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鉴赏

2024-05-27

《墨池记》鉴赏(精选7篇)

《墨池记》鉴赏 篇1

盐城市第一中学(北校区)2006级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5)

专题三 杂 记

墨池记

曾巩

编写:卞建容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二、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1)曾巩简介

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文学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二年进士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2)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二)文章简析

本文是作者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之请而写的一篇叙记。文章先由墨池的传闻推出王羲之书法系由苦练造就的结论,然后引申到为学修身要靠后天的勤奋深造的普遍道理。学习不能依赖天赋,必须刻苦努力,专心致志,曾巩这里的学习,并非单指学习方法,主要指的是道德的提高和深造。

(三)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1-2节):首先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天成,而 盐城市第一中学(北校区)2006级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5)

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旨大,发人深省。

第二部分(第3节):交代作“记”的缘由,讽喻宣扬不当。

第三部分(第4节):交代写作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四)文史知识(1)“三不朽”思想

曾巩“重德”意识,源于儒家的“三不朽”思想,《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世就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三者之中,立德最难,立功其次,立言最易。立德者,以德为为天下倡也,古之尧舜,为天下之立德者也;立功者,以功为天下利也,古之文、武周公,为世道之立功以利百姓者也。立言者,著其说以导乎后人也,古之孔孟,著其书为后世所学者也。而三者俱为圣者也。(2)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三、文言知识归纳

1、正字音

徜徉()()恣肆()()楹间()洼然()......岌然()窈然()商贾()涵煦()....啮食()畎亩()阿附()湍急()....滃然()蘖而殇()()有恃无恐()刬削().....

2、通假字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2)刬削消磨 ..

3、古今异义

(1)临池学书,池水尽黑(2)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3)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4)强之以为山 ....(5)魁岸踞肆,意气端重(6)修既治滁之明年 ....(7)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

4、重点实虚词

(1)临池学书(2)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3)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5)言必信,行必果(6)低眉信手续续弹 . 盐城市第一中学(北校区)2006级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5)

(7)有池洼然而方以长(8)而尝极东方,出沧海 ..(9)岂其徜徉肆恣 ..(10)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11)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

.(12)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

5、词类活用

(1)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2)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 ..(3)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4)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

6、特殊句式

(1)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2)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3)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4)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5)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6)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7)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06年高考湖南卷)

《湖南文征》序 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吾爱恶悲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非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 盐城市第一中学(北校区)2006级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5)

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棋于择术之道欤!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年龄 . 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陈:陈述 . C.间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 .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1)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译文: 盐城市第一中学(北校区)2006级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5)

《墨池记》答案

四、文言文答案

1.C 解析)间:偶尔

2.B 解析)A介词;助词。B均为介词,用。C表承接;表并列。D介词;连词。3.D 解析)只是用这个例子说明了湖南出人才 4. D 解析)客观原因错误,这应该是主观因素 5.(1)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2)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3)这部文集所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湘潭的罗研生,把他所编写的《湖南文征》一百九十卷给我看,嘱咐我为它写序。国藩非常的浅陋,牙齿又日益的衰败,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我私下听说古代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标准的。《易》、《书》、《诗》、《仪礼》、《春秋》这些经书,他们的体例形势语言,竞没有一个宇沿袭。就是周朝秦朝的诸予散文,也各自有自己的体例。拿着这个衡量那个,画与金玉和花卉草木是不同类的东西,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的。后来的人本来不会写文章,勉强获取古人所造来摹写仿照他,于是有相合的地方也有背离的地方,于是用标准无标准命名它们。假若人们

不等待摹写仿照,那么人们各自在已具有了自然形成于心的文章,大概有两种情况:说理,抒情。这个方面每个人都本来就具有。就我所知道的道理,用笔写成书流传于世,抒发我喜爱憎恶悲伤高兴的情感,就拿缀辞来表达它,就像剖开肝肺陈列成书简书册。这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文章。性情敦实憨厚者i模仿能做这件事。而那些意思的澡浅用笔的好与坏,就相差十万百千的距离而没有尽头。在群经之外,诸予百家著述文字,大概有略微的胜利。凭借道理胜出的人,多阐发幽深极端的语言,但是它的弊端在于猛烈而失去内里;凭借情感取胜的,大多是缠绵悱恻感人的语言,它的弊病在于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从东汉到隋朝,丈人秀士,大多意思不简单行文,词藻多华丽的语言。就是议论大的政事,考证大的礼仪,也每次都用排比句连缀成文,偶尔有美好的语言,经过唐代也没有改变„„

湖南这个地方,北边靠着大江,南边迫近五岭,西边连接着黔蜀,大批的树苗被革除,大概也因为是山国荒芜僻静的低垂的地方吧。然而周朝的末年,屈原从这儿出现,《离骚》中的文章成为后代抒发情的鼻祖。到了来世,周于又在这个地方出现,创作了《太极图说》、《通书》,成为后世说理文的鼻祖。两个贤能的人,都没有继承前人的传统,创立了成就高的好文。往上,和《诗经》、《周易》相同的气势,往下百代的人才都不能超出他们的范围。何况湖南后起沾染了流传下来的气势呢?这部文集所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善于抒情的,大概十分之四;而且骈体也很有文采,不说标准而标准没有紊乱。只有考据的文章搜集的很少。前代哲人倡导的不固定,后代人羡慕的也少。研究罗研生的学作,考核《说文》来彻底推求透辟肯定的解诂。注释《禹贡》来明晰地理情况,本来就是要深入明白考据家的学说。而且论只是崇尚体例要点,不崇尚广泛的引用,获取别人的长处而不要沉溺于他们偏颇的地方,这就像君子下棋选择方法的道理一样啊!

《墨池记》鉴赏 篇2

1.按拼音填写汉字, 将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按要求填空。

(1) 本文小结作者学习生涯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作者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 主要有哪两方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讨与思考

6.你怎样看待作者的学习态度和尊师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墨池记

曾巩

临川之城东, 有地隐然而高, 以临于溪, 曰新城。新城之上,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 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此为其故迹, 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而尝极东方, 出沧海, 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有徜徉肆恣, 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 晚乃善, 则其所能,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 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 恐其不章也,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 岂爱人之善, 虽一能不以废, 而因以及乎其迹耶?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耶?夫人之有一能, 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 曾巩记。

拓展练习

7.按拼音填写汉字, 并将加点字注音。

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9.选出下列句子表述不正确的4一项。 ()

A.本文记事为次, 说4理4为4主;记叙是手段, 说理是目的。但记叙与议论浑然一体, 而不是先记叙而后议论。

B.记, 是古代一种文体。它既可记人、记事, 又可议论、抒情。

C.本文通过记墨池, 指出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

D.本文是强调人们应当像王羲之那样刻苦学习, 而没有要求人们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比较分析

10.此文与《送东阳马生序》的写作目的是否相同?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内容到形式谈一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之窗

穿壁引光与佣作读书

葛洪

匡衡字稚圭, 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 家富多书, 衡乃与其佣作, 而不求偿。主人怪, 问衡, 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 资给以书, 遂成大学。衡能说《诗》, 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 匡鼎来。匡说《诗》, 解人颐。”鼎, 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

(《西京杂记》卷二)

参考答案:

1.既加冠, 吒咄 (duT) , 俟其欣悦, 烨然负箧 (qiF) 曳屣, 皲裂, 媵人。

2. (1) 致:得到。 (2) 走:跑, 稍:略微。 (3) 患:担心, 硕:大。 (4) 衾:被子。 (5) 被, 同“披”, 腰:腰佩, 腰用作动词。 (6) :旧絮, 敝:破。

3. (1) “勤且艰”。 (2) 对比手法。

4.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5.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 读来更觉亲切。

6.略。

7.洼然, 强以仕, 徜徉 (yWng) 。

8.A。

9.D。

10.其写作目的是相同的。《送东阳马生序》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墨池记》的主旨也是勉励生员 (学生) 专心致志, 努力上进。

《墨池记》导读 篇3

文章开头,作者从大处落笔,以省俭的笔墨,根据荀伯子《临川记》所云,概括了墨池的地理位置、环境面貌:“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又根据王羲之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指出墨池得名的由来。这样扼要的介绍,给人留下了清晰的整体印象。

其实,对于前人记载临川墨池,作者用略带疑问的语气点到即止、轻轻带过,然后采取了姑妄信之的态度,用“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岂信然邪”等语表示了这种质疑态度。因本文的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为池考证,所以皆略而未提。文辞之简约,可谓惜墨如金。对于墨池的记叙,要言不烦,却铺设了通向议论的轨道。文章这样开启,显示出作者的目光不是落在墨池的位置、形状的介绍上,而着意在考查、探索“池水尽黑”的本源上,为下文议论作了张本。

接着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离官场的一段生活经历。据《晋书》记载:骠骑将军王述,少时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述为扬州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属。后王述检察会稽郡刑改,羲之以之为耻,遂称病去职,并于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出来做官。对于王羲之的这一段经历,作者只以”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一语带过,略予交代,随之追述了王羲之随意漫游,纵情山水的行踪:“尝极东方,出沧海”。正是这样的经历,使他眼界大开,“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他完全沉浸在自己对书法艺术至高境界的追求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岂有徜徉恣肆,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岂…又…邪”强烈的反诘语气,意思是说王羲之哪有闲情逸致到这里来逍遥遨游来玩乐呢?

我们知道,王羲之七岁便开始学习书法,从小天资聪颖,好学善思。从“东床快婿”的美誉中,我们看到一个连对婚姻大事也任其自然的王羲之,他不可能“徜徉恣肆”,他完全致力于书法艺术,王羲之经过不断勤学苦练,终究练就了一手好字。他站在当时书法革新运动最前列,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到南朝时,他的书艺可以和东汉书法家张芝媲美,写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有云,矫若惊龙”,风靡一时,朝野流传,成为一代大家。

“又尝自休于此邪”一语,从结构上讲用了设问,肯定了王羲之曾在临川学书,既与上文墨池挂了钩,又为下文议论提供了依据。随后,在记的基础上转为议:“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王羲之晚年己与“草圣”张芝并驾齐驱,羲之书法所以“善”的根本原因,就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至此进一步说明了锲而不舍、刻苦学习的重要性。“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这一设问告诉我们,后世没有人能达到王羲之这样的成就,那是因为不如王羲之那样勤奋努力刻苦学习的缘故啊!

接着作者又循意生发,进一步议论学习的功夫一点都不能少,而在道德方面要达到很高的成就更应该注意磨练。他说:“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由书法艺术引申到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指出“深造道德”,刻苦学习的品质也是不可少的。就这样,正面立论,反面申说,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当然,这里作者把书艺跟深造道德分开,暴露了他对“文”“道”关系的理解不足。

作者对题旨的开拓并未就此止步。在简略记叙州学教授王盛向他索文的经过以后,文章再度转入议论:“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作者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他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把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也一并重视起来吗?难道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这虽是对王君用心的推测,实则是作者写记的良苦用心啊!

接着,又随物赋意推而广之,进一步议论道:“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这一句的意思是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推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作者由王羲之的善书法推及到“仁人庄士”的教化德行,勉励人们不仅要有“一能”,更要刻苦学习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从而把文意又引深一层。从书法推及风节品德,从具体的书法家推及到更广泛的仁人志士,又以“何如哉!”煞尾,作者不把原意说破,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回味,言外之意是“那就一定更加受人尊敬了!”这种含蓄产生了意在言外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这里是从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立论的。两点推论极为自然,表现了曾巩站得高看得远,思路开阔,超群不凡。

这两层意思不仅由小及大,从前者推出后者,顺理成章;从讲书法到讲道德,从怀念书法家到追尚先德,都紧扣题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墨池旧址“今为州学舍”;本文又是作者应“教授王君”的请求,王的目的又是“勉其学者”,重点是一个“勉”字。因此,从学习书法到推崇道德风节,自然是勉励生员们的应有内容。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精力自致”,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加强学习,是一篇意味深长的劝学篇。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取得事业成就所具有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借物言道,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别致,文情并茂,是一篇优秀的说理散文。

本文构思上以小见大。作者由墨池的一个传说引发出学习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养;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到“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必将永远影响后世。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文章紧扣“墨池”这个中心,通过具体实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中心突出,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文章前呼后应,记事议论紧密结合。本文的主旨在借物言道,所以第一段记叙墨池的地理位置及有关传说均略写,为后文议论作了铺垫,重点突出第二段说理部分。如第一段的“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就是与后文“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相呼应的。第二段“况欲深造道德者邪?”与第三段“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相互应照。而第一段提出“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也与第三段的王先生“恐其不章”、“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等呼应。

文中第一段记叙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第二段记他“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是和紧接其后的议论“羲之之书晚乃善”、“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有紧密的因果关联。由于他“精力自致”,才使后人“欲推其事”。总之,由记叙转到议论照应得紧,显得十分自然。然作者仅以“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就将羲之临池苦练基本功的精神刻画了出来。“晚乃善”、“精力自致”,“非天成”和“深造道德”都恰如其分、非常简洁而又准确地表明了王羲之取得书法的高深造诣的根本原因,使人一目了然。文笔简练犀利,风格朴实。

文中运用了不少的设问句,于委婉含蓄中寓发人深思的无穷意趣。如“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此处用设问推测的语气,指出王羲之曾到过临川,间接解释了临川城东为什么会留下墨池遗迹的原因,补充说明了临川墨池的来历。再如“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用此设问,推究王盛良苦用心,同时也表明作者写这篇“记”的深意是不仅仅重视遗迹,更重要的是“劝其学者”勤学苦练,以成大器。

墨池记 篇4

一、文章主旨

文章从记述墨地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二、结构内容

《墨池记》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明作记原由。由此,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意宏,发人深省。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作“记”缘由,讽谕宣扬不当。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的写作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三、以小见大的构思

这是一篇杂记,作者由墨地的一个传说,引发出学习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养;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必将永远影响后世。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本文题目不大,但文章紧扣“墨池”这个中心,通过王羲之墨池的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四、鲜明突出的中心

本文是一篇杂记,但杂而不乱。结构严谨,章法细密,条理分明,层层相生。文章先由墨池故迹推出人的能力是靠“以精力自致”,并非“天成”的结论,再从学不可少,推出要深造道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后又从王教授求文想到“虽一能不以废”,又从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出“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后世影响会更大。文章边叙边议,层层生发,纵横开合,曲折尽意。如关于王羲之的墨池,大概在当时就已不止一处,作者既为临川墨池作记,据此考据一番,也是符合“记”这种体裁的写法的。但是作者只用“岂信然邪”一笔带过,不去节外生枝,而是顺此引导人们去推究王羲之是否只是在“倘佯肆恣”之余才练习书法的,然后一语破的地说明道理。从全文看来,记事是次、是略,说理是主、是洋。道理虽然因事而发,但说理是目的,记事是手段,这样安排结构,文章的主题显得鲜明突出。

五、平实含蓄的语言

《墨池记》是曾巩杂记中的佳作,也是他散文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其文从容平实、委婉严谨的风格特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沈德潜评此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语言精练自然,笔调委婉有致。一篇不足四百字的短文,有叙事,有议论,内容丰富,得益于其语言之精练;文章不重辞藻雕饰,显示出平实、自然的作风;多用诘问语气,但却不大声色,多以测度语气出之,给人纡徐从容,一唱三叹之感,使得文章亦婉转含蓄,富有启发性。

六、设问句的运用

本文中运用了不少的设问句,于委婉含蓄中,富有发人深思的无穷意趣。如:岂有消样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莫非他在随心所欲、纵情漫游途中,在这临川歇息,停留过吗?)此处用设问推测的语气,指出他曾到临川一带,也就是间接解释了临川城东为什么会留下墨他遗迹的原因,补充说明了临川墨池的来历。再如:“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我推测王君的心意,难道是由于他喜爱别人的长处,即使只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不闻,因而连他的遗迹也一并重视吗?)用此设问,推究王盛良苦用心,同时也表明作者写这篇“记”的深意所在--不仅仅重视遗迹,而更重要的是“劝其学者”勤学苦练以成大器。

七、教学方法建议

1.文章名为《墨池记》,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单在状写墨池,而是意在劝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内容讲给学生听,以增强学习兴趣。

3.在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再找一些勤学苦练的古代故事在班里交流,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一、明确目标

疏通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三、字词学习

1.字词注音。(略)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3.完成书后练习二。

4.解释虚词。(略)

四、讨论分析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3.画出文中的设问句,诵读体会设问句在杂文中的作用。

五、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结果,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可让学生再找像王羲之这样的例子再联系自己谈一谈。

《墨池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意义:

徜徉(chángyáng):随意漫游。

肆恣(zì):放纵、任情。

于楹间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

故迹:旧迹。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

以临于溪:居高视下。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比喻句,并反复诵读,

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诗词英译曾巩墨池记 篇6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There is a terrace concealed from view east of the city of Linchuan. It juts out onto a brook and is known as Xincheng. On top of Xincheng is a pond, which is deep and rectangular in shape and which, according to the Chronicles of Linchuan, by Xun Bozi, bore the name of “Wang Xizhi’s Ink Pond.” As he admired Zhang Zhi, Xizhi followed his example by practicing calligraphy on the banks of the pond until the water became wholly black. It is said that here is the site of the old pond. Can it be the truth?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岳阳楼记文学背景鉴赏 篇7

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它们的出名,应该说与题咏它们的诗文有关。在所有题咏它们的诗文中,黄鹤楼以崔灏的诗《黄鹤楼》,滕王阁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并诗》,岳阳楼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最负盛名。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觉得这不朽之盛事倒是说得十分恰切。譬如这三座名楼,之所以千古闻名,是因为有这些广为流传的歌咏它们的诗文。

它们作为名胜古迹,正如雨果所说的: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因为它们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艺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这是先祖留给后人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后人理应好好地珍惜和爱护,否则,就是不孝。如果像如同楚霸王烧阿房宫,英法联军烧圆明园,那他就是历史的罪人,。

滕子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由此可知,滕子京是被贬谪到这里来的。这对他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愤懑、落寞、抑郁、忧伤、痛苦等等情感郁结于心头,自然是无法排遣的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深谙其中三味,他在诗中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其实还可用李清照的一句词来形容: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滕子京贬谪巴陵,虽然愤郁颇见辞色,不过,他在这种心境之下,重修岳阳楼,是想以张说为表率,于土木之中,以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证者不为久,文字非有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请诸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并寄好友范仲淹。

适值此时,范仲淹因他施行的庆历新政失败,,由参知政事贬为邓州知州。他在接到好友的《求记书》后,便想借题发挥,将自己宏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表达出来,与友人共勉。

文章开篇只用一句话点明了滕子京被贬一事,接着对好友大加赞美。被贬谪巴陵的好友,忘怀得失,心系百姓,励精图治,仅仅一年多时间,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既是在夸将好友的才干,又蕴含有对好友的遭遇抱不平之意。

范仲淹并不是一味的恭维自己的好友,他这样写,也有自己的根据的。这可从好友重修岳阳楼得知的。

我们知道,岳阳楼作为一座名楼,它的规模肯定是比较大的,滕子京并非只是修缮一下,而是增其旧制,也就是要扩大它旧时的规模,这自然得花不少的银子,而滕子京既然拿得出这么多的银子来修岳阳楼,那就说明他将巴陵郡治理得很好的了。至于范仲淹说他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那是范仲淹把这当作对好友的希望,或者说是鼓励。

对于修岳阳楼一事,范仲淹也是很赞同的,因为这是千秋功业,就如同我们现在保护文物一样。

提到岳阳楼,就离不开洞庭湖。正因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出了这么一座名楼。范仲淹认为,巴陵的美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可是,作者在写洞庭湖时,却只是一笔带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仅这一句,可见作者恢弘的气度,宏大的胸襟,不凡的才识,不是大手笔,是写不出这势极豪雄的句子来的。

也许我们会问,作者对洞庭湖怎么只写这么一句呢?原来是前人之述备矣。他如果再写,不能超过前人,那他所写的,岂不是废话么?接下来,作者写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我们知道洞庭湖在湖南,而巫峡在重庆与湖北之间,再加上潇水与湘水,足以表明洞庭湖辐射的面积广大,南来北往的人都要经过这里。

只是在这些人中,范仲淹为什么只提及迁客骚人呢?

我们知道,在宋代,沿袭唐代的科举制度。学子们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走上仕途。而科举考试所考的体裁属诗词歌赋。所以,这些作官的,都能赋诗作文,因而这迁客骚人其实是合二为一的,他们既是迁客,又是骚人。这些人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治理国家就得靠这些人。他们此时遭贬,途经这里,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美景,他们的情感将随着洞庭美景的变化而变化。

接着作者写迁客骚人们看到的`是一幅萧瑟凄冷悲凉的景象: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在岳阳楼上,除了眼前的风浪,什么也看不见,感觉到自己也将被这风浪所吞噬。这时,从这风浪里传来虎啸猿啼的声音。那虎啸声让人心惊胆寒,惊恐万状,而猿声,是那么的凄异哀伤,让人悲从中来,泪湿衣裳。这时,想起自己遭贬谪的身世际遇,便感极而悲者矣。

接下来迁客骚人看到的是一幅明丽秀美有着诗的意境的景象:春风、丽日、蓝天、碧波、沙鸥、锦鳞、香草、兰花,如诗如画,令人陶醉;皓月照耀千里,湖水荡漾金波,清粼粼地水中躺着一硕大的白玉,恰似人间仙境,唱和的渔歌飘来,这淳朴而和美的歌声,让人喜不自胜。这时,登上岳阳楼,忘却了所有的烦恼忧愁,飘然欲仙,乘风归去,真是喜气洋洋者矣。

作者通过迁客骚人在观看两幅迥异的景象时产生出两种迥异的情感,表明人的情感是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是人之常情。

然而,有没有人会不受环境的影响呢?

有,那就是古仁人。也就是古代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是互文,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应该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禄,超越荣辱得失,如同黔娄之妻所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不禁为他们这宏大的胸襟而赞叹不已。看到这里,也许我们会想到远离红尘的和尚。古仁人与和尚是截然不同的,和尚是消极避世,古仁人是积极入世。在古仁人的心里,装着的君王和老百姓。因而,他们在朝廷做官,心里担忧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心里担忧君王。

在古代,君王和国家是划等号的。《诗经》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以他们担忧君王,其实也就是担忧国家。

像他们这样只是担忧,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行文至此,作者道出自己的远大的政治抱负: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了。

作者最后说,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其实这是在对自己的好友说的。因为既然是好友,那就应该一道的。这也就起到了对好友的鼓励与鞭策的作用。

上一篇:热成型技术为什么轻下一篇:空间解析几何期末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