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2025-01-20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精选12篇)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1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更是难点。尤其是高中文言文, 更加具有深意和哲理, 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因此, 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要重视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在高中文言文课堂中, 很多教师陷入了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首先, 文言文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师在教学中更强调文言文字词的讲解和句子的翻译, 课堂模式基本为教师先为学生讲解重点字词,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最后总结文章写作技巧这种“标准模式”。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十分单一, 教师讲解、学生重复, 很少出现交流与对话的环节。

其次, 文言文教学应试性较强。值得深思的问题是, 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对一些语法进行过分的强调, 这些缺乏实用性而且繁琐难懂的知识点更加剧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畏惧和反感。诚然, 这种方式能够较快地提高学生对于文言字词的理解力, 但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的文言文情感培养。除此以外文言文考试试卷中以记忆性的试题为主, 对于阅读的整体感知或者是情感理解的试题基本上没有。这样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对于文言文并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习文言文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文言文的重要程度。对于高中的学生, 我们已经不能强迫性地要求他们应该学什么而不应该学什么了。他们之所以不喜欢学习文言文, 是因为感觉文言文难学且实用性不大。所以在学习文言文之前,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言蔽之, 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且不说这“祖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应包含祖国古代的语言文字, 仅从现代语文的学习来看, 文言文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2、努力营造出开放的教学环境。根据教学条件灵活安排, 教学的场所并不限于室内, 教师可以偶尔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 鼓励学生调动全部感官, 去观察“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去倾听“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去感悟“天高地迥, 觉宇宙之无穷”, 去验证“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在这样的环境里, 学生通过感同身受的体会, 很容易与古人达到思想的一致性, 培养出开阔的胸怀。

3、选好突破口, 优化课堂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教师要想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 选好突破口。例如, 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 “夫晋, 何厌之有”句, 老师只要扣住“疑问句”的特征, 找出“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提示“厌”是个通假字, 学生结合前后语句内容, 就能很好地翻译这句话了。但学生对“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这句往往不能准确理解, 或理解时出现很大偏差。这时教师要做相应的提示和指导:实词“越、鄙、远、亡、陪、厚、薄”的语境义中有一词多义、有活用的不同、有通 假 ; 虚词“以 、其、焉 、之、也”还有同一个“以”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句式上有判断句, 还有反诘句。结合工具书, 调动知识积累, 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 学生基本也能自主解决疑难。对于学生很容易理解的词句, 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或通过合作的手段来解决。这样做, 不仅有利于文章的讲解, 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眼界, 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让学生消除了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促进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挖掘语言特色, 引领学生自主感悟。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 带有明显的声音美, 从语言特色来看, 有的音韵协调, 有的气势磅礴, 有的整散结合, 有的娟秀优美, 不一而足。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挖掘文言文语言特色, 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包括朗读的节奏、语速, 语调、语气、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言文要表达的内容, 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理解。

5、借助多媒体技术, 开展课堂辅助教学。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飞速发展, 智能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实践证明, 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心理和直观人物肖像都有极大的帮助运用多媒体技术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而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正确处理多媒体与板书、讲读等传统手段的关系, 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功能, 把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途径, 力争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比如当我们讲到耳濡目染的文言名篇《鸿门宴》的时候, 利用学生对这个著名历史典故兴趣点, 我们可以播放一段关于楚汉之争这段历史的电视视频, 或展示“霸王别姬”图画, 更形象、更清晰地将那段峥嵘历史呈现在课堂之上,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 更加有益于学生掌握这篇文章。综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2

一、“解放思想,贯通古今”

我这里所说的“解放思想”,就是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学中,要放下思想包袱,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文言文教学是“硬骨头”,比较难啃,还未教,就“怯场了”,这样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在课堂教学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畏首畏尾,放不下思想包袱,导致课堂效果不够理想。我经常能听到周围的同事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抱怨,学生状态不好,上课昏昏欲睡,如再赶上校领导听课,就更是有一种刚上课就盼下课的感觉。一些老师之所以存在着这些文言文教学的苦恼,我认为就是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思想上太重视文言文,反而打不开教学的思路,聪明才智也被思想上的包袱所束缚。我历来是比较喜欢文言文教学的,在执教之初,也犯过“有一说一”,刻板教条的错误,部分学生对我的课也是不太买账,课堂上得过且过。后来,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我的思想并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我所喜欢的授课方式并不是学生所喜欢学习模式,这当然是老师的失误。文言文固然有很多比较枯燥的文言现象要讲解,也要求学生积累掌握,但这只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小部分,绝不应把这些东西满堂灌的硬塞给学生。新课标对语文的解释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文言文也应该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所以文言现象也只应是学习了解文章的工具和手段,所以老师也不能每天把这些干巴巴的东西塞给学生,即便塞给学生,学生也是不能消化的,以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我正是多少犯了这方面的错误。我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叙事性比较强的传记体散文、史传文学作品和一些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文本,把这些文言文当成文言故事,利用一些巧妙地设问,会引发学生极大地兴趣,进而会去探讨故事的情节,叙事的手法和人物形象。比如我在讲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如过你是《荆轲刺秦王》这部电影的导演,面对这样一个剧本,你会重点拍摄哪个场景?为什么?”二是:“如果你是一名演员,你认为那个角色最能打动你,你想出演哪个角色,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把本篇文章当成一个故事来分析,首先抛却了对文言文枯燥的讲授,又是源于文本,更是贴近于生活,所以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就会走进文本,深入挖掘,从自我的角度和认识来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而使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不在死气沉沉。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改变,是需要教师花大气力进行的一场思维解放运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无论是对文本的分析,还是对文言知识的总结,都要让学生动起来,并能通过一些巧妙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觉得文言文离他们并不遥远,贯通古今指的就是在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潜能。

二、“体悟诵读,不求甚解”

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大一部分都易于诵读的韵文或骈散结合的文言文,所以投入感情的诵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当然在这里,教师应该起到一个引领熏陶的作用。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朗读文章方面下一些功夫,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不要求见得读得有多么好,关键是要投入感情,读出味道,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学生。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文学作品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涵咏诵读以起到熏陶教化的作用,教师也正是通过创设这种情境,以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冲动,这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一边读,一边听,自然就会沉

浸其中,乐在其中,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理解了这种情感,文学作品熏陶教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于有些作品中所蕴含的比较深刻的哲理,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所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是让学生发现我国古代的语言之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不必去对文言现象做过深过细分析,即陶渊明所谓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于文言文现象,我始终认为是属于工具性方面的东西,学生完全可以在逐步深入细读精读的过程中解决这些语言方面的问题。通过涵咏诵读经典古典文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概原因就是如此吧。文言文的陶冶功能,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三、教材为主,步步为营

高三的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师们的难点,高考的要求,使教师在具体教学时不得不更多的把文言知识作为主要方面来讲解。我的一点体会是以教材为核心,狠抓落实,以课内辐射课外,以课外巩固课内,步步为营。曾经多次参加高考命题的章熊先生在谈及文言文复习时,曾经建议考生在高考前认真读几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他认为这些文章里,有着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对文言文的全面、综合复习,这对积累语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章熊先生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说得相当精辟的,我们应该遵从。适当练习课外语段,这里所说“适当”一是从量上说的,我们固然要做课外的语段阅读练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但并非多多益善,主要的应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练习的效果。二是从质上说的,应该有所选择,而不要盲目地做练习。我认为质量最高的是近三年的高考和春季考试的古文阅读题。如果有可能可以做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因为这样的试题选文规范,试题规范。在练习中还可以找到命题的规律,解题的窍门。还要分门别类的进行专门复习:

(一)、关注源于课内的常见实词;

(二)、注意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关系;

(三)、注意古今异义词语;

(四)、注意一词多义词语;

(五)、注意词类活用词语;

高三文文言文的教学要本着面向高考,追求实际的原则,更主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不能总采用老师一言堂的模式,要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自己在学习思考中发现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

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必须坚守的一块阵地,在坚守这块阵地的时候,也要想方设法的提高课堂的高效性,高效灵活的课堂组织策略,是保证文言文教学的一个主要方面,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很好的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达到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业水平的测试,说得简单点,就是学生具有语文学科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那么,这种水平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怎么才能具有呢,那就要求我们能做到短时高效。而高效最为重点的就是课堂的高效。

要高效的课堂,语文教学也不能固守原来的教学方法,而我们组语文老师认为,语文方面最应该跟上课堂高效的就是文言文的教学了。高考文言文的分数是19分,但是翻译句子就高达10分,所以我认为高考中的文言文难度越来越大,而得分越来越难。布卢姆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把学习分为三种,分别为零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三种,那么到底该怎样去教,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有意义的学习呢?下面我就谈谈我们语文组在文言文教学方面采用的新方法。

首先,学习文言文也要像学习现代文一样,要让学生自己去读文章。文言文毕竟和现代文不同,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张预习卷,标注清楚学生不好把握的词语或者句子,让学生自己课下独立解决。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课堂上就节省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时间。当然,个别篇幅较难的文言文,教师可以选择较难的部分进行示范性阅读,以保证能准确地断句。但无论如何,文言文阅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文言文学习的前提是能读明白。而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其次,教师不要忽视的就是文言文的内容理解。我们在开始读一篇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度地要求学生“不求甚解”“观其大略”,在轻松的读书氛围中,品味文言文文质兼美的特点,理解把握文章的内涵,以形成和保持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学生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文章不是很难,让学生读完以后自己先概括一下文章主要写了那几件事?分别是什么?这样学生可以概括出来,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也不会有学习文言文的那种压力了。

再次,教师不能再逐句讲解、分析文言文。而是要教师课下精心准备,为学生出一张学案卷。学案卷上要标注出重点的词、句子。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然后小组加以讨论完成。但是,如果知识点特别难的情况,教师还应该适当地加以点拨。

在讲解的时候,老师也要注意方法,特别难的,教师要变换不同的方法。比如“见”的理解,它一共有五个含义,有两个比较难理解,比如“表被动”和“表自己”两个含义,我们在讲解第一个含义的时候,可以多举几个事例,如“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再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等几个例子来理解被动。而理解“我”的含义时候可以举现在仍然使用这个词条的例子,如“见谅”,再举课文中的例子,“府吏见丁宁”来理解这个含义。

最后,文言文学习还是要把握住文言句子的准确含义的。比如2011年的辽宁高考卷,文言文翻译句子就高达10分,这样大的分数我们同学是不可以轻易放弃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这10分得到呢,这就要我们平日的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地分析文言句子。而我们课本上的文言文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翻译最好的介质。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好文言句子的含义,我们还是要引入预习卷和学案卷。在学习文言文之时,教师要把比较简单的文言文句子放在预习卷上,要求学生课下参照课下注释或者和同学讨论来自己完成。

而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句子或者是特殊句式,教师要出一张学案卷。在课上,教师可以用大屏幕出示这些句子,然后让学生先来翻译,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翻译中找到他们错误的症结所在,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来点拨指导学生,最后再让学生来翻译句子。

教师要格外注意特殊句式和特别重点的词语的句子。比如,在《荆轲刺秦王》时学到被动句和定语后置句,那就要学生回忆以往所学的被动句的例子和定语后置句的例子。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学生就很难把握,这时候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学生,学生会翻译成“太子和宾客以及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去送他。”我会让学生联系故事情节,这是刺杀行动,如果人尽皆知,那还是刺杀吗?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地琢磨翻译的方法。

除此之外,文言文的实词虚词也要记忆。那么文言文实虚词怎么记才能更快呢?我们可以使用课后作业的形式来完成。

当然,学文言文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文言文,所以在课后作业或者是学案上可以进行迁移训练,教师可以找一些和课内学习联系比较紧密的课外文言文,然后让学生进行文言文训练,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更加认真地去学习文言文,也能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知识点都是出自于我们课本所学。或者找一些和课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来学习,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学习《荆轲刺秦王》后,再给学生一些关于豫让、要离等历史著名刺客的语段,学生也会很乐于学习。

以上的几种方法,归纳总结起来就是教师要实现教案学案一体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之前设计好课前预案、课上学案、课后作业。这三个学案要能囊括课文的所有内容,这样课堂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当然,这样教师的工作量就很大,教师可以分任务来完成,同一年级教研组的教师要通力合作,每个人负责一课,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文言文学习好比是在煲汤,必须是“文火慢炖”,我们要对文言文学习多下功夫,而且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和信心。这样,我们才能把文言文学通、学好,而我们的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所以必须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源于有效课堂,基于有效课堂,当时间被用到极限时,教学必然从有效走向高效。

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4

一、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有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 才会学有所获, 若学生只是应付教师或者考试而被动接触文言文, 学习起来就会感觉枯燥乏味, 思维不活跃, 受益不大。因此,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使学生从内心喜欢上文言文,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有所成, 学生才能学有所获, 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大都可以与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轶事和处世哲理联系起来。课前, 教师可以将文言文所涉及到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或成语典故讲给学生听, 让他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再布置朗读预习, 查阅相关资料, 使学生在预习中产生兴趣, 从而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 认真听教师讲解, 以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例如, 在上《烛之武退秦师》之前, 教师可以先讲讲“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来源,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顺利导入新课。

二、根据文体特点, 合理进行字面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代和现代的语言习惯不同,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字词句是组成文言文的重要单位, 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 首先必须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含义, 即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文体特点, 注重字面教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字面教学就是文言文教学的全部, 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 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但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了。教师在引导学生弄透字面障碍的时候, 也应该有个尺度, 即不能一概把字面作为教学最重, 甚至全部重要内容, 像“煲稀米粥”式的唯字面教学观, 肯定是不大好的, 因为学习文言文, 懂得祖国灿烂的古代语言文化, 不只是知道几个字句的现代汉语的用法就可以了。所以, 教师在学生精要地、高效地熟悉字面意思之后, 应科学地、有侧重地切入对主题思想的解读, 只要轻重合理, 一定能各得其所。

三、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是新课标的要求。但古诗文由于语言上的艰深, 年代久远, 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古人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差异, 给学生的审美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需要语文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1) 挖掘语言特色, 引领学生自主感悟

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 带有明显的声音美, 从语言特色来看, 有的音韵协调, 有的整散结合, 有的气势磅礴, 有的娟秀优美, 不一而足。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挖掘文言文语言特色, 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 把文言文的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

(2) 感悟美的情感, 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

一些文言文之所以能千古流传, 是因为它与今天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着相通之处, 所以今天读来仍然能产生共鸣。在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起一座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 引导学生感悟美。范仲淹岳阳楼作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出师作表, 表“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杜甫写就《春望》, 抒“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深情……这些情感之美, 无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心灵上的震颤。

(3) 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比任何知识都重要。爱因斯坦说:“陀斯托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他的话, 强调任何人都需要审美想象。学习文言文必须发挥我们的想象, 才能够领会它。因为文言文言简意赅, 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要靠读者去领会。因此, 我们要通过文言文中文质兼美的作品, 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经验、丰富情感, 以发展审美想象力。

(4)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

现代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 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营造宽松自由的审美氛围, 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 启迪他们的思想, 使他们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文言文教学高中语文的论文 篇5

1.系统讲解文言文语法,加强基础知识训练

学习文言文应该注重语法的学习,有部分教师认为文言文语法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大多听不进去,为此教师就直接省略不在讲解这部分内容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教师在讲解文言文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确立语法概念,否则有些语言晦涩难懂。而且学时有限,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像古代的私塾学生一样全天的学习文言文。为此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教师首先对一些有规律性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抽出特定的时间为学生统一讲解,那么就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语法概念和基础知识,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2.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力争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文言文教学中对于掌握词、字和句等基础知识以及朗诵和翻译能力等都是多媒体教学不能替代的。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于学生理解文言文故事情节和评价任务等发挥重大的作用。学习文言文不仅仅要了解文章蕴含的故事内容和人物的情感,还包括想象联想能力以及诵读能力。为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多媒体定位在辅助性教学的地位,调整好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和板书、讲读等传统手段之间的关系,力争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3.注重给学生留足学习的空间,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语言知识、修辞知识和鉴赏以及历史知识等方面积累了很多,而且新课改之后的教科书文言文注释详尽,学生自己通过注释和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等也能对文言文内容了解各大概。这样相比较于传统的文言文讲授方法中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天花乱坠,学生讲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氛围有所缓解。另外加上教师为学生讲解固定的语法知识,学生自己将一些特殊的句式、词类活用等归纳总结,相信学生也能自学的很好。比如在讲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积累的文言知识进行通篇翻译和分析文意,然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适当的点拨一些细节之处,课堂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再次通篇翻译,经过了两轮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很熟练的掌握文章内容了。

4.加强课外阅读,做好课堂教学

内容的延伸、巩固和补充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经过课下“消化”才能真正起到吸收和巩固的作用。《语文读本》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阅读材料,学生在课堂上学完一篇文言文之后,在《读本》中寻找一篇内容相关的文章,不仅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积累语法知识;而且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比如在学习《秋水》之后,让学生阅读《庖丁解牛》,使学生积累庄子的文章擅长说理、想象丰富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学习《鸿门宴》,让学生阅读《垓下之围》,使学生认识到项羽这个人物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5.改讲授为互动,创设活泼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讲授法对于文言文教学已经不再适用。文言文的难点就在于学生对于文本陌生,对古汉语的理解有限。但是新课改之后书本注释详尽,基本用不到教师再逐字逐句的带着学生一起学习,进而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新课改之后该讲授教学为互动教学,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天花乱坠,学生讲台下却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首先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课文朗读,在视听上加强学生的认识;其次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遇到情节性较强的文章时,分小组让学生角色阅读或者表演,亲身体验文章的情感色彩。最后文言文中包含着许多的典故,教师将晦涩难懂的典故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故事,从而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认识和了解。

6.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蕴含灿烂悠久的文化精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领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一直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思索和研究的问题。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组织文言文教学呢?

一、要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营造文言文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无疑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

二、要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文言学习空间

开发文言教学资源,开拓文言学习途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材是一个根据地,虽然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化精品,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远不够的,应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尽力扩大文言学习的根据地,让学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

教师在教学中要开设了《汉字趣解》、《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谈到中华文明,人们首先会想到汉字,《汉字趣解》从汉字的起源及形、音、意的变化发展了解中华文明,举办《国学基础》、《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为感性的认识,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些讲座的开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融合而开设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三、要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高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合作和分享。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仅采用讲述法、讲解法,还应依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学习模式,以小组合作、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

在学生中可举行每天讲一个历史故事活动,如春秋系列故事,战国系列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些史传性文章的学习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鸿门宴》内容时,可引导学生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你喜欢刘邦还是喜欢项羽”等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分小组研究课文、看课外书、查阅资料,上课时小组辩论,共同提高,既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又提高了参与热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要重视语文作业的创新,引导学生阅读延伸

作业是巩固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认知性习题、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想象的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悟。如在学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可为学生留这样一个阅读延伸的开放性作业:“你就文中五位人物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写两百字的感悟。”这样的作业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张扬了个性。由此可见,改革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赋予语文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性,是符合课标要求、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

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篇7

一、体悟诵读, 不求甚解

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 它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性, 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 对诵读多加指导, 让学生读的得法。文学作品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涵咏诵读以起到熏陶教化的作用, 教师也正是通过创设这种情境, 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冲动。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一边读, 一边听, 自然就会沉浸其中, 乐在其中, 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 理解了这种情感, 文学作品熏陶教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于有些作品中所蕴含的比较深刻的哲理, 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 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所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 首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我国古代的语言之美,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不必对文言现象做过深、过细的分析, 即陶渊明所谓的“好读书, 不求甚解”。对于文言文, 我始终认为是属于工具性方面的东西, 学生完全可以在逐步深入、细读精读的过程中解决这些语言方面的问题。通过涵咏诵读经典古典文学,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文言文的陶冶功能, 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二、落实重点, 忌逐字逐句串讲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语言文字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 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因此教师在讲解时要突出三个重点——常用词法 (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 ;特殊句式 (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古代文化常识, 以促使学生知识类化, 积累常用文言词汇, 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 达到触类旁通。事实上, 一些浅显的文言文, 如果注释充分, 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讲解和点拨, 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够达到的。即使开始学生有些地方读不懂, 但日积月累, 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退一步讲, 文中有些非重点的难点, 暂时不懂也无妨。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 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无法自己读懂。

三、加强文言翻译训练, 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要想准确理解文言文, 每一句每一词都要读懂。但是, 学生往往弄不懂句中个别词的意思, 怎么办?加强文言翻译训练, 既是目的, 又是手段。文言翻译是一项综合练习, 涉及断句、句式、语气、词类活用和虚词用法等各个方面, 在文言翻译训练中, 学生加深了对词语、语气的理解, 也积累了各项文言知识, 提高了文言语感, 所以, 加强文言翻译训练很有必要。文言翻译要字字落实, 以直译为主, 尊重原文句子的结构, 特殊句式要按现代汉语习惯转换。教师示范的时候, 要实实在在, 可以把句子写在黑板上, 逐字翻译, 要多举例, 让学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 让学生练习, 可以安排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各自翻译一个句子, 其他学生在草稿纸上翻译所有句子, 之后, 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这样的教学方法要经常运用。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手里大都有文言译文, 为了避免学生依赖工具书, 这样的翻译练习, 材料要选自课外, 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另外,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不借助辅导书的情况下把学过的每一篇文言文都翻译出来, 然后与辅导书上的译文对照, 进行订正。像这样, 加强翻译练习, 一定能够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和阅读能力。

四、与课内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语句进行比照, 深化文言特殊句式教学

课本的现代文中有一些因表达需要而出现的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不同的句子。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援引这些例句来和文言特殊句式进行比照。讲谓语前置时, 我除了从流行歌曲中找歌词, 也从《我与地坛》等文章中找了些类似用法的句子来对照。史铁生《我与地坛》开头有一段描写:“四百多年里, 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 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这段话作者有意采用了主谓倒装语序, 来突出地坛的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 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和荒芜衰败。这样再让学生理解上文言文中的谓语前置, 就会容易得多。又如“渺渺兮予怀”突出强调“我心绪渺远、想得很多”,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突出强调“老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应该的”。这种比较教学方法, 可以消除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陌生感、冷漠感和惧怕心理, 调动其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效果。

总之, 高中文言文教学急需用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思想来拓展文言文教学内容,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来努力实现新课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一线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合新课程符合学生实际的新教法, 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改变目前高中课改的困难局面, 努力开创语文新课程改革辉煌美好的明天。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一件苦事, 也是件难事。言其苦, 是说要得到预期的结果, 需要花很大的气力;言其难, 是说有时花了很大的气力, 也未必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把“钥匙”交给学生, 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诠解文言文语词的能力是必要的, 也是教学的必然趋势。

浅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8

一、让学生认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对于高中的学生, 我们已经不能强迫性的要求他们应该学什么而不应该学什么了。他们之所以不喜欢学习文言文, 是因为感觉文言文难学且实用性不大。所以在学习文言文之前,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言蔽之, 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且不说这一“祖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应包含祖国古代的语言文字, 仅从现代语文的学习来看, 文言文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 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方能以学为乐, 欲罢不能。因此, 教师要想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 选好突破口, 优化课堂教学, 在“活”“新”上下功夫。如教《勾践灭吴》这篇课文时, 可以适当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事实, 以及范蠡与西施泛舟太湖的美妙传说, 引发学生思古的情怀, 这既丰富了课文内容,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讲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时,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清朝的“文字狱”及八股取士制度, 使学生理解当时官府对人才的压抑和迫害, 对正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做, 不仅有利于文章的讲解, 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眼界, 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让学生消除了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促进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教无定法。”不同的文言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式, 恰当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 教师不要固守一种教法, 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 对于那些字词比较难、思想较为深邃的文章, 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方法去教学。因为对较难的文章, 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 效果不会很好, 时间也占用太久, 会直接影响教学进度。而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文章, 教师可以放开束缚, 让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 解决课文的难题。再比如, 在每一课学习之前, 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制定文言文学习计划的习惯, 做到有的放矢;在文言文诵读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 各显其能, 通过朗读、默读、抄写、比较等途径达到诵读要求。恰当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 更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

四、重视熟读、背诵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讲授, 很少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 结果在课堂上教师讲到什么地方学生都不知道, 教师的讲解、分析简直就是“对牛弹琴”。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习古典文学的传统方法即背诵和熟读。背诵古典文学, 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印象, 有助于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而且对于开拓思路、丰富词汇、熟悉文言文语法、掌握篇章结构、学习古人的写作技巧, 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传统的文言文诵读方法是科学的, 它利于知识的积累, 利于学生明白事理, 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从而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

熟读、记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 而理解又有助于记忆。若能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和背诵若干首诗和文言佳作, 真正从中吸取养料, 那么, 在读文言文时, 学生就会触类旁通、得心应手。正如古代诗人杜甫所说:“读破万卷书, 下笔如有神。”而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考的正是这种知识迁移的能力。

五、突出学生主体

文言文学习的主人应该是学生,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第一,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千万别帮忙解决;第二, 要提倡学生大胆质疑, 把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问题, 记下来与教师一起分享;第三, 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 开设各种文言文学习活动, 让学生参与其中;第四, 可以鼓励文言文功底好的学生尝试着写文言小片段和古体诗歌, 这有利于学生切身体会文言文句式和遣词造句的奥妙。总之, 我们应该明确:学习的主人永远是学生。

六、对比阅读, 深化理解

文言文教学, 若只注重翻译, 难免会枯燥无味,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师可从对比阅读、广泛联想、深化理解方面入手。例如, 高二册的文言文《过秦论》《阿房宫赋》都是探讨秦国灭亡的原因, 但两文的写法和所运用的材料是不同的, 前者运用的是对比手法, 重在通过对比秦、六国和陈涉三方面力量的悬殊来揭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后者则是运用铺陈的手法, 采用比喻、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 从秦爱纷奢、大兴土木的角度来揭示秦亡的原因:“灭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教师可以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深刻领悟同一题材的文章可运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写法来揭示主题。从总结历史兴亡的规律上, 还可把它与《谏太宗十思疏》联系起来, 进一步明确国君修身养德、施行仁政对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这样就可做到三篇文章内容上的融会贯通, 既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归纳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的思想深度, 为写作提供了素材, 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感受, 让学生深刻领悟到“读史可以知兴替”, 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是历史的瑰宝, 也是当今社会的宝贵财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可能永远停滞,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语文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不断创新, 激活文言文教学, 让学生学好文言文,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泉, 宋毅.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文学教育 (下) , 2009. (05) .

[2].赵家学.文言文教学浅探[J].才智, 2009. (09) .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 篇9

教材是教育的物质载体, 主要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辅助实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依旧枯燥沉闷, 文言文教学依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就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 努力探索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从而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丰富文学素养, 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兴趣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成分, 它能推动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内驱力, 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和求知欲。文言文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鉴赏性, 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如利用精彩的导语、现行的教学手段等使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带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 加深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认识, 让学生明确文言知识的具体应用。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 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材施教, 绝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学文言文的习惯, 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 进而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教师的难题, 大多数学生的痛苦。在文言文学习的初期, 如果有教师的引领, 学生则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因此, 这个“扶”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把文言文中的句法、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认真的归纳总结, 不仅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文言名篇的博大精深, 也让他们体会到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教师通过让学生诵读经典古典文学,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能充分发挥文言文的陶冶功能, 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总之, 教师要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改变目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困难局面,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文言文成为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香饽饽”,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转变教学理念, 优化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而文言文教学的无序低效一直为人所诟病。因此, 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则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将自身从讲台上解放出来, 尽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课堂还给学生。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在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 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进行思考, 寻找解决的办法, 不断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情感, 把学生引入文言文的意境中去, 让学生充分想象和感悟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渲染等。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相关的历史知识时, 要力求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 让他们亲近文本、感悟明理, 这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师生互动以及课下学生对古文知识的复习运用, 这样既可应对千变万化的高考, 又能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四、阅读的重要性

古人云:“讲之功有限, 习之功无已。”如今我们早已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 这对文言文的阅读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由此可见, 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 语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 以形成具有文言语感, 教师可采用熟读的方法:教师首先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形象的具体的场景, 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忽视诵读, 更不能忽视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在思考中诵读, 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材料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和概括, 以使文章读起来有朗朗上口、一气呵成的感觉。积极的文言文阅读过程应该是对文章主题不断深化的过程, 它能向学生传递一种有关人性的价值观念, 能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 使其更加热爱生活和社会。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诵, 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 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能使学生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挖掘美的阅读和学习中。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 学生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 选定学习目标, 自主阅读文言文, 并通过写作等自选方式及时评价学习结果, 形成自己的判断。适宜而丰富的阅读能提升学生对民族语言的认同感, 能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阅读习惯, 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五、结语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其目的是“使学生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 学习探究的方法”。教师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深入挖掘课文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文言文,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增加对文言文的了解, 并在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 进而保证文言文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努力, 大胆实践, 继承古人诵读的优良传统, 在教学中视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改变文言文教学现状, 勇于突破传统, 并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以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和水平, 这会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常常会涉及文言文, 文言文是汉民族母语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部分, 文言文教学也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 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 讲究方法, 要教好文言文。本文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笔者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体会。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高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孙颖玉.高中文言文教学教法初探[J].教海探航, 2010 (07) .

[2].凌青.别样的文言教学课堂——以文言课本剧促有效教学[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1 (08) .

[3].徐九年.语文要怎样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 2007.7.

[4] .妙建烨.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J].学周刊, 2012 (35) .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导入语例析 篇10

1 巧用故事,激发兴趣

文言文距离现在时间久远,很多词语表达方式和现在差异很大,对于高中生来说,难度较大,枯燥无味。如果能巧用和文章有关的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例如在教学庄子的《逍遥游》这篇文章时,考虑到此文晦涩难懂,学生很难体会到庄子那种“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以及“无为”的思想,于是就设计了以下导语: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就是庄周梦蝶的故事。听完故事后,相信同学们对庄子的打破生死、打破物我的界限有所了解了,下面再通过学习庄子的《逍遥游》,了解他“一切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无为”的思想。

2 音乐熏陶,引人入胜

法国作曲家福莱说:“诗是寄寓于文字中的音乐,而音乐则是声乐中的诗。”的确,美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振奋人的精神,愉悦人的身心。在开新课前,可以播放与该课内容相关的音乐,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从而调动其情趣,达到预设的效果。

如在教学《项羽之死》这篇课文时,给学生播放了《霸王别姬》这首歌曲。听完歌,问学生,这首歌有这样几句歌词: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人世间有百媚千抹,我独爱爱你那一种,你用柔情刻骨,换我豪情天纵……大家是否从这歌声里感受到了一位魅力四射的英雄人物,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他破釜沉舟,勇冠三军;他面对红颜,信誓旦旦。那么在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演绎自己怎样的人生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司马迁的《项羽之死》,欣赏项羽兵败垓下那最悲恸感人,最壮怀激烈的一幕。

3 设置情境,引人动情

在教学文言文抒情散文时,如果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感情亢奋状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急着去欣赏这篇文章。

在教学《陈情表》时,可以这样导入:宋代学者赵与时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也;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也。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让我们一起拜读李密的《陈情表》,从中聆听他对祖母那悱恻动人的孝心故事,体会他“吾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感人诗句。

4 诗词引用,激发争鸣

古诗词是古人对人对事对物抒发感慨的产物,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抒情性、哲理性。用古诗词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激发不同的观点,引发学生思考,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列出这首诗,让同学们对文中的主人公项羽有新的了解。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众多人的心目中,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人物,西楚霸王有着不可抵御的人格魅力,可是他终究还是败在刘邦手下,是什么让这位英雄人物不能笑到人生的最后呢?李清照对他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下面让我们听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是如何评价的,在了解之前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鸿门宴》。

5 联系作者,自然引入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出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开始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做,由作者到作品,引入自然。

例如在教学《过秦论》时是这样引入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自小就饱读诗书,少时就因能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十二岁就被汉文帝招为博士,二十三岁遭群臣嫉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当上了梁怀王太傅,一次梁怀王刘揖入朝,骑马摔死了,他自认为太傅没有尽到职责,深深自责,经常哭泣,33岁终因忧伤而死。毛泽东有这样的诗句: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这是对他一生的评价。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西汉大儒贾谊,它的文采又有多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因气势充沛而传颂不朽的佳作《过秦论》,感受他的文风,他的才气。

总之,巧妙恰当的导入语可以让枯燥的文言文教学更具有艺术性,能让课堂更具有趣味性。这对于提高文言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能起到意想不到效果。

6 结语

针对高中生文言文底子薄弱,兴趣不浓的情况,该文设计了上述五类导入语。在十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每次教学文言文都会用不同的导入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的做法,使他们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更浓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希望这些对同行也有所帮助。

摘要:一是巧用故事,激发兴趣。例如在教学庄子的《通遥游》时,该课题研究者讲了“庄周梦蝶”的故事。二是音乐熏陶,引人入胜。例如在教学《项羽之死》这篇文言文时,给学生播放了《霸王别姬》这首歌曲。三是设置情境,引人动情。例如在教学《陈情表》时,设置了一段引人动情的话。四是诗词引用,激发争鸣。如在教学《鸿门宴》时,列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引发学生的思考。五是联系作者,自然引入。例如在教学《过秦论》时,引入作者贾谊的不平凡人生经历。

关键词:兴趣,故事,音乐,诗词,情境,作者

参考文献

[1]孙华.课前导入语在教学中的作用[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2).

[2]钟进海.不可轻视的课堂导入语[J].科技信息,2009(26).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改变观念 创新教法 语言感知 打好基础 课外阅读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07

一、解放思想,贯通古今

我这里所说的“解放思想”,就是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学中,要放下思想包袱,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文言文教学是“硬骨头”,比较难啃,还未教,就“怯场了”,这样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在课堂教学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畏首畏尾,放不下思想包袱,导致课堂效果不够理想。我经常能听到周围的同事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抱怨,学生状态不好,上课昏昏欲睡,如再赶上校领导听课,就更是有一种刚上课就盼下课的感觉。一些老师之所以存在着这些文言文教学的苦恼,我认为就是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思想上太重视文言文,反而打不开教学的思路,聪明才智也被思想上的包袱所束缚。我历来是比较喜欢文言文教学的,在执教之初,也犯过“有一说一”,刻板教条的错误,部分学生对我的课也是不太买账,课堂上得过且过。后来,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我的思想并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我所喜欢的授课方式并不是学生所喜欢学习模式,这当然是老师的失误。文言文固然有很多比较枯燥的文言现象要讲解,也要求学生积累掌握,但这只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小部分,绝不应把这些东西满堂灌的硬塞给学生。新课标对语文的解释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文言文也应该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所以文言现象也只应是学习了解文章的工具和手段,所以老师也不能每天把这些干巴巴的东西塞给学生,即便塞给学生,学生也是不能消化的,以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我正是多少犯了这方面的错误。我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叙事性比较强的传记体散文、史传文学作品和一些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文本,把这些文言文当成文言故事,利用一些巧妙地设问,会引发学生极大地兴趣,进而会去探讨故事的情节,叙事的手法和人物形象。比如我在讲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如过你是《荆轲刺秦王》这部电影的导演,面对这样一个剧本,你会重点拍摄哪个场景?为什么?”二是:“如果你是一名演员,你认为那个角色最能打动你,你想出演哪个角色,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把本篇文章当成一个故事来分析,首先抛却了对文言文枯燥的讲授,又是源于文本,更是贴近于生活,所以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就会走进文本,深入挖掘,从自我的角度和认识来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而使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不在死气沉沉。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改变,是需要教师花大气力进行的一场思维解放运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无论是对文本的分析,还是对文言知识的总结,都要让学生动起来,并能通过一些巧妙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觉得文言文离他们并不遥远,贯通古今指的就是在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潜能。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提高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

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的载体,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和知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课文。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通过诵读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在阅读语气、语调、语速等把握思想感情的变化。此外,通过朗读教学,学生会爱上文言文朗读,在大脑中形成比较强的记忆。例如,在学习《劝学》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重文章的停顿、语调、语气,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去朗读,将文章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展现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三、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营造文言文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具有历史久远性的特点,学习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尽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设置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四、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合作和分享。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仅采用讲述法、讲解法,还应依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学习模式,以小组合作、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吸引学生饒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在学生中举行每天讲一个历史故事活动,如春秋系列故事,战国系列故事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些史传性文章的学习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五、重视语文作业的创新,引导学生阅读延伸

作业是巩固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认知性习题、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想象的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悟。如在学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我就为学生留了这样一个阅读延伸的开放性作业:“你就文中五位人物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写两百字的感悟。”这样的作业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张扬了个性。由此可见,改革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赋予语文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性,是符合课标要求、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家红.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J].教学交流,2011(11).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12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提高心理期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说明了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 它能推动学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 进而学有所获。具体的办法包括:

第一, 教师在课堂上要将文言文教学内容讲出趣味性, 以便激发学生喜欢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可能源于一句名言的触动, 也可能是受到文中人物的感染, 还有可能是来源于一个有争议的字的解释等等。不管是哪一方面, 教师都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或者着重让学生朗诵、背记, 或者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或者是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 或者从与文章有关的历史典故、神话寓言、成语故事出发来讲解等等, 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 从而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比如, 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 教师就可以从“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出发来导入新课, 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兴趣, 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 多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 增长学生的见识, 提升学生的兴趣。俗话说:“文史不分家。”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 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这个时代的文章不仅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体现了当时很多社会现实问题, 并且很多人物、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多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 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 方便记忆以及系统学习, 在扩充学生见闻的同时, 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文章, 教师就要联系史实, 理顺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 对学生进行生动、细致、传神的讲解, 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背诵、多思考, 增强主体感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承载了古人思想, 也承载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我们教授文言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 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精华, 陶冶美好情操, 因此,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不要让学生过多地受字、词、句的牵绊, 而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感知, 使学生感知到思想语言深处的文化内涵, 受到美的熏陶。所以, 要从两个方面抓起:

第一, 多阅读、多背诵。诵读法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中最重要也最能见成效的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朱熹说:“学者观书, 务须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读一字, 不可少读一字, 不可多读一字, 不可倒读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读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这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古人写文章注重音律, 文言文朗读起来平仄错落有致, 朗朗上口, 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因而读起来很具美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背诵, 以便形成语感, 积累语文素材。但是,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千万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 增加学生的负担。

第二, 多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教师既不能忽视诵读, 更不能忽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思考是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多思考, 在诵读中思考, 在思考中诵读,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文言文, 进行有效学习, 提升学习效率。例如, 在学习《赤壁赋》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诵读课文, 理解“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等语句, 同时思考苏轼形成这样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原因以及表现, 哪些是我们应该继承学习的。

三、合理进行字面教学, 灵活教授字、词、句式等语法知识

文言文虽然是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鉴赏性, 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距离我们现在的时间较久远, 语言习惯不同, 所以, 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 要想学好文言文, 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单位——字、词、句的含义, 以便学生理解文章意思, 做出正确解读。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注重字、词、句的教学, 进行合理的字面教学, 对于重点字、词、句, 还要进行逐字逐句的细致讲解, 以便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大意, 夯实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比如通假字的学习。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 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 在文言文学习中, 通假字的现象很多, “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 “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等, 学生要对这些通假字进行系统化的整理, 以便能更好地认识、理解。

同时, 教师在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时, 要注意两点:1.字、词、句的教学并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字、词、句的教学只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如果一味地追求字词句的教学, 就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了。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在给学生简明扼要地讲解字面意思后, 要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思想的解读,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2.对字、词、句的教学要灵活, 切忌死板教条化。也就是说, 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而不是千篇一律, 进行呆板的概念化教学, 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记忆、理解的目的。

四、加强课外阅读, 丰富赏析内容

上一篇:语言思维能力下一篇:体育世界的启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