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实录(共7篇)
文言文教学实录 篇1
文言文两则教学实录
《学弈》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生:古代的文章
生:古代的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侯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己习作课上的写的一些文章,都叫“白话文:”。白话文是从19的“五四”运动开始大力倡导的。古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区别。比如这个字(板书“之”)。谁能把它组成一个词语?
生:明日之星。
师:对,你们校园墙上就大大地写着这四个字。知道词语的意思吗?
生: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成为将来的明星。(众笑)
师:解释得不错,但这个“星”可不是让你们都去当影视明星、当歌星,它是指一切有成就的人。我再问你,这个词语中的“之”字当什么讲?
生:就是“的”的意思,明日的星。
师:讲得很明白。谁还能组词?
生:之乎者也。(众大笑)
师:“之乎者也”可不是一个词。这本来是互不相连的四个字,它们是古文里的一些语助词。不过也有人用它来讽刺那些白话文还写不通,却老想胡撰两句文言的人,如:“这个人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明白了吗?(生答明白)
师:还能组词吗?
生:军属门上有时贴一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其中的“之”字怎么讲?
生:当“的”讲。
师:也当“的”讲。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行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好了,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
生:“弈”就是下棋。
师:“学弈”呢?
生:学习下棋。
师:完全正确。你知道这一课是学习下什么棋?象棋?军棋?还是跳棋?
(该生无语,另一生举手)
生:这一课说的是学下围棋。因为古代肯定没有什么军棋,跳棋呀!
师:可是象棋自古就有啊!(另一生举手)
生:他们下的是围棋,我从图上看出来的。那个棋盘,还有那么多子儿,应该是围棋。
师:你很聪明。会下围棋吗?
生:不会,看人家下过。
师:好好学!围棋可是我们中国古人发明的,但现在我们的棋手往往下不过韩国人。你学好了,将来为国家争光。行吗?
生:(迟疑了一下)行!
师:好,经过片刻考虑说“行”,看来你说话很负责任。下面大家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你觉得读通了为止。(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读?(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有的地方读不通)
师: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吃力,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赞。这样吧,你们看一下注释。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多,一下子记不住。你可以按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记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了。大家开始做这个工作:标记注释,理解字、词、句。开始吧,给大家10分钟时间。(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生答明白)
(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学生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
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生重读此句)
师:谁再来读?(先后有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课文也好懂一点了?生:(齐)是。
师: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生: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很会下棋。
师:没有说得太明白,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生:他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啊,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比赛的金牌!(众笑)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
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者”就是作文章的人。
师:“读者”呢?
生:读文章的人。
师:“胜利者”呢?
生:胜利的……得到胜利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生答是)
师: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
生:叫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师:听着别扭!老师今天教导我们《学弈》这一课。别扭吧?怎么说?
生:人们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师:这样说多顺啊!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学生表现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生: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用箭射。
师:你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你这段话说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就显得有点死。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你自己的话,自自然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学生练习,有的互相讨论)
师:大家停一下。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有学生翻看注释)
生:这个“之”字的意思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没错。注释上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平常说话不会这样说。比如我说:“我们要听家长的话。”这个“家长的话”是不是教导我们的话呢?
生:是。
师:对呀!如果我们老是说:“我们要听家长的教导。”“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多累呀!(众笑)所以,按照我们平常的语言习惯,“一人虽听之”可以怎么解释?
生: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话。
师:你看,这样说就简单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翻看注释)这次你不要再看注释了,注释里只是整个讲了这句话,没有单讲这个“之”字。你得自己动脑子想。
生:这个“之”字还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变成平常的说法怎么说?生:弈秋的话。
师:恭喜你答对了!(众笑)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
生:只听弈秋的话。
师:再次恭喜你答对了!(生答谢谢,众笑)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的两个“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话。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生无人能答)
师: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想一想他想射的是什么?
生:射天鹅。
师:对。你看这个人,不但不好好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他还想猎杀珍贵的野生动物。(众笑)你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讲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老想着拉弓用箭射天鹅。
师:对他讲的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那个“将至”没讲出来。“将至”就是将要来到了,就要飞来了。因为“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将”就当“就要”讲。
师:你真不简单,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还有没有意见?
生:最后那个“射之”的“之”是指天鹅,但他前面已经说了天鹅就要飞来了,所以他要射的肯定是天鹅,不会是别的。所以最后这个“之”字说成“它”就行了。称动物的那个宝盖头“它”。(众笑)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按你的说法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说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掌声)
师:讲得很漂亮!大家看,这一段我们研究了三个“之”字,特别是第三个“射之”中的“之”,注释上并没有解释,但大家也理解了。很好!到现在为止,弈秋的两个学生各是怎么学习的弄清了吧?我接着提第四个问题:这两个学生学习的表现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呢?
生:书上有一句话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就是讲结果的。意思是:这第二个学生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绩不如第一个人好。
师:得了,一个问题全叫你一个人承包了!(众笑)你既然这么聪明,我问你,你刚才读的书上那句古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
生:两个“之”字都指的是那个好好学习的人。
师:非常好!这两个“之”字也有一个没加注释,他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解释出来了。请坐!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生:有人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吧?有人说:不是这样。
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有的人说,是他的头脑不如前一个人吧?也有人说,不是这样啊。我把他说的.“智慧”改成了“头脑”,说“脑子”也行。因为人们平常都这样说:“这个小孩脑子好!”不会说:“这个小孩智慧好。”(鼓掌)
师:这是这节课第二位获得老师们掌声的同学,祝贺你!
生:老师,我说得比他们还简单,您看行不行?
师:你真客气!(众笑)你说吧,让大家共享一下!
生:有人说他不够聪明,有人说不是这样。(掌声)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到前面来,站在台口, 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该生走上前,但行动有些局促忸怩,抓耳挠腮。众笑)
师:你看,掌声变成笑声了!你刚才漂亮的发方,多么优秀,所以赢得了掌声;现在为什么大家都笑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笑声)可能是笑话我吧?
师:大家的笑还是善意的,是看见你一下子变得那么腼腆,那么不好意思,觉得挺有趣。一个人不但要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而且行为举止也要大大方方,礼仪周全。特别是面对大庭广众,更要落落大方、文雅而又潇洒,你愿意这样吗?(生答愿意)那就大大方方到台前向老师们敬礼致谢。老师们再给点掌声鼓励他!(掌声热烈)看老师们多爱护你,去吧!
(该生大方地敬礼:“谢谢老师们!”老师鼓掌)
师:看,这样多好!回座位吧。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堂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生:老师,课文里有两个“也”字,好象都没讲,它们是什么意思?
师:你把这两个句子读一下。
生:第一个是:“通国之善弈者也”,第二个是:“非然也”。
师:问题提得好。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不知道,听我说。这个“也”字在现代语中最多见的是当“同样”讲。比如:“你去我也去。”“他朗读也很好。”都是这个意思。但在古文中,它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表示某种语气,它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跟现在的“吧”“吗”“呀”“啊”“了”等相似。如“非然也”,可以理解为:“不是这样啊”;“通国之善弈者也”,可以理解为:“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了”。你说这个“啊”和“了”是什么意思。
生:没意思。(大笑)
师:对,它本身没有什么含义。下面我们进行最后一项活动。看谁能把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完整地讲出来。这次讲,不要求越简单越好。刚才我们理解句子,越简单越清晰。现在要讲故事,应该在符合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挥,也就是说:可以添油加醋。(众笑)但要添得合情合理,加得有滋有味!我们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找三位同学讲。大家推荐三位同学吧!
生:我推荐我自己,我叫史维荣!(笑声掌声)
师:好一位维护自己尊严与荣誉的女同学!有个成语,就是讲自己推荐自己的,知道吗?
生:毛遂自荐。
师:差不多,只差两点!在你说的“遂”字上面加上两点变成“遂”(板书“遂”),“毛遂自荐”。毛遂也是一个人名,是战国时代平原君的门客。他自己推荐自己当一次“谈判代表”把事办成了。后来人们就用“毛遂自荐”来表示自我推荐的意思。好吧,现代女毛遂――史维荣女士请上台!(笑声)
(三位学生并排站在讲桌前,面向同学)
生:(自荐的史维荣)大家好!(师插话:很好,先行问侯!出于礼貌,哪位同学讲完了,我们都要报以掌声!对不起,打断你的讲演,重新开始吧!)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故事。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就在四千多年前(众笑),有一个人名字叫弈秋。他为什么起这样一个怪怪的名字呢?因为他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了,所以叫弈秋,说明他的棋艺已经到了丰收的秋天,结满了累累的硕果。人们见他棋下得这么好,就请他出面教两个人学习下棋。
师:想在他丰硕的果园里再增添两只金苹果!(众笑)
生:这两个字下棋的学生一个叫李中芳(学生大笑,纷纷往后看),一个叫赵迪。(学生又笑又看)
师:笑什么?(有学生说刚才说的两个人都是本班学生。众大笑,师亦笑)你太棒了!为什么单说他两人?是不是一个爱学习,一个上课尽走神?
生:不是,他俩是我的好朋友。这个李中芳还不错,上课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上课,她只听弈秋讲课;可是那个赵迪就不行了。(众笑)她一边上课一边走神,看起来好象是在听课,但她一个心眼想着:要是有一群天鹅飞来有多好呀!我拿起弓射它几只下来,可以饱一顿口腹。
师:那叫“一饱口福”,“福气”的“福”。
生:可以一饱口福。结果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老师……(众笑)
师:最好不要说“弈老师”,你不是说“弈秋”是人们称赞他的一个称呼吗?他不一定姓“弈”,也没听说有姓弈的。
生: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秋学棋,可是赵迪很快就跟人家李中芳差远了。(众笑)可赵迪还说:“我的脑子不如你,没你聪明!”但是弈秋却摸着胡须说:“错了,不是这个原因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你干什么事,学什么本领和知识,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然就什么也做不好,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们用的成语“专心致志”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师:真的不简单啊!下一位讲。(该生发言略――编者)
生:(讲演得过奖的王亚欧)先生们,女士们。(笑声)
师:这种称呼是从国外传来的,他们比较尊重女性,所以应该把次序调过来。
生: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各位光临今天的故事大全!(笑声)话说唐朝天宝年间,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越演越热”的时侯。地球人都知道,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人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一点不假。这天,正是春末夏初,贵妃娘娘刚刚在华清池洗完了温泉。觉得无事可干,就想下一盘棋。
师:弈秋终于快出场了!(众笑)
生:可是下棋唐玄宗不是杨贵妃的对手。于是,玄宗皇帝传来了太监高力十,问他通国上下谁人下棋最好。高力士说:“启奏万岁,小臣听说诗人李白棋艺不低。”玄宗说:“传我口谕:宣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听说了下棋的事,赶忙奏曰:“微臣李白不才,不敢在娘娘面前现丑。臣推荐一人必能令娘娘满意。”玄宗说:“此人是谁?什么背景?快快道来!”
师:这回弈秋该来了吧?
生:众位客官莫急,嘴急吃不了热豆腐!(众笑)话说李白长吁一口粗气,手捋三绺不长不短之须――我这个“之”字也当“的”字讲。(众笑)我下面开始扮演李白。启奏万岁,此人名弈秋,年已花甲。他乃我大唐天下最负盛名之弈手。日本使臣也派高人与弈秋手谈……
师:告诉大家什么叫手谈。
生:手谈就是对弈,也就是下棋,是一种文雅的说法。我接着讲。结果日本人也大败而去。(众笑)这时玄宗皇帝已被说得兴起,说:“派两个学生去向他学弈。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李白说:“臣领旨谢恩。”然后李白就给弈秋送了两个徒弟过去。其中一个名叫聂卫平……(大笑)
师:怪不得聂卫平人称棋圣,原来师出名门!另一个便是享誉全国、名扬欧亚的本人――王亚欧!(全场鼓掌大笑)
师:啊,你也是弈秋名下高徒!请问先生,您会下围棋吗?
生:不瞒您说,本人粗浅涉猎,学艺不精。曾想与马晓春小试牛刀,就是没有机会!(大笑)话说开学以后,聂卫平兢兢业业、专心一意好好学棋,惟师傅弈秋之言是听;而王亚欧那小子(众大笑)虽然也貌似听课,但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眼见秋去冬来,(师:又扯远了!)大雁准要南飞。(师:不是大雁吧?)天鹅也是侯鸟,到冬天也要迁移。
师:那不叫迁移,一般称其为“迁徙”。(师板书“迁徙拼音”并写“徒”与之区别)
生:好。天鹅也和大雁一样要迁徙。于是那个王亚欧就一心想着天鹅就要到来了。我得引弓射箭,命中几只,好献给老师弈秋。但时间一长,好坏就显出来了。虽然他与聂卫平同师学艺,但两个人的棋艺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师:孙悟空翻一个筋斗都追不上)就是。所以聂卫平成了棋圣,王亚欧明年才能小学毕业。(大笑)唐玄宗听到这里说:“这个王亚欧可能是小儿痴呆症吧?”但杨贵妃却说:“圣上此言差矣,那个亚欧小儿,非智不如人,是其不务正业,一心贪玩、不求上进也!”(鼓掌)
师:太好了。我问你,我国的四大名著你读过几本,最喜欢哪本?
生:都看过。《红楼梦》没多大意思,尽是家庭琐事。我最喜欢《水浒传》,里面一百零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他们的绰号我能背着说出一大半,《三国演义》我也喜欢。
师:他为什么能讲这么好呢?主要是他读书多。读书多,知识就丰富,所以语言生动。说实话,他的知识面和表达能力,就是和中学生比也丝毫不差!你不会骄傲吧?
生:不会。我没学好下棋就已经后悔了!(笑)
师:幽默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大家要像他一样多读书,好吗?还有一点我得告诉大家:讲故事可以创造发挥,展开想象,但这种想象一定要符合一般的人情和事理,不能有硬伤。例如,亚欧刚才说他曾想与马晓春小试牛刀。这可以,因为马晓春确实是一个围棋高手;但如果要说成想与姚明小试牛刀,就成了硬伤了。至于故事中把唐玄宗、李白都扯进来,好坏就是一种幽默了,是可以的。
《两小儿辩日》
师:刚刚见面,彼此都不认识就要上课,会有很多困难,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的介绍很短一共有6句话,但这6句话中有真有假,你们要认真听,学会分辨、要辨别真假。(1)我叫靳家彦;(2)是南山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3)今年60岁;(4)我喜欢阅读和写作;(5)两小儿辩日是我写的;(6)今天我们就学这个判断。
师:辨别分认它所以用辨,读这个字,进行组词。
生一:辨别
生二:辩论
生三:识辨、辨识
生四:辨解、辨论
师:因为要用嘴说话,所以应该用这个辩。不要怕错,只要敢说就行。读一下题目—
—两小儿辩日。我呀就不懂这个题目,今天我当学生,你们当老师,咱们师生互换一个位置。今天你们是师,我是生,两小儿辩日谁来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两个小孩在辩太阳。
师:古文用了五个字就说了你刚才的意思,哪五个字——两小儿辩日。古文有一个特点一个字,哪个字。
生:简。
师:古文是简,但意思却不少,读古文第一要把它的意思弄清楚。今天我两小孩就着太阳的问题用语言来进行争辩、进行辨别。拿起纸,咱们来读一读全文。要进入读文言的绝境,因此这样读起来和现在的白话文不一样,请同学们流畅地读一读。两小儿辩日齐读。
生:读。
师:我有一个字不认识,这个字“盂”念什么呀,你们以前认识吗?
生:认识。
师:是怎么认识的呢?
生:查字典。
师:我要是不认识的话,还有一个办法,问老师,不是,识声旁识字。什么是“盂”。
生:就是装酒的器皿。
师:嗯,比盘子的边高一些,比碗的边要矮一些,这种叫什么?叫盂,读一下盂。回到课文就读这一段,读全文,赶紧读。
师:当我遇到困难需要帮且,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吗?任何人遇到困难都需要帮助。所以你们这四人就当老师的小小的备课组,你们一起研究这篇文章到底怎么读,文章到底怎么解。我发给你们材料中也有注释,也有其它注释。看哪个组最好,给五分钟时间,自己组解决,只给五分钟。
生:讨论。
师:这是六年级的课文,再早些时是初中的课文。今天我们五年级就来读,读了五分钟,事先也没有接触古文,我请你们读一读,看你们自学使用之后能达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请你们看偏字,看讲义,不要看大题目,你们看题目的阅读和看书的阅读,要用不同的视觉扫一下。你们看偏字,谁来读,我不喜欢齐读,喜欢一个人一个人读。好,你愿意读吗?在她读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注意听,听什么呢?听她是不是在读古文,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不同,古文有古文的韵味,听她有没有读出这种味道。你不慌,准备好。
生: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读得真好,全班照她读的那样读一遍。
生:(齐读)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你先别坐下,你们看我读,孔子东游,游是什么意思,是游玩的意思吗?
生:不对,是学习的意思。
师:对,这里的游是学习、交流的意思,你跟人家学习、学流,这叫游。见两小儿辩斗。斗什么呢?为什么用斗,斗是什么意思?
生:斗就是辩斗就是争论、辩论。
师:问其故,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问明原因。
师:用白话说就是问你们在争什么,问其故就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要把它的意思放到古文中来,你再来读这一句。
生: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齐读)。
师:所有的同学把纸给扣上,跟我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齐背)。
师:多好,把古文的特点和我们的生活、体现和现代文的意思结合起来。这没有什么难的,你们说是吧。现在请你们其中一组替我讲一讲。[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我要求一个组起立,一个人一个人讲,其他人补充。他所讲的是代表你们组的水平,哪组来,不是你一个人,是你们组五个人,明白吗?
生:明白。
师:你们行吗?
生:行。
师:你们各组听一听,一是抱学习的态度,二是抱挑剔的态度。好,开始。
生:我请请其他小组补充,就是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近,而到中午的时候太阳离我们比较远,因此另一个他认为,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远,中午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近。
师:你们认为她说的对不对。好请你读出它的意思。
生: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
师:什么叫日初出,日初就是日始出这个意思吗?日初出,这个初,日初出,日刚出,它为什么念初?你看这是“刀”,这是“衤”这是衣服。你买来布要做成衣服,首先要干什么,第一步就要裁剪。刀把布裁开,引申为开始,所以叫做初。
生:这个初字以前跟衣服有关。
师:对了,你这个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生:听人家说的。
师:好,道听途说也是长学的一个办法。对不对,但是要记住,要追问他,你这个故事从哪来的呀,怎么会跟衣服有关系?每次孔子看见一件事都要问个明白,而且要再三追问。问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你懂了吗?再读,你就会读的很好。
生:读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
师:你们都能读得这么好吗?一齐读。
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对,但没读好。你们没有读出那个情,没读出古文的韵味。怎么读呀,也是什么意思?是个语气词,没有什么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呀、啊、哪”。有人说读古文最难的是感叹词,这是不对的,难的是实词。也就是说,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比如说“盂”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不懂,什么叫车盖,什么叫沧沧凉凉?我都不懂,这比呀、啊好懂吗?全班再读这个句子,读出韵味,读出味道来。
生:(齐读)。
师:就这样读,读得非常好,你们组能胜过他们吗?读下一个,读了这段,意思懂吗?懂什么意思?一个小孩认为什么,另一孩儿认为什么?
生:一儿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中午太阳离我们远,一儿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远,中午太阳离我们近。
师:下面就讲到为什么一个说远,一个说近?这二段我请两组来比较一下。哪组来?你们既向他们这组学习,也审视他们这里。要说明情况,要帮助他们。好,读吧。
生:(齐读)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能给我和同学们讲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句吗?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难道不是在远的地方就小吗?在近的地方就大吗?
师:你把全段的意思说一说。
生:就是一个小孩子说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的盖一样大。
师:什么叫车盖?
生:车盖就是一种马车的一种盖。
师:盖是什么形状的,圆的。以前只有王爷的马车有遮挡,五将的车没有遮挡,所以这个盖就像伞那么大。接着讲下去。
生:当太阳升到天中央的时候,却像盘子那么小,这不是在远的地方东西就小,在近的地方东西就大吗?
师:这个地方,谁有提问。我知道你要说什么,站起来。
生:她说远的地方和近的地方都是同指一个太阳,你不能说远的东西就小,近的东西就大。
师:你们说远的和近的东西就变成几个太阳了。
生:两个。
师:你们比编书的编者还高,你们打开教学参考看看,人教参上写,这不是远的太阳比近的太阳大吗?这句话是错误的,不应该说这个远的小,近的大。而应说远时小,近时大。如果说远的小,近的大,就变成两个太阳了;远时小近时大,这时就只有一个太阳。哪个准确?
生:远时小,近时大。
师:我把人教社的教参原始地给你们印出来在后面。这两位同学我就特别注意,她站起来我就想到她准会提这个问题出来。这说明什么,同学们初学古文就那么咀嚼、消化,去一点一点地品味、去读。这种阅读品质太可贵了。请你继续把这段讲完。
生:一个小孩说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的盖子那么大,当太阳升到天空中央的时候却只有盘子那么小,难道不是远时小,近时大吗?
生:(疑问)老师,她不是当升到天空中央的时候,而是到了中午的时候。
师:及就是到了的意思。懂吗?讲得真好,还有什么疑问?给他们鼓掌,哪一组讲得好?接着讲下一段,你们组敢讲吗?请你告诉我,敢吗?
生:(小声)敢。
师:说敢,要有点勇气。四个推一个代表,不行,你一定能讲好的,你最敢讲。所以我想请你做代表。
生:试一试吧。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师:什么叫探汤?为什么叫探汤?
生:因为汤是指热的水,把手伸到热水里面试试,所以叫探汤。
师:这到底是汤还是热水?
生:热水。
师:我们现在的汤是煲出来的,而古时的汤就是热水。有一句话叫“固若金汤”这里的汤就指热水。这里有一盆热水,我把手伸进去叫探汤。到中午的时候,热不热就好像把手伸到热水里面。你接着往下读。
生: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相信他能进步吗?给点掌声,再读一遍。你看老师们期望着你,同学们盼望着你。多好,我帮助你一齐读,你一定能成功。你看着黑板,咱俩一块读。
师:我们就看着同学们在课堂上生成,课堂上在我们的帮助下进步,这是我们大家最欣喜的事情,比自己进步还要高兴。你姓什么,叫什么。陈晓旋,我可以跟你握握手吗?
生:可以。
师:我可以拥抱你吗?
生:可以。拥抱。
师:还不鼓掌,等什么时候。你们一起读,大声读,从一开始不敢读到现在你敢读,会读吗?能爱读吗?
生:敢、会、爱。(小声地)
师:爱,又害羞了,今天不爱,明天不爱,慢慢你就会爱了,懂吗?全班读这两段。
生:(齐读)。
师:给课文分个段,实际古文是没有段,有时连个标点也没有,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读这两段要连在一起,为什么?是一个层次。因为第一个小孩说,离得近,为什么,因为看起来很大;为什么中午远,为什么,因为看起来小。早晨看起来大,中午看起来小,所以说近大远小。另一个小孩说,早晨看起来远,为什么,因为感觉冷,中午看起来近,为什么,因为感觉热。两个小孩针锋相对,把两段合起来读,懂那意思特别好,大家看着书读,读出味道来。
生:(齐读)。
师:这时候两个小孩就问孔子了,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
生:不能。
师:古文怎么说?
生:孔子不能决也。
师:再读,用现在的话就是,孔子不能判断。两小孩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什么意思?
生:谁说你知道的事情比我们多。
师:对呀。谁说你知道的比我多。孰就是谁;为就是认为、说;汝就是你;多知就是知道的多;乎就是呀、哪。“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孩是怎么说的这句话。
生:笑。
师:研究这笑是一种什么笑。你说。
生一:讽刺。
生二:讥笑。
生三:嘲笑。
生四:嘲讽。
师:讽刺、讥笑、嘲笑、嘲讽、冷笑,还有吗?对吗?听老师读,然后体会,这是善意的笑还是恶意的。到底是善意还是恶意?
生:善意,因为你的语气越来越低,如果是恶意的语气应该是越来越高。
师:文章并没有表成,是我读完文章以后的感受而读的。到底这笑是什么笑?
生:是恶意的,是嘲讽的笑,怎么可能是善意的呢?
师:好,咱俩的观点不同,我请教你一个问题,孔子知道大小的问题吗?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叫什么?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该嘲讽吗?该冷笑吗?
生:不该。
师:孔子实事求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他们会感到怎么样?
生:会感到失望,他们以为孔子能帮助他们解答。
师:哦,是失望的笑,但是那两小孩不认识孔子,他以为只是胡弄地笑?他们知道不知道孔子,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生一:知道,因为孔子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
生二:知道,因为根据两小孩的话:“谁说你知道的比我们多?”这是一个反问句,孔子是一位圣人。
师:你是圣人,就一定知道的比我们多吗?你是圣人不也答不上来吗?是不是这个意思。那你说他们知不知道孔子。知道,好,越点越明,就是要这样学,学不但要问,而且要思;不但要思而且需要辩;不但需要辩而且要服从真理。只要人讲的有道理,我就服从人,你们说孔子做的对吗?对在哪里,你说。
生:孔子他怕自己乱说会给小孩子误导。
师:对了,孔子虽是圣人,但他不是所有的天下事都知道,对不对,有没有天下所有事都知道的人?可能吗?
生:不可能。如果当时科技发达一些,孔子就知道了。
师:恐怕在今天孔子知道的科学知识都没有你们知道的多呢?时代的局限、历史的限制、科学技术的限制,你们承不承认。你们说是早上的太阳远还是中午远,是早晨的大还是中午的小?赶紧看材料,替孔子解围。同学们回去后去网上查一查,找出更的答案来解释。看完且明白的请举手,明白的请起立。这就是阅读的收获,我读了而且还明白了。好,我问三个问题就知道你懂不懂。
师:(1)早上和中午的太阳是不是一样大。
生:一样大。
师:(2)是早上大中午小?还是早上小中午大?
生:都不是。一样大。
师:为什么它早上看大,中午看小呢?
生:视觉、错觉。跟背景有关,不是近大远小的问题。
师:另外,太阳冷热与远近有关系吗?
生:没有,中午感觉热是因为太阳晒了老半天,地面就很热。
师:同学们都学过《太阳》这篇课文,太阳嗖地面距离有多远?
生:有1。5亿远。
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我们现在要把古文写成白话文有好几百字,甚至上千字,而用古文写这段话,用了多少字,知道吗?117个字。就是你们稿纸的五行多一点。这么短就把故事写完了。下面我请同学演两小孩,我们演一演,行吗?
生:行。
师:谁扮第一小孩,谁扮第二小孩?我扮孔子行吗?你们现在开始辩,辩得越热闹越好,你们自己什么观点都记住了吗?
学生表演。
师:到底怎么样,我样一起背诵全文。
学生背诵。
师:就这样一篇一篇读,一篇一篇地积累。把这故事的原文出处都记下来。以后读书一要用心二要记住三要做笔记。记要准确地做笔记,遇到不明白,有争论的地方标出来,当别人说的有道理时,要服从,这是最良好的学风。这节课我向在座的小老师们学到了不少东西,因此在课堂上你们也是老师,我也是学生,我们师生互动。
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文言文教学实录 篇2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常见条件是文言语法知识的难点, 因为涉及太多枯燥抽象的语法名称:宾语、代词、否定句、谓语动词、某词前置、前置到某位置……学生理解这个语法知识点通常有困难, 用鲜活的现代汉语和做例句能否化难为易呢?
师: (板书“文言文宾语前置常见条件之一:否定句中, 宾语是代词。”)
师:我认识成龙!
生: (惊讶) 啊?!
师:成龙不认识我!
生: (笑) 哦!
师:请大家帮我把这句话变成文言文。
生: (很踊跃) 吾知成龙, 成龙不知吾。
师:再把“老鼠怕猫, 猫不怕老鼠”变成文言文。
生:鼠畏猫, 猫不畏鼠。
师:“成龙不知吾”“猫不畏鼠”两句中有一句错误, 对一对文言文宾语前置的条件, 改正过来。
生: (半信半疑) 改为“成龙不吾知”!
师:正确!以此类推, 翻译“成龙不认识你”呢?
生:成龙不汝知!
师:翻译“成龙不认识他”呢?
生:成龙不其知!
师:“吾知成龙”和“猫不畏鼠”的主谓宾位置与我们今天的语言顺序相同, 但“成龙不吾知”“不汝知”“不其知”的主谓宾却与今天不相同, 都发生了什么改变?
生:“吾、汝、其”都放在了“知”的前面。
师:“吾、汝、其”都是谓语动词“知”的宾语, 这就是宾语前置。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个特点, 什么否定句会发生如此变化?
生:否定句中, 宾语是代词, 将宾语前置。
【评析】
设计思路:文言文的时间隔阂和抽象的语法是学习这个知识点的困难所在, 针对前者, 我特意选择了更接近学生生活的句子, 并且一反常态, 把文言从通常的阅读工具变为语言交流的工具, 拉近学生与文言的距离;针对后者, 我选择内容比较相似的简单句子, 通过直观的差别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法现象。
智慧启示: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解决教学难点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设兴趣点。可增加时代气息、制造悬念设兴趣点。例如, 一反文言文教学译文言成白话的常规, 将白话文译成文言, 学生都有兴趣挑战自己的穿越功夫。
2.细化难点, 并将思考任务阶梯化。概括本次教学的思考任务是:译白话文为文言文—初次运用规律纠错句—再次强化规律仿造句—比较古与今、古与古句式异同, 深层理解规律。四个任务都较容易的, 而且任务有思维递进顺序, 走完四步不太难的阶梯就自然攀登上教学的难点高峰。
《散步》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篇3
我带的班级是七年级的两个平行班,语文基础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差,5班的学生较内向,6班学生较为活跃,我准备在学校讲一节公开课,选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我先在五班试讲了一节课,效果很不理想,无论是教学预设还是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存在问题,经过思考和调整,第二天在六班的课尽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以下是我两节课的教学实录及自己的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实录一
一、教学设想
《散步》是莫怀威的一篇精美散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文章用爱和责任凝结起浓浓的亲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这个单元是个讲述亲情的单元,文章不足六百字,我希望能通过课堂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珍爱亲情,真爱生命并肩负起生活的责任。
二、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能理解并体会这一课的中心思想,主题;
能品析鉴赏语言,并从中得到体会;
能进行拓展延伸,接受情感熏陶与教育。
三、教学难点
对文段末关键语句、即文章中心的理解、把握。
四、教学准备课件、朗诵、音乐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师:课文的标题是散步,我想问问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家人散过步?家人可曾背起过你呢?那时你是什么感受?
生答:没有,很少
师:我们没有或是很少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文中的孩子却能被父亲背起,而且文中的“我”还觉得背上的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感情涟漪……
板书:散步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把课件上打出的字词读两遍,然后根据解释说词语。
生读。
师:不错,现在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的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屏幕上的这些问题。
散布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田野;发生了矛盾、分歧;结果选择走大路。
师:分歧是怎么产生的?母亲为什么要走大路?
生: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所以产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大路平坦好走。
师:你认为文章中的“我”、“母亲”、“妻子”、“儿子”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相关的段落和语句。
例: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
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我”的孝顺和责任心强,“母亲”的慈爱和善解人意,“妻子”的温柔贤惠,“儿子”的乖巧懂事。在把握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的同时指导朗读。
师: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生:幸福、融洽、互敬互爱……
课件展示
“我”“我”的母亲
孝顺责任心强慈爱亲切善解人意
尊老爱幼爱幼
“我”的妻子儿子
温柔贤惠懂事乖巧
板书:人物的性格品质,构成一个家的图形。
课件展示
品味鉴赏本文语言的平实质朴美
(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四个人的次序再现生活和体现儿子对母亲的匠心独运的爱这两个角度思考。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字有“忍耐压力、折磨,承受艰苦”的意思。
(3)后来发生了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分歧”“责任”用在这里,大词小用,写小事用大词,显然是借散步来谈一个道理。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表现了“我”对老人的孝敬;母亲改变主意,顺从孙子,是对孙子的怜爱。这段话表现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骨肉亲情,从中看出“我”处事的原则是“孝”。
关于文中两个写景的段落,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写景笔墨简省,有神韵,教师可适当引申:第四段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止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和礼赞。第七段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的珍爱。两处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5)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提问: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明确:句式整齐、对称,有一种独特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慈母孝子之间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类似的句子还有七句,此处省略。
(4)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提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课件展示
一、平实质朴的语言美1.平实质朴;2.大词小用;3.巧用对称;二、 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拓展延伸
师:外国人对中国家庭和睦非常欣赏。作者的一位美国友人,看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后曾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这位友人对中国人的敬老爱幼大加赞赏,说中国人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
师:如今,我们民族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有没有丢掉呢?(学生讨论后选代表回答)
小结:遗弃女婴,殴打孩子的事件时有发生;虐待老人,不赡养父母在有些家庭越演越烈;夫妻争吵不休,以致反目为仇的情况比比皆是。而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家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说得多么好!
师: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同学们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学会忍让和宽容,要有一种保护幼小,善待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研讨与练习中的短文《三代》,完成练习三。
下课铃响。
师:下课。
课后反思
在五班上完《散步》之后,我感到很沮丧。课堂很零散,分析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我设置了五个教学目标,每一个都想去完成,而每一个都是草草了事。其次,我的预设导入没有把学生带进课文。在备课时我没有全面考虑,忽视了由于深圳快节奏的工作步伐,使生活在深圳的孩子们在感受亲情这块是较为缺失的,全班42位同学中,和家人一起散过步的不足5位,所以我课堂提出第一个问题就没能顺利展开。再次,课堂有二十分钟左右时间我都在带学生一起分析人物性格,完全偏离了我教学的预设目标,尽管学生多方位的努力配合我,但是教学思路的混乱,使学生完全没有思考与发挥的空间。简单的说,他们不知道老师想让他们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整堂课结束后,我发现学生没有完整的朗读课文,而我对于最后一句话的讲解也由于时间仓促而简单带过。
课后,我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对上课环节做了调整,我舍弃了掌握生字词和分析人物性格的环节,把理解课文主题、把握人物感情和朗读结合在一起。第二天在六班上《散步》,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我通过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并掌握一种散文朗读的方法,始终贯穿在读中学,在读中品,在读中感。尽管课堂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但是和上堂课比较,确是有了不小的进步。
《散步》教学实录二
课件展示一首诗歌:《如果爱是左右手》,让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小孩
一只递给老人
如果起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朝露
一只递给晚霞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过去
一只递给历史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早春
一只递给金秋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齐声朗读了这首诗歌,这个单元是一个亲情单元,亲情是世间最持久永恒的情感,他流淌在我们的青春岁月中,唱响了每个清晨和傍晚,渲染了我们生命的四季。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温暖的情思走进课文,和老师一起在这淡然惬意的秋风中缓缓地迈开步伐。
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大家先不要着急翻开书,我们昨天已经布置了大家预习课文,现在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老师先就课文内容提几个问题:散步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田野。
师:很好,那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起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师:能不能更简简洁一些?
生:我们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师:很好,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不能用文中的那个词语概括。
生:分歧。
师:好,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找到发生分歧的这个自然段。全班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
师:文章是以第几人称记叙的?
生:第一人称。
师:那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一边面对年迈的母亲的选择,一边面对年幼的孩子的选择,两者只能满足其一,我会怎么想,回有怎么样的内心感受?
生:会矛盾。
师:会有怎么样的矛盾,说具体一点。
生:又想听母亲的,又想听儿子的。
师:内心会不会有挣扎?
生:会,肯定会。
师: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我”的这种矛盾和挣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
生:经过讨论明确“责任的重大”“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委屈”一词等。
师:我们请个同学来示范朗读一下,谁来试一试。
生读。
师:读得不错。我们刚刚了解了散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那我们来看看,母亲为什么要选择走大路?
生:因为大路平顺;因为母亲身体不好。
师:我们找到课文中写母亲身体不适的自然段。
生:第二、三自然段。
师: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读。
师:再次转换角色,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母亲年迈多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会很担心。
师: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我”的担心。
生:“熬”字,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师:在这句话中,除了担心还也没有别的情感在里面?面对严冬,很多老人都没有挺过去,而我的的母亲挺过来了,我感到……
生:开心,会很欣喜,会觉的幸运。
师:说得真好。会庆幸,会欣喜。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这种情感来。我们来试一试。
生齐读。
师:生命让人珍爱,让人欣喜。那么文中还有哪些景物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
生找到第四、七自然段,请学生单独朗读。
师:孝顺的儿子,懂事的孩子,温顺的妻子,善解人意的母亲,这样的四个人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家庭?
生:温馨、和谐、快乐……
师:在这样优美的景色中,洋溢着幸福和快乐的一家人朝着小路走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
师:请同学们一起把最后一个自然段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们怎么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文中的“我”和家人一起散步,一个小家庭为什么却说是整个世界?大家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等会我们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思考的结果。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给学生启发和引导。
各小组代表发表看法,老师在此基础上总结明确。
师:刚刚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综合在一起,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我”来说,母亲、妻子、儿子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是我的整个世界;第二个方面,文中的“我”和妻子代表已经成熟的中年人,母亲是老年人,儿子是孩子,而社会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家庭如此,社会如此;第三,刚刚一位同学提到细胞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形象,家庭是小的世界,世界是大的家庭,每个家庭就如同社会的细胞一样,只有健康和谐的家庭细胞才能构成健康和谐的大的世界。
师:最后一句话给我们传达出来了如此丰厚的内涵,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读?
生:肯定,坚定,应该要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文章最后一句话。
师:家人对我这么重要,我和妻子在背起母亲和孩子是是怎么样的动作?
生:“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师:我们应该怎么读,是急促还是缓慢?
生:应该慢一点。
师:我们来试一试。
生读。
师:现在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再来读一遍。
师:读得真好。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去担当。大家都是从小长大的,也都是要衰老的,推己及人,尊老爱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师:我们已经在理解中初步朗读了课文,现在就让老师把课文整体朗读一遍,同学们在老师的朗读中再次去感受这份亲情与责任。
老师配乐朗读,音乐我选的是班得瑞的梦花园中的曲子。(约3分钟)
师:在这轻柔温馨的音乐中,全班同学一起来把课文从头至尾朗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研讨与练习中的短文《三代》,完成练习三。
下课铃响。
师:下课。
文言文孔明智退司马懿的课堂实录 篇4
课前谈话:
师:都读过《三国演义》吧!知道三国指的是什么吗?
生:指的是三个国家——刘备、孙权、曹操,东吴、蜀、魏。
师:简而言之——
生:吴、魏、蜀,三国争霸。
师:魏、蜀、吴,那是一个三足鼎立的时期,他们都想一统中原呐!在这场纷争当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你知道吗?
生:诸葛亮。
生:刘备、关羽。
生:马超。
生:张飞、周瑜、吕布。
师:一口气说了三个。
生:还有曹操。
生:孙权。
师:在众多的人物当中,你最佩服谁?
生:诸葛亮,因为他很机智、很聪明,也很勇敢。
师:因为机智所以才佩服。
生:崇拜赵云,因为他非常的忠心,一个人去救主。
师:由于忠,你才喜欢他。
生:我喜欢张飞,因为关羽死后他想去报仇,但却被张达杀了。
生:我还喜欢关羽,他为了回到主人身边,过五关斩六将。
师:千里走——单骑(生接),过五关斩六将。
生:还喜欢刘备,因为他的军师是诸葛亮。
师:你是因为诸葛亮才喜欢刘备。
教学过程:
一、
从题入手,整体感知
师: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与诸葛亮有关,看老师写课题(板书:孔明),孔明就是——
诸葛亮(生齐说)
师:那诸葛亮为什么又叫孔明呢?
生:因为他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师:孔明是诸葛亮的字,所以诸葛亮又可以叫——诸葛孔明。
(板书:智退司马懿)同学们看这“懿”字,笔画很多,它是一个书面用语,现在很少用到,只是在名字当中用到,或者那个时候皇太后、皇后颁的旨,我们叫它“懿旨”。一起读读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生齐读),从课题中你已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诸葛亮用智慧击退了司马懿。
师:你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不错!
生:我知道了那是孔明和司马懿之间的战争。
师:哦,你已知道了这是他们两人的战争。
生:孔明“智退”,肯定不是力敌,孔明的兵肯定没有司马懿的多。
师:同学们从课题中知道了那么多,厉害!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还想知道更多吗?赶快打开课文纸,注意了,这可是六百年多年前的一篇文章,叫——古白话文,有一点难读的哦!建议同学们多读几遍,把它读通顺,开始吧!
(生读,师巡视)
师:发现同学们的读书习惯非常好,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在读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啊?
生:“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这里读起来容易不通顺。(请该生读)“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读得很通顺,还有哪些句子比较难。
生:“孔明乃披鹤氅,戴华阳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师:真不错,你把那么难读的字都读准了“披鹤氅”。
生: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冒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师:老师在拿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读了好多遍,发现这几个句子比较难读。
(出示三句话:)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华阳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师:谁愿意来试试,选择其中的一句。
生:孔明乃披鹤氅,戴华阳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师:其他的句子谁还想读?
生: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师:“麈尾”读得很好,一起来,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生齐读)
师:还有谁想读其他的吗?
生: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声音响亮,又通又顺,一起来。(生齐读)
师:请同学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孔明将将领都分拨好了,自己只剩五千军,可司马懿突然来袭进攻。无奈之下,他只能用自己一生的谨慎赌了一把,最后,司马懿果然信了,就退去了。
师:谁能再简单地说说。
生:这个故事讲的是: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向西城攻击。(这是故事的起因)孔明利用自己的智慧退去了司马懿的大军。
师:你看看,你刚刚说的就是什么啊?
师(指向课题):课文的题目。有的时候,课题就是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是用计谋、智慧退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那么他是如何退的呢?如何实施他的计谋啊?他首先——
生:登城望之(板书:登城望之)
师:然后呢?
生:传令。
师:谁传令?
生:孔明传令。(板书:孔明传令)
师:最后?
生:焚香操琴。(板书:焚香操琴)
三、细读语文,品味人物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划一划孔明登城望之、传令及焚香操琴的句子。多读几遍,你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读,师巡视)
师:孔明登城望之,望到了什么?
生:他望到了魏兵在向他们分两路冲过来。
师:冲来,望到了魏兵来势汹汹、尘土飞扬,在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孔明仍登城望之,然后传令。
(出示句子)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赶快读一读这段话,对照下面的注解,争取把这段话读懂。
师:选择其中的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我从每一门用二十军扮作百姓洒扫街道,我体会到孔明非常聪明,想埋伏魏兵,让魏兵不攻而退。
师:你透过文字感受到里面的意思。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我从“教将旌旗尽皆隐匿……”中,我知道了诸葛亮要将那些军士自己的旗号给隐藏起来,不让魏兵发现他们有多少兵力。
师:怎样隐藏呢?
生:把那些旌旗全都放到城的后面藏起来。
师:我听你刚才这样说之后,发现你已经了解了“皆”字的意思。
生:全部。
师:全部,都的意思,其实这个“皆”字在我们平时生活当中也常常用到。比如:草木皆(兵)、比比皆(是)、皆大(欢喜)……来,谁还想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说说孔明是如何传令的。
生:让军旗全部藏起来,所有的军士守住自己的城库,有随意出入及高声说话的人斩之。把四扇城门全部打开,每扇城门前用二十个军士扮作百姓打扫街道,魏兵到了之后不能妄自行动,我自有计谋。
师:听了你这一说,“斩之”的“之”指的是谁呀?
生:擅自妄大及大声说话的人。
师:指的是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其实,这个“之”字,它有很多种意思。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指的就是“到、往”的意思。“之”啊,它有七种用法,一百多种意思,以后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会知道更多“之”的意思。
师:理解了这句话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这段文字,谁想读读这段话。
(生读:把第一句的“隐匿”读成“掩破”)
师:再你把第一句再读读。
师: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范读指导)
(请生读:把“吾”读成第四声。)
师:“吾”自有计。
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孔明啊?
生:很聪明。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吾自有计。
师:那么聪明的孔明又是如何传令的`呢?你能传一下吗,做一回聪明的孔明。(生读)
生:聪明伶俐、有智慧的孔明。(生读)
师:老师告诉你他是聪明的,伶俐一般用在小孩子身上。
生:我看到了一个谨慎而有智慧的孔明。(生读)
生:我看到了一个十分冷静的孔明。
师:从哪儿看到的?
生:十余次飞马报到的时候,文官们听了都很慌张,孔明却很冷静。
师:你能从联系上下文感受到孔明的冷静,冷静的孔明传一下令!(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后,一个聪明的、冷静的孔明便跃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从孔明的语言中看到了冷静、沉着的孔明。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看到孔明的过人之处呢?
生:我还能从这个“斩之”中体会到孔明很威武,因为每个军士都不敢妄动,只要孔明一下令,下什么令,他们都依照办。
师:这是孔明对下属的命令,孔明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到城楼之上焚香操琴。
师:用文中的一句话说一说
生:孔明乃披鹤氅,……焚香操琴。
师:还有吗?
生:可以看出孔明非常冷静,因为在第二自然段孔明看见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竟然能仍旧保持笑容可掬。
师:读读那句话。
生: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出示句子)
孔明乃披鹤氅,戴华阳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师:我们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话,从哪些词语中让你感受到孔明的过人之处?自己读一读吧!
生:我觉得孔明“笑容可掬”是想迷惑司马懿,让司马懿以为孔明的兵很多,然后退兵。
师:“笑容可掬”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呀?
生:笑得不是很坦白的。
师:谁来帮助她。
生:我觉得“笑容可掬”应该是笑得很自然的。
师:而此时城下是十五万大军,孔明还能笑得那么自然,可见孔明——
生:很厉害,很自信。(请生读)
师:还有哪些词?
生:还从“笑容可掬”中看出,孔明是为了让司马懿以为他是笑里藏刀。(众笑)
信息技术教学教学实录 篇5
1.学生学过select 部分语句,对FROM 子句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和上机的经验。
2.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功课压力大,喜欢轻松学习计算机,又不太愿意听教师讲解;还会衡量一节课的教学容量。所以将查询表单设计成有实际意义的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xuesheng,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讲解内部连接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外部连接的特点。
[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材采用广州市教研室编写的《广州市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网络·数据库〉》,具体为教材第六章第二节——多表查询,是《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选修内容之一。该节内容包含内部连接、左外部连接、右外部连接和完全外部连接四种连接方式的介绍,包括它们的语法格式、功能特点、应用及上机操作,用时2课时,本教学设计以第一课时为例讲解内部连接,学生自主探讨左外部连接;第二课时让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自主探讨右外部连接和完全外部连接,是在讲完单表的基本查询之后,提出的多表查询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内部连接、左外部连接两种多表查询方式的语法格式及应用上的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在不建新表的情况下,两表如何连接成一个新表;如何利用不同的查询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 认知领域:
① 理解多表查询是属于前面学过的FROM 子句,是SELECT查询语句的一种基本结构;
② 掌握多表查询中内、外部连接的语法功能和作用;
③ 对比分析多表查询中内部连接与左外部连接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对查询结果的影响;
④ 学会应用各种连接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
2.操作领域:
熟悉内部连接、外部连接的各种上机操作、结果的验证,进一步熟悉SELECT查询语句上机注意事项。
3. 情感领域:
由于多表查询是对前面SELECT¼¼FROM 语句中FROM 子句的扩充,是数据库查询优势的明显体现之一,让学生增强对SQL 学习的兴趣;数据库和表单全改为学生自己的期末考试成绩,平时少看到这些,现在可以随心所欲的查询,以增查询的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自己在教师讲解内部连接INNER JOIN的基础上寻找左外部连接的特点、区别,使学生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就感,及培养积极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间接获取学习方法的体验。
[教学策略方法]:
以任务及自我评价来驱动,教师讲授及学生上机操作、自主探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媒体]:
背投一台,教学广播网及每人一台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1. 复习:
Select ¼From¼(单表查询及表使用别名):
格式:Select 字段名表 from 表名 as 别名
查询xuesheng数据库中表单“成绩2班”(截取部分记录)的部分列,产生一个新的表(如下表)。用课件展示:
表:成绩2班
学号
班别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x
化学x
综合
49
2
114
125
114
83
86
80
50
2
113
123
109
97
62
71
51
2
122
118
114
97
84
87
56
2
100
101
103
68
69
70
ß产生(表名使用别名a)
学号
语文
数学
英语
49
114
125
114
50
113
123
109
51
122
118
114
56
100
101
103
在Query Analyzer中键入SQL语句:
select 学号,语文,数学,英语 from 成绩2班 as a
执行查询得到上表(产生的新表)
2. 提出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从单表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有些美中不足,在不重新建立新表的基础上,能否从多个有关联的关系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查询就需要涉及到对多个表的操作。例如:在上面数据库xuesheng 中除了记录2班学生成绩的“成绩2班”表(见上表)外,还有记录2班学籍的“gao202”表(部分记录见下页表):能否从两个表通过查询产生一个如下新表(见下图表)?
答案是肯定的,请把教材翻到88页,看新课《6.2 多表查询》。
(二) 新课讲授
1.内部连接 INNER JOIN
语法格式:FROM <表1>INNER JOIN <表2>ON <条件>
例:在xuesheng 数据库中含有“成绩2班”和“gao202”两个表。“成绩2班”记录2班学生的成绩,其中含有学号、班别及各科成绩等字段内容;“gao202”记录2班学生的学籍,其中只含有学号、姓名等字段。现要求查询2班学生的学号、姓名及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成绩等信息。
执行:
SELECT A.学号,姓名,语文,数学,英语
FROM gao202 INNER JOIN 成绩2班 AS A ON gao202.学号=A.学号
演示:在Query Analyzer 查询结果,并与原表情况对比。
分析查询结果:原表“gao202”除含有2班学号为“1——51”号同学的学号、姓名外,还含有4个姓名为“挂籍”、学号分别为“52、53、54、55”的记录,原表2“成绩2班”除含有学号为“1——51”号同学的学号、各科成绩外,还含有学号为“56、57、58”三个成绩记录,查询后得到的新表只含有学号为“1——51”号同学的记录,原表1中“52、53、54、55”和原表2中“56、57、58”这些记录没出现。两个表如何连接的?
展示:动画演示内部连接的机理(用动画课件作如下展示)。
上机:学生上机练习:练习纸上例题。先查询表1“gao202”和表2“成绩2班”,并留意表中记录数;再执行上述内部连接查询语句。验证内部查询的机理。
要求:1.学生对比新表和原表在学号最后几位(50号之后)的记录变化;
2.最后一行“(´´ rows affected) 的数字变化。
引导:学生留意正确结果:查询后的新表只有51个记录,两个原表分别含有“51、52、53、54、55”、“51、56、57、58”;有效记录数:新表是“51 rows affected”,原表分别是“55 rows affected”、“54 rows affected”。
归纳:
内部连接的功能及注意事项:
功能:根据指定的条件从表1和表2 中产生新的记录集。
说明:
① <条件>参数是一个逻辑表达式,通常在该表达式中会涉及到两个表中的字段。
② 只有当来自不同的两个记录满足<条件>时,才会由这两个记录产生一个新的记录。
③ 当来自不同表中的字段同名时,指定这些字段名需要在其前面冠以表名加以区别。例如:成绩2班.学号, gao202.学号
扩展部分: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即使在没有匹配的记录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产生一个新记录,外部连接可以解决这类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
2.左外部连接 LEFT OUTER JOIN
语法格式:
FROM <源表>LEFT OUTER JOIN <连接表>ON <条件>
学生上机练习:
依据语法格式及内部连接的例题和格式,用左外部连接方式,做上述例题(表1和表2的位置不变,只改查询方式)。注意:特别留意每班最后的同学,即2班51号之后的同学,姓名为“挂籍”的 “52、53、54、55”号同学是没有对应考试分数的,在挂籍之后的学生“56、57、58”号有成绩但没对应的姓名。同学请留意在不同的查询方式中这部分学生在查询输出表中的变化情况,把变化及执行语句写在上机练习纸相应位置。
具体为1、学生对比左外部连接查询的新表和内部连接查询所得的表在学号最后几位(50号之后)的记录变化;2、内部连接及左外部连接中最后一行“(´´ rows affected) 的数字变化。
要求:分两个同学一组对比查询结果:每人先分别查询左外连和内部连接,然后一人屏幕显示内部连接的结果,另一人显示左外连的查询结果,进行比较。或用多窗口显示进行对比。
广播几个学生的查询结果,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左外部连接产生的新表与内部连接产生的表的区别,并明白为什么会有此区别。
预测上机情况,广播时引导学生:
1. 能比较出区别:有效记录数及左外连多了姓名为“挂籍”4个同学。引导学生找出多出的记录字段来自哪个表?为什么其他字段的内容为“NULL”?其他字段本来应来自哪个表?引导下,由学生自己讲出“4个挂籍的同学来自连接方式‘LEFT OUTER JOIN’左边的表‘GAO202’,其他字段本应来自‘成绩2班’,但在‘成绩2班’没有‘挂籍’的这几个同学的相应记录,所以填上‘NULL’。
2. 继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下述问题:提出是否两个原表的记录都出现?与内部连接比较:多出的记录来自左边的表,对比语法格式,是否明白“源表”指什么?“连接表”又指什么?学生自己归纳出左外连与内连的区别,以及为什么有此区别。学生应归纳内容:不是两个原表的记录都出现,只出现了左边表“GAO202”的所有记录项,右边表“成绩2班”中出现的是在左表中有相应记录的学号为“1——51”号记录,没有相应记录项的学号为“56——58”号没有出现。对比语法格式,知道源表即是主表,主表中的所有记录都出现,连接表中只有满足条件的记录才出现。
执行:
SELECT A.学号,姓名,语文,数学,英语
FROM gao202 LEFT OUTER JOIN 成绩2班 AS A ON gao202.学号=A.学号
描述:截取部分记录如下:内部连接与左外部连接
学号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45 强薇 113 108 102
46 董韵 120 120 120
47 廖明熙 120 128 103
48 谭志宏 126 150 134
49 樊科毅 114 125 114
50 王智欣 113 123 109
51 裴一就 122 118 114
学号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45 强薇 113 108 102
46 董韵 120 120 120
47 廖明熙 120 128 103
48 谭志宏 126 150 134
49 樊科毅 114 125 114
50 王智欣 113 123 109
51 裴一就 122 118 114
NULL 挂籍 NULL NULL NULL
NULL 挂籍 NULL NULL NULL
NULL 挂籍 NULL NULL NULL
NULL 挂籍 NULL NULL NULL
内部连接查询结果
左外部连接查询结果
课堂上机练习题:
练习纸第2、3题
第2题题目:只输出“成绩3班”与“gao203”中有相同“学号”记录的同学的有关情况,包括学号、班别、姓名、语文、数学、英语等信息。
第3题题目:输出“成绩4班”与“gao204”连接查询的情况,包括学号、姓名、班别、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等内容。要求有成绩的同学都输出,没成绩的同学都不输出。
附加题:
在xuesheng 数据库中含有“成绩2班”和“gao202”两个表。“成绩2班”中含有学号、班别、语文、数学、英语、物理X、综合等字段,“gao202”中含有学号、姓名等字段。现要求查询物理X分数不少于80分同时数学排在前十名的每个学生的学号、姓名、语文、数学、英语、物理X、综合等信息。
3. 课堂小结:
FROM <表1>INNER JOIN <表2>ON <条件>
FROM <源表>LEFT OUTER JOIN <连接表>ON <条件>
区别:
内部连接:指定在结果集中应仅包含与ON条件相匹配的行,应删除任何不匹配的行;
《灰雀》教学实录 篇6
执教教师:李霞 执教时间:2013.9.4 听课记录:赵淑爱
李慧平
一、课前读书汇报
生:课前活动,三名学生汇报读书情况。师:表扬肯定
二、导入新课
师:课前资料展示:列宁------图片,及相关文字介绍.生:观看图片 师:谈话导入新课
生:齐读课题------《灰雀》。师:出示灰雀图片。生:与灰雀打招呼。
三、出示学习总目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生:自读学习目标
四、第一板块的学习-----读通课文 师:出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出示目标)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读课文约5分钟(自主学习)师:出示词语(交流展示)生:指名读。(检测是否读准字音)
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词语的意思。(例如 白桦树 胸脯 婉转)师:出示长句子。()生:指名读。(检测是否读通)
五、第二板块的学习-----了解课文大意 师:出示学习要求
(1)找到各段开头的时间词语.(2)想一想,每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3)把在这些时间里发生的事连起来说一说.生:出示填空:有一年冬天(),第二天()······ 生:练说主要内容。
六、第三板块的学习------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灰雀图片。
生: 填空:三只()的灰雀。练说。师:过渡谈话: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 师:出示学习目标1(1).找找课文中描写灰雀的语句,用横线划出来,自由读一读。⑵. 生:自主学习生:交流汇报------读一读描写灰雀的句子
师:出示2.你喜欢灰雀的什么?从哪写词、句看出来? 生:自主学习(学生圈点勾画)生:交流汇报------汇报、朗读
师:出示3.除了写灰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找出句子,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欢。
生:自主学习(学生圈点勾画)生:交流汇报------汇报、朗读
师:课件出示句子找出重点词 读一读。
七、拓展训练
师:.小练笔:说一说,写一写
1.-----------真惹人喜爱(颜色、动作)2.我非常喜欢-------------(每天….都要…常常)生:汇报交流
八、指导写字
师:板书。散
步
《春酒》教学实录 篇7
《春酒》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她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记叙了家乡过新年喝春酒的习俗,特别是母亲酿制八宝酒及家乡人喝会酒的美好回忆,表现了对母亲、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在教学时,因为学生的生活体验远远没有琦君这样丰富,所以在教学开头就营造出一种过新年的温馨气氛,紧紧抓住作者极不起眼的文字但非常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让学生从这些细节的描写中达到与作者生活经历的同步,最后又让学生自己拿起手中的笔,为自己来“摄影”,让读写说贯穿于阅读教学中。
〔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新年的一些图片)
师:请大家看屏幕上的图片,是什么样的情景?(生答:过新年)相信,在你的脑海中一定有不少过新年的乐事、趣事,请大家谈谈自己过新年的乐事、趣事,或者说一说我们当地的过新年的民风民俗。
生1:我过新年的乐事就是放烟花和有好吃的东西。
生2:我们这里过新年时要吃饺子,贴对联。
生3:还有玩灯,唱戏。
……
师:过新年的气氛永远是那么的温馨,每当我们谈起来,都会有说不完的趣事,道不尽的民风民俗,它已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回忆”。
那么,在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新年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台湾女作家琦君的脚步,到她的家乡,感受一下她们过新年的故事——《春酒》。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琦君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在作者这段美好的回忆中,叙述了哪几个富有情趣的片段?
生读后答。
生1:有三个片段,喝春酒,过新年,喝会酒。
师:从这三个片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读出了什么?
生1:从“过新年”这个片段中,我知道了作者故乡的过新年的一些民俗活动,而且这也跟我们这里挺相似的,我也跟作者小时候一样,过新年就想吃。
生2:从“喝春酒”这个片段中,我读出作者很爱喝母亲泡的八宝酒。
生2:(接着说)还可以知道作者的故乡过年时有每家轮流邀请唱春酒的风俗。
生3:可以读出那里有“桃花源”般的民风,左邻右舍相处很融洽。
生4:从“唱会酒”这个片段可以看出,那里的人们互相帮助。
生5:还可以看出母亲的乐于助人,愿意借出花厅供人使用。
师:(小结)从这三个片段中,作者写出了故乡的民俗民风之美,人情之美,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儿时童年快乐生活的深情怀念。
三、细读人物,品春酒味
师:让我们睁大双眼,仔细地找一找、说一说作者笔下的这群人吧。你可以采用跳读的方式,用以下三个话题说: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我”,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母亲,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乡亲,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这是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我”,你看“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道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室酒了”。
生2:这是一个得意、兴奋的“我”,你看“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
生3:这是一位慈爱的母亲,你看“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下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生4:这是一位淳朴善良和好客的母亲,你看“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室酒”。
生5:这是一位勤劳、无私的母亲,你看“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
生6:这是一位做事有分寸的母亲,你看“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生7:这是一群热情厚道的乡亲,你看“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的……”。
生8:这是一群淳朴的乡亲,你看“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说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生9:这是一群相处融洽温馨的乡亲,你看“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过过瘾”。
生10:这是一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我”,你看“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
师:作者笔下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明,形神俱备,“我”的天真、活泼、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好客,乡亲的淳朴、厚道,在这场“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俗之美,而这一切都只是蕴涵在文中极不起眼但非常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中。由此可见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妙处。
师:好多年前的事呀!但作者依然记得是如此的清晰、写得是如此的细腻啊!从这些细节描写中,可见作者的怀念之深,儿时的一切、故乡的一切都犹如在昨天,历历在目。她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我们先了解一下琦君这个人。
(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琦君的情况及有关她的心语)
生1:从细节和简介中,我觉得作者怀念的是故乡,是母亲。
生2:我觉得作者怀念的是儿童时过新年的那种热闹气氛。
生3:作者还怀念故乡里邻里之间的那种温馨的人际关系,即故乡的淳朴民风。
生4:怀念喝春酒、会酒时的那种浓郁的乡情。
师:这就是说“春酒”是作者“思乡”的一种代表。
师:所以,在这春酒里就不仅仅是春酒味了,你认为它还应含有什么味道?可以用“春酒有___________味道,它是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生1:春酒有民俗的味道,它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2:春酒有思乡的味道,它是“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春酒有母亲的味道,它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生4:春酒有道地的家乡味道,它是“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小结)这一壶春酒啊!乡情、亲情、民俗、童趣融入这一壶春酒中,道尽作者诗意的心情啊!故乡的酒,母亲的酒,游子心中醉人的酒哟!
四、品读诗化语言
师:琦君以中国传统女性温柔宽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只属于她的艺术世界,你发现了吗?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可以是:最能抒情的,语言最好的,描写最细腻的,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还可以是你似曾相识的……总之,只要你说出你喜欢的理由,读出你真挚的感情,就行。
生1:(读“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这儿是一个比喻句,形象写出了作者少时情不自禁、乐不可支的情形。
生2:(读“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让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句最能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那一声叹息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啊。
五、拓展迁移露一手
师:其实像琦君这样的游子还有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吗?
生1:余光中,他写了一首诗《乡愁》。
生2:舒兰,他写了一首《乡色酒》。
生3:还有来大陆访问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领袖宋楚瑜。
师:我们来听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再次去体会海外游子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吧。(生听朗诵)
师:在琦君笔下,乡情是那一壶春酒,思乡之情、怀母之心、童年之味融入这壶春酒,它道尽作者诗意的心情,在余光中笔下,乡情是手中的船票,它寄托着作者深深的追思之意,让我们也拿起手中的笔,为逝去的或者正在进行的美好时光“摄影”吧,可以用以下句式写:“在我心里,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4:在我心里,分数是衡量我进步的标志,它是父母沉甸甸的希望。
生5:在我心里,母爱是我梦中的纸船,它寄托着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师(总结):《春酒》是作者记忆中的乐园,是作者心灵的理想国,故乡的真切与儿时的印象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朦,这一壶春酒,这一场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啊。
六、作业设计
1.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2.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萧乾:《枣核》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