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精选12篇)
中学文言文 篇1
(一) 对诵读教学的认识
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受书面语的局限, 不易表达出来。因此, 必须通过诵读将无声的课文语言变成感情的音响, 使它增加活力, 跳跃着生命力, 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感受它。由此看来, 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和加强诵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诵读教学有以下优势: (1) 通过诵读, 加深记忆, 丰富词汇; (2) 培养语感, 提高表达能力; (3) 诵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动态过程; (4) 通过诵读体会文章内容、感情、特色、思想, 避免了教学中的照搬罗列。
(二) 文言文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新《大纲》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理解词句的含义和思想内容,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根据新《大纲》的要求, 要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诵读是最基本、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概括的说就是诵读、理解、背诵。诵读是核心, 是关键, 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所谓诵读, 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 后由学生跟着读, 再由学生练着读, 有时还得背诵, 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读。”由此可以看出, 在诵读教学中, 除掉老师的范读外, 学生所要做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看着书读”和“背诵”。换言之, 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读出的学习过程。
把文章读好, 使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抑扬顿挫, 实际上已经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有声, 何以见得?通过琅琅上口的诵读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 也正是获得对文章这方面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 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 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章所蕴藏着的意义等, 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 它是学生在不断的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出来的。尤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读音正确。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 (2) 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 才能对语句层次和大意作正确的理解。 (3) 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 不要搞繁琐的语法分析和机械的诵记, 也不要呆板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学习文言文, 要在诵读中感知, 在诵读中领悟, 在诵读中积累, 最后达到将文言文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部分。
我们提倡文言文熟读成诵, 但也需要理解性记忆, 需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意义组块 (按文章意义分段组块记忆的方式) ;纲要组块 (应用层次内容提纲组块记忆的方式) ;关键词句组块 (通过关键词句组块来掌握文章大意、纲要, 又反过来根据它们去掌握词句的记忆方式) ;节缩句式组块;此外, 还有句群中心句组块、关联词语组块等。总之, 要根据学生自身实际, “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根据以上愚见,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秋水》 (节选) 为例, 附笔者课堂教学实录一份。
(三) 《秋水》 (节选) 课堂案例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文作家作品常识。
2. 落实重点文言词句。
3. 强化诵读, 以读带讲, 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词句。 (难点)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 以理解加速背诵。
2.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战国中期, 当诸侯们忙着杀人盈野、争地夺城的时候, 诸子也忙着推销自己的施政主张。然而, 有一位独自垂钓的哲人是孤独的, 他博大、深邃, 言辞汪洋恣肆。现代人鲍鹏山评价他是一棵孤独的树, 是“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心灵月亮的树”。他, 就是庄子。然而, 庄子的孤独却又是最伟大的孤独, 他因孤独而悲悯, 因悲悯而博大, 因博大而襟怀天地宇宙!《秋水》, 正是反映庄子博大襟怀的优美华章。
2.作家作品常识。
以检查为主, 学生公布自己的预习成果, 师补充。
(1) 积极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如“你的预习工作做得很踏实, 你完成得很出色”。
(2) 师归纳补充: (1) 庄子, 名周, 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 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与老子合称“老庄”。 (2) 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 我们就拨开他思想的云层拣两条最主要的吧!政治上, 无为而治 (无君臣之别, 不受束缚, 自由自在的生活) ;哲学上, 相对主义 (他认为, 诸如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等都是相对的) 。《秋水》也是一篇体现庄子这一哲学主张的美文。 (3) 《庄子》, 又称《南华经》, 道家经典之一, 全书共52篇, 今存33篇, 其中内篇7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著, 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或后学者所著。特色:想象丰富, 构思巧妙, 善用寓言和比喻说理, 文笔汪洋恣肆, 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赞之为“其文汪洋辟阖, 仪态万千, 晚周诸子之作, 莫能先也。”
3.试读, 正音。边读边正音, 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 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与后鼻音, 读出汉字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此间抽一学生上台在黑板上板书字音, 试读结束后师生共同点评, 强化。)
4. 听读, 断句。
5. 粗读, 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 以粗知句意并勾划出疑问。 (粗读结束后生提出疑问, 师生共同解疑。) 师生归纳本文重点文言字词如下:
[通假字]泾, 通“径”;辩, 通“辨”
[古今异义字]河 (古:黄河;今:泛指大小河流) ;至于 (“至”:到, 动词;“于”:介词, 表方向)
[词类活用]时 (名词作状语, 按季节) ;东 (名词作状语, 向东) ;少, 轻 (形意动用法, 以……为少, 以……为轻)
[一词多义] (略)
[句式]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非……则 (固定结构, 表假设, 不是……就……) ;且夫 (固定结构, 引出另一层意思, 况且、再说)
[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
6. 美读, 涵咏。
“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 不辨牛马。”此两句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 小股水流无以计数, 灌入黄河, 浩浩荡荡, 畅通无阻, 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0多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 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如“两涘渚崖之间”的“间”, 读时声调要适当延长, 略作停顿后, 再缓缓读出“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语速要稍快, 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 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 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字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顺流而东行, 至于百海, 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 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言;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 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 面对大海的广阔, 然后向海神发出的由衷感叹, 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 在诵读时语速要稍慢, 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 如“且夫我尝闻少仲之闻”句, 读到“且夫”后要稍作停顿, 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之闻”。
7. 研读, 探讨。
(1) 本文写河神认识上的前后变化, 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对比)
(2) 从这前后对比中, 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针对第二问, 教师应多做鼓励, 尽量营造活跃学生思维的气氛。
生:万物皆是相对的;
生:人贵自知之明;
生:谦受益, 满招损;
生:自大源于无知;
生:知耻而后勇;
生:克服主观主义, 防止片面性;
生: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
8. 熟读, 背诵。
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 背出意蕴, 背出情感, 也背出自己的理解, 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9. 文章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反复诵读, 感受了庄子散文善用设喻、巧用对比、想象丰富、风行水上的特点。不仅如此, 它还给我们稚嫩的人生上了极其深刻的一课: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只有开拓视野, 不断耕耘, 才能有所提高。文言文中有不少蕴含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 领悟它们、掌握它们, 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 都有直接的益处, 让我们享受终身。
中学文言文 篇2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非常重要的一块。初二开始量上又有了加大。
以前是每单元各有一篇,到了初二,有两个单元全是文言文,为了减轻学生后半学期的学习压力,也为了给学生一个消化吸引的过程,我开课伊始,便提前将一个单元的文言文上了。
因为有了一年的学习经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已经有了一些方法。初二的文言文教学,我现在采用的一般是这种流程: 1.学生课前熟读课文,如果有可能可以背诵下来。2.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翻译课文。(一行原文,三行翻译)3.理清结构,疏通文意。
4.挑拣出关键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特别识记。5.完成导学案上相关基础练习。6.原文背诵与默写,要求不错一字。
7.根据需要,有些篇目可以有改编练习、创编练习或续编练习。
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 篇3
关键词:教学;文言文;指导
文言文教学效果不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教得辛苦、教得无奈,学生更是学得艰难、学得疲惫,学习过程慢,学习效果差。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方法,现把我的做法谈一谈。
一、指导诵读
首先吟读,让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和节奏等。接着品读,放声朗读,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略作品内涵。最后诵读,在学生真正弄清文意后再指导朗读和背诵。还有一种做法就是要求学生在开学初一个月内把一册的文言文背诵下来,每一篇限定时间。有了背诵作基础,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感觉轻松许多,学起来也就没那么艰难,同时就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二、指导翻译
首先教给他们翻译文章的办法:即结合课下注释逐字翻译,翻译后把这些字词的意思疏通成一句连贯的话,有的地方如果翻译不通的可采用意译。接着,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预习,自主归纳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的不同用法,教师只做一定的补充和重难点的指导。最后,让学生把课文译成现代文后,再要求他们把现代文还原成文言文。这样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的薄弱环节,能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实实在在地掌握文言词语,从而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三、指导归类总结
学生一进入中学,教师就鼓励并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编《文言文读书手册》。手册分门别类,包括字音、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及变化、修辞、古代文化常识等等。要求解释清楚明白而且详尽,既有理论又有例句。学生们日积月累,中学几年下来,就可以编写成一本文言文读书手册,高考总复习时拿出来就是很好的复习资料,学生们会很有成就感的。
四、指导活用文言文
具有哲理的文言文在作文里引用可以起画龙点睛作用,可以妙笔生花;写景、抒情、言志的警句应用在作文里,可使文章妙趣横生;用文言文练习写作,可巩固所学文言文知识。比如学完《项脊轩志》后,可让学生仿写,效果会更好。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第二中学)
略论中学文言文教学 篇4
一、精心设计导言
导言, 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及教材的具体特点, 精心设计的与授课相关的内容, 其作用是导入新课并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 文言文教学的导言应包含以下内容:
1.解题
一般情况下, 文言文的题目, 或者是点明文章的中心, 或者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所以准确地解题可以使学生尽快地理解文章。此外, 对某些文言文的题目还应从相关理论上作必要的解释, 例如《陋室铭》的“铭”、《爱莲说》的“说”、《送东阳马生序》的“序”、《岳阳楼记》的“记”、《出师表》的“表”、《五柳先生传》的“传”等都应作出明确的解释。
2.作者及作品介绍
对于文言文的作者, 一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所选择的介绍。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家及作品知识进行相应的归纳。例如,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史书的体例应予以明确:《史记》为“纪传体”史书, 以人物为中心;《战国策》、《国语》为“国别体”史书, 以国家为编排顺序;《左传》、《资治通鉴》为“编年体”史书, 以时间为叙事线索的。先秦散文中, 历史散文偏重于记述, 诸子散文偏重于论说;《左传》主记事, 《战国策》主记言;等等。在归纳、比较的过程中, 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和记忆文言文中的知识点。
3.背景分析
对描写或论述战争及重大事件的文言文, 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应首先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要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丰富文章的教学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如《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 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 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 会使学生感到内容枯燥, 影响其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因此, 教师要注意文史的结合, 这样,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范读与朗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中, 范读、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 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常见的读音不同,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范读, 以便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司马迁《陈涉世家》中的“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应读“pī”。《〈论语〉十则》中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中的“说”应读“yuè”等。在此基础上, 顺势扩充有关异音字的文言知识, 以增强学生的识读能力, 如古代文献中的一些专有名词, 如国名、地名、人名、姓氏、官职也有不同于通常读法的特殊读音:
国名:龟兹—qiū cí 大宛—dà yuān
地名:会稽—guì jī 阿房宫—ē páng gōng
人名:伍员—wǔ yún 冒顿—mò dú
姓氏:祭—zhài 万俟—mò qí
官职名:可汗—kè hán 单于—chán yú
类似以上的异音字的存在, 使文言文的范读显得尤为必要。同时, 通过教师的范读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句读和音节的停连。 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与提示进行朗读, 这是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重要环节。朱绍禹先生在《语文教学辞典》中曾指出, 从阅读心理发展的角度看, 朗读技能的发展往往先于默读, 学生最初的阅读活动大多依靠有声语言, 可见,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朗读能够使学生扫除文字障碍, 消除时代隔膜, 领会文章的大体意思及内容,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 通过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了使朗读的功效充分发挥出来, 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朗读程序, 每次朗读都要提出相应的要求, 将朗读与理解巧妙地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
三、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
文言文教学中, 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词汇、语法等理论知识尤为重要。这主要体现在对实词及词类活用现象的分析上。在实词方面,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词汇现象予以重视。例如:
(1)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2)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出师表》)
(3) 广故数言欲亡。 (《陈涉世家》)
(4)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5) 既克, 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前两例的“分”字, 其中例 (1) 作“分配”讲, 例 (2) 作“职分”讲;后三例的“故”字, 其中例 (3) 作“故意”讲, 例 (4) 作“旧的”讲, 例 (5) 作“原因”讲。对于同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有所差别的词汇现象, 应引导学生在具有一定的阅读量之后有意识地进行归纳比较。
(6)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陶渊明《桃花源记》)
(7)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苏轼《水调歌头》)
例 (6) 中“妻子”与“绝境”属于古今异义词, 其中“妻子”古指“妻子儿女”, 今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指“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指“没有出路的境地”。例 (7) 中的“恨”古指“遗憾”, 词义程度轻, 今指“痛恨”, 词义程度重。文言文中, 有些词的古义与今义之间存在差别, 教师在教学中要予以重视, 将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 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辨析以加深印象, 从而保证学生认知的清晰性、稳定性和可利用性。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当普遍, 如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其中区分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那么, 教师就有必要将这一问题从理论角度加以明确。
所谓使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此时的谓语动词含有使令意义, 使动作行为的对象 (宾语) 产生某种动作或变化, 即用“主+谓+宾”的语法形式表达“主+使+宾+谓”的语言意义, 从而使语言更具简洁性和生动性。所谓意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 (或以为) 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此时的谓语动词对其宾语含有意谓性和一定的主观臆测性, 至于客观上的人或事物是否与主观认为的一致, 则不一定, 即用“主+谓+宾”的语法形式表达“主+认为 (以为) +宾+谓”的内容。应该注意的是,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活用现象, 但表现形式却没有区别,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一定要紧密联系上下文进行区分。一般说来, 使动用法偏重于客观行为, 即客观上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变化;意动用法偏重于主观感受, 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客观却不一定如此。例如:
(8) 忿恚尉, 令辱之。 (司马迁《陈涉世家》)
(9) 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10)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1)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 (8) 中“忿恚”为使动用法, 应理解为“使……恼怒”;例 (9) 中“劳”为使动用法, 应理解为“使……劳累”;例 (10) 中“乐”为意动用法, 应理解为“以……为乐”;例 (11) 中“美”为意动用法, 应理解为“认为……美”。
四、明确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教授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文言词语的字面意义的前提下, 培养学生的语感, 增强其对文言的感受能力和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导学生通过学习体会文言的魅力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性, 以缩小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例如, 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领悟其感人肺腑的深沉凝重;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其催人奋进的激昂向上。只有增强了文言语感, 学生才能情境交融地品味古代汉语, 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外, 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看, 文言文也体现了德育的渗透, 这也是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一项重要内容。大量的文言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古人优良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过人的聪明睿智的机会。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所表达的不慕荣利、不求闻达的志向意趣;周敦颐的《爱莲说》所暗喻的对正直、高尚的精神追求;《邹忌讽齐王纳谏》所展示的富有说服力的才略。
《礼记·经解》云:“温柔敦厚, 诗教也。”古人充分肯定了“诗”的德育内涵, 文言文教学也应当深入开掘课文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使其对学生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温古而知今, 察今以推古。无法否认,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 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文言文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 进而更好地弘扬中国的语言与文化。
参考文献
大湾中学赋文言文鉴赏 篇5
虎踞镇西,龙盘福地。凌峦高耸,突兀鹤立。远眺华蓥之嵯峨,近揽铜锣之嶔崯。仰观日月星辰,俯瞰古镇新奇。霞云飘于天际,飞鸟影掠晴空。得御临河之涓涓细水以涵养,蓄扬子江之滔滔洪流以畅达。苍山如画,碧水横流。渝邻高速畅其南北交通,边贸集镇共襄巴蜀阜盛。向南通江达海连机场,赴北横秦跨黄望京都。虽弹丸之地,却广于八荒;量斗杯之水,乃超乎北海。环山绕水,风光旖旎。古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盖为此也。
大道行广,湾渊积厚。中通古今,学贯东西。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鸿庠承运,华光焕彩。厅堂轩昂,几净窗明。朝晖夕阴,桃艳李芳。先贤泰斗,遗训满墙。彩屏文廊,绘锦奇章。球操杠环,俊彩星驰。跑跳投掷,虎跃龙腾。甜歌美画,各展风仪。心灵手巧,竞彰素质。园新景异,魅力尽显。翠兰碧桂,俯仰映衬;幼松嫩柏,高低错落。四野开意境,彩旗映晨曦。春光见斑斓,学子勃生机。晨读琅琅,鸣珠嘠玉迎朝晖;夜习默默,阑珊灯火心照人。数字校园,通天地之悠远;现代技术,驾长车以追风。门宇轩昂,广迎八方才俊;楼宇巍峨,海纳百千后生。师者竭精华,化作玉洁石;乐为他人梯,何曾自太息。良师荟萃,英才咸集。莘莘学子,鲲鹏其志。切磋琢磨,黌宫折桂。
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 篇6
关键词:文言文 预习 背诵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初中所选文言文大多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较好的组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文学传统)的感情。
但是放眼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讲,读,背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手段,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强,记诵负担过重,容易产生一种讨厌、甚至是害怕学文言文的念头。这样一来,对文化经典精髓的汲取谈不上,长久下去,甚至会影响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新学期开始,就文言文教学,笔者就曾在班上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
A、你喜欢文言文学习吗?
B、你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吗?
C、你认为文言文学习最大的难点在哪儿?
D、对学好文言文,你有信心吗?
在调查的反馈意见中,80%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既没有信心,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难点突出表现在:
1、理解难。经常是看的迷迷糊糊,身在云里雾里。
2、背诵难。文章绕口,如背天书的感觉实在不太好。
3、老师教学方法太单一,除了教读就是让我们抄记译文,上课气氛不好,经常有“我困欲眠”的感觉。
简单的调查,却能发现深刻的问题:我们常规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否则,文言文教学必然会黯然失色!改变观念,创新教学,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创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学前预习,让学生生动进行
在正式上课之前,应该要求学生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这种习惯应该在开始进行教学时就养成。而此时,老师的作用应集中在鼓励上,鼓励学生要迎难而上,更要鼓励学生做好预习记录工作。重点是学会有条理的记录下自己的困难、疑惑,方便随后的教学。为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每次变换方式,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
二、段落文意梳理,给学生展示成果的空间
在进行相应段落的教学时,我们首先应该做好整体梳理的工作。而此时,一定要给时间让学生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能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对学生的发现,要随时进行鼓励。
三、背诵,学生展示能力的天下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背诵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因此,认为新理念文言文教学就是不让学生背诵,不让学生为难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趣味的朗诵,让本来感觉困难的过程妙趣横生。
1、运用线索式板书,进行阶梯式背诵。通过教学中的积累,我认为线索式板书可以对背诵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我们在让学生大致梳理好文意的情况下,不应再咬词嚼句,应把重点放到背诵上来。通过线索式板书串联起重点字词。
2、化静为动,让无声文字变成直观动作。在进行一些可以通过表演来表现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我们应尽量让学生打破文字的安静。
四、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代替简单的复习检查
在进行完课堂教学以后,我们的课下巩固也应该同步进行,此时,老师的方法、形式应该灵活多样,不应让学生感觉是老师强制的要求。学生的心态摆正了,复习效果自然会是大不相同。
1、知识竞赛。可以进行小组或男女生之间的比赛。老师从所学的课文中设计出若干个题目,让学生进行知识竞赛。在荣誉感的作用下,学生会很自觉,认真的进行准备,效果比强制要求要好很多。
2、小小老师。对于学生,尝试自己截然不同的角色,是很有吸引力的一件事。我们可以让学生成为哪一课的专家,小老师,课下进行准备,而后上课时随机抽取“老师”,回答“学生”的疑问或问题。
3、过关制。在一课的教学结束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到自己身上过关,老师抽取几个较有难度的问题让过关学生回答,通过即是过关,否则要重新再过。这样,对老师而言,会花费一些时间,但对学生而言,监督效果却会很好。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初探 篇7
一、诵读是古文教学的基本手段
说到文言文的诵读, 我们的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一幅画面:一群幼童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诵着“人之初, 性本善……”一位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先生坐在讲台上。久而久之, 学生就可以把“四书五经”等烂熟于心了。由此观之, 诵读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方法, 语感便从读中来。“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都是这个道理。多读、熟读, 读中反复体味, 才能读懂, 才能增强文言语感。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 也要回到那种意境中去。
当然, 我们所说的读和古人的读也可以有不同, 可分为默读和朗诵两种。首先让学生默读, 并明确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然后找学生朗读。在默读时学生非常认真, 查字典, 看注释, 问老师, 同学间互相探讨……唯恐在朗读时读错。在学生朗读时, 朗读者认认真真, 听读者仔仔细细。在朗读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并搞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读, 而不能那样读, 这样一来, 就使学生的被动听变为主动学, 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后, 古文教学才能真正事半功倍。文言文教学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三步教学法, 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 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 发现问题, 然后通过师生互动, 相互讨论, 最后解决问题。学生自读不是毫无目的的自读, 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 是教师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有重点的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通过讨论分析解疑。这样的教学, 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中, 学生通过自读质疑,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东”和“西”都为名词作状语, 这就是学生探索研究时闪出的思维火花。经过深入探究句子的内部结构, 我们会发现这两个词在用法上有区别:“封”, 名词作动词, 解释为“把郑国当作边境”, “东”放在动词之前, 理解为名词作状语, 但“又欲肆其西封”中, “西”处在动词之后, 名词之前, 把“西”也理解为名词作状语, 理由不充分, 这里的“西”实际上就是名词修饰的中心语, 充当定语, 此处“西”没有活用现象。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触类旁通
学文言文难, 表现在诸多方面, 如在实词方面, 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用法。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比如在《师说》这篇文章中, “师”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 在教学中就要对这个词语进行总结, 比较其用法。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 老师)
(2) 吾师道也% (名词用作动词, 学习)
(3) 吾从而师之% (名词用作动词, 以他为师)
(4) 则耻师焉% (名词用作动词, 从师学习)
例 (1) 中的“师”是名词, 当“老师”讲;例 (2) (3) (4) 中的“师”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但含义又各自不同;例 (2) (3) 中的“师”后面带有宾语, 被用来充当谓语;例 (4) 中的“师”虽是作“耻”的宾语, 但从上下文看, 不能理解为“老师”, 而是从师学习的意思。所以, 我们理解词的含义, —要看它的语法功能, 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认识。通过进行这样的比较分析,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初探 篇8
一、教会学生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中教会学生翻译是教学的重点。一些学生机械地直译文言文, 只知道背诵、默写, 却疏忽了某些特殊词语的用法, 以致译错。翻译方法不当, 就不能准确理解文意。要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准确把握实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的实词, 有其实实在在的具体含义, 翻译时必须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具体含义。比如,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媵人持汤沃灌”中“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右备容臭”中的“臭”这里指香气。如果不准确理解这些实词的含义, 翻译就会出错。
(二) 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前进, 很多词语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有的甚至变得和原意完全不一样。因此,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 要特别注意这种古今异义词的含义。例如, 《曹刿论战》中有这样一句话:“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其中“牺牲”的古义为“祭祀用的猪、牛、羊之类物品”, 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了生命”。如果弄错了“牺牲”的意思, 这句话就很难被准确地翻译出来。
(三) 注意词类的活用现象
一类词原来归属于一定的词类, 有它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用法, 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它的性质和用法都可以改变, 可以临时当作另一类词来用, 这就是词类活用。古汉语词类活用, 常用的有名词、形容词、数词等等。这里用名词活用略作说明。
名词的活用, 主要表现在名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作状语这两方面: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就是以事物的名称来表示某种相关的动作或行为。如“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 ”一句中, “军”本为名词, 但在这里就应该解释为驻军, 作动词用。古汉语中,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较为普遍, 我们在学习时, 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2.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 绝大部分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的, 少数名词虽可作状语, 也往往有严格的限制。但在古汉语中, 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 ”中的名词“斗”, 修饰动词“折”, 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 译为“像蛇那样”。翻译文言文时, 要特别注意这类词类活用现象, 准确理解其含义。
(四) 注意一词多译的现象
文言文中常有一词多译现象。遇到一词多译这种情况,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作具体的分析。如“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含义就不同。“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的“朝”是上朝;“燕、赵、韩、魏闻之, 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的“朝”是朝拜;“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的“朝”是朝廷 ;“朝拜而不道, 夕斥之矣 (《封建论》) ”中的“朝”是早晨 (读zhāo) 。一词多译现象在同一篇文章中也存在, 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这些词的含义。
(五) 注意特殊句式的分析理解
文言文有不少特殊句式,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分析一般的文言句式, 了解常规的句式结构, 比如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句式。牢固掌握判断句和省略句等常规句型。这对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帮助很大。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 提高学生古汉语翻译水平。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当然, 也不一定让学生全篇都译, 只要学生的译文符合原意, 语言简练、通畅, 合乎现代汉语典范, 符合文言文翻译“信”、“达”、“雅”的要求, 就可对学生给予表扬。
二、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言文, 不能仅限于文本, 要用现代思想观念解读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学生学习文言文是为了解古代的文化, 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 不是为古代而学习文言文。学校要培养的是为现代社会服务的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 中学文言文教学要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多元解读。
三、重视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和积累教学
文言文教学中, 归纳、整理和积累是十分必要的。“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关于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 使之形成系统, 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 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教学时, 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 建立“文言资料库”, 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整理, 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等。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 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 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 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通过课内课外的阅读积累, 可以使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得到锻炼、培养和提高。
摘要: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方法, 加强诵读教学指导, 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 重视归纳和积累的作用, 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文言文的特点, 实现文言文学习的高效。
关键词:翻译,诵读,解读,归纳,积累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4月.
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例谈 篇9
一、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文言文距现在年代久远, 古代汉语中许多词的意义、用法和现代汉语不同, 存在语言文字障碍。比如“所以”在现代汉语中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而在文言文中,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就表目的, 可译为“用来……的”;而在“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中“所以”就表原因, 可译为“……的原因”。这类古今异义词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给我们学生阅读文言文带来了障碍。另外文言文作者所处的时代和文章反映的生活都跟学生相距甚远, 学生感到有距离感。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使用文言文, 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太大。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碰上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 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如果对此不引起重视, 那么我们的文言将会失传, 文明将会流失。
二、教学方法单一化
长期以来,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 流行着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 总是逐字逐句翻译, 往往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读课文、做练习, 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干舌燥, 学生只忙于记;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 课堂死气沉沉, 学习效果不理想, 根本不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教师讲得再好, 也是事倍功半, 学生也只能从听讲中得到某些益处;而长期缺读少练, 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心理, 最终影响了学生文言文能力的提高。
文言文是国粹, 是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 是承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但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又面临如此困境, 中学文言文教学路在何方?笔者联系自身教学实际, 略谈一二。
一、教前精心备课, 巧设教学法
语文教师要讲好一节古文课, 就要自己弄懂文中字词句和每一段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了解每一个人物的简单经历。这些是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但这些远远不能把古文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出来, 因此, 在备课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把课堂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文言文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所以中学文言文教学应注重传统文化传播, 阐发古人思想精华。中学课本中无论是以韩愈、苏轼等人作品为代表的唐宋散文, 还是以归有光、方苞等人作品为代表的明清散文, 都具有传统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在人物身上的体现正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 因此, 中学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本中人物身上所体现的这种特质。如《报任安书》, 司马迁虽遭奇耻大辱, 但仍奋发向上, 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种文化特质, 教现代中学生在磨难中只有积极向上方可有所成就, 这就砥砺了学生的品格。又如将生死置之度外, 对信念忠贞不渝的崇高品格,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一文中“呜呼!予之及于死者, 不知其几矣!……死生, 昼夜事也”等语段就是传播这种崇高品格的载体。因此, 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准备此类内容, 把它作为一种工具, 传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更让学生觉得文言文离自己的生活很近, 就不会有距离感了。
2.教学方法要由“灌”向“导”转变
文言文教学的传统作法是以教师“灌输”为主,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实践证明, 这种作法教师费尽心机, 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由传统的以“灌”为主到现在的以“导”为主的变化, 真正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其自学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更注重教给学生方法, 开发智力, 回到了教学的根本目的。目前, 这种以“导”为主的原则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 并普遍应用于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研究相关文章在这方面有较多体现, 其中傅树勤老师的文章较有代表性。他否定了传统的“灌”的作法, 提出:“必须以自己的积极性去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必须明确教学的实质正如‘导儿学步’。”进一步提出了“导”的阶段性特征, 并指出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在每个阶段都设法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逐渐自求得之”。我认为“导”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师先要作好示范,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的“导”不排除教师的讲, 对重点、难点要讲透, 真正起到示范作用。第二阶段是“相机诱导, 牵放转换”。这时的“导”则是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本领, 增加学生活动, 教师掌握“牵”与“放”的尺度, 逐步完成由“牵”到“放”的转换。常采用的课型是:预习—提问—讨论—总结—练习。第三阶段是“制定方案, 指点登攀”。这时的“导”, 主要是教师组织好复习, 使学生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我编好复习计划和复习资料, 引导学生训练, 最终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这种作法, 既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 又充分体现了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的原则, 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书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方法, 提高了能力, 由此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由“灌”到“导”, 不仅改变了过去以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 而且新法又行之有效, 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
二、注重基础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学好文言文基础知识是学生读懂古文的必要前提, 中学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那么如何在注重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 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
要夯实文言基础, 增强学生信心, 引导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主动进行分类整理, 形成知识网络。具体做法如下:
1.文言特殊句式
例如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就有: (1)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要前置。如:“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要前置。如:“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3) 以“是”或“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如“唯马首是瞻”“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等。另外像主谓倒装句“殓以嫁时之衣, 甚矣吾贫可知也” (2010年江苏高考题) , 其实这与初中学过的《愚公移山》中“甚矣, 汝之不惠”句式是相同的, 如果学生掌握好课内的, 就能以此类推做好高考题。
2.词类活用
比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就有: (1) 名词前有副词修饰时, 此名词要活用作动词。“范增数目项王”中“目”, 本义是“眼睛”, 由于受副词“数” (屡次) 的修饰, 在这里是“用眼睛示意”之意。 (2) “而”连接动词和名词时, 此名词要活用作动词。“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中, 由于“顺流”是动词性短语, 所以“东”这个名词要活用作动词, 表“向东进军”之意。 (3) 名词后带宾语时, 此名词要活用作动词。“籍吏民, 封府库”中“籍”后带宾语“吏民”, 名词“户籍”就要活用作动词“登记户籍”。此外还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知识。学生对这些文言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并掌握, 通过自己的整理, 积累一定的古文知识, 才能顺畅读懂古文。可借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既能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又能掌握枯燥的古文知识, 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呢?
中学文言文教学, 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都应以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为目的, 最终实现“教为不教”。作为教师, 我们应本着让学生乐学、乐读、乐于品味古文的原则, 创新教学方法, 夯实文言基础知识,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代代传承, 发扬光大, 最终实现“拯救国宝、传承文明、提升人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石有平《对文言文教学的四点思考》, 《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1期。
[2] .潘保红《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教研天地》2007年第2期。
[3] .傅树勤《文言文教学宜致力于“导”》, 《中学语文》1987年第1期。
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10
一、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一) 抽象化的教学。
文言文与现代语言最大的区别在于内容抽象, 距离我们很远, 学生没有切身体会。 自古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 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汉语简单易懂, 而是需要进行理解分析才能懂。因此, 教师简单地对其释意是远远不够的, 不能进入抽象化教学的死循环, 要打破枷锁, 让学生从中解放出来。
(二) 教学形式单一。
部分教师都是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文言文教学活动, 并没有采用多种教法,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千篇一律地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咬文嚼字、应付考试的, 生产流水线, 大多数文言文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 失去情趣, 没有活力。
(三) 教师底蕴不足。
很多教师的文言文储备仅是学生时代的积累, 离开学校后, 他们不再继续学习, 数十年如一日地重复一样的教学内容, 难以顺应教学的不断改革变化。 有的教师自身文言文功底非常薄弱, 甚至会犯一些很低级的错误, 将文言文中的字词读错音, 或断句断错位置, 这些基础知识的错误难免会误人子弟。
二、中学语文教学的改进思路及对策
(一) 做好文言文字词句教学, 打好文言文教学基础。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 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同现代汉语中的字词句一样, 是古代汉语神圣华美殿堂的金砖银瓦和雕梁画栋。 文言文字词句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但是在这一环节老师完全可以摒弃过去逐字逐句讲解的传统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主动掌握字词含义, 进行初步翻译。 在此基础上, 通过学生以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的形式解决文言字词中的疑难点,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基础的同时, 品尝到掌握文言文知识、与古人神交的成就感,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 范读吟诵,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诵读是语文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 “读得熟, 则不待其说, 白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白读, 熟读深思子白知”。 苏东坡和朱熹等古人均强调诵读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 就是教师的吟读带动, 因为韵味是从吟中得来的, 兴趣是从吟中产生的, 语感是从吟中积累的, 素养是从吟中培养的, 倾听教师吟读, 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情感体验。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 与现今常见的读法不一样, 这就需要老师的范读, 加深学生的记忆。 教师范读不仅要注意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 而且要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 读得朗朗上口。 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文后注释默读,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 一方面教师验收读的效果, 另一方面评价读的成效, 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学习。 读多了, 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 且能理解大意。
(三)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思维能力。
首先, 以较新颖的非常规的方式创设情境, 既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动机, 又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悟。 其次, 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动机的迁移, 学生不仅对一首诗感兴趣, 而且激发对更多优秀的古代诗歌作品的向往与热爱, 更增加对语文学习的期待。 另外, 还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应有的重视。 他们在唱与学的过程中始终感情投入、思想活跃、发言积极, 在大部分时间里占据主角的地位, 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同时, 在这一独特的赏析过程中培育美好的思想情感。
(四) 与时俱进, 科技为伴。
语文课堂既可以很生动有趣, 又可以很乏味, 如果教师仅仅把书本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 那么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应转变思维, 借助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让课堂更活跃有趣。比如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 教师可以从网上查找一些视频, 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五) 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为文言文教育打好师资基础。
教师是传统文化的教育者和传播者, 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善于运用教学艺术外, 更要理解和把握传统的文化。 首先, 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方面的熏陶, 以使未来的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即使他们走上语文教育岗位后, 也应该有文化上的自觉, 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更深入而持久地品读文化典籍。 其次, 引进高素质教师人员, 尤其是高中阶段, 实现从教人员至少本科学历, 并逐步增加硕士比例, 且专业要求要严格。再次, 对在职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充电, 与时俱进, 根据课程改革方向, 补足短板, 完善教师自身知识体系。 最后, 学校应鼓励教师多阅读文言典籍, 可统一购买相关书籍发放给教师学习, 也可进行资金补助, 由教师自主选购。
(六) 转变陈旧的评价方式。
对于文言文掌握的程度, 不能再以试卷分数为唯一标准, 机械地翻译字词。 背诵课文不算学懂, 教师更应该从综合素质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感知作者跨越千年透过文字娓娓道来的思绪情愁。 学生可将从文中体会到的感情与自身特长进行结合, 或是音乐, 或是绘画, 或是书法, 进行艺术的再次创作, 推陈出新, 老师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 这种全新的评价方式更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谈中学文言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文言文;切入点;情景;学生主体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这是一笔无比厚重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方式——古诗文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承担着无与伦比的作用。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无需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方法处于落后、费时多、效果差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文言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很多是来自“教”的因素: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记笔记,然后从中抽题训练;或者偏重知识教学,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当作重点;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等等。这样的课堂,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古文的精髓,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教好文言文呢?
一、在字、词、句、篇章结构教学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古诗文之所以称作古诗文,是因为它的语言和现在的日常语言有较大的区别,学生因为生活中接触较少,对此有理解上的障碍。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意思,理通文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完成了这一步以后,教师就要根据诗文的具体内容,找准契合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如,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时,在完成了对文意的理解、字词句的把握后,就要重点引导学生品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引导学生思考范仲淹为什么能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结合范仲淹的水平,了解他“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的品德和志向,从而更深入地认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引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学成文化知识,奉献国家、回报社会的优良品德。
二、在进行课文内容探究的同时,教师要注意设置情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对学生进传统文化教育,不能靠单纯的说教,而必须让学生融入传统文化的氛围,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操,从而让自己受到影响,达到教育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结合课文,巧妙设置情景,让学生回到古人的生活中,与古人交流,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受到古人高尚情操的感染,重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时,在完成了对诗意的理解后,可从李白仗剑出川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离开家乡时那种隐隐的难舍之情,然后让学生设想自己将来有一天,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求学或打拼,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学有所成后如何回报社会,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家夸美纽斯①也说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可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少老师还在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使得语文教学单调枯燥,效率低下,学生提不起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难以显现,更不用谈是否符合对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去重复一遍又一遍的默写、听写,花了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背了一些孤立的文言词语解释,对难一点的东西总觉得自己讲才放心,很多时候还以自己讲得“透彻”、精彩而自我陶醉,让学生当知识的“接收器”,完成了“教”的任务便心安理得。于是语文课枯燥了,总觉得课堂上就得听“我”的,“我”就是知识的权威。觉得学生古诗文基础差,没法自学,不如自己讲来得快。再说,能滔滔不绝地讲授古诗文,似乎是语文老师有学问、语文素养高的有力体现。还有就是“讲授法”是最简单的,便于实施。正因这样,导致古诗文教学的尴尬,我们老师陶醉的国学经典,学生却漠然置之,作为中国人不喜欢国学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语文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有识之士早就说过:“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要改变这种现状,少教多学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深度学习。教师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
当然,教师并不是教得越少越好,而是要精教,把握重点的教,它区别于面面俱到的教。在课文内容的把握、句子的作用、语法修辞、文章中心、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要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归纳,然后与学生一起解决就可以了。这样可以极大地减轻老师的工作强度,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把教师“一言堂”的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教学质量也会提高起来。
另外,要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一般来说,诵读方式可分为领读、齐读、分组读、自读,教学中应以自读为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一边想象一边诵读。同时,学生每读一遍,教师可提出不同要求,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文言文教学虽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但只要我们努力摸索,不断实践,找准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是一定能够成功的。
参考文献: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杨文灿,男,1964年1月出生,就职单位:贵州省晴隆县中营民族职业中学,学历:大学专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与语文教学改革、中学德育教育。
The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Yang Wencan
Abstract:Classical Chinese is the main carri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of ancient poetry in need,the starting point,setting the scene,on the teach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to students as subjects from three aspects to find.
Key words:classical Chinese;the starting point;situation;students
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探究 篇12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在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当今社会中, 作为中国文化交流传统渠道的文言文, 正经受着文化爆炸的严峻考验。力求适应时代潮流的需求, 文言文应不断充实自己, 方能被现今的文化传播现实所接受。因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对文言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气息,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突出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让文言文在文化传播中继续散发独特的魅力。
在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 文言文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文化统一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记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进一步强调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既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先, 探究历史, 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也可以使中学生在学习中吸收营养受到陶冶, 提高文学修养, 增加文学功底。而在我们当今社会中, 它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充实当代人文精神。但即使如此, 对文言文的传播却似乎显得尤为艰难。就目前的教育形势来看, 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极为烦恼, 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 而且文章生僻难懂, 很难理解, 导致文言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形势不容乐观。因此, 在面对这一教学形势难题时,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更应充分认识进行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正确认清实际教学现状, 并从中探索出相对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文言文难度大。现今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状, 即文言文需要精讲, 于是许多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 总是力求面面俱到, 过于强调文章的翻译, 以至于学生无法品出文言文的内在美, 认为学习文言文枯燥无味。
其次, 有些教师容易主次颠倒, 往往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 而不落实字词知识。结果讲完课文学生只知文章大概。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满堂灌”, 使学生听得目瞪口呆、无所适从。
最后, 学生普遍存在懒散的现象, 尤其是对文言文的学习, 学生特别缺乏兴趣和热情。而就中学文言文教学而言, 它既要给学生带来民族文化的滋养和审美陶冶, 又必须针对考试要求,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它将遭遇种种困境, 落实和强化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记忆掌握与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 主动感知人文精神, 陶冶情操之间的矛盾;文言文由于时空阻隔所带来的语言理解障碍与现实生活语言交流中常用的通俗易懂的语法, 语言特征之间的矛盾等等。
二针对问题的应对策略
首先,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确立清晰的教学进程。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重新定位自己在课堂上的新角色,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 应以学生为主角, 教师不应是在讲台上一味讲授的“老夫子”, 而应是一个积极作指导的参与者。在确立新角色后, 应有清晰明确的教学流程。一堂课下来, 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都应鲜明突出, 在编写文言文板书时, 也应力求清晰明了。课堂上语文老师应恰当地提出问题, 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彼此之间相互交流、互动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文言课堂就会有动有静、有张有弛。
其次,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 很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学习有抵触和恐惧的心理, 究其原因, 学生不喜欢是其主要因素。所以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展开: (1) 应当让学生充分明白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高考所要求的考点, 也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把文言文背后的故事呈现给学生, 可将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编成课本剧, 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给课文配插图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方式的结合使用要有度。
再次, 加强文言文的诵读训练, 强调背、读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就是反复诵读。可以说, 诵读不但是为将来的高考默写题作准备, 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 培养自己的文言文语感,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只有拥有了对文言文的整体感受, 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可以说,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极其重要的方法, 文言文自身的写作特点, 篇幅短小, 富有音韵, 包含浓厚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 能更好地感受文言文自身的魅力。这样他们提笔写作时, 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向这些佳作借词、借意、借境、借法, 以融入自己的作品, 从而大大提高自己作品的表达效果。此外, 诵读还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它是文言文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当然, 诵读是多形式、多层次的表述活动, 它包括两大类: (1) 学生先读准字音和句读, 老师在这一层面上应进行适当地引导, 在明白文意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进而对知识点进行适当地拓展和延伸, 最后文本熟读成诵。 (2) 在指导字音和句读的基础上, 进行分组朗读, 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文意, 然后让学生在精读文章的精彩段落时, 不断强化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最后, 利用教材内容, 联系生活现实, 充分发挥文言文对现实生活的有益作用。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应结合时代要求, 在继承传统教法经验的同时, 也应开拓创新, 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先易后难, 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而由于时代的不同, 在思想、情感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再加上文言文自身特征的影响, 使学生在理解和审美方面形成了障碍, 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 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 既应联系现实生活, 也要走近学生的心灵。毕竟, 古文中的情与理许多与今相通,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我们都要善于发掘它对于现实生活的价值。可以说, 认真学习古文佳作, 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丰富情感、激发思维很有必要。
三结束语
总之, 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 应自觉联系当今时代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他们自觉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而作为语文教育者更应该让文言文教学与时俱进,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 力求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 让他们亲近文本, 感悟明理。
参考文献
[1]杨连明主编.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引领案例评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中学文言文】推荐阅读:
中学文言文教法08-26
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06-04
文言文教学中学语文08-29
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09-10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10-27
中学文言文教学新探05-23
中学文言文常用介词初探09-01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艺术班语文上学期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文言虚词学生版08-02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07-20
文言文朗读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