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学科复习教案八年级上 文言文下

2024-07-01

九年级语文学科复习教案八年级上 文言文下(通用9篇)

九年级语文学科复习教案八年级上 文言文下 篇1

九年级语文学科复习教案(八年级下 文言文)中

《诗词曲五首》 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本诗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朝人,“酬”,这里是________的意思。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赤 壁》 1.本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_朝人。 2.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过零丁洋》 1.本诗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又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诗中最负盛名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 _。 2)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 _。 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水调歌头》 1.这首词选自《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朝________家。 2.请用原文语句来回答问题。 1)“此事古难全”中“此”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1.这首散曲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 ,_____代____ _家。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这首散曲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抒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六.根据要求默写句子: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借典故来抒写归来后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有一联是千古名句,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赤壁>>___________________ ,自将磨洗认前朝。 5.《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小中见大论东吴命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牧的《赤壁》一诗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的诗句是: 7.《过零丁洋》中脍炙人口,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忠 心不改,(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诗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的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水调歌头》中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集中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怀念、祝愿和慰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词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13.直接写明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写出词人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动写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17.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 18.暗示潼关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写曲人驻远望、感慨横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曲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诗歌鉴赏 (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以下题目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烂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赤壁》完成下列问题 折戟沈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销二乔。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如果把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的下片中“ ”“ ”两词表示夜已深,“ ”表示离愁正浓。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小石潭记》 一、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翻译重点语句。 3.背诵理解名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翻译重点语句。 复习步骤 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篁( ) ②坻( ) ③( ) ④蹋ā 。 ⑤m( ) ⑥怆( ) ⑦邃( ) ⑧翕(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水尤清洌________(2)青树翠蔓________ (3)倘徊欢________(4)m尔远逝________(5)往来翕忽________ (6)斗折蛇行________ (7)犬牙差互________ (8)悄怆幽邃________ (9)鱼可百许头________ (10)空游无所依________(11)影布石上________(12)斗折蛇行_______ (13)凄神寒骨________ (14)其境过清________ 3.解释下列各句中一以”字的用法。①倘徊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m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翻译下列句子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三、阅读 (一)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坻( ) ②屿( )③( ) ④岩( )⑤缀( ) ⑥蔓( ) 2.理解下面的短语 ①伐竹取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水尤清洌 ③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参差披拂 3.按要求摘录相应的语例 ①妙用比喻写水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巧用动词写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运用排比写石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精用短句写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5.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 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7.文中描写小石潭的________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________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_______的情感。 8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学科复习教案八年级上 文言文下 篇2

一、名著题。

1《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的经历。小说的讽刺包含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在四、填空题

1《关雎》中借雎鸠鸟和鸣起兴,创造一种缠绵欢愉的气氛,联想到淑女应是君子的佳偶的句子:。。。,在水一方。

尖刻与悲观的态度背后,却藏着一种。

2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描写诗人孤独的句子是(写出了自己寂寞无朋与明月和身影相伴看似热

2《简爱》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简•爱,是一个富于

精神的姑娘,追求的至高境界。

和是女主人公的两个基本动机。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可谓仁2委而去.之3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4天下顺.之5行拂.乱其所为6衡.于虑7法家拂.

士8故患有所不辟.也9惠子相.

梁10非梧桐不止11于是..鸱得腐鼠12公将驰.之13遂逐.齐师14私.我也15闻.寡人之耳16惩.山北之塞17且焉置.土石18固不可彻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1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7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闹实则更加寂寞的处境):

3白居易的《望月有感》中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

4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

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

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5《卜算子》中推陈出新、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的句子是:6《别云间》中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爱国之情的诗句是(表达深沉的亡国之痛的两句)

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物寓情,情景完美统一的句子是(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明确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中心论点)是:

9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

九年级语文学科复习教案八年级上 文言文下 篇3

文言文教学与复习一直是块硬骨头,在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探索,这一个月以来,我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上,主要分五个板块学习:积累实词和虚词,以例句探讨,加以文言实虚词的推断方法,在学生自译的基础上,字字落实,明辨意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辨析方法,归纳积累,并联系所学过的文章,拓展分析,尽量做到举一反三,由易到难;其次是句式,让学生熟悉各类句型,由课本延伸到课外,最后以翻译和理解为主,鼓励学生用资料、查工具书,尽力翻译要准,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第三,文言翻译与文言整体阅读,结合实虚词、句式,在阅读迁移中培养能力,落实基础,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扣题回答;第四,文言断句,先熟悉断句方法,在练习中落实方法。第五文言简答,其实这个也是一个综合考查的内容,因此我也贯穿了文言实虚词文言翻译与整体阅读,从而达到一个综合能力提升的结果。最后,文言的整体阅读。

反思这些复习课,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文言文的专题复习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夯实基础,积累拓展迁移,就需要我们从实际探讨,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想主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课内文本,夯实基础,然后才能拓展迁移。我的作法是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再辅以课外练习,在练习中联系学过的内容来比较拓展,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

其次,加强方法的指导与落实运用,尤其文言实虚词的推断方法。在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大量的语料、形成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基础上来,加强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在阅读中不断地让学生运用一些推断方法,并让这些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的一个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做到不丢分。

再次,我认为这一点相当重要,就是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文言文一块肯定离不开整体阅读,那么究竟让学生阅读一些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最好的?这个值得我们老师仔细考虑。学生对文言文本不感兴趣,更何况是课外阅读。几番观察下来,我认为高三复习中文言整体阅读的材料,首先得让学生感兴趣,并能够从这个文章中接受思想上的洗礼和熏陶。有了兴趣自然就会去阅读,而且还能学到除课本外的东西,可谓一举两得。其次是难度,一定跟我们的课本难度接近,太难学生倦怠,太易,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最好选择那种能与课本比较阅读的文本。还有就是文本中的实词虚词能够把我们的方法能够推广施行的,容易操作的,这样的话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所以我认为文言文复习过程中,老师得花功夫来备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多练习多总结,形成自己的一套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进而达到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我的作法是整体阅读中让学生多读课外文本,在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多总结,尤其是把适合自己的文言阅读方法记录下来,并加以实践运用。

九年级语文学科复习教案八年级上 文言文下 篇4

《马说》(P14-16)★★★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世有伯乐,然后(这以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所以)虽(即使)有名马,①只(只是)辱(受屈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并列而死)于槽枥(马厩)之间,不以(用)千里称(著称)也。

马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千里者,一食或(有时)尽(吃尽)粟一石。食(同“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是(这样的)马也,虽(即使)有千里之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②且(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驱使)之(它)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它的)材(同“才”,才能),鸣之(衬音助词,无实意)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意思),执策(握着鞭子)而临(到(它)跟前)之(它),曰:“天下无马!”呜呼,④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语气)?其(表推测,“恐怕”)真不知马也。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作者,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唐宋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

3.内容:(1)本文采用“

”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作者将人才比作,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是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或是知人善任的贤君。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作者的愤郁之情也达到了高潮。

【文言文基础知识】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古今异义】

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古义)同样。(今义)等候;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古义)有时,有的。(今义)或者。

例:

策之不以其道。

策:(古义)马鞭,鞭打。(今义)策划,策略。

【一词多义】

1.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2.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3.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4.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重点虚词】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代指千里马。

2.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3.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的方法。

4.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5.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

【重点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能够识别、赏识人才的人

辱——受屈辱

骈—两马并驾

称——以...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

见——“见”通“现”,显现

等——等同

是——这样的策之——驱使它。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握

临——面对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马鞭,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论点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的遭遇)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千里马的惋惜、同情,对食马者的讽刺)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食马者的无知、浅薄)

【强化训练】

一、解释加点的多义词。

虽: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策: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一食或尽粟一石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之:虽有千里之能

马之千里者

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主旨)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3.千里马不被人赏识可能有怎样可悲的遭遇:

4.文中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5.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人们也常用这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

三、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食

其能

(2处)

2.且

得(1处)

《陋室铭》(P59-61)★★★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①斯(这)是陋室,惟(只)吾德馨(品德高尚)。②苔痕上(长到)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③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平民)。可以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阅金经。无丝竹(普通的音乐)之乱(扰乱)耳,无案牍之劳(使……劳累)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④“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有?”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

(1)作者:,字,诗人、哲学家。

(2)文体:本文文体“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示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变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

2.内容:

(1)这篇铭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赞扬,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主旨句:“

(2)开头三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山不高、水不深衬托“

”,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

”,暗示陋室不陋。

(3)“陋室不陋”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二是

;三是。

3.写作特色: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托赞美陋室不陋,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类比手法的运用:最后两句,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3)骈散结合的语言:本文从句式来看,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有视觉上的整齐之美;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又是散句,这样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感。

【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1.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灵。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被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5.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6.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

7.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2.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

3.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弦乐,这里指弦乐演奏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调:弹奏;今义为:调解)

【强化训练】

一、填空

1.题目中“铭”是

。文中大多运用了对偶句,其中不是对偶的句子是:

2.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的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情趣。

3.文中的主旨句是:

。描写出陋室恬静、幽雅的环境的句子是:

;表现作者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表现室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4.本文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了比兴的手法,其中“山”、“水”喻指,“龙”“仙”喻指,以“名”“灵”喻指

(“馨”)。

5.古代指用来代指平民的词语有:

等等。

二、朗读停顿划分

1.山

在高,有

名。(2处)

2.无

耳,无

形。(2处)

三、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写得很好,请你作些赏析。

句子对仗工整,整齐优美。“上”“入”二词,化静为动,使景物人格化,写出了苔藓、绿草的盎然生机;“绿、青”二字,色彩清丽,突出了环境的恬静、幽雅,烘托出陋室不陋,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结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采用了类比的手法,把“诸葛庐”“子云亭”和

相类比,把自己和

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活板》(P85-87)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板(用雕版)印(印刷)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大规模地推广它)。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同“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平民)毕昇,又为(发明)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铜钱的边缘),每字为(刻)一印,火(用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混合)纸灰之类冒(蒙,盖)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密密地排列着)字印,满铁范为(成为)一板,持就(靠近)火炀(烤),药稍(逐渐)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磨刀石)。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算是)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是)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另外)布字,此印者才毕(完成),则第二板已具(准备完毕),更(交替)互用之,瞬息可就(完成)。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②不用,则以纸帖(用标签标出)之,③每韵为一帖(tiě标签),木格(用木格)贮之。有奇字素(平时,一向)无备者,旋(立刻)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④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又)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烧)土,用讫(完毕)再火(用火烤)令药熔,以手拂(掸去)之,其印自落,殊不(一点也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堂兄弟及侄子辈。从,cóng,堂房亲属。)所得,至今保藏。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

1.作者:

。出处:《

》。

2.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与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

3.本文第二段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的时候,具体按照活字印刷的顺序来说明的。

4.活版的制作工作程序:刻字

设版

排字

炀版

压板。

5.活版的特征:“活”——灵活便捷。

【强化练习】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

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⑴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⑵持就火炀之()

⑶用讫再火令药熔()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译文:

《核舟记》(P88-92)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明有奇巧(技艺奇特巧妙)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①罔(无,没有)不因(依据)势象(模拟)形,各具(具有)情态。尝贻(赠送)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头之间)奇(零头),高可(大约)二黍许(表示整数后面的零头)。中轩(凸起)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用石青)糁(涂沫)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

有所语(好像谈论着什么)。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②其两膝相比(靠近)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像)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神情与苏、黄不属(念zhǔ

类似)。卧右膝,诎(通“屈”,弯曲)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清清楚楚)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同“横”,与“竖”相对)木,右手攀(扳)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③其人视(眼光)端(正)容寂(平静),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平),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其色(颜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还)不盈(满)寸。④盖/简(挑选)桃核修狭者为之。⑤嘻,技/亦灵怪矣哉!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

1.出处:清朝人张潮编辑《

》。作者:。

2.文章细致地说明了“

构思巧妙、雕刻精细(“奇巧”“灵怪”)的特点,赞美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3.写作特点:

(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全文采用

——

——总的结构,先整体后部分,又从局部到整体。

(2)介绍核舟局部时,按照

来介绍,由正面到背面,由中间到船头再到船尾。

(3)本文叙述和描写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构思巧妙,重点突出。全文紧扣“

”二字展开,具体表现在:构思的匠心独运;写法:精细娴熟。

【强化练习】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1.解释文中下列词或短语。

(1)峨冠()

(2)不属()

(3)比()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

3.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个字,而不刻其他的字?谈谈理由。

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的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言之成理即可。)

《口技》(P136-139)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京中有善(擅长,善于)口技者。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于厅事(大厅,客厅)之东北角,施(设置)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一会儿),但(只)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通“座”,座位)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从睡梦中惊醒,一边打呵欠,一边伸懒腰),其夫呓语(说梦话)。既而(不久)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轻声哼唱着催眠曲哄)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同一时刻)齐发,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模仿得惟妙惟肖)。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斜眼旁视),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极点)。

未几(不多久),夫齁(打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倾斜翻倒),妇梦中咳嗽。②宾客意(心情)少(稍微)舒(放松),稍稍(渐渐)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一会儿)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③中间(中间夹杂)力拉崩倒(倒塌)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拉)屋许许(拟声词)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此刻所有该有的声音),无所不有。虽(即使)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④于是宾客无不变色(脸色)离席,奋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股(大腿)战战,几(差点儿)欲先走(逃跑)。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消失)。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罢了)。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

1.出处:《

》,这是一部笔记小说集。作者:清代。

2.这篇课文通过,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3.课文以“

”字贯穿全篇,按时间先后安排写作顺序。口技表演者共模拟三个场面,依次是

由睡而醒、由醒而睡。

4.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二是写,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

。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重点。

5.写作特色——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其中写口技本身的声响是,写听众的反应(共三处)、道具的简单(共两处)是

。例如文中第四段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描绘了“善口技者”模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突出了口技人表演之“善”。

6.省略句: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省略数次与名次之间的量词)。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辨析等古汉语知识,也是我们在复习时要倍加关注的。

【强化练习】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无敢哗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会宾客大宴

会:

②罔不因势象形

罔: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

尝贻余核舟一

贻: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

3.甲文段除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送东阳马生序》(P192-196)★★★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余幼时即嗜(特别爱好)学。家贫,无从(没有办法)致书(买书)以(来)观,每(常常)假(借)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而)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不)之怠(懈怠,松懈)。①录毕,走(跑)送之,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②以是(因此)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于是能够)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担心)无硕师(学识渊博的老师)名人与游,尝(曾经)趋(奔向)百里外,从(跟从)乡之先达(学界前辈)执经叩(问)问。先达德隆望尊(德高望重),门人弟子填(拥挤)其室,未尝稍(略微)降辞色(言辞脸色)。③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询问)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训斥),色愈恭,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辩解);俟(等待)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终于)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背着书箱子)曳屣(拖着破靴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严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而不知。至舍(学馆),四支(“肢”,肢体)僵劲(僵硬)不能动,媵人持汤(热水)沃灌,以衾(被子)拥覆,久而乃和(暖和)。寓逆旅(旅店),主人日(每天)再(两次)食(sì,提供伙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通“披”,穿)绮绣(绣着花的丝绸衣服),戴朱缨(用朱缨)宝(用宝石)饰之帽,腰(挂在腰间)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香囊),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若神人;④余则缊(穿着旧絮)袍敝(破)衣处其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意。⑤以(因为)中(内心)有足(值得)乐者,不知口体之奉(吃的穿的)不若人也。盖(大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朝廷)日有廪稍(官家的谷仓)之供(供给),父母岁有裘葛(冬夏的衣服)之遗(给予,赠送),无冻馁(饥饿)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国子监的老师)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诸,之于,“之”,它,代书,“于”向)而后见也。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天资)之(主谓间,取独)卑(低下),则心不若余之(取独)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同辈的人)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拜见)余。撰(写)长书以为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而送的礼物),辞甚畅达。与之论辨(通“辩”,辩论),言和而色夷(平和)。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⑥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来)告之。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三、断句(各一处)

1.以

余。

2.盖

此。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

(1)作者,(朝代)文学家。

(2)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

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

2.内容。

(1)本文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

之难,成年

之难,从师

之难,住读生活之苦。

(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凿壁偷光、、、闻鸡起舞

3.写作特色。课文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①“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上段自己的“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形成对比;②“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上段自己的“行深山巨谷中”形成对比;③“未有问而不告”与上段自己老师的“未尝稍降颜色”“叱咄”形成对比;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上段自己“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形成对比。以上四个方面的对比引出要说的道理: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不精、不成,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专。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分辨事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富有波澜。

【文言文基础知识】

【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这里指挂在腰间,佩戴。)

2.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3.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4.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再:这里作数词,两次)

5.不必若余之手录。(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6.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7.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

【古今异义】

1.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2.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4.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

今义:好处)

5.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6.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充)

7.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8.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身边

今义:大约)

9.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10.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士卒)

11.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汁)

12.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13.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òu)难闻的气味)

14.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同义复词】

1.假借

:借。

2.叩问

:请教。

3.沃灌:浇洗。

4.叱咄:训斥。

5.欣悦

:高兴。

【一词多义】

1.患:(1)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2.故:(1)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2)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道:(1)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2)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4.至:(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5.质:(1)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2)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6.色:(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7.慕(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2)羡慕(略无慕艳意)

8.益:(1)更加,越发(益慕圣贤之道)

(2)增加

(增益其所不能)

【重点虚词】

1.以:

(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3)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4)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5)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

(1)结构助词: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指书

(走送之)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

(无鲜肥滋味之享)

(5)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6)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而:

(1)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2)表修饰:(久而乃和)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

【强化练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舍,四

动,媵

灌,以

覆,久

和。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负箧曳屣

(2)以中有足乐者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

(2)嗜学,家贫无资。

九年级语文学科复习教案八年级上 文言文下 篇5

2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 文言词语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â)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众】多。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长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1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九年级语文学科复习教案八年级上 文言文下 篇6

【课

题】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师友结伴同行 【教学目标】

1.同学 朋友 2.男生 女生

3.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 4.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 5.训练解题技能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时政链接]

1.2013年5月31日下午,福建福清市法院宣判一起因早恋引发的强奸案件。2011年8月,被告人陈某通过上网聊天认识当时13岁的倪某,后建立恋爱关系。陈某在明知倪某未满14周岁仍多次与她发生关系,导致倪某怀孕。2012年12月,陈某主动投案自首,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2.高考结束,谢师活动开张。近日,一则关于“天价谢师宴”的帖子引起热议。网友发帖称,“温州中学某毕业班计划举行谢师宴,共有12桌酒席,普通桌预算为4000元,而老师桌另加礼物预算达到3万元,每位学生需分摊到1000元”。[知识回顾]

一、知识要点:

第三课 同侪携手共进

1、人际交往的意义:

与学生积极交往,友谊之树才能常青,自我开放,我们的性格会更加开朗,人生更加精彩。

2、一个受欢迎的人应有的品德:真诚、善良、负责任、热情、友好、幽默等

3、如何认识友情?

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我们要珍惜友谊;对于友情,我们要慎重理智的把握,才能获得更多的朋友,得到真正的友谊。

4、交友的原则:(1)平等互惠,(2)宽容理解;(2)交友时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3)乐交诤友,善交益友。

5、青春期男女生交往

(1)为什么要与异性交往?

(2)男女生如何正常、健康地交往? ①既要相互尊重,又要自重自爱; ②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

③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

6、青春期的情感

(1)认识: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女同学之间产生好感和爱慕之情,这是正常、自然而又美丽的事。

(2)如何对待?

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我们要谨慎对待,理智处理,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保护自己。

第四课 老师伴我成长

1、认识老师

(1)师生交往的重要性:

师生交往不仅影响我们 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尊敬老师是我们应有的品德。

(2)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即使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老师的作用仍不可代替。

(3)老师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解除我们的烦恼和忧愁,老师在教我们知识的同时,也教我们学习的方法,激发我们学习的热情,老师在我们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与老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快乐地学习,更快地进步。

2、师生交往新观念: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3、主动沟通是师生交往的前提,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

4、与老师沟通的具体方法:

(1)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2)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原谅老师的错误,以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不伤害老师;(4)礼貌待师;(5)注意场合;(6)把握好分寸。[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略,详见课件)

二、非选择题

1.小李转学到一所新的学校,他很希望自己拥有好朋友,做个快乐的人。你能为他提几条建议,让他做个受欢迎的人吗?

你的建议:(1)(2)(3)(4)(5)(6)

2.小明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课余时间找他解答问题的同学不少,小月就是其中的一个。小明最初不管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他都耐心细致地解答。后来他的同桌说小明特别“关 照”小月。小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从此再也不与女同学交往了。

(1)小明为了避免麻烦,不再与女同学交往,他的这种处理方法可取吗?(2)你认为男女同学之间正常交往的原则是什么?(3)小明今后应该怎么办?请你帮他出谋划策。3.从2007年5月25日开始,一段视频迅速流传于各门户网站和论坛之间,引起众网民关注。视频内容是学生羞辱老师:一名高中生在课堂上抢下老师头顶的帽子并公然辱骂老师,被羞辱的老教师选择坚持授课,台下传来的却是哄笑声和谩骂声,甚至还有学生用DV记录这一场景„„(1)辱师事件中的学生在与老师交往中缺少了什么样的应有的道德品质?(2)你是怎样看待老师的工作的?

(3)善于和老师沟通,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你知道与老师进行沟通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吗? 【课后作业】

《掌控》 【课后反思】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教案 篇7

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而死。

“橘颂”

“受诬”

全剧分为五幕“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高潮。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雷霆(tíng)污秽(huì)犀利(xī)鞭挞(tà)

罪孽(niè)鞺鞳(tāngtà)徘徊(páihuái)稽首(qǐ)

睥睨(pì)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第1-8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第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五.细读感悟

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2.本文有众多意象,请找到它们,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形象(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3.品读下列句子内涵。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是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这几句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4.文中的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是民族灵魂的化身。

【写作特点】

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运用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八年级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篇8

来》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的读音和含义。②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有关大雁的知识,加深理解本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增强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

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掌握大雁的有关知识。

2.难点是以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为切入点,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3.关键是在观看图片资料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展示大雁的图片。知道大雁这种鸟吗?(大家谈)美国著名伦理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得非常喜欢大雁,每到春天就盼望着大雁的归来。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的《大雁归来》,一起走进大雁。

二、检查预习,掌握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

要求:根据学习目标,主动预习课文

1、积累字词 正确读写下列字词,并结合语境体会含义

雾霭

迁徙

缄默

窥探

狩猎

凋零

滑翔

顾忌

目空一切

2、圈点批注 在阅读中勾画出能概括部分内容的关键词句,在喜欢的内容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对文中不懂的地方写出自己的疑问

三、读课文,走进“大雁”

1、自渎课文 感知文意

(1)、读了本文,你了解了大雁的哪些知识?在课本上划出来,并简单概括一下,以便交流时能简洁、清晰、流畅的表达。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群什么样的大雁?可扣住每段的关键语句,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用句式“从文中

,我看到了一群

的大雁”说说自读的发现。(齐读个别段落感知大雁的世界)、学生畅谈自读的发现,老师小结。追问:浏览全文,你能获取多少有关大雁的知识?

老师用幻灯片展示《辞海》里关于大雁的解说。问:同是写大雁,与本文相比有何不同?同桌之间讨论后发表见解。

老师小结:《辞海》语言平实,只是客观地说明。本文用拟人的方式描述大雁,把大雁看作与自己平等的生命,语言形象生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大雁的爱。

四、读课文,走进“爱鸟者”

1、跳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

问: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老师展示文中的个别语句,让学生朗读并仔细体会,说说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爱鸟者”爱里的理念,把握文章的主旨。师问:作者为什么如此喜爱大雁呢?应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爱鸟”情感呢?

(可抓住文中的“我们”,结合作者的相关资料理解)

3、小结:本文在写作上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的结合,作者以期用浓郁的爱鸟之情激发更多人的社会责任: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大自然。作者认为万物平等,人不应该自私的伤害它们,况且大雁还有人所不及的品性,他们有联合的观念,对人类有益无损,人影回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

五、看图片,话说“人与自然”

1、老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任选一题说说。(1)说说看过图片后自己的感受。(2)、思考:我能为自然做些什么?

2、学生齐读

六、知识拓展:

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只有我们。”我们要保护自然,增强环保意识,要学习《环境保护法》》中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摘要)。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第十八条 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并且服从猎量限额管理。

第三十一条 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七、作业:

七年级上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篇9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陈太丘与友期》

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翻译:陈丘和朋友约定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正午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舍弃友人独自离开了。2.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开了。

3.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定同行,却舍弃人家而离去。” 4.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

5.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 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1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虽有嘉肴》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4.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河中石兽》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翻译: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e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3.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智子疑邻》

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2.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塞翁失马》

1.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2.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译文: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3.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下一篇:国庆出游十大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