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4课《观舞记》学案(无解答) 鲁教版五四制(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4课《观舞记》学案(无解答) 鲁教版五四制 篇1
《观舞记》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字词
2、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句子,体会作者观舞的感受。
3、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来描写人物的写法。学习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对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
学习难点: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pín cù()càn()然 chēn()视 chìzhà()风云
尽态极yán()浑身解()数 花鬘()斗薮()
褶裙()雏()凤
2、解词:
颦蹙:
粲然: 嗔视: 惊鸿:
尽态极妍: 叱咤风云: 本色当行:
3、《观舞记》的作者是,原名,作家。代表作品有诗集 《 》、《 》等。
4、感情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并用一个精辟的词语进行概括。
5、学生自由诵读,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并抄写下来。
二、合作研讨: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4、文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三、巩固延伸
1、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本文主要运用_____和_____等修辞手法,从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形象生动地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2、请在“幸福”“生活”“爱心”中任选一词,并以此为中心,扩展为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例如: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条六弦琴,能弹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条河,奔腾不息,淘尽人间善恶。
四、课堂反思:
从本课学了什么,怎么学的,有何收获和困惑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五、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4课《观舞记》学案(无解答) 鲁教版五四制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设计一: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设计二:同学们,山有山的刚毅,水有水的灵动,自然万物总会触发人们不尽的情思,许多作家因此写下许多优美的文字,今天我们就学习女作家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解释一下,“断想”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主要作品有:《爱的权利》,《隐形伴侣》,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有才华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然而文革结束,她凭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
二、【初读感知】
(一)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瘠薄(jí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弱(chán)瘦弱。
浩瀚无垠(yín)盛大繁多,没有边际 隐姓埋名(yǐn)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二)自读课文思考
1、什么叫“断想”?这篇散文在歌颂什么?表达怎样的感情?
(堆断和想象)(顽强执着生命力)(热爱与敬仰)
2、理清文章思路,可划分为几个部分。
(探寻——想象——感悟)
3、总结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
三、【合作赏析】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同情、敬仰、钦佩)(增强感染力 表达的情感更强烈)
2.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2(原文中找)(给它时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生命的漫长和痛苦)
正衬
反衬
3.“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一、造名言: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坚忍终会成功;
二、连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记俗语: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寒门出烈子,苦难造英雄)(事例略)
四、【合作质疑】(请同学针对本文自主质疑,师生共同研究解决。)疑问: 收获:
五、【达标训练】 Ⅰ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瘠薄()
袅袅烟云()
愤懑()黑黝黝()沉湎()
百鸟啾啾()
狼嗥()悄然无声()2.在下列括号中填上一对同义词,构成常用词。
(1)()天()日
(2)山()地()(3)()姓()名
(4)()言()语 Ⅱ阅读分析
阅读9——20段,回答下面问题。
3.选文部分是写实还是想象?采用了哪一种写作顺序?
想象
顺序
4.文中写阳光的无情和不公,有什么作用?
反衬
环境的恶劣突出生命力的顽强和坚忍
5.文中“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突出峡谷的谦逊乐观
6.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品格?
板书设计
讶)
地下森林
逊
手法
豪迈
咏物
咏人
探寻(惊
坚忍顽强
想象(艰辛)
反衬
感悟(人生启迪)
拟人
无私奉献
托物言志
想象
沉着谦
乐观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4课《观舞记》学案(无解答) 鲁教版五四制 篇3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时间: 两课时 导学提纲:
一、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我的积累:
1、我积累的重点字音、字形。
2、我掌握的重点词义。
三、自主学习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2、找出文中对“我”情绪描写的句子,并适当做批注。
四、思考下列问题:
1、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我”在爬悬崖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3、作者是如何传神的写出自己的恐惧、害怕等情绪的?
4、学完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以后遇到困难,你将如何解决?
五、合作交流:
1、组长主持、组内交流完善自主学习。
2、确定展示交流的方法:概括法、美读法、表演法、赏析法。
3、合作探究所发现的问题。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那么该如何面对它战胜它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谁能交流一下作者的资料?(莫顿·亨特,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今天我们走进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并且战胜困难的。
二、学生交流自己所积累的生字词。
三、学生用最正确的读书姿势朗读课文,并试着找出本文所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人物、起因。并在书上标注出来。
学生交流:七月的费城特别闷热,我和几位小伙伴玩弹子游戏玩厌了,决定去爬悬崖。
四、学生再次读书,思考下列问题,在书上做点评:
1、“我”和四个小伙伴有何不同?
2、“我”在爬悬崖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3、文中是怎样刻画在悬崖上“我”的心理的?
4、文中一句“暮色苍茫„„昏暗”有何作用?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交流,进而师生一同分享学习的成果。
重点引领学生分析文章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品味出“我”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五、师生共同总结:
师问:作者运用哪些手法表现出自己当时哪些复杂的心理的?(如何才能传神的表达出虚的情感或心理?)
(学生思考、交流)
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来表现。
运用恰当的修饰性词语来增强表现力。如:软弱的哀求 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借助环境描写从侧面衬托。
六、布置作业:
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写一段文字表现自己“高兴”的情绪。
第二课时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二、学生读书,思考:
1、父亲怎样教“我”脱险?
2、我”脱险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明确:毫无信心:害怕会摔死——啼哭。萌发信心:似乎能办到——移、探。信心大增: 是能办到的——啜泣。(板书)
3、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学生交流: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亲
4、为什么说我 “有了巨大的成就感”?
5、文章两次写到“我”哭,原因一样吗? 学生交流,明确: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却复杂得多,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悦,有被抛在石架上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还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
6、这四个人物当中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并朗读有关语句。
7、从这件事中作者悟到了什么道理?生齐读最后一段。(“走一步,再走一步“如何理解?
三、学习本文,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畅谈。
从四个角度:“我”――如何面对战胜困难。“父亲”――如何教育子女。“杰利”――如何对待朋友。写作――如何将虚写实、详略、描写、观察。
四、老师总结:
同学们,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失去信心,牢记“走一步,再走一步”,不畏艰难险阻,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4课《观舞记》学案(无解答) 鲁教版五四制 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内容。2、有感情地反复练习朗读并熟练地背诵。3、体会本文的写人方法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教学设想】
1、重点:能熟练地背诵全文,体会本文的写人方法。
2、难点:体会作者“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感情。
3、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通过诵读来加深对学生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让学生先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领会其写人的方法和思想内涵。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陶渊明画像,一幅东晋末图片)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陶渊明生平及时代背景,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2、依靠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一、激 导入新课
1、导语:陶渊明历来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人很多杰出的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世外桃源”。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诗文?(生答《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其三)
2、齐背《归园田居》其三(后投影在黑板上)《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一个心愿?
生:隐居躬耕,种豆采菊,吟诗作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二、师生互动交流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社会背景
1、班上交流: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生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生于东晋。生2: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社会上充满了虚伪与欺诈,这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2、师:评价、补充。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有哪些。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师: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四、练习朗读,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⑴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节奏、读音、标记生词。
⑵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抽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及词义。[投影]嗜(shì)箪(dān)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辄(zhé)汲(jí)萧然:冷冷清清的样子。吝(lìn)俦(chóu)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褐(hè)觞(shāng)戚戚:忧愁的样子。⑶学生朗读课文,展示朗读应注意的问题。
[投影]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师:第一段:舒缓陈述;第二段:赞叹抒情。⑷跟读课文,体会文中语速语调和感情。
2、设计表格,教师根据课文描写内容,追问下列问题,同学齐答,教师板书,引导背诵。
⑴文中哪几句话最能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 ⑵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如何?
⑶五柳先生有几大爱好,哪些训句显示了她的志趣? 性 格生 活志 趣 闲情少言 不慕荣利
忘怀得失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家贫不能常得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③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五、五读课文,概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学生自读课文。主动回答。[投影](学生回答)⑴对读书的态度; 不求甚解 ⑵对作客的态度; 曾不吝情去留 ⑶对家境的态度; 晏如也 ⑷对著文的态度; 自娱,颇示已志 ⑸对得失的态度; 忘怀得失
⑹对贫富的态度;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师:如此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次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为止,速写传神。这是我们今后作文应当学习的方法。
六、齐声诵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疏通文意。
2、思考: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查背诵(两个同学背)
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读音:好hào 慕mù 戚qī 2、请疏通下列句子的文章
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饮然忘食。
生1:(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 3 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生2:简陋的居民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日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二、品味细节,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1、找出文中的“不”字句,仔细品读。⑴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⑵班上交流:每个句子由一个同学评析,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⑶师生交流,用多媒体展示重点语句。投影:
⑴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
生1:实不愿说,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淡泊宁静。⑵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生2: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恬淡自足。⑶不求甚解
生3: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⑷不能常得,不蔽风日
生4:安然自若,不为境况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⑸不吝情去留
生5: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师]小结: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2、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同学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三:
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致乐学 ⑵造次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3、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生:不戚戚于贫财,不汲汲于富贵。
师:这句话正好与前面“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 4 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已志”,表达自己的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四、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1、请女生齐背第二段,然后找出文中所引的典故。生1:“屡空”“黔娄”
生2:“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2、探究问题:本文“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指哪类人?作者为何自比?
生1:指有学问的人。多写诗文自娱,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生2:指退隐之人。不追逐名利,超尘脱俗。生3:指百姓。希望生活安乐,恬淡自足。
3、师: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不仅写了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储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齐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迁移 [投影]
1、积累──培养美感,丰富词汇 ⑴积累名言: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⑵欣赏陶渊明诗句:
①“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②“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③“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⑶积累精练雅致的连用四字句。①课内的有:师生回答(略)
②课外迁移联想:从《桃花源记》《爱莲说》《陋室铭》《口技》中寻找,抄在笔记本上。
2、课堂说的训练
你对五柳先生“不慕名利”有何看法?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学生可用名言诗句来表达。
生1:不追名逐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问时事,有消极的一面。生2: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应该像莲花一样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生3:天生我材必有用。生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生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生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作训练:《我的自传》
要求:写出自己的性格志趣,语言要简练、富有个性化。【教学反思】
1、教学环节设计合理,针对文言文阅读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中采用了“朗读感知──重点品析──讨论交流──写法指导──拓展迁移”的步骤安排,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环节上力图体现新教材重感悟、重自主探究的新理念。
2、加强朗读,文言文传统教学规律是喜欢逐句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主旨,但这堂课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采用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4课《观舞记》学案(无解答) 鲁教版五四制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快速阅读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②结合文本,感受文中主人公面对“孤独”心理的变化,从而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
②设置问题,渲染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杜小康所经历的“孤独”之旅。③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畅谈各自“成长”的体会与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孤独,勇敢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①理解编者命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②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一词,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
第一课时:预习课文。
分为课堂预习和课后预习两个环节。课堂预习: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弄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用批注法熟读课文,在句子旁写下自己的心得。课后预习:(当晚作业)
1、搜集作者资料,了解曹文轩。
2、在日记本上写下初读文章的读后感。
(文章近6000字,依每分钟读500字的速度计算,学生读完一遍至少需要12分钟,为此我安排一节课预习,为正式上课作好准备。)
第二课时:品读课文。
一、导入:
同学们,每次当我们走近曹文轩为我们搭的《草房子》时,我就想起了童年的许多浪漫的事,心中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感萦绕心间,挥之不去,难以释怀,今天当我们将要再次走进 《孤独之旅》的时候,我想在坐诸位很想先来分享大家阅读完《孤独之旅》之后的感受,还望诸位畅所欲言。哪位同学先来说?
学法提示:我们可以从文章的主题、人物、情节、标题等多角度谈自己的读后感。此环节教师捕捉学生的发言,引出下面两个问题。
1、介绍背景
一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第一段的“家底最厚实”“一落千丈”“跌落到另一番境地”“只好去放鸭”,了解《孤独之旅》的写作背景。主要由读过原著的学生介绍。
二播放电影《草房子》中杜小康被迫失学放鸭的短片,让没有读过原著的学生感同身受,同时渲染氛围。
2、解题
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杜小康旅程的任务是放鸭,目的地是大芦荡,但其实他真正的目的是“我要读书”。为了这个信念,他在旅程中,战胜了困难,让孤独之旅变为成长之旅。
二、品读感动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听出来通过昨天的第一课时,同学们已经把这篇文章面上的问题解决了。然而只解决面上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像《草房子》这样的纯美作品。那么我们如何在这节课上真正走进《孤独之旅》,走进杜小康的内心世界,我想了很久,终于看到了一个人,他就是本文的作者曹文轩,他告诉我们该怎样读《草房子》:文学能用最简练的文字,在一刹那间,把情调的因素输入人的血液与灵魂——让读者感动。
1、学生自主学习:下面请大家用点评批注法读书,从细处去品味文字背后令你感动的情节,并说说理由。这个细处可能是一段话,也可能是一句话,如果你能为某个词感动,那就更可贵了。
2、班上交流分享。(这是课堂的主要部分,时间安排15分钟左右,具体视学生情况而定。)
此环节要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学生不解和不能深刻理解时,适时点拨启发,使学生达到品读入木三分的效果,深刻体味杜小康的孤独和成长。
此环节教师有两点学法指导:
学法提示一:分享,顾名思义:你无私的把自己的思想拿出来和我们共分;我们要学会享:认真的倾听,积极的思考,有选择的做笔记。
学法提示二:读书贵在感悟,也贵在联想,你能由人及己,感动着杜小康的感动,非常令我感动和欣慰。
以下是拟定的点拨内容:(具体何时哪句需要点拨,视学生回答的情况而定)1、29——33段:必要的对话 红门的孤独
他们必要的对话会说什么?(原著)“饱了吗?”“饱了。” “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
父子俩之间的对话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干巴巴?生活单调,情感空虚,环境压抑 红门的孤独:家败、父病、母哭、失学,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如今陪伴他的只有月光、影子„„杜小康从未领略过如此深切的孤独。
“那点”、“简直就算不得了”,那是无法比拟的孤独啊。无人可见、无话可说、无处不在的孤独,无人能受!而杜小康接受了。
你有过这种孤独的时候吗?
你能帮杜小康消解孤独吗?请两名学生谈谈自己的主意。2、44——48段
44段“踩到”“躺了下来”
曾经的杜小康睡在柔软的床上,曾经让他绝望胆怯恐慌的芦荡,如今他不仅勇敢的穿梭其中寻找丢失的鸭子,而且把它踩在脚下,把大自然踩在脚下,那个渺小的杜小康战胜了伟大的自然,他反败为胜了!他战胜了自己,战胜了自然!
48段——嚼着
他嚼的是什么味道?甜,又带着一点苦涩。“甜”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真正成长了的一种甜蜜感和成长后的惊喜,有一点苦涩是因为他经历了一些暴风雨的袭击。
其实在原著《草房子》中,在“嚼”这个词前面还有四个字:“甜津津地”,但是,在删改《孤独之旅》的时候,曹文轩把这四个字给删掉了,因为他觉得读者一定可以凭着自己的理解把这味道品出来的。你看,这位女生就品出来了。
他嚼的哪里只是芦根,更是油麻地任何一个孩子都没有咀嚼过的苦难。甚至后来当杜雍和因为鸭群连续几次误入人家的鱼塘,几乎吃尽了塘中刚放养的鱼苗,被愤怒的当地人扣下小船和鸭群,而真正一贫如洗的绝望时,他万万想不到这段时间的生活给了儿子多少珍贵的财富!杜小康有着父亲的悲伤,却没有父亲的绝望。他在享受磨难。
嚼是味觉,之前杜小康的感官是沉睡的,而现在他的感官已经复苏了。还有哪些感觉?46段:嗅觉、触觉;47段:视觉。
配乐读44—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风雨后的那个晚上,杜小康感官复苏后的那份美,感受杜小康的人性美。3、30段“大哭”——46段“哭”——48段“不哭” 为什么从大哭到想哭又不哭?磨难磨练了杜小康。4、14段“吃饭”23段“吃完饭”
想像父子吃饭的神态动作。无精打采的吃饭,闷头扒饭,不知饭的滋味。为什么吃了饭才安静下来?他毕竟还只是个孩子。
5、“前方”“撩逗”
杜家父子要去哪里?文中说出了吗?——前方!4、5、6段中反复地提到“向前”、“向前”、“前方”、“前方”,这“前方”到底是哪里呢?父子把鸭子赶到大芦荡,等待鸭子下双黄蛋。杜家的前途。杜小康的前途——读书。杜小康的人生梦想。“向前”说明他们对人生仍有希望。“前行是纯粹的”——没有退路。
11段的“撩逗”。(挑逗,心存向往,充满幻想,幻想重返油麻地小学读书。)但是,这种幻想在什么时候全都破灭了呢?——21段芦荡。6、38段:“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危难之间见本性,败军之际担大任,昔日在自然面前跪下的男孩,不再恐慌,不但接受了磨难,此刻他勇于承受磨难。7、41段“分头找”
主动选择孤独,再次承受孤独,有责任感。坚定的长大了!
“又走了”,一场自然界定暴风雨把杜小康逼到了人生的边缘,一场人生的暴风雨让杜小康瞬间成长,没有自豪,只有坚定。似乎他理所当然应这么做。
“摇摇头”,摇得坚定,从容。
读的语气:身体劳累,内心却平静透着坚强 8、51、52段: 叹号的作用:惊喜
为什么惊喜?阴霾已去,曙光即临,崭新的生活就要来了!终于可以读书了。其实,后来,杜小康不仅没有读成书,反而还非常坦然的去油麻地小学卖小杂货,他还偷偷的读书,这趟孤独之旅成为了杜小康的成长之旅,校长桑乔说: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就是杜小康了!读出惊喜(此处播放“下蛋”短片,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总结提升一:小组四人合作朗读四句话,班上展示。
1、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
3、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4、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总结提升二:读书方法——人生经验通感法。
师:刚才同学们都在畅谈自己的感动,也读出了自己的感动,你们真是天才,你们已经悟到了一种非常难得的读书方法——人生经验通感法。人生经验通感是一种接受美学,利用作者常会遇到的相似人生经历,诱发读者一种联想,这种联想引起读者共鸣时,不知不觉,读者就参与了一种创作活动。
三、品味意境美:
师:曹文轩的作品总能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动。如何使读者感动呢?曹文轩说:唯有美:意境美、细节美、人性美。
刚才,我们已经深深的被作者笔下的细节美和人性美感动了。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是曹文轩作品的一大特色。对于这一点,曹文轩毫不含糊地加以肯定,甚至有打上自己作品特色商标的冲动。“我的作品之所以是我的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是风景元素。从写作上来看,离开风景描写于我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本文的意境美,有感情的读出你喜欢的景物描写,并说说美在哪里。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感受曹文轩纯美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要学生找到环境描写可能不难,但要他们通过环境描写深刻体会杜小康的孤独,可能就比较抽象了。所以教师在此期间的要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度品味语言。时间大约10分钟。
学生班上交流展示。教师点拨以下内容: 1、21段.
杜小康生在芦荡,长在芦荡,为什么说是“从未见过的芦荡”? 比较阅读: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雨后的天空,乌云消散,阳光又重新照耀着大地。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大雨后的江水显得异常的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秋水长天,天水相接,浑然一体。
此刻你会是什么心情?——心旷神怡,满怀壮志。
而此刻浩浩荡荡,广阔无边的芦荡带给杜小康的却是无比的压抑,彻底的失败!
当记者问一位成功的环海旅行者:你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说:孤独!大海!一望无际的大海!尤其是在深夜,神秘和恐惧是外界强压给我的,但孤独却发自内心,不可遏制!
他就是日照的航海家:翟墨。
大人如此,孩子何以堪?何况一个养尊处优的杜小康!
哪些词语可见杜小康真的被打败了?——“真正的害怕”“逃不走”。原来的害怕都是假的吗?引出11段的“撩逗”——心存幻想。
在伟大的自然力面前,人是何其渺小!杜小康此时叫天天不灵,喊地地不应,昔日熟悉的美妙的生于此长于斯的大芦荡,此刻却成了杜小康的滑铁卢,一场磨难开始了!
一生读21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杜小康的那份恐慌之情。2、13段“烟”
“第一缕”“唯一” “炊烟”代表有人家,有人的地方才会有炊烟。强调环境的冷清。其实“炊烟”在古文学中经常代表孤独,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如此。此刻是“芦荡炊烟孤”。
中国文字是很迷人的。比如这个“烟”字,本意因火而起,这里却意境无穷。江南的水烟、树烟也很美。
碧水茫茫、绿树苍苍,如烟如雾,如入仙境,美轮美奂。怪不得曹文轩如此热衷描写水乡。
大自然绝不仅仅是独立的存在,也不仅仅是给人一个生存的环境,更多给了人精神上的东西。而人与自然之间,也有一种神秘的和谐。
此时此景,却给杜小康带来了无穷的茫然与孤独。
你看,这就是曹文轩,明明要写孤独,却渲染的如此美丽,孤独也美丽,就连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情都是纯美的毫无瑕疵的。这就是纯美的曹文轩。
我经常在想,曹文轩为什么能把江南水乡写的如此纯美呢?昨天晚上半夜时分,终于有一个人来告诉答案,他就是诗人艾青: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然后又有一个人跑过来了,他就是赵本山,他说,到我们大城市铁岭去看看吧,乡村爱情也好看呢!
本文的意境美还有24、25段的描写.
小组合作:你自己任选三段中的一段,美美地读出来。怎样才能读出美美的感觉呢?老师给你一种独家诀窍:把头摇起来,轻轻的摇,身体也随着轻轻的摆动。
3、鸭子的描写:10、15、50
鸭子也可爱。鸭子也至情至性,鸭犹如此,人何以堪?更何况年仅13岁的孩子!
四、再谈感悟:是什么让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成为了成长之旅?
是大自然。一位奋力杀敌的战士受伤躺在战场上,万念俱灰,这个时候是什么东西拯救了他?不是祖国的概念,而是蔚蓝的的天空、碧绿的草原和滔滔的河流、是天地大美、是美拯救了他,是自然拯救了他。
但又不仅仅是自然。人除了战胜自然,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人定胜天。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就像地震中幸存的人们,他们更懂得什么是幸福。
就像云南大旱中的孩子,他们更明白每天节省一瓶水给父母的真正含义。就像杜小康。就像曹文轩自己
他用笔构建了一个诗性的天堂,因为“这可以实现我美学上的追求”;他向往优雅,所以在他的笔下总是浮现一个无比美丽氤氲的世界,即使深重苦难,也闪烁着人性大美的光辉。
感谢曹文轩!
是他拨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心弦,去体味这些优美的生命。是他点燃了我们记忆中的情感之火,让我们回望来路„„ 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
走进曹文轩的乡村土地,感受着那独特的芬芳。享受着曹文轩那如小溪般清澈的文字,感动着曹文轩的感动 因为
他就站在麦田的那边,在青青的麦叶中。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4课《观舞记》学案(无解答) 鲁教版五四制】推荐阅读:
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09-27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08-08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风筝》教学设计语文版08-01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05-19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07-15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09-14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复习资料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