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政治教学设计

2024-09-11

鲁教版政治教学设计(共8篇)

鲁教版政治教学设计 篇1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点

教材由“故事引导”、“共同探讨”、“走进生活”、“我的成长”和“创新实践平台”五个模块组成。确立生活主题单元,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搭建起以生活逻辑为主,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有机结合的内容体系结构,实现教材的生活化。

将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国情教育有机整合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体现教材的综合性。

以多元、多层次活动设计引领教学。按照“情境探究―提供价值标准、方向引导―案例启发的路子,把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知识点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关注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价值判断(明理),注重行为指导。

二、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 第一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以爱小家(家庭)和爱大家(国家)为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能够孝敬父母和长辈,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学会与父母主动沟通;教育学生认同祖国文化,珍惜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继承伟大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生活主题是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做一个受欢迎的人。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根据初中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说明正确认识交往对人的作用,积极发展交往;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生活主题是,正确对待生活的竞争与合作,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第四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生活主题是帮助学生了解依法享有的人身权、财产权和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权利和义务观念,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在生活中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第一单元 让爱驻我家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一个“爱”字为情感主线,从爱家庭上升到爱国家,从与父母平等沟通到维护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生活层面的扩展和探究视野的扩大具有一定的跳跃性,把爱家和爱国统编在一个单元中,有利于学生情感上的自然升华,拉近个人与国家的情感距离,避免了爱国主义教育中容易出现的空洞说教。

本单元由“故事引导”模块《孟杰和他的伙伴们――故事九》、第一课《相亲相爱一家人》和第二课《我们共有一个家》组成。同时设置了“走进生活”、“创新实践平台”和“我在成长”模块,不同模块围绕着教育学生爱家庭、爱国家这一主题,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共同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二、学情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对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由权威服从到自主内化的转变期。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富有实效、深入人心的“爱”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本单元以爱小家 家庭 和爱大家 国家 为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从而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与家庭成员共建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教育学生认同祖国文化,珍惜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主动与父母沟通,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2.认同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能力

1.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

2.尊重不同民族的传统和习惯,培养与其他民族成员友好交往的能力。

知识

1.正确认识自己的“逆反心理”,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

3.初步认识民族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我爱你,中国”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五、课时安排:本课计划用7课时授完。第一课 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一课时 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讲述本课第一个项目――家,温馨的港湾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所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明确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过程与方法 在讲述自己童年趣事的过程中,用体验法感受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搜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感受家庭亲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体会自己与父母亲密无问的深厚感情,学会理解父母。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是本框的教学重点。“爱家”是本框的教育主题,对家的爱不是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爱家’’就是爱父母、爱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在青少年中得到继承和发扬,然而许多学生恰恰缺乏孝心和孝行,需要大力引导和教育。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心怀感恩之情,身体孝敬之行。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又何谈尊重他人?一个人连起码的家庭责任感都没有,又怎么能指望他担负起报效祖国的重担呢?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结合对重难点的分析,调动学生参与讨论活动,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思路,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庭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温暖。如情境创设、阅读讨论、自主探究以及讲读等方法。

导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导入语:家,多么温馨的名字!家中的温情和快乐,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似晶莹的雨露滋润着我们,又像和煦的阳光温暖着我们,使我们如田间的禾苗茁壮成长。岁月流逝,光阴似箭,渐渐地,父母脸上失去了脸颊上的润泽,换来了儿女的长大及其独立意识的增强。父母充满爱意的叮咛,在有些儿女眼里却成了恼人的唠叨,幸福的家庭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认识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搭建与父母沟通的心灵之桥,让自己的家爱意融融,温馨永驻呢?

第一课的学习会帮助我们了解、认识这些问题,会帮助我们从中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一课的学习吧。

板书课题:第一课 相亲相爱一家人

二 教学活动过程:

一、家,温馨的港湾

1、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情境活动一: 见教材P3-4页图片材料 指导学生看图,或让学生展示反映自己家庭温馨场景的照片

写一写:看到这组图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一些描述家庭温馨场面的美妙词汇:

说一说: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家庭温馨的一件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教师讲述:家,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在这里有亲爱的家人,家人们平等相处,相互关爱。

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家庭生活中可以说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就是那些平凡的家庭小事让我们感受着家庭生活得温馨和幸福。

家,对我们而言,是落叶所能回归的根,是孤雁所能向往的巢,是江河所能拥抱的海,是航船所能依靠的岸。

读一读: 见教材P4页材料

教师朗读或指导学生朗读歌词,从中体会感受作者对家的无比眷恋和热爱。

2、不忘父母养育恩 1 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情境活动一:大增的故事 见教材P5页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想一想:在大增成长的道路上,母爱起到了什么作用? 谈一谈: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

教师讲述: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蹒跚少年,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做父母的不知要在我们身上花费多少心血,倾注多少情和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板书。

父母不仅从生活上无微不至地抚养、照顾我们,交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还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确立人生的目标,教我们如何做人。

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

面对父母为我们的付出,我们该怎么做呢? 2 回报父母,孝敬父母

情境活动二:真情回报 见教材P6页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仔细体会自重儿子对母亲真挚的爱 想一想: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指导学生讨论回答,讲的要具体

教师讲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惟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相关链接: 见教材P7页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链接材料 指导学生看图――妈妈你洗脚 见教材P7页 说一说:图中的事例告诉我们了什么?

孝敬父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孝敬父母的好品德,自觉承担孝敬父母的责任。

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那些词句是对我们提出的孝敬父母的要求。

板书: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孝敬父母,就是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

教师讲述:孝敬父母对我们提出了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其中尊重是基本态度,热爱是情感基础,回报是行动体现。

议一议: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呢? 探究活动:我们可以这样孝敬父母 见教材P8页

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下列栏目 父母

时,我会:。

父母在工

时,我会:。

父母

时,我会:。

父母给

我提

时,我会:。

生活

中,我还

做到:。

相关链接: 见教材P8页材料 教师讲述: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孝敬父母的好品质,自觉养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三 达标演练

1、快过年了,婷婷帮妈妈打扫房间卫生,她让妈妈多休息一会儿;郑浩经常帮妈妈做饭,还夸夸妈妈的烧菜手艺;李钢的爸爸是个清洁工人,他帮爸爸打扫卫生,让爸爸早点回家;年夜饭家里做了大虾,吃饭时董雷先夹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吃。上述事例说明

A.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B.孝敬父母就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

C.只要学习好,就是孝敬父母 D.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就是孝敬父母

2、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灯。山在远处巍峨,灯在近处温暖。山在远处巍峨是指

A.父亲对子女不抚养 B.父亲对子女不教育

C.父亲对子女没有爱 D.父亲辛勤劳作,总是无怨无悔

3、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是

A.有条件的 B.随父母离婚而免除 C.有偿的 D.任何时候都不能免除

4、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 课堂小结:

收获: 家,温馨的港湾

1.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2.不忘父母养育恩

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2 我们如何孝敬父母 反思:

五 课后作业

1、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家庭温馨的一件事写出来。

2、父母是如何关心自己的?请列举2―3件事。我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三课时 总第2、3课时

教学内容:讲述本课第二个项目――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认识“逆反心理”,了解影响沟通的原因,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

在创设的情景中找到影响沟通的原因,在相互讨论中通过同伴互助捷到合适的沟通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主动与父母沟通,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由于青少年的自我认识水平不高,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因而引导他们认识和克服自己的“逆反心理”,主动与父母平等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造成子女与父母沟通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等方面的因素。在教学中如何通过辩证的分析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在全面析的基础上认清自己的责任,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和灵活的方法与父母进行沟通,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和精心准备的。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的思路,通过不同的情景体验找到与父母沟通的好方法。

导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情境导入:

材料:王娜在日记里写道:“上初中后,我与爸爸妈妈的关系好像疏远了许多。每天放学回家,爸爸和妈妈还是和往常一样,问我的学习情况。自己也想对他们说心里话,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可话一出口,就变了味道,让爸爸妈妈很不高兴,影响了与爸爸妈妈的交流。所以心里特别烦,也恨自己笨。

想一想:自己是否也有过与王娜这样的经历和感受? 指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讲述:近年来,某市心理咨询中心对近百所中学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不少学生感到很难与父母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和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还有少数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要解决与父母沟通的问题,就要求我们了解、认识影响自己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学会与父母沟通。

2、板书标题:学会与父母沟通

二 讲授新课

二、学会与父母沟通

要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了解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克服这些影响沟通的障碍,学会与父母沟通。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许多中学生与父母沟通不良呢?

1、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议一议: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有哪些?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教材P9页正文――4段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讲述: 按教材P9――10页讲述,板书要点。1 自我心理因素――逆反心理

相关链接――逆反心理 见教材P10页链接材料

逆反心理的表现: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不可。

造成我们与父母难以沟通除了自身的心理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因素。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误解也会影响子女与父母的沟通。由于子女与父母是两代人,生活经历不同,这就使得子女与父母在家庭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会有较大的差距。板书

子女与父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方面的差距

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这些差异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端正自己的态度,多从父母的角度进行思考,就能加深彼此间的理解,就能够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2、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情境活动二: 见教材P11页材料

应该怎样评价这位同学的妈妈的做法呢?下面的解决办法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找个时间,认真地和妈妈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这种解决办法,体现的是既维护自己的权利,又尊重母亲的荔枝态度。

※自己的的妈妈、就让她看呗!没必要小题大做。

这种解决办法,体现了对母亲的宽容理解,却有一味顺从的倾向,没有体现出对自己权利的尊重。

※和妈妈尽力抗争,坚决捍卫自己的权利。

这种解决办法,体现了青少年的独立、自尊,但忽视了对母亲的理解和尊重。

※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吗?说出来给大家听听。我的办

法是:。

教师讲述:通过讨论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的沟通方法,会有不同的沟通结果。沟通的效果好与坏,与沟通方法是否恰当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沟通,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或遵循一定的沟通原则。

※与父母沟通应遵循的原则 沟通的要求 学生阅读教材P11――12页正文内容: 想一想:教材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与父母沟通时应遵循的原则? 1 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理解自己的父母

理解父母是与父母沟通的基础,只有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体谅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才能消除抵触情绪,克服自己的“逆反心理”。

怎样理解父母呢?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找出答案

首先,要理解父母的“唠叨”,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多余的“唠叨”,其实是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其次,要理解父母的严格要求,严格要求体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要体谅他们在关爱方式上的不当,父母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也是出于责任和对自己的关切之情;最后,要理解父母也有烦恼,知道他们也需要向子女倾诉,希望得到子女的安慰。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切,我们还有什么话不能像父母说呢?又有什么想法不能和父母谈呢?

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尊重自己的父母

尊重父母是与父母沟通的前提,也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怎样做到尊重父母呢?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找出答案

尊重父母,就要尊重父母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与父母交谈时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和分寸;在与父母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做出必要的让步和道歉;要尊重父母的个性,欣赏父母的优点。作为子女的我们,在与父母意见发生分歧时,不能采取回避、疏远、顶撞的态度。

学会与父母沟通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与父母沟通仅有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的态度还是不够的,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阅读教材P11――12页正文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议一议:与父母沟通都有哪些技巧和方法呢? 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①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等情况②虚心听取父母的批评建议

③主动和父母聊聊天④创造机会和父母开展一些活动 情境活动三: 见教材P12页图文材料

说一说:漫画中的中学生是通过哪些方式与父母沟通的? 议一议:我们怎样才能与父母进行更好的沟通? 相关链接: 见教材P13页链接材料 探究讨论: 见教材P13页上材料 我的高招:。

我的困惑:。

四 课堂小结

收获: 学会与父母沟通

1.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1 青春期的“逆反心理”。2 与父母的差异――“代沟”。

2.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1 理解父母。2 尊重父母。3 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反思:

三 达标训练

1、学琴六年了,李丽恨透了所有的乐器。她对父母时常提醒自己“别忘了练琴”之类的话尤为反感。以致听到他们提醒“快起床”“早些休息”之类的话都心生厌恶,更不用提父母过问她的学习成绩了。总之,李丽反感父母说过的每一句话。如果李丽的做法继续下去,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无法吸纳有益的建议 B.影响与父母沟通 C.经常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 D.能培养她的独立性

2、暑假到了,同学约我一起骑自行车外出到郊区游玩。这样既锻炼身体,又能开阔眼界,但是不知父母是否同意。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不管父母同意不同意,坚决去 B.向父母撒谎,回来再说实话,免得他们不同意

C.向

鲁教版政治教学设计 篇2

一、实验导课,展示魅力

【教师】导课:真诚的开场白→化学魔术“酒精灯写字”。

设计意图:化学魔术导课极富学科特色,现象明显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借助实验现象白纸上出现“祝大家学业有成”字样,祝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富有人文气息,能使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问题驱动,突出重点

(一)活动1

【教师】设问:大家觉得学化学难吗?下面我想听大家讲讲心里话,你们有谁特别喜欢学化学,为什么?是什么吸引了你?有没有人不喜欢学化学,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问题贴近学生实际、浅显易懂,有助于学生回忆初中的学习,也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为提出核心任务做铺垫。

【教师】布置核心任务并板书:为什么要进一步学习化学?

设计意图:改变以往由老师唱独角戏单纯讲授的方式,将本节课的重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高中阶段将本着“搜集证据—细心推理—谨慎论证”的原则进行学习。

(二)活动2

【教师】播放视频:化学世界。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以直观生动的视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初步经历“采证—推理—定论”的学习过程,体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上台发言,展示自我,树立信心。

(三)活动3

【教师】讲故事:蒋锡夔的中学时代、“水的发现”、一个科学家眼中的探究。

【学生】第二次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三个故事都围绕“H2+O2=H2O”的探究,让学生回顾初中科学探究体验,结合科学家的趣事,感受到化学科学的乐趣。

(四)活动4

【教师】展示溶洞景观图片,指导探究。

【学生】进行CO2与Ca (OH) 2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亲历实验过程,体验实验乐趣,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师】提出课外思考题:在实验室中模拟溶洞形成的过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三、集中讲解,突破难点

(一)活动5

【教师】PPT展示:介绍“石头布”。

【学生】第三次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PPT图片色彩鲜艳,易使学生形成牢固的感性认识;针对教学难点,在展示“化学世界”视频后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制备新物质的一门自然科学”。

(二)活动6

【教师】指导阅读: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本第三页至第六页,在书上找到重点观点,并画线。

【学生】阅读并画线。

设计意图:强化知识点的记忆。

四、深化主题,突出重点

(一)活动7

【教师】设问:化学与职业的关系。

【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建立为了自身、祖国、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学习化学的责任心。

(二)活动8

【教师】播放视频: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蛋白结晶。讲述:李约瑟难题。布置作业:以“进一步学习化学的理由”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意识到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核心问题布置成作业,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并为没有发言的同学提供表达的机会。

五、结语

纵观本节绪言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八个活动中涉及的感官体验依次是“观察→发言→聆听→观看→汇报→记录→观察→实验→汇报→观看→阅读→发言→观看→写作”,丰富的活动载体使学生的大脑和感官真正动了起来,更为匠心独具的是相邻活动的感官调动各不相同,从而有效保证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摘要:本文呈现的鲁教版《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以教材为蓝本, 以媒体素材为支撑, 以活动为载体, 突破绪言课“教师一言堂”的常规教学模式, 为一线教学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绪言课,三维目标,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

“城市体系”教学设计(鲁教版) 篇3

本节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本章内容讨论城市和城市化问题,第一节是基础知识,介绍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点”分析城市与其它地理事物及城市与城市间的关系问题,第三节深入城市内部,从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角度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本课时主要介绍不同规模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教材从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到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差异,再到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最终到长三角城市体系的分析,从理论到实践,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二、学情分析

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不同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都有感性认识,教学中,如果教师对这个内容把握较好,城市地域结构问题可以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会意识到,原来看上去很生活化、不规则的城市分布还蕴涵着这么多道理。生活在乡村的学生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较陌生,但是能够读高中的学生一般都会经历过至少县城的生活,所以对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依据,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图像合作探究不同城市等级服务功能的嵌套理论;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类统计和对比分析,以某一地区城市体系为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各等级城市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在一个地区,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服从六边形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的理论模式”,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中心地理论。

五、设计思路

教学策略: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著名理论,是从地理角度解释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基础。课标没有把“中心地理论”一词放在标准中,但对高中学生来说,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涉及“中心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手段。难度不要加大,要具体化(可采用调查访问或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帮助理解这一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将学习范围扩大到某区域内的城市布局上,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理论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设计本课时,尽可能举一些身边案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问题探究法来设计本节内容。

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情景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设计问题情境—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子探究性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总结—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问题情景的设计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利于学习并重点掌握和难点突破。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课题研究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本教学设计从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到教学思路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都紧扣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遵循创设问题情境—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子探究性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总结—解决问题的路径完成教学目标,按照感性认知城市体系—理性分析城市体系—得出城市体系理论—应用城市体系理论—完善城市体系理论的学习线索,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理论认知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习兴趣。对于复杂的中心地理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模式化研究,化繁为简,巧妙得出结论,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易于接受,也展示了较高的教育智慧。最后的课堂升华,通过引用卢梭的名言,结合本节内容,提升了本节课的文化品位。(山东省泰安市教学研究室地理教研员 苏延欣)

一、课标要求

本节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本章内容讨论城市和城市化问题,第一节是基础知识,介绍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点”分析城市与其它地理事物及城市与城市间的关系问题,第三节深入城市内部,从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角度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本课时主要介绍不同规模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教材从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到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差异,再到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最终到长三角城市体系的分析,从理论到实践,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二、学情分析

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不同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都有感性认识,教学中,如果教师对这个内容把握较好,城市地域结构问题可以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会意识到,原来看上去很生活化、不规则的城市分布还蕴涵着这么多道理。生活在乡村的学生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较陌生,但是能够读高中的学生一般都会经历过至少县城的生活,所以对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依据,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图像合作探究不同城市等级服务功能的嵌套理论;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类统计和对比分析,以某一地区城市体系为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各等级城市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在一个地区,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服从六边形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的理论模式”,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中心地理论。

五、设计思路

教学策略: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著名理论,是从地理角度解释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基础。课标没有把“中心地理论”一词放在标准中,但对高中学生来说,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涉及“中心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手段。难度不要加大,要具体化(可采用调查访问或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帮助理解这一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将学习范围扩大到某区域内的城市布局上,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理论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设计本课时,尽可能举一些身边案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问题探究法来设计本节内容。

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情景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设计问题情境—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子探究性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总结—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问题情景的设计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利于学习并重点掌握和难点突破。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课题研究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本教学设计从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到教学思路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都紧扣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遵循创设问题情境—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子探究性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总结—解决问题的路径完成教学目标,按照感性认知城市体系—理性分析城市体系—得出城市体系理论—应用城市体系理论—完善城市体系理论的学习线索,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理论认知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习兴趣。对于复杂的中心地理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模式化研究,化繁为简,巧妙得出结论,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易于接受,也展示了较高的教育智慧。最后的课堂升华,通过引用卢梭的名言,结合本节内容,提升了本节课的文化品位。(山东省泰安市教学研究室地理教研员 苏延欣)

一、课标要求

本节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本章内容讨论城市和城市化问题,第一节是基础知识,介绍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点”分析城市与其它地理事物及城市与城市间的关系问题,第三节深入城市内部,从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角度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本课时主要介绍不同规模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教材从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到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差异,再到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最终到长三角城市体系的分析,从理论到实践,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二、学情分析

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不同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都有感性认识,教学中,如果教师对这个内容把握较好,城市地域结构问题可以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会意识到,原来看上去很生活化、不规则的城市分布还蕴涵着这么多道理。生活在乡村的学生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较陌生,但是能够读高中的学生一般都会经历过至少县城的生活,所以对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依据,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图像合作探究不同城市等级服务功能的嵌套理论;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类统计和对比分析,以某一地区城市体系为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各等级城市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在一个地区,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服从六边形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的理论模式”,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中心地理论。

五、设计思路

教学策略: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著名理论,是从地理角度解释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基础。课标没有把“中心地理论”一词放在标准中,但对高中学生来说,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涉及“中心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手段。难度不要加大,要具体化(可采用调查访问或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帮助理解这一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将学习范围扩大到某区域内的城市布局上,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理论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设计本课时,尽可能举一些身边案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问题探究法来设计本节内容。

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情景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设计问题情境—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子探究性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总结—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问题情景的设计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利于学习并重点掌握和难点突破。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课题研究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表1)

鲁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本课包括两框内容:第一框――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第二框――消除心理烦恼 快乐成长。

教学重点:

怎样接纳自己的生理变化,弹奏好自己的青春协奏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烦恼,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计划用两课时授完,一框一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悄悄地长大了。成长中的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已步入青春的大门?是否发现自己从生理到心理都在发生迅速而明显的变化?我们在享受成长的喜悦和快乐的同时,是否也会产生一些困惑与烦恼?

教师检查课前填写的“小测试”答题情况(见教材p1页)。

看了同学们的测试情况,反映出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困惑或烦恼。

青春是人生的重要时期,我们只有悦纳这个时期的生理变化,消除青春期的烦恼,解决好自己的心理矛盾,才能凑出青春的.华美乐章。

2.板书课题 第十一课 人们说我长大了

(一)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

二、讲授新课

1.我们悄悄长大

情境活动一:(详见教材p3页――“我长大了”)(可结合教材p4页第一段内容)

议一议:从哪些方面看出“我”长大了?

想一想:进入青春期后,自己有哪些明显的生理变化?

(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性机能的发育成熟,②身体外形极具变化,③体内机能迅速健全。)

说一说:面对这些变化自己有哪些心理反应?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

相关链接:学生自己阅读相关链接的内容,仔细体会自己生理心理的变化。)

2.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5页图文材料)

想一想:面对同样的生理现象,两个女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反应呢?

※ 议一议:怎样接纳自己的生理变化呢?

情境活动三:“小记者与心理健康专家的对话”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8页,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1)青春期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生理变化是必然的、正常的(教材p5页)

我们应正确认是并坦然接受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减少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以积极的心态去接纳这些变化。面对这些情况,同学们应自觉接受学校的专门教育,主动请求家长、老师的指导,掌握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从而正确认识并坦然接受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减少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以积极的心态去接纳这些变化。

活动:假如你遇到下列情况自己将如何面对?(教材p6页材料)

① 班内许多同学都长高了,而自己却“原地不动”。

② 别的男生还没长胡子,自己却长出了毛茸茸的胡子。

③ 声音变得沙哑难听。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链接(教材p6页)

九上鲁教版政治第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努力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增强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公平的合作意识;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规则和程序为荣的意识。 能力:理解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能独立判断社会上存在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具有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认知能力;自觉维护正义的实际行动,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具有见义勇为精神。

 知识:正确认识公平问题,公平与社会稳定、发展的关系;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含义;正义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的具体要求。教学重点

1.公平对社会的作用2.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教学难点

1.公平要求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 2.敢于与非正义行为作斗争 3.课时安排:四课时授完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框——我们向往公平教学重点:公平对社会的作用 导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导入语:(详见教材P3页导言一、二、三段)一位老人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2.板书课题:第一课公平、正义——人们的永恒追求

二、自主学习,完成综合能力训练网络填空

三、新课导学:

板书框题:

一、我们向往公平1.良好的合作需要公平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4页材料)学校开展小科技制作和小发明活动,李明邀请同班几个同学组成科技制作小组积极参加。他们准备制作一个航空飞机模型,可是,当图纸设计完毕,材料准备齐全,模型制作即将开始时,李明的母亲因病住院,他必须每天放学后到医院陪妈妈,没有时间再参加小组的活动。后来,这个小组制作的飞机模型在学校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颁奖大会上,上台领奖的同学中没有李明,获奖证书上也没有他的名字。

议一议:※你认为这对李明公平吗?为什么?※应该怎样理解生活中的公平?(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

(1)公平要求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

讨论交流:※什么是公平?(公平意味着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既要承担应分担的责任,又能得到应得到的利益。公平要求对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都要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

※说说你对公平与不公平的理解。(不公平的表现)(如果一个人承担的责任少于他应承担的责任,或者获得的利益多于他应获得的利益,则是不公平的。)辨一辨:(详见教材P4页爱因斯坦名言)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爱因斯坦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①公平意味着每一个人既要承担应分担的责任,又能得到应得的利益;②公平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实现权力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公平涵义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懂得公平是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分担自己该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或者没有得到她应该得到的利益,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不公平的。由此可见,爱因斯坦这句话的意思是“公平意味着每一个人既要承担应分担的责任,又能得到应得的利益;②公平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实现权力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情境活动二:(详见教材P4——5页材料)

王某和刘某是好朋友,看见别人做服装生意很赚钱,便商量决定合作开一家服装店。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两人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协议规定:王某出资4万元,刘某出资2万元,利润按出资比例分成,若出现赔本也按出资比例分担;王某负责进货,刘某负责销售。开业后,两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生意日益红火起来。一年下来,按协议王某分的利润1万元,刘某分得利润5000元。第二年,王某又让自己的妻子在附近开立一家相同的服装店,他把所进服装的大部分紧俏货放到该店销售,致使王某刘某合作的服装店生意越来越冷清,利润下降。而在利润分红时,王某仍按原定协议分成。

议一议:※王某的做法对刘某是否公平?这种做法会导致什么结果?(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板书标题如下!)

(2)公平是合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简述,强调要点!)

社会需要合作,更需要良好的合作,公平是合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合作时,需要树立公平意识,努力维护合作公平!情景活动三:(详见教材P5)填一填(略——见教材P5)

人们在社会合作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下列表现中,哪些是利于合作公平的表现,请把它们挑选出来。

为他人着想自私自利负责任利益共享歧视对方少负责多取利益自己说了算 互惠互利尊重理解双赢不取不应得利益积极承担责任相互平等 ※属于合作公平表现得是:。※合作公平的要求还有:。2.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

公平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只有社会公平,才会有今天生活的安定祥和。所以,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1)社会公平在我国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公平,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国家为了维护社会公平采取了多种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情境活动四:(详见教材P6页)※照片中的现象体现公平吗,为什么? ※列举你所知道的有关社会公平的现象。(学生阅读教材后思考讨论)讨论交流:社会公平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社会公平主要表现为社会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使每个人都能够按自己的劳动和贡献得到应得到的利益。)

教师讲述:教材谈到的社会公平主要是指公民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通常所说的社会公平,一般包含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等几个方面。教材选取了三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来介绍。

权利公平主要表现为公民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人格上的平等,全力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机会公平主要表现为公民参与社会合作,要求社会确保机会平等,就是要使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对于一切机会、植物和地位,都有资格平等参与竞争;结果分配公平主要是指社会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分配要合理,要顾及全体人民的利益,走共同富裕之路。结果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根本内涵和最高层次,是合作公平的主要表现形式。情境活动五:(详见教材P6——7页材料)※国家采取上述措施表明了什么?(表明我国已经本实现了社会公平,并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

※请列举我国社会公平的表现。在经济生活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岗职工再就业经济适用房制度,国家对一些贫困地区实行优惠的经济发展制度国家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工资扶贫工程再就业工程 在政治生活中:民族平等制度法律援助制度法律监督制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政治权利

在文化教育生活中: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国家对一些少数民族考生实施高考加分政策

对贫困考生的贴息助学贷款制度对贫困考生的助学希望工程 相关链接:(详见教材P7页链接材料)(略)

(2)维护社会公平对社会稳定的作用(学生阅读教材后思考讨论)想一想:

维护社会公平有何意义?(公平对社会的作用?)(见教材P8页第一段)①维护社会公平能促进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 ②维护社会公平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③维护社会公平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情境活动六:(详见教材P8页材料)(略)议一议:

※温总理帮助农民工追讨工资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的思维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拖欠农民工工资是不公道、不公平的,农民工辛苦一年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应得的报酬,不符合公平的原则,温总理帮助农民工追讨拖欠工资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义举;第二,大量的农民工工资拖欠,应得的利益得不到兑现和保障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甚至引起社会冲突。温总理帮助农民工追讨头拖欠工资,使社会矛盾得到了正确处理,有利地维护了社会稳定。总之,温总理这一行为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维护社会公平,二是保持社会稳定。)(3)维护公平是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维护社会公平,不仅要靠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而且要靠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议一议:

※维护社会公平对每个社会成员有哪些基本要求呢?(我们应该如何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而又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填一填、说一说

※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平等参与的机会有:

(受教育、享受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等。)

※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我们现在能够承担的社会责任有:

(自觉接受义务教育、遵守各种规则、履行应尽义务。)※怎样才能做到不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尊重他人、平等地对待他人;遵守各种规则、自觉维护社会公平。)

四、课堂小结

让生谈谈收获,构建本节课知识网

五、作业安排

1.做综合能力训练题

2.梳理知识点(1)什么是公平?(2)社会公平的表现是什么?(3)维护社会公平有何意义?

(4)维护社会公平对每个社会成员有哪些基本要求呢?(我们应该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第3、4课时

教学内容:第二框——为正义高歌 教学重点: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教学难点:

1.公平要求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 2.敢于与非正义行为作斗争 课时安排:两课时授完 导学过程

一、板书框题:为正义高歌

二、让生自主学习,完成综合能力训网络知识填空

三、新课导学:

1.分清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P9)情境活动一:(详见教材P9页材料)议一议:※国家为什么要打击社会黑恶势力?

(社会需要正义。国家打击社会黑恶势力,表章见义勇为就是伸张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们的安定生活。)

列举社会生活中的正义行为。(见义勇为、扶贫助困、捐资助学、扶老携幼、助残帮困、爱心捐助……)

教师简述:从古至今,人们在不断地追求正义,因为我们都愿意生活在一个充满正义的社会里。历史和现实都告述我们,社会正义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1)社会正义是人们追求的共同目标(P9)那么,判断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标准是什么呢?

(2)判断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标准(P9)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讨论交流:※什么是正义行为?(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

※划分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标准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P9页地二段正文,讨论回答)

(区分正义行为的标准:一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行为;二是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符合这两点就是正义行为,不符合的就是非正义行为。)情境活动二:(详见教材P9—10页材料)(略)※请继续列举社会的规则和程序。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制度、规则和程序,社会生活将会怎样?(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讲述:通过讨论我们明白了,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有自己的制度、规则和程序。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程序的正常运转中受益,也都受正义制度的约束。如果没有制度、规则和程序,社会将陷入无序和混乱。由此可见,要维护社会正义,必然要求人们要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

(3)正义要求人们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P10)(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交流)思考讨论交流:

※什么是正义制度?制度的正义性是什么?正义的要求有哪些?((社会离不开规则和程序,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就是正义制度)

(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普遍性,制度之所以是正义的,是因为,社会规则和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正义代表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违反这些规则和程序就是违背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正义制度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不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就不符合正义的要求,就是非正义的。)

总之,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转中受益,也都受正义制度的约束,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社会合作就无法进行,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人们制定的规则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公平的。在规则面前,人们平等地遵守,则是正义。请你选择:(详见教材P10)

逃票乘车——非正义行为;考试作弊——非正义行为;参与选举——正义行为(4)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后果(P11)教师讲述:

正义行为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应得到人们的赞扬和支持;非正义行为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必然遭到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情境活动三:(详见教材P11页材料)(略)

议一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以不正义的手段多得利益的行为?(非正义行为损害公共利益和和他人的正当权益,我们应鄙视、制止和谴责以不正义的手段多获得利益的行为。)

2.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P12)(1)要为人正直:情境活动四:(详见教材P12页材料)(略)(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想一想:吵架过后,吕毅为什么还要投何雯的票?

(虽然吕毅与何雯平时有矛盾、有误会,但是在选三好学生时仍投了何雯的票,这表明了吕毅为人正直,这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应有的表现。)议一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当时是怎样做的?(2)自觉遵守规则(学生阅读教材)(P12)情境活动五:(详见教材P12)(略)

※议一议:邓亚萍为什么这样做?她的做法导致金牌丢失,值不值得?

(邓亚萍遵守规则,虽然失去了金牌,但却赢得了对手和外国人的尊敬,体现了中国运动员的高尚风格。她这种坚持正义的精神比金牌还要宝贵。)

教师讲述:这一事例告诉我们,遵守规则、具有规则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制度、规则和程序不仅仅是对人行为的一种约束,同时也是对人自由行为的一种保护,在制度规则和程序范围内是自由的,超越出这个范围,就是不自由的了。

因此,尊重和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品格,是一个人有教养、有文化的表现,没有规则意识,就不会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板书)

(3)要坚持正义的标准(P13页)

教师讲述: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不是凭个人情感的好恶,而是看是否符合正义的标准。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一定要坚持正义标准。

议一议:有正义感的人都有哪些表现呢?(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正义标准的事坚决不做,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集中表现。)(4)不侵害他人的利益(P13页)情境活动六:(详见教材P13)(略)讨论交流:

※小强等人的行为错在哪里?

※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算不算正义行为?(课后作业)(※小强为同学打抱不平,为受欺负的同学报仇不是正义的行为。因为他的行为侵犯了别人的利益,伤害了他人的身体,是最严重的非正义行为。)

(※“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不是正义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利益、伤害了他人的身体。而不伤害他人、不侵害他人的基本权利是正义的最起码要求。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是决不会做侵害他人利益的事的。)(学生阅读教材正文)

※怎样才能做到不侵害他人的利益?(见教材P13页中)(5)敢于与非正义行为作斗争(P13页)(阅读教材正文后思考讨论交流)说一说:※当你遇到非正义行为发生时应怎样做?(课后作业)※怎样做有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课后作业)

(※有正义感的人应当鄙视以不正当的手段多的利益的行为,当遇到非正义行为发生时,对实施非正义行为的人要进行积极的劝说和制止,必要时依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①要为人正直;②自觉遵守正义规则。尊重和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品格;③要坚持正义的标准。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正义标准的事坚决不做,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集中表现;④不侵害他人的利益。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是正义的最起码要求。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乃至生命是最严重的非正义行为;⑤敢于与非正义行为作斗争。)相关链接:(详见教材P14页)教师讲述:(详见教材P14页材料后)

四、课堂小结(按板书小结本课要点)

五、作业安排

1.完成综合能力训练

鲁教版政治教学设计 篇6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时候,先后试用过上千种材料做灯丝,可是都没有成功。面对他人的嘲笑,他却笑着说:“我并没有失败,因为我已经知道了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他坚持实验下去,终于获得了成功。这说明了()A 自信给人战胜困难的勇气 B 爱迪生太狂妄 C 自信者自傲 D 自信一定能使人成功

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一名言启示我们()A 人生难免有挫折B挫折和压力能够磨练意志,造就人才

C遇到挫折的人一定能成功D挫折能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意志消沉

3、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重刑,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但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发奋著书,终于写成被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史记》。这说明自强的人()A一定成功 B身体条件一般都不好 C会积极进取D不需要任何帮助

4、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要从小事做起,从最能暴露自己的弱点的事情做起。这是因为()A小事微不足道,做小事培养不出坚强的意志B从小事做起,会增强磨砺意志的信心和决心C小事考验人的意志,大事可以马马虎虎

5、熟悉电脑的人都知道中文编辑软件:“WPS”,它的创作者求伯君有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当他看到外国软件逐步占领中国市场时,心里很不服气。他相信外国人能作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能作到,还可以作的更好。于是,他不惜代价投入到“WPS”的开发研制当中,终于获得了成功。这说明()

A自信是成功基石B自信就能成功C自信就是对谁都不服气D自信能给人带来好运气

6、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研制炸药屡遭失败,甚至为此失去亲人,但他失志不移,终于获得成功。这说明了()

A挫折是一种不幸的灾难B百折不挠的精神来自对理想的追求C挫折既是坏事又是好事D有了正确 的 人生目标,就一定会战胜挫折,获得成功

7、下列同学的表现体现了自立品质的有()

A张强在学习上养成了独立的好习惯,从不要父 母督促B李敏是个听话的“乖孩子”一切事情都听从父母的安排C邱平利非常有“个性”,什么事都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和建议D董刚遇事很有主见,能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8、现在,有个别同学在家里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甚至有的连学校的值日都要家长代劳。对此,你的看法是()A这都怪家长娇惯孩子B“娇子如害子”,这样下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C“树大自然直”,张大了他们就会自立了D孩子自己应该自觉地克服依赖心理

9、笛卡儿说:“尊重别人,才能够让人尊敬。”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A、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自己可以不要尊重别人 C、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 B、一个尊重他人的人,必将赢得他人的尊重 D、自尊的人更懂得尊重他人

10、莎士比亚说:“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这句话主要表明:()A、有自信就必定能够取得成功 B、自信是期望得到他人或社会尊重的一种心理状态 C、自信是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 D、自信是青少年心理品质的基本特征之一

11、徐悲鸿有一句名言:“人不可无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句话告诉我们()

用心

爱心

专心 A.做人要有自尊 B.做人要有自信C.不能狂妄自大 D.应该尊重他人

12、“没有成功,人生便暗淡无光;没有自信,人们便失去成功的可能;失去自信,就像一把潮湿的火柴,永远点不燃成功的火焰。”自信如此重要,是因为()

①自信使人勇敢

②自信使人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力量

③自信能使人发挥自己的潜能

④自信一定能使人成功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3、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为此,作为一名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提高自己的自立自理能力。下列行为或观点正确的有()

①自己整理房间,收拾学习用具

②上下学不要父母接送

③自己决定每一件事情时谢绝他人的建议

④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不用父母催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从这段话我们可知()

A、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承受挫折的心理情绪

B、能承受挫折的人,必然成就一番大事业 C、承受住了挫折的人,绝对成为优秀的人物

D、只有想成就大事业的人,才有承受挫折的必要

15、在教室里,许多班级在出版黑板报时,在黑板前面写两个大字,一个是“净”,一个是“静”。这是为了让大家自己告诫自己,保持室内干净整齐,安静有序,这样做主要是有利于帮助我们()

A、养成守纪律的习惯 B、保持室内干净整齐,安静有序 C、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D、提高自信

16、下列同学的做法表现出自立自强的是()

①欧阳成龙的父母都下岗了,他加倍努力学习,用好成绩来安稳父母 ②陈晨在家里非常勤快,不光把自己的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还帮助父母作些力所能及地家务③赵强十个“好脾气”,她从不敢与人争辩,总是符合别人的看法

④马林是个从农村转来的同学,他觉得自己家境不好,穿着有土气,在大家面前抬不起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一份对某中学七年级学生的调查材料表明,90%的学生由家长叠被、整理卧室;80%的学生不洗自己的衣服;有87%的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初是由家长带到学校来注册的。这一调查结果警示我们要()

A、学会自立 B.、学会自尊

C、学会自强

D、学会学习

18、朱镕基同志在就任国务院总理时曾激动地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有()①我们每个人在追求心中理想形象的过程中都要有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崇高的理想是我们行动的强大动力③我们在确定理想与职业时,要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为此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④我们在追求理想时,希望能遇到更多的失败与挫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9、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有一首诗,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耐心等待,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A 面对挫折困境,要善于调节情绪,学会宣泄 B 学会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 C 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D 要有广泛的兴趣 20、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时,曾有一个洋人当众对他说:“中国人愚昧无知,是天生的亡国奴,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跟他打赌,展开竞争,最后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用心

爱心

专心 绩,使那个洋人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徐悲鸿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B、自尊的人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C、自尊的人有强烈的荣辱感,能积极向上 D、自尊的人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21、张怡宁是我国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在参加世界级的大赛中,她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精神、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精湛的球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多项乒乓球世界冠军。她的成功()

A、完全是个人奋斗的结果 B、关键是有高水平的教练 C、她天生就有得冠军的命运

D、来自于她的自立自强和坚强意志

22、“我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凡是我自己的事,都要自己作主,不要大人管。”这一观点()

A、是正确的,是具有较强自立意识的表现 B、是正确的,能独立作出决定,克服了对大人的依赖性 C、是不正确的,大人的知识、生活经验丰富,我们凡事都要听他们的

D、是片面的,我们不仅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同时也需要大人对自己的教育和帮助

23、“聪明的人不会两次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这说明()

A、聪明的人不会遇到挫折 B、挫折是把双刃剑 C、“吃一堑,长一智”是有道理的 D、任何人都不可能两次犯同样的错误

24、在日本有一个一年一度的“耐寒节”,在这一天很多日本的青年男女会在一处冰水池内取水浇身,开始新一年的生活。日本的北海道有些学校要求学生一年四季只能穿短裤上学,冬天要穿着短裤在操场上玩耍,他们这样做最主要的是为了锻炼孩子的()

A、耐寒能力 B、意志品质 C、民族精神 D、健康体魄

二、分析说明题:(42分)

25、一个女儿对父亲抱怨她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么艰难,她不知如何应对生活,想要自暴自弃。作为厨师的父亲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当着女儿的面把胡萝卜、鸡蛋、和碾碎的咖啡豆分别放入开水中煮。20分钟后,父亲把萝卜、鸡蛋捞出来,把咖啡泡在一个杯子里。看着不解的女儿,父亲让她先摸摸胡萝卜,女儿注意到胡萝卜变软了;又打破蛋壳,看到的是煮熟之后凝成一体的鸡蛋;最后父亲又让她饮咖啡,女儿笑了。她问这意味着什么。父亲解释说:“这三样东西都面临着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却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但进入开水后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薄薄的外壳保护着液体的内脏,但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末状的咖啡豆进入沸水后,反倒改变了水。”“哪个是你呢?”他问女儿。

(1)胡萝卜、鸡蛋、咖啡豆的不同反应分别代表了人们遭遇挫折的哪些态度?(6分)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4分)

26、情景一 某中学高三学生小张参加高考数学考试时,以为一道大体没有出来,一怒之下,把试卷撕碎,离开了考场。情景二 某同学小王在一次考试是,把强项数学考砸了,试卷发下来以后他冷静地分析原因,认真的把试卷重做了一遍。为了加深理解,他还在笔记上记下作错的题目,产成错的原因,使这次失败的记录成为鞭策自己的动力。(1)、以上两位同学受到了什么挫折?(3分)

(2)、他们各自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办法谁对谁错?为什么?(3分)

用心

爱心

专心(3)、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各产生什么样的结果?(4分)

27、成长足迹(15分)

进入初中已经半年多了,小孟将这半年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下面是他日记的几个小片段:

新鲜:我第一次跨进中学大门的时候,感到是那样的新奇,我终于是一名初中学生了…… 倒霉: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身边的人和事,不信任他们。我开始逃避现实,有什么话只写在日记里面。我天天把自己埋在书堆里,可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老师经常找我谈话,我害怕得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我上课开始走神,制定的学习计划也不能按时执行了……

失落:无声的眼泪流了出来,一时间才发现自己是那样的渺小,什么都不如别人,恨不得死掉算了……

寻找:……

(1)分析小孟进入了初中后都遇到了什么问题?(6分)

(2)你认为小孟应该寻找什么?(4分)28、2005年春节晚会,邰丽华以及她领衔的舞蹈《千手观音》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2006年春节刚过,很多中国人又一次感受了一场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邰丽华被评为“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位来自湖北宜昌的姑娘,两岁时因高烧注射链霉素失去了听力。从此,她只好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15岁时开始正规的舞蹈训练。由于听不到音乐,只能靠教练的手势和自己的感觉去跳。训练中,身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但是,它克服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自强不息,刻苦训练,先后获得“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一等奖”“全国自强模范”等荣誉,到30多个国家演出数百场,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喜爱。(1)从邰丽华身上你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意志品质?(3分)

(2)从邰丽华的实际中你体会到坚强意志品质对实现人生目标有哪些作用?(3分)

(3)谈谈你打算怎样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6分)

三、探究与实践(10分)

在200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洪站辉说: “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抗不起的山。”多少人被洪站辉这只有十四个字的话深深感动了,站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这句话。

今天我们学习站辉,就是学习站辉精神,请你结合你自己对站辉精神的理解,给洪站辉写一封信,表达你准备如何向他学习。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4、B

5、A6、B7、A8、B9、A10、C

11、A12、B

13、B

14、A15、A16、A17、A18、D19、C20、B21、D22、D23、C

用心

爱心

专心

24、B

二、分析与说明:

25、(1)胡萝卜:遇到困难,被困难吓倒;

鸡蛋:面对困难,挫而不折,变得坚强起来;

咖啡豆:在困难面前积极进取,改变生存环境,改变现状。(2)围绕如何应对挫折,挫而不折,积极进取展开

26、(1)、考试失败的挫折(2)、小张同学用撕碎试卷来否定失败,她撕碎的是自己的信心和面对失败的勇气,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而小王同学考试失败后,能分析原因,正视失败,把受挫的压力变为进取的动力,重新树立起信心,这种对待失败和挫折的态度和方法是正确的。(3)小张同学的做法其结果只能错上加错,会造成更大的挫折,而小王的做法促使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奋起迎接挫折的挑战,定会不断进步。

27、(1)成绩下降;对新的环境不适应;出现闭锁心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缺乏自信;学习方法不得当;意志薄弱。

(2)寻找新的目标;新的学习方法;新的友情和自信;培养坚强的意志。

28、(1)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逃避,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实现人生目标的坚强意志品质。

(2)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的意志。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的意志。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的意志。总之,将强的意志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

(3)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要善于管理自己。要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三、探究实践题:只要学生就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培养坚强意志、直面挫折等2个方面做言之有理的剖析与打算即可得满分。

用心

爱心

鲁教版政治教学设计 篇7

一、“课标本位”原则

地理教材是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所编写的教学用书。因此, 钻研地理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是进行地理教材分析的首要原则。地理教师只有站在国家课程标准的高度去分析教材, 才能有更深的认识。例如, 课程标准对宇宙中的地球的要求有以下四点: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 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对宇宙中的地球的介绍是一个由远及近, 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 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标准的内在联系。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将这四条标准放在两个单元, 即《从宇宙看地球》和《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要能看到这两个单元的内在联系, 前者从宏观上学习地球, 后者从内部学习地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前后两单元的联系, 不能人为地分裂这两个单元。

二、整体性原则

地理教材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材分析时要坚持整体性原则, 要注意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教材表述的整体性、程序方式的整体性和教学价值的整体性。

从知识结构上看, 鲁教版高中地理《从宇宙看地球》是一个整体, 该单元主要围绕宇宙、太阳和地球展开。

从教材的表述上看, 该单元由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组成。叙述性课文主要叙述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地理理性知识, 即以地理程序性知识为主的课文。活动性课文一般是指教材呈现中以学生参与某种活动形式来表达教材内容的课文。例如,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这一知识点, 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的科学解释和活动课文的学生动手绘图来诠释, 两者的配合使用更有助于学生对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这一重难点的理解,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 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

从程序方式的整体性上看, 该单元由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构成。例如在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知识点的安排上, 课文系统详细介绍了昼弧、夜弧的定义以及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同时教材安排了昼弧和夜弧图、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昼长图等图像系统, 通过这直观形象的图像系统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规律。此外, 教材还安排了一个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变化的活动, 这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活动中内化所学习的知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地理教材中的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要充分挖掘这三者的内在联系, 发挥这三者的作用, 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从教学价值的整体性看,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确定三维目标,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首要目标, 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 这三个目标是统一过程的不同维度,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例如, 本单元的教学价值从知识与技能的维度看, 在于学生能够从宏观上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能够说出地球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的原因, 能过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以及产生的地理意义。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看, 在于学生通过学习能提高自己的读图、析图、绘图的能力, 能提高自己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看, 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宇宙观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三、内外联系原则

地理教材的外部联系是指地理教材与外部知识经验的联系,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联系:与初中地理知识的联系、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 本单元中的地球自转方向、周期等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涉及, 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减少这些知识的教学时间。再如,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本单元还与数学、物理等方面有着密切的科际联系。比如, 地球公转在近日点和远日点运动速度的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物理学中开普勒第三定律进行探究。

地理教材的内部联系是指教材各组成部分的先后顺序与组织形式。分析教材内部联系的目的在于明确章节之间、专题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进行教材内部联系分析时可以绘制逻辑关系图, 以更好地理解知识间的关系。

四、学生主体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地理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要坚持学生主体原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因素, 综合考虑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现状确定教材的重难点,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 在分析黄赤交角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时, 教师考虑要这部分知识学生在以前未曾涉及过, 且知识较为抽象, 而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理解这部分知识难度较大, 因此要把这个知识点确定为一个难点知识。突破这一难点也要从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更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通过Flash动画边模拟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可到达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地理教师要重视对地理教材的分析, 遵循一定的分析原则, 不断提高分析地理教材的水平, 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摘要: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 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提出地理教材分析的原则, 并以鲁教版地理《从宇宙看地球》为例进行分析, 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分析地理教材, 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地理教材分析原则,鲁教版,从宇宙看地球

参考文献

[1]李家清, 陈实.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6) .

鲁教版政治教学设计 篇8

1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

2让学生明白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洪水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教学处理:

通过合理运用图片、文字等资料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布置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危害及防护措施等材料,便于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使用。

教学过程:

[由图导入]教师出示1998年我国百年不遇的洪水图片资料,接着让学生思考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引发思考]1通过了解,你们知道什么是自然灾害?

2通常自然灾害都包括哪些?

教师讲述: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需要注意一是在自然界发生的,二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危害。

[课堂训练]略。

[教师说明]认识洪水和洪灾。

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形成洪灾。

洪水的危害: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洪水的形成、对人类造成损害。

[板书]成因洪水形成损害

洪水的成因分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课件演示]PPI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学生讨论得出洪水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1文字材料:长江流域自6月11日进入梅雨期后,各地暴雨频繁。7月份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出现的次数最多。长江进入主汛期后,上游和中下游同时出现降雨,洪水并发,洪水量激增。

2出示图片:长江流域水系简图、四川地震堰塞湖。

[教师总结]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强降水;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堤坝溃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炸毁黄河花园口大堤……);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排水速度有关。

影响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等。

影响流域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河道的顺直程度、通畅程度、纵向坡度等。(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把庄稼种到山顶上,把水稻栽进湖中央”导出洪水形成的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

占据河道的建筑物降低河道排水速度,也会形成洪水。

过渡:洪水形成是不是就一定形成洪灾?

发生在无人区的洪水不能形成洪灾。

洪水造成的损失不仅和洪水的大小相关,还与人口和经济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损失越严重。

[小组讨论]针对洪灾的形成原因,我们又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呢?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究,我们初步了解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洪灾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实践与探索]学生根据上述分析洪灾的方法,探索寒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向父母长辈咨询,当地有没有发生过洪灾,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灾情怎么样?近些年来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洪灾?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地理学习,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

上一篇:浙江高考试卷下一篇:悠悠球大赛的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