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方法与技巧(共12篇)
文言文翻译方法与技巧 篇1
201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在文言文阅读中加入了对文言断句的考查,主要以客观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指定语句的断句能力,题型开始稳定,准确断句成为学生必备能力。笔者结合近三年高考试题及自己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做题方法与技巧,以供学生借鉴,以期提高学生文言断句题解题能力。
一、借题解文
阅读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高考语文最主要的考查内容。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主要在对语言的认知上,阅读文本时,可借鉴试题中一些有效信息,借题解文,帮助我们理解文本内容,为后面试题争取更多的有效时间。下面我们主要谈谈如何“借断句解文”。
第一遍阅读文言材料肯定会遇到语言认知方面的困难,尤其是遇到未标点的文言语句。这时,不要强行断句,可仔细观察四个选项,找到四个选项中相同断句的地方,这些地方肯定是正确的,可以据此把长句子划分成几个短一些的句子,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节省了时间。
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断句题经过对比可确定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二、借文解题
前面强调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断句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指定语句的断句能力,因此,结合文体特征借文解题也是准确断句不可缺少的环节。近几年文言阅读材料都是人物传记,传记主要通过人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做题时,切勿将需要断句的语句提取出来,而是把语句返回到具体语境中,以时间为线索,以官职变迁为主轴,理清需要断句的句子在怎样的事件中,分清人物、时间、地点、官职名称和关键事件等,避免断句时将一些固定词语或双音词强行断开。
例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文言断句语句所在事件主要表现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也可借鉴分析概括题C项,借题解题,理清宦官刘瑾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犬马,不理政事的主体事件。
三、熟记断句技巧
文言断句选项并非处处都错,考查方式是先预设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错一处,一个选项错两处,另一选项无错误。因此在理清语境后,应再对比出四个选项中断句不同的地方,重点攻克,逐项排除。熟记断句技巧是准确断句最主要的方法,也是解题最关键的步骤,可运用以下方法断句。
1. 看语法
文言断句是断句子,而非断词,因此从语法入手理清句子结构是断句首先考虑的方法。文言语句大多是主谓句,名词和代词作主语或宾语,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做题时,可根据词性判断主谓成分,断出句读。另外,一些修饰词也是帮助断句必不可少的成分。
例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的“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中“八人”是句子主语,“号‘八虎’”是谓语,中间不断。“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中“文”指韩文,是主语,“每退朝”是谓语,“对僚属”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语”,因此应该在“退朝”后断开。
2. 看标志
文言语句中一些特殊字词是断句的标志,熟记这些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准断出句读,包括叙述人物对话时的“曰、云、言”,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的句首发语词、句尾词、关联词,以及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
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的“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中“言”后应断开;Ⅱ卷的“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中“所”和后面动词结合,修饰后面的“白土村”,应该在“所”前断开。2014年“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中“辄”为副词“总是”的意思,应该放在句首,前面断开。
3. 看修辞
古人在写文章时,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断句时可根据这一特点断出句读。另外,顶真的修辞手法也需特别注意,两个相同词语中间肯定要断开。
例如,《心术》中“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根据对偶和顶真可断出句读。
四、综合运用技巧,排除法敲定答案
任何解题方法不是单一的,夯实基础,熟记各种方法,综合运用技巧,巧用排除法,就能敲定答案。
例如,2016年新课标Ⅱ卷文言断句题经过对比选项可大致划为“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根据分析概括题A项,语句所在语境主要表现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句中“且”是连词,“并且”“而且”的意思,前面应该断开,所以排除A、D两项。也可从语法入手,“冒籍”是“惩”的宾语,“扬言”的主语是“妻”,“承宪”是“妻”的定语,因此,“承宪”前应断开。另外,“事由己发”是“扬言”的具体内容,中间不应断开,因此选C项,“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文言文翻译方法与技巧 篇2
文言文翻译“九字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从而便于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九字诀”是指“信、达、雅、留、换、调、引、增、删”九个字。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用法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一~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一般都能理解,不需再译,否则反而显得不通顺。
初中文言文学习技巧与方法 篇3
文言文教学熟读成诵精思课文技巧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一篇文章不如让学生掌握怎样学会更重要、更有价值。学生只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索取知识的规律,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才会主动地去学习。我们坚持借科学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是培养文言文语感
语感对整句的理解很重要,语感好才知道怎么断句,怎么去确定一些较长的句子的主谓宾部分。对整句的理解帮助很大,即便其中有自己尚未掌握的文言词汇,也可以根据语感,判断它在句子起到的作用,从何推断它的大致意思。培养语感别无他法,只有多去朗读古文,在理解每句意义的基础上去朗读。认识古文的语法上的特征,我重点提两点:(1)古文的一个字就相当于现代的一个词,比如,“妻子”意思是“妻子和子女”;“虽然”意思是“即使(虽)这样(然)”;(2)古文的句式难掌握的是倒装句和疑问句,倒装句要掌握一些语法知识来理解,疑问句主要是揣摩其中的语气。
二、正确断句
在课本上标注出实词虚词的意思,然后整理出这些实词虚词,记住他们的意思,在下次遇到的时候灵活运用,如果遇到没见过的,加入整理行列。另外就是语法,倒置什么的,其实也是有规律的综上就是要善于发现观察,掌握以下规律这是建立在你能够记住一些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根据单音词双音词推断,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这与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词为主有很大区别。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是两个词,是“土地”“方圆”的意思,而今天变成一个固定的意思了。可见,如果不把握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就会因在理解上失误而答错题。在答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组词的方法,将古文中的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就能很方便地理解文义。如“齐师伐我”,将这四个单音词分别组成“齐国”“军队”“讨伐”“我国”四个双音词,即可将“齐师伐我”的文意理解清楚了。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就是“用”的意思。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另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通五经,贯六艺”等句子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推断实词或者句子的含义。利用成语来推断,借成语推求词义。成语是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保留在成语或现代汉语语素中流传下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四、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的方式方法很多。这种诵读不是单一的机械的枯燥的,而是灵活的生动的有神韵的。教师对朗读的指导,一要及时,尽量做到边朗读边指导,二要具体,具体指出学生朗读的主要优缺点和提高朗读水平的途径;三要灵活,结合谈话、讲解、评注、复述等多种活动进行朗读训练,全面提高学生文言朗读的能力。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倘若一堂文言文课,自始至终听不到读书声,是不能算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的。但是朗读应该有“度”,教师从来都不提倡那种不求甚解,为应付课堂四十五分钟而漫无边际的朗读是“瞎读”。
当然,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取材于课外,不是说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就不重要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虽取材于课外,但考点却在课内,而能力只能在平时扎扎实实的课堂学习中逐步形成。那种忽略课内文言文学习一味的进行大量毫无针对性课外阅读训练的做法,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总之,文言文表面看似枯燥,但细细品味,却是浓香醇厚的,只要我们老师,重诵读、授方法、赏美点、激兴趣,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从学生的实际,运用多种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不断积累,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熟读精思——谈记忆与思维的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1985,(06).
[2]孙彤芬,杨理.引导学生“精思置疑”的几点体会[J].天津教育,1980,(09).
[3]朱熹.熟读精思[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上半月),2013,(09).
浅析习语翻译的技巧与方法 篇4
习语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是在语言发展及使用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些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指固定的短语或词组, 而且都具有无法从字面意义推测出的特殊意义。习语的特点还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形象生动、比喻丰富。
习语作为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 其中身也是各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习语要么是利用恰当的形象化语言, 那么就是文字通谷简练, 绝大部分习语在这两方面是兼而有之。如“tit for tat/针锋相对”, “To burn one’s boats/焚舟”,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同时, 习语还常利用声韵和谐来增加美感。利用重复或得叠来提高效果。“as green as grass” (利用双声) , “here and there” (利用韵脚) , “again and again” (利用重复) ,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利用对仗) 等。
(二) 具有完整性与稳定性, 习语中的成份是固定的不可随便拆开或替换。
“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 (千恩万谢, 十分感谢) , 不可改为“One thousand and one thanks”,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及时补一针, 省得过后补九针) 中的“A”不能用同义词“One”替换。In a faintly way” (像一家人一亲, 不拘礼节) 中的“a”不可改为“the”, 因为“In the family way”又成了另一个习语, 作“有喜”、“怀孕”讲。
(三) 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
中国人说“挥金如土”, 英国人支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 (花钱如流水) , 中国人讲“谋取事在人, 成事在天, ”英语中却说“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中文说“覆水难收”, 英文都是“To cry over spilt milk”。综上所述, 习语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 极富表现力的累素, 它具有其特性, 为其他语言形式所无法取代。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一) 直译。
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 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easy go与汉谚“来得容易, 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与“如履薄冰”, a drop in the ocean与“沧海一粟”, to be out at elbows与“捉襟见肘”, at sixes and sevens可以译为“乱七八糟”等。
有时有的习语的比喻、形象可能对读者比较生疏, 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或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 宜采用保留原文习语表达方式的直译法。如The Trojan horse译成“特洛伊木马”, armed to the teeth直译成“武装到牙齿”, a cat has nine lives则可译成“猫有九命”, tower of ivory为“象牙塔”, “八股文”译作eightlegged essay。
有的英汉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 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 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可采取直译。如to shed crocodile tears——猫哭老鼠,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两, 又如“雪中送炭”——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s favor类似的习语译文, 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 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 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 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二) 意译。
我们知道, “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意义完全不同。在汉语中“龙”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而英语中对应的dragon的文化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dragon而应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又如英语习语中的a cat on hot bricks, 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 痛苦而狼狈, 这个情景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 如“天有不测风云”, 若采用直译, 会使西方读者不知所云, 因为汉语中的“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读者很难理解, 如意译成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读者就能一目了然。
(三) 增译。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直译又不能使读者理解时, 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 使译文形象生动, 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如“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盲人瞎马——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又要马儿跑, 又要马儿不吃草——You can’t make your horse work without feeding her。此外, 对一些习语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 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总而言之, 习语是各民族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要准确地将原习语的各种信息都传译到译文中去, 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翻译既是一种选择的艺术, 又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译文的优劣体现在这种选择和再创造中, 这就要求译者要有灵活驾驭各种翻译方法的能力, 有深厚的双语功底和强烈的审美意识;同时, 译者还应考虑读者的可接受度, 这样才能真正译出顺畅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9 (8) .
[2]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00 (1) .
[3]连淑能.英译汉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 .
文言文翻译方法与技巧 篇5
文言文翻译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重头戏。不少同学不懂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翻译时常出错误,闹出笑话。怎样准确的翻译文言文呢?文言文翻译“九字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从而便于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九字诀”是指“信、达、雅,留、换、调、引、增、删”九个字。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实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
一、留
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专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某些典章制度名称等古代专用名词。这些不必翻译,都要保留原词。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
“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应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藤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
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还有,古今异义词,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求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还有,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三、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
——您凭借什么应战呢?
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
——从扬州回家。
四、引 引申词义。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例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申义。
五、增
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兵马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或“猜测”)、“惧怕”、“埋伏”。
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3.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为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我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说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上口,表意也才通顺明白。例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六、删
删去不译。文言文里的一些虚实,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
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例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此外,有些表敬称和谦称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文言文翻译方法与技巧 篇6
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地落实,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和原文一致。这一点,在高考阅卷中要求十分严格。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二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在训练的时候,要严格遵循“字字落实”的直译原则,翻译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总结为五个字:留,删,调,补,换。
(1)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人名、地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等。
例:(2007年全国卷Ⅱ)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契丹”、“晋”是国名,“重荣”是人名,翻译时保留不动。
(2)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译文时可删去,如发语词、谐调音节的助词、倒装句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词、有些表顺承的连词等。
例:(2006年安徽卷)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译文:圣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
解析:“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翻译时删去不译。
(3)调整法。由于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例:(2007年江西卷)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译文: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解析:“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应调整为“与其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得罪”,“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应调整为“不如于无若我何之百姓忍怨”。
(4)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的地方,可根据句意补充,使译文显豁通顺。
例:(2007年湖北卷)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解析:“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承前省略了主语“善人公”,翻译时要补出。
⑤替换法。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做完了上述四步准备工作后,就按照“字字落实”的原则,一一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替换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
例:(2007年海南、宁夏卷)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译文: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
解析:只需要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对应替换古代单音节词就可以了。
3.断句的方法。
(1)借助语气助词。
文言文往往通过语气助词来显示语气,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句首语助词,如“夫”、“盖”、“今夫”、“若夫”等,这些词在朗读时稍加停顿即可,后边不加标点;二是句末语助词,如“者”、“也”、“矣”、“哉”、“乎”、“耳”、“耶”、“欤”等,其中“哉”常表感叹,后用感叹号,“耶”、“乎”、“焉”、“欤”经常表疑问,后用问号,“矣”、“耳”多表陈述句气,后边一般用句号,“也”、“者”多用作表停顿,后边可酌情使用逗号或句号。
例:(2006年北京卷)(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解析:画线句中“夫”、“也”、“矣”、“者”等都是些语气词,把握好了,断句也就有个十之八九了。
(2)找出对话标志。
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云”字作为对话标志,其后可加冒号。对话的内容加引号,引号中句子的标点,则视文章和语气酌情而定。如:
例:(2007年北京卷)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解析:文段多次出现“曰”字样,“曰”字为对话标志,实际上把这段话给我们分了几个层次,为断句提供了依据。
二、综合练习
1.将下列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①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②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①间:经常。②为间:短时间,为时不久。
译文:
(2)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孟尝君择舍人以为武城吏,而遣之曰:“鄙语岂不曰‘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哉?”皆对曰:“有之。”孟尝君曰:“文①甚不取也夫所借衣车者非亲友则兄弟也夫驰亲友之车被兄弟之衣文以为不可。今赵王不知文不肖,而封之以武城,愿大夫之往也,毋伐树木,毋发屋室,訾然使赵王悟而知文也。谨使可全而归之。”
[注]①孟尝君,名田文。
(1)用斜线(/)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文 甚 不 取 也 夫 所 借 衣 车 者 非 亲 友 则 兄 弟 也 夫 驰 亲 友 之 车 被 兄 弟 之 衣 文 以 为 不 可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赵王不知文不肖,而封之以武城,愿大夫之往也,毋伐树木,毋发屋室,訾然使赵王悟而知文也。谨使可全而归之。
译文: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1)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译文:
(2)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译文: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所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孔子曰:“括①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选自《孔子家语》)
[注] ①括:箭的末端。
(1)用斜线(/)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吾 非 此 之 问 也 徒 请 以 子 之 所 能 而 加 之 以 所 学 问 岂 可 及 乎 ?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译文:
②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译文:
[参考答案]
1.(1)孟子对高子说:“山间的小道,人们经常从这里走,也就成了界限分明的路。如果有一段时间没人走,茅草就把它塞住了。现在茅草堵塞了你的心了。”(2)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年轻时生活在乡里,为人耿直,不随便同人结交,有人指出他的过错就高兴。唐震考进士以后做了小官,有个权贵用文书推荐他,他把文书放入小箱子中,不久他参与政事,就取出文书还给那个权贵,文书的封条尚未打开,那人十分惭愧。
2.(1)文甚不取也/夫所借衣车者/非亲友//则兄弟也/夫驰亲友之车/被兄弟之衣/文以为不可。(“/”必须断,“//”可断可不断)(2)现在赵王不了解我无能,而把武城封给我。希望你们去后,不要砍伐树木,不要破坏房屋,谨慎从事,让赵王了解我善于治理。这样,我们才可以完全能管理好武城。
参考译文:赵王把武城封给孟尝君。孟尝君在他的门客中挑选了一些人去担任武城守吏,并对他们说:“俗语不是说‘借来的车子若使劲地跑,就容易损坏,借来的衣服披在外面,就容易沾灰尘’吗?”他们都说:“有这样的说法。”孟尝君说:“我可很不以为然。那借来的衣服和车子,若不是亲友的就是兄弟的,赶着亲友的车子使劲地跑,把兄弟的衣服披在外面,我认为不能这样做。现在赵王不了解我无能,而把武城封给我。希望你们去后,不要砍伐树木,不要破坏房屋,谨慎从事,让赵王了解我善于治理。这样,我们才可以完全能管理好武城。”
3.(1)古人把直径一尺的美玉看得轻,却把很短的时间看得很重,惧怕时间匆匆而过。(2)于是就(只顾)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抛弃了名传千古的大事。
参考译文: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一个人的生命有到头的时候,荣誉和欢乐也只能在他在世时候享用,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像文章可以经久而不朽。所以古代的作者,把生命寄托在笔墨上,把心意留在文章作品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西伯周文王被拘而写《易》,周公旦做朝中大官而制作《礼》,他们并不因处于困境而不努力,也不因处于顺境而更努力。这就是古人不看重一尺的玉璧而看重一寸的光阴,他们怕的是时间的白白过去。而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人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人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4.(1)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所学问/岂可及乎?(2)①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②(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尖尖的),难道(或“那样”或“它”)射入得不是更深吗?
参考译文:子路去见孔子,孔子说:“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我爱好长箭。”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我只是说,凭你(现在)所具有的才能,假如加上勤学好问,难道(谁)能赶得上你吗?”子路说:“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由此看来,要什么学问?)”孔子说:“(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尖尖的),难道(或“那样”或“它”)射入得不是更深吗?”子路(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拜了又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育。”
文言文翻译中的一些方法 篇7
一、保留
文言文中凡是古代的专用名词, 如国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物名等等, 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加翻译。
如, 《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文中的时间“庆历四年春”、人名“滕子京”、地名“巴陵郡”都可以保留下来。
《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以及木石”中的“宫室、器皿、人物、鸟兽”都可以不译。
二、替换
1. 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词语
如, 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 “愚”要换成“我”, “悉”要换成“都”, “咨”要换成“商量”。
2. 古今异义的词语替换
如,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无论”在这里是两个词, 翻译为“更不用说”, 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无论”是不一样的。
三、增补
文言文语言很简洁, 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意思或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古汉语单音节词语较多, 翻译时需将它们增补为双音节词语。
如, 《童趣》中“能张目对日”“能”增补为“能够”, “张”增补为“张开”“睁大”, “对”增补为“对着”。
另外, 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时候也较多, 翻译时也应将它们补充出来。
如,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要翻译为“ (村中人) 看见渔人, 于是非常惊讶, (村中人) 问 (渔人) 从哪里来, (渔人) 详细地回答他们”。
《口技》中“撤屏视之, 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抚尺而已”需将量词增补出来, “一 (个) 人、一 (张) 桌子、一 (把) 椅子、一 (把) 扇子、一 (块) 抚尺罢了。”
四、删减
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 它们一般起语法作用, 没有实在意义, 或表停顿、或舒缓音节、或起连接作用, 翻译时可以将它们省略不译。
如, 《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介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需翻译。
再如, 《曹刿论战》中“夫战, 勇气也。”“夫”和“也”分别是句首和句尾的语气词, 无需翻译。
五、调整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句子词序多数相同, 但古代汉语中有些特殊的句式, 如倒装句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 翻译时应将句子做适当调整, 使它们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 《愚公移山》中“甚矣, 汝之不惠。”“甚矣”是谓语, 这里是主语和谓语倒装, 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 《陋室铭》中“何陋之有”, “何陋”是宾语, 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有”的后面, “有何陋” (有什么简陋呢?)
再如, 《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石”是定语, 修饰“粟”, 翻译时可调整为“一食或尽一石粟” (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
六、意译
初中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是“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但有些文言文如果直译, 就会出现意思表达不准确、上下文不连贯的现象, 这时就需要在不影响原文表达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变通, 用意译的方法。
如, 《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译为:将士们征战多年, 经历了很多战斗, 有的战死了, 有的归来了。
《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么知道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呢?
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方法举隅 篇8
一、字不离句
文言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最小的语言单位。文言虚词在数量上相对较少,在用法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学生善于归纳与总结,在这个方面问题就不是很大。文言实词数量庞大,并且有的实词义项繁多,江苏省语文高考大纲要求学生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但实际上学生在阅读和答题时需要用到的实词数量远不止于此。看下面这个例子:
“椠”和“楯”这两个文言实词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生僻的,在理解翻译上有一定的难度。结合这句话来看,铅椠和剑楯分别是文士和武夫所使用和擅长的东西,那么它们应该是一种文具和一种兵器,这样就好理解和翻译了。
不仅如此,学生在翻译一些相对熟悉的文言实词时,如果不考虑具体的语境,那么在翻译表达上可能会出现问题,看下面这个这个例子:
在翻译“母女视之”时,有的学生会翻译成“母亲和女儿看望她”,将其中的“女”字理解成了女儿。如果学生把这一句话读完,结合下面的内容“训以纺绩织紝事,一如教儿时”分析,就会发现这里的翻译出现了问题。这里的“女”字不应该翻译成女儿,而应该翻译成“像女儿一样”。
在翻译有些文言实词的时候,不考虑具体的语境,有时甚至会闹出笑话。
很多地方这样翻译:“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我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中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回家。”
表面上看这句话翻译得没有问题,但仔细想想会发现其实这样翻译是不对的。暮春时节,也就是农历的三月,大约是阳历的四、五月份左右,气温应该还很低,这个时候怎么可以在北方的沂水里洗澡。这明显是不合常理的,这里在翻译的表达上就出现了问题。“浴”这个字,《古代汉语词典》给的解释是“洗身,洗澡”。这里必须灵活运用,不能表述成洗澡,它应该是指在沂水在洗洗手脚,洗洗脸,意在感受春意,消除不祥。因此,此处应该表述成“在沂水中洗洗”。
二、字不离段
有些文言实词翻译上出现错误,主要是受到了现代汉语的影响,这种思维上的定势容易造成理解错误。在翻译这些字词的时候,有时不但需要结合本句话的内容,而且需要联系整段文本,根据整段话的语境推测。看下面这个例子:
很多同学在翻译上文中加点字“咒”的时候,依照现代汉语的组合习惯,往往将它翻译成“咒骂”或者“诅咒”。结合这段话的内容看,这段话是主要讲贞观二年蝗虫成灾,唐太宗在视察禾苗的时候看见了蝗虫,于是拿起几只对它们说:“百姓依靠粮食活命,而你们吃了粮食,这就是害了百姓。百姓如果有什么过错,那过错全部都在我,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为害百姓了。”品味唐太宗的语义和语气,不可能有咒骂或者诅咒的意思,而应该是商量、祈求的意思。因此,这里的“咒”应该翻译成“祝告,祈祷”。
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现代汉语中有个成语叫“尔虞我诈”,这里的“虞”是“欺骗”的意思。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同学在翻译“四海皆以无虞”中这个“虞”字时,就很自然地翻译为“欺骗,欺诈”,这样就翻译错了。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结合具体的段落语境分析,这里韩愈回顾周公的功绩:天下贤能的人才都得到了提拔任用,奸诈邪恶的小人都被清除了,在这种情况下,天下太平,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了。因此,这里的虞应该翻译成“忧虑,担忧,担心”。
三、字不离篇(背景)
有时在翻译某个文言实词的时候,还需要统观全文内容,结合事情的前因后果、人物的身世处境或者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做到翻译上准确无误。看下面这个例子:
“诸侯谋之”中的“谋”字,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往往容易将它翻译成“商量,考虑”,这是没有考虑具体语境造成的。这段主要是说赵文王非常喜好剑术,由此造成国力衰微。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国家不是想要商量如何帮助它,而是虎视眈眈地想着如何把它打败,把它吞并。因此,这里的“谋”应该是“图谋”的意思。这就需要结合战国时期风云动荡、群雄逐鹿的时代背景。再如:
“子何嫌哉”的“嫌”容易误解为“嫌弃”,如果阅读了整篇内容,知道了伍子胥此时的身份是一个通缉犯,正亡命天涯,那么理解这个“嫌”字就容易多了,它应当是“怀疑,疑忌”的意思。
四、句不离段
不仅是翻译单个文言实词的时候不能脱离段落内容,在翻译文言语句的时候同样也不能脱离段落语境。结合具体的段落语境,能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翻译语句。例如:
芝(司马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在翻译画线句子“退无异言”时,有的同学会理解成“宾客被司马芝指责之后,回去后不再说什么其他的话”。其实,结合这段话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段话全部都是在叙述司马芝的事迹,即主语是司马芝。相应地,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司马芝当面指责宾客的不足之处,回去后不再说其他话。再看一个例子:
稼轩帅淮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访稼轩于治所,相与淡天下事。酒酣,稼轩言南北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鳖。饮罢,宿同甫中斋。同甫夜思稼轩沉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月余致书稼轩,假十万缗以纾困,稼轩如数与之。(节选自赵溍《养疴漫笔》)
“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鳖”不能理解成“打开西湖的岸堤,城市里面都充满了鱼鳖”,这段话是陈同甫在和辛弃疾分析钱塘的地理形势为什么不利于作为都城。因为如果西湖决口,那么满城的百姓都会遭殃,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如果放出西湖的水,满城都是被淹的百姓。”
五、句不离篇(背景)
看下面一个例子: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要理解画线句中“喜”从何来及“忧”在何处,就要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这篇文章开头,王安石就强调政治教化的重要性,然后叙述从远古时期学校兴盛到后世学校衰败的经历,突出林肇修孔庙、聘老师等一系列为恢复当地教化作出的重要功绩。现在这些措施得到推行,教化即将得以实现,因此作者感到高兴。但是当时艰难的办学环境下,作者担心林肇走后,这样的做法难以得到接任者的继承,因此作者感到“忧”。这样就不难得出准确的译文:“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从上面所举的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在翻译文言词汇或语句时,必须结合相应的语句、段落或者文章内容,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或者推断要翻译部分的含义。只有这样,翻译出来的意思才是符合文义的,才是贴切的。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该综合各种方法加以灵活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翻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要重视文言知识的储备,增加文言文阅读量,加强翻译方面训练,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解翻译的能力,这样文言文方面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例谈文言文中典故的翻译方法 篇9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简单的说类似我们常说的“举例子”。即就是举用古代或者众人皆知的典故、寓言故事等,来帮助作者阐述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或思想。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古人在行文中,喜好或明或暗地使用典故,阅读和教学中要明了所用的典故所涉及的人和事及其含义,翻译时也要将所用典故体现出来。当然,在典故的具体运用中,很难截然分清楚所用的是有关人、地、事、物的哪一类典故,翻译时也无法将原来的典故整个讲出来,那样就会喧宾夺主,乃至改变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但又不能不指明所用典故及其用意。
文言文中典故的翻译采用的方法是点义法(属于意译):即不将典故照抄出来,只点明典故的含意即可。其具体翻译方法如同下文举例:
例1: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谭嗣同》)
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杵臼、月照、西乡等四个人的故事,翻译时就无法把他们的故事都讲出来,但如果全部删去则会影响文意,这时只需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义——“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
例2: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
这句话中包含了出自《尸子》的“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和出自《礼记檀弓下》的“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嗟来之食,指侮辱性的施舍)两个典故。教师教课时,必须讲清楚这两个典故,而翻译时只需译成“我听说有节操的人不饮用名为盗泉的水,方正清廉的人不接受别人施舍的食物”就行了。
例3: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林觉民《与妻书》)
这句话中,“司马春衫”和“太上之忘情”即为典故,前者是用了白居易《琵琶行》“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语典,后者是道家哲学观点。道家推崇“天道无情,太上忘情”,两者皆是抛弃一切之情,此处指忘却世间荣辱、人生痛苦。在此需要点出典故的意义,译成“我只能像江州司马一样为百姓疾苦泪湿青衫,但无法学习所谓的太上之人忘却烦恼。”
人教版必修五的《滕王阁序》一文中,作者在第四至六段,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为文章增光添彩不少,课本中也对相关典故做了比较详细的注解,但往往由于阅读不细,翻译方法欠当,教师和学生在翻译时有不小困难。在此,稍作罗列,并做翻译,以备参考。
其一,“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此处连用汉梁孝王、陶渊明、曹植、谢灵运等人故事,译成“今日的聚会就像梁孝王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与会嘉宾的才华可与邺水赞咏莲花的曹植媲美,贤主嘉宾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
其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里运用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四个官场失意之人的故事,翻译成“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
其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这几句连续使用了终军、宗悫、谢安、孟母、孔鲤、李膺、杨得意、钟子期、俞伯牙等人的故事,可以翻译成:
虽然我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悫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有幸能像当年的孟母一样和贤德之士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像当年的孔鲤那样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就学学俞伯牙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其四,“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这里运用了王羲之和石崇的故事,可以翻译成“王羲之与文人雅士宴集的兰亭已经变为陈迹,石崇富可敌国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
高中文言文一轮复习方法及技巧 篇10
一、立足要高远, 思维要打开
古文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呈现。我们知道, 古人把自己所描写人物的思想、个性彰显在古文中, 表达了自己的爱恨和憎恶。
1. 在古文中, 我们可以了解很多人物事迹,
如大智大勇大德的蔺相如, 知错就改的廉颇, 忠诚的爱国志士苏武, 博学多能、疾恶如仇的张衡。因而, 我们能学习古人身上高贵的品质。这些能使我们的思想认识提升一个高度, 开阔我们的视野。
2. 在古文中, 我们可以学习古人运用得那恰到好处的写作技巧。
例如, 传记中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 (1) 正面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细节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等。 (2) 侧面描写:对比, 如《师说》中三组对比, 论证老师的重要性。衬托, 如《陌上桑》写秦罗敷的美, 文章大篇幅地运用侧面描写。 (3) 材料的选择、剪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的选材。
3. 在古文中, 我们可以学习到凝练、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这句, 使文章波澜起伏, 可见烛之武之智慧。
总的来说, 立足高远, 思维打开后, 对我们的文学素养、思想认识、视野开阔、写作水平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诵读, 加强积累
文言文, 毕竟距离现在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我们一定要注重诵读。古人在学习中一直强调对文章的诵读。“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 只有反复诵读, 我们才能加强对文章的熟悉。高考都依据于课本, 源于课本, 都能从文本中找到影子。所以, 我们要对文言有很好的语感。
对于文言文的复习, 应以积累为主。在实际复习中, 我们可以先用一定时间带领学生把高中已学过的重要文言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梳理一遍。然后, 我们要带领学生整理过考纲中曾提到过的18个常用虚词的用法, 以所学课文为例做整理筛选。这样既复习了课内文言文, 又梳理了虚词用法。因为高考考查的虽是课外文言文, 但常用词汇的积累主要是在课内。所谓陌生的文, 熟悉的词正是这个道理。此外, 我们要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言篇章练习, 进行一定量的词汇积累, 提升语境意识。此外, 我们应合理安排文言文的复习时间。比如高三每周的三个早读, 可以分别安排一次语文基础知识练习, 一次默写, 一次文言文练习。这样就会关照全面, 合理推进。
三、翻译方法
1. 我们要让学生在读、背、积累的基础上, 培养语感。
2. 翻译要具有语境、采分点意识, 并熟练运用一些技巧。
除了大家熟知的“信、达、雅”标准中“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逐字逐句”原则外, 我们要让学生具有语境、采分点等意识, 并熟练运用一些技巧。 (1) 语境意识。因为句不离段, 词不离句, 所以古文翻译一定要放到语境中前后联系, 对照原文, 力求直译。直译不便, 酌情意译。 (2) 采分点意识。在翻译题中, 几乎每个需要翻译的句子都包含几个重要的采分点。在做题时, 我们应找出采分点, 并结合语境去推敲就能够准确翻译。这样做, 考生就能取得不错的分数。
3. 翻译技巧。
具体来说, 有以下一些技巧。 (1) “留、替、补、删、调、增”技巧。①“留”即保留。这是指凡是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要保留, 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等。②“替”即代替。这是指代替词语意义已经发展、变化的古语为今语。我们在翻译时要用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即补充。文言文中常常承前、启后省略句子成句。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尤其是要注意省略的主语、介词“于”、宾语等。④“删”即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这些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里是没有相应的词替代的, 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 翻译时可删除。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⑤“调”即调序, 是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在翻译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定语后置句等时一般应调整语序, 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⑥“增”即增加。在翻译过程中, 有时虽已经遵循了上述方法及技巧, 但句子仍不通顺, 这是因为缺少一些词语。这时, 我们就应该根据语境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 (2) 其他一些翻译小窍门。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会遇到有个别词难以翻译。这时, 我们可以在结合语境的情况下尝试从以下几种情况展开联想:①是不是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组词 (组成语) 等。②在句子结构相同的句子中, 我们要考虑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的情况:词相关或相反, 是否是偏义复词;词相关, 或为同义词连用 (只译一个就可) 。③个别句子翻译不通顺是不是“特殊句式”的问题。
略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篇11
一、组词释义
文言文里多用单音词,而现代汉语则多用双音词,翻译时,要变古汉语的单音词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因此,可教学生采用组词的方法来翻译文言文。组词的方法有两种:①在原来的单音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如:师→老师,椅→椅子。②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如:学→学习,书→书写。一个词如果可组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双音词,就应根据语言环境来选定其中最恰当的词。如:“书”可组成“书信”、“书写”等词,在“使人遗赵王书”中,应选“书信”;在“秦御史前书曰”中则应选“书写”。
二、字形推义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再如:从“足”,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脚或脚的动作有关;从“牛”,词义就同“牛”有关;从“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等。
三、对比见义
古人行文常常讲究对称,有很多运用了对偶的整齐句式。我们可根据相应位置的词词义或相同或相反的规律来推断词义。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逸豫”义可由“忧劳”来推断,词义相反。“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再如“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一词供选择的义项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由于“顽鲁”与“贤俊”对应,“贤俊”是指有德有才且才智出众的人,这就可以排除A、B、C三个义项,选D。
四、通假知义
文言文中通假字甚多,一般有三种情况:①完全同音。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②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句中“亡”通“无”字。③韵母相同。如:“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句中“详”字通“佯”。翻译时,只要找出通假字,就能明白原字的含义,翻译就不困难了。
五、活用解义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乙类词的语法特征。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几种情况。对这类词要理解其在特定语言环境下的特殊含义。这样,翻译起来才会顺畅。如名词作状语表状态时,一般要用“像……一样”来对译;意动用法要用“以……为”来对译。
六、查书明义
古文中,有的词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使用《辞源》、《辞海》等工具书。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六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提高英语翻译技巧之方法谈 篇12
一、词汇方面
对于翻译者而言, 掌握大量的词汇是前提, 更是必须。只有熟悉的掌握词汇才能将每一个词语的意思翻译的精准, 流利。
1. 词类转换
众所周知, 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和用词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时活学活用, 不能紧紧抓住原文的词类不放, 例如在英语原文中常出现的名词、介词、形容词之类的词在汉语翻译中常常转化成动词或者是其他的词类, 这样的翻译会使译文读起来流畅、自然、通顺。
例如: (l) His weariness determined him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convenient shade.这句话就是明显的名词转换成动词的词类转换, 句子中的“his weariness”是主谓逻辑关系, 所以将其改作“he felt weary”后翻译成汉语。也就是“他深感疲惫, 因此决定, 只要遇到近处的阴凉的地方就要坐下休息。 (2) With those words, she went away.这句是介词转化为动词。翻译成汉语后是:她说完这些话后就走了。
2、词义选择
在进行词义选择过程中我们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1)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斟酌选词; (2) 根据词的搭配进行选词; (3) 根据词类选词
3. 词义转换
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 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根据汉语的语言和思维习惯按照其引申义进行翻译, 或者是运用反义词语翻译,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 正文反译, 反文正译。
例如:Before job is begun, a per-job briefing shaii be heidso as to identify any unexpected condition and take necessary ac-tions.在这里的“briefing”本意是“摘要”和“下达指令”的意思, 但是如果直接这么翻译的话显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所以我们根据上下文的结合可以将其引申为:工前会议。那么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在开始采取作业之前, 应该召开一次工前会议, 以预防不测的发生同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二、句子结构方面
在句子结构翻译方面共有三种普遍的翻译技巧:语序类 (语序类又分为顺译法与逆译法、前置法的两种) 、组合类 (组合类又分为分句法和合句法) 、转换类 (转换类又分为句子成分的转化和被动语态的转换两种) 。下面就常见的几种做简单的介绍:
1. 语序类:顺译法与逆译法
在英语的语法中, 英语的时间状语位置、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都是灵活的, 可前可后, 也就是说在翻译时可以先叙述也可以后叙述。顾名思义, 顺译和逆译也就是说当英语表达和汉语的语法相一致时我们采取顺译;当英语表达和汉语表达不一致时我们采取逆译。例如:Coiumn temperature is moni-tored at the base of the column, below the bottom packed section, in the middie of the bottom packedsection, on tray 4, on tray 5, overhead vapor iine and the feed line.译文:在塔的底部填料段下面、塔的底部填料段中部、塔盘4、塔盘5, 项部蒸汽管线和进料管线上, 对塔的温度进行监控。当然这个翻译也有一些专业的术语, 所以在照顾语言习惯的同时也应该多了解些专业术语, 以免出现笑话。
2. 组合类:分句法和合句法
有些句子由于有连接词看似是一个句子, 其实在翻译时, 我们可以将其断开, 也就是分句法;同样, 有些句子意思相近甚至相同时, 我们又可以将其合为一句, 称之为合句法。这种方法就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的灵巧运用, 多做积累, 尽量翻译得精而准。
三、总结
我们对英语翻译尽可能完美的、精确的传达原作的思想。此外,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存在, 我们还要, 掌握好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在职场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文言文翻译方法与技巧】推荐阅读: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06-20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02-01
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10-20
【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详解03-03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12-31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有哪些12-28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11-10
文言文翻译方法教案03-06
文言文十大翻译方法03-14
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