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

2024-06-19

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共7篇)

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 篇1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常常把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肢解成纯练习式的词句训练,从而造成古代的传世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我想,这种仅仅注重词句推敲释义的教学方式势必会“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损害文章的文字价值和审美价值。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从文言文自身的整体性出发,既“窥一斑”,又“见全豹”呢?这里仅以《爱莲说》的教学过程为例,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整体感知,表层理解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在顺利导入课文之后,让学生采用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因为学习文言文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读通读顺全文,才能为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打下基础,所以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落到实处。另外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学习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本文写作背景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朗读课文,领略文章大意。

在这一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习小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力图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在此基础上, 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题目的含义,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补充并明确“说”的文体特征———“说,是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最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就什么现象或什么事物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以问题引领学生从整体感知,表层理解的第一步过渡到第二步,其实也是对第二步教学过程的一个统领。

二、重点研讨,循环加深

教学过程的第二步是重点研讨,循序加深,即依据整体的感知高屋建瓴地分析文章的局部,进一步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在这个环节,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文章最精彩处,也就是最能突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统一的局部(予独爱莲之……不可亵玩焉)。师生一起研究文本的遣词造句,研究文本对于句式的选择,研究文本结构层次的安排,研究文本在表层语言中蕴含的深层次含义。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步骤中,始终要强调“读”。熟读,研读,再进行有层次感、有审美感情的自由朗读,让学生读明白周敦颐“爱莲”不仅是喜爱莲,更是敬爱、敬慕莲,从而很好地理解周敦颐在莲身上所比赋的“君子之德”。

至此,也许会有细心的学生提问“怎样理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独’字?”或由教师提出这一问题引领学生对第二段文字进行研读。部分学生马上就能辨识出衬托的写法,也能明了作者所表明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继而对托物言志写法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

在这一步骤中以“读”为粘合剂,以问题的设置为契合点,把零碎的知识点、僵硬的知识板块很好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阅读。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围绕“爱”、“独”二字而展开的语言教学。

三、整体推进,深层理解

教学过程第三步整体推进,深层理解,即联系各个局部,对文章整体达到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必须以诵读课文为基础,结合作者的经历、所处时代背景及社会风气,从而通过一篇文章去了解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及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儒家哲学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终身不达的周敦颐来说,自我的心灵完善就成为人生意义所在,成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所在———通过文言文教学渗入中国古代文化,渗入人文教育,这也是一种“知人论世”。

此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于是我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花、草,用文言文的判断句式仿写一个句子”。这一步骤从文本出发追溯作者生活的遥远时代,又回归文本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次时空的飞跃,从整体上提升了对课文的认识,加深了理解。由于立足于整体,其中环节的转换变得非常流畅,整个课堂教学是行云流水、开合有致。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把整篇课文当作一个整体来教学。再加上形象的多媒体展示和生动活泼的学习小组活动,我相信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注重整体阅读效果,并不意味着教师泛泛而谈,也不是让学生一知半解,处在学习的混沌状态,只是希望在教给学生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让学生在整体阅读的感受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愉悦,在轻松的读书氛围中品味古文的独特神韵,形成并保持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 篇2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查(查:zhā,作姓)道字湛然,歙(歙:Shè,县名。中国安徽省南部的县。徽墨、歙砚为其特产)州休宁(休宁:中国地级黄山市下辖的一个县,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发源地之一。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与浙、赣两省交界。建县于东汉建安十三年(2),是中国第一状元县,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休宁出了19名文武状元,居全国各县之首)人。道幼沉嶷(嶷:nì,幼小聪慧)不群(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未冠:男子不满二十岁),以词业(词业:词章的技艺)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鳜:guì,淡水鱼,味鲜美)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高第: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优诏:褒美嘉奖的诏书)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谷依险为栅者,其酋(酋:qiú,首领)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縠弓:gòu gōng,张满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诖误:guà wù,贻误,连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持满:拉满弓弦)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相率:相继,一个接一个)投兵罗拜(罗拜:罗列而拜。围绕着下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轸惜:zhěn xī,痛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乘传:chéng chuán,乘坐驿车。传,驿站的马车)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官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按部:巡视部属),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孤遗:指无父母的子女)。”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屑意:介意)。与人交,情分(情分:亦作“ 情份 ”。犹情谊。亲友间的情感)切至(切至:恳切周至),废弃孤露(孤露:孤单无所荫庇,指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亲族:指家属及同宗族的人)裒(裒:póu,聚集)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母兄:同母之兄)将鬻女以襄事(襄事:xiāng shì,办成事情)。道倾褚(褚:zhǔ,囊,袋)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资遣:给资遣行)。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履行:行为;德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寿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

[注] ①间关:辗转。 ②逋负:拖欠税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鳜尺许以馈 馈:进献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治:追究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 第:住宅

D.贫甚,质女婢于人 质:人质

[答案]D

[解析]质:抵押。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百姓对“仁厚”的一组是

A.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

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

B.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

C.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

D. 亲族衰钱三万遗之

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答案]B

[解析]A第二句是说查道公正清洁,而不是说他对百姓仁厚;C中的两个句子说的都是查道对“亲友”“孝义”;D中的第一个句子说的是亲族帮助查道。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其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到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 查道对亲戚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答案]C

[解析]“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的表述不合文本,文本中是说“即使有人冒犯了他”。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加波浪的部分断句。(3分)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为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取材于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答案]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解析]柳宗元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以获罪而被贬斥。被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引荐,所以最后他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 (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3分)

译文:

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4分)

译文:

[答案]

(1)母亲曾经生病,想喝鳜鱼羹汤,正是冬天严寒的时候,买不到鳜鱼。

(2)于是,查道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一百来里,径直投向贼寇的住地。

[翻译]

查道,字湛然,安徽歙州休宁人。查道幼年时沉稳聪慧,超出同辈,很少言谈嬉笑,但喜欢接近纸笔墨砚。查道不满二十岁,就因词章的技艺而著称。后来,查道陪同母亲南渡长江,侍养母亲,因孝顺而闻名。他的母亲曾经生病,想喝鳜鱼羹汤,正是冬天严寒的时候,买不到鳜鱼。查道就在河边哭着祈祷,凿开冰捕鱼,捕得一条一尺多长的鳜鱼,拿它献给母亲,母亲的疾病不久就痊愈了。

端拱初年,查道考中进士,成绩优等。寇准推荐他为贤才,并被授予著作佐郎。淳化年间,蜀地贼寇反叛,皇上任命查道担任遂州(今四川遂宁市)通判。有一个到两川的使者,得知查道(在遂州)以公正清廉的形象,就把它让皇上知道了。皇上下褒美的诏书嘉奖了他。后来,查道升任秘书丞,不久又调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市)知州。当时,贼盗还有隐匿在岩谷,凭依险要之地架设栅栏(以抵御官军)的人,他们的头目何彦忠聚集了200多党徒,停留在西充(今四川西充县)大木槽一带,张弓露刀。朝廷发诏书,打算招安他们,但诏书还未下达,大家都请示发兵消灭他们。查道说:“他们是愚民,因为害怕承担罪过,打算(拼死抵抗)以多活一会儿而已!那些党徒难道没有因为连累(而参与)的吗?”于是,查道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一百来里,径直投向贼寇的住地。起初,强盗们都惊慌畏惧,拉满弓弦面对查道。查道神色自若,盘坐在胡床上,把朝廷招安的意图向寇贼们讲明白。有认识查道的人说:“您是郡守,曾听您很仁慈,这样的人难道会害我们吗?”寇贼们随即相继投降,并环绕下拜,大声号叫着向查道请求赦免罪过。查道给所有投降的人全都发放凭证,让他们回家务农。

天禧元年,查道到虢州任知州。秋天,蝗灾使百姓歉收,查道不等朝廷的批复,便放出官仓的精食赈救灾民,又设置粥饭来救济灾民,又给予州里四千斛麦子作为百姓的种子。老百姓靠他的救助得以保全性命一万余人。天禧二年五月,查道去世。讣告传到京师,真宗十分痛惜,下诏书让查道的儿子奉礼郎查循之乘坐驿车回去办理丧事。

查道性格淳朴厚道,有人冒犯了他,他也不计较,所到之处务求宽大包容。小官吏如果有过错,查道未曾鞭笞处罚他们。百姓有诉讼拖欠赋税的案子时,查道有时拿出自己的`钱来替人偿还,因此多不去追究。查道曾外出巡查部属,路边有好吃的枣子,随从的人摘下枣子来让他吃,查道就计算价值,把钱挂在树上才离去。查道儿时曾在地上画大宅第玩,说:“这些大宅第应该分开来帮助没有父母的子女。”等到他居住到京城之后,家中仍很贫穷,他却聚集了不少孤单无靠的同宗之人,他所得到的俸禄以及赏赐,全部分散施予了这些人,不把它放在心上。查道与人交往,情感恳切周至,对那些被抛弃和孤单无所荫庇的人,他对待他们更加优厚,更多地周济他们。

浅谈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3

判断文言文作品是否浅易,可以从两点考虑:

1.这种判断不以时代先后为主,而应以作品语言表达与反映的内容为根据,如《史记》问世于《汉书》之前,但由于《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比较注意当时的口语行文,故《史记》反而比《汉书》易懂。

2.判断文言文作品是否浅易,还要从整体面貌上来进行判别。一般来说整部作品均属浅易却没有任何艰难成分的现象是比较少见的,最常见的是浅易之中夹有艰难,整体较为浅易而局部较为艰难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能区别浅易与艰难,适当处理,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言文阅读知识。

一、掌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文言文中,有许多古今词义不同的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两点考虑:

1.联系上下文体会辨析古今词义。如“首尾相接,而烧而走也”一句,讲的是曹操的战舰首尾相接,故可采用火攻法使曹军败而跑。联系上下文可知,这里的“走”当“逃跑”讲,现代汉语中“走”则当“步行”讲,古今意义显然不同。

2.用学过的旧知识推知新知识也是掌握古今词义的一种可行的方法,如“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一句中“先大父”的含义就可用学过的《项脊轩志》一文中的“廒大母”当“已故的祖母”讲,推出“先大父”当“已故的祖父”讲。

二、掌握单音词和复间词

古汉语中单音词很多,尤其是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时,学生最易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合成词相混,如“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而不是现在所泛指“妻子”意思,这就需要老师能引导学生借助于文言语言环境辨析古汉语中的单音词连用现象。

三、掌握通假字

文言中有一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通用和假借,视为文言通假,要找准通假字,首先抓通假规律即可“声旁字”代“形声字”(反一返);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厝—措);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庭—廷);音同音近的字相互代替(惠—慧)。

四、掌握詞类活用

古汉语中,大量词的类别比较固定,但有时为了需要,常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原来词类临时有其他词类的功能,即为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情况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

总之,正因为文言文阅读学习中的一些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区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定的难点。所以更需教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及时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刘艳琴.文言文要注重整体阅读[J].中学语文,2014(24).

浅谈文言文阅读中的整体意识 篇4

一、要求学生通读全文, 捕捉重要信息

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是分析文章的前提和基础。当然对于一篇文章, 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我就鼓励学生结合上下语境运用“猜读法”大胆推断, 在此基础上还指导学生通过“跳读法”将疑问暂且跳过去, 捕捉文章中重要的信息材料, 如中心词、中心句、作者的评述文字等。如在讲解节选自《史记·郭解》这篇文章时, 我针对开头一段话设题, 问学生“郭解年长后仍恶习不改, 为非乡里”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如果学生能抓住原文“及解年长, 更折节为俭, 以德报怨, 厚施而薄望”这一句作者评论中“更折节为俭”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二、根据文体特点, 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对记叙文, 我要求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多少、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等等。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 出题者常常将测试点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变化上。因为所选材料中的人和事是文中确实有的, 只是因为试题采取了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手法而使其隐含了错误, 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如果没有整体感知和认真分析就很难发现问题所在。因此, 在阅读时, 我要求学生对时间、地点、事件变化的词格外注意, 用笔将其勾出, 在答题时不要只检查选项中所说的人和事符合不符合事实, 还要回到原文, 整体把握时间、地点、事件对不对。

三、整体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对文中所写的人是赞颂、同情, 还是贬低、嘲讽, 对所写的事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作者的观点并没有明确说出来, 我就训练学生通过对人物的描写, 人物的主次关系, 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的分析, 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倾向、写作的意图、文章的主旨等等。对议论文还要求学生通过论点、论据的分析, 再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 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议论性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阅读难点, 要把握其观点则不容易。在这方面, 我着重培养学生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其本人的身世、经历, 以准确地把握其论点的能力。

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进行概括, 我还提醒学生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概括的完整性、全面性;二是概括的准确性, 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一方面要注意肯定其积极意义, 如忧国忧民、反抗压迫、抨击黑暗、揭露统治者的罪恶、赞美劳动人民的美德等;另一方面, 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消极因素, 如轻视劳动人民、宣扬封建思想、强调因果报应、提倡愚忠、不辨是非等。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一直在实践着“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意识, 提高综合阅读能力”这一理念, 并且及时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 使得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日渐走进一个新的境界。由此我发现我的教学思路与理念首先是正确的, 同时也是比较成功的。当然, 我的理论仍然需要在今后大量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取得更为突出的成绩。

摘要: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很重要。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综合阅读水平能力, 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5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课标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规定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这里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即浅易和理解基本内容。浅易是指根据初中毕业生掌握的文言词汇,凭文言语感,能够把选文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是指对文本所写内容能够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或者是品味、鉴赏、拓展等。

从各地中考试卷来看,文言文的考查都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特别是比较阅读题成为新宠。这类试题的选材有将同一类型文章如战争题材、寓言、写景等进行比较的,有将同一人物的不同事迹进行比较的,还有将不同人物如何对待同一问题进行比较的等等。这样的考查方式加大了考生的阅读量,对考生综合理解的能力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能力的要求提高了,难度也就相应增大了。同时,这也能体现命题人的智慧,在有限的试卷上为考生设计足够多的考点,让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一)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读书忌二物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饮酒滑稽②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③数年来,颇发愤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⑤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①暗疏:偷偷放任。②滑稽:巧言善辩。③比:近。④惩艾:惩戒。⑤寻绎:反复推求。⑥败:损害。

1.以上所选文字都是就读书学习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选文(甲)中能概括中心的句子是______;选文(乙)作者强调的损害自己学业的两个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②寓逆旅主人 逆旅:③予少时读书 予:④辄复不省 不省: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然负此自放,喜从饮酒滑稽者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以上文字,请你谈谈自己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甲]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乙]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其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之。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选自《庄子?天运》)

1. 请分别概括两文所讲的故事。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方:②挈妻子而去走之。

妻子: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施效颦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你怎样看待,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皇桑峪有狼,饿极,入村窃猪。

至猪舍,先洞开圈门,以备出逃。觑猪熟睡,即轻舒前爪,为猪搔痒,猪身多虱,搔之甚感惬意。搔到妙处,猪四蹄平伸,一任摆布。

至久,狼微错长牙,轻啮猪耳,使立,与之并肩站,以尾轻击猪臀,并驾而行。出村渐远,鞭挞始急。至山凹,狼凶相毕露,猛扑啮其喉,饮其血,食其肉,乃从容而去。

今视因贪欲受贿而锒铛入狱者,与彼猪何异?

1.请找出[甲]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狼的狡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目似瞑,意暇甚 暇:②一狼洞其中 洞:③轻舒前爪 舒:④狼凶相毕露 毕: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视因贪欲受贿而锒铛入狱者,与彼猪何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两个带有狼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西湖游记一则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望保?m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花色如娥②,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③,方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④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6

(一)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选自苏轼《方山子传》)

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B.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见:通“现”,显现

C. 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从

D.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

2.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内容的一组( )

①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 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⑤B. ①③④C. ②④⑤D. ②③⑥

3.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地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来丰富其形象。

C. 最后一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其“不遇”。但方以诗文遭祸,作者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4. 请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参考答案】

1. C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A选项考查的是词类活用,“宗”为名词作动词,译为“推崇”;B选项考查通假字的知识,“见”通“现”,译为“显现”;D选项考查古今异义,“遗像”不是今天理解的“死者生前的照片或画像”;C选项考查的是使动用法,“从”应翻译成“使……跟从”,即带着。

2. 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解决这类题目需注意使用“排除法”,即找到不是要求的选项加以排除。效果较好。同时还需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中的要求,明确题目提问的角度。①、③是描述他的“侠”而非“隐”。故加以排除。

3.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层次、段落和整体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D。这类题目一般是对文中某一句话、某一段内容的提炼概括,需要仔细找到文中相应位置的内容进行比对,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文中说的是“然方山子世有勋阀”;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4. (1) (他)年岁稍长,就改变从前的志趣,努力读书,想凭借这条路在当时干一番事业,可是始终碰不到机会。

(2) (他的家里)只看到周围空空的四堵墙,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自得其乐的神气。(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妻子,妻子儿女)

(3)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来到荒山里,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做到这样的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C。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1)注意“折节”“驰骋”“终不遇”的翻译。尤其是“驰骋”此处需要翻出引申义,不能翻成本义。(2)“妻子”是古今异义,“意”应译为“神气”。(3)注意“穷”的翻译和反问句式的翻译。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选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敲碎

B. 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戚:親戚

C. 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植:竖立

nlc202309010829

D. 罪且及副元帅且:将要

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段太尉超人胆识的一组是( )

① 今不忍人无寇暴死② 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③ 无伤也,请辞于军④ 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

⑤ 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⑥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A. ①③④B. ②⑤⑥C. ①②⑥D. ③④⑤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简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郭晞军队无法无天,写白孝德慑于郭子仪的权威而不敢过问,这就为段太尉的出场点明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B. 段太尉与白孝德的一段对话,写出了太尉对整顿郭晞军队已成算在胸,这表现了太尉勇于任事、志在救民的品格。

C. 段太尉将郭晞的十七个军士斩首示众,这对打击郭晞的嚣张气焰虽说是必要的,但它却激起了军营的叛乱,造成了不该出现的紧张局面。

D. 本文采用衬托、对比、正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方法,把为了邠州人民而主动制止郭晞军队横暴的段太尉写得栩栩如生。

4. 请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2)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

(3)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参考答案】

1. 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A选项考查的是词类活用,“椎”为名词作动词,译为“用椎敲”“敲碎”;B选项考查文言实词释义的知识,“戚”不仅仅是亲戚的意思,应译为“悲伤”,例如“休戚相关”中的“戚”就译为“悲伤”;C选项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语境义,“植”在这个语境中翻译成“竖立”而不是“种植”;D选项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且”在此处指“将要”。

2.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解决这类题目可使用“排除法”,即找到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加以排除。同时还需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中的要求,明确题目提问的角度。①是说明自己的理由;②是段太尉对犯纪军士的处置;⑥是太尉对甲者的要求,这些都不属于“超人胆识”。故加以排除。

3.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层次、段落和整体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D。这类题目一般是对文中某一句话、某一段内容的提炼概括,需要到文中找到相应位置的内容进行比对,有的时候错误就出在对文中某一个词的解释上。此处错误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学生要仔细比对。军营没有“叛乱”,“噪”是“大肆喧哗”的意思。

4. (1) 现在尚书您放纵士兵为非作歹,这样胡闹下去将要发生变乱,扰乱了天子的边防,将归罪于谁呢?

(2) 天子把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到百姓受到残暴的伤害,仍旧安然自得。

(3) 为什么要用暴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告诉郭尚书,他出来听我说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C。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1)注意“恣”“为暴”“且”的翻译,还要注意“欲谁归罪?”是宾语前置句,即“欲归罪谁”,翻译时要调整语序。(2)注意“生人”“被”“因”等词的翻译,尤其“公理”一词不是现在的名词,“理”是谓语动词。(3)注意固定句式“奈何”的翻译,还有省略句“为”后省略了“我”,“白”是告诉的意思。

【《史 记》】

(韩)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於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沟:挖沟

B.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陈:陈列

C.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购:悬赏

D. 信乃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师:像对待老师那样

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取得井陉之战胜利原因的一组是( )

①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② 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③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④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⑤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⑥ 信乃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

A. ①③④B. ②⑤⑥C. ①②⑥D. ③④⑤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简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胸有成竹:仗还没有打就预料胜利。韩信不仅具体布置了骑兵的行动计划,连敌军“空壁逐我”也肯定无疑,对此将士们很信服,拼死作战,最终胜利。

B. 背水一战:万人的队伍,背水布阵是不合常规的,是违反战术战策的,所以连敌军也“望见而大笑”随后竖起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出井陉口。

C. 谋略过人:两军相接,赵军果然倾巢出动攻击韩信的军队,韩信诈败,抛弃旗鼓,诱敌深入,前后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擒赵王歇。

D. 卓绝而奇特的军事才能:井陉之战表现了韩信知己知彼,據实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的特点。正如韩信自己所言“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nlc202309010829

4. 请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2)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3)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参考答案】

1. 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A选项考查的是词类活用,“沟”为名词作动词,译为“挖沟”;B选项考查通假字的知识,“陈”通“阵”,译为“布阵”;不是“陈列”的意思,这就要去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要注意积累。C选项考察文言实词的理解,学生需要根据词语的本义以及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购”在此处即为“悬赏”。D选项考查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师”在此处不是老师,而是表示“事”的方式,意为“像对待老师那样来侍奉他”。

2.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解决这类题目需注意使用“排除法”,即找到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加以排除。同时还需要仔细阅读题干中的要求,明确题目提问的角度。①这句话是广武君劝说成安君的话;⑥表现的是韩信的爱才、大度。这些都不属于“取得井陉之战胜利的原因”。故加以排除。

3. 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层次、段落和整體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D。这类题目错误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现,要求学生与原文仔细比对。A项错,将士们起初对韩信的计策都不相信,原文为:“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4. (1) 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然后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

(2) 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军用物资。

(3) 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C。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1)注意“馈”“樵苏后爨”“宿”的翻译。(2)注意“假”“间道”等词的翻译,而“辎重”泛指一切军用物资,这点需要平时积累。(3)这一句出现了两个通假字“能”“罢”,分别通“乃”“疲”,为“竟然”“疲惫”之意。如果能辨识出这些常见的通假字,翻译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 篇7

李商隐

商隐,字义山,怀州人也。令狐楚奇其才,使游门下,授以文法,遇之甚厚。开成二年,高锴知贡举,楚善于锴,奖誉甚力,遂擢进士。又中拔萃,楚又奏为集贤校理。楚出,王茂元镇兴元,素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除侍御史。茂元为李德裕党,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摈之。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归穷于宰相绹,绹恶其忘家恩,放利偷合,从小人之辟,谢绝,殊不展分。重阳日,因诣厅事,留题云:“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又云:“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绹见之,恻然,乃补太学博士。商隐廉介可畏,出为广州都督,人或袖金以赠,商隐曰:“吾自性分不可易,非畏人知也。”未几,入拜检校吏部员外郎。罢,客荥阳,卒。

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时白乐天老退,极喜商隐文章,曰:“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白死数年,生子,遂以“白老”名之。既长,殊鄙钝,温飞卿戏曰:“以尔为侍郎后身,不亦忝乎?”后更生子,名衮师,聪俊。商隐诗云:“衮师我娇儿,英秀乃无匹。”此或其后身也。商隐文自成一格,后学者重之,谓“西昆体”也。

(选自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李商隐》,有删节)

[注释] ①拔萃: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②李德裕党:牛李党争是中唐以后一段时期宫中的宗派斗争,牛党主要成员有牛僧儒、令狐绹等,李党以李吉甫、李德裕父子为首领。③宰相绹:即令狐绹,令狐楚之子。

[练习]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士流嗤商隐 谴责

B. 谢绝,殊不展分 拒绝

C. 归于宰相绹 阻塞

D. 以尔为侍郎后身,不亦乎 惭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高锴知贡举,楚善锴,奖誉甚力 故内惑郑袖,外欺于张仪

B.绹恶其忘家恩,放利偷合,从小人辟 师道不传也久矣!

C.绹见之,恻然,补太学博士 无伤也,是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D.白死数年,生子,遂“白老”名之 老臣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商隐有“文才”的一组是( )

①高锴知贡举,楚善于锴,奖誉甚力,遂擢进士

②商隐廉介可畏,出为广州都督,人或袖金以赠

③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

④时白乐天老退,极喜商隐文章

⑤茂元为李德裕党,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摈之

⑥商隐文自成一格,后学者重之,谓“西昆体”也

A.①③⑤ B. ②⑤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最初在令狐楚门下游学,跟随令狐楚学习作文之法,令狐楚爱惜他的才能,对他不断提携,李商隐刚步入仕途时是一帆风顺的。

B.在京城,李商隐官职很长时间没能升迁,后来投靠了郑亚,后到循州,回来后李商隐还受到了令狐绹的冷遇。令狐绹后来被李商隐的诗感动,补授他做了太学博士。

C.本文既写了李商隐作为诗人的一面,又写了他从政的一面。李商隐有才学,为官清正廉洁, 但是没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干,作者对此深表惋惜。

D.白居易生前很喜爱李商隐的诗文,以致愿意死后转世作他的儿子。无奈李商隐的第一个儿子虽起名“白老”,但很愚钝,也因此受到了温飞卿善意的嘲讽。

5.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王茂元镇兴元,素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

⑵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

[参考答案]

1.C(追究) 2.B(A“于”,都为介词,前一个可译为“和”, 后一个表被动;B“之”,都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可不译;C“乃”,都为副词,前一个可译为“于是、就”,表承接,后一个可译为“是”,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D“以”,前一个为介词,译为“用”,后一个为动词,可译为“认为”。)3.C ( ②是说李商隐为官清正廉洁;⑤是说李商隐由于陷入党争而受到攻击、排挤。)4.C(文中没有表现出作者的惋惜之情)5.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是怀州人。令狐楚认为他才能出众,让他跟随在自己的门下,教给他作文之法,给他优厚的待遇。开成二年高锴主持贡举,令狐楚与高锴友善,他在高锴面前极力夸赞李商隐,于是李商隐被选拔为进士。又中了书判拔萃科。令狐楚又奏请让李商隐任集贤校理。令狐楚罢相出朝期间,王茂元镇守兴元,他一向喜爱李商隐的文才,就上表奏请让他做掌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为妻。李商隐被授予侍御史的官职。因王茂元是李德裕党人,文士们就嘲笑谴责李商隐,认为他欺诈无德,品行低劣,一起排斥他。李商隐来到京城,很久未获官职。他就又投靠桂林总管郑亚,在幕府中任判官,后来又随着郑亚贬官到了循州,三年后才回京。李商隐归朝后受到宰相令狐绹的追究,令狐绹恨他忘了令狐家的恩情,见利忘义,苟且迎合,接受小人征辟,就回绝与他见面,一点也不留余地。重阳节那天,李商隐来到令狐绹的衙厅,留下题诗:“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又题道:“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令狐绹见到诗后动了恻隐之心,就补授他为太学博士。李商隐刚直廉洁令人敬畏,他出任广州都督,有人袖藏黄金来贿赂他,李商隐拒绝他说:“我的性格本来就是这样,难以改变,不是怕此事被人发觉。”不久,他又入朝当了检校吏部员外郎。任期满后,客居荥阳去世。

上一篇:安装和使用下一篇: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