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言句子教案

2024-05-17

翻译文言句子教案(共8篇)

翻译文言句子教案 篇1

翻译文言句子教案

一、《木兰诗》重点归纳

1、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A、通假字 帖:

B、古今异义 郭: 爷: 走:

C、重点词语

惟: 旦: 暮: 度: 欲: 安: 十二: 溅溅: 戎机: 朔气: 策勋: 扶将: 扑朔迷离:

D、翻译下列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二、链接中考

考点:翻译文言文句子

考点阐释:文言文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察译文的完整、准确、得体情况。一般考察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翻译文言句子有六法,即:“对”“换”“留”“删”“补”“调”。

(1)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如国号、年号、地名、人名、书名等。

例: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伤仲永》

练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应法: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与另一个字组合,或直接使用现代汉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对应现代汉语的意义。例: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练习: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替换法:有些词语意思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这就是常说的古今异义词。还有,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用本字。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法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补或补充一些成分,否则,就会语意不清。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省主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谓语)练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调序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于诸侯闻达)练习: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删除法:古汉语中有不少虚词起凑足音节、停顿等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舍弃不译。

例:贤于材人远矣。(“矣”无实意)

(广东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赵且伐燕()

以敝大众()..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后练习

(2013年佛山)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第10题

伤 仲 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C.泯然众人矣(常人)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C.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9.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10.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伤仲永》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B.“世隶耕”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为写他到我家来求见我作铺垫。C.《伤仲永》结尾部分先分析一般人,再总结方仲永的悲剧,由一般到特殊。D.《伤仲永》的语言平实、精当,叙述故事冷静客观,不带任何私人感情。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______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翻译文言句子教案 篇2

从历年高考的作答情况看, 为数不少的考生容易出现并且易造成失分的错误主要有三种:一是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 二是以今测古, 替代不当;三是粗释大意, 遗漏要点。为此, 考生必须将上述内容列为复习重点, 注意字词和句子的关系, 并加以重点强化和灵活把握。不擅翻译的学生更应该把“取法于课内, 巩固积累于课外”作为备考的基本原则, 因为这是考生准确翻译句子的必备条件。

翻译句子题要坚持“三步走”:读—译—验。

一、读———联想所学, 通读全文

首先, 要读懂读通, 能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其次, 要正确理解句子之间、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 要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一) 阅读时要注意句子的停断。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能读作“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 要留意句中的专用名词, 细心体会。

如称谓、地名、国名、典章制度等, 不要错读导致误解。

(三 ) 要 注 意 古今 异 义 现象 , 勿 将两 个 单 音 词 误 作 一 双音 节词理解。

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其/实汉贼也”等。

(四) 要体会古今语言的语法差别。

特别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如倒装句、被动句及使动、意动用法等。

平时复习, 遇到不懂的字词, 要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查阅工具书时, 要注意词的义项选择。

二、译———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要考虑采分点的问题, 就必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原则,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这样, 原文字字有落实, 译文字字有根据, 得分必高。

(一) 直译。

1.直译的原则:严格按照原文字句进行 , 尽量保持原文用 词造句的特点, 力求表达方式和原文一致。

2.直译的方法:“对、留、换、删、补、调”。

(1) “对”, 字字落实。严格按照原文的词义、词序和句式, 逐字逐句, 把文言句翻译成现代白话句, 尽量把原文的单音词对应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家居, 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 辄颦蹙不答” (2013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卷Ⅰ《马文升传》) , 可译为“在家闲居, 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 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对译时多选用与文言实词相对应的、有共同语素的双音节词。

(2) “补”, 补足成分。我们要翻译的句子会有此处省略N字的情况, 必须增补省略句中被省略、而今天又不应省略的部分。例如:“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曹刿论战》) 可译为“ (第) 一 (次) 击鼓 , (士兵们 ) 鼓足勇气 , (第) 二 (次) 击鼓 , (士兵们的勇气) 就衰减了, (第) 三 (次) 击鼓, (士兵们的勇气) 就竭尽了”。

(3) “换”, 以白换文。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替换原文词句。主要是替换那些不宜用对译法翻译的文言词语。 例如: “ (卢) 循晨造南津, 命三军入城乃食” (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杜慧度传》) 中的“造、乃、食 ”就不便对译 , 就用替换法译为“卢循清晨到达南津, 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

(4) “留”, 保留名号。就是要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某些专用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等, 可以保留不译。

(5) “删”, 省去不译。对于在句子中只起协调音节作用的词语 (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词等) , 和只有语法功能而无实际含义的词语 (如结构助词、某些连词等) , 在翻译时就应删去。另外, 偏义复词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应在翻 译时删掉。

(6) “调”, 调顺语序。文言倒装句的语序务必调整, 如“会元遗脱脱征饷, 胁王以危言” (2010年全国卷一) 中, “胁王以危言”是倒装句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 这句应译为“拿吓人的话威胁梁王”。再有, 古人一句两断的句子需要调整语序。如“馆陶众庶, 合境悲泣” (2009年全国卷一) , 应翻译为“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

(二) 意译。

如果语句难以直译, 就遵循原文的意思予以意译。但仍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需要意译的情况有如下几种。

1.处理某些词语的词典意义或典故意义, 要意译。当词语的词典意义和这个词的语境意义有相当距离时, 就不能用词典意义简单替换, 而应该意译。例如“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 就需要意译为“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 死了也要报恩”。

2.处理一些修辞格 , 一般要意译。例如 :“汝爝火余烬 , 敢与日月争明邪! ” (2010年全国卷一) 中的“爝火余烬”、“与日月争明”是比喻, 翻译时就要意译为“你们 (元朝) 就像火把将要烧完, 怎么敢和太阳月亮 (一样的明朝) 争夺光明”。

3.处理一些特殊句子 , 要用意译。例如 :“汉之为汉 , 几四十年矣” (《论积贮疏》) 把“汉之为汉”译为“汉朝成为汉朝”或“汉朝建立汉朝”都讲不通 , 如果意译为“汉朝建立政权以来”就通顺了。

三、验———“信”与“达”

译文要准确、通顺, 就要讲究规范, 符合“信、达、雅”的前两个标准。所谓“信”, 就是忠实于原文, 不误译, 不漏译, 不增译;“达”就是无语病, 通顺明白, 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具体来说, 翻译句子应对关键词语提出较高要求:“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统计近几年的考题, 关键词语主要是以下几类: 一是古今异义的词语, 二是有词类活用的词语, 三是表现句间关系的虚词, 四是复音词。例如, 2013年高考安徽卷的翻译句子题考查了古今异义词“中国”, 新课标卷Ⅰ考查了复音词“耆硕”、“颦蹙”。由此可见, 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 必须带回文本, 联系语境。

文言句子翻译练习 篇3

《雪涛阁集》①序

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②。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③,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④,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略)

【注】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②鞓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③驺子:掌管车马的仆役。④俳:滑稽,幽默。

把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来冒充高古,这就像是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译对句中前后两个“袭”字各1分,译对比喻句式1分,共3分)

(2)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译对句中“矫”“蹈”各1分,译对句子大意1分,共3分)

(3)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胶着状态和解除其中的束缚。(译对句中“辈”“脱”“释”各1分,译对句子大意1分,共4分)

二、黄冈市期末调考卷

三槐堂铭(并序)

苏轼

天可必①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②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①必:必然的意志。②皇:通“遑”,闲暇。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根据所见所闻事实考察,天是有必然的意志,这是明白无疑的。(3分。句意1分,“考”“审”各1分。)

(2)是上天要使王氏重新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贤能之士呢?

(3)懿敏公的儿子王巩和我有交往,他崇尚道德而又善作文章,来继承他的家风,我因此作铭来记叙这些事。(4分。句意1分,“游”“世”“以是”各1分。)

三、2011黄冈市二轮复习卷一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戎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

梁孝元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

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余日抗拒凶逆。于是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

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誉之。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颜氏家训•慕贤篇》,有删节)

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于学习的东西呢!(大意对1分,“操履艺能”2分。)

(2)而对身居别县他乡的,稍稍凭借传闻的名声,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想见一见。(大意对1分,“风声”1分,“企踵”1分。)

(3)君王亲赐的书信,还有所写的诗文,真出于好手,此人姓什么叫什么,怎么会毫无名声?(大意对2分,“比”1分,“诗笔”1分。)

四、2010年秋湖北省重点中学期中联考卷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土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传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之,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锤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苦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吕氏春秋.劝学》)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传矣,道论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为人称道了。

(2)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3)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五、2010年秋湖北省重点中学11月份联考卷

僧一行博览无不知,尤善于数,钩深藏往,当时学者莫能测。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数十万。及一行开元中承上敬遇,言无不可,常思报之。寻王姥儿犯杀人罪,狱未具。姥访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明君执法,难以请(一曰情)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徙大瓮于中。又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谓曰:“某坊某角有废园,汝向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奴如言而往。至酉后,果有群豕至,奴悉获而归。一行大喜,令置瓮中,覆以木盖,封于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寸,其徒莫测。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夫匹妇匹夫不得其所,则陨霜赤旱,盛德所感,乃能退舍。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系乎?瞋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从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凡七日而复。成式以此事颇怪,然大传众口,不得不著之。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系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瞋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行跟在王老太婆的后面向她陪罪,她头也不回地走了。(“从”“谢”“顾”各1分,共4分)

(2)感动上天最迫切重要的,大概在埋葬死者枯骨,放出系押的囚犯吧?(“其”“系”各1分,句意1分,共3分)(3)忿怒怨恨之心毁坏一切善良,慈善心肠能降服一切妖魔鬼怪。(“坏”“降”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作者简介】

陈雪梅,高级教师,供职于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教研室。 

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 篇4

一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二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

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

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4)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一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二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5)贯通法(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常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例题: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

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做官的人)

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自己死去)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

⑥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6)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⑦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翻译文言句子教案 篇5

(七年级上册)1.《论语》十则(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七年级下册)2.《口技》(林嗣环)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隐隐地听到老鼠活动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3)曳屋许许声。

(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

(5)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八年级上册)3.《桃花源记》(陶渊明)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然后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5)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4.《陋室铭》(刘禹锡)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5)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5.《爱莲说》(周敦颐)(1)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5)菊之爱,陶后鲜有人。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6.《三峡》(郦道元)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7.《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八年级下册)8.《与朱元思书》(吴均)(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3)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形成无数山峰。(4)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5)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美丽的鸟儿彼此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8)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9.《马说》(韩愈)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著称。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0.《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2)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珮环相碰

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2)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4)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7)佁然不动,俶而远逝。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曲折,时隐时现。

(9)其岸势犬牙差互。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2.《岳阳楼记》(范仲淹)(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叙述很详尽了。(5)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6)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7)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8)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9)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10)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1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酒当着风,就是喜洋洋的欢乐啊。(1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14)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3)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树木枝叶茂盛,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6)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7)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8)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九年级上册)14.《出师表》(诸葛亮)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陛下)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4)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九年级下册)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饿其体肤。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3)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4)动心忍性。

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5)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6)生于忧患。

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7)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16.《鱼我所欲也》(《孟子》)(1)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2)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4)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17.《曹刿论战》(《左转》)(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2)小信未孚。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

18.《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2)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19.《愚公移山》(《列子》)(1)聚室而谋。聚合全家来商量。(2)杂然相许。

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4)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5)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6)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翻译文言句子教案 篇6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初,权谓吕蒙曰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知晚乎!

8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9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10未至,道渴而死。

1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1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15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6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7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浅谈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展示技巧 篇7

一、掌握标准,明确方法

语句翻译指的是把给出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要求是准确、通顺,在此基础上尽量做到语句优美,符合原文语言风格。严复先生用“信、达、雅”来概括翻译的标准。信,指的是翻译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指译文的通顺畅达,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句子通顺,没有语病;雅,指要有文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优美自然。一句话,展示时,翻译只有做到准确、通顺即可,还可以采用“留、换、补、增、删、调”等方法。

二、把握时机,适时点拨

在展示时,要让学生把握时机,明确什么时候小展示,什么时候大展示;哪些句子需要独学完成,哪些需要讨论合作完成,不能盲目追求高效课堂模式。一般的,句子简单,没有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就可以独学完成,组内小展示即可。如《卖者言》一文中“杭有卖果者”可译为“杭州有一个卖水果的人”。展示时就可采用“字字落实法”即可突破。如果句子难度较大,就应该注意技巧,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时需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议、一词多义等。还要考虑特殊句式的要求,把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翻译原则,准确把握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三、前后联系,举一反三

在学生展示时,除了遵循方法、掌握时机外,还要注意技巧,想办法化难为易,更深刻的巩固。如以前学过的词语、句子的用法可以拿来我用,做到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如在讲《永之氓》一文时,字字落实后都能通顺翻译,但精彩之处在于某组一名学生在展示“善”字时分别举出《口技》中“京中有善口技者”一句和《蝜蝂传》一文中“蝜蝂者善负小虫也”中一句兩个“善”字都与本文相似。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识记“善”的意思了,做到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再比如文言虚词难度大,展示时也可以采用此技巧。如“之”字的用法多,教师点拨时可以归纳一下,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是标志词,这样学生在展示时就容易达到一定的深度和精彩度。

总之,文言文句子翻译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展示、更好的掌握,应该注重方法讲究技巧,才能真正达到课堂的时效性。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篇8

【定义】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高考例题】(20xx天津卷)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译文】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高考例题】(20xx年重庆卷)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

【译文】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分析:此句中的“走”是古今异义,不能译为“走”,而应译为“跑”同时还是使动。

【高考例题】(20xx上海秋季卷)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译文】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分析:出:使他出去。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高考例题】(20xx重庆卷)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译文】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高考例题】(20xx重庆卷)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译文】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3、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高考例题】(20xx福建卷)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高考例题】(20xx广东卷)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分析:穷:使……窘迫”。

二、意动用法

【定义】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高考例题】(20xx江西卷)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译文】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高考例题】(20xx安徽卷)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毁坏。”分析:宝:把它当作珍宝。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高考例题】(20xx年安徽卷)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译文】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分析:此句中的“骇”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

【高考例题】(20xx年江西卷)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译文】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分析:此句中的“贤”是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高考例题】(20xx年安徽卷)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分析:“安“意动词,感到心安。

【高考例题】(20xx年高考上海卷)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上一篇:九顶塔民族风情园下一篇:创建市级文明城镇科普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