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户外运动服装

2024-10-24

智能穿戴户外运动服装(共5篇)

智能穿戴户外运动服装 篇1

一、运动与服装的发展

运动对于人们来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生存,为了获得基本的物资四处奔走,后来逐渐演变成现代生活中的体育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时代的到来取代了人类的自身力量,人们更多的通过使用工具来进行劳动,这样人们活动身体的机会越来越受到环境和工具的限制,长期以往导致人们身体健康的急剧下降。人们需要更多的体育活动,通过运动健身可以预防和缓解繁忙工作所带来的疲劳和压力,通过运动身体肌肉得到很大一定程度的缓解与增强。面对人们的运动需求,在运动服装的设计中既要满足人们运动舒适性同时还要满足人们运动的功能性。

科技的进步使得运动更具有产品之间的交互以及具有功能方面的协调性能,通过智能穿戴的运动产品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与外界分享和互动,使运动充满了乐趣。运动装的功能性和时尚化赋予了人们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户外环境下的智能穿戴助力服装也是一个发展方向,人们穿着的观念不断更新,高科技使运动无极限,智能穿戴服装也具有一定的科技未来感。

二、仿生设计方法的应用

在服装设计中利用仿生学设计思维,生物经过数万年的演变进化和发展各具特色的非凡能力。其整体的功能渐趋优化,值得我们去效仿和设计。仿生设计是人们通过观察自然或人造环境,把具有特色的因素提取出来,应用到设计上的一种方法。它遵从服装设计的一般规律,从造型美观,合体舒适,活动方便出发,设计出实用新型的服装。服装上有许多仿生演变的种类,如燕尾服、鱼尾裙、蝙蝠袖、喇叭裤等造型。社会进步人们开始模仿生物,逐渐形成仿生学这门独立的学科在设计中运用仿生思维分析生物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生物进化的优点用于智能助力服装的设计。

服装的仿生设计时参考仿生学的研究方法,结合人-服装-环境系统,通过分析借鉴户外模仿生物系统中的有利因素,并应用在服装设计中。在体育运动领域里,比赛服泳装的设计成鲨鱼装运用仿制鲨鱼的皮肤材料,其中其材质上由钛硅树脂做成的缓冲器,使人在水中游泳更加灵活自如。

3D打印(Three Dimensions)技术是制造业的一次革命,当下的时尚界已经被大大小小的3D打印服装铺天盖地的覆盖了,同时也不断出现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日常的普通生活中。这种新技术是服装行业最有新兴的宠儿,时装周上的3D打印巨浪来袭,以其科技性和未来感对服装制造业来讲是巨大的灵感来源和商机。科技与时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3D打印技术将是未来服装材质方面的发展趋势,期待更为成熟的3D打印技术给服装时尚行业带来新鲜的血液。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迫使纺织服装企业将会转向3D打印机器制造合作研发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3D打印在服装设计中的特色之处

智能穿戴助力服装是电子应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和3D打印技术等多领域跨学科的设计和探索,其产品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目前的科技水平发展有限,基于3D打印技术与服饰品结合方面还有待提高,作为对未来的户外运动智能服装的探索阶段,设计过程中考虑人体解剖学、人体工程学、生物力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利用创新的思维模式对传统服装设计理念进行突破和创新,明确设计思维的同时还要对新技术领域的突破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跨学科间的交叉设计最终达到用户满意的效果。服装与科技的结合是一个非常具有前景的方向,但是可穿性、技术性等多方面的问题,要出现在市场上还需要总很长的路。可穿戴设备越来越人性化,对于未来的智能穿戴助力服装的发展,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设计理论和设计思维的转变创新,才能更好的设计出与时代接轨的新型设计产品,增加自主研发新型助力智能服装,并使其在功能性上更加实用,使用过程中更安全。

四、3D打印在未来智能服装设计的创新及展望

智能穿戴助力服装的创新及展望从本质上来说,未来时尚智能助力服装是对未来的创新与改变,对于设计师来说,首先应该确立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人的需求,从而在设计中找到正确的设计方向。基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律,在服装设计中更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在设计中运用科技的力量并结合设计心理学来分析和总结其不同需求人群的特点,进行更好的以人为本设计服装。服装设计是一个艰苦创作和实验的过程,与纯艺术领域的创作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不能任由的放任自由,同时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必须在客观的限制和条件下综合进行设计。智能穿戴设计与服装的结合将会是一次服装革命,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能够使服装提升一个台阶。面料中加入的无数感应器,可以对人体的动作、生理变化的内在因素进行反应,从而把这种科技的元素运用在未来的时装设计,服装的功能性大大提升。

利用仿生学和当代的3D打印技术将服装设计的局部材质与传统服装结合,未来服装不仅局限在时尚层面逐渐的扩展到其它领域,如军事、医疗、娱乐、体育等领域,发展前景广阔。智能穿戴设备与人体服装结合将会是一场跨学科的挑战,不同学科领域交叉设计延伸,使得服装业趋于智能化、人性化。科技为人类造福。

五、结论

第一,未来的户外运动服装领域人们通过穿戴3D定制的智能服装,从而使人体与服装完美结合,在运动过程中能够提高人体机能,从而提高运动的效率。能够辅助人体运动对身体提供支撑和保护,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智能穿戴运动服装属于交互类设计,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智能穿戴、智能服装是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第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服装更趋向智能化、功能化、人性化等层面发展未来的服装除了在设计造型上进行设计,更加具有功能性和智能化。人们的穿着方式更加趋于智能科技与时尚健康结合,人与机结合互动设计层面越来越重要。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穿戴产品不断更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是未来服装行业发展趋势。通过3D打印技术定制户外智能装备,来实现正在的服装与科技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人们通过穿戴智能化装备从而提升人体机能及效率。

关键词:智能穿戴户外运动服装,3D打印技术,仿生学,服装设计

参考文献

[1]郭斌.基于肌肉功能模型的人机分析系统构建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2]Kinki.3D打印撬动高定时装周[J].纺织服装周刊,2013,27:78.

[3]张闪浅析3D打印技术在服装中的应用[J].国际纺织导报,2014

智能穿戴 篇2

小米手环登上了智能穿戴全球出货量第二的宝座,今年第一季度可穿戴设备全球出货量为1140万,相较于去年同期380万的出货量,同比增长200%。

Apple Watch二代曝光:有摄像头的智能手表

苹果计划在下一代Apple Watch的顶部边框位置增加一枚摄像头,下一代Apple Watch还将独立于i Phone使用,在内部配备无线芯片直接接入Wi-Fi网络,从而独立处理更高级的任务。

谷歌发布医疗级智能手表监测更精准

Google生命科学团队于近日正式发布一款医疗级智能手表,主打健康追踪功能。这款智能手表不仅可以实时监测佩戴者的脉搏、心率以及体温,还能对周边环境的光照以及噪音水平进行检测。对于医生或专业研究人员来说,可通过这款智能设备来实时监测患者的临床体征。

虽然Apple Watch与Android Wear都提供了健康应用,但功能距离真正的医疗级需求仍有不小的差距。Google针对医疗监测领域而推出这款智能手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医疗级应用的精准度,从而为这款手表的佩戴者提供健康监测,来达到提早发现疾病的目的。

Google智能药片即将量产

Google的ATAP(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Products Group) 联合Proteus推出的在肠胃中检测各项身体数据的智能药片马上就要开始生产了。

这种智能药片传感器表面积只有一平方毫米。购买者吞下后, 随着药片的溶解,传感器会停留在肠胃中,记录心跳等各项数据,再将这些数据发到贴在皮肤上的贴纸;贴纸会将这些数据通过蓝牙传递到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上,再以App的形式记录,展示,分析用户身体状况等。

智能穿戴技术与应用探讨 篇3

该技术系通过计算机和先进的电子技术, 把时尚电子产品作为服装及衣着的附件, 完成各种相应实用功能的前沿高科技信息技术, 该技术系将时尚电子产品利用计算机以及电子技术的先进技术, 制作成为服装或者一桌的装饰, 将各种实用的前沿的高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到一起, 是一由传感器、驱动器、显示器和计算机元素组成的物理世界, 这些元素无缝嵌入到我们生活中的物件中, 构成通过不间断的网络连接在一起的提供了有趣的数字世界的智能环境, 为我们带来全新的更舒适和便利的生活方式。其硬件集成度高、嵌入系统更智能, 还包括其他配套的创新材料、图形设计、传感与无线传输技术等。为满足用户不中断正在进行的任务, 它还能进行多任务操作。它将伴随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娱乐中随时提供帮助, 就像穿戴一样尽可能不引人注意。

1智能穿戴相关主要技术

智能穿戴技术系统并非简单地把计算机微小化后直接穿戴在人们身上, 它需要运用与发展很多关键技术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以满足人们的应用需求, 主要有:高效能源技术, 无线连接技术, 无线自组网络技术, So C片上系统技术, 移动数据库技术, 人机交互技术, 嵌入式系统技术。

2智能穿戴技术及其产品研发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展望探讨

作为当今科技前沿与热点之一的智能穿戴技术, 目前主要以概念性产品为主, 多数的研究领域是健康关怀、监控系统和助理系统。尽管该技术系统市场前景广阔光明, 甚至有望再现智能手机的辉煌, 虽众多智能穿戴技术系统已经面世, 但与大众用户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仍有距离, 人们对该技术系统的要求远高于当前所达到的水平, 直接影响了用户的购买行为, 智能穿戴技术系统成熟之路还很长, 真正迈入规模商用尚需时日。要想取得突破性发展, 在这项技术发展成熟普及前, 制约因素、限制条件、发展定位等仍有诸多关键问题需明晰理顺。

(1) 由于科技水平及成本水平等其他因素的限制, 目前昂贵的价格、成熟度还不够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期望水平和性不易做到较高性价比的功能选项, 使得它还未能迅速普及。产业成熟与技术积累还需较长时间。智能穿戴技术设备是日常电子消费品, 支撑其发展的电子技术、感应技术更新换代极快, 电子消费品市场制胜的法宝就是高性价比, 相对于手机、电脑, 智能穿戴技术设备的集成度高、感应设备多、电池技术先进、成本会较高。智能的高性能与低价格不易平衡, 这成为智能穿戴技术设备扩大市场规模的重要制约因素。

(2) 消费市场不可预见的混乱和错位。传统手表市场的特征基本表现为小众、高端、精密机械与奢侈品, 会在商场与珠宝、金银饰品一起销售。数据表明, 消费者中的10%会通过携带品牌机械表表明身份;消费者很少佩戴像石英与电子手表一类的低端手表, 而采取手机计时。智能手表想要重新进入市场, 就要面临激发消费者30年前的戴表热情。

(3) 智能手环需要随时戴着, 不够方便。尤其对女人来说, 这是一项挑战, 万一它不搭配今天的裙子怎么办?其次, 它只提供简单的数据显示, 没有搭配算法和专家整合, 通过数据结合个体信息, 提供更为智能的建议, 比如, 提供一份具有操作性的、个性化的减肥计划。单纯的数据, 很易让人厌倦。

(4) 无边界竞争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智能手表将手表、智能手机终端、电子医疗器械等方向结合到一起, 没有固定边界, 行业竞争边界模糊, 不光包括传统的老牌手机品牌, 还有电子消费品、互联网厂商, 以及医疗器械领域, 还包括新出现的创业者、设计者或者山寨厂家更是数不胜数。

(5) 要求不能妨碍人体美观如同人体身上的一个器官般隐形而自然并随时可以使用。

(6) 要求为整合性功能的智能产品, 别让人根据不同的需求还得戴上不同的产品。

(7) 满足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个性化、多样性的需求。

(8) 要满足一定的刚需, 多是作为手机的辅助性产品存在。一般只是一个记录数据的终端, 而查看数据和操作等均需要在和它联通的手机上操作。

(9) 急需杀手级应用服务。现阶段其应用服务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主要是以信息交互, 现实感增强、人体监测以及运动量计量, 信息的推送服务为主, 而大多数的应用服务可以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上直接或间接实现。目前, 缺少杀手级应用的智能穿戴设备, 很难吸引大众用户, 购买者多以科技发烧友为主。实用性不足成推广短板等主要问题, 成为能否普及的关键要素。在一定程度上, 解放了用户的双手, 一些功能的设置也确实能让用户的生活更为方便, 但是目前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 仍处于嘘头有余实用性不足的尴尬境地。更接近消费者生活的设备更易获得普及, 至于会不会买单, 则取决于其能否真正满足需求, 短期而言它们还只能称为非主流。

(10) 应用服务、用户接受度等市场与消费习惯制约是难点, 用户使用习惯尚需培养。目前, 不少流行的智能穿戴设备并不能为用户提供优良的用户体验。谷歌眼镜作为业界标杆性的产品, 在体验上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眼镜的电池使用时间仅为5小时左右, 语音指令交换的准确性较差, 屏幕在强光下无法辨清, 无法调节音量或显示屏亮度, 无法关闭Wi Fi或蓝牙, 无法重新排列用户界面上的应用卡片或设置优先级等功能设计缺陷, 都极大地影响用户的使用感受。

(11) 如果忽视人体计算与健康助理的内涵, 其市场只会处在智能手机与高端机电装置的夹缝中, 难有激动人心的产品创新与市场发展。

(12) “第二屏”的设计理念, 成为智能手机的附属品, 只有关联智能手机才能产生功能的设计很难为用户带来独立和完善的使用感受。

(13) 技术制约是瓶颈, 产品的硬件尤其是电池技术亟待升级。技术太快、电池太慢, 遇到跟智能手机类似的问题, 在新电池技术出来之前似乎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智能穿戴设备的整体硬件技术的逐步成熟, 已经拉低了行业的进入门槛, 这场变革也将看似毫无魅力可言的电池推上了舞台的中央, 所有的智能穿戴技术系统都受到电池技术的制约, 这不是计算能力的问题, 但电池相关技术的裹足不前, 已成为制约这一市场的关键, 仍是硬件技术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和薄弱的环节, 亟待突破。电池技术不间断运行这些设备很自然地带来了能源供应的问题, 这些设备应该是电池供电还是无电池供电系统的呢?如果这是一个无电池供应系统的设备, 那么何种能源供应技术可以被应用?目前主流的智能穿戴设备主要以眼镜和腕表为主, 这样的产品形态极大地限制了电池的容量, 而电池微型化技术仍很欠缺;其次, 智能穿戴设备必须具备承载大量数据信息的交互能力, 而在信息数据交互的过程中电耗巨大, 势必对电池功耗优化以及能够长时间续航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但目前的产品在这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虽然电池技术近年来的发展相对缓慢, 但一些可穿戴技术领域的先锋人物却期待着能在未来几年实现突破。今后五年可以摆脱对电池的依赖的远程充电这样的技术将会推动行业的发展。但现在最大的挑战还是要生产出足够小的电池来提供服务。

(14) 设计和制造尺寸大小和外观美观的问题也是其中主要障碍之一。即使是现在, 大部分的可穿戴技术设备都不是真的“可穿戴”。

(15) 传统手表、机械手表都可长期不用管它, 而智能手表则要定期充电。我们需要充电的东西已太多了。智能手表的防水防震, 及多样性和美观, 可能暂时都无法与传统手表媲美。我们真的需要在手表上加载这些看上去有些过度的信息吗?其功能似乎也太少了些。而过小的屏幕, 也局限了这块平台上A P P的发展。

(16) 仍不够轻盈, 而且不足以无缝连接, 对于如何与其他众多设备的有效连接问题, 仍需厂家迫切解决。

(17) 数据变得大而复杂, 如何处理、访问数据, WIFI和移动数据通信技术是否跟得上?

(18) 会让人们过度依赖科技, 就像智能手机, 这样的设备将对人们的交流、导航和效率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但也让我们更加迷恋科技, 更易忽略周围的存在。当我们与数字世界互动的门槛降低后肯定会花更多时间在上面。可能会涉及一些隐私和个人安全问题。

(19) 发烧友所追求的最终只能是小众消费, 除非有一天它们变得足够便宜、足够易用。

(20) 若智能眼镜也变成一个不是随时携带、只在某些场合才拿出使用的东西, 它作为“穿戴式”产品存在的意义似乎也荡然无存。可能只有到了它像电影里显示的那样, 如同隐形眼镜般无形、轻巧, 并提供视力矫正等必需的功能, 才能真正渗透我们生活的每一刻。

(21) 硬件相对易得数据分析较难。智能穿戴技术系统最先在健康及运动领域落地, 这类设备相对简单, 比较符合目前社会主流人群的健康和运动需求。通过对用户身体各个健康以及运动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对用户体质和健康状况进行风险评估, 并结合数据给出一些睡眠、饮食、运动等的分析报告及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健康建议, 让用户保持较为稳定的身体健康状况。设备系统研发商一般长于技术段, 而数据分析却需要医疗行业的专业人士和机构来进行, 跨界挑战不小。目前在智能穿戴技术系统后续的用户数据分析上, 产业链上端是缺失的, 后续数据的分析成为智能穿戴技术系统的难点。目前主流的智能穿戴技术系统, 其后续的数据分析都还是比较浅层次的, 尽管融入社交元素, 能让好友关系形成竞争氛围, 督促用户锻炼, 但调查显示很少有用户会连续使用超过半年。若不将产业链的后续打通, 该模式很难让用户对其保持长久热情。其发展方向不是赋予传统产品另一项传统功能, 而是作为整个数据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随身终端, 满足人们对个人信息服务更高的要求。只有实现这一点才不会显得多余, 从而具备广阔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玉, 张重阳, 郑世宝, 等.穿戴式多媒体系统[J].电视技术, 2013, 37 (8) .

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其应用 篇4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一种可以穿在身上或贴近身体并能发送和传递信息的计算设备,它可以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接入移动互联网,实现人与物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智能可穿戴设备分为生活健康、信息咨询和体感控制类设备。其中,生活健康类的设备有运动、体侧腕带及智能手环 ;信息资讯类的设备包括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 ;体感控制类的设备包括Kinect、Leap Motion等体感控制器 [1,2,3]。

1.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种类

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规划出不同的类型[4]。

1.1 应用功能

1.1.1 人体健康、运动追踪类

Nike+ 系列产品和应用(Fuelband)、JawboneUp、叮咚手环、Glass Up、Fitbit Flex。以上智能可穿戴设备,主要通过传感装置对用户的运动情况和健康状况做出记录和评估,大部分需要与智能终端设备进行链接显示数据。

1.1.2 综合智能终端类

Google Glass等。这些综合智能终端类设备也需要与手机相连,可是功能更加强大,独立性更强,未来将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主导产品。

1.1.3 智能手机辅助类

Pebble等,这些智能手机辅助类可穿戴设备作为其他移动设备的功能补充,一方面必须与智能手机等设备配合使用,另一方面可以简化智能手机的操作。

1.2 佩戴位置

按照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佩戴位置进行分类,虽然分类方法缺乏依据,但是其分类方法相对简单、界限清晰。主要有手(臂)环类 :主要以一系列运动记录手环、臂环为主 ;手表类 :Pebble等辅助类智能设备 ;眼镜类 :主要是以GoogleGlass等为主的新型智能终端 ;智能服装类 :主要由Geek开发,几乎没有正式发布的产品,例如可以通过转化太阳能为电子设备充电的比基尼、靴子等。

1.3已发布智能可穿戴设备 [5,6,7]

1.3.1 Google Glass& 微软眼镜

Google Glass内置GPS、动作传感器、摄像头等,可以指路、好友互动、拍照和拍摄视频,并与Google其他服务紧密集成,更是增加现实体验感。

微软眼镜命名为“Monocle”,该智能眼镜可以在观看实况比赛过程中,为用户提供相关的数据信息,增强现场体验感。

1.3.2 Nike+ 和 i Watch

Nike+ 和i Watch为智能运动手环。Nike+ 是一系列可穿戴设备和应用,主要为用户提供运动记录和数据分享等功能,产品包括 :Nike+Sport Watch GPS、Nike+ Running应用程序、Nike+ Sport Band等 ;i Watch所能实现的是简单的数据通信和中转。

1.3.3小米智能鞋和Heapsylon

小米智能鞋是由小米公司推出,该智能鞋能与小米手机连接在一起,不仅可以测算路线,还可以测算出跑步时的心率等情况 ;Heapsylon则是可以测量跑步者的步数、步距、速度和消耗的卡路里的智能袜子。

2.智能可穿戴设备相关技术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离不开关键技术的支持,这些技术可划分为感知层、个人服务层以及后台服务层等[8,9],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语音识别、眼球追踪、骨传导技术、低功耗互联技术、裸眼3D技术、高速互联网和云计算以及人体芯片等[4]。

2.1 技术层次

2.1.1感知层

通过各种类型感知设备获取人体相关信息,交由数据预处理模块处理。预处理包括:A/D转换、标示、封装等。由于人体相关生理参数和运动状态密切相关,因此监测用户的生理参数、并且“知道”用户处在何种运动状态下,可以区分人体是由于剧烈运动引起的生理异常或疾病引起的病理性生理异常,对准确判断用户的身体健康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由此,感知层应包括生理参数传感器、运动状态传感器。

2.1.2 个人服务层

个人服务层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中心,面向的人员是穿戴者,包括 :生理信息诊断模块、运动状态与危险动作识别模块、历史运动状态与事件队列、决策模块、报警模块、人机交互模块。生理和运动监测模块对应不同的分类器,执行相应的分类算法,然后将该分类结果放入历史运动状态与事件队列中。决策模块从该队列中取出生理状态和运动状态进行判断。感知层和个人服务层的处理单元之间连接用短距离通信方式,如Blue Tooth、Zigbee ;个人服务层和后台服务层之间的互联采用远距离通信技术,如Wi Fi、3G或4G。

2.1.3 后台服务层

后台服务层是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心,面向的人员主要有系统管理者和医生。功能单元主要有系统管理模块、服务响应模块、数据存储与分析模块。服务相应模块对多用户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服务、个人用户的既定服务 ;系统管理模块对多个警报信息进行分类、识别、优先级处理,以便用户能得到实时的救助 ;数据存储与分析模块负责为各个功能模块提供数据支持。

2.2 关键技术

2.2.1语音识别

语音识别常见于一些移动操作系统、软件和部分网站,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在输入上和人机交互时取代键盘和手写,真正“解放人类的双手”,提高效率。

2.2.2 眼球追踪

眼球追踪技术早已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心理学领域。眼球追踪技术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出现,将有可能催生出比触屏操作更“直观”,比语音操作更“快捷”的操作方法。

2.2.3骨传导技术

骨传导技术一直以来是一项军用技术,通过震动人类面部的骨骼来传递声音,是一种高效的降噪技术。

2.2.4低功耗互联技术

现已成功商用的蓝牙4.0可以很好地解决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能耗问题。蓝牙4.0技术的应用,使得智能可穿戴设备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距离更远。

2.2.5裸眼3D技术

裸眼3D摒弃了笨拙的3D眼镜,使得人们可以直接看到立体的画面。通过时差障壁技术、柱状透镜技术和MLD技术,用户可以在液晶屏幕上感受清晰的3D显示效果。

2.2.6高速互联网和云计算

当宽带或移动互联网速度接近甚至超过硬盘读写速度的时候,通过终端访问云数据就像读取自己硬盘里的东西一样容易。较大运算量的任务将在云端处理,再将处理结果发送到终端呈现在用户眼前。这样可大大降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成本并减少它的体积。

2.2.7人体芯片

人体芯片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医疗领域,但目前因为体积和安全的原因,人体芯片技术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3.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

3.1 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链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产业服务链主要包括芯片、传感器、屏幕、电池、设备厂商、系统平台以及营销模式等方面[10],主要的参与者及相关品牌如图1所示。

3.2 市场分析

中国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新兴市场,2012年市场规模为8.9亿元。随着智能手机和物联网技术的成熟,预测到201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可达26.1亿元,2012年至2015年复合增长率为30.9%。从细分市场看,生活健康类可穿戴设备最为热门,预计2012年至2015年复合增长率为33.5% ;信息资讯类可穿戴设备虽然在2012年只有2.8亿的市场规模,但随着谷歌眼镜的发布将迎来市场爆发点,预计2012年至2015年复合增长率为47%。中国作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市场之一,预计未来三年将实现35% 的年复合增长率。从电子终端演进趋势上来看,智能手机已经步入成熟期,厂商陷入了硬件参数比拼之中,产品形态和功能并未有颠覆性的创新。而作为新兴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并且符合用户“高便携性”的需求,极可能成为下一代主流的电子终端产品[11,12]。

3.3 国内外主流健康大数据云服务平台

国内外主流的健康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及支持系统包括Google Fit、Apple Health Kit、阿里健康云、腾讯健康云等[10],其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4.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4.1 存在问题

尽管智能可穿戴设备被炒得火热,但是该领域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应的产业链、商业模式等都没有成型[4,10]。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1 多为智能手机“配件”,独立性不强

大部分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大多是智能手机的辅助工具,一部分是对智能手机功能的拓展,一部分是对智能手机功能的平移。如小米智能手环,仅仅是对智能手机部分功能的平移。通过蓝牙连接后,小米手环可为用户提供闹钟叫醒、睡眠测试、运动记录等功能,只是作为智能手机(安卓系统)的辅助外设,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硬件设计、生产需要对接多个合作伙伴和厂商,其整个过程市场及其繁琐 ;同时由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手机的“配件”存在,需要和代工厂合作,内部审核流程复杂,模具评审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周期。

4.1.2 功能尚不完善,专属应用较少

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App市场,但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功能尚不完善, 专属应用较少。整个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呈现生态环境高度碎片化。市场上的各种智能可穿戴设备,由于各自运行的平台不同,使得开发商 / 研发者很难开发出适应多种设备的应用软件。

4.1.3 以数据为中心,用户体验差

大部分的智能可穿戴设备,都强调以数据为中心,实现与第三方数据的有效对接,主要集中在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综合等,以期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可靠的数据和分析。但是由于不同的健康大数据服务平台进行数据整合的方式、标准各不相同,导致数据标准多样化,不同平台间的数据不能互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机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智能可穿戴设备功能应用于用户的常规需求贴合度较低,不能满足用户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期望。

4.1.4电池技术亟待升级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电池使用时间一直是影响使用体验的重要问题。功耗、电池寿命都是阻碍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的因素,但是新的电池产品的研发及快速充电技术的研发进展缓慢,虽然在电池研发领域已经有所突破,但是受限于成本等问题,还未能大规模商用。

4.1.5费用昂贵,渗透率低

在目前已 经发布的 智能可穿 戴设备中,Google Glass为一流产品,但是其价格的高昂使其不能被中低收入水平的用户接受。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价格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4.2发展方向

虽然智能可穿戴设备存在以上诸多问题,但是该领域的发展势头却不可阻挡[10,13]。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4.2.1硬件

智能可穿戴设备未来硬件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电池和充电技术、屏幕和处理器三个方面。在研究柔性薄膜电池技术、非接触式充电技术等的同时,提高智能可穿戴设备屏幕的曲度、柔韧性和分辨率 ;并且研发低功耗处理器,使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实现人机交互的同时,更注重用户体验。

4.2.2软件生态系统

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蓬勃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产品类型将呈现整合与细分并行的发展趋势,不断整合新的应用和服务,力求为用户打造一体化的智能可穿戴体验 ;构建良好的软件生态系统,解决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跨平台的操作。

4.2.3大数据及云服务

可穿戴智能设备异军突起 篇5

智能手表成手机第二屏

在许多科幻电影或漫画中, 手表被演绎成千奇百怪的功能, 如地理定位、呼叫联络、变声工具、测血压仪、武器……无疑智能手表被人们赋予了无限的想象与憧憬, 或许有一天会有公益广告发出提醒“请小心那些戴手表的家伙”。

目前已有许多厂商推出了初步形态的智能手表。如索尼数月前推出的Smart Watch 2, 可以当做智能手机的第二屏使用, 几乎可以实现所有的智能手机功能, 简单触摸下手腕就能接打电话, 还支持远程控制。

而在今年的MIA展上, Pebble Watch智能手表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眼球。这款手表可以显示来电信息, 也可以上网浏览, 实时提醒邮件、短信、微博和社交网络信息, 还可以测试运动速度、距离等。另外, 当内置的蓝牙跟手机断开连接的时候, 手表会发出震动通知用户手机断开连接。这一功能对于那些神经大条、常丢手机的用户来说, 佩戴这样的手表或可减少一些麻烦。

与此同时, 一些戴在手臂与智能手机相连的腕带产品大量涌现, 如Jawbone UP手环。它与智能手机App相连, 可监测用户的睡眠、运动、饮食和感觉等, 这给未来智能手表融合医疗功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智能眼镜识别位置信息

看过好莱坞大片《碟中谍4》的人们应该会对电影中芯片隐形眼镜印象深刻, 不易被发现但却支持拍照、面部识别等功能, 能将佩戴者看到的信息联网传递至后台信息中心, 能够获取目标任务的相貌特征及相关信息。

这种芯片眼镜采用的是“增强现实 (AR) ”技术, 而AR眼镜也开始从大银幕走到现实生活中。

或许用不了多久, 对于第一次相亲会面的男女双方来说, 仅靠佩戴的智能眼镜便可获悉对方的年龄、生日、习惯爱好、家庭情况等足量信息, 将节省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

目前, 在智能眼镜领域仅有一款面市的谷歌Google glass。它内置处理器、内存, 用户通过其配备的触摸板、摄像头、麦克风、扬声器等实现拍照、视频通话、地图导航等功能。

不过, 智能眼镜在未来或许还要考虑到近视、远视、老花以及视力正常的不同细分人群, 毕竟眼镜作为一种工具性物品, 对一部分人来说是必需品, 但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说又是多余的。

日常生活移动互联网化

“可穿戴设备”的范围广, 除了眼镜、手表, 还有鞋子、腰带、袜子、佩戴饰品等等, 未来都有智能化的可能, 其中与运动、医疗等相关领域潜力巨大。

在此次MIA展上, 各种新奇设备涌现:蓝牙遥控飞车、小飞碟魔力便签贴、蓝牙立体音响Qube2。其中, Qube2是全球最小的一款蓝牙立体声音响, 与鸡蛋差不多大小, 可挂在钥匙链上, 体积虽小但音质饱满。另一款由LA-TRONIX生产的x Print Server企业级打印机, 体积比i Phone 5还小, 与普通家庭打印机相连, 当i Phone与其进行蓝牙连接时, 就可以随时打印手机中的照片等。

上一篇:审美创新下一篇:文言文教学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