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

2024-09-17

文言文阅读题(精选12篇)

文言文阅读题 篇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客止颓然,有过人者。父肩吾,梁武帝时,为粱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右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寻征为司宗中大夫。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多相托焉。唯王褒颇与信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大象初,以疾去职。隋开皇元年,卒。有文集二十卷。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文苑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时后进,竞相模范 范:效法。

B.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 承:沿袭。

C.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 雅:高雅。

D.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逮:赶上。

5.下列选项中直接体现了庾信文才出众的一项()(3分)

①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②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③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④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⑤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

⑥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梁武帝时,庾肩吾为太子中庶子,庾信任抄撰学士。庾氏父子与徐摛父子出入太子宫中,受到极高的恩宠和礼遇。

B.侯景之乱爆发,简文帝派庾信率领宫中文官武将上千人守朱雀航,侯景兵到,庾信率领众人先行撤退。

C.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还未完成使命回到梁朝,就赶上西魏率兵南下。江陵被平定后,庾信留在北方,再也没能重返江南故乡。

D.庾信出使长安,本出于皇帝之命,出仕北朝也实属无奈之举,但作者对此还是流露了不满和讥讽。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5分)

(2)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5分)

文言文阅读题 篇2

怎样才能使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少失分乃至不失分呢?笔者认为只要注意下面几点, 考试定能有所收获。

一、注重积累

我们如果研究一下历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 就会发现所有文言文字词解释的答案都能从课本中找寻出来。譬如2010年江苏泰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中关于“为”和“则”的解释。我们只要联系八年级《核舟记》中“为宫室、器皿、人物”一句和七年级《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一句, 就能很容易地推测出“为”的意思是“修筑”, “则”的意思是“就”。这些“前车之鉴”都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学好课内文言文是做好课外文言文试题的保障。因此, 在平时的学习中只有牢固地掌握好课本中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解释, 并把握住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文言现象, 才有获得课外文言文阅读成功的可能。

二、注重细节

前人有云:“细节决定成败。”此乃至理名言。同一道题目“去墙六丈又为一墙”, 有两个意思看似相同的答案:“又建造了一堵墙, 和原来的墙相隔六丈”和“在距离墙六丈的地方再筑一道墙”。为什么前者不能得分呢?原来“去”这个重要的词语解释, 答案中忽略了!文言文中构成句意的最小单位是“字”, 所以我们在做句子翻译的时候, 要睁大眼睛看清句子, 千万别漏掉句中的任何一个字。同时, 如果是省略句和倒装句, 还要将它还原成现代文的句子结构。只要做到了这些, 文言文句子翻译就能顺风顺水, 毫无差错。

三、注重寻找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问答题其实是最容易拿分的, 只要根据题目仔细到文章中寻找主要句子, 答案自然会水落石出。再如2010年江苏泰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最后一道题目:“读完上面的选文后, 请你说出古人造堤方法的巧妙之处。”我们仔细阅读文章, 会很容易地找出文中的句子“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 候干, 则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 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 掘其半为渠, 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 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造堤需要的是泥土, 因此“泥土”就是造堤这一系列工程中的“主要环节”。解决了“土”的问题, 还愁大堤建不起来吗?如果我们能思考到这个地步, 脑海中是不是会浮现出九年级上册《专题: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里关于“统筹思想”的论述呢?

四、注意规律

文言文停顿的划分是有其规律的, 总结下来就是:1.句首语助词 (又叫句首发语词) 、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2.古代汉语是两个单音节词, 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 要分开读。3.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 。4.名词作状语时, 一般在该词前停顿, 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如果我们能掌握好了这些规律, 再辅之以平时阅读时的语感, 做这些题目自然不在话下。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篇3

文言文阅读。(9分)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日:“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日:“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日:“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你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北省试题

文言文阅读(15分)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⑥甘鲜焉。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钺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钺得食,先子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选文有校改)

【注】①归钺:人名。 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 ③数:屡次。(④依依:依恋的样子。 ⑤窃:偷偷地。 ⑥致:送达。 ⑦饥:饥荒,年成不好。 ⑧奉迎:迎接。奉,敬辞。 ⑨卓: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接连地;③比较;④及,等到。“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2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父大怒逐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①母与其子居

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

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①身微贱而其行卓

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_______

(2)钺贩盐市中_______

(3)而己有饥色_______

(4)奉母终身怡然_______

4.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武汉市试题

文言文阅读。(13分)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日:“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日:“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日:“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日:“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日:“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③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刘向《新序》)

【注】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尝有疑狱狱:案件

B.臣,鄙民也鄙:浅陋

C.不知当狱

当:应当

D.殆未有也 殆:恐怕

2.对下面加点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之家有二白璧

②侧而视之

③其径相如也

④然其价一者千金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赏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借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endprint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长沙市试题

文言文阅读(16分)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日:“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日:“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⑦汤镬⑧,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日:“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日:“嗟乎,义士!陵与卫律⑨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⑩,与武决⑩去。……

武留匈奴几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①亡:通“无”,没有。 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 ③春秋:年纪。 ④夷灭:被杀。 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 ⑦斧钺:古代的兵器。 ⑧汤镬:古代的大锅。⑨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 ⑩衿:衣襟。 ⑾ 决:通“诀”。

背景资料: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武使匈奴明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B.为武置酒设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请毕今日之欢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D.与武决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两章》)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陵见其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B.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并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南京市试题

文言文阅读。(13分)

金山寺(并序)

[宋]梅尧臣

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模画,不能尽其美。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一草一木,虽未萼⑤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东小峰谓之鹘⑥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选自《梅尧臣诗选》)

[注]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 ②陟:登,上。 ③上方:佛寺。 ④山阿(ē):山岳。 ⑤萼(è):花萼。 ⑥鹘(hú):一种凶猛的鸟。 ⑦羽翮(hé):羽毛。 ⑧桡(rá0):船桨。

1.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尝闻/谢紫微言

B.向使/善工模画

C.穷极/山水之趣

D.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____;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的内容相呼应。(2分)

4.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进行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西省试题

文言文阅读。(10分)endprint

游大林寺序

[唐]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盂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日:“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注]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被贬至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附近自己建造的草堂。 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中的“化城”指化城寺。 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 ⑤迨(dài):等到。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华()

(2)造()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这几个地方的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前两道题都是考查考生对词义的理解,涉及的实词较多,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断句题在广东省试题、江苏南京市试题、江西省试题中都有体现。断句是否准确,取决于考生是否理解句子意思,这种题考查考生对句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河北省试题中的第5题“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湖南长沙市试题中的第4题?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并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比较典型的概括文意类试题。

广东省试题中的第3题“你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江苏南京市试题中的第4题“‘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进行简要分析”,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语文素养。

文言文阅读课后巩固题 篇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也。罐年十岁丧父,至孝过人。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见称。袭父爵阌乡侯。弱冠为魏尚书郎。时魏法严苛,母陈氏忧之,瓘自请得徙为通事郎,转中书邓。时权臣专政,罐优游其间,无所亲疏,甚为傅嘏所重,谓之宁武子。在位十年,以任职称,累迁散骑常侍。陈留王即位,拜侍中,持节慰劳河北。以定议功,增邑户。数岁转廷尉卿。罐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

邓艾、钟会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蜀既平,艾辄承制封拜。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瓘俱奏其状。诏使槛车征之,会遣瓘先收艾。会才瓘兵少,欲今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已,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若来赴官军,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诛及三族。比至鸡呜,悉来赴瓘,唯艾帐内在焉。平旦开门,瓘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艾卧未起,父子俱被执。俄而会至,乃悉请诸将胡烈等,因执之,囚益州解舍,遂发兵反。于是士卒思归,内外骚动,人情忧惧。会留瓘谋议,乃书版云欲杀胡烈等,举以示瓘,瓘不许,因相疑贰。瓘如厕。见胡烈故给使,使宣语三军,言会反。会逼瓘定议,经宿不眠,各横刀膝上。在外诸军已潜欲攻会。瓘既不出,未敢先发。会使瓘慰劳诸军。瓘心欲去,且坚其意,曰:卿三军主,宜自行。会曰:卿监司,且先行,吾当后出。瓘便下殿。会悔遣之,使呼瓘。瓘辞眩疾动,诈仆地。瓘素赢,便似困笃。会遣所亲人及医视之,皆言不起,会由是无所惮。及暮,门闭,瓘作檄宣告诸军。诸军并已唱义,陵旦共攻会。会率左右距战,诸将击败之,唯帐下数百人随会绕殿而走,尽杀之。瓘于是部分诸将,群情肃然。邓艾本营将士复追破槛车出艾.还向成都。瓘自以与会共陷艾,惧为变,又欲专诛会之功,乃遣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艾于三造亭,斩艾及其子忠。

(《晋书·卫瓘传》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明识清允见称 称:称道

B.瓘辞眩疾动 疾:毛病

C.陵旦共攻会 旦:天亮

D.又欲专诛会之功 专:专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乃遣护军田续至绵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卿监司,且先行,吾当后出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D.因艾专擅 因持璧却立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卫瓘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瓘自请得徙为通事郎,转中书郎②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③平旦开门,瓘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④瓘心欲去,且坚其意,曰:卿三军主,宜自行。⑤会率左右距战,诸将击败之⑥瓘如厕,见胡烈故给使,使宣语三军,言会反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瓘幼年丧父,奉亲至孝,性情文静有节,善辩是非,弱冠之年被任命为魏尚书郎, 其母因魏法严苛而为其担忧。

B.卫瓘在魏国任职十年,深受权贵喜欢。后官拜侍中,被朝廷派去河北慰劳,因有议定大事的功劳,朝廷增加了他的封邑的户数。

C.卫瓘在邓艾与钟会讨伐蜀国之时,曾持节监督邓艾钟会军队,蜀国平定后,卫瓘与钟会一起向朝廷奏报邓艾擅权情况。

D.卫瓘足智多谋,他使用了一系列的计谋分化瓦解了邓艾、钟会两大集团,最后轻而易举地杀掉了邓艾父子和钟会。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瓘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3分)

(2)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4分)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5

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③踬:被东西绊倒。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思有弗得( ) 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 )

12.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 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

B. 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

C. 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

D. 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1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 (4分)

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

《张方平传》文言文阅读题 篇6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①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②,失久和之强敌,非讨“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徙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③士马,声言出塞。巳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注】①嫚:轻慢。②羌:指西夏,即赵元昊。③料简:挑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B.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C.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D.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方平是南京人,年轻时极为聪明,考中科举茂材,评为特别优异的等级,后来历任多种官职,在任上多有出色的表现。

B.张方平很有战略眼光。他认为一旦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就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张方平头脑冷静,善用谋略。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适逢上元节,他又让城门三夜不关,最终安定了人心。

D.张方平能未雨绸缪。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答案:

1.C解析:“道遇戍卒皆遣归”中,“遇”与“遣”的行为主体相同,意义相对对立,故“卒”后断开,排除A、D两项。“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关系紧密,可排除B项。

2.D解析: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薨,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

3.B解析:不是“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而是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怨,这样才能确保宋朝西、北边境的安宁。

4. (1)后来,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浅妄”“利”各1分,判断句式1分,大意2分)

(2)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关键词“罪”“边臣”“先事之备”每译对一处得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优异等次的茂材,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以此)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力强盛,其他人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 “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人马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使者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都得到。”当时朝廷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代理守丞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器械,不断前往守蜀。又下诏催促方平出发,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戍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替他们上奏免赊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年间以前,每年征调百娃疏浚汴水。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以尺寸的小利为利益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有能够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有能够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一天天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解题技巧 篇7

一、考情分析。对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基本是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这一题型出现。综观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发现, 除江西省近三年均未考, 其他省份以及全国卷都有考查, 题型均以选择题四选一形式出现, 而且均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这样大大降低了该试题的难度, 有助于考生理解全文内容。选项内容的设置上多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 只有少数提及对文章写作技法的分析, 所以做这类题一大关键就是要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如果我们掌握一定的技巧, 也能帮助考生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 那就需要探究命题人错误陷阱的设置类型。

二、常见设误类型。笔者结合近三年考题分析以下几种常见的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 即阅读材料中没有出现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找不到依据。例如 (2013年福建卷) “按照当地风俗”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其宴于外者, 即举酒酌穴者, 人二杯。虽雅不酒, 必使之酹, 名曰定心饮。”是说那些在洞外饮酒的人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两杯。文中并没有提到是按照当地风俗, 这就是命题者故意设置的干扰材料。

2.曲解文意, 即选项中大多数表述是正确的, 只是一个词理解错了, 从而导致选项出错或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的表述恰好与原文相反。例如 (2013年广东卷) “俟秋成, 当仍旧法。”意思是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恢复旧法, 而不是“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3.张冠李戴, 即把本是甲想的说的, 选项中设为乙想的说的, 或把几件事合在一起表述, 混淆了时间、地点等条件。例如 (2012年广东卷) 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 漕运梗阻, 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 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 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4.因果关系不当。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或因果颠倒。例如 (2013年全国卷2) “密令捏造吕的过失”, 并不是因为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 原文“惧其重入, 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抅求諲过失”。

5.假设误为事实。即把文中假设的情况理解为事实的情况。例如 (2009年江西卷) 原文为“吾侪保甲贷乙金, 甲逾期不肯偿, 将讼, 讼则破家, 事连吾侪, 数姓人不得休矣! ”意思是“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 某甲超过期限不肯还贷, 将要被起诉, 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 事情也就会牵连到我们, 我们几家人就不能够休息了! ”而选项中理解为“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 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将讼, 讼则破家”那是一种假设情况, 选项把他理解为既定事实。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难点突破 篇8

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头戏,具有“高赋分值,多赋分点”的命题特点,其中文意分析题及翻译是难点。它难在:

①探究性。同学们要能通过文中所写人物及围绕人物发生的事情,探究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等等。

②综合性。它涉及面广,是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的综合检测。

【难点突破一】

破解文言文综合分析

题干扰项设置的密码

综观2012年高考试卷,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密码一:瞄准关键,故意曲解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关键实词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例1(2012·北京卷)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解析“但此人却不知感恩”错误,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选项曲解了“不取其报”的含义。

密码二:夸大其词,过于武断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地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或做过于武断的推论作为干扰。

例2(2012·湖北卷)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解析“从不看望叔父”过于武断,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密码三:张冠李戴,纠缠不清

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纠缠不清,张冠李戴。

例3(2012·江苏卷)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解析张冠李戴,苏涣杖责的不是张宗的儿子,而是张宗。

密码四:失之偏颇,概括不当

命题者有意混淆概念或寻章摘句,导致归纳、概括不当。

例4(2012·湖南卷)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解析“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表述有误,命题人寻章摘句,有失偏颇,其主旨应是“自戒”,而非“劝谏他人”。

密码五:无中生有,以假当真

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或凭空捏造,或把未然说成已然,或把想法说成行动,等等。

例5(2012·福建卷)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解析“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信息乃无中生有。

密码六:断章取义,强加因果

命题人断章取义,无来由地强加因果,硬下结论,以此干扰考生的判断。

例6(2012·四川卷)D.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解析归因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贺钦以医闾自称,人们才把他称为医闾先生,贺钦隐居医无闾山,并非学医。

【难点突破二】

巧取文言文翻译制

高点的“七种武器”

由于阅卷操作时采取“采点给分”的原则,考生在翻译给定文句时一定要揣摩得分点,在“得分点”上做足、做好文章,那么,如何占领高考文言文翻译这一制高点呢?这里介绍常用的“七种武器”。

武器一:文言兼词的准确判断

译句中如果含有兼词,如“诸”等于“之于”(句中)或“之乎”(句末),“焉”等于“于之”,“叵”等于“不可”,“盍”等于“何不”,“旃”等于“之焉”,翻译时要准确判断。例如:

例7(2012·浙江卷)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解析句中“盍”和“诸”都是兼词,前者等于“何不”,后者是“之乎”的合音。译文:他的儿子担忧这事,对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赶走猫呢?”

武器二:词类活用的准确体现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语,翻译时应注意正确判断它的活用类型。

例8

(2012·江苏卷)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解析“师”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译文: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武器三:通假字的准确识别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通假字,翻译时应注意它通假后的意思。例如:

例9(2012·辽宁卷)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解析句中“亮”通“谅”。译文: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武器四:固定结构的准确套用

原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语,翻译时应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如“何……也”(为什么呢),“其……之谓也”(大概说的是……吧),“孰……与”(与……相比,那一个更……),“奈……何”(对……怎么样,为什么),“非若……然”(不像……这样),“岂……耶”(难道……吗),“何其……乃尔”(多么……像这样)等等。

例10(2012·安徽卷)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耶?

解析句中“岂……耶”是固定结构,译文: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武器五:倒装句式的准确调整

原文是一些特殊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

例11

(2012·江苏卷)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解析“于言事官”是状语后置句,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武器六:古今异义的准确翻译

文言文中不少词语从形式上看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但是词义迥异,这一类词翻译时要特别留神,如出现在译句中它必是得分点之一。

例12

(2012·江西卷)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解析“所以”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译为“用来”或“……原因”,此处当为“用来”。译文: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

武器七:特殊语态的准确体现

在翻译给定的文句时,有时还要注意语态,特别是被动语态,一般用“为……所(为所)”“为”“被”“见”“于”“见(受)……于”等构成被动句, 另外特别要注意意念上的被动句,即无标志词被动句。

例13(2012·辽宁卷)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解析句中,“为有司所纠”是被动句,译文: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此外,还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会猎”是“交战”的婉辞;“更衣”是“上厕所”之意等)和懂得基本的文化常识(如年号、干支、称谓、官职的升迁调动等)。翻译时重点关注可能成为得分点的字词,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语病不出现,句意不改变”。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王安石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秦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①,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

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尝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注】①斋郎:古代一种官名,掌郊祀、明堂、祠祀、祈祷等事。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平虽然自少放荡不羁,但是由于得到范仲淹及郑文肃等名人的推荐,顺利地担任“太庙斋郎”这样的高官。

B. 许平不同世俗,超脱尘世,唯我独尊,因此终生受到困窘但却无怨无悔。

C. 许平虽然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在他死后却一门显贵,四个儿子都通过科举入仕,有的子承父职。

D. 本文通过概述“许平有才能而屈居下位,智能未展身先死”的经历,发出“谁或使之”的疑问,含蓄地表现了对埋没人才的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

(2) 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3) 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

2098316424)

史记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9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递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以《史记》对 (2)遂取书阅之 (3)不数行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3、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

1.(1)回答(2)于是(3)几

2.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

3.范进(或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文言文阅读方法

文言文阅读的复习,首先要掌握阅读方法。许多学生往往不认真读文章,而只是到文中去寻找答案。文章没有读懂,想正确回答问题是不可能的。做文言文阅读题可以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通读必须完成以下五个任务;了解记叙的是什么事;弄清所记之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析所记之事涉及什么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关系如何;查看记叙中作者有没有议论,议论什么;留心叙事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如果文言语段是议论性的文字,就要找出表明论点的句子,再找到证明支撑论点的论据,最后看看是用什么方法证明论点的。

第二步,品读细节,把握人物。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品质和内心。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第三步,精读文章,对症下药。深入到文章内部,利用文章本身的语境、命题的题目、文章中的原话、注解及文章的主旨来解答相关试题,对症下药。

词语解释题。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直译,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然后意译,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

筛选信息题。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是;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教学论文 )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础上的,它可以促进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所有材料的目的。

归纳概括题。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具体内容有;某个论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本质;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结果;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

观点态度题。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可从文体特点人手;记叙性文体,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会融会在他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中,也有少数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简要的议论,概括时就应抓住这些特点。议论性文体,作者观点就是文章的论点。同时注意两点;一是概括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情感态度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二是概括的准确性、恰当性,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概括。

其次,对课内文言文应有一个系统全面的复习,如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加以整理,把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列一个表格;这样更方便复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主旨,做更深入的思考,并且能有独特的个人情感体验,古为今用;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其哲理。

对课外文言文应该按照课内文言文的阅读要求进行模拟训练;对课外选文中的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要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或是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对课外文言文的内容,要能按要求进行分析,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认真积累,反复训练,持之以恒,能力就会不知不觉提高了。总之,课外文言能力从课内迁移中得来,课外文言能力从反复训练中得来,课外文言能力从积累延伸中得来。

古代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多是经典之作,闪烁着古代作家思想与智慧的光芒,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丰富情感阅历,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

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1、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3、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做初中阅读理解时,先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史记·韩世家》的文言文阅读题 篇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十六年,秦败韩脩鱼,虏得韩将宧、申差于浊泽。韩氏急,公仲谓韩王曰:“与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购于秦。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已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病也。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不穀国虽小,已悉发之矣。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韩王闻之大说,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韩王不听,遂绝于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韩。大战,楚救不至韩。十九年,大破我岸门。太子仓质于秦以和。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史记·韩世家》)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西购于秦 购:讲和

B.韩必德王也 德:感激

C.楚不大病也 病:担忧.担心

D.乃警四境之内 警:警告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楚王闻之大恐 秦之欲伐楚久矣

B.韩王不听,遂绝于秦 虏得韩将宧.申差于浊泽

C.乃警四境之内 乃止公仲之行

D.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 秦因大怒

7.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陈轸军事谋虑的一组是(3分)

①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 ②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③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

④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 ⑤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

⑥太子仓质于秦以和。

A.①②④ B. 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惠王十六年,秦军打败韩军。公仲向韩王进谏,建议韩王以一城为代价向秦国求和,和秦军共同南下攻打楚国。

B.面对秦国的威胁,陈轸为楚王提供了联合韩国共同抵抗秦国的.军事策略,最终使楚国逃过一劫,没有被秦国攻打。

C.当韩国放弃联秦攻楚的计划后,秦国非常愤怒,增加兵力攻打韩国,楚国没有派出救兵,韩国在岸门被秦国打败。

D.由于韩王没有采纳相国公仲的意见,导致韩军战败,使太子仓成为秦国的人质,等宣惠王去世后,太子仓掌握大权,继位称王。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4分)

译文:

②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3分)

文言文阅读题 篇11

做文言文阅读题时,我一般会先看文章开头,了解人物的基本信息。然后,细读完题目,快速地读一遍文章。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主要是采用意译的方法,了解其大概意思就可以了。如果遇到加点字和画线句时,则停下来,对照题目和选项,联系上下文猜测其意思,选出正确答案。

做断句题时,我们应该先把句子里的人名、地名圈出来,这样就能减轻判断该句意思的难度。接着,我们可根据对应原则来划分,比如此句: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常事”对应“要事”,“自……上”“下……拟旨”重复出现,以及字数相同,所以不难作答。

翻译题的得分技巧很简单,我一般会圈出自己认为是得分点的字词,然后开始翻译:保留人名、地名、官职名,把单字变成词语,再用关联词将其连接成句。在翻译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后,我会把其对照原文来核查,若与上下文有关联则说明翻译基本无错,若无关联则说明翻译有误。翻译时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句式中的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以及词类活用中的意动用法。如果发现自己对这些知识还不甚熟悉,那么就开始背诵教辅资料上的归纳总结吧。

文言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12

首先, 教师要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 要从过分注重古汉语词汇、语法教学, 而忽略作品内容的“人文内涵”的怪圈中跳出来。教师应结合作品本身, 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 学生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 即使没有教师的讲解也能根据注释理解大概内容。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解这个故事, 了解内容, 而后通过预习讲解作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再让学生学习本课所需要掌握的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 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再有一些比较简短而较容易理解的文言文, 如《烛之武退秦师》等, 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书和课本下面的注释, 进行疏通理解。如果学生自己无法解决, 可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当小组合作无法解决时, 教师可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这样, 不是每堂课教师都要事必躬亲, 以自己的“满堂灌”代替学生的主动学, 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因此, 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 尽一切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 方能体味到收获知识的快乐。

其次, 教师要注意知识点的积累和整合。文言文的学习是琐碎而连贯的, 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的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积累学习过的知识点。例如, 在《孔雀东南飞》的“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一句中的“姥”指“婆婆”。掌握了词的这个意思后, 学习《晋书·王羲之传》中“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一句时,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姥”字的意思。再如, 学习了“更若役, 复若赋, 则何如” (柳宗元《捕蛇者说》) 这个句子, 理解了“若”字的含义, 再《鸿门宴》这篇课文时, 学生就会很快地理解“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这句话中“若”字的意思。还有一些特殊句式的使用, 如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都需要学生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做卡片, 笔记本上归纳积累, 在课本上做标注、旁批等方法在学习中积累一些常见的重要词语和文言句式。

再次, 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 摒弃个别名篇一定要能够熟读成诵。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读的次数多了, 诗文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而且,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祖国语言或清新俊朗、或平实质朴、或汪洋恣肆的特点。但是, 现在的学生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意识不到朗读的重要性, 在晨读课上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大声朗读, 其他学生昏昏沉沉, 丝毫提不起朗读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采取学科代表领读、全体学生齐读、个别检查、小组背诵比赛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好习惯养成以后, 长期坚持下去, 不仅可以让学生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 培养自己的语感, 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最后, 教师可选择“牵手多元文化, 一起感悟经典魅力”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成就与快乐。例如, 在课余时间, 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些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 如《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等, 来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在课上时间, 教师可采取多媒体教学, 将百家讲坛与古代传记类文本阅读相结合, 影视剧与古代名著相关的文本阅读相结合, 戏曲电影与古代相关的文言文本阅读相结合等等, 使学生以更直观、更形象的形式来感受文言作品。

上一篇:医院发生火灾应急演练方案下一篇:高三年级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