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共9篇)
初中文言文 篇1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教研论文:
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咬定‘根本’不放松”。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美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二.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三.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四.联系生活学习文言文
“文言”和“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
以学习《幼时记趣》一文为例。文中“以丛草为林”中的“以„„为„„”是常用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把„„当做”。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媒体宣传的主题,被配曲传唱,学生早已理解并记忆。本文中的“以„„为„„”与其中“以„„为„„”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教师把文言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记忆效果。
总之,笔者认为学习文言文,离不开文言基础知识这个根本,只有“咬定‘根本’不放松”,在此基础上活学活用方能学好文言文。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文言文教学将成为语文教学园地里的一枝奇葩,绽放异彩。
初中文言文 篇2
1.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文字是智慧的象征, 文言文的特性使它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中国文言文言简意赅, 两三字便足以传达出耐人捉摸的韵味。初中文言文教学对于中学生而言具有必要和重要的双重性。首先, 学习文言文是一次“寻根之旅”, 寻我们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根”。许多历史古籍, 编年史书都是用文言文书写的, 想要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是必须要学会读懂文言文的。其次, 在中国的历史上, 有数之不清的文人书写了优秀的文章作品, 比如众所周知的《诗经》《论语》 《周易》等, 都是用文言文书写, 若不读文言文, 怎能去细读品味文人的智慧和奥秘。最后, 文言文虽然艰涩难懂, 但在初中阶段的开设文言文课程不仅能让初中生更加有耐心地投入学习, 丰富自己的学识和内涵, 同时也为其高中乃至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了良好的文字基础。
2.文言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信息爆炸的时代, 碎片化的到来, 导致目前的初中生提前进入了“读图时代”。初中生更倾向于接受简单直接易懂的文字信息, 而文言文本身复杂难懂的属性更加大了其被接受的难度。据调查显示, 只有少部分的同学每天会静下心来复习和预习文言文, 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学习文言文难度大, 浪费时间, 对未来没有任何帮助, 充其量只是应试考试的工具而已。
据老师们反映, 在通常情况下, 会因为多方面原因而开始采取“灌输式”的教育, 即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 完成当日任务即可, 并没有过多和学生的互动。同时在学校方面, 文言文的教学方式也没有及时得到修正和改革, 对老师也没有有效的教学监督机制。
而在家长方面, 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不一, 大部分家长平时也不会去关心孩子的学习, 对文言文的了解也相对匮乏。通常他们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 孩子遇到文言文问题时, 他们不会主动去和孩子一起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往往是采取无视的态度。
以上原因, 导致了目前的初中生呈现出对文言文的抗拒和逃避, 这也让文言文的教学变得更加艰难。
3.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3.1学生方面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都是一味地讲述解释文言文, 就算他们费尽心思, 早已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们仍然还是不感兴趣, 反而抵触情绪更大。老师们一味地把学生当作了水杯, 不停往里面灌水, 却不管容量多大。到水杯溢满已经装不下更多的水时, 老师们还在不停地灌水, 而这水就如同文言文知识的讲解, 白白地流了出去。如果老师们每次在课堂上只讲一部分内容或者精讲十几分钟, 留下许多疑问去给学生们自己解决, 这样一来, 他们就会更加自主迅速地解决课堂上留下的疑问, 完成课后的任务。这种“转主为辅”的方式不仅可以加大他们的自主性, 还能提升其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性。老师们可以放开手让同学们自主地学习文言文, 长此以往, 学生们会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不仅能在遇到文言文的时候学会思考和分析, 加之长期的探究也能让他们自己耳濡目染, 还能他们加大对文言文的兴趣。
3.2老师方面
3.2.1充分备课, 精心讲解
对于老师而言, 如果要加大学生自主性, 那么老师的引导方式就尤为重要了。这就必须要求老师在文言文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全面细致地备课。老师在备课过程中, 熟悉文章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懂得提炼文章的重心和精华。最后, 备课最重要的工作是熟悉全文的各个知识点, 并能进行相对范围的扩充。
由于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 老师在课堂上的发言就要少要精, 每一个问题, 每一个解说, 都能让同学们得到对文言文更多的灵感和启发。而当同学们自主学习讨论遇到问题时, 也能给出充分的解答。
3.2.2课外补充, 开展活动
教学以内的任务完成后, 老师还可以补充相关的文章作者背景, 故事背景等, 也可以将课外知识的补充任务交给同学们来做, 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参与性和活跃度。当然, 老师们还可以在课下或者周末的时候开展文言文交流的活动, 可以请来其他钻研文言文的学者为同学们讲解更丰富的文言文知识。
3.3家长方面
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3
【关键词】文学修养;道德品质;责任意识;人生态度;积极乐观
统观初中阶段古诗文有明显的梯度差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客观的认识规律。七年级所安排的文言文既有《论语十则》这篇古代的启蒙读物。又有《童趣》、《山市》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文章。篇幅短小,容易掌握,学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
八九年级的文言篇目无论从篇幅还是思想深度上都有了较大提升。更侧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思想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里,我想对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谈谈我的一点想法,与大家交流探讨,有以下几方面:
一、文学底蕴深厚,利于学生提升文学品味和道德修养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仅一百一十九个字,内蕴却无比丰富。其中有对芸芸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情,而这一切又都为“爱莲”的主旨服务,主题思想十分鲜明。又运用拟人化手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借花喻人,以菊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于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读来意蕴丰富,给人以文学的熏陶和享受。
再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全篇山水,抓住“奇”“异”二字。写水之“异”,抓住水色、清澈的静态之美和湍急的动势之美来表现;写山之“奇”,则抓住山势、山声、山意、山树之奇来表现。将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情与景、议与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对偶、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多种艺术手法的适当运用,便创造出一幅充满诗意和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二、责任意识强烈,利于学生树立为国为民的理想
杜甫、范仲淹等人,不仅文采出众,并且心怀天下,一直希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为国为民造福,流芳后世。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提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仍用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将天下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三、不同的人生态度,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古代文人遵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生信条。他们文采不凡,但往往自恃清高,不善政治,以致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同样的遭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欧阳修选择了“乐”,一个“乐”字贯穿《醉翁亭记》全文。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当时,欧阳修处在事业的低潮期,他的内心是苦闷的,但寄情山水的同时,始终心怀百姓。执政一地,造福一方。对工作负责,对百姓负责,是一个有作为的官员。传递出积极的情绪,对后人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对待挫折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这才是语言课应该交给学生们的东西,比分数可能更有益处。
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整日衔觞赋诗、忘怀得失。我们深入分析后会发现,陶渊明的崇尚无为,心态豁达,其实是一种人生理想不得实现,不得已的选择,其实是在逃避。是因为现实的黯淡,自己受不到重用,.可自己却无法改变现状,便选择了逃避,而不是去努力抗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种消极避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拼搏才会改变逆境,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人在失意时,更应该不放弃,应该在一个大坐标里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积极乐观的去做事,做人。
所以,教学中,应该教授学生一些积极的处世态度,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一些文人身上的清高自傲的思想。提高学生认知社会,把握人生的能力。这点与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并且可能会令其受益终身。
作者简介:
初中文言文“之” 篇4
一、“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
间时,“之”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文言文及翻译初中 篇5
初一年级上册: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我心里把它们(蚊子)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10、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1、未几,高垣睥睨,边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12、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13、楼五架,窗扉皆洞天;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14、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1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16、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17、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18、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19、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
20、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初一年级下册: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6、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有才能的人几日不见,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军和战士们征战多年,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9、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提着雄兔的两耳,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10、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在座所有宾客,没有人不伸长了脖子,侧着头注意看,微微含笑,默默赞叹,认为表演真是妙极了。
1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凡是火场所应该要有的声音,统统都有了。即使一个人有百只手,一只手有百只指头,也不能够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1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所有的宾客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甩甩袖子、伸出手臂,两腿发抖,差点儿就想要抢先逃跑了。
13、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1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
15、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地向东南陷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在这里汇集(或流向这里)。
16、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1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8、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
1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2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 篇6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湖心亭看雪
浅析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学习方法,适当引导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 孕育了丰厚的文化瑰宝, 而文言文就是承载这些文化瑰宝的语言载体。它渗透着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思想、道德、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状态等, 是我们今天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 各种文化、价值观不断涌入, 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充分挖掘文言文这一文化宝库中的思想光辉,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为了进一步做好初中文言文的教育工作, 我对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 具体如下。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于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乐观。长期以来,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都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状态, 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讲得吃力, 学生听得也昏昏欲睡。虽然许多教师搜集了大量的教学素材, 在课堂上也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 但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总之,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 甚至认为文言文是陈旧的故纸堆, 学习文言文是无用的。与此同时, 教师始终难以摆脱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教学效果与预想相去甚远。在文言文教学中, 字词落实、逐句翻译、语法分析、串讲全文这种教学流程是我们过去一贯采用的教学方法, 这种按部就班的文言文教学过于注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而忽略了对于文言文中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挖掘, 显得过于枯燥乏味。加之, 初中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不久, 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学习文言文对于他们来说仍然非常困难。在这一现实中, 因此, 初中文言文教学看似圆满实则苍白。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磨平了, 教师的教学思维枯竭了, 学生的素质培养更是无从谈起。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 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 转变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水平。
二、改进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 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我们只有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水平。我认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 课前预习。文言文的学习在没有充分的课前预习的情况下是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的, 因此学生必须做好课前预习, 提高听课效率。文言文的课前预习包括掌握字词的音义, 熟读课文并感知课文的大体内容, 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利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问题等。其次, 课堂展示。要想转变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就必须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进而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俨然成了“小老师”。这样不仅可以为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次, 诵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当学生能把一篇文章读得很熟练甚至能背诵下来时, 其对文章的认识也就有了一种质的飞越。诵读时, 学生可以渐渐地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 从而为进一步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诵读也是要讲究方法的, 如抓住关键词语背诵、结合节奏背诵、利用课文画面背诵、根据课文线索背诵等。最后, 摘录。文言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故事、名言警句等, 学生要想牢牢记住这些知识, 就必须做好摘录。摘录的方法有很多种, 如学生可以将名言警句分为勤学篇、励志篇、爱国篇、读书篇等进行记录。又如, 学生也可以对一个词的多种用法进行系统的记录。以“为”的几种用法为例:⒈“做”。例 (1) 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2) 为我为云梯之械。 (3)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⒉“作为、当作、成为”。例 (1) 弃其杖化为邓林。 (2)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⒊“认为”。例 (1) 孰为汝多知乎。⒋“是”。例 (1) 知之为知之。 (2)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 天下为公。
(二)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言文看作枯燥的文字, 而是要把它看作是揭秘古人生活、智慧、情感、思想、行为等的载体, 充分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进而提高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其次, 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讲故事、辩论会、朗诵比赛、文言知识竞赛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幻灯片、视频播放等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文言文学习的快乐。
总之, 文言文教学改革是非常困难的。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 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 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但是,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 我们只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并使其从中得到思想道德、人生修养、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提高, 就一定能够使学生充分领略到文言文的艺术魅力, 并逐渐愿意学文言文, 喜欢学文言文。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学园 (科研教育) , 2012 (02) .
[2]李晓雯.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思想探讨[J].中小学电教 (下) , 2011 (03) .
管窥“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8
关键词:文言文 ; 兴趣 ; 朗读 ; 知识迁移 ; 潜移默化
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尤为重要,然而面对文言文的学习现状是学生是兴趣不浓,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真正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出发,真正把“古”文教“活”、让初中学生喜爱文言文,教师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注重形式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潜能,作为语文老师重视这点尤为重要,再加上文言文学起来比较枯燥,更应注意变化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我是采用以下形式:
1.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以《木兰诗》为例,因為花木兰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充满传奇色彩,先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花木兰的故事以后,再理解《木兰诗》的思想内容会轻松许多,特别是背诵时会感到倍加亲切。
2.以成语和名句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如“三顾茅庐” “妄自菲薄”一鼓作气”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引领学习《隆中对》、《出师表》及《曹刿论战》。以名句引出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增强学习《醉翁亭记》趣味,正是这些有趣的成语名句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3.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偏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
4.用插图或多媒体画面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如教《爱莲说》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中莲的插图,让他们试着说莲的外形,再对照课文原句,体会文字语句的特点。
二、注重朗读 读出神韵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两点:
1.读顺 读准 读懂
读顺 要求在停顿方面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还有句子的意义停顿是难点,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就应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停顿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
读准 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如《大道之行也》中的“选贤与能”“与”应该读ju而不读yu。
读懂 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础,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读出神韵
读出神韵 是指通过读表达出文学作品深沉的内在美。文言文蕴含爱国精神、传统美德、哲学睿智以及意境、情趣等都有独特的魅力,都是读时必须表现的,如教《醉翁亭记》我指导学生利用所见过的熟悉的景色进行联想,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体验作者生动的描绘给人带来的美感,这样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读好了可以使学生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甚至会产生认识的飞跃。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质疑探究意识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不失为一良策。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鱼”,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1.学会读注解 文言文言简意赅,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养成读注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 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3.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是文言文教学收效好的方法。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四、 重视课外阅读
除了课堂教学文言文,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我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总之,文言文是“古”文但要用“新”的观念来教学,要真正让学生成为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角,真正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出发,真正把“古”文教“活”、学生学“活”,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兴趣——化解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2]《叶圣陶文集》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篇9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大全
各位一直关注的老师们同学们请注意了,5068的小编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和详细明晰的整合,下面为你分享的是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更多信息尽在。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中考语文:名师为初三学生支招
距期末只剩下一周时间了,同学们都进入临战状态了 初中历史,也就是最后冲刺阶段,如果想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所收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针对性地。桌子上这么多课本、是否看得过来?看过了又能记住多少?人大附中教研组的廖梅提醒,题海战术易“溺水”,最后冲刺“贪”不得。在这里,她给同学们支了三个小“绝招”。
绘制一棵树:要想了解自己的漏洞在哪里,就要先对所学全部作一个
系统的梳理。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绘制一棵知识点系统“树”,重要知识点是树干,次要一些的分支点是树杈,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申出一系列的概念、定义的相关知识。复习时,要对照知识表有顺序、有逻辑地展开,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反把自己的思路搞乱了。
列好知识表后,学生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复习方式堵住漏洞,练习强度根据漏洞的重要性确定。如果这个概念是知识系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要下大功夫掌握;如果只是一个旁支的小知识点,可以考虑暂时粗略复习,等再把它补上。
准备一枝荧光笔:期末考试前夕模拟考比较集中,每次考完老师都会讲评,同学要准备一枝颜色醒目的荧光笔,便于随时在上做标注。一旦发现某道题目出了错,不能仅仅保证这道题会了就可以,更重要的是找到出错原因,因为粗心,还是公式没记住,或是干脆这个知识点就没有掌握……然后“对症下药”,彻底解决问题。
制作一盒小卡片:考前每一分钟都很宝贵,为方便复习,同学们可以动手制作一盒小卡片,把各科常考的知识点、自己的薄弱点记下来。上学路上、课间休息的闲暇时间,随时拿出来翻阅一遍,做到尽可能有地利用时间,同时,也保证了复习的“有的放矢”。制作卡片时,同学可以根据不同科目,知识点重要性等区别,做好不同标记,分门别类摆放,以免混淆。
总之,冲刺期末考的同学们要记住“贪多嚼不烂”这句老话,学会有所取舍,给自己充分时间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一步一个脚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北京考试报记者:安京京) 人大附中语文名师为初三期末考前一周冲刺支招
距初三期末考试只剩下一周时间了,同学们都进入临战状态了,也就是最后冲刺阶段,如果想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所收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复习。桌子上这么多课本、资料是否看得过来?看过了又能记住多少?人大附中教研组的廖梅老师提醒,题海战术易“溺水”,最后冲刺“贪”不得。在这里,她给同学们支了三个小“绝招”。
绘制一棵知识树:要想了解自己的知识漏洞在哪里,就要先对所学全部知识作一个
系统的梳理。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绘制一棵知识点系统“树”,重要知识点是树干,次要一些的分支点是树杈,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申出一系列的概念、定义的相关知识。复习时,学生要对照知识表有顺序、有逻辑地展开,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反把自己的思路搞乱了。
列好知识表后,学生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复习方式堵住漏洞,练习强度根据漏洞的重要性确定。如果这个概念是知识系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要下大功夫掌握;如果只是一个旁支的小知识点,可以考虑暂时粗略复习,等寒假再把它补上。
准备一枝荧光笔:期末考试前夕模拟考比较集中,每次考完老师都会讲评试卷,同学要准备一枝颜色醒目的荧光笔,便于随时在试卷上做标注。一旦发现某道题目出了错,不能仅仅保证这道题会了就可以,更重要的是找到出错原因,因为粗心,还是公式没记住,或是干脆这个知识点就没有掌握……然后“对症下药”,彻底解决问题。
制作一盒小卡片:考前每一分钟都很宝贵,为方便复习,同学们可以动手制作一盒小卡片,把各科常考的知识点、自己的薄弱点记下来。上学路上、课间休息的闲暇时间,随时拿出来翻阅一遍,做到尽可能有效率地利用时间,同时,也保证了复习的“有的放矢”。制作卡片时,同学可以根据不同科目,知识点重要性等区别,做好不同标记,分门别类摆放,以免混淆。
总之,冲刺期末考的同学们要记住“贪多嚼不烂”这句老话,学会有所取舍,给自己充分时间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一步一个脚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小说特点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小说特点】,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
大体上讲小说的语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叙述为特色,另一类以描写为特色。这两类并没有伯仲之分。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追求整篇作品的味道,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追求形象的鲜明性。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可以叫情节小说,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叫细节小说。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读起来舒畅,它以语感为先导,吸引读者进入它的艺术世界,这种语感贯穿于作品的始终,处处可以感到这种语感的存在,它往往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好读、畅快。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它往往以一个接着一个的细节抓读者,它给读者的感觉就是形象,就是一个又一个鲜明具体的细节,作品就是以细节与细节的内在联系,吸引读者不断地看下去,这里不说读下去;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可以说读下去,不说看下去。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它的语言可能很简练,如果读的话可能有点涩,但描写的细节很抓人,不得不看下去,它就像看画面艺术一样,只是画面,只是形象,这画面、这形象很吸引人。如《红楼梦》就是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三国演义》则是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
小说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虽然都是散文化的语言,但它们是不同的。小说是客观性的语言,作者有什么思想感情,作者并不站出来说,而是让人物、让情节代作者说;而散文则是主观性的语言,作者不站出来说,还不行,作者可以直抒胸意。
当然,不能这么绝对化,但大体上确实是这样。有些激情澎湃的小说,作者近乎站出来说话了,因为作品的激情是那么得强,使得情感和态度已明明白白的表露了。就像一个人脸上的表情,什么都透出来,就缺开口了。但是,这还是客观性的语言,因为作者并没有说出口。
总结: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小说的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初一语文女娲造人同步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自学阶梯评估测
四基达标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开天辟地 女娲 掺水 塑造
A.p@ w1 c1n s)
B.b@ w1 ch1n su^
C.p@ w1 ch4n s)
D.p@ w# ch1n s)
2.课文第10自然段“人”字所用引号的作用是
A.特殊意义 B.强调
C.引用 D.特定称谓
3.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
(1)开天辟地________
(2)生气蓬勃________
(3)兴高采烈________
(4)疲倦不堪________
4.下列语句表现女娲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内容的一句是
A.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B.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
C.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
D.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 起来
提高
1.这篇课文是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下面是这两则短文的译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安排男女婚配。
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像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封建社会里,有人借用此则神话把人剥削人现象说成是人命中注定,天经地义的。
他们说女娲用手揉团黄泥做成的人便是社会上那些有钱有势的统治阶级的前辈,那些用柳条甩出的便是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的先人。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把女娲造人的动机想像为女娲感到世界太孤独了。请发挥你的想像,试作另一种推测,说明女娲造人的动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无题
①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总计97.5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的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②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槛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过母亲无数次在父亲的坟头前唠叨:“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 在,他考上了,面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出那钱的……
③“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来,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
④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上学的渴望。一会,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⑤他到了学校,老师正在为这个顶尖的没来报到而奇怪,忽然看见一个身着蓝色土布衣裤的站在门口。“进来吧!”老师说。他默默地放下篮子,掏出50元钱放在红布上。
⑥老师惊异地揭开红布&mdash 初中历史;—
⑦啊!?一篮白生生的鸡蛋!
⑧老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单,看看这50元钱和一篮鸡蛋——
⑨愕然无语!
1.给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1)赫然________ (2)颤颤________
2.第①段中的“盯”和“攥”两个动词表明了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可是到了家里,却对母亲说:“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他”说这句话用意是什么?
选出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达了“他”不想读书的真实想法
B.表达了“他”想读书又难以实现愿望 时抱怨母亲的心情
C.表达了“他”既渴望读书又不想因家境困难而使母亲为难的复杂感情
D.表达了“他”渴望读书却因家境困难造成读书无望的苦闷心情
4.第③段中最能体现母亲理解了儿子良苦用心的一句是________。
5.第④段写“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修饰语“呜呜地”表达了“他”________的情感。
6.第⑦段在“啊”后面连用“!”和“?”,其作用是________。
7.文章结尾用“愕然无语”写出了老师的复杂感情和内心受到的震动。试设想,如果老师当面说出自己的想法,会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篇文章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9.读完全文,回头看看用“无题”作标题的用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无题”作题,能起到激发,促使读者急于读下去的作用
B.文章写的是学生入学时的一件小事,涉及的人物有“儿子”、“母亲”、“老师”,涉及的事物有“五十元钱”和“一篮鸡蛋”,用“无题”作题,可更好地概括上述人和事
C.文章充满人间真情:儿子为母亲着想,母亲为儿子着想,老师为学生着想,使人读后思绪万千,震撼不已,用“无题”作题才能含蓄而绝妙地表现这丰富感人的内涵,起到“无题胜有题”的作用
D.以“无题”作标题,意味深长,能引起读者的深思,给人以启迪
参考答案
[四基达标]
1.C
2.D
3.(1)开辟 (2)旺盛的样子 (3)神采神色 (4)忍受,能支持
4.D
[能力提高]
1.课文增加的内容有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 ③女娲像常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2.此题核心在于:持这种邪说的人根本上看是在为维护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不平等制度服务,是存愚昧、麻木人民群众思想的险恶用心的。
3.此题着重在拓展想像力,能合情合理即予认可。
[开放探究]
1.(1)h8 (2)ch4n
2.表明“他”因带来的钱不够学费而产生的焦虑、不安的心理。
3.C 4.“母亲明白了”
5.伤心而感动
6.突出了老师揭开红布后的惊异、疑虑等神态。
7.围绕同情、关心、帮助这一中心仿说。
8.语言 动作 神态 9.B
初二语文精选阅读理解及答案七
【—初二语文精选阅读理解及答案七】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二语文精选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详情请看
精选阅读理解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
4.下列是成语的是
①毫不利己②专门利人③拈轻怕重④满腔热忱
⑤冷冷清清⑥漠不关心⑦麻木不仁
5.本文段的论点是()。
A论述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B.论述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倩。
C.批评我们共产党人中的一些人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指出应该向白求恩学习。
D.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初中语文修改病句的基础知识大全
【—修改病句的】初中语文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修改病句
(1)用词不当
①感情色彩不当。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
②关联词用错。 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2)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②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⑧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
④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3)成分残缺
① 缺主语。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
作用,所以,应删去。)
②缺宾语。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4) 语序不当
① 逻辑语序不当。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
②关联词语序不当。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5)前后矛盾
①前后不统一。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
②否定多余。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不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不”。)
⑧范围不清。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它图片”。)
(6)重复罗嗦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7)表意不明(歧义)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牛吃草”:应改为“牧童牵着牛,牛在吃草。”)
温馨提示:认识了病句的这些基本类型,我们要把握病句修改的基本方法。
隆中对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拨
【—汇编】接着上面的语文课文基础,下面5068的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汇编之隆中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过来看看。
隆中对
1、用原文填空。
(1) 初中地理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都不认同这种说法。
(2)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人马,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可和他争胜。
(3)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备酒备饭来迎接将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