛围的形成。鼓励教学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素质,还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地解决武术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些难题。

3 鼓励教学法在武术课教学中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3.1 形象鼓励

形象鼓励即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来影响自己的教育对象,言行举止成为学生的楷模,使学生的一切不良行为在这种影响中得到无形的矫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通过衣着、谈吐、举止以及整个精神面貌把自己良好的形象直接传递给学生,就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如在授课前,教师衣着整洁、精神焕发地来到队列前;教师通过自身的形象气质以及启发式的语言,激发学生习武的热情;再如教师对每个学习动作都采取以身作则的积极态度,用以感染和激励学生。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的面部能做出包括喜、怒、哀、乐在内的大约25万种不同表情[4]。微笑是最美好的面部表情,它是打开课堂轻松和谐氛围的一把金钥匙。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微笑,这也为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

3.2 语言鼓励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应是自我教育”。而鼓励正是自我教育的基本前提,一个从未得到鼓励的学生,是很难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也难有自信心和进取心。语言鼓励就是用真诚的语言对学生的成功进行充分肯定,及时鼓励,给他们“我能行的”自信心和驱动力,让他们获得被鼓励、被肯定的精神享受。如何给学生以适当的鼓励是武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而语言鼓励则是这门艺术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尽可能的称赞学生们的共同优点,并对个别表现好的学生给予着重鼓励。比如一堂课结束在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概括总结时:“同学们今天表现得都很好,学得很认真,练得很卖力。虽然有些同学掌握的还不是很好,老师相信下一次课一定会做好的。某某同学进步很大,某某同学多注意眼神的配合,这样动作更具有神气。某某同学的腾空飞脚跳得不错,起跳的力度再大一点就更好了”等夸奖性语言。再如当我们针对学生的表现,动作完成情况进行鼓励时也可用“好、对、不错”等;针对练习、比赛时学生的表现可用“加油、坚持、再快点”等;当差生练习信心不足时,教师应信任地对他说“你一定能行”;当有调皮的学生想出风头时,可用幽默的语言“你的动作和成龙的动作一样潇洒”。等鼓励性语言。这样一来,学生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为个人的进步感到喜悦,进而会更加努力地投入练习。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这些微乎其微的细节上的语言鼓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促进着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在点滴中成长。

3.3 动作鼓励

与其他课程不同,武术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用肢体来完成技术动作,教师要“言传身教”。学生首先需要通过模仿来掌握技术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模仿动作不到位、力量运用不适度、不协调等现象。此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如果教师以期待、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面含微笑,轻轻点头以示鼓励;微微摇头,暗示学生纠错,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关注、关心他,同时也能很快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状态。反之,如果教师采取鄙夷和无视的目光,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极大地打击,其学习动力也将会丧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目光,巧妙地使用眼神,练就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了。当学生成功地表演后,教师也应带头给以掌声,或竖起大拇指,这种行为鼓励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武术课前、课中或课后轻拍学生肩膀表示亲切和称赞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将鼓励和表扬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3.4 竞争和荣誉鼓励

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容易产生疲劳,降低练习兴趣。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若能根据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正确地运用竞争和荣誉鼓励,往往能调动学生学练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授权鼓励:给学生一定的权利,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学生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如让学生做示范,担任裁判,当小老师,完成一次教师提名的服务性活动等。这样一来,学生都会格外卖力,感到虽苦犹荣。教师也可用竞赛鼓励:在学校班级之间,组与组、个人与个人之间开展多种多样的技术、技能的武术比赛,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教师还可以从每位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鼓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满足,调动学生习武、练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对那些武术运动能力差的学生,教师更要从他们的实际基础出发,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学习热情给予鼓励。特别是对于那些进步大,表现突出的学生,在考核当中应给予加分鼓励。

4 鼓励教学法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武术教学时对学生实施及时、多样、恰当的鼓励,既能激起学生的习武热情,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的每一个表情一个神态都能对学生进行鼓励。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也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4.1 鼓励的对象要平等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鼓励都应一视同仁,即面对好生和后进生要平等对待,要让学生觉得您是公平公正的。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如果这一点没有很好地被执行,将会对您以后的武术教学埋下隐患,轻则教师失去学生的信赖,重则教师失去课堂控制。

4.2 鼓励的对象要注重学习过程

武术教学中对学生的鼓励,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练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情感、态度的发展等,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有时候批评也是一种鼓励,譬如在武术技能考试中,有几名同学虽然努力了,但成绩还不是很理想。教师就说:“今天大家表现的都很出色,虽然有几名同学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主要是技术要领掌握的还不够,只要在技术要领上再下功夫,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样,教师使学生寄希望于今后,而认真上好以后的课程。对学生而言动力胜过打击,只有每个学生觉得自己的进步被关注和期待时,再进一步的动力才会产生。

4.3 鼓励要把握度

鼓励不是一味地表扬或藏拙。过度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长期下去,会使学生迷失自我。教师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值得注意的是,鼓励并不仅仅给予成功的学生,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探究成功者会产生自我激励,而未成功者则易产生沮丧心理。因此,对于未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同时,在教学中鼓励的次数要适当,不宜太多。一般最好在学生疲劳或思维涣散时进行,以求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活跃课堂气氛。

5 结语

总之,武术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百变的,鼓励教学法只是其中的一种,但其发挥的作用是多面的,由鼓励产生的效应也是明显的。在当今社会面临知识不断更新、教育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作为武术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学识修养,积极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并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增进师生感情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教师的个人气质、精神面貌、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实践证明,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自信,学生的自信源于教师的鼓励。俗话说:一句鼓励的话,可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负面的话,可刺伤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甚至毁灭一个人的未来。如果每一位武术师能恰当地应用鼓励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认识到“鼓励””在武术课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并将这一作用发挥到极致,使鼓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武术课教学效率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程与教学论[M].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钟启泉,崔允娜.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汪富亮.激励性教学原则的运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12).

上一篇:锅炉测试下一篇:虚拟教学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