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墨池记教案(通用11篇)
鲁教版——墨池记教案 篇1
《岳阳楼记》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朗读、背诵全文,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 感受美的语言,学习文章把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
一、 导语:
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岳阳楼的风景画,形、声、色俱备,引发学生观赏兴趣。(1:25停止)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北宋庆历六年,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二、 明确目标:课件展示。
三、 朗读课文,恰当停顿,读出韵味,感知文意。
1. 凭感觉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注意节奏,初步感知文意。
2. 找生朗读,其余为之订正字音,指正停顿。若有疑,则师生探讨。(重点句子的停顿课件展示)
3. 继续播放多媒体视频,跟随配图朗读,再次感受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4. 自己再读课文,做到流畅、准确、节奏恰当、有感情;同时,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课件展示,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5. 学生提出翻译中有疑问或困难的地方,互相解答。仍疑,则小组讨论后当堂交流。师提问并明确重点词句的解释。(课件展示)
6. 找生逐段翻译,其余指正。
7. 带着对文意的理解,再读课文。
8. 尽量背诵。大胆当堂背诵其中某一部分。师予以评价。
四、 作业:
1. 背诵全文。
2. 掌握重点词句解释。
3. 查找关于岳阳楼的古诗文,认识文人墨客笔下的岳阳楼。(选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2、3。
一、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词客的诗词歌赋,岳阳楼更有许多名家之作。课后,有不少同学搜集了关于岳阳楼的名篇,现在,欢迎大家踊跃起来展示。(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长对联,上联为“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下联为“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短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师评价,对积极参与者激励表扬。不可用时太多。)
二、明确目标:(课件展示)美景迷人,美文更动人,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美的语言,学习文章把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整体感知(回顾课文,回答问题。)
文中主要写了几样景几种人?景在文中何处?人有哪些不同?(找生依据原文回答,读透文章)
(淫雨霏霏--第三段;春和景明--第四段)
(迁客骚人--淫雨霏霏则感极而悲、春和景明则喜洋洋,即: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四、研读课文:你感觉作者是哪一类人?依据是什么?(以此探讨写这些人的作用,明确主题。)
(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迁客骚人--对比,反衬;古仁人--类比)
五、 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1、提问:同学们,《岳阳楼记》创作于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如今九百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仍然迈着稳健的步子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学丛林中,你认为它永葆青春的奥秘何在呢?(有难度,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预设1:我想,这恐怕是因为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胸怀天下的豪放气度和宽广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情操;是一种道德追求,更是人生的飞跃。这刚劲健朗、积极进取的精神气度将永远受到与时俱进、激流勇进的人的青睐。
预设2:我想,也许是因为文章再现了洞庭湖的壮景,为洞庭湖又染上了一层壮丽的色彩,从而吸引了后人。
预设3:我反对。本文题为《岳阳楼记》,可作者对岳阳楼本身用笔不多,这是有深意的。作者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文章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提高了文章的品位,这是本文构思方面独具匠心所在。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预设4:这篇文章的章法是美的,“异”字居文章之要。第二段末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喜”两种不同的心情,引起三、四段。第五段“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异”字一语中的,推出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回百转,层层推进。
预设5: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既有对事情由来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明确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结合。)
预设6:文章的意境美是不容忽视的。试想,如果没有优美的画面,单有枯燥的议论,又能吸引多少人呢?又能流传多久呢?
预设7: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美应是最主要的原因吧。本文语言优美、精炼,值得我们借鉴。
……(多找几个人回答,鼓励不同见解。)
2、教师归纳学生的看法,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创见。《岳阳楼记》长盛不衰的奥妙在于立意、构思、章法、意境、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今天,我们重点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
⑴ 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感受作者的宽广襟怀,理解其崇高的理想追求:
提问: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讨论,明确:“先忧后乐”的思想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教师引申: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他们的“忧君”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异常可贵的。
3. 提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允许求大同,存小异,鼓励创新,但不提倡标新立异。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抓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时代意义即可。
⑵ 鉴赏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教师要求同学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感受文章的画意、诗情。
选三位同学交流,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体现洞庭湖的浩瀚无垠、万千气象,抓住总体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多个角度,从形、声、光、色、味多个方面描绘。(巩固译释,激发想象,学用描写)
⑶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美在骈散兼用。骈句,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有音律和谐的对仗,如“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也有整齐的韵脚,如“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读来顺畅,听来清晰。(师举几例,再让生找,并读读感感。)
美在炼字。如“衔远山,吞长江”,“衔”形象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仅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如换成“连”“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
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不仅比喻形象,一“跃”一“沉”两种意境齐出,相互映衬,用词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学生自己选例揣摩语言。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范仲淹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这篇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为国为家尽自己的责任。
七、学生齐背课文;深入感悟。
八、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滕子京--写作缘由(记叙)
迁客骚人--淫雨霏霏(描写)感极而悲(抒情)
以物喜以己悲
春和景明(描写)喜洋洋(抒情)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议论)己: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焦丽芬
鲁教版——墨池记教案 篇2
1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
2让学生明白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洪水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教学处理:
通过合理运用图片、文字等资料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布置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危害及防护措施等材料,便于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使用。
教学过程:
[由图导入]教师出示1998年我国百年不遇的洪水图片资料,接着让学生思考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引发思考]1通过了解,你们知道什么是自然灾害?
2通常自然灾害都包括哪些?
教师讲述: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需要注意一是在自然界发生的,二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危害。
[课堂训练]略。
[教师说明]认识洪水和洪灾。
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形成洪灾。
洪水的危害: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洪水的形成、对人类造成损害。
[板书]成因洪水形成损害
洪水的成因分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课件演示]PPI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学生讨论得出洪水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1文字材料:长江流域自6月11日进入梅雨期后,各地暴雨频繁。7月份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出现的次数最多。长江进入主汛期后,上游和中下游同时出现降雨,洪水并发,洪水量激增。
2出示图片:长江流域水系简图、四川地震堰塞湖。
[教师总结]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强降水;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堤坝溃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炸毁黄河花园口大堤……);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排水速度有关。
影响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等。
影响流域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河道的顺直程度、通畅程度、纵向坡度等。(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把庄稼种到山顶上,把水稻栽进湖中央”导出洪水形成的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
占据河道的建筑物降低河道排水速度,也会形成洪水。
过渡:洪水形成是不是就一定形成洪灾?
发生在无人区的洪水不能形成洪灾。
洪水造成的损失不仅和洪水的大小相关,还与人口和经济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损失越严重。
[小组讨论]针对洪灾的形成原因,我们又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呢?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究,我们初步了解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洪灾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实践与探索]学生根据上述分析洪灾的方法,探索寒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向父母长辈咨询,当地有没有发生过洪灾,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灾情怎么样?近些年来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洪灾?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地理学习,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
《墨池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24、墨 池 记
曾巩
学习重点:1、体会文章的主旨
2、体会记叙与议论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笔墨纸砚是我国古代所说的“文房四宝”,用毛笔写字不用时要洗净,因此便有“洗砚池”之说,洗砚池原本是盆、罐之类,后来扩大到湖水、池水。传说“湖水”“池水”因洗砚都变成黑色,说明学习书法得下苦功夫,写得多了“临池”也便成了学书法的代名词。古人有诗云:“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梅花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呵坤。”
“墨池”用毛笔练习写字时,洗砚洗笔的水池。文章记的是临川地方相传为晋代王羲之学书的墨池。文章根据王羲之一件细小的`趣闻轶事,一面记墨池的处所、形状和来历,一面指出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并非天成,而是刻苦勤学的结果,并就此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再进而引申到道德修养方面要有成就更要努力。文章就一件趣事着笔,即事生情,题小意宏,宛转矫动有致,绕有余味。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二、老师对有关艰难句子及生字词进行解释
三、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就有关问题讨论
三、学生散读课文
第三课时(说理散文)
教学步骤:
一、课文内容点拨
本文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道理--成就并非天成。强调学习不能依赖天赋天才,必须下苦功夫,专心致志的道理。
所以本文用了叙议结合,略叙详论,其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于记池,全文虽不满300字,却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佳作。
第一段:从写王羲之墨池的传说入手,提出王羲之书法之善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进而点明要深造道德更要刻苦学习和磨练。
第二段:记王君盛表彰王羲之墨池和向作者索文的经过,并且究其心理,借以勉励后学者努力深造。
二、简析:
1、概括叙述了墨池的地理位置、环境和状貌。因本文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于记叙,所以记叙要言不烦,铺向了通向议论的轨道。
2、由物及人,追叙了王羲之退离官场的一段生活经历,言简意赅,展示王羲之傲岸正直、脱尘超俗的思想性格,这是王羲之学书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气质不能不提,
3、在记叙的基础上转入议论“羲之书法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非天成也。”也就是说王羲之书法之所以“善”,其原因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不是天生的。这是正面论证,继而从反面论证,指出后人书法之所以不及王羲之的原因,在于缺乏勤学精神,进一步论述了刻苦学习的必要性,最后引申到道德修养更需要努力。
4、第二段更进一步发挥,交代了作记缘由,由推王君之心,深入论说,既能勉励学生们勤修学业,更勉励他们深造道德,不仅要有“一能”,以便像古代的仁人志士一样,有用于当时,影响于后世。
三、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记叙简要,为议论服务,墨池的地理位置、环境,王羲之厌恶官场生活,游览名胜,都非常简要。
2、“以记为附,以议为主,记议交错”。像《醉翁亭记》《岳阳楼记》都是先写景状物,尔后抒情议论,本文则是记议交错,浑然一体。
3、大量使用问句。全文共14句,有6个问句,几乎占了一半,其作用不尽相同,有的因为是美好的传说,既不轻信也不否定,像第一问句;有的因为缺乏确凿的证据,所以用商量的口气,推测的语调,持论稳妥,像推测王君之心;有的是论说又是反问,意在引人深思,如第一段最后两句。
附板书:
地理位置v辞官不做
→墨池--→王羲之→专心苦练并非天成→道德修养→不仅有一能
环境状貌u遍游名胜(正反论证)学仁人庄士
《相逢是首歌》教案-鲁教版 篇4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相逢是首歌
本主题单元依据鲁教版初中政治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设计。本单元立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引导学专题一:“友情伴我同行”包括两个项目内容。第一个项目“播种友情”主要讲述两个问题:一是生活需要友情,同时做到慎交友。第二个项目”让友谊之树长青“主要让学生认识在交友过程中应坚持的几个原则,如平等、尊重“让友谊之树长青”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
“慎交友”以及“交友应坚持原则“是本专题的教学难点。
专题二:“师爱助我成长”由导言和两个框题组成,导言以简短优美的语言赞美了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目的在于生认识师爱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激发学生以实际行动热爱尊敬自己老师的情感;第二个项目“我与老师交朋“师爱浓浓”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
“我与老师交朋友”是本专题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克服青春期的闭锁心理,学会正确处理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主动与同学作用。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危害,积极与同学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提高与同学交往的能力。
2.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懂得学生应该如何尊敬老师,积极与老师交流沟通,增进师生情感,学会建立民主平等的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材料并分析,明确真正友谊与“ 哥们义气”的区别 2.通过案例分析与小组交流,学会尊敬老师 3.利用案例及情景再现,学会正确处理与老师的矛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尊重、宽容、诚信、与人为善等是交往的品德。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2.进一步树立尊师观念、民主平等观念;尊敬老师,激发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对应课标
二1.2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二1.4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情感。二1.5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
1.生活中需要朋友,你认为友情对我们生活有哪些作用呢?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2.你是如何认识闭锁心理的,如何才能建立真正的友谊?
3.你认为在你的生活中教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尊敬老师
4.经验分享:在师生交往中,你是如何与老师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
专题一:友情伴我成长
(2 课时)专题二:师爱助我成长
(2 课时)
其中,专题二“我爱我师”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划分
专题一 友情伴我成长
专题学习目标
1.了解友情的重要性
2.克服闭锁心理,积极与同学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3.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课件、调查问卷;
常规资源:课本、学案; 教学支撑环境: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课件出示,背景音乐周华健的《朋友》)
畅所欲言:我的友情故事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严正的朋友。你最知心的朋友是:_____________, 他(她)对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帮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谊像灿烂的阳光,温暖着我们美好的心田,你从这次帮助中感悟到友情在我们生活、学习中作用是
。活动二
案例探究(课件出示)
案例一:杨帆进入初中以后变了。在家里,有什么心里话也不愿和父母讲,常把自己关在屋里,还把抽屉上了锁,她不希望父母看到自己的东西。在班里,上课的时候也不愿举手回答问题了,总觉得那样没劲。班里的活动也很少参加,和老师同学交往总觉得不好意思。每天除了上学,大部分时间他都呆在家里看书、看电视。她一个朋友都没有,同学都不喜欢主动和她交朋友。
1.杨帆的表现是一种什么心理?这会对她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2.她应该怎样消除烦恼,获得同学的友谊呢?
案例二:王振明是一个交友广泛,朋友甚多的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社会上的几个“哥们儿”,并与他们结为兄弟。从此,他们经常一起出入网吧,一起去餐馆吃喝。王振 3 明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王振明的交友观正确吗?为什么?
案例三:小亮是一名初中生,学习成绩很好,别人经常向他请教问题,但他却害怕耽误自己的学习,总是说:“你自己想去!”有时还骗同学说:“我也不去。”课间游戏,他不愿意和自认为学习差的同学一起,他认为学习差的同学低自己一等。他平时经常给同学起外号,对待同学之间出现的小矛盾也从不放过,常常因为小问题与同学大吵大闹。为此,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交朋友,小亮也感觉到大家离他越来越远,可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1)结合材料说明小亮为什么不能获得同学的友情。请你写出4个方面。
(2)怎样才能使小亮交到更多朋友?请你为他提出3条建议。
评价要点
1.请说一说:.你认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教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我们应该如何尊敬老师
鲁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1、认识“捎、屹”两个字,学会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朋友的第三层含义:互相景仰,猩猩相惜。真心实意的欣赏对方的优点,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朋友的第三层含义:互相景仰,猩猩相惜。
教学难点:
读句子,能根据句子内容想象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给海写的信,你了解到什么?
生回顾。(在山的心目中,海是温柔的、美丽的、神气的、神秘的。)
二、研讨学习第二部分
1、海接到山的书信会想到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封信。思考:在海的心目中,山又是什么样的?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勾画相关词句。
2、海接到山的来信,心情如何?学生交流,读出来。
3、在海的心目中,山又是什么样的呢?
(外表看似安静,其实个性非常活泼)为什么这样说?
A、这时的大山是很青春,很有活力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意气风发)
师追问:“意气风发”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大山青翠的样子)
B、在海的心目中,大山是什么样的?
在海的心目中,大山像个勇士。
指名读。师追问:你从哪个词感受到?
(预设:风雨交加、巍然屹立、不屈不挠)
师追问:巍然屹立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你从“不屈不挠”这个词又体会到什么?
C、在海的心目中,大山还是什么样的?
在海的心目中,大山像个神奇的魔法师。
D、在海的心目中,大山像是个英勇的武士。
读一读,在夜幕降临时,大山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句子)
自由读。
学生交流。拿起书,读一读。
3、为什么说大山外表看似安静,其实个性非常活泼?
自由朗读第二封信的1、2自然段。在四人小组中探讨一下。
4、海不仅看到,还常常听到别人对山的赞美。
有谁夸,是怎么夸的?
读一读。
师将描写山的段落转换成陈述句表述,还有这么朋友都在赞美山,难怪海说“虽然……”(生接)
“无话不谈”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现在你们就是大海,你来表达你的愿望吧!
三、拓展
四人小组讨论:你认为山和海会成为好朋友吗?为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设计
小练笔:我的朋友
板书设计:
18 山和海的书信
山 海
意气风发 温柔
不屈不挠 神气
神勇 美丽
鲁教版——墨池记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识字7》是一年级下册的教材。“是对非,长对短„„”这几组意思相反的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识字7的内容,短短六行话,不仅为学生识字提供了语境,还蕴含着对对子的启蒙教育,真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传统蒙书的结构以及语言形式的借鉴使得这首对子歌节奏感极强,读起来韵味十足。良好品质的渗透又不愧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设想】
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尝试着用“送生字宝宝回家──为生字宝宝找朋友──带生字宝宝出门──常回家看看”这几大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送生字宝宝回家”即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自主识字,读准字音。由一个“送”字,学生内心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读书识字自然特别用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生字宝宝找朋友”即看这些生字与哪些字、词组合在一起。这种说法新奇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自由自在地在课文中“走”。“带生字宝宝出门”即介绍记忆生字的方法。设计这个环节试图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会生字”到“会学生字”。“常回家看看”即复习巩固,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复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体验成功后的愉快和喜悦。总之,在识字教学中,力求通过学生丰富的联想与大胆的想象,使抽象的汉字与生动鲜明的语言环境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索蕴涵着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文字世界。通过这种螺旋式的深化,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玩。
【教学目标】
1.认识“虚、骄”等9个生字。会写“短、对”等6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3.有主动积累对子的愿望。
4.感受对子这种语言形式的优美,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与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游戏吗?现在我们就来玩“唱反调”游戏: 我说“高”,你们就说一个和我相反的词,就对“低”。“唱反调”开始: 高──明──胖── 美──新──忙──
(复习“语文园地五”的生字)
小朋友们,真的很聪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识字7》里面的对子更有意思。(板书课题)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形式,用这种方式导入,学生的兴趣容易被激发,学生也就有了学习积极性,也就很愿意参与学习活动中来。
二、趣味识字
1.“送生字宝宝回家”:(1)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请小朋友借助拼音练习自由读课文,要求: 字音要读正确,并用“”划出不认识的生字宝宝。(2)小组合作识字。(3)指名读课文: 学生评议,正音。2.“为生字宝宝找朋友”:
(1)联系上下文,与同桌合作学习,要求:
看看这些生字宝宝与哪些字、词组合在一起,成为了好朋友。(2)全班交流。3.“带生字宝宝出门”:(1)过渡:
带上生字朋友出门玩,我们怎么向别人介绍新朋友?(2)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记忆方法。4.“常回家看看”:(1)挑字卡找伙伴:
翘舌音伙伴──我是翘舌音“诚”,我的伙伴在哪里? 反义词伙伴──我是“骄傲”,我的伙伴在哪里?(2)“火眼金睛”:
儿歌中哪些字是今天学的?看谁找得多。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培养自主识字能力。游戏识字进一步巩固识字,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赏读课文,感悟内容
1.生字朋友我们都认识了,再读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练读,汇报读)
2.小朋友们,我们的拼音朋友不见了你还能读好课文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去拼音的课文)自由读课文。(指名读)
3.在这篇课文里,你最喜欢那些词语?请用笔画出来,并读一读这些词语。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
4.师生交叉读文、拍手练读文、分组竞赛读文。5.谁能试着背一背。(指名背、男女分背、齐背)
多种活泼的形式读,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由读到背,不仅提高读书能力,又丰富了自己的积累。
四、拓展活动,课外延伸
1.出示课后“我会读”: 指名读,齐读。说说它的意思。
2.请你学着文中的样子,也出几个对子让小伙伴对一对,实在对不上你可以帮助他。拓展延伸,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树立了大语文观。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短、对、冷、淡、情、热”: 引导学生认读。
2.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 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3.教师范写,重点提示:
“短、对”二字,只是左边略微窄于右边;而“冷、淡、情”三字,左边就明显地窄于右边。“冷”是两点水旁、“淡”是三点水旁。“热”字中间的一点不能丢掉。
4.学生描红,练习。5.同桌互评。6.教师发现问题相机引导,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
鲁教版——墨池记教案 篇7
《风筝》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丫杈()憔悴()模样()嫌恶()可鄙()什物()惊惶()瑟缩()惩罚()虐杀()宽恕()苦心孤诣()堕()蜈蚣()伶仃()
2、多音字注音
凶恶()
恶恶心()
嫌恶()
什物()劳模()
什模
什么()模样()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丫杈:
伶仃:
瑟缩:
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
4、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展示预习情况
3、认真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三、点拨讲解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
四、练习测评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丫杈()嫌恶()笑柄()苦心孤诣()
2、解释下列词语
瑟缩
苦心孤诣
3、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巩固本课的基础知识
2、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课后认真阅读,注意朗读重音。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本节课我们继续深层的探究文章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展示预习情况
3、阅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读1-2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合作交流
读3-4段,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第一组)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3.朗读
(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
(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
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
读5-8段,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第二组)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4.核心问题探讨:
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读9-12段,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第三组)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3.小结二: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情结--悲哀。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遣责意味。
4.试着饱含情感地配乐朗读这部分。
三、点拨讲解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四、练习测评
整篇文章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
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
五、布置作业
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
2.有关天性的名言。
3.说话训练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参考答案:
二、1、不是2、线索3、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4、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顺序、倒序、插叙
三、1、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第二课时
1、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沉重的
4、核心问题探讨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1、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参考答案:
二、1、不是2、线索3、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4、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顺序、倒序、插叙
三、1、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第二课时
1、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沉重的
4、核心问题探讨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1、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鲁教版语文美丽的小路教学教案 篇8
1、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屋、旁、鲜、堆、积、干、净、洗、澡”10个生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4个左右结构的字“推”、“堆”、“洗”、“净”。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能根据句子的标点,读出不同的语气。
3、懂得爱护环境,保持环境整洁,人人有责;整洁美好的环境能让人们心情舒畅。
4、能观察自己家周围的环境,并仿照课文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结合课文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句子的标点读出不同的语气。
教学难点:
能根据句子的标点读出不同的语气。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想象说话
1、出示课题:美丽的小路
齐读
2、小朋友,你来猜猜看,这会是一条怎样美丽的小路呢?请学生想象说话。
说明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发挥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来说话,为孩子口语表达创设情景。同时也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3、小朋友们说得可真好,那么书上究竟是怎样来描写这一条美丽的小路的呢?让我们来听听课文的1----3节。
二、学习课文1----3节
1、边看多媒体边听课文录音1----3节
(1)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美丽的小路?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2)学生交流
指导朗读第一小节:师范读→指名读→打擂读
说明
对于“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等词要读重音,通过反复的朗读来体会小路的美丽。
(3)师引读:这么美的小路,兔姑娘看见了说……鹿先生看见了说……
(4)指导朗读句子“啊,多美的小路啊!”(读出赞美的语气)
2、学习生字“屋、旁、鲜”
(1)谁已经和这三个字宝宝交上好朋友了?
(2)学生交流
“屋”:整体认读音节;“旁”:同“傍”作比较;“鲜”:编顺口溜鱼羊鲜
3、齐读课文1----3节
(说明:这篇课文可以分为“美丽的小路→小路变脏了→小路又变美了”这三层进行教学,而10个生字也可以穿插其中进行分散学习。因为学生一次次读句子、读课文的过程,也是对这些生字认知的过程。反复认知后在对该段中出现的生字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记忆。)
三、学习课文4----7节
过渡:这么美的小路,朋友们都喜欢在这里散散步、说说话。可是有一天,美丽的小路变了,它变成什么样了呢?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4----7。
1、老师读课文4----7
(1)学生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如果你走在这条路上,你会怎么样呢?
过渡:那么,兔姑娘、鹿先生和鸭先生又有什么表现呢?请小朋友们自己来读读课文的4----7。
2、学生自由读4----7
思考:兔姑娘、鹿先生和鸭先生有什么表现呢?它们又是怎么说的呢?
3、全班交流
(1)指导朗读句子“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①看见美丽的小路变得这么脏,你心情怎样?
②指名用生气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
③齐读。
(2)指导朗读句子“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
①师引读:兔姑娘走过小路说……鹿姑娘走过小路说……
②指导朗读句子“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
看看句子后是什么标点,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读出疑惑的语气)
③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3)指导朗读句子“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
①鸭先生说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句子“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
看看句子后是什么标点,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③指名读→男女赛读→齐读
(说明:根据标点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是这篇课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因此在教学4----7节时,可以以此为突破点,重点进行这几句话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丽的小路变脏了,是大家乱扔垃圾、破坏环境造成的。从而做到在读中理解,在理解后读得更有感情。)
4、学习生字“堆、积”
(1)讨论: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堆、积”
(2)反馈交流
5、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4----7节
四、学习课文第8节
过渡:那么大家是怎样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的呢?
1、听录音第8节
(1)听录音,思考:大家是怎样做的?
(2)全班交流(抓住几个动词)
2、自由读第8节
想象:这条美丽的小路以后会怎样呢?
3、 学习生字“推、干、净、洗、澡”
(1)认读生字竞赛: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生字,说出自己识字的方法。
字形比较 :“堆----推”、 “澡----操”; “净”注意后鼻音; 洗可用加部首的方法等。
(2)书写指导:堆、推
(说明:学生由于课外阅读,识字量不太均衡。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识字量大的孩子充当小老师,不再觉得识字枯燥无趣,识字量小的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认读,也不至于丧失信心。所以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五、复习生字,齐读全文
1、比比谁的眼睛亮:抢读生字
2、游戏:字词对对碰
3、齐读全文
思考: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4、全班交流
5、说一说:你家周围的小路是怎样的?你怎么做才能使它一直美丽?
鲁教版——墨池记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到古生物博物馆去参观参观,想吗?你们瞧,这就是上海的古生物博物馆,咱们进去看看吧!(课件播放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三叶虫化石,始祖鸟化石)
2.谁能说说刚才你看到的这些古生物都可以称为什么呢?刚才我们看到的都叫“化石”。板书“化石”。
3.知道什么是化石吗?不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就有一句话向我们传达了有关化石的信息,赶紧打开课文读一读。
找到了吗?指名回答并课件出示“在博物馆里,我们观看一块块化石,就能看到亿万年前的动物、植物。”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话,你知道化石是怎么样的呀?(很久很久以前的、动物和植物变成的。)
小结:是呀,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和植物,它们死后,遗体被埋入地层,经过亿万年的演变,逐渐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这就是化石。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古老的生物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活到现在,它们就成了特殊的化石,科学家称之为“活化石”板书“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呢?咱们赶紧打开书本来读一读吧,注意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了。(生读师巡视)
2.指名回答并板书: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3.小朋友真了不起,第一次读课文就能把最重要的信息给整理出来。
那课文里的生字词能读好吗?由扶到放,认读生字
(三)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
1、带拼音自由读,请几位小老师领读,其他同学跟读。
2、生汇报难读字音,按读音归类齐读.翘舌音:珍、肉、史平舌音:孙 前鼻音:珍、孙、轻声:熟悉、核桃。
词语朋友读读看。
1、去掉拼音后开火车同桌齐读生词。
2、生汇报难读懂的词语。
【出示预设:珍贵或者灭绝、稀有】谁能说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
小结:我们平时可以用近义词帮助我们理解词语。那么灭绝、稀有这两个词的反义词谁知道?
三、细读段落,了解“银杏树”
(一)体会银杏树成为活化石的原因
1、【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找出银杏树成为活化石的句子。【出示: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
2、齐读句子,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它是活化石?【板书:几亿年前】
几亿年前,离我们多么遥远啊!那时的地球植物稀少,天上一只鸟都没有,连恐龙都还没有出现呢!但银杏树已经生活在地球上。它是多么古老的树种啊!(强调重读“几亿年前”)指名读,齐读。
【板书:十分珍贵】
银杏树真的十分珍贵。老师在《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知道一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树已经和恐龙一样遍布世界各地。后来,绝大部分银杏树像恐龙一样灭绝了。现在,只在我国部分地区保存下来一点点,成为了稀世之宝。多珍贵的银杏树啊!个读,齐读。
3、多么古老、多么珍贵的银杏树啊!我们再来读读。
(二)了解银杏树独特的树叶
这珍贵的银杏树,长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银杏树样子的句子。生汇报。【出示: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1、理解“辨认” 【出示:许多树叶图片】哪一片是银杏叶?为什么?能从这么多叶子中找出银杏叶,说明了银杏叶很容易——【出示:辨认】。齐读。
2、运用量词重叠的用法
(1)因为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所以很容易辨认。【出示:一片片、一把把】,它和【出示:一片、一把】有什么不一样?那还可以说一片片什么?一把把什么?
(2)留意一下我们的周围,除了这些量词,你还会说别的吗?【出示:课后的练习并拓展】
3、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多美的银杏叶啊!【出示: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三)了解银杏树寿命长的特点
1、刚才我们了解了银杏树成为活化石的原因,以及它的样子。那么这段话还讲了什么? 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句子: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侯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树”。】
(1)理解“公孙树”,反复品读。
如果,我们现在种下一棵银杏树,那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奶奶,我们才能吃到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树。我们一起来读读。
银杏树要等到大家全都老了的时候,才能吃上它的果子。难怪说它长得——【出示:慢极了】。再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它生长的速度慢。
(2)认识果实——白果(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银杏树除了这个公孙树这个奇怪的名字,它还有个名字叫做——【出示:白果树】。这是因为银杏树的果子叫白果。【出示:白果图片】看,这就是白果,吃过吗?它不仅可以吃,还是一种可以治病救人的药呢!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亿万年前的银杏树,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了现在。所以,科学家把它叫做“活化石”。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认识大熊猫、中华鲟这两种活化石。
2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字谜:1.花儿失去了小草。(化)
2.口袋没有底。(代)】
2、教学书写【出示:“化”、“代” 】
(1)火眼金睛的你们,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同点呢?(两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代”的第四笔是“斜钩”。)(2)【出示:动态笔顺】生跟着书空。
(3)学生写字(描一个,写一个),师巡视评议。
板书设计:
银杏树
亿万年
珍贵
33.活化石
大熊猫
小学语文鲁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10
知识目标
学会8个生字,5个认读字。能正确读写9个词语。认识“牛字旁”,学习新笔画“竖折撇”。
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能读出疑问句的语气。能写出一句问话,并正确使用问号。
情感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法布尔对生物的好奇心,产生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你们还知道哪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吗?给同学们讲讲。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小法布尔好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3遍,注意读准字音。
2、互相读,评议。
3、再读读,读得更流利。
4、指名读,评议。
三、了解课文内容。
1、读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村里什么样儿?读读。
3、读2、3自然段,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4、用书上的话或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儿。
5、读这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
6、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想象力丰富。
7、你应该向他学习些什么呢?
8、到底是什么声音?
9、介绍纺织娘。
10、读最后一段,想:为什么他能成为世界有名的昆虫学家。
四、感悟。
1、读课文,注意读好问句。
2、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拼音:d sh j l w ch y in an eng ing
2、旧字:牛去几立日是生忽
3、认识新笔画“竖折撇”。
4、认识新偏旁“牛”。
二、识字。
1、识字“事”。
A、读拼音。
B、讲解笔画。
C、组词语。事情、事物
D、讲解字的结构。
E、指导书写。
2、识字“物”。
A、读拼音。
B、讲解笔画。
C、组词语。事物、物品
D、讲解字的结构。
E、指导书写。
3、识字“利”。
A、读拼音。
B、讲解笔画。
C、组词语。利用、胜利
D、讲解字的结构。
E、指导书写。
三、自主学习。
1、自学其余生字。
2、信息反馈。
3、指导书写。
4、互相检查。
四、巩固。
1、读生字及认读字。
鲁教版——墨池记教案 篇11
【设计说明】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景抒情散文中的佳作。作品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公开叛变而归于失败,全国上下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作为一个有正义感、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朱自清的内心充满着苦闷和彷徨。而本文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在特定时代情境下的苦闷与哀愁。这篇散文在教学上有三个重点:一个是领会作品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在作者笔下无论是那田田的荷叶、朵朵的荷花、缕缕的清香、溶溶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微微的风、淡淡的云,还是荷塘四周隐隐约约的山、高高低低的树等,都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呈现出一派和谐、幽静、静谧的气象,真正做到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二是学习景物描写的细腻生动。这篇散文无论是写荷塘中的叶、花、香,还是写月色的云、光、影,都极其细腻,宛如一幅工笔画。同时,作者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将读者带入到优美的意境中去。三是感受语言的清新优美。本文用语准确生动,遣词造句生动传神。【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熟读课文 积累词语 背诵课文4、5、6段 技能目标
1、课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品味本文清新的语言
3、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课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背景资讯
本文写于1927年,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国共分裂后,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令他震惊不已,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后,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他也不能像那些激进知识分子,从此便踏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以暴制暴”的武装斗争为内容的政治革命道路。他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自然便会发出“踯躅计行程,嘶骢何处行”的感喟了。《荷》正反映了这种苦闷。
二、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
1、找出表示作者行踪、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教师明确: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4、5、6段未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情,但通过作者对荷塘、月色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在优美景色中而忘记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2、讨论思考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是全篇的“文眼’,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因为从一开篇,作者就给整篇文章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这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
(2)“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暂得片刻自由的作者,心中充满放松感,立刻就沉浸在了荷塘月色中。正是因为心绪宁静,所以作者用心感受着这片脱离于人世的仙界。一是因为独处,一是因为自然,这两样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作者眼中心中独一无二的荷塘。作者怀着自由和轻松的心情,看到的荷塘,荷叶,荷花,荷波,流水无一不美,无一不深情款款,有着美人的身姿,在微风中散发着幽幽清香,在微风中颤动,此情此景,如何不让人陶醉啊!作者对荷塘的描写之细腻,对荷叶,荷花等的体察之深,尤其对荷香的感受和描摹,足可见出作者此时的心情之幽静,而且充满了文人笔下的诗情画意,读者自然也为这样的一种画境所化,如同身在其中了。
(3)“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情感发生了变化? 但”字笔锋陡转,蝉蛙的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收放自如。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3、分析探讨:作者在这一片荷塘月色完全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没有。首先看“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的“且”字;再看,当他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第三,“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这些都能说明,这安宁只是暂时的,因为,现实是很难改变的,因此,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
4、总结 由此,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作者才夜游荷塘,去寻找宁静。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所以,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可概括如下: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宁静。
三、深化拓展
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
这可能永远是个迷。但是,正因为这是个迷,所以,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才能魅力永存。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作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4、5、6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讨论:
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明确:
2、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教师明确:
3.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明确:
4、探讨: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
运用了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波凝碧,流动很快,像闪电般;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明确: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比拟不仅使描画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作用。如“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则有不见风,而风自空穴来的效果;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句,写出了叶子和水互动——含情脉脉,风姿绰约的情态。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的不同。
本体--花香(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相似点:微风之馨香(时有时无,持续不断)一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细柔飘忽,婉转渺茫)
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且奇趣无穷。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这就是运用了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这种修辞手法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通感也叫移觉。
举例强化对通感的认识。如: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
三、咀嚼品味语言
解语言的需要咀嚼品味。所谓“咀嚼品味”,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 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
2、.“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 “”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
教师总结: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
四、布置作业:以“校园的色彩”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教学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很多名家讲过公开课,我也多次听过公开课。但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个问题深深的困扰了我,那就是:朱先生将日日走过的普普通通的荷塘描绘地美妙如斯梦幻如斯,一次又一次我能被她深深地打动,而我的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却总不能深入进去,他们能够读出朱先生笔下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味道,而对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却时感隔膜,体会不出荷塘月色的美到底在什么地方。直到有一次上课,我不经意地叫起一位学生让他谈一下对荷塘月色的理解。他并不算一位好学生,是搞音乐专长的,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他说:“老师,能不能这样来理解,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以我对音乐的直觉,荷塘月色本身就是一首格调高远、旋律优美的乐曲,正如阿炳的《二泉映月》,既有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心酸,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追求。” 这位很少被提问到的学生的回答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几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我不能说这种理解完全对,但他以更直观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也让我的学生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理解了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
【鲁教版——墨池记教案】推荐阅读:
鲁教版语文教案10-27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05-18
六年级语文上册《繁星》教案鲁教版06-21
鲁教版七年级思品下册教案09-21
《墨池记》鉴赏05-27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