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技巧(精选12篇)
文言文阅读技巧 篇1
一、明确高考考查要求
2012年江苏省的《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要求具有“分析综合”能力。包括:
(1) 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 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 根据要求提供相关信息。
(2)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二、综合近几年高考各省“关于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常考查的设误点, 探寻规律
(一) 时间概括有误
【例1】原文:让汉曰:“……成败之机, 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 使烟火不绝, 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 丰等不觉。明日, 汉悉兵迎战, 遂大破之。
2008江苏卷第8题C项) 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 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 在与刘尚的队伍汇合后, 竖起许多旗帜, 不熄烟火, 蒙骗敌人, 终于转败为胜。
解析:选项中, 概括的时间先后顺序有误。从原文看, 应该是“先竖起许多旗帜, 不熄烟火, 然后再与刘尚的队伍汇合”而不是先与刘尚的队伍汇合后, 再竖起许多旗帜, 不熄烟火。
(二) 细节概括有误
【例2】原文:彭公子篯, 其州人也, 素有声望于江淮间, 方罢巡抚家居, 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 徒步往与之语, 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 乃大喜吐实。
(2009江苏卷第7题C项) 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 前去察看, 但两人一见如故, 相处很好, 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 将他释放。
解析:选项中, 概括的事件的细节有误。原文中彭子篯“徒步往与之语”, 沈通明先是“默不应”, 后来得知是彭巡抚, 才“大喜吐实”, 而不是选项中的“两人一见如故”。
(三) 对象概括有误
【例3】原文:淮南饥, 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 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凡十三万石, 谓之折役米。米翔贵, 民益饥。公至则除之, 且表其事, 又言正民无罪, 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2011江苏卷第3题C项) 淮南发生饥荒, 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 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 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解析:选项中, 对象的表述有误。原文中“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诏”的对象是皇帝, 而不是继任者陈公弼。
【例4】原文:一日, 讷入山樵, 未终, 值大风雨, 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 遂负薪归。母验之少, 怒不与食。饥火烧心, 入室僵卧。诚自塾中归, 见讷嗒然, 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 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 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 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 但食勿言也。”讷食之。
(2008年山东卷第12题B项) 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 牛氏就不给他饭吃, 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解析:选项的错误可以概括为对象有误。原文中“余窃面倩邻妇为者”的“倩”是“使”的意思, 那么做饼的人就是“邻妇”而不是张诚。
(四) 地点概括有误
【例5】原文:是岁南方旱, 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 天下重困, 盗贼暴起于江淮, 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 死而得君葬我, 幸矣!”
(2010年江苏卷第7题C项) 西兵进攻江淮地区, 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 谢氏仰天长叹, 忧心忡忡, 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解析:选项中, 地点概括有误。原文中“西兵未解”的意思是“西边边界的战争还没有解除”, 进攻江淮的是“盗贼”而不是“西兵”。
(五) 信的概括无中生有
【例6】原文: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 刚显疏其恶, 桧嫌之。金人叛盟, 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 处以近藩, 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 而以王次翁为中丞。
(2008全国卷Ⅰ第10题D项) 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 廖刚上疏奏其恶行, 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 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 以遏制秦桧, 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解析:选项中的“以遏制秦桧”, 此信息纯属无中生有。同时选项中也有对象误用的错误。原文中“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 这里的“乞起”意思是“乞求皇帝起用”, 起用的主动者是皇帝, 而选项中变成了“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
(六) 内容概括信息遗漏
【例7】原文: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 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 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 吾则行之;其所恶者, 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 若之何毁之?”
(2008江西卷第12题A项) 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 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 如果取缔乡校, 堵塞言路, 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解析:选项中的错误在于遗漏信息。原文“其所善者, 吾则行之;其所恶者, 吾则改之”, 可以看出子产不仅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 还把民众赞扬作为依据。
三、综合文言文阅读中内容的概括与分析题型的一般思路
1.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 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仔细阅读选项, 把握相关内容的切入点, 即锁定答题区域;
3.回归原文, 看前后联系, 确认细节问题, 在具体语境中明辨材料;
4.确定答案后, 再次将选中的答案与原文对照、比较, 尤其要注意高考常考查的设误点。
文言文阅读技巧 篇2
1、课外文言语段选文的标准
一个是注重中华文化的全面熏陶。诸如读书、做学问、修身、齐家、为官、治国、人际关系、思乡、爱国、审美、哲理、科技(这些内容,其实也是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和作文命题的内容),等等,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注重中华传统美德的感染,诸如诚信、坦荡、善良、乐观、勤奋、以天下为己任,等等。
另一个是看重风趣幽默的风格或语言。选取风趣幽默而又内容丰富深刻的文段,从浅层次上说,是为了使同学们学有兴趣,从深层次上说,是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幽默感。
2、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3、课外文言文答题要求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文言文阅读技巧 篇3
【考点透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整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讲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能够答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文中某个论点的依据,以及某个事件或人物的特征,并由此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感情。要在准确理解句、段、篇的含义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辨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而明确主旨。
【解题指津】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全文的大意有个了解,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可联系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考点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考点透视】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历年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
【解题指津】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此外,还应注意辨析作者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考点三: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考点透视】
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考查的是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感受。主要考查方式有: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的思想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解题指津】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 篇4
一、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在文言文中,一些发语词常常用在句子开头,如“夫、惟、盖、凡、窃、请、敬、微、今、初”在这些词的前面一般需要断开;还有一些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在这些词的前面一般也需要断开;还有一些用在句末的语气词,如“乎、哉、也、兮、矣、欤、焉、耳、耶、邪、而已”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在这些词的后面一般需要断开;还有复句中的一些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词,在它们的前面一般也要断开。这些特点,非常有助于断句。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往往和籍贯官职名连在一起,人名在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三、察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白”“语”“道”“谓”“对”等作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的双方来断句。
例如: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四、依总分结构,定句读
文言文中,句子结构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例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五、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文言文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对偶(对称)———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在平时的断句考查中,应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先易后难,逐层突破,兼顾上下文的联系,仔细推敲。断句过后,还应该作些检查。一是检查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断句后上下文内容是否合理。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篇5
文言文其实不难、三道选择题、两句翻译。(我们这里是这么考的)
先说选择吧、第一道考实词:四个选项、你把它给你的意思代回原文、看看通不通顺。针对这道题、你就积累诗词吧、除非你的文言文感觉很好。要知道、高考语文所考的内容一定是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就比如他可能在背诵默写篇目范围外的一些课文中的不经意间的一个位置挑出一个实词考你什么苏武传、什么陈情表、什么孔雀东南飞(偏义副词什么的)。记住、他不会考你不知道的、就算有不知道的、剩下的三个你一定学过、只不过可能你没印象而已。第二道考的就是挑事件、就比如什么“直接表现XXX骁勇善战的是”“表现XXX怎样怎样性格的是”等等。这个就看你的理解能力了、不过这个不难真的、只要你文言文不算很差、就应该能选对。
第三道也是找事(理解题)。这个题就是看你对全文事件的理解了、他可能把时间或地点或人物悄悄给你换了什么的、这个你只要仔细一点就可以不错。【选择题的正答率就是题海战术虐出来的(把感觉虐出来、最后生成条件反射)】 最后就是翻译了、翻译吧...翻译有翻译的采分点、采分点对了、句子大体上没有什么毛病就可以得满了。关于翻译、我建议你没必要玩题海、首先把课本上的实词弄会、然后你在做文言文的时候、千万别做完就完了、一篇文言文、5道题、但是重要的却不是题答得对不对、而是文言文本身、它的用处还是很大的、你不能局限于这篇文言文考的翻译我会了就完了、要是下次还是这篇文言文、但是翻译换成别的句子、你就好傻眼了、所以你明白我的意思了么?把做过的文言文拿出来翻译(翻译有用的、什么介绍他小时候家里怎样就不用了、翻译内些跟传主关系较大的语言、行为什么的)。我还是内句话、他不会考你没学过的、都是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
浅谈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篇6
一、注重积累,触类旁通
新课标强调“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形成不了阅读能力。对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培养语感,注意积累显得更为重要。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文章我们平时大多没见过,但需要解释的词语一定都是我们见过的,那么平时在讲解课内文言文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做一些常用字词的翻译,并记住这些字词的用法,特别是下列几类词:1.常见虚词“之”“以”“而”“者”“乎”等。2.一词多义的词,即同一个词在不同句中有不同意思,如《捕蛇者说》,“岁”在① “岁赋其二”。岁意思为“每年”;在 ② “积于今六十岁矣”。意思为“年”。3.古今异义的词,如(《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绝境 ”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再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交通 ”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谓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4.活用的词,顾名思义 ,即是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在中考中很常见。例如:“吾射不亦精乎”的”“射”字,“射” 原是动词用推力或弹力送出子弹;气体或液体等受到压力迅速流出,在这句话中活用为名词“射箭的本领”。5.还有一些通假字也值得平时总结、记忆。另外,了解一点古文化知识、特殊句式,也有助于理解文意,翻译句子。这些古文化知识、特殊句式,课内文言文注释上基本都有,重要内容老师也会反复强调。比如文言文涉及的有关古代人、事、名物、官职、称谓等一般古文化常识,常见的倒装、反问、疑问等句式。
二、整体阅读,了解大意
要做好课外文言文阅读。首要的是对阅读材料进行整体阅读感知,把握其要点。课外文言文在阅读过程中会有词、句搞不懂,这是很正常的,不必纠缠于此,放一放,跳过去读完全文,就像做英语阅读一样 总会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单词,先不去管它 把整篇文章读懂了,这个词的意思大概就出来了。读完后,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要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就要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所写何事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文言文不会像现代文那样意义深刻 、含蓄,一般道理比较明显,人物性格比较鲜明,大多考生在读完全文情况下都能弄清楚这些问题。而弄明白这些问题就为后面深入理解原文、正确答题指明了方向。
三、精读原文,抓住重点
精读就是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精读就是在通读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找出解答试题的某些线索。中考试题中选用文言文大多篇幅不长,我们在解题时可以多读几遍,通过反复读,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课内文言文,口头翻译课外文言语段。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2)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结合原文,分析试题中的题目答题要点。分析要全面、不丢点。 (4)再读原文,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点和答偏。
四、巧借信息,化难为简
中考试题中选用文言文大多有标题或标出其原文出处,考生需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 “赵襄主学御”“穿井得人”等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文言文阅读原文后面的题目我们也不要放过,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触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再者,充分利用提供的注释对文言文阅读也十分重要。中考考试中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读全文。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解题技巧 篇7
一、考情分析。对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基本是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这一题型出现。综观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发现, 除江西省近三年均未考, 其他省份以及全国卷都有考查, 题型均以选择题四选一形式出现, 而且均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这样大大降低了该试题的难度, 有助于考生理解全文内容。选项内容的设置上多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 只有少数提及对文章写作技法的分析, 所以做这类题一大关键就是要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如果我们掌握一定的技巧, 也能帮助考生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 那就需要探究命题人错误陷阱的设置类型。
二、常见设误类型。笔者结合近三年考题分析以下几种常见的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 即阅读材料中没有出现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找不到依据。例如 (2013年福建卷) “按照当地风俗”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其宴于外者, 即举酒酌穴者, 人二杯。虽雅不酒, 必使之酹, 名曰定心饮。”是说那些在洞外饮酒的人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两杯。文中并没有提到是按照当地风俗, 这就是命题者故意设置的干扰材料。
2.曲解文意, 即选项中大多数表述是正确的, 只是一个词理解错了, 从而导致选项出错或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的表述恰好与原文相反。例如 (2013年广东卷) “俟秋成, 当仍旧法。”意思是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恢复旧法, 而不是“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3.张冠李戴, 即把本是甲想的说的, 选项中设为乙想的说的, 或把几件事合在一起表述, 混淆了时间、地点等条件。例如 (2012年广东卷) 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 漕运梗阻, 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 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 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4.因果关系不当。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或因果颠倒。例如 (2013年全国卷2) “密令捏造吕的过失”, 并不是因为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 原文“惧其重入, 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抅求諲过失”。
5.假设误为事实。即把文中假设的情况理解为事实的情况。例如 (2009年江西卷) 原文为“吾侪保甲贷乙金, 甲逾期不肯偿, 将讼, 讼则破家, 事连吾侪, 数姓人不得休矣! ”意思是“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 某甲超过期限不肯还贷, 将要被起诉, 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 事情也就会牵连到我们, 我们几家人就不能够休息了! ”而选项中理解为“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 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将讼, 讼则破家”那是一种假设情况, 选项把他理解为既定事实。
高中文言文一轮复习方法及技巧 篇8
一、立足要高远, 思维要打开
古文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呈现。我们知道, 古人把自己所描写人物的思想、个性彰显在古文中, 表达了自己的爱恨和憎恶。
1. 在古文中, 我们可以了解很多人物事迹,
如大智大勇大德的蔺相如, 知错就改的廉颇, 忠诚的爱国志士苏武, 博学多能、疾恶如仇的张衡。因而, 我们能学习古人身上高贵的品质。这些能使我们的思想认识提升一个高度, 开阔我们的视野。
2. 在古文中, 我们可以学习古人运用得那恰到好处的写作技巧。
例如, 传记中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 (1) 正面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细节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等。 (2) 侧面描写:对比, 如《师说》中三组对比, 论证老师的重要性。衬托, 如《陌上桑》写秦罗敷的美, 文章大篇幅地运用侧面描写。 (3) 材料的选择、剪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的选材。
3. 在古文中, 我们可以学习到凝练、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这句, 使文章波澜起伏, 可见烛之武之智慧。
总的来说, 立足高远, 思维打开后, 对我们的文学素养、思想认识、视野开阔、写作水平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诵读, 加强积累
文言文, 毕竟距离现在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我们一定要注重诵读。古人在学习中一直强调对文章的诵读。“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 只有反复诵读, 我们才能加强对文章的熟悉。高考都依据于课本, 源于课本, 都能从文本中找到影子。所以, 我们要对文言有很好的语感。
对于文言文的复习, 应以积累为主。在实际复习中, 我们可以先用一定时间带领学生把高中已学过的重要文言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梳理一遍。然后, 我们要带领学生整理过考纲中曾提到过的18个常用虚词的用法, 以所学课文为例做整理筛选。这样既复习了课内文言文, 又梳理了虚词用法。因为高考考查的虽是课外文言文, 但常用词汇的积累主要是在课内。所谓陌生的文, 熟悉的词正是这个道理。此外, 我们要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言篇章练习, 进行一定量的词汇积累, 提升语境意识。此外, 我们应合理安排文言文的复习时间。比如高三每周的三个早读, 可以分别安排一次语文基础知识练习, 一次默写, 一次文言文练习。这样就会关照全面, 合理推进。
三、翻译方法
1. 我们要让学生在读、背、积累的基础上, 培养语感。
2. 翻译要具有语境、采分点意识, 并熟练运用一些技巧。
除了大家熟知的“信、达、雅”标准中“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逐字逐句”原则外, 我们要让学生具有语境、采分点等意识, 并熟练运用一些技巧。 (1) 语境意识。因为句不离段, 词不离句, 所以古文翻译一定要放到语境中前后联系, 对照原文, 力求直译。直译不便, 酌情意译。 (2) 采分点意识。在翻译题中, 几乎每个需要翻译的句子都包含几个重要的采分点。在做题时, 我们应找出采分点, 并结合语境去推敲就能够准确翻译。这样做, 考生就能取得不错的分数。
3. 翻译技巧。
具体来说, 有以下一些技巧。 (1) “留、替、补、删、调、增”技巧。①“留”即保留。这是指凡是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要保留, 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等。②“替”即代替。这是指代替词语意义已经发展、变化的古语为今语。我们在翻译时要用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即补充。文言文中常常承前、启后省略句子成句。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尤其是要注意省略的主语、介词“于”、宾语等。④“删”即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这些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里是没有相应的词替代的, 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 翻译时可删除。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⑤“调”即调序, 是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在翻译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定语后置句等时一般应调整语序, 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⑥“增”即增加。在翻译过程中, 有时虽已经遵循了上述方法及技巧, 但句子仍不通顺, 这是因为缺少一些词语。这时, 我们就应该根据语境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 (2) 其他一些翻译小窍门。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会遇到有个别词难以翻译。这时, 我们可以在结合语境的情况下尝试从以下几种情况展开联想:①是不是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组词 (组成语) 等。②在句子结构相同的句子中, 我们要考虑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的情况:词相关或相反, 是否是偏义复词;词相关, 或为同义词连用 (只译一个就可) 。③个别句子翻译不通顺是不是“特殊句式”的问题。
文言文阅读技巧 篇9
一、读有所得
1.通读以悟意。要想让文言文教学有效, 就必须读, 而且要多读, 会读。教师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认读, 要求读准字音, 尤其是较长的句子, 注意节奏和停顿, 边译边读, 理解文章每一句话的意思。例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一文, 我要求学生自读全文, 首先读准字音, 其次注意停顿, 学会断句, 注意语气语调。文章的开头可以平缓叙述并注意停顿:“舜/发于/畎之中, 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最后一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应读得平缓而悲凉, 尤其是“死于”这两个字要拖着点, “安乐也”三个字也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学生在自读、仿读的基础上, 再对照注释朗读, 抓住关键词句, 就能理解其中大意。
2.朗读以悟情。南宋朱熹曾说:“只要多诵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朗读是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朗读, 作者的神气音节就会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 不仅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还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 理解文章深意。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 我在播放配乐诗朗诵, 并介绍相关的创作背景后, 重点引导学生以朗读入境悟情, 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的过程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尤其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句诗, 只有靠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想象那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的画面, 去感受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精妙之处, 才能进一步体会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3.诵读以悟妙。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贯做法, 也是古代学习流传下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读懂内容, 也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 读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以《陋室铭》一课为例, 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要对文中的重点处加以点拨, 让学生在熟读中加以思考:“陋室”为何“不陋”?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 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对陋室的整体印象, 体会作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的精妙手法。
二、思有所得
1.思语言之美。文言文有独特的语言美, 它们或泼墨如云, 重点渲染, 或如行云流水, 娓娓叙来, 或笔带锋芒, 理切辞畅。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美, 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 获得美的享受,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能够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佳作。在教学中, 我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使学生感悟古人的写作特色与要领, 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尤其是文章情节的安排显得曲折、跌宕, 比如渔人既然“处处志之”, 却又“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 更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
2.思人物之美。初中文言课文, 写人篇目比例较大, 这些经典之作无不洋溢着古代仁人志士对真善美的追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精思文章的遣词造句及文采, 同时也要精思古文精深丰富的思想内涵, 学习做人之道。例如《愚公移山》, 虽然不能以今天的科学发展去衡量当时的人的思想、行为, 但是愚公对待困难、克服艰难险阻的态度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以及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思想启迪, 永远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3.思情感之美。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佳作, 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文化教育因素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应的道德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感悟文言文所表述的思想感情, 学习做人之道。例如《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 都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 不难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 就是时至今日, 也经常听到“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这样的话语。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 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文言文阅读技巧 篇10
一、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于漪说过:“要反复诵读,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 如出自己之心。”对古文的背诵阅读尤其如此。对文言文要逐字逐句地认读, 理解其中的大意, 再用普通话顺畅、有节奏、有停顿地朗读, 最终达到成诵的程度。因此,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文言文的语感教学, 把传统的对词法、句法、语法的评析变为精讲促读, 重点引导学生在“熟读成诵”中养成语感, 从而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丰富文学素养。
1. 通读以悟意。
对文言文要逐字逐句地认读, 理解其中大意, 再用普通话顺畅、有节奏、有停顿地朗读。在读懂这个教学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新课之前, 我都要求学生自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真聆听课文录音后进行仿读, 留意停顿, 注意语气语调;在自读、仿读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对照注释朗读, 边译边读, 尽最大可能理解文章每一句的意思。
2. 朗读以悟情。
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久而久之, 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音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主要表现文章中心的句段研读, 进而说出作者的观点和自己阅读时的感受, 使学生认识文章深意。
3. 诵读以悟妙。
诵读即朗读至背诵, 是一种目视其文, 口发共声, 耳闻其音, 心通其境, 是“熟读”的最高阶段。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读懂内容;同时也要走出文本, 读出自己, 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例如让学生带着问题轻声读作品, 通过联想、想象, 使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 在“话画互变”的转换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思想。
二、读后静思考, 潜心会本文
有读即有思, 有思方可促读。缺少了文字刺激的思考,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批判能力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摒弃传统的“对号入座”式的古文、现代文对译, 努力引导学生深思熟虑文章的精华, 这不仅要精思文章的遣词造句及文采, 使学生感悟古人的写作特色与要领, 同时也要精思古文精深丰富的思想内涵, 学习做人之道。
1. 思语言之美。
许多文言文在写作技巧上有独到之处。就语言来说, 他们或是泼墨如云, 重点渲染;或如行云流水, 娓娓叙来;或是笔带锋芒, 理切辞畅。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开篇以山水起兴, 引入正题, 显得出手不凡, 再笔锋一转, 直接切入主题, 看似有些突兀, 但回头一看, 却又浑然一体, 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为体现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做下铺垫。
2. 思人物之美。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经典之作, 无不闪烁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洋溢着古代仁人志士对真善美的追求。例如《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思想启迪, 在愚公不愚的执着中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再比如《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托物言志, 尽现古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 思情感之美。
在一篇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文言文中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应的道德观, 只有领悟到文言文的文化底蕴, 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质。例如《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中, 不难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 就是时至今日, 也经常听到“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这样的话语;再比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 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 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三、结束语
教学有法, 而无定法。文言文作品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宜过份渲染理想的色彩, 切忌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内容上的清汤寡水, 而要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去熟读、去精思, 才能让学生融入古人的智慧中感受先哲的智慧, 接受情感的熏陶。
参考文献
[1]陈敏.文言文教学中的“熟读”与“精思”[J].中华活页文选, 2013, 4:16-18
[2]吴然.熟读精思学文言[J].中国教育现代化, 2004, 9:59
文言文断句技巧例谈 篇11
⑴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在整句或分句的结尾处要自然断句。因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语气完备的地方。断句与句子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
以下几点虽是特例,但都和“语气”有关。
⑵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⑶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例如:“久之/荆柯未有行意”(《刺客列传》);再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屈原列传》)。
⑷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羽本纪》)
⑸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
⑹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
⑺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⑻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例如:“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世家》);另如:“於/鲧哉”(《尚书》)
⑼词与词之间并列时,不必断句;但短语之间并列时,中间有较大的停顿,两者之间则需要断句。
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这一句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内部则不必断句。
断句的主要方法
简要地说,断句的方法是:⑴整体把握语段含意;⑵尽量分清语段的层次;⑶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前后延伸;⑷用翻译的方式验证句子间是否意思连贯。
例如:用斜线(/)为材料中画线的文句断句。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节选自韩愈《送区册序》)
解题方法与步骤
⑴整体把握语段含意。
根据末句“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可以判断:写作本文时韩愈已被贬官阳山;选文开头“阳山,天下之穷处也”一句中的“穷处”应该是“偏远的地方”的意思;画线的文字具体描绘的就是阳山的“穷”。
⑵分清语段的层次。
从画线文字中的“陆”“江”“县廓”等字眼来看,为了显示阳山地处偏远,作者写两个层次的内容:地理环境(“陆”“江”)和人居状况(“县廓”“……之间”)。
⑶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
首先,从注释的暗示入手,根据语法关系,我们可以找出这样一个句子:“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接下来处理前半部分文字。如前所述,这部分文字写地理环境,又可分“陆”“江”两个小层次,再考虑到“丘陵之险”“虎豹之虞”句式齐整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断句:“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
⑷通过译文进一步验证。
事实上,只有断句正确,才能使译文语意连贯、语气畅通、上下文和谐浑整。
参考答案: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
断句的常用技巧
在断句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标志:
㈠句末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标示着句子或分句的结束,对我们断句的帮助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句末语气词有以下八个:
⑴也——可以表示判断、肯定、解释、感叹、推测、疑问、祈使等语气。
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⑵矣——可以表示强调、感叹、推测、祈使等语气。
例如:“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经》)
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语气。
例如:“且吾所为者极难耳……”(《刺客列传》)
⑷焉——表示加强、停顿、疑问等语气。
例如:“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庄子》)
⑸乎——表示反问、疑问、揣度、赞叹等语气。
例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⑹邪/耶——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邪”(《史记》)
⑺哉——表示感叹、强化、揣度、反问、疑问等语气。
例如:“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⑻与/欤——表示询问、揣度、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孟子》)
另外,有些句末语气词之间经常连用,用于强化语气。比较常见的有:
⑼而已:“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
(10)而已矣:“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11)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
(12)也哉:“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13)则已、则已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14)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㈡句首虚词
利用句末语气词可以确定句子的“讫”,利用句首虚词则可以确定句子的“起”,句首虚词的断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句首语气词是“夫”“盖”。
⑴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⑵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一些固定短语也常常用于句首。常见的有:
⑶于是:“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⑷然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⑸无乃:“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⑹是以、是故:“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⑺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㈢单独使用的叹词
在汉语语法中,这一类词语常被划分为“独立结构”,与常规的句子剥离开来。因而,这些单独使用的叹词可以作为一种断句的凭借。例如:
⑴呜呼:“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⑵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本纪》)
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声赋》)
㈣句式——对偶和排比
对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齐整,我们可以从这个特点入手进行断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⑴对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⑵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
㈤其他
文言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12
首先, 教师要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 要从过分注重古汉语词汇、语法教学, 而忽略作品内容的“人文内涵”的怪圈中跳出来。教师应结合作品本身, 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 学生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 即使没有教师的讲解也能根据注释理解大概内容。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解这个故事, 了解内容, 而后通过预习讲解作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再让学生学习本课所需要掌握的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 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再有一些比较简短而较容易理解的文言文, 如《烛之武退秦师》等, 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书和课本下面的注释, 进行疏通理解。如果学生自己无法解决, 可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当小组合作无法解决时, 教师可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这样, 不是每堂课教师都要事必躬亲, 以自己的“满堂灌”代替学生的主动学, 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因此, 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 尽一切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 方能体味到收获知识的快乐。
其次, 教师要注意知识点的积累和整合。文言文的学习是琐碎而连贯的, 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的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积累学习过的知识点。例如, 在《孔雀东南飞》的“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一句中的“姥”指“婆婆”。掌握了词的这个意思后, 学习《晋书·王羲之传》中“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一句时,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姥”字的意思。再如, 学习了“更若役, 复若赋, 则何如” (柳宗元《捕蛇者说》) 这个句子, 理解了“若”字的含义, 再《鸿门宴》这篇课文时, 学生就会很快地理解“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这句话中“若”字的意思。还有一些特殊句式的使用, 如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都需要学生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做卡片, 笔记本上归纳积累, 在课本上做标注、旁批等方法在学习中积累一些常见的重要词语和文言句式。
再次, 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 摒弃个别名篇一定要能够熟读成诵。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读的次数多了, 诗文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而且,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祖国语言或清新俊朗、或平实质朴、或汪洋恣肆的特点。但是, 现在的学生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意识不到朗读的重要性, 在晨读课上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大声朗读, 其他学生昏昏沉沉, 丝毫提不起朗读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采取学科代表领读、全体学生齐读、个别检查、小组背诵比赛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好习惯养成以后, 长期坚持下去, 不仅可以让学生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 培养自己的语感, 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最后, 教师可选择“牵手多元文化, 一起感悟经典魅力”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成就与快乐。例如, 在课余时间, 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些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 如《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等, 来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在课上时间, 教师可采取多媒体教学, 将百家讲坛与古代传记类文本阅读相结合, 影视剧与古代名著相关的文本阅读相结合, 戏曲电影与古代相关的文言文本阅读相结合等等, 使学生以更直观、更形象的形式来感受文言作品。
【文言文阅读技巧】推荐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06-05
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10-20
文言阅读有技巧11-10
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10-21
文言文翻译方法与技巧08-27
文言文中实词答题技巧07-27
学习九年级文言文的技巧07-03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06-20
文言文阅读讲解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