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的艺术

2024-09-02

初中音乐教学的艺术(共12篇)

初中音乐教学的艺术 篇1

音乐教学的本质是审美教育, 离开了审美的音乐教育将是无源之水。音乐审美教育应该完整地体现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以音乐的美来感染学生, 以音乐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 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在教学中, 引导就显得相当地重要, 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表现手段做出整体性的反应。在教学中, 为了使课堂引导有效、高效, 我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用美妙的歌声引导学生喜爱音乐

音乐是听觉艺术, 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要让学生喜爱音乐, 首先要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广阔天地, 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布鲁纳说过:“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和需要, 这个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后就会产生有力的动机。”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美妙的歌声去吸引、引导学生。比如初一学生刚进初中校园, 新的一切, 正是最贴近学生的动情点。我播放了《希望与你同行》与《我们一起来》这两首歌曲, 让学生在充满希望的新生活中学会热爱、懂得珍惜、刻苦勤奋。为了展示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 我还精选了我们江苏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歌《茉莉花》、《杨柳青》、《拔根芦柴花》、《莲花落》, 让他们在欣赏之余, 感觉到音乐的神奇魅力。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歌声引导学生体验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音乐内容的丰富, 所以, 我会唱一些不同地方色彩的歌曲, 以引发初一这些刚进新学校的学生对音乐的喜爱。比如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是祖国的好地方》, 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好》, 西藏民歌《北京有个金太阳》, 云南民歌《放马山歌》等。无论是播放的歌曲还是教师自己唱的歌曲, 其说明只有一个, 那就是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着我们享受不尽的奇妙音乐, 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当然, 我还会让学生展示一下他们对音乐的爱好, 让爱好唱歌的学生一展歌喉, 在师生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共同走向新生活、开创新辉煌。

二、用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体验音乐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关于这一部分内容, 在教学中应注意以音乐为本, 从音响出发, 以听赏为主。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体验音乐, 比如《为我们的今天喝彩》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花季如歌》) 这首歌, 我在让学生先听了一遍以后谈谈我的感受:“如果大声朗读一下歌词, 大家肯定会有一种青春的冲动, 仿佛听到了矫健的脚步正在铿锵有力地向我们走来, 你听, ‘你我走上舞台, 唱出心中的爱。迈出青春的脚步, 为我们的今天喝彩’, 歌谱中这几句附点音符和切分音、下滑音的运用, 使歌曲富有无限的青春活力和浓郁的时代气息, 表现了青年人的潇洒浪漫、乐观自豪。”

教师的讲解应简洁生动、富有启发性,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歌唱中领会歌曲欢快的节奏和跳跃的旋律, 感悟歌曲内在的活力和深刻的意蕴, 而并非炫耀教师本人在音乐方面的才华。再如《少年壮志不言愁》 (同上, 第六单元《七彩时空》) 这首歌, 我用这样的感悟去引导:“人生几十载, 不可能一帆风顺。磕磕碰碰、坎坷曲折是免不了的。我们就要有‘风霜雨雪搏激流’的精神, 要有‘峥嵘岁月何惧风流’的壮志。请听《便衣警察》这首主题歌。”相信这样的感悟, 对引导学生很好地体验歌曲内涵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得愉悦

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借鉴现实生活中新颖的音乐场景, 构建丰富的教学形式, 便于学生去寻求许多新信息, 构思一些新的设想。这正如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师“要为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设计一些生动的情境, 如‘做一做’、‘敲一敲’、‘大自然的早晨’、‘欢快的音乐会’等等, 利用学生接触的情境, 让学生在活泼的形式中获得学习上和情感上的愉悦。”比如, 我曾经精选了铁锅、饭碗、饭勺等厨房用具, 组成了1234567这样的一组音, 让有兴趣的学生上来“敲出”一首简单的歌, 不少学生对这样的活动形式非常感兴趣, 事先都想好了“敲”什么歌。我也曾经多次组织了班级音乐会, 让喜欢唱歌的、跳舞的、弹奏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有弹钢琴的、拉二胡的、吹笛子或葫芦丝的、唱流行歌曲的、跳街舞的。每次组织这样的班级音乐会, 我都积极引导学生自己组织、选主持人、排节目表, 时间不超过一课时。这种形式各样的音乐活动深得学生喜爱。

有人会说, 每个学生都喜爱音乐课, 这话并不全面。一个班级中不同的学生对音乐都有不同的爱好和需求, 也许, 学弹钢琴的学生更喜欢激越昂扬的钢琴曲, 拉过二胡的可能偏重于那行云流水般的二胡名曲, 偏爱于流行歌曲的学生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作为教师, 既要能完成教学任务, 又要照顾到不同学生对音乐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 引导是否得当, 安排是否全面, 就不仅仅是种教学方法, 而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了。

初中音乐教学的艺术 篇2

【摘 要】 新课标下的音乐教材具有趣味性、形象性、灵活性特点,它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课堂巧妙的课堂结尾能使音乐教学达到“课虽尽,趣犹存”的境界。笔者欲从音乐教学结课的功能、方法及结课时的注意点来谈谈音乐教学的结课艺术。

【关键词】新课程结课 功能 方法注意点

【正 文】作为音乐文化的传播者,作为一堂课的总设计师,我们没有理由忽视结课这一环节的客观存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结课这一环节。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精彩的课堂导入能产生“课伊始,趣已生”之效果。同样,巧妙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晴、升华主题的作用,还能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从而达到“课虽尽,趣犹存”的境界。《梁祝》因为深情柔美的引子,至今令人依然神往,从而成就了爱的音乐经典,意犹未尽的结课和引人入胜的导入同等重要,是一堂成功音乐课的闪光点,它应成为每堂音乐课的追求。

一、音乐课堂教学结课的方法

结课方法有多种,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学生情感和思维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一)转换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一般我们教师总习惯于在结课时,自己洋洋洒洒地高谈阔论,学生却听得满头雾水。其实,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我们完全可以转换角色,由学生替代老师来完成。例如:可采取师生互动的总结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总结学习心得;师生评价与反思等活动。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会更积极地参与。

(二)情感体验——诱发学生的审美渴望

审美教育学认为: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施教。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应该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是一种新的审美联想。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结尾时,要把握住情感性原则,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教师可通过极具感染力的言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乐曲或舞蹈律动等方法,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再次获得情感体验,充满新的审美渴望。

1、语言,升华音乐主题

教师优美鲜活的、富有感情的语言,尤如一根彩色的丝线把课堂上的环节串成一条美丽的七彩项链。尤其是结课语言,一定要生动、情绪化,有启发性,它应该

是整堂课的教师语言中的经典。能激起每位学生回味和体验音乐,使学生情感体验达到高潮,从而升华音乐的主题。

如在结束《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后,课堂小结可以深情地说:“同学们,《让世界充满爱》这节课结束了,但“爱”却是永无止境的,请你记住:“爱”就在我们身边,“爱心”需要每个人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同学们手拉手恋恋不舍地离开音乐教室。显然,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与熏陶作用是巨大的,“爱心”主题此时已得到了升华。当学生们走出音乐教室的瞬间,仍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余韵。当他们以美好的的心情回味着音乐课时,他们已经产生了对音乐课的新的期待,对音乐审美的新的渴望。

2、歌乐曲,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结课时,师生一同热情歌唱或聆听本课的歌曲、乐曲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歌乐曲,再次体验音乐给人的情感愉悦,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例如:学习了第15册第3单元的《梨元金曲》后,结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百年的文化积淀在新时期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传承和欣赏,最后,还是请同学们跟着录音演唱《唱脸谱》,同时也为京剧的美好明天而歌唱!”此时,课堂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充满音乐表现与创造,学生产生对音乐的新的审美渴望。

3、律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艺术之间的相融相通关系,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来表现音乐的情绪、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结课时,采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进行律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情绪更加高涨,使整堂课在高潮中结束,使学生对音乐充满新的向往。例如:第13册第六单元《荧屏乐声》的结课可以这样设计:教师用动听的语言说:“从最早的无声电影到如今的高科技立体声环绕,电影的表现手法不断在完善和丰富,音乐与电影的结合也越发紧密了。我们需要激动人心的画面,同样需要感人肺腑的音乐,电影音乐的很多功能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讨。最后,让我们在电影《浪漫樱花》的主题歌中期待以后的交流。”然后,要求学生起立,伴着电影画面,和着节奏击掌或自由舞动,让电影音乐的独特魅力由始自终地感染学生。

(三)展现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课堂教学结束时,根据课前或课堂上所进行的训练,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如让学生有感情地歌唱所学歌曲,或边唱歌边配合上学生的舞蹈律动,或合上乐器伴奏。让课堂在学生成功的喜悦中结束。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实践证明,留书面作业确有好处。

其一,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况且有不少学生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很容易遗忘。通过作业,可以使学生特别是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重新思考勤学习,弥补没有认真听课的缺陷。

其二,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一环,作业 一遍等于复习一遍,同时也可以使本来模糊的印象变得清晰,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值得注意的是布置音乐作业也应讲究“少、精、活”,切不可像语文抄写词语一样把一个名称写几遍,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布置一些需动脑思考勤的作业,如音符的名称时值,可通过练习音符的组合,简短的旋律抄写等来进一步巩固。

(四)延伸开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音乐教学不能局限在音乐课堂中,而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开拓,这样才能缩短音乐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结课时,有目的地把所学内容

延伸到课外,沟通课内课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为课外音乐活动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合作、创造等综合能力。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就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课堂”教学观。一堂课结束时,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或者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去寻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

例如:欣赏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结束时,可这样结课:“世界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而交响音画正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夺目的璀璨明珠。这节课通过你们的聆听、感受、体验、比较、讨论,从而对交响音画获得初步认识。同学们课后可以再搜集一些关于交响音画的资料,使你深入地了解这种音乐的风格,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走出教室。”又如:“你们还知道哪位音乐家的故事?”“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地方被列入世界人类遗产名录?”“少数民族乐器除了书上的几种,还有哪些常见的?”等等。

2、学科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是音乐教育体现其艺术性,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与方法。将绘画、文学等渗透到中学音乐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体现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综合原则,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理解音乐,能够激发学生尊重艺术的情感,促进学生理解多元文化,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在结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围绕所学内容进行一些以音乐为主体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在学唱了歌曲《大海啊,故乡》后结课时可对学生说:“课后画一画你心中美丽的海,看谁画得最漂亮。”把课堂内容延伸拓展,并与美术学科相结合。

3、实践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新教材突出音乐实践活动与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每一单元中都有安排了“实践与创造”的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适时地使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合作、探究、创作。例如:欣赏了约翰.施特劳斯的《雷鸣电闪波尔卡》后,结合乐曲思考并讨论:依据“实践与创造”中的两幅图及要求,如何去创作音乐?结课时布置学生课外进行小组合作创作。这些创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真正把课堂内所学的知识技能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在课后有所启发,有所思考,有所创造,有所行动,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二、音乐教学中应重视结课的功能

课堂结课是课堂教学的尾声,是新授结束时,以优美、精炼的语言,通过师生角色转换、情感体验、展现成果等方式,促进学生对音乐教学主体部分进行思考、领悟、升华和延伸。使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在课外得到提升。

(一)丰富情感,升华音乐主题。

结课可以将本课的主体内容加以“画龙点睛”,总结归纳,梳理或浓缩,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次出现波澜,使音乐主题得到升华。

(二)承前启后,系统单元内容。

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以课时结构、知识结构为编写框架的陈旧模式,以单元结构编排内容。在内容的安排上,同一单元的每一课时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结课,总结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又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埋下伏笔。使同一单元的每节课内容衔接自然、过渡完美;使同一单元的内容系统化,有同一主题。

(三)指导实践,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结束后,以本课学习为基础,向学生推荐相关的音乐作品、介绍相关的音像资料及音乐电视节目给学生,或布置点课外创作。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质疑问难,发展学生智力。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结课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又发展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

(五)反馈信息,改进课堂教学

教师在结课时设计学生互评、成果展现等活动,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改进课堂教学。

另外,新颖的结课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沟通师生感情,有助于师生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音乐教学结课的注意点

音乐教学追求的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因此,结课这一环节也应注意体现它的审美理念。根据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认为结课时应注意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美。

1.科学美。

音乐结课要体现科学美,要以科学为指导。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审美知识和技能。结合教材自然地进行情感渗透,不可信口开河。

2.情感美。

音乐是情感艺术,结课阶段应该是学生情感的升华阶段,教师应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情感因素,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结课中得到升华。3.语言美。

结课时,教师要用美的语言,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精炼干净利落地引导学生,教师语言要充满感情色彩,富于感染力。要给学生以启发,要“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创造能力的发展,才能收效良好,意味隽永。

4.情趣美。

设计结课时,应重视在“趣”字上下功夫,尽可能设计得生动活泼,有趣味,使学生乐学,让学生每次都带着浓浓的兴趣走出音乐课堂。切忌从头到尾简单重复。5.形式美。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它要求教师匠心独运,既要知常又要晓变。因此,在设计结课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点等各方面情况,形式要新颖,要有感染力,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结课时,各种方法可以综合利用。

总之,音乐是美好的,音乐是圣洁的,它表达人间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理解美,向往美,拥抱美。课堂结课也是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灵活运用,机智应变,更应根据实际需要探索求新,创造出各种有效的结课方法。只有这样,结课阶段的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真正体现音乐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版社

1、《中小音乐教育》2002年第7期 2005年第11期

2、《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田慧生主编 远方出版社

3、《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4、《教学最优化艺术》阎美利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于初中音乐教学艺术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初中音乐 教学艺术 现状

初中的音乐课程虽然不是重点教学的科目,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音乐素质的提升。通过实际的了解能够发现,一些学生比较喜欢音乐,但是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却不是很大,这就和教学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采用科学的方法就比较重要。

一、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及相关要求分析

(一)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于初中的教育由于受地域差异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所以在教育水平层面也会有着诸多差异,这样对于音乐教学方面也就存在诸多的问题,有不少教育机构对初中音乐教学没有重视。音乐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由于缺乏动力所以教学效果也不佳,没有一个系统化的评价标准,这样在教学上就比较乏味,吸引不到学生的注意力,更无法向学生阐释深层次的音乐教学艺术。

(二)初中音乐教学的相关要求分析

对于初中音乐教学要按照相应的要求,这样才能和现阶段的教育需求相结合发挥积极作用,首先要能够将音乐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从而活跃学生在音乐艺术欣赏学习氛围,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能对音乐知识及背景能有更多的了解,并让学生对音乐创作的情境加以体会。不仅如此,还要能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和学生积极的交流探讨,并积极营造出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的思考音乐问题,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二、初中音乐教学的艺术探究

(一)对初中音乐教学的艺术探究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从教师的备课艺术层面分析是音乐教师必备的工作内容,也是保证课堂效率的重要基础,对于音乐教学的备课艺术要能有原则及条理的进行。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资料,在符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下将课堂教学的气氛通过科学方式加以活跃。初中音乐的语言艺术层面,这也是音乐课程教学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能够科学合理化,老师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有全面的认识,将语言艺术和音乐教学有机结合,和学生的实际能契合。通过音乐的语言艺术能够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全心的投入到教学当中,这就需要正确运用音乐语言,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全面了解。

(二)初中音乐教学的多媒体教学的艺术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让音乐教学的艺术得到展现,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教学能在多媒体教学艺术的作用下得到转变,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三)从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发声训练艺术层面来看,音乐艺术的实现是需要通过嗓音进行传达的,嗓音也是最为奇妙的乐器,对嗓音的运用主要就是对发音原理的利用。通过共鸣腔体能够调节出不同结果的音色或是音質,在发音训练层面严格实施才能够自由调节共鸣腔体,人的嗓子在生理结构以及发声原理上是一样的,但学生所具有的发生特点却有着诸多的不同,而发生的训练原则是每个音都要和发声原理相符合的,发生训练对学生的发声基础有着很大帮助,并有助于对学生唱歌习惯的养成。所以对学生的发声训练艺术因材施教,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四)充分重视初中音乐的创新教学。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挖局出教学方式的独特性,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艺术要能鼓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教习到打击乐器的时候,在对不同种类的打击乐器进行讲解后就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喜好进行选择打击乐器,对音乐教科书中的科目进行演练,这对学生的音乐兴趣就能得到有效激发培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的音乐教学艺术的探究要能从多方面进行,音乐自身的艺术性有着很强的感染力,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元化的进行呈现,并深入地了解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音乐。在不断的练习下对学生的发声等一些基础技巧加以培养锻炼,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群.上好鉴赏课,培养初中生的音乐乐感[J].知识窗(教师版),2014,(10).

[2]刘影.浅谈初中音乐开放性教学[J].音乐大观,2014,(10).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艺术 篇4

一、课堂导入

1.音乐导入, 心旷神怡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音乐导入往往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身临其境,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自强自立”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选取有关自立、自强的歌曲 (如, 《爱的代价》) 作为课堂导入。通过合唱, “走吧, 走吧, 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的唱词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强自立的含义。又如, 在教学“人生当自强”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选取《水手》这首励志歌曲作为课堂导入, 并为学生讲述这首歌的演唱者郑智化的故事, 以使学生感受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含义。总之, 音乐导入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思想品德教学更加丰富, 课堂氛围更为和谐。

2.故事导入, 简单易行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故事导入一般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根据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的故事, 使学生在听完故事后, 便初步领会本课将要展开的内容。这样, 既可拓展学生的思维, 又使他们主动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例如, 在教学“学会负责”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通过《一个小数点酿成的悲剧》这个故事引入课堂教学。这个故事讲述的是:1967年8月23日, 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独自一人驾驶“联盟1号”宇宙飞船返航时, 发现降落伞无法打开, 最终飞船爆炸, 宇航员牺牲。后来, 经调查发现, 由于地面人员责任心不强, 忽略了一个小数点, 所以造成了这次事故。听完这个故事, 学生既感慨颇多, 又充分体会到责任心的重要意义。又如, 在教学“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 每个人都须正确地了解自己 (不过分自卑或自傲) , 教师可引入这样的故事:一个富翁送儿子去闯天下, 儿子来到热带雨林找到一种树, 这种树很高, 而且木质好, 还能散发香气。于是, 儿子砍了树, 拿到集市上出售。可是, 在集市上, 一直没人买他的树, 倒是旁边卖木炭的小贩生意很好。儿子想:大概是这带有香味的树木不及木炭。所以, 他把香树烧成木碳拿到集市去卖, 结果一会儿就卖光了。儿子很得意地回家, 并把这件事告诉父亲。父亲听了, 忍不住落下泪来。原来, 被儿子烧成木炭的树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树——沉香。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木炭。听完这个故事, 学生通过讨论, 逐渐认识到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以免过分自卑或自傲而盲目行事。藉此, 教师可转入课堂教学。

3.视频导入, 形象直观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若能恰当利用视频导入创设特定情景, 并借助这些形象、直观的情景引导学生, 便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例如, 在教学“认识自己”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采用《中国雨人, 生命的奇迹》这一视频作为导入。视频讲述的是:一个患有孤独症的人, 虽然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 但却在某一方面有着过于常人的天赋。这个视频立刻让学生陷入沉思。

当然, 教师在运用视频导入时须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挑选的视频不宜过长, 最好控制在五分钟之内; 二是颇具意义的公益广告也是很好的视频导入材料。例如, 在教学“孝敬父母”这一内容时, 笔者选取了一则名为《父亲藏饺子给儿子》的公益广告。视频的大致内容是: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在吃饺子时, 偷偷把饺子藏进口袋, 为的是留给儿子, 因为儿子喜欢吃饺子。这个视频感动了学生, 他们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

4.小品导入, 主动参与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也可采用小品导入的方法, 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 在教学与“法律”或“道德”相关的内容时, 教师可采用小品导入的方法, 让一个学生扮演“法律”, 另一个学生扮演“道德”, 并要求他们在了解各自特点的情况下进行表演。这样, 既可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 小品导入的方法相对比较灵活, 在运用的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指导, 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即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与知识相关的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发他们的思考, 从而提高他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适应学校新生活”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情景:你们觉得这里和小学有什么不同?并针对刚入学的困惑进行讨论。又如, 在教学“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讲述关于挫折的故事。在故事讲完后, 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情景:如果你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你会怎么做?在讨论完这个问题后,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挫折?你当时是怎样面对的? 如果你现在遇到同样的问题, 你会怎样处理?

三、师生互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师生互动具体包括三个内容。其一, 在问题探究中互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不仅能较好的创设情景, 更能使师生之间较好的互动。例如, 在教学“学会休闲, 培养情趣”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采用提问学生 (你们如何安排课余生活, 平时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与自我畅谈 (和学生畅谈自己的业余爱好) 的方式。这样, 既可实现课堂的互动, 又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其二, 在课堂总结中互动。让学生既接受知识, 又进行思考, 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例如, 在教学“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总结, 于是, 一个学生这样总结:遵守规矩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如果没有这些规矩的约束, 我们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然后, 教师追问: 你觉得“规矩”具体指的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 教师进行总结, 并将“规矩”具体化为“社会规则”“社会秩序”等。其三, 在课堂延伸中互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以真正体现思想品德教学的知行统一。例如, 在教学“合理利用资源”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引领学生开展收集废纸、废旧器皿的活动, 并鼓励他们废物利用 (如, 制成艺术品自我欣赏或参加比赛)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5

作者:谢明珍 小河初级中学校 邮编(405803)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提问 艺术 阅读教学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正音解词—— 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三、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价定型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否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等重要手段,与对问题答案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评价定型呆板,那么提问要艺术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有则寓言说,一只猴子摘桃子,往前走,看见地里有西瓜,于是丢掉桃子抱西瓜;再往前走,看见一只兔子,于是又丢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也没有追到。猴子一无所获,某地一道考题就是让学生就上述寓言写一篇议论文,多数作文的立论就是批评猴子见异思迁以至劳而无获,另有一篇则赞扬猴子永不满足,虽受挫而精神可嘉,可谓新颖、独到。但评分先生不给后者及格,因为后者偏离了标准答案。传统的考试题目中,有些题目不是鼓励死记硬背,就是刁钻古怪,近乎智力竞赛和文字游戏,答题时稍有不慎,就受骗上当,作出错误的判断。这类题目要考查的其实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读写能力。由于这些试题的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异致了课堂上唯一标准答案是求的阅读提问设计。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而不是指向思维结果,因为思维结果并不是考虑思维质量的唯一指标。教学《在山的那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教师提出了“山顶为何能诱惑我”一问。有学生认为因为爬上了山顶就能望见海,这一思维的结果尽管尚有些偏差,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的以对错来评判,而是继续引导:那么为什么是一座座山顶呢?学生思考后明确:我以为爬上山顶就能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这样提问与评价是教师切切实实与学生对作品同其怀抱,品味咀嚼。学生是凭自已的审美经验在感悟作品。

(二)难题中的问题教师设计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已回答,这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提问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而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又养成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习惯。课堂提问的“度”,应该是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最好是让学生开发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准确答案。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艺术 篇6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如何教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就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艺术谈谈具体教法。

1 利用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掌握单词的拼写形式

词的读音和拼写形式是词存在的基础,是各个词相互区别的第一要素。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音和形的统一与结合,使学生把一定的音同可能对应的形联系起来,又把一定的形同可能对应的一定的音联系起来,通过反复练习在大脑中建立起来一类词的音、形模式联系,如让学生把长元音[i:]和she,see,sea,piece等单词中的元音字母及元音字母组合的形联系起来。

2 利用具体情景掌握单词的读音和语义

具体情景指的是生活情景、模拟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在具体情景中教单词、学单词,不但可以克服孤立记单词容易遗忘的缺陷,而且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单词的能力,学会在交际中使用单词。

3 教新词的艺术

3.1 介绍新词汇(让学生先不看书,看教师示范表演。)

3.1.1 翻译法。把单词写在黑板上,然后译成汉语介绍给学生,这样教单词既快又简便,适合初中一、二年级学生。

3.1.2 直观法。

(1)利用实物介绍新词汇。如:Look,this is a watch.(用手指着手表)

(2)利用图片介绍词汇,如:面部(faces)简笔画要画得快,边画边交流,达到用画表达词义。

总之,用直观法教词汇,生动活泼、快而有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忘记。

(3)用举例的方法介绍词汇。如:教lazy 这个词时,就可以说:All of you study hard,but Xiao Ming doesn’t study hard. He is very lazy. He gets up late and then does nothing all day. He is not a good student.这样通过一个例子使学生既练习句子,又清楚、准确地领会了单词lazy的意思及其怎样灵活运用。

(4)同时使用几种方法介绍词汇。如:Look,he is smiling. Now look at me. I am smiling,too.(用面部表情)smile. We smile when we are happy(作手势让学生重复),学生:smile.老师:Good,what does it mean?(学生说出汉语意思“微笑”)

(5)使用斜线介绍新词。如:I go there by bus. He goes to school on foot.在斜线旁给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目的是斜线上的词放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来区分词的意义上的细微差异。

(6)利用诱导的方法介绍新词汇。如:老师指着眼睑问What about this?Look, I can open and close them. They are …eye…?学生答“眼睑”。老师接着板书出eyelids.这样诱导的优点是在于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到这个新词上来,对了解这个词产生兴趣。

(7)利用直接介绍法。直接介绍讲解词汇,让学生重复。如:介绍新单词wrist,老师:(Pointing to wrist )。Look,this is my wrist. Can you say it?学生重复说wrist两遍。

(8)利用下定义法。如:breakfast-the first meal of a day. A noun is the name of a person,place or thing.

(9)利用各种关系解释词义。

1)利用事物的特征:Ice is cold. Water turns into ice in winter. Coal is black. Coal burns. When coal burns,we get fire.

2)利用因果关系:Xiao Li has not taken his lunch, so he is hungry. I have drunk a lot of water,so I am not thirsty now.

3.2 操练和使用新词汇。介绍新词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词汇,而操练和使用词汇目的是保证学生正确而 迅速地说出新的词汇。

3.2.1 操作的方法:

(1)教师提出词汇让全班同学思考,在人人思考的基础上,让个别同学说,并让同学们纠正。

(2)让学生互相说(一问一答),鼓励人人开口。

3.2.2 使用新词汇。如:学习market(市场)这个词,教师围绕这个词连续提问题,让学生回答,重复使用这个词,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掌握这个词。如:Do you often go to the market?Do you live near a market?

When does your mother go to the market?What does she buy there?

3.3 词汇的扩展。学生学习一个新词汇时,往往想知道一些其它与其相关联的词,这给词汇的扩展提供了自然的良机。下面介绍几种词汇扩展的方法:

3.3.1 关联词群或称联想词群。如:教fruit时,指出这是水果的总称,为让学生联想到有关水果的词,教师在黑板上表示关联词群.

这样联想,就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同学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3.3.2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将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密切结合起来。如:

(1)利用拼读规则:学生知道ar读[a:]的规则后,可帮助记忆arm,art, part, party, dark, argue等词。

(2)利用词形变化规划。如总结不规则动词的变化,可分为:A-A-A型:cut-cut-cut, put-put-put; A-B-B型:build-built-built, dig-dug-dug; i-a-u型:begin-began-begun, drink-drank-drunk

3.4 利用归纳、对比法。

a. 利用同义词。同义词都是相对的,比如nice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它的同义词可能是pleasant(令人愉快 的),kind(亲切的),fine(好的)……。根据这个特点,不要孤立地看某词的同义词,而要把它放在句子中来看是不是同义词。如:The weather is nice today.和The weather is fine today.这两个句子中,nice和 fine就是同义词,可以相互代替。

b. 利用反义词。在英词中表示相对的概念的词汇经常可以遇见。如学过big以后,当学到small时,可以指 出Small means not big.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small的意思了。

浅谈初中音乐的艺术教学 篇7

人的嗓音, 就是一件乐器, 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 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 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 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 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 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 除有男声、女声、童声, 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 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 另外, 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 因此, 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 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 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 气息流动, 音色优美, 自然动听, 有音量而不“伤嗓” (伤声带) 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 教师拔苗助长, 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 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 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 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 初学声乐时, 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 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 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 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 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致使长时期以来, 不管学生还是教师,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 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 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洪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 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 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 要尊重实际, 尊重民族, 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 切不可人为地、主观地去认识。因此, 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 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把握自如、准确分析, 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稳定。

二、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 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 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1. 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 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 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陷等, 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2. 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艺术 篇8

一、优化课堂语言,以庄谐相济的艺术增强教学有效性

正确把握新课改的内涵使其产生教学实效,对于刚兼教生物课程的我来说实在有点困难。许多一线兼职教师当时和我有同样的认识:新课改追求“新”,“新”体现在语言上就是避免古板、严肃、“一言堂”,教师可以用无限制的时代感演讲语言充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以期达到学生情绪高涨,形成热情高涨的课堂局面,那便是新课改了!

经过多次听课、反思之后,我逐渐认识到:我的“个性化”语言虽然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但也传递给了学生感性化的答题语言组织思路,同时由于自己把一些精力浪费在无关紧要的课堂环节上,学生分不清重难点答题时抓不住问题的中心。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不断调整,尽力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当讲到重难点时做到“泼时如土”,讲到无关紧要的环节时又“惜时如金”。一节课偶尔用几句幽默、时代化语言激发一下学生情趣,尽力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构建课堂知识框架。比起原先粗俗、浅薄与课堂知识联系不大的语言或肢体动作,显然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理性升华,有力地保证了课堂语言运用的有效性。

二、优化教材资源,以活学活用的艺术增强教学有效性

生物教科书是辅助学生学习生物的一种基础性资源,它在帮助学生获取生物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建构主义等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媒体的发展,生物教科书的编写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在于,教科书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上的功能越来越突出。如在正文旁边穿插了学生活动的活动天地、相关链接、名言引用、知识填空与课文密切联系的图片等,这些环节的穿插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现实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师生共同探究建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课堂。生物教科书的使用技巧与策略,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与学生的学习观。对这一特定教学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分析,显然有利于改善教、学,从而保证教与学的质量,有利于获得教学实效。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过份依赖教科书。许多教师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敢打破教科书常规,采取创新的理念来使用教科书,不敢超越教科书半步。跟教师相比,学生更倾向于认同教科书中的知识及其宣扬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首要表现为顺从和接受,而很少有学生有意识地思考其中的问题,更不用说提出与课本中不同观点的主张。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采用发散的、批判的方式来阅读、学习教科书,要让学生认识到教科书是叙述观点的一种载体,将教科书当成一种学习资源而不是当成“教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在充分利用教科书这种教学资源时要敢于创新,可以打破课文原设的知识板块体系,引导学生采用批判的学习态度去大胆创新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去解决问题。在探究、观点碰撞中生成知识理论,把生物课堂激活,把教科书用活。

三、优化网络手段,以多元媒体的艺术增强教学有效性

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网络手段应用收效甚微,绝大部分原因是理论上的不完善,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初中生物教学中网络手段的优化对教学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丰富和发展网络教学理论,从而为运用网络对中学生进行生物教育奠定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问题是由我们面对的问题引起的,最终必须回到现实的问题中去才会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培育学生兴趣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我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把学生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共同学习的团体,构建一个内容丰富、交流性强的、服务于教学的社交网络,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还可以随时和老师同学交流,这种教学模式会深受学生喜欢。在中学开展生物教学,我们面临着生物教师任教班级多,课时少的问题(以我校为例每位生物教师任教六个班级,每班每周两课时),而生物课程内容知识点较多,若能合理地利用网络手段,延伸课堂,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生物学习,那对生物学科教学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线教师,作为初中生物教学的直接参与者,要从思想和行动上多加重视初中生物教学中网络手段的优化。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能从整体上把握初中生物教学的方向,但一线教师既是具体的实施者,也是直接的受益者之一,因此教师们对网络手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一定要重视。有的初中教师已经注意到了网络手段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好处,但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进行相应的实践,只是停留在对问题的认识层面,缺少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

摘要:笔者试图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实现初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力图找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解决生物教学浮于表面的问题。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晓艳.注重教学语言的研究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J],中学生物学,2012。

初中英语教学提问的艺术 篇9

1. 引起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步骤地、有序地提出一些相关问题, 当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感兴趣时, 就会以强烈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思考, 并积极地在教师的带领下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提出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开始, 它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而思考又是深入学习、通向智慧之巅的桥梁。

2. 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 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反映情况, 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就可以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对全班学生的接受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以便于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

二、课堂提问的方法

1. 启发式提问

教师在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知识性的问题知之甚少, 没有一定的系统性, 毕竟初中生知识面还是有一定的局限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加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 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思路。在每一次导入新课或是讲授新知识时, 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具有一定的提问艺术, 他们往往采用设问的方法, 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 并不断把问题深入化和专业化, 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学习的重点知识上面。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 只有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教师要处处采取启发式的引导方式, 让每一个提问都能结合知识重点和恰到好处。当然, 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积累都有一个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相对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要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的规则, 不能超越初中生接受的范围, 并能让学生处处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这样他们才有兴趣一步一步跟着教师学习。

2. 鼓励型提问

在课堂上, 往往出现这样尴尬的场面:教师激情澎湃地讲完, 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大部分学生把头埋得很低, 甚至不敢抬头看教师一眼, 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甚至掉根针都能听得见。也就是说, 很多学生对于提问都有一种畏惧心理, 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怕答错了引起同学笑话, 更怕被老师批评。也有一部分学生善于积极地思考问题, 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由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欠佳, 也往往不敢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 这种场面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上屡见不鲜。这尴尬、被动的教学局面, 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学习的, 也不能保证有质量地完成教学活动。教师要对学生多加鼓励, 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克服学生的种种心理障碍。如, 采用话语和多种肢体语言 (点头、微笑等) 等,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其肯定和鼓励。当然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是正确的, 对于学生给出的错误答案, 也不要马上否定, 一棍子打死, 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时常鼓励学生, 来消除学生紧张和自卑的心理。

三、课堂提问应该注意的问题

探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艺术 篇10

数学教师讲课, 没有像语文教学那样有华丽的词藻, 只有靠普通的语言去打开学生心灵的天窗, 引导学生去思考.教师语言虽各有特色, 但教数学要求说话要通俗化, 避免深奥的学术性语言, 一定要清晰、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 让学生容易领会, 说话的速度快慢得当, 声调要有轻重缓急, 语言要有节奏感, 抑扬顿挫, 有感染力, 当然数学语言更要求精练、明确、富有启发性. 教师语言的生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特别是带有激励性或挑战性的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有种好表现的心理和荣誉感, 我们要给他们一个表现的平台. 比如, 上课遇到较难的问题, 我们可以问:“谁要是能回答这题就很厉害了. ”或叫一名学生:“某某同学, 你平时很会解难题, 我相信这个问题应该难不倒你.”等, 这些语言都能让学生产生冲动.

有时若辅以姿势语言, 效果可能更好. 为了增强教师的语言直观性, 正确得体的姿势可以增强说话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配合讲话的意思来点表示出相应意思的举动和手势, 甚至目光、面部表情等. 都能更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带来好的效果.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武器, 也是组织学生学习的工具, 有的老师说话很有感召力, 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现在的实验课题是让数学走进生活,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空间, 我们如果用精心锤炼的描述性语言创设情景, 可以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意境.

二、教师导课的艺术

良好的开始, 是成功的先导. 各项工作如此, 教学也不例外. 做好导入新课, 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巧妙地导入新课, 可以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 教师讲课导入得好, 就能吸引住学生,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使学生积极思维, 勇于探索, 主动去获取知识. 导课的方式也很多, 在平时我用联系旧知识、设疑提问、直观演示、激发感情等方法进行导课, 往往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 活跃课堂的气氛, 收到优异的效果. 引入方法要视具体教学内容和情况, 可以采用类比引入, 计算引入、推理引入、观察引入、作图引入、提问引入、实践引入、联系引入、故事引入等多种, 学生听起来很顺畅, 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三、教师板书设计的艺术

板书是教师配合讲解、练习需要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写出来的讲授提要或者画出来的图表. 美观形象的板书则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同学们能通过板书把本节课的内容融会贯通. 比如我在讲环形的面积时是这样进行板书的, 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环形后即在圆里面去掉一个小的同心圆, 我便根据同学们的描述在标题下面画一个箭头再画一个圆, 再在圆里面画一个小的同心圆, 最后把环形用彩笔涂一下, 这样就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环形的特征. 在讲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 我又把公式填在环形的空白处, 使整个板书简洁美观, 有实用价值, 使学生记忆深刻. 只要我们肯动脑, 一定能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出很多既美观形象又有实用价值的板书, 给课堂添彩. 其实, 板书也存在一定的艺术, 比如, 板书可以设计为正板书和副板书, 正板书是本节课提纲化的重点内容, 一般需保留一节课, 像公式、定理、典型例题等;副板书是非提纲化的内容, 在适当时候可以擦换, 比如演算过程、学生纠错过程或上课临时写的一些内容等. 一节课要突出的重点内容在板书上要预先设计好, 应该在显眼、醒目的位置上板书, 有些还可以做适当的标注, 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或不同的字体, 引起学生注意, 让学生很好做笔记, 一目了然, 并能重点掌握.

四、组织课堂, 要讲究艺术性

如何组织课堂秩序, 常因教师而异. 在一些较好的班级, 有的老师还是反映课堂纪律有问题, 这其实正是说明这位教师课堂组织上有问题或者说他上课的方式学生不喜欢, 没有讲究艺术性. 在较乱的班级, 有的教师面对混乱的课堂和颜悦色, 只用和蔼的目光、可亲的手势学生就顿时安静. 在讲课过程中, 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组织好教学进程. 善于利用反馈信息, 组织教学进程, 比如学生表情不对, 如皱眉、瞪眼、精神萎蘼等. 教师教学过程中, 随时都可能遇到事先难以预料的事件, 需要教师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 比如教师正在上课, 突然有人敲门找人, 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这时教师不要忙于讲课, 而要稳定大家的情绪, 等学生安静下来后, 向学生提出问题:“刚才我讲到什么地方了? 请同学回答.”这样, 全班学生就会很快集中到上课方面来.

五、设计课堂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的艺术

学生的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 好奇是激发思维的动力. 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 问题大部分是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 (当然有时是临时发挥的) . 如何通过问题激起学生产生兴趣也存在一定的艺术. 因此, 平时我们备课要多思考, 多设计一些问题, 既要与书上知识有联系, 又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帮助解决枯燥乏味的纯数学公式或计算. 有时候也可以讲一些与相关知识有联系的人物故事, 再从故事中设计问题来让学生解决, 这中间就存在一定的艺术性.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 调节课堂气氛, 更主要的是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要上一堂“讲 究课堂教 学艺术的课”实属不易, 让自己上的课都能———哪怕是绝大多数的课能够称得上“具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课”更为难得. 我们必须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和所有的环节中去, 不懈追求, 真正享受到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摘要:本文从教师语言的艺术、导课的艺术、板书设计的艺术、组织课堂的艺术、设计课堂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五方面入手, 阐述了如何展示课堂教学艺术, 如何把艺术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把数学教学与艺术教育相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习题教学的“变式”艺术 篇11

一、培养历史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变式艺术,使学生对历史习题的内涵感同身受。例如在史论结合类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点,这是历史教学的一条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史”指给学生举例,以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告知学生这就是“史”。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历史进行解析,就是“论”。例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中,就可以从学校图书馆——三弘图书馆的由来引入,采取“变式”艺术,使学生对三弘图书馆有所认知,拉近现实与历史之间的时空距离,有效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

在历史习题教学中,可以将历史习题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并创设情境,提升学生思维联想能力,以便提高学生思维意识及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历史习题教学的内容,“变式”为多个具体的历史习题。在实际习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课程体系结构,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知识,避免重复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优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目标上,不必每课时都一味追求“成绩”教学,但是一定要优化教学手段,结合“变式”艺术,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提升。教师可利用趣事逸闻、媒体报道、影视图片,有机导入,以新引旧,通过“变式”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历史的思考。课本是最好的资源,不能完全抛开课本去另搞一套。将传统历史习题教学方法与多媒体历史习题教学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初中历史习题的教学内容,将历史习题教学转化为文字、声音以及图形等,增强教学直观性。同时也要积极开发课外资源,设计好导学案,适当利用好教学课件。现今的初中历史测试题更加突出学科人文特点和时代性,更加突出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初高中衔接。因此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对比与联系(包括联系现实热点),注重指导学习方法,循序渐进,扎实改革,注重实效。

四、采用一题多变

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考题出现了较多的新材料、新视野与新问题,无疑增加了解题难度。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从不变中探究变的规律,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通过反复的训练,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特征、历史规律的把握,并培养信息表达、整理的能力。在讲解每一道试题后,教师应对原题进行变式,从多个角度予以延伸、发散,最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如试题“19世纪60年代,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沿海地区作坊主开设工厂,并开始雇佣工人生产,由此表明洋务运动的特点”。针对此道题目重點是评价洋务运动,且题目中都提到了工厂、企业,教师可对该题进行“变式”,如下:洋务派举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经过几年的发展,由最初的3艘轮船扩展为30多艘,且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在初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应用“变式”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历史习题的掌握程度,大大提升学生对历史习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水平。采取“变式”艺术教学方法,优化当前初中历史习题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初中学生的综合发展,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初级中学

初中英语趣味教学的艺术魅力 篇12

一、课堂具有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体现在课堂的活动过程之中

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是否具有吸引力,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 不断创新,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 沟通感情, 激发求知欲。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在课堂上创设一种集温情、友情、亲情于一体的课堂氛围, 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互相信任。教师微笑的面容、和善的目光、亲切生动的语言、形象活泼的手势, 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如一上课, 老师微笑地说:“Good morning.”“Nice t o meet you.”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小或者出错时, 教师不是责备批评, 而是用鼓励的眼神说“parden”或“Be brave”, 使学生无形中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样, 学生才乐意听老师讲的课, 对教师说的英语感兴趣, 从而为学好英语创造一种情感氛围。

(2) 用英文歌曲和“Daily report”拉开英语课的序幕, 营造美好的氛围。

初中生充满了理想、幻想, 充满着青春和活力, 他们爱好音乐, 爱好歌唱, 爱好一切美好的事物, 歌声便是他们喜欢的一种愉悦方式。每天上课时, 为打破沉闷的学习气氛, 我要求学生唱“How do you do?”, “Glad t o meet you”, “Two li t t lest ar s”等歌曲, 师生互相问好。另外, 每天正式上课前坚持“Daily report”, 让学生轮流当值日生, 向老师汇报当天的出勤、天气或谈论个人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等。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添了学习情趣, 而且易于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来。

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寓教于乐。

(1) 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组织教学, 形象直观。

在课堂教学中, 因地制宜, 从感性知识入手, 出示实物、图片、简笔画, 变抽象为具体,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而且能清楚地揭示语言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自觉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感知事物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如教orange, apple, banana, book等生词时, 利用实物给学生演示, 并问“What’s this in English?”引导学生回答:“It’s a/an…”有些实物不能搬进教室, 则可以利用彩色图片辅助教学。

此外,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在学科领域中运用特定符号体系进行信息沟通并进而实现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图画有着特有的信息沟通作用。特别是简笔画, 它能创设情境, 有直观形象、方便、幽默等特点, 一只粉笔在手, 勾勒寥寥数笔, 就能表达丰富的语言信息。

(2) 利用卡片进行英语教学。

利用卡片教学能训练学生快速反应、积极思考的能力。学生活动面大,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兴趣高, 既能训练学生的语音, 也能结合时态做句型练习。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运用范围广, 制作简单, 使用方便。

(3)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 努力创造英语环境。

电化教育是学校基础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它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 它具有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因此在英语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录音机、幻灯片、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创设英语环境。

二、课堂能满足师生高层次的需求

20世纪50年代, 马斯洛曾提出人的五层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 人就希望能得到尊重和关心, 希望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课堂给学生提供了表演的机会。初中生表现欲较强, 他们喜欢参加活动, 喜欢表现自己, 并从中得到肯定和赞许, 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同时, 课堂也是教师施展才华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所组成的统一活动, 这一活动的最高层次是师生在互相确认和相互创造中形成的活力, 它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具有生成新智慧的真正属于每个人的课堂生活。这样, 教学就不是作为生存的方式, 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把上好每一节课看做是生命意义的体现, 感悟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不仅是一种“献身”, 更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教师尽管仍然清贫, 但在学生眼里, 他们都很富有。教师可能没有一官半职, 但他们有“权”指点迷津, 有别人所没有的风采。

三、课堂教学体现艺术美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是真、善、美和人的创造才能的结合。“愉快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来启动美、推动美。教师自然和谐的表情、整洁大方的衣着、流畅的语言、优雅的语调和适中的语速, 使学生在优美的氛围中领悟知识。

上一篇:高速公路景观下一篇:用电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