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通用8篇)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1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课标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规定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这里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即浅易和理解基本内容。浅易是指根据初中毕业生掌握的文言词汇,凭文言语感,能够把选文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是指对文本所写内容能够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或者是品味、鉴赏、拓展等。
从各地中考试卷来看,文言文的考查都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特别是比较阅读题成为新宠。这类试题的选材有将同一类型文章如战争题材、寓言、写景等进行比较的,有将同一人物的不同事迹进行比较的,还有将不同人物如何对待同一问题进行比较的等等。这样的考查方式加大了考生的阅读量,对考生综合理解的能力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能力的要求提高了,难度也就相应增大了。同时,这也能体现命题人的智慧,在有限的试卷上为考生设计足够多的考点,让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一)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读书忌二物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饮酒滑稽②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③数年来,颇发愤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⑤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①暗疏:偷偷放任。②滑稽:巧言善辩。③比:近。④惩艾:惩戒。⑤寻绎:反复推求。⑥败:损害。
1.以上所选文字都是就读书学习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选文(甲)中能概括中心的句子是______;选文(乙)作者强调的损害自己学业的两个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②寓逆旅主人 逆旅:③予少时读书 予:④辄复不省 不省: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然负此自放,喜从饮酒滑稽者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以上文字,请你谈谈自己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甲]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乙]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其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之。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选自《庄子?天运》)
1. 请分别概括两文所讲的故事。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方:②挈妻子而去走之。
妻子: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施效颦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你怎样看待,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皇桑峪有狼,饿极,入村窃猪。
至猪舍,先洞开圈门,以备出逃。觑猪熟睡,即轻舒前爪,为猪搔痒,猪身多虱,搔之甚感惬意。搔到妙处,猪四蹄平伸,一任摆布。
至久,狼微错长牙,轻啮猪耳,使立,与之并肩站,以尾轻击猪臀,并驾而行。出村渐远,鞭挞始急。至山凹,狼凶相毕露,猛扑啮其喉,饮其血,食其肉,乃从容而去。
今视因贪欲受贿而锒铛入狱者,与彼猪何异?
1.请找出[甲]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狼的狡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目似瞑,意暇甚 暇:②一狼洞其中 洞:③轻舒前爪 舒:④狼凶相毕露 毕: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视因贪欲受贿而锒铛入狱者,与彼猪何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两个带有狼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西湖游记一则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望保?m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花色如娥②,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③,方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④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注释〕①昭庆:寺名,在西湖东北岸上。②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③如绫:形容极细软平滑。④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东阿王,三国时曹植,封东阿王,文学家。他作过一篇《洛神赋》,写他从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洛河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文字形容洛神的美及自己的爱慕之情。原作没有说是梦。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2
读是学好文言文必要的一步。最好的读是带着思考读,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掉句读, 还文言文阅读的真面目。这样学生在点句读的过程中, 反复阅读, 反复思考, 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就会提高。在训练过程中, 教师不能贪多, 但必须务得;也不能操之过急, 要让学生反复对比, 反复揣摩, 达到真正的理解。同时要注意:一、先选一些浅易短小的文言文, 然后逐步扩大篇幅。精选材料, 难易适中, 不能“难”得糊涂。二、所选文言文可以部分去掉句读, 让学生慢慢适应, 懂得点句读的方法后, 再扩展到选文部分甚或整篇。三、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方法的认可。选文要适合学生;教师不能把握话语权, 成为绝对的权威;课堂要营造出民主氛围,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让他们想说、敢说、争着说。四、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让学生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营造出美读的氛围。
第二步是联系。学生在诵读过程中, 把刚开始不能理解的实、虚词以及句式画出来, 写到黑板上, 通过几遍的诵读会有许多实、虚词和句式被学生参悟出来。剩下这些没有参悟出来的实、虚词或句式让学生联系课文或现实生活中所运用的成语、俗语、谚语等, 比较这个词古今字义的异同、语法的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等等。在这一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讨论, 查字典, 翻阅有关书籍等等, 老师不能越俎代庖, 但可适当引导。可以分小组, 看那一组讲解更详细、更易理解;可以让学生抢答, 看谁说的更准确、更全面, 甚至可以给小组或个人采取无限积分的方式, 增加他们 (他) 的后续动力。同时, 对实、虚词以及句式进行归纳总结, 使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
第三步是“思”, 即费思量。在全国十八套试卷中, 都有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上海、福建、湖南三省市还针对文言文内容设置了八道问答题, 其中有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考查, 有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物形象的考查, 也有对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的考查。因此, 文言文阅读训练教学也要追求文言、文学和文化的和谐统一, 也要注重分析文中之人, 体味文中之情, 感悟文中之理, 体悟文章之“雅”。不能就题讲题, 也要讲文章, 让故事更有故事, 让人物更加鲜明。可以针对文章中的人物写评论,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探讨人物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让文言文阅读课堂成为古今思想碰撞、师生思想交流的“宝地”。也可以通过想象或创设情景把人物生动化, 成为写作素材。读写结合, 双轨提高, 提高文言文训练教学的有效性。
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3
予得此于定海,命谢子大周钞别本以归。凡五、七言近体若干首,今久失之矣。聊忆其大概,为之序以藏之。
呜呼!天地晦冥,风霾昼塞,山河失序,而沉星殒气于穷荒绝岛之间,犹能时出其光焰,以为有目者之悲喜而幸睹。虽其掩抑于一时,然要以俟之百世,虽欲使之终晦焉,不可得也。客为予言:公在行间,无日不读书,所遗集近十余种,为逻卒取去,或有流落人间者。此集是其甲辰以后,将解散部伍,归隐于落伽山所作也。公自督师,未尝受强藩②节制,及九江遁还,渐有掣肘,始邑邑不乐。而其归隐于海南也,自制一椑③置寺中,实粮其中,俟粮尽且死。门有两猿守之,有警,猿必跳踯哀鸣。而间之至也,从后门入。虽被羁会城,远近人士,下及市井屠贩卖饼之儿,无不持纸素至羁所争求翰墨。守卒利其金钱,喜为请乞。公随手挥洒应之,皆正气歌也,读之鲜不泣下者。独士大夫家或颇畏藏其书,以为不祥。不知君臣父子之性,根于人心而征于事业,发于文章,虽历变患,逾不可磨灭。
历观前代,沈约撰《宋书》,疑立《袁粲传》④,齐武帝曰:“粲自是宋忠臣,何为不可?”欧阳修不为周韩通⑤立传,君子讥之。元听湖南为宋忠臣李芾建祠,明长陵不罪藏方孝孺书者,此帝王盛德事。为人臣子处无讳之朝,宜思引君当道。臣各为其主,凡一切胜国⑥语言,不足避忌。予欲稍掇拾公遗事,成传略一卷,以备惇史之求,犹惧搜访未遍,将日就放失也。悲夫!
【注】①《奇零草》为明末清初抗清英雄张煌言的诗集,慈溪文人姜宸英为之作序。
②强藩:实力强大的藩镇,指郑成功。
③椑:棺材。
④疑立《袁粲传》:沈约在齐梁时期著《宋书》,因袁粲忠于刘宋,曾谋杀齐帝,事不成而死,故不敢为其立传。
⑤韩通:后周将领,宋太祖赵匡胤废周自立,韩通率军抵抗,被杀。
⑥胜国:前朝。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之序以藏之序:作序
B. 实粮其中,俟粮尽且死
实:装,置放
C. 元听湖南为宋忠臣李芾建祠听:听从
D. 明长陵不罪藏方孝孺书者
罪:以……为有罪,归罪
2.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 公在行间,无日不读书
字里行间
B. 及九江遁还,渐有掣肘
牵襟掣肘
C. 无不持纸素至羁所争求翰墨
翰墨飘香
D. 公随手挥洒应之,皆正气歌也
挥洒自如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所遗集近十余种
归隐于落伽山所作也
B. 或有流落人间者
独士大夫家或颇畏藏其书
C. 而间之至也
下及市井屠贩卖饼之儿
D. 此集是其甲辰以后
以备惇史之求
4. 下列对本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为了阐释自己为《奇零草》作序及介绍张煌言事迹的正当性,引用了不少史实作为论据,这些论据既有正面材料,也有反面材料。
B. 本文行文言简意赅,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抒情等,并将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有效地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C. 本文虽然大胆表达了对抗清将领张煌言的敬佩之情,但受时代局限,有些表述不得不含糊其辞,如以“强藩”指代郑成功等,以免触犯时禁。
D. 本文主要内容有二,赞扬《奇零草》这部诗集的光辉价值,肯定张煌言抗清的光辉业绩,其中前者为全文主体。
5.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 守卒利其金钱,喜为请乞。
(2) 为人臣子处无讳之朝,宜思引君当道。
【参考答案】
1. C (听凭)
2. A (军中/行与行之间)
3. A (A. ……的;B. 或许/有人;C.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D. 介词,表时间界限/连词,表目的,用来)
4. D (本文以介绍张煌言的事迹为主体)
5. (1) (看守张煌言的)狱卒认为百姓向张煌言索要诗歌、书法作品有利于自己收取钱财,就乐意替(他们)向(张煌言)乞请作品。
(2) 做人臣子的,处在无所避忌的清明时代,应当引导君王走向正道。
【说文解字】
之
1. 代词,它为之序以藏之(《〈奇零草〉序》)
2. 指示代词,这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助词,的不知君臣父子之性(《〈奇零草〉序》)
4.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间之至也,从后门入
(《〈奇零草〉序》)
5.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6.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宋何罪之有(《公输》)
7. 动词,去、往、到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行
1. háng 军队,队伍公在行间,无日不读书(《〈奇零草〉序》)
2. hàng 刚强(的样子)子路,行行如也(《论语》)
3. xíng 运行日月之行,若出其里(《观沧海》)
4. xíng 实行,执行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5. xíng 行为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6. xíng 即将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7. xíng 乐府歌辞的一种文体《长歌行》《琵琶行》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4
金安节,字彦亨,歙州休宁人。资颖悟,日记千言,博洽经史,尤精于《易》。宣和六年,由太学擢进士第,调洪州新建县主簿。迁殿中侍御史。韩世忠子彦直直秘阁,安节言:今彦直复因父任而授,是自废法也。不报。任申先除待制致仕①,安节劾其忿戾,乞追夺。秦桧兄梓知台州,安节劾其附丽梁师成,梓遂罢,桧衔之。未几,丁母忧②去,遂不出。桧死,起知严州,除浙西提刑。
迁礼部侍郎。迁侍讲、给事中。金主亮犯淮,安节陈进取、招纳、备守三策,而以备守为进取、招纳之本。杨存中议省江、淮州县,安节言:庐之合肥,和之濡须,皆昔人控扼孔道。魏明帝云: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孙权筑濡须坞,魏军累攻不克,守将如甘宁等,常以寡制众。盖形势之地,攻守百倍,岂有昔人得之成功,今日有之而反弃之耶?且濡须、巢湖之水,上接店步,下接江口,可通漕舟,乞择将经理。存中议遂格。
孝宗嗣位,龙大渊、曾觌以潜邸③旧恩,隆兴改元,大渊、觌并除知阁门事,时台谏相继论列,奏入不出,上意未回,安节与给事中周必大奏:陛下即位,台谏有所弹劾,虽两府大将,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臣乃为迁就讳避。臣等若奉明诏,则臣等负中外之谤;大臣若不开陈,则大臣负中外之责;陛下若不俯从,则中外纷纷未止也。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上意解。潜邸旧人李珂擢编修官,安节又奏罢之,上谕之曰朕知卿孤立无党。张浚闻之,语人曰:金给事真金石人也。
与秦桧忤,不出者十八年,及再起,论事终不屈,人以此服之。拜兵部侍郎。逾年,权吏部尚书兼侍读。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七。有文集三十卷、《奏议表疏》、《周易解》。
注:①待制致仕:待制,官名;致仕,交还官职。 ②丁忧:遭父母之丧。 ③ 潜邸: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4.下面对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博洽经史 洽:广博
B.梓遂罢,桧衔之 衔:抓住
C.存中议遂格 格:被搁置
D.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 窜:放逐
B。解析衔:心中怀恨
5.以下句子中,具体表明金安节心志坚定、忠贞于国的`一组是(3分) ( )
①任申先除待制致仕,安节劾其忿戾,乞追夺 ②未几,丁母忧去,遂不出 ③庐之合肥,和之濡须,皆昔人控扼孔道 ④ 陛下若不俯从,则中外纷纷未止也 ⑤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 ⑥潜邸旧人李珂擢编修官,安节又奏罢之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C ②在家服丧;③分析形势,只是间接的;⑤当皇帝发怒时金安杰的自救表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金安节认为韩世忠之子凭借韩世忠的官位而将被授官直秘阁一事不符合国家法度,而未将此予以向上报请。
B.金安节嫉恶如仇,因与奸臣秦桧政见不合,于是弹劾在台州任职的秦梓,秦梓最后被罢官。
C.金安节在金主完颜亮率军侵犯淮河流域之际,反对杨存中放弃长江、淮河流域各州县的建议,并呼吁派驻强将防守庐州、和州等地。
D.宋孝宗即位后,时任给事中的金安节与同僚劝谏孝宗广纳雅言,亲贤臣,却因此遭致孝宗的不满,而有的朝中官员赞誉他是心志坚定、忠贞不贰的人。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5
(·四川省成都市B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击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①,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杈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②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侯,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快战:痛快地打一仗。②指王翳:指项王给王翳看。王翳,汉将。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项王军壁垓下 壁:安营扎寨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归属
C.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估计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分)
译文: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分)
译文:
5.文中第三段反映了项羽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4分)
答:
【答案】
3.(2分)B(属:跟随)
4.(6分)
(1) (3分)即使江东父老怜爱我并拥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大意正确计 2分,落实怜的意思计1分)
(2) (3分)我听说汉军用千金来悬赏购买我的人头,并给予万户封地,我就送你这个恩惠 吧。(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德的意思计1分)
1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 篇6
山东董宝礼(高级教师)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瑾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说明】本段文字涉及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以下几个实词,即“朝”“请”“胜”“数”“乃”“幸”“见”“恨”“诸”“及”“既”等11个常见词语。
【训练】
1、选出与“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中的“朝”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B、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
C、发枉陼兮,夕宿辰阳
D、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请”与其他三句中的“请”意义不同的一项()
A、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 .
B、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 .
C、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
D、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3、选出与“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中的“胜”意思相同的一项()
A、而犹有不战而胜之之势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阴一时新
1
D、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4、选出与“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中的“数”意思相同的一项()
A、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B、数千百万之众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数
5、选出与“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中的“乃”意思相同的一项()
A、高宗意乃解
B、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嗣见樊於期
D、精思傅会,十年乃成6、选出与“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中的“幸”意思不相同的一项(A、幸可广闻讯,不得便相许
B、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C、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D、君不如肉袒负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7、选出与“飞骑因番请见”中的“见”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
B、公将战,曹刿请见
C、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D、于是入朝见威王
8、选出与“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中的“恨”意思相同的一项(A、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B、偿俺残生,苦恨才平
C、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D、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9、选出意义同“陛下作法,悬诸象魏”中的“诸”相同的一组()
①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②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③ 武夫力而拘诸原,夫人暂而免诸国
④ 矫命以责赐诸民
⑤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⑥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⑦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A、①②⑦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⑤⑥
10、选出意义同“徒流及死,具有等差”中的“及”不相同的一句()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故不能推车而及
C、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2))
D、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11、选出意义同“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中的“既”相同的一句()
A、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B、既而将诉于舅姑
C、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D、哭汝既不问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参考答案及提示】
1、B(例句与ACD三项中的“朝”均作“早晨”讲,B项中的“朝”是“拜访,拜见”的意思。)
2、B(ACD三项中的“请”均作“请求”讲,B项中的“请”是“请求对方允许自己做某种事情,可译为‘请允许’‘希望’”的意思,另如《曹刿论战》“战则请从”,《孟子》“臣请为王言乐”。)
3、D(A中的“胜”作“胜利,取胜”讲,另如《谋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孟子》“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B的“胜”均作“胜过,超过”讲,另如《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C中的“胜”均作“优美,美好”讲,另如《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句与例句中的“胜”均作“禁得起,受得住”讲。)
4、B(例句与B句中的“数”均是“几,几个”之意,指不确定的数目。A中的“数”作“数目,数量”讲,另如《赤壁之战》“众数虽多,甚未足畏”。C中的“数”作“命运,运数”讲。D中的“数”作“技艺”讲。)
5、C(做“于是,就”讲,ABD中的“乃”均为“才,方”讲。)
6、A(希望,BCD中的“幸”与例句中的“幸”均是“幸亏”的意思。)
7、C(ABD项与例句中的“见”均作“拜见、谒见”讲,C句中的“见”是“看见、看到”的意思。)
8、B(B项与例句中的“恨”均是“怨恨、仇恨”的意思。其余各项中的“恨”都做“不满意、遗憾,怪怨”讲。)
9、C(各句中的“诸”的意思分别是①众,各;②⑦诸侯国;③⑤⑥兼词,相当于“之于”或“之乎”;④介词,相当于“于”。)
10、B(例句与ACD三句中的“及”都是连词,是‘和,与,以及’的意思。B句中的“及”是“赶上,追上”的意思,另如《屈原列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11、A(例句与A句中的“既”均作“既然,既然是”讲。B中的“既”是副词,不久。C中的“既”是副词,全,都。D中的“既”是连词,与“且”“又”等呼应,表并列。)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2)相关知识指导性链接】
1、朝:“朝”的意义还有①朝见,拜见君主,如《殽之战》“先轸朝,问秦囚”,《廉颇蔺相
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项脊轩志》“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②朝拜,归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五蠹》“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过秦论》“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③使„„朝拜,归附,如《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④朝廷,如《孟子》“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柳敬亭转》
a帝王朝见群臣和处理政事的处所,“是时朝中皆畏宁南”,[朝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b代指君主、政府、国家,如《赤壁之战》“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左忠毅公逸事》“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⑤朝代,整个王朝或一个皇帝的统治时期,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谭嗣同》“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
3
2、请:“请”的意义还有①邀请,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
客往赴秦军”。②谒见,拜访,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闻之,往请”,“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③请示,请教,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送东阳马生序》“俟其心悦,则又请焉”。
3、胜:“胜”的意义还有①尽,完,如《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出师表》“臣不胜受
恩感激”,《隆中对》“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4、数:“数”的意义还有①计算,如《信陵君窃符救赵》“请数公子行日”,《 隆中对》“跨
州连郡者不可胜数”。②列举,数说,如《指南录后序》“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书博鸡者事》“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③细密,如《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洿池”。④屡次,如《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5、乃:“乃”的意义还有①用在名词性谓语前,帮助判断,可译作“是”“就是”“原来是”
等,如《孟子》“是乃仁术也”,《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信陵君窃符救赵》“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②竟,却,如《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秦晋”,《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如《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④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如《芋老人传》“是芋视乃妇也”。⑤指示代词,这,这样,如《孟子》“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6、幸:“幸”的意义还有①幸运,如《论积贮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黄生借书说》“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也必专”。②宠幸,宠爱,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③皇帝到某处,叫“幸”,如《柳毅传》“吾君方幸玄珠阁”,《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④敬词,表示对方的行为是自己的幸运,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亦幸赦臣”,《鸿门宴》“故幸来告良”。
7、见:“见”的意义还有①召见,接见,如《公输》“于是见公输盘”,《孟子》“暴见于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②会见,见面,如《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③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如《荆轲刺秦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④用在动词前,表示受事者自己,可译为“我”“自己”,如《孔雀东南飞》“兰芝初来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⑤出现,显现,如《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毛遂自荐》“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马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⑥引见,如《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公输》“胡不见我于王”。等。)
4
8、(略)
9、(略)
10、及:“及”的意义还有①至,到,到达,如《殽之战》“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扁鹊见
蔡桓公》“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论积贮疏》“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②遇到,遭到,如《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训俭示康》“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③涉及,延及,如《触龙说赵太后》“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促织》“一人飞升,仙及鸡犬”。④来得及,如《荆轲刺秦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论积贮疏》“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⑤赶得上,比得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⑥介词,等到,到了,如《孟子》“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叔向贺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⑦介词,乘,趁着,如《触龙说赵太后》“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⑧介词,跟,与,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等。
11、既: “既”的意义还有①尽,完了,如《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
生欺余哉!’”②副词,已经,„„以后,如《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过秦论》“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既望]阴历每月十六,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等。
251800山东省阳信县第一中学(文化路1081号)
电话:0543-82116938215667
传呼:0543-95812-5280557(汉)
信箱:dongbaoli@263.net
dongbaoli-001@163.com
论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新策略 篇7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
因为文言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并且文言字词句的用法和现代白话文相比有很大不同, 所以现代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感到非常吃力、枯燥无味。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会遇到以下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 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缺少可以“养眼”的文言文成绩的激励, 一些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
2.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错误的学习方法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厌学心理。在学习文言文时, 学生一般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或者会采用费时地把课堂上老师的翻译抄在书本上的方法, 久而久之感到学习文言文煎熬“难产”、枯燥无味, 效果不佳, 最终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厌恶、抵触情绪。在没有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时, 要提高语文成绩, 无异于纸上谈兵。
3.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某些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层面, 常常是逐词逐句地解释、翻译。尤其是一些特别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 比如: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等, 更是一股脑儿地全部教给学生。这种操之过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只会引起学生学习方面的“消化不良”、“急性腹泻”。很可能一篇文言文讲完了, 学生还没有完全自主地读过这篇文章, 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改善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加强精品文言文阅读。高中语文课程中节选的古代文言文数量很多, 其中不乏精品, 值得学生反复诵读、思考。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精选精讲几篇美文范文, 让学生在慢慢学习这些文章的过程中, 逐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 逐步掌握各种文言文知识。学生通过慢慢学习, 领悟到精华, 体会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魅力, 对学习文言文感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比如教学《归园田居》这篇文言文时, 学生刚开始阅读时, 可能被陶渊明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那种欣喜之情所感染, 认为他内心是高兴的, 因为他说:“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但是在深入理解整篇文章的各部分内容时, 学生明显感觉到诗人在看似潇洒的背后蕴含着深深的忧愁、无奈。他说:“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这些无奈之语, 又让我们感到一丝沉重。通过认真对比诗人内心的喜悦、愤懑, 我们明白实际上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丝毫不关心时事的隐士, 他还是想对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 但事与愿违。这样, 学生慢慢领悟到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领悟到诗人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情操。
2.加强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要有效提问, 适时展开互动式教学。比如:在教学《鸿门宴》这篇文言文时, 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学生:范增口中吐出的“竖子”到底指的是谁? 学生立即就会看到课文下面的注释, 了解到指的是项羽, 但后面又为什么改口称“项王”呢, 难道真的是指项羽吗? 这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就会慢慢领悟到范增的改口, 是因为毕竟作为一名臣子, 必须顾及项羽的颜面。他的“竖子, 不足与谋”这句话既表现了他对项羽优柔寡断性格的愤怒, 又鲜明地表达了这一人物的特性, 使学生无形中提高了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感受到了文言文用语的巧妙之处。
3.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给学生、并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文言文知识的方法, 因为其是进入文言文殿堂的金钥匙。以学习文言文中的实词来说, 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 尤其需要不断积累实词, 实词最鲜明的特点是一词多义。因此, 从教师教学角度而言, 教给学生总结一词多义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得既多又牢固, 且学得有趣味, 不枯燥, 比如教学生用“关联法”学习“朝”字。“朝”字原本的意思是“早晨”, 但在我国封建社会臣子早晨必须拜见君王, 于是就有了“朝拜”之意, 而拜见君王的地方也可称为“朝堂”, 而朝堂又是封建王朝权力与国家的象征, 就产生了“朝代”之意。同时大臣拜见君王必须面向君王, 就又出现了“朝向”之意。一个简单的“朝”字, 如此一分析联系, 妙趣横生、词义也丰富许多, 学生也更愿意接受。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好文言文非常重要。此外,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要学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只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才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高悟性, 慢慢爱上文言文。
4.加强比较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近年来, 比较阅读已成为当前考试命题的主要趋势, 在试题中占着较大比重。通过比较阅读, 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中加强文言文比较训练, 通过比较训练,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进而在中考中得心应手。如教学《登高》时, 可将其与《登池上楼》对比。截取教学片断如下:师:大家都知道, 《登高》是杜甫作者写的, 而《登池上楼》是由谢灵运而作, 两位采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两幅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 细细品味两篇文言文, 从中会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接下来, 我们一起看看这两篇文章。从主题、情节及语言上大家能发现什么呢? 大家能不能深入探究呢? 比如:从两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研究其成因呢? 或者是为什么两人都选择这种形式表达呢? 当然, 在进行比较训练时, 在文言字字落实的基础上, 可合理选择比较阅读方法对重点内容加以记忆, 使学生在面临相似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如。
三、结语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 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策略, 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摘要: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人格和语文素质培养方面, 更体现在语言价值方面, 但文言文阅读已经成为困扰高中生学习的难点之一。鉴于此, 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谢印连.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探究[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35) :79-80.
[2]孙利龙.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3) :124-125.
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8
(一)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选自苏轼《方山子传》)
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B.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见:通“现”,显现
C. 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从
D.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
2.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内容的一组( )
①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 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⑤B. ①③④C. ②④⑤D. ②③⑥
3.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地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来丰富其形象。
C. 最后一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其“不遇”。但方以诗文遭祸,作者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4. 请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参考答案】
1. C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A选项考查的是词类活用,“宗”为名词作动词,译为“推崇”;B选项考查通假字的知识,“见”通“现”,译为“显现”;D选项考查古今异义,“遗像”不是今天理解的“死者生前的照片或画像”;C选项考查的是使动用法,“从”应翻译成“使……跟从”,即带着。
2. 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解决这类题目需注意使用“排除法”,即找到不是要求的选项加以排除。效果较好。同时还需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中的要求,明确题目提问的角度。①、③是描述他的“侠”而非“隐”。故加以排除。
3.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层次、段落和整体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D。这类题目一般是对文中某一句话、某一段内容的提炼概括,需要仔细找到文中相应位置的内容进行比对,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文中说的是“然方山子世有勋阀”;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4. (1) (他)年岁稍长,就改变从前的志趣,努力读书,想凭借这条路在当时干一番事业,可是始终碰不到机会。
(2) (他的家里)只看到周围空空的四堵墙,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自得其乐的神气。(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妻子,妻子儿女)
(3)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来到荒山里,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做到这样的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C。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1)注意“折节”“驰骋”“终不遇”的翻译。尤其是“驰骋”此处需要翻出引申义,不能翻成本义。(2)“妻子”是古今异义,“意”应译为“神气”。(3)注意“穷”的翻译和反问句式的翻译。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选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敲碎
B. 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戚:親戚
C. 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植:竖立
nlc202309010829
D. 罪且及副元帅且:将要
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段太尉超人胆识的一组是( )
① 今不忍人无寇暴死② 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③ 无伤也,请辞于军④ 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
⑤ 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⑥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A. ①③④B. ②⑤⑥C. ①②⑥D. ③④⑤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简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郭晞军队无法无天,写白孝德慑于郭子仪的权威而不敢过问,这就为段太尉的出场点明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B. 段太尉与白孝德的一段对话,写出了太尉对整顿郭晞军队已成算在胸,这表现了太尉勇于任事、志在救民的品格。
C. 段太尉将郭晞的十七个军士斩首示众,这对打击郭晞的嚣张气焰虽说是必要的,但它却激起了军营的叛乱,造成了不该出现的紧张局面。
D. 本文采用衬托、对比、正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方法,把为了邠州人民而主动制止郭晞军队横暴的段太尉写得栩栩如生。
4. 请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2)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
(3)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参考答案】
1. 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A选项考查的是词类活用,“椎”为名词作动词,译为“用椎敲”“敲碎”;B选项考查文言实词释义的知识,“戚”不仅仅是亲戚的意思,应译为“悲伤”,例如“休戚相关”中的“戚”就译为“悲伤”;C选项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语境义,“植”在这个语境中翻译成“竖立”而不是“种植”;D选项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且”在此处指“将要”。
2.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解决这类题目可使用“排除法”,即找到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加以排除。同时还需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中的要求,明确题目提问的角度。①是说明自己的理由;②是段太尉对犯纪军士的处置;⑥是太尉对甲者的要求,这些都不属于“超人胆识”。故加以排除。
3.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层次、段落和整体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D。这类题目一般是对文中某一句话、某一段内容的提炼概括,需要到文中找到相应位置的内容进行比对,有的时候错误就出在对文中某一个词的解释上。此处错误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学生要仔细比对。军营没有“叛乱”,“噪”是“大肆喧哗”的意思。
4. (1) 现在尚书您放纵士兵为非作歹,这样胡闹下去将要发生变乱,扰乱了天子的边防,将归罪于谁呢?
(2) 天子把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到百姓受到残暴的伤害,仍旧安然自得。
(3) 为什么要用暴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告诉郭尚书,他出来听我说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C。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1)注意“恣”“为暴”“且”的翻译,还要注意“欲谁归罪?”是宾语前置句,即“欲归罪谁”,翻译时要调整语序。(2)注意“生人”“被”“因”等词的翻译,尤其“公理”一词不是现在的名词,“理”是谓语动词。(3)注意固定句式“奈何”的翻译,还有省略句“为”后省略了“我”,“白”是告诉的意思。
【《史 记》】
(韩)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於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沟:挖沟
B.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陈:陈列
C.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购:悬赏
D. 信乃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师:像对待老师那样
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取得井陉之战胜利原因的一组是( )
①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② 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③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④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⑤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⑥ 信乃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
A. ①③④B. ②⑤⑥C. ①②⑥D. ③④⑤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简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胸有成竹:仗还没有打就预料胜利。韩信不仅具体布置了骑兵的行动计划,连敌军“空壁逐我”也肯定无疑,对此将士们很信服,拼死作战,最终胜利。
B. 背水一战:万人的队伍,背水布阵是不合常规的,是违反战术战策的,所以连敌军也“望见而大笑”随后竖起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出井陉口。
C. 谋略过人:两军相接,赵军果然倾巢出动攻击韩信的军队,韩信诈败,抛弃旗鼓,诱敌深入,前后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擒赵王歇。
D. 卓绝而奇特的军事才能:井陉之战表现了韩信知己知彼,據实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的特点。正如韩信自己所言“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nlc202309010829
4. 请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2)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3)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参考答案】
1. 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A选项考查的是词类活用,“沟”为名词作动词,译为“挖沟”;B选项考查通假字的知识,“陈”通“阵”,译为“布阵”;不是“陈列”的意思,这就要去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要注意积累。C选项考察文言实词的理解,学生需要根据词语的本义以及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购”在此处即为“悬赏”。D选项考查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师”在此处不是老师,而是表示“事”的方式,意为“像对待老师那样来侍奉他”。
2.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解决这类题目需注意使用“排除法”,即找到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加以排除。同时还需要仔细阅读题干中的要求,明确题目提问的角度。①这句话是广武君劝说成安君的话;⑥表现的是韩信的爱才、大度。这些都不属于“取得井陉之战胜利的原因”。故加以排除。
3. 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层次、段落和整體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D。这类题目错误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现,要求学生与原文仔细比对。A项错,将士们起初对韩信的计策都不相信,原文为:“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4. (1) 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然后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
(2) 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军用物资。
(3) 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C。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1)注意“馈”“樵苏后爨”“宿”的翻译。(2)注意“假”“间道”等词的翻译,而“辎重”泛指一切军用物资,这点需要平时积累。(3)这一句出现了两个通假字“能”“罢”,分别通“乃”“疲”,为“竟然”“疲惫”之意。如果能辨识出这些常见的通假字,翻译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推荐阅读:
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训练题10-09
高中文言文训练07-08
高中文言文《常梦锡》阅读题07-21
高中文言文实词练习的阅读题11-07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王克敬传附答案08-28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05-09
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06-19
七下文言文阅读训练09-07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训练07-23
文言文阅读训练模拟题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