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试卷

2024-09-11

浙江高考试卷(通用11篇)

浙江高考试卷 篇1

评析1:生物学科组

2014年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的命题依据是《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知识点考查不超过“2009版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试题要有合适的难度和区分度,既有利于高考选拔,又有利于中学教学。要在考查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凸显能力考查。要强调主干知识的考查,不考偏题怪题。要理论联系实际,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要体现浙科版教材特色和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推进高中课改。

一、难度适中,稳中求新

试题的难度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找到平衡:一是高校招生与中学教学之间的平衡;二是中学教学与学生负担之间的平衡。试题难度与往年相比,保持相对稳定,以避免对中学教学产生较大的干扰。

试题力求稳中求新,如试题的素材可来自教材,而问题设置要有创意;在评分细则的制订上,力求更科学更合理。

二、考查主干,提高效度

生物学科领域众多,知识体系庞大,知识更新较快。因而,在高考命题中,要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避免偏题、怪题,避免超纲。主要考点保持相对的稳定,包括细胞代谢、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遗传规律与分子基础、生物的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等,从而提高考试的有效性。

三、加强综合,提高信度

理科综合试卷中的生物学科题量有限,为了提高考查信度,命题力求加强学科内综合。通过知识点的章节间联系、模块间联系加强学科内综合。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和非选择题的不同小题,尽量涉及不同知识点。而且,注意考点的模块间平衡,考点数目的安排既考虑到高中生物教学的课时安排,又考虑到知识内容间的逻辑联系及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考查。

四、突出能力,助推教改

理科综合能力考试强调在知识考查的基础上,突出能力考查。生物学科的命题要围绕四大能力进行,即理解与表达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试题应强调考查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念,试题情境尽量来自生产、生活和科研实际,并通过图表增强试题的情景性。突出能力考查,对中学生物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转变教法和学法。要引导中学生物教学关注知识内容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学科知识对生物学现象的解释、重视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有助于生物学素养的提高。评析2: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特级教师 张庆勉

宁波鄞州中学 特级教师 赵沛荣

今年我省的理综生物试题基本延续了近年来的命题风格。注重基础,突出主干,强调综合,稳中求新,能力立意,难度适中,具有良好的选拔功能。

1.突出主干,注重教材与学科素养。命题紧扣《考试说明》,突出重点和主干内容,重视基础知识考查,考点分布和比例分配合理。试题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试题题干简明,表述严谨,设问指向明确,许多考点来源于教材,如第1、3、4、32题等,体现了浙科版教材的特色。

2.重视能力,突出实验与信息获取。能力考查涵盖了考试说明的四种能力要求,重点考查了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运用图表进行表达的能力和对教材概念的准确把握。淡化死记硬背内容。试题背景取材新颖,图表丰富,注重能力立意,尤其是实验探究、信息获取、逻辑思维、推理分析能力的考查,彰显生物是实验科学的特点和浙江命题特色,如第31题,实验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3.联系实际,强调多知识点的综合。试题背景联系科技、生产和生活实际,重视综合能力的运用,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1、2、3、4、30、32题。试题主题明确并多角度地考查学生多个知识点的综合、灵活运用及知识迁移能力,增加知识点考查的覆盖面,如第30、32题。试题强调学科知识综合,不仅考查考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考查了考生知识的宽度和广度。

4.稳中求变,有利于高中课改。试题基本延续了去年的命题特点,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稳定与发展并举,既保持稳定又有所创新,试题层次分明,区分度

好,问题设置有创意。对中学生物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促进教法和学法的转变。体现了深化课改的精神,有利于高中课改的推进。

浙江高考试卷 篇2

一、立足基础,回归教材

试卷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14就是单纯的考察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15、16、20、23、24题的素材均源于教材; 第23题是考生熟悉的斜面和平抛运动,对隐含的极值问题点到为止、不一味求难; 第24题的“电磁天平”以教材习题为蓝本设计改编,综合考查安培力和电磁感应重点知识, 引导高中物理教学重视教材.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通过导体的热功率与电流大小成正比

( B)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力的作用时间成正比

( C) 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与两极板间的电势差成正比

( D) 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簧伸长量成正比

本题是基础题,考察的知识点是电功率、功、电容、胡克定律,需要掌握的物理公式,故正确答案为( C) .

15. 如图1所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经过光电门时,其上的遮光条将光遮住,电子计时器可自动记录遮光时间 Δt,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 Δx,用Δx/Δt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使Δx/Δt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 )

( A) 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

( B) 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

( C) 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

( D) 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

本题来源于课本上的实验: 测量瞬时速度的大小,主要考察对瞬时速度公式v =Δx/Δt的理解,用平均速度来代替瞬时速度的条件就是 Δt趋近于0,可以通过减小遮光条的宽度来实现对时间的控制,故答案选( A) .

16. 如图2所示为静电力演示仪,两金属极板分别固定于绝缘支架上,且正对平行放置. 工作时两板分别接高压直流电源的正负极,表面镀铝的乒乓球用绝缘细线悬挂在金属极板中间,则()

( A) 乒乓球的左侧感应出负电荷

( B) 乒乓球受到扰动后,会被吸在左极板上

( C) 乒乓球共受到电场力,重力和库仑力三个力的作用

( D) 用绝缘棒将乒乓球拨到与右极板接触,放开后乒乓球会在两极板间来回碰撞

本题考察了库仑力、静电感应、力与运动的关系,乒乓球放在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右端出现负电荷、左侧出现正电荷,整体不带电,一旦与极板相碰后带上同种电荷,在电场中会不断加速,故正确答案为( D) .

20. 如图3所示,用两根长度相同的绝缘细线把一个质量为0. 1 kg的小球A悬挂到水平板的MN两点,A上带有Q = 3. 0 × 10-6C的正电荷. 两线夹角为120°,两线上的拉力大小分别为F1和F2. A的正下方0. 3 m处放有一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小球B,B与绝缘支架的总质量为0. 2 kg( 重力加速度取g = 10 m/s2; 静电力常量K = 9. 0 × 109Nm2/ c2,AB球可视为点电荷) 则()

( A) 支架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2. 0 N

( B) 两线上的拉力大小F1= F2= 1. 9 N

( C) 将B水平右移,使M、A、B在同一直线上,此时两线上的拉力大小为F1= 1. 225 N,F2= 1. 0 N

( D) 将B移到无穷远处,两线上的拉力大小F1= F2= 0.866 N

本题考察库仑定律、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此类题求解的关键是受力分析. 对B和支架分析可知,地面的压力,对A受力分析,由于A处于平衡状态,,将B水平右移,使M、A、B在同一直线上此时两小球的距离为0. 6 m,解得F1= 1. 225 N,F2= 1. 0 N,将B移到无穷远处,两小球库仑引力为0,两线上的拉力F1= F2= GA,故正确答案( B) ( C) .

23. 如图4所示,用一块长的木板在墙和桌面间架设斜面,桌面高H = 0. 8 m, 长L2= 1. 5 m. 斜面与水平桌面的倾角 θ 可在0 ~ 60° 间调节后固定. 将质量m = 0. 2 kg的小物块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1= 0. 05,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2,忽略物块在斜面与桌面交接处的能量损失. ( 重力加速度取g = 10 m/s2;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 1) 求 θ 角增大到多少时,物块能从斜面开始下滑; ( 用正切值表示)

( 2) 当 θ 增大到37° 时,物块恰能停在桌面边缘,求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2( 已知sin37° = 0. 6,cos37° = 0. 8)

( 3) 继续增大 θ 角,发现 θ = 53° 时物块落地点与墙面的距离最大,求此最大距离xm.

本题考察动能定理、运动学相关公式,对于动能定理一定要弄清楚过程中有哪些力做功,分别做什么功,做功与运动路径是否有关等问题.

解析: ( 1) 为使小物快下滑,需满足的条件为mgsinθ ≥ μ1mgcosθ. θ 满足的条件tanθ ≥ 0. 05

( 2) 克服摩察力做功Wf= μ1mg L1cosθ + μ2mg( L2- L2cosθ) . 由动能定理得mg L1sinθ - Wf= 0,代入数据得 μ2= 0. 8.

( 3) 由动能定理可得

代入数据得

24. 小明同学设计了一个“电磁天平”,如图5所示,等臂天平的左臂为挂盘,右臂挂有矩形线圈, 两臂平衡. 线圈的水平边长L = 0. 1 m,竖直边长H = 0. 3 m,匝数为N1. 线圈的下边处于匀强磁场内,磁感应强度B0= 1. 0 T,方向垂直线圈平面向里. 线圈中通有可在0 ~ 2. 0 A范围内调节的电流I. 挂盘放上待测物体后,调节线圈中电流使得天平平衡,测出电流即可测得物体的质量. ( 重力加速度取g = 10 m/s2)

( 1) 为使电磁天平的量程达到0. 5 kg,线圈的匝数N1至少为多少

( 2) 进一步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另选N2= 100匝、形状相同的线圈,总电阻R = 10 Ω,不接外电流,两臂平衡,如图6所示, 保持B0不变,在线圈上部另加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且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均匀变大,磁场区域宽度d = 0. 1 m. 当挂盘中放质量为0. 01 kg的物体时,天平平衡,求此时磁感应强度的变化率

本题考察法拉第电磁感应、欧姆定律、安培力,是一道力电综合题,求解的关键是分析安培力的方向,列表达式时要注意乘以匝数N.

解析: ( 1) 线圈受到的安培力F = N1B0IL

天平平衡mg = N1B0IL

代入数据得N1= 25匝.

( 2) 由电磁感应定律得由欧姆定律得I' =E/R. 线圈受到的安培力F' = N2B0I'L. 天平平衡m'g代入数据得

二、联系实际,重视思考

试题从考生感兴趣的实际情景中提炼问题,如第17题中顶球射门、第18题中航母电磁弹射器和第19题中赛车过弯道等. 考查考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思考及物理建模的能力,倡导“让物理走进生活,让生活体现物理”的理念.

17. 如图7所示为足球球门,球门宽为L,一个球员在球门中心正前方距离球门s处高高跃起,将足球顶入球门的左下方死角( 图中P点) . 球员顶球点的高度为h. 足球做平抛运动( 足球可看做质点,忽略空气阻力) 则()

( A) 足球位移大小

( B) 足球初速度的大小

( C) 足球末速度的大小

( D) 足球初速度的方向与球门线夹角的正切值

特色鲜明的浙江高考政治试卷 篇3

自2009年浙江高考开始采用新课标自主命题以来已整整五年,搜集整理近五年来全国高考浙江政治卷的主观题设问我们不难清晰的发现,浙江试卷已以其特定的设问模式给人以深深的印记:本文主要从主观题设问的角度,整理浙江课改以来高考试题。截取设问中明显以“运用某某知识”为限定的设问,以试图探析其主观题命题思路从而为高考复习提供有益借鉴。

一、依据呈现:用事实说话

5年来浙江高考政治直接以:“运用某某知识”的设问汇总如下:

2009年:第40题第(2)问设问为:结合材料二、三,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阐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道理。(10分);第41题第(3)问设问为:结合材料二,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10分)。

2010年:第40题第(2)问设问为: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地方政府对权力自我设限的做法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提高了政府权威的道理。(10分);第41题第(2)问设问为:根据材料一的信息,运用“社会再生产”的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浙江省政府有关经济举措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积极作用。(14分)

2011年:41题第(2)问: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为便于叙述以下描述省略设问其他方面)。

2012年:40题第(1)问: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41题第(2)问运用“政府职能”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知识;第(3)问运用“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

2013年:40第(2)问: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3)问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41题第(1)问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第(2)问运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特色分析:焦点访谈

通过以上依据呈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浙江高考政治试卷在设问模式上以强烈信号传递着:重主干知识的同时把握要点内容,设问范围、知识切入点等于细微处见实力,知识范围限定更加明确,同时这种设问频率大幅提升,從原来的基本上两道题到2012年的3道题,尤其是2013年的四大设问均以此模式进行,分别考察必修四大模块的内容,且分值较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即便在2011年只有一个但是在当年的40题第(1)问中明确了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第(2)问运用“辩证否定的实质”的知识。如此具有针对性的设问在其他省市是不多见的。

从设问的数量上及内容上看浙江高考政治卷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由单一知识的限定到单元内部的逻辑剖析进而达到模块内部知识的整合,再到模块间的跨越,最后又回到单一知识的过程:如从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到运用“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再到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还有运用“政府职能”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知识,最后又回到单一知识的设问上,似乎有千帆过境,万木争春,曲折回荡,流连忘返之感觉,让人一言难尽。

在笔者看来浙江试卷的如此设问模式必将得到大力弘扬,这是因为这种模式更加客观公正的考察了学科知识,在有利于高考的公平竞争的同时更富梯度和区分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命题行为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也有利于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可操作性强,同时从浙江高考政治试题的选材背景等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其:命题立意深远以求情感升华,考察知识到位旨在能力提升的命题范式并不是简单的命题模式套用,而是彰显学科情怀。如2013年浙江高考政治卷主观题在选材中把生态文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梦想中国有机结合,设问用辩证的哲学思维(对立统一的观点)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文化与综合国力)然而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机结合起来,彰显政治学科精神,大器天成、浑然一体,回味无穷。

三、价值引导:中国好声音

浙江高考政治如浙江卫视一样传来了美妙的声音,这种声音少有因设问范围的定位引发广泛争议,给一线教师基本指明了教学的“边界”。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改革路径让人们看到了“迈小步、不止步”的革新思维,“用知识、考知识”的能力要求。选材和教材只是一种载体,用“材”才是真正的目的。针对浙江高考政治试题的这种命题特色,在复习备考中,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两个个方面。

1.精心织网,潜心打渔

在过去的试题命制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运用《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认识的反复性等类似于这种模式作为范围限定,而且限定相对宽泛,而浙江卷则不然。针对浙江政治试卷的这个设问特点,要想从容应对高考试题,精心织网,潜心打渔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把网看做是教学大纲和考纲,那么这里的“渔”就是教材知识和考点。要处理好网与渔的关系,就必须做到疏而不漏。至于如何织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我看来,模块内部知识整合与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可或缺,务必做到在模块内部把微观知识点形成知识板块。如图1所示,以“宏观调控”为中心形成网状知识,同样我们可以以“市场调节”为中心,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价格、消费、企业、就业等等为中心,深入挖掘教材与考纲中可能成为命题兴奋点的知识要点;至于模块知识之间:我们也必须找到内在的联系:如能将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与政治生活的政府职能,能将经济生活的经济全球化与政治生活的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生活的文化多样性等有机结合(如图2所示);把政治生活中的群众路线与生活与哲学的群众观点等知识有机结合,全面把握命题可能出现的交叉点,构建一个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网络,做到胸有成竹,目无全牛,必能融会贯通、挥洒自如、左右逢源。

2.看云识天,埋头赶路

目前在高考试题中,往往出现的问题是学生熟悉的问题不得分,会做的问题得低分,拿到参考答案学生一看就懂,老师一讲就会,但是高考时同学们往往跳进了美丽的陷阱,一做就错,似乎高考给他开了一个玩笑。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还是知识不到位,基本规范、学科思维品质不到位,学生不能做到理据有效对应、事理交融、论证得力。

纵观浙江高考政治试卷,大有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答”不同之特点,题型基本一致,设问形式十分相似,甚至把重点、难点作为常考考点,如2010年第40题第(2)问与今年40题的第(3)问均考察了 “对立统一”的观点,但答案略有出入,如何有效解决,这就需要我们看云识天,埋头赶路,要知道高考考了些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正确的处理解题套路与思路的关系。高考是命题者与一线教师及广大考生之间博弈的一个过程,任何一方都不能简单的以不变应万变,但命题立意肯定是“注重基础、突出能力”的,材料选取肯定是折射“时代精神、彰显学科特色”的,答案设置也必然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所有考核必将围绕高考政治的四大能力展开,这无疑要求我们以开阔的视野关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以“政治人”应有的民生情怀理性看待社会问题,从而回归教材,能对教材重点内容准确完整识记、简洁流畅复述并与具体情境有机对接,进行论证描述,既要牢牢把握答题套路,更要彰显解题思维,在深入挖掘教材知识深度的同时,以开阔的视野关注命题模式套路的宽度与跨度,有所同必有所不同,同中求异,异种求同,从而达到异曲同工。

浙江高考试卷 篇4

“名句名篇”、“文学作品阅读”两个板块的得分情况均不如人意。4分的名句默写,浙江省平均分仅为1.6分。“文学作品阅读”题考的是外国小说阅读,总分18分,浙江省平均分仅为8.71分。

客观地说,整个文学作品阅读题这一大题的4道小题考点集中,难度也不大,客观上有利于学生得分,之所以考得并不理想,与考生本身平时基础不扎实关系很大。还有的一些考生是因为不会分点答题和不会使用文学术语而失分。

也许是考虑到前面除语用题之外的试题难度过大的缘故,作文题的阅卷尺度也和语用题一样被放宽,只要考生不偏离题目,不宿构和抄袭,字数也差不多,一般考生的分数都还说得过去。据统计,今年高考浙江省作文平均分达到42.43分,略高于往年。与往年一样,今年的满分作文凤毛麟角,55分以上的作文也是少数,大量考生在47分至54分之间,网上阅卷分数“趋中”的问题依然没有有效解决。

考生作文以写乡村的居多(包括城里的考生)。然而,他们大多着眼于写乡村风光和乡土人情以及童年生活,很少触及乡村的灵魂,而只是浮光掠影,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乡村,或者寻找过去在乡村留下的记忆,缺少现实的真切感受,很少出现对乡村生活有深入思考的佳作;而“春夏秋冬”的“流水账”般的结构模式,“农家乐”式的“到此一游”的家庭聚餐,外加“牛背牧童”和“炊烟袅袅”之类的乡土风光,便构成了比较普遍的所谓“乡村题材”。

而写“触摸都市”的考生,也同样以做表面文章为主,停留在都市的繁华与嘈杂、都市的冷漠与爱心、都市的噪音和废气等都市表象,真正能够触及都市“灵魂”,对都市文明进行严肃思考的作文也屈指可数。写“触摸城市”还存在着片面和幼稚的问题,城市在有些考生眼里变成了“钢筋水泥的灰色森林”、“藏污纳垢的腐朽场所”,充满失望和颓废之感,而没有用心触摸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所以,作文写作除了需要学生有宽广的阅读面和训练之外,更需要有对生活的独到个性体验,善于挖掘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金子”。

浙江大学有机化学试卷 篇5

姓名:学号:

一 按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有立体结构的请标明

二 选择题

1.与HBr发生亲电加成反应最快的是()

2.下列化合物发生SN1速度最快的是()

3.下列物质中具有光学活性的是()

4.下列共轭二烯烃中,不能作为双烯体进行Diels–Alder反应的是()

5.乙二醇的优势构象是()

6.根据休克尔规则,以下化合物中没有芳香性的是()

7.下列试剂中亲核性最强的是()

8.以下化合物最容易进行芳基亲电取代反应的是(),最难的是()

(a)苯(b)甲苯(c)硝基苯(d)苯甲醚

9.比较下列自由基的稳定性,最稳定的是(),最不稳定的是()

10.下列化合物进行E2消去反应,反应速度最快的是(),最慢的是()

三 完成下列反应式, 写出主要产物; 如反应有立体选择性, 请写出产物的立体构型。

KMnOBr1

cool

OH

+Br2

H3COCH3

H2SO4

(1)BH(2)H2O2/OH-

H2

cat.Pd-BaSO4

Br

AlCl3

7.Br

cold, diluted8.9.2CH3

RT(室温)

CO2CH3

11.BrCH2CH2Br+ NaSCH2CH2SNa

(1)C6H5CH2Cl

K

Mg, EtO

12.13.H2SO4

14.通过机理解释

15.用不超过两个碳有机物合成O

五 合成题

1.用不超过2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合适的无机试剂合成(4分)

2.由甲苯及其它合适的无机试剂合成(4分)

3.在虚线方框处写出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以完成转化(4分)

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英语试卷 篇6

英语

考生须知:

1. 全卷共六大题,82小题,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 全卷分为卷Ⅰ(选择题)和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卷Ⅰ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填涂;卷Ⅱ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 请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卷Ⅰ

说明:本卷共有四大题,65小题,共85分。请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对应的小方框涂黑、涂满。

一、听力(共15小题,第1~10小题每题1分,第11~15小题每题2分, 共20分)

第一节:听小对话,从A、B、C三个选项中选择符合对话内容的选项,回答问题。

1.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

A. The weather. B. The food. C. The time.

2. Where are the two speakers probably talking?

A. In a shop. B. In a hospital. C. In a library.

3. Whose is the watch?

A. Tony’s. B. Betty’s. C. John’s.

4. What is Linda’s mother?

A. A doctor. B. A driver. C. A teacher.

5. When will there be a school concert?

A. On Thursday evening.B. On Friday evening. C. On Saturday evening.

第二节:听长对话,从A、B、C三个选项中选择符合对话内容的选项,回答问题。

听下面一段较长的对话,回答第6~7小题。

6. How often does Peter go swimming?

A. Once a week. B. Twice a week.C. Three times a week.

7. With whom does Peter usually go swimming?

A. His friend. B. His father. C. His brother.

听下面一段较长的对话,回答第8~10小题。

8. What does the man want to buy?

A. Trousers. B. Socks.C. Shoes.

9. What colour does the man like best?

A. White. B. Black. C. Blue.

10. How much money does the man spend?

A. $50. B. $15. C. $11.

第三节:听独白,从A、B、C三个选项中选择符合独白内容的选项,回答问题。

11. Where is Helen from?

A. England. B. America. C. Japan.

12. What subject is Helen interested in?

A. Chinese. B. Maths. C. History.

13. When will Helen visit China?

A. This June. B. This July.C. This August.

14. How will Helen go to Beijing?

A. By plane.B. By ship.C. By train.

15. Why does Helen like New York best?

A. Because it’s both big and modern.

B. Because it’s both old and beautiful.

C. Because it’s both modern and beautiful.

二、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请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16. The underlined letter “ i ” in the word “______” has a different pronunciation from the other three.

A. drive B. pick C. ride D. like

17. Li Na is one of ______ most popular tennis players in China.

A. a B. an C. the D.不填

18. There ______ many students on the playground at the moment.

A. isB. are C. was D. were

19. Steve Jobs was born ______ 1955 and died last year.

A. on B. to C. at D. in

20. Tony is only four years old, ______ he draws very well.

A. but B. so C. or D. and

21. --Ssh, be quiet! The baby ______ in the next room.

--Oh, sorry.

A. sleeps B. slept C. is sleeping D. was sleeping

22. --Excuse me, _____ can I get to the nearest bookshop?

--Go along this road and you will find it on your right.

A. why B. where C. when D. how

23. In July, 2012, the 30th Olympic Games ______ in London.

A. will be heldB. be heldC. is heldD. was held

24. –What a hot day! I am a bit thirsty.

--Would you like some ______?

A. noodles B. meat C. water D. bread

25. --Jenny, would you please ______ my dog when I am away?

--No problem.

A. look up B. look in C. look at D. look after

26. We will go for a picnic if it ______ tomorrow.

A. doesn’t rain B. wasn’t rainy C. won’t rain D. wasn’t raining

27.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

--I’m looking for the pen _______ my father gave me last week.

A. who B. which C. whose D. whom

28.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3D film the Titanic last night?

--It was____. I enjoyed it a lot.

A. boring B. wonderful C. strange D. terrible

29. --Can you tell me ______?

--He is in the library.

A. where was JackB. where Jack was C. where is Jack D. where Jack is

30. –Sally, I am going to Shanghai tomorrow.

--______.

A. Well done B. With pleasureC. Have a good trip D. Not at all

三、完形填空(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my was a little girl. She lived near a fruit shop in the village. The shop was 31 by Mr. Smith.

One day Mr. Smith said to Amy, “Would you like to earn (赚) some money? ”

“Oh, yes,” replied she, “for I want some new shoes, and dad has no 32 to buy them with.”

“Well, Amy,” said Mr. Smith, “there are some fine 33 in Mr. Green’s garden, and he said that anybody was welcome to them. I will 34 you thirteen cents (美分) a kilogram for all you will pick for me.”

Amy was so 35 that she decided to go to pick the grapes as soon as possible. She ran home to get a 36 at once.

Then she thought she would like to know how much money she would get 37 she picked five kilograms. 38 the help of her pencil, she found out that she would get sixty-five cents.

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解读 篇7

一.门的存在预设

以路作为漫漫人生长途的喻体, 我们早已司空见惯, 罗伯特·弗罗斯特《那条未走的路》 (The R oad N ot Taken) :“小路在缀满黄叶的树林里分了岔, 可惜我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这里的小路是过了岔路口便不能回头的人生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是屈原满溢草香的理想之路。路这一喻体在本题中也有着较为清晰的表述, “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 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从过去到未来, 无数脚印在此交集”, 这条路上有我们的足迹, 而我们的足迹从过去走向未来, 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路, 而是以时间为度量的人生漫途。

相比于路本体的清晰简明, 门的本体就较为朦胧含混了。李白潇洒的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里的门是转入仕途的隐喻;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而这里的门是人参悟大道的必经之关口。门是不同空间的连接点, 也是不同时间段的分割点。

而我们之前已经说明本题的路是以时间为度量的人生之路, 那么这里的门, 便更多的是指向人生阶段的分割点了。然而, 我们从呱呱坠地起便无可选择地有了一条人生之路, 难道一定就有着分割人生阶段的门吗?并且踏过了这扇门与未踏过门就一定有着高下区分吗?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赞同。再反观本题, 我们便会发现本题有着一个预设的前提———门是一定存在的, 并且这里的门划定了不同的层次。

预设的概念始于语言学, 最早是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在其著作《意义与所指》中提出以便解释语义逻辑问题。语义预设是“一个语句预设另一个语句, 当且仅当后者必须为真以保证前者在任何时候都有真值”。

例如:

a.王芳的帽子真好看。

b.王芳有一顶帽子。

当且仅当b为真值的时候, a才成立。反观浙江高考题, 当且仅当门是存在的, 并且这里的门划定了不同的层次, 文题才成立。按照这样的思维逻辑, 有的考生在审题时会陷入沉思, 什么样的门会挡住你的人生脚步?什么样的门会带你走向世界?因此命题人随即为门作了框定, “大学的门, 一边连接已知, 一边通向未知”, 以大学为限制, 那么高考便是每位考生必经的人生阶段, 也便是那道门了。

但是对于这一个窄化的限定, 笔者并不看好。或许这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 但是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如果止步于“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 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考生或许能从之前的一系列自我追问中思考得更具深度与高度。

二.从实指的“门”到虚化的“门”

以大学作为门的限定, 考生便容易以此类推至短短的人生阶段里每一次的阶段性考试:初中入学考, 高中入学考, 大学入学考, 这些社会加之于学生身上的人生关口在学生的笔下便容易写成生活的记录, 却少了内在心灵的真正品悟。而如果跳出实指的框定, 放眼古今, 思绪或许便能在更广阔自由的空间里徜徉继而源源不断地诉诸笔端了。

而要跳出实指的框定, 我们依旧要不断叩问自身:什么门划分了人生层次?人生层次又是以何为标准的?如果以失败与成功作为人生层次的划分, 考生或许便会写下李开复、俞敏洪等等人物的成功之路;如果以学识的增进为层次划分, 学生又或许会写下清华厨师张立勇等励志案例。而再进一步追问自身, 人生的层次是否必然是上升态势, 诸如从失败到成功, 从已知到未知, 是否也伴随着必然的下落?从激昂到淡然, 从绚烂到平淡。追问至此, 或许学生们脑海里便不仅仅只是李开复等千篇一律的写作素材了, 当把目光转向更多的维度, 更多的人物、更多的素材便源源不断地涌入脑海。

由此, 再回首看看那道门, 是否还是鲜明清晰地矗立在人生路上, 或者已然化为了人生路上每一次的品读、咀嚼、感悟, 最后融入心头, 成为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滋味了呢。

三.结语

2014年高考已然落幕, 而国民对于高考作文的议论却仍旧投以较高的关注度, 围绕着“今年的作文容易还是简单”的话题持续高谈阔论。浙江高考题延续以往对人文素养的注目, 依旧保持着较高的水准, “门与路”“已知与未知”“深与浅”等等, 看似简明的文字下却涌动着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从古希腊神庙上刻下“认识你自己”, 人类始终对自身不断地追问, 而在作文命题的语言逻辑里, 我们依旧保持追问, 或许能对浩渺人生有那么一点点参悟。

摘要: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延续以往对人文素养的关注, 以《门与路》为题引导考生对人生追问思考。而对这一文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门与路的隐含意义。如何理解含义模糊的“门”, 我们试图在追问中明晰“门”的喻意。

关键词:浙江高考作文,门与路,解读

参考文献

[1]魏敏, 庞博:《浅谈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8年10月第5期。

2016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评析 篇8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剖析】

浙江卷作文题基本沿袭了近几年“思辨类作文题”的思路,二元乃至多元思辨已成为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常见形式。从命题上看,近几年高考作文题越来越规避单一角度的话题,越来越重视从多元关系的角度进行考查,越来越看重考生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淀。这道题贴近社会现实,十分接地气;与“思辨类题目”相呼应,文体上也限定了写论述类文章。

这则作文材料不同于往年多以名人名言或哲理性语句作导引,明显带有“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某些特征,其最大特点是“就事论事,就事选例,就事说理”,而不像新材料作文那样“缘事发挥,谈古论今,对照类比”。所以,与往年作文材料相比,这则材料拒绝高蹈,贴近现实,给出了审题立意的多个指向,让考生有话可说,可从不同角度灵活表达。这种“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强了论述对象的限定性、思维的论辩性以及内容的规定性。

有些考生把这篇作文的主旨仅限定于“虚拟和现实”,这是欠全面的。其实,“虚拟和现实”只是文章论述的由头,真正的关键词应该是“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有这样的选择,这才是你需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表述的内容。否则,立意就偏了。

对“虚拟世界”,材料列举了“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这样三种态度。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对信息时代的“虚拟现实”采取什么态度作出自己的“选择”,再对此进行分析,发表个人的看法和感想;然后引出问题的由来背景、发生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最好能以新闻报道或现实事例作为论据;最后由此得出结论,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进行呼吁,以便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结构上看,这类论述类文章一般可以通过“引—论—联—结”等几个环节来构思作文,一般步骤是:首先引述材料,提出观点;接着充分论证,分析利弊;再联系现实,由点到面;最后点题作结,劝勉呼吁。

在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特别要求考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只有挖掘深刻,立意深邃,发人所未发,才能让人看到隐藏在事物深层的本质;文章不仅要让人“知其然”,更要让人“知其所以然”,这才能给人启迪,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因此,考生必须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并联系现实生活,探究并阐释某些现象存在的背景、它们的共同特征及其特殊含义,让读者通过读你的文章而明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今天,相当多的青年人成了“手机控”,沦为“网虫”,整天梦游在虚拟的“现实”中。一旦离开了网络,他们可能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应对眼前这个现实世界。原本应该由人类来主宰的虚拟世界,已成为许多人的绝对操控者,不少人的情感乃至躯体都已被“虚拟”化了。

浙江高考试卷 篇9

èliè sùxiàng mǎtí xiūsè zāotà

二、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6分)

1、“呻”字按音序查字法查字母,再查音节。“呻”是结构,组成词。

2、“崇”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崇”是结构,当“高”讲,可以组成词,当“重视、尊敬”讲,可以组成词。

3、“屯”用数笔画的方法,应查画,第二画是。

三、先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然后更正在括号里。(6分)

群马疾弛 巾飘带舞 天崖碧草

雪中送碳 深情厚宜 气破雄伟

四、选词填空。(4分)

陆续 连续 继续 持续

1、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已经好几年了。

2.我们要努力,争取更大成绩。

镇静 沉静 安静 幽静

1、夜深了,繁华热闹的都市随着最后一批人群的消失而显得异常的。

2、傍晚,李良玉来到的林间小路上散步。

五、按要求写句子。(4分)

1、扩写下面的句子。的宾馆里住满了的旅客。

2、缩写下面的句子。

我们根本没有骄傲的资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写拟人句。

春天到了,小树穿上了绿色的新衣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面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修改病句。(8分)

1、我们把门窗擦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丽的歌声至今仍浮现在我的眼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艰苦朴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部分。(25分)

题目:

1.我学会了。(如游泳、烧菜、洗衣服等本领)

2.我喜欢的。(如你的邻居、同学、亲友的孩子等人)

要求:

1.自己任意只选择一个题目,写一篇作文。

2.写自己学会的本领,要把怎样学会这种本领的经过写具体。

3.写自己喜欢的一个人,先写出他(她)相貌、性格、爱好等情况,然后再写他(她)做过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把事情经过写清楚。

4.作文写好后要轻声读一读,语句要通顺。

上面的内容大家都会了吗?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篇浙江版:小学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对熟悉的知识加以巩固,对陌生的知识加以了解。

浙江高考试卷 篇10

启门一瞬观2014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而这世上本也没有门,纵横的阡陌多了,也就出现了门。世间万千道路分分合合,亦有万千门户隔绝两地。人在世间行,行于路,歌于途,入于门。

门是终结,每一段的路途都有自己的终点。经过那扇门,便是合上了一段路、一段情,便又是一段往事成空,那是一个或圆或缺的句点,是世界之极的天涯。

门是起源,每一段的路途都有自己的起点。打开那扇门,便是展开了一世生、一世梦,便又是一世浮生若梦。那是一道或明或暗的花火,是世界之巅的极光。

门是关卡,有的人停下了前行的脚步,有的人走上了全新的征途。门前是已知的世界,门后是未知的迷途。未知总是让人恐惧的,而已知给人以温暖的怀抱,但于此同时,已知让人丧失进取的锐气,未知却是无尽的可能与希望。是该冒险闯荡还是安于现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人把门视为起点,有的人把门视为终结,行止自在人心。

门是选择,交错纵横的道路上立着各式各样的门,每扇门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天地。是进入还是退后?是大道还是小径?是青山绿水还是高楼大厦?门后有着不同的诱惑,也有着不同的艰难,万千的门户代表着万千的选择,行左行右,是正是邪,选择一直紧握在自己的手中,只看你摊开或是握紧,有没有勇气推开那扇门。

门是因果,当你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就注定着另一扇门的关合。门前是一段完结了的果,门后是一段等待开启的因,那是一段必定要踏上的旅程,但结局可以握在自己的手中。缘起缘灭,正如同门的开合,了却一段宿旧缘,重启一段新愿。一段路最后的终点,是因为你踏上了起点而产生的,无始便无终,而无门便无路。

门是轮回。人间循环往复的旅程,在门的开闭间不断的重启,不断的前行。门是终结、亦是起源,像是圣经中记载的那场洪水,终结了一段文明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世界的起源。万物都是在环形的跑道上赛跑,起跑的的那条白线,同样也是终点的那条红绸,不断的追逐竞争,最后还是回到开始的样子。打开一扇门,就是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开启一段新的轮回。

我不知门为何物,因为它代表太多太多。它是绝路亦是希望,是终结亦是起源。它是关卡,是选择,是冥冥中的因果,是无限循环的轮回。人生弹指间,启门一瞬观。看到的是红尘世间,是若梦浮生。门后的世界是无法想像的,唯有在开启以后才能感受它的精彩。

我的路我的门2014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看到这个题,我有一种莫名的近乎落泪的感动。禁锢已久的已逝的和我憧憬着的闪着光的日子不知从哪里涌出来,让我既熟悉又陌生,既欣喜又不知所措。

早晨起床,对爸爸妈妈感慨一句:这么早,我就要高考了。他们都笑了。

三年一瞬,曾经认为漫长的高考路已到尽头,我记得怀揣着分班成绩踏入教室时的踌躇满志;我记得第一节化学课校长坐在讲台上我们的小心翼翼;我记得发了高烧数学老师允许我睡一节课我的心满意足;我记得无数个夜晚我的挑灯夜读。

我记得无数个清晨我的闻鸡起舞&&现在回想,这一切或成功或失败的努力,或欣喜或忧伤的经历,于不经意间早已一寸一寸地为我铺平前方道路,承载着我最初的梦想让我坚强地前行了。

而今,我在路上奔跑着,我看到了不远处的那扇门,虽然我仍只是望着它遐想,但我知道,那是与未来,与更广阔天地的连接点。门口,有自由的风气,有大师的思想,有无所畏惧的新的征程。我渴望着在一片更广阔的领空翱翔,然后在我所最钟爱的一片绿荫中停歇。

我渴望着在更辽阔的海洋遨游,然后在某处深潜下去,去和其他鱼儿嬉游争食,去和海底的珊瑚问好。门后,是又一块如此适合我的梦想的起飞之地。而现在,我已正在不远处眺望着它,过不多久,我就要一踮脚够到它了。

门与路,真是天生一对如此玄妙的组合。路上挥洒汗水,门后收获惊喜;路上风雨兼程,门后自有既定的目的之地,作为对执着的人最好的回报。路给了我明确的方向,门给了我拼搏的动力。而即将走完一程路、推开一扇门的我,无疑是个最满足的人了。

我的路上有温暖同行,我收到了妈妈关切的电话,我也看到从不参加什么祭拜的父亲在普陀双手合十给我许愿时弯下的宽阔脊背。那些时刻,我便握紧拳头,更奋然而前行。

我的门需要我自己推开。有一刻我终将试练我的锋芒,在另一个圣洁的地方,仰望头顶灿烂的星空,我将依然微笑着面对一切,亦会如伟人一般在真理的大海边玩耍。

浙江高考试卷 篇11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為钱财奔波。他视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财,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薄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即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满分分析

这篇作文被视为2015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的标杆。其突出的亮点是:

1.审题准确,见解独特。审题是判定一篇作文优劣的基本标准,合格的作文审题必然是正确的,优秀的作文审题不仅正确,还应该是准确的,即能紧扣作文命题的核心立论。2015年高考浙江卷的这道作文试题由两则正反相对的材料组成,其核心内容是讨论“作品”与“人品”的关系。从题意来看,至少有三种立论,即“作品与人品相关联”、“作品与人品没有关联”、“作品与人品既有关联也没有关联”。本文立论却跳出了这三种立意角度,而是说不能由作品去推及人品,也不能由人品去推及作品,提出“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的观点,因为作者认为“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更值得点赞的是作者并没有流于“随大流”式的立论,而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去论述,把“作品”放在历史检验的角度去评判其优劣、好坏。这样就使得文章的立意高人一筹,说了别人所没说到的,想了别人所没想到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与独特的见解。

2.思辨缜密,层次清晰。文章从传统的阅读或欣赏模式说起,先予肯定,再用转折句提出自己的观点:“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起笔就为文章的思辨蓄势;接着用了两个段落,从正反相对的角度运用具体的事例先摆事实,通过事实讨论作品与人品的关系,接着用“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的设问推进论证,进一步阐述作品与人品的关系,最后归纳提升:“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以作品论英雄。”至此,文章的观点得到了完满的展示。作者并不是随意下结论,而是用思辨的方法在辩证分析中说理,思辨色彩浓厚。文章的论证有层次,其论证环环相扣、逐步推进、思维缜密,通过论证推动了思维发展深化的能力。在材料例证的运用方面,不是依赖材料来推动文章,而是靠论证去带动材料,做到了材料为论证服务。文章对于论题的把握不但准确到位,而且在论题的内涵方面略有推进,在视角的选取方面有其巧妙之处,论证始终朝着观点这个方向推进,不枝不蔓,不游离,不松懈。

写作借鉴

议论文需要论证,论证是否有力度和深度取决于作者思维的缜密度。一般来说,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应该具有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结构层次。这篇文章在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

议论文的结构层次是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为了便于逻辑推进而对文章进行的谋篇布局,是作者对问题展开论述的思维路径。它体现在作者对事物、问题的认识过程中,具体地说,就是体现在对文章论证过程的先后安排上。高中议论文写作考查的是我们的基本论证能力。所谓基本论证能力,就是合理的论证思路。落实到具体的文章中,就是论证时能按照“是什么”(文章的观点)、“为什么”(对观点的论证过程)、“怎么样”(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思路来安排结构,把观点表达清楚,阐述清楚。有了这样的结构,文章也就具备了严密思维和清晰结构的基础。

《且以作品论英雄》就是用这样的逻辑结构来安排文章内部层次的。文章先提出全文的观点“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为什么),然后用了三段文字,围绕观点从不同角度紧扣材料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为什么),最后总结上文提出“面对作品时,要以作品论英雄”(怎么办)。该文结构剖析图如下:

且以作品论英雄

第1段: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提出观点(总论点)

(观点提出:是什么)

第2~4段:不同角度论证观点[论证人品决定文品论证评价作品不必匆忙考察作者人品](分论点)

(分析观点:为什么) 论证论作品不必纠结于人品

第5段:总结。面对作品,要以作品论英雄(结论)

(结论:为什么)

本文的总体逻辑结构的层次是“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结论”。用类似这样的逻辑结构来组织考场作文,考生容易展现自己的思路进程,不易偏题或离题,同时也使得评卷老师容易把握考生的作文思路,很受欢迎。

上一篇:我的愿望三年级作文250字下一篇:鲁教版政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