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教学四步曲(共9篇)
文言文朗读教学四步曲 篇1
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有过这样的论述:“阅读教学, 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 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 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 语言积累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 去再现作者文中的情境, 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引发内心的感情波澜, 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最终达到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笔者在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时, 尝试运用了四步朗读法, 即一读字句、二读文本、三读作者、四读自我,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读:字句——在朗读中正字正音断句读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非常重视朗读。他说:凡读书, 需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而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 字字分明”。
认清字形, 读准字音, 是文言文学习的起码要求, 而正字正音往往可以和朗读结合起来。可以由教师范读, 通过范读给学生正字正音;可以听录音, 让学生跟读;也可以先让学生试读, 从而发现问题并分别予以纠正。对初中学生而言, 平时出现较多的是多音字、通假字、形似字的误读。要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教师适当讲解一些汉字的演变、特性、造字法等常识和告诉学生查阅工具书的方法并督促学生勤查工具书以外, 更多的是让学生出声诵读, 在诵读中辨析字形和字音。
在朗读中断句读。断句读就是给没有加标点的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这是阅读文言文的一种重要能力。断句读的过程, 就是综合运用文言文的字词句各项知识的过程。要提高学生断句读的能力, 当然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但更为重要的是加强断句读的训练, 在不断训练中形成断句读的能力。而句读是可以读出来的, 断句读最好的训练方法便是朗读。
为了让学生读准字音, 读清停顿, 读通字句, 在《爱莲说》一课中, 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环节——
1.给加点字注音并朗读:鲜 ( ) 有闻;2.用“/”标出句中停顿 (停两处) 并朗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朗读下面的句子 (去除课文标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朗读全文。
以上环节, 扫除了文言文阅读的第一大障碍, 实现了读通课文的目的。
二读:文本——在朗读中把握文意、语气和语调
读懂一篇文章得从三个方面入手, 即把握文章写的是什么 (主要内容) , 为什么写 (写作目的) , 怎么写的 (主要写法) 。如果说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是读通字句, 那么第二步就应该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决“写的是什么”的问题。根据文言文的特点, 只有把文章的词义、句意弄懂了, 才能去感知课文, 把握文意。这一步, 也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先对照课文注释朗读大致了解课文意思, 再经小组合作或教师点拨解决读中的疑难, 然后就可以连贯起来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同时, 朗读又成了检验学生对词义、句意是否准确理解的重要手段, 因为朗读时停顿、重音运用的不同, 往往表现出对词义、句意的不同理解。
在朗读中体察语气语调。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总是带着特定的语气语调的。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 还要仔细体察相关的语气语调, 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而语气语调是表达在声音上的, 这就要靠朗读来揣摩。
为了让学生把握文意, 读懂文本, 在《爱莲说》一课中, 我的设计如下——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文,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2.补充注释, 师生共同扫除疑难;3.让学生用现代汉语说说课文的大意, 师生点评、纠正或补充;4.学生再读课文, 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感情。
师示范:课文的最后三个语句。
关于语气: 像“菊之爱”中的“之”就要舒缓语气。 (示范) (简要分析:爱菊——菊之爱) 同样, “莲之爱”“牡丹之爱”怎么读? (生读)
关于语调: (1)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 (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 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 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 应读出“惋惜”的感情。 (2) “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怎么读?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这儿带有深沉意味。 (3)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怎么读?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 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酝酿好爱莲的感情, 把握好语气语调, 再读全文时, 同学们明显有了感觉, 尽情展示出了各自的朗读风采。
三读:作者——在朗读中明确主旨和写法
有了前两步的铺垫, 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写” (写作目的) 和“怎么写” (主要写法) 的问题了。文言文因语言的含蓄精炼, 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 表现力强等特点, 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而意会更多的还要靠反复诵读, 要在诵读之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 深入作品意境, 从字里行间去探寻文章的主旨, 心领神会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古人云:“知人论世。”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 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才能客观而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为了让学生明确主旨, 了解写法, 在《爱莲说》一课中, 我的做法是——
1.学生简介作者周敦颐, 教师补充黄庭坚对周敦颐的评价:
“人品甚高, 胸怀洒落, 如光风霁月。”课文中有个具体描写莲的长句与它的意思暗合, 是哪一句? (生读) 它们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能不能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示例:出淤泥而不染, 从“出”和“不染”两个词, 可以看出它高洁的品质。从“出”可以想见莲花脱离污浊、显露水面、清新鲜活的形态;“不染”表明莲花虽然生于污泥之中, 但不受沾染, 守身如玉、洁白无瑕的仪容和品格。全句突出了莲花高洁的品质。 (剩余句子生模仿示例朗读作答)
2.第二段中有个句子很形象地概括了它的这些品质, 是哪一句?
(生读) 什么样的人算得上君子?联系作者的相关情况, 说说作者为什么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 (托物言志)
3.课文中还列写了哪两种花?
它们分别是什么人的象征?作者写它们的用意是什么? (衬托莲花的高洁品格, 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设身处地, 再读课文:
同学们, 现在, 你就是周敦颐, 周敦颐就是你, 请大声地表达出你的心声吧! (齐读全文)
结合作者的生平、故事, 联系陶渊明消极避世的处世态度, 赵宋王朝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 反复品读, 便悟出了作品的内涵, 知晓了文章的写法。
四读:自我——在朗读中巩固提升, 读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感觉、体验和理解。作为阅读的主体, 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气质、生活经验、心境、情趣的差异, 因此阅读不仅仅要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还要能读出个性, 读出自我, 要实现“入得书、出得书、回得书”三者的和谐统一。
为了让学生巩固提升, 读出自我, 在《爱莲说》一课中, 我的安排如下——
喜爱什么, 是人的思想感情决定的, 不同的情感志趣, 决定了对所喜爱的东西的差异。现代社会是个和谐社会, 倡导百花齐放, 你完全可以享你所享, 爱你所爱。同学们, 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 说说你最喜爱哪一种花草树木, 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例句:我爱莲花,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______, 因为它______, 恰如______。
一句句美妙的话语, 把一颗颗澄澈的心灵放飞在语言的天空里,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还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 获得了思想启迪, 享受到了审美情趣。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 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 “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 有时还得背诵。”文言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四步朗读, 让文言文教学散发别样的芬芳。
摘要:文言文阅读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 重讲轻学, 以讲代读, 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重工具轻人文, 不能达到人文与工具的统一。在文言文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朗读是一个绝好的视角。
关键词:四步朗读,文言文教学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文言文朗读教学四步曲 篇2
李莎
学情分析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第三册课本第四单元的课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接受人类文明的洗礼,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而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所作的序文,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优秀散文。从文字上看,篇幅不长,内容并不艰涩,全文由兰亭集会的盛况到抒感悲怀,再到作序目的,由叙到议,一气呵成,从思想上看,在东晋崇尚虚无的玄学之风的社会背景下作者提出生死问题,其意义值得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重视解词释义,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诵读本身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再者,《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篇上乘的散文佳作,所以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文本观点的分析评价能力。鉴于上面所说,我把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定为:
1、通过四步诵读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深入分析,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有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通过四步朗读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感情;最后读出心得。让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2、分析讨论法。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分析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教学过程
1、导入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相传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花介绍兰亭集会再到《兰亭集序》,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这样的导入不仅有历史内涵而且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同时可以使学生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找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足迹。尽管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影响文中可能有一定的消极因素但授课中一定要使学生明确作者悲叹但不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如苏轼、曹操。积极引导学生珍惜时间,追求理想。
2、朗读指导
一读读准字音:听录音,学生边听边纠正自己的读音和断句错误。挑选两到三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进行指正评价。二读读懂句意:学生大声自由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基本文意。有疑难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个别难点小组解决不了,留出各组发问的时间,疑难先由其他组帮忙解答,解答不了的老师给以引导。
三读读出感情:分段读,注意把握文章的感情和节奏。师生共同合作(学生读第一段和第三段,教师读第二段),并且找出每段中概括作者的感情的一个字:
板书:乐、痛、悲。
教师提出问题:从文本中找到作者因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分组讨论),分析文章内容。
第一段提示:王实甫《西厢记》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被视为人生四大快事,那么这四大快事在文中各指什么? 这样分解问题提问,降低了难度,更易被学生接受。
板书:良辰;暮春之初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乐事;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第二段学生概括内容: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而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于社会,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作者感慨: 死生亦大矣。
板书:人生苦短,死生亦大 第三段内容:作者以一个哲人的眼光看问题,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人生短暂,千古同悲。
板书:人之生死,千古同悲
四读读出心得:进一步体味其人生态度。探讨:有人曾经这样讲:“作者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积极的情绪又暗含其中。”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3、齐读:品味,涵咏。
这样的环节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提高诵读能力,而且做到步步分析紧扣文本,做到有理有据;问题探讨部分也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也可达到较好的师生互动效果。
4、总结
以板书收束,引导背诵。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痛:人生苦短,死生亦大 悲:人之生死,千古同悲
让学生谈学习感受,侧重诵读背诵是迅速理解文章的捷径。
5、布置作业
紧扣课堂讨论,设置练笔,题为《由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说开去》 这样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巩固了课堂学习。
6、设计理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吟诵有助于理解,有助于记忆,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这都是为许多名人大家的成长历程所证明了的文言文学习规律。多“读”不仅有助于理解,同时还有助于感受文章之美,使读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而且我们的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够用诗意的审美的心态去应对一切遭遇和经历。评析:
《兰亭集序》是一篇上佳的文言文佳作,其文章的类型、内容、题材都是一篇诵读教学的典型教材。从该教学案例设计中可以看出,其教学形式采用的是经典诵读教学法。由“读”到“析”再到“诵”的教学设计,能够在准确识读字音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引读,使学生身临其境,准确领会作者思想主旨,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在教学的最后阶段,为了将教学结果固化,在设计中,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背诵,使其能够真正在大脑中留下该文的印记,从而达到出口成诵的效果。但是从该案例设计中也可以发现一些不足。首先,教学形式设计过于单调,除了诵读之外,没有其他的教学形式,其活动的张度不够,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老师强制性的输入,而学生却索然无 味。
朗读法诗歌教学案例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赵敏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激发学习积极性。
2、品读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引诗入文,提高写作应用能力。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2、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的完美融合
教学过程
1、课前活动
今天轮到杨文静同学给我们朗诵诗歌了,他给大家准备的是配乐诵读《春江花月夜》(屏幕同步放映富有诗歌意境的图片)
2、导入:
感谢***同学的深情朗诵。他那优美的音色带我们走进张若虚笔下如梦似幻绮丽多姿的春江花月夜里,那滟滟的水波,莹莹的花朵,朦朦的月色,让我们陶醉沉迷。而“水”“花”“月”也是中国诗词中最常见也最能传情达意的三个意象,今天我们赏读的就是含有“水”“花”“月”意象的诗词,这些诗词总让我们“读它千遍也不厌倦”。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课题“春色满园关不住”(点击幻灯片)请大家齐读我们的学习目标。环节一:我爱记诗词
这一环节要通过“诵读展示”“诗量大比拼”“诗词大接龙”三个小活动来考查同学诵读诗歌是否积极、熟练、灵活。
1、美丽的诵读
诗歌的美首先通过我们的有声朗读体现出来,那就让我们以声传情,用最美的声音诵读最美的诗歌。
A、诵读展示 清明澄净,也暗示着朋友去往那个广阔而美丽的天地。李白目送朋友一直到帆影消逝,他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意,李白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李白天性里的那片浪漫情怀,李白对远方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教师评价:扣住诗句中“碧空尽”“天际流”这样开阔而渺远的景,为我们展示李白送别朋友时那份独特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丽情怀,让我们相信“一切景语皆情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杜甫
鉴赏:这两句中“垂”“涌”给人很奇妙的感觉。放眼望去,原野茫茫,阔远无际,而闪闪的星星就如垂挂在原野上一般。星空与原野互为映衬,显得天地格外旷远。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去,江面上映着月光,波光如银,与闪烁的星空辉映为一体,水天一色中,圆圆的月亮也像随着江水涌动奔流。此处“垂”“涌”突出了天地一体水天一色的雄浑壮阔之境,而作者此时却是如细草般凄楚微弱,如孤舟般伶仃寂寞,这两句正是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作者的凄怆心情。正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战士的悲苦心情,感人至深。
学生点评:赏析诗中雄浑壮阔的景,引出作者凄楚无告的情,让我们自然领悟到“乐景写哀情”这一手法的妙处,还引用《诗经》名句加以拓展,在鉴赏方面很有功底。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李商隐
鉴赏: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映于水,水含着月,高旷而皓净;却又有鲛人泣泪,颗颗成珠,闪着水光与月光,在静静的深夜,凄寒而孤寂。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已让人难以分辨是三者之一还是三者为一,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让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蓝田沉睡在煦暖的日光里,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在袅袅娜娜曼妙多姿的升腾飘移。这样异常美好的景色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是无法让人亲近的,让人生无限的怅叹伤感。这里旷远凄寒、绮丽朦胧的意境传达出的是诗人也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怅惘哀愁。“只是当时已惘然”。
学生评:从诗句之意象到诗句之景到诗句之境到诗中之情韵,都做了唯美的赏析,对玉谿的理解可谓深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改写:清冷的秋风吹过,浓浓的醉意渐渐消去,这才发现,随波的孤舟已临岸。抬眼望去,陌生的岸上杨柳依依,如同伊人,脉脉的看着我,揪心的牵挂着我,让我重已的写作水平。)
再如: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 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歌功颂德,以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磨墨脱靴,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
教师点评: 此文最让人叹服的就是巧用诗词增加文采与内涵,使文章读之有行云流水之妙。相信我们爱上诗词用心赏诗歌也会达到这样的写作佳境。环节四:作业(二选一)
诗词积蕴于心,运用于手,当我们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之时,何不拿起笔来为自己写一首小诗,牛刀小试,锋芒初露,“让我今生醉一回”。
1、春天总给我们那么多的美丽,它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有“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多姿花朵,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清丽风景,也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勃勃生机„„ 请以“春天”为话题写一首小诗,可写古诗词,也可写现代诗词。
2、请从“我爱赏诗词”中另外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改写或鉴赏。评析:
该教案以记诗词、赏诗词和用诗词为目的,通过多着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踊跃地参与到本次活动当中来,这种教学设计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环环相扣的活动,让学生一步步由“读”到“赏”,由“赏”到“用”,实现了质的跨越,让学生在不觉中渐进式地学习,可以说,这种诵读教学设计是成功的,能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并真正做到了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目的。此外,该诵读教学案例设计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性,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在结合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的效果,而本案例没有充分考虑这一情况,对所有学生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必将影响到教学效果。
昨日那伤感的离别,愁肠百结,天长水远,相聚不知在何方。残月如钩,高挂在柳梢头,就这样注定了不能圆满,注定了“执手相看泪眼”就是一个凄美的梦„„
评:从“杨柳”“残月”入笔,构画出酒醒时人不知在何处的惆怅凄伤。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蝶恋花》苏轼
改写或鉴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李清照
改写或鉴赏:
A、改写示例:
诗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改写:青翠可掬的山层层叠叠。不远处,飞瀑从天而降,蒙蒙细雨沾衣湿,片片草木欣欣向荣,清碧的泉水迤逦而行,蜿蜒的山径中人已沉醉迷路。暂且随着山光水色行吧,忽见前面明花弱柳,人家融融,心中迎接何止是豁然开朗呢!提问:从这个改写的示例中你得到了如何改写诗词的启示了吗?(1)诗词的跳跃性很大,不能纯粹地、机械地翻译诗句。(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诗词。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诗词内容思想的基础上进行。
(3)在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应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对跳跃部分要适当地补充出来,变概括为具体;对表达含蓄的地方,也可以适当地“明朗化”。(4)改写时,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使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5)对改写文中的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详细刻画,令其形象丰满;对诗词中提供的环境、场面、气氛做好必要的充实和渲染。这样,一篇符合要求的改写文就诞生了。诗歌: 改写:
B、鉴赏示例:
• 诗歌: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王维 • 鉴赏:此两句是王维在写眼前之景,最妙的是“浮”“动”两字。“浮”有漂浮、漂动之意,明明是诗人所乘小舟随波上下起伏,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起伏漂动;“动”是涌动、奔流之意,明明是江面上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是天空也随波浪涌动奔流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渲染了磅礴的水势,让我们体会到诗人舟 行水上的昂扬激动心情。
• 评:在品读全诗的基础上,从炼字的角度来赏析诗歌的意境情感,言约意丰,很美。
• 鉴赏的要求:从意象、意境、生动的字眼或诗句、艺术手法、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等角度中选一个去品评,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怀。(写好后,先组内赏析交流,再选出最好的进行班级交流,本组表达推荐的理由,其他同学就意象、意境、情感等进行点评)环节三:我爱用诗词
赏诗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让自己徜徉在诗海中有“相看两不厌”的迷恋,相信我们的赏读天地就会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绚丽。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这启发我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做到 “化用诗词”“引诗入文”,使我们的文采飞扬,音韵和谐,写景即有身临其境之感;说理会增深沉动人之效;传情,可见“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形。(引一首化用诗词的歌曲,可放一小段)如: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 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毛宁《涛声依旧》
A、提问:这首大家熟悉的歌曲中引用了哪些诗词?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让自己有了怎样独特的感觉?)用取词摘句、词句重组、画面想象等手法化用和引用诗词,传情达意水到渠成,使人深深感动。请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出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恰当的用上含有“水”“花”“月”意象的诗句。
1、请以“思念”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2、请以“旷达”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学生有准备充分的就可鼓励其班内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在学生交流后再投放下面的高考美段,进一步鼓励学生自觉引文入文。师设情境,由一组的同学读“水”的情境文字,二组同学填读其中的诗句,二组同学读花的情境文字,三组同学填读其中的诗句,三组同学读月的情境文字,四组同学填读其中的诗句。水——我们喜欢水的多情,总给我们依依不舍情,就像李白《渡荆门送别》中所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们向往水的激越澎湃,总给我们无限的豪情,正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们更欣赏水的澄澈清明,总给我们纯洁安宁之感,好比王维《山居秋暝》中所写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花:同样是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中菊花让人感觉到亲切与温暖,因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留给我们亲友相聚的憧憬;陶渊明《饮酒》中的菊花使我们有清新高洁之感,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远离尘嚣俗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菊花给我们凄苦哀愁的伤叹,其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使我们心有戚戚焉。
月:月在古诗词中传达的内涵最为丰富,有时它代表了故乡传达给我们悠长的乡愁,如李白《静夜思》中感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时它传达给我们深沉的人生哲理,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时它也让我们感叹人生的诸多不如意聚散两匆匆,正像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有》中咏叹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B、诗量大比拼 朗朗的诵读之声引我们走进诗情画意中。我们接着进行下一个活动“诗量大比拼”,从背诵的数量上来检验大家。要求同学先选号,每组要分别从“水”“花”“月”三部中至少选 4 个号;明确题目再背诵,熟练背诵且要吐字清晰,一旦卡壳可由别组同学抢背。“水” : “花” : “月” :
2、诗词大接龙
大家诵读的数量是令人欣喜的,那就让我们来一个趣味性的诗词大接龙,考验自已诵读的是否灵活生动。要求大家从“水、花、月”三部中选适当的诗词对接,续接的诗句中要含有上句中 的尾字读音,各组依次进行,续接诗句不得重复,接不上的下组续接;两轮循环续接后各组抢答。(提示:大家要先积累足够多的可供续接的诗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留、柳等)→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蕉、娇、骄、叫、搅、交等)→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啼、题、提、涕等)(各组依次续接)→,→。→(抢答开始)→。→。→。环节二:我爱赏诗词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我爱记诗词”的精彩中我们感受到了同学读诗爱诗的美好气质,相信大家也都从读中得到了自己心灵的滋养。朗读是爱上诗词的第一步,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感悟到,水有千转百回涵澹澎湃状,花有千娇百媚缤纷含情姿,月有阴晴圆缺璀璨光辉形,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传达给我们不同的审美感受,总能让我们心潮起伏,慨叹不已。下面让我们进行我们的第二个环节“我爱赏诗词”。要求:请大家从下面含有“水”“花”“月”意象的诗词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加上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扣住诗句的意境,将它改写成一段文辞优美的现代散文,以表达自己对诗词的喜爱;或者从炼字炼句等不同角度对所选的诗句进行鉴赏。第一步必须先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可自选合适的音乐)第二步再进行赏析。可选诗词: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 改写:雁南飞的那个早上,萧瑟的秋风拂过那片无际的芦苇。望断秋水,只看到苍茫的天空,苍茫的苇荡,苍茫的霜花„„约好了,就在这片芦苇边,就在这样朦胧的早晨,我等你。可是,我都等到花谢了,叶萎了,雁飞了,白露结成了白霜,你又在哪里呢?也许,你就在芦苇的前面,就在江水的尽头,就在水一方,天一涯,地一角,让我怎么再见到你啊„„ • 评:萧瑟的意境,苦涩的等待,绵绵的思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神秘而美丽。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 鉴赏:朋友的船渐行渐远,消失在水天一色中。“碧空”点出了天空如洗过般的味,甚至是抵制的情况出现。其次,教学内容仅仅聚焦于本文内容,而没有介入其他相似的文章内容,这样会大大弱化文章理解的效果。最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仅仅限制于诵读、内容的讨论,其互动性远远没有达到诵读教学的要求,这会大大削弱诵读教学的效果。教学反思
在学生大量诵读诗词的基础上,仿照学生比较喜爱的娱乐节目“我爱记歌词”设计出“我爱记诗词”“我爱赏诗词”“我爱用诗词”“我爱写诗歌”四个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由读诗词到个性化的赏诗词再到灵活的引诗入文、尝试写诗歌。学生如果能做到有兴趣的读,有热情的赏,有意识的写,每步都努力做到自觉自主地学习诗歌,就自然感悟到诗歌所特有的魅力,爱上诗歌。爱上诗歌,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幸福的事情。
朗读教学程序 瑞泉中学:王力武
目前诵读教学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诵读的指导盲目、随意,没有科学的方法这一问题,优化诵读教学程序能够解决当前诵读教学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一、初读探寻、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文本时,首先要靠直觉思维从整体上与文本中的诸多因素发生感性的、直接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由诵读。一般来说要读上两遍,对重要的章、节、段还需重点诵读。具体地说第一遍有声音的诵读,在这之前教师应范读一遍,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结合注解,辨清语句中的语言结构,使读音上的停顿和语言、语意结构一致;第二遍诵读时,速度由慢而快,声音由低而高,从而达到流畅程度。一般学生在初读时的感知点可能相当分散,教师要允许他们初感中的分歧与偏误,巧妙地把这些分歧和偏误作为教学训练的切入点,引导他们在后读中进一步思考。
二、研读理解、感悟发现
学生初读文本的整体感知还处于初级阶段,研读理解是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来反窥词句的意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言语材料的特点,结合语境和语意,广泛联系,合理想象,准确、深刻、丰富地领会言语的语体特征。研读是质疑、解疑性的诵读,带有分析的特点,其对语言的感悟是整体的。任何语言意义的显示总是与一定的语言环境相切合而共存的。研读是朗读与默读的结合,边读边思,调动以前的知识及文化知识积累,通过批点评注的方式来加深理解或记忆,也就是说以读为线,以疑为点,由解疑扩展成语片,形成知识网络,互为关联。一篇好文章,人人都可以诵读,但不一定人人都能得到受用,要得到受用,就要从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中去寻找触发,引起领悟。
三、品读深思、领悟评价
品读评价才是诵读的高级阶段。品读评价是鉴赏性的理解评价,运用分析思维的方式来审视所读的内容,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思路脉络,及其奥妙所在,是引导学生内化、同化的过程。在这阶段可以采取“移易——比较”、揣摩、评点的方法。“移易——比较”方法可以概括即为增、删、移、换。揣摩,是用心在思考,在头脑中磨合、定夺。评点则是把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说出来,是口头评点:写出来,是文字评点。如《归去来兮辞》一文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陶醉。品读时要学生着重诵读第 2 段,第一次诵读要体味其语言节奏上阴阳顿挫的特点。再次诵读此段时,要体会本段富有节奏感的音乐美,窥见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感觉到好像自己生活在那样的“桃花源”里。此外对文章中人物性格的塑造进行品评,也可鼓励学生通过品读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文章的内容或形式上有某个突出特色的,可着重就某点进行品读,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特点,要“品”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做出自己独到的评价。阅读主体可以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创造性阐释,从而在某方面“发现”作者,而这样的“发现”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发现”,是对自我潜在的创造力与主动性的具体表现,是自我潜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激发。所以,品读实际上是读者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二者的双重“发现”。
四、美读涵泳、体味鉴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理念里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知、情、意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的感受鉴赏中有指出“感受艺术与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美读涵泳就是要在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读出文本的情、意、韵,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美读涵泳与初读、研读、品读不同,涵泳的过程中,诵读主体心理上不会感受到紧张,而是愉悦。涵泳的目的是要达到一种心灵的境界,使自身的精神境界或审美趣味跃到一个新的高度,而鉴赏是诵读的最高的境界。涵泳过程中要融合初读感知、研读理解、品读评价的综合感受,要体会文本的语势美,感受文本的言外之意。由诵读者声情并茂的读出语势,体味文本中的精彩语段及优美的文思,从而鉴赏文本。如读《过秦论》、《六国论》,要读得大气磅礴,气势逼人,入情入境,而读《陈情表》、《祭十二郎文》 要读得情韵迂曲,回肠荡气,深切体味思想之美、情感之美。丰富的想象可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涵泳鉴赏过程中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运用形象思维。通过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主动联想,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产生相应的美,从而达到美读鉴赏的目的。例如读《鸿门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美读时根据情节发展的四幅图画:英雄怒,一山岂能容二虎;念故交,星夜疾驰送急报;鸿门宴,剑拔弩张毫发问;脱险境,沛公不辞归汉营,想象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由此,一个有勇无谋感情用事,一个隐忍居下从善如流的形象就活灵活现了。而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诵读主体对文本的鉴赏。
文言文朗读教学四步曲 篇3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被提上日程,值此之际,如果教师还是以旧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学习新课程的话,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纵观这几年对文言文的考查力度,我们发现高考文言文不仅全部考查课外篇目,而且能力题的比例在加大,分值在提高,这更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种可以让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在此,套用一下学界同行的思路,我提出“读—译—背—练”的文言文“四步走”课堂教学模式。
一、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这条经验是宝贵的。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之径。宋人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然而,现在置身于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听到的是教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解,而少了莘莘学子的琅琅读书声。
文章不是无情物,蕴含于文中的高妙的立意、深远的意境、细致的刻画等往往需要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言文教学更应注重朗读,如有些文章学生初看不懂,讲解会使句子变得浅白、淡而无味,削弱了文章的意境美,因此只有通过指导后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出作者所表达的意境,领悟到雨后彩虹般的佳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文言文的朗读教学要保证足够的时间。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材特点来控制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时,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另外,还要将繁琐冗长的串讲让位给读。如有些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实,没有必要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还是多读吧。
总之,我们应该还给学生朗读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开窍,在读中陶冶情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如沐春风,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营养中。
二、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二步———译
文言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翻译句子,传统教学模式中这项工作几乎全由教师包揽。课堂上老师对照课文逐字逐句译,生逐个逐个记,既无思考,又不懂得结合全文意思,只是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因而无法形成解读文言文的能力。为避免“庖丁解牛,不见全体”的肢解式文言文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应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式教学模式,建立在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议读”机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把文言文翻译、理解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具体可用讨论式教学来实施。实施步骤为:
1. 设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变“教”为“学”。
改变思维, 课堂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教师对学生提的问题进行筛选, 确定讨论问题的有效性。由于讨论的问题来自学生, 因而激发了学生认知的热情, 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保证了讨论的质量。
2. 析疑———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变“死记”为“活学”。
析疑,顾名思义就是分析和解答疑问。学生探索疑问的过程,是展示信息多元化、学习方法、团结协作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方法,在与同学的讨论中提高能力。培养学生这样的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这种能力不是马上就能形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的训练,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3. 悟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层次,变“学会”为“会学”。
悟的意思是:理解、明白、觉醒。学生在讨论中,一悟学会提问题;二悟学会讨论问题;三悟学会创新调控。这样的感悟,促进了学生的自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三步———背
背诵自古以来就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中国的私塾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背诵就是最主要的手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赋诗也会吟”,可见背诵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背诵文言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学生的语感,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背诵对提高语言能力和视听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背诵的目的是培养语感,把握语境,还有利于发挥主体作用。大家都应该有这样的体验,一篇文章教师讲得再好,分析得再透,还是别人的见解,学生只能支离破碎地领会。如果让学生自由地、多次地诵读课文,则便于整体感知和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过去背诵被冠以死记硬背的帽子,但事实证明放声诵读并非不可取。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课堂上总是保持“沉默是金”的风度,只有在老师的要求下才读,至于自己去诵读就更难得一见了,能够背诵几十首诗词或几篇文章的学生可谓少数,也着实难得。
其实只要指导得法,学生对于背诵是不会厌烦的。个人读、分组读、齐读、角色朗读等,诵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反复几次,直至熟读成诵。久而久之,学生便可在诵读中养成学习古文的习惯,古文的语感、语境也在读中“境界全出”,真是“非读不可以达其妙”。这样做有助于长久记忆,甚至能达到以读促讲的功效。
四、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第四步———练
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听、说、读、写是人类使用语言的四种方式,也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文言文的学习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课堂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它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课堂练习具有帮助学生为加深记忆而联系旧知识的复现功能;具有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汇集、归纳、比较的综合功能。
练习要有质量,其质量取决于练习安排的合理性,练习与学习内容的一致性,练习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吻合的针对性和练习对智力、能力发展的有效性。不加分析就把各类练习卷分派给全体学生完成,让学生进行无效的、耗时的机械重复的练习,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练习的量应是适度的,“题海战术”不应抬头。
总而言之,只要掌握好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合理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文言文教学一定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朱熹.读书之要.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教学设计 篇4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中考题例
例
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今其|室十无一焉 D.非死|则徙尔(05年中考题)
分析: A句中,“自”是一个介词,明显不能独立,后面必须跟上宾语,才能表示一个确切的意思。“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位。所以A句的划分是错的。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折连词,属虚词范畴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C句的“今其室”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间不能拆开。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按意义划分的D。
例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004年中考题)
分析:A句中的“不在”是一个否定合成谓语,应看作一个意义单位,因此不能分开。故A是错的。B的前后两句划分的标准不一,不能形成对偶,所以也是错的。C句中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是两个用法相同的主谓词组,分别作 两个“无”的宾语。而主谓词组在作句子成分的时候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故C是错的。只有D是意义上的对偶,所以是正确的。
例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04年中考题)这两个句子不是诗句,所以不存在对偶的问题,因此只能作意义上的划分。正确划法如下(当然还可以划得更细一些):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由此可见,划分诗文的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果是相连的诗句,还要考虑到上下句中词语的对仗,上下两句的节奏应该保持一致。如果是较长的一句话,则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
(四)、经典题例
1、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5、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
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8、“也” “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②洋洋乎/与灏气俱
9、转折连词之后应有停顿。
洋洋乎/与灏气俱/而不知其所穷。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五)、技巧突破
一•
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二•
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6)
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
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
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四•
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11)
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五•
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附:例(1)的答案选 D ;例(2)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矣。
中考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
作者:
加入日期:08-04-19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关于读,过去认为很难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现在在还没有条件推广口试的时候,读的这几项内容在近几年的笔试中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这方面的考试有加大的趋向。在笔者收集的这50多份中考试卷中,有1/6 的试卷都有这方面的考题,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卷,这方面的内容占1/5,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等,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如:
例
一、(云南省2005年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例
二、(济南2005年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 闻 之 也 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
例
三、(常德市2005年中考题).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2分)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
四、(福州市2005年中考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人 之 为 学 有 难 易 乎(2)僧 富 者 不 能 至 而 贫 者 至 焉
(二)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三)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四)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例
五、(重庆北碚2004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两项就错了。“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例
六、(邵阳市2005年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2分)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例
七、(厦门市2005年中考题)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这里A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B项不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C项“下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对了;D项是老朋友到日暮还没有来,“至暮”不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例
八、(重庆2005年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五)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例
九、(福州2005年课改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l)虽千里不敢易也(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这里(1)项的意思是为了突出强调“即使千里”这么大的地方也不敢换,何况才五百里,所以应在“千里”后停顿才对;(2)项意思是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秦王为了威吓唐雎,用“天子之怒”来直接吓唬,那种气势、那种语气可想而知。所以在“公”后停顿一下,“闻”后停顿一下,才能突出强调秦王那种骄横。
例
十、(山西2005课改题).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这里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 ”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文言文朗读教学四步曲 篇5
“四步一体”教学方法重在具体操作过程的“古今联系沟通”, 加强阅读和课堂训练力度, 采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参照文言文、走进文言文、理解文言文;把现代汉语语言现象融于文言文的学习, 而后进行创造性地转化, 促使文言服务于现实, 最终形成从现实走进文言、再从文言回到现实的充满活力的教学循环。笔者把它概括为自然导入、同质印证、迁移训练、生活运用———“四步一体”的教学实施思路, 具体如下:
一、自然导入———用已知激趣感知整体
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学生潜意识中认为文言文比较枯燥, 教师运用简洁自然而有趣味的导语, 能迅速引起学习的兴趣, 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因此,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 更加需要导入这一环节。笔者主要采取以下导入方法:
1. 应用已学文言文对比导入。
“四步一体”教学方法着眼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联系的导入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消除畏难情绪,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把握文言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为他们站在宏观层面理解和落实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七年级的一篇文言文。文章讲的是古代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 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 一个认为太阳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 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教学时, 笔者巧妙联系旧知, 利用《〈论语〉十则》中的“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的含义导入新课, 顷刻间抓住学生的心, 引起学生的兴趣, 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2. 诗文导入法:
教师可提前搜集大量的与课文同题材或同一作家的相关作品。如学习文天样《〈指南录〉后序》时, 可用他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导入, 领会其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 可先由名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引出作者陶渊明, 再介绍他自号“五柳先生”的由来, 然后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 而且让学生从中了解到陶渊明不慕权贵, 向往宁静恬淡、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性格和情趣, 也为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基础。
3. 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
文言文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 或长于描写, 或重于叙述, 或偏于议论, 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 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岳阳楼记》中的“至弱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倾。”教师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朗诵这一段, 相信一定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 应用成语导入。
成语一般都有出处, 有些成语就出在初中文言文中, 对这类文章, 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导入, 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教《曹刿论战》一文时, 笔者先要学生说出或查出“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成语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的《曹刿论战》中”。接着, 笔者就范读课文, 让学生反复朗读语课文, 学生结合注释熟悉课文, 其成语的来龙去脉就会很清楚了。
二、同质印证———用已知高效落实字词
文言文最终要落实到字词的理解和掌握, 不落实到字词层面, 就无法面对考试这个最重要的检验关口。“四步一体”教学方法反对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割裂的、生硬的字词讲解法, 推崇在古今汉语的异形同质和同形同质的联系比较之中, 灵活运用成语、诗词、文言等思想和语言精华, 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贯通古今、交互比对、活学巧用, 架起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
印证的方式常有三种:
1. 应用与已学过文言文的印证, 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
想内容方面印证, 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 (反) 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 都可作为印证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晏子使楚》, 就可选《晏子春秋》中的其它篇目加以比照阅读, 在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的同时, 巩固课内文言知识落实字词。如辨析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和用法等。在学完《醉翁亭记》, 检查“名”的用法时, 就可把“名之者谁?”“不论名其一处也” (《口技》) , “则题名其上” (《核舟记》) 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2. 应用现代汉语印证, 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
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素悍勇而轻齐”中的“素”和“素不相识”的“素”, 等等。当然, 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 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
3. 成语印证, 如阅读《庄暴见孟子》文中“举疾首蹙而相
告曰”一句时, 可请学生思考, 此句中“举”字的用法与哪个成语中“举”字的用法相同, 学生常会提到“举世闻名”“举国同庆”等成语。又如《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同义, 有“尽、完”的意思。这样做, 不仅符合认知规律, 让他们在温故中知新, 还能提高学习兴趣, 在趣味对照中高效率地学习理解掌握文言字词, 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迁移训练———学说学写强化语言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 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 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文言文教学中, “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组织学说、学写文言文 (包括以文言文为素材的演讲和写作) 是迁移的重要方法, 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虽然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验收, 但只局限在翻译、背诵和字词的检查, 对文言文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及如何重现很少研究, 没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四步一体”教学方法则主张,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文言功底之后可以尝试着“说”文言, 活学活用, 既要做到古代语言在思维中的有效输入, 更要做到古代语言的创造性输出。教师可以设计对话情景, 让学生模仿古代文人雅士, 在即时论辩情景中, 鼓励学生用文言文积极参与论辩。例如上《邹忌讽齐王纳谏》时, 笔者让学生借助注释将课文改写成评书, 让学生分别登台演说, 既增加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又巧妙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演讲能力。学《唐雎不辱使命》时, 笔者抓住学生喜欢武侠小说的特点, 让学生拓展阅读, 看《史记》中的侠士, 并以“我喜欢的侠客”为主题, 介绍自己的读书感悟和心得, 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角色转换, 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写文言”也是学生提高自己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文言文教学中的“写”我们主要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1. 改写。
古人就经常通过改写文体、诗体来享受“玩味”的乐趣。现代有人把杜牧的七绝《清明》改成一个时间、地点、场景、人物、情态、台词俱全的小剧本, 成了“世界上最短的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 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言文改写练习, 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如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古诗歌《孔雀东南飞》改写成小说, 把《鸿门宴》改写成课本剧等等。笔者有位同事别出心裁, 要学生把《五人墓碑记》中的事实改写成一则新闻, 并根据课文中的议论写一篇新闻评论,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 仿写, 即仿写文言文。
文言文难不难写, 其实在于学生的兴趣和练习。自2001年高考有考生用文言写《赤兔之死》以后, 这些年的高考作文中都不乏有用文言写作的佼佼之作。在学生中甚为流行的“课桌文学”:“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学不在深, 作弊则灵……”就是学生模仿《陋室铭》写出来的。著名语文教育家赵谦翔先生说:“学写旧体诗, 有利于养成炼字炼句、合辙压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功夫。”适当的文言文写作训练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以及现代文的表达能力
3. 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作品的认识。抓住作品的主旨或某一方面的感受, 深入阐释, 抒发己见, 是阅读深化的体现。例如, 学完《劝学》, 许多同学选择从语言的角度进行鉴赏, 其中有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一朵美丽的奇葩—————品〈劝学〉语言的妙处》的读后感, 专门就文章中的比喻手法所传达的好处抒发自己的看法。当然, 读后感不一定要写成意思完整的文章, 可以写片断感想, 包括由文章内容产生的感想、由写作技巧产生的感想和由作者或背景产生的感想等。不必求全求多, 哪怕只对某一部分有认识, 也是使学生的能力真正意义上提高了。
4.“用”写。
即为生活所用而写。笔者在此无意提倡现代人要用文言文写作, 但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文言体依然存在, 如祭文、楹联、碑文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并学习撰写, 不仅是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但可以指导学生适当地尝试模仿写作浅显文言文, 更可以充分地引导学生开掘文言文在写作素材方面的价值, 从而最大程度地彰显文言文在中考、高考这些人生关键环节中的实用性, 这恐怕比任何的架空分析都来得实在, 也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通过这样较为持续而有意的应用训练, 学生从课本取材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相当的提升, 几乎在每一次平常作文或考场作文中, 笔者都能看到巧妙地运用文言课文中的名句或素材的优秀作文, 这不能不说是“应用”这一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成功体现。
四、生活运用———古今贯通升华人文素养
初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 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 文言文教学也要表达出人文情感, 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 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升华人文素养。
1. 以今度古———化古人为学生自己, 进行角色转换, 切身体会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文言文作品由于时代久远, 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都和今天有遥远的距离, 尤其是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如何缩短这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如何让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 如何让文言文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发挥到极致呢?这就要求文言文教学能将相关的古代作品与当代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当代生活方式、学生思想实际解结合起来, 达到“用古人的话诉说学生自己”的这种共鸣效果。这样, 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文言文教学也就活起来了。例如在教到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诗时, 如果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建议, 先让学生明确王维此次出使的背景是被排挤, 出行时的感情基调是郁闷、孤独。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全诗, 那么学生就有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究竟是要抒发这种郁闷、孤独的情感呢, 还是要赞美壮丽奇伟的大漠风光呢?这时, 笔者就引导同学结合时代特征理解:如果现在让我们去采访祖国的西北边陲, 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多数同学回答说一定会因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感到自豪, 喜悦, 兴奋。因为我们的祖国是如此繁荣富强。在没有介绍王维身世的前提下, 让同学们将自己想象成王维, 去出使边疆。一路上出了汉塞, 经数日到达居延, 又继续迤逦北进, 来到萧关, 沿途征蓬飘飘, 归雁唳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打探一下自己的目的地, 原来还在遥远的燕然山……大唐的江山如此壮丽, 怎能不让我油然而生对国家的热爱与自豪。这是学生在诵读全诗后不禁发出的感慨。笔者认为这种解读方式既没有误解古人的意思, 又是一次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又如当笔者教学《岳阳楼记》时, 笔者抓住范仲淹的境遇与一般人人生中的失意感相通这一点, 采用了“以今度古”的方法, 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生活中失意时的心情和想法, 调动其情绪, 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领悟古人的生活哲学, 学生自然就理解了作者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 而后让他们用古人的话来阐明自己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失意。亲近古人, 理解古人, 实现人性的共鸣, 一下子就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 教学就自然活起来了。
2. 古为今用———把文言文中的思想精髓向现实迁移, 应用于生活。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能以摇头晃脑地吟几句古诗, 理解几个词语的意思为终极目标。他们不应该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古代语言文字是古代文化的载体, 学习文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认识和继承传统文化, 并将之发扬光大。初中生应该从古诗文中汲取知识和养分, 从名篇佳作中, 受到美的熏陶,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做一个未来文明的创造者。中学文言文教学, 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 身临其境, 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 进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例如, 学生通过对《离骚》的学习, 可以感受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忧民和“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坚定;学习《史记》时, 会钦佩于司马迁效仿周文王、孔子、屈原、左秋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先贤圣哲, “就极刑而无慢色”, “隐忍苟活”, 发愤著书的精神气度;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会被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与呐喊感动;学习《指南录·后序》时, 会被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民族气节深深震撼。语文教师讲授文言文时, 都应该具有一种大语文的观念, 充分考虑其人文因素, 明确教学的目标和出发点, 深入开掘提炼, 指导学生吸取思想精髓, 这对“教”与“学”两方面都是极大的提高。在具体操作时, 可以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设置“我读我想”的环节, 要求学生站在当下的角度, 联系现实, 发散思考, 从而获得新的启示以提升智慧、濡染品性。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生母语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是初中生学好现代汉语的重要基础, 是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文言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领域存在许多问题, 陈旧僵化的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所以多年来的文言文教学时间多、收效慢、成绩差, 备受争议。针对这个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工作经验, 笔者总结提出了自然导入、同质印证、迁移训练、生活运用“四步一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四步一体”教学方法,实施思路
参考文献
文言文朗读教学四步曲 篇6
语文教改一直轰轰烈烈、红红火火, 但文言文教学的改革却一直波澜不惊, 至今依然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冯梦龙先生在他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谈到:文言文的教改“疏密相间, 略其所当略, 详其当所详”, 不可死扣词句, 嚼得过细, 要给学生留下“空白”, 另外要特别重视诵读的指导。在此基础上, 一批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现在及出路进行了讨论, 会上形成了两点共识:一是重视读背指导 (导读) ;二是重视读背的检查 (导练) , 废除了课堂上满堂灌, 教师越俎代庖违背规律的做法。
二、文言文“四步导练法”基本内容
文言文“四步导练法”, 是指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按照“引导—导读—导译--导练”四步进行, 从而达到“节时高效”,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方法。“四步导练”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张”, “导”、“练”贯穿四个步骤的始终。
文言文的教学方法陈旧简单, 死板无生气。教师要么照教参讲一通, 读几遍, 逐句翻译, 让学生抄抄译文, 久而久之, 学生对文言文失去了兴趣, 兴趣和信心恰好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四步导练”第一步引导就是创设情境, 激发需要。或以成语概述导引:成语都有出处, 有些成语就出自课文, 对这类文言文若采用相应的成语引入, 定会取得良好效果, 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有助于理解文言字词教学, 有利于加强对成语的理解掌握, 达到丰富学生词汇的目的;或以故事引入:大多数文言文有很强的故事性, 若老师先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学习内容, 就可以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文言文信息。
目前造成文言文教学不良效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阅读指导不得力。具体表现为忽视范读;讲解、翻译语句多;架空课文分析,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无从体现。钱梦龙先生说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又是一个文章大国, 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写文章、读文章和教文章的丰富经验, 这些经验是我国语文教学教育理论中重视学生自得、自悟和语感培养的经验。”
1、导读:主导求知, 粗懂课文
(1) 以导读解词释句。教材选文疑难词句课后多有注释, 剩下真正难解的词句, 大多在教师的指导下导读三两遍, 含义也就自然明了。在范读或学生自读中, 要求辨明文体, 圈点重要语句, 把握大意, 大体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 或故事梗概, 人物关系, 或说明对象, 目的是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语境, 便于对个别难词难句进行辨析。在文章整体大意的关照下, 引导学生从词句的语气、停顿、词语对称、修辞等角度读出意义用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明白与教师讲明白是不一样的。读明白是学生在读思的操作中自己感受语言形式和内容, 进而领悟来的, 更便于记忆积累, 利于能力培养。
(2) 以导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结构形式。文章的结构及句式的安排往往是作者思想感情表达的关键所在, 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领读、分读、齐读等方式对应文章的结构层次读, 能突出显示文章的思想感情, 加深理解和感受。
(3) 以导读感受领悟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文章中有正反对比的采取分读, 有议论的采取集中阅读, 有排比顶针的采取快读, 读得上下句分而不断, 连绵圆转, 读出句子组织的错综复杂, 语调的抑扬顿挫与铿锵有力。学生对语言的妙处的感受, 领悟的效果, 绝对是教师讲解不能替代的。导读能给学生创造意会的条件, 使其思维活动有序的进行, 并养成自觉意会的习惯。
2、导译:纵向深入, 突出重点
通过导译让学生达到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可采用双向问答即教师和学生互问互答, 解决语言因素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简要按文言知识类板书, 然后依次由学生问答。这期间可争论、可评论, 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做好整理, 纠正, 补充, 拔高的工作, 这样既解决了疑难, 又突出了重点。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从整体上讲应着重在文言文词语、句式和文化知识方面。因此, 对于那些含有需要掌握的常用词以及好句子, 那些特殊句式的句子, 那些含有文化常识的句子, 指导学生进行书面翻译, 要求准确、通畅, 直译为主, 要求学生像记理化生公式一样牢记。
3、导练:注重双基, 及时归纳
(1) 以小型练习抓实词积累。引导学生记住课文中的重要注释, 并通过小型练习, 当堂留下深刻印象, 及时巩固, 以达到化整为零, 日积月累的目的。
(2) 以梳理练习及时归纳、重点突破。一词多义的实词, 同一虚词的不同词性和用法、词类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须加倍注意的。采用梳理归纳的练习, 将有关语句一一列出, 让学生通过比较, 求同辩异, 加深理解, 强化记忆, 以求重点突破。
(3) 造句或写出例句练习。对应掌握的实词或特殊句式,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造句或写出例句练习。
(4) 迁移鉴赏练习。把课文中的词义和现代汉语的词语语素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的理解现代汉语, 尤其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成语。通过辩论、讨论、写读后感、文学评论、语文小论文, 改写课文等练习培养其艺术鉴赏和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 不难看出, 引导—导读—导译—导练的教学实验思路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 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摘要:文言文“四步导练法”是指在文言文教学中按照“引导—导读—导译—导练”四步进行, 从而达到“高效节时”,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目标改革试验。
关键词:四步导练,文言文教学,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翠薇.诵读, 文言文教学的阶梯[J].教育科学论坛, 2011, (9) .
[2]刘永强.朗读背诵法是文言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法[J].江西教育论丛, 2004, (4) .
文言美文四步教学模式初探 篇7
提起文言文教学, 我便有着不知所以的犹豫和彷徨。做学生时对文言文的学是最记忆犹新的, 方法很简单, 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的串讲, 学生忙于记词义、记译文, 力求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学生的基础扎实了, 然而这样的教法却激不起丝毫情感的涟漪。而今学习了不断跳动着“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等新名词的新课标之后, 我把文言文教学同现代文教学力求摆在同一位置, 即把认识字面、句面意思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进行。学生学得轻松了, 可是一到来真的, 学生对课文字面的认识总是漏洞百出。如果我们老师的教法可称之谓“煲稀米粥式”, 那我的教法, 就可称之谓“煮夹生饭式”。两种模式, 一实一虚, 实亦惑, 虚亦惑, 该怎么办?我感到, 对待文言文教学还是要有一种冷静心态, 即要从根本上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个根本就是回到对这种特殊的教学内容的认识上来。对于文言文, 我想, 一、它同现代文体例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由于时间的的跨度、表述的差异, 必须正视它的字面教学, 因为这是基础。二、对于这种文章体例, 必须充分认识学生能力的局限性, 自读文言文, 初中生有一定难度。三、文言文主题教学相对于现代文来说更有难度, 尤其是教材所选, 一般是名家名篇, 主题深邃, 学生把握起来更难。这说明, 对于文言文的内容与主题教学, 不仅要引导, 而且要合理引导。
二.构建模式:
瞩目新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 我们便会发现文言文的比例增加了不少, 而文言文中又以美文的比例为最高。在这种环境下我尝试构建一种以读为本的“文言美文四步教学模式”, 试图于虚实之间寻找一种合理的契合。这种模式是如何实施的呢?我们可用一个模型来表示:
下面我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优美的小品文为例, 简单地介绍一下这种模式的操作。
(一) 试读:
因为文言文语言文字的表述差异, 我们必须强调字面教学, 而试读便是落实字面教学的前提, 它包括查、读、注、解。查, 即查字典, 读准字音;读, 即力求读通课文;注, 即在相应位置标出语言文字的障碍;解, 即全班讨论, 解决个人疑难。便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 我便要求学生按如下要求试读课文:
1. 结合提示注解, 借助工具书, 给生字注音。
2. 画出难读的字语句。
学生读过后, 我请学生提出不会读的字和难读的语句。在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后, 我即以稍慢的语速范读课文, 落实读法。
(二) 悟读:
悟读包括两步: (1) 明文意。在试读基础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合作学习, 讨论、读懂文章, 了解大意。学生通过自主试读, 对文意有了一定理解, 但由于表述差异, 学生对每一句的意思未必能理解透彻, 在此基础上, 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思维。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 在老师范读后, 我请学生巩固读法, 并找出不理解、文中又未作注释的字、词、句, 讨论解决后, 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复读课文。
(2) 明脉络。在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 教师可找出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点, 紧扣这一点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章的内在天地。例如《记承天寺夜游》, 就可以扣住一个“闲”字, 牵动全篇。正因仕途失意, 贬谪黄州, 无事可做, 所以“闲”;正因“闲”才寻好友赏月游玩;正因“闲”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清楚仔细……这时我便引导学生以“我从……看出闲, 是因为……”的句式, 探究文章中“闲”的内涵, 学生很快即发现文章叙事写景抒情紧扣一个“闲”字。随物赋形, 如行云流水, 脉络清晰, 层次分明。
(三) 品读:
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品读赏析。
1. 品其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它有雄浑美、犷悍美、柔婉美、悲怆美、朴素美、简洁美、诙谐美、含蓄美、凝练美等。例如《记承天寺夜游》就具有含蓄美、凝练美。全文仅85字, 但却包罗较多的内容, 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 凝练含蓄。如第一部分的“欣然起行”一句, 不仅衬托了月色的美妙, 也点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2. 品其意境美。
好的写景散文, 总要讲究创设意境, 流露深情。《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描写月色仅三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只用十六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并运用比喻, 别出心裁, 把冷月清光写到极处, 塑造出一个宁静幽雅的境界。
3. 品其内涵美。
即指导学生品言外之意、话中之话, 品文章深刻的主旨。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适的心境, 同时, 也包含着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
作为一篇经典美文, 美的地方还很多, 可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探讨, 挖掘出更多的新观点, 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当然还可以根据情况, 积累语言。
(四) 移读:
移读是阅读过程的延伸和拓展, 是开启学生扩散思维、鼓励开拓创新的阅读教学的必然终结。
比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 熟谙了苏轼叙事写景的简洁凝练, 表情达意的精深凝透, 再让学生迁移读他的词《水调歌头》。这首词同样表现了他幻想超脱尘世而又爱恋人间、伤离恨别而处以达观的矛盾心情。通过赏析, 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风格, 体会他入世与出世、儒与释的矛盾心态。这样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任务, 而且在知识面上得以拓展。
该模式中, 试读———提倡自主性;悟读———倡导合作性;品读———提倡鉴赏性、探究性;移读——提倡创造性。该程序中, 一方面由“试读———悟读———品读———移读”的顺序体现了学生以读为本, 由不懂到懂, 到赏读品味、熟读成诵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由“寻疑———释疑———品味———积累———迁移”, 体现了学生主动地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至自主迁移的过程。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三.模式特点:
面对文言美文, 怎样去一招一式地引导学生学习, 或者说, 怎样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去在课堂上对待这种教学内容?我从教学着眼构建的这一模式, 能较好地将“煮夹生饭式”和“煲稀米粥式”两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
第一, 内容上, 字面落实与主题教学轻重合理。
第二, 环节上, 整体把握与分步操作轻重合理。
第三, 方式上, 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轻重合理。
当然, 模式同世界上任何事情一样, 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在应用模式时, 还要注意把握其动态性, 因内容、因学情而异。任何一种模式都不能模式化, 不能僵硬。教无定法, 永远都不可用一种“模型”来塑造教学这种活泼的艺术。
文言文朗读教学四步曲 篇8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的朗读。
1. 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味, 激起学习兴趣
一道菜讲究色、香、味, 一篇文章讲究形、意、情。品一道菜需要眼看、鼻闻、口尝、心悟, 品一篇文章需要眼到、耳到、口到和心到。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针对文章的特点、主题和情感, 作导演式的点拨、简介, 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兴趣, 就有了朗读的动力, 就会自觉地去读。反过来, 学生品味出了文章的真情实感, 又会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指导学生读准音
读准字音着重是读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例如“陟 (zhì) 罚臧否 (pǐ) , 以遗 (wèi) 陛下” (《出师表》) 等。读准字音的关键是要弄清某字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 弄清楚它到底是多音字还是通假字, 以确定其字音。反过来, 读准了字音又能帮助理解句义。对读的要求可由低到高, 如开始可要求读准。文言文中生僻字较多, 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较多, 还有些文言句子与现代文差异较大, 很容易断错句。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对学生进行读的指导, 通过诵读促进学生读准、读畅, 进而增强语感、理解内容、提升品味能力。然后, 以读准为基础, 发展到注意节奏、重音, 再提高到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的方式应多种多样, 例如范读、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 有条件的可配乐朗读。当然诵读要根据课文长短、难易程度及学生读的情况掌握好读的时间、次数, 以保证课堂的高效。
3. 让学生读顺课文, 能够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读顺, 就是要求朗读时在停顿方面必须符合汉语的特点, 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句读, 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 其句读多为后人所加, 因此, 我这里所说的停顿, 不是指有句读提示句间或句末停顿, 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需要在朗读时在句中没有标点的地方进行的停顿。这就需要朗读者在朗读时会划分朗读的节奏。划分朗读节奏对于中学生来说较为困难, 需要教师的指导, 需要学生深刻体会文意。例如, “其一犬坐于前” (《狼》) , 结合上下文, 我们知道应该为“其一/犬坐于前”, 而不是“其一犬/坐于前”。只有停顿准确了, 才能很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不至于产生歧义。其实, 文言文句子节奏的划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 巧妙地分析语法结构, 就能正确地划分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下面我介绍几种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方法。
(1) 根据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的结构, 判定词语或短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例如:
主谓句:圣人/非所与熙也, 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予/尝求/古人仁之心 (《岳阳楼记》)
动宾句:恐/托付不效 (《出师表》)
恐/前后受其敌 (《狼》)
提前的状语:今/天下三分 (《出师表》
向/吾不为斯役, 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如果主语和谓语之间有助词“之”, 朗读时主谓之间不能停顿。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2) 一部分句子含语气词, 表示议论、揣测、反问等语气, 如“盖”“夫”“其”等, 朗读时可根据句子的语气划分朗读的节奏。如: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黄生借书说》)
夫/环而攻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马说》)
(3) 有些文言文句子中的“之”字仅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无实际意义。朗读时可根据“之”来确定朗读节奏, 停顿往往在“之”字后, 这样朗读起来整个句子的语气就不显得急促。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
(4) 若句首出现表转折等的连词, 例如“若”“而”“然则”等, 表总结性的词语, 如“故”“是故”等, 停顿往往加在这些词语的后面。例如:
若/只印三二本, 未为简易 (《活版》)
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
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5) 在连词“而”前一般稍作停顿, 如: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
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4. 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节奏及文体特点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神韵
例如《岳阳楼记》, 此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叙述、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 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去朗读。第1段, 用叙述性的平和的语调朗读。第2段, 要把景象广阔浩渺、变化万千的气势读出来。第3段, 画面阴冷, 感情悲伤, 朗读时语调要低沉, 语速要缓慢, 要读出压抑感。第4段, 画面晴朗, 感情喜悦, 朗读时语调要轻快, 停顿宜稍短, 要读出压抑感。第5段, 要把理性思考的韵味读出来。另外, 要注意这篇文章赋体的特点, 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对偶句整齐匀称;还有合韵押韵的特点, 朗读时要把韵律美体现出来, 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文章的主旨。
5. 范读、朗读、诵读相结合
首先是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 不但能让学生记住生字和难字、词的读音, 以及句子的停顿、节奏的快慢, 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准确传神的范读, 再借助语调、语速、重音、停顿、音量等不同的变化, 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文章美好的艺术境界中, 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其次是学生朗读。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 学生反复朗读, 朗读时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边读边勾画出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及名言警句, 重点记诵;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具体感知课文内容, 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最后是学生诵读。诵读是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 反复朗读, 以求熟读成诵。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朗读。如果每教学一篇课文都能做到范读、朗读、诵读“三步曲”, 那么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不会有问题了。
6. 要求学生对一些优美的篇章或段落熟读成诵
背诵的方法很多, 记叙性文字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来背诵;说明性文字可按内外、远近、上下、左右、由主 (次) 到次 (主) 等说明层次记忆;议论性文字可按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 例如《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指导学生理清“文脉” (《桃花源记》) 、抓警句 (《岳阳楼记》) 、抓关键词语来背诵。
小议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9
但是, 现今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听不到 (或很少能听到) 琅琅的读书声, 教师只注重文本的分析, 一句一句地往死里分析, 学生一节一节把书本和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 把一篇篇精美的古代名作弄得支离破碎, 弄得像老学究的训话课。义务教材把诵读放在突出地位, 作为首要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一项主要的教学要求, 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训练体系, 并对文言文的诵读要求作了有层次、有系统的安排, 提高了诵读要求, 加强了诵读指导。教材有文言文三十余课, 第五册、第六册的文言教读课文都把背诵作为训练重点的首项要求, 并在练习中把文言课文的诵读作为训练的第一个层次。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朗读训练, 努力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
一、重视范读和领读
教师范读的好, 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 而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我以为, 教师具有个性特点的朗读, 会对学生有着难以估计的良好影响。文言文重语感、重朗读, 在大量的、反复的朗读中, 读出语感来, 在日积月累中能产生对句读的感觉。在教师引领下, 学生把课文读顺读畅了, 他便能对文章获得初步的感知。在教师的范读中, 还能释放教师的个人魅力, 烘托古文优美的意境。如教学《口技》一课, 文中长短句结合, 读来朗朗上口, 其结构亦条理分明, 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在教学中, 我范读了中间的三段, 当我的声音随着文章的内容起伏变化之时, 教室里静寂无声, 全体学生为口技者高超的表演水平所倾倒。在教《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时, 遇到没有录音磁带的课文, 我就课下花大量的时间自己朗读, 尤其是精典段落, 要反复朗读, 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 再给学生范读。再者, 我认为初中学生更需要教师的范读, 他们形象思维强, 善于模仿, 记忆力好, 只要教师范读得好, 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 朗读出“成果”来。
领读也很重要, 与现代文相比, 文言文的语调语感相对难把握。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领读。对于高年级学生, 一般不需要全篇领读, 但在文章关键处朗读难点处, 教师还是需要重点范读并领读。
二、传授朗读的具体方法
朗读, 要做到准确、清晰, 并能声情并茂, 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 心心相应”, 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 心领神会”。因此,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朗读的具体方法, 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
就朗读训练的质量要求看, 可以分三个层次。初级层次是正确的朗读:做到读音正确, 停顿适当, 不错不漏。朗读的进一步要求是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语调 (抑、扬、顿、挫) 、语气 (轻、重、缓、急) , 连贯地读下来。朗读高标准的要求是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 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教师要按照学生原有的朗读基础开展训练, 逐步提高他们的朗读层次。朗读主要是通过重音、停顿、语调等传达的, 所以教师在朗读训练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朗读的重音
轻重音是由音强、音长决定的。气流量大, 用力, 发音时间长, 音则重。反之则短。重音显得刚强, 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
2. 朗读的停顿
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适当的停顿对朗读者来说, 可以适当地换气, 恰当地控制语速, 更好地表达感情。朗读的停顿, 通常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结构停顿三种类型。
就朗读而言,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结合课文谈谈文言文朗读停顿中应注意的几种情况。一是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 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二是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 朗读时必须分开, 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三是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 即主谓之间应停顿, 动宾之间应停顿。四是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 即名词作状语时, 一般在该词前停顿, 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五是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 切不可破读。六是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 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 即按音节停顿。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3. 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 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 语调有平直调、扬上调、曲折调、降抑调四种基本类型。平直调, 全句语势平直舒缓, 音节拖长拉平, 用来表示庄重、严肃等语气, 常用于叙述、说明、判断的陈述句。扬上调前低后高, 整个句子的后半句明显升高, 句末音节上昂, 用来表示反问、设问、疑问、惊讶、鼓励、号召等类语气, 常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曲折调高低起伏, 变化多端, 用来表示嘲讽、反语、暗示、双关、怀疑等语气, 常用于疑问句。降抑调, 由高到低, 语势渐降, 常用来表示祈使句。
三、大力提倡背诵
强记硬背, 是增强激活开发脑细胞的再好也没有的手段。更何况古汉语的音节, 言简意赅, 古汉语的语法, 短句多, 长句少, 复合句更少, 是最适宜于记忆和朗诵的。对正在成长中的初中生来说, 更是“必背良药”。
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教师特别重视诵读指导, 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 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形式多样并有梯度的朗读训练, 能加深学生对文本与思想的理解, 使学生从中体验复杂的身心变化, 拉近现代中学生与洗尽铅华的文言文间的距离。因此, 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让中学生在真正的朗读中去品味那幽幽书香, 浸润千年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