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实词答题技巧

2024-07-2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文言文中实词答题技巧(精选6篇)

文言文中实词答题技巧 篇1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新大纲中列出了120个重点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内出现过。所以,在第一步识记积累的基础上,便要掌握一些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一、冷僻的字尝试字形推断法:

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如:“不赂者以赂者丧”

赂即贿赂。

例: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

⑤生而眇者不识日

(《日喻》)

解析:

①“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查字典得到“砺”:“磨刀石”。

②“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③“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④“涘”,水旁,当与“水”有关,“水边”义。

⑤“眇”,从目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以上介绍了推断实词词义时应掌握的三个技巧,当然它们不是灵丹妙药,只是在释义困难时可以拿来试一试。对实词的理解,关键还是看这个词所处的具体语境,一切推断的技巧都应在具体的语境中发挥作用。

1、引导练习: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绳索(2)金就砺则利

(《劝学》)

磨刀石(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踩、踏,翻译时可以引申为“据守”

2、小试身手:

(1)平民虽平价不能籴

买进粮食(2)自放驴,取樵炊爨

(3)可以独飨白粲。

飨,食用; 粲,米一类的东西(4)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双目失明

二、通假推词义法

1、引导练习:

(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2、小试身手:

(1)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顿”通“钝”:不锋利(2)以身徇国

“徇”通“殉”,捐躯,牺牲(3)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

“详”通“佯”,假装

方法指引: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通假是文言文使用词语的特殊的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

三、对称结构推断法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同一位置上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

例句: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②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③栗深林兮惊层颠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⑤时浓雾半作半止

(《游黄山记》)

解析:

①②③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可以互为释义。它们的义项分别是①更加②精通③使„„战栗震惊。

④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

⑤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1、引导练习: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下,攻下(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反义对文,“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灭——族,消灭

2、小试身手:

(1)齐人追亡逐北

亡——北,逃亡的人(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以,被任用(3)非世而恶利

厌恶名利——反对世俗

练习:解释下列词语1 ①岭峤微草,凌冬而凋;并汾乔木,望秋先损

②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③通五经,贯六艺

④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徙隶则心惕息

⑤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治理

⑥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治:安定,太平⑦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竭尽

⑧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穰岁:丰年

① “凌”和“望”是反义对文,由“凌”的意思“越过”就可以推知“望”的意思是“未到”。②“沐”与“浴”相对,由“弹冠”“振衣”可推知,“沐”是“洗头”,“浴”是“洗澡”。③由“通”可知“贯”的意思为“通晓,精通”。

④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近,见到“狱吏”就吓得磕头,看见“徒隶”心里就感到“恐惧,害怕”。

方法指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四、邻字推断法

例如: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同义复词:“敝”:疲劳 再如:

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同义复用。“冲”即“幼”,意思是“年幼”。

2、(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C项“纠”与“劾”同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五、语法分析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一个“朝”字就有三种义项:

①早晨——朝服衣冠

②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朝见——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这里“朝”的三个义项之间的区别还比较明显,但是有些文言实词的几个义项间的差别却不是很明显,如《劝学》文后练习中“绝”字的5个义项: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以为妙绝

④佛印绝类弥勒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这时要想一下子给以准确的解释就比较困难。笔者以为利用语法结构先来确定多义词的词性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如对上文中“绝”字的解析如下:

①句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字“毕”,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份当是谓语,是动语,译为“停止”。

②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当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

③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成份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

④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类”,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

⑤句中“绝”后面跟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渡过”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以上对“绝”字5个义项的分析,倘能一眼看出词义自是最好,倘不能一眼看出,则很有必要由分析句子成份入手以首先确定词性。纵观五、六两个单元文言文后的实词练习,此方法皆很实用。

例如:

1、左右欲刃相如

刃,做动词用,指“杀”

2、将军披坚执锐

披和执,做动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

3、履至尊而制六合做名词,登上

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状语,乘车)

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名词,恩惠,好处)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动词,责备)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名词,过错)

8、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动词,看)

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名词,景色)

10、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名词,宫殿)小试身手:

1、(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2005年全国Ⅲ卷)辩,应是名词,辩才,口才

2、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应是名词,柴

3、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揭短,说坏话 解释词语: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动词,向西、南方向开)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动词,推崇)塞者凿之,陡者级之

(动词,开凿台阶)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

(担忧,忧虑)

六、运用旧知法

(一)联系课本中学过的同一文言实词

例如: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可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意思是:偏爱。再如:除南清河太守 可联系:李密《陈情表》“除臣冼马”,意思是:授予官职。

再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可联系:《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004年全国: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联想:《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凶:庄稼收成不好 2005年湖北:

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边邑)“越国以鄙远” 《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邑)鄙:边邑

(二)借助于成语中的相同语素

例如: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可联系:成语“疾风劲草”、“欲盖弥彰”、“相得益彰”

——疾,大;彰,明显、显著。

2、善才绳之

可联系:成语“绳之以法”——制裁

3、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可联系: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明白,通晓

4、(07年福建)今姑贷汝

可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还可联系成语,名言警句,“以旧解新”,“以熟解生”。

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

接近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招致,招引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风知劲草 强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求全责备

寻求,寻找 联系成语: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敝帚自珍

(破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望而却步

(后退)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前倨后恭

(傲慢)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望风披靡

(倒下,后退)举类迩而见义远

闻名遐迩

(近)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超出)

七、语境分析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同出《石钟山记》,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言”为“记载”之意。

根据具体的语境推断,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据上下文语境和常理逻辑的判断,借已知的信息去推求未知信息,这是最重要的方法。例如: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丰„„乃杀之。

诛: 讨伐

方法指引:

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总之,高考《考试说明》要求我们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在选材上、设题上还会设置必要的障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识记的基础上,运用以上方法大胆猜读、合理推测,真正做到顺利阅读理解。

文言文中实词答题技巧 篇2

1.1汉语词义系统理论。

汉语词义系统理论, 是指词义是成系统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引申义和引申义是互相联系的, 它们构成词义系统。

1.2汉语词义系统理论应用的前提。

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只适用于探求词的本义。在文言文实词教学中, 有时我们需要探求词的引申义。我们要利用汉语词义系统理论解决实词教学的问题。利用这一理论的 前提是, 我们要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探求词的本义, 因为词的引申是以词的本义为起点的。而且词的本义决定了词引申的方向。 二是沿着引申的一个或几个方向, 整理引申的系统。

2.汉语词义系统理论在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在中学文言文中, 新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 有一部分实词出现了直接与字形切合的本义, 我们可以把本义作为利用汉语词义系统理论教学的起点。也有一部分实词没有出现本义, 但是出现了引申义, 可以把引申义作为利用汉语词义系统教学的起点。还有一部分实词, 可以引进它的本义或引进它的今义, 把引进的本义和今义作为利用汉语词义系统理论教学的起点。

汉语词义系统理论的运用, 需要学生积累的词义相当丰富。然后, 利用这一方法。让学生理解一个词的本义, 进而理解这个词的引申义。或者让学生理解一个词的引申义, 进而掌握这个词的其他引申义。所以, 这一方法的运用, 在高中二年级或三年级比较合适。

2.1利用已学的本义或相关引申义进行新的词义教学。

2.1.1本义见于中学文言文, 利用本义实施引申义教学。

倍:《说文》:“倍, 反也。从人, 咅声。”段玉裁注:“以反者覆也, 覆之则有二面, 故二之曰倍。”

(1) 本义为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翻译:希望您具体地跟项王说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

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长长而民兴弟, 上恤孤而民不倍。 (《大学》。翻译:在上位的人扶养老人而百姓兴起孝敬之风, 在上位的人尊敬兄长而百姓兴起尊敬兄长之风, 在上位的抚恤失父的孩子而百姓不违背统治者。 )

(2) 引申义“增加跟原数相等的数”。《正字通·人部》则认为“物财人事加等曰倍”。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 车马塞途,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观潮》。翻译: 在岸边十余里间, 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许多车马使交通堵塞, 这一带的物价突然比平时高出许多倍, 在江边, 租赁看棚的人非常多, 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

(3) 引申义“越发、更加”。增加跟原来的数相等的数就更多了, 由“增加跟原数相等的数”引申为“越发, 更加”。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观刈麦》。翻译:农民家里很少有空闲的时间, 五月里人们更加忙碌。 )

2.1.2相关引申义见于中学文言文 , 利用相关引申义实施新的词义教学。

安:在中学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出现“安”的本义, 但是出现了“安”的引申义“安定、安全、平安”等意义。我们可以把“安”的这一引申义当做起点实施新的词义教学。

(1) 安定、安全、平安。此为“安”的引申义。

兹安然无恙, 非神灵慑服, 安能得此? (《麻叶洞天》。翻译: 现在平安无事, 如果不是神灵慑服, 怎么能够这样。 )

(2) 稳、安稳。“安定”就意味着不用到处迁徙。引申出“稳定”。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广的房子, 来庇佑天下的百姓, 让他们都高高兴兴, 风吹不动雨打不动, 像山一样安稳。 )

(3) 安适、安逸。能安定下来 , 安稳地居于某处 , 就是“安适”“安逸”的。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翻译: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臣, 外部没有敌国外患, 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 人们才会明白,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 而安逸享乐必将导致灭亡。 )

(4) 代词, 表疑问, 相当于“什么”“什么地方”“哪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翻译:旌旗遮蔽天空, 他面对长江斟酒, 横握长矛赋诗, 本来是一代英雄, 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5) 副词 , 表疑问 , 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 ” (《鸿门宴》。翻译:沛公说:“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 ”)

2.2本义没 有 见 于 中 学 文 言 文 , 先 引 入 本 义 再 实施新的 词 义教学。

在中学文言文中, 虽然没有出现文言实词的本义, 但是可以引进它的本义, 把本义当做起点, 实施新的词义教学。例如:

堪:《说文》:“堪, 地突也, 从土, 甚声。”本义“地面突起处”。

(1) 引申义“胜任, 能承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土部》: “堪, 言地高处无不胜任也……”引申之, 凡胜任皆曰堪。

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翻译:我不能胜任你们的使唤, 白白留着, 也没有用处。 )

(2) 引申义“经得起、受得起”。 能胜任的就经得起 , 受得住。由“胜任、能承担”引申出“经得起、受得起”。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翻译: 自古以来多情之人都为离别而感伤, 哪里能够忍受在这清秋时节分别。 )

(3) 引申义“可、能、可以”。由“胜任、能承担”引申出“可、能、可以”。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 季鹰归未?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翻译:不要说鲈鱼美味, 秋风吹尽了, 季鹰回乡享福了吗? )

摘要:本文分析了汉语词义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前提, 并举例阐述了汉语词义系统理论在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中的应用。

高考文言文实词解释答题方法指导 篇3

【解题方法一】课本迁移法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多是选用名篇名章,多背文章有利于发现陌生文段与课本的内在联系。在高考中,其实有很多实词是课本里学过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语言环境罢了,只要能及时联系,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

【典题引路】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苦 痛苦

如果考生熟悉《史记·陈涉世家》的内容,结合上下语境“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很容易理解到本句中“苦”与“天下苦秦久矣”中“苦” 的含义和用法是一致的, A项就犯了以今义解释古义的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苦于,因……而受苦”。

【解题方法二】成语对照法

现在运用的成语,还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典题引路】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不痛绳之 绳:捆绑

本句根据前文中“捕获犯者数百人”,可知此处“不痛绳之” 中的“绳”就可对照成语“绳之以法”之意,它们的用法和含义完全相同,都是“用法律制裁”。

【解题方法三】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形旁表义为我们破解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帮助。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文中的“贽”并不常见,但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字形做一些推断。“贽”由“执”和“贝”两部分组成,那它是形声字还是会意字呢?如果是形声字,它就是“贝”形“执”声,和钱财、礼物等有关,而该选项将其解释成“拿着礼物求见”,又似乎和“执”也有关,那它有可能便是会意字。结合语境,我们发现这种推断还是很有道理的。由此便可初步判断这个解释是正确的。

【解题方法四】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结合本句的上下文“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豁然一清。”可以看得出“应豁”与“应劾”“应偿”是并列结构,“豁”与“劾”“偿”用法相同,解释为“免除”合适。

【解题方法五】语法推断法

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

【典题引路】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这个句子是省略了主语“罗提督”的,“夔州游击,夔关临峡”是地方官称,是宾语, “官”应该是谓语中心语,它应该是动词,联系到“官”作动词的义项,即“做官”,代进去正好解释得通。所以可判断这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解题方法六】语境推断法

被考查的实词是语言链条中的一个“元素”,可以把它看做是任一代码,借助语境的“语言流”来推断这一“代码”应该具有的意义,如果这一意义能使“语言流”畅通,那么,这个意义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本句中的“举”结合上文的语境“陶澍”“ 调江苏”“择贤任事”,以此明确治理水患的先后顺序,再根据“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 “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等信息,可以推断“举”解释为“推举”不符合语境含义,因此C项解释是不正确的,应解释为“发动、兴起”。

【解题方法七】代入检验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典题引路1】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

本句中的“擢”字,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升”近义。把“提升”代入原文能作通畅的解释,所以是正确的解释。

【典题引路2】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1)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本句中的“歉”字,可以组词为“歉收”;“去”字,可以组词“去除”。把两个词语解释“歉收”和“去除”代入语句,解释就非常恰当,所以翻译就很容易抓住得分点。

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的解答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不变:只有课内的积淀足够丰富,对知识点把握足够娴熟,在解答时所用技巧就越灵活,答题的准确率才会越高。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篇4

“楚王贪而信张仪”中的“信”。根据语法分析,“信张仪”是动宾结构,由此可以判断“信”作动词,结合语言环境推知“信”的意思是“相信”。

“信义著于四海”中的“信”。根据语法分析,“信义”在句子中作主语,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由此可以推知“信”和“义”都是名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信”的意思是“信用”。

文言文阅读解题基本步骤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关于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篇5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中考文言文重要的答题技巧 篇6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中考文言文重要的答题技巧,我们来看看。

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顺畅朗读,断句停顿。

3、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4、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文言字词的复习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 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如:间(1)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 古今词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3)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准确辨别。

3 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4 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词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壮语;(3)动词作名词;(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6)形容词作名词;(7) 形容词作动词。活用类的词本身意思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要判断在句中是什么词性。因此,要了解常用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连词等。

(二)文言虚词的作用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以下几个虚词“之、其、而、以、为、于、乎、焉 ”等。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1)以 :可译为“凭借、因为、用来、来、用、把、以致、相当于‘而’、认为、如”。(2)之:主要作用是助词、代词、介词。(3)其:主要作用是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视具体语境而定。(4)而:主要作用是表示顺承、并列、转折、修饰。(5)为:用作动词的基本词意是“做”,其它意思视具体语境改变;用作介词时译为“为了”。(6)于:可译为“对、对于、从、在、到、向、比、给”。(7)乎:可译为“呼、吗、于、对” 。(8)焉:主要作用有语气词,代词、兼词。

(三)答题方法及注意点

1、课内字词的解释,注意别写错别字。

2、归纳记忆。

文言文字词的复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作最基本的准备。

二、文言文断句的复习

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可遵循以下的规律来答题。

答题方法(断句的规律)

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词语断 例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2、主谓之间断句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3、发语词后停顿。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4、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 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5、介词前停顿。 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文言文翻译的复习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所谓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中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课内的文言文翻译以理解记忆为主,课外文言文翻译在原有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以下具体方法。

(二)答题方法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和“西蜀”作为地名不用译出。

2、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要翻译成“妻子儿女”。

(2)遇到文言文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例:“战则请从”译成“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起去”。

3、换。文言文中有不少词语,现代虽然还用,但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古代意思。例: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身份低微,见识地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翻译出来,翻译后反而会造成语句补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示顺承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5、顺。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翻译时要灵活处理,以使译文明白通顺。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庙堂”指代朝廷,所以应译成“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担忧”。

四、文言文阅读的复习

(一)复习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必背古文16篇)。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地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字、词、句的复习都是为了能够灵活迁移,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并进行答题。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一般表现为:对文中重要的句子特别是主旨句、警句、名句的理解,对文言文段落的理解,对作者写作思想倾向的评价等。

(二)答题方法

1、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来自平时的复习和积累。

2、所选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大多涉及以下几方面:

(1)官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志廉行端的品行方面的事迹。(2)古人相夫教子、爱国效忠、扶危济贫方面的事例。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下一篇:小班语言活动:动物乐园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