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方法(共12篇)
鉴赏方法 篇1
高校美术鉴赏课是高校公共美术课的重要内容, 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与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受年龄和文化知识结构的影响, 具有很强的感悟力与理解力, 但多数大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因此, 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多制造他们与经典美术作品接触的机会, 引导他们学会美术鉴赏的方法, 让他们能自觉地感受经典美术作品中蕴含的艺术价值, 增加美感体验, 进而提高感受、认知、理解与评价的审美能力, 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
1 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类型
1.1 以鉴赏为主的美术教学类型
美术鉴赏是指运用视觉感知对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进行感受、分析、诠释和评价, 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的内容包括内容、形式、时代背景与情感等四个方面。首先, 鉴赏者要关注美术作品的内容, 其中包括题材、主题与内涵。题材通常是艺术创作者经过集中、取舍、提炼、创造而融入美术作品的事件。主题则指艺术创作者通过美术作品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而内涵则是隐含在美术作品深处的, 隐性的意义, 是不同的鉴赏者感觉到、体会到的一种认知感觉。其次, 鉴赏者要关注美术作品的形式, “美术作品的形式即艺术的表现, 是内容的存在方式, 主要包括内部形式、外部形式与形式美。”再则, 鉴赏者要关注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美术创作者生活的时代、社会状况等都决定和影响着美术作品。如荷兰画家维米尔的油画作品《称天平的女子》中女子凸出的腹部并不是怀孕, 而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将垫子穿在腹部的时尚。最后, 鉴赏者要关注这件美术作品的情感。例如, 当我们在对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进行鉴赏时, 能体会到他笔墨之间传达的博大精深的艺术精神, 感受到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传达的生命智慧。
1.2 鉴赏与表现相结合的教学类型
在进行美术鉴赏时, 面对不同的美术作品, 其鉴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在对一些形式相对简单的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进行鉴赏时, 可以边鉴赏边利用美术工具与材料进行表现。例如, 在鉴赏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的作品《蓝山, 第84号》时, 就可以使用油画棒进行临摹, 体会艺术家是如何将色点融入山形和树形的轮廓中的, 感受这幅浪漫的点彩派作品的色彩特征。
1.3 美术鉴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教学类型
美术鉴赏可以与历史、文学、戏剧等学科相结合。美术作品的诞生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一些学者可以将美术作品作为珍贵的资料来研究历史。因此, 将历史与美术作品结合起来进行鉴赏, 有益于我们考察美术风格的形成、发展与衰落。例如,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清明上河图》以长卷的形式, 生动地记录了北宋的城市风貌。这幅巨作为学者研究北宋的政治、经济提供了依据。同时, 鉴赏者结合北宋的历史鉴赏画作, 会更加深切的感受到当时的绘画水平及其历史价值。
2 美术鉴赏的方法
培养大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对美术作品作出反应, 并运用美术术语进行描述、诠释与品评是美术鉴赏的重要目的。因此, 教会学生选用适合的方法是美术鉴赏的关键所在, 下面就介绍几种美术鉴赏方法。
2.1 运用发散思维图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 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因此, 在进行美术鉴赏时利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具体做法是选择一件美术作品, 将作品中包含的信息 (历史、艺术家、风格、创作手法等) 作为发散点, 并从此发散点出发, 找到相关的关键词, 最后形成一个网状的发散思维图。例如, 在鉴赏法国19世纪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睡莲》时, 我们就可以将“年代”、“色彩”、“国家”、“艺术家”、“思想”等关键词作为发散点。例如, 艺术家—克劳德·莫奈—法国—印象派—马奈、德加—光与色。通过此方法, 大学生可以发现各个信息之间的关联, 提高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2.2 运用微博等即时分享平台进行美术鉴赏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电脑与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了, 他们已经成为了使用即时分享平台的先锋军。通过空间、博客与微博等记录心情、分享资讯。我们可以利用大学生的手机液晶屏大、像素高等特点进行美术鉴赏。具体做法是在微博中插入一件美术作品的照片, 然后号召学生都来进行阅读别人的感想并书写感想, 同时也可以转发或收藏。这种鉴赏方法的好处就在于参与面广、方便、快捷, 并且能够补充课堂教学时间短的不足。但应该注意的是, 利用这种方法鉴赏并不能代替实物鉴赏, 因此, 应尽量多的近距离接触原作。
2.3 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比较是人类对事物认知、区别的基础, 也是最常用的美术鉴赏方法。我们可以根据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有联系的美术作品进行研究, 寻找其异同, 探求其规律的方法。例如, 在鉴赏绘画作品时将中西绘画作品进行比较会发现:其一, 中国画注重表现与写意, 而油画作品则注重再现与写实;其二, 中国画的色彩较为淡雅, 更多地运用线条造型, 而油画色彩写实与厚重, 主要用色彩与光来表现;其三, 国画注重意境, 常常运用留白法, 而油画则注重表现物象, 很少用留白法;其四, 国画运动散点透视法构图, 而油画则利用焦点透视法构图, 等等。运用比较的方法, 大学生可以透视中西方绘画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了解。
2.4 运用临摹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临摹是指对绘画作品的仿制过程。虽然大学生不是专业的美术学习者, 但是选择形式、内容相对简单的经典绘画作品进行临摹, 有利于他们深入的理解作品内涵。另外, 经典绘画作品是人类宝贵的艺术遗产, 其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画面的构图、线条、色彩, 每一处都是经过艺术家深思熟虑完成的。临摹经典美术作品会使大学生了解其价值,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审美观的形成。例如, 在鉴赏新印象主义绘画作品《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时, 我们可以模拟创作过程, 了解作品的构图、明暗、层次、色彩的处理, 加深大学生对新印象主义绘画的体会。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后才能有质的飞跃, 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学习美术知识, 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 提高审美情趣, 并获得精神享受, 甚至可以缓解学习压力, 释放抑郁情绪, 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1]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鉴赏方法 篇2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点化(化用)、互文、反复、排比、双关、列锦等。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两种。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粗笔勾勒、白描工笔、诗中有画、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等。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似贬实褒、似褒实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等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1.鉴赏现当代诗歌知识储备
(1)主题: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乡下,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生活深广的蕴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2)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如徐志摩《再别剑桥》中的词句:金柳、青荇、水草、剑桥等,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诗人对剑桥的依恋之情,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
(4)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技巧
2、诗歌阅读方法
(1)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3)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
(4)推敲词句: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5)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
谈唐诗宋词鉴赏方法 篇3
【关键词】唐诗宋词 鉴赏方法
中国文学发展至今种类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如果把中国文学比作是一座春天的花园,那么,园中便有两株最耀眼最芬芳的奇葩,那便是唐诗宋词。长久以来,它们以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和独有的艺术蕴藉,使得人们不由得便要去把玩品味。
诗词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它没有什么明显的情节线索,更少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于小说戏曲来讲,即使你不了解作者,不了解成书背景,单看作品内容,你也能在是非曲直中看出个大概。但诗词就不一样了,读一遍,再读一遍,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那么,我们要怎样去鉴赏诗词呢?下面,我来说一下平时与学生一起讨论所获得的几点心得。
一、对作者的身世遭际做全面地了解是鉴赏的前提
一首诗词,便是一个作者的一段心曲,情之所至,吟而成诗。学生面对这样一声叹息,(1)没有丰厚的文学积淀。(2)没有成熟的理性思维,不会做细致的推理分析。(3)对诗词的写作技巧,意象含义知之甚少。不能凭经验解读。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诗情诗意,实为难事。所以,非得让学生了解作者本人不可。
就说辛弃疾吧。我们来看他的《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情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登临而吟词的这座亭子,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史上文人墨客赏心雅兴的地方,但辛弃疾却将这里“栏杆拍遍”,发出的是一声悲怆的呼喊。
只看词本身,没有故事,没有缘由,就是主人公的一声哀叹。让学生怎么体会?若不知道辛弃疾二十二岁时便拉起一支千人的抗金义军,便不能体会他胸中的英雄之火。若不知道辛弃疾单人独骑奔突千里擒拿贼寇,便不能感受他身上的英雄气概。辛弃疾为使抗金义军能够有所依凭,从而更好地从事抗金救亡活动,他前去向南宋小朝廷求归。若不知道这些,又怎能晓得辛弃疾那过人的胆略,怎么体会凭楼远眺的情思?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的四十年间,有二十年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被断断续续任用的二十年中,又有三十七次的频繁调动,而在他任南安扶使这样一个行政官时,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他时刻也没有忘记上战场,杀贼寇收复失地,为国捐躯,但无人理会。若不知道这些又如何体会“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的心事?也无法领悟他“将栏杆拍遍”的寂寞与痛楚。
二、鉴赏诗词要创设情景
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要想使学生沉浸于诗情之中,与作者情感融而为一,光是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还不行,因为时间隔的太远,作者的情是500年前的情,而学生的情没能回到过去,依然是21世纪的情,这该怎么办呢?
我们得感谢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有了先进的技术设备,诗词的鉴赏不再单凭语言了。我们可以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欣赏着优美的画境,一边揣摩诗句在创设的情境中,使学生自然移情。以诗画结合著称的王维的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是王维居东罔川时所创。描绘的是秋天傍晚的山居之景,是王维众多吟咏山居生活诗中最有名的一首。
这是一个秋天的傍晚,刚刚下过一场雨,“新雨后”“晚来秋”淡淡几个字,一阵清新。凉爽之气扑面而来。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这股清泉呢?光凭老师的一张嘴,不太能做到,而这个时候,多媒体设备给我们送来了这股凉爽。画面中,山色空明,树影叠翠,耳中传来清脆的鸟鸣和沙沙的风吹树叶声,这股凉爽便扑面而来。
这首诗的颔联,也是这首诗流传最广的一联。“明月松山照,清泉石上流”雨后的清新显的格外清新,皎洁的月亮从密密的松林洒下,清澈的泉水从光滑的岩石上静静淌过,泉水映着月色,发银亮的光。这一联写月光如水,是写“静”,写清泉流淌是写“动”,动静结合,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塑造了一个明净超脱的意境,而此意境是非要通过视觉才能够体会的 。
接下来的两句写山中人们的生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描写,使诗中的形象更加逼真,更富生气。这一联是非要到夜晚的江南去取景了,不然北方的孩子无论如何也是不能体会的,若不能体会作者精心描绘的景致,那么最后一联的抒情便显得突兀了。是啊,领会不到雨后空山是清新高洁的,山中的人们那样安逸自在的,又怎么能体会王维轻松愉悦的心情,又怎么能明白王维厌弃官场,归隐田园的情怀?
古诗鉴赏方法 篇4
1.知人论世, 联系作者生平、时代背景, 探求古诗的意思。“知人”就是要了解其人及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来写的。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无病呻吟, 也不是凭空而来, 都是有感而发, 因此联系作者的处境和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容。
2.找诗眼, 把握情感基调。诗眼, 就是一首诗结构上的关键字句, 它是理解这首诗的一把钥匙, 也是揭示这首诗灵魂的一扇窗户。诗眼就是诗内在思想感情的纲, 抓住这个纲, 理解全诗就会牵一发动全身。
3.抓意象, 赏画面, 品意境。所谓意象, 指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所谓意境, 指诗人描绘的客观物象与其流露的主观情感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鉴赏诗歌时, 要抓住诗中具体意象, 并对意象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 使平面文字变成立体空间, 从而感知诗歌完美的意境。
诗歌鉴赏方法 篇5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
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
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
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
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
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
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
《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
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冠华作文网)
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
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
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浅析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篇6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我国伟大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就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甚至还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个人不欢喜诗,文学趣味就低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诗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如何对一首诗进行探究性阅读,即诗歌鉴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根据平时的阅读体会,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知人论世,捕捉初感
看小说,还需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和作者所处的小环境等,读诗亦然。一首诗的鉴赏往往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等,这便是知人论世原则。通过对诗人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和写作背景了解,可以捕捉艺术初感。艺术初感很重要,这是鉴赏的第一步,也是对作品的“第一印象”,这也就为下一步的鉴赏奠定了情感基调。如庾信的《拟咏怀》诗中的一首: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庾信北移”在历史上是件大事,他不但给沉闷的北方文坛刮了一股春风,为后来隋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最先的基础,而且他的诗风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由前期的“宫体诗”的绮艳,变为后期的咏怀诗的刚健深沉、苍凉悲壮,主要描写自己的萧瑟身世与国破家亡的沉痛感慨,体现出沉痛悲凉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庾信后期的诗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投影,是他半生萧瑟的一幅画图,也是他百结愁肠的一曲悲歌,他的作品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
了解了庾信的生平经历及艺术风格的转化,对本诗的沉痛悲凉的基调便有了很好的把握。
二、推敲字句,理出意象
“推敲”一词出自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说贾岛是在一次去京城的路上,于驴上吟得这两句诗。沉吟之时撞上韩愈出巡的马队,韩愈问其缘故,立马良久,向贾岛说“敲”字比“推”字好。后用“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我们认为作诗需要“推敲”的精神,读诗也需要这种精神!鉴赏诗歌不仅要捕捉艺术初感,还需多次咀嚼,细细品尝,反复玩味。在第一步通过知人论世原则把握艺术初感,掌握情感基调之后,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通过第二阶段推敲,力争达到把握诗歌意象的目的,发现诗人深层心理,为下一步的鉴赏做好铺垫及思维上的准备。如以上庾信的《拟咏怀》在第一步捕捉艺术初感,掌握“沉痛悲凉”的感情基调之后,反复推敲,可找出以下的意象:亭障、风尘、关门、白狄、城影、黄河、秋风、寒水、晨起、帐中歌等等。
三、分析意境,探知情感
意象是解读一篇作品的突破口。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不依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依人的喜恶而发生变化。但物象一旦进入了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简言之,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也就是说,诗中的景不是一般的景,是含情的景,诗中的情不是一般的情,是景中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都缘于此。如庾信的《拟咏怀》中的前四句,描写的是塞外凄凉景色:亭障、风尘、关门、白狄、城影、黄河等,但又不是单纯写景,而是借景抒情,单是从这些“景语”的前后连缀的成分中,就可以看出“景语”已为情所化。“亭障”之前冠以“萧条”,“风尘”之前冠以“凄惨”,客观景物已明显地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感情。就连那“远”字、“多”字、“临”字、“入”字之中也包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意象是鉴赏诗歌的突破口,而诗歌鉴赏的最终目的却是追求整体的意境美。我们在解读诗歌时不要把二者割裂开来。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则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我们玩味意象,追求意境之美,才可能发现诗人的深层心理,更贴近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但是真正的鉴赏既要在作品中发现作家的深层心理,又要敢于敞开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心灵完全沉浸到作品的艺术境界里,达到对作品内容超出表面意义的理解。这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想象和联想。我们说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趋明晰,由飘忽而定型,同时借助辞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辞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辞藻和意象,一表一里,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所以我们在读诗时一个起码的要求便是“入境”地去读,要透过表面的辞藻,还原出深里的意象,通过意象抓住诗人的情感,从而达到追求整体意境美的目的。如庾信《拟咏怀》前四句中,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在与家国隔绝、羁留异域的情况下,心情是不平静的,他由那边境哨所的冷落、防御工事的废弛,只有风沙弥漫的景象,自然联想到家国、亲人,填满他胸臆的不正是丧家亡国之痛、羁留异国之悲吗?关门之外“临”着异族的疆域,自己成了“关外”之人,只有那孤城的影子“映”入黄河之中,与自己作伴,一种身世飘零的孤独之感,便会油然而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时触景伤怀,数不尽的忧虑、悲伤咬啮着他的心灵,孤独的阴影笼罩着他那充满创伤的心情。这样就更能自然而然地体会和把握本诗“沉痛悲凉”的主题和意境。
四、逻辑思维,评价判断
如果前面的一切鉴赏活动都是停留在直觉审美的层面上,那么下一步的活动便是要动用逻辑思维能力,对内容作出判断、推理和分析评价。毛泽东同志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我们无论鉴赏什么性质的文章,都要首先沉浸到作品中去,然后,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必须跳出作品来,站在另一个高度上审视作品,即审美,并且给出自己的评价,这才是正确的审美态度。我们坚决反对那种少年男子读了《红楼梦》便认为自己是贾宝玉、少女读了便认为自己是林黛玉的俗套,我们提倡的是那种“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客观评价。读诗亦然。读一首诗,首先深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去,然后必须跳出诗人的情感圈子,站在现代的高度上去欣赏评价,给出自己的观点。如评价庾信《拟咏怀》:庾诗是一组羁留北周,思念故国的抒情诗。诗人摄取了一些具有边塞异域特色的景物,组成了一幅苍凉悲壮的画卷,从中寄寓了诗人的沉痛悲凉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和思想感情。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化用典故的表现手法,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美学境界。
五、参读文论,提高能力
诗歌鉴赏还应有最后一步,那便是一个总的态度,“甘作小学生”。可参读一些优秀的文学评论来帮助理解原作,亦可和自己对作品的评价作比较,找差距,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
万事在一个“趣”。培养欣赏诗歌的趣味,提高赏析诗歌的水平。诗歌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学会欣赏诗歌,对诗歌有了浓厚的兴趣,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审美品位,完善一个人的素质修养。
古诗鉴赏方法与技巧探讨 篇7
一.注意诗词标题, 留意所给注释
在一首诗词中, 其标题往往有画龙点睛之效。题目中常常包含了诗歌类型、时间、事件、人物、地点、事物等信息, 以及告诉读者其基本内容。这样则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主题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标题中有古人名、古迹,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乌衣巷》、《金陵怀古》、陈子昂《燕昭王》等。
其次, 还应留意所给注释。这往往介绍了诗词背景等信息, 对诗词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如某考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1)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2) ,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3) , 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1) 受降城:贞观二十年, 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受降城”由此得名;一说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 (2) 回乐烽:回乐县的烽火台, 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3) 芦管:即芦笛。
(1) 该诗前两句分别以什么角度写景的?给人什么共同感受?
(2) 诗中是如何将把声音、景色及感情融为一体的?
二.弄清诗词类别, 整体把握诗词
在古诗词鉴赏时, 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弄清诗词的类别, 也就是诗词题材。在语文教材中, 诗词的类别是丰富多样的, 如田园与边塞, 怀人与送别, 叙事与写景, 登高和怀古, 咏物与抒怀, 闺怨与思想等。例如:李商隐的《咏柳》, 借秋柳表达壮志未酬之感慨;曾巩的《咏柳》, 则借春柳讽刺了猖狂得势小人。怀古诗常常借古讽今或者借古抒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即使为同一类别的诗词, 其格调也有所不同。同样的送别诗, 或含蓄, 或明朗;或低落, 或昂扬;或委婉, 或直接;或欲扬先抑, 或欲抑先扬等等, 同一“别”字, 而风情各异。如柳永《雨霖铃》与高适《别董大》。因此, 通过把握诗词题材, 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进而鉴赏诗词。
三.抓准诗词形象, 领悟作者情感
第一、分析意象色彩。如字面或暗示。不同色彩可以表达出作者不同的情感体验。冷色, 往往传递出孤寂凄凉、低沉冷漠、颓唐消极之感,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枯”、“昏”等色彩构成了一个寂寞、哀愁、惆怅的诗境;暖色, 则传递出积极向上、活泼热烈、意气风发之感。
第二、动静结合, 互相映衬而拓展诗境, 情感表达。
第三、在诗词中, 其意象有时与作者心理特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相关, 而被赋予某些特定含义。因此, 在鉴赏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考虑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从而准确理解与把握诗词。如杨柳——离别依依;菊花——高洁品质;杜鹃——哀惋、忧国志士、薄命佳人、至诚;鸿雁——信使、思乡;鸟——自由等;羌管羌笛表示思乡, 折柳表送别, 凭栏表吊古怀远等。同时, 在分析诗词意象时, 学生还需留意物和人, 景与情, 景与人, 物和情的关系。
四.分清诗词修辞, 辨别表达技巧
在古诗词中, 其修辞手法的作用与在其他文体中的作用大致相同。
修辞手法, 如夸张:突出与强调;反问:起强调作用;拟人:将事物人格化;比喻:生动、形象;巧用典故:含蓄精炼, 富有文采, 拓展内容;此外, 还有对偶、借代、衬托、互文、双关、象征、叠词等。
抒情方式分为两大类:间接抒情与直抒胸臆。而间接抒情又包含多种, 如融情于景等、借景抒情等。
表达技巧:对比与衬托、托物言志、动静结合、寓情于景、虚实相生、寓情于景、想象与联想、渲染与烘托等。而炼字也是古诗词鉴赏的一个考查点。在古诗词中, 其运用的表达技巧是最灵活、丰富的。
五.懂得知人论世, 发掘深层含义
鉴赏方法 篇8
一、关于《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
在高中部与幼师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 教学伊始, 我让广大学生首先必须明确《美术鉴赏》教学的指导思想。所谓指导思想, 就是通过教学, 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范围、性质、各门类画种的特点和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该指导思想始终贯穿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其次, 我让广大学生必须掌握《美术鉴赏》教学中的五大分类, 那就是一类为工艺美术, 二类为建筑艺术, 三类为雕塑艺术, 四类为绘画艺术, 五类为民间艺术。最后, 我让学生必须明了《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 就是在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 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二、关于《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的鉴赏方法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 我发现, 美术鉴赏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个体的审美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 首先是通过学生个体的视觉对美术形态的感知, 如美术作品中的色彩与线条, 结构与形象;其次是学生个体对美术形象的情感体验, 如徐悲鸿的奔马, 齐白石的虾虫, 李可染的墨牛, 黄胄的毛驴, 就可让学生们体验到审美的喜悦;再次是学生个体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思想的理解与评价, 如我在教学中告诉学生们, 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花, 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梅、兰、竹、菊, 而且代表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激赏的四种人格。最后是学生个体对美术作品的艺术想象与升华。我告诉学生, 鉴赏一幅傲霜斗雪的红梅,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大染缸似的贾府中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 理解了黛玉的葬花, 也就升华了黛玉的人格。
根据上述美术鉴赏过程中的审美心理过程, 我个人将鉴赏方法依次划分为四种方法:首先是形式鉴赏方法。美术作品的形式是物化或外化的东西, 可视、可感又可触, 是审美主体最早最易感知的外在形态。美术作品中不缺美, 只缺发现美的眼睛。其次是比较鉴赏方法。单个的美术作品, 如果单独欣赏, 则是一种审美感受。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鉴赏方法, 把美术作品先放在横向比较, 如将吴冠中放在他同时代的画家群中与朱德群、赵无极、黄永玉、张仃比较, 吴冠中的特点是什么, 一目了然。放在纵向的历史名家中与林凤眠、吴昌硕、任伯年、八大山人比较, 吴冠中的特点是什么, 也一目了然。再次是感悟式鉴赏方法。所谓感悟式鉴赏方法, 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感知或一种情感体验, 它是直接的、外化的、强烈的。我本人是画工笔花鸟的, 我把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高仿品拿给学生鉴赏, 学生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翎毛太好看了, 太华美了, 像照片一样, 好喜欢。但我问他们好看在哪里?学生们答不出来, 就是喜欢, 我告诉他们, 这就是感悟式鉴赏方法。最后是社会学鉴赏方法。所谓社会学鉴赏方法, 就是审美主体对美术作品形象中所蕴含的社会学内容的鉴赏, 它与美术家所处的历史时代密切相关, 如八大山人作为大明王朝的遗属王孙, 他画的水鸟总是翻着“白眼”看世界,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这类写意画表达了作为大明遗族的八大山人冷眼看大清王朝的兴起的消极出世观。
三、关于《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的兴趣教育
我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美术兴趣教育:一是美术选题激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人体艺术充满好奇与渴望, 针对这些学生们的潜意识, 我选了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掷铁饼者》, 讲男性人体的阳刚美, 也就是雕塑表现出的动态美。然后我又选了安格尔的油画《泉》, 讲女性人体的线条美、质感美和阴柔美, 也就是油画表现出的静态美。这两种人体美术作品选题, 激起了学生们空前高涨的学习兴趣。二是美术问题激趣。一幅历史名画, 往往隐藏着许多未解的历史之谜, 有谜就能激起学生们探究的兴趣。我举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例, 一幅《清明上河图》, 四次转手, 转一次手就是一个活生生甚至血淋淋的历史故事。宋入元, 汴梁之乱, 此画循形。元入明, 奸相严嵩争画, 许多文士人头落地。明入清, 末代皇帝溥仪卖画, 清之国耻也。一幅《清明上河图》, 仅摹本就有四幅, 尤以明人仇英摹本为最优, 如此问题激趣, 难怪学生们全神贯注了。三是美术活动激趣。老师讲千遍, 不如学生动手一回。在幼师部美术教学中, 我找来晋南民间工艺美术品中常见的布老虎放在讲台上, 让学生们跟我一起制作布虎, 从裁片到缝制, 眼睛, 嘴巴耳朵的粘贴, 根据材料布料的自由组合, 变化出不同形态的可爱的布虎, 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 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使学生深深爱上了美术课。四是美术故事激趣。中外美术家, 几乎人人都是故事大王, 故事一箩筐。明人江南风流才子唐伯虎, 科场失意坐冤牢, 情场得意点秋香;扬州八怪郑燮辞县官云游四海, 狗肉换画;齐白石从小木匠到大画家, 五次壮游, 五十岁独闯北平, 十年衰年变法变出一代宗师;徐悲鸿画马总是和饱满的政治热情结合在一起, 从他的马可以感到时代脉搏的跳动……这些大师故事, 都激励同学们奋发向上, 刻苦学习, 有助于学生们从大师前贤们的人品了解他们的画品, 树立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
高考诗歌鉴赏方法浅谈 篇9
一.汝果欲解诗, 真义在诗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 诗歌虽然在学生眼中高深莫测, 但其实它有自己的规律:诗人常常在题目、序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的捷径。笔者认为, 只要做好“五看”功, 读诗自然可事半功倍。
1.看作者。即知人论世, 理解诗人的简况。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 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其经历、代表作、所处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更应关注诗人的生平活动。
2.看标题。标题, 往往表明诗歌的题材, 从客观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如骆宾王的《咏蝉》, 就表明此诗为咏物质;张籍的《秋思》, 则表明此诗为思乡思亲 (行旅) 诗。
3.看序言。部分诗歌标题下有序言, 交代作诗的时间、地点、创作背景等, 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对我们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琵琶行》前的小引。
4.看注释。诗歌的注释或解释诗疑难词句 (包括典故) , 或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说明, 这些同样有助于诗歌内容的了解。
5.看题向。认真研读题干, 有助于弄清诗歌鉴赏的题型, 明确答题方向和答题模式。
二.掀开盖头明诗义
“文贵隐, 诗贵藏”, 一首诗歌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大量的形象要素和情感要素, 就要通过其外显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蕴涵深层的潜信息, 越是卓越的诗人就越注重其诗歌的内涵, 也就是说, 越优秀的诗作其内在的潜信息越多且能有机地组合。就诗歌而言, 内在信息一般不外两种:形象和情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 诗歌中所书写的对象也不外人、事、物、景、情, 但因其语言凝练, 内容又高度集中, 所以, 在字面之外隐藏着大量的人、事、物、景 (形象) 和情 (情感) , 我们称之为潜在信息。我们掌握“五明”法就可让“欲说还羞”的诗歌明朗起来。
1.明类别。诗歌分田园诗、山水诗、咏怀诗、送别诗、边塞诗、闺怨诗、禅理诗、叙事写人诗等。明确诗歌类别, 有助于明确诗歌的题材、特点和表现要点。如《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别董大》 (高适) 、《赠汪伦》 (李白) , 这是三首送别诗, 送别诗的特点 (意象) 主要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的要点是离情别恨, 深情厚谊, 激励劝勉等。
2.明形象。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化、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人物形象主要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如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李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杜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陆游等。景物形象, 如杜甫《旅夜书怀》所描绘的景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 (山川草木等) 表现主观感情的, 诗景物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 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 诗人作为主体,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事物形象, 更多为咏物诗, 往往表现出以物喻人, 托物言志的特点,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骆宾王的《咏蝉》等。
3.明情感。任何诗歌都寄托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 或忧国伤时, 或建功报国, 或思乡情人, 或伤春悲秋, 或隐逸之情, 或山水之情, 或吊古伤今, 或登高揽胜等, 明确情感, 有助于浅析硕士论文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明手法。手法既包括修辞手法, 也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对偶、设问、反问等。诗修辞手法, 容易识别, 分清其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即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起兴、虚实结合、用典、衬托、烘托、渲染、象征、抑扬, 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物抒情、托物意志等。如“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 由此而思及“年华”;“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 连用六个特写镜头, 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5.明风格。即明确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包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如李白豪放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陶渊明朴素自然, 苏轼雄健豪壮, 李清照婉约凄切等。
三.“闻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 (陆机《文赋》) 学生必须拥有相应的诗歌知识储备。调动储备法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与诗歌有关的所有知识, 完成诗歌鉴赏活动的一种方法。
1.文学知识储备
如果所鉴赏的诗歌作者是熟悉的诗人, 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陆游为例,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大都表达了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 以及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欣赏陆游的诗作, 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2.史学知识储备
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着某种共同性, 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种不同之处, 因为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从文学的角度积累史学知识, 联系史学的知识鉴赏文学作品, 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 也有助于准确欣赏诗歌。
3.诗歌知识储备
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 最主要的是要知常识。首先, 应让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派有相当清晰的认识。其次, 应让学生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诸如句法、用韵、平仄、对仗等知识。对此, 前人多有定论, 不妨让学生采用“拿来主义”。
运用文学典故是古典诗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诗歌中的典故通常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传说、小说和诗文掌故等。古典诗歌中的典故被诗人或正用或反用, 或明用或暗用。诗人臧克家说:“典故往往给今日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 ‘于今腐草无萤火, 终古垂杨有暮鸦’, 这两句诗引用了典故, 不把它们的意思弄清楚, 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因此, 我们指导学生鉴赏古典诗歌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必须查清、理通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 但查清、理通典故并不是目的, 关键是搞清作者用典的意图, 即他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 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知识储备可以利用的内容很多, 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 要勤于积累、勤于归纳、勤于总结。陆游有言“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无论学诗还是赏诗功夫都在诗外、在平时。
综上所述,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 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诗歌的特质决定了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然而,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同、艺术经验不同、思想水平不同、艺术灵感的差异, 他们在同一首诗中发现的世界也不完全相同。因此, 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有很大的难度。但是,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 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 立足诗歌文本, 对接作者情感及抒写学习感悟, 重于培养学生的文本判读、情感感悟和文本拓展能力, 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大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摘要:在文学的殿堂里, 诗歌是最美的奇葩。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 而诗歌鉴赏不仅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的途径, 也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诗歌鉴赏因为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而成为高考语文的一个难点。从应试的角度讲, 让学生具备一些操作性强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势在必行。结合学生的实际和高三教学的经验笔者总结了一些较易掌握的鉴赏方法。
浅谈鉴赏名著的方法 篇10
关键词:鉴赏,名著,方法
什么是名著呢?名著是一本这样的书———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瞬间, 都能让你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名著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 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但是我们应该怎样去欣赏名著呢?
一、我们应该关注情节
鉴赏故事情节应以事见人, 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以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为例, 文中的一系列对孔乙己的描写, 惟妙惟肖地呈现了孔乙己这一封建呆板的形象, 文中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 周围的人嘲笑他, 与他争辩的情节, 正是要表现孔乙己迂腐的形象。孔乙己教“我”写“茴”字的四种写法和分豆给孩子们吃的情节, 又是为了表现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后爬着到酒店喝酒, 又谎称腿是跌断的, 这些情节都表现他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和爱面子的弱点。因此, 把握故事情节, 能够让我们更容易读懂这篇名文。
一般来说, 故事情节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情节线索。找到了这条贯穿整部作品的线索, 便相当于把握了整个故事。这对鉴赏情节来说, 是关键的首要任务。例如宝黛相见时, 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一见, 便吃一大惊, 心下想道:‘好生奇怪, 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 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 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 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 然我看着面善, 心里就是旧相识, 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亦未为不可。’”一个是寄人篱下, 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一个是率性而为, 心直口快, 因此尽管彼此感觉相同, 但一个选择的是深隐内心, 而另一个却是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 使情节和人物均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也为“木石前盟”的巧妙安排做了铺垫。
二、分析人物也是关键, 它与情节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在《巴黎圣母院》中, 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 四面体的鼻子, 马蹄形的嘴, 参差不齐的牙齿, 独眼, 耳聋, 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他的身上。但是, 雨果塑造的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丑八怪”, 他赋予了卡西莫多一种独特的“美丽”, 一种隐含的内在美。虽然卡西莫多的外貌丑陋, 但是他的内心却是高尚的。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艾丝美拉达, 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在圣母院中, 卡西莫多无微不至地照顾艾丝美拉达。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副主教膨胀的私欲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雨果通过这样对比, 使主人公截然相反的两种性格更加凸显, 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同时, 这种“表里不一”的缺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着的不足———卡西莫多的“美丽”根本不为人所认识。难怪卡西莫多会在钟楼上绝望地疾呼“天厌弃啊!人就只应该外表好看啊”。又如, 巴金笔下《家》里面的人物之一———觉新, 他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 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 成就了他在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性格特征。他思想进步, 行为陈旧, 既是封建秩序的“帮凶”, 又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觉新生长在这样的封建大家庭中, 首先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觉新的性格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造就了他的悲哀。同时, 他也是软弱的, 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 虽然他有接受先进的文化思潮, 但在复杂的家庭背景下, 作为长子的他不得不遵循封建传统思想所框定的原则———以孝为先。也正是由于这一点, 酿成了一出出的惨剧, 造成他痛苦的一生。两大文学家的笔墨下, 赋予了人物以独特的个性。可见, 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而人物的性格也为命运做了一个假设, 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阅读。
三、把握作品的主题
《红楼梦》这本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 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 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 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 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 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在19世纪, 巴尔扎克曾写下了一部旷世名作———《欧也妮·葛朗台》, 文中描写的是一个既充满罪恶又充满活力, 既腐败而又正在向前发展的社会。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得势而席卷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潮, 已严重扭曲人类的灵魂, 成为当代社会的痼疾。因此, 当我们了解了主题之后, 对于名著的鉴赏就更得心应手了, 便能有一个新的认识。
四、阅读名著时, 要特别注意各个情节的环境描写
在《家》一书中, 开篇便是肆虐的风雪夹着寒意逼来, 巴金以一幅日暮风雪图振起全文, 用大写意的笔法奠定了这个家族悲剧故事的苍凉基调。那些风雪仿佛就是专横冷酷、狂妄自大、任意摆弄弱小者的封建专制势力的化身, 给人一种不祥的感觉。对于高公馆的描写也似乎给人物的命运抹上了一层色彩, 昭示了人物的结局。而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文章中, 从“渐渐地, 人越来越多, 挤满了小客厅。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这一环境描写反衬出福楼拜这一文学家对于当时人们的吸引, 包括福楼拜高深的文字造诣, 通过环境描写, 既渲染了文章的气氛, 又可以起到暗喻的作用。由此可见, 环境描写所起的重要作用。
所以, 阅读名著时, 我们应该学会理清思路, 从领悟名著的逼真之美、丰厚之美、认识之美中领悟名著的真正内涵, 从阅读名著中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肯定的是, 我们可以从名著阅读中得到乐趣。我相信, 一部名著, 一旦我们真正地读进去了, 它就会把我们带到更高的境界中去。
参考文献
[1]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2]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3]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李海林.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几点思考.中学语文教学, 2003 (6) .
[5]李儒大.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研究综述.当代教育论坛, 2007 (7) .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浅谈 篇11
鉴赏一首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一、写了什么
这是针对考生理解把握诗歌内容而言的。鉴赏评价一首古代诗歌,首先得掌握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这是鉴赏诗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诗歌的基本内容都不知道,那么就不可能去鉴赏诗歌的情感倾向、语言妙处和表达技巧。
弄清古代诗歌写了什么,首先要掌握诗歌中写作的具体内容,如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写了什么景物,用了哪些典故等。其次,要初步把握诗歌中作者的感情倾向和观点态度:如作者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等。第一点内容通过对诗歌文字的理解就能把握,关键在第二点内容的把握上,即对诗歌的主题、诗人表达的情感的把握难度较大。
那么,考生如何来确定古代诗歌中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往往会借此告诉考生该诗的基本内容。而确定了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如王昌龄的《西宫春怨》,说明诗的内容是宫女失宠后的哀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明诗的内容是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倾慕;李约的《观祈雨》,说明诗的内容是观看祈雨的感慨。因此,通过对诗歌题目的揣摩玩味,便可感知诗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等情感,或诗人对生命、生活、社会的见解,甚至是诗人所寄予的理想、抱负等。
2.注意诗歌提供的背景知识
高考试卷中,对陌生诗人及其诗歌,或者因重大历史转折导致诗歌理解障碍的,一般都会提供相关的写作背景,而这恰好是理解诗歌内容及作者感情观点的突破口。古代诗歌跟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所以,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注意诗歌的题材类型
古代诗歌有咏物诗、即景抒情诗、思乡诗、怀人诗、送别诗、咏史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诗歌,其主题、情感都是不同的。考生备考时,对每种类型的诗歌的主题、情感倾向、常用技巧和鉴赏术语等都要一一掌握,有备无患。临考时,考生可以先判断诗歌的类型,然后将诗歌的主题、情感靠到这一类型的诗歌的主题、情感上,结合诗歌的内容,将诗歌的主题、情感具体化。如杜牧的《泊秦淮》,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结合杜牧的诗歌创作经历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基础,可判定这首诗也是一首忧国忧民的诗歌,故此,这首诗的主题、情感是: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表达自己忧世的情怀。
4.注意关键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理解了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就容易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诗中的一个“瘦”字,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5.注意调动诗歌相关知识积累
①古代诗歌丰富多彩,典故、意象、成语、诗句都有相关的比较固定的含义。考场上考生如果灵活调用这些知识,可以快速确立诗歌的写作内容,明确诗歌的主题和感情倾向。②知人论世。
二、怎样写的
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主题,作者的情感倾向,还要弄清楚诗人是怎样来表达的,即要研究诗歌的布局谋篇、选材剪裁、语言使用、突出主题与情感的方法等。
1.注意全诗的结构布局
诗歌的结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作为写景诗,一般是先写景后议论、抒情,写景为抒情、议论作铺垫,抓住这个结构特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抒情、议论句,就很容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一首诗歌,往往只有一个主题,为了表达这一主题,诗人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此时,考生应区分哪些是整体,哪些是部分,注意部分是为整体服务的。
3.注意诗歌中典型细节的理解
无论是叙事诗还是写景诗,诗歌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精彩细节描写。而这些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
4.注意诗歌中的环境渲染
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者的观点或情绪。换句话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作者抒情服务的。
5.注意诗歌表达中的特殊手法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乐写哀、以哀写乐、虚实结合等,都是诗歌中常用的特殊表现手法,考生需要准确识别出诗歌是否用了这些手法。
三、为什么这样写
诗歌选择什么内容,用什么表达技巧,都是诗人根据表达需要来确定的。所以,顺着这条思路也可以摸清楚诗人的写作目的。
四、怎样解答诗歌题目
答题的要求
(1)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
题目要求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考生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才能回答准确,得到应得的分数。
(2)符合诗歌鉴赏本身的要求
诗歌鉴赏是主观题,允许考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创意地解读,但这并不是说没有答题规范,不需要按诗歌鉴赏的规律来答题。比如准确使用相关鉴赏术语,切忌架空分析或过度解读,等等,都是诗歌鉴赏中的基本要求。如果考生不按这些要求去做,就会使自己的答案失分。
(3)表达流畅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篇12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多问,多读,关注
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普遍感到难学, 一是读不懂, 二是不会表达。那么如何才能读懂诗歌, 进而领略其妙呢?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应多问多读。
一、“多问”可完整感受作品
所谓多问, 即问写什么, 问如何写, 问怎么写。通过这步步逼问, 可尽快进入阅读状态, 从而会激起欣赏者去关注诗歌的主要内容、表达技巧、作者的情感及观点态度等, 进而从整体上感受作品, 长期坚持还能培养品读诗歌的品质。例如, 杜甫的《倦夜》:“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可分析如下:
写什么?前六句写景, 后两句抒情。写了什么景?通过对秋夜里的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 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 勾画出了一幅清凉月夜意境图。为何写?透过这幅图, 我们看到诗人一夜不曾合眼, 突出了诗题“倦夜”意。接着质疑: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 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交待了时局动荡, 诗人有报国之志, 但却报国无门, 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怎么写?写景抒情相结合。先写景, 景中寓情;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 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 点明了题意, 结句中的“空悲”二字, 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如此层层追问, 便对诗歌的主要内容、表达技巧及主旨有了全面的把握。
二、“多读”可全面把握诗歌
1. 读注释、题目:
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该看做是有效信息。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的解释或提示, 标题中的信息一般可用来解释诗的内容、情感。从考试的角度看, 高考的命题题干也能给考生提供很多信息, 帮助考生理解诗歌内容, 理清答题思路、答题要点。如《征人怨》这首诗, 从题目就可知道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写的是在外征战的士兵的怨恨之情。再如2009年的高考题《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标题点出了时间 (“早秋”) 、地点 (“军城”) 等信息, 有了这些信息, 我们再调动有关古代诗词中相关的意象积累, 了解到“汉关、寒云、冷月、西山”有“边境局势紧张”的寄寓, 诗的立意也就大致了然了。总之, 标题中包含着诸多信息, 这些信息就如同是一把把钥匙, 我们可以用它快速打开通向诗歌主旨的通道。2009年广东卷, 瞿唐:瞿塘峡, 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 安史之乱后, 杜甫曾闲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2009年全国卷, 姜夔的《次石湖书扇韵》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 自号石湖居士。姜夔:字尧章, 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人, 浪迹江湖, 一生不仕。”从中揣摩出诗歌的隐含意义, 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2. 读关键句:
所谓的关键句, 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 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 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 深入地剖析, 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 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的内涵。例如,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 红蜡泪, 遍照画堂秋思。翠眉薄, 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其中“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是关键诗句。这一句的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 点点滴在梧桐树上, 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该句描写人之常见常闻之景物,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委婉含蓄地点示了词的内涵:那一直滴到天明, 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 其实正如主人公的离情绵绵不断。如此品悟, 不仅把握了诗情, 而且让诗情感染了自己, 从而真正达到了鉴赏的目的。再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后两句是关键句, 作者为什么不能辨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呢, 作者分析的答案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3. 读问题:
诗歌鉴赏题的设置是紧紧围绕高考考点展开的, 它往往包括诗歌鉴赏知识点考查的多个方面。因此可以这么说, 问题的题干既是向阅读者质疑, 又起到提示作用, 提醒答题者, 这首诗或在形象, 或在语言, 或在表达技巧, 或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突出的地方, 值得去品读欣赏。
例如:2008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 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 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 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 处处采菱归。
(1) 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问题 (1) 是考查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暗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炼字之妙。“遍”字表现松茂鶴多, “稀”字表现来访者少, 两者对比写出山居环境的清幽。
问题 (2) 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后四句在写景抒情上有突出的地方, 后四句营造的“景” (意境) :夕阳西下, 炊烟袅袅升起, 嫩竹荷花清新可爱, 人们采菱而归, 借景抒情,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鉴赏方法】推荐阅读:
古诗词鉴赏方法05-10
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09-07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教案05-22
古诗词鉴赏方法谈05-16
古诗鉴赏题目答题方法总结06-13
诗歌意象鉴赏类型的方法09-03
音乐鉴赏教学方法初探11-29
中考古诗词的鉴赏方法07-15
古诗词鉴赏常用五方法10-10
美术鉴赏课的导入方法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