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指导

2024-10-22

文言文朗读指导(通用8篇)

文言文朗读指导 篇1

文言文朗读指导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文言课文要“能顺畅的朗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加强文言文朗读的指导与测试,是很有必要的。

心理指导有些学生学习文言课文,只管抄翻译文字、记字词解释以应付考试。他们认为朗读无关紧要,或者觉得文言难读,这种厌读的心理状态影响了朗读训练的积级性。对此,老师应该从心理上给予指导。

其实,无论什么课文,都不能忽视朗读。孤立的学习字的形、音、义,孤立的学习词汇语法,只能获得一堆零碎的语言材料,而朗读能学到较完整的、有系统性、有感情的表达生活的生动语言;分析文章内容,学习篇章结构,即使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也只是拆卸零件而有所了解,而朗读能把这些零件重新安装,把整台机器发动起来,全面的、综合的理解课文的要旨和意味,从而获得立体的、有生命的真切感受。在琅琅的书声中,课文的传神描绘、缜密思路、观点主张、情调韵味,往往能跃出纸面、渗入心田。取得极好的学习效果。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非练不可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习文言课文,朗读就更重要了。文言的词汇、语法和现代口语有更大的差异,要增强语感、理解内容、掌握不同的语言规律。当然要比学习现代文更借助于朗读了。教字大纲中要求:“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朗读既是教学要求中的一个目标,同时又是了解内容的重要手段,至于背诵就更离不开朗读了。这个道理,教师要反复强调,言传身教,让学生真正明白。

文言文朗读一般会比现代文碰到较多的困难。但语文课本中选编的文言文,或文质兼美,或言简意赅,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而且初中部分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读之有味。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或精心范读,或录音示范,就能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的一些语言规律,体味文言特有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讲明了朗读意义,激发了学习兴趣,从心理上给学生指导,就能变厌读为乐读了。

目标指导朗读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即使乐读了,还可能是误读,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有别于现代文朗读的那些要求。

首先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和现代文朗读一样,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遇到不清楚的生字词,要从课文注释或字典中查出准确的读音。特别要注意文言文特有的异读字。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王”读为wàng,不能读wáng,这是用改变字词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的词性和意义的,叫破音异读。又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通“悦”,读为yuè,不能读shuō,这是文言文常见的通假异读,当甲字与乙字通假后,就读乙字的读音。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诗》)“可汗”读为kèhán,不读“kěhàn,这是专有名词保留古音的读法,叫古音异读。

其次是要分清句读,不要破读。朗读时要像读现代文一样,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和语调。更要特别注意古今语言结构的差异,处理好句中的停顿。例如“问/所从来”,(《桃花源记》)不能破读为“问所/从来”,又如“其一 /犬坐于前”,(《狼》)不能破读为“其一犬/坐于前”等等。

再次是要读出语气,不要唱读。用语言表达感情色彩,总是带语气的,因此,朗读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如果用一字一顿的声调、千篇 一律的语气来读,那就是味如嚼蜡的唱读。文言文里,词的感情色彩、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和语气的表达更加密切相关。例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前句用“……也”表示判断,中间用排比短句论证,最后用因果复句得出结论。要读出短促连贯、坚定有力的语气。

明确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按目标进行指导,才能变错读、破读和唱读为顺畅的.朗读。

方法指导朗读的目标明确了,还应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

正确的朗读是离不开理解的,理解是朗读的基矗读准字音要靠理解,如果知道例句中“陈胜王”中“王”字的意思是“为主”,在句中做动词用,就不会错读为wáng了。分清句读也必须以理解为基础,“其一犬坐于前”应理解为那另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读时在主语“其一”之后稍停顿;如果误解为那一 只狗坐在前面,把“其一犬”误作主语,当然就破读了。至于语气,那和理解的关系就更密切了。例如朗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若能注意到邹忌问其妻是“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是“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是“吾与徐公孰美?”内容相同而问句不同;而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回答也不尽相同。这是作者按“私我”“畏我”和“有求于我”的三种不同关系,描述了三种谈话的不同神情。朗读时根据这种理解就要用不同的声调、语气把不同的神情读出来:问妻较和,妻答是爱;问妾较严,妾答是怕;问客较傲,客答是谄。这样朗读,不但能把课文读活,而且还能在朗读中进一步加深理解。

因此,朗读的基本方法应是“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一般学生试读常安排在新课开始时,虽然不必要求过高,但也应该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有了初步理解才能试读,若是一遍也没看过,对课文内容一无所知,勉强试读就没有什么意义。在老师范读或讲解之后,学生再学读,因为进一步理解了,就会比试读提高一个层次。至于课外的熟读,必是在深入理解之后进行,才能达到较高层次的目标。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如此反复循环,逐步加深,最后达到顺畅朗读与透彻理解。

指导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在朗读训练中用心去尝试、去实践,久而久之,文言文朗读的能力就提高了。

既然朗读作为学习目标之一明确列入文言课文的教学要求之中,就应进行达标测试。在测试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评价学习质量,矫正朗读指导的失误。

测试可在课堂上采用齐读或分组朗读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检查面广,能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安排得当还可增强气氛,激励学生的竞争心理。另一种形式是课堂上抽查个别学生,及时点拨方法、纠正误读、记分评价,测试与指导相结合。

或检查尖子学生,树立标准和榜样,作为目标指导的示范;或检查基础较差的学生,肯定点滴进步,鼓舞朗读信心,做个别心理指导。但课堂上检查由于受课时条件的限制,齐读反馈的信息不够具体,抽查又限于片面,必须靠课外的测试来扩大信息反馈的渠道。

课外测试可采用互测和自测等形式。互测可分组由组长检查组内学生朗读并予评分,也可由同桌学生互测互评。这种形式能遍及所有学生,获得具体的全面的反馈信息,对测试者和被测者同时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自测可由学生对着录音机朗读,然后再播放自己的录音带,按照朗读的三个基本要求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发现误读就及时矫正,再录再放再自测。还可以把各人朗读的录音集中播放,对照别人,评价自己,互相观摩,交流学习,搞成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语文课外活动。这样的活动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由此看来,测试既是朗读指导的反馈,又是朗读指导的延伸。教师切实加强文言文朗读的指导与测试,才能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才能达到大纲有关的教学要求。

文言文朗读指导 篇2

诚然, 对初中学生来说, 刚接触古文, 自然古文的功底比较差, 逐字逐句地翻译也是需要的。但这不能作为唯一的教授古文的方法, 朗读, 也是我们母语教学的一柄利器。

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读书之要》) 在具体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笔者以朗读为利器, 探索文言文教学之幽径, 略有小得。

一、读顺古文, 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的朗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明确对学生的朗读要求, 因为文言文有别于现代文, 在字、词、句和语调语感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学生掌握了朗读要求, 是学生打开学习文言文大门的一把重要利器。

第一, 要读准字音。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字的读音与我们现代文中的读音是不同的, 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很多, 这些字中的绝大多数在书本的注释中都有注音, 少数没有的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查字典或者请教老师加以解决。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的“拂”是通假字, 同“弼”, 是“辅弼”之意, 所以应该读“bì”, 而不是“fú”;又如, “广故数言欲亡” (《陈涉世家》) 中的“数”在这里是“屡次”之意, 所以应该读作“shuò”, 而不是“shǔ”或者“shù”,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这个“数”字出现频率较高, 一定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读准它。

第二, 要分清句读。文言文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做或长或短的停顿, 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 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 而逻辑停顿是在没有标点符号处, 对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了, 一定要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与现代文句子中的结构差异, 掌握固定的文言文句型, 以免破读。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 不可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 则不可读成“而/乡邻之/生日蹙”。

第三, 要注意语气、语速。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 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 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文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 使它充满活力, 跳跃着生命, 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文言文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 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 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疑问语气读升调, 感叹语气读降调。例如在朗读《醉翁亭记》时, 每句都以“也”字结尾, 而语气却并不都相同, 所以朗读时语气、语调也要因文而异。

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 其他文体 (如记叙类、抒情类) 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果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 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 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果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 语速要相对慢一些。例如《岳阳楼记》中, 读到写迁客骚人的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时, 就要在语速上做酌情处理。

二、读通古文, 理解文意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就是通过大量的朗读,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疏通文句, 感悟文意。学生朗读过程其实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 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 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 那潜移默化的成果也随之日益显露出来。

例如, 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候, 我要求学生能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 如“举”、“苦”、“劳”等, 能翻译出重点句子,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等, 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 理解文意。于是, 我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地朗读, 此文排比句多, 语言气势足, 在不断地朗读过程中, 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逐渐加深。然后我让学生来翻译文章, 边读原文, 边翻译, 力争译文要符合现代文的语言习惯。在一片琅琅书声中, 学生就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这篇千古名文的内容。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 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 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

例如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宋濂少时求学之艰难, 短短几句:“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 媵人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 久而乃和。”朗读时, 语调要由弱到强, 语速由慢而快, 作者那刻苦求学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出现在学生面前, 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 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作者求学之艰难, 意志之坚定, 学习之刻苦。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呼之欲出了。

三、读懂古文, 感悟情怀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塑造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 但它的形象性却是一般艺术样式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 由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 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特点, 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形象, 感受其品质美。

同时,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 也在不知不觉中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 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这样, 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从而产生强烈共鸣, 在潜移默化下受到的深刻的思想教育。

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过程中, 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诗人“秋风破屋”的焦灼, 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长夜沾湿”的苦痛, 都在朗读中逐渐印入学生的心中, 而后文章陡转,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亢声调, 一扫前文的凄楚, 一个舍己为人, 忧国忧民的伟岸形象一下子就伫立在了学生的面前。

文言文朗读教学刍议 篇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在课堂上,教师常常包办一切,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少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情感不能与作者直接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对文言文产生厌倦情绪,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当我们拿到一篇文言文,想要较好地朗读它的时候,究竟应该怎样作准备,怎样表达才好呢?

一,字斟旬酌,弄通文意

1,弄清字音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字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是我们应该特别记住的。如林嗣环《口技》的中“曳屋许许声”,这里象声词“许许”,字音读hu,而不是读xy。魏学渺《核舟记》里“祖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的“属”,就读zhu。这些字音的读法是应该弄清楚的。

2,弄清词义

同一个“属”字,为什么这里读shu。那里读zhu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弄清字义、词义。在《核舟记》里,“与苏、黄不属”的“属”字是指“种类”,“不属”就是“不相类似”的意思。《观巴黎油画记》里“络绎相属”的“属”字是指“连接”、“跟随”,“络绎相属”就是“连接不断”的意思。要朗读好文章,字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一定要弄清。

3,弄通语法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在结构上同我们今天的语法差异较大,应注意从语法上去弄通。如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末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和我们今天的语序习惯“吾与谁归”大不相同。这是因为在古汉语中,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总是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是古人的语法习惯。再如柳宗元《童区寄传》中,童子说“彼不我恩也”而不说“彼不恩我”,这也是古汉语语法所决定的。在否定句中,作宾语的代词尽管不是疑问代词,也总要放在动词之前,这些语法现象一定要弄通、弄明白,朗读中才可能话由心出,自然流畅。

4,弄明典故

朗读文言文,对于文中涉及到的有关历史人物的事迹,以及当时社会制度沿革情况的一些典故,不可忽略,一定要弄明白。譬如诸葛亮《出师表》中这样一句话:“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里,不仅要明白“桓”、“灵”分别指的是东汉末年的两个皇帝一一“汉桓帝”和“汉灵帝”。而且还应知道这两个皇帝都是宠信宦官,昏庸无能,从而加深了政治的腐败,加速了汉王朝的衰亡进程的。明白了这些典故,朗读中才可能读出应有的意味来。

二,熟读原文,加强感受

在理解基础上的加强感受,实际上包含两个内容:

一是让文中叙述的人物、事件、景物,能在自己心中唤起形象,似真有所见,真有所闻,甚至真有所触,从而产生真切的感受。感受到这些,才会使朗读者用声音语言叙事状物时,尽可能生动、自然,尽可能具体地激发读者和听者的情怀。这种感受可以叫做形象感受。另一个内容,是指感受作品中的逻辑关系,这可以叫做逻辑感受,就是去感受作品全篇中各层次、各段落、各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到这些,才能使文章读来句子之间语气流畅,目的明确。

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在朗读活动中,实际上常常是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例如欧阳修《醉翁亭记》里,开头有这样一段文字: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闻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有的学生朗读这段文字时,单听其朗读的某一句,句读不能说不对,旬意不能说不明,可就是各句子单摆浮搁,衔接处显得僵硬平板,让人感觉不出语言链条的那种有机、灵动,听不出那种句意的发展。这实际上是未能领会全篇,在形象和逻辑两方面都未能深入感受的缘故。

朗读原文。加深理解,才可以明白欧阳修精美的文辞里,既透露出那种官场失意、寄情山水以消遣愁怀的意味,同时也闪现着作者主观上想乐民之乐的那种可贵精神。这种可贵的精神,就是借山林之美和“醉翁”之意显露的。

朗读中,应认真感受作品对山水的描写和作者于文字中流露的情趣。首先要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加深形象感受。对“环滁”的青山,对“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对远望“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以及沿山道行走六七里就能听到的“酿泉”的“潺潺”水声。都应如有所见,如有所闻。

有了形象感受,还要在文路的逻辑关系上加强感受,感受作者对山林之美由描写到欣赏的心迹,以及他越来越显示出的欲乐民之乐的“醉翁”的心态。把这种理解得来的逻辑感受,与前面说的那种形象感受揉合起来,才可能在朗读中显现出那种山水之美和作者的游兴来。比如读到“峰回路转”,忽然看到有一个亭子“翼然临于泉上”时,美景和游兴进一步交融起来,才能兴致盎然地引出下文:“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有了感受,才有可能读出目的,读出情致。从而避免僵硬平板。

三,拓开词语,讲究音韵

文言文与白话文一个很不相同的地方,在于古文的词汇多含义深广,用法也简洁古奥。我们在朗读时注意适当地拓开词语,能使文言文丰富的内涵得以充分地显露出来。

周容《芋老人传》里有这样一段话:

“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

这里,像“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数词直接同名词结合,简洁得很。译成今天的话,那意思是“他们平时学习,用的是同一台砚,同一盏灯,他们在一个窗户下读书,晚上睡在一张床上。”朗读的时候,如果不把数词“一”和名词“砚”“灯”“窗”“榻”这些音节适当拓开,而是像读快板书那样,当作“一人一马一杆枪”去读,那是很难把文言中应有的白话意思读出来的。

还有后面:“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这里且看“芋视”两个字,这里的“芋”,可不单单是个名词,而是用作副词的名词,它在这里修饰和限制“视”。“芋视”。就是“像看待芋一样地看待”,“是芋视乃友也”的意思是“这是像看待芋一样地来看待他的朋友啊”。朗读时,如果不是像“是——芋视——乃友也”这样适当拓开,那是很难揭示出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这里并不仅仅是古汉语中名词活用的现象要求我们拓开词语,文中对“芋视乃友”这种行为的批判意味,加上朗读者自己的感情需要,都要求有声语言的语句应有足够的顿挫,语音应有足够的延续,这样才有可能容纳和表露那些不见诸文字的意蕴和含义。

“拓开词语”,并不是要字字拓开、词词拓开。我们朗读古文,是给

今人听的,要看看那文言文同今天的语言在词义、词性及语法关系上的差异程度。差异不大的,不必分外拓开,差异比较大的,不拓则不足以容纳文意。

例如《岳阳楼记》里这样一段文字: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这里,“四年春”、“巴陵郡”、“人和”、“百废”、“作文”等词,同今天语言的词性、词组结构形式都差不多,读时就不必再有大的拓开。像“谪守”、“越”这些词。其语义、用法在今日已不常见,读时应把它与别的词语有所拓开为好。

除了根据理解上的难易情况来把握朗读中的拓开与否以外,当然还应依据朗读者思想感情的延续和转换的需要来掌握。比如《岳阳楼记》在叙述了洞庭湖上“霪雨霏霏”、“薄暮冥冥”的景色之后,谈到“览物者”的心情,“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里的“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几乎字字都要有所拓开,这样才有利于体现文中“览物者”和今天的“朗读者”的心胸、感情。

朗读任何文字作品,都应注意音韵的美感。但文言文多用单音词,同现代汉语比,句子更简短、更精练,作者也更易于讲究韵律。所以朗读时更不能忽视文章的音韵。

四,缓急有致,读而不说

以《口技》为例来说,文章中写那位口技艺术家的表演,写得有动有静,有远有近,有张有弛,有急有缓。表演到舒缓时,寂静得连老鼠的细小活动声都能听得清,宾客们也“意少舒,稍稍正坐”。等表演到失火、救火的紧张场面时,百千声响纷纷发作,听众也紧张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文章写得这样有声有色,我们朗读的时候,自然也应状景传情,有急有缓,富于变化才好。

这里如果一味慢读,就会失去全篇的妙味,使人觉得“慢读失章”。可是,快读也应有个章法,不能因为快读而减弱了古文古字的表达,让人觉得“快读失字”。

既不能慢读失章,又不应快读失字,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使得缓急有致呢?这里有一个办法,在不大减字词间应有的拓开的情况下,在句子间的停连上做文章。当连则连,当顿则顿,或急或缓,造成一定的语势。试看《口技》中失火救火一节: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加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一节同前面几节比,情节紧张,语言急迫。可是,在朗读时,不能因为紧张急迫,就粘连直下,不分层次。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分了层的,句子也是分了组的。

文言文朗读法教学案例 篇4

李莎

学情分析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第三册课本第四单元的课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接受人类文明的洗礼,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而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所作的序文,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优秀散文。从文字上看,篇幅不长,内容并不艰涩,全文由兰亭集会的盛况到抒感悲怀,再到作序目的,由叙到议,一气呵成,从思想上看,在东晋崇尚虚无的玄学之风的社会背景下作者提出生死问题,其意义值得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重视解词释义,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诵读本身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再者,《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篇上乘的散文佳作,所以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文本观点的分析评价能力。鉴于上面所说,我把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定为:

1、通过四步诵读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深入分析,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有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通过四步朗读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感情;最后读出心得。让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2、分析讨论法。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分析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教学过程

1、导入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相传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花介绍兰亭集会再到《兰亭集序》,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这样的导入不仅有历史内涵而且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同时可以使学生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找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足迹。尽管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影响文中可能有一定的消极因素但授课中一定要使学生明确作者悲叹但不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如苏轼、曹操。积极引导学生珍惜时间,追求理想。

2、朗读指导

一读读准字音:听录音,学生边听边纠正自己的读音和断句错误。挑选两到三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进行指正评价。二读读懂句意:学生大声自由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基本文意。有疑难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个别难点小组解决不了,留出各组发问的时间,疑难先由其他组帮忙解答,解答不了的老师给以引导。

三读读出感情:分段读,注意把握文章的感情和节奏。师生共同合作(学生读第一段和第三段,教师读第二段),并且找出每段中概括作者的感情的一个字:

板书:乐、痛、悲。

教师提出问题:从文本中找到作者因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分组讨论),分析文章内容。

第一段提示:王实甫《西厢记》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被视为人生四大快事,那么这四大快事在文中各指什么? 这样分解问题提问,降低了难度,更易被学生接受。

板书:良辰;暮春之初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乐事;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第二段学生概括内容: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而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于社会,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作者感慨: 死生亦大矣。

板书:人生苦短,死生亦大 第三段内容:作者以一个哲人的眼光看问题,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人生短暂,千古同悲。

板书:人之生死,千古同悲

四读读出心得:进一步体味其人生态度。探讨:有人曾经这样讲:“作者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积极的情绪又暗含其中。”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3、齐读:品味,涵咏。

这样的环节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提高诵读能力,而且做到步步分析紧扣文本,做到有理有据;问题探讨部分也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也可达到较好的师生互动效果。

4、总结

以板书收束,引导背诵。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痛:人生苦短,死生亦大 悲:人之生死,千古同悲

让学生谈学习感受,侧重诵读背诵是迅速理解文章的捷径。

5、布置作业

紧扣课堂讨论,设置练笔,题为《由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说开去》 这样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巩固了课堂学习。

6、设计理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吟诵有助于理解,有助于记忆,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这都是为许多名人大家的成长历程所证明了的文言文学习规律。多“读”不仅有助于理解,同时还有助于感受文章之美,使读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而且我们的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够用诗意的审美的心态去应对一切遭遇和经历。评析:

《兰亭集序》是一篇上佳的文言文佳作,其文章的类型、内容、题材都是一篇诵读教学的典型教材。从该教学案例设计中可以看出,其教学形式采用的是经典诵读教学法。由“读”到“析”再到“诵”的教学设计,能够在准确识读字音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引读,使学生身临其境,准确领会作者思想主旨,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在教学的最后阶段,为了将教学结果固化,在设计中,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背诵,使其能够真正在大脑中留下该文的印记,从而达到出口成诵的效果。但是从该案例设计中也可以发现一些不足。首先,教学形式设计过于单调,除了诵读之外,没有其他的教学形式,其活动的张度不够,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老师强制性的输入,而学生却索然无 味。

朗读法诗歌教学案例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赵敏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激发学习积极性。

2、品读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引诗入文,提高写作应用能力。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2、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的完美融合

教学过程

1、课前活动

今天轮到杨文静同学给我们朗诵诗歌了,他给大家准备的是配乐诵读《春江花月夜》(屏幕同步放映富有诗歌意境的图片)

2、导入:

感谢***同学的深情朗诵。他那优美的音色带我们走进张若虚笔下如梦似幻绮丽多姿的春江花月夜里,那滟滟的水波,莹莹的花朵,朦朦的月色,让我们陶醉沉迷。而“水”“花”“月”也是中国诗词中最常见也最能传情达意的三个意象,今天我们赏读的就是含有“水”“花”“月”意象的诗词,这些诗词总让我们“读它千遍也不厌倦”。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课题“春色满园关不住”(点击幻灯片)请大家齐读我们的学习目标。环节一:我爱记诗词

这一环节要通过“诵读展示”“诗量大比拼”“诗词大接龙”三个小活动来考查同学诵读诗歌是否积极、熟练、灵活。

1、美丽的诵读

诗歌的美首先通过我们的有声朗读体现出来,那就让我们以声传情,用最美的声音诵读最美的诗歌。

A、诵读展示 清明澄净,也暗示着朋友去往那个广阔而美丽的天地。李白目送朋友一直到帆影消逝,他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意,李白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李白天性里的那片浪漫情怀,李白对远方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教师评价:扣住诗句中“碧空尽”“天际流”这样开阔而渺远的景,为我们展示李白送别朋友时那份独特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丽情怀,让我们相信“一切景语皆情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杜甫

鉴赏:这两句中“垂”“涌”给人很奇妙的感觉。放眼望去,原野茫茫,阔远无际,而闪闪的星星就如垂挂在原野上一般。星空与原野互为映衬,显得天地格外旷远。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去,江面上映着月光,波光如银,与闪烁的星空辉映为一体,水天一色中,圆圆的月亮也像随着江水涌动奔流。此处“垂”“涌”突出了天地一体水天一色的雄浑壮阔之境,而作者此时却是如细草般凄楚微弱,如孤舟般伶仃寂寞,这两句正是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作者的凄怆心情。正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战士的悲苦心情,感人至深。

学生点评:赏析诗中雄浑壮阔的景,引出作者凄楚无告的情,让我们自然领悟到“乐景写哀情”这一手法的妙处,还引用《诗经》名句加以拓展,在鉴赏方面很有功底。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李商隐

鉴赏: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映于水,水含着月,高旷而皓净;却又有鲛人泣泪,颗颗成珠,闪着水光与月光,在静静的深夜,凄寒而孤寂。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已让人难以分辨是三者之一还是三者为一,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让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蓝田沉睡在煦暖的日光里,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在袅袅娜娜曼妙多姿的升腾飘移。这样异常美好的景色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是无法让人亲近的,让人生无限的怅叹伤感。这里旷远凄寒、绮丽朦胧的意境传达出的是诗人也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怅惘哀愁。“只是当时已惘然”。

学生评:从诗句之意象到诗句之景到诗句之境到诗中之情韵,都做了唯美的赏析,对玉谿的理解可谓深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改写:清冷的秋风吹过,浓浓的醉意渐渐消去,这才发现,随波的孤舟已临岸。抬眼望去,陌生的岸上杨柳依依,如同伊人,脉脉的看着我,揪心的牵挂着我,让我重已的写作水平。)

再如: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 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歌功颂德,以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磨墨脱靴,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

教师点评: 此文最让人叹服的就是巧用诗词增加文采与内涵,使文章读之有行云流水之妙。相信我们爱上诗词用心赏诗歌也会达到这样的写作佳境。环节四:作业(二选一)

诗词积蕴于心,运用于手,当我们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之时,何不拿起笔来为自己写一首小诗,牛刀小试,锋芒初露,“让我今生醉一回”。

1、春天总给我们那么多的美丽,它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有“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多姿花朵,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清丽风景,也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勃勃生机„„ 请以“春天”为话题写一首小诗,可写古诗词,也可写现代诗词。

2、请从“我爱赏诗词”中另外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改写或鉴赏。评析:

该教案以记诗词、赏诗词和用诗词为目的,通过多着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踊跃地参与到本次活动当中来,这种教学设计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环环相扣的活动,让学生一步步由“读”到“赏”,由“赏”到“用”,实现了质的跨越,让学生在不觉中渐进式地学习,可以说,这种诵读教学设计是成功的,能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并真正做到了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目的。此外,该诵读教学案例设计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性,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在结合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的效果,而本案例没有充分考虑这一情况,对所有学生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必将影响到教学效果。

昨日那伤感的离别,愁肠百结,天长水远,相聚不知在何方。残月如钩,高挂在柳梢头,就这样注定了不能圆满,注定了“执手相看泪眼”就是一个凄美的梦„„

评:从“杨柳”“残月”入笔,构画出酒醒时人不知在何处的惆怅凄伤。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蝶恋花》苏轼

改写或鉴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李清照

改写或鉴赏:

A、改写示例:

诗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改写:青翠可掬的山层层叠叠。不远处,飞瀑从天而降,蒙蒙细雨沾衣湿,片片草木欣欣向荣,清碧的泉水迤逦而行,蜿蜒的山径中人已沉醉迷路。暂且随着山光水色行吧,忽见前面明花弱柳,人家融融,心中迎接何止是豁然开朗呢!提问:从这个改写的示例中你得到了如何改写诗词的启示了吗?(1)诗词的跳跃性很大,不能纯粹地、机械地翻译诗句。(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诗词。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诗词内容思想的基础上进行。

(3)在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应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对跳跃部分要适当地补充出来,变概括为具体;对表达含蓄的地方,也可以适当地“明朗化”。(4)改写时,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使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5)对改写文中的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详细刻画,令其形象丰满;对诗词中提供的环境、场面、气氛做好必要的充实和渲染。这样,一篇符合要求的改写文就诞生了。诗歌: 改写:

B、鉴赏示例:

• 诗歌: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王维 • 鉴赏:此两句是王维在写眼前之景,最妙的是“浮”“动”两字。“浮”有漂浮、漂动之意,明明是诗人所乘小舟随波上下起伏,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起伏漂动;“动”是涌动、奔流之意,明明是江面上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是天空也随波浪涌动奔流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渲染了磅礴的水势,让我们体会到诗人舟 行水上的昂扬激动心情。

• 评:在品读全诗的基础上,从炼字的角度来赏析诗歌的意境情感,言约意丰,很美。

• 鉴赏的要求:从意象、意境、生动的字眼或诗句、艺术手法、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等角度中选一个去品评,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怀。(写好后,先组内赏析交流,再选出最好的进行班级交流,本组表达推荐的理由,其他同学就意象、意境、情感等进行点评)环节三:我爱用诗词

赏诗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让自己徜徉在诗海中有“相看两不厌”的迷恋,相信我们的赏读天地就会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绚丽。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这启发我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做到 “化用诗词”“引诗入文”,使我们的文采飞扬,音韵和谐,写景即有身临其境之感;说理会增深沉动人之效;传情,可见“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形。(引一首化用诗词的歌曲,可放一小段)如: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 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毛宁《涛声依旧》

A、提问:这首大家熟悉的歌曲中引用了哪些诗词?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让自己有了怎样独特的感觉?)用取词摘句、词句重组、画面想象等手法化用和引用诗词,传情达意水到渠成,使人深深感动。请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出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恰当的用上含有“水”“花”“月”意象的诗句。

1、请以“思念”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2、请以“旷达”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学生有准备充分的就可鼓励其班内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在学生交流后再投放下面的高考美段,进一步鼓励学生自觉引文入文。师设情境,由一组的同学读“水”的情境文字,二组同学填读其中的诗句,二组同学读花的情境文字,三组同学填读其中的诗句,三组同学读月的情境文字,四组同学填读其中的诗句。水——我们喜欢水的多情,总给我们依依不舍情,就像李白《渡荆门送别》中所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们向往水的激越澎湃,总给我们无限的豪情,正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们更欣赏水的澄澈清明,总给我们纯洁安宁之感,好比王维《山居秋暝》中所写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花:同样是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中菊花让人感觉到亲切与温暖,因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留给我们亲友相聚的憧憬;陶渊明《饮酒》中的菊花使我们有清新高洁之感,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远离尘嚣俗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菊花给我们凄苦哀愁的伤叹,其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使我们心有戚戚焉。

月:月在古诗词中传达的内涵最为丰富,有时它代表了故乡传达给我们悠长的乡愁,如李白《静夜思》中感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时它传达给我们深沉的人生哲理,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时它也让我们感叹人生的诸多不如意聚散两匆匆,正像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有》中咏叹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B、诗量大比拼 朗朗的诵读之声引我们走进诗情画意中。我们接着进行下一个活动“诗量大比拼”,从背诵的数量上来检验大家。要求同学先选号,每组要分别从“水”“花”“月”三部中至少选 4 个号;明确题目再背诵,熟练背诵且要吐字清晰,一旦卡壳可由别组同学抢背。“水” : “花” : “月” :

2、诗词大接龙

大家诵读的数量是令人欣喜的,那就让我们来一个趣味性的诗词大接龙,考验自已诵读的是否灵活生动。要求大家从“水、花、月”三部中选适当的诗词对接,续接的诗句中要含有上句中 的尾字读音,各组依次进行,续接诗句不得重复,接不上的下组续接;两轮循环续接后各组抢答。(提示:大家要先积累足够多的可供续接的诗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留、柳等)→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蕉、娇、骄、叫、搅、交等)→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啼、题、提、涕等)(各组依次续接)→,→。→(抢答开始)→。→。→。环节二:我爱赏诗词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我爱记诗词”的精彩中我们感受到了同学读诗爱诗的美好气质,相信大家也都从读中得到了自己心灵的滋养。朗读是爱上诗词的第一步,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感悟到,水有千转百回涵澹澎湃状,花有千娇百媚缤纷含情姿,月有阴晴圆缺璀璨光辉形,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传达给我们不同的审美感受,总能让我们心潮起伏,慨叹不已。下面让我们进行我们的第二个环节“我爱赏诗词”。要求:请大家从下面含有“水”“花”“月”意象的诗词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加上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扣住诗句的意境,将它改写成一段文辞优美的现代散文,以表达自己对诗词的喜爱;或者从炼字炼句等不同角度对所选的诗句进行鉴赏。第一步必须先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可自选合适的音乐)第二步再进行赏析。可选诗词: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 改写:雁南飞的那个早上,萧瑟的秋风拂过那片无际的芦苇。望断秋水,只看到苍茫的天空,苍茫的苇荡,苍茫的霜花„„约好了,就在这片芦苇边,就在这样朦胧的早晨,我等你。可是,我都等到花谢了,叶萎了,雁飞了,白露结成了白霜,你又在哪里呢?也许,你就在芦苇的前面,就在江水的尽头,就在水一方,天一涯,地一角,让我怎么再见到你啊„„ • 评:萧瑟的意境,苦涩的等待,绵绵的思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神秘而美丽。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 鉴赏:朋友的船渐行渐远,消失在水天一色中。“碧空”点出了天空如洗过般的味,甚至是抵制的情况出现。其次,教学内容仅仅聚焦于本文内容,而没有介入其他相似的文章内容,这样会大大弱化文章理解的效果。最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仅仅限制于诵读、内容的讨论,其互动性远远没有达到诵读教学的要求,这会大大削弱诵读教学的效果。教学反思

在学生大量诵读诗词的基础上,仿照学生比较喜爱的娱乐节目“我爱记歌词”设计出“我爱记诗词”“我爱赏诗词”“我爱用诗词”“我爱写诗歌”四个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由读诗词到个性化的赏诗词再到灵活的引诗入文、尝试写诗歌。学生如果能做到有兴趣的读,有热情的赏,有意识的写,每步都努力做到自觉自主地学习诗歌,就自然感悟到诗歌所特有的魅力,爱上诗歌。爱上诗歌,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幸福的事情。

朗读教学程序 瑞泉中学:王力武

目前诵读教学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诵读的指导盲目、随意,没有科学的方法这一问题,优化诵读教学程序能够解决当前诵读教学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一、初读探寻、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文本时,首先要靠直觉思维从整体上与文本中的诸多因素发生感性的、直接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由诵读。一般来说要读上两遍,对重要的章、节、段还需重点诵读。具体地说第一遍有声音的诵读,在这之前教师应范读一遍,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结合注解,辨清语句中的语言结构,使读音上的停顿和语言、语意结构一致;第二遍诵读时,速度由慢而快,声音由低而高,从而达到流畅程度。一般学生在初读时的感知点可能相当分散,教师要允许他们初感中的分歧与偏误,巧妙地把这些分歧和偏误作为教学训练的切入点,引导他们在后读中进一步思考。

二、研读理解、感悟发现

学生初读文本的整体感知还处于初级阶段,研读理解是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来反窥词句的意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言语材料的特点,结合语境和语意,广泛联系,合理想象,准确、深刻、丰富地领会言语的语体特征。研读是质疑、解疑性的诵读,带有分析的特点,其对语言的感悟是整体的。任何语言意义的显示总是与一定的语言环境相切合而共存的。研读是朗读与默读的结合,边读边思,调动以前的知识及文化知识积累,通过批点评注的方式来加深理解或记忆,也就是说以读为线,以疑为点,由解疑扩展成语片,形成知识网络,互为关联。一篇好文章,人人都可以诵读,但不一定人人都能得到受用,要得到受用,就要从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中去寻找触发,引起领悟。

三、品读深思、领悟评价

品读评价才是诵读的高级阶段。品读评价是鉴赏性的理解评价,运用分析思维的方式来审视所读的内容,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思路脉络,及其奥妙所在,是引导学生内化、同化的过程。在这阶段可以采取“移易——比较”、揣摩、评点的方法。“移易——比较”方法可以概括即为增、删、移、换。揣摩,是用心在思考,在头脑中磨合、定夺。评点则是把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说出来,是口头评点:写出来,是文字评点。如《归去来兮辞》一文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陶醉。品读时要学生着重诵读第 2 段,第一次诵读要体味其语言节奏上阴阳顿挫的特点。再次诵读此段时,要体会本段富有节奏感的音乐美,窥见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感觉到好像自己生活在那样的“桃花源”里。此外对文章中人物性格的塑造进行品评,也可鼓励学生通过品读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文章的内容或形式上有某个突出特色的,可着重就某点进行品读,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特点,要“品”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做出自己独到的评价。阅读主体可以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创造性阐释,从而在某方面“发现”作者,而这样的“发现”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发现”,是对自我潜在的创造力与主动性的具体表现,是自我潜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激发。所以,品读实际上是读者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二者的双重“发现”。

四、美读涵泳、体味鉴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理念里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知、情、意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的感受鉴赏中有指出“感受艺术与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美读涵泳就是要在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读出文本的情、意、韵,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美读涵泳与初读、研读、品读不同,涵泳的过程中,诵读主体心理上不会感受到紧张,而是愉悦。涵泳的目的是要达到一种心灵的境界,使自身的精神境界或审美趣味跃到一个新的高度,而鉴赏是诵读的最高的境界。涵泳过程中要融合初读感知、研读理解、品读评价的综合感受,要体会文本的语势美,感受文本的言外之意。由诵读者声情并茂的读出语势,体味文本中的精彩语段及优美的文思,从而鉴赏文本。如读《过秦论》、《六国论》,要读得大气磅礴,气势逼人,入情入境,而读《陈情表》、《祭十二郎文》 要读得情韵迂曲,回肠荡气,深切体味思想之美、情感之美。丰富的想象可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涵泳鉴赏过程中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运用形象思维。通过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主动联想,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产生相应的美,从而达到美读鉴赏的目的。例如读《鸿门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美读时根据情节发展的四幅图画:英雄怒,一山岂能容二虎;念故交,星夜疾驰送急报;鸿门宴,剑拔弩张毫发问;脱险境,沛公不辞归汉营,想象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由此,一个有勇无谋感情用事,一个隐忍居下从善如流的形象就活灵活现了。而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诵读主体对文本的鉴赏。

文言文朗读指导 篇5

在朗读文章之前,先将课文粗读一遍,将课文下面注释中的生字的拼音或不认识的字的拼音在文中标注出来,对一些现在不常见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古音异读字等认真准备。然后看注释和提示划出书中难点和关键语句,并且了解作家和背景的简介,划分结构等都要事先做好准备,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没有语言障碍。

二、朗读的方法,以求疏通文义。

1.口读,就是通过反复朗读,像录音机一样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磁带”里,这种朗读凭靠的是对声音的直感,包括吐字、停顿、语气、语调等,通过这种方法朗读,只有对文章有个大概了解,但对所记的内容不够牢固。

2.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就是在粗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首先记住若干关键语句,包括名句、佳句、过渡句和段落的起结等。

如《关睢》、《蒹葭》这两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三章不断转换字面和声韵,但它所写的景物、环境和人物、事件都基本未变,掌握了这一特点之后,朗读起来就顺畅了。

3.掌握文章思路,即探索作文行文意图,特别是要弄清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作文开始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然后下文从“异水”和“奇山”来写它们各自的特征,最后写感想,这样结构层次清晰了又因本文的语言采用了“四六体”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语言转折灵活,流转自如,读起来颇有韵致,这样也加强了朗读的节奏和速度。

在实际训练中,三者是有联系的,开始注重口读和利用语句,待到半熟之后,再着重利用文章的思路来达到连贯背诵。

三、朗读的技巧,以求融汇贯通。

朗读也要讲究技巧,例如读《岳阳楼记》一文时,利用它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抓住韵文、骈句、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特点来朗读,还可以采用范读(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和文法。齐读,齐声朗读可以查漏补缺,适时纠正自读中存在的错误。情读就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气随情动而且要因情用气,以情带气,只有这样声情并茂地朗读,才能准确传达出作品的情韵。这样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就有了更深的美感体验,情操便自然得到陶冶,灵魂便自然得到了净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能融汇贯通,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领悟,在领悟的基础上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运用。

文言文朗读指导 篇6

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一处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其一犬坐于前

(5)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划二处)(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划二处)

(7)可爱者甚蕃(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以上能总结出的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 2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恐前后受其敌(《狼》)(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上)(划二处)(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划二处)(5)广故数言欲亡(划二处)

以上能总结出的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 3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二处)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其一犬坐于前(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以上能总结出的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 4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一处(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以上能总结出的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 5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一处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2)人不知而不愠(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以上能总结出的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 6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一处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2)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6)夫战,勇气也

以上能总结出的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 以上试题的答案及解析

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一处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其一/犬坐于前

(5)土地 /平旷,屋舍 / 俨然(划二处)(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划二处)

(7)可爱者 / 甚蕃

(8)禽兽之变诈 / 几何哉 以上能总结出的规律是:

主谓之间要停顿。

2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恐/前后受其敌(《狼》)(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上)(划二处)(4)燕雀 / 安知 / 鸿鹄之志哉(划二处)(5)广 / 故数言 / 欲亡(划二处)

以上能总结出的规律是:3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谓宾之间要停顿。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2)刻 / 唐贤今人诗赋 / 于其上(3)其一 / 犬坐 / 于前(4)受任 / 于败军之际,奉命 / 于危难之间。以上能总结出的规律是:

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直接要停顿。

4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以上能总结出的规律是:

前置状语与主语之间要停顿。

5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以上能总结出的规律是: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6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6)夫 / 战,勇气也

以上能总结出的规律是:

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试试能力吧!二 划分朗读节奏专项训练及其答案

二、按要求选择答案到括号中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行拂∕乱其∕所为 D、卷我∕屋上∕三重茅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 B、归来∕倚杖自∕叹息

C、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D、前人∕之述备矣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身世浮沉∕雨打萍

D、人生∕自古谁∕无死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B 遂与∕外人间隔

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B、苟全∕性命∕于乱世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率,三∕而竭

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且∕壮士不死即已

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D、彼竭∕我盈,故∕克之

8、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公∕与之乘

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9、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其一犬∕坐于前

D、贤者∕能勿丧耳

10、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是∕进亦忧,退∕亦忧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入则∕无法家拂士

1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同舍生皆∕被绮绣

B、其一∕犬坐于前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生,亦我∕所欲也

1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C、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D、俄而∕百千人大呼

1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往来∕而不绝者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D、上使∕外将兵

1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1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珠∕可历历数也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答案

二、1、B

2、C

3、D

4、B

5、C

6、B

7、A

8、D 9.C

10、D

11、A

12、B

13、D

14、B

四步朗读:文言文教学的绝好视角 篇7

一读:字句——在朗读中正字正音断句读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非常重视朗读。他说:凡读书, 需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而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 字字分明”。

认清字形, 读准字音, 是文言文学习的起码要求, 而正字正音往往可以和朗读结合起来。可以由教师范读, 通过范读给学生正字正音;可以听录音, 让学生跟读;也可以先让学生试读, 从而发现问题并分别予以纠正。对初中学生而言, 平时出现较多的是多音字、通假字、形似字的误读。要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教师适当讲解一些汉字的演变、特性、造字法等常识和告诉学生查阅工具书的方法并督促学生勤查工具书以外, 更多的是让学生出声诵读, 在诵读中辨析字形和字音。

在朗读中断句读。断句读就是给没有加标点的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这是阅读文言文的一种重要能力。断句读的过程, 就是综合运用文言文的字词句各项知识的过程。要提高学生断句读的能力, 当然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但更为重要的是加强断句读的训练, 在不断训练中形成断句读的能力。而句读是可以读出来的, 断句读最好的训练方法便是朗读。

为了让学生读准字音, 读清停顿, 读通字句, 在《爱莲说》一课中, 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环节——

1.给加点字注音并朗读:鲜 ( ) 有闻;2.用“/”标出句中停顿 (停两处) 并朗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朗读下面的句子 (去除课文标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朗读全文。

以上环节, 扫除了文言文阅读的第一大障碍, 实现了读通课文的目的。

二读:文本——在朗读中把握文意、语气和语调

读懂一篇文章得从三个方面入手, 即把握文章写的是什么 (主要内容) , 为什么写 (写作目的) , 怎么写的 (主要写法) 。如果说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是读通字句, 那么第二步就应该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决“写的是什么”的问题。根据文言文的特点, 只有把文章的词义、句意弄懂了, 才能去感知课文, 把握文意。这一步, 也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先对照课文注释朗读大致了解课文意思, 再经小组合作或教师点拨解决读中的疑难, 然后就可以连贯起来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同时, 朗读又成了检验学生对词义、句意是否准确理解的重要手段, 因为朗读时停顿、重音运用的不同, 往往表现出对词义、句意的不同理解。

在朗读中体察语气语调。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总是带着特定的语气语调的。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 还要仔细体察相关的语气语调, 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而语气语调是表达在声音上的, 这就要靠朗读来揣摩。

为了让学生把握文意, 读懂文本, 在《爱莲说》一课中, 我的设计如下——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文,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2.补充注释, 师生共同扫除疑难;3.让学生用现代汉语说说课文的大意, 师生点评、纠正或补充;4.学生再读课文, 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感情。

师示范:课文的最后三个语句。

关于语气: 像“菊之爱”中的“之”就要舒缓语气。 (示范) (简要分析:爱菊——菊之爱) 同样, “莲之爱”“牡丹之爱”怎么读? (生读)

关于语调: (1)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 (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 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 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 应读出“惋惜”的感情。 (2) “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怎么读?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这儿带有深沉意味。 (3)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怎么读?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 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酝酿好爱莲的感情, 把握好语气语调, 再读全文时, 同学们明显有了感觉, 尽情展示出了各自的朗读风采。

三读:作者——在朗读中明确主旨和写法

有了前两步的铺垫, 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写” (写作目的) 和“怎么写” (主要写法) 的问题了。文言文因语言的含蓄精炼, 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 表现力强等特点, 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而意会更多的还要靠反复诵读, 要在诵读之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 深入作品意境, 从字里行间去探寻文章的主旨, 心领神会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古人云:“知人论世。”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 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才能客观而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为了让学生明确主旨, 了解写法, 在《爱莲说》一课中, 我的做法是——

1.学生简介作者周敦颐, 教师补充黄庭坚对周敦颐的评价:

“人品甚高, 胸怀洒落, 如光风霁月。”课文中有个具体描写莲的长句与它的意思暗合, 是哪一句? (生读) 它们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能不能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示例:出淤泥而不染, 从“出”和“不染”两个词, 可以看出它高洁的品质。从“出”可以想见莲花脱离污浊、显露水面、清新鲜活的形态;“不染”表明莲花虽然生于污泥之中, 但不受沾染, 守身如玉、洁白无瑕的仪容和品格。全句突出了莲花高洁的品质。 (剩余句子生模仿示例朗读作答)

2.第二段中有个句子很形象地概括了它的这些品质, 是哪一句?

(生读) 什么样的人算得上君子?联系作者的相关情况, 说说作者为什么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 (托物言志)

3.课文中还列写了哪两种花?

它们分别是什么人的象征?作者写它们的用意是什么? (衬托莲花的高洁品格, 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设身处地, 再读课文:

同学们, 现在, 你就是周敦颐, 周敦颐就是你, 请大声地表达出你的心声吧! (齐读全文)

结合作者的生平、故事, 联系陶渊明消极避世的处世态度, 赵宋王朝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 反复品读, 便悟出了作品的内涵, 知晓了文章的写法。

四读:自我——在朗读中巩固提升, 读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感觉、体验和理解。作为阅读的主体, 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气质、生活经验、心境、情趣的差异, 因此阅读不仅仅要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还要能读出个性, 读出自我, 要实现“入得书、出得书、回得书”三者的和谐统一。

为了让学生巩固提升, 读出自我, 在《爱莲说》一课中, 我的安排如下——

喜爱什么, 是人的思想感情决定的, 不同的情感志趣, 决定了对所喜爱的东西的差异。现代社会是个和谐社会, 倡导百花齐放, 你完全可以享你所享, 爱你所爱。同学们, 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 说说你最喜爱哪一种花草树木, 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例句:我爱莲花,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______, 因为它______, 恰如______。

一句句美妙的话语, 把一颗颗澄澈的心灵放飞在语言的天空里,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还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 获得了思想启迪, 享受到了审美情趣。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 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 “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 有时还得背诵。”文言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四步朗读, 让文言文教学散发别样的芬芳。

摘要:文言文阅读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 重讲轻学, 以讲代读, 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重工具轻人文, 不能达到人文与工具的统一。在文言文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朗读是一个绝好的视角。

关键词:四步朗读,文言文教学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8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是,对中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可不是件易事。怎样学好文言文、怎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上下苦功了。我认为,以朗读训练带动文言文教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学生的朗读,是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复合感知过程。这个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能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联系起来理解课文,再现情境,意会内涵。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学生读得多了、熟了,自然会理解内容。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要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

一、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文言文阅读必须做到“三读”。其具体要求为:1.读通。一篇文言文摆到面前,首先要做到字词通、语句通、内容通,即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训练,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朗读。2.读懂。即在读通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弄清词意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口述课文主要内容。3.读熟。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结构特点,明确中心,了解一些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它是加强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范读,引导学生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有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使学生可以直接视其人、闻其声,同时领略和模仿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范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因此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在范读中教师要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句子的停顿示范给学生。等到师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教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基础上的“解惑”),再让他们反复朗读。也可以播放朗读录音带,让学生跟读。这样的朗读有助于快速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和水平,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多种朗读,激发兴趣

在朗读中,单一的朗读形式常常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因此在朗读教学中,经常变换朗读的方式,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明智之举。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注重感情和表情,通过有声语言的形象表达,给听者以真实感受。这种朗读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分角色朗读的表演要求较高,学生扮演特定角色会使他们反复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很深的理解,这样他们才能摆脱自身社会角色的束缚,走进作品,去扮演作品中的人物,把握人物形象,演绎作品。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除此以外,在朗读中,让学生带着竞争性、带着表演欲去读,效果更会好得多。做法有:学生或二、三人,或三、四人分成小组,互为小老师,互帮互学,找出生字、多音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互相纠正朗读,看哪一组先读正确、读流利,每组或派代表当众朗读,或小组集体表演朗读。这样,不管功课是好的还是差的,在小组学习中都有机会得到表现。也可以在课堂一起进行竞赛朗读、接力朗读,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展示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四、加强测试,检测效果

既然朗读作为学习目标之一被明确列入文言课文的教学要求之中,就应进行达标测试,在测试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评价学习质量,矫正朗读指导的失误。测试可在课堂上采用齐读或分组朗读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检查面广,能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安排得当还可增强气氛,激励学生的竞争心理。另一种形式是课堂上抽查个别学生,及时点拨方法、纠正误读,记分评价,测试与指导相结合。或检查尖子学生,树立标准和榜样,作为目标指导的示范;或检查基础较差的学生,肯定点滴进步,鼓舞朗读信心,做个别心理指导。但课堂上检查由于受课时条件的限制,齐读反馈的信息不够具体,抽查又限于片面,必须靠课外的测试来扩大信息反馈的渠道。课外测试可采用互测和自测等形式。互测可分组由组长检查组内学生朗读并予评分,也可由同桌学生互测互评。这种形式能遍及所有学生,获得具体的全面的反馈信息,对测试者和被测者同时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

上一篇:跨境电商新政细则连夜出台下一篇:初三紧张的期末考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