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总复习(通用8篇)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篇1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理解文句: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分析文章:
(1)分析文章的内容;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难点、重点
1.怎样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怎样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3.怎样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4.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Ⅰ.掌握文言词语的特点。
要培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这和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不同。“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读法上也不能连读。“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爷娘走相送”,“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的“妻子”都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独用的,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位卑则足羞”,“北蛮夷之鄙人也”中的“妻”、“子”、“卑”、“鄙”都是单独使用的例子。熟悉掌握单音词应注意的几点:
(1)理解文言文单音词的词义,可将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当的双音词进行对照。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今”是“当今”、“如今”,“地”是“土地”,“方”是“方圆”。“时操军已有疾疫”,“操”是“曹操”,“军”是“军队”,“疾”是“疾病”,“疫”是“瘟疫”。
(2)有的文言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组成,当它们合在一起运用时,不必拆开解释。但是当它们单独使用时,意义是有区别的,例如“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两京赋》因以讽谏”中的“讽谏”就是“劝谏”的意思。但是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和“谏”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单音词。“讽”是“委婉劝告”的意思,“谏”则是“直接劝说”。又如“沾湿”在“长夜沾湿何由彻”句中就是“湿”的意思,但在“儿女共沾巾”,“江州司马青衫湿”,“沾衣欲湿杏花雨”句中的“沾”和“湿”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词,表示“湿”的不同程度。(3)联绵词“踌躇”、“踯躅”、“披靡”、“彷徨”、“仓庚”(鸟名),译音词“冒顿”、“大宛”、“大月氏”等是双音或多音单纯词,不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Ⅱ.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
从数量上说实词远比虚词多,从理解、掌握的角度说也比虚词难。掌握实词的关键是词义。实词三义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假借义。
(1)实词的古今异义。
语言在不断发展,古今词义有的变化了,有的没有变化。“人”、“手”、“刀”、“口”词义至今没有改变,这是基本词。有变化的叫一般词。一般词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古代有这个词,而现在不用了,如:“朕”、“妾”、“缙绅”等;一种是古、今都有这个词,但字的形、音、义方面有变化,如“履”、“屦”现在说“鞋”,“冠”现在说“帽”;再一种是字形相同,字音也相同,但字义却不同了,例如“去”古代是“离开”的意思(“去国怀乡”,“去亲戚而事君者”),而现在是“到”、“往”的意思,又如“访”古代是“询问”的意思(“穆公访诸蹇叔”,“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今天则偏重于“拜访”的意思。有些词在古今意义上只有细微差别,这是应该注意的。例如:“购”古代的意思是“悬赏征求”,如“吾闻汉购我头千金”,“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劝”古代的意思是“鼓励”、“勉励”的意思。这类词以单音的居多数。古今意义的双音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如前文所说的“卑鄙”;一种是双音词如“丈夫”(男子)、“行李”(客商)。这类双音词在古今意义上有显著差别。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的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类词的词义的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2.词义缩小。如“具”,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个意思不用了。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4.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上“很”字,表示的程度也不怎么高了。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的意思。6.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
7.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为“少”等。
高考总复习之论述类文章阅读案例 篇2
年级:高三年级
章节:高考总复习之论述类文章阅读
课时:第一课时
背景介绍: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中的第一大题,一般设题为3道选择题,共计9分。根据历届高考学生的得分情况不乐观的情况,总结出以下原因:(1)近年来这类文章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等诸多学科,其中有些内容是学生闻所未闻的,所以有些学生首先被这些陌生的内容打倒了。(2)新课标卷将这道题放在了第一大题,使得首次走入高考考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考生被长段不感兴趣的文字泼上了一盆冷水,顿时失去了做题的积极性。(3)考生都忽略了这类题的考查目的是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学科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论的角度来考查。(4)做题过程中没有对所给选项与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比照。针对以上情况,特编写以下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和做法。
案例主题:
通过本节课消除学生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误解,摆正心态,用具体可行的方法指导学生,再加以精题演练,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过程:
师:(投影显示)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分解三块内容: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办,我们先来解决怎么考的问题。
生:选择题3道,共9分。
师:好,那考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有的认为考查对结构的分析,还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困惑:一读这种语段就头大,没有兴趣,根本读不懂。
师:同学们,其实老师和你们一样,做这样的题也读不懂(学生惊异),而且我统计过70%-80%的高考学生读不懂,可是也拿分,为什么呢?(投影显示:背景介绍中的原因)本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和认真比对的能力,所以不要被题吓住了,不信你们静下心来读《真题回放》一。
生读后抢着说,感觉不错,正确率也明显提高,还有几个学生3道选择题竟然都对了。
生:那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师:论述类文本阅读独家秘籍(生笑):四步阅读法——读、审、找、比。
一读就是读文本,在读的过程中标出重要的词语和重要的句子,还要理清层次结构,归纳概括文意。
二审就是要审题干。这一步要注意三点:一看有没有提示考查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哪些段落;二看题干要求是什么,是选出“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三看题干和选项,看选项是不是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它不是在回答题干所问的问题。
三找就是找准原文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找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四比就是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进行对照,并注意判断有差异的表述是语言形式的变化,还是内容的改变。纯语言形式的变化一般不属于改变原文信息,只有内容上的意思发生改变的,才可以判定是改变了原文信息。
(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方法,之后学生做《真题回放》二,结果70%的学生全对,学生兴趣很浓,热情激增,争着说还要做。我又不失时机地给了一套今年的高考题,看着学生一个个认真、专注的样子,我欣慰不已)
案例结果:
本节课在精心准备下超出了我预期的效果,首先学生对论述类文本阅读不再恐慌与惧怕,能调整好心态做题,这是难能可贵的。其次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做题方法,最主要的是学生对本题兴趣浓了,热情高了,当然在接下来的复习中他(她)们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但他们会怀着这种热情去解决,甚至去深究,我想有了这种态度,没有过不去的砍。
案例评析:
利:(1)完成教学目标,教以方法,事半功倍。(2)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学生畅所欲言,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3)课堂效率高,学生积极性高。
弊:讲解时间有点长,做题时间有些紧,有个别学生没跟上。
反思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节课,我也学到了不少,先前,总是觉得学生笨,教不会,可是这节课学生反应如此好,是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点:(1)平时课堂过于严肃,学生动不起来,或者说学生不敢动,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备课不够充分,不能很好地备学生,忽略了学生的心绪调动。(3)准备的题不精练,不能真正引导学生的思维,极容易让学生疲倦,甚至茫然。经过这节课的教学,今后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1)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相信他们,他们可以的。(2)充分备课,既要备教材,精选试题,还要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备学生。(3)将课堂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快乐地学。四是不断反思,对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力求不断进步。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篇3
设计与执教: 南安二中 黄种丁
教学设计及施教过程设 计 目 的教研组点评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掌握高考现代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2、指导学生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程序及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 :信息的整合及其表述。教学策略:
1. 进行课堂调查,调动学习积极性; 2. 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3. 指导解题方法; 4. 反复训练,形成能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一)课堂调查
1、询问学生平时完成现代文阅读题得分的情况。(学生回答:平均8—10分,失分较多)
2、询问学生完成阅读题时感到困惑的或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不知道如何着手回答; 2)答题后没把握。3)不知道如何组织答案; 4)要点不全面; 5)答得太多,不会筛选; 6)答非所问。
(二)指导分析失误原因及讨论应对策略。【板书】 失 误
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模棱两可,心中无底只图简单,答案缺漏 惟恐漏答,多多益善
语句不通,表意不明 对 策
认真审题,找准对应 审清题意,规范答题 明确要求,力图全面 审准题干,分点作答 树立信心,掌握方法,规范答题 取得成绩
二、指导阅读及解题的方法
(一)明确阅读与解题的一般要求: 【板书】
原则:忠实于原文
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步骤:第一步 读文章 第二步 读试题
第三步 结合原文巧妙作答
(二)阅读操作——读文章《山腰的风景》 速读: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语境(1)要求:
① 用2--3分钟速读全文; ② 边读边做记号; ③ 把握各段大概意思;
④选文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或50—100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方法指导:
①辨文体(不同的文体,把握主旨的方法不同)②读题目(标题往往是文章的话题或中心所在)
③抓标志语(总起句、概括语、结论句、议论句、观点性语句等)(是把握文章主旨大意的依据)(3)组织讨论:
学生用50—100字概括全文大意。教师点评。
(文章大意:作者山腰的风景感悟到 :仰望和跋涉不仅仅是一种意志的较量,它更是我们身体里的渴求和欢颜。即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精读:深入研读,把握思路、主旨(1)要求:
①圈划重要的词语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各段落中的中心句等); ②理出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2)方法指导
①借助圈划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路及主旨,而一些重要的语句又是答题的依
据,需重点研读。②留意标点符号。
(3)教师巡堂观察学生的阅读实践并给予指导。(4)组织讨论:筛选出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句。
(如:“优秀的行者应该学会在山腰上仰望,……人永远达不到自然的高度……。” “当我们在风景中仰望和跋涉的似乎,里必须拿出真诚相互叩闻……。” “我们要深入到风景的腹部,倾听它血液的欢畅和剧烈的心跳……”等)“仰望和跋涉不仅仅是一种意志的较量,它更是我们身体里的渴求和欢颜。”
(三)读试题 1. 要求:
审清题干、明确要求,找准对应点(文、题结合)2.方法指导及训练操作:
(1)结合原文回答:筛选有效信息区域。
①学生完成第①题:作者为什么说美好的风景使“人类显得多么渺小”?(5分)②提问学生,并根据学生答案,引发学生讨论 第一:3个学生的答案:(略)
第二:让这3个答案的学生给自己的答案打分;并让全体学生给3个答案打分。(所有打分均应说明理由)第三:老师点拨:
首先读试题要求,明确“作者为什么说美好的风景使“人类显得多么渺小”” 其次:找准对应区域:文章的第1、2段中均有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
再次:扣住题目要求准确、全面作答:“风景是建立在无穷的想像之上,人永远达不到自然的高度。”
(四)指导学生结合原文巧妙作答
(1)要求:
① 明确试题要求,准确理解显形要求及隐性要求(隐性要求如:高考是踩点给分,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短语或句子;有些试题虽没有字数要求,但由于现在的高考是用答题卡,写在规定范围之外的答案无效,等等。)② 问什么答什么
③ 结合原文,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④ 规范答题
⑤ 语句通顺,杜绝语病(2)方法指导及教师点拨
①组织有效语言表述: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相互照应。②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
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 :“风景”是全文的主要意象,它的寓意是什么?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要用“山腰的旅行”做标题? 第一、老师指导学生做题 第二、展示学生的部分答案:
第三、组织四人小组打分。(所有打分均应说明理由)第四、师生共同分析这些答案:
(正确答案:风景的寓意是美好的理想(完美的目标,成功的欲望)。用“山腰的旅行”作标题更能表现追求贵在仰望和跋涉的文章主旨。③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
首先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
然后把文中附着的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指导学生完成第2题:.提炼文中的词句,归纳概括作者在第3、4段中的感悟。
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并且每句不超过25个字。(5分)教学步骤 与上述环节相同。
(正确答案:①美好的风景不可穷尽,不能只欣赏、等待,而要追求。②不要轻信风景之外的流言,要倾听、体会和学习风景。)
(五)指导学生归纳解题方法
老师指导学生共同归纳。明确:四种方法:(每点都能展开解说)(1)满足要点法:
首先,要满足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其次,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般说来,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短语或句子。
其次,有明确字数要求的题目,一定不要超过规定字数。标点算字,超字扣分。最后,一定要在规定区域作答,不能超出规定区域。)(2)原句移用法
(有一些题目,原文里确有内容可以直接作为问题的答案,我们只需把原句移用过来即可。)
(3)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4)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有些题目,需要对全文进行分析,作答时就需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
以上(2)(3)(4)点是整合信息的方法。
三、实例训练,能力迁移
指导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自行完成第4题:
(参考答案:AC(A没有把握“风景”在文中不仅指自然的风景,而且指心灵的风
景;C原文中有“所有的解释对风景而言都是苍白的”和“更不要把那些虚无当作传说和真理”两处提示。)
四、小结。
小结本课内容,形成全课板书:
五、巩固拓展
运用学到的方法解决相关题目。
从阅读与解题两个方面制定训练的目标;其次,信息的整合与表述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也是学生存在问题较多的难点;再其次,阅读技能的训练不是从零开始的,故训练课的要求不必面面俱到,但求突出重点就可以了。
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掌握学生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真正做到急学生之所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益。
指出失误、给出对策,从整体上把握现代文阅读的方向。授之以渔。
速读的指令包括了时间、任务、完成的方法、要达到的目的等。让他们知道应该做什么
给出方法,易于操作。在阅读与理解时,先要快速浏览整篇文章,以求对文章有个整体的了解,为下面解题作好准备。
由于文学作品的模糊性与多义性,而题目又最能体现这种特点的,且题目往往能最先传达出与作品密切相关的信息。因此,读解题目是阅读的第一步。精读是为了把握有效信息。
圈画重要的词语句子是阅读必不可少的操作步骤,应养成习惯。要明确,在了解文章作者观点、要点等阶段的阅读中,学生所要抓的关键语句应指的是能反映上述内容的有关语句。
重视题干的要求,力图弄懂命题意图、答题方向、答题方法。方向明才能任务成。结合原文作答:是准确地解答阅读题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专家云:“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
展示学生的答案,在分析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分数意识,便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及引导他们反思、分析失误的原因,从而掌握相关的答题方法。
巧妙作答:现代文阅读多为主观题,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问题。有效地组织好语言,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对于提高得分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归纳方法,从认知角度来说,既符合分总的规律,又能检测学习主体内化知识的情况。
总结的要点,基本是学生在整合信息时易犯的毛病及其应对解决的方法。程序性的知识需实际训练才能内化学生的能力。1.目标的制定符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现有的阅读、解题水平。
2.加强主观表述的指导与训练,符合学生的实际,也符合今年我们提出的“加强Ⅱ卷的训练力度”的教学建议。
3.方法指导纳入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
4.不足:“阅读的一般方法与解题思路”不是一两节课可以凑效的,宜将目标再分解、细化,这样,将更有利于课堂的操作及目标的达成。
教学伊始,对教学对象的需要、困惑,作大致的了解,有助于确定教学的重点,更重要的是诱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往往“需要”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兴趣。
阅读训练课须强化程序性知识的讲授与掌握。学生只有通过训练,掌握阅读与解题的一般程序和要领,才能形成阅读的技能。
教师在指导速读前,应让学生明确:整体感知文本大意,把握文本语境,是阅读解题的关键程序,因为所有试题的解答,都必须联系这个语境换言之,我们指导学生进行每一项训练前,都有必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等。精读是对文本深入解读的方法,也是解题的基础。它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如根据要求迅速圈划有效信息区域、把握文本主旨等)
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是阅读训练的难点,不少教科书或辅助材料也有这方面的论述或介绍,但免不了有偏离学生实际之嫌。能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与学生应对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指导,其效率比泛泛而谈或面面俱到地介绍解题方法要高得多,同时也更受学生的欢迎。
不足:目标不够具体,解题的程序未能细化分解。且在训练的时候,应将方法逐一讲解,并指导同步训练。大凡程序性的知识,要转化为学生的技能,须经多次反复的训练,方能凑效(这是基于斯金纳行为刺激心理学理论的一种训练理念)任何的训练 均不能企望“毕其功于一役”的。
课堂的训练需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即从自己的答案中找出得分或失分的原因,并
增强他们采分的意识,有利于刺激学生积极投入训练的兴趣,让他们掌握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提高答题的效率,故组织学生讨论答案,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整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也是重要的思维训练形式,以上教学环节虽有具体的操作指导,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对此仍欠缺总体的阐说与归纳。第五部分“指导学生归纳解题方法”中的(2)(3)(4)三点其实就是整合信息的方法之一了。
高三阶段良好的阅读与做题习惯须经强化训练方能养成。故,举一反三的迁移性训练应贯穿于整个复习备考过程中(集中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宜定期反复训练)教学反思:
1)导入 问题的设计学生反应热烈。直抒心中苦恼,提出急需老师解决的问题。这一环节为下面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打下了基础。课堂上学生普遍反映做题的答案与教师给出的答案有较大差距,得分较低。
2)边讲边练,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学生听课效果较好。
3)3分钟基本完成速读任务,大致能把握文意,但学生在原文圈画的习惯尚未形成,习作中出现概括不全的毛病。老师及时纠正。
4)学生能认真圈画。并较准确地找出关键语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较强。但是存在问题也不少:多数学生答案要点不全面,个别学生的答案要点存在顺序上的失误。
5)亮出的要求可能不够简要,学生不能一下子记住。仍需改进:今后的课堂训练,力求逐一击破,正所谓“伤其十指,莫如断其一指”
6)个别学生答案离开原文的语境,教师及时点拨。不少学生的答案有语病,反映表述能力未过关,今后应加强主观题型的训练。不少学生只会机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未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致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7)教师点拨: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使之成为全面的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
基本能说出方法,但未能加以阐述,说明每一种方法的掌握及运用,确实需要反复的训练。
8)实例训练效果良好。附:课堂阅读材料及参考答案:
山腰的旅行
风景都是建立在无穷的想像之上,一个优秀的行者应该学会在山腰上仰望,而不是践踏和逾越头顶的风景,因为任何事物的头顶都是一片巨大的虚空。人永远达不到自然的高度,如同爱情在征服面前失去了颜色一样。
美好的风景使人憧憬,更叫人窒息,她使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她使人们不得不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永不停蹄地行走在路上。
美好的风景都是神性的、不可穷尽的,哪怕它是一堆烂石,或是生僻的山谷,哪怕仅仅是一段干涸的河流和一片沉默无语的荒原。因为她们都已完成岁月的所有苦难,透析了所有的灵魂的血液,她把太多太多的传说化为不朽,她把生命这幕大戏演绎成千千万万种精彩。所以,当我们在风景中仰望和跋涉的时候,你必须拿出真诚相互叩问,你必须学会把那些纯粹的石头当成另外一种鲜活的生命,你必须用心灵的疼痛抚摸风景灿烂笑容后面的沧桑,你必须与她水乳交融在一起。面对风景这座高大的绝壁,我们所做的不是欣赏,更不是等待,而应该像山间的青藤那样,不管风风雨雨,不管烈日暴晒。登顶不是目的,只有向上才是惟一的追求。哪怕被山洪冲垮,哪怕被日子风干,我们也要紧紧贴在风景的绝壁,留下一丝丝的血痕,或者在秋天的石头上舞蹈,留下一行行狂草的碑文。
所有的解释对风景而言都是苍白的,那些强加在风景头上的故事往往都是软弱无力的、莫须有的,或者媚俗可恶的,别有用心的。它们是描在美女嘴唇上的胡须,是水晶中的斑点,它们就像天体的黑洞,吞噬的往往都是世上最美最夺目的星辰。不要轻信这些风景之外的流言,更不要把那些虚无当作传说和真理,我们要深入到风景的腹部,倾听她血液的欢畅和剧烈的心跳,体会她的湿润、柔软、宽容与博大。学会她在蓝天下发出带着鲜泥气息的呐喊,学会她在嘈杂蛮荒围困的窘况下露出目空一切的微笑。
每一个人都有一片心灵的风景,在自然这个风景的上帝面前,我们更像赎罪的仆人,我们要用山泉洗涮心灵的污垢,用瀑布洗涮眼泪的灰尘,用冰山上的雪擦热自己快要僵硬的身躯。作为一个奔向穷途末路的使者,我们都应该记住:其实仰望和跋涉不仅仅是一种意志的较量,它更是我们身体里的渴求和欢颜。1.作者为什么说:“美好的风景使人类显得多么渺小?”答:_ 2.提炼文中的词句,归纳概括作者在第3、4段中的感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景”是全文的主要意象,它的寓意是什么?联系全文主旨说说为什么要用“山腰的旅行”作标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分析不当的两项是()A.文章描述了一个优秀的行者对美好风景的向往和追求,心理描写细腻真切。B.散文意象鲜明,寓意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C.作者认为对风景的解释都是虚无的传说,只有自己的体验才是真诚和鲜活的。D.在作者看来,心灵的风景和自然的风景应该是相通相容的,在风景面前,我们应该不懈地追求。
E.全文以形象的语言诠释人生哲理,给人以美好的艺术愉悦和睿智的思想启迪。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篇4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本学期学习的文言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外收集喜欢的文言文,准备交流。
2、电脑
【教学时间】一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1、师谈话: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我们从小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屏幕显示:诗词等)这个学期,我们在语文上学到了哪些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呢?
二、温故知新,复习内文言文
1、谈谈对文言文的认识:
师小结:文言文,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便于传诵,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回顾本学期学习了哪些文言文。
4、小组合作,复习文言文。师提示:朗读,释义,明理,背诵、小组汇报。注意生生互动,读得充分,入情,有韵味。形式多样
三、归纳学习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
四、拓展延伸,交流外文言文。
1、文言文充满哲理,饱含人生经验的语言,能使我们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同学们在外收集了不少文言文,我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各小组交流外收集的文言文。)
2、各小组上台,幻灯展示收集的文言文,汇报自学收获。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篇5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五柳先生传
1、造饮辄尽 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 如:若
3、兹若人之俦乎 俦:类
4、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地方
6、每有会意 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旧:朋友们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平和、旷达的性格。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 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喂材:才能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
9、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篇6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 复习实效 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
学校、家长对孩子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考试——中考的关注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的考试。语文作为中考的三大主科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考试中,文言文所占比重一直居高不下,约占总分的13%以上,使得师生均花费大量时间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但许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特别是复习文言文中不得要领,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如何提高中考文言文复习实效,是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调查研究,总结了以下几条策略:
一、寻找有效的教学目标
提高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实效,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实效”,它具体到语文教学中,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教学目标的完成量。要想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学目标的完成量,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二是保证一定时间内教学目标的完成率。高效课堂追求的是教学成果而不是教学速度,是教学成效、教学实效。如何达到这个要求呢?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弄清考查要求。要想提高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实效,首先要知道考什么。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归纳总结重要的考点。将其细化、分类,在教学中向学生重点阐述。新课标的第七、十一、十二条对文言文有规定,要求能够区分写实和写虚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以及作者思想感情;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能够利用注释等理解浅显的文言文,并背诵优秀文章80篇等等。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文言文考试必须有字、词含义的积累。且需要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并适当做课外阅读练习,巩固对古诗词字词含义的理解,提高审美水平。
(二)解读考纲,把握中考文言文考查方向。考纲是中考语文的指路灯,所有的教学内容必须以考纲为基础。因此,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读初中语文考纲,弄清楚中考语文的考查范围和重要考点,明确文言文考查方向。例如,课标规定能够利用注释等理解浅显的文言文并背诵优秀文章80篇等。201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考纲中明确指出考试目标是:掌握150个文言实词,能默写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句子。对中考考纲的详细解读,有利于在复习中有的放矢,提高中考文言文的复习实效。
(三)解读中考试卷,总结文言文考点。中考试卷相对于考纲来讲,是更进一步、更为精确的考纲。对当地语文试卷中文言文考题的详细研读,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考点,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文言文复习。例如2014年湖北省宜昌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试题即“观湖中之鱼,明世间至理”,给出一首诗《钓鱼不得》和一篇古文《湖之鱼》,考题是: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凭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等填到相应处;翻译画线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等等。通过对试卷的总结,可以发现,中考文言文考点主要是对词语、句子含义、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考查。
二、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提高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实效。
(一)紧扣教材,注重积累。中考语文的文言文题目主要来源于课本。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做到烂熟于心,将课本中的文言文熟读背诵,对其中的字词理解记忆,尽可能不丢分。对于课外阅读,要尽量利用课本所学字词等基础,来理解翻译。中考文言文中涉及考点的字词一般都是“古今异义”或是“通假字”等,涉及的句式绝大多数也都是文中句式的再现。因此,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时,要紧扣教材,以教材为基础,注意对这类字词、句式的积累。
(二)利用诵读,培养语感。朗诵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记忆文章内容、回忆字音字形、学习断句方法以及体会文章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大声朗诵课本中的文言文,读出文章中的停顿语气变化,揣摩深层的情感表达。
(三)加强练习,提高阅读能力。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形式则多种多样。教师应该选择与课本内容联系紧密的课外阅读,作为学生的基础练习,每天给学生制定任务量,使其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教师小组可以根据教材,编写文言文专题训练试卷,题型符合中考考试要求,内容涵盖中考语文大纲要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加强锻炼学生单位时间内的做题效率。最后,根据试卷测试情况,总结学生的薄弱点,进行强化练习,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
(四)归纳题型,总结答题技巧。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遵循考试大纲要求,其题型有规律可循。因此,教师要平时注重对考试题型的归纳总结,有意识地组织学生针对不同题型进行不同的强化练习,提高其阅读能力。而不同的文言文题型,又有不同的答题技巧。在对考试题型细心归纳的基础上,做好答题技巧总结,有利于提高文言文考试阅读水平。
三、以“把握形象”为例浅析如何提高文言文复习效率
(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小组练习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分配成不同的小组,使学生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有利于学生巩固做题方法,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有利于文言文阅读复习效果的提高。
(二)精析答案。不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精细地分析答案都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有一个学习过程,而且是曲折的学习过程。对答案的分析,有利于学生了解答题的思维过程,总结答题要点。对照答案的讲解过程,学生易于理解接受,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做题思维,提高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复习水平。
(三)小结方法。归纳总结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实效提高过程中容易忽略但又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要总结个人想法的精华部分,进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学生要学会总结各种经验及答题技巧,这对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实效十分重要。
在中考语文科目中,加入对文言文内容的考查,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发扬,有利于增加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考试的最终目的是选拔优秀人才,同时兼具教学导向的重要功能。针对考试有效复习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影响着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积累和充分内化。因此,教师要坚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实效。
参考文献:
[1]洪松舟,卢正芝.中考文言文教学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2).
[2]张璐.再议初中语文有效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2).◆(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义县教育局)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篇7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顷之,烟炎张天。《三国志》②真州逐之城门外。《<指南录>后序》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又试之鸡。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⑦我欲因之梦吴越。⑧吾欲之南海,何如?A.②⑥⑧/③④/①⑤⑦B.②⑤⑦/①③④/⑥⑧C.①④⑤/②⑥⑦/③⑧D.③⑤⑥/①⑧/②④⑦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夫子欲之。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滕王阁序》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④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夫晋,何厌之有?⑦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⑧辍耕之垄上。
A.①②B.③⑤C.③⑧D.④⑦
3.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②成以其小,劣之。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⑥则或咎其欲出者。⑦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A.③⑤B.①②C.④⑤D.⑥⑦
4.下列句子中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君将哀而生之乎。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④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⑦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⑧会其怒,不敢献。A.①⑥⑦⑧B.②③⑥⑧C.①④⑤⑧D.③⑤⑦⑧
5.与例句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耶?
A.藏之名山,传之其人。B.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C.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 D.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6.下列句子中“者”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楚之南有冥灵者。B.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7.与例句的“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暮春者,春服既成。8.下列句子中“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③吾翁即若翁。④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⑤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⑥若入前为寿。⑦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⑧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A.①②⑥B.②③⑦C.④⑤D.⑦⑧
9.对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④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⑧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和②意义、用法都相同B.③和④意义、用法都不同C.⑤和⑦意义、用法都相同D.⑥和⑧意义同,用法不同10.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⑨履至尊而制六合⑩而母立于兹A.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B.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C.①⑩/②④⑧/⑥⑨/③⑤/⑦D.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
11.下列句子中“若、乃、而”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今欲发之,乃能从我乎/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B.若水之归下也/家祭无忘告乃翁/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D.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人而无知,与木何异1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②宋人执而问其以③以刀劈狼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余以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⑦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⑧属予作文以记之⑨士大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A.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13.下列对“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有误的一组是: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宋人执而问其以。
③孙膑以此名显天下。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⑤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⑥(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A.①和④意思相同,词性却不同B.②和③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C.③和④意思不同,词性却相同D.⑤和⑥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
14.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战于长勺。④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⑤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⑥于是田忌进孙膑于威王。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⑧盘庚迁于殷。A.②④/⑤⑦/①⑧/④/⑥B.①③/⑤⑦/②⑥/④/⑧C.①③/⑤⑦/②⑧/④/⑥D.①④/⑤⑦/②⑥/④/⑧
15.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④烈于猛火。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A.②③B.①④C.④⑤D.③⑥
16.下列句中“因”的意义、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A.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昔人有因噎而废食者。
C.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D.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17.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②后绥为太学博士,因事见谢公。B、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②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C、①敛资财以送其行。.②秦军解,因.大破之D、①以吾观之,必不久矣。.②然后践华为城,因. 河为池。18.下列对“为”的意义或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皆为利往。⑤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⑥此可为知者道,难为外人言也。⑦秦为知之,必不救也。⑧天之亡我,我何渡为?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9.与例句的“何”意义相同的一项:例句:地震者何?动地也。
A.景公谓子贡曰:“先生何师?”对曰:“师仲尼。”B.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C.曰:“夫子何哂由也?”D.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20.下列句子“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童子何知?躬逢盛饯(宴会)。《滕王阁序》②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③孟尝君曰:“客何好?”日:“客无好也。”④孟子者何?昭公夫人也。⑤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⑥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 ⑦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A.②④⑥B.①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⑦ 21.下列句子中“且”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是岁,南郡秦丰聚众且万人。B、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②不者,皆且为所虏。
C、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D、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女悲泣且谢。22.对句子中“所”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②太祖所乘马被创。
③为流矢所中。④抚军不忘所自。《促织》⑤父去里所,复还。⑥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⑦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⑧今庆已死十年所。(庆,阳庆,人名)A.①②③B.①②④C.⑤⑦⑧D.③⑥⑦ 2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近的一项是:例句:师者,所以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知贤不疑,见可能断,此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B.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成功也。D.偷本非礼,所以..不拜。24.下列句中“则”的意义、用法判断有误的一组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③岂人主(人君)之子孙则必不善(好)哉?④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⑤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⑦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A.②和⑤意义相同,用法也相同。B.④和⑥意义相同,用法也相同。C.④和⑦词性相同,用法也相同。D.①和③词性相同,用法却不同。25.下列句中“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②欲速则不达。
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④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⑤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A.②③B.③④C.⑤⑥D.①⑥
26.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②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B、①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②且焉置土石?
C、①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②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D、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7.下列句子中的“也”表示判断的一组是: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狐日:“子无敢食我也!”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④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⑤缚者曷为者也?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①④B.②③C.③④D.⑤⑥ 28.下列各句中兼有解释原因的一组是: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②麟者,仁兽也。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⑥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A.②③B.①④C.③④D.⑤⑥
29.下列句中“与”的意义、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
A.蹇叔之子与师。B.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C.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D.曰:“是鲁孔丘之徒与?”30、下列句中“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②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③唉!竖子不足与谋。④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⑤
31、下列句子中“乎”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A.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C.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D.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32.对“乎”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②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③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④美哉乎,山河之固!⑤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⑦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A.②④/①③/⑤⑥⑦B.①③⑥/②④⑤/⑦C.①②⑦/③⑤⑥/④D.②④/③⑥/①⑤⑦ 33.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1)柔情似①水,佳期如②梦。(2)为③其老,强忍,下取履。(3)为...(5)不拘于⑦时,学于⑧余。.④君翻作《琵琶行》。(4)两情若⑤是久长时,又岂⑥在朝朝暮暮!
..A.①和②词义词性都相同。B.③和④词义词性都不同。C.⑤和⑥词义词性都不同。D.⑦和⑧词义词性都相同。34.对句中加点词说明不正确的一组是:(1)如今人方为①刀俎,我为②鱼肉,何辞为③?(2)同是被逼迫,君尔④妾亦然(3)且焉⑥置土石.?(4)..彼有人焉⑦,未可图也。. .⑤。A.①和②同为动词,是,作为。.B.③为介词,何„„为,即为何。.
C.④和⑤同为指示代词,这样。D.⑥和⑦同为兼词,意义不同。
35、下列加点词与“杂然相许”的“然”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③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困困焉。④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⑤夫子莞尔而笑。.. ⑦战战兢兢,如.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临深渊,如履薄冰。
A.①②B.③⑤C.④⑦D.⑤⑥
参考答案
1、B(1烟火遮满天空。炎:同焰。2在真州被赶出城外,差点儿(由于)走投无路而急死)
2、C(1季氏欲伐,我们两个做家臣的人都不欲伐。3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之:到...去 南:南行,往南去;也有剪掉头发或闭门不出,又或装疯而不知逃到何处的,之,动词活用名词;4之,指示代词,这。二虫,指蜩与学鸠。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7之,我。)
3、A(1他们2它3其中4代我5其中的6那,那些,远指7表反问语气助词)
4、D(注意,它也属于第三人称代词)
5、C(例句,唉!难道这是真的吗?是做梦呢?还是传送消息不确实呢?其,表选择关系的疑问语气词。A成语,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B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接近,难道还可以扑灭吗?比喻一发不可收拾。其,表反问语气助词。D如果这件事情成功的话,那就是您的在天之灵保佑我;如果这件事情不成功的话,我就用死来答谢您的恩情。其,如果,表假设。)
6、D(A 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ABC解释成“„的东西”,D表判断,不翻译。)
7、B(放在后置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8、C(3、6解释成“你”,表对称。解释成定语“你的”。8解释成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9、D10、A(1、10你,你母亲站在那。
2、4表并列,6表修饰,8、9表承接,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履,名词作动词,登上的意思。六合,指代天下。
3、5表假设,7表转折)
11、A(A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刘邦俘虏。现在想讨伐他,你们能跟从我吗?(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成语结草衔环。B你们知道你们的心和左右手、后背吗?C孟子说:“君子的遗风,(“泽”,影响,流风余韵。)影响五代以后而中断;小人的遗风,五代以后传统中断。我没有能够作孔子的门徒,我是私自向别人学取孔子之道的。(“淑”,通“叔”,取,获益。)”)
12、B(1认为。2宋国人把他捉住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以,原因。3用,4用,5在,从京城冒着风雪出发67因为,8用来,表目的。9用)
13、D,都是介词。(1任用,2原因,3凭借,4用,5按照,古代君子按照礼仪任用人,也按照礼仪辞退人。6在)
14、C(13介词,在;57对,介词;28到,介词,作后补短语;4介词,向,介宾短语倒装;6给,介词,介宾短语是后补短语,没有倒装。)
15、B,解释为介词。“比”。(2和,同;3从,介词5介词,被6介词,由于)
16、D(A由,经由。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B因为C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以为,“以之为”。焉,句末助词,无义。D根据,介词。)
17、A,因为(B1凭2依靠,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C1来,连词,表目的。2于是,连词D1依照,根据2依靠,凭借)
18、C(1动词,成,成为;2替,介词;3介词,因为。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4介词,为了。5介词,被6,介词,被7如果,表假设。秦国如果知道这件事,必定不会出兵救援。8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19、B(例句,什么。A谁B什么C为什么D多么,副词)
20、C(135代词,什么。2哪里,表反问。4谁6为什么7多么)
21、A,近,将近。(B1暂且,2将要;C1又,2况且;D1并且,而且,表递进关系。用不仁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象浮云一样。2表并列关系,一边„一边„)
22、B,124“所”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充当定语。(3“为„所”结构,表被动58左右6„的原因,7用来„的方法)
23、B用来„的(A„的原因C„的原因D所以)
24、C,7如果
25、D(136假设关系,如果„就„2转折,反而)4如果,现在如果项羽他们来的话,恐怕你就不能留在关中了。5是,表判断)
26、A(A是两个代词,都在动词后;C、①焉得并州快剪刀,焉,从哪里,兼词; ②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焉,同是,复制宾语,倒装标志。我周朝向东迁移,依靠强大的晋和郑。)
27、A(表判断的句子是145)
28、B(4道存在的地点,就是从师的好风尚存在的地点。之,取消前后分句的独立性,结构助词)
29、B(例句用法是介词,和;A参与,动词;B和,介词;C给,替,介词;D句末语气词,通“欤”,解释“吗”。)
30、A(14连词,和;2固定结构,为„与,与,吗;3介词,和;5动词,帮助。)
31、D(例句,介词在,介宾结构作补语,不倒装。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A比B引介终点成分,介词,到,到达四面边境;C介词,在,介宾结构倒装,珠玉的光彩如果不在外面被看到,那么天子、诸侯就不会把它们看做珍宝;D 介词,在,“受”是接受的意思,楚人出生在楚地,成长在楚地,说楚地的话,楚人不知道(没有意识到)自己自小接受了所在环境的教育和影响.)
32、B(136介词,1对,3比,6于,在;245疑问语气助词,7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3、D,介词,意思不同。(12动词,像;34介词,因为,介词,为;56如果,连词,哪里,副词表反问;78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34、B(12动词,是;3固定句式,何„为,为,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45代词,这,这样;6兼词,在哪里;7兼词,“于之”在那里)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篇8
学习目标搜索
1.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 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①②③④
自学方法点击
1.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
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晓声”,考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文言实词,才能学好文言文,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词是复习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弄懂弄通。
⑴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汉字通假的主要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例如:
①满坐(同“座”)寂然,无敢哗者。②便要(同“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③寒暑易节,始一反(同“返”)焉。④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兴。
辨析通假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①依据字音,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一句中的“唱”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音同和音近方面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倡”字就讲通了。
②凭借字形,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字形相似和相近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披”字就讲通了。
初中阶段实际上把古今字和异体字都当作了同通假字,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进行深究。
考试中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它的读音、指出它的意义。⑵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词义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在现代汉语里,“江”“河”则泛指一般江河水流。
②词义缩小。例如“池”,古代常跟“城”连用,专指“护城河”;现代汉语里则只指“池塘”。
③词义转移。例如“卑鄙”,古代“卑”指地位低,“鄙”指见识浅;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指“品质恶劣,不道德”。
⑶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
时
①季节,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②时候、时间、时辰:明月何时照我还? ③时代:时移而治不易者乱。④时机、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⑤时运:是不利兮骓不逝。⑥按时:学而时习之。⑦那时:时先主屯新野。⑧时常、经常:冻风时作。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呢?
①养成“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习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不断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学过的词语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
⑷词类活用: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下面举几个常见的句子: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一狼洞(打洞)中;一鼓(击鼓)作气。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
③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尔敢轻吾射(射箭的本领)。惧有伏(伏兵)焉。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将军身被坚(坚固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⑤名词作状语。例如:其一犬(像狗一样)坐于前。西(向西)行百二十步。⑥使动用法。例如:苦(使„„苦恼)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⑦意动用法。例如:不耻(认为„„可耻)下问,渔人甚异(认为„„奇异)之。
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由于历史的演变、语言的发展,它们之间也有相异之处,作为初中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四种即可。
⑴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是”表示判断,通常情况下用“„„者,„„也”、“„„也”、“„„者,„„”,或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等词语表示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用“于”、“见”、“味”、“见„„于”、“为„„所”等形式表被动。例如:帝感(于)其诚;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⑶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主要有四种类型:
①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②定语后置。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宾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
④介宾短语后置。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省略句。例如:(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近几年中考虽未出专门考查文言文句式特点的试题,但从文意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的角度也都考查了这一知识和能力。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文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如何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呢?
⑴略读全文,猜测文章大意。中考文言文的选材一般都较为短小,并且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因此,通过略读我们完全可以对文章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一步打下一个基础。
⑵精读全文,落实词句含义。猜测了文章的大意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落实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进一步落实开始获得的整体印象。
⑶研读全文,概括文章主旨。在研读阶段,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脱离“语境”,凭空猜想;不要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有意无意地贬低或拔高文章的主旨。
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表明,通过阅读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是较为流行的考题,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必须多加注意,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答题时必须做到两点:
①要有感而发。②要有的放矢。
经典妙题回放
回放1:(2003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⑤,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⑥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⑦,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⑧拜而死。(《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厓(yá)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③扞(hàn):保卫。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⑤捄(jiù):同“救”。⑥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⑦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⑧乡(xiàng):同“向”】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2.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1)书:(2)涕:(3)殊:
3.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
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
6.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
参考答案:1.遣使/使送天祥/至京师(1分)(只要标对一处即给分,出现读破句不给分)2.(1)书:写(书写等)(2)涕:眼泪(泪、泪水等)(3)殊:特别(很、十分等)(3分,各1分)3.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可以吗?”他将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2分;只要答对意思即给分)4.B(2分)5.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如能答到“丞相忠孝尽矣”也算对)(2分)15.要求能结合选文并联系所学课文如《过零丁洋》《谈骨气》等阐明文天祥的民族气节。(2分;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回放2:(2004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献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王献 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③布衣,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⑤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注:①缜(zhě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②刘王献(huán):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③芒(juē):草鞋.(④《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⑤萧琛:南朝人.】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闻沛国刘王献聚众讲说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⑴少: ⑵从: ⑶善:
3.范缜”性质直”在文中表现为:(用原文句子回答),而”恒芒布衣,徒行于路”又可见他的性格.4.选出对画线句子”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A.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B.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C.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D.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王献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
6.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
回放3:(2005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三国志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ǚ)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 ②一: ③识: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参考答案:1.时/邕/才学显著(1分画出其中一处即该给分,其它处画线均不给分)2.①着重(以„„为奇)②全(满)③记(各1分,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3.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2分,视意思和语言酌情给分。)4.强记默知;善算;善属文(2分,答出一个给0.5分,两个给1分,三个给2分)5.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2分,需要说出前后两句的原因,若只说出其中一句的,给1分)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敬佩):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2分,其它角度的合理答案,均给分。)
回放4:(2004年上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献曲求诗
北宋[苏轼]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目《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注释]: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酣()(2)腰()(3)既()(4)袖()
2.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2)坐客皆引满醉倒
3.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件事。成语:
参考答案:1.(4分)喝得痛快——腰间插着——已经——从袖子里2.(4分)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3.(3分)抛砖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回放5:(武汉市2004年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辐腐而轮败 败: ②以为车固若是 固: ③效而为之者相属 效: ④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顾: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
②及寇兵侵其境
译文: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答:①
②
参考答案:1.①坏、毁坏;②本来;③模仿、仿效;④理睬。2.①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②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3.①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①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③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④不要自以为是⑤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回放6:(2004年杭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â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BC(4分,各2分)2.AC(4分,各2分)3.C(3分)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6分,各3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3分。意思符合即可)
回放7:(2005年嘉兴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頞上革肉,巳破裂云。(蒲松龄《螳螂捕蛇》)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近临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⑸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1)①反侧倾跌之状②蛇复昂首待之
(2)①以刺刀握其首②以首俯地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2)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
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1)听到(2)从上往下看(3)终于(4)曾经(5)离开2.(1)①的②它,指蜘蛛(2)①用②把3.(l)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2)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5.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回放8:(2005年泰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
掇:(duō)拾取,采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遂书以名其亭焉()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1.(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本题2分。每小题1分)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本题1分)3.(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能力拓展训练
训练1:(2004年上海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日:“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日:“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日:“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日:“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②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B谨食之,哩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积压以为知”的看法
参考答案:1.(4分,各2分)(1)D(2)B2.(4分)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日,土产,强,知)3.(2分)得分要点,提出看法:提出看法1分,表述完整1分。
训练2:(2004年宜昌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滇游日记
文/(明)徐霞客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选自《徐霞客游记》)
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摧]崩裂
1.查阅工具书,给“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
4.作者艰险地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情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字数在40个左右。
训练3:(2004年广东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2.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参考答案:1.6分(1)2分(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2)2分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3)2分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错、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值为止)2.4分宽对即可。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训练4:(2004年温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荀巨伯探病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友人语巨伯曰()②子可去()
③宁以我身代友人命()④遂班军而还()
2.下列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义以求生。译文:毁坏情义而求得保全性命。B.岂荀巨伯所行耶?译文: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C.贼既至,谓巨伯曰„„译文:不久,胡人闯进家来,(友人)对荀巨伯说„„ 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译文: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
3.读了《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回答。
训练5:(2004年绍兴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歧之见
明?刘元卿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选自《贤奕编?警喻》)
[注释]①瘿:(yī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
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4.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
参考答案:1.D2.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3.不找些好药除去你们的颈瘤病,反倒觉得我的头颈细瘦(不正常)?4.因为南歧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就嘲笑他。(或“见怪不怪,见不怪而怪之”;或“以错误的标准看待事物,正确的反而是错误的了”。)
训练6:(2004年无锡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②是日,饮酒乐,天雨()③公将焉之()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不复出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候表现出来的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
训练7:
(2005年青岛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3.简答题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参考答案:1.(1)离开(2)等到,至。(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项不得分)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3.(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训练8:(2005年舟山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有一老父衣褐()
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⑶父以足受,笑而去()⑷谷年十有五()⑸是负义也()⑹乃载祖归养()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良愕然,欲殴之吾欲之南海 B.捐祖于野移其民于何东 C.父以足受不以物喜 D.直堕其履圯下其如土石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良殊大惊,随目之
(2)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4.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⑴听到⑵从上往下看⑶终于⑷曾经⑸离开2.⑴之①的②它,指蜘蛛⑵以①用②把3.⑴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⑵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训练9:(2005年济南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1.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2.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以问著,对如初。
12.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1.C2.更加;精益求精。3.(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4.要求严格,循循善教。(能紧扣内容答出其特点即可)。
训练10:(2005年南京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①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日:“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日:“日近。”元帝失色,日:“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
注①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其日中如探汤()(2)元帝异之()
2.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A.朋帝问何以致泣 B.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策之不以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孰为汝多知乎?
(2)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4.[甲]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乙]段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问题是,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推荐阅读:
名校状元题─—中考总复习 课外文言文09-15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文言文重点句翻译10-12
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07-24
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10-15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 复习09-03
文言文复习12-05
高考文言文复习07-31
初三文言文复习10-19
文言文阅读讲解08-29
文言文阅读题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