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法制教育

2024-08-19

初中音乐法制教育(精选12篇)

初中音乐法制教育 篇1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兴趣, 积极参与, 实现师生互动这一思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创造自由氛围, 培养学生想象力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提倡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情感教学氛围, 对于教师和学生都能产生很大的益处。其实,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有这样的感受:当情绪轻松、心情愉快时, 思维灵活, 记忆迅速, 想像丰富, 头脑显得特别清醒;而当情绪不好时, 思维迟钝, 记忆力减退, 想像力贫乏, 头脑似乎混浊不清。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不但要让学生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 而且要在课内课外创造机会增强情感教学的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境”育情在教学上就是一种十分成功的情感教学模式。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基础上, 匠心独具地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 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 如临其境, 触景生情,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师生就在此情此境中进行着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

恰当运用音乐艺术, 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谐活动。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 让学生边听边欣赏中国山水画、儿童画、外国油画, 并说说乐曲的意境与哪副画相似。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 有时是只能意会, 遇到这类情况我则让学生边绘画边表演, 在充满艺术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创造。

二、鼓励丰富联想, 培养学生表现力

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在幼儿时期就已存在, 幼儿时期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 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好的表现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 特别是到了青春期, 羞涩、难为情阻碍了学生的表现欲, 因此鼓励丰富联想, 设计合理的表现内容,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成为培养发展学生表现力的关键。

如学习歌曲《青春舞曲》, 为了丰富歌曲的表现内容, 我在原有单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增加了领唱旋律、二声部分合唱的学习, 领唱由班长担任, 二声部由男生担任, 主声部则由女生担任, 演唱时有分工、有合作, 人人各负其责。在达到各声部熟练并和谐得延长自己的的声部时, 在进行第二次分工, 让两位同学上台表演打击乐器, 其他学生敲打桌子, 老师指导、调动大家的演唱积极性。当然, 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的表演舞台是十分有限的, 但是多少学生的自信不是通过这小小的舞台展示后建立起来的。作为教师, 要通过自己自正腔圆的歌声、舒展优美的舞姿、高压端庄的气质带动学生, 影响学生, 使他们崇尚美、追求美、表现美;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激励的话语感染不擅表现的学生, 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的所表现的内容,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轻松、自然的表现自己。

三、创设情境, 提高音乐欣赏兴趣

创设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 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 激发积极的情感, 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 这就是说, 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 我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 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 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 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 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 却也能很好学习音乐。

本人在教授八年级音乐欣赏课《黄河大合唱》一课中, 根据情境教学的原理, 把学生放入特定的环境中, 通过情境熏陶, 形成一定氛围, 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 使其进入角色。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 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 获得审美情感体验, 陶冶性情。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确实, 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 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情绪高涨、精神愉快, 认知效果就好, 学习兴趣强烈, 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 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总之,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无疑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它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音乐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开启这扇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在教育大改革、科学大发展的今天,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将展现出富于魅力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全国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江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

[2]李春艳:《当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简介》, 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

[3]金亚文:《音乐新课程示范教学案例》,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

初中音乐法制教育 篇2

音乐教育,对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心灵、树立远大理想,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地审美观,开发智力,使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已多年从事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下面我谈谈实践中得出的几点体会。

音乐教学中存在诸多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缺少专业性的音乐教师。音乐老师既教数理化又教音体美,音乐课只有简单的教唱,甚至流于形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情感美德,而且使学生对音乐失去兴趣。

其次,音乐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完善。大部分学校没有钢琴、风琴等乐器,更缺少专门的音乐教室。

再次,音乐课得不到重视。在全社会应试教育依然是主流的大背景之下,音乐课成了各门文化课的自习课。

针对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现需要的解决措施如下: 音乐教学活动,学校领导要重视

每学期都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学校工作计划中适当安排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如歌咏比赛、演唱会等。并且学校领导要关心活动的开展,对活动中涌现的优秀班级、学生教师给予奖励,促进音乐活动的开展。音乐教学中,形式要多样

音乐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现在农村音乐教学停留在歌唱教学阶段,有的教师只教唱歌词,忽视乐理和简谱知识的学习。学生只会唱歌不会识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纠正这些不良倾向,就要进行课堂改革。给学生教会乐理知识、唱歌技巧、器乐知识、舞蹈等理论知识。同时给学生教唱革命歌曲,如:《歌唱祖国》,《党啊,亲爱的母亲》等,使学生受到爱国爱党的思想教育和传统的道德教育。教唱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歌曲,如:《我的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等,让学生感受音乐美的同时,默默地进行了思想素质教育。教唱民歌《乌苏里船歌》,《阿里郎》等,感受多民族大家庭和谐、幸福的生活。教唱和欣赏京剧、地方戏曲,让学生感受综合性表演艺术,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欣赏中外名曲如:《高山流水》,《江河水》,《命运交响曲》等,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感受世界艺术的差异性。使人在音乐旋律美的熏陶下产生美好的联想、回忆,培养初中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力,使音乐课在奏、唱、跳等多种形式中度过。音乐教学的同时,要开展音乐课外活动

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教学的继续。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还能发挥学生的音乐才能和特长。它可以教室讲台作为舞台,学生自己在班级内部组织表演活动的形式进行,给每一位学生提供登台表演的机会。音乐教师在观看中可以从音色、音准、吐字、演唱技巧、表情等方面进行指导。除了班级内部的活动,学校要多搞文艺演出。学校的文艺节目水平反映了学校音乐课的质量。从学校开展音乐活动的效果看,涌现出了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学生在表演中锻炼了胆量,增长了音乐知识,培养了音乐人才。学好文化课程的同时欣赏优美的音乐艺术表演,这种劳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轻松愉快,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校充满了艺术氛围。因此,必须重视音乐课外活动的开展,学校要创造条件,成立校合唱团、舞蹈队、器乐队以及其他音乐活动小组,这样会使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音乐教学题材要新颖

初中音乐课本中收录歌曲数量有限,题材单一,校园歌曲更少。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娱乐节目的多样,学生渴望富有时代感题材的音乐作品及舞蹈走进校园。初中音乐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如今,我们听到学生在校园中唱流行歌曲等成人歌曲。试想一下,在这些音乐作品的感染教育下,初中生能身心健康的成长吗?高尚的道德情操,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从何培养!音乐课上,学生大喊:“我们要唱流行歌曲。”这足以说明学生对校园歌曲的呼唤,这就需要词曲创作者多创作有关校园题材,旋律优美的校园歌曲,涌现一些无私奉献的校园歌手,来满足当下校园音乐发展的需要。音乐教学设施要齐全

设施是音乐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保证良好音乐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校要有音乐教室、民族器乐、西洋器乐、音乐教学挂图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等,设施不齐全就会直接影响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

初中音乐教育方法浅探 篇3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方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34-01

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音乐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发展人的感知、注意、记忆、联想、想象、创新等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效能。

一、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实质就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它看起来是人的微观教导,是人感情世界的东西,但它对人宏观方面的建树和成长,对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作用。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音乐教育是完善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音乐教育通过情感的培养与调控达到丰富人的情感,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绪修养成完整健全的心理素质;众多的音乐精品,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音乐中的练习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培养勤奋、顽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音乐教育中的合唱、合奏能培养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二、用师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热爱、尊敬教师,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反之,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师生关系不融洽,就会对这门功课不感兴趣,那还何谈好好学习呢。

另外,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到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愿意并乐于去鉴赏、品味、思索,并获得各方面的启迪。教师还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科,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最简洁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教学,使所教内容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中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地去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更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学习效率才会高,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初中音乐的教育方法新探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掌握过程,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除了相对单纯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之外,更多地体现的是对艺术美的意识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的教育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引领学生感受结构美。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求知的乐趣和享受,而且对教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感染和熏陶作用。要讲究开头和结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根据所授的内容,设计出有特色的开头。如我在教学民族器乐曲《翻身的日子》一课中,先演唱一首《翻身道情》,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入一个美的境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结尾也很重要,切忌虎头蛇尾,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2、引领学生感受氛围美。氛围是指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创设课堂氛围美与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教育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直至言谈举止都有着一定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想主动地驾驭课堂,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和讨论,就必须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猝然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者始料不及的,这时如果教师知识面广,备课充分,就能圆满回答学生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热烈。如:在讲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时,我先在黑板的右端写上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左端挂上一幅《江月图》水墨画,然后录音机里放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另外再运用表情、眼神、姿态等非语言表达方式,将音乐信息一下子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迅速地在综合的环境氛围中进入他们自己的艺术想象中。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吸取艺术的营养。

3、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美。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起着直接沟通教与学两方面的作用。讲究教学的语言美是音乐课堂教学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清晰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课堂教学语言美有着控制、引导学生学习的魔力。因此,音乐教育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美。

参考文献:

[1] 吴斌、金亚文.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基本精神和主要特点[J].《中国音乐教育》,2002(1):11-13

[2] 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初中音乐与审美教育 篇4

一、初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现状

1. 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对中学生的影响

受普遍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音乐课就是歌唱课,把音乐课简单等同于唱歌课。唱歌只是音乐课程类型的一种,如果简单的把音乐课上成唱歌课,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与锻炼,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受到局限。在所有的音乐课程中,音乐欣赏被视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欣赏课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在欣赏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现今的中学音乐欣赏课程很大程度上还是徘徊在“师授生受”的教学模式,他们忽视了音乐是时间的、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作自由度是最高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审美能力不高,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为了不让我们广大的中学生在学习了解音乐的道路上走向误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2. 社会传媒对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辟了新的渠道,构成了中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大众传媒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音乐文化范畴,可以让学生获得古今中外的各种音乐信息,把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但一些落后的思想和不良的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也对成长中的中学生带来种种不良影响。中学生正确的审美标准还没有真正建立,自己本身的审美判断力很差,加上当今现代传媒宣传的主流是流行音乐,忽视了传统正规的音乐,特别是传媒以各种名义举办的选秀、歌唱各类大赛以及“假唱”,在很大程度上误导着缺乏判断和审美能力的中学生。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如果不加以控制,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抓好跨世纪一代中学生成长环境的治理,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人内心情感体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培养人审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正因为它的这种特殊性,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1. 创设情境,感受音乐美

优美流畅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 欢快跳跃的音乐则令人轻松愉快; 缓慢低沉的旋律往往令人沉思忧伤。不同的音乐情境会带给人不一样的心情感受。而在音乐课堂上美好的音乐和教师富于艺术化的渲染,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音乐之美,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体验,才会对音乐作品产生兴趣,才会从其它要素入手,理性地感知音乐。相反,若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或欣赏曲子前对这段音乐毫无理解,或是教师所创设的情景错乱,只会适得其反。

2. 放飞想象的翅膀,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这门艺术的特点就是将美好的艺术情境用声音传达出来,所以,丰富的想象力是感知音乐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才能感受并丰富音乐作品美; 同时,音乐美也只有借助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在欣赏《瑶族舞曲》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保持安静。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向学生娓娓道来: “在一个美丽的夜晚,远处传来瑶族长鼓动听的声音,它把人们引到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晚会的人越来越多,歌舞也越来越热情,晚会沉浸在一派幸福欢乐的气氛之中……”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美好的境界中自由翱翔,对学生在体验音乐艺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要充分尊重,并鼓励他们求新求异。

3. 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必须先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思维的创造力,达到美的最佳效果,音乐课堂就是他们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新天地。如在课堂上组织排练打击乐合奏《彩云追月》时,教师可首先分组,让各组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竖笛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鼓为旋律伴奏,有的小组用碰铃来伴奏,有的小组用木鱼表演。教师还可以加入其他类型的乐器。音乐课堂上我们要不断调动学生去积极参与音乐、表现音乐,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音乐课堂气氛既情真意切,又活泼愉快。

4. 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创造是初中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开展音乐创造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如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学会歌曲以后,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以律动、表演、集体舞等形式表现歌曲。又如在学习和掌握了乐理知识后,引导学生大胆、自由地创编歌词、创编节奏、创编韵律等,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表现音乐,创造出美妙的音乐之声。值得注意的是在审美创造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成果教师切忌要合理评价,以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活动,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师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用一切美的手段来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和美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音乐审美达到一种更高更深的境界。

摘要:人的审美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生活中审美实践培养出来的,这就离不开审美教育。人的审美教育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其中音乐教育就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体验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结合具体教学经验和实践,就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音乐法制教育 篇5

文/季 钰

摘 要:初中音乐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教学重点,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我们要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精心研讨,巧妙构思,有效实施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探讨论文

★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总结

★ 心育征文范文

★ 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计划

★ 浅谈初中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

★ 高二下学期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总结

★ 拓展“宽、深、厚”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 预防职务犯罪心思想总结

初中音乐法制教育 篇6

关键词:大众音乐文化;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和教育者的重视,然而,由于初中音乐教学课时少,学生缺乏系统的培训,我国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了解大众音乐文化

所谓大众音乐,就是指传播范围广、传唱度高的一大批音乐作品,当代的大众音乐以流行音乐为主,这些音乐易上口,视听冲击力强,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由于大众音乐缺乏文化底蕴,受到了部分音乐教师的抵触,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大众音乐既然如此流行,就有其流行的理由,教师在进行音乐课教学时,应该把握大众音乐受欢迎的原因,顺应潮流,将大众音乐文化与传统音乐教学联系起来,以此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认识。

教师可以从大众音乐的文化背景入手,分析这些音乐传达的感情,对于积极向上的音乐,教师要广为推崇,并在教学内容中寻找具有相似感情基调的音乐,以此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五月天的《倔强》就是一首充满正能量的流行音乐,歌词中写道:“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这种不屈不挠、坚持自我的精神正是青少年欣赏且追求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以这首歌曲为突破口,调动学生的情绪。在中国音乐史上,有很多音乐大家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坚持不懈,最终浴火重生,就像《倔强》里面唱的“你说被火烧过,才能出现凤凰”。以歌曲作者的人生经历打动学生心灵,使学生产生崇拜感,这时学生再学习课本上的音乐,不会觉得其老土、过时,反而会油然产生一种震撼的感觉。

二、充分利用音乐文化的融合

音乐无国界,音乐文化是可以跨越时代、跨越种族、跨越地域相互冲击碰撞、交融互补的,大众音乐在音乐的兼容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例如,将现代唱法与古词合并的《明月几时有》;将流行唱法与戏剧唱腔合并的《悟空》,这种包容性也是大众音乐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初中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把控音乐作品的走向,利用大众音乐与课本中传统音乐的冲击,让学生产生对音乐文化的浓厚兴趣,进而体会到文化融合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习《化蝶》这首梁祝传统歌曲时,部分学生认为该音乐过于拖沓、缠绵,没有流行音乐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从而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以吴奇隆的流行音乐《梁祝》引入,该歌曲保留了梁祝原本的缠绵哀怨,又加入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学生通过这首音乐可以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爱而不得的哀怨,对这段爱情故事产生自己的感悟,这个时候再学习《化蝶》这首传统音乐,就能更深入地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歌曲的慢节奏不再是拖沓,而是哀怨、悲戚的表达。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教学内容

虽然我国素质教育方面的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是在音乐方面的改革措施推进较慢,学生的音乐基础水平依然没有跟上,部分初中生甚至看不懂五线谱,针对这种现实情况,初中音乐教师不应该操之过急,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于一些学生生活中接触不到的音乐,例如芭蕾舞剧“天鹅湖”“雷鸣电闪波尔卡”、非洲鼓乐“阿伊亚——非洲的零感”等,教师不宜要求过高,以了解为主即可。

在调整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将音乐教学的曲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趣味性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轻松而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击鼓传花”“小组比拼”的形式组织学生复习所学曲目,也可以设置讨论课,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唱自己想唱的歌,发表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展示新时代音乐课堂的风采。

例如,在学习“冬之韵”这个章节的音乐时,教师不妨将大众音乐加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比如说范晓萱的《雪人》,twins的《莫斯科没有眼泪》等,这些音乐虽然没有课本的曲目那么经典,但也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让学生见识到另一种冬天的韵味。

综上所述,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学生与音乐有了更多的接触,但由于历史问题,初中音乐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初中音乐教师应该针对大众音乐文化的特点,将传统音乐教学与大众音乐文化相结合,适当改变课堂教学内容,保证初中音乐教学的效率,提高初中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苏晨曦.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研究[J].才智,2015(36).

[2]刘晓美.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周刊,2015(24).

对初中音乐情感教育的思考 篇7

一、实现观念转变, 培养情感体验的意识

回顾初中音乐教学的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教育观念重技术轻情感, 错误地把技术的训练放在了首位, 忽略了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因此, 我们应转变教育观念, 积极树立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意识。

1. 营造合作氛围。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音乐新课改的目标。“合作学习”能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为每个学生创造了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 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交往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应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建构师生合作学习、生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要改变固定的组织形式, 充分开发课堂中集体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集体潜能,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体验合作的成功, 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 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点燃情感的火花, 打开心灵之窗, 在情绪生发与激动中, 享受美感, 陶冶情操。

2. 注重情感交流。

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这是呼唤学生情感, 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注重自身情感的投入, 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互相沟通。要以积极的情感, 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传达给学生, 发挥情感在知情交流中的效能, 给学生以美的启迪, 帮助学生领会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使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产生和谐共鸣, 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欣赏音乐艺术的情感能力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关注审美的教育, 初中音乐教学的目的也应该如此,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以欣赏音乐为主, 以讨论讲解为辅, 以欣赏音乐为主, 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进而对音乐作品作出自己的理解与评价”。初中音乐教学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所共同的知识认知作用, 更鲜明和有特色的是因为音乐具有“直指人心”的审美价值, 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美育价值, 这是目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应该重新审视和改革的地方。通过音乐情感的培养和有效的活跃, 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 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通过音乐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情感, 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 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三、引入流行歌曲, 促进情感体验

俄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不管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 只要有情感, 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 也表现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流行歌曲作为引入课堂的一种手段, 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神经, 有效地缓解学生迎接中招考试的心理压力, 建构师生的情感沟通, 促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自由的发挥。同时, 学生在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 也因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得到了一定的弥补, 在某一时刻与它们相碰撞定能爆发出情感的火花。

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有了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音乐还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导中让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过程中完成情感的培养。“讲究艺术的课堂教学无疑是真实、独创、感情的交融, 是一种美的享受, 而能否真正使学生成为享受艺术, 参与艺术的主体, 关键在于教师”。在音乐教学中, 老师要选择具有艺术价值的音乐课程, 也要因势利导将社会中流行的元素带到课堂中, 然后再通过营造良好的音乐艺术效果和课堂氛围, 尽可能地将学生平时没有表现出来的情感激发出来。在多样的课堂鼓励和兴趣引导下, 让学生参与到老师预设的音乐课堂活动中, 与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音乐内容融为一体, 在参与体验过程中释放情感。

五、改进教学传统模式, 在体验教学中形成师生互动

音乐教学并不像语文、数学一样是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锻炼, 对于初中音乐课程来说, 承认在个性之间的差异, 以及对某个知识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这是音乐艺术所具有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决定了音乐的教学不能和语文、数学一样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教学模式, 那就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 采取独特形式而又能达到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初中基础教学不仅有关于理性的知识, 还有关于感性的认知课程, 比如美术、音乐、体育。所以, 音乐教学中对于体验的教学要求要多于讲授和学习型的模式, 像前面所述, 欣赏这样的音乐教学就是要在体验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 虽然体验的不确定性和标准不一, 但是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是鲜明的, 而且是在循序渐进地熏陶中进行的。音乐欣赏其实是在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在自身的体验、认知过程中形成健康的情操和独立的审美认知。学生的自身体验、自身的理解才是音乐教学所要求达到的效果。

浅析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篇8

一、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其实早在我国春秋时期, 对音乐的审美教育便已经初见端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提出的“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便将“乐”放在了“诗”、“礼”之后, 他将“乐”定义为了人生境界当中的最高层次, 认为音乐是最能够打动人心, 并左右人性的,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对音乐审美教育价值的重视程度。

在新《音乐课程标准》当中, 提出了以审美教育为切入点进行音乐教学活动, 从而实行有效教学实践的核心教育理念, 这一方面是对人在教育过程当中的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另一方面也对传统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流于表面的僵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矫正。

可就目前来看, 在物欲横流大行其道、应试教育乏善可陈等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之下, 大家对于音乐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娱乐及辅助的层次上, 其艺术功能没有达到有效的推广, 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本质以及审美教育对人生的重要作用。随着最近社会与文化的迅速发展, 音乐教育中审美功能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 令社会大众普遍意识到了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扮演重要角色,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迎来了最切合时机的发展时期。

二、初中音乐教育的现状

就我国当前的初中音乐教育水平来看, 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种种的不足。根据调查资料显示, 学生当中“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占有很大部分的比重。那么, 这种现象又是什么造成的呢?窃以为, 学生出现这种想法的重要因素便是大多数音乐教育从业者并没能够准确地拿捏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教学理念, 并且对音乐教学当中的审美教育没能够产生足够的重视。关于当前的初中音乐教育现状, 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没能有效开展围绕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工作

审美教育亦可称之为美感教育, 结合音乐教学来讲, 即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美的敏感力以及审美情操的教育。它通过对学生的人格及品质进行培养、塑造, 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真正实现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的审美教育, 普遍存在于艺术教育当中, 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环节, 在整体教育链当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责任, 也能在审美教育的推广与发展过程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当中, 也将“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方针, 将人的情感世界摆在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作用的核心。

这些新理念为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新鲜的养料, 一方面迎合了音乐艺术的主要特性, 另一方面也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音乐艺术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 其主要特性便是审美性, 能使人在欣赏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它并非通过文学、书法、绘画等直观的视觉传达方式来进行精神的表现, 如果不具备“美”的前提, 那么音乐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再好的教育也沦为空谈。孔子曾“三月不知肉味”而为《韶》, 并言“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音乐的魅力可见一斑, 而审美又将它升华。

就目前我国中学音乐教育来看, 将音乐审美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并没有得到有力的实施, 许多学校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够, 甚至连音乐教师本身都难以在课程当中实施审美教育, 究其根本, 始源于初中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所致。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 即是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行着重培养, 综合推动学生的审美观以及审美人格的发展。可以将之归为一种价值取向, 也可称之是一种心理活动, 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 进而达到对学生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

2. 传统教学脱离了艺术化教育的本质

作为一项情感艺术, 所有音乐形式都具备应有的感情色彩, 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不但能够提升其对音乐艺术的兴趣, 更能令他们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使艺术生活化, 而非片面的过度强调音乐教育的专业化, 让学生融入到音乐营造出的艺术氛围当中。审美教育不但能令学生通过正确的角度, 正规的渠道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更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长此以往, 学生的音乐修养呈阶梯式增长, 也必然会引导道德修养进一步提升, 因为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主体德育的养成。

对于传统教学当中某些教师一味追求专业化而不顾学生的审美感受的行为, 我认为不但违反了艺术教育的主旨, 同样也违背了音乐审美的价值规律。艺术教育应当是围绕美育为核心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 遵循艺术化的教学宗旨, 通过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及鉴赏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但是, 在当前的一些中学音乐课堂当中, 还存在有硬性灌输音乐基础知识等现象, 将中学音乐课堂演变成了一堂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课, 而脱离了艺术性的教学, 也令学生失去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令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如何实现初中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突显

1.增加音乐欣赏课程, 重视美育氛围的营造

音乐课堂教学应当将音乐欣赏作为课程的主体而贯穿教学始终。作为一项听觉艺术, 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应当是有针对性地结合听觉训练来进一步完成。充分将教材中这种有意的安排加以利用, 发挥出音乐课堂中欣赏的作用, 如此一来则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实现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教育的突显。为了将音乐欣赏教学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必须要注意几点:

首先, 作为教师应当精心筹划教学过程, 其中包含有教学手段以及方式、方法, 规避知识的过度输入, 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体会到真正的艺术之美, 发挥出艺术教学的艺术特性;同时, 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 将教学所用的资料准备完善。如果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单纯依靠教师的说教以及硬性灌输, 那么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完整且不全面的, 极易消退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 在课前将资料准备完善才是保障学生教材吸收率的前提。诸如挂图、幻灯片、视频、图片等, 不但能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增强直观的感受, 更能增加信息含量, 增强欣赏课程的艺术感染力;其次,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营造出符合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讲故事、课堂讨论、学生演讲等活动的展开, 来增加能够调动起学生思考能力及活跃度的教学活动, 从而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最后, 注重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 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 我们不难发现, 在现代教学当中, 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不但能够增加教学形式, 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大有裨益。比如在课中选取VCD的歌曲进行播放, 并配合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 能够为音乐课堂教学营造出应有的意境, 令学生更加直观地触摸艺术, 感受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营造出的艺术课堂氛围中, 加之老师翔实的引导讲述、明晰到位的画面切换, 这些都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反应, 激发出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共鸣。

2.提炼美育教学精华,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

在日常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 对于教材所涵盖的美育因素, 教师应当准确地加以提炼及概括, 并在教学当中着重强调以增强审美教育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述音乐速度时, 让学生共同参与律动, 进而感受音韵的苦乐;而于节奏, 更可让学生以接触打击乐的方式, 全方位的去感受、领悟。这样, 不但能够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令学生增长对美的辨别能力与认知能力。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音乐教学, 而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知识灌输的同时, 也要兼顾一定的对美的表现手法, 在此之中便讲求技巧与方式。作为教师, 也应当深刻了解到, 学校艺术教育是一种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才教育, 故此, 教师本身的素质必须过硬, 知识构架必须完整, 艺术修养必须高尚, 艺术视野也必须广阔, 学高身正, 义不容辞, 这也是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教师应当在了解学生知识构架的基础之上对教案进行精心设计, 同时将教学活动安排缜密, 营造出艺术美的氛围。力求无论教师的仪态美还是语言美, 乃至教学的诸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及参与。所以作为教师, 也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 培养好自身的艺术修养, 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 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及教学设备, 尽自己所能地制作音乐教学课件, 从根源上提升对初中学生的审美教学效果。

结语:初中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进而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良好的导向性作用, 在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提升其审美能力, 使音乐教学能够带给学生真正的艺术享受, 让学生感受到审美所带来的愉悦与快乐, 培养他们成为崇尚艺术、热爱音乐、享受生活的人。只有如此, 才能让初中音乐课程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使审美教育的应用效果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教程[Z].北京:中国舞协出版.

[2]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35-56.

初中音乐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9

一、尊重个性, 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音乐的超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初中阶段我们教师就是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接触和亲近音乐, 因此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 提供给学生最好的音响资料, 从而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中小学生思维敏捷, 想象力强, 求知欲旺盛。所以, 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 在教学中把枯燥的乐理知识用趣味的方法形象地传给学生,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创造一种舒畅自然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状态, 耐心地启发、诱导, 使每个学生都高兴学、喜欢学,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每个学生其实都有音乐细胞, 有过胎教经验的人都知道, 孩子在出生前就能对音乐有强烈的反应, 只是不少孩子出生以后缺少音乐的熏陶和教育, 逐渐失去了对音符的敏感性, 但只要你善于启发, 一定能激活学生的音乐细胞。例如, 学生因人而异, 个性特长不尽相同, 有喜欢声乐的、有喜欢器乐的, 我们了解这一特征后, 在课堂上让喜欢声乐的学生多唱, 爱好器乐的学生多弹、多拉, 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同时也学会了互相协作, 这样, 学生都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 有用武之地。既活跃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单纯地一声声教、一声声唱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有明显的优势。

二、调动“主体”, 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我们知道, 多年来的音乐教学都是教师教一句, 学生唱一句, 教师既导又演, 这样的结果是淡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挫伤了学生的兴趣, 扼杀了学生的音乐情感。

其实, 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音乐活动来激发、鼓励、扶植,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例如, 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 两人一组, 让其中一位学生在这个固定音型的基础上创作即兴, 强调节拍节奏的稳定进行。然后练习时可做以下变化: (1) 让演奏固定音型和即兴演奏的学生角色互换。 (2) 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即兴旋律的演奏。 (3) 允许演奏固定型的学生对固定音型绘以发展。这一实验过程符合学生好动、爱玩、好奇等心理特点, 对培养的学生音乐情感和音乐创造力大有好处。

此外, 创编歌词、创编动作、创编音乐故事等都可以在音乐课上大胆实践。

我们常常会发现, 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曲子经常反复哼唱, 但对歌词遗忘较快。在不知不觉中, 他们在曲中添加了自编自造的歌词, 自得其乐, 自我陶醉, 这就是一种创造热情, 因为所创造的作品是他们认为最有意思的。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其音乐创造意识和创造力获得有益的发展, 同时还有利于发展乐感和节奏感, 并能感受到自我表达的乐趣。从而建立发展了“音乐是自我表达手段”的音乐价值观。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因为学生幼稚、顽皮而打击这种热情, 应该正确引导、培养这种热情。

三、培养美德,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唱歌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歌曲通常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秀的旋律、丰富的和声、诗一般的歌词来表情达意, 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 震撼学生的心灵, 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 在教学生唱歌的同时, 应引导学生去认识人生, 认识真善美。教师首先要从歌词入手, 让学生了解歌曲中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反对什么、讽刺什么, 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如《校园校园知识的摇篮》、《七色光》, 可以促使学生奋发向上;《团结就是力量》歌曲雄浑有力, 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走进新时代》能激发学生的豪情满怀, 自强自信“开创未来”, 培养学生的开阔创新精神;《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增加主人翁意识。通过各种歌曲的教唱和各种歌唱活动的开展, 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也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同时又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和喜悦,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音乐法制教育 篇10

一、学习动机的激发———兴趣

音乐兴趣,是指人在接触和认识音乐时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这种无意注意往往是形成兴趣的基本心理因素。在任何学习中,兴趣都是一种无形的学习动力,对音乐的学习也是一样。学校音乐教育和生活中对音乐的接触存在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要寻找和创设学生的兴趣点,而且能有一定的持续性,每个兴趣点能够让学生主动掌握一定的知识或是对音乐有更深的认识。

首先,教师对音乐教学内容要表现出自己的喜好,洋溢出热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一定的榜样作用,教师的激情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忽略的,所谓言传身教也就这个意思吧。如果教师自己表现出冷漠、随便、不积极,那么学生也很难会有较大的激情。因此,在课堂上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当让自己进入角色。教师乐观、积极的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甚至立竿见影地影响着学生快乐、向上的情绪,教师应当用自己热情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其次,激发学生的良好心境。学生处于良好心境状态,思维状态就积极活跃,注意力就高度集中,想象力就丰富发散,记忆力就清晰迅速,求知欲望就强而持久,学习效率就高。因此,音乐教学中师生均应保持良好的心境。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良好的心境,有意识地调节和消除学生的不良心境。

第三,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音乐偏好,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偏好的了解有助于提高音乐教学效率。虽然每个学生的偏好会因个体个性、性别、地域等不同而产生差异,但是在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选取大多数或者在差异中寻求共性。当然关注学生的音乐偏好并不是一味地取悦于学生而忽略音乐教学中应该落实的教学任务,要让学生的偏好转为音乐趣味,成为一种长期的音乐价值观。

二、教师教学方向的定位———审美

音乐是美的艺术,它给人的美感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感染力,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完全在于对生命的那种真诚和执著。音乐教育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

音乐的材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声音,而是一种非自然性、非语义性的,具有审美属性的声音。它是建立在创造性基础上的,这种创造因素又蕴涵在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情等表现手段之中。音乐在表现情感上受到理想化的规范,音乐的内容也是情感陶冶的产物。音乐的抽象性使音乐远离具体的现实生活,同时又超越人们狭义的原始情感,使学生体验到更为广阔的人类博大的精神境界。所以说音乐能启迪人的智慧,美化人的心灵,激发人的创造力,因为音乐艺术自身就是美的化身。这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教育必需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同时也说明了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定位———合作者、促进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新型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此时教师在其中充当的角色要发生重大的转变,那么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该怎么样来充当这个角色呢?

首先,要有活泼开朗的性格。音乐艺术是擅长于表情的艺术,乐观向上、朝气蓬勃、落落大方的性格,有助于教师对音乐艺术的表达,使自己在不同的音乐艺术情境中都能较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音乐技能技巧,较坦率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活动,同时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其次,要有民主的教学态度。音乐教学具有音乐情感体验的多向性和音乐艺术的表现多类性特点,音乐教师的民主态度是让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前提下接近艺术本质的心理保障。把学生当作和自己平等的、具有独立音乐个性的“音乐人”,把所教授的内容看作是开放性的艺术客观存在,允许学生对同一作品有多种不同见解。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音乐个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张扬和展现。

第三,要具备一定的敏感性。在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中对学生所出现的情绪信息能作出相应的心理判断,及时发现原因,作出有效分析,加以引导。米德说:“设想处于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色的观点观察自己从而提高交往效率。”老师也应常常处于学生的角色去想问题。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针对初中生这一特定年龄段,青春期的到来对各种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以及大脑的迅速发育以致思维更加敏捷,从这方面着手抓住学生心理特点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巧妙地把音乐知识融入在充满活力的教学活动当中。同时由于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导致情绪的不稳定,难以持久地专注于单一的学习活动。因此,在做到以上三点基本课堂构建的前提下,还应做到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关注程度,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音乐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摘要: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反映。让音乐课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使学生懂得用音乐去美化人生,进行审美教育。

初中音乐教育改革之我见 篇11

一、教学视角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音乐教学。现代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大量音乐资源。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这些音乐同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品位。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人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让学生欣赏世界风光的幻灯片,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得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二、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

三、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四、教学重心的转变

1.丰富学生体验,培养其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培养个体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

3.丰富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总之,我们只有不断审视个人教学与音乐新课标的标准、理念的差距,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才能真正使新课标倡导的全新教育理念落实到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初中音乐法制教育 篇12

一、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现状

( 一) 以专业化学习为主

音乐不是一般的学科, 不能一味地强调音乐专业理论的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依据学生的个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然而, 在实际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都太过注重专业化学习, 过分强调学生歌唱的技巧、演奏乐器的能力, 甚至是将乐器考级作为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这十分不利于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

( 二) 以非音乐教育为主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部分教师太过强调德育方面的培养, 甚至是将音乐和德育画上等号, 添上了鲜明的教条主义思想和政治思想, 这种将音乐与德育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过于机械化、生硬, 没有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这就使得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无法充分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审美乐趣和修身养心的效用。

( 三) 以语言解释为主

音乐的内涵是无限的, 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的。但是, 实际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却是以语言解释为主, 忽视了音乐学习的氛围, 甚至是简化学生听音乐、品音乐的流程, 教师直接通过口语讲解来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这种以语言解释为主的教学方式对于启发学生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培养审美情趣带来阻碍, 也影响了学生真正体会音乐内涵的能力发挥。

二、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对策

( 一) 改进音乐教育课程

首先, 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如中国民间音乐欣赏课程、国外优秀音乐作品欣赏课程等。第一,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音乐所带来心灵沉静、内心舒缓的效益; 第二, 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音乐奥秘的热情, 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做到触类旁通; 第三,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陶冶他们的情操。

其次, 可以开设一些具有参与性的课程, 如团体大合唱、乐器合奏等。这一类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音乐、学习音乐的基础上,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 还使学生得到更为直接的音乐审美教育。

( 二) 完善音乐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现今的学生而言已经没有效用了, 当代的音乐审美教育应该从旧模式中走出来, 顺应时代的发展, 走多元化的道路。如可以在“教导性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之间切换进行, 一方面对学生学习音乐进行引导,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可以进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 可以通过情感的渲染来创造一个氛围, 便于审美能力的培养; 可以设置一个模拟情景, 使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认识音乐、爱上音乐。

( 三)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当今, 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 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将音乐作为重要的活动形式融入学生的课外生活中, 如创办社团、举办友谊赛、开展音乐交流会等, 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主动性,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其次, 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 对音乐教学进行完善, 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教科书进行适当地改变和丰富, 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力,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音乐爱好。

另外, 与家庭建立紧密的联系, 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氛围, 增加学生接触音乐、认识音乐的机会, 让学生不仅在学校里可以学习音乐, 在家里也可以受到音乐的熏陶,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鉴赏音乐的能力。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普及, 对初中音乐课程的要求也相应有所提高, 开始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在时代的感召下, 必须对初中音乐教育进行合理的改革, 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吴琼茜.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之微探[J].新课程 (上) .2013 (10) .

上一篇:接地安装下一篇:融资模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