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激趣

2024-10-24

文言文教学激趣(共6篇)

文言文教学激趣 篇1

文言文阅读理解一直是阅读教学和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分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大问题在于时空的隔阂和语言的障碍,过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注释,认为凭借死记硬背就可以把文言文学好。同时,部分老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降低直至感到索然无味。若要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厌学的状态,教师就要改变教学方式,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不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一、沟通前后知识联系,在积累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文言文帮助学生过好文字关时,教师应注意通过字词的古今变化,以加深对字词意义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文言词语作多种意义的分析和归纳,揭示多种意义间的内在联系,调动学生接受新知的积极性。

在涉及文言文主题的教学内容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做有关知识的梳理。例如,在学习《醉翁亭记》时,我要求学生与之前学习过的《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联系起来,比较阅读。通过前后联系,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游记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三位作者遭遇相同而且都是通过游记借景抒怀,但相比较而言你更喜欢哪一个,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会主动地探究三位名人在相似境遇下所表现出的情感的不同和思想境界的高低。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使三篇课文的情感和主旨这一重难点在同一个问题里得以解决和突破。这种联系前后知识的做法比教师单一地讲解,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巧设课堂小插曲,调动求知欲望

优秀的教学课堂应当是“灵”而“活”的。教师在突出课堂教学重点的同时,若能巧妙地由课文教学延伸出去,增加一些新颖有趣的话题,无疑会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趣味,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都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讲《出师表》时,可由课文中诸葛亮自述身世的第六段,引导学生概括出三顾茅庐的成语,教师穿插介绍刘备以诚心感动诸葛亮出山的故事;由“临危受命”补充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历史;由“五月渡泸”,穿插介绍七擒孟获的故事;由“临崩寄臣以大事”深入到白帝城托孤和三足鼎立局势的形成等等。在《出师表》一文教学中,结合课文讲读,介绍与课文密切关联的一些历史故事,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而教师处理教材也会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三、强化课前预习工作,师生课堂活动同步

加强文言文教学中的课前预习工作,在课前就明确提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合作自学,这是实现高效课堂,增强文言文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具体的做法可以为:学生课前熟读课文,参照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解决字词障碍,对作者及主要思想作大致了解,对本文的写作重点和主题思想等形成初步的认识,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融入课堂,要准备需要在课堂中解决的“悬念”。当然,教师还要结合课文特点,布置具体的预习导学习题,以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预习好课文,使课前预习能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活动中,突出师生的同步互动很重要。长期以来,一些教师似乎习惯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要力求让学生学得进去,讲得出来,教师侧重主导课堂、辅助点拨。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课前预习情况,继而组织学生在班级范围内汇报交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再作适当点拨矫正。上述活动的组织,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教和讲都是围绕使学生自觉获取语文学习能力的这个中心而进行的。采取这种教法,改变了文言文教学由语文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众多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课外扩展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教师还要充分做到以教材为范例,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可以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穿插一些与教材阅读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选段介绍给学生来阅读。

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选择与范仲淹相关的小故事———《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推荐给学生。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学习和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课外阅读、翻译这篇小故事。一方面可使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加深印象,对补充短文中新的文言词语含义增加认识。另一方面这段文字体会出范仲淹少时家境贫困,少年时立下远大志向对他后来人生道路的重要影响。对《岳阳楼记》中流露出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负和豁达情怀,有更具体的认知。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提供与课文联系紧密的文言文短文给学生作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文言文学习能力意义是相当大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言文教学亦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所在。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课堂“激趣”作为文言文教学的立足点,力求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愉悦、主动地接受新知,做到了这些,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也许就不会是一件难事了。

摘要: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前提。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就能走出怕学文言文,谈“文”色变的困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激发,兴趣,成才

文言文教学激趣 篇2

SMF

文言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文言文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把它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 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这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疼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美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老师的“呕心沥血”与学生的“脑门充血”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个假期,我们集中安排了五周的文言教学,完成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教学,文章有《陈涉世家》《与朱元思书》《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可以说都是经典美文。但从教学检测和问卷调查结果看,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对文言学习不感兴趣。这一残酷现实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文言教学的改革之路。笔者认为,要激活文言教学这潭死水,兴趣就是源头活水。下面就文言教学激活兴趣的方法,谈谈自己一管之见。

一、强化诵读  铺垫蓄势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才能增强文言语感。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不少文言文虽生涩难懂,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非凡、感情充沛,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是朗诵的好材料,如《与朱元思书》《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当然老师不能简单地布置学生读背课文,久之容易枯燥,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享受古文的音乐美。我们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表演,可以让简单的读背变得有吸引力,更好地展示文言文的`音乐美。朗诵表演可以是老师范读,可以是音像范读;可以是单个学生朗诵,可以分组朗诵比赛;可以用普通话朗读,也可以用方言朗读。语气和表情动作上可以是正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夸张的形式。总之,采取一切有用办法,让学生爱读课文,读得投入,读得津津有味。

二、讲故事,提高学生素养

大多数文言文一般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学生学习的文言材料是丰富的历史海洋中的冰山一角,是绵延的历史画卷中的一个图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多种故事可讲,如背景故事、演义故事、野史轶闻等。如在教《陈涉世家》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讲陈涉与俑耕者的故事,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在教《与朱元思书》的时候,我们可以讲魏晋南北朝时名人轶事等等。要注意老师不要把着讲,可安排优秀学生上网查阅,或把教参给学生,或复印相关资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给大家讲故事。背景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

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陈涉世家》、《桃花源记》、《捕蛇者说》等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做。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删情节,一般是增加情节的多,可以适当地删改人物动作和场景以适应演出的需要。为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逼真,使剧情更吸引人,增加故事情节是关键,增加故事情节要始终围绕矛盾冲突与人物性格展开,人物的对话要紧凑。课本剧的编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加入现代的东西以达到增加趣味性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课剧,可以散发无穷的魅力。

四、细节想象,激活古文的光彩

相对于现代汉语,文言文浓缩精练,展开文言文句子,运用细节想象,可以激活文言文的无限光彩。正是因为文言文具备骨架般的简洁,可以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融入头脑中积累的信息,让简短的单调的文言文变得有血有肉。这样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被动接受的模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上《捕蛇者说》 这一课,就有很多句子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无限想象。例如文中蒋氏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其中的“乐”字就很值得玩味。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乡邻们与捕蛇者生活的异同。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这恰恰说明:苛政赋敛毒于蛇。从孔子的“苛政猛于虎”开始,其间历经千年,老百姓的负担却是有增无减,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弄得民不聊生。本文所反映的正是中唐时期广大人民痛苦生活,可见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作者以“乐”写悲,一个乐字,包含了多少内涵。

五、启示人生态度,展示古文智慧光芒

激趣促学 提升文言文教学实效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096-01

目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过于注重解释字词、分析主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兴趣是学习的老师,一节成功的文言文课应达到“三日绕梁”的效果,让学生感到兴味盎然、意犹未尽。文言文词句、内容较难理解,教师尤其要注意激趣促学,营造充满趣味的教学磁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学习。

一、通过朗读激发兴趣

文言文艰涩难懂,是教学的难点,要想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教师就应该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的探究欲,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诵读是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基本方法,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刘大魁善于朗诵文言文,深知诵读对于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他曾在《论文偶记》中说:“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朗读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课文《五柳先生传》时,教师可以安排合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节奏,体会到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可贵品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范读、集体读、个人自由读、小组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这样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五柳先生,让学生走进古人的世界中,去体会古人的喜怒哀乐。

二、创设文言文学习情境

与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相对较难,有时文言文叙述的场景学生很难理解,需要现场设置情境来重现。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语文教育有自己的特点,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某些实际场景来虚拟设置场景,让学生走进文言文,“亲历”其中的故事。例如教授沈复的《童趣》(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教师可以用一首歌曲《池塘边的榕树上》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体验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创设出来的情境中阅读《童趣》中的相关内容,与作者一起享受“观蚊如鹤”“神游山林”的乐趣,慢慢地学生便走进了充满奇思妙想的文言文世界中。

三、加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教师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文言文素养,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帮助。在具体讲授文言知识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发展过程,用充满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例如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用一种紧张的语态,让学生感受到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以及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而在讲述《童趣》这篇课文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突出童真的语气与趣味,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小时候的天真无邪。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教师应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与创新性。这样,教师便能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文言文学习中。

四、体系化地进行教学

掌握知识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知识,才会感到学有收获,进而有信心投入下一步的探究学习。教学是一个体系,教师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形成体系化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切实提高文言文素养。以《马说》为例,教师可先对所在单元主题进行一个概述,让学生明白本单元以及本课的任务要求、课文学习所需时间等,设计讨论出几个主题,让学生们在学习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讲授《马说》这篇课文时,教师还可以引进一系列写的活动,将读写充分结合在一起。对于文言文的形象赏析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根据课程目标以及考点来讲授文言文形象赏析技巧,在讲授这些知识点时,可以通过设计小剧本、课本剧的形式来更深层次地探讨文言文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形成体系化的认识。

总之,文言文教学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他们能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循序渐进地教学,让学生慢慢地接受并喜欢上文言文,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激趣探幽 篇4

一、新旧沟通, 通过联想激发兴趣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并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 在教学中, 有意将初中和高中、新知与旧知、已知和未知联系沟通, 学生通过联想回忆, 就能有较多的表现机会。再如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读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用法、文言句式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如能让学生自己回忆、比较、归纳、整理、新旧沟通, 学生必能从量变到质变,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在较热烈的场面中温故知新、系统学习。

二、巧用对联, 在幽默诙谐中激发兴趣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一的对联的重要源头, 许多文言文本身蕴含了不少的对联故事, 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个特点, 激趣教学。

在教《勾践灭吴》时, 我先讲了破釜沉舟和卧薪偿胆的历史故事, 然后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写出一个上联“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要求学生写出下联。全体学生活跃起来, 兴致勃勃, 都想一试, 当然他们很快就知道“卧薪偿胆”对“破釜沉舟”, 但前后部分却对得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尽管如此, 但都融入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当然, 当我把蒲松龄的原对“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偿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告诉了学生, 学生虽然惋惜一片, 倒也学得有味。

又如教先秦诸子散文单元时, 一开始我也写出上联“眼珠子, 鼻孔子, 珠子竟在孔子上”, 随后向学生征求下联。在学生冥思苦想, 不得要领之后, 我提示:“‘珠’取谐音‘诸’, 眼、鼻可以用‘眉、须’相对。”后来学生在热烈场面中对出下联“眉先生, 须后生, 后生反比先生长”, 都不免大笑, 更增添了对诸子散文的兴趣。

三、自制朗读、背诵录音, 激发参与兴趣

文言文中有许多篇、段要求识记、背诵, 如只一味让学生被动记、背, 效果总不太好, 我于是动员学生用磁带录下自己的朗读和背诵, 然后拿到班上, 利用课堂或午读时间, 播放录音, 既让学生校对, 又让学生评比, 必要时, 还让学生根据录音听写。这样, 既检查了学生朗读、背诵的情况, 又训练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而且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 真正体现了“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特色。

四、组织看电影, 激发视听兴趣

“鸿门宴”是《史记》中写得很精彩的一个场面, 这篇课文也是教材中的重点篇目, 其中教学要求中要求能正确理解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尤其是其性格中的悲剧因素。但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 对项羽还知之甚少, 要求学生客观全面地作出分析是很困难的。为此, 在教学前, 我先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电影《鸿门宴》或《霸王别姬》, 学生先理解影片中所再现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形象, 然后学习课文《鸿门宴》, 这样, 诱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课文中的文字描写、影片中的生动形象, 在学生头脑中必能交相融合, 既较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也加深了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印象。

五、开展活动, 激发竞赛兴趣

文言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基本功, 也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但实际上学生这项基本功掌握得还不够扎实。为此, 在教学完文言文进入复习时, 我先在各项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以组为单位开展背诵比赛, 如一个单元四篇课文, 每篇课文做两个签, 要求每组由组长推选两名参加比赛, 参赛学生抽签决定背诵课文。在此基础上, 我召集所教的两个班利用星期五晚自习时间在教师会议室开了个朗诵会。会前, 我先布置了让各班推选五名代表参加朗诵比赛, 内容为所学的文言文。我还精选了一些古文知识的竞赛题用, 穿插在诵读比赛过程之中。此项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同学背诵文言文的兴趣, 也使很多同学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同时促进了两个班的学习交流和团结协作。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激趣导入艺术 篇5

常言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 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好比音乐家定好了第一个音, 才能找准音乐的调一样, 上课前的“定调”尤其重要。因此, “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组织结构中就占有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 要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内容, 精心设计和选择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提高“导入新课”的艺术性, 激起学生探究的强烈欲望和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所选编的文言文为例, 谈一谈文言文教学的激趣导入艺术。

一、故事激趣

【案例】《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导入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故事1:毛遂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与平原君缔约联合抗秦。

故事2:在威风凛凛的秦王朝堂, 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 揭穿秦王夺璧的阴谋, 完璧归赵。

故事3:在唇枪舌剑面前, 诸葛亮以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群儒, 使孙刘迅速结盟。

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 烛之武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 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 而且还派兵保护郑国的呢?让我们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领略他的大智大勇。

二、歌曲激趣

【案例】《苏武牧羊》的教学导入

欣赏民歌《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民歌唱得好, 一个人的品性就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练出来的, 越是磨难就越显英雄本色。让我们心怀敬意走近“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大汉英雄苏武。

三、诗歌激趣

【案例】《鸿门宴》的教学导入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曾经威名远扬, 所向披靡, 巨鹿之战中演绎战争史上经典破釜沉舟的西楚霸王项羽, 最终陷入十面埋伏, 面对滔滔乌江水洒泪悲歌“奈若何”。刘邦出身市井最终却能打败项羽, “守四方”。人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的性格弱点导致其在鸿门宴上一失足酿成了垓下之围、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千古遗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名篇《鸿门宴》。

四、名言激趣

【案例】《赤壁赋》的教学导入

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年) ,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这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政治上失意彷徨, 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讲述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 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 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充满哲学意味, 凝聚人生思考的千古名篇《赤壁赋》。

五、对联激趣

【案例】《陈情表》的教学导入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由此可知, 《陈情表》乃写孝的“至情至性第一文”。预习本文后, 你认为下面的对联拟得好吗?

1. 陈情一表真名世, 忠孝二字感君心

2. 陈真情字字催人泪下, 表忠孝句句感君肺腑

3. 零丁孤苦祖母抚养恩似海深, 人命危浅李密尽孝情比天高

六、情境激趣

【案例】《兰亭集序》的教学导入

(多媒体影片展示书法作品《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书中极品。全文324个字, 个个笔墨酣畅, 后人评其为“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天下行书第一”。据历史记载, 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 并日夜赏玩临摹之, 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后, 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 后来此墓被盗, 真迹永远失踪, 成为千古憾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兰亭集序》又是文中上品。这篇序是王羲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次聚会后, 雅兴大发之际一挥而就的。今天, 我们就一起到这个名篇中品一品1600年前的美景、雅事、幽情。

七、悬念激趣

【案例】《荆轲刺秦王》的教学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听到荆轲这一慷慨悲歌, 我们仿佛穿越历史来到了战国时, 目睹了燕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 与荆轲在易水边诀别。荆轲就车而去, 终已不顾。壮士心怀此去不复还的悲壮, 踏上了只身刺秦王的征程。大家想知道力孤势单的燕国刺客与力大势强的秦王这场实力悬殊的的较量是怎样展开的吗?想知道图穷匕见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那就让我们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 走进这一剑拔弩张、步步惊心的历史斗争场面去吧!

除了以上的方式, 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成功导语的设计, 可以迅速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最初的几分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精神振奋, 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课堂学习中, 冲淡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感。导入新课是一种艺术,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需要精心设计, 大胆创新, 成为好的“导师”, 引领学生步入文言文殿堂。

文言文教学激趣 篇6

在教自己的学生学文言文时, 笔者寻找到一种方法: 对联激趣, 引导学生去开掘自己学习文言文的巨大潜能, 乐于学习文言文, 深入文本去感受文中之美。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教学实践为例说明, 供同仁参考。

篇目: 《兰亭集序》 ( 以下简称《兰》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9页)

对联:

( 一) 右军书力屈万夫, 韵高千古; 羲之文情撼百世, 理布九州。

( 二) 银钩铁画天地恋, 群书照千古; 茂林修竹风云依, 孤文垂九州。

创意: 以对联 ( 一) “右军书力屈万夫, 韵高千古”这一引自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褒评王羲之书法艺术“力”“韵”极致的名句, 告诉学生作为书圣的《兰》文作者, 享誉历史的是他“屈万夫”“高千古”的书法之“道”, 而非其官其品其行乃至其文。再以笔者创作的“羲之文情撼百世, 理布九州”引导学生知晓书圣还是诗人, 还是散文家, 甚至也善琴棋书画, 他的《兰》文不仅文字清新隽永, 意境芬芳四溢, 空灵潇洒, 其旨其理其趣亦纵横澎湃于字里行间。

对联 ( 二) 点出书圣书艺的“铁画银钩”, 其书法作品流传后世, 楷、行、草众体兼善, 可鼓励学生去网上或书店寻找一番, 观摩其笔迹, 开阔学生视野。

品味性导读:

1. 教师朗声诵读《兰》文一、二自然段, 让学生听读时基本把握作者行文脉络, 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景色之美、环境之美, 聚会之乐、饮酒游戏之乐、作诗抒情感怀之乐。

2. 要求学生细读一、二两段, 从文中找出与上述文章脉络对应的原句 ( 如: 景色———“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事件———“会于”“修禊”) , 结合上下文思考赏析 (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其作用如何?) , 并用自己的话或借用一些成语来评议这两段文字, 形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与同学交流分享。

3. 结合文本赏析“幽情”之所在 ( “引以为……一觞一咏”) , “极视听之娱”的具体内容 (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 “可乐”的内涵 ( “一觞一咏”“游目骋怀”) 等关键内容, 以深入地理解此文之所以流传百代, 脍炙人口, 乃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巧妙融于一体的技法, 并用心学习这种写法。

4.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兰》文三、四自然段, 赏析相关语句, 把握作者由叙事写景转入议论抒情, 由情转入理趣, 由乐而痛而悲的行文变化。

高考链接:

1. 网络查询近五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 选取近似《兰》文内容或风格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 进行独立阅读, 然后试就其行文的某一相近于《兰》文的特点, 对比《兰》文进行同异赏析 ( 不少于200字) 。

2. 自拟一副每联超过十字的对联, 对所选之文的某些特点进行概括或揭示, 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3. 完成文后试题并自判得分。

篇目: 《赤壁赋》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32页, 以下简称“《赤》文”)

对联: 子瞻一生坎坷, 谪贬黄州赋赤壁, 抒写遗世独立雅兴; 东坡才华横溢, 泛舟月夜凌万顷, 谈论盈虚消长哲思。横批: “昭晰无疑” ( 刘熙载《艺概》语) 。

创意:

1. 以上联所言“坎坷”“谪贬”概括苏轼的人生旅途曲折崎岖, 在仕途上屡遭打击, 以引起学生对作者生命过程的关注; 又以“赋”“抒写”“雅兴”等词揭示苏轼在艰辛的人生旅途中从不向曲折坎坷屈服, 而是以游山水、述雅文、寄情思、论今古的方式来与命运抗争, 终于写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 既驱除了胸中的块垒, 又抒发了满怀的情思, 不但为时人称道, 还流传于后世, 以此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崇敬, 关注其作品, 然后迫切地阅读《赤》文及相关文章。

2. 用下联中的“横溢”“泛舟”“谈论”“哲思”等词语概述苏子的个体生命质量之高, 在艰难处境中亦能泰然面对, 且总有不同寻常的洒脱与旷达, 总能以游山水赋美文的独特方式, 来迸发自己生命的伟大张力, 来体现其作为时代睿智者可命运多舛却又决不屈从的生命形态。以此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崇敬, 深入文中去与作者对话。

品味性导读:

1. 引述“东坡文虽打通墙壁说话, 然立脚自在稳处”, “欧文优游有余, 苏文昭晰无疑” (《艺概·文概》) 等古代文人对苏轼文章的评价, 打开学生的阅读思维, 让学生看到些文本外的景色, 开阔阅读视野。

2. 投影“赋, 古诗之流”“言情之赋本于《风》, 陈义之赋本于《雅》, 述德之赋本于《颂》”“诗为赋心, 赋为诗体”“赋别于诗者: 诗, 辞情少而声情多; 赋, 声情少而辞情多”“叙物以言情谓之赋, 索物以托情谓之比, 触物以起情谓之兴” ( 《艺概·赋概》) 等古代文论中关于“诗”与“赋”的关系与区别、“赋”与“比”“兴”的区别等论述, 帮助学生理解文题“赤壁赋”中的“赋”, 并拓展关于“赋”的知识, 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最后能清楚“赤壁赋”即“赋赤壁”, 也就是记述作者游历赤壁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3. 要求学生放声诵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教师作些点拨并示范诵读, 以激发学生的情趣, 使他们对文中所描述的景色、寄托的情思有较深入的感受, 并在诵读过程中对上述有关“赋”的阐述有实质性的理解。

4. 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思考相关语句 ( 如“愀然”“正襟危坐”“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知不可”“托遗响”) 所蕴含的情思以及行文的作用, 并结合上下文, 找出相关文句印证对联上联所言之“雅兴”, 形成200字左右的文字, 与同学交流分享。

高考链接:

1. 课外上网搜集当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 找到以苏轼文章为文言文阅读试题的文字材料, 独立阅读, 就其中的某一情思或表达方式与《赤》文对比阅读, 就语言美、构思技巧或行文意旨方面的异同进行对比赏析, 写成200字以上的文字; 然后查阅其他人是否有相同 ( 近) 于自己的赏析, 并对照评判自己的赏析水平。

2. 独立完成试题并自判评分。

篇目: 《游褒禅山记》 ( 简称《褒》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35页)

对联:

( 一) 游山探洞述文, 乃表面笔墨; 说志论力析理, 是骨髓情思。

( 二) 华山乃“花山”之音谬, 王临川述文, 夷近险远警醒吾辈; 浮图为“慧褒”之化身, 荆国公论道, 志力物相妙示玄机。

创意: 对联 ( 一) 侧重揭示《褒》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述当年的游历, 来表述作者述说文理以诲人的意旨, 引发学生深入文本的兴趣。对联 ( 二) 针对《褒》文首段探究“华山”读音的相关文字, 以及游洞之“夷近”“险远”之不同景观, 提示学生感悟读书学习亦有类文中所述, 不下工夫查证, 不深入“险远”, 就很难“极夫游之乐”, 只能得到些表面的东西; 不明了“志”“力”“物”“相”及其内在关系, 也就难于“无悔”, 而常为人所“讥”。

品味性导读:

1. 要求学生诵读《褒》文第一自然段, 注意“褒禅山”又名“华山”及其来历, 尤其注意原文述说碑文“花山”以及“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等词句, 发现笔者对“华山”之“华”读音的辨述以及用意。之后教师诵读此段, 注意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中的第一个“华”读为阴平 ( “花”音) , 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2.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把握作者记述众人游山探洞的经历, 作者随众出洞未尽游兴的遗憾,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余有叹”等议论文句的作用, 并释析相关文句, 印证对联 ( 一) 所言的“表面笔墨”“骨髓情思”的含义以及所揭示的《褒》文写作的深刻意旨。

3. 学生诵读1 ~ 4自然段, 教师投影对联 ( 二) 并要求学生诵读完文本后齐读并思考, 然后再诵读一遍第一自然段, 将“华山”之“华”全读阳平声; 教师亦诵读此段, 将“华山”之“华”全读阴平声, 师生讨论“华山”之“华”究竟该读阴平还是阳平, 作者为何要用这么多文字述说“华山”乃“花山”之“音谬”。要求学生就此写一段文字, 表达自己的看法, 并阐述理由。

高考链接:

1. 上网查阅近年高考试卷中的对联试题, 就内容、要求等方面作些力所能及的分析, 就“对联”这种高考试题谈些自己的见解, 形成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与同学分享; 并拟写一副对联, 表达自己文字的意旨。

2. 以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为浏览对象, 查找近似《褒》文的文言文阅读试题文字材料一则, 就文中近似《褒》文的记述或议论文字进行赏析, 并与《褒》文的某一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写成百字短文。

上一篇:智能穿戴户外运动服装下一篇:高温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