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第七单元习作

2024-05-17

鲁教版第七单元习作(精选6篇)

鲁教版第七单元习作 篇1

第三单元

溶液说课稿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一、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对于“溶液”这个词并不陌生,对溶液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是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且存在着误区,如:认为只有水是溶剂,只认为溶液为液态的等等,因此溶液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而使学会对溶液的概念有一个较为科学、系统的认识。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 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三、教学环节

四、环节一

情境引入

找图片共性,引入课题

学生实验探究实验方案设计形成溶液的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和实验室常 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根据实验现象,结合大量生活经验和事实对比分析明确实验目的,了解药品以及进行对比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环节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对比观

直观感受物质形成溶液的首要条件——物质的溶解性

初步感知溶液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给溶液下定义与课本中溶液概念比较 修正概念,形成更科学准确 的溶液概念,并获取自信心知道溶液的组成和判断溶液 组成的一般方法

环节三 应用知识,对比分析学习前 和学习后对稀盐酸、石灰水 和糖水的认识使学生感受收获新知识的快乐,并复习巩固强化本节课 的重要知识点。

三、课前通过访谈法,了解学生对“溶液”的已有经验、认识的误区,确定本节课的可以发展的目标,因此将重点定位在通过实验的探究使学生自主形成溶液的概念上。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不断的对比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形成概念、辨析概念,使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深层次的了解。

在实验的分析过程中,通过对比观察、对比的分析,学生对溶液的分类是混合物是比较容易感知到的,但是对溶液的特征——均一性 和稳定性的认识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在这里,我没有采用直接给出的方法,而是通过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大量罗列事实,使学生感受体验出溶液的均

一、稳定 的意义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溶液的定义,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太准确、不太科学 的地方,此时让学生拿自己的定义与课本中溶液的概念加以比较,当学生看到自 己所下的定义与书上的概念很接近时,会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通过对比也可让学生能感悟它还存在的问题,自主去修正它自身 存在的问题,解决他在理解中存在的疑点和难点。到此溶液的概念已经形成,应该说溶液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条知识暗线,明线就是通过对比实验、对比探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点拨,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信心的提升。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一.内容和学情分析:溶液是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常见的物质,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什么样的物质是溶液;溶液有怎样的组成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饱和和与不饱和溶液,对于物质的溶解限量等问题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比如:一定的水中,如果糖一但加多了,就会有不溶解的现象。而本节课主要就是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对于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互转化的条件形成更为系统和清晰的认识。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与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三、重难点:

重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小花熊喝糖水的故事”导入新课:听故事的过程中有几个同学笑了,好似有过与“小花熊”相似的经历。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甜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探究发现:【演示实验】活动天地3-3 现象:①5g KNO3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 KNO3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KNO3。【设疑】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设疑】1.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为什么在表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明确“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主分析现象归纳获得结论和概念的能力,加深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认识

通过深化探究、拓展探究,让学生对温度对物质溶解量的影响有完整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联系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认识,最后通过知识小结,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附件1:故事

小花熊和小伙伴们在森林里玩累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一进门就喊:“妈妈,妈妈,我要喝糖水!”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倒。”熊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小花熊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再加点糖。”熊妈妈取了一勺糖放入水杯中,搅拌,糖全部溶解了,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小花熊:“妈妈,再加点糖。”熊妈妈:“傻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小花熊:“这是为什么呀?”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第1课时

一、说教材 在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多种,但是在生活和生产中,初中化学中用得最多是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

二、学情分析(地位与作用)

学生通过本单元第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汤中加入的盐多了就咸,加少了就淡,而汤的咸和淡是由于一定量的汤中含食盐的量的多少决定的。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溶液“定量”的认识,但是这些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还很模糊,不规范。因此如何表示定量的表示溶液的组成,便很自然能引出。生活实例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要学好化学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一种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公式变形的灵活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及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定量表示溶液组成方法的多样性的过程中,从含义和数学表达式上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通过控制变量理解溶液组成的变化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解决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时,需要用到一定的数学知识,有时还需要用到物理知识等。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及配制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四、说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探究学习法、归纳总结法。

说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思考、探究,计算、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来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化学思维。

我设计了复习回顾,回顾溶液的组成,判断溶质和溶剂,并认识溶液的质量与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关系。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和相关计算作号铺垫,进入本课的主题,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

在课堂知识内容的处理上,以教师、课本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学案为知识落实的体现点。让学生探究学习“活动天地”的内容,找出多种判断依据,过渡到用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的百分数来表示溶液的定量组成,让学生归纳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和公式,合作进行深入的理解,特别强调溶液的质量是溶剂和溶质的质量之和,让这一这关键点贯穿于整个课堂,在公式的变形应用上,以一题多变的办法,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并进行总结归纳,自学教材例题,进一步落实强化学生自学能力.在知识的提升上,设计情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想多种办法改变已知溶液的质量分数,并计算改变后新溶液的质量分数,使学生的计算、分析能力螺旋上升。明确当溶液组成的其中一个量发生改变时对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影响,进一步明晰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突破重难点。形成局部和整体密切联系的观点。

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情超,我设计了拓展延伸板块,让学生明白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探究——自学——反馈——归纳——落实——提升,力求使理论性的化学课具有实效性、丰富性,灵动性。

六、说板书设计

到实验室去: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是学生在初中进行唯一 一个定量实验操作的。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 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配置溶液书上只给了我们简单的介绍,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溶液的配制需要三步,而其中的计算是最难的一步,只有计算正确了,下面的步骤才能正确。根据以往的经验,直接讲解例题,学生理解较困难,因为配制前后溶液的质量发生了变化,并且涉及到了体积的计算,可以说把体积、密度、质量、质量分数四者混合在一起,所以这节课的重点还是溶液的稀释的计算。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b.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c.掌握溶液配置的一般步骤及常用的仪器。d.复习巩固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2)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计算,训练解题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方法。了解称量化学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3)情感目标

体验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液浓、稀的关系;让学生体验配置溶液过程中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配制的一般步骤,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的计算;误差分析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形象生动。

2.说学法

学生已经了解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定量配制溶液要求学生做到准确,在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细节上学生容易忽略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表示一定量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多少。溶质的质量 =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2.分析某试剂瓶上的标签中数量的意思: 通过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得出溶液的质量和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溶液的质量 = 溶液密度 ×溶液的体积。

【创设情景一】需要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 而实验室没有现成配制好的,要我们自己配制,该怎么做呢?(板书:溶液的配制)

【新授溶液的配制】

一、溶液配制的药品和仪器:

1.请同学们思考:要完成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的任务,我们应怎样开展工作?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教师小结得出结论:

2.有了药品和试剂,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操作步骤?(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以后,汇报结果,教师小结得出结论:

溶液配制的一般步骤:①计算,②称量或量取,③溶解,④装瓶。

由学生自己讨论量筒规格的选择,以及天平和量筒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实验仪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汇报交流,教师进行补充。

3.具体操作过程:领取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或偏小的原因:

刚在同学们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同学有一些做法,我不敢苟同。请同学们帮助分析一下,他们的操作错在哪里?会引起所配制的溶液质量或者质量分数发生偏大还是偏小?

盐酸 化学纯(500 mL)品名盐酸

化学式 HCL 相对分子质量36.5. 密度1.19g/cm3 质量分数37%

(教师逐一指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或者学生容易出现操作错误,请同学们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形成正确操作方法)

【课后总结】刚在我们配制了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请同学总结一下,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和方法。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溶液配制的一般步骤:①计算,②称量或量取,③溶解,④装瓶。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

鲁教版第七单元习作 篇2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第二学段习作“要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针对该要求拟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放在首位。

2.遵循中年级习作时由说到写再到说写结合的思路, 以多种形式让学生把心中所想, 用生动活泼的文字记写下来, 让学生在一种放松的心态下, 做到“我口说我心, 我手写我心”。

教学目标

1.创编一个故事, 用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或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作主人公。

2.展开想象的翅膀,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展现主人公鲜明的个性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点睛, 诗句导入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每一个词语都是一个故事呢。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

对牛弹琴 画蛇添足

亡羊补牢 兔死狐悲

井底之蛙 画龙点睛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2.读一读下面的诗句, 说说你的理解和感悟。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龙游浅水遭虾戏, 虎落平阳被犬欺。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3.发现了吗?这些词语或诗句里都有动物的形象, 这些动物有时被赋予人的特征穿插在故事中, 便有了很多卡通人物了, 瞧, 他们来了———

【点评:一个成语就是一个故事, 一行诗句就是一串画面。成语和诗句的出现, 使课堂顿生想象的活力, 为创编故事作了良好的铺垫。引路, 使学生进入一种文化情境中, 可强化课堂的语言交际氛围, 一方面为学生积累了语言的素材, 另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对编故事的热望。】

二、重温“卡通人物”, 激情引路

课件展示图片

1.这是一群住在卡通王国里的快乐的小精灵, 他们模样各异、奥妙无穷, 来,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2.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卡通人物和相关的故事情节。

3.引导思考:故事讲了什么?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欣赏了这些故事, 你有什么收获?

4.让我们一起用热切的声音呼唤他们的名字。

【点评:熟悉的卡通形象, 趣味盎然的画面, 亲切的交流话题, 唤醒了学生的已有记忆。】

三、大胆想象, 再创故事

1.今天我们也来发挥想象, 编一个“狐假虎威”后传。自从上次老虎被狐狸耍了以后, 一直想要报复狐狸。有一天, 老虎在森林里又遇到了狐狸———于是就发生了新故事。

2.引发学生想象几种可能的结果并分组根据自己的设想表演:

(1) 结果一:狐狸再一次利用了老虎的威风……

(2) 结果二:老虎发现上当受骗了……

(3) 结果三:狐狸最终没有逃脱……

……

3.学生表演, 引导评价:哪一个故事编得生动有趣?

【点评:在创编的实际练习中练习创编故事, 巧妙地进行了创编故事的方法训练。通过以演促说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故事说具体了。】

四、用卡通人物, 自由创编故事

1.我们这一课回忆了不少卡通人物, 这些卡通人物, 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你觉得故事中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写得这样有趣?

2.现在, 放飞你自己的思绪, 从这些卡通人物中挑选一两个进行想象, 还能想到哪些与他们有关的不同的故事?

3.如果让一个卡通人物在你笔下诞生, 你打算给他们起个什么名字?为什么这样取名?

4.学生讲述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的故事。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 引导学生整理思路, 编出的故事要体现人物个性特点。

5.这是我搜集到的作品《呼噜猫和阿猜狗》。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俩的故事。

教师读范文, 学生再评点。

【点评:讲解、练习、评点、示例相得益彰, 引导学生想象中充实内容, 讲练中学写, 点评中悟写, 加深学生对童话故事体裁的认识。】

五、快速行文, 一气呵成

1.听了你们精彩的故事, 我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了, 还等什么?让我们把他们都写下来吧!注意叙述要清楚, 内容要生动。下面, 请大家拿起笔来, 当一回童话大王吧。

2.学生习作。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通过奇妙联想, 赋予动物以人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 自定题目, 完成初稿。

3.老师巡视指导, 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第二课时

一、生习作, 师巡视指导二、集体会诊, 修改作文1.挑选学生的两三篇习作, 组织评议修改。评议标准:

(1) 读一读, 是否有错别字, 语句是否通顺。

(2) 听一听, 故事是否有趣, 个性是否鲜明。

(3) 评一评, 想象是否丰富, 故事是否有意义。

2.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作文。

3.根据学生的评价, 学习别人的优点, 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次创作。

4.修改之后, 读给同桌听, 再互提修改意见。

鲁教版第七单元习作 篇3

第七组 异域风情

【本组概述】

本单元围绕“异域风情”这一主题,共安排了24篇文章,其中课文4篇,《新语文主题阅读》文章8篇,《主题式•经典诵读》诗文12篇。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学习本组文章,不仅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设计理念】

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以读代讲、批注式阅读”为重点,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丰富学生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教学内容】

1、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

2、《新语文主题阅读》文章:《密西西比河风光》《田园诗情》《嗨!好绿的瑞士》《威尼斯之夜》《观斗牛》《神奇的北极》《克拉克河谷怀旧》《暖雨》。

3、《主题式•经典诵读》诗文:《再别康桥》《水城威尼斯》《威斯敏斯特桥上》《顿河》《西班牙舞韵》《蓝色的多瑙河》《莱茵之夜》《俄亥俄的雨》《雨中巴黎》《风景》《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罗马的纪念碑》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能正确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书后的田字格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诵中积累文中的优美

教学

语言。

3、在阅读中使学生感受异域的风情,并学会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两翼目标”:

1、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8篇,《主题式•经典诵读》8篇,背诵喜爱的经典诗文。

2、指导学生运用“以读代讲”等方法深入感悟主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异域的风情,并学会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1—2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

1、课本第七单元单元导语,《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主题式•经典诵读》:《嗨!好绿的瑞士》《再别康桥》。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

1、同学们,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在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中也有很多诗歌用文字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这样的古诗词。你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件填空】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教学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祖国风光的诗句?(学生交流)

2、同学们的积累很丰富。世界上,不仅有我们所熟悉的壮丽得祖国的锦绣山川,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单元主题的学习——异域风情,让我们乘上文字的风帆,去周游世界各地,那里有——

【图片展示】荷兰的田园诗情,瑞士的满眼碧绿,西班牙斗牛的匪夷所思,威尼斯的恬淡与安逸,密西西比河的秀色可餐,北极的原始和神秘——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相信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怎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这一主题的课文呢?请同学们看单元导语中的学习要求。(指名读、出示)

二、学习课文

4、我们的世界之旅将从欧洲开始,一路向东,去感受不同地域的风情美景。这节课让我们先到位于欧洲西部的德国小城哥廷根,去感受那里与众不同的美丽。

5、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6、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交流:德国人种花,把花种在窗子外面,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让别人看到美丽的景色。作者几十年后重返那里,发现美丽并没有改变。)

7、德国人种花有什么特别的?(学生读句子)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是朝外开的,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板书:花的脊梁)

教学

8、我们养花是为了美化环境,自己欣赏,但是德国人辛苦种的花却是给别人看的,是不是他们不喜欢花呢?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学生交流:(1)“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2)“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3)“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9、虽然爱花的德国人看不到自己种的花,但是却并不影响他们欣赏花开的美景。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看到的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三个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学生交流)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么多艳丽的花,你喜欢吗? 你能把你喜欢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任何”“家家户户”——每一条街道,每一户人家都是花,这样的景象你看到过吗?惊讶吗?读出这种惊奇的感觉。

(3)“应接不暇”——花的海洋(板书:花的海洋)

漫步哥廷根的街头,满眼都是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的鲜花,城市的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如果你就置身在哥廷根的街道上,你有怎样的感受?(齐读,读出陶醉,喜爱的感受)

13、这奇丽的景色不去看看是不是太可惜了?让我们跟随镜头去哥廷根的街道上走一走,看一看吧。(出示哥廷根城市图片)

14、季羡林先生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了这奇丽的景色,想不想把这独特的风景记在脑子里呢?让我们来试试——

15、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出示课件 学生接读,填空背诵。】

16、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看到的是花的脊梁,呈现给别人的却是花的海洋。德国人这种做法给当时留学的季羡林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在文中概括的那样,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生答: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学

(1)谁能联系课文,谈谈你对“我为人人 人认为我”这种境界的理解?(2)生活中有没有体现这种境界的事例呢?

总结:同学们明白了每个人把美丽奉献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着更美丽的东西。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17、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刚下火车,感觉一切还是那么熟悉。我发现——【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交流)

总结:四五十年过去了,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美丽的鲜花没有改变,家家户户的窗子前依然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美丽的心灵没有改变,德国人依然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主题阅读 【出示:学习方法】

18、德国小城哥廷根到处是艳丽多彩的鲜花,但在同处于欧洲的瑞士却是另一番景致,那里到处都是让人为之清爽的绿色。想去看一看吗?

19、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嗨!好绿的瑞士》,画出描写瑞士的“绿”的句子或词语。(学生交流)

阳光温柔柔,空气清新而宜人,一片墨绿和青黛,扑入眼帘。绿茵茵的青草,将每一寸土地包裹,有如为大地,织就了一件梦幻的绿衣。沙路蜿蜒在草场中,教堂、民居点缀其间,有如大海中的扁舟,教学

悠悠荡漾着。

这就是绿色的国度——瑞士!

20、西欧不仅有充满花香、洋溢着人间温情的小城哥廷根,有满眼碧绿,一派田园风光的瑞士,还有一座有800年历史悠久世界一流高等学府——剑桥大学。(出示图片 简介)

21、我国近代诗人徐志摩也曾来剑桥留学深造。校园中荡漾着微波的康河伴随他度过了在异国他乡的求学岁月。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

22、学生自读

23、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你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

24、将我们的感受和理解融入朗读中,齐读。

25、总结:西欧的异域风情、绮丽风光为我们展现一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随着今后的学习,走进更多的国度,去体验那些神秘、多彩的外国风光。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田园诗情》、《观斗牛》两篇文章,了解位于欧洲的荷兰和西班牙又有怎样不同的风光,和同学交流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之夜》《水城威尼斯》

教后反思:

在组织本单元教学时,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受到审美情趣的熏陶。同时,还要考虑本组课文作为本册最后一个单元,注重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和理解含义深刻语句等重点项目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所以教学本课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教学重点,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以读书为本,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通过广泛的阅读实践来培养

教学

学生阅读兴趣、习惯,提升阅读感受、理解能力,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对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3—4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之夜》《水城威尼斯》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小艇、船舱、祷告”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两翼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威尼斯风光片)教师简介

2、同学们描述的很形象,下面让我们看看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是怎样描写小艇样子的。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抓住重点。1.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描写小艇样子的句子画上横线。

(2)指读描写小艇样子的句子。

2.思考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请文章的叙述顺序。师随机板书:小艇样子,速度,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用途。

三、合作研读,学习写法。

教学

1.读第一、二自然段,画出和小艇有关的句子。

2.汇报: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就像我们街头的汽车。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前半句与后半句之间的关系。谁用一个恰当的关联词把它连起来?(因为河道纵横交叉,所以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3.威尼斯的小艇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4.(出示图片)找出课文中写小艇样子的第二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

四、发挥想象,体会情景。

1.说说人们坐上小艇后可以干些什么?感觉又如何?

2.带着这美好的感觉,让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坐在小艇里的情趣。

五、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在哪里呢?指名说,互相补充。3.教师引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他操纵自如── 他动作灵活── 他速度极快── 4.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六、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默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文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我们一起去看看晚上的威尼斯。(出示威尼斯夜景图)。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喜爱之情。

七、主题阅读

1.总结过度: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简单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夜晚的威尼斯,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边读边思考威尼斯的夜晚有哪些与众不同?

(1)威尼斯蓝天的妩媚和夜空的可爱。

教学

(2)威尼斯夜晚的清新和恬静。

2.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威尼斯夜空的美丽?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吗?

3、当黄昏来临,晚风轻拂这座水上城市,你又看到了什么?指名读,齐读。

4、而在法国作家乔治•桑的笔下,威尼斯的夜晚又是另外一种景象。

八、拓展阅读

1、让我们品读下面的诗歌,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这迷人的异域风情。

出示阅读要求:

(1)选择其中的一首,用——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诗句,写出自己的体会。

(2)美美的读一读诗句。

2、读后交流

3、同桌互读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尝试背诵。

九、作业:阅读课文《与象共舞》《新语文主题阅读》文章《观斗牛》《神奇的北极》,《主题式经典诵读》诗歌《顿河》《西班牙舞韵》。

第5—6课时

教学内容:《与象共舞》《观斗牛》《神奇的北极》《顿河》《西班牙舞韵》。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认识、理解生字词。

教学

2、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不同的民族。“两翼”目标:

1、光。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展示搜集资料,导入新课 ⒈课件出示泰国风光图片教师简介

⒉学生展示收集:有关泰国的资料。(小组交流,小组派生汇报。)3.板书课题,提问引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象出课文描写了那些内容吗?

二、默读课文,印证设想

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想: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是不是一样?有哪些异同点?

⒉交流: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是不是一样?有哪些异同点?

三、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⒈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说说课文各段分别写了什么?用“——”画出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在泰国大象对人群熟视无睹,与人关系亲密和谐。第二自然段:讲大象是泰国的国宝。泰国最初的发展和兴盛,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自然段:通过描述大象的样子与表情来表现泰国人与大象之间没有距离。

第四自然段:讲述了一些实例来说明象是一种很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第五自然段:讲最使作者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2.小组讨论:课文2—5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每个自然段都有明确的表明该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并且都放在该段通过批注式阅读,感受斗牛的惊险与惨烈;感受北极的神奇风

教学 的开头。)

师小结:这是非常典型的先概述再具体叙述的方式。大家读起来就能比较快地抓住课文的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课文怎样具体描写人与大象关系的?用“~~~~~”画出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对比研读,习得方法

1、说说《威尼斯的小艇》与本文在表达上有哪些异同之处? ⑴《威尼斯的小艇》和《与象共舞》共同点: a.都能抓住事物特点写。

b.抓住人与物(或动物)之间相互紧密关系来写。c.叙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

⑵不同点:《威尼斯的小艇》是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别叙述的,而《与象共舞》是按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的。

2、讨论归纳:

⑴说说学习这课后,有什么感受? ⑵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小练笔:你还了解哪些异国风情,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和自己搜集的资料,写一篇短文。

2、阅读《彩色的非洲》《克拉克河谷怀旧》《蓝色的多瑙河》《莱茵之夜》

第7——8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

教学内容:《彩色的非洲》《克拉克河谷怀旧》《蓝色的多瑙河》《莱茵之夜》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认识生字,理解有关词语.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独特的异域文化.“两翼”目标: 1.整体诵读,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情感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独特的异域文化。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收集,揭示课题

1.播放非洲风情风光的课件。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收集。2.出示课题:“彩色的非洲”。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请学生读阅读提示,并提出自学要求,教师归纳:(1)认识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词语。(2)“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课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找出这些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3.课堂交流,检验自学。(1)认读词语,合作解析。

(2)理解“色彩斑斓”,并概括“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合作品读,体验“非洲的色彩”

教学

(一)彩色的植物世界

1、色彩斑斓的非洲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再仔细地朗读课文,划一划:非洲的哪一处地方最让你心动,读一读,品一品。

2、自由交流,随机指导。

3、教师小结:是的,作者抓住了非洲“许多树也开花”这一特点,写出了非洲植物世界的色彩斑斓。

(二)彩色的动物世界:

1.导语: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2.在非洲彩色的动物世界这一部分内容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

3.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引导朗读重点句子。

4.小结:非洲的动物多种多样,作者无法面面俱到地描述,所以抓住了自己印象最深的蝴蝶来写,详略得当,写出了非洲动物世界的色彩斑斓。

(三)彩色的日常生活:

1.导语: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

2.学生交流读书方法,如:(1)抓关键词理解;(2)找出写得最美的句子进行体会;(3)给自己提问题而后找答案等。

3.相机引导:作者通过花花绿绿的衣服、五光十色的食物、绿树红花掩映的住房和五颜六色的宾馆,来体现非洲人彩色的日常生活。

4.课件展示:非洲的日常生活。

(四)彩色的艺术:

1.导语:非洲人彩色的日常生活造就了彩色的非洲艺术。引语:人们常说,非洲舞蹈是非洲艺术的灵魂,非洲的舞蹈质朴、清纯、火热。请同学们朗读这句话,一起来感受非洲舞蹈的魅力。

2.学生朗读:“如果你有幸参加他们的篝火晚会,那熊熊燃烧的火焰旁那穿着花衣裙欢跳的人群,不,那是流动的、五彩的旋律,你就会更深地领

教学

悟非洲彩色的美,非洲彩色的涌动与无限的活力。”

3.这就是激情似火的非洲舞蹈:课件展示非洲舞蹈的录像片断。4.这就是非洲舞蹈的魅力,它让人激情洋溢,热情似火。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共同传递这份豪爽,这份激情!

四、自主学习

1.阅读《克拉克河谷怀旧》《蓝色的多瑙河》《莱茵之夜》,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及图片资料,并加如自己的适当想象,将异域风景通过朗读展现在眼前。

2.结合练笔

3.仿照《蓝色的多瑙河》《莱茵之夜》,写首诗赞美多彩的非洲。4.小组交流后选择好的作品全班交流。

第9课时:自主阅读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暖雨》《俄亥俄的雨》《雨中巴黎》《风景》《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罗马的纪念碑》

教学目标:

通过整体诵读,借助工具书等方式认读出现的生字词,积累优美语段,升华爱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组图片(巴黎、美国、罗马),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美丽的图片一起去欣赏异国的美景吧。

二、主题回顾

教学

孩子们,在前面学习过的文章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异国风情? 《威尼斯小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彩色的非洲》— 《与象共舞》—

三、阅读概览

1、自读《暖雨》《俄亥俄的雨》《雨中巴黎》《风景》《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罗马的纪念碑》

2、交流感受,这几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主要内容和它给你留下的印象。

四、精读感悟

1、、老师相信在读这几篇文章时,一定有些地方特别打动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们再专心读一读,想一想。

2、有感情地朗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

3、把你画出的好词佳句与大家分享。小组合作,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4、小组推荐读的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有感情地诵读。

五、作业

1、摘抄感受深刻的句子,反复诵读。

第10课时 主题诗会 教学内容: 1.单元整体回顾。2.开展主题诗会。教学目标:

1.诵读优美文段,增强语文素养,升华爱的情感。2.通过整体诵读积累优美语段,增强自身情感。

教学

教学过程: 一、单元整体回顾 1.出示单元导语:

2.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你积累了哪些描写祖国风景的诗句?交流评价。

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让我们久久回味;跟随驾驶技术精湛的船夫,坐上(小艇),欣赏水城(威尼斯恬淡与安逸);在拥有(万象之国、黄袍之国、千佛之国之称)的(泰国),我们体会到了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美好;置身于彩色的(非洲),我们似乎生活在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荷兰的(田园诗情),瑞士的(满眼碧绿),西班牙斗牛的(匪夷所思),密西西比河的(秀色可餐)北极的(原始与神秘)……相信他们都给你们留下了最美丽的记忆。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起走进美丽的异国风情画卷,走进让你心动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

一、1、第十一课时 基础训练

教学内容:

语文课本164页回顾拓展。、教学目标:语文园地中基础内容巩固双基,积累语言。教学过程:

1、词语盘点:采用默写的方式,提炼词语盘点中较难的生字、词语。

2、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个别词语进行讲解。

3、交流搜集到的异域风情资料。以导游词的形式展示。交流心得

本单元的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指名交流)

教学

鲁教版第七单元习作 篇4

 作者:王洪业

 单位: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 更新时间:2016-10-30 21:12

 浏览量:3 一. 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吴冠中回忆他少年时期听到人们对欧洲现代绘画的评价是“远看西洋画,近看鬼打架”;他去参观刘海粟画展,展览会上有文字提醒观者“须离画十一步半”观赏„„国人逐步接受印象派,就有一个挺漫长的过程。因为中国绘画都是线性思维,可是现代绘画却是拿着一个大笔刷子,走进看就是一个笔触,所以这是很难接受,这是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50年代的时候其中有一个争议,就是关于印象派要不要发生很大的变动?是不是带有资产及生活方式?我们无产阶级要不要接受它?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美术又重新开始接受印象派,艺术对西方现代艺术又开始重新评价,中国人是一波三折的接受现代派艺术。陈丹青在他的著作中说,中国的人民实际上对艺术是非常饥渴的,中国普通的老百姓对现在艺术的认知度几乎为零。。。

由此可见,本课内容对于成人来说都是很难理解的,对于很少接触第十二课

后印象主义与西方现代派美术的高一学生来说,其难度也就不言而喻。但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也有他们有利的一面,那就是现在学生见多识广,求知欲强,对新鲜事务接受能力强,再加上现代媒体的普及,老师如果能够抓住本课学习的要点,还是能够完成教学目标的。由此看来,能否围绕教学目标讲好本课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学情而不是单凭课本内容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并且既简练又要点明确的完成教学内容。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第10课和第11课,对各种类型美术作品已有了一个大致了解,本课内容即是上两节课内容的延续,又是为以上学习内容提供一个关于西方现代艺术的背景知识。因此,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围绕本课的主题“西方现代艺术”,对西方现代艺术进行一个历史性的概括性的梳理,使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并让他们知道,西方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与西方的历史情景相关的。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学会鉴赏具体的现代艺术作品。2.内容结构:

本课由两大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首先对后印象主义给予一个时间上的界定及其画派特点和代表画家。

第二部分简述了现代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部分代表性的流派,但没有很具体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存在几个方面:一,对教师而言,本课涉及大量的流派,而这些流派又涉及丰富复杂的背景知识,教材几乎没有对作品的鉴赏文字,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大量的有关知识,讲述既简练又要点明确;二,对学生而言,本课内容较多,短短三页课本,涉及了几乎近两个世纪的艺术内容,要在45分钟内掌握基本的背景知识并初步学会鉴赏一件具体作品,并非易事。

(四)教学重点

根据学情及其教材特点,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在于:

1、掌握后印象主义对后世的影响,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作品特点。

2、掌握现代派美术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二、教具:多媒体设备、后印象派典型作品幻灯片、现代派部分作品幻灯片

三、学具:纸、笔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组织教学

(二)故事法导入新课 讲述后印象派名称的由来,引入课题。1910年伦敦准备举办一个现代法国画展,临近开幕的时候,受邀请的社会名流及大量的爱好者云集画展门外,但是画展的名称还没有确定下来。作为展览组织者的英国人罗杰。弗莱一时没有办法,便不耐烦地对工作人员说:‘那就先把它叫作后印象主义吧!(板书:后印象主义,引入课题。)以后,‘后印象主义’便被用来泛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其中杰出者有这里的塞尚、凡高、高更等。开创了西方现代美术的历史。(板书课题:与西方现代派美术),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讲述新课

引导学生看屏幕作品《向日葵》《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静物》三幅作品。引导提问: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画面上描绘的景物是否忠实与自然?风格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1)脱离了自然(2)风格不同。师总结:以上我们看到的作品,就是西方后印象主义画派(板书:

一、后印象主义。特点)的典型代表作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如同学们所观察到的,画面脱离了对自然现象的依赖,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的形象和色彩。实际上,后印象主义并不是一个社团或派别,也没有共同的美学纲领,他们的艺术风格也是千差万别。之所以被称为‘后印象主义’,主要是美术史论家为了从风格上将其与印象主义明确区别开来的原因。后印象主义实际上是个大杂烩,风格根本不同。”

后印象主义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我们又如何来欣赏他们的作品呢?下面我们就凡高、高更的作品走入后印象主义的内心世界吧!

凡高作《星空》等作品欣赏:

(凡高生平简介)这是他的“夜咖啡馆”,咖啡馆是一个很快活的地方,但是在梵高的笔下,他认为咖啡馆是一个苦闷的地方,或者让人堕落的地方。他用了黄色的地面,红色的墙,台球桌子很绿很绿,所以让人觉得这个地方非常的不可思议,有点儿像地域一样的感觉。这也是他画的夜间露天咖啡馆。梵高一生是非常痛苦的一生,因为没有人理解他,他是太富有爱心的人,爱到了让人受不了的地步。他曾经收留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妇女,跟她结婚了,生了小孩。这一切都是处于同情,但是这个女人最后还是不能忍受,也离开了他。最后进了精神病院。他的精神状态是处于一个正常人和一个精神病人之间,所以在他的表现上,在他眼中看到的世界也是这样,带有非常强烈的情绪感在里面。每次看到这幅画,都会让人 心中都会感到一阵酸楚,那种虚幻与不确定让人心痛――― 不是那个时代抛弃了这位天才,而是他跑的太快抛弃了那个时代。

(播放凡高作品)梵高——这个名字让你想起什么?金色的向日葵、燃烧般的丝柏、风吹过的麦田、夜幕中的咖啡厅,灿烂迷人的星光„„,每一个细节都散发出温暖和动荡的激情,一幅幅狂嚣般的画面,都是梵高孤独内心底层最深的呐喊。正如他所说:“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艰难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涨得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也要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简要介绍高更作品。。

师总结:(板书:意义)从以上作品看来,后印象主义抛弃了传统的包括印象主义的客观性和自然主义的创作态度,转而转向更高的对形式结构、色彩的情感表现。应该说,正是后印象主义,把绘画与真实终于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与现实真实并行存在的的艺术现实了。并产生了以批又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艺术杰作,为我们展现了西方艺术史上最绚丽,辉煌的一页,从而开创了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新纪元。

(板书:

二、现代派美术)

学生观察蒙可、马蒂斯、毕加索、康定斯基、达利的作品,并思考一下问题: 你所看到的作品。美不美?像不像?真不真? 板书:

1. 美术不一定是“美”。

野兽派作画笔法狂放、色彩主观、形象简化,不讲究所画对象的形式美。野兽派代表马蒂斯的《马蒂斯夫人像》,其夫人形象不论从肤色、衣饰还是神态情感看,都称不上美。2. 美术不一定要“像”。

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画《哭泣的女人》《亚为农的少女》,人物的头、身躯、两脚忽大忽小,不讲透视比例,只求突出时空的重叠叠加。它先把一切物象加以破坏和肢解,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各种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组合,甚至发展到把同一物体的几个不同方面组合在同一画面上,借以表达四维空间。引起了绘画造型的革命。

3. 美术不一定求“真”。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记忆的永恒》,把时钟画得像个大薄饼,并将其对半相折半平半垂地挂放在桌沿上或树枝上,时钟竟也能运走自如。4. 美术不一定要“笔”。

西方有所谓“行动派”画家在自己身上或模特儿身上裸体涂满颜料,然后往摊在地上的白画布上打“狗滚”,让躯体、手脚留下色痕以成画作。5. 美术可以是极端。

法国观念派美术家伊夫·克莱举办一个“空无”展览,画厅里一无所有,观众所见的只有三堵白墙和临街一面的空橱窗。其主要的展品是一个出奇的观念。6. 美术可以是梦幻。

意大利画家契里可《街道上的神秘与哀愁》,内容具有梦幻特点,其中梦一般的天空梦一般的人物都体现了梦幻特点。

7. 美术可以是行动。

法国行动派画家马蒂尔在1956年当众作了一幅高4.2米,横宽12米的大画,只用20分钟时间完成,在当时成了一种惊人的新闻报道。表演完了,作品也就取消了。行动派认为生活与艺术的界限越含混越好,没有必要有作品,美术家应该和歌唱家、舞蹈家一样表演完了,作品也就消失了。8. 美术可以是符号。

1901年前后,经过俄国画家康定斯基,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等人的数年摸索,抽象主义终于形成。艺术家摆脱造型艺术再现视觉感受的传统,把点,线,面视作自主的表现力愿素,使之变成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从而把艺术家的情感传达给观众。二战后,美国人波洛克开始转向抽象表现主义。他不用笔画,而是在画布上乱撒颜料;画面上没有任何具体形象和生活内容,只有斑点状的东西扩散开去,从而超越了有框绘画的狭小范围,是画面具有一种无限空间的感觉。

由上可见,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内容与形式包罗万象,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品,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就看你如何去欣赏?如何去实现?艺术是创造,艺术是翻新,艺术创造的可能性是极其广阔的,艺术品的每一种成分和艺术活动的每一种成分都是我们研究、翻新的对象。是否现代美术是摸不着边际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存在?

同学们都知道,当前流行的一则商品广告的艺术设计:名牌耐克(nike),其商标为一个“半象月牙半象钩”的毛笔挑钩,形象简练至极,人们仔细思考后,觉得这倒很有些像遮阳帽的长长帽舌,再一深思,这一钩也可说是遮阳帽的抽象吧!

由上可见,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也不是奥妙莫测的,我们应该用一个正确的观点去对待,拓宽思路,提高审美素养和鉴别能力。

(四)小结:

师总结:这就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美术在十九世纪先后产生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内容纷繁复杂,形态千姿万变,手法奇特的“现代主义美术”。其最大特点是努力突破以至完全摆脱或否定西方写实美术的传统,强调表现美术家的主观精神和艺术形成方面的种种探索。主要流派(板书:主要流派)有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等。此外,还有行动派、观念派、风格派、借实主义等等。“西方现代美术”已为人类艺术世界构筑了一座庞杂的令人眼花缭乱、思幻莫测的艺术迷宫。

该如何看待当今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美术?意义何在?(板书:意义)确实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画面模糊,变形,甚至荒诞离奇,令人不可思议,表现了部分流派的唯心主义艺术趣味和颓废思想;但更多现代派艺术家通过创作体现他们的叛逆性格,强调自身的价值,表现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也创造了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新材料。

(五)作业:

苏教版第十册《习作3》教学反思 篇5

第三篇大作文是学写新闻报道,这本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种练笔体裁,可是教材习作要求却限制必须写体育竞赛或学习竞赛的内容,这让我就不太明白了。如果马上组织竞赛,再来写这篇报道,就是应景之作,纯粹为了写作而比赛,毫无意义;假如是写以前经历过或观看过的竞赛,那么事过境迁,而新闻最讲究时效性,也没有多大意思。而且教材中的范文是报道某市九支学校篮球队比赛最终谁获得了冠亚季军的事,标题冗长不说,正文部份我认为也比较啰嗦。

基于此,前天上指导课的时候,我只是让学生初读了范文,了解一下新闻的写作特点。我扩大了写作范围,把课堂作文延伸到了课外,布置学生在2-3天内,亲自去采访一条新闻,可以是马路新闻,校园新闻,班级新闻,也可以是本镇新闻,家庭新闻,父母工作单位的新闻,然后直接写在作文簿上。

在四年级的时候,我曾经利用早读开展过一学期的“小小新闻发布会”活动,每周一个早读,4个同学发布;我在担任大队辅导员期间,创办了红领巾广播站,曾指导大队部的小记者采写过新闻,当初的稿子还存在电脑,我打印了6篇出来,张贴在班级让大家借鉴。这些都是有利条件。

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采访不到重大新闻,写写身边发生的新鲜小事,恰如其分。我让他们以“据本台(报)小记者XXX报道”的格式开头,把采访到的新闻写下来,并强调只能叙述事情的大体经过,不能有详细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但最后可以一句话的记者感受、友情提醒等口吻结束。至于新闻标题,可以一两句概述新闻要点,但一定要简洁,也可以不写。我还特别强调: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千万不能闭门造车,编造一条假新闻以哗众取宠。

今天下午,作文本都交来了,我粗略浏览后,发现大家篇幅控制较好,没有超过200字的,毕竟狭义的新闻追求简明真实,不是通讯或特写。弟子们写的事情都是发生在本周的,区别在于有的新闻是作者亲眼所见,有的采访他人获得。美中不足是:

1、有的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语焉不详;

2、标题不够凝练或准确;

3、有的和书信格式混淆,末尾加了署名和日期。

下面选录王雨婷、鲍提多的佳作: 第一篇新闻:

一男子意图伤人马路上狂奔 据红领巾广播站记者王雨婷报道:

2010年4月4日晚20:30分左右,一持刀男子从乌江故乡饭店巷子口冲出,前方一男

子拼命逃窜。被追者逃进一家网吧,持刀男子失去目标,将菜刀塞进衣服,索性坐在马路边守株待兔。后有第三个男子追来,对意图伤人者进行劝解,最后说服该男子,两人离去。

记者目睹了事件整个过程,据记者调查围观路人得知,三人以前是朋友,后来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在这里,记者提醒大家:交友须谨慎。

第二篇新闻:

两轿车对撞车主头破血流 据中央电视台记者鲍提多报道:

2010年4月5日在距离乌江10公里的香泉湖境内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鲁教版第七单元习作 篇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从此,中国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美国等对中国实行遏制和孤立政策,中国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断绝外交关系二十多年。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辉煌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习建议

○注意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着重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通过了解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智慧和事迹。加深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认识。○通过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新中国外交成就展以及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相关知识。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曾义愤填腐地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平等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逐步走向外交的辉煌。

材料解读:

1.新中国必须实行新外交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作外侨来看待,享受法律的保护。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解读】1949年11月8日,周恩来与137位工作人员在北京外交部街的一幢3层小楼召开外交部成立大会,开启了新中国通过外交手段捍卫新生人民政权的艰苦历程。这是周恩来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节录,其要点是:

①旧中国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②新中国必须制定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外交政策。

③新中国的外交应该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基本之上。资料还显示:

①由于过去处于半殖民地的地位,旧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没有独立性,依符于帝国主义。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拥有了独立的国家主权,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因而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制定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间的关系。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诞生。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上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 “一边倒”。

资料回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新中国刚刚成立,就积极开展候,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但是,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后的第一年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外交活动。那时国采取政治上不围威胁的政策,新中国冲破了美里,就同苏联等历史纵横 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底,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举行中苏会谈。第二年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缔约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苏联政府还贷款给中国三亿美元。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个宣布承认中华◎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千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当会议陷入僵局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会上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历史纵横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上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指颠覆活动。人们担心会议会发生激烈争论,走向歧途。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在会上作了补充发言。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桌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固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周恩来提出,亚非各国的命运,应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已来掌握,吁吁亚非国家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为会议圆满成功而努力。周恩来的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使会议取得积极的成果。后未,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本课要旨

○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二、学习延伸

○弱国无外交。

○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而且外交上都一律平等。

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不同地位与作用,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当提案通过时,会场一片沸腾,许多人离开座位,非洲国家代表在过道上兴奋起舞,还有人振臂高呼;而一些西方国家代表却在一起交头接耳,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强打精神,有的故作镇静。美国代表也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跳起舞来的代表们 “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

◎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按照国际惯例,理应取得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但是,由于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共却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进人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历史纵横 考虑到第25届联合国大会的表决情况,美国政府知道已很难再把中国拒于联合国大门之外,因而与日本一起向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出“双重代表权案”,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同时保留台湾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这实际是搞 两个中国“。1971年B月,中国外交鄙发表声明,指出恢复申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同驱逐国民党集团的代表出联合国,这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中国绝不允许在联合国出现”两个中国 或“一中一台”的局面。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否决了“双重代表权案”。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美国不仅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肋中国。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隔绝。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学思之窗 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美国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思考: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谈谈你的看法。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随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公告的发表,震惊了整个世界。

历史纵横 1971年4月,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结束后,中国邀请部分国家的乒乓球代表团来华访问。由于中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主管部门将拒绝美国代表团访华的请示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得知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运动员科恩在日本友好接触的情况后说,现在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他请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尼克松总统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电示美国队:“运动员务必去北京。”就在周恩来接见美国运动员的当天,尼克松发表了声明,宣布对华新步骤。他把打通中美关系比作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这就是被称为“乒乓外交”的一着妙棋,通过 “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毛泽东抱病会见尼克松。周恩来同尼克松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这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应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接着,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际。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纵横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年,中国政府府派人前往中东买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中国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力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等19位领导人出席了会议。与会成员达成广泛一致,形成了“上海共识”。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模块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2第12、13、22、23、24课;必修3第17、18、19课。

本课要旨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使我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新时期我国外交致力与维护世界与周边和平环境,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二、学习延伸

上一篇:那段最美的时光作文下一篇:生物信息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