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文言文

2024-09-06

九年级上文言文(精选7篇)

九年级上文言文 篇1

九年级上文言文课文说明

22《扁鹊见蔡桓公》

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时间线索清清楚楚。

课文分为三层:

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桓侯又不应„„又不悦)首先写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这是故事的发生。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一句“寡人无疾”,桓公讳疾忌医,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二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桓公“不应”“ 不悦”,冷冰冰的据医生于千里之外。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了,“不治将益深”的话语重复,加强了肯定的语气,进一步在善意的规劝中给予警告。桓公“又不应”“又不悦”,突现了桓公讳疾忌医的神态。

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矛盾:扁鹊三见桓公,三次建议;桓公不予理睬,还错怪扁鹊,矛盾逐渐加深。

第二层:(居十日„„臣是以无请也)写两个人的第四次见面以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这是故事的发展。四见桓公,扁鹊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了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桓公使人问扁鹊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了解。扁鹊答使者,则指出桓公病情由轻而重而至不可救药的发展过程。

第四次见桓公,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横生枝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这样文章就又有了一个波折,进而引出“还走”的原因,说明桓公的病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第三层:(居五日„„桓侯遂死)交代事情的结果——桓公病死,这是故事的结局。“居五日”(而非“居十日”)“桓侯体痛”,可见病情发展之快,病情之严重。临死才“索”扁鹊,却无济于事了。“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等到桓公体痛急索扁鹊想就医时,双方在“有病当医”的认识上已经统一了,扁鹊却已逃掉了。

桓公因讳疾忌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文中刻画人物是为了增强说理的生动性,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讳疾忌医的可悲、可鄙。很明显,运用对比所阐释的道理,更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波澜起伏也是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

23《捕蛇者说》

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期间写的。这时,他在政治上处于困境,实际上是个被管的 “ 罪人”,心情十分抑郁。尽管如此,他仍然关心社会问题,经常询问民间疾苦,并以著文的形式来表达他改革政治的愿望。这篇文章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本文风格委婉曲折,波澜横生,阅读时要注意行文的曲折和卒章显志的写法。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捕蛇缘由。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杀三虫”)说明异蛇毒性之及其特殊医疗功能,为下文做铺垫。这一部分说蛇,用的是说明笔法。后一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叙述捕蛇 2 来由,太医聚蛇承特殊医疗功用,永人争相捕蛇与蛇之剧毒形成反差,要害则是“当其租入”一语,暗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这一部分说捕蛇,用的是叙事笔法。

第二部分(2-4)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记叙了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三代专其利,使人以为可羡;再有蒋氏说出三代人的遭遇,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入悲,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格外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以生命换来的。本段是下面将要说到的社会悲剧的序幕,这样写凸显文章虽短而波澜横生的特点。第3段叙述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这是作者的劝慰之辞。既然作者要将蒋氏在“役”和“赋”之间进行选择,那么蒋氏就不得不道出其难言之隐。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具有过渡作用。第4段蒋氏自陈心曲。“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是全篇答话的纲。以下全用对比和反衬的写法,可分两层:前一层回顾过去,以乡邻们在重赋逼迫下非死即徙一直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以捕蛇独存”的情形作对比;后一层叙述现在,以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鸡犬不宁的情形,跟自己“弛然而卧”“甘食其土之有”和“熙熙而乐”的情形作对比。这些答话集中到一点,就是说“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但蒋氏却说得很委婉,仅用来说明“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又出人意外地以“安敢毒耶”作结,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意蕴更加深刻,也就更加动人肺腑。

这部分写蒋氏答作者问,先以“吾祖死于是”三句入题,是泰山妇答孔子问的话脱化而出,不仅能振起全篇,而且有发人深省的作用;接着写蒋氏的自陈心曲,反复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使“赋敛之毒”和异蛇之毒形成强烈反差,含有无限悲伤凄婉之意。

第三部分(5)点明全篇主旨。本文议论仅此一段,却是全文的核心。先用“余闻而愈悲”结住叙事,由此转入议论。接着引孔子的话作为立论根据,3 并用跌宕笔法,先表“疑”而后表“信”,为主旨句的出现蓄势。最后,卒章显志,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全篇主旨。

文章最后引孔子话,更使人产生“千古如是”的感慨,真是下笔如行云流水,读来觉得余味无穷。

本文是一篇“说”。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相似。前面四段都是为表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主旨服务的。

文章的语言也颇有特色,全文以散句为主,但在描绘乡民在重赋逼迫下的流亡图景时却大量使用骈句,读之如在眼前,使人惨不忍睹。

25《论语》十则

《论语》中的这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论语》是语录体议论文,是孔子与其弟子讲学,从容答对的记录。

第一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话,说他每天要从三个方面来反省检查自己。分别是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诚心诚意,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

第二则是孔子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见贤思齐”是做人应有的品格。看见德行优秀的就要想着向他看齐是一种受激励求上进的心态,是对照着“不贤”而反省自己,这样才会免于犯错误,改正缺点。

第三则是回答子贡发问的。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拿来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孔子回答他,这就是“恕”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回答子贡的话,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孔子认为,对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施加于别人。当然,这句话不能一概而论,现代社会还应该有法治。

第四则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人担负着重大责任,他要走的艰苦的路还很长。

第五则,孔子是赞成人们追求“富与贵”的,但是要“以其道得之”。这 4 个“道”就是“仁道”,就是“爱人”,也就是说,人们追求富贵,不能妨害人民的利益,如果妨害了,你就不能具有。孔子也不反对人们厌恶“贫与贱”,但是行了“仁道”却得到的是贫贱,君子也不能因此而抛弃仁道。以此可见,“仁道”是孔子追求、宣传的最高准则。

第六则,表述了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而后言。

第七则,孔子主张“成人之美”。帮助别人成就美好的德行,这样,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而小人正和君子相反。由此可知,孔子不仅要求人要正己,还要帮助别人成就美德,反对那些袒护放纵行为不端者的人,说他们是成人之恶,是小人。

第八则,孔子认为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小官,也应当尽职尽责去做好;如果不能追求得到,就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第九则,表述孔子听了美好音乐的感受。“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赞叹音乐欣赏的高妙。可看到孔子对音乐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也要求人应该有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

第十则,是通过孔子对点的赞许,来提倡人的自然常态,人要和大自然亲近。

十则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则),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第二部分(4-8则),讲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富贵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第三部分是(9-10则),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光,锻炼身体。

《鱼我所欲也》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形式虽然也是语录体、问答对话,但已经从《论语》论点简明、无论证过程发展到篇幅较长、论证严密的雄辩说理。《孟子》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在《论语》的基础上有所 5 发展。

本文的主旨是舍生取义。

第一段是用分析推理的论证方法证明:在“生”和“义”之间,要“舍生而取义”,在“死”和“不义”之间,要痛恨“不义”而不“避患”(应该去死)。此段可以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此层用了比喻和分析推理从正面立论,确立了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第二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此层用假设论证,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为了“义”,可以“不用”“生”;为了“义”也可以“不”“避患”。第三层是最后一句,强调了“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道德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

第二段是举例论证,在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时,也不能忍受羞辱。这也是“义”的范畴。“一箪食,一豆羹”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也是珍贵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这推理是多么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

第三段也是举例论证,接受那些优厚的俸禄也要讲“礼义”。从文中看,这里的讲“礼义”,是指为了什么而接受俸禄。文章用了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接着又用排比,把“向”和“今”进行对比,斥责了那些“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的人。指出做法如果不停止、制止,那就是失去了本心。此段和第二段从结构上看是并列的,是互为对照的,无论关乎自己生存的东西,还是用来享受和求得名利的东西,都要取之有“义”。

此文是《孟子》中的精粹,其说理透辟,论证雄辩,气势恢宏,语言流畅的特点极为显著。

27、《订鬼》

本文选自王充的《论衡.订鬼篇》。文章批评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人死为 6 鬼”的思想,指出人们所谓的“鬼”,“非人死精神为之”,而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这表明了王充以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否定了“鬼”的客观存在,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唯物论对唯心论的一次重要的交锋,也显示出中国古代的唯物论者的大无畏精神。

第一段提出并阐释论点。第1句正面提出论点,指出:人们说“有鬼”,并不是“人死精神为之”,而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次并列复句突出了论点。接着第2、3句用设问提出阐释。以下几句说出了道理:人生病了就会产生忧郁、恐惧心理,就会看见“鬼”出现。为什么呢?因为忧郁恐惧就会有许多思念想象,也就会产生许多虚幻的影像,于是“鬼”就出现了。这应该是言之成理的。它否定了“鬼”是人死后的精神(灵魂、魂魄)所致,而认为是人生病感到痛苦、精神恍惚产生的幻觉。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立论开门见山,阐释追根溯源,层层递进,干净利落。

第二段举例论证。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进而证明“人病见鬼”,举此二例是用“二者用精至矣”和“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以达到举起同类证明其正确的目的,也就是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非有鬼,而是人生病时的“思念存想”所致。诚然,伯乐所见的并不全是马,庖丁所解的并不全是牛的部件,而之所以“无非马”“不见(活)牛”,是“用精致矣”。由此可知,与二者相类似的“人病见鬼”,当然也是“思念存想”所致。论证是有说服力的。

第三段可分两层,一层(至“妄见之也”)照应第一段“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二层分析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所见“鬼”状态各异,从而也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文章的推理合乎逻辑。“病痛”则“恐惧”,“恐 7 惧”则“妄见”生;生病就会“存想”,“存想”就会“虚致”。这就证明了“鬼”是不存在的,照应了第一段“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这里再一次强调了“念”和“想”,人生病了,久卧病床,不免胡思乱相,有时产生虚幻,这些虚幻从目、耳、口中表露出来,就是所谓的“鬼”的形、声、言。还强调了“畏惧”,病人独卧一室,不免产生“畏惧”,这就会梦见人在按压自己。以上,再一次证明了所谓鬼是病人痛苦时的精神所致。

四段文章紧紧围绕“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这个中心,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的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流俗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文章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28、《马说》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文章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千里马”的遭遇。

第1段,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指出正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第1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有了能识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才会被发现,因而才会有别于其他马的千里马。第2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全文表达的主旨,“千里马常有”,是客观现实,世上怎么会缺少千里马呢?“伯乐不常有”,这也是客观现实,无可否认。这就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作者慨叹的“伯乐不常有”,是世上众多千里马被 8 埋没、摧残的根本原因。

第2段,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第1句指出千里马有特殊的食量,“一食或尽粟一石”。揭示这一点很重要,千里马有千里马的需要,有千里马的饲养方法,不认识这一点,岂能得到千里马?第2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不识千里马的关键,不按照千里马的规格来喂养千里马,能够要求它至千里吗?第3句,惨剧出现了:“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食不饱”是根本,吃不饱导致“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因而,“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反问句问得有理,有力,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了千里马的罪过。此句充满委屈之情和愤激不平之气,是作者当时心态的表露,把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愤懑表达得极为强烈。

第3段,抨击了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谁“不以”“不能”?当然是那些不识马的昏庸者,他们是那样的愚昧无知!千里马就在你面前,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来驱使它,不按照千里马的规格来喂养它,不懂得千里马的习性,反而拿着鞭子对千里马说:“天下无马!”这就活脱脱的勾画出了那些不识马却自以为是的可笑丑态。当然,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最后两句,作者感情达到高潮:“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大声慨叹,语气凌厉,斩钉截铁,斥责了那些不识马的人。这里,暗合了第1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三段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千里马的被埋没、被摧残,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的人造成的。“千里马常有”,作者在1、2、3段都强调了,然而“执策”的庸人却曰:“天下无马!”这一反差,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无视人才的不满。

这篇杂文以马喻人,托物寓意,构思极为得体。全文短小,却生动洗练地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论点,并进行多角度的反复论证,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语言以短句为主,行文流畅,逻辑严密,气势恢宏。且多用反问,使文章跌宕有力。

虽说文章发泄的是韩愈个人落寞不遇的怨愤,但由于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文章起到了为所有怀才不遇之士鸣不平的作用,对封建社会“伯乐不常有”的黑暗现实是一次深刻的揭露。《马说》正是以次深刻、普遍的思想意义而被历代人所赞颂和推崇。

高一上文言文翻译 篇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闲坐。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你们就不说了)。你们日常起居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急地回答说:“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有别国的军队来犯,接着又遇饥荒,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是非正道。”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那修明礼乐,只好另请君子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或者诸侯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官。”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点留在后面。曾点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可是他说话却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官,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采薇》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1 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2 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贤大夫,出使诸侯国,能做到不辱使命,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赵王答应了,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3 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劝学》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九年级上古诗文言文默写 篇3

(一)填写上句或下句

1.过尽千帆皆不是。2.塞下秋来风景异。3.羌管悠悠霜满地。

4.为报倾城随太守。5.望,射天狼。6.,日晚倦梳头。7.8.,载不动许多愁。9.,沙场秋点兵。10.马作的卢飞快,.了却君王天下事,12.足蒸暑土气。13.,但惜夏日长。14.更深月色半人家。15.,人际板桥霜。16.槲叶落山路。17.无意苦争养,只有香如故。18.19.酒困路长惟欲睡。20.21.莫道不消魂。22.千古兴亡多少事?23.列国周齐秦汉楚,。24.官船来往乱如麻。25.衣带渐宽终不悔,26.,由奢入俭难。27.生当作人杰。

28.纸上得来终觉浅。29.文章本天成,30.出师一表真名世。31.32.梅须逊雪三分白,33.三十功名尘与土。34.只要功夫深,(二)理解性默写

1.《渔家傲》一词中表达戍边将士忧国思乡的句子是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借历史典故抒发自己卫国雄心壮志的诗句是。3.《破阵子》中描写抗金部队军容声威、阅兵练武场面的诗句是

。4.《望江南》中情景交融,表达女子思念情绪的诗句是。5.《武陵春》中叙述词人哀伤的原因和程度的诗句是。6.《观刈麦》中描写农民在烈日下田间艰辛劳动的诗句是。7.李清照《醉花阴》中形容人极度悲伤、愁苦的千古名句是

8.《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出师表》中与这句语意相仿的句子是。9.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10.《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11.《沁园春雪》中直接赞美当今英雄人物、抒写伟大抱负的句子是。12.同写雪景,各具特色。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其实气势奔放的句子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联想美妙的句子是13.读下面的语句,任选其中五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1)。

(2)。

(3)。

(4)。

(5)。

九上:

(一)1.斜晖脉脉水悠悠2.衡阳雁去无留意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4.亲射虎,看孙郎5.会挽雕弓如满月6.风住尘香花已尽7.物是人非事事休8.只恐双溪舴艋舟9.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10.弓如霹雳弦惊

11.赢得生前身后名12.背灼炎天光13.力尽不知热14.北斗阑干南斗斜15.鸡声茅店月16.枳花照驿墙17.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18.池上碧苔三四点19.日高人渴漫思茶20.薄雾浓云愁永昼21.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2.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23.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24.全仗你抬身价。25.为伊消得人憔悴。

26.由俭入奢易。27.死亦为鬼雄。28.绝知此事要躬行。29.妙手偶得之。30.千载谁堪伯仲间。31.近水楼台先得月32.雪却输梅一段香33.八千里路云和月34.铁杵磨成针。

(二)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4.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6.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9.亲贤臣,远小人。10.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1.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3.(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九年级语文课件文言文 篇4

九年级语文课件文言文

一、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秦桧居相位,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仇攵胄,专权求和。后拥立理宗,直至他死后,理宗才得亲政。由此可见,他“奏复(秦桧)王爵,赠谥”,是因为他们(用成语),其目的是,可见奸佞也是的(用成语),必须引起世人警惕。

6、有一对联说:“千秋怨狱‘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千秋怨狱”指的是,选文中与“莫须有”相应的文句是。又有一联说:“老奸终古分尸,鬼斧神斤,劈开桧树;快事一时抚掌,风欺雪虐,压倒秦头。说明,表达了人民之情。

二、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徒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吏。“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1、选文中的“高祖”即(人名),曾吟《大风歌》,其诗只有两句,为“,”。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天下一岁决狱狱几何

②平曰:“有主主者”

③上佐佐天子理阴阳

④居居顷之,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①绛侯谢谢病请免相②勃谢谢曰:“不知。”③陈平欲让让勃尊位④出而让让陈平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孝文帝初立,怪怪平病

B、单于壮壮其节

C、必先利利其器

D、吾妻之美美我者

5、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文

(1)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后,责治粟内史

(2)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 篇5

一、复习文言文,首先要弄清楚考试的方向。近几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已经取消了,我们复习必须以课本为主,当然学习好的同学老师可以给他在课外延伸学习,但在课堂我们要照顾多数学生。

二、复习文言文,教师要十分熟悉文言文考试的知识点。根据近两年中考出现题型由原文填空、解释词语(实词、虚词)、翻译句子、划分节奏、还有根据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等题型组成,各个知识点的考核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而且在词语解释上还降低了难度,可以选择答题。

三、复习文言文,根据考试题型。我们分以下几方面来复习:首先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目的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其次听写课文中的重点名句,检查上课时候每节两句古诗词听写巩固的情况;再次听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意义词语、一词多义词等;再次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及划分节奏训练,在翻译上不提倡学生按注释原样翻译,只要求大体意思一致,但句子中缺少的成分要求补上,需调整的语序必须调整;在朗读节奏划分上,让学生多读多练,从而明白不管字词多少表达一个意思时才能停顿;最后,根据课文理解回答问题方面和现代文阅读基本一致,先理解课文内容思想,围绕作者思想再来回答问题。

四、复习文言文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在复习文言文词语时不能满足记住本课书中的意思就行,同时必须记住在整个初中阶段课本中的意思,例如,“肉食者鄙”中的“鄙”是目光短浅的意思,而“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鄙”是身份低微的意思,这样的词语在词类活用、一词多用方面比较突出,同时文言虚词里边也有体现,只要注重了这些,复习其它文言文时学生也很好掌握,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复习文言文要注意课课清。复习完一篇课文以后,我们不要高估学生,认为学生掌握牢靠了,学生毕竟不是我们自己,老师要提前准备好和考试题型一致的测试卷,用半节课的时间测验,通过再次温习,哪怕做错的学生他也会改正后理解掌握了,这种做法对语文功底比较薄弱的学生相当管用。

九年级上文言文 篇6

文言文阅读(一)15.(1)热水(2)通“披”,穿(2分,每题1分)16.C(2分)17.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2分,意思符合即可)18.①学习要勤奋刻苦。②学习要以读书为乐。(2分,每点1分)文言文阅读(二)10.(2分)①好:爱好。(1分)②或:有的人(1分)11.(2分)C(A介词,因为。B连词,表示目的。C 介词,用,D介词,凭借)12.(4分)①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2分,“会意”翻译正确1分,其他意思基本对且通顺1分)②房屋简陋,里面空空荡荡的,不能遮挡风吹日晒。(2分,一句1分)13.(2分)“不慕荣利”,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分);“忘怀得失”(1分)文言文阅读(三)23.先生之年/长矣 24⑴通“悦”,高兴⑵入侵⑶受刑、受惩罚 ⑷ 赐恩惠 25.B(1分)26.将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你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2分)⑵墨家大师腹黄享忍心杀掉自己心爱的儿子去遵行天下大义,真可算得上公正无私了。(2分)27.下联:腹黄享(钜子腹)行法杀(诛)子,公正无私。(结合材料,符合对仗要求即可)(2分)文言文阅读(四)17.(3分)(1)早晨(2)仔细,周详(3)确实,的确 18.(2分)B 19.(2分)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意思符合即可)20.(2分)对别人的褒贬能理智判断和冷静思考。讲究说理的方法,善于用生活小事设喻。(写出一点即可)文言文阅读(五)(2)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说坏话、害怕坏人的批评指责。(2分)11.(4分)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各1分)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1分)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1分)12.(4分)表明观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能。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担心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便是这个道理。(判断,1分;理由,2分;联系实际,1分。辩证的思考,答“有时能”“有时不能”,只要理由恰当,就可得分。)文言文阅读(六)17。(1)大概(2)兴旺富裕(3)率领、带领(4)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18。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将军您呢?(意对即可)19。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20。“善”是对诸葛亮对策的高度评价;对诸葛亮的由衷敬佩;请诸葛亮出山的坚定决心;对兴汉事业的必胜信念。

文言文阅读(七)7.(1)居:处在。(2)进:居庙堂之高。(3)归:归依。(4)因为。8.(1)我曾将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2)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9.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0.开放题,观点明确、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13.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明。(3分)文言文阅读(八)9.荆之地 / 方五千里评分:共1分。

10.⑴舍弃,丢弃⑵什么样的⑶拜访⑷更加评分:共2分。每小题0.5分,意思对即可。

11.⑴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⑵你不如停止算了。

评分:共2分。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12.非攻(兼爱)(或反对战争)坚忍不拔(或坚守信念)等评分: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3.示例:甲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然后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物产丰富和宋国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乙先假设“一人耕而九人处,耕者益急”,类推出“天下莫为义,子如劝我”的结论。

评分:共3分。每例分析准确各得1分,语言通顺得1分。

文言文阅读(九)9.⑴ 偏爱⑵慢慢的

⑵因为旧日的恩情,没几天,虞愿就又被召了回来。

评分标准:(2分)翻译正确,完整即可。

11.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评分标准:(2分)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即可。

12.示例:邹忌以家事喻国事,用暗示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主,使他乐于接受。虞愿则是直言进谏,痛斥君过。我更喜欢前者,因为它更易令人接受。

评分标准:(2分)前一问1分,后一问1分,意对即可。文言文阅读(十)20、(4分)(1)长,高(2)穿戴(3)躺着休息,睡觉(4)偏爱

21、(2分)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22、(3分)头脑清醒,有自知之明。(大意写出即可)文言文阅读(十一)5.①洗涤②生枝蔓说明:本题2分。

6.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说明:本题2分。

7.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说明:本题2分。文言文阅读(十二)9.(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分,每小题1分)10.(1)通“遍”,遍及,普遍(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4分,每小题1分)11.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2分)12.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4分,每空2分)13.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3分,任选一处分析,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文言文阅读(十三)

8、C

9、C

10、C

11、(6分,每小题3分)(1)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上了山),凿石头挖山,用箕畚(装石头、土块)运到渤海岸边。(评分要点:“箕畚”答对给1分,句子基本正确2分)(2)你太不聪明了!(评分要点:“惠”答对1分,句子基本正确2分)文言文阅读(十四)14.(5分)(1)驱车追赶。(2)第二次。(3)倒下。(4)指责。(5)即使。

15.(4分)(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16.(2分)齐鲁长勺之战齐威王受蒙蔽(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17.(4分)(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文言文阅读(十五)

18、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随俗浮沉,也不自我炫耀,行为方正,豁然大度,质朴庄重,不慕名利3分(意思正确,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9、托物言志 议论 君子之德每空1分 共3分

九年级上文言文 篇7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学反思(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语文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学反思1

文言文是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学的时候也害怕,到考试的时候更害怕,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不拖学生整体提高的后腿,经过复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一、复习文言文,首先要弄清楚考试的方向。近几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已经取消了,我们复习必须以课本为主,当然学习好的同学老师可以给他在课外延伸学习,但在课堂我们要照顾多数学生。

二、复习文言文,教师要十分熟悉文言文考试的知识点。根据近两年中考出现题型由原文填空、解释词语(实词、虚词)、翻译句子、划分节奏、还有根据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等题型组成,各个知识点的考核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而且在词语解释上还降低了难度,可以选择答题。

三、复习文言文,根据考试题型。我们分以下几方面来复习:首先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目的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其次听写课文中的重点名句,检查上课时候每节两句古诗词听写巩固的情况;再次听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意义词语、一词多义词等;再次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及划分节奏训练,在翻译上不提倡学生按注释原样翻译,只要求大体意思一致,但句子中缺少的成分要求补上,需调整的语序必须调整;在朗读节奏划分上,让学生多读多练,从而明白不管字词多少表达一个意思时才能停顿;最后,根据课文理解回答问题方面和现代文阅读基本一致,先理解课文内容思想,围绕作者思想再来回答问题。

四、复习文言文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在复习文言文词语时不能满足记住本课书中的意思就行,同时必须记住在整个初中阶段课本中的意思,例如,“肉食者鄙”中的“鄙”是目光短浅的意思,而“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鄙”是身份低微的意思,这样的词语在词类活用、一词多用方面比较突出,同时文言虚词里边也有体现,只要注重了这些,复习其它文言文时学生也很好掌握,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复习文言文要注意课课清。复习完一篇课文以后,我们不要高估学生,认为学生掌握牢靠了,学生毕竟不是我们自己,老师要提前准备好和考试题型一致的测试卷,用半节课的时间测验,通过再次温习,哪怕做错的学生他也会改正后理解掌握了,这种做法对语文功底比较薄弱的学生相当管用。

经过这样一轮复习以后,学生的文言文功底提高了,大部分学生在测试中反映出来词语掌握、句子理解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是在划分朗读节奏方面还需要多加练习。

九年级语文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学反思2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分。因此对文言文的复习显得尤其重要。根据初三学生的实际和中考的考纲要求,我在之前的教学设计中选择了中考常考题型来复习,但过后我又考虑到作为一节文言文复习展示课,这样的模式是否显得有些琐碎且课堂的容量较大,因而我又改变了策略,通过分析近两年的中考考纲,大胆地选取了一个小的、高频的考点,即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设计整节课分四步走,第一,考点探究,明确复习目标;第二,以例探法;第三实战演练;第四强化训练。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的呈现,感想良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三点谈谈:

首先,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

其次,复习课,要精心设计环节,让复习课重放光辉。其实,复习课也是一件艺术品,可以雕琢成精品,注重课堂细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使复习课既有效又有趣。原来,我的教学设计是粗线条的,经过反复研讨、实践,体会到要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巩固知识,那就需要上课的形式多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少不了开场白的巧妙自然,每一个步骤环环相扣,过渡的自然承接,结束语的余味袅袅,另外,包括设计问题,要突出重点,所提的问题要有引导作用,学生要有话可说,从而让学生回归课堂的主动地位上,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课堂才会活跃。

第三,一节课上得好,还得看老师的教学语言。借助准确生动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过去我的课堂评价语言较为单一,或以笼统的“很好!”、“好的!”“答得不错!”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回答,这样廉价的表扬,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经过指点,明白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亮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予以肯定与赞赏,可以让学生在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的同时就会产生积极表现自我的欲望,产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一个个教学的高潮正是如此形成的。可以说,生动准确的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我想起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评价语言,营造一个个优化的教学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这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就是教会了学生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加强了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不足之处是我的语言运用的感染力不足,缺乏抑扬顿挫,影响了表达效果,最大不足是教学评价语言单一,对学生缺乏激励性评价语言,对学生的点评引导还需进一步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弥补不足。

九年级语文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学反思3

碧空云卷云舒,岁月无声无痕,语文的天地因同学的参与而精彩动人。回望自己一学期以来走过的足迹,无限感触涌上心头。

初三下学期,面临着升中考的压力,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语文教师,如何带领42名充满希望而又十分迷惘的学生顺利达过关,是我努力的方向,在倍感教学压力的同时也收获着前所未有的快乐。

众所周知,文言文阅读在升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很重,连同古诗词背诵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共占了28分,我想这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更像是一场死伤惨重的战役。如何带领这42名弱兵克敌制胜,将伤忙情况减至最低,是我本学期教学计划的重头戏。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文言文教学亦然。针对班级中后进生较多文言文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常常分析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找出规律加以分析,强加练习巩固成效。就以我今学期上的公开课——《文言文词汇复习》为例,总结一下我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上的几点思考。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只有文言文的常识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阅读追求。所以我并没有急着为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文言文复习方案。先从简单的词汇现象,再到特殊的几种句式,最后到必考课文的过关等等,像环环相扣妙趣横生的惊险探险,让学生全程体验的是成功掌握文言文的乐趣而不是以往雾里看花的枯燥乏味。

在文言文词汇复习上,我针对新课改后淡化语法、句法的特点,绕开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烦琐的句子成分,运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一节文言文词汇复习课,旨在解决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因为这些知识点,由于淡化语法后,学生在初中阶段只作了解认识,很多时候在考试中出现某个学生遗忘的词汇时,学生不能从记忆库中搜索信息去答题而又掌握不到方法去解决,所以我分门别类地为学生讲解每种现象的由来、意义,再利用文言文课文中的典型例子作详细分析,让学生理解原理,找到规律,举一反三。通过该节课,我感觉到学生热情澎湃的参与和他们通过归纳规律所得到的恍然大悟的喜悦,同时他们的收获也在告诉我教学中化繁为简的重要性。

课上首先投影升中考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对文言文考点有个明确的认识,对考题有个清晰的概念,这样可以为文言文复习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为每一种词汇现象作归类,让学生对先前混淆的文言文知识有一个归纳梳理的思路。再次,在文言文复习尽可能多地通过形象典型的例子去分析词汇现象及总结分析方法。整节课难点在于词类活用现象分析,因为学生对语法知识知之甚少,他们只懂得几种简单的词性如名词、形容词、动词,但却不懂得什么是状语、什么是介词、什么是宾语,甚至连什么是主语都摇头叹息。

针对他们语法知识薄弱的情况,在课上我没有立刻对各种语法成分进行分析,而是抽取本节课所用的状语成分来稍加分析,在分析什么是状语的时候,我只轻轻地带过概念,为免造成同学们对另一个概念的模糊,在投影概念的时候,我故意把“状语是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成分”中的“的成分”删去,只投影“状语: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由于同学们对形容词和动词比较认识,于是我直接用实例来对该概念进行形象分析,我举了《陈涉世家》中的“狐鸣呼曰”来分析,让同学们在该句中找出什么是动词,虽是普通班的学生,但他们还是不约而同地回答动词是“鸣”,解作“叫喊”,学生的这一回答让我十分满意,然后我就顺藤摸瓜,问学生那么在这句中哪个词语修饰动词“鸣”,他们中思维比较灵活的马上答到是“狐”,于是其他反应稍慢的同学看着状语的投影概念,也像如梦初醒一般,在脑里回旋着“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词语是状语”,结果同学们都明白了在这句中“狐”为什么解作“装狐狸”,原来是由名词活用成状语了。清晰概念,找到规律以后,我就投影了更多的典型句子如“将军身被坚执锐”、“神弗福也”、“劳其筋骨”等,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分析,把属于词类活用的找出来,经过一轮的思考,同学都能找到答案。在课堂结束之前,我对如何分析词汇活用的方法加以分析,让学生们掌握一种分析思维,以防中考中出现词类活用解释而学生记不牢的问题。最后,为了巩固效果,我以初二文言文课文《小石潭记》倒数二、三段等比较多词类活用的现象逐一找出,结果同学们都能用所学的方法逐一找出。

总之,该课给我的收获是:1、文言文复习必须循序渐进,有的放矢;2、文言文复习课程设置最好能化繁而简,迎合学生接受能力;3、尽可能多地运用形象例子作方法讲解,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我想在文言文复习中要是能做到以上几点,文言文复习教学就事半功倍。

九年级语文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学反思4

九年级语文复习已经开始一周了,首先开始文言文的复习,七上文言文已经全部复习一次,主要采用课上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复习,在周四对复习内容进行了一次测试。考下来的结果不是很好,总的原因是学生对文言字、词、句、段、章理解记忆粗浅,只知个大概,细细梳理下来就漏洞百出,重难点更是不可翻越的大山。

具体存在的问题是:

①由于赶进度,没时间督促学生熟背、默写过手,因而考试中默写错别字多、理解失误多。

②重要实词的含义,通假字记忆模糊、不准确、不全面。

③译文言句子时,突不破关键字含义,特殊句式把握不到位,翻译笼统、不准确。

④对文言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肤浅,重、难点没突破,理解性题目,感悟、拓展性题目失分严重。

补救措施是:

①抽时间督促学生“理解性”背诵,尽量默写过手,找出易错字、易混字、易漏句,反复练习过手。

②花时间引导学生逐篇梳理重点词、句含义,特别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等重难点突破。

③译句,先从方法上加强指导,通过练习达标掌握,不可回避“句序调整问题”(如倒装句)要逐一梳理,反复练习、过手。

④中考文言篇目,指导学生真正理解思想、内容,继承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学以致用。

我要随时做出复习总结,随时反思,调整自己的复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

九年级语文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学反思5

文言文复习,既深奥又沉闷,加上在高考的语文考试中分量比较重,学生们为了明年的高考,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下去,每一次课下来,学生辛苦,老师也辛苦。有很多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多次跟我反映,这些文言文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书,让我不得不经常对自己的课堂加以思考,到底怎样的文言文复习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既高效学生学有所获,又生动活泼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愿意学。经过自己的思考揣摩,以及向其他人学习借鉴,我想就文言文的复习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文言文教学与复习一直是块硬骨头,在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探索,这一个月以来,我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上,主要分五个板块学习:积累实词和虚词,以例句探讨,加以文言实虚词的推断方法,在学生自译的基础上,字字落实,明辨意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辨析方法,归纳积累,并联系所学过的文章,拓展分析,尽量做到举一反三,由易到难;其次是句式,让学生熟悉各类句型,由课本延伸到课外,最后以翻译和理解为主,鼓励学生用资料、查工具书,尽力翻译要准,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第三,文言翻译与文言整体阅读,结合实虚词、句式,在阅读迁移中培养能力,落实基础,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扣题回答;第四,文言断句,先熟悉断句方法,在练习中落实方法。第五文言简答,其实这个也是一个综合考查的内容,因此我也贯穿了文言实虚词文言翻译与整体阅读,从而达到一个综合能力提升的结果。最后,文言的整体阅读。

反思这些复习课,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文言文的专题复习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夯实基础,积累拓展迁移,就需要我们从实际探讨,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想主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课内文本,夯实基础,然后才能拓展迁移。我的作法是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再辅以课外练习,在练习中联系学过的内容来比较拓展,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

其次,加强方法的指导与落实运用,尤其文言实虚词的推断方法。在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大量的语料、形成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基础上来,加强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在阅读中不断地让学生运用一些推断方法,并让这些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的一个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做到不丢分。

再次,我认为这一点相当重要,就是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文言文一块肯定离不开整体阅读,那么究竟让学生阅读一些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最好的?这个值得我们老师仔细考虑。学生对文言文本不感兴趣,更何况是课外阅读。几番观察下来,我认为高三复习中文言整体阅读的材料,首先得让学生感兴趣,并能够从这个文章中接受思想上的洗礼和熏陶。有了兴趣自然就会去阅读,而且还能学到除课本外的东西,可谓一举两得。其次是难度,一定跟我们的课本难度接近,太难学生倦怠,太易,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最好选择那种能与课本比较阅读的文本。还有就是文本中的实词虚词能够把我们的方法能够推广施行的,容易操作的,这样的话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所以我认为文言文复习过程中,老师得花功夫来备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多练习多总结,形成自己的一套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进而达到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我的作法是整体阅读中让学生多读课外文本,在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多总结,尤其是把适合自己的文言阅读方法记录下来,并加以实践运用。

总而言之,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与复习,一定要在借鉴传统的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不断积累创新,真正地让学生把阅读方法形成自己的能力,这样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才会得到稳步的提高。

九年级语文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学反思6

初中语文中文言文教材共选编文言文40篇,古诗61首,约占教材的三分之一。因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用白话文说不出来,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疼。在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学不懂有困难,越发没有兴趣和信心,更不愿学。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我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多朗读文言文语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你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同时,对于自己真正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学生对课文朗读得很不够,对课文太陌生,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二、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

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经”,“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

三、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名篇,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

四、多阅读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说,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认真学习文言文,还是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的。可时间一长,学生又忘记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面有难色,每次检测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备考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一是认真梳理文言文考点,加强四种题型的训练,即常见文言虚词(考纲列15个)的意义与用法;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翻译。二是利用早自习有计划的安排学生阅读文言文,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下面的注释,对照原文逐字逐句翻译,复习课后习题涉及的相关内容,并对一些重点课文进行检测;三是选择重点课文进行复习指导,采用比较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的复习。

上一篇:商店快闪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学习缺乏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