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课教案(精选9篇)
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篇1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熟悉中考文言文考点。
2、了解“则、而”等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与程序,会翻译文言句子并把握文章大意。
4、能归纳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复习方法:总结归纳法、实战演练法
课前自学导思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说中考文言文有哪几个考点?
2、请分别谈谈你把握的文言虚词“则、而”等有哪些意义用法?
3、请同学们能够迅速回答解释文言词语、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4、请同学们仔细回忆,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说说你平时是怎样概括文言文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态度的。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探究点一:请同学们解释下列三个文言虚词,并根据所学文言文,举出例句归纳这些虚词的其他用法。
则:
1、入则羞对其家室()
2、()
3、()
4、()
而:
1、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2、于是退而疾耕()
3、()
4、()
5、()
其:
1、出则愧对其知友()
2、()
3、()
乃:
1、乃狗劣也()
2、()
3、()
4、()
5、()
之
1、于是猎兽之获()
2、()
3、()
4、()
5、()
探究点二:解释下列文言文实词,并翻译句子,体会解释、翻译的方法。思考1:解释下列三组加黑加粗词语,体会释词方法。A、人不对家富则市得良犬 B、乃狗劣也人曰
C、常过人矣疾耕则家富
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做题经验,用几个字简要概括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
思考2: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同学们用来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有哪些?能否用几个字简要概括?
探究点三:把握文章内容中心,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作者观点态度。思考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是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
思考2:文中的好猎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原文谈一谈你的看法。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简要谈谈你是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的?
思考3:从好猎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以往的阅读中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如何呈现,你是如何作答的?
总结归纳,回扣目标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请同学们复习七---九年级文言文,通过例句归纳总结出以下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以
者
于
2、请完成《全程突破》文言文阅读五、六、七。
文言文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2
袁薇
上周我展示了一节复习课,复习内容为初中二年级上册《观潮》。我在之前的复习设计中考虑到本文在翻译上有难度,担心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到位,因而复习过程采用的是分段逐一落实,但过后我又担心作为一节复习展示课,这样的模式是否显得有些琐碎,因而课堂上我还是又改变了策略,根据初三学生的实际和中考的要求,采用了板块复习模式,整节课分五步走,第一,明确复习目标;第二,落实重点字词及重要句子翻译;第三归纳文中一词多义;第四理解文章内容,包括文学常识,内容概括,细点揣摩和写法总结,第五,精选习题进行巩固训练。但是上课后反思一下,这节课有很多遗憾。首先,教学内容不精,求全心理严重。本节课罗列的知识点稍显细碎,复习课是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系统地复现,巩固与内化的教学活动,同时,它又是一个有针对性地诊断教学。通过一定的复习,老师应解决一些学生混淆不清的知识,弥补一定的知识漏洞,并帮助他们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所以,我觉得在复习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重组是必要的。我们需要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提炼出知识点的重中之重以及罗列出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然后重组教学内容,经过这样的筛选之后,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课堂教学也更为有效了。
其次,复习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整堂课中都是老师在梳理知识点,学生动起来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是老师提问学生齐答或指名答,复习的实效性未能得到保证。尤其是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在方法指导上还不够细腻,学生对于一些倒装句式的翻译还未形成概念。再次,时间分配不均,重难点不突出。课堂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复了。也就是说用了双倍的时间只干了一件事情,而且由于检测方法不灵活,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在前几部分花费了大量时间,就导致了后面的内容进行的时间比较紧张,不敢充分展开。在探究文章的结构题旨和写法时,由于时间不充足,所以这一部分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本来应该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总结,最后却成了老师牵着学生向前赶,忽视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总观这节课,课堂上过多去关注课的本身,没能让全体同学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知识、能力和方法三个方面,这节课我只进行了知识方面的复习,而学生在能力的提升和方法的积累上有所欠缺。
经过这节课,我认真地反思: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呢?
1、老师应该精心组织复习资料。根据复习内容和复习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和设计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并从中发现规律、生成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有更深的认识,实际运用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2、要有目的性。帮助学生发展语言技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3、树立学生观。复习课上,学生有其自主性、主动性,老师不应该牵着学生走,而是给学生指出路,让学生自己走。关注学生复习中产生的新问题,及时加以引导,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复习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面向各个层面的学生的学习,使差生的基础得到巩固,好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文言文复习教案 篇3
1、理解词义:理解实词的含义;理解常用虚词的含义;辨析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2、翻译句子。
3、理解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
4、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文章观点。
5、联系时代、生活,挖掘现实意义。
6、谈从古文中得到的启示或阅读情感。
7、比较两篇文章特点和情感。
二、阅读技法点拨(中考指导第34页)
1、整体性阅读:首先通观全文,了解文章所要阐发的观点和道理。
2、调用知识储备:阅读课外文言文,要借助“注释”的基础上,调用平时的记忆储存。3、紧扣语境推断:无论是词语的理解,还是句子的翻译,都要联系上下文意,仔细琢磨。从易到难,进行推断。切忌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4、准确链接现实。对于表达感受的开放性问题,要认真揣摩出题意图,紧密联系文段主旨和感悟点,选准角度,联系实际,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三、阅读八年级上册《岳阳楼记》,自己找出考点,然后和同位交流。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都).(3)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人之述备矣(详尽)...(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一起).(7)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没有;归,归依)..
2、翻译句子
(1)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此事。)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4)前人之述备矣。(前人已经记述的很详尽了。)
(5)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3、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①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②。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披鹤氅③,戴华阳巾④,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⑤。江山之外,第⑥世虑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注释]①比屋:家家户户。②状:描述。③被鹤氅(chǎng):披着用鸟羽做成的披风。被,通“披”。④华阳巾:道士所戴的头巾。⑤世虑:世俗的杂念。
⑥第:只。
(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选文有改动)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__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__ ..(3)不可具状
具:__ .(4)亦谪居之胜概也
胜概:____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后天下之乐而乐
B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②烟云竹树而已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①处江湖之远
D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
②竹工破之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篇4
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的用法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课时安排
教 学
过
程
第一 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之”“而” “以”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及方法介绍
解决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3个要点
1、重点关注常考的文言虚词
从2008年-2010年的文言虚词考题可以看出,“以”三年共考19次,“而”三年共考14次,“之”三年共考13次,“其”三年共考9次,“于”三年共考9次,“乃”三年共考7次,“因”三年共考6次。这些虚词考试频率最高,掌握它们的意义与用法可以说最为重要。同时,“为”、“则”、“所”、“因”、“者”、“乎”、“也”等虚词也不可忽略。
2、考前复习要掌握方法。一是要结合例句去理解和记忆18个虚词的用法与意义。要做到能看着虚词的每个用法说出或写出一两个例句。请注意,在掌握一般用法后,要特别整理出每个虚词中自己最难掌握的词义和用法,理解并熟记相关的例句。二是熟读课文,熟记课内古文名句,围绕常考的18个虚词,选取那些意义与用法没有争议的句子,认真归纳相关虚词。这样做,对应考有最直接的帮组。大家都知道,高考文言虚词题的四组八句中,一般有四句是直接取材于课本。
3、在考场上要善于联系语境进行理解和分析。如何才能融入语境以正确辨别呢?一是用语境推断法,即借助上下文的语义来理解虚词的含义和作用。如2010年湖南高考题7题B项考“孔明移军且至”的“且”的理解。查前文,有“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位垒(仲达知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逼近渭水,就带兵先渡渭水,依渭水而筑成营垒)”等表述,据此可以推出“孔明移军且至”的“且”是副词,译为“将”二是整体感知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只有依据对全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它的意义和用法。如语气助词“也”,在疑问句末就是疑问语气词,在感叹号末 掌握虚词“之”“而”“以”“因”“乃”用法
授课时间
就是感叹语气词,它始终与整个句子密切相关。三是用位置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乎”,在句中多为介词,在句末则为助词,表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四是用代入检验法。将被考察的虚词放入句子,结合上下文来默读,感觉到语意流畅,那么便可以说明理解是准确的,反之,则理解有问题。
二、复习“之”
典型例题(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作《师说》以贻之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之二虫又何知!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4、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6、顷之,烟炎张天。
1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8、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1、夫晋,何厌之有。教师明确:
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 13—1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7—19定语后置的标志;20—21宾语提前的标志。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补充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四)音节助词。3 用作动词(实词)课堂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答案: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三、复习“而”
典型例题(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6、温故而知新
7、蟹六跪而二螯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吾尝终日而思矣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23、既而儿醒,大啼 教师明确:
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连词,表因果“因而”;22代词,通“尔”,“你”“你的”;23时间副词词尾,助词。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补充
1、作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
2、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
3、助词,副词词尾 课堂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答案:
1、连词,并列关系
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连词,递进关系
5、连词,修饰关系
6、连词,承接关系
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复习“其”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秦王恐其破璧
6、独其为文犹可识
7、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则或咎其欲出者
9、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0、距其院东五里
1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3、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4、其皆出于此乎?
15、子其勉之
1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7、国无主,其能久乎?
1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9、吾其还也
20、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1、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2、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3、路漫漫其修远兮 教师明确
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
5、6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7第一人称代词“我”;8—11指示代词“那”“那些”;12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19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19表 示商量语气;20表示假设“假如”;21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2表示让步“尚且”; 23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
规律总结
A 代词,代第三人称,他(它),他(它)的
中考考点复习课内文言文 篇5
一、课内文言文部分
(一)重点实词举例
1、典型的通假字
是知也(知同智,聪明)(《〈论语〉十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的古字,愉快)(《〈论语〉十则》).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属于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岳阳楼记》)
必勿使反(反通“返”,回来)(《触龙说赵太后》).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通“饲”,喂养)(《马说》).
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鱼我所欲也》).
2、典型的词类活用
父利其然也(以„„为有利可图)(《伤仲永》).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陋室铭》).
汗牛塞屋(使„„流汗)(《黄生借书说》).
公将鼓之(击鼓)(《曹刿论战》).
尉果笞广(用竹板打)(《陈涉世家》).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牙一样)(《小石潭记》)..
法皆斩(按照法律)(《陈涉世家》).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小石潭记》 .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智子疑邻》).
3、典型的古今异义
不能名其一处(说出)(《口技》).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桃花源记》)..
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捕蛇者说》).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出师表》)..
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曹刿论战》)..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影响)(《墨池记》).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孟子>二章》)..
4、其他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死而不学则殆(疑惑)(《〈论语〉十则》).
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狼》).
期行(约定)(《陈太丘与友期》).
环谒(拜访)(《伤仲永》).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桃花源记》).
薄暮冥冥(迫近)(《岳阳楼记》).
树林阴翳(遮盖)(《醉翁亭记》).
恣君之所使之(任凭)(《触龙说赵太后》).
使人索扁鹊(寻找)(《扁鹊见蔡桓公》).
(二)重点虚词)
2、课下注释中特别注释的虚词举例;
其恕乎(大概、也许)(《〈论语〉十则》).
乃至(才)(《陈太丘与友期》).
卒于鲁也传之(终于)(《为学》).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两小儿辨日》).
盖以诱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狼》).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种情况下)(《口技》)..
虽人有百手(即使)(《口技》).
遂迷(终于)(《桃花源记》).
菊之爱,宜乎众矣(应当)(《爱莲说》).
形诸梦(之于)(《黄生借书说》).
生固幸而遇予乎(固然、本来)(《黄生借书说》).
虽不能察(即使)(《曹刿论战》).
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邹忌讽齐王纳谏》).
且焉置土石(况且;哪里)..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木兰诗》).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邹忌讽齐王纳谏》).
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
文言文断句高考专题复习教案 篇6
——高考专题复习(教案)龙门中学
何第雄
试题演练
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2006年高考广东卷)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人哉
试题解析
完成这道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通读全段,理清文段的思路,把握内容的要点。例如,这个文段开头提出观点“交友之道难矣”;接着从“当意气相得时”与“至事变势穷”两个方面论述观点;然后递进“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引出对杜环事迹的评价。这样,就基本上掌握了本段大意,断句就有了保证。其次,要确定词在句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语序句式。比如“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之间有较多的对称句式,“事变势穷”是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的并列短语,“至„„”即“到了„„时候”,故“至事变势穷”应该断开;“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中的“不能”后所带的是并列关系的宾语,则不可随意断开,这些文言对称结构的特点,都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仔细揣摩、自觉归纳并逐步形成语感才能掌握。第三,借助常用的虚词断句。如文段中的“难矣”、“多矣”、“养其亲乎”等带虚词的词语,就是断句的语言标志。
参考答案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人哉
考点分析
给文言文断句,是考查考生有否真正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小学”,指的就是学句读(学断句)。为什么要对“小”的方面学习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不能断句,就读不懂未断句的古书。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也可以成为判断文言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
解题思路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
考点演练
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2004年北京卷)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① 马 无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② 其 马 将 胡 骏 马 而 归 人 皆 贺 之
③ 家 富 良 马 其 子 好 骑 堕 而 折 其 髀
④ 丁 壮 者 引 弦 而 战近塞 之 人 死 者 十 九
⑤ 故 福 之 为 祸 祸 之 为 福 化 不 可 极 深 不 可 测 也
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2005年辽宁卷)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庄 宗 与 梁 军 夹 河 对 垒 一 日 郭 崇 韬 以 诸 校 伴 食 数 多 主 者 不 办 请 少 罢 减。
3、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①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
②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③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④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参考答案:
1、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3、①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
②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①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②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③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 篇7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理解文句: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分析文章:
(1)分析文章的内容;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难点、重点
1.怎样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怎样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3.怎样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4.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Ⅰ.掌握文言词语的特点。
要培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这和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不同。“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读法上也不能连读。“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爷娘走相送”,“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的“妻子”都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独用的,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位卑则足羞”,“北蛮夷之鄙人也”中的“妻”、“子”、“卑”、“鄙”都是单独使用的例子。熟悉掌握单音词应注意的几点:
(1)理解文言文单音词的词义,可将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当的双音词进行对照。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今”是“当今”、“如今”,“地”是“土地”,“方”是“方圆”。“时操军已有疾疫”,“操”是“曹操”,“军”是“军队”,“疾”是“疾病”,“疫”是“瘟疫”。
(2)有的文言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组成,当它们合在一起运用时,不必拆开解释。但是当它们单独使用时,意义是有区别的,例如“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两京赋》因以讽谏”中的“讽谏”就是“劝谏”的意思。但是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和“谏”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单音词。“讽”是“委婉劝告”的意思,“谏”则是“直接劝说”。又如“沾湿”在“长夜沾湿何由彻”句中就是“湿”的意思,但在“儿女共沾巾”,“江州司马青衫湿”,“沾衣欲湿杏花雨”句中的“沾”和“湿”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词,表示“湿”的不同程度。(3)联绵词“踌躇”、“踯躅”、“披靡”、“彷徨”、“仓庚”(鸟名),译音词“冒顿”、“大宛”、“大月氏”等是双音或多音单纯词,不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Ⅱ.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
从数量上说实词远比虚词多,从理解、掌握的角度说也比虚词难。掌握实词的关键是词义。实词三义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假借义。
(1)实词的古今异义。
语言在不断发展,古今词义有的变化了,有的没有变化。“人”、“手”、“刀”、“口”词义至今没有改变,这是基本词。有变化的叫一般词。一般词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古代有这个词,而现在不用了,如:“朕”、“妾”、“缙绅”等;一种是古、今都有这个词,但字的形、音、义方面有变化,如“履”、“屦”现在说“鞋”,“冠”现在说“帽”;再一种是字形相同,字音也相同,但字义却不同了,例如“去”古代是“离开”的意思(“去国怀乡”,“去亲戚而事君者”),而现在是“到”、“往”的意思,又如“访”古代是“询问”的意思(“穆公访诸蹇叔”,“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今天则偏重于“拜访”的意思。有些词在古今意义上只有细微差别,这是应该注意的。例如:“购”古代的意思是“悬赏征求”,如“吾闻汉购我头千金”,“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劝”古代的意思是“鼓励”、“勉励”的意思。这类词以单音的居多数。古今意义的双音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如前文所说的“卑鄙”;一种是双音词如“丈夫”(男子)、“行李”(客商)。这类双音词在古今意义上有显著差别。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的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类词的词义的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2.词义缩小。如“具”,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个意思不用了。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4.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上“很”字,表示的程度也不怎么高了。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的意思。6.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
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加强采点得分意识,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语句规范、得体,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例:看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在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翻译: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⑥合乎桑林的舞蹈,(应译为“合乎桑林舞的节拍”)又合乎《经首》,⑦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错误有:
①“解”和“杀”意义不同;
②牛头、牛脖子、牛肚子之类为原文所没有的;
③“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不很明确,如译为“皮骨和肉分离时发出哗哗的响声”可能会好一些;
④“一个厨师丁”不合现代汉语习惯,可译作“一个叫丁的厨师”;
⑤“杀牛刀在前进”,也不妥,可改为“进刀时”;
⑥“合乎桑林的舞蹈”,不通,应译为“合乎桑林舞的节拍”;
⑦“传说中尧的乐曲”没有必要译出。
说明:其中①②⑦为译得不确切、多余,③④⑤⑥译得不明白通顺。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句子不通。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靠想象。参考翻译:丁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皮骨和肉分离时发出哗哗的响声,进刀时豁豁作响,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二、如何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应改为“一个叫丁的厨师”)
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译文:牺牲最惨重的,要算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牺牲的惨重,首推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6、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清·洪亮吉《治平篇》)(介词结构后置)译:对于遭到风雨霜饥寒而倒毙的人到处都是(这种现象),又有什么奇怪的呢?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文从句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所以,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四、如何落实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一)、“字字落实”的方法----留、删、换
留: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1]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例2]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使一职,统领各路军马。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比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例1]、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例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实。
[例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译文: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例4]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译文:(皇帝)特地赐给他车马衣服。虞延认为邓衍虽有容貌仪表却没有实际品行,不曾对他有高于一般的礼节。
课堂练习:
根据“留删换”,指出下列两个句子中“留删换”的现象,并翻译。
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也。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耳,不达斯语。《后汉书 逸民列传》注:①延熹:汉桓帝的年号。
1、百姓莫不观者。
译文:当地百姓没有不去看的2、我,野人也,不达斯语。
译文:我只是一个乡野草民,不懂这个话。
(二)、文从句顺的方法----调、补、贯
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
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1、何谓得之于心。(元好问《射说》)-----状语后置句
译文: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定语后置句
译文:(敲起来)铿铿作声的石头,到处都是。
3、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宾语前 置句
译文:古代的人不会欺骗我。
4、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主谓倒装句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补:即补出省略内容。比如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
1、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2、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①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②:冉氏尝居(于此)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愚溪诗序》)
译文: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名叫冉溪了。
③、公子闻之,往请(侯生),欲遗之,不肯受,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信陵君听说后,前去问候侯生,想多送他一些礼物,侯生不肯接受,说:„„ 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鸿门宴》
译文: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想阻止他(樊哙)不让他进去
⑤、果地震(于)陇西
译文:果然在陇西发生地震。
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意译的情况: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贾谊《论积贮疏》)
译文: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③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译文:(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三、课后练习
1、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换、删-也、调-回也,贤哉!)
(一般的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但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贤德啊。)
(子曰:“贤哉,回也(1)!一箪食(2),一瓢饮(3),在陋巷(4),人不堪其忧(5),回也不改其乐(6)。贤哉,回也!”
注释:
贤哉回也:即“回也贤哉”,“回”指颜回。箪(dan1):竹筐。食(si4):食物。饮:喝的东西。陋(lou4):简陋。堪:能够忍受。其:这种。忧:忧苦。乐(le4):快乐。
译文:
孔子说:“真是个贤德的人啊,这个颜回!一竹筐吃的东西,一瓢喝的东西,住在简陋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颜回却不一直充满快乐。真是个贤德的人啊,这个颜回!”)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留-孟尝君、鸡鸣狗盗,换-雄,调-岂足以得士言-贯-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3、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
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参考答案①范氏富,盍已乎:范家富贵,何不(为什么不)取消(停止)这门婚事(亲事)
呢?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范献子把董叔抓来(捉来、逮住)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想要的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①范氏富,盍已乎(2分。“盍”1分,何不,为什么不;“已”1分,停止)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3分。“执”1分,捉住;省略句“执之”1分; “纺”1分,绑)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3分。“欲”1分,想要;宾语前置“何请”1分,请求什么;句意1分)
4、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①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译: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这样的。(3分。译出大意 1分;“旬”1分;“举”1分)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译: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2分。译出大意 1分;“是”1分)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译: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3分。译出大意 1分;“箪”1分;“师”1分。)
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参考答案:
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6、.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参考答案:
①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 篇9
一、解释划词的含义
1、世隶耕属于
2、未尝识书具曾经
3、父异焉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就:完成
5、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
9、不使学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11、泯然众人矣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比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14、伤仲永哀伤、伤感15、养父母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有人17、从先人还家回
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20、固众人本来21、即书诗四句写
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回答下列问题答案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第10课《木兰诗》
【字词积累】
1.难读字
军帖(tiě)鞍鞯(jiān)胡骑(jì)燕山(yān)辔头(peì)
戎机(róng)朔气(shuò)金柝(tuò)云鬓(bìn)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贴上)
火伴皆惊忙 (“火”通“伙”,伙伴)
3.古今异义
木兰当户织(古义:门;今义:人家、门第)
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今义:强健、有力)
军书十二卷(古义:虚指,指多数;今义:确指)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4.一词多义
市:愿为市鞍马(买,动词)帖:昨夜见军帖(文告,名词)
东市买骏马(集市,名词)对镜帖花黄(通“贴”,贴上,动词)
将:将军百战死(将领,名词)机:不闻机杼声(机器,名词)
出郭相扶将(搀扶,动词)万里赴戎机(重要的事务,名词)
5.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策勋十二转(名词活用作动词,原指记事的册子,这里指记功)
当窗理云鬓(名词作状语,像云那样)
【句式积累】
1.省略句昨夜见军帖省略主语(木兰)昨夜见军帖
2.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问女思何,问女忆何)
【练习】
一、填空: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这是时期北方的一首歌,叙述了的故事。课文的最后一段可归纳出一个成语是:,意思是:。
二:诗句默写:
1.木兰从军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做出的决定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出征前紧张的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奔赴前线,思念亲人: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战功显赫: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十年征战生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7.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8.写木兰经历战争持久、出生入死的激烈紧张的战斗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0.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三、句子翻译: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得胜而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记功授爵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5.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6.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
7.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8.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
9.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四、诗句所用修辞: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句)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对偶)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互文,排比)
5、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互文,排比)
五、问答题:
1、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答: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2、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答:扑朔迷离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3、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归家的喜悦和对故物(家中以前用的东西)的亲切。
4、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5、如何理解本诗详略的处理?
答: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家、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第15课《孙权劝学》
一、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当:掌管。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只。当:应当。见:了解
4、孰若孤孰:谁
5、蒙乃始就学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二、翻译下列各句答案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三、写出自本课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
开卷有益
四、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第20课《口技》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京口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2、会宾客大宴会:适逢。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施:设置;安放
4、少顷少顷:一会儿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闻:听见
6、其夫呓语呓语:说梦话
7、满坐寂然“坐”同“座”
8、妇抚儿乳抚:抚摸。乳:喂奶
9、众妙毕备毕:全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心情。少:稍微。舒:松弛。稍稍: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
12、虽人有百手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大腿。走:跑
15、群响毕绝毕:全。绝: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1、归纳文章的主旨: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
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第25课《夸父逐日》
一、解释
1、夸父逐日逐:赛跑2、河、渭不足河:黄河
3、弃其杖其:自己的4、化为邓林为:成为
二、中心思想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三、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
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第30课《狼》
一、解释
1、止有剩骨止:通“只”(通假字)
2、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
3、苫蔽成丘苫蔽:遮盖。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坐:像狗一样坐着
5、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企图、打算。隧:钻洞。
7、乃悟前狼假寐假寐:假装睡觉。
8、意暇甚意: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10、止增笑耳止:通“只”。耳:罢了。
二、译句
1、投以骨。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1、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文言文复习课教案】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_文言文翻译复习研讨课教案07-24
高一文言文复习课07-10
高三语文教案高三文言文总复习课之散文阅读与解题方法指导教学设计(网友来稿)20502-16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01-19
必修4文言文复习教案06-14
2011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02-10
文言文倒装句复习教案08-29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案09-03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12-25
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