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诵读方法

2024-10-31

高中文言文诵读方法(共8篇)

高中文言文诵读方法 篇1

古语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可见, 自古以来, 人们就认识到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了解文章的文意, 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 陶冶学生的性情等。因此, 教学文言文时, 教师如果能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 就可以充分开启学生丰富的联想力与想象力, 将学生引入文言文文本营造的优美的意境之中。学生在品鉴文言文文本丰富意蕴的同时, 与古代的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也能达到提升鉴赏文言文水平的效果。

一、理解性诵读

1.营造氛围。学生开展理解性诵读文言文文本活动, 不仅是一种识读语言文字、了解文本丰富意蕴的活动过程, 更是一种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 是文言文中的语言文字由唇齿浸入思想、由声音浸入心灵的愉悦的审美体验过程。所以, 在教学诸如《鸿门宴》《六国论》《劝学》等文言文时, 我们必须采用音乐渲染法或者名家配乐朗诵法等方式创设情境, 以此点燃学生理解性诵读的激情。继之, 引导学生运用理解性诵读文言文的激情激活文本的语言文字, 以此提高学生理解性诵读文言文的效果。

2.诵读理解。 引导学生开展文言文理解性阅读活动, 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 代之以把阅读文言文文本、体验文言文丰富意蕴的权力授予学生,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体验、理解、建构文本, 并在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的前提下, 使文言文理解性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 从而提高学生理解性阅读文言文文本的质量和效果。以教学《六国论》等为例, 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的过程中辅之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画面,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 在诵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当学生能够基本读顺、读懂课文之后, 我们再引导学生回答下列几个基本问题: (1) 说说这篇课文中有哪些古汉语知识需要理解和记忆?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观点等。

二、探究性诵读

不仅如此, 我们还必须在学生理解性诵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诵读。因为, 唯有如此, 才能消除学生因为单调反复的理解性诵读而产生的枯燥感和疲劳感, 才会有效激发学生深入品鉴文言文精美凝练的语言、品味文言文丰富的意蕴等的强烈兴趣。那么, 何为探究性诵读呢? 探究性诵读, 就是在学生诵读文言文文本的过程中, 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与诵读文本相关的核心探究题, 供学生边诵读边思考边探讨。那么, 何谓核心探究问题呢? 核心探究问题就是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统领全段或者总摄全文的、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 可以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储备, 在反复诵读课文的过程中主动按教师或者学生提出的探究题进行自主探究: (1) 通过语文学习资料、网络等搜集、筛选、整合与探究题相关的资料; (2) 通过小组讨论, 探究解答探究题答案的途径等。

教学《六国论》时, 在学生进行探究性诵读的同时, 我设置了下列3道总摄全文的、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供学生探究, 取得了极好的诵读探究效果: (1) 苏洵在本文中立论“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 战不善, 弊在赂秦”的根据是什么? (2) 苏洵的《六国论》对现实具有怎样的针砭意义? (3) 《六国论》的论证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三、背诵性诵读

1.自然成诵。自然成诵就是朱熹所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自然成诵就是朱熹所言的“凡读书,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是要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自然成诵就是叶圣陶反复强调的“吟诵第一求其合于规律, 第二求其通体纯熟”, “令学生吟诵, 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 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 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 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总之, 自然成诵, 就是在熟读时要做到字字读得响亮准确, 由一遍又一遍的熟读自然达成背诵和记忆。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响亮准确的朗读自然地达成背诵和记忆。

2.顺序背诵。顺序背诵法就是引导学生在理清全文布局谋篇的结构特点或者作者写作思路的情况下逐段或者逐层背诵课文的方法。以引导学生背诵《六国论》为例, 学生可以按照文章的结构顺序背诵记忆课文:运用总分式结构提出全文的总论点———运用对比手法从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三个方面论证作者的观点———论述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承上启下———得出结论。这样顺着课文的写作思路将课文分为五层, 让课文有序的论述过程在头脑中形成连续的记忆, 有利于学生迅速背诵全文。

综上所述, 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必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 在诵读中探究, 在诵读中背诵和记忆。因为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文言文, 有利于学生培养语感, 感悟文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诵读文言文, 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达成背诵与记忆, 有利于为学生形成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谈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 篇2

一.诵读的作用

1.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诵读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会被古诗文或优美、或生动、或感人的文字所深深吸引,从而产生兴趣,引发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深入地思考。如杜牧的《阿房宫赋》,阿房宫在楚汉时期被项羽付之一炬,杜牧不曾见过阿房宫,仅从一些史料记载和草图展开联想和想象,对阿房宫进行描绘。“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鬓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在诵读中学生尽可以去想象阿房宫壮观,也可以想象秦生活豪华,奢靡,穷奢极欲,从而进一步认识杜牧写此文的现实意义。

2.诵读可以加强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一篇好的诗文,必是作者至性真情的流露。通过朗诵古文,从音节的抑扬顿挫里体会作者的辞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诵读《寡人之于国也》,我们能感受到孟子一颗仁爱之心;诵读《蜀道难》,我们能想象作者在行文中所释放的对山河热爱的情怀;诵读《六国论》,我们体悟苏洵忧患北宋的切切之情……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将自己的体会、情感与诗文作品相融合,被作品所感染,被作者的情感所征服。

二.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1.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习的内驱力。老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认识诵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变“老师要我读”为“我要读”。好读书,勤诵读,这些良好习惯一旦养成,会终生受益。教师可以适当讲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趣味知识,引发学生诵读文言文的兴趣。比如先介绍“东道主”词语的来历,然后让学生诵读《烛之武退秦师》;介绍曹操,周瑜,让学生对赤壁之战有些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诵读《赤壁赋》。当学生诵读良好时,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肯定,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喜欢诵读的动力。

2.教师要进行范读

在高中文言教学中,教师示范诵读必不可少。教师读得字正腔圆,语音标准,有声有色,不仅吸引学生不自觉地就把注意力倾注到文章中,使学生信服、钦佩,而且还能渲染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激励学生自动地参与诵读活动,消除“奉命”背诵的逆反心理。也许有人会说,让学生听名人大家的音频就可以轻松解决诵读示范,何须老师多此一举。可是,笔者认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比不上教师自己现场示范更能感染学生,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假如教师能很熟练的示范性的诵读《兰亭集序》《离骚》《过秦论》,所产生的效果和意义,是任何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3.学生诵读时,老师要适时点拨

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须带有一定的情感,不仅要读得字正,还要读得腔圆;不仅要读出字内之义,还要读出行间之情。这时教师的科学指点,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最基本的是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思路,读出语气。

其次,指导学生读出文气。所谓的文气,是指贯穿在文章里的气势。它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理脉络、语言表达等诸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它甚至和作者的气质也有关系。感悟文气既需要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又需要对文章语言的具体理解。如指导学生诵读《过秦论》时,就要从一系列的排比中读出浩荡磅礴的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

第三,诵读阶段目标的指导。在诵读的阶段,要让学生领会诵读目标、要求、基本方法和步骤,每读一遍都有一定具体的目的,以避免诵读盲目化,根据诵读过程的不同阶段,或侧重于理解词语、疏通语句;或侧重于理解内容、领悟感情;或侧重于品味。如《烛之武退秦师》的诵读第一个阶段目标可以确定在品味词的意境、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上。而第二阶段的目标就要着重在精彩的辞令上。

4.诵读时要采取多变的形式

单调的诵读形式是学生保持兴趣的大敌。文言文教学应根据课文内容而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在课堂上,相对较难理解的课文,可先范读,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遇到重点、难点之处,可回过去让学生反复多读几遍,加以体味,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并进行质疑,解疑。待明白后,再读下去。这样就利于抓住重点,从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发展了思维,提高了阅读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一边大声朗读,一边圈圈划划,在课文旁边写批注,时而俯读,时而仰思,咀嚼品味。对一些较容易理解,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美读。这样,学生读得主动,并能用品读出其中的味。应注意的是多样性必须因文制宜,求新、求活。

文言文诵读方法初探 篇3

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学习语言最好的办法是置身于使用语言的环境中,文言文因产生的时代久远,已经失去“活”的语言环境,容易产生语言障碍,时代隔膜。其二,与学习习惯有关,进入初中,课文篇幅较小学长,老师为求进度,很多时候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学生大多选择默读或者小声读,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而然不愿开口了。其三,初中生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文知识还掌握不足,往往不能理解文言文之文意,觉得像是读天书,而老师一味地分析讲解,学生未必能真的领会,极有可能增加生涩感。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诵读确实是文言文教学的好方法。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诵读是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其次,古文阅读更是如此,“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诵读是千百年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助推器。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其背诵、理解的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文言文水平的目的。

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

一、读得准

首先,读准字音。可以先让学生圈画出难读的字,并提醒学生尤其要注意生僻字、通假字的读音;然后教师范读或者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正音正字,同时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使学生从教师的诵读中感受到文章的韵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读准句读(节奏、停顿)。这是读得准中的一个难点。句读也就是断句,句读的知与不知,直接影响词义句义的理解,正如韩愈的《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或之不解”。在教学中,我们很容易注意到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诵读有不少差异性:字义、词义、语法等均有所不同,直接表现在朗读的节奏上。弄清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义,朗读才能更准确,更清楚。因此古文朗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词语,也不能读破意义关系,这就表明古文的朗读是有章可循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总结出了以下一些规律。

(一)主谓之间要断开。

现行课本大纲对语法要求不是很高,但必要的知识点还是应让学生知道。可以简单形象些,从学生易懂的角度讲明知识点就行了。如:主语通常指人或物的名词,即我们通常说的“谁干什么”或“某物有何特征”中的“谁”或“物”。文言文中人或物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更为重要,教师应稍作讲解。

例如: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同上]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二)发语词、动词及状语等位于句首要停顿。

初中课文中常见的发语词为“盖”、“夫”等,而动词则是表动作行为的,如“走”、“跑”、“跳”、“上去”、“下来”等等;状语则可表地点,如“在教室里看书”中“在教室”就是状语。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同上]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三)“之”字为定语标志时不能把其修饰语与中心语分开。

此时“之”通常翻译为“的”,“之”此时连接的修饰语与中心语在意义上是一体的。

例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居/庙堂之高。[同上]

(四)“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捕蛇者说》

解析:这句话应这样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如果误将“也”看做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五)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六)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句一顿,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归纳易记的口诀:词语意义不能分,“之”为定标不能分,主谓之间要分开,动词、发语词、状语居首要分开。前提是要与诵读紧密结合,在熟读的基础上形成语感,掌握规律,从而举一反三,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二、要读得美

在封建社会,文人大都不便直抒胸臆,只好寄托在文章中,也就是韩愈先生所提倡的“文以载道”,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以文悟道呢?

(一)反复诵读,结合层次疏理读通思路。

学习文言文只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层次,才能很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而疏理文章层次也是一种重要的文言阅读能力,要提高这种能力,除了要学习一些文言文行文的篇章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则是诵读,从语气和语意中探寻文章内容的走向和作者行文的匠心,把握文章的脉络。如,《岳阳楼记》教学中,我通过齐读、调读、分组读等诵读方式,学生们较为快速地理出这篇文章的思路:记叙滕子京遭贬谪仍重修岳阳楼,交代写作原由———描写迁客骚人因景阴而悲、景晴而喜的览物之情———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忧后乐的远大政治抱负。

(二)吟哦讽诵,体会字面之后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文本所寄托的内涵,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基础上进入意境,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与赏析,感受文章的结构章法与技巧之妙,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真正明白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如《与朱元思书》中吴均通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道出自己淡泊名利、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真实情感。

三、结合语言鉴赏和自身的情感体验,读出味儿

语言作为文章思想感情的载体,诵读出来总是带有语气的,是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的声韵表达,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论语文教育》第33页)。我们可以通过诵读体察文章的语气,理解文意,进而进行揣摩。就诵读而言,语气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的变化,比如,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读。当然,不论是采用哪种方式导入特定意境,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使学生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独到的见解得以亮相,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在感受美、品味美的同时,心灵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收获到美。

高中语文诵读教学方法探析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诵读教学  方法策略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55-01

一、高中语文诵读教学概述

诵读教学是一种两方互动的教学模式,要求语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内容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诵读教学法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是实践性。诵读是由听者和读者共同进行的阅读活动,如想要准确的理解文章内涵和作者思想,就必须不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锻炼阅读能力,提升语文水平。因此诵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次是音象性。音象性指的是声音的意境化和形象化,诵读需要通过逼真形象的声音,将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表现出来,把握文章的内涵,这也是诵读学习的核心意义之一。最后是规范性,即诵读需要使用规范性的有声语言。使用普通话,能促使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得规范,消除多地区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障碍。而且规范的语言能突出诵读的韵律和内涵,从而使得诵读过程更加有效。

二、高中语文诵读教学方法分析

(一)培养教师的语文诵读教学意识

诵读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教学意识在很多学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遵从,特别是在一些落后地区,诵读教学方法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诵读教学意识的提高,应该从思想意识和经济条件两方面考虑。在思想意识方面,学校应该定期开展一些培训和讲座,向教师阐明诵读教学的好处,让教师在思想上逐渐认识并接受诵读教学方法,从而培养诵读教学意识。在经济条件上,应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经济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量、适度的开展诵读教学,为诵读教学配备一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促使诵读教学在高中常态化、合理化。

(二)营造语文诵读教学的课堂氛围

语文诵读教学氛围的营造,指的是学校引导老师、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思想教育、激励方法和制度建设等方法,营造出崇尚诵读、尊重诵读、老师以诵读为荣、学生喜欢诵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处于开放、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如此一来,学生的主动性被大大激发,创新思维也会得到很大的挖掘。对学校来说,应该从政策上鼓励和倡导诵读教学,对老师来说,应该从学生意识和教学方法着手,彻底执行诵读教学方法并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应该通过对学校政策的领悟,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诵读教学活动中,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喜悦,同时在教师的激励下,将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自发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从诵读学习中受益。

(三)掌握语文诵读教学的方法技巧

科学合理的语文诵读教学技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1.可以巧设情境。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的作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在《滕王阁序》一文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如今滕王阁的美妙景色和壮观景象,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王勃肆意潇洒的文笔特点。同时,在教学中可以播放由艺术家、播音员等朗诵的录音带,提高学生对语文语言的感知,从而促使诵读教学事半功倍。

2.可以巧设问题。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心中产生好奇感,使得学生的思维、记忆和注意力有效集中,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雨霖铃》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诵读文章,边读边思考,这样能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基调准确把握。

(四)高中语文诵读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以《兰亭集序》为例,分析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浙江兰渚山景色美丽,而越王勾践也曾在兰渚山种过兰花,教师可以以此典故为例,引入《兰亭集序》,同时向学生展示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如此导入,具有历史内涵,且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接着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文章的诵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对于存在疑问的地方,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解决,并将重难点问题总结后让老师帮忙解答。最后老师和全班学生进行齐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让学生感受到诵读的魅力,达到良好的师生互动效果。在课程的最后,教师用板书写下乐、痛、悲三字,乐指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痛指的是人生苦短、死生亦大,而悲指的是人之生死、千古同悲。引导学生学习并用心感受,从而理解文章中作者的伟大情怀。同时紧紧围绕课堂学习内容,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即朗读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谈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 篇5

一.诵读的作用

1.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诵读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会被古诗文或优美、或生动、或感人的文字所深深吸引,从而产生兴趣,引发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深入地思考。如杜牧的 《阿房宫赋》,阿房宫在楚汉时期被项羽付之一炬,杜牧不曾见过阿房宫,仅从一些史料记载和草图展开联想和想象,对阿房宫进行描绘。“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 绿云扰扰 , 梳晓鬓也 ”,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 ……在诵读中学生尽可以去想象阿房宫壮观,也可以想象秦生活豪华,奢靡,穷奢极欲,从而进一步认识杜牧写此文的现实意义。

2.诵读可以加强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一篇好的诗文,必是作者至性真情的流露。通过朗诵古文,从音节的抑扬顿挫里体会作者的辞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诵读 《寡人之于国也》,我们能感受到孟子一颗仁爱之心;诵读 《蜀道难》,我们能想象作者在行文中所释放的对山河热爱的情怀;诵读 《六国论》,我们体悟苏洵忧患北宋的切切之情……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将自己的体会、情感与诗文作品相融合,被作品所感染,被作者的情感所征服。

二.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1.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习的内驱力。老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认识诵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变“老师要我读”为“我要读”。好读书,勤诵读,这些良好习惯一旦养成,会终生受益。教师可以适当讲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趣味知识,引发学生诵读文言文的兴趣。比如先介绍“东道主”词语的来历,然后让学生诵读 《烛之武退秦师》;介绍曹操,周瑜,让学生对赤壁之战有些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诵读 《赤壁赋》。当学生诵读良好时,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肯定,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产生喜欢诵读的动力。

2.教师要进行范读

在高中文言教学中,教师示范诵读必不可少。教师读得字正腔圆,语音标准,有声有色,不仅吸引学生不自觉地就把注意力倾注到文章中,使学生信服、钦佩,而且还能渲染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激励学生自动地参与诵读活动,消除“奉命”背诵的逆反心理。也许有人会说,让学生听名人大家的音频就可以轻松解决诵读示范,何须老师多此一举。可是,笔者认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比不上教师自己现场示范更能感染学生,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假如教师能很熟练的示范性的诵读 《兰亭集序》 《离骚》 《过秦论》,所产生的效果和意义,是任何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3.学生诵读时,老师要适时点拨

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须带有一定的情感,不仅要读得字正,还要读得腔圆;不仅要读出字内之义,还要读出行间之情。这时教师的科学指点,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最基本的是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思路,读出语气。

其次,指导学生读出文气。所谓的文气,是指贯穿在文章里的气势。 它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理脉络、 语言表达等诸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它甚至和作者的气质也有关系。感悟文气既需要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又需要对文章语言的具体理解。 如指导学生诵读 《过秦论》 时,就要从一系列的排比中读出浩荡磅礴的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

第三,诵读阶段目标的指导。在诵读的阶段,要让学生领会诵读目标、要求、基本方法和步骤,每读一遍都有一定具体的目的,以避免诵读盲目化,根据诵读过程的不同阶段, 或侧重于理解词语、疏通语句;或侧重于理解内容、领悟感情;或侧重于品味。如 《烛之武退秦师》 的诵读第一个阶段目标可以确定在品味词的意境、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上。而第二阶段的目标就要着重在精彩的辞令上。

4.诵读时要采取多变的形式

高中文言文诵读方法 篇6

要在初读的基础上进行讲解, 在讲解的基础上初步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诵读, 在正确诵读的基础上巩固理解, 加深感悟, 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

一、“读”

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 指导学生诵读, 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我们谈学习文言文, 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 务须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读一字, 不可少读一字, 不可多读一字, 不可倒读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读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 而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 对诵读多加指导, 让学生读得得法。起初, 要语音准确, 句读准确, 字正腔圆。然后, 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 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 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者, 随着理解的加深, 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 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 学生便耳熟能详, 目闭可诵, 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要注意积累知识, 扫清阅读障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活用、特殊句式与文学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 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必须重视。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必要时利用黑板、多媒体将相关的重点字、词、句在诵读时提醒出来, 并要求学生在课文相应位置做好记录, 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首先, 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 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地积累。其次, 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 加强整理工作, 以不断地加深印象, 扩大积累。

二、“讲”

在初次诵读的基础上, 教师有必要结合自己的经验, 并针对学生的质疑, 对课文进行讲评, 为使学生理解, 一定的词句知识的讲解是必要的。因为文言文词句知识大都是有规律的, 通过讲解, 学生理解, 掌握了规律性的东西, 能举一反三, 就培养了理解、分析、感悟等能力, 也就提高了素质。

三、“读”

在高考的重压下, 语文教师不得已把课文肢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 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获取了“实利”, 但它的代价是沉重的———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日渐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就要采用提倡整体性阅读, 要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 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阅读效果, 让学生在整体阅读感受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教师主要是发挥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作用, 点到为止, 留有余地, 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 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的整体感受。

四、“悟”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 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而缺乏“沉浸浓郁, 含英咀华”这一环节, 学生就无法真正品味到文章之美, 自然难以爱上文言文。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含英咀华, 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

1. 对名句名段, 一定要带领学生反复玩味, 仔细揣摩, 明了其美在何处。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 学生能感知其美, 但只能分析到“动静结合”、“色彩绚丽”、“境界阔大”这一步。我指导学生深入发掘, 结果发现该名句的精髓在于作者描绘了一方和谐、澄明的天地, 生命在那里自由地飞翔。这种理想的境界让作者心迷神往, 千百年来也扣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明乎此, 学生无不面露喜色。

2. 发扬朱光潜先生倡导的“咬文嚼字”的精神, 抉隐发微, 探寻看似平淡中蕴含的精彩。

彭宗保老师以前教《石钟山记》, 着力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笑”字, 溯“笑”之源, 探“笑”之真谛。这样, 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领悟了作者独运之匠心。不仅激发了兴趣, 而且培养了审美趣味。

3. 比较阅读, 提高鉴赏水平。

有时, 学生读一篇课文, 或不能深味其妙, 或对其所述深信不已。比较阅读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所谓比较阅读, 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来读, 看异同, 评优劣, 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 从而开拓知识视野, 训练思维能力, 提高鉴赏水平。比如学生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 对蔺相如敬佩有加, 我又让学生研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对蔺相如批评得很厉害, 这使学生觉得很有意思, 同时还引发了思考和争论。又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 我指导学生同时阅读苏辙的《六国论》, 结果在课上引发了空前激烈的争论。学生最后基本达成共识:苏洵的语言干脆利落, 朗朗上口, 苏辙的稍微有点拗口;苏洵是借古讽今, 饱含忠谏之情, 苏辙是就史论史, 有逞才之意。可见, 比较阅读, 学生的鉴赏水平会得到超出预料的提高。

4. 吸取养分, 丰富精神世界。

高中文言文诵读方法 篇7

关键词:诵读,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运用

古文是我国文化历史的瑰宝, 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年代久远, 个别字词、句子较难理解, 且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差异较大,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普遍觉得难度较高, 学习积极性不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最大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语言, 语言是文言文入门的正确途径。学习文言文, 要先通过诵读,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对学生整体掌握全文知识是很重要的。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必要性

(一) 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

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 其中存在很多一字多义、字词倒置的现象, 诵读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因为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 而一个人的语文本领, 主要就是体现在语感上, 所以学生要加强对诵读的训练,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 体会到作者的言外之意, 受到直接的感染。如屈原的《离骚》节选, 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 才能体会到屈原的那种深沉的爱国情操。

(二) 诵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文言文的诵读, 比单纯逐字逐句的讲解, 由浅入深的分析更能使学生感受深刻。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要乐此不疲地通过诵读让学生在文言文中感受到课文的语言形式, 通过反复的诵读, 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古人的语气、句读和课文含义。如荀子的《劝学》, 要体会到荀子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知识。

(三) 诵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确实, 学生对文言文字面上的理解及文言文深入层次的理解可以依靠教师的讲述, 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学习文言文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可以采用讲述与诵读相结合的方法讲解文言文, 这样教师也讲述了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 学生通过诵读也会对课文有一种熟悉感, 减轻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如何利用诵读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随着高中语文的课程改革, 许多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的尝试,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与现代文相比较而言, 文言文教学的进步的节奏仍然很缓慢。原因何在?就是对诵读的忽视。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历史沉淀留下来的传世名作, 具有比现代文更强的使用和欣赏价值, 因此学习文言文是不用先去逐字逐句的翻译, 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 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的任何讲解, 都不能替代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

(一) 提前明确诵读方法

首先, 要粗读。比如教学《归去来兮辞·并序》时, 教师要提前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文读通顺, 这时的要求可以放低, 要求不要有错音、停顿不出错为标准。看似简单的任务, 要做很多的细致工作, 不读错音, 学生们就要积极的预习课文, 遇到不会的生字要主动去查字典, 把读音写在课本上;不读错停顿, 学生们就要清楚这句话讲的是什么, 翻译书和课下注译都要充分利用起来, 通过这一遍诵读, 把字音和句子大意都基本熟识, 学生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

其次, 要精读。在《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课堂阅读环节, 教师可以分段落让学生诵读, 并在诵读时形成感官印象, 在脑海中描绘出陶渊明辞官回到家中, 子孙在门口相迎的场景, 使学生带着画面去诵读, 这次的诵读比第一次的诵读让学生理解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情调韵味不用教师多说学生自己就可以领会。

最后, 是烂读。文言文想要读通、读顺、读透, 只靠课堂上诵读的两三遍是不够的, 还需要在课下花费时间反复诵读。前人也说过,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可见把文章认真的多读几遍, 文章的大意就可以品味出来。

(二) 及时解决诵读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扫除诵读障碍, 教师要准确地选择讲解重点和难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 有些词句只依靠注译和工具书是不能完全理解的, 教师要对必要的词汇和语法进行讲解。例如《蜀道难》中“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的互文, 《鸿门宴》中“军中无以为乐, 请以剑舞”的省略句等。除此之外, 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基本信息也要向学生补充说明, 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和语境。

(三) 科学指导诵读技巧

第一, 学生诵读时要注意句子的停顿。正确的停顿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 教师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教导学生学会停顿, 培养学生的语感。如, 可以进行文章加标点练习。

第二, 诵读时学生要结合语境推断文章的含义。让学生自己根据语境推断文章的内容, 从语境中揣测文章的含义, 这个推测的过程就是引领学生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

第三, 诵读时学生要注重对语境的把握。成功的诵读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能更深层次理解文章的意境。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整篇文章骈文运用极其精妙, 读起来朗朗上口, 通过反复地诵读, 学生很容易地就能感受到滕王阁壮美的景色, 以及作者在行文时怀才不遇的悲情。

(四) 有效拓展诵读范围

除课本上的几篇文言文外, 教师还可以重点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让学生阅读。开拓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古文的赏析水平, 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三、结语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 诵读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应当受到我们的重视。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坚持诵读教学, 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人文美, 从而提高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河.浅谈“诵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数外学习 (语文教育) , 2013 (3) .

[2]陈德利.新课标理念下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方法初探[J].语文学刊, 2011 (14) .

[3]严姣君.新课改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经验浅谈[J].新课程:教师, 2012 (11) .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 篇8

那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才能够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呢?

一、搭建心灵之桥,重视阅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进入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唯有如此,才能学好文言文。如何搭建这座心灵之桥呢?我认为两个方面很重要。1、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与作者信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表达的内在情感,这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例如学生了解了《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刘项的相关情况后,就会很有兴趣地去体验那宴会上的刀光剑影。2、指导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朱熹说:“学者观书,务必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起初读准语音,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的诵读境界,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二、创设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完全可以去实践与体验。实现的方法,就是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想学文言文。

在学习文言文的课程中,我一般都是采取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过秦论》一文时,我将班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每个小组一部分内容,根据分派内容的多少,确定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各个小组的同学聚集起来,一起学习本小组的内容,因为要评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更优秀,因此各个小组的学生都会积极地投入学习,这不仅能避免学生因为学习文言文而打瞌睡,还能激起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从而积极认真地去学习,整个课堂民主、轻松,且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课内外结合,在“大语文”框架下学好文言文

文言文的特点是结构严谨、意象集中、节奏和谐、意蕴含蓄,这些特点既要通过读和背来体验,更要通过练习进一步领悟,当然,能力的形成需要进行大量的针对性训练,仅靠教材上的文章远远不够。所以,教师一边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一边有必要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人文性较强的课外文言文作为训练材料来训练学生,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目的,比如阅读《核舟记》,可以让学生为“核舟”写解说词,有人这样写道:

你仔细看看,展现在你眼前的仅仅是一枚普通的核桃吗?不是,它可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出自时代艺人王叔远之手,追溯起来,可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他雕刻的是宋代词人苏轼游赤壁的情景,大家看,坐在船头中间的那个就是他;在他左右的分别是他的好友黄庭坚和佛印……学生学《赤壁赋》时,就会发现关联性影响随即就更深刻了,通过这些训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感悟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应将其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上述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宽松、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储存越来越多的文言资料,而且能将所学知识迅速地迁移到习作中去。

上一篇:内容运营下一篇:着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