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课本文言文原文汇总

2024-08-07

鲁教版高中课本文言文原文汇总(共2篇)

鲁教版高中课本文言文原文汇总 篇1

劝学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章,该文章是《荀子》的开篇之作,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和精彩斐然的论证艺术。以这篇文章来开启学生的高中生活,有利于确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同时,这篇文章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对增强高一新生适应课堂教学建立文言文学习模式至关重要,必须认真对待。

二、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说课文重点和难点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四、说学情

经过过初中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部分文言文词汇,并对文言文学习的模式有了一定认识。同时对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还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五、说教法:

学生通过以前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

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三、说学法: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第一课时:

1、导入:向学生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要学习啊?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进行讨论。引出荀子对学习的看法。

2、解题。包括:

(1)、“劝”的意思为鼓励,并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国人皆劝),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2)、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3、听磁带并对照注释,正字正音。主要有:輮、槁暴、舆、跬步、骐骥、锲

根据预习,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青,取之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輮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

5、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内在联系

7、归纳: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7、总结: 《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五、教学设计依据: 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散重难点,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出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师说

一、说教材

《师说》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的第二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二篇文章,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师说》是千古传诵的名文,不仅因为韩愈在文中敢于承受社会的“笑侮”,以极大的勇气抨击当时社会的敝俗,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为后世树立了培养尊师好学的风尚,还因为其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新教材将《师说》放在《劝学》之后,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到的第二课,这样的安排颇具深意,旨在使学生首先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教师观,为学生今后的高中学习生活提供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三点的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 掌握文言文知识,积累文言

词汇。

1、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假字的用法

3、词语的异动用法

4、了解“学者”、“从而”、“所以”、“小学”、“不必”这些词语的古今异义;

5、重点掌握“师”、“道”、“惑”“其”这几个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用法;

6、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基本能力目标

我的基本能力目标很清楚,三点:第一,掌握本文第二段的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第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第三,学会质疑,敢于质疑。C.德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提高人的修养。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掌握“人为什么要从事学习”这一道理”的精髓。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四、说学情

经过过初中和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部分文言文词汇,并对文言文学习的模式有了一定认识。同时对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还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

动性。

五、说教法 ① 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② 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六、说学法 ① 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② 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③ 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④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七、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① 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②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③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④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⑤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⑥齐读(4分钟)⑦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④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三)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课时的方法学习三四段,并检查课文名句的背诵情况。

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设问[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并背诵名句。第三段,作者用了举例的手法论证“圣人无常师”。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背诵名句。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

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全文,并试着检查名句的记忆情况。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第四步,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

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一,抄写积累到的名句;二,就课堂讨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赤壁之战

一、说教材

《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好教材,节选自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教学中要把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渗透思想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对历史做出多元评价。本文情节复杂但是描述生动,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要求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根据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系统,根据新课程标准、课文特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品读、联想、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扬长避短。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揣摩作者的文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等感受。

情感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中国古代军事战术思想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了解历史的热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赤壁之战》通篇具有“智”的因素,蕴含“理”的深意,充溢“文”的华彩。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性阅读,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2)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从中体会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学生对军事战术思想(也即文中的“理”)充满好奇,但受自身经验的限制,难以弄懂。所以,我把这课教学的难点确定为:通过合作式的创造性阅读,了解交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四、说学情

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部分文言文词汇,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对文言文学习的模式有了一定认识,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还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五、说教法

1、直观法

由于本文情节性比较强,采用“以情节带语言”的方法,就是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也就是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营造作品的现场感。除依据文本强化情节的感知外,我还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人物挂图、诗词卡片及书中插图,努力创设赤壁之战氛围。

2、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归纳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六、说学法

1、角色扮演法

由于本文情节复杂,人物性格鲜明,可以请同学用自己的方式分角色将课文重新演绎,是学

生进一步理清文章情节,使学生对人物性格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人物的多元理解和演绎。

2、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3、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4、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5、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七、说教学程序

《赤壁之战》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学生介绍所知道的三国时代背景和人物知识,并播放《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的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赤壁之战。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三国时期局势混乱,人物关系比较复杂,所以由教师系统介绍时代背景。

目的:创设课文学生情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三: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在感知全文框架前,先检查学生对本文的注音和重要实词的解释,以及通假字的掌握。请学生复述情节,并用四字格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要以主谓短语出现,且主语系文中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目的是:学生有兴趣自然就会找寻他还不懂的内容,来进一步丰富他心中的人物形象

四:发散思维,再现历史。通过分角色表演来进一步感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目的:用表演的形式表现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印象和感悟,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同时既培养了学生评价人物的能力,又适当地加强价值观的培养

五:分析技巧,理解借鉴。分析记叙文章写法。

目的: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为以后自己作文提供了借鉴

六:梳理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使动等)

2、通假字(住、禽、卒等)

3、古今异义(殷勤、其实、中国、地方等)

4、一词多义(事、卒、资等)

5、句式(省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被动、固定等)

目的是:学习这篇既要把握文学性,又要强调知识性,为以后的古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布置作业:

历史上还有什么以少胜多的案例?用一篇精彩的记叙文将其表现出来。《鸿门宴》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鸿门宴》。

一、说教材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单元“人生百相”中的第二课,节选自《史记》。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节选章节《鸿门宴》,可谓“史圣”司马迁的典范文笔。主要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本文是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读来扣人心弦。它一直被中学选为文言文教材,是以鸿门宴为特定舞台,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戏剧”,其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尤其主要形象项羽,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千百读者们欣赏与品评的话题。

二、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要求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3、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2、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3、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学习司马迁身遭凌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2.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教训。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因为本文故事情节较为复杂,学生首先要理清故事的情节,同时,正是对复杂情节的生动展现是本文格外精彩,因此帮助学生掌握故事情节显得格外重要,此外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之后的学习。)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文言文的学习古文知识一直是重点,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内容及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必须加强积累和掌握文言词句)

3、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就要培养学生客观的多元化的评价,人物可以开放性地让学生自由点评,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能自圆其说即可)

难点:

1、从鸿门宴会坐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鸿门宴如同一个舞台,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最能体现其人物性格的优在其中的斗争,但学生并不掌握古时的礼仪,要教师简介才能使他们明白。这也是理解项羽这个人物的一个方面。)

2、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别就体现在词语的区别上,所以能有效的区别词性和词义就尤为重要,而且其数量大,范围广,学生难以掌握。所以将其设为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部分文言文词汇,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对文言文学习的模式有了一定认识,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还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五、说教法

1、直观法

由于本文情节性比较强,采用“以情节带语言”的方法,就是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也就是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营造作品的现场感。除依据文本强化情节的感知外,我还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人物挂图、诗词卡片及书中插图,努力创设鸿门宴上剑拔弩张的氛围。

2、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六、说学法

1、角色扮演法

由于本文情节复杂,人物性格鲜明,可以请同学用自己的方式分角色将课文重新演绎,是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情节,使学生对人物性格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人物的多元理解和演绎。

2、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3、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4、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5、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七、说教学程序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三、教学过程

一是导入,请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的项羽、刘邦等相关人物及相关历史事件。

二是简介作者,了解背景。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张挂陈涉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

目的:创设课文学生情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三是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在感知全文框架前,先检查学生对本文的注音和重要实词的解释,以及通假字的掌握。请学生复述情节,并用四字格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要以主谓短语出现,且主语系文中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目的是:学生有兴趣自然就会找寻他还不懂的内容,来进一步丰富他心中的人物形象

四是发散思维,分析人物。分析人物时的内部层次首先从课文插图,讨论人物心理和性格。其次从人物对项与刘的称呼,品析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进一步分析项王的地位和他的心理和性格。第三,通过分角色表演来进一步感悟人物性格。

目的:用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可从是否成就帝业、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是否表现出人性美和人格美等视角,展开讨论。既培养了学生评价人物的能力,又适当地加强拉价值观的培养

五是分析技巧,理解借鉴。分析人物描写方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和对比烘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目的: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为以后自己作文提供了借鉴

六是虚拟历史,训练想象。用一个“假如项王一怒杀了刘邦”的设想,让学生尽情想象和推断。

这一环节的设置,即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又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是自主总结,强化古文知识。

1、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使动等)

2、句式(省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被动、固定等)

3、古今异义(婚姻、非常、今人、细说等)

4、为的用法

5、成语识记(人为„„、大行„„、秋毫„„、劳苦„„)

6、一词多义(因、如、举、意、谢等)

目的是:学习这篇既要把握文学性,又要强调知识性,为以后的古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布置作业:

项羽自刎乌江之前,曾仰天长啸:“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那么你是否同意呢?请你说说你的理由,形成文字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单元“昨日的战争”中的第一课,节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史学著作,是历史散文的典范,该书长于叙事记

言,记事精确清楚,详略得当;对话从容委婉,意味深长。节选章节《烛之武退秦师》是其中的精彩篇章,集中表现了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寥寥数语便能使作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烛之武的形象跃然纸上,本文也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千百读者们欣赏与品评的话题。

二、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要求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左丘明与《左传》,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时代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梳理文言文知识,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的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3、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心理,分析烛之武在退秦师过程中态度的转变和体现出的智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2.学习烛之武说话策略。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因为本文故事情节较为复杂,学生首先要理清故事的情节,同时,正是对复杂情节的生动展现是本文格外精彩,因此帮助学生掌握故事情节显得格外重要,此外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之后的学习。)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文言文的学习古文知识一直是重点,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内容及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必须加强积累和掌握文言词句)

3、分析“烛之武”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就要培养学生客观的多元化的评价,人物可以开放性地让学生自由点评,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能自圆其说即可)

难点:

1、烛之武态度转变的过程所反映的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在受命时有一个先“辞”后“许”的过程,这一过程非但无损烛之武爱国形象,反而使之更真实生动)

2、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别就体现在词语的区别上,所以能有效的区别词性和词义就尤为重要,而且其数量大,范围广,学生难以掌握。所以将其设为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部分文言文词汇,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对文言文学习的模式有了一定

认识,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还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五、说教法

1、直观法

由于本文情节性比较强,采用“以情节带语言”的方法,就是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也就是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营造作品的现场感。除依据文本强化情节的感知外,我还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人物挂图、诗词卡片及书中插图,努力创设鸿门宴上剑拔弩张的氛围。

2、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六、说学法

1、角色扮演法

由于本文情节复杂,人物性格鲜明,可以请同学用自己的方式分角色将课文重新演绎,是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情节,使学生对人物性格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人物的多元理解和演绎。

2、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3、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4、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5、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七、说教学程序

《烛之武退秦师》情节复杂,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三、教学过程

一是导入,通过介绍古代辩士如张仪、苏秦等的故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是简介作者,著作地位,介绍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目的:创设课文学生情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三是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在感知全文框架前,先检查学生对本文的注音和重要实词的解释,以及通假字的掌握。请学生复述情节,并用四字格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要以主谓短语出现,且主语系文中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目的是:学生有兴趣自然就会找寻他还不懂的内容,来进一步丰富他心中的人物形象

四是发散思维,分析人物。本文的重点在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变化,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来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烛之武、佚之狐、晋文公、郑伯等人的形象,体会说服和被说服的心理过程。

目的:用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可从是否成就帝业、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是否表现出人性美和人格美等视角,展开讨论。既培养了学生评价人物的能力,又适当地加强拉价值观的培养

五是分析技巧,理解借鉴。分析人物描写方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用语言描写人

物和对比烘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目的: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为以后自己作文提供了借鉴

六是自主总结,强化古文知识。

1、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使动等)

2、句式(省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被动、固定等)

3、古今异义(执事、东道主、行李、夫人等)

4、通假字(已、知、共、厌)

5、一词多义(说、辞、其、焉等)

目的是:学习这篇既要把握文学性,又要强调知识性,为以后的古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布置作业:描写一个说服别人的例子

一、说教材

《张衡传》是必修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它与《论无性造人》共同组成“探索科学奥秘”这一模块。作者范晔以质朴通俗的语言,粗线条地勾勒了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一生,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并着重强调了他在科学上的重大贡献。本文不仅是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传记文体学习的重要载体,还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情感。

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

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2、能力目标: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3、德育目标: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实词、虚词(于、乃)、特殊句式以及人物传记写法,2、理解张衡这个人物的形象

3、理解文章承载的人文精神

难点:文章中涉及大量的古代专有名词、文化常识,会对学生的理解文章造成一定难度,不仅是本课时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部分文言文词汇,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对文言文学习的模式有了一定认识,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还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五、说教法

1、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六、说学法

1、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3、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4、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对于文言知识的积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练习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练习应具有一定总结性,代表性,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七、说教学过程

一是导入,介绍张衡,引出课文。在中国

古代,有一位智者的名字与西方的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齐名并提,他就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科学家张衡。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月球上的环形山为张衡山;1977年又将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这是当今世界对建造世界文明的科学巨匠表达出的一种最崇高的敬意,是什么原因使张衡成为了世界闻名的伟人?南朝历史学家范晔在他的《后汉书•张衡传》中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

二是疏通文句,通读全文。

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

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

3、积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

三.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中的张衡

问题1:张衡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

(张衡最重要的成就在天文历算方面,也就是“善机巧”。作者在介绍这一方面成就时,又特别详细介绍了候风地动仪。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第四段,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候风地动仪。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后,师生对话,归纳为作者从名称、材料、外形、构造、作用、效果、评价、验证、使用方面介绍了张衡在科学上最重要的成就——候风地动仪。)问题2:除了在天文历算方面的成就,张衡还在哪些方面有所成就?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来介绍张衡的成就?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找出答案。因为文章在上一课已经预习过,所以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答案“善属文”——作《二京赋》《思玄赋》;“善理政”——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头脑,高明的政治手段。)

四、通过文章,学习传记的写作技巧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介绍了张衡的一生,是传记文体的一大特点,也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教师有必要与学生一起对前面阅读内容进行梳理。教师适时提出出问题: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将这些材料组织在一起的?弄清文章的逻辑结构有利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的组织材料。

五、发散思维,讨论张衡取得成就的原因。张衡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就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获得成功所需要的品质,从而塑造学生积极的学习观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六是自主总结,强化古文知识。

1、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使动等)

2、古今异义(从容、不行、下车等)

3、通假字(员、禽、傅会)

4、一词多义(卒、就、属等)

5、句式(省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被动、固定等)

目的是:学习这篇既要把握文学性,又要强调知识性,为以后的古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布置作业:寻找其他人物传记的例子,并比较与《张衡传》在写法上的异同。《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 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感受艺术的魅力”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文知识,积累文言词汇。(2)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2.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同时学习作者这种用文字描写声音的方法。

四、说学情

经过过初中和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部分文言文词汇,并对文言文学习的模式有了一定认识。同时诗词鉴赏方法方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还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的能力,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水平。

五、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

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六. 说教学过程

1、了解作者和文章背景,便于学生了解文章

2、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对文章进行精读,仔细分析文章内容。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即独自弹 应邀弹 感言和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1)第一次演奏,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悲凉哀怨)(2)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

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3)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即:情相触 情相通 情相融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第一次感悟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板书(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归纳如下(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拓展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五. 说板书设计

琵琶行

白居易

三奏

三感

独自弹

——

情相触

应邀弹

——

情相通

感言和

——

情相融

主题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心情悲凉哀伤

直接表达

醉不成欢惨将别

环境烘托

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 声中之情: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 乐曲旋律:婉转流畅

沉咽凝滞

间歇停顿 激越雄壮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赤壁赋》是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3)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2、能力目标: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1)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难点)

(2)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难点是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上一册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部分文言文词汇,并对文言文学习的模式有了一定认识。同时诗词鉴赏方法方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还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的能力,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水平。

五、说教法

1、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归纳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六、说学法

1、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于诗词歌赋的学习,只有多诵读才能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3、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4、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对于文言知识的积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练习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练习应具有一定总结性,代表性,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背景。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 “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

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

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

3、积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

(三)、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第一段 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 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 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 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 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

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四)、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

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2、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优势,言之成理即可。

(五)问题探究:

1、主客是确实有两个人还是指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2、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这是不思进取还是豁达情怀?

(六)、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播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2.形象优美、善于运用比喻语言特色。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七)、总结。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八)、拓展探究(作业)

将《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

(看起来不同,但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大江永恒,江月永恒,自然永恒。)

(九)板 书设计。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一、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走进自然”中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得以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

二、说教学目标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根据本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疏通文句,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诵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在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三)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隐,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是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现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但是在作者快然隐居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隐

士,是人生苦短的慨叹,是世乏知音的孤寂,还有一丝有些犹疑的洒脱,所以本文难点是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四、说学情

经过上一册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部分文言文词汇,并对文言文学习的模式有了一定认识。同时诗词鉴赏方法方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还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的能力,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水平。

五、说教法

1、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归纳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六、说学法

1、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于诗词歌赋这种讲求音律的文章的学习,只有多诵读才能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3、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4、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对于文言知识的积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练习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练习应具有一定总结性,代表性,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世外桃源”引出作者陶渊明,请同学分享他所知的与陶渊明其人及其作品的信息。

(二)教师对作者进行系统介绍,通过对作者生平及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创设课文情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三)介绍文体

找一位预习充分的同学,描述辞的文体特征。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三)扫除障碍,疏通文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

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

(四)体味思想感情:(约20分钟)

1、请同学画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请同学有感觉的朗读课文,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感受辞的节律和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2、同学们在诵读中体会到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五)发散思维,对文中作者的处事态度进行多元评价。在遭遇黑暗政治时,有些人选择了归隐,独善其身,而另一种人试图以一己之力改变当时的黑暗现状,这两种处事方式你更倾向哪一种呢?抛出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讨论。这一过程锻炼学生思辨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或认清自己的价值观。

(六)六是自主总结,强化古文知识。一词多义(引、策、乘等)词类活用(琴书、容膝等)古今异义(人事、亲戚、来者等)

句式(省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被动、固定等)

(七)作业:

1、独善其身还是大济天下?将这一讨论话题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2、背诵课文。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篇2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1

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

①风向,分为三种情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③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1)原料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③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2)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源。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基地。③主要工业部门:有色金属冶炼厂。

(3)市场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③主要工业部门: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4)劳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投入大量劳动力。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5)技术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集成电路(微电子)、精密仪器等。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2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

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3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

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

②人工培育良种;

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

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

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4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

①小农经营。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3、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阿根廷、美国——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③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发展措施:

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③开辟水源

④种植饲料。

(5)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

②专业化程度高;

③商品率高。

4、乳畜业:

(1)分布: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附近。

(2)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

①气候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

②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③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阔。

(3)特点:

①商品率高;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集约化程度高。

5、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6、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1)迁移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某些较原始的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有所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恶化。

(2)种植园业: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等。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5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

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②交通堵塞,③住房紧张,④就业困难,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上一篇:辩论赛辩手的开场白下一篇:集团运营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