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作文 范文

2024-09-20

浙江高考作文 范文(精选13篇)

浙江高考作文 范文 篇1

最是那初放的安详总以为满地的荷花不再绽放,总以为漂泊的白云找不到家,那澄澈的婴孩的瞳孔里,装不下太多太多的世界。那散发着乳香和麦香的童谣已随风逝去,惟有清浅的童年清浅地映在湖面上,清浅地照出我初放时安详的模样。

孩提王国的童话光环不知何时被掷落在地,安徒生的天国花园大概早已沉入冰穹。我想走入那密集的汹涌的人潮,只为寻找一双赤子般透澈明净的眼睛。我为这年岁渐长,而心灵提前僵化的世界感到惶恐;我为这不再皓洁,蒙上尘埃的心灵之窗感到悲哀。

有时候,我站在人声螬杂的街头,渴望寻求这人间烟火中不俗的一瞥,却只看到孩提时代的我拉起同伴的手奔走在春天的原野上,那样快乐,那样奔放,那样与世无争。

有时候,我坐在窗前静夜独思,却是书页翻卷的聒噪时时扰乱心绪。哦,那总在夏夜仰望星空,用童稚的思想一寸一寸掀开宇宙面纱的“我”已何去?也许正如菲尔丁所言的那样,我们一旦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就是真正的沉沦。而我不,我要紧紧抓住童真的尾巴,将赤子的纯净朴实的底色留存永久。

那么,不妨就做一个不断“增岁”的孩子吧。让那些荣辱,悲欣,名利,乃至容颜的消殒都不再来打搅我们的赤子世界。只做一个孩子,像檐前呢喃的紫燕那样盼着冬去春来;做一个孩子,像屋顶上的明月那样保留着纯白的底色。

或者拿起笔,在某个微寒的深秋的早晨,记下第一滴晨露落地的时刻;或者闭上眼,在幽香阵阵的花房里,用心聆听夜合花绽放的妙音。

做一个孩子,让眼里的纷扰与羁绊少一些,在少一些。

做一个孩子,让心灵与自然的距离,贴近一些,再近一些。

我只愿成为一个不断长大的孩子,我有我的思想,我亦有我的童真:我不放弃纯粹,我亦追求缤纷。像那个诗人所言,我在我的世界里,保持着初放时安详的模样。听风涌起,待雨来过,我只是世界小小的婴孩。(58分)

我心中的蝶

小小的蜡烛,让蝴蝶退到山洞深处。可是,同舍的你,你知道吗?你父亲的一举,让我心中的蝶,向爱的深处飞去。

昨日,天气闷热。清晨起身,两脚肆意将被子踢开,背起书包,向教室冲去,丝毫不顾床铺的凌乱与不整。午间回舍,见一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满头大汗站在宿舍门口焦急等待,渴盼的眼神望着走廊尽头,期待着自己孩子熟悉的神情与身影。只见他皮肤黝黑,头发杂乱,穿着件玄色衬衫,裤脚挽着,活像一个渔翁。

“叔叔,您好。您是大伟的父亲吧?”我客气地打了一声招呼,然眼里却有一丝鄙薄和蔑视,打开了宿舍门。

“娃子,你好啊„„”

“大伟吃饭去了,要不您先等等?”

“行啊„„”他慢步走进宿舍。微风拂过,我闻到了他身上浓浓的汗味。我似乎有些不满。“叔叔,您等等他吧,我先吃饭去了。”我冰冷冷地甩了一句,冲他眉毛一挑,拂袖而去。

饭后,炎炎烈日。明天要高考,风拂天地,更拂动着我烦躁的心。

当我推开宿舍门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定睛一看,自己的床铺被收拾得整整齐齐,连盆中堆放几天的衣服也不翼而飞,挂在了走廊中间。而他,大伟的父亲,仍在卖力地拖地。“叔叔,您„„”我一时语塞,“您„„帮我„„您„„”我眼中一阵酸胀,“太„„太谢谢您了!”

“没事,都是孩子。”他冲我憨憨一笑,“都是孩子,都需要照顾。”

我的心如同受到了飞来石的撞击,似花瓣一般散落开来。远离父母,却让我体会到人间的温暖。回忆我鄙薄势利的态度,我深深地低下了头。

随后,我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然而却有太多太多的人在生活中苟活着,享受奢侈,忘掉了自己最初的样子。难道我的祖辈不也跟他们一样,在底层中挣扎过吗?

“孩子,这儿我买了个西瓜,天儿热,你和大伟两个把它切了。”

“叔叔,我„„”我哽咽着。

“还有明天啊,一定要好好考。孩子,身份证、准考证不要忘了„„”

“叔叔,我„„”我哽咽着。

“还有明天啊,千万别紧张。”

“叔叔,我„„”我哽咽着。

傍晚,他瘦小的身影挪出大门,我目送他远去。

小小的蜡烛,让蝴蝶退到山洞深处。可是同舍的你,你知道吗?你父亲的一举,让我心中的蝶向爱的深处飞去。

浙江高考作文 范文 篇2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 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 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 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 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 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 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 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 选取一种看法, 写一篇文章, 你可以讲述故事, 抒发情感, 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 (1) 角度自选, 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2)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4) 不得少于800字。 (5) 不得抄袭、套作。

【题解】

本命题添加了三位网民观点和提示语, 不但使命题指向非常明确, 而且写作限制性也大大增强。这样就可以避免新材料作文考查中经常出现的立意过窄或过宽等失误, 能够让更多的考生实现有效写作。“网民的议论”既是写作的角度, 也是写作的范围和边界;而“一种看法”则要求不能面面俱到, 四平八稳。材料出现了“奔跑”“鼓掌”“路上”“路边”等要素, 准确把握这些概念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 显得非常关键。“奔跑”“鼓掌”具有可以比喻、引申的不确定性, 在有利于多样多向发挥的同时, 要避免偏离或严重偏离题意的比喻或引申, 如“主角与配角”“台上与台下”“选择与放弃”“精彩与平淡”“伟大与平凡”“快乐与满足”等等。

【范文】

矮纸斜行闲作草

我爱北国那烈烈狂风, 揭起历史的尘埃, 傲骨铮铮;我爱那万绿丛中一蕊殷红, 一枝独秀, 留万世之芳。我更爱如水的江南, 淡静的溪泉浣出的秀雅女子, 梆梆的摇橹小调中, 婉转的细润歌喉。

总说在奔腾的江流中, 不息向前的生命力, 使万物不由得向更远处拼搏, 追求。诚然, 生命于世人而言, 是一场不可遏制的洪流。如果不想被拥挤的浪拍打在岸上, 就必须鼓足力气, 争高争劲, 直至终于看到尽头, 溶溶而入那无垠的蔚蓝。然而, 若看到的尽头便是尽头, 那么一番搏斗之后, 终究也是成了波澜不惊的大海, 一如瓦尔登湖般平静的洋面, 竟不如湖水那样澄澈透明地能映出一颗纯真的心。

在这急切不停的求索中, 作为一个奔跑者, 是否, 错过了鼓掌者才能感悟的一份平静?

并非每一个都拥有一双媲美豹子的健腿, 并非每一个梦都在遥不可及中等待追寻, 亦非每次尽力狂奔的尽头, 都是甘美的琼池。

遥望一位诗人, 立于山之高处, 低吟“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淡一笑, 拂去功名, 静立江头, 看江流而东, 饮一樽清酒。与其说, 他是失意之士, 我更原因相信, 他是一个鼓掌者。

徘徊于江头, 见明月之升, 他慨然鼓掌。“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不见伤情的思恋, 除却仕途的苦闷。只因苏子有一颗立于世外的心, 无畏于奔腾的洪流将身带去何方, 只求清风明月常存于心。观万物之变, 邀飞仙同游, 极宇宙之无穷。

这是苏子的旁观, 以无欲心, 体察万物, 纵然世界瞬息间面目皆变, 他依旧可以鼓起掌来, 以鱼虾为友, 以麋鹿为朋, 飘飘而去, 羽化若仙。

当你不适合奔跑时, 何不立于一旁, 欢欣鼓掌呢?

古人云:无欲则刚。当时间凝滞, 便可见追求的沿途, 只顾挥洒汗水的人儿, 错过了日落星辰的奇幻绮丽, 遗失了雁鸟南飞的恋恋深情, 更丧失了初生赤子那纯净的心。而渴求的繁华, 较于失去, 仅仅是毫末之乐。无欲者却往往在赞叹中采撷人生的瑰丽拼图, 完成了那绝美的画卷。

我打江南走过, 是一蓑烟雨的沉静浸润了这画一般宁静的流水潺潺。

我自平凡中成长, 不追求那远远闪烁的荣光。

浙江高考作文 范文 篇3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文题解读】

有些考生把这篇作文的主旨仅限定于“虚拟和现实”,这是欠全面的。其实,“虚拟和现实”只是文章论述的由头,真正的关键词应该是“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有这样的选择,这才是你需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表述的内容。否则,立意就偏了。

对“虚拟世界”,材料列举了“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这样三种态度。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对信息时代的“虚拟和现实”采取什么态度做出自己的“选择”,再对此进行分析,发表个人的看法和感想;然后引出问题的由来背景、发生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最好是以新闻报道或现实事例作为论据;最后由此得出结论,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进行呼吁,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结构上看,这类论述类文章一般可以通过“引——论——联——结”几个环节来构思作文,一般步骤是:首先引述材料,提出观点;接着充分论证,分析利弊;再联系现实,由点到面;最后点题作结,劝勉呼吁。

2012浙江高考作文 篇4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应发,羽纱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早生华发的苏轼两肩挺拔,须发飘飘的站立在黄州赤壁瞻仰着周瑜,誓言要功成名就。凄凄惨惨戚戚的国破家亡的易安居士站在汨罗江边凝视着项羽誓言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魂。素袍一袭的闻一多面对着已是满目疮痍,饿殍成河的祖国站在演讲台上,面对万万学生,激情昂扬誓言要驱逐倭寇于吾国。

从古自今,一辈辈的先人如同在一艘巨轮上的掌舵者,在漫无边际,浩浩荡荡,时而狂风骤雨的江面上,长风破浪,披荆斩棘的为我们把巨轮开驶到一片灿花烂漫,骄阳妩媚的陆地上。逝者已经离去,精魂永驻心头。但当人们在和平年代不用在流血拼命的时候,却早已将英雄们的精魂抛到了九霄参云外,不再仰鼻承息了。有的心甘情愿的坐在茂密如荫的茁壮的参天大树下拾掇着从路边拾捡来的瓦砾一般的玉石珠宝,有的舒舒服服的靠在已有百年年轮的树桩上乘风纳凉,好不逍遥,有的则两眼直直紧紧的瞪着一往直前的后继者们。

和风硕硕,青山叠嶂,溪水浅浅。一位须发冉冉,鬓角斑白的老者放下匆忙的脚步,驻足路边,说道:请跟我一起前往吧,翻过这座山,越过那条河,就可以到看到一幢金碧辉煌的圣殿并住进去了。树荫下的人们像已经连接了电源的电风扇的扇叶一般摇头并哧哧的笑着说:山间的凉风很是舒适,软软绵绵。说完继续做着刚刚停手的事情。不过多时,一位衣衫褴褛,精气十足的年轻男子跑过这里,看到这些不慌不忙的人们,说道:请跟我一起跑吧,听说翻过这座山,越过这条河,就会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圣殿里看到一位可以帮助每一个人实现他们梦想的君王。树荫下的人们不约而同的回道:拥有这棵古树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已经实现了。说完继续做着刚刚停手的事情。过了很久,一位扎着蝴蝶结的带着红领巾的小朋友气喘吁吁的停下来,看着路边的人们问道:你们是否看见一个爷爷和一位叔叔超着这条路跑过去,他们往哪去了。树荫下的人们齐手向小女孩招招手说:你追不到了,来跟我们一起吧。翻过那座山,越过那条河,是不可能实现的。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篇5

你读过多少书,我可以从你的脸上看出来,你读过什么样的书,我可以从你的话里听出来。

你,就是你读的那本书!

一个人要读多少本书,才能自由行走于东西方的两大文化平台,才能自由飞翔在未来的世界?

这是一个没法回答的问题。

就好比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男子汉,一只海燕要飞越多少片海,才能到达可以休息的海滩,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才会被海浪冲入海底一样。

答案只能在风中飘。

没有答案,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寻找答案,我们应该像风之子一样去寻求风中的答案。

有人说,我们应该读史读经典。日积月累就会使人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中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除了经典的经史子集之外,我们首先要读好教科书,因为教科书是所有有字之书中最基础的读本,也是打开未来世界的钥匙。

简单说,如果你读不好教科书,可能今天你在考场上写下这篇文章的机会都没有。

只有读好有字之书,才有机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但是长安的花再美再多,也只是长安而已。长安向西,无边的大漠中,隐约着一条丝绸之路的经济带,长安向东,有星辰大海,波涛汹涌之间,有一条海上的丝绸之路。

无论是玄奘法师还是三宝太监,无论是鉴真大师还是遣唐使者,他们的经历告诉了我们,行万里路有时远比读万卷书重要,这万里路就是一本用脚写下的无字之书,这本书如果你不读,你就有可能成为夜郎的兄弟。

玄奘西行,是为了求取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支撑着他一路前行的是强大的信念。

郑和下西洋,除了奉皇命威加海外,查找建文帝的下落之外,他自己有个坚定的信念,就是去麦加朝圣。明成祖朱棣去世后,郑和最终不知下落,我愿意相信,最后他一定来到自己心目中的圣地,向东仰望着星月的天空。

理想和信仰就是这样一本烙上心头的书,只要你活着,它就会在那里闪烁着灵性的光芒,就永远不会磨灭,无声地为你的心灵之舟领航。

在你的一生中,你会读多少本书?

在你的一生中,你又会行多少里路?

在你的一生中,你最终能找到那颗北极星吗,无论是夜空还是阴霾,

永远在你的心头?

浙江高考作文 篇6

因而,我说,得与失真正扮演的角色,便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了。抑或是说,我们认为它是什么,远比它自己是什么重要得多。

以得失为起点的人,和以得失为终点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属于同一类。因为以得到某个事物或是做成某件事为起点,在结束时也总会用相同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诸葛孔明以辅佐刘备重振汉室为起点,尽管拥有设计木牛流马的巧思,留下“舌战群儒”的佳话,也为自己没有打败曹魏而深感遗憾,在五丈原郁郁而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过程中失去的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伊”;即便如秦桧等奸诈小人,以谋取权势为起点,在被剥夺官位时,心里悲凉的也不过是权力的得而复失,而非道德意识的觉醒。就像“目的”这个词本身,它产生于起点,描绘的却是终点的图景,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贯穿始终,如一个“幕后推手”。

可是人的一生中本就不只有一个起点,也不只有一个终点。人需要反馈。如果我们要在下个阶段寻求突破,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刚刚结束的这一部分做个总结――依然以得失的形式,并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整。得失的角色像“法官”,在判定“对错”。

但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得?什么是失?

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弗罗斯特也说,树林里分出两条路,选择一条就意味着失去另一条。得失本就是对立统一的概念,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我们分辨“得失”的依据其实是心中的价值排序,譬如“忠孝不能两全”,选择“忠”的人通常更看重个人之于国家的贡献,才甘愿牺牲小家亲情的温存。然而,一个人的价值排序并非一成不变,今日之得或为明日之失。在得失之间来回跳动,反而模糊了方向,使自己陷入迷茫。

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漫谈 篇7

城市和乡村都是我们的栖居空间, 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 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请你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 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字, 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与去年“行走在消逝中”的空灵飘逸不同, 今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目面向生活, 关注真实世界, 体现了更多的现实厚重感。

一、命题简单明确, 便于考生选材立意

作文命题简单清晰, 指向明确, 学生易于把握, 写作一般不会跑题。命题在指向一致的前提下采用了二选一的形式, 体现了命题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让不同背景的学生都有熟悉的内容可写。

繁荣的城市与宁静的乡村, 沿着自己的轨迹并列前行, 拥有各自的美丽风景。生活中, 人们或者享受城市的繁荣, 或者体味乡村的安宁。回望平凡的生活, 我们会深刻地体验到平凡生活的幸福, 幸福生活中的不平凡, 同时对未来的日子充满期许。这样的作文命题, 朴素真实, 普通却不乏深远。

当学生回望平凡生活的时候, 他们会发现生活原来很精彩, 一直小河似的汩汩流淌着。学生可以关注城市普通的打工者, 描写庞大的民工队伍, 写他们艰难而快乐的城市生活, 写他们对城市无处不在的贡献, 以及对城市始终不能消除的隔膜与困惑。学生可以留意日渐流行的乡村休闲, 写城市人的乡村情结, 写城市人对绿色山川的无限向往, 以及回归乡村的愉悦与充实。

简单明晰的命题, 留给考生宽广的题材空间和写作自由, 体现了命题者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理念。

二、命题立足现实, 引导考生反思生活

社会日益繁荣, 文明的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过程中, 许多劳作在田间的人们, 不再满足于田野上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开始向往城市闪烁的霓虹灯。他们扛着简单的行李, 用满是老茧和泥土的双手, 试探着触摸神秘的城市。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悄悄地改变着城市的容颜。他们潮水一般, 冲击着城市沉寂的沙滩;沙子一般, 和谐地融进城市的高楼大厦。

与此同时, 那些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人们, 厌倦了永远灰暗的天空, 厌倦了喧嚣拥挤的生活。他们开始向往田野满目的苍翠。他们开着漂亮的汽车, 穿着白色的旅游鞋, 寻找乡村的宁静恬淡。他们热衷“休闲旅游”, 一批批“农家乐”由此诞生。城市人在农家的竹林石凳间吹着清风, 沐浴阳光, 品尝着竹笋土鸡, 他们感受到乡村特有的安宁惬意, 暂时忘记了城市的烦恼。感受结束了, 他们将继续城市喧闹的生活。

“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两股潮流, 它们潮起潮落, 奔腾不息, 时代由此滚滚前行。考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真切地体会到这两股潮流的涌动, 从中触摸到生活的脉搏, 感受着时代的跳动。这样的命题, 无疑又一次勇敢地把学生拉出狭小的课堂, 让学生站在生活的岸边, 看现实生活的潮来潮往, 努力将教育融进生活世界。

三、命题强调感受, 尊重考生主观体验

命题重视考生个人体验, 尊重主体的感触和期望。城市与乡村都是我们栖息的家园, 我们平凡地生活其中, 有快乐, 有烦恼, 有忧伤, 更有期许。回望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切体验。这份反思与回味, 因个体而异。在生命的过程中, 个体遭遇不同的人事, 产生不同的情感, 生命的意义由此而生, 生活的世界由此多彩。只有尊重考生个体的生活体验, 考生才能自由选材, 自主为文, 真实叙述, 自然抒情。只有这样的写作, 才能消除大而空的应试八股文, 才能见到真实活泼的青春妙文, 从而发挥高考命题的引领作用, 推动中学作文教学健康阳光地发展。

四、命题用语精当, 体现浓厚语文意识

命题称城市和乡村是我们“栖息”的空间, 我们像鸟儿一样地栖息, 也需要鸟儿似的自由飞翔, 从乡村到城市, 从城市到乡村。命题指出“生活”是“平凡”的, 而反思与体味生活是一种“回望”。回望的时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触”和“期望”。注意不是用滥了的“感动”或“梦想”, 是确切的“感触”、朴素的“期望”。对神秘遥远的城市是一种“触摸”, 准确地描述了刚走出闭塞乡村的农民心理, 他们向往城市又有几分胆怯, 欲行而止, 不敢张扬, 不敢喧哗, 只是悄悄地张望, 怯怯地“触摸”。而城市人厌倦了车水马龙的喧闹, 厌倦了制作精细的菜肴, 一心想到乡村去“感受”宁静安详, 领略乡村野菜别样的滋味。

当然, 城里人也可以“触摸”城市, 回味钢筋水泥背后的温柔与淳朴, 对城市怀一份亲切友善。乡村人也可以在见惯不惊的寻常绿色中, “感受”流水的欢畅, 体味乡村的和谐美好。人人都能在自己熟悉庸常的日子里, 发现生活的诗意。如此看来, 文章的写作思路的确丰富。

2016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评析 篇8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剖析】

浙江卷作文题基本沿袭了近几年“思辨类作文题”的思路,二元乃至多元思辨已成为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常见形式。从命题上看,近几年高考作文题越来越规避单一角度的话题,越来越重视从多元关系的角度进行考查,越来越看重考生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淀。这道题贴近社会现实,十分接地气;与“思辨类题目”相呼应,文体上也限定了写论述类文章。

这则作文材料不同于往年多以名人名言或哲理性语句作导引,明显带有“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某些特征,其最大特点是“就事论事,就事选例,就事说理”,而不像新材料作文那样“缘事发挥,谈古论今,对照类比”。所以,与往年作文材料相比,这则材料拒绝高蹈,贴近现实,给出了审题立意的多个指向,让考生有话可说,可从不同角度灵活表达。这种“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强了论述对象的限定性、思维的论辩性以及内容的规定性。

有些考生把这篇作文的主旨仅限定于“虚拟和现实”,这是欠全面的。其实,“虚拟和现实”只是文章论述的由头,真正的关键词应该是“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有这样的选择,这才是你需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表述的内容。否则,立意就偏了。

对“虚拟世界”,材料列举了“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这样三种态度。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对信息时代的“虚拟现实”采取什么态度作出自己的“选择”,再对此进行分析,发表个人的看法和感想;然后引出问题的由来背景、发生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最好能以新闻报道或现实事例作为论据;最后由此得出结论,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进行呼吁,以便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结构上看,这类论述类文章一般可以通过“引—论—联—结”等几个环节来构思作文,一般步骤是:首先引述材料,提出观点;接着充分论证,分析利弊;再联系现实,由点到面;最后点题作结,劝勉呼吁。

在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特别要求考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只有挖掘深刻,立意深邃,发人所未发,才能让人看到隐藏在事物深层的本质;文章不仅要让人“知其然”,更要让人“知其所以然”,这才能给人启迪,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因此,考生必须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并联系现实生活,探究并阐释某些现象存在的背景、它们的共同特征及其特殊含义,让读者通过读你的文章而明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今天,相当多的青年人成了“手机控”,沦为“网虫”,整天梦游在虚拟的“现实”中。一旦离开了网络,他们可能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应对眼前这个现实世界。原本应该由人类来主宰的虚拟世界,已成为许多人的绝对操控者,不少人的情感乃至躯体都已被“虚拟”化了。

浙江卷高考作文 篇9

得与失,是终点,是起点,还是过程?我认为都是,也都不是。得与失,是人生某一阶段对所做事情的一种判定,一种结果。什么是终点?终点就是一段路程结束的地方。什么是起点?起点就是一段路程开始的地方。什么是过程?过程就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但我认为得与失是起点或者是终点,都割裂了事物发展的联系。而过程,是得与失这个结果所经过的阶段,不是得失的本身。

综上所述,我认为,得与失,不仅是终点,也不仅是起点,而是人生中的一个个节点。

得与失,是对前段时间工作和学习的归纳和总结。

人生在世,我们总要经历某些事情。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我们面对的都是未知的人生。由于时代不同,条件有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最终的得与失,都是事物发生的自然结果。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先确定哪些是得,哪些是失,然后从“得”中归纳出经验,从“失”中吸取教训。比如说,我在高二年级参加学考,语文成绩是A,数学成绩是C。A是符合我的预期,是“得”;而C不符合我的预期,是“失”。那么,我语文为什么考得好?是因为我对语文的兴趣大,平时喜欢阅读,作业比较认真。这些是成功的经验,我要好好归纳总结。为什么数学考不好?是因为我不喜欢数学,作业也不认真做。这些都是失败的教训。为了改变数学成绩差的局面,我要好好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多花时间,认真对待,争取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所以说,得与失,就是对前段时间的归纳和总结。

得与失,是为后一段时间工作和学习提供参考。

总结前段时间的得与失,就是为了下一阶段处理事情提供参考。有经验,可以借鉴;有教训,必须避免。有了经验,做事就有章可循,也能增加信心;有了教训,做事就能避开不利因素,避免重蹈覆辙。古代有一个官员,精明能干,处理政务井井有条,颇受同僚、上司赞赏。但因为贪污受贿,被罢免官职。经过多方奔走,他重新任职。他没有接受教训,还是管不住自己的手,结果第二次被罢免官职。他的一个穷亲戚得知后,跟他讲了一个故事。穷亲戚说,他家有一头毛驴,第一次过桥的时候,不小心踩进了桥上的小坑,伤了蹄子。治好之后,毛驴每次过桥,都小心避开小坑。而你,第一次因为贪贿被罢官,第二次还是因为贪贿被罢官,你还不如俺家的毛驴。这个贪官,就是没有吸取教训。如果这个官员,第二次上任后,利用自己超强的能力,一心为国为民,就能名利双收,怎么会又被黜免?所以说,前段时间的得与失,能为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提供参考。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篇10

该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这彰显了高考作文阅卷的严谨与科学。中国知网显示,浙江教学月刊社是由浙江外国语学院主管、主办的面向中小学师生,直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教育类报刊社。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点评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但点评专家同时也指出,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文字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该篇作文引发热议。

浙江高考作文 范文 篇11

一、关于立意

包建新 题目列出了三种态度:拥抱这个新世界,刻意远离,保持适当距离。考生的看法是什么要有一个明确的表态。三种态度的选择宜谨慎,第二种“刻意远离”恐怕不易论述。“刻意”其实已经表明了命题者的否定态度,“远离”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现代社会远离虚拟世界既无可能也无必要,除非有人要逃避这个世界。这倒不是说不能写“远离”,而是说这个方向思辨能力要求更高。

王则樱 我认为选择“保持适当距离来写”比较理性。对于虚拟世界,我们应不沉溺也不排斥。刻意远离是固步自封,逆时代潮流,当然也不排除一些骨骼清奇的人作这样的选择;选择“拥抱”,则易丧失传统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对人对事对世界,我们应遵循适度原则。

郑 超 我主张寻找矛盾冲突的两端并深入剖析,进而形成文章的立意。题目中实际上包含两组矛盾:虚拟与现实,拥抱与远离。题目中的第三种态度则是两组矛盾的折中、调和。怎么才能写好?我认为关键在于对矛盾的两端作深入思考。比如虚拟与现实的矛盾,我们深入思考“虚拟”一端:这是个怎样的虚拟世界?它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它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想明白了,文章立意也更深入了,论述过程也更能体现思辨性了。

冯言华 赞同利用矛盾去思考。这其实也是人类永恒地在矛盾中选择。

王 伟 这则材料立意不成问题,三个立意大方向均可:拥抱虚拟、拥抱现实、处于两者之间。但我个人更倾向后两个立意方向。当然拥抱现实也不是说完全排斥虚拟世界,而是说我们徜徉于虚拟世界的时候,不忘以现实为归宿。

二、关于定题

包建新 有的考生会为拟制题目而费尽心思,就这次考试而言,题目如果能够与表态构成因果关系,更方便组织成文。比如赞同“拥抱这个新世界”,题目可拟为“虚拟也是现实”“虚拟使你我不再有距离”等。

三、关于选材

包建新 有人说这个作文题可论述的材料太少,只有那些常玩手机、电脑的“差生”才有丰富的材料,其实不然。题目举出了四个虚拟情景——在商店衣帽间试穿新衣,在诊所与医生交流,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都可以用作论述的材料,关键是如何结合自己的看法作出恰当的分析。而这四个虚拟场景还没有成为网络的现实,考生可以进一步想象其他可能出现的虚拟场景用作论述材料。要在思辨、想象、推测上见功夫,只靠网络体验也是不够的。

鲁金会 现实中年轻人完全没有网络直接经验的恐怕没有,因此还是容易找到论述材料的,而题目中所包含的对思维力的考查,将是考生拉开分数的重要因素。

杨 桦 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考生在组织材料时会有一定困难,但也要看怎样的立意。文章的立意要是放在对未来人类生活的态度上,反观现实生活的利与弊,还是有许多东西可以写的,即使不知道VR技术,也可以沉着应对。

王 伟 过去的那些人中,有没有谁选择了用虚拟拒绝回到现实?有没有谁拒绝了虚拟选择一场真实的人生体验?有没有谁在虚拟和现实间取其精华来去自如?文学和艺术是否可算是“虚拟世界”?安逸和麻木的生活方式是否可算是“虚拟世界”?忘掉自己是生活主宰者的人生是否也是“虚拟世界”?这样思考,虚拟和现实就打通了,又何愁没有论述材料?

四、关于论述

鲁金会 论述文,论字当头,述字跟上,重心是分析能力。有关网络的直接经验只是由头而已,深入一层是讨论当下时代特质和人生态度问题。

王 伟 完全赞同。考后跟个别学生交流了一下,有的考生反馈说,考试时确定立意没花太多时间,但寻找事例支撑自己的论点写成论述文的过程却是漫长而痛苦的。

鲁金会 由现实中的具体事例切入比较容易展开论述,比如物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依此逐层展开讨论,论述应该不至于艰涩。

王 伟 如何辩证地论述很重要,有人说,选择虚拟就是逃避现实,选择现实就是面对痛苦,将“虚拟”和“现实”所指局限了,绝对化了,这就不是辩证地看问题。

郑 超 辩证论述就要善于分析出事物的另一面。题目中所举的四个场景,其实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它的存在是为了我们的生活体验——包括现实的生活体验和虚拟的生活体验——更加丰富,更加美好。当然,如果进入新世界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用虚拟的感官感受麻醉自我,那么就走向了消极。其实任何新技术、新工具,其本身不宜说是好是坏,关键是如何应用,如何用它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网络虚拟技术自然也是如此。

陶 亮 虚拟的现实盛行是人类的进步,作为服务于人类的工具,这是大势所趋,我相信随着时代的推移会被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所以我们应该拥抱它。但虚拟的现实应该服务于真实的现实,有些人用虚拟世界充盈精神世界,有些人用虚拟世界解决眼前的苟且,因此,不以真实的现实为目的,虚拟世界只会使人丧失自我。

齐晓萌 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中的“现实”,但虚拟永远不等同于现实。我们可以利用虚拟,但不可以沉溺于虚拟,也就是我们要考虑如何让虚拟服务于现实。这些考生应该能想到。

林鹏里 如果我是学生,我会作如下辩证的判断:虚拟的现实可以无限逼近真实的现实,但终究不是现实;虚拟现实补充、拓展、升华了真实的现实,但不可能代替真实的现实。然后在这个辩证判断的基础上展开论述。

杨 桦 如果能够从更加宽宏的背景思考虚拟和现实问题,那文章会显得更加深刻。把我们生活的世界往远拉得足够长远,站在未来的某一点来回望今日的世界,今日的现实是历史,今日的虚拟是现实。或者把我们的世界往回拉得足够远,站在今日时间点观照曾经,在我们对西洋舶来品或猎奇或害怕或抗拒的时候,它们来的还是来,更新的依然更新。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位置,世界的态度决定了世界的格局。如果能以这样的高度展开论述,文章会是很有气度的。

王 伟 论述过程中需要扣题。扣题可以很简单,选择“虚拟”,必然论及“现实”的不足,选择“现实”,也必然论及“虚拟”的缺陷,只要扣住了关键词,就不用担心。文章脱颖而出的关键还是论点的深刻新颖以及论述的层次和力度。

浙江高考作文 范文 篇12

近两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 (化学部分) 试题和高考研究试题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坚持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 立足基础, 注重能力, 重视素养, 引领课改。在注重对化学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考查的同时, 突出了对信息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面对即将到来的2011年高考, 笔者认为, 高考试题要体现“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体现新课改的基础性、选择性、综合性、时代性, 突出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根据对浙江省理科综合 (化学部分) 试题的特点和“考试说明”的分析研究及2011年的高考命题可能趋势, 提出了高考化学有效复习策略, 建议复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研究《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 提高复习针对性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准则和依据。《浙江省考试说明》中化学部分对知识要求比较抽象, 较笼统, 《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对知识和能力要求比较明确和具体。而《浙江省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各知识点的考查不超出《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 (化学) 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

因此, 在高三化学复习时, 要注意研究2011年《浙江省考试说明》和《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 (化学) , 搞清考试内容要求和能力要求, 严格按照2011年《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范围、界定的内容深广度, 确立复习的范围。既要明确知识的考查范围, 清楚哪些旧考纲中的知识点新课程中已经删除, 哪些是新课程增加的考点;还要把握各知识点难度、深度的要求。做到复习教学内容上不超纲、难度上不超限。

要大胆地摒弃新课程教材中删除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不要求的内容,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如对胶体知识要求是“了解胶体的特征和鉴别方法”, 而胶体的聚沉方法和电泳不作要求;键和分子的极性不作要求等。

关注新增的考查内容。如:了解盖斯定律。了解焓变和熵变是与反应方向有关的两种因素。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溶度积的含义。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如1H-NMR、IR。了解层析是一种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认识反应条件控制在化学实验研究中的意义, 初步掌握控制反应条件的方法。能通过根据物理常数数据选择合适的化学实验方法。能收集有关数据和事实, 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等。

关注考试说明中表述发生变化的内容。一些考点的表述比以往更有侧重性, 强调在真实情景下的运用, 如:“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等。因此, 在复习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题材,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二、重视“双基”, 突出“主干”, 合理构建知识体系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考查的重点是高中化学主干知识, 每年高考中约占80%。因此, 在复习时要正确处理好“双基”与“主干知识”之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双基”与“以能力立意”的关系。虽然高考“以能力立意”命题, 起点高, 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社会素材, 但落点低, 其考查的知识点都落实在化学基本知识或理论、基本技能的主体内容内。从两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和高题研究试题来看, 造成绝大多数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 不是试题的难度, 而是学科“双基”上的不足。因此, 在复习教学中不能只抓主干知识, 只重视所谓能力考查的强化模拟训练, 而是要降低重心, 打好扎实的基础, 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 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 不盲目追求考试“热点”。

新课程按模块进行教学, 知识体系不够系统。在复习时要关注知识点的内涵、外延、区别、联系, 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物、化学实验等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整合, 将散乱的点串成线、结成网, 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复习教学中, 无机化学部分以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为主线, 将常见金属、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串起来复习;有机化学部分以卤代烃、醇、醛、羧酸、酯的转化为主线进行复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新的平衡常数知识, 将化学平衡理论、电离平衡理论、盐类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理论“打通”,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一种整体观, 沉淀溶解平衡就是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的应用, 利用平衡移动原理来解释沉淀溶解、沉淀的生成, 沉淀的转化是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深入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归纳不局限于某一专题、单元, 要将整个中学阶段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问题来呈现知识复习, 教师不仅可以在每一个知识点上设计问题, 而且可以多从知识交汇点处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如:有机化学的复习, 采用“知识点→问题→考点→运用”的教学模式进行。

先复习主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其次从单官能团转变成双官能团的转化关系:

其次从单官能团转变成双官能团的转化关系:

再从抽象到具体:

然后, 抓住特征关系进行设计问题, 从问题到考点, 再综合运用。

例如:X、A、B、C、D有如右衍变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X、A、B、C、D分别是哪类物质?

问题2:X的分子式为C7H14O2, 能否实现上述关系?

问题3:X的分子式为C8H16O2, 试写出A、B、C、X的结构简式。

问题4:X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试写出A、B、C、X的结构简式。

问题5:C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试写出A、B、C、X的结构简式。

问题6:X的分子式为C10H20O2, A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试写出A、B、C、X的结构简式。

问题7:X的分子式为C14H12O2, 试写出A、B、C、X的结构简式。

问题8:X的分子式为C16H14O4, 试写出A、B、C、X的结构简式。

以上问题融知识、思维、方法于一体, 问题难度, 灵活性, 思维的深度、广度逐渐递增, 有效地实现知识从点到面, 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从低到高的突破,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加强实验教学, 注重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实验题是理综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能力的考查是提高化学试题区分度的重要方式之一。浙江省比其他省市高考化学实验题的比重有所加大, 难度略有上升, 2010年高考化学实验内容的比重明显增大, 约占30%, 且更加注重实验基础与综合能力的双重考查, 体现我省高考化学的一个特点。因此, 在复习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把对实验的复习落实到基础上来

这就需要特别重视教材中典型的化学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以建立实验模型, 进行迁移和创新。

新课程高考化学实验题往往以课本典型实验为原型, 经过改造、拓展、深化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验创新能力等, 这类试题给学生的感觉是似曾相识, 得分容易但得满分难, 所以, 在实验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每一个实验都做到:

(1) 弄清原理、仪器、装置和操作细节。

(2) 做以下连串思考: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 会引起什么后果?还能怎么做?

(3) 熟练掌握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重要实验现象。

学生从实验中获得了感悟和细节体验, 才能在知识结构中建立实验模型, 才能发生质的飞跃, 促进迁移、激发创新。力争达到“做一个实验, 会一类实验, 通一类实验”。

2. 给实验复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在高三的复习中, 一定要给实验复习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不能让实验复习匆匆走过场。注意以实验为载体把化学实验与基本概念、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创设问题情境, 加强化学实验的设计、评价和开放性能力的训练。事实上用实验带复习, 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

3. 重视过程与方法, 加强对探究实验与开放试题的复习训练

以实验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性试题是新课程理念下出现的新题型。探究性、开放性试题较传统的考试题型更能体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科学素养、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 在复习时要特别重视开放性、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试题的研究: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科学探究→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高考化学试题可能考查这几个主要步骤, 也可能考查其中的1个或2个步骤。加强探究性试题的训练, 让学生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进行“设计方案、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的教学中, 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自由发挥, 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实验综合能力。尤其注重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4. 注意探究性试题的解题策略

解答科学探究性试题的四大策略:

(1) 宏观把握———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科学探究性试题一般来说, 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四个步骤, 提出问题主要由试题本身在题干中提出, 而“猜想假设→科学探究→得出结论”三个步骤是学生作答的关键所在。

(2) 中观支撑———掌握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无论是哪一类探究性试题, 均以知识为载体, 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而这些知识主要是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

(3) 微观实施———做好实验、学会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评价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好高中化学的重点实验。做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化学实验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解答探究性试题奠定基础。学会合理假设:假设多为穷举假设, 即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性, 进行全面假设或补充完善假设。假设的答题模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模式为[如:2010年第25题 (5) ]

假设1:只存在甲;

假设2:既存在甲, 又存在乙;

假设3:只存在乙。

第二种模式为

假设1:只存在甲;

假设2:既不存在甲, 也不存在乙;

假设3:只存在乙。

学会设计和评价实验方案, 强调探究实验设计中的四原则:科学性的原则、对照性的原则、等量性的原则、控制变量原则。

(4) 书面表达———全面准确地描述预期现象和结论。对于物质的检验和探究, 学生必须在掌握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 按“操作”→“现象”→“结论”三要素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进行文字表达。

四、重视流程图, 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给予题, 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 新课程下化学高考题中十分重视, 试题中信息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包括文字、方程式、关系曲线、数据图表、实验装置图、工艺 (或实验) 流程图、物质合成路线等。所以, 在复习时要重视信息给予题,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是教材内容非常重视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 以工艺流程图、操作流程图、生产实用产品、符合实际的有机合成路线与实际生产、生活和化学研究的热点相联系的问题情境, 进行设问, 突出对流程图、结构模型等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的考查的试题是新课程高考化学主流题型之一。这类试题更好地展示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体现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这种试题情景的真实化是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具体体现。同时, 还能综合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基本理论板块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 在复习时要重视流程图, 研究其特点:化学工艺流程题, 一般围绕六个方面设问求解:一是解决将原料转化为产品的生产原理;二是除去所有杂质并分离提纯产品;三是提高产量与产率;四是减少污染, 考虑“绿色化学”生产;五是原料的来源既要考虑丰富, 还要考虑成本问题;六是生产设备简单, 生产工艺简便可行等工艺生产问题。要准确、顺利解答化学工艺流程题, 学生除了必须要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知识以及除杂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技能外, 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工艺生产流程的方法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精选习题, 关注经典, 注重创新

做题训练是巩固知识, 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在复习的过程并不是做的习题越多, 复习效果越好。要精心选编训练素材, 拒绝题海战术, 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1. 选题原则

一是目的要明确, 难度适宜, 重点突出, 能体现高考题型功能和题型改革的要求;二是完成这道题需要的知识是否超纲, 思维要求是否适度, 是否符合学科特点。

2. 选题策略

选题策略是: (1) 习题与试题的编选要贴合校情、教情、学情实际; (2) 习题与试题的编选需要原创与改编相结合; (3) 试题的选编要重视高考试题的研究; (4) 试题的选编要重视教材习题的研究; (5) 选编习题与试题时要增设适当的开放性。

3. 关注经典, 注重创新

2009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化学第27题根据“单因子变量控制”的实验设计、作图的命题思路和方法与2008年广东省高考化学试题第20题很相近;2010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化学第13题是金典离子推断题的创新。因此, 加强对近几年新课程先行省的高考试题和浙江省的高考试题的研究, 将有助于明确复习的目标, 把握好“度”。另外通过研究高考试题, 还可以对经典的高考题进行改编、翻新、拓展、延伸、整合, 使之成为高质量的训练素材, 在复习备考中要认真对待“往届高考题”, 要能选择高考题中精华部分进行重组、变形和创新改编。但改编典型高考题必须注意:要根据《考试说明》要求, 删去教材和《考试说明》已不作要求的知识点或材料, 适当在原高考题基础上补充新材料, 重新整合试题。

例1: (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NH3、CO、CO2都是极性分子

B.CH4、CCl4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C.HF、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CS2、H2O、C2H2都是直线型分子

由于“非极性分子”知识点浙江省高考不作要求。因此, 此题可改为:

A.NH3、CO、CO2都含共价化学键

B.CH4、CCl4都是正四面体型的分子

C.HF、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CS2、H2O、C2H2都是直线型分子

例2:如下图装置所示, C、D、E、F、X、Y都是惰性电极, 甲、乙中溶液的体积和浓度都相同 (假设通电前后溶液体积不变) , A、B为外接直流电源的两极。将直流电源接通后, F极附近呈红色。请回答:

(1) B极是电源的_____, 一段时间后, 甲中溶液颜色_____, 丁中X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浅, Y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 这表明______, 在电场作用下向Y极移动。

(2) 若甲、乙装置中的C、D、E、F电极均只有一种单质生成时, 对应单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

(3) 现用丙装置给铜件镀银, 则H应该是______ (填“镀层金属”或“镀件”) , 电镀液是_____溶液。当乙中溶液的pH_____是13时 (此时乙溶液体积为500mL) , 丙中镀件上析出银的质量为, 甲中溶液的p H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4) 若将C电极换为铁, 其他装置都不变, 则甲中发生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

本题是经典的电化学的综合题, 但“电泳”知识浙江省高考不作要求。因此, 可删除此例中的第 (1) 题, 或将第 (1) 题改成考查电解精炼铜。如:B极是电源的_____, 一段时间后, 甲中溶液颜色_______, 丁是电解精炼铜, X电极材料是_______, 电解质溶液是。如下图所示:

六、突出学科的时代性和应用性, 重视化学与STSE的结合

高考试题重视化学与STSE的密切联系。以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 考查化学知识在社会、环保、生活、生产中的联系及应用, 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 在化学复习时要重视扩大备考的视野, 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低碳经济、生态环境等与生产、生活、科技密切相关的领域, 是进行复习和高考命题的切入点, 要善于将这些内容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复习时, 要注意收集上述有关素材及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 如环保事件、药品食品问题、新的科技信息、发明创造, 诺贝尔化学奖等, 设计问题情景, 多角度思考, 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实际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重视非智力因素, 强化规范化训练

高考试题突出化学学科思维方法和学科能力的考查, 其中之一是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及文字、坐标图、数据表等表达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 而且能规范地用图表来作出解释的能力。考查化学用语一般是电极反应式、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等的书写或直接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结构简式、名称等。试题中对化学用语或要求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占的份量很大, 每年高考化学失分较多的是化学用语。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和总复习时要加强对化学用语规范训练、及时纠正, 避免一看都懂, 一写就错, 一考就糟的局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养成用规范的化学术语、化学逻辑描述化学事实、陈述化学原理的习惯, 做到“能意会、能言传、能书写”。从简答题的规范答法上下功夫, 我们不仅随时要给学生做出表率, 还要时刻让学生口述, 板练, 抽查学生书写, 让学生有机会暴露自己的弱点, 以便让学生知错、改错, 力争做到“会做不失分”。

高考是集知识、能力、心理、体质于一体的考试。若考生心理压力大, 易产生思维阻塞, 影响正常发挥。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是科学地进行模拟训练, 锻炼应试心理和应试能力。同时重视教学细节处理,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做好几点:一是用于训练的试题要规范, 避免偏题、怪题;二是要营造良好的训练氛围, 避免给予学生过大压力;三是认真总结卷面反映出的问题, 进行归类分析, 避免因非智力因素而引起的失分情况;四是及时反思、消化反映出的知识性问题;五是提高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瞄准高考范围;六是增强化学课堂的趣味性, 要让学生喜欢听、记得牢、用得出;七是训练各种题型的解答技巧, 如解答简答题要点意识要强, 解实验题要注意实验的细节等。

浙江卷高考作文 篇13

生命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有人“利”字为先,好处抢尽;有人“荣”字当前,虚实兼收;亦有人“德”字为重,铁肩担义。

没有惟一的选择,没有绝对的真理。因贪选利,因欲选荣或因心选德,其实是见仁见智。

可是我们的心灵呢?它时刻在倾听着选择跋涉的足音。噢,利字,你不要再前行了,欲壑难填,人心无厌,纵使你走过了千山万水,守着万贯家财,又何曾给我带来一丝欢愉呢?葛朗台守着金钱困苦一生,你不曾知晓么?

荣字,也请你止步吧。虚荣搏尽,最终也不过繁华梦一场,盗世欺名者,难逃可悲下场,梦醒了举目四看,风光占尽的凤姐也只能黄土掩破席,哀哭向金陵。

不是在心灵的指引下作出的选择,无法给予心灵真正的快乐。心灵是尚德的,仁者方能不忧。当那位几近冻死的登山者用心灵最后的勇气救下那冻僵的人时,他是幸福的。他的幸福在于他听从了心灵的声音,而不是让一种本能而简单的欲望占据上风。在今后的岁月里,他必将更深的感悟到:如果他作出的是另一种选择,纵然他的生命会苟延,也定会在自责中度过残生,再也无法让心灵的快乐高涨。

面对选择,我们还有必要在心灵的牵引下徘徊不前吗?较之于利,心灵的选择会有意义得多。人之不朽有三,其一便是立德。金钱不过是过眼烟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德行却是传世不朽的。千百年后,屈子犹存,不正因着那与日月齐光的高尚的德吗?而较之于荣,心灵的满足则更真实。西方有谚曰: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人是得不到诺贝尔奖的,而那些得到诺贝尔奖的,往往只是因为真正的热情与心灵的呼唤。他们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也因此获得了心灵的满足,于他们而言,这才是最大的收获,而不是诺贝尔奖本身。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在这逆旅之中,你背着多少无用的行囊?心灵不堪负累,不肯背着那沉重的名利,你我能否彻底让心灵作一次选择,扔掉这名缰利索?

如果是那样,我们终究会知道,我们用一次坚定的选择去答复了人生所有的选择。因为,我们把选择真正地交给心灵,让它获得长久的愉悦。

上一篇:反思中国当下教育下一篇:县人大机关工委第十四个党风廉政教育月知识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