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言文复习练习

2024-06-19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练习(精选7篇)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练习 篇1

一、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

1.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

3.苔痕上阶绿(长上 ) 4.无丝竹之乱耳(指奏乐的声音) ...

5.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

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弹奏 ) ...

9.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此,这 )(品德高尚) ...

二、翻译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三、按原文填空(10分)

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描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环境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描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古贤自况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四、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

1.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什么人?全文紧扣那一句话来写?(2分)

都是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全文紧扣“惟吾德馨”这一句话来写。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3分) 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2分)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4.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

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3分) (1)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作者并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2)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雅生活情趣。

5.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目的)?(2分)

作者用古代名人的屋子与自己的陋室作类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高尚志趣,从而强调陋室不陋。

6.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作用:突出陋室不陋,表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练习 篇2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爱莲说》,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其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八年级文言文教学该怎样实施,笔者将对人教版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爱莲说》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学情分析

总的来说,八年级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课文的理解可以采用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大体上是读中品析,赏与读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来读《爱莲说》,力求做到美文美读,熟读成诵。

二、教学目标设计

在《爱莲说》的教学目标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时代特征的德育方面,尤其要让学生体会到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与九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知识的系统性不同,《爱莲说》可以在作者创作思想上讲得不十分深入,但是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却不能忽视。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两种表现手法,另外,通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树立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学重点是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则是文中对衬托手法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我们这些职前教师需要着重锻炼的部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探求一种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把课堂变成他们展示能力的天地,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减轻师生对于文言文教学的压力。我认为采用小组合作以及分组竞赛的方式更为合适,其中可以由互帮互学、成果展示、量化竞赛等部分组成。比如段落翻译的环节,分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更能调动课堂气氛,让更多的学生在交流中通晓文章大意。为了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课前布置的预习活动中,就要让学生标出生字、熟读课文,并阅读书下注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尽快走入文章情境。笔者认为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的教学手段二者兼而用之,贯彻在情境创设的教学法即“情境法”中,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中,既可以用歌曲间接导入,如民歌风格的《采莲曲》或大家耳熟能详的通俗歌曲《荷塘月色》;也可以用古诗文直接导入,吟诵出学生熟知的古诗词中有关莲花描写的诗句;甚至可以用提问交流的方法,询问学生喜欢的花朵及原因进而引到北宋周敦颐为赞美他喜欢的莲花而作《爱莲说》。

三、教学方法选择

朗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朗读过程中配以中国古典乐曲,并在电子白板上显示课文的相关画面,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走进课文中去。在《爱莲说》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以用新课标推荐的名家朗读录音,也可以自己为学生配乐朗诵。音色好的教师亲自进行示范朗读,能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在节奏和感情方面带来更容易模仿学习的范式。听过范读之后,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体会课文,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形态特点。在此过程中,提问法也可以与讨论法结合在一起。教师利用投影仪出示两个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读、边想、边看。问题1:作者描写了莲花什么样的形象?(用文中七个短句回答)问题2:作者赋予了莲怎样的品质?(通过原文揣摩)

此外,还可以实施讨论的方法,解决如上问题。教师在“解读课文”中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莲花的形象。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清高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再找出莲与君子的相似之处,从而概括出君子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为人方正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正是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莲为“君子”。作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世人甚爱牡丹”反衬莲的高洁品质,都是为表明他不苟同于世俗、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可敬可赞。

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学后的“巩固与提高”,可以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留课后作业——熟读成诵,美文的背诵是语文素养的积累;另一方面,书后习题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方智范,郑桂华.初中语文[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浅谈八年级文言文教学 篇3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爱莲说》;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其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八年级文言文教学该怎样实施,笔者将对人教版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爱莲说》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学情分析

总的来说,八年级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课文的理解可以采用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大体上是读中品析,赏与读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来读《爱莲说》,力求做到美文美读,熟读成诵。

二、教学目标设计

在《爱莲说》的教学目标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时代特征的德育方面,尤其要让学生体会到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与九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知识的系统性不同,《爱莲说》可以在作者创作思想上讲得不十分深入,但是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却不能忽视。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两种表现手法,另外,通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树立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学重点是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则是文中对衬托手法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我们这些职前教师需要着重锻炼的部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探求一种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把课堂变成他们展示能力的天地,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减轻师生对于文言文教学的压力。我认为采用小组合作以及分组竞赛的方式更为合适,其中可以由互帮互学、成果展示、量化竞赛等部分组成。比如段落翻译的环节,分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更能调动课堂气氛,让更多的学生在交流中通晓文章大意。为了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课前布置的预习活动中,就要让学生标出生字、熟读课文,并阅读书下注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尽快走入文章情境。笔者认为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的教学手段二者兼而用之,贯彻在情境创设的教学法即“情境法”中,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中,既可以用歌曲间接导入,如民歌风格的《采莲曲》或大家耳熟能详的通俗歌曲《荷塘月色》;也可以用古诗文直接导入,吟诵出学生熟知的古诗词中有关莲花描写的诗句;甚至可以用提问交流的方法,询问学生喜欢的花朵及原因进而引到北宋周敦颐为赞美他喜欢的莲花而作《爱莲说》。

三、教学方法选择

朗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朗读过程中配以中国古典乐曲,并在电子白板上显示课文的相关画面,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走进课文中去。在《爱莲说》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以用新课标推荐的名家朗读录音,也可以自己为学生配乐朗诵。音色好的教师亲自进行示范朗读,能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在节奏和感情方面带来更容易模仿学习的范式。听过范读之后,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体会课文,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形态特点。在此过程中,提问法也可以与讨论法结合在一起。教师利用投影仪出示两个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读、边想、边看。问题1:作者描写了莲花什么样的形象?(用文中七个短句回答)问题2:作者赋予了莲怎样的品质?(通过原文揣摩)

此外,还可以实施讨论的方法,解决如上问题。教师在“解读课文”中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莲花的形象。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清高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再找出莲与君子的相似之处,从而概括出君子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为人方正不攀附权贵;“香远益 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正是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莲为“君子”。作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世人甚爱牡丹”反衬莲的高洁品质,都是为表明他不苟同于世俗、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可敬可赞。

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学后的“巩固与提高”,可以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留课后作业——熟读成诵,美文的背诵是语文素养的积累;另一方面,书后习题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方智范,郑桂华.初中语文[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

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篇4

《童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童稚()②鹤唳()③土砾()

④丘壑()⑤癞蛤蟆()⑥藐小()怡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余忆童稚时()②项为之强()()

③果如鹤唳云端()()④以丛草为林()()

⑤方出神()⑥兴正浓()

⑦驱之别院()⑧则或千或百()

2.①我;②脖子;同“僵”,僵硬;③果然;鸣叫;④把;当作;⑤刚刚;⑥兴致;⑦驱赶;⑧有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①以丛草为林()

②心之所向()

③二虫尽为所吞()

④昂首观之()

⑤项为之强()

⑥物外之趣()

⑦常蹲其身()

⑧怡然称快()

⑨必细察其纹理()

⑩果然鹤也()

一、1.①当作;②主谓之间、可不译;③被;④它,指蚊子;⑤因为;⑥的;⑦自己的;⑧„„的样子;⑨它的;⑩是

1.词类活用

⑪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

⑫夏蚊成雷雷:

2.一词多义:

⑪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吾日三省吾身()

⑫之:使之冲烟而飞鸣()

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驱之别院()观之,兴正浓()见藐小之物()为之怡然称快()送孟浩然之广陵()

⑬其:必细察其纹理()

蹲其身,使与台齐()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使其冲烟飞鸣()

⑭观:作青云白鹤观()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观之,兴正浓()

⑮为:项为之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

⑯以: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徐喷以烟()

⑰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故人西辞黄楼()温故而知新()

⑱时:故时有物外之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⑲而:⑪拔山倒树而来()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夏蚊成雷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4.(1)生动地写出蚊群嗡嗡的声音(2)表明作者“神游其中”观察的仔细而时间又长(3)表达了作者“作青云自鹤观”收到的惊喜(4)极写癞虾蟆声势之大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上是指 “树”是指

(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是

(3)“庞然大物"实为

6.摘出文中写作者心情感受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7.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5.(1)土砾凸者;草(2)兽(3)癞虾蟆 6.表心情的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一惊作用:突出情趣 7.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正义感的人.

8.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

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B.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10.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

A.明察秋毫

B.物外之趣

C.怡然称快

11.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8.①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②庞然大物:指高大的东西也用来形容外表强工团大实际却很脆弱的东西

10.B

11.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17、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细察其纹理(细小)

B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C、方出神(正)

D、徐喷以烟(慢慢地)

1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每句2分)

(1)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9、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4分,每句2分)(1)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19、(3分)(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内容1分,写出理由2分

示例: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

12.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1)丰富想像:(2)仔细观察:

13.本文生动描述了“时有物外之趣”的三件事请任选两件加以概括(4分)

(1)

(2)

12.(1)丰富想像的语句如:①以丛草为林②以虫蚁为兽③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

为壑

(2)仔细观察的语句如:①见二虫斗草间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每空2分,共4分

l3.观蚊如鹤 神游草丛(花台)鞭驱虾蟆(观虫斗、驱虾蟆)每空2分,共4分(概括合理均可

11.解释加点的字(3分)

项为之强

常蹲其身

鞭数十

12.《童趣》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

》(3分)

1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14.简答(6分)

(1)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3分)

11、通僵,僵硬 ; 自己

;用鞭子打,鞭打

12、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3、(1)心理这样想,那么有时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像鹤(2)我凭着想象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会细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时常有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

14、(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5.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5.目力过人,善于观察周围细小的事物,并且富于幻想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揣摩:

4.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

我的概括:

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我的看法:

②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答:

3.因为它破坏了作者正浓的兴趣,打断了作者丰富的想像4.物外之趣:①鹤唳云端 ②游山林丘壑 ③鞭庞然大物;源于生活中:①夏蚊成雷

②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③癞虾蟆捕虫5.①以一颗爱心和一双慧眼去感受观察人生,从平凡的生活中见出不平凡的情趣(合理即可);②(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论语十则》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三省()曾参()()

弘毅()后凋()

诲女()()论()语

<, /SPAN>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点词:(14分)

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⑫人不知而不愠()

⑬吾日三省吾身()()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⑮温故而知新()

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⑰诲女知之乎!()

⑲士不可以不弘毅(()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知之为知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知之为知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四、翻译下列句子:

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五、填空:

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的言行

2.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论语〉十则》包含的成语有:、、、、、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3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___

_______

品德修养 ___ ____ _______-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5.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五、简答题(20分)

1.学习了《〈论语〉十则》,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答:

2.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和“知新”哪件事更重要,为什么?

答: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揭示了松柏怎样的品质?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

19、“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和“温故而知新”中的“温”,意思相近都是说读书要复习,那么两则论语的意思完全一致吗?同样说要复习,它们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4.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答:

1学习了《〈论语〉十则》,我懂得了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同时加强个人修养也很重要

2.“温故”和“知新”,关键在于要“知新”,在“温故”中,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会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才能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

3.这句话揭示了松柏高洁傲岸、不畏严寒的品质获得的启示是: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经历考验后才能体现出来

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咏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雪骤()

差可拟()

柳絮()

无奕()

一、填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朝代)人(姓名)组

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俄而()

雪骤()

公欣然()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

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本文以“咏雪”作为标题有何作用

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8.《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10、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

21.除去课文内的两种比喻,你认为“白雪纷纷何所似”?你只要注意雪花的形态、色彩及其飘落的特点,就可尽情发挥想像力,找到很多优美的比喻来描述纷飞的大雪(2分)

如何理解“公大笑乐”?

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

三、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còu)

B.公大兄无奕女(yì)

C.尊君在否(bù)

D.友人惭(chán)

五、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A.尊君在否

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

一、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B、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C、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D、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2. 古今词义一致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则是无信

C.相委而去

D.下车引之

4.指出下列称谓各指代的是何人

(1)即公大兄

(2)尊君在不

(3)君久不至

(4)君与家君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2、首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下文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4分)

10.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刻画人物?(2分)

10.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元方入门不顾

11.《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16.如何理解“友人惭,下车引之”?(1分)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练习 篇5

21《桃花源记》

1、理解性默写

①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写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文中与陆游“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④突出村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

⑤写桃花源人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⑥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因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世外桃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3、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行踪为线索,从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现了作者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政治理想。

4、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①活动:往来种作 ②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③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答: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

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贪玩,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6、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7、本文的寓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示例: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显得非常简洁,但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8、“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答: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

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 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10、作者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答:①社会理想: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②不能实现。因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1、你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答: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贫穷、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剥削、渴望和平安定的愿望。但这个和平安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只能是不可实现的空想,同时它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12、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答:①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②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爱莲说》

1、理解性默写

①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③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爱莲说》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莲花的纯洁质朴,喻君子的洁身自好;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呈现莲花的体态正直,喻君子的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反映莲花的端庄美好,喻君子的志洁行廉。

3、《爱莲说》写“莲”,为什么还写了菊和牡丹?作者对这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写菊和牡丹用于衬托“莲”之高洁(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作者认为,牡丹虽艳丽富贵,但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清逸脱俗,但隐逸避世,不值得效仿;莲花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难能可贵。

4、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感叹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答: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的鄙弃。

5、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怎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②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③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也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7、莲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有许多咏莲的诗句,你能默写几句吗? 答: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核舟记》

1、本文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舟上的人物等,写得简明,细致,有条不紊,想想它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答:全文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

中间的分说部分以空间为顺序,先写船的正面,再写船背,核舟的正面,依次写船舱、船头、船尾,中部船舱,以船顶的箬蓬写到两旁的小窗,船头的三人,先总写三人的位置,再写苏、黄,后写佛印,舟尾两名舟子,先写居右者,后写居左者,船背部分,先说题款,再说印章。内容的安排尽然有序,层次分明。

2、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 答:嘻,技艺灵怪矣哉

3、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序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两个原因: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②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4,、文中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的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 答: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5、“核舟”的精湛技艺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用料体积小极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必备。6你对文中所描绘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试简要说明。

答:佛印,从衣着、外貌、姿态等方面着笔,表现出放旷不拘的性格描写精细入微、神韵毕具。《大道之行也》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答:①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答:两者都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3、试分析《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在内容、写法和语言上的异同。

答:内容上两文的思想内涵式一致的,都构想了一个理想的世界。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实际上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具体的生活风貌。写法上,前者论说,言简意赅地阐明时效性,后者记述,具体详尽地描写事情的经过。语言上,前者简洁质朴,直截了当;后者描述具体、形象生动。

4、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5、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

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6、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大同”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答:“大同”社会将是全社会的人都亲如一家,人人都能收到社会的关爱,老人有赡养,孩子快乐地成长,青年人、中年人为社会尽力工作,生活上又困难的人享受应有的保障,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男的有稳定的职业,女的有美满的家庭。人们珍惜劳动产品,货尽其用;在劳动中人们都会尽全力去工作,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这样人们就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三峡》

1、理解性默写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俊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写夏水的句子:

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答: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3、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答: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答: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5、请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笔下三峡景色的特色。答: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6、文中第4段写出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其中重点写了什么事物?为什么重点写它? 答:写出了三峡秋景凄清肃杀而又奇异的特点。重点写了猿鸣。因为猿的鸣声凄异,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萧瑟气氛。

7、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已无江水喧腾,而是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8、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到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答: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水势迅猛/水流湍急等)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2: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9、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③夜夜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10、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进一步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1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答: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27短文两篇

1、《答谢中书书》

1、理解性默写

①统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主旨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③视听结合,由静入动,充满生机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④色彩搭配,表现四季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分析本文美在何处。

⑴意境美。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此点也是山川之美美在何处的答案)

⑵结构美: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总括全文首尾呼应,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视,最后又分“夕”“晓”写。次序井然。

⑶语言美。多用四字句,修饰词生动。2.赏析句子:

(1)“猿鸟乱鸣”中“乱”字分析:

它写出鸣的状态,写出晨昏的热烈欢跃的气氛。(2)“沉鳞竞跃”“竞”的分析:

它写出“跃”的状态,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3.本文表达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记承天寺夜游》

1、理解性默写

①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表达作者复杂微妙情感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文章层次分析。

(一)(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叙述)

(二)(4句)观月赏景。(描写)

(三)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议论)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出月光的什么特点?点染一个什么样美妙的境界?

答: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法妙在何处?

答: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写竹柏的影子,间接写出月光的明亮。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作者哪些微妙的感情?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的感情尽在其中。

6、如何理解“闲人”一词?

答:指有闲情雅趣的人,也表达出他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7、指出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略加分析。(1)遂至承天寺。

可见: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可见;他们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

可见:他们关系密切。

(4)但少闲人如吾令人者耳。可见:他们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8、此文为作者遭贬谪之后所作,作者的心情应是抑郁的,可他描写了月景,还自诩为“闲人”,你如何看待? 答:作者苦中为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值得称赞,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观潮》

1、水军演戏的精彩场面

①写参演战船之多的句子: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②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娴熟的句子:如履平地; ④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⑤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2、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是从哪几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的?请各举一个相应的例子。答: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大声如雷霆;势:际天而来

3、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垫。《湖心亭看雪》

1、作者所描写的西湖雪景,透露出了怎样的精神?在文字上有什么特色? 答:透露出了悠远脱俗的精神。其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答: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3、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哪些?

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的豪迈之情。

6、写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怀念故国的深情。

7、结尾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引用舟子的话包含对“痴”字的欣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情。

8、“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

9、“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此句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10、第一段“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栾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采用何种手法描绘一个清新淡雅意境的艺术画面?请简析这一意境。答: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绘出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画面,画面透露出了悠远脱俗的精神,而这正是一作者的人格品质的体现。这一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11、舟子说作者“痴”,那么,你对这个“痴”字作何理解?

答:作者醉心于自然美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他有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俗的情怀,这个“痴”字,对于舟子来说,体现了俗人之见,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赞赏。

12、“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生活情操?是否与舟中人两三粒“相矛盾?

答:“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与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练习 篇6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4、________________,她在丛中笑。

5、劝君莫惜金缕衣,__________________。花开堪折直须折,__________________。

6、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7、青,_____________而青于蓝;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

8、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积水成渊,_______________;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功在不舍。

10、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不扶而直:白沙在涅,_______________。

12、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是故_____________,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14、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练习 篇7

1. ____ the students usually go to have pizza.

A. MostB. SomeC. Not all ofD. None

2. Her father ____ time.

A. usually wasteB. never wastes

C. hardly ever wasteD. always wasting

3. ——How often does Lara play the trumpet?

——____ once or ____ a week, I’m not sure.

A. May be, twiceB. Maybe, twice

C. Maybe, two timesD. May be, two time

4. ——Why don’t you try the Sichuan food?

——I can’t stand the pepper. I want to ____.

A. keep good healthB. keep in good healthy

C. keep healthD. keep healthy

5. Why ____ their mother only buy one ice-cream?

A. doB. isC. areD. does

6. Your teacher often has lunch at school, ____ he?

A. doesn’tB. hasC. doesD. hasn’t

7. You see, I’m not very healthy, ____ I always exercise.

A. andB. butC. althoughD. so

8. ——I’ll give the boys ____ to eat.

——Oh, I know fish and salad.

A. something healthyB. healthy something

C. anything healthyD. healthy anything

9. I’m blind, but I’m ____ happy; I try to read by my hands.

A. kindB. neverC. kind ofD. not

10. ——Victor, could you help me, please?

——____, Mike.

A. That’s all rightB. No

C. Not at allD. No problem

11. ——Would you like to have some dessert?

——____, but I’m keeping a diet now.

A. No, I can’tB. Yes, I’d love to

C. Yes, I’m gladD. No, I wouldn’t

12. ——It’s difficult to make this dish. ____ teach me something easier?

——All right.

A. Why notB. Why don’tC. Why not youD. Why not to

13. What does your mother usually do ____?

A. in the nightB. at the morning

C. at nightD. on the afternoon

14. I think “I will always love you” is one of ____ songs of Whitney

Huston.

A. the bestB. prettyC. goodD. better

15. Shooting is a healthy sport, ____?

A. OKB. all rightC. is itD. right

16. Is her lifestyle ____ yours or different?

A. the sameB. same asC. same toD. the same as

17. What ____ people usually do ____ Thanksgiving Day?

A. do, inB. do, onC. does, atD. are, with

18. I’m hungry. ____ will supper be ready?

A. How longB. How oftenC. How muchD. How soon

19. What ____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your habit and ____?

A. are, hersB. is, hisC. does, herD. do, his

20. ——____ do you write to your parents?

——Once a month.

A. How oftenB. How longC. How muchD. How many

Ⅱ.用所给单词填空。

surf, keep, cook, rises, are, know, is, make, have, go, like, help, best, watch, ask

1. Sometimes we ____ food at home.

2. Would you ____ some pepper with your junk food?

3. Why do you often ____ him questions?

4. I ____ the Internet once a day.

5. The results for “read English books” ____ fun.

6. How often do you ____ to the English corner?

7. Everyone will ____ you if you need any help.

8. The sun ____ once a day.

9. Maybe Jay is the ____ pop star in young people’s eyes.

10. I often ____ a picnic outside on weekends.

11. Walking can ____ you in good health.

12. There ____ some milk in the cup.

13. We often ____ CCTV news at 7:00 in the evening.

14. ____ a wish and your wish will come true.

15. What do you ____ about her lifestyle?

Ⅲ.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Tell the students ____(exercise) after class.

2. This is our ____(three) week this term.

3. I’ll try my best ____(work) hard.

4. Who is the ____(health)?

5. Bob usually ____(start) the day with breakfast.

6. I really dislike drinking milk every day, but my mother wants me

____(drink) it.

7. Let ____(she) shop in the mall.

8. He can’t help ____(cry) if he doesn’t pass the exam.

9. Animal world is ____(Jim) favorite program.

10. Thank you for ____(look after) my pet dog these days.

Ⅳ.完形填空

__1__ parents, I suppose, have the experience of reading a bedtime story __2__ their children. They think that __3__ a big difference __4__ their children’s intelligence. But do they know the difficulties of __5__ a story?

The __6__ children’s books are not too difficult, nor too simple. Otherwise(否则), they are not interesting enough. Children will not __7__ them. That’s why writers __8__ rack their brains (绞尽脑汁) to write excellent (优秀的) children’s literature. __9__ they should write more to satisfy the readers.

Do you __10__ that’s a good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问题)?

1. A. NoB. MostC. LittleD. A few

2. A. forB. toC. withD. on

3. A. makingB. makesC. to makeD. make

4. A. to B. on C. for D. in

5. A. write B. to write C. writing D. writes

6. A. good B. better C. well D. best

7. A. enjoys B. are like C. like D. dislike

8. A. always B. hardly ever C. some time D. never

9. A. May be B. must C. Of course D. Maybe

10. A. feel B. say C. think D. see

Ⅴ.阅读理解。

(A)

What’s in That Drink?

饮料里是什么?

The weather is getting hotter and you’ll be getting thirstier playing basketball or riding home from school. A cold drink may be just the thing. But be careful what you pour down your throat. Something that looks cool may not be good for your health.

There are plenty of so-called energy drinks(功能饮料) on the market. Most of them have an attractive colour and cool name. Their nutrition lists also contain various things from vitamins to ginseng(人参). Sounds great!

But after a careful check you may find that most energy drinks contain high levels of caffeine(咖啡因). These drinks are typically(典型地) aimed at young people, students, busy people and sports players.

Makers sometimes say their drinks make you better at sports and can keep you awake. But be careful not to drink too much.

Caffeine raises your heart beat(脉搏,心跳). Because of this,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has limited their use. The amount of caffeine in most energy drinks is at least as high as in a strong cup of coffee or strong tea.

Research by Australian scientists has found that many teenagers are affected by caffeine. The results of their survey show that 27 per cent of boys aged 8—12 take in more caffeine than their parents.

There are potential health risks linked to energy drinks. Just one can of energy drink can make you nervous, have difficulty in sleeping and can even cause heart attacks.

Teenagers should be discouraged from consuming drinks with a lot of caffeine in them, an expert from the Australia Nutrition Foundation said.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wrong? ____.

A. Energy drinks have an attractive color

B. Energy drinks have a cool name

C. Energy drinks may contain high level of caffeine

D. Energy drinks are good for health

2. Energy drinks are typically aimed at the following people except ____.

A. young peopleB. busy people

C. sports playersD. old people

3. Which is not the potential health risk linked to energy drinks? ____.

A. Heart attackB. Have difficulty in sleeping

C. Makes one nervousD. Have a headache

4. Why has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limited the use of Caffeine? Because ____.

A. it raises one’s heart beat

B. it gives one more energy

C. it makes one awake

D. it makes one nervous

5. What is the writer’s attitude to energy drinks? ____.

A. Positive(积极的)B. Negative(否定的)

C. Critical(批评的)D. Neutral(中立的)

(B)

Basketball is still a young game. It is not yet (尚,还) a hundred years old. In the winter of 1891, a certain college (大学) was having trouble (麻烦) with its boy students. The weather was so terrible that (如此……以致于) the students had to stay indoors. Since they could not enjoy their sports outside as usual, they were unhappy, and some of them even got into fights (打仗, 战斗) from time to time.

Finally, one of the teachers at the college, J. A. Naismith, was asked to invent a new game for the students. It was not an easy job because such a game had to be played indoors, and the court(场地) was not very large.

Naismith thought for a few days and invented a kind of ball game. It was a fast, exciting game with much moving and passing of the ball. It was played between two teams. To make a score (分), the ball had to be thrown (投,掷) into a basket ten feet high above the floor on the wall. At each end of the court there was such a basket. At first, Naismith had planned to have the ball thrown into a box. As he could not find boxes of the right size, he had to use fruit baskets instead. That is how the game got its name.

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1. Basketball is ____ some of the other ball games.

A. as old as B. not as old as C. older than D. the oldest in

2. In fact it has just a history of a little ____.

A. less than two hundred years B.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C. less than a century D. not any more than a century

3. ____ today, basketball was invented as an indoor game at first.

A. Though it is often played outside

B. Because it is often played outside

C. Since it is always played outside

D. Althouth it is never played inside

4. Naismith had thought of using a box in the game, yet he gave up (放 弃) the idea before long and decided on ____ on the ball.

A. a kind of big boxesB. a fruit basket

C. a kind of ball game D. the basketball team

5. Indeed the name of the new game ____ the basket that the ball should be thrown into in a match.

A. had nothing to do with

B. had a few things to do

C.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D. had something not much to do with

Ⅵ.根据短文内容填空,每空填一词(首字母已给出)。

(A)

上一篇:大乌江镇凉风村申报“全国敬老模范村”事迹材料下一篇:树,生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