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用的文言知识点

2024-08-12

高中语文常用的文言知识点(共16篇)

高中语文常用的文言知识点 篇1

常见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和代词。

文言虚词很多 ,但“常见”者毕竟有限 。《考纲》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指的是考纲规定的18个: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高考涉及文言虚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8个虚词的范围。

具体用法,此略。见前文:《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仅举一例:之

(一)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这、这件事。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节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三)动词

译作“去、往、到”。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他17个略。

高中语文常用的文言知识点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语法知识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内容一般是选择题、翻译题、 断句题等几个类型,无论是哪个类型的题目,都需要了解诸多的语法知识。学习文言文缺少不了语法知识,语法是文言文学习中无法避开的内容。然而,语文教学中常常存在着淡化语法教学的现象,很多教师更为注重讲解文言文的句子意思或者文章内容,忽视了语法教学, 而学生也对语法学习不感兴趣,造成了学生知识体系中的语法漏洞现象严重,一些高中生甚至对名词作状语、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这些最基本的句式都搞不清楚。为此,我们应该及时做出改变,通过多种改革创新文言文语法教学,将语法教学提上日程。

一、落实字词句,注重语法知识的系统性

语法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很多教师感觉到语法教学深不可测,无从下手。 其实,只要落实字词句,注重语法知识的系统性,便可如庖丁解牛,掌控全局。比如,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从字词入手,找出通假字、易混淆字、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将其进行归类,然后延伸至其他文章中。到了高三阶段,学生初中、高中所学的文言文已经有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文言文字词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知识,举出例子,这样既可以回顾前面的知识,也可以巩固当下的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比如,教学 《荀子·劝学》时,有一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是一个典型的“名词+之+形容词”句式,“之”字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中类似用法的“之”。很快,学生举出了几个例子:“马之千里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再让学生举几个不同“之”字用法的例子,学生又回想之前学过的,举出了几个例子:“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吾欲之南海,何如”“之二虫又何知”。这几个例子中,“之”字的用法都不同,学生通过回顾了解了 “之”的众多用法,也复习了很多句子。

二、结合教材,进行语法知识整理

高考中关于文言文知识的考查,都是来自教材的, 尤其是一些实词解释和特殊句式,都是在教材中出现过的。因此,文言文语法教学要结合教材进行,要对教材中出现的语法知识进行整理。只要将教材中的语法知识完整地整理并记录下来,不断加以复习和巩固,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的语法知识考查就可以破解,就可以完成对文章的理解与解读。比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就可以对其进行以下语法知识整理。

1.掌握实词:贰、鄙、许、阙、微、敝。

2.掌握重要的虚词:以、而、焉。

3.掌握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邻之厚,君之薄也;4越国以鄙远;5朝济而夕设版焉;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掌握本文的通假字:1焉用亡郑以陪邻;2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秦伯说;5失其所与,不知。

5.掌握古今异义词语:1行李之往来;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亦去之。

6.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1以其无礼于晋。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3夫晋,何厌之有?4是寡人之过也。

这些知识都掌握之后,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就会有一个更为系统的全面的认知。

三、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多做练习会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文言文语法知识。 但是如果练习多而杂,不仅无法使学生掌握语法知识, 还会使学生对文言文丧失兴趣。为此,教师应该精心筛选练习,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比如,可以布置一些整理的练习,将本册所学文言文中的倒装用法、词类活用等整理出来;可以布置一些高考试卷中的题目给学生练习,让学生增强语法知识的实战练习;还可以将学生的常见语法错误集合起来,进行纠错练习。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学教师不是语言学家,也不必细致缜密地讲解语法理论和与课文无关的古人文法习惯,而是要紧密联系课文实际和学生的基础、实际需要来讲语法,做到精而不滥,深浅有度,有时候只要点到为止;经常要以课文中学过的字词句为例,而不必引证超界和过多;要以学生能理解为前提,而不可攀高求全; 要做到收放有度,而不可漫无边际甚至炫耀多知。

高中语文常用的文言知识点 篇3

一、知识迁移理论概述

在日常生产活动以及学习过程中,人们可以对掌握的技能以及学习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应用与表达,还可以通过发散思维对掌握的技能以及学习的知识进行延展,从而拓宽自身的知识体系,对掌握的技能以及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推广类化,就是教育心理学中说到的知识迁移现象。通常来讲,知识迁移一般是一种学习过程对另一种学习过程进行影响的过程,是利用已经掌握的技能以及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其他学科知识的过程。由于知识迁移中迁移机制存在的差异性,知识迁移一般分为顺向迁移、逆向迁移、不同领域间迁移、正负迁移以及远近迁移几类。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语文教师可以在正确理解知识迁移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对知识迁移理论加以应用,就可以使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有效地将新问题同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通过已经掌握的技能以及学习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从而有效地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向学生传授文言文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将来在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知识迁移策略

1.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能力,应当通过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中生的文言文学习效率。在传统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主导者以及组织者的地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中生文言文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知识迁移意识,鼓励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相关文言文知识对新学习的文言文问题进行解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灵活性。

例如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会对文言文中重点的字和词进行重复性解析,并从其他文言文段落中寻找相似的字词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笔者在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到则披草而坐”一句进行翻译时,经常在“披”字陷入翻译误区。因此笔者就将这句与学生们曾经学过的《促织》一文中的“蹑迹披求”的“披”字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明白“披”就是“拨开”的意思。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新旧知识点进行联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疑难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2.对原有知识系统以及新的学习任务进行归纳。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原有知识体系以及新的学习任务进行总结与归纳,从而提高知识点间的可辨识度,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如果学生的文言文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那么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迅速找到切入点,从而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对学习任务与认知结构的分辨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从而对知识点的异同进行区分,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材料的细节特征。

例如笔者在教学《梦溪笔谈·采草药》一课时,发现“实”字在全文中先后出现了很多遍,体现出了相当丰富的意义与词性。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实”字的用法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归纳,“实”字在“则实而沉”中为形容词、在“桃李冬实”中为动词、在“用实者成实时采”中两个“实”字均为名词,通过对“实”字不同用法进行解析,可以使学生在对比归纳中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在遇到新情景时进行准确的辨别,从而产生了正确的迁移。

3.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础。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能力,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根据概括这一思维过程来实现对文言文知识的迁移。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概括水平越高,知识迁移理论的适用范围也就会越广,知识迁移的效果也就会愈加显著。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过程主要在于概括新的学习任务与原有知识点间的规律性,在学习过程中为其内在联系的某些要素进行联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应当注重夯实学生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高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4.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能力,高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在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指导下,结合学生实际知识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律性的组合,从而合理地对教学系统进行编排而进行教学。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高中教师应当注意防止不当的知识点类化,防止产生负迁移现象。同时,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合理的训练,防止学生产生忽略文言文多功能用途、或想当然地认为从前可行的办法必定也能在类似的新情境中进行操作的错误思想。

5.通过合理的练习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合理的联系环节,对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大量的指导与练习可以优化知识迁移的效果。在开展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将教学着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上,从而有效地发挥知识迁移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文言文知识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迁移的地方,语文教师都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适当的鼓励,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知识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及实践意义。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通过运用知识迁移理论,可以使教学目的更为明确,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率。

高中语文劝学的文言知识点 篇4

輮以为轮(róu)虽有(yóu)槁暴(ɡǎo pù)

参(cān)省(xǐnɡ)跂而望(qì)

舟楫(jí)蛟龙(jiāo)跬步(kuǐ)

骐骥(qí jì)驽马(nú)锲而不舍(qiè)

二、文学常识

1、《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

2、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其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三、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四、古今异义

1、爪牙:古,爪子和牙齿。今,帮凶、走狗。

2、金:古,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黄金。

3、省:古,检查。今,探究并领会

4、以为:古,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认为。

5、博学:古,广泛地学习。今,学问广博精深。

6、用心:古,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7、寄托:古,藏身。今,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8、君子: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五、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六、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七、文言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2、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固定格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知识点 篇5

1古今异义

为仲卿母所遣 守节情不移 便可白公姥 可怜体无比 汝岂得自由 槌床便大怒 本自无教训 举手常劳劳 逆以煎我怀 阿母大悲摧 便言多令才 府吏见丁宁 恐此事非奇 寻遣丞请还 否泰如天地 渠会永无缘 便利此月内 蹑履相逢迎 逼迫兼弟兄 叶叶相交通 多谢后世人

2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 箱帘六七十 虽与府吏要 蒲苇纫如丝 府吏见丁宁 摧藏马悲哀 合葬华山傍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

孔雀东南飞 勤心养公姥()

手巾掩口啼()卿当日胜贵()

(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槌床便大怒() 自名秦罗敷()

谢家事夫婿() 交广市鲑珍()

千万不复全()

(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逆以煎我怀() 足以荣汝身()

便利此月内()

4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指由两个今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 我有亲父兄 我有亲父母 逼迫兼弟兄

5“相”字的用法

“相”是一个会意字,《说文》:“相审视也。从目以木。”本意是闭“目”看“木”,即察看。后来引申出其他义。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有称代功能。据句义代“我”、“你”、“她”、“他”、“它”。

会不相从许,及时相遣归,还必相迎取,好自相扶将

嬉戏莫相忘 誓天不相负 不得便相许登即相许和 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誓不相隔卿久久莫相忘

(2)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双向动作。互相,彼此。

相见常日稀 六合正相应 叶叶相交通 枝枝相覆盖 仰头相向鸣 黄泉下相见

(3)名词:具有一般名词功能。相貌,宰相。

儿已薄禄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动词:具有一般动词功能。审察,仔细看,帮助。

伯乐相马无物相之六、文言实词

不堪:妾不堪驱使不堪吏人妇

徒:徒留无所施徒有虚名

谢: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见: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府吏见叮咛

迎: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区区:何乃太区区感君区区怀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适:始适还家门处分适兄意适得府君书

念:念母劳家里念与世间辞

却:却与小姑别

令:便言多令才岂合令郎君莫令事不举令母在后单

何:何意致不厚隐隐何甸甸汝今何罪过作计何不量

应:汝可去应之六合正相应零泪应声落以我应他人

意:何意致不厚吾意久怀忿处分适兄意

故:大人故嫌迟知是故人来故遣来贵门故作不良计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6

指文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中学教材还包括古今字。

A:通用。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雷鼓大震”(《赤壁之战》)中“雷”和“擂”

B:假借。

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有时可以借代。

本无其字,借用一个同音字代替。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本有其字,前人写了别字,后人跟着写,别字和本字通用了。“甚矣,汝之不惠”

C:古今字。

古时只有某个字,后来为了区别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就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今字。如“莫”的义项有日落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步,不要等,后来另造一个“暮”表日落的时候,古人有时今字不用而用古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中的“暴”与“曝”,“益----溢”“受---授”“孰---熟”“说----悦”等。

D: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俛同“俯”)

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他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那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判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如: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错”(cuò) 通“措”

(2)声母或韵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

(3)形旁或声旁相同。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如: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 “伸”

(4)读音相近。如: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检测

项为之强 《童趣》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公输盘不说 《公输》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答案:

“强” 通“僵” (jiāng)

“女”同“汝” (rǔ)

“反” 通“返” (fǎn)

“被”通“披” (pī)

“属” 通“嘱” (zhǔ)

“要”通“邀”(yāo)

“畔” 通“叛” (pàn)

“说” 通“悦” (yuè)

“乡” 通“向” (xiàng)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由此可见, 对学生进行德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用之义。而文言文是我国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 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子,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介绍背景,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孟子曰:“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可见,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时, 可以以史为托, 介绍相关的史实背景, 调动学生融入课堂的兴趣。

确实, 优秀的文言文作品绝不可能是作者的信手涂鸦, 背后必然隐含着作者的理想追求或人生阅历, 浓缩了他们的生活态度, 有着不容小觑的德育价值。当前的高中生整天忙于“题海战术”, 文学知识面十分狭窄。通过讲述文言文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可以以作者的人生阅历感染学生, 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人文魅力的影响, 有意识地“见贤思齐”, 提升自身素质。

比如孔子被誉为“至圣”, 他对天下苍生充满了仁爱。他面对着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为了实现仁政德治, 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率领众多弟子来回奔波于诸国之间, 他的仁爱之心令人钦佩;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在政治领域一直不如意, 所著之书甚至被视为“伪学”, 但是朱熹依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当时的教育事业中, 设院讲学, 对当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执着之心令人钦佩;陶渊明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厌倦了黑暗的官场, 选择回归田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 他的洒脱之心令人叹服。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这些古人的故事, 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 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二、整合教材, 全方位渗透德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所谓精读教材, 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出发点, 站稳出发点之后, 应该以此为基础向四面八方延伸。”由此可见,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只着眼于教材内容, 还应该有所拓展, 深化学生的视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整合教材, 引导学生“生成”相关知识。一方面, 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微调具体课文的排列顺序, 结合教学计划, 将具有相似点或共通点的现代文与文言文结合在一起教学, 以此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将《孟子见梁惠王》与现代文《孔孟》相结合;将《逍遥游》与现代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相结合等等, 现代文通俗易懂, 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交相辉映,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整体感, 使其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涵, 从中受到思想影响。

另一方面, 鉴于高中生对传记类知识比较感兴趣, 所以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穿插这类知识, 比如在讲解《过秦论》《兰亭集序》时, 适当穿插贾谊、王羲之小传故事, 让学生感受古代知识分子高洁的品质;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时, 适当穿插李白“高力士脱鞋”等小故事, 让学生感受李白傲视权贵的高尚品格。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事半功倍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吟诵涵咏, 体会道德情感

在《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一文中, 朱自清先生指出:“旧诗词与文言文, 一部分生命在声调中, 不诵读不可能完全感悟它们的味道。”这说明吟诵在学习文言文中的作用。确实, 文言文蕴含声情韵律, 通过反复吟诵, 方能体会其文情之妙、意境之美, 进而掌握文章中的自强、自律、仁爱等文化内涵, 以此陶冶情操, 内化为个人底蕴。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言文, 用心感悟个中妙处, 提升道德情感。

四、古文竞赛, 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育家刘国正教授指出:“课内与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 只打开其中一翼, 势必飞行不远, 要双翼并举, 方能自由翱翔。”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比较有限, 所以要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 还要将眼光延伸至课外,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现寓教于乐。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古文竞赛活动, 比如名家故事比赛、古文主题辩论赛、文言文诵读比赛等, 学生通过辩论屈原之死是他不明白“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的愚昧, 还是“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高贵;通过朗诵《琵琶行》, 感受文章中琵琶女的情感起伏。这些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陶冶情操, 提升境界。

总之,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具有深刻的意义。教师要挖掘文言文中隐含的德育因子, 让学生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何晓文.学校德育与德育课程化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2]郭梅、薛丽.新课标下的文学欣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8

高中语文常用的文言知识点 篇8

关键词:优化 高中 文言文 对策

常规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严重困扰着文言文的教学与学习,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教学思想,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往格式化和复制性的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开创文言文教学的新局面。

一、改变教学方法,实现创新教学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枯燥难学的文言文,学生是很不愿意学习的。由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讲授方法,学生很难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想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的产生主要是学习动机在起作用,学习动机成为推动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部力量,而兴趣又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要学生爱上文言文,必须想方设法改变传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导入上,要尽可能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可以由魏征直谏唐太宗李世民,触龙巧说赵太后等故事强调劝谏技巧的重要性来导入。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路技术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的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比如在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关系,这样就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学。

三、理解文意,消除紧张心理

我们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认识,大多只停留于考试层面,而高考考的是课外的材料,虽说考点是课内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只会觉得文言文难以拿到分数。那么高考复习前的文言文学习,就可以放在一边,到备考复习时做几套题练一练就可以了;还有一种认识,认为文言文考点就那么几个,平时花时间去读去记去背,有点浪费,还不如去做数理化的题,记几个英语单词。更何况读背文言文,成绩还不能一下子体现出来,而做题、记单词效果要比这来得快些。鉴于此,有必要明确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考试,而是与提升自身的素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与自身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四、学以致用,突出实用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文言文的学习如果仅停留在隔岸观火地学些文言语句,积累一些古文化知识,那岂不可惜了古人的智慧!学生只停留在“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尽信书”境界,古文只增加了他“掉书袋”的资历。那么语文教学也就成了陶知行先生说的“没有生活的死教学,语文也就成了没有生活的死语文”,这样也不利于文言文的教学。真正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除了了解文学知识外,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李海兰.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对策分析[J].中学时代,2011(4)

高中语文常用的文言知识点 篇9

(一)动词。

1、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及”、“比得上”,——《战国策齐策》;“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④予我千金,吾生若。——《狱中杂记》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4、表并列,译为“和”、“与”。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高中语文常用的文言知识点 篇10

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宜:宜可使(应该)

曲:曲在赵(理亏)

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靡:左右皆靡(退却)

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7、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不过)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则幸得脱(侥幸)

9、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

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

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古今异义的词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

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

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今义:鄙卑下贱

七、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二、《苏武传》

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2.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3.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6.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11.此必及我 古义:牵连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 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 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 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 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4)给其衣食 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得生

《张衡传》

1.通假字

(1)员径八尺(“员”通“圆”)(2)一时收禽(“禽”通“擒”)﹙3﹚傍行八道(“傍”通“旁”)(4)形似酒尊(“尊”通“樽”)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常从容淡静

..古: 言行举止适度得体 今: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2)举孝廉不行 ..古:

不去赴任 今: 不可以。(3)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 特地征召 今: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4)覆盖周密无际 ..古: 四周严密 今:周到细致(5)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古:

方向 今: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6)衡下车,治威严 ..古: 官吏初到任 今:从车上下来 3.词类活用(1)妙尽璇玑之正。(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道理).(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3)又多豪右(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多有).4.翻译下列句子并总结句式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2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省略句)

(4)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被动句)

(二)一词多义 观

①观太学(观摩学习)

②大王见臣列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⑤启窗而观(看)因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通过、经由)

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⑦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乃

①精思傅会三年乃.

成。(才)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⑧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于是,就)制

① 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② 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指挥)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属zhǔ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② 衡少善.属文(连缀)③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④举酒属.客(劝人喝酒)shǔ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属于)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掌管)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辈)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善: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②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擅长)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⑥善.刀而藏之。(通“缮”,擦)

高中语文常用的文言知识点 篇11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老师头疼、学生害怕的一个模块。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我认为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提出,教师教,教言,教文;学生学,学历史,学品德。现以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一、教师教:教言,教文

此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也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例文。教授此文,我认为,教言,即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所谓字,即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所谓词,即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所谓句,即文中的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以字为例,此文中的“之”字是需要积累的。

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教文,即教授文本里比较明显的写作特色。《烛之武退秦师》最大的表现特色就是《左传》中最大的写作特色:详略得当,说理透彻;伏笔照应,组织严密;波澜起伏,生动活泼。如:“波澜起伏,生动活泼”这一写作特色。

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说服秦君,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烛之武在说服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起来。最后对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二、学生学:学历史,学品质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汇集,尤其是先秦的一些文言文更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在这段历史里记载着形形色色的人,但他们的身上大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点:忠君爱国。以烛之武为例:在历史典籍中关于烛之武的记载寥寥无几。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但是,年近七十的他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漫长的等待的岁月里烛之武无限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正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不顾个人得失,心系国家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目标里情感价值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案例吗?这不正是当代人所缺失的一种精神追求吗?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谈 篇12

一、变责任为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然而, 高中文言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存在问题, 这与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有关。一方面, 文言文自身存在局限性, 它与现在通用的白话文有较大距离。另一方面, 文言文因为产生的时间较早, 其自身携带的文化思维方式与现行的文化思维存在差距, 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困难。

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 高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作用。第一,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载体, 作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 学习文言文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继承古代文化, 解除阅读古典文献的障碍, 方便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文化,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第二,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还是我们了解古代思想文化的钥匙, 对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有重大影响。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上下大工夫, 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 形成强大的内部动力, 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文言文, 增强其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不再学海无涯“苦”作舟, 而是以乐观的心态去学习, 做到快乐读书。

二、改讲授为互动, 创设活泼的教学环境

高中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 但这种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大适合。文言文教学最大的障碍就是学生对文本的陌生, 对古汉语的难以理解,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 疏通字、词、句。而传统的教学只会造成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缺乏新意。

语文教学, 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要提升课堂质量和教学效果, 应该变讲授为互动教学。首先, 教师应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制作课件, 播放课文朗读, 通过视听感受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其次,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活泼的教学环境, 例如当教授较有情节性的作品时, 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体验文章情感特色, 感受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再次, 古今结合, 文言文与现代文语言结构虽有差异, 但是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历史是会重演的,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结合身边的例子讲解, 更利于学生理解。最后, 典故故事化, 文言文的学习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典故的学习, 这时教师应该化艰涩的文言典故为生动的古代故事, 带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 加深对文言知识的认识, 让学生明确文言知识的使用。

三、化被动为主动, 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创作

知识的学习是需要巩固和积累的, 文言知识更是如此。所以文言文的背诵十分必要, 但是背诵仍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 被动地学习不如主动地学习,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积极主动地学习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化被动为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主动学习能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正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真正了解一种知识, 就应该主动实践, 文言文学习亦是如此。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创作, 让他们将学到的文言知识运用到写作中, 做到读写一体, 让学生在自我写作中清楚认识各种文体的特征。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各种文体创作, 首先可以从模仿、改写开始, 然后不断增加难度, 逐步提高学生的古文创作水平。

综上所述,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来提高教学质量:变责任为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改讲授为互动, 创设活泼的教学环境;化被动为主动, 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创作。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探索, 不断改革, 适应课堂教学的新变化, 让学生走出文言文学习的误区, 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有所不同, 学习文言文时学生遇到的语言障碍较多, 因而, 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帮助学生扫除这些障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依旧枯燥沉闷。我们应结合教学实际, 探索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明杰.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6 (4) .

高中语文常用的文言知识点 篇13

加部首通假换部首通假实词一词多义虚词一词多义

例:兵(有兵器、士兵、军队、战争等义)例:而(表并列、顺承、递进、修饰、因果、假设)

词义扩大

例:河(由特指黄河到泛指河流)例:亲戚(由内亲外戚到只指外戚)例:走(由跑、逃跑到指慢行)

动作名

活用作名词

形作名

例:小学而大遗例:左右欲刃相如例:谨庠序之教例:以愚黔首例:吾从而师之例:王无罪岁古今异义词

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文言知识名作动形作动

活用作动词

使动意动

名作状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词类活用

表时间、方位、方式、态度、比喻等,如“卒廷见相如”(廷)、“间至赵矣”(间)、“赢粮而景从”(景)标志:“者……也”“此则/诚……也”“是……也”等省略主语、宾语、介词“于”(地点名词前面常常省略“于”,如“大王见臣列观”)

常见标志:为、为所、见、于等,如“见犯乃死”“不拘于时”“而君幸于赵王”。无标志的如“举孝廉不行”常见标志:以、于、乎与名词词组构成状语后置,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公式有:名词+之+形容词(筋骨之强),名词+动词性词组+者(求人可使报秦者)否定句

否定词+代词+动词如“未之有也”

疑问代词+介词/代词(安在,谁为)如“子卿尚复谁为乎”如“句读之不知”“鸡豚狗彘之畜”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疑问句以“之”为标志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常用虚词 篇14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⑤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⑥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高中语文常用的文言知识点 篇15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 就是觉得文言文枯燥乏味, 不好理解, 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只是为了考试而勉强自己去学, 产生了“消化不良”的现象。因此, 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文言文, 教师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一) 转变教学理念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 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居于主要地位, 始终掌控着课堂, 滔滔不绝地讲解, 希望尽可能地传递给学生更多的知识, 而对于学生的反应则很少顾及。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课堂教学“满堂灌”也就成了常态, 学生成为了接收知识的“容器”, 其心理上很容易出现厌烦感。对此,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变以自己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 将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扬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 进而努力学习, 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 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 教师要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愉悦感, 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具体到文言文教学, 教师要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计划, 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本, 引导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感悟明理, 进而感受文言文之美。而有了这样的学习体验, 学生就不会再将文言文学习视为畏途。同时, 语文教师要激活学生思维, 鼓励学生思考, 对待疑难问题要孜孜不断地寻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 让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文章结构、情感渲染等都能有所了解, 这样每个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后都能有所收获, 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学习的愉悦感, 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之所以认为文言文比较枯燥、单调, 一是因为对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有障碍, 二是因为不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没有学习兴趣。高中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篇目, 很多都是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的文学性、史实性较强的文章, 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 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的历史, 学起来就会很吃力, 觉得很枯燥, 相反, 如果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比较了解, 那么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因此, 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一上课就应先联系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 讲解当时风云变幻的历史知识, 让学生透彻了解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这样, 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了其见闻, 也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提升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加强诵读指导, 力求背诵准确

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诵读。有些人认为诵读就是读课文, 照着文章去念就可以了。其实不然, 要想准确地诵读文言文, 首先, 要准确地识文断句, 对文章的字词句有深刻的认识;其次, 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 把文章读“活”。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之前, 应先做好两点:一是让学生默读自学, 初步去感知文章的脉络, 自行理解文章的意思, 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记录。二是质疑问难, 及时找到答案, 对文章进行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只有学生掌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才能读出语感, 才能字句准确, 忠实于原文, 达到诵读的最高标准。之后, 在学生熟练诵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背诵, 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学生很容易就能准确地背诵、准确地书写,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重视文言文阅读教学

文言文阅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比较难以掌握的部分, 古人云:“讲之功有限, 习之功无已。”也就是说学习中语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今天的语言环境中, 用到文言文的时候非常少, 这就对文言文阅读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怎么办呢?语文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 做到两点:一是营造文言文阅读环境, 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文言文语感,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对整篇文章进行分析和总结, 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断深化、领悟, 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言文, 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 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而且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谓审美就是一个寻求美、发现美、感悟美的过程, 如果学生能在文言文阅读中发现文言文之美, 那么必能提升审美情趣, 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愉悦感。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美、思想美、情节美, 使他们在心灵上产生审美共鸣, 进而投入感情地进行阅读, 这样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四、善于总结,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如果能够掌握较好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就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分析、总结,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

(一) 归纳、总结基本语法现象, 活学活用

文言文学习中, 一些字、词、句式以及基本语法现象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教师可以将其进行归纳、总结, 反复强调, 让学生铭记在心。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要求学生活学活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要联系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传授语法知识, 让学生主动去接受, 进而灵活使用, 只有这样, 才算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也才能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二) 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考核学生的必考内容, 更是很多学生头疼的问题。语文教师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也要教给学生一些文言文翻译技巧, 比如专有名词保留不翻译、补全省略成分、进行句式调整等, 以便使学生更好地达到“信、达、雅”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要求。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之我见 篇16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教学策略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作为一种书面的语言,记录了我国文化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历史文明。我们作为中国民族的一分子,需要且必须传承这一文化瑰宝,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学习文言文,又要学好文言文。但是当前的文言文呈现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常年凄凉景象,其教学现状具体分析如下。

一、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现状。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上存在的偏颇。由于文言文久远的年代性,相对于白话文、现代文的学习来说,学生会遇到更多的语言障碍。因此,多数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扫除这些语言障碍上,片面地强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翻译,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沉闷、单调,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有时候,为了单纯地赶进度,直接将现成的翻译和答案教给学生,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字词,更是得过且过。教学中严重忽视学生的能力训练,弱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次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枯燥。多数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依旧是采用传统的“串讲”模式,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滔滔不绝,学生在课桌前奋笔疾书,不知所云。课下只能是对着笔记,死记硬背,效果平平。虽然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会适当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教学本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不过是“大剂量”地、华而不实地“灌输”罢了。

2.学生学习现状。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是决定文言文教学效果的一大影响因素。就目前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状态,大致可分为三种:其一,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阅读上的陌生感。由于文言文的历史久远,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使用的语境和环境,学生在阅读、学习和使用中都会产生语感陌生、语境不明的情况,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情绪,导致文言文的学习效果较差;其二,由于文言文基础知识,技能淡薄,在翻译文言文时,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现象。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接触部分的文言文,拥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是对于很多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文言文语法,依旧似懂非懂,在翻译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三,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态度不端正,方法不恰当。在多数学生看来,文言文的学习无非是为了应对高考,忽视文言文的文化内涵、阅读美感等,功利性太强。片面的文言文学习认识,衍生学习过程中不恰当的学习方法。

二、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出正确的教学决策,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对在培养学生了解、接收名字的文化传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此重要的教学作用,绝不能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存在的。因此,高中语文老师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和探究,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拥有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端正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欲望。

2.创新教学方法。传统串讲式的教学模式死板、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花费经历大,时间长,而且收效甚微,因此,要实现文言文的高效教学,就必须改变,创新教学方法。

(1)课前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有效的课前设计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要环节之一,再加上文言文本身就存在严重的“高耗低效”的问题,课前预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一些准备的内容和时间放在课下进行,高效地利用课上的每分每秒,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预设中要特别考虑课堂的引入环节,切实做到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探究。完成课前导入,接下来就是课堂的教学阶段。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拥有初中学习的基础,虽然高中难度加大,但是很多学生依旧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注释自主学习文言文。因此,教师可有效地利用小组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样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在小组探究中,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切不可“荒废”。

(3)教学验收。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之后,各小组的组长负责对于整个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书面的表达,对于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并挑选其他组员,进行其他字词句的翻译。之所以要挑选其他的组员进行翻译,一方面是为了给更多的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并提高自信,另一方面可全面地了解小组合作的成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针对其中的疑点、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和细讲,为学生答疑解惑,画蛇点睛。

(4)总结归纳。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文言文也不例外,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越多,掌握的相关知识就会越丰富,在理解、分析和应用中会越熟练。因此,做好课堂内容的总结归纳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在文言文中,很多知识、句式用法都是相同的,教师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和联想思维,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主动地学习,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中文言文教学不应是因循守旧的,否则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认清现实,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观念,又要转变教学方法,将更科学、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刘俊成.浅谈文言文教学的艺术研究[J].大观周刊,2011.12.

上一篇:幼儿园毕业庆典仪式主持词下一篇:给大四毕业生的离别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