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答案(共10篇)
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1
中考文言文真题阅读答案:《张养浩》阅读答案
(2011·浙江省湖州市)阅读下面文占文,完成20~22题。(8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遗楮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读书不辍 辍耕之垄上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不能指其一端
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2.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中考文言文真题阅读答案:《张养浩》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20.(共2分)B
2l.(共3分)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22(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母好食铛底焦饭 ⑵袁府君即日便征
24.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25.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2分)
【答案】
23.⑴吃 ⑵出征
24.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25.示例一:焦饭有情,孝心无价。示例二:至孝的故事就像故乡的小河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
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2
一.以字溯源, 破解文言难点
《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 遂而鸡豚”, 学生对“字”的理解很困惑, 在他们的知识储备中, “字”是“文字”, 活用为动词是“给……取名字”, “字”怎么会有“养育”这个义项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字的形体:“字”, 上部是“宀”, 像房屋, 代表屋宇, 下部是“子”, 代表孩子, 把两者合起来就是女子在屋里生养小孩———这不就是“养育”吗?
字之初, 本为画。要知道汉字的诸多义项与其形体有紧密关联。从“王”部多与玉器有关;从“贝”部多与钱财有关;从“页”部多与人头有关;从“彳”部多与行走有关;从“斤”部多与砍伐有关;从左“阝”部多与山坡有关;从右“阝”部多跟人居住地有关等等。明白这些偏旁部首所指示的范畴, 在文言文阅读中就可以应用了。如从“阝”部的难解字: 《荆轲刺秦王》“至陛下, 秦武阳色变振恐”的“陛”, 意为“殿前的台阶”; 《苏武传》“扶荤下除, 触柱折辕”的“除”, 意为“宫殿的台阶”; 《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的“鄙”, 意为“边邑”;元稹“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的“邮”, 意为“传递文书的驿站”。
追溯汉字造字之初各个部件所代表的事物, 正是利用了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这种倚重字形来探求词义的认识方式既有利于掌握所学的知识, 又能实现能力的迁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对于阅读文言文,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以字释文, 透析文章内容
汉字博大精深, 越入其中越觉其妙。《送友人》“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为什么是“班马”而不是“斑马”呢? 《说文解字》“班, 分瑞玉, 从珏从刀”, 本义是用中间的刀把左右两边的玉分开。照此理解, “班马”应该是“离群的马”。“萧萧班马鸣”呈现在眼前的是离群的马萧萧长鸣, 似乎不忍离去, 这不就是标题“送友人”吗? 《孟子》“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在这句话中“同时得到”这个解释尤为重要, 但它又从何而来呢?落点在“兼”字。《说文解字》:“兼, 会意, 小篆字形, 从又 (手) , 从秝, 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把玩汉字, 揣摩字词, 有些字词貌似普通, 其实意义相当特殊。《孔雀东南飞》“行人驻足听, 寡妇起彷徨”, “行人”“寡妇”皆无注释, 这是不是暗示这两个词等同于今天的“行人”“寡妇”?其实不然, “行人”“寡妇”在古汉语中都有特定的指向。“行人”特指远行之人, 不是征戍, 就是商旅。《兵车行》“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就是明证。“寡妇”在古汉语中本有二义 , “丧夫之妇”“独居守候丈夫之妇”。《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儿, 内舍多寡妇”, “寡妇”就是征人的妻子。因此, “行人驻足听, 寡妇起彷徨”的“行人”指远行之人, 正因为他们离乡背井, 漂泊途中听见鸳鸯啼鸣, 才会勾起无限的思家之情, 才会忍不住驻足而听。句中的“寡妇”指什么人呢?《孔雀东南飞》是歌颂坚贞爱情的长诗, 鸳鸯的啼鸣, 自然激起思亲者内心的共鸣, 令游子驻足, 令思妇不眠。如果我们只单纯地将寡妇视作一般的孀妻, 则与诗意相去何止千里?
叶圣陶说:“所以为教, 贵穷本然, 化为践履, 左右逢源。”倘若我们能从汉字的解读入手, 通过对汉字的解读与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文化场融合, 必将大大提高文言文本阅读的积极性。
三.以字品文, 体会文学韵味
如何读出文言文所含的深意及韵味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从汉字解读入手, 把“言”与“文”结合起来解读文言文, 是很好的途径。因为咬文嚼字, 不仅可以斟酌文字的分量, 实际是斟酌思想与感情。
例子发生在童志斌老师执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对“箕踞”一词的解读上。“箕踞而遨”在苏教版必修一的教材中注释为古人席地而坐, 呈簸箕状。一般的读者看到这个注解往往一瞥而过, 而童老师却紧抓不放, 从字理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细读。“箕踞”:两脚张开, 两膝微曲地坐着, 形状像箕。《礼记·曲礼上》曰:“立毋跛, 坐毋箕, 寝毋伏。”这就意味着按照古代的礼法“箕踞”是一种很不雅的坐姿。如此不雅的坐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此时的柳宗元已经完全放松, 心凝形释, 与之前的“恒惴栗”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种坐姿揭示了人物不同的心境:“披草而坐”, 持一颗“惴栗”之心, 始终无法释然;“箕踞而遨”, 不遵“坐毋箕”的古训, 心凝形释, 体现了作者心情放松下来了的一种随意的姿态。因为这是西山, 一个远离人群的所在;因为这是西山, 一个他不用有所顾虑的地方;因为在西山, 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抛开……文章主旨呼之欲出, 西山宴游其实是一次真正的心游, 而所有这些的由来就在于对“箕踞”二字的关注。是的, 通过这样的文字关注, 往往能让我们发现文本内蕴和美学价值。
一个字的分析, 将言与文完美结合。这种从文本整体着眼, 通过对汉字的深入剖析来赏读文学作品、文学语言的做法, 为我们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 尤其是文言形式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找到了很好的途径。
四.以字带面, 窥探中华文化
汉字, 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 汉字更是透视着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 关涉着社会的礼仪习俗等。《孔雀东南飞》“阿母闻此言, 捶床便大怒”, 为什么此时捶的是床而不是别的桌子椅子什么, 难不成阿母病了躺在床上, 但文章却又没说明。这究竟怎么回事?原来问题在“床”, 此床非彼床也, “床”不是卧具而是坐具。中国坐具的发展是从先秦的席地而坐的席子到秦汉时期的床榻。了解了这个文化,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项脊轩志》有“诸父异爨”一说, “爨”是炉灶, “诸父异爨”表层看就是用不同的炉灶, 其实这里面隐含着很深的文化情结。中国古代是宗法制的社会, 它以家族为中心,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崇拜。一个家族累世同居, 在家族内部实行公有制, 土地及其他财产均为家族全体成员共有, 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生活上同爨合食, 吃大锅饭;有一套严格的封建家长式的管理制度。《项脊轩志》中提到诸父分家前后家庭内的变化:“先是, 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内外多置小门, 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 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 已为墙, 凡再变矣。”墙和门的改变与增多意味着各位伯叔分配了房产, 各立门户, 打破了原来大住宅的结构布局, 也意味着一个家族从昌盛走向了没落。其中的酸苦只有了解了中国特有的族权文化才体会得到。
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的阅读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展现字词深处的文化内涵, 不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更能引导学生去关注、发现文本背后的信息, 而一旦学生对这些感兴趣, 那么他们必将对文言文的阅读也产生兴趣。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篇3
1.A(应是“赴”。)
2.B(都是介词,用。A项第一个是介词,对;第二个是动词,做。C项第一个是代词,他们的;第二个是代词,其中的。D项第一个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3.D(这是和尚圣刚对权贵子弟的话语,与他们对待饭菜的直接态度关系不大。)
4.C(不是“烧菜的程序不当”,而是使君家做火锅用的炭火不当,有烟味。)
5.(1)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入口。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2)①这是骄奢淫逸成性的人了,你邀请他们赴宴,行吗?(乃、召、可)②李使君特意为几位兄弟准备了一桌筵席,菜肴可谓丰盛洁净,你们为什么不稍稍吃一点呢?(特、丰洁、略)
二、韦陟
1.D(应是“派,派遣”。)
2.C(都是介词,跟。A项第一个是转折连词,却;第二个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而且。B项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可译为“被”。D项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他。)
3.A(这是描述韦氏家族的名望和门第。B项为韦斌不同他人的桀骜个性;C项为韦陟的简傲性格;D项为韦陟的清高饮食。)
4.C(文学和见识方面著名的,只是韦陟。)
5.(1)日加诲励/夜分犹使人视之/若允习读不辍/旦夕问安/颜色必悦/若稍怠惰/即遽使人止之。(2)①每吃完一顿饭,你去看看他家厨房里所扔掉的菜肴食物,何止价值万钱呢?(委弃、啻、直) ②自三事以下,没有不摘帽掸雪或抖掉衣服上的雪的,有人还移动他站立的位置。(莫、振、更)
三、芸辉堂
1.A(应是“还”。)
2.B(都是动词,做。A项第一个是介词,从;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不译。C项第一个是介词,趁;第二个是连词,于是。D项第一个是表示修饰的连词;第二个是表示承接的连词。)
3.B(描写元载“紫绡帐”掠夺而来的来历。)
4.D(不是被皇帝收缴,是元载知道被皇帝发现了,不得不进贡给皇帝。)
文言文阅读练习答案 篇4
阅读以下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动筒①尝于国学②中看博士论难③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④?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⑤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⑥,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⑥《论语》有一篇是《侍坐》,讲孔子和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__________ ②达者七十二人:____________
③经传无文: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博士无以对:____________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1.考查解释词语能力。答案:①曾经②贤达③文字记载④应对、回答。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答案:①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②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3.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答案: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
语文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5
阅读并回答问题。
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②齐人有请者日:“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日:“海大鱼。”因反走。君日: “客有于此。”③客日:“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日:“亡,更言之。”对日:“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④,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日:“善。”乃辍城薛。(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将城薛:将要修筑薛地的城墙。②谒者:主管传达通报的官吏。无为客通:不要给纳谏的`人通报。③有于此:留于此,犹言留在这里继续说。④阴:庇护,荫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益一言,臣请烹( )
(2)靖郭君因见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请三言而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四处)
君 不 闻 大 鱼 乎 网 不 能 止 钩 不 能 牵 荡 而 失 水 则 蝼 蚁 得 意 焉
4.前人在评论选文时对“海大鱼”三字连连称妙,通读全文,你认为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概括总结客的讽谏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增加;(2)于是
2.(1)我请求只讲三个字。
(2)我不敢拿生命开玩笑。
3.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4.造成悬念,使靖郭君对客所讲内容产生了兴趣,打破了进谏的限制。(意对即可)
子罕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6
文言文阅读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各位,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子罕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各位阅读吧!
子罕文言文阅读答案
子罕①说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②子罕。子罕弗③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指鉴别玉器的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④宝,尔以玉为宝。若⑤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⑥。”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释】:
①子罕:人名,春秋时官员,宋国国相。② 诸:给。③ 弗:勿、不 ,在这里作“不”解。④以……为:把……看作。⑤若:假如。⑥人有其宝: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
(1)宋人或得玉(有人)(2)尔以玉为宝(你)
(3)皆丧宝也(丢失)(4)子罕置诸其里(乡里)
2、子罕不受宝的原因是什么?
答: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从子罕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答:我们要学习子罕洁身自好,不贪钱财的品质。
【译文】: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型解析 篇7
【技法点拨】
技法一:停顿断句——把握原则找规律, 理解句意是关键。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准确把握, 考题形式大致为朗读停顿和断句加标点两大类, 一般情况下以客观选择题或主观划分题两种题型呈现, 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 难度大, 得分低。备战此考点, 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
(1) 准确朗读, 把握句读。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也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 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因此解答这类题时, 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 确定地理解文意, 然后采用猜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连词成句, 以了解整个句子的基本意思, 然后根据句子的表情达意进行节奏划分。
(2) 总结规律, 做好停顿。
给文言语句加标点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通读全文, 明其大意。这是正确加标点的基础。第二步:断句。准确断句可以为加标点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步:加标点。句中停顿根据句子结构加的标点通常有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 句末停顿根据句式加的标点通常有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例1 (2014年湖北鄂州卷) 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今 / 齐地 / 方千里
B.盖 / 余之勤 / 且艰若此
C.后狼止 / 而前狼又至
D.而安陵 / 以五千里之地 /存者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代散文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 要求找出有误的一项, 属于客观选择题。解答时, 须根据古文的朗读停顿规律, 熟读精思, 辨清词义, 明确句子的语法结构, 并依此确定语句停顿。该题中的四个句子均来自课内, 都不是诗句, 不存在对偶的问题, 只能作结构或意义上的划分, 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 或不改变原句的意思来加以判别。
【参考答案】B
例2 (2014年广东卷) 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善哉祁黄 羊之论也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 子
【解题指津】本题也是考查对古代散文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 但属于主观划分题。该题表面考查的是文言句的朗读节奏的划分, 但是却依托于文句在文段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实际上是将文言句的朗读与简单文言词句的阅读理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查。因此, 断句的前提就是正确理解文意, 在此基础上, 根据文言语句停顿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作出准确的划分。
【参考答案】善哉 / 祁黄羊之论也 / 外举不避仇 / 内举不避子
技法二:词语释义——系统梳理重归纳, 瞻前顾后看语境。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 我们要系统梳理、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词义, 尤其要注意积累和理解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古音通假等文言现象。文言虚词则要重点掌握一些常用虚词的不同用法, 达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备战此考点, 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
(1) 迁移课内所学。应力求做到两点:1以“本”为本。前一个“本”指课文, 后一个“本”指根本, 这里强调一定要把有限精力用在“认真读好教科书”上。2要瞻前顾后, 结合语境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 特别要注意文章中的注释、重要的词句及一些有深意的句子。
(2) 掌握解题技巧。可以应用三法:1与现代汉语比较, 推敲文言词义。2分析字形, 引申文言词义。3利用成语, 类推文言词义。
例3 (2014年湖北武汉卷)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上慢侮人故
慢:轻慢
B.然上高此四人
高:重视
C.吕后如其计
如:依照
D.愈欲易太子
易:轻视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要求找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一般来说, 文言实词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音通假、词类活用等几个方面, 而考查的实词往往在课内学过, 因此可根据平时的积累来解答。该题中四个选项的词均为初中接触过的词义, 解答此题, 须找到选项对应的文中原句, 将选项意思代入原文进行检验, 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D
例4 (2014年湖北武汉卷)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此难以口舌争也”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以塞忠谏之路也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皆以美于徐公
D. 醒能述以文者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要求找出与例句中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该题中的各选项也都来自课内, 辨析时, 应根据该词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词语间的相互关系, 弄清它的词性和意义。解答此题, 可先确定题干中的“以”是介词“用”的意思, 再找到一致的选项。
【参考答案】D
技法三:理解翻译——认真揣摩多训练, 大胆表述展个性。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文阅读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把握课标所规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内容, 并根据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阅读浅易的课外文言文, 能按要求概括其主要内容;能按要求翻译文言语句;能评价作者的观点;能对古诗文作初步赏析。备战此考点, 可采用如下方略。
(1) 重点培养理解能力。大家平常就要切实读懂教科书上的文言课文, 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逐步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
(2) 强化训练, 熟悉题型。即通过强化性训练, 把握试题的题型设置、解答的思路以及技巧。
(3) 大胆表述, 展现自我。解答主观开放性的语言表述题时, 要拓展思路, 善于联系自己以往的经验,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敢于对人物、事件、作者态度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 力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例5 (2014年江苏苏州卷) 下面哪一 个句子不 是倒装句 ( )
A.能谤讥于市朝
B.今诸生学于太学
C.相与步于中庭
D.积于今六十岁矣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正确判断并理解文言句式, 要求找出不是倒装句的一项。解答时, 首先应看清题干要求, 然后弄清文言倒装句式的特点和形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筛选。一般来说,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几种形式, 据此, 则不难作出选择。
【参考答案】D
例6 (2014年湖北宜昌卷) 翻译“乙文” (林纾《湖之鱼》) 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 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 首先要通读全文, 把握大意, 然后根据上下文以及该句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句意, 翻译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可遵循“解词—串意—顺意”三大步骤, 即首先解读重点的词语, 明确其含义和用法, 然后将一个个、一组组词串联起来, 形成句意, 最后把整个语意通顺、连贯、明白地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 (如果) 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去, 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 (多少) 呢?
例7 (2014年湖北武汉卷) 下列对本文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留侯认为请出四位老者为太子效力, 就有助于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B.叔孙太傅引用古今事例, 甚至以死相争来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但未能成功。
C.因太子不爱钱财, 仁厚孝顺, 礼贤下士, 四位老者才答应出山为其效力。
D.高帝认为太子“羽翼已成”, 是因为他已感觉到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命。
【解题指津】本题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 要求找出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时, 首先须整体速读选文, 力求初步感知全文内容, 然后对四个选项逐一分析辨识。值得提醒的是, 要找到文中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 尤其要注意重点字眼的正确与否, 如原文中的“不爱金帛”并非指太子, 而是指吕后, 与C选项中所说太子“不爱钱财”不符, 可见该项对文章理解有误。
【参考答案】C
例8 (2014年江西南昌卷) 这篇文章 (张岱《湖心亭看雪》) 可谓是痴人赏奇景, 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解题指津】本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人物情感的把握, 解答时, 应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 抓住精要词句, 进行细节品读, 以把握文章的要旨。该题选文出自课内, 对全文大意的把握应该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 可抓住文中对湖心亭雪景“白描”的句子以及对“赏雪人”行为动作及语言的描写来作答。
【参考答案】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 独往赏雪, 醉心于雪景, 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大意相同即可)
技法四:名句记诵——用心识记常总结, 善于思考勤动手。
针对中考“诗文默写与运用”试题的考查类型及趋势, 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备战此考点。
(1) 注重平时积累。诗文的积累不仅要掌握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还应将学习范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注重一些名诗文中的经典句子的积累。提倡理解性背诵, 通过理解诗文的背景、主题和表达等各方面内容, 达到识记的最佳效果。
(2) 经常归纳总结。积累诗文时, 可以从异同两大方面来进行总结, 即对诗文的内容、语言、主题、作者以及创作时代等各方面进行归类比较, 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 反复进行记忆。
(3) 善用脑, 勤动手。一定要加强诗文中字词基本功的学习, 勤于动手, 将每一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烂熟于心, 避免出错。
例9 (2014年湖北宜昌卷) 积累链接:鱼儿, 是可爱的小动物, 《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 , 往来翕忽。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文名句的记诵和默写, 内容是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解答时, 可调动平时的记诵积累来作答。对于这类记忆性默写的题目, 如果平时注重积累, 那么根据提示补写上句或下句, 是比较容易的, 但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添字、漏字, 或者张冠李戴的现象。
【参考答案】怡然不动尔远逝
例10 (2014年四川南充卷)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 请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名句的赏析, 虽出自课内, 但对于初中生来说, 也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 快速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写作背景是解题的关键, 也是鉴赏的基础。此外, 还应掌握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分析诗歌意象并把握形象,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发现作者观点, 触摸诗人灵魂。
【参考答案】任选一个角度, 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 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 表达了惜春之意, “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 如对仗的工整, 音调谐婉, 具有音乐美。
【特别提醒】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 从文言文整体阅读的考查题型来看,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常考题型和基本的应考技法外, 还有如下两个命题走向很值得大家重视和关注。
其一,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命题者一般选择的是体裁相同、主题类似或是出自同一作者的文章, 也有体裁不同、主题类似的一诗一文, 这种题型既注重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记诵积累的过程, 又注重在迁移比较中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这种题型除了对字词的考查外, 更多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性考查, 包括句意、段意及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特别是一些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出现, 受到考生的普遍欢迎。解答此类题型,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 应该不是难事。对于课内的诗文我们只须细心检索平时的积累即可。对于课外诗文, 我们先要读懂它, 力求找出它与课内材料的异同点。阅读时应注意留心参考文后的相关注释, 还应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内相关的知识储备, 这些“注释”和“积累”往往是我们得以顺畅解答问题的“钥匙”和“法宝”。
其二, 取材课外的古诗文阅读。
这些阅读材料大多篇幅短小, 语言浅易;文体以人物传记、寓言故事、小议论文或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山水游记为主。内容多为讲述古代名臣良将的事迹, 表现官员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或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品行;要么是反映古人尊老爱幼、诚心待人的美德;要么描写古人登高览胜、抒发理想抱负等。课外古诗文阅读题在当前的中考命题中, 越来越受到各地命题专家的青睐。由于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立足课内, 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考查学生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既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把握及知识的积累, 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准确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需把握好“读、思、联、结”四个字。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问题。
包拯字希仁, 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 主来诉。拯曰:“第1归, 杀而鬻2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 迁殿中丞。端土产砚, 前守缘贡, 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 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 亦知其名, 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 有阎罗包老。”旧制, 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 使得至前陈曲直, 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 恶吏苛刻, 务敦厚, 虽甚嫉恶, 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 不伪辞色悦人, 平居无私书, 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 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 有犯赃者, 不得放归本家, 死不得葬大茔3中。不从吾志, 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1第:只管。2鬻 ( ) :卖。3茔 ( ) :墓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不久)
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遗留)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到, 往)
D.使得至前陈曲直 (陈述)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拯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闻者皆惮之。
(2) 与人不苟合, 不伪辞色悦人。
3.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 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答案解析】
该文言文阅读取材于课外, 内容为讲述古代名臣包拯的事迹。命题者共设置了3道考题, 考查内容包括词语释义、句子翻译、人物分析等方面, 兼顾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第1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与辨识, 加点的四个文言词语都属于“一词多义”现象, 也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只要搜索记忆储存, 并结合语境解答即可。
【参考答案】B (“遗”应解释为“馈赠”)
第2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这两句都可以采用对应法来翻译, 即先把文言句的每一个字解释出来, 然后用顺畅的语言连接起来。翻译时, 第1句要重点落实“惮”的意思;第2句要重点落实“辞色”的意思。
【参考答案】 (1)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 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 听说 (他) 的人都害怕他。 (2) (他) 不随便附和别人, 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
第3题考查对文本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解答这类题型时, 首先应深刻理解文本的大意和主旨, 然后拓展思路, 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真实感受;要敢于对人物、事件、作者态度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 力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文言文阅读 篇8
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阴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注]弊甚,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榷茶之法:茶叶专卖法。
1.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姚铉同学于庐州 同学:一起求学
B.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 责:责问
C.起家广安军判官 起家:初次任职
D.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 存:看望,问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奉命
D.谙其民俗 其孰能讥之乎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凌策处事“与人为便”的一组是()
①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②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
③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④纵民贩市,官责其算
⑤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⑥同议经制,稍宽其旧
A.②④⑥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州发生水灾时,知州李玄病重,皇上准备调凌策接任,并认为南昌常年水患严重,地方长官可以相机行事。宰相王旦认为凌策去洪州就能使事情缓和。
B.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后来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年考中进士,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不久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
C.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
D.由于凌策在蜀地工作勤奋,处事精审,深得皇帝赏识,任命凌策为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在此期间他和几位大臣又共同改革了茶叶专卖之法。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岭南输香药,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
(2)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
文言文参考译文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县人。世代在州县任职,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同族人起初不以礼相待,于是他决定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年考取进士,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淳化三年,被任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任定州通判。李顺作乱时,选派到川陕的官员大多害怕到任,凌策自己表示曾三次到过蜀地。熟悉当地民俗,朝廷就任命他为蜀州知州。回朝后,被任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朝为户部判官。在这之前,岭南运送香药,沿途驿站安排士兵万人,由士兵肩挑背负抵达京师,因为繁杂的劳役成为灾祸。诏令凌策筹划这件事。凌策请求先由陆路运到南安,然后向北改为水运,只用士兵八百人,大大节省了运费。卢之翰在广州任职,没有廉洁的名声,因凌策能力很强,就命他接替,并赏赐金紫。广州、英州地区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过客十死八九。凌策请求从英州大源洞开山修路,直抵曲江,人们觉得很方便。
三峡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9
你看它开头几笔,多像是潇洒泼墨的大写意:“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阀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作者的视线,在无限空阔的天地间扫过,而后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的三峡全景:那耸峙两岸的群峰,拔地而起的叠嶂,便连绵疾走,瞬息之间占据了天空,遮蔽了云日。它们的涌现,简直使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了。天地是三峡的,连“曦(日)月”也只有在“亭午(正午)夜分”,才能进入其中。
不过高山总需有流水陪衬,才显得灵气十足。至于伟岸雄峻的三峡;就更需汹涌飞驰的一江急流了。作者接着选取的,恰正是震荡三峡的浩浩“夏水”:椽笔方落,夏水即已“襄陵”(水凌于高陵之上)。那是三峡水势最盛的夏日,它滚滚滔滔,奔腾咆哮,正与两岸沉默的高山相应,为三峡带来了蓬勃的活力。而阻塞水道,漫过高陵的迅猛,又使三峡于雄峻之中,增添了几分惊险壮奇的声色。令人惊异的是,作者并没有去直接描摹江水的惊涛拍岸,江行的**险恶;而是想落天外,在波峰浪尖之上,虚拟了一叶扁舟,让它击波逐浪,与“王命急宣”的使者骏骑相比,结果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千二百里的行程,“虽乘奔御风,不以(如)疾也”。只八个字,便在路遥、时短、行速的比较中,显示了三峡之流无可凌逾的湍急!而虚拟中小舟和使者的出现,又赋予了雄奇的自然以无限的生命力,作者的运笔奇思,真是妙不可言。难怪后世李白,竟也因之触动灵感,写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的名句。
三峡之美,虽以山高水急为主要特征,但也不仅仅如此。在它七百里的山山水水中,还回转着无尽的俊姿秀影,恰似一条曲折漫长的彩色画廊,一奇一转之间,向你展现的,都是令人留连的绝美画境。就说是“春冬之时”吧,三峡深幽隽逸,别是一种清奇秀脱的模样:你看那碧绿的潭水,浮漾着峰峦花树的倒影;而那些“吸翠霞而天矫”的怪柏,把根扎在悬崖峭壁上,倾斜着躯干,真是情态百出。还有那些挂在山崖上的大大小小瀑布,正带着欢畅的笑声,从高处飞冲而下。面对着这种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幽秀景象,你是否也要与作者一起,发出“良多趣味”的感叹呢?
至于那些雨后初晴的秋日,或是霜花满天的早晨,三峡却又另有一番风致了:山野间寒静肃穆,仿佛含着深愁似的。寂寂的山谷之间,又常有“高猿长啸”,啸声绵长,凄凉怪异,加以“空谷传响”,很久才消失。它所带给你的,该是一脉何其缠绵的愁思!这种种惆怅和哀愁,又被作者巧妙地绾结到那一曲“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朴渔歌中去,听来便愈加余音缠绕,令你神思萧散而泪水涔涔了。
文言文阅读答案刘粹 篇10
篇一:文言文阅读答案刘粹 篇二:文言文阅读答案刘粹 刘粹传(《宋书列传卷四十五》)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笑面的问题。刘粹,字道冲,沛郡萧人也。粹家在京口,少有志干,初为州从事。高祖①克京城,参建武军事。从平京邑,转参镇军事,寻加建武将军、沛郡太守;又领下邳太守,复为车骑中军参军。从征广固,战功居多。以建义功,封西安县五等侯。军还,转中军谘议参军。卢循逼京邑,京口任重,太祖时年四岁,高祖使粹奉太祖镇京城。转游击将军。迁建威将军、江夏相。卫将军毅,粹族兄也,粹尽心高祖,不与毅同。高祖欲谋毅,众并疑粹在夏口,高祖愈信之。及大军至,粹竭其诚力事平,封滠阳县男,食邑五百户。母忧去职。俄而高祖讨司马休之,起粹为宁朔将军、竟陵太守,统水军入河。明年,进号辅国将军。永初元年,以佐命功,改封建安县侯,食邑千户。景平二年,谯郡流离六十余家叛没虏,赵炅、秦刚等六家悔倍,还投陈留襄邑县,顿谋等村,粹遣将苑纵夫讨叛户不及,因诛杀谋等三十家,男丁一百三十七人,女弱一百六十二口。粹坐贬号为宁朔将军。时索虏②南寇,粹遣将军李德元袭许昌,杀伪颍川太守庾龙,斩伪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司马世贤,传首京都。太祖即位,迁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南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征虏将军,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阳新野二郡太守。在任简役爱民,罢诸沙门二千余人,以补府史。元嘉三年讨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郎道济龙穰将军沈敞之就粹自陆道向江陵。粹以道济行竞陵内史,与敞之及南阳太守沈道兴步骑至沙桥,为晦司马周超所败,士众伤死者过半,降号宁朔将军。初,晦与粹厚善,以粹子旷为参军。粹受命南讨,一无所顾,太宗以此嘉之。晦遣送旷之还粹,亦不害也。明年,粹卒,时年五十三。追赠安北将军、持节,本官如故。(节选自《宋书·列传五》,有删改)[注]①高祖:指南朝宋高祖刘裕。②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蔑称。您的位置:>>:刘粹传翻译赏析_刘粹传阅读答案 刘粹字道冲,沛郡萧县人。他的祖父刘恢,官至持节、监河中军事、征虏将军。刘粹家住京口。他少有大志,能力出众,开始当本州从事,高祖攻克京城后,他当参建武将军。随同刘裕平定京都,他转任参镇军事,不久加任建武将军、沛郡太守,又兼任下邳太守。后又当车骑中军参军。随同刘裕征讨广固,战功非常多。又因为起义的功劳,被封为西安县五等侯。大军回京,他转任中军谘议参军。卢循进逼京城,京口的镇守责任重大,太祖当年只四岁,高祖叫刘粹辅助太祖镇守京口。不久转任游击将军。他迁任建武将军、江夏相。卫将军刘毅,是刘粹的族兄,刘粹尽忠于刘裕,不和刘毅相结好。高祖想除掉刘毅,众人都怀疑刘粹在夏口,高祖更加信任他。到大军西进时,刘粹非常卖力,刘毅被消灭后,他被封为滠阳县男,食邑五百户。母亲去世,他辞了官。不久高祖讨伐司马休之,起用刘粹为宁朔将军、竟陵太守,带水军进入黄河。第二年,他被任为辅国将军,又迁任相国右司马、侍中、中军司马、冠军将军,迁任左卫将军。永初元年(420),他因为是开国元勋,改封为建安县侯,食邑一千户。二年(421),因为役使监吏,被免除官职,不久又被用为督江北淮南郡事、征虏将军、广陵太守。三年(422),在本职的基础上兼管豫、司、雍、并四州和南豫州的梁郡、弋阳、马头三郡诸军事、豫州刺史,兼任梁郡太守,镇守寿阳,颇有政绩。少帝景平二年(424),谯郡流民六十多家叛逃魏境。赵炅、秦刚等六家后悔了,再南投陈留襄邑县,呆在谋等村。刘粹派部将苑纵夫讨伐叛逃民户,没有赶上,于是苑纵夫便杀了谋等村三十家的人丁,男子一百三十七人,女人小孩一百六十二人,苑纵夫被抓到劳改营。刘粹因此事被贬为宁朔将军。当时魏兵南侵,刘粹派将军李元德袭击许昌,杀了魏国颍川太守庾龙,这时陈留人董邈自称小黄盟主,杀了魏国的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司马世贤,把司马世贤的脑袋送到京城示众。太祖继位,刘粹迁任使持节,督察雍、梁、南北秦四州和荆州的南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征虏将军,兼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阳、新野二郡太守。在任职期间他很少征用民力,爱护百姓,罢除和尚尼姑二千多人,用来补任府中劳力。元嘉三年(426),文帝讨伐谢晦,派刘粹的弟弟车骑从事中郎刘道济、龙骧将军沈敝之接受刘粹指挥,从旱路进攻江陵。刘粹用刘道济当竟陵内史,让他和沈敝之以及南阳太守沈道兴率骑兵和步兵到沙桥,被谢晦的司马周超打败,将士们死伤超过一半,于是刘粹被降为宁朔将军。当初谢晦和刘粹关系很好,用刘粹的儿子刘旷之当参军,刘粹接受命令南伐,毫不犹豫,太祖因这一点很赞赏他。谢晦也把刘旷之送回去而没有害他。第二年,刘粹去世,享年五十三岁。被追认为安北将军、持节,本官照旧。刘旷之继承刘粹,官到晋熙太守。刘旷之去世,他儿子刘琛继承。刘琛死,没有儿子,封爵被取消。刘琛的弟弟刘亮,顺帝升明末年(479),当尚书驾部郎。篇四:文言文阅读答案刘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刘粹,字道冲,沛郡萧人也。粹家在京口,少有志干,初为州从事。高祖①克京城,参建武军事。从平京邑,转参镇军事,寻加建武将军、沛郡太守,又领下郑太守,复为车骑中军参军。从征广固,战功居多。以建义功,封西安县五等侯。军还,转中军谘议参军。卢循逼京邑,京口任重,太祖时年四岁,高祖使粹奉太祖镇京城。转游击将军,迁建威将军、江夏相。卫将军毅,粹族兄也,粹尽心高祖,不与毅同。高祖欲谋毅,众并疑粹在夏口,高祖愈信之。及大军至,粹竭其诚力。事平,封浚阳县男,食邑五百户,母忧去职。俄而高祖讨司马休之,起粹为宁朔将军、竟陵太守,统水军入河。明年,进号辅国将军。永初元年,以佐命功,改封建安县侯,食邑千户。景平二年,谯郡流离六十余家叛没虏,赵灵、秦刚等六家悔倍,还投陈留襄邑县,顿谋等村。粹遣将苑纵夫讨叛户不及,因诛杀谋等三十家,男丁一百三十七人,女弱一百六十二口,粹坐贬号为宁朔将军。时索虏②南寇,粹遣将军李德元袭许昌,杀魏颖川太守庚龙,斩魏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司马世贤,传首京都。太祖即位,迁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南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征虏将军,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阳新野二郡太守。在任简役爱民,罢诸沙门二千余人,以补府吏。元嘉三年吐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部道济龙骤将军沈敞之就粹良陆道向江陵。粹以道济行竟陵内史,与敞之及南阳太守沈道兴将步骑至沙桥,为晦司马周超所败,士众伤死者过半,降号宁朔将军。初,晦与粹厚善,以粹子旷之为参军。粹受命南讨,一无所顾,太祖以此嘉之。晦遣送旷之还粹,亦不害也。明年,粹卒,时年五十三。追谧安北将军,本官如故。(节选自《宋书·列传五》,有删改)[注]①高祖:指南朝宋高祖刘裕。②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蔑称。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嘉三年/讨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郎/道济龙嚷将军沈敞之就粹/自陆道向江陵 b.元嘉三年讨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郎道济龙嚷将军沈敞之就/粹自陆道向江陵 c.元嘉三年讨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郎道济/龙嚷将军沈敞之就粹/自陆道向江陵 d.元嘉三年/讨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郎/道济龙嚷将军沈敞之就/粹自陆道向江陵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 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滴,放逐,如“迁滴”指贬官远地,“迁 客”指流迁或被贬滴到外地的官。c.原文“景平二年”中的“景平”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lxr世的皇帝一般简称溢号,如汉 武帝、隋场帝;唐朝以后,由于溢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如明英宗、清圣祖。d.“明年,粹卒,时年五十三”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 年”,古今意义不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粹,字道冲,沛郡萧县人,家住京口,年少时就有志气和才干。辅佐高祖期间,卢循逼京 刘粹奉高祖命镇守京口。b.刘粹虽战功赫赫,但也多次因受到牵连被贬官,如景平二年,将领苑纵夫讨伐叛逆无果滥 杀无辜,刘粹因此受降职处分。c.刘粹对国君尽心竭力,忠诚有加,常常超越个人的亲情和友情而竭忠尽力成全国家利益,他也因此受国君的赞许和嘉奖。d.刘粹在职期间,为了减免劳役、抚爱百姓,曾遣散众佛教僧侣共计两千余人,任用他们来补 充管理财货文书出纳的小史。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高祖欲谋毅,众并疑粹在夏口,高祖愈信之。及大军至,粹竭其诚力。(5分)答:(2)初,晦与粹厚善,以粹子旷之为参军。4.c 5.c【解析】“英宗”“圣祖”是庙号,不是年号。6.a【解析】“镇守京口”错,应是“镇守京城”。7.(1)高祖想要诛杀刘毅,(1分)众人都疑虑刘粹在夏口,(1分)高祖更加信任他。(1分)等到(高祖率领)军队到达,(1分)刘粹竭尽他的忠诚和能力(来助高祖)。(1分)(2)当初,谢晦与刘粹交情深厚,(1分)(谢晦)任用刘粹之子刘旷之担任参军。(1分)刘粹接受朝廷的命令向南征讨(谢晦),(1分)全不顾及这些,(1分)太祖因此嘉许他。(1分)【参考译文】 刘粹,字道冲,是沛郡萧县人。刘粹家住京口(今江苏镇江),年少时就有志气和才干,最初担任州中从事。高祖(刘裕)攻克京城时,刘粹参与建武军事。跟随高祖平定京都,后改任参镇军事,随即加授建武将军、沛郡太守,又兼任下邳太守,后又任车骑中军参军。跟随高祖征讨广固,战功很多。由于建立大功,封爵西安县五等侯。军队回到京都,改任中军谘议参军。卢循起兵作乱,威胁京都,京口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太祖当时只有四岁,高祖派刘粹拥戴太祖镇守京城。(刘粹)改任游击将军,后来刘粹升任建威将军、江夏相。卫将军刘毅,是刘粹的同族兄长,刘粹对刘裕尽心竭力,不跟刘毅同心。高祖想要诛杀刘毅,众人都疑虑刘粹在夏口,高祖却更加信任他。等到高祖率领军队到达,刘粹竭尽他的忠诚和能力(来助高祖)。刘毅的事情平定后,刘粹被封为滠阳县男,食邑五百户,由于母亲丧事离开职位。不久,高祖征讨司马休之,起用刘粹为宁朔将军、竟陵太守,统率水军进入黄河。第二年,进号辅国将军。永初元年,由于辅助高祖创业立有大功,改封爵位为建安县侯,食邑一千户。景平二年,谯郡六十余家百姓由于灾荒战乱流亡离散,而背叛南朝宋投降北魏,赵炅、秦刚等六家后悔而背离初衷,返回投奔陈留郡襄邑县,住宿在一个名叫谋等村的地方。刘粹排遣将领苑纵夫讨伐反叛的人家却未追赶上,于是就诛杀谋等村三十户人家,男丁一百三十七人,而妇女及小孩一百六十二口。刘粹因此贬降封号为宁朔将军。当时北魏向南侵犯,刘粹排遣将军李德元袭击许昌,诛杀北魏颍川太守庾龙,斩杀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司马世贤,并将他的首级传送到京都。太祖继承帝位,升任刘粹为使持节,总督雍、梁、南秦、北秦四州和荆州的南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等六郡诸军事,征虏将军,兼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阳、新野二郡太守。刘粹在职期间,减免劳役抚爱百姓,遣散众佛教僧侣二千多人,任用他们来补充管理财货文书出纳的小吏。元嘉三年,朝廷征讨谢晦,派遣刘粹之弟车骑从事中郎刘道济、龙骧将军沈敞之归属刘粹指挥,从陆路开赴江陵。刘粹派刘道济兼摄竟陵内史,与沈敞之和南阳太守沈道兴率领步兵、骑兵到沙桥,但被谢晦的司马周超打败,士兵的伤亡超过半数,刘粹因此降贬封号为宁朔将军。当初,谢晦与刘粹交情深厚,谢晦任用刘粹之子刘旷之担任参军。刘粹接受朝廷的命令向南征讨谢晦,全不顾及这些,太祖因此嘉许他。谢晦把刘旷之遣送回刘粹那里,也不加害于他。元嘉四年,刘粹去世,时年五十三岁。
篇五:文言文阅读答案刘粹 文言文,完成4-7题。刘粹,字道冲,沛郡萧人也。粹家在京口,少有志干,初为州从事。高祖①克京城,参建武军事。从平京邑,转参镇军事,寻加建武将军、沛郡太守,又领下郑太守,复为车骑中军参军。从征广固,战功居多。以建义功,封西安县五等侯。军还,转中军谘议参军。卢循逼京邑,京口任重,太祖时年四岁,高祖使粹奉太祖镇京城。转游击将军,迁建威将军、江夏相。卫将军毅,粹族兄也,粹尽心高祖,不与毅同。高祖欲谋毅,众并疑粹在夏口,高祖愈信之。及大军至,粹竭其诚力。事平,封浚阳县男,食邑五百户,母忧去职。俄而高祖讨司马休之,起粹为宁朔将军、竟陵太守,统水军入河。明年,进号辅国将军。永初元年,以佐命功,改封建安县侯,食邑千户。景平二年,谯郡流离六十余家叛没虏,赵灵、秦刚等六家悔倍,还投陈留襄邑县,顿谋等村。粹遣将苑纵夫讨叛户不及,因诛杀谋等三十家,男丁一百三十七人,女弱一百六十二口,粹坐贬号为宁朔将军。时索虏②南寇,粹遣将军李德元袭许昌,杀魏颖川太守庚龙,斩魏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司马世贤,传首京都。太祖即位,迁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南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征虏将军,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阳新野二郡太守。在任简役爱民,罢诸沙门二千余人,以补府吏。元嘉三年吐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部道济龙骤将军沈敞之就粹良陆道向江陵。粹以道济行竟陵内史,与敞之及南阳太守沈道兴将步骑至沙桥,为晦司马周超所败,士众伤死者过半,降号宁朔将军。初,晦与粹厚善,以粹子旷之为参军。粹受命南讨,一无所顾,太祖以此嘉之。晦遣送旷之还粹,亦不害也。明年,粹卒,时年五十三。追谧安北将军,本官如故。节选自《宋书·列传五》,有删改)[注]①高祖:指南朝宋高祖刘裕。(
【文言文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02-10
吴起文言文阅读答案01-20
奕秋文言文阅读答案05-30
周玘文言文阅读答案05-31
宇文贵文言文阅读答案06-02
售犬文言文阅读答案06-26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其答案07-26
阅读文言文《义犬》附答案07-26
《朱然》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1-06
草书大王文言文阅读答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