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音乐教学现状谈流行音乐的融入(精选8篇)
从初中音乐教学现状谈流行音乐的融入 篇1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客观合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发挥它在课堂中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电教媒体;初中语文教学
在新的世纪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信息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今,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要认真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笔者就自己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谈点粗浅体会。
一、再现课文情境,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语感训练这一颇为艰巨的任务尚有一定的局限。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整体优化语文学科的电化教学过程,以多媒体组合教学来达到语感训练的目标,则是一种高效的手段。我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有时采用以语感训练为主线的电教(或多媒体)基本课型,诸如听读欣赏课、速读速听课、艺术表演课、渗透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可再现情境,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铺路搭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初中语文教学形成重点、难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教材中某些文字内容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缺少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中间媒介。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铺路搭桥,可以让教师通过挖掘教材本身的潜在因素,以形象的画面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艺术感染力的影响下观察事物,减缓攀缘思维高峰的坡度,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鲁达三拳打死郑屠这一情节最能体现鲁达疾恶如仇的性格,这一情节也是课文的精华和重点部分,光靠读课文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此课时,通过多媒体屏幕出示电视剧《水浒》中这一段音像,之后用多媒体播放主题歌《好汉歌》,通过铺路搭桥看——电视情节,对鲁达形象的感悟就更透彻了,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
三、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带着兴趣去感悟文本。生动可感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逼真地展现出来,能把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来,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情景,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春》的五幅
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享受美好的视觉盛宴;又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音乐配乐的课文朗诵,给学生优美的听觉享受。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中去,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样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丰富表象,活跃思维,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青少年儿童的想象,涵养青少年的美感。”人们学习任何知识,都离不开想象。阅读教学更是这样,语言文字训练的深层是思维训练,必须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想象。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水平依赖表象的质量和数量,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阅读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感知,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学生的想象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表象。如我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的时候,就抓住了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里所涉及到的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通过PPT一幅幅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则根据诗意自由发挥,加以比较和鉴赏。这样既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又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对作品心领神会的过程中进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活跃的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巧用媒体,开展活动,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如果能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计算机具有玩游戏这一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发智力。如为了调动学生积累词句的积极性,我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操作,开展成语接龙、漫游古诗乐园、好词句大比拼、做好医生等比赛,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语文活动逐渐养成自觉积累词汇的习惯。又如,我通过播放电视散文,投影课外读物让学生欣赏,或把学生写的优秀作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进行优秀作文发布会,这样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播放录像,重演实况,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如何使学生突破“内容关”、“语言关”、“写法关”,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师极为关心又棘手的问题。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作文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可视性强的现代教育技术为作文教学开辟新天地。电教媒体可以调动学生观察、联想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彻底突破习作时“言之无物”、“无从下笔”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如我在指导七年级学生的一次场面描写时,运用摄像机重演几天前活动课上拔河比赛的实况,学生兴致勃勃,看得津津有味。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等形象生动的再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解决了他们的“无米之炊”。然后,指导学生有顺序观察,叙述当时热闹的比赛场面,又不失时机地指导观察特写镜头——同学们的动作、神态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由说到写,水到渠成。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灵活运用,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8年版。[2]《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从初中音乐教学现状谈流行音乐的融入 篇2
一、创设音乐美的意境, 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
要实现初中音乐学科教学的预期目标, 就需要将审美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加强音乐美境的创作, 对审美的客体进行完善, 让学生在形象化的客体中找到音乐欣赏的兴趣, 享受于音乐学习中。在进行美的意境的创造过程中, 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更新, 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 解决音乐教学活动中乏味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律动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形式去展示形象化的场景, 让学生的心理因素得到调动, 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在音乐课刚刚开始的时候, 学生的注意力很难一下子集中到音乐教学内容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美的意境的创造, 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 在讲解《冰山上的雪莲》的时候, 初中学生可能只听说过雪莲, 并没有见过雪莲。这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 为学生展示一些天山雪莲的图片, 让学生可以看到真实的雪莲。在课堂刚刚开始的时候, 向学生展示生动的图片, 会一下抓住学生的眼球。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时, 教师为学生播放音乐作品, 让学生去体会作者蕴含在音乐作品中的情感, 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在这样美的音乐意境中, 教学更加顺畅, 学生获得的审美因素也越来越多。
二、养成发现美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思考辨析
将初中音乐教学与学生的审美教育进行结合,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审美, 更需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培养初中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 更是审美教学的重要内容。打破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 利用创新型的教学活动去培养初中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有利于初中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人。在过去的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总是在课堂中讲解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 说自己的理解思路。这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审美思路。这样的教学活动, 往往会扼杀掉初中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主动性。在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今天, 教师可以利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法, 引导学生去发现美, 让学生成为发现美的主体, 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比如, 在讲解《采茶舞曲》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聆听。教师告诉学生:“同学们, 我们将听一曲优美的旋律。你们通过聆听去猜一猜这个旋律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情境。”教师为学生播放音乐, 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之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几张图片, 让学生再听一次, 在听的同时与周边同学讨论, 选出一个正确的图片与音乐作品匹配。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初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中的美, 并能发现音乐作品的内涵, 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多给学生机会使其成为欣赏的主体, 会让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表达音乐美的领悟, 融入情感体验
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 更要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感想。在过去的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 教师都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听音乐作品, 听教师说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显然, 在这种背景下, 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不够深刻, 即便学生有个性化的音乐美领悟, 教师也不知道。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大胆而积极地发言, 谈体验, 说情感, 更好地理解作品, 形成一定的自我审美能力。当然, 教师可以提倡审美形式的多样化, 可以说, 也可以画, 形式不拘一格。
比如, 在讲解《摇篮曲》的时候, 教师可以播放《摇篮曲》, 让学生欣赏美妙的旋律。之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让学生将自己对《摇篮曲》的理解表达出来。一些有美术功底的学生会选择拿起画笔, 描绘出一个小孩子睡觉, 母亲在旁陪伴的场景;一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择与同桌进行交流, 表达自己对这个音乐作品的看法;还有一些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会主动选择与教师交换意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 有利于学生掌握审美方法,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总之, 音乐是美的艺术, 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将初中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 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 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这是音乐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摘要:音乐是美的艺术, 听的艺术, 声音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它的基本性质就是审美。作为教师,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让他们成为情操高尚、趣味高雅的人。
关键词:初中音乐,审美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任芸.论初中音乐教育的“环境”现状及改革[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4 (06) .
[2].张云平.浅议提升初中音乐教育质量的策略[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12) .
从初中音乐教学现状谈流行音乐的融入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21-02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本土音乐是我国原生态音乐中“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是民族音乐艺术的瑰宝。把本土音乐文化引入课堂实践,组织学生学习本土的音乐文化,不但可以发掘和保护原生态乡土音乐文化,还可以使乡土文化得到相传,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山歌源远流长,歌曲多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口头创作,其语言精炼、情趣盎然,是劳动人民在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劳动任务特别繁重的情况下最主要,也是最方便的娱乐方式。山歌借物拟人、借景喻意、借意抒情,语言大众化、生动、朴实、含蓄、乡土气息浓郁,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让人听起来就能感觉亲切,易于接受、乐于传唱,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山歌在表现形式上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风格独特的口头文学。一是歌曲样式繁多,有短歌、长歌、散歌、套歌、组歌、排歌,有叙事、抒情等体裁。从句型上分有五言、七言、八言、十言和长短句六种。句式有两行、四行、六行、八行、十二行等多种结构,还有章法迥异的勒脚歌。二是韵律连环相扣,语言鲜活生动、夸张,妙趣横生。本文就从初中音乐课堂引入本土音乐的角度进行一些探索。
一、激发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的兴趣
本土音乐的歌曲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学生们学习,教师首先要看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是否生动、鲜明,所描写的内容是否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否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歌唱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康、积极向上、感恩励志、振奋人心的乡土音乐进行教学。如笔者在教《壮家走出大山来》这首歌曲时,在导入新课环节,笔者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农村壮家旧貌图片提问学生:“我们的壮家以前的旧貌是这样,现如今变成什么样了?”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后引出课题《壮家走出大山来》。在教唱歌曲时,如“春雷一声山门开,大路条条过山寨,千山万岭挡不住,壮家走出大山来”,笔者结合歌词去讲解,适时播放壮家旧貌、新貌的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中分组讨论家乡面貌的改变。学生各抒己见,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另外,还有《壮家山歌传万代》:“小乖乖、小乖乖,笋子成才长得快,山歌一唱排成排,阿妈教我唱山歌,壮家山歌传万代……”《天上星星伴月亮》:“天上星星伴月亮,地上白鸟伴凤凰,壮家山歌伴美酒,好比蜂蜜伴花香……”这类歌曲音乐语言形象、生动、优美,又非常含蓄,能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励其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本土音乐教学氛围
环境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的互动之中成长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促动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本土音乐文化的氛围。首先,充分利用校园大环境的自然条件,在学校的走廊、橱窗、音乐教室等公共场所粘贴当地音乐作品的图片。其次,在班级组织关于当地音乐内容的板报比赛。再次,结合各种文体活动,精心编排和本土音乐有关的节目。如在早操锻炼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土音乐资源将其改编、加工成简易的体操动作,让学生在体验快乐中得到健与美的锻炼。比如,某一次元旦晚会编排活动项目有:1当地民族时装表演;2山歌对唱;3本地民族舞。还有学校运动会设计的比赛项目有:抛绣球、跳竹竿、黑枪舞等。这些项目为本土音乐的展示提供了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感受本土音乐的魅力,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视听教学,如在课件中播放一些本土音乐图片,并辅之以生动形象的解说,使学生获得“人在画中游”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教歌曲《壮族敬酒歌》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本民族民间音乐及其相关文化,激起学生热爱本地歌曲、热爱家乡的感情,在新课导入环节,笔者身穿当地民族服饰,一边走进教室,一边唱着本地山歌,让学生自由讨论,谈谈教师穿的是哪个民族的服饰,歌曲的旋律是否熟悉,然后笔者才出示本节课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壮族如何敬酒,敬酒的方式有哪些。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具(木质的酒杯),让学生伴随歌曲《壮族敬酒歌》,拿着酒杯互敬,感受敬酒的场面。学生在课堂结尾环节还可以根据音乐或图片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自由创编音乐、舞蹈动作,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学生通过不同的情感体验,在耳濡目染中易于接受本土音乐的熏陶与教育。
三、深入民间学习本土音乐
音乐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深入民间艺术活动中与本土音乐融为一体,才能更进一步领悟音乐的精髓。在布置课外作业环节,笔者让学生收集当地的民歌素材,了解本地民歌的特点,例如,让学生在课外向老一辈艺人或是自己的长辈学一学唱山歌。那坡县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举行山歌比赛时,笔者组织学生到现场观看表演,让学生从中体验原汁原味的本土音乐。还有每年农历四月初十的“跳弓”节,笔者组织学生去野外采风,让他们了解原生态歌曲创作背景,体会底层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教师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法,把本土音乐文化“请进”课堂,直接把本地有名的音乐艺人请到课堂上授课,让学生真切感受当地音乐艺人的风采,切身感受民间音乐深厚的底蕴和人文情怀,这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音乐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民间音乐文化与学生的学习相融合,对优秀的本土音乐资源进行重新组织、灵活运用、创新发展,不仅让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意识,增强学生对本地方、本民族音乐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从初中音乐教学现状谈流行音乐的融入 篇4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徐州市苏山中学许园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初中音乐教学时,教师常常会明显感觉到中国古典音乐难教,许多学生大有充耳不闻之态。教材中选入的作品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但学生们为什么会没有兴趣呢?世界文明的快速发展步伐,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快餐似的音乐文化、认识上的片面,阻碍着古典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古典音乐教学发展滞后,许多好的古典音乐没有被很好的开发利用。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而古典音乐教学也同样有关音乐文化的传承,因此,我们拟通过对古典音乐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摸索,探索出有助于提升古典音乐教学品质的教学模式,为音乐教育服务。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对古典音乐教学缺乏应有的兴趣,导致学生审美价值观的缺失,只倾向于好玩、新奇、刺激的现代音乐和流行歌曲,寻找其根本的原因是本课题重要研究任务之一;
根据调查分析,找到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的原因,并研究对策。所要解决的问题:
① 找出导致初中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的本质原因 ;
② 探索出促进初中学生喜爱古典音乐、懂得欣赏古典音乐的有 效方法和途径。
研究的目的意义:
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改革,克服初中生音乐审美的障碍,提高初中 学生的音乐素养,促使他们音乐审美的提高。
三、理论根据
1、哲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本课题是以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为它的哲学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利用哲学的基本论,探索古典音乐教学的有效模式,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古典音乐知识的理
解、掌握。
2、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根据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直观性教学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大量的图片、音乐来直接作用于听觉、视觉器官,更容易激起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
3、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根据心理学提出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的理论。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提高对古典音乐教学的兴趣。
4、音乐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较多地侧重于人对声音的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以及音乐感等。根据人对声音的知觉的四个要素:音高、强弱、音色和时值。利用知觉的物理特征来研究当前古典音乐教学现状的对策,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调查初中学生古典音乐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具体目标:
1、调查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的原因,研究如何设计突破方法。
2、将设计的教案在教学中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教学,论证教案的有效性。
3、针对具体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法,使研究更具实效性。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的原因调查
②初中学生提高对古典音乐兴趣的行动研究
课题研究的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现在关于初中学生古典音乐教学兴趣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②观察法
1、试探性观察,掌握基本情况;
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3、确定观察对象;
4、制定观察计划;
③调查法。访谈、问卷、分析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的原因。④经验总结法。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具体做法为:
1、调查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的原因,研究如何设计突破方法。
2、将设计的教案在教学中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教学,论证教案的有效性。
3、针对具体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法,使研究更具实效性。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基本步骤:首先对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等多种形式的调查,了解学生们对古典音乐的了解程度,学生们喜不喜欢古典音乐、为什么不喜欢等各方面的情况,作出分析、归纳,作为开展研究和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次,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各种校内艺术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的了解古典音乐、欣赏古典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再次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运用观察、调查、比较等方法,及时记录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情感发展的变化历程。最后,通过对课题研究全过程的总结与反思,努力提高欣赏艺术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与反思 古典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初中学生适当欣赏一些古典音乐,可扩大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助于养成活泼,健康向上的性格。那么,既然有那么多好处,而且在流行音乐充斥的时代,怎样引导学生欣赏古典音乐、从此喜欢古典音乐呢? 在这样的问题下,我研究了这个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认真阅读《音乐心理学》、《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和《演说心理学》这三本书,写好读书笔记,坚持阅读《中国音乐教育》等杂志,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系统阅读思考。还经常上网检索相关资料。在学习过程中,我完成了课例《初中学生古典音乐教学的反思》、个案《提高初中古典音乐教学有效性策略——对五位学生的指导个案为例》。针对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我认真撰写课题研究随笔,案例,反思、论文等,并及时上传。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的最普遍的原因是他们不了解,不知道怎样欣赏音乐,针对这一原因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讲解这些优秀的作曲家的故事,让学生对这些音乐感兴趣,想去听,想去了解,这些世界名曲。针对这种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方法:
1、让每一位学生每周自选一首古典乐曲欣赏,有不懂的可以随时和我联系。
2、要求学生减少听流行音乐的时间,增加欣赏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时间。
3、在课堂上要用心听,用心感受,不能盲目排斥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逐渐去学习,了解,欣赏。
这几个方法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欣赏兴趣提高了,想去了解,欣赏古典音乐了,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视线不只停留在流行音乐上,也向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发展。扩展了学生们的视野和欣赏水平。达到了我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八、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结论以及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找出了初中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的原因,探索出了促进学生喜爱古典音乐、懂得欣赏古典音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我的这个课题研究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克服初中学生音乐审美的障碍,提高了初中学生的音乐素养,促使他们音乐审美的提高。学生不喜欢听古典音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问题我们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们都能从心里接受古典音乐、喜欢古典音乐、理解古典音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在兴趣的指引下,走进古典音乐的海洋。让我们共同感受音乐的美,用音乐美化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的人生享受音乐。相信在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更好的欣赏、了解古典音乐。在研究中可能出现一些失误的地方,我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本课题的研究,认真反思。
附结题材料如下:
读书笔记:
1.读《音乐心理学》笔记
2、《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审美能力培养》
3、《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
4、《音乐教育注重创造性能力培养》
其他材料(案例、随笔、论文、反思等):
5.《提高初中古典音乐教学有效性策略
——对五位学生的指导个案》
6.《初中学生古典音乐教学的反思》
7.《浅谈初中课堂中的民族音乐教学》
8.《走进新课程 探索音乐教学新方法 》
以上八篇文章自己认为较好
从初中音乐教学现状谈流行音乐的融入 篇5
一、当前音乐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的现状
(一)过度赏识
在平时的课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出于对学生的尊重,总是习惯于一味地为学生叫好,一堂课下来“你真棒”“真了不起”“表扬他”“不错”不绝于耳。从表格反应出更甚者:一些教师已经再也不敢涉及“否定”的评价语了。这些足以看出新课标的“深入人心”啊。然而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是没有把握好它的度以及使用范围,很多时候造成这种缺乏激励性、不求实际的“廉价表扬”,非但不能真正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积极性,反而会把他们引入思维的歧途,甚至步入思维的误区。
(二)华而不实
“奖品过多”这种现象在新课标刚起步阶段显得尤为“热门”。激励性的奖品过多,鼓励性语言过于单调,使教育走向另一个物质诱惑的误区。学生注重的只是教师的奖品,而不是关注学习的内容。课堂表面上虽热热闹闹,但只是“泡沫”而已。奖品过多过滥,学生也变得无所谓,不稀罕。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再加上学生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和口号,显得机械而单调,学生对同伴的鼓励已不是发自内心的,而只是应付一下,甚至是极不情愿的,那么,学生到底好在哪儿,棒在何处,谁也弄不清楚,只能是“雾里看花”了。事实上,教师那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个温柔的抚摸,教师那发自内心的欣赏,那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甚至奖励学生一项学习任务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虽然这种现象已是“新课标”教育的历史了,但还不是“遗产”,还有好些教师运用得“有滋有味”呢。
(三)劣化“生评”
评价方式按主体不同可分为自评、互评、师评。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学生自评、互评。在平时课堂中,大部分老师都已经意识到评价不再单单是老师的事情,学生们的评价也变得举足轻重。然而我们的孩子(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能力有限,让他们去评价自己和别人相当困难。经验的不足、评价语言的缺乏,造成生评的准确性和方向性有误,而难以突出其优势;再则同学之间的评价的客观性也容易受到挑战,互相贬低、“知其好,而不知其所以好”的评价不但不能使彼此共同进步,反而很可能造成自我评价标准的迷失。
(四)智慧不足
过渡语在预设,而评价语往往是随机的,它需要耐心关注学生的反映,给出及时的反馈,体现出教师的课堂智慧。然而课堂上,许多教师们为了自己的课能顺利地进行,能按计划完成教学目标,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反馈,忽略课堂实践中的生成性资源,对学生的评价几近敷衍了事,往往错过指导的最佳时机,造成评价智慧不够。如,一教师在歌曲教学《不再麻烦好妈妈》中,老师共请了三位学生唱唱创编部分“自己穿衣服呀,自己穿鞋袜呀„„”结果出现了三种速度截然不同的唱法,第一个男孩子唱的速度很快,第二位女孩却比较缓慢。第三位同学还加了动作。但学生唱完后,教师只是以一句简单的“你们唱得都很好听”来简单的肯定。课后我询问了这三位学生为何要这样唱,第一位男孩子,他认为穿衣服、穿鞋袜速度要快才是个好孩子;第二位女孩认为穿慢一点才能穿整齐。第三位同学觉得加了动作,又唱又跳,妈妈才喜欢。多好的情感升华指导资源,由于缺乏及时把握生成资源的敏感,而使得课堂失去了“无心插柳柳成阴”的精彩。
(五)心理误区
除了上述的教育理念把握不准的现状外,心理状况也严重影响着我们音乐课堂的评价。说实在的,老师也是人嘛,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曾经听一位教师说:“我心情好的时候,看见路边的小草也特别美丽,特别亲切。心情不好的时候,看见什么都别扭,看哪个学生都不顺眼。”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良好心境和不良心境。在不同心境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受到影响,如果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在老师心境好的时候,会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态度也很亲切,学生自然也会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诲。而在老师心境不好的时候,往往会流露出烦恼、愤慨的情绪,甚至有的老师会把怒气转嫁到学生头上,语言自然也严厉、尖刻、缺乏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对学生的教育失去意义,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音乐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评价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出现的与新课标不和谐的音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感受、体验音乐,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表现自我,展示个性能力。
二、改进音乐课堂评价的策略
(一)如何使多样评价行之有效
多样性评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一定要在教师的引领下才能使之优化。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课堂实践中进行多样性评价时也应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例如人音版第二册《小雨沙沙》的一个小组合作创编后展示的片段:
师:大家把春雨的声音串编成一场音乐会,比比哪一组编得好,演得出色。[组一]:一个人讲故事,其他孩子根据情节表演各种场景及声音。生评:我觉得他们小组的表演挺好的,就是讲故事的同学讲得不够顺。师评:你不仅很注意看表演,还能提出建议。我也想对×××说,我很佩服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出这个故事情节,相信以后多讲多练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生:(受到鼓舞,表情认真,姿势端正地听别人发言)(带动了全班大部分同学也姿势端正地做好)
从这个学生受到鼓舞的现状显示了同伴和老师评价的价值。生评能使学生尊重他人,同时提高鉴别、分析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师评很准确、到位,从这个学生后来坐得端正、表情认真进而带动全班可以看出此次不管生评、还是师评都是很成功的。
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给学生自评、互评铺路搭桥,充分体现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1、展现教师引领下的多样评价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对音乐的感受本身没有对与错,同一首歌,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多种理解。对于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的评价,也应该是多样的,发展的。在实际教学中,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多地反映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越来越多地在教学中运用到。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把更多地评价机会给了学生,更多地给学生之间的评价搭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会很自然地尊重他人,提高鉴别、分析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不可否认,师评所具有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也是生评、自评所无法取代的。在教师公平、宽容而客观的评价方式的熏陶下,学生着眼于帮助同学改进,既客观的指出不足,又热情的期待进步,注意语言的分寸和礼貌。教师科学适度客观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清楚地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因此多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活跃我们的课堂,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2、借学生一双慧眼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个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那英的一首《雾里看花》同样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们要借学生的是一双能发现别人“闪光点”的慧眼。不是说我们现在的学生不会说别人“好”,而主要是他们没有发现别人的“好”、“好”在哪里。他们看见的往往都是别人身上的不足,而对别人的“好”视而不见,更不要提“好”在那里了。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就“口把口”地教他们说“好话”,比如在评价同伴前都先来一句“他唱得挺好„„”久而久知,孩子们就学会了表扬别人,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会显得稍微有些“虚伪”,但是听着孩子们会表扬人了,还是觉得挺有建树的。接着就引导学生去发现“知其所以好”,只要持之以恒,这双慧眼就会在他们身上生根。
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旦学生渴望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逐渐形成了较强的参与能力,并且在日积月累中具备了一定的自评互评技能,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势必极大提高。
(二)如何使生成评价开花结果
评价的生成叫开花,生成的评价叫结果。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生动的评价语言会使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能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参与教学情境。这要求教师:
1、适当预设评价语。虽然我们不能预设整个课堂,但是在明确整个课堂的环节后,已经心中有数可以设计一些能带动学生情感的精彩引导语。在课堂中适时运用,会化解课堂中的很多尴尬,使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还是以自己上过的一堂音乐课《顽皮的杜鹃》为例,在课堂的结尾处,问学生“你想对杜鹃说点什么”时,居然没有一个学生想回答,于是我就用我事先预设过遇到此类尴尬时的话说:“那咱们不说,咱们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感情。” 一语虽然没有激起千层浪,但是也起到给课画一个自然的句号的作用了——在全班同学比较热情的歌声中结束了整堂课。
2、学会关注课堂细节,及时把握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在课堂中如果没有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那么对学生的评价只能是敷衍了事,往往错过指导的最好时机。小学生情感丰富,各种意外的举动都不在老师的掌握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关注课堂细节,不仅听出学生的独特体验,还要看懂学生的表情,读懂学生的心灵,甚至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例如:在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时,我看见一个学生眼睛时而闭着,时而睁开,看似陶醉在歌曲声中。在听完第一次的时候,我就去“评价”他:“你聆听歌曲的姿势很有创意。”学生的注意力突然从音乐中被吸引到这个学生身上,大家都开始评头论足,大家都争着评价这样聆听歌曲的好处,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于是我很自然地带学生进入“二次欣赏”,无形中交给他们一个欣赏的好方法,强化了聆听艺术在于“听”。此时学生再次聆听已经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会。
音乐课堂中的评价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机智等于一身的教学智慧。它是对教师知识内功、能力素养和创造性的全面考验,是随机应变地组织、推动、深化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是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我们的音乐课堂才会永远焕发艺术的光芒。
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
把优美的音乐融入写字课中 篇6
今天要写的是几个上下结构的字“爸、全、关、写、完、家”。首先,我把这几个字板书到黑板上,学生一看到被我书写得很漂亮得几个生字,立即来了兴致。我让学生观察一下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大家众口一词——上下结构。
我告诉学生上下结构的字应该分别写在字的上格和下格,但是要仔细观察他们所占的比例。孩子们都认真观察了起来,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看我范写了“爸”之后,让他们观察“父”字头和单独做偏旁时有什么不同,学生立即发现应该写得宽、扁一些。接着,我让学生找出字的主笔,书空一遍,再在语文书上描红、书写。
《月光》的旋律在教室中响了起来。学生和我的情绪顿时浸染在如水的月光之中,也沉浸在专注写一个字的快乐之中了。待到音乐声停,学生同时抬起了头,跟我一起分析第二个字的写法。连班上最坐不住的李伟也安静如斯,教室里只有音乐在静静地流动,拂去学生心头的浮躁,显露出一片纯净。
写到“家”,我告诉学生这个字最初表示房子下面养着一头猪,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家。学生立即被这个有趣的字吸引住了,我让学生观察怎样把这头猪写得更加形象一些,学生说到尾巴应该翘起来,嘴巴应该写得小一些,身子胖胖的。结果下面的“豕”真的被学生的书写演绎得一头活灵活现的猪了。
从初中音乐教学现状谈流行音乐的融入 篇7
一、从就业现状看音乐教育的专业定位
(一) 音乐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
为了解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真实就业情况, 近期, 有专业人士对某高校共300名音教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了调查。统计数据如图所示:
其中, 去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音乐的毕业生占30%;被保送、考上研究生以及留在高校的毕业生有10%;13%的毕业生进入了音乐培训机构;选择创业、走仕途和改行的毕业生达到了36%;有3%的毕业生走上演艺之路;还有8%的毕业生待业。
我们知道, 音教专业的毕业生职业选择主要是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 当然也有少部分毕业生选择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然而, 从调查结果来看, 选择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只有133人, 还不到总人数的一半。
(二) 音乐教育专业的定位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 高校音教专业向社会培养合格师资的职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在就业、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追究起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 是根源于很多人对这一专业的定位认识不清。
1.对交叉性特点的认知
音乐教育是音乐学科与教育学科交叉的产物, 兼有音乐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基础, 但并不包括双方各自学科领域内的全部信息, 它只取二者的基本要义, 去实现双方在某些方面的共同追求。因此, 片面的强调任何一方, 都无法真正地实现音乐教育的专业性。如某些高师音乐院系曾出现音教专业学生文化课较好, 而音乐素质跟不上音乐教学要求的现象;而少数音乐学院的音教系至今仍在盲目地追求声乐、钢琴类表演专业的技能难度, 忽视与教育学科的结合。
在今天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受过高等教育的音乐教育人才缺乏教育教学能力, 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和技能, 但到工作岗位却不会教音乐, 不能把自己的知识转化成教学的力量……这些都是对音教专业的“交叉性”特点认知不清的表现。
2.对综合性特点的认知
除了交叉性特点, 我们同样不能忽略了其综合性特点。音教专业应避免单一学科式的、视野狭窄的专业知识结构, 而应注重获取音乐、教育学科中各专业的基础文化素养, 然后将它们合理地转化为实施审美教育的能力。
当今社会对音乐的认知, 已逐渐进入“以审美为基础向以文化为基础”的转型时代, 文化素养日益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 并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音乐教育应更集中于文化的感受与领悟, 借助文化的脉络、文化的多视角, 从文化的各个层面来剖析音乐现象, 解释音乐行为, 从而塑造音乐形象。正如最新制定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所提“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内容: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掌握与音乐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 如:舞蹈、美术、戏剧、文学、影视等姊妹艺术以及艺术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显然, 过去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很少有这方面的内容。现在在职的音乐教师必须通过继续教育的途径来进行“充电”, 以补充新的知识, 实现自我完善。而对于音教专业在校生来说, 应该把提高文化素质与学好专业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基本明确, 音教专业的学生应当比其他人更懂得如何以音乐艺术为主线, 融汇多元文化的力量, 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并施以人格魅力的影响, 来培养爱音乐、懂音乐、能合理认识人生与社会, 并且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学生。换言之, 如果我们能真正从音乐教育的专业角度出发来评价的话, 音教专业学生不会“技不如人”, 反而可能是“技压群芳”。
二、音教专业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
音教专业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 又是未来的音乐教师。笔者认为, 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求学阶段, 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满足中小学实际需要的人才, 应作为音教专业学生的“当务之急”。
(一) 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
1.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2.准确和高水平的视唱、视奏能力
3.系统的和声以及其他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知识
4.分析音乐作品和音乐表现的能力
5.音乐史方面的知识
6.合唱与合奏的组织和指挥能力
7.舞蹈的编排、表演能力
8.掌握钢琴之外两门以上乐器的演奏能力与指导能力
(二) 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
首先, 要有音乐课堂的组织和教学能力。它们包括:歌唱教学、器乐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音乐知识、识谱教学、律动教学等等。教师要能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 根据音乐艺术和学生的身心特点, 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其次, 要有组织与辅导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学习先进教学经验, 以适应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的要求。
最后, 中小学音乐教师不能因为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 而放松对自己专业技能的要求, 相反, 应该以大师的风范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因为越是简单, 越是难做到。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中小学音乐教师知识面要宽, 在音乐技能方面, 掌握的门类要多。还要能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 把自己的音乐才能转化为进行审美教育的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再者, 中小学的音乐教学, 除了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亦是音乐教师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 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能力。
摘要: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发展至今日, 正面临着一个关键性问题: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是否收获到了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得心应手的工作?本文试从音教专业的就业现状、音乐教育的专业定位, 以及由此所引申出的音教专业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音乐教育,就业,专业定位,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4.
[2]廖家骅.音乐成才之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1.
[3]王耀华, 王安国.高师音乐教育论[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1.
[4]吴跃华.对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新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12.
从初中音乐教学现状谈流行音乐的融入 篇8
关键词:情感融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探究与讨论
应该说,音乐是用一组组音符所组成的一定旋律,它可以让人们内心的情感很好地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常说,音乐是可以将人们内心的某些情感充分地释放出来,同时也能够开启人们脑中潜存的智慧,也能够实现人们自身的审美情趣以及鉴赏水平的有效提高,这对于提升人们自身的气质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当前的音樂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课堂教学。
一、增强教师的教学情感,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艺术,它能够实现以情感人、以情懂人以及以情育人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应将情感教育很好地融入音乐教学中来,这样就能在教学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而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多和学生交流与沟通,同时也要多关心他们生活上的事情,这样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就能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努力地营造一种适宜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随着新课改要求的应用和推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应依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来努力地营造出一种温馨、欢愉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而基于新教学理念之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主张通过树立学生的主体提问,通过教师的引领和指导,来营造一种适宜的教学氛围,并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应该说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
三、适时的意境渲染,使学生的情感动起来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学是体验和表现感情的教学。情感教学是音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丰富的课堂语言、优美的教师范唱、身临其境的钢琴伴奏以及发挥多媒体的“音画同步”的优势等技术,通过多种渠道,调动一切美的手段,充分设置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动情又动心、感人又化人”的教学目的。
在学唱歌曲《嘎达梅林》时,我先用生动的故事形式让学生了解民族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兴趣,当他们对嘎达梅林这位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接着在朗读歌词时加入马头琴演奏的同名器乐曲,如泣如诉的乐音伴随着情感饱满的朗诵,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意境。学会歌曲后,又播放了交响诗《嘎达梅林》,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这样集视、听、唱于一体,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情感,引导学生更有感情地进行演唱,以求达到音乐与情感的高度统一,使学生真正享受到音乐的艺术美。
应该说情感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真实表现,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增强教师自身的教学情感,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采用各种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能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春艳.浅谈如何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J].新课程:下,2011(05).
[2]林星蕙.快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J].新课程学习:中,2011(01).
【从初中音乐教学现状谈流行音乐的融入】推荐阅读: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与改进策略09-08
浅谈初中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要性05-23
浅谈当前音乐课堂评价的现状和策略05-15
初中音乐的创新教学09-26
初中音乐教学的新05-23
初中音乐教学的艺术09-02
盛行音乐的初中作文06-01
我的音乐梦初中作文11-10
流行音乐、初中音乐论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