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教案(通用14篇)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教案 篇1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程序
2、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留、删、调、补、换)
3、能够背诵文言文翻译口诀 导入:明确考纲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的学生,对于浅易的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初中生要通过四年的学习,具备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优美句段,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准确理解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把握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和特点,从整体上感知文章主旨。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无疑就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纲”,中考时要想在文言文阅读上拿到高分,就必须围绕以上知识点狠下功夫。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专项来学习一下究竟如何来翻译文言文。
【温故而知新】——课件2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况且秦国灭掉了韩国、魏国,而安陵君凭借着方圆五十里的地方能够保存下来的原因,是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请治我的罪,来祭告贤弟的在天之灵。)
学生完成翻译后教师小结:有没有同学能根据刚才的翻译告诉我翻译文言句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说的很好,的确是这样,文言文翻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课件3
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做到“信”、“达”,“雅”
信: 信——不走样(译文要符合原意,不歪曲,不遗漏)达:达——无语病(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雅——有文采(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
试一试
——课件4
例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例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
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变。(留)
试二
——课件5 例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唯独喜爱莲花,自淤泥里长出 来,却不沾污秽,在清水中洗过却不显得 妖媚。
例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奖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
文言中有些虚词,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删)
试三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他们)看到渔人,竟大为惊异,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
例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译: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补)
【试四】
例1:吾谁与归? 译:我和谁一起呢?
例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只想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显声扬名 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调)
【试五】
例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有五百里呢? 例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率领妻子儿女来到这走投无路的地方。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不难发现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其实是有法可寻的 小结:
(一)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调)
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补)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删)
文言句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比喻义,通假字,应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置换(换)
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接用,不用翻译。(留)
(二)背诵:文言文翻译口诀:(争取全班背诵)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局;领会语气,句子流畅;对照原文,务求直译。
【练习】一 试 身 手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这个打鱼人就一一为他们说很多见闻,大家听了都叹息感慨(补)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译: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删)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怀民也没有睡,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调)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译: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换)
5、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
(留)
做完以后我们可以自己检测自己是否能得满分,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是否做到了让原句中字字有着落?
2、我译出来的句子是否语句通顺,符合现在的语法规范?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满分一定属于你!
(三)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再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键字词。4.对文句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大展拳脚(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分运用)
原句: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 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译: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总结并演练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一般方法、大致程序以及文言文翻译口诀。中考中文言文试题确实有难度,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在后期的复习中不放弃不抛弃,中考时记住:我易人亦易,我比别人不大意;我难人亦难,我比别人不畏难!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教案 篇2
一、保留
文言文中凡是古代的专用名词, 如国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物名等等, 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加翻译。
如, 《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文中的时间“庆历四年春”、人名“滕子京”、地名“巴陵郡”都可以保留下来。
《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以及木石”中的“宫室、器皿、人物、鸟兽”都可以不译。
二、替换
1. 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词语
如, 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 “愚”要换成“我”, “悉”要换成“都”, “咨”要换成“商量”。
2. 古今异义的词语替换
如,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无论”在这里是两个词, 翻译为“更不用说”, 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无论”是不一样的。
三、增补
文言文语言很简洁, 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意思或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古汉语单音节词语较多, 翻译时需将它们增补为双音节词语。
如, 《童趣》中“能张目对日”“能”增补为“能够”, “张”增补为“张开”“睁大”, “对”增补为“对着”。
另外, 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时候也较多, 翻译时也应将它们补充出来。
如,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要翻译为“ (村中人) 看见渔人, 于是非常惊讶, (村中人) 问 (渔人) 从哪里来, (渔人) 详细地回答他们”。
《口技》中“撤屏视之, 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抚尺而已”需将量词增补出来, “一 (个) 人、一 (张) 桌子、一 (把) 椅子、一 (把) 扇子、一 (块) 抚尺罢了。”
四、删减
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 它们一般起语法作用, 没有实在意义, 或表停顿、或舒缓音节、或起连接作用, 翻译时可以将它们省略不译。
如, 《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介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需翻译。
再如, 《曹刿论战》中“夫战, 勇气也。”“夫”和“也”分别是句首和句尾的语气词, 无需翻译。
五、调整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句子词序多数相同, 但古代汉语中有些特殊的句式, 如倒装句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 翻译时应将句子做适当调整, 使它们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 《愚公移山》中“甚矣, 汝之不惠。”“甚矣”是谓语, 这里是主语和谓语倒装, 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 《陋室铭》中“何陋之有”, “何陋”是宾语, 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有”的后面, “有何陋” (有什么简陋呢?)
再如, 《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石”是定语, 修饰“粟”, 翻译时可调整为“一食或尽一石粟” (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
六、意译
初中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是“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但有些文言文如果直译, 就会出现意思表达不准确、上下文不连贯的现象, 这时就需要在不影响原文表达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变通, 用意译的方法。
如, 《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译为:将士们征战多年, 经历了很多战斗, 有的战死了, 有的归来了。
《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么知道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呢?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篇3
(一)遵循的原则
1.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原文意思,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熟悉一些方法
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
2.换——将已由单音节换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
3.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1)句子的省略部分一定要补出来。
(2)词类发生活用时候,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4.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5.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
6.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
(三)关注几个知识点
文言文的翻译考查的是学生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要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4.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5.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四个步骤:
1.审:看清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
2.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然后用上面介绍的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3.连:再把解释好的词义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连缀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
文言文翻译教案 篇4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文言文翻译教案,请参考!
文言文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了解翻译常见错误,强化翻译基本功,提升翻译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和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提升翻译文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一)、翻译下列句子,谈翻译心得: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译文:明天不可不一大早亲自来向大王道歉。
2、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文:然而体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是能够)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二)、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总结归纳:
1、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注意词语的语法特点:包括古今意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情况。
2、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3、删削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4、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①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③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④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⑤补出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
5.调整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等。
三、分析错例,加深认识。
看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在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速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翻译:楚地有个人学习驾船,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是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感谢了船师,用锤敲着鼓快速前进,很快就遇上大的危险,于是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进江中舵失去控制。
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用锤敲着鼓快速前进,很快就遇上大的危险,于是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进江中舵失去控制。
四、语段翻译训练
永公(智永)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坟)”。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缸)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五、挑战高考真题(湖南卷节选)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①狴(bì) :监狱.。②箦(zé):竹席:。③鞠(jū):审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苦恼。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六、作业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到李广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文言文翻译参考: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篇5
【定义】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高考例题】(20xx天津卷)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译文】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高考例题】(20xx年重庆卷)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
【译文】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分析:此句中的“走”是古今异义,不能译为“走”,而应译为“跑”同时还是使动。
【高考例题】(20xx上海秋季卷)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译文】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分析:出:使他出去。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高考例题】(20xx重庆卷)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译文】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高考例题】(20xx重庆卷)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译文】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3、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高考例题】(20xx福建卷)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高考例题】(20xx广东卷)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分析:穷:使……窘迫”。
二、意动用法
【定义】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高考例题】(20xx江西卷)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译文】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高考例题】(20xx安徽卷)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毁坏。”分析:宝:把它当作珍宝。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高考例题】(20xx年安徽卷)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译文】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分析:此句中的“骇”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
【高考例题】(20xx年江西卷)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译文】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分析:此句中的“贤”是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高考例题】(20xx年安徽卷)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分析:“安“意动词,感到心安。
【高考例题】(20xx年高考上海卷)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文言文翻译方法 篇6
2.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宫。
3.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上两例中的“粜”和“籴”都是会意字。会者,合也。将“粜”“籴”各自的上下部分合起来就可推知它们的意思分别为“卖出粮食”和“买入粮食”。又如“王怒曰:„劓之。‟”只要知道“刂 ”表示刀,就可断定“劓”的意思是“割鼻子”。根据会意字的字形来推求其义是比较容易的,只是这类字数量较少,而且其形只与本义有关。4.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觐,形符为“见”,释为“拜见”,正确。5.今君后则欲逮臣。
逮, 形符为“辶”,与行走有关,在上句中可解释为“赶上”。
技法之二:由音推意(通假字)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2.“屈原既嫉之,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屈原列传》)中的“反”,分别与“背”、“返”的读音相同,它们是通假关系,由本字“背”、“返”可推断“倍”、“反”分别为背叛、返回的意思。
(一)音同或音近的字可能通。
3.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2004·全国Ⅲ卷·译句题)4.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2004·全国Ⅳ卷•译句题)例5中的“裁”通“才”,例6中的“飨”通“享”;作为通假字的“裁” 和“飨”与作为本字的“才”和“享”在字形上无关,只是音同而已。将这两个本字放入各自的句子中完全能讲通,那么推断就是正确的。
(二)同声符的字可能通。5.军士吏被甲,锐兵刃。(1982·全国卷·释词题)6.或至涂而反。(2001·上海春招卷·释词题)
例7中的“被”通“披”,是同声符而不同音的通假字。例8中的“涂”通“途”,是同声符又同音的通假字。当然,这里的“不同音”和“同音”是按今天的语音而言。
(三)形声字同其声符字可能通,反之亦然。7.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1988·上海卷·译句题)8.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2004·湖北卷·释词正误选择题)
例9中的“钜”通“巨”,是形声字通其声符字。例10中的“闲”通“娴”,“熟悉”义,是可作声符的字通以其为声符的形声字。
技法之三:从结构揆意。词语的语法功能各有不同,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例如:“怀王贪而信张仪。”(《屈原列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信张仪”为动宾结构,“信”当为动词,“相信”的意思;“信臣精卒”为并列的偏正结构,“信”当为形容词,“诚实可靠”的意思;“信难求”为副词作状语,“信”当为“确实”的意思。
技法之四:对称句式互解。汉语句式大都比较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而前后句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推断词义。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
也,非天下也。”(《六国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族”可根据其对应的同义词“灭”推断为“族灭”的意思,“逸豫”可根据其对应的反义词“忧劳”推断为“安逸享乐”的意思。一种是单句内对文。
10.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2001·全国卷·释词正误选择题)
“追”与“逐”,“亡”与“北”都是同义对文;“北”即“亡”,在上句中作“逐”的宾语,释为名词“败逃者”完全正确。
11.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2001·上海卷·译句题)
“迁”与“远”,“善”与“罪”都是反义对文;“远”为“远离”,据此可推断“迁”的意思为“靠近”“接近”“走向”等。
另一种是偶句内对文。
12.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1997·上海卷·释词题)
其前句“我,国士也,为天下人惜死也”,“爱”与“惜”同义对文,是“吝惜”“珍惜”的意思。在一些对偶句的对应位置上,同义词的交替使用或者反义词的照应使用更为常见。如下面两例。
13.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全国Ⅳ卷·译句题)
上句的“损”一不小心很可能译成“损害”;如果能结合下句与之相对应的“益”(增加)字来考虑,那么“损”是“益”之反,应该译成“削减”“削弱”。
技法之五:根据语境度意。判定多义的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特定含义,就要根据该词语上下文的意思来考虑。例如“伐”字,有“攻打”“打败”“砍伐”“夸耀”“功业”等义项,要确定“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中的“伐”为何意,既要分析这句话,又要把它放到原文中去看,原来这是上官大夫在楚王面前说屈原居功自傲,“伐”应是“夸耀,自夸”的意思。
技法之六:双音词互解。文言中的某些单音词在演进的过程中加上一个同义语素就变成了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这为我们推断文言词义提供了一个依据。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题目中的“报”和“书”,在现代汉语构成了“回报”“书信”的同义语素合成词,根据其互解关系,可推断“报”就是“回”的意思,“书”就是“信”的意思。
技法七词语连用
其一是同义词的连用。
1.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恐惧。(2001·北京春招卷·释词正误选择题)“惴”与“恐” 同义连用,释为“恐惧”,正确。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全国Ⅱ卷·译句题)“身”与“自”同义连用,译为“亲自”。
同义词连用常常是为了加强气势、调整句式或和谐音节。其二是反义词的连用。
1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前赤壁赋》)
据“盈”(月满)可推知“虚”为“月缺”,据“长”(增长)可推知“消”为“消减”。19.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据“乱”(不太平)可推知“理”为“太平”,据“黜”(贬官)可推知“陟”为“升官”。反义词连用主要是为了构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表现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连用的反义词,要注意其是否为偏义复词。20.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2003·上海卷·译句题)
“开合”为偏义复词(如看作反义词连用,则无法讲通),偏在“开”,所以只能译为“睁开(眼)”。
技法之八:成语比照。成语大都与古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我们可以借助熟悉的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词的含义。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势拔五岳掩赤诚。”(《梦游天姆吟留别》),两句中的“速”和“拔”,就可以根据成语“不速之客”和“出类拔萃”的“速”和“拔”推断,分别为“招致”和“超出”的意思。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教案 篇7
那么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教学时该如何处理这个矛盾,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再“谈文言文而色变”呢?
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一些途径和方法显得十分有必要。笔者根据实践经验积累,认为在提高初中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吟诵”是途径、是前提
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文言文反复朗读, 读熟能使学生增强语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可见,朗读吟诵是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理解文意的不二法则。
笔者认为,文言文朗读须有“三重境界”。
1.第一重境界当为读通课文,做到“字正腔圆”。
为此每翻译一篇文言文, 教师都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吟诵课文的时间。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以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为目标,可采取教师范读、学生仿读、展示式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激励学生反复诵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文言之味”,为下面的深一层次的朗读打基础。
2.第二重境界当为读顺课文,做到“文从句顺”。
在这个环节中,应以读顺课文、熟读课文、初步读懂句意为目标,教师可以采取一边读,一边结合文下注解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句意的理解用朗读的方式加以展示,这种朗读成果展示可以通过竞赛式朗读法和点评式朗读法相结合的办法体现。比如,在教授《醉翁亭记》一文时就采取了这种诵读方式,学生在比赛中提高了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有了学习自信与热情。
3.第三重境界当为读懂课文,做到“声情并茂”。
这个环节的朗读以积累文言知识为目标,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更好地读懂句子的意思,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读出人物的精神品质,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这些都是需要靠学生在朗读交流的自主体验、感悟和积累中才能做到的,并不是靠老师的灌输解决的。通过学生自主体验积累的才能成为自己的学习经验,这样的记忆才是深刻的,有根基的。例如在《马说》一文中,就“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句,在引导学生朗读时,要读出作者对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的嘲讽之情,语气要加强,节奏要减缓。两个“其”的反问及推测语气,朗读时要读准,通过反复地朗读吟诵,学生才能体会到人物的情感及文章主旨。
二、“五字法则”是方法、是钥匙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既有词义相同的地方,又由于用语习惯不同等因素,在句式、词义上与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这也是学生觉得文言文难理解的原因。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依靠朗读是不够的,还应教给学生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五字法”,即“抄”“释”“换”“增”“删”。
1.“抄”。
文言文翻译中,有一些词不用翻译直接抄下即可。这些词往往是一些特指名词及与现代汉语意思一致的名词,如:年号、官名、地名、物名、人名、日期等。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句中“太元”是年号,“武陵”是地名,“捕鱼”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
2.“释”。
解释需翻译的实词。这些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字。文言文基本上是以字为单位的,翻译时需要将这些单音节字变双音节词或用双音节词替换单音节词。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对此类词,要用现代汉语中的词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主要体现在: (1)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 (2) 词义缩小。如:“妻子”现指男人的配偶,而古汉语中的“妻子”指妻子和子女。 (3) 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曹刿论战》的“忠之属也”,“忠”在现代汉语中是忠诚的意思,是褒义词,在这句话里却是“认真做好本分的事情”,是中性词。 (4) 词类活用,有些文言文词古今词性不同,有名作状、名作动、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等,如“好事者船载以入”中“船”字名词用作状语,解释为“用船”。翻译时要根据词性灵活运用。 (5) 通假字,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解释。如:“孰为汝多知乎”一句中的“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
3.“换”。
文言文中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现象,依据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在翻译时需把语序调整过来。例如《愚公移山》中“甚矣, 汝之不惠!”一句,为了强调谓语,将它放在主语“汝之不惠”之前,《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 定语“高、远”后置,翻译成现代文时都要把语序调整过来。
4.“增”。
有些文言句子,依据语言环境及用语习惯,需要增加词语才能译句通顺。《陈涉世家》中“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此句是判断句,翻译“从民欲也”时要在“从”前加“是”。文言文省略句主要是省略了主语、宾语、介词等,翻译成现代文时应增加省略成分。例如《黔之驴》一文中“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句中“稍”前省略了主语“虎”,翻译时要补充出来,这样才能理解文意。
5.“删”。
“删”就是删除可略的字。文言句子中一些无意的虚词在翻译时可删除。如《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字,它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意,不用翻译。重复字可删除,例如《小石潭记》中“全石以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只需翻译第一个“为”,简洁明了。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应对方法 篇8
【关键词】文言文 翻译 解题方法
从2002年高考开始,在文言文阅读这一块中,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而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且分值年年递增。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很多考生为此觉得难以下手。对此,该怎样应对呢?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还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翻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般来说,应对高考文言文翻译题有以下几种方法: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译: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文里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瑰”换成了“珍贵”,“观”换成了“景象”。3.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其实”在这里就要拆分成“他实际上”。4.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语句才完整通顺。5.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6.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7.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无法翻译或译出之后,读起来反而不通顺的可以删除。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句中的“以”字相当于“而”字,可不译出来。张良曰:“谨诺。”(《赤壁之战》)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8.调序法。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9.变通法。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文言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借代、委婉说法、用法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例如:“金城千里”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属筑的城”,可译为“坚固的城防”;“万钟”指高官傣禄;“更衣”即是上厕所。用典故的句子,不能直接翻译典故内容,但又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10.扩充浓缩法。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它。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豁,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又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再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先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推敲出每句的得分点,再来认真检查,高考就一定能得高分。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 篇9
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不必翻译。
2、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3、解释法:
即对某个词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
4、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5、改写法:
即将文言文中习惯用语改译为现代说法。
6、补充法:
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
7、调序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解析 篇10
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前缀)。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的“担”“骨”,就可翻译成“担子”“骨头”。
二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节词。如“乃重修岳阳楼”的“重”“修”,就可翻译为“重新”“修建”。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篇11
文言文的翻译,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意译就是翻译文意的大体意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因此,在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有人总结出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做到“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这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在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应该译成“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如果译成“将军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多年以后,壮士回到故乡”就不是原文的意思了。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例:“吾义固不杀人”(《公输》)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作“遵循道义”。“固”是“本来”,引申为“坚决”。译作“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这就把公输盘所标榜的所谓“正义”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良田美池”可以直说良田美池,但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就又形象生动得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给人展现了出来,而且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但是在古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结构等。如:“如……何”“孰……与”“不亦……乎”等。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掌握原则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六字法”,即“对”“换”“留”“调”“补”“删”等。
对,就是一对一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居多这一特点,将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虚词应将其用法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这句就可以译成:“四季的风景不同,其中的乐趣也无穷啊。”
换,即针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句中“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可有些词,字形古今完全相同,可词的意义却发生了根本的演变。体现在: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山”古专指华山,现可指一般的山脉。例:“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2)词义缩小。如:“祖父”现指爷爷,而古汉语中的“祖父”为一个并列词组,指爷爷和爸爸。此类词还有“妻子”“所以”“可以”等。
(3)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另外,古汉语中有一类字,如果按原字去理解,则无论如何都讲不通,这是通假字。遇到通假字就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去替换。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句中“距”就通“拒”,意为“抵挡、挡住”,而不是“距离”或者“离开”。整句就应该译成“公输盘多次设下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挡住了他的进攻”。
留,即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朝代名、官职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直接保留,不做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庆历”是宋仁宗赵桢的年号,直接说“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了。
调,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 “凭什么打这一仗”。“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中承前省略主语“蛇”,译时应加上。
删,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句中“夫”作句首发语词可删去不译,就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助词在句中起的表达作用应以相应的句式反映出来。
高考文言文倒装句翻译方法 篇12
(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例1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岽阿》)
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阿也!
例2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
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泽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 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多”“是”把宾语提到 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同 “之”“是”不译。如:
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不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例1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 “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 不译。
例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
例2“何厌译时将“何厌”放到“有”的后面,即“有 何厌”。“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
例3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号予也。(浙江卷)
译: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例3“不吾予”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吾”放到动词“予”的后面。译为“不肯给我”。
(3)定语后置
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 +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例1蚓无爪牙之筋骨之甲。(荀子《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爪牙,强筋的筋骨。
例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例2求人可使报秦国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找到。
例2“可使报秦”是修饰“人”的,即“可使报秦之人”。翻译 时把定语“可使报秦”放到中心词“人”的前面。
例3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译:有一个吹洞萧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例3二“有吹洞萧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 “之”作助词,容易混淆。区别的办法是:宾语前置的“之”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宾语),“之”后是动词(谓语);定语后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中心词),但 “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词或能充当定语的词或词组。 者结构如下:宾语前置句(名词,作宾语)之不知(动词)惑之不解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定语点置句:爪牙(名词;旱心词)之利(形容词),筋骨之强 锋利的爪牙,强筋的筋骨
(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 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例1,不拘与时,学与余。(韩愈《师说》)
译:不受世俗限制,向我学习。
例2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例3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也可译为:徘彻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例4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高考江苏卷)
译:想要将队伍秘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在上面例1、例2、例4,“于时”“于余”“于南亩”“于江南”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就”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3。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有时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有时在文言文中,数词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而现代汉语则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如:
例1骐骧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译: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例1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
例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 相如列传》)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例2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
以上两例中,例1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2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同,并放到谓语之后。
例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译: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敗了它。
例3中,“再”译为“两次”,并放到谓语“击”的前面。
例4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译: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来暗示项王。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复习方法 篇13
现行全国卷高考语文试卷上的翻译题只有1道,就是文言文阅读题中的最后那道题。这道题给出的要求翻译的句子通常是两句。这两句话一般有4个显著特点:
1.句中出现的考生必须掌握的常见常用的实词较多、较典型;
2.句中出现的考生必须掌握的常见常用的虚词较多、较典型;
3.句中出现的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文言特殊句式较多、较典型;
4.句中出现的考生必须掌握的常见常用的文化常识较多。
二、复习策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必须遵循的复习策略是:
1.复习阶段必须将文言文阅读中常见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熟记于心,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辨认出来、翻译出来。
2.复习阶段必须尽可能多地做些训练题。考生必须明白:翻译能力只能从翻译中得来,因此,做题少,甚或不做题,翻译能力无从形成。
3.要明确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原则。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原则是直译,即考生在翻译命题人给定的翻译句子时,必须一词一句的来硬译, 没有太难的句子,一般不允许意译,意译很难得分。
4.要明确翻译的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信”信实,就是指翻译出来的句子必须忠实、准确地传达出原句的意义、语气,不能改变原句的意义和语气。“达”即翻译出来的句子必须通顺、畅达,不结结巴巴、不磕磕绊绊。“雅”即翻译出来的句子要雅致、古雅,要简明、得体,不能粗俗,不能牛头不对马嘴。
5.要熟练运用翻译的基本技巧:增、删、调、换、留。“增”即翻译时根据语境必须增补相关成分;“删”即翻译时,原句中的有些虚词译不出来,要删去,句子才能通顺;“调”即翻译时,对原句中出现的特殊的文言句式,先调整句序,再做翻译;“换”即翻译时原句中的有些成分或词语,需要换一种说法,句子表意才能明白通畅;“留”即翻译时,原句中的地名、人名、官名、年号等这些内容须留下来,既不必翻,更不能改、不能删!
三、作答策略
作答文言文翻译题的策略是:
1.翻译时必须养成的两个习惯
第一个习惯,通读全句,先从全句出发翻译的习惯。从全句出发来翻译,目的是弄清整个句子是怎样的一个句子:是普通句式,还是特殊句式。普通句式翻译时只要按照所给句子的顺序一词一句来译即可;特殊句式必须先调整句序,然后再一词一句来译。
第二个习惯,注意寻找得分点。文言文翻译题一般都设有得分点,得分点是依据高考试卷给每个要求翻译的句子的赋分来确定的。高考试卷给每个句子的赋分是5分,阅卷时,这5分是这样分配的:译出大意得2分,译出一个知识点得1分,共设3个得分点3分。
2.考场作答的步骤一般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尝试翻译。即先尝试在草稿纸上翻译。
第二步,检查纠误。即将在草稿纸上翻译出来的句子同原句再做比对,译错的重译,漏译的补译,译的不准确的斟酌再译。
第三步,誊写。即将二次纠误后的答案誊到答题卡上。
浅谈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技巧 篇14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文言翻译中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历次阅卷积累,笔者发现学生在解答这类题型时往往忽视了一些原则和方法。学生只有时刻记住并按照原则和方法去做,才能在高考中拿到很高的分数。
一、文言翻译的一大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另外,文言翻译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
信就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要通顺明白,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则是规范,典雅,得体。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点是翻译的最高要求,对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中学生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学生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这些原则是不能丢的,要时刻牢记于心。当然,光靠原则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还需借助于相关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把文言句子翻译的很好。
二、文言翻译的六字秘诀:“留、删、调、补、换、贯”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例来分别介绍下这六种技巧。
(一)留
例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分析:在这一句中,“赵惠文王十六年”是年号,“廉颇”是人名,“阳晋”是地名,“上卿”是官名,“勇气”则是古今意义相同,翻译时这些词语都可保留下来,不需要翻译。
例2.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分析:该句中“五代、宋”为朝代名,不需要译出。
小结:据以上实例分析我们可知在文言翻译中,凡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朝代、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与现代汉语通用的词,皆可保留不动。
(二)删
例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分析:此句中“之”字乃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应删去;“也”字是语气助词,句中表停顿,以舒缓语气,也应删去。
例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
分析:该句中“盖”字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翻译时应删去。
小结:据以上实例分析我们可知在文言翻译中,那些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应删去。
(三)调
例1.拜送书于廷
分析:此句中“于廷”二字是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应调整它的顺序。
例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分析:句中“身之察察”,“物之汶汶”乃是定语后置结构,翻译时应调整语序。
例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分析:句中“安在”一词是宾语前置,翻译时应调整语序。
小结:据以上实例分析我们可知在文言翻译中,句中的特殊句式,如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顺序调整过来。
(四)补
例1.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
分析:句中在“不肯受”前省略了主语“侯嬴”,故翻译时应补出。
例2.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分析:句中在“厚币”后省略谓语“赂”,翻译时要译出。
小结:据以上实例分析我们可知在文言翻译中,省略的成分要补出。
(五)换
例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分析:该句中“短”字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翻译时应换成活用后的词语。
例2.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分析:该句中“剔”字是通假字,通“剃”字,翻译时应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将古词换作现代词。
小结:据以上实例分析我们可知在文言翻译中,词类活用的词应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将古词换作现代词。
(六)贯
例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分析:句中“藩篱”一词是借喻,喻指边疆。
借喻的译法: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
例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分析:句中“杯杓”一词是借代,代指“酒”,可翻译为“酒力”。
借代的翻法: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
例4.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分析:句中“嗟来之食”是用典,指“侮辱性的施舍”。
例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分析:句中“一夫作难”是用典,指陈涉起义事;“七庙”是借代,代指秦王朝。
用典的译法:古人为了使行文典雅,言简意丰,常或明或暗地引用典故,在翻译时可灵活处理,一般可译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义。
例6.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
分析:句中“有事”一词是委婉的表达,指发动战争。
委婉的译法: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
小结:古文中使用借喻、借代、用典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教案】推荐阅读: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11-10
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答题指导05-10
文言文翻译方法与技巧08-27
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08-29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06-20
文言文翻译回扣教案08-24
高三文言文翻译——教案10-18
我的文言文翻译教案05-27
翻译文言句子教案05-17
文言文断句方法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