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文专题复习(共8篇)
高三文言文专题复习 篇1
《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翻译句子》教案
丹阳六中
刘阳
【教学目标】
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教学过程】
一.试题反馈
(2012语文苏南一模真题)8.(1)既及公而问焉,公变更名氏以绐之,捐家属以委之。(4分)
现场答案: 等到公询问贼人后,公改变名来应对贼人,捐献家人亲属来当礼送给贼人。(0分)参考答案: 等到找到柳公并且询问他的时候,柳公改变自己的姓名来欺骗贼寇,并且抛弃家人来交付给贼寇。
(2)公顿首流涕,累陈计画。(3分)
现场答案:公点头流泪,积累计算谋划。(0分)
参考答案:柳公磕头流泪,多次向朝廷陈述平定贼寇的计策。
二.总结文言文翻译存在问题:
1.审句不够精细,字字落实不到位。
2.疑难词句推断盲目、随意,语境意识不强。3.句意表达不够流畅,拗口甚至违背 常理。
三.明确文言文翻译方法 四.强化训练 《李疑尚义》
1.(1)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3分)
参考答案: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存放在他的乡人家里。(2)(胡)颖常微服行诸营,察众志向,归必三鼓。(4分)
参考答案:胡颖经常穿着一般人的衣服在各个军营间行走,观察了解士兵的想法和动向,三更时分才回来。《富郑公神道碑》
2.(1)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4分)
参考答案:(黄德和)倚仗势力诬陷他人,希望用这种办法免除自己的罪过,应该彻查这个案件。(2)德和竟坐腰斩。(3分)参考答案:德和最终被判处腰斩。
五、复习小结
文言实词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注意特殊句式等现象。
高三文言文专题复习 篇2
目的:深化知识, 有的放矢, 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
原则:遵循《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源于教材, 略高于教材。
方式:讲练结合。精讲专题内容;高才试题为范例, 备以变式试题及能级递进式题组强化训练。
类型:知识归纳型, 规律统摄型, 方法介绍型, 实验对比型, 知识迁移型。
1 知识归纳型——无机和有机的复习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有序的“意义记忆”和“逻辑记忆”, 使知识科学化、系统化、网络化, 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1.1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ⅠA、ⅡA、ⅢA) ;
1.2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ⅣA、ⅤA、ⅥA、ⅦA) ;
1.3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异性;
1.4 元素及其化合物之最;
1.5 无机化学工业 (一) 、 (二) ;
1.6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1.7 有机合成的“网络机构”
2 规律统摄型——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复习
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同时, 揭示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地统摄成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2 原子、离子半径的大小比较规律;
2.3 常见分子的极性判断规律;
2.4 物质熔沸点高低比较规律;
2.5 氧化性, 还原性强弱比较规律;
2.6 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
2.7 盐类水解规律及其应用;
2.8 离子共存问题;
2.9 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规律;
2.1 0 勒沙特列原理及其应用;
2.1 1 化学平衡中图象的变化规律;
2.1 2 化学平衡中M的变化规律;
2.1 3 有机反应的断键与连接方式的规律。
3 方法介绍型——化学计算复习
化学计算题是将化学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介绍十几种巧解巧算的方法, 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3.1 方法一——估算法、极限求值法;
3.2 方法二——图象法、数轴法;
3.3 方法三——平均值、十字交叉法;
3.4 方法四——公式法、关系法;
3.5 方法五——差值法;
3.6 方法六——守恒法;
3.7 方法七——讨论法;
3.8 方法八——有机化学计算若干规律;
3.9 方法九——溶液计算的若干规律;
3.1 0 方法十——化学平衡计算的一般方法。
4 实验比较型——化学实验的复习
特异实验专题讲, 同类实验比较讲, 比较中找规律、求异同,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收敛性。
4.1 化学药品保存的异同;
4.2 实验操作的比较;
4.3 气体制备的比较;
4.4 气体洗涤、干燥和测量的异同;
4.5 仪器连接的原则、方法和顺序;
4.6 离子鉴定方法的异同;
4.7 不用其它试剂鉴别一组物质的方法;
4.8 只用一种试剂鉴别一组物质的方法。
5 知识迁移型——综合性复习
浅谈高三生物专题复习 篇3
类型一:文字信息题
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步骤如下。
1.抓关键词。在答选择题时,要看清题干的意思,找准关键字眼或明显具有指向性的字眼,如“正确的是”“错误的是”“从某某角度分析”等。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迅速地通过圈、点、划,提取问题中重要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明确指向,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
2.挖掘隐含条件。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若暗若明,含而不露的条件,它们常巧妙地隐蔽在题设或结论的背后,不易被察觉,往往给学生造成条件不足的假象,导致解题困难或者思维不严谨。但如果能仔细分析、推敲,在审题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运用隐含条件,不仅可以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而且能使解题过程简单明了。
3.排除干扰因素。所谓干扰因素,是指那些与解答本题没有任何关系的条件,高考试题中经常附加一些与解题无关的信息或利用考生脑中的潜意识干扰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只有排除干扰因素,理清思路,才能顺利答题。最后把提取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衔接,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选择正确答案或运用生物语言组织好要表达的内容。
4.防止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学生在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往往表现在审题不清晰或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用固定的、常规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在遇到熟悉的题目时,对于“熟题”的审查不要凭印象,应当特别仔细、认真阅读,注意它的细微变化。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常会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习惯性思维照搬到新情境中,而不善于换角度分析问题。
所以,在审题过程中要把握题目的真实意图,充分开动脑筋,从事物的局部及表面分析问题,深入实质,寻找隐蔽的条件,总结出有效的信息。
类型二:图像信息题
图像类题目直接呈现生物结构、过程或实物图、模式图、示意图等。突破图像类题的一般步骤具体如下。
1.运用剖析的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为小块,理清图像中的每一个过程或每部分的名称。
2.联系课本,提炼图解、图示涉及的知识点。
3.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图解、图示,整理出正确答案。答题要规范,语言表达要准确,答案要完整。
类型三:坐标曲线、柱状信息题
坐标曲线是生物试卷中最常见的题型,坐标中曲线或直线可能是一条或多条。此类题目,一般是给出一个坐标曲线图,然后要求根据图分析曲线变化情况、变化原因、各曲线间相互关系等。突破“坐标曲线、柱状图题”的关键有:
1.“识标”——理解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2.“明点、柱”——明确曲线中的特殊点(顶点、始终点、转折点、交叉点)都有特殊的生物学意义、直方柱形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
3.“析线转变”——分析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找出变量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含义和原因。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则应先确定某一自变量来分析,然后再多重综合考虑。有时把直方图转换为曲线更容易看清其中某个变量的变化趋势,便于分析。
类型四:表格分析信息题
表格题中多数表格附有标题,标题是表格内容的提要,因此解表格题时要从标题审起,再从行、列入手对其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突破表格分析题的一般步骤有:
1.阅读表格:明白行标题、列标题和数据标题的含义。
2.分析表格:采取对比或分组对比法,认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纵、横双向比较,熟练运用图表、线的转换,找出数据、现象的变化规律。
3.确定答案:把表格信息转变成文字。结合具体问题,利用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准确地表达,尽量用课本上的生物学术语表述。
高三文言文专题复习 篇4
读懂选文 选文多数是人物传记,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注意总结文章涉及到几个人,他们之间什么关系,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事。如果人物多且关系复杂时,可以单列一个人物关系表。叙事性的文章要顺着原文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干扰。参看最后一个文言选择题,对文章进行翻译。有的时候可以跳出文章,按常理推断文章的发展或所讲的道理。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
(1)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2)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3)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答题技巧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若是“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一、文言实词释义题:
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含义不仅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本题往往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做题时要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诗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对于这一方面的复习,除了我们平时注意积累,加大对一些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解题技法。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基本技巧
1、据形推断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音、形、义相互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数的80%左右,这就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条件。例如2006年山东卷第9题“ 代立践南面”。“践”是形声字,从“足”,应与“踩”“踏”有关,再结合具体语境,可推断是“登上王位”的意思。又如2009年辽宁卷第4题“躬耕以养弟妹”。“躬”也是形声字,从“身”,应与“自身”相关,解释为“亲自”,正确。
2、据音推断
文言文中有一定数量的通假字,在阅读文言文时,当一个字用本音本义讲不通时,我们可以
推断它被借用作同音的另一个字了。例如2007年北京卷第6题“上唱而民和”。“唱”字如果理解为“唱歌”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作者是说:国君有什么举措,百姓就听从。而不是国君在唱歌,所以这个“唱”就应该理解为“倡”,是一种通假现象。又如2009年湖北卷第10题“吐利胀懑,无所不至”。该句的“利”如何理解呢?让我们结合语境来看,上文说,一天之中能病十次,痊愈十次,而本句中“吐”“胀”“懑”都是病状,那么,“利”理解为“利益”“利害”等都讲不通,只能理解为通假现象,解释为“通‘痢’,腹泻”,是正确的。
3、据法推断
“法”就是语法。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既有着传承关系,又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词语的正确解释。例如2007年辽宁卷第9题“烛之则狗也”。文言文中名词后面如果接着的是代词“之”,那么该名词要活用为动词。所以,该句中的“烛”理解为“照”是正确出的。又如2009年广东卷第5题“开奇之,曰:‘公辅才也’”。文言文中形容词后面如果有代词“之”,一般来说,那么该形容词要活用为意动词。该句中的“奇”应该理解为“认为„„与众不同”,解释为“奇妙”就错了。
4、据位推断
“位”就是位置。文言文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意义上常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关系,而文言中对偶、排比、对举、并列这类结构的句子较多,这都有利于我们对一些词语做出推断。例如2007年重庆卷第8题“始于容隐,成于蒙蔽”。考查对于“容”理解,我们可以利用结构的一致性进行合理的推断。处于同样位置的“蒙”容易理解,是“蒙骗”“欺蒙”之意。“隐”和“蔽”位置相同,意思相近,据此推断,“容”的意思和“蒙”的意思不是相反的,应是相近的,理解为“包庇”是正确的。又如2006年湖南卷第9题“北枕大江,南薄五岭”。我们根据句式的特点也很容易推断出“薄”的意思来。
5、据境推断
“境”就是语境。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与该词语所在的句子的意思密切相关,而上下句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阐释的关系,存在着承接补充暗示等关系。我们可以借助上下文这种语境来推断词义。例如 2009年北京卷第6题“若真鄙儒也”。题面将“鄙”解释为“品德低下”,正确与否,只要结合上下文意思,答案也就不难得出。鲁地两个儒生认为叔孙通是凭着阿谀奉承得到信任和富贵的,就不肯跟着叔孙通;叔孙通则认为二人不懂得时势变化。不难看出,“鄙”不是说二人品行,而是说他们见识浅陋。所以所给的答案是错误的。
6、据想推断
“想”就是联想。我们在做文言文阅读试题时,由于许多词语都是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过的,应该联想到教材中出现的与之同样或类似的词语,做出恰当的推断。例如2007年全国卷二“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和2004年全国卷“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分别考查“暴”和“凶”。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所学的与之相关的语句:1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2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这样就很容易做出推断,“暴”是“突然”的意思;“凶”是“荒年”的意思。再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第4题“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和“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分别考查“婴”和“薄”。如果我们对李密的《陈情表》非常
熟悉,就很自然想起“而刘夙婴疾病”“而刘日薄西山”这两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7、据邻推断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前者,意思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我们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对一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推断。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踞,雄才备用之秋也”中的“冲”较难理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来帮助的话,就容易多了,可以推断出“冲”是“年幼”的意思。
附:文言实词精讲
(一)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 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② 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 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 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 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二)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 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
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 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通×”(或“×同×”)。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三)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四)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能看作主语,则这个名词必然用作状语,名词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2、名词作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代词,名词后面如果是代词,往往构成动宾关系,那个句词也就活用为动词(2)名词+名词,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那就要考虑是否主(3)名词+补语,名词前如果没有动词,而后面又是介宾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
(4)副词+名词,名词本来不能前加副词。如果前边是副词,这个名词也就活用为动词。(5)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后边一般有动词,组成能愿合成谓语,如果是名词就(6)所+名词,所字后面一般是动词,如果是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3、名词使动
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4、名词意动
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可翻译“把„„看作”“把„„当作”。
* 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例:
2、动词使动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3、动词为动
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它怎么样”的意思。为动用法的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
识别一个动词在句中是不是为动用法,主要看这个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为动”关系,为动用法的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的性质。* 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2、形容词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数词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
2、数词用作形容词
3、数词用作名词
二、文言虚词题
1、把这个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判断词义是否相同时可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虚词用法推断“六看”法:
1、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2、对应位置
3、看特殊标志
4、语气表达
5、看具体语境
6、看句式特点
三、信息筛选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 该类题型通常会给出若干句子,要求选出符合题意的一组。做该类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答题技巧】:对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 5
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四、内容归纳题
该题通常或给出若干事件,要求找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做该类题时可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此类题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混在一起,或把属两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温情提示: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注意细节(时间、地点、事件、官职、迁调、人物等)。
五、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断句类题型:该类题可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 篇5
------------------
2002.11
【复习目标】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知识讲解】
总体要求: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着就是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都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4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实词
虽然最新《教学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由于词义演变的缘故。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
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同上)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就会掌握得越来越多了。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另作专题复习)
4.偏义复词。举例。
5.词类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另作专题复习)
【文言实词巩固训练】
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词的古今异义
1.按 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拜 拜为上卿(《廉蔺列传》()
3.比 比至南郡(《赤壁之战》()
4.鄙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5.辟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6.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7.参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劝学》)()
8.池 池非不深也(《孟子》)()
9.次 秦伯素服郊次(《崤之战》)()
10.存 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1.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12.第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与妻书》)()
13.董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涉江》)()
14.都 中有都柱(《张衡传》)()
15.伐 此五霸之伐也(《信》)()
16.泛 大命将泛(《论积贮疏》)()
17.放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谭嗣同》)()
18.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19.管 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崤》)()
20.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
21.会 会宾客大宴(《口技》)()
22.藉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赤壁之战》)()
23.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4.景 承天景命(《谏太宗十思疏》)()
25.戾 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
26.廉 其行廉(《屈原列传》)()
27.令 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
28.略 秦进兵略地(《荆轲刺秦王》)()
29.冒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
30.逆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孔》)()
31.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屈》)()
再迁为太史令(《张》)()
32.适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3.穷 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
34.渠 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35.如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
36.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37.速 始速祸焉(《六国论》)()
38.特 特示故人耳(《记王忠肃公翱事》)()
39.信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40.向 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
41.谢 多谢后世人(《孔》()
42.寻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43.坐 何坐?坐盗(《宴子使楚》)()
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
44.严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
45.再 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46.走 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47.奏 项如奉璧奏秦王(《廉》)()
48.卒 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49.正 妙尽璇机之正(《张衡传》)()
50.章 黑质而白章(《捕》)()
51.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52.初一 初一交战(《赤》)()
53.地方 地方数千里(《赤》)()
54.非常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5.风流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
56.故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57.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58.具体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59.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
60.慷慨 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柳敬亭传》)()
61.可怜 可怜体无比(《孔》)()
62.结束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63.经纶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与朱元思书》)()
64.其次 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狱中杂记》)()
65.其实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宴子使楚》)()
66. 首领 令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
67.无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
68.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69.因为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70.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二)一词多义
1. 乘
(1)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2)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
(3)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
(5)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崤之战》)()
(6)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2. 除
(1)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信陵君窃符救赵》)((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
(3)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
3.从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廉》)()
(4)樊哙从良坐(《鸿》)()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4.辞
(1)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
(3)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公辞焉。(《崤》)()
(4)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
(5)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
(6)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
5.道))
(1)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5)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6)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赤》)()
6.发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
(2)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使人发书至赵王(《廉》)()
(5)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促织》)()
(6)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
(7)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8)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
7.奉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荆》)()
(2)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
(3)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崤》)()
(4)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赤》)()
(5)何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孟子》)()
(6)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
(7)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
8.举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6)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
(7)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察今》)()
(8)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孟子》)()
9.见
(1)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往纳谏》)()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鸿》)()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
(5)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
(6)图穷而匕首见(《荆》)()
10.信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
(2)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
(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
(5)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
(6)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孔》)()
(7)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三)通假字和古今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
2.召有司案图(《廉》)()
3.张良处,要项伯(《鸿》)()
4.堕军实而长寇仇(《崤之战》)()
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
6.被明月兮珮宝璐(《涉江》)()
7.颁白者不负担于道路矣(《孟子》)()
8.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促织》)()
9.技盖至此乎?(《庖》)()
10.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11.甚矣,女之不惠。(《愚公移山》)()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1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
1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16.“离骚”者,犹离忧也。(《屈》)()
17.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1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
19.文王之辟风雨也(《崤之战》)()
20.五万兵难卒合(《赤》)()
21.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
2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23.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
2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5.图穷而匕首见(《荆》)()
26.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27.天下云集,赢粮而景丛。(《过秦论》)(28.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29.汝识之乎?(《石》)()
3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的活用
(1)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
(3)范增数目项王(《鸿》)()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
(6)遂墨以葬文公(《崤》)()
(7)序八州而朝同列(《过》)()
(8)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
(10)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
(1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
(1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2. 动词的活用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2)外连衡而斗诸侯(《过》)()
(3)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
(4)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崤》)()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
(6)文嬴请三帅(《崤》)()
3. 形容词的活用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2)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赤》)()
(3)斫其正,养其旁条。(《病梅馆记》)()
(4)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
(5)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谋攻》)()
(6)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
(7)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8)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
(二)文言虚词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大纲》规定要掌握15个虚词(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子 与 则 者 之),2002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20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文言虚词巩固训练】
1.之
代词
(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
(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4)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屈(《廉》)()
助词
(1)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顷之,烟炎张天。(《赤》)()
动词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
2.其
代词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3)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张》)()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
(5)则或咎其欲出者(《游》)()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
副词
(1)其皆出于此乎?(《师》)()
(2)其孰能讥之乎?(《游》)()
(3)公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
3.者 助词
(1)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
(3)二者不可得兼(《孟子》)()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
4.所
代词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赤》)()
(2)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
(3)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崤》)()
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
(2)此其所以败也(《察今》)()
5.以
介词
(1)余船以次俱进(《赤》)()
(2)以资政殿学士行(《指》)()
(3)为方以矩,为圆以规(《墨子》)()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
(5)以钟磬置水中(《石》)()
连词)
(1)拔剑切而啖之(《鸿》)()
(2)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辞》)()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4)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
动词
(1)皆以美于徐公(《邹》)()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6.于 介词
(1)积于今六十岁矣(《捕》)()
(2)得复见将军于此(《鸿》)()
(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
7.为
介词
(1)不足为外人道也(《桃》)()
(2)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
(5)视为止,行为迟(《庖》)()
语气词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
动词
(1)窃为大王不取也(《鸿》)()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3)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战国策》)()
8.而
连词
(1)蟹二跪而二螯(《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
(3)图穷而匕首见(《荆》)()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
(5)吾尝终日而思矣(《劝》)()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
代词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记王忠肃公翱事》)()
动词
(1)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9.连词
(1)无苗时采,则实而沉(《采草药》)()
(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4)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
(5)木受绳则直,金就厉则利(《劝》)()
副词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0.因
副词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2)因利乘变,宰割天下(《过秦论》)()
(3)因其富厚,交通王侯,立过吏势(《论贵粟疏》)((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
(5)蒙故业,因遗策(《过》)()
介词
(1)后因伐木,因见此山(《雁荡山》)()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11.且
副词
(1)且放白鹿青崖间(《梦》)()
(2)吾攻赵,旦暮且下(《信陵君》)()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连词
(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廉》)()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
12.焉
兼词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使皇武子辞焉(《崤》)()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代词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2)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游黄山记》)()
语气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2)君何辱讨焉?(《崤》)()
13.乎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若毒之乎()))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
④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⑥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⑧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2)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8)无以,则王乎?()
(19)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4.也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曹公,豺虎也。()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⑦“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⑧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⑨是说也,人常疑之。()
⑩苟政猛于虎也!()
⑾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三)文言句式
(四)文言文翻译
(五)文言文综合阅读
(三、四、五皆另作专题复习)
答案解析
关闭答案
㊣来源:))
ý关闭窗口ý
------------------
高三文言文专题复习 篇6
教学目标:加强采点得分意识,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语句规范、得体,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例:看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在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翻译: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⑥合乎桑林的舞蹈,(应译为“合乎桑林舞的节拍”)又合乎《经首》,⑦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错误有:
①“解”和“杀”意义不同;
②牛头、牛脖子、牛肚子之类为原文所没有的;
③“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不很明确,如译为“皮骨和肉分离时发出哗哗的响声”可能会好一些;
④“一个厨师丁”不合现代汉语习惯,可译作“一个叫丁的厨师”;
⑤“杀牛刀在前进”,也不妥,可改为“进刀时”;
⑥“合乎桑林的舞蹈”,不通,应译为“合乎桑林舞的节拍”;
⑦“传说中尧的乐曲”没有必要译出。
说明:其中①②⑦为译得不确切、多余,③④⑤⑥译得不明白通顺。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句子不通。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靠想象。参考翻译:丁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皮骨和肉分离时发出哗哗的响声,进刀时豁豁作响,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二、如何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应改为“一个叫丁的厨师”)
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译文:牺牲最惨重的,要算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牺牲的惨重,首推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6、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清·洪亮吉《治平篇》)(介词结构后置)译:对于遭到风雨霜饥寒而倒毙的人到处都是(这种现象),又有什么奇怪的呢?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文从句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所以,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四、如何落实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一)、“字字落实”的方法----留、删、换
留: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1]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例2]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使一职,统领各路军马。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比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例1]、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例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实。
[例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译文: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例4]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译文:(皇帝)特地赐给他车马衣服。虞延认为邓衍虽有容貌仪表却没有实际品行,不曾对他有高于一般的礼节。
课堂练习:
根据“留删换”,指出下列两个句子中“留删换”的现象,并翻译。
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也。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耳,不达斯语。《后汉书 逸民列传》注:①延熹:汉桓帝的年号。
1、百姓莫不观者。
译文:当地百姓没有不去看的2、我,野人也,不达斯语。
译文:我只是一个乡野草民,不懂这个话。
(二)、文从句顺的方法----调、补、贯
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
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1、何谓得之于心。(元好问《射说》)-----状语后置句
译文: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定语后置句
译文:(敲起来)铿铿作声的石头,到处都是。
3、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宾语前 置句
译文:古代的人不会欺骗我。
4、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主谓倒装句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补:即补出省略内容。比如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
1、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2、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①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②:冉氏尝居(于此)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愚溪诗序》)
译文: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名叫冉溪了。
③、公子闻之,往请(侯生),欲遗之,不肯受,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信陵君听说后,前去问候侯生,想多送他一些礼物,侯生不肯接受,说:„„ 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鸿门宴》
译文: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想阻止他(樊哙)不让他进去
⑤、果地震(于)陇西
译文:果然在陇西发生地震。
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意译的情况: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贾谊《论积贮疏》)
译文: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③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译文:(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三、课后练习
1、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换、删-也、调-回也,贤哉!)
(一般的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但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贤德啊。)
(子曰:“贤哉,回也(1)!一箪食(2),一瓢饮(3),在陋巷(4),人不堪其忧(5),回也不改其乐(6)。贤哉,回也!”
注释:
贤哉回也:即“回也贤哉”,“回”指颜回。箪(dan1):竹筐。食(si4):食物。饮:喝的东西。陋(lou4):简陋。堪:能够忍受。其:这种。忧:忧苦。乐(le4):快乐。
译文:
孔子说:“真是个贤德的人啊,这个颜回!一竹筐吃的东西,一瓢喝的东西,住在简陋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颜回却不一直充满快乐。真是个贤德的人啊,这个颜回!”)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留-孟尝君、鸡鸣狗盗,换-雄,调-岂足以得士言-贯-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3、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
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参考答案①范氏富,盍已乎:范家富贵,何不(为什么不)取消(停止)这门婚事(亲事)
呢?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范献子把董叔抓来(捉来、逮住)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想要的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①范氏富,盍已乎(2分。“盍”1分,何不,为什么不;“已”1分,停止)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3分。“执”1分,捉住;省略句“执之”1分; “纺”1分,绑)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3分。“欲”1分,想要;宾语前置“何请”1分,请求什么;句意1分)
4、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①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译: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这样的。(3分。译出大意 1分;“旬”1分;“举”1分)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译: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2分。译出大意 1分;“是”1分)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译: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3分。译出大意 1分;“箪”1分;“师”1分。)
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参考答案:
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6、.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参考答案:
①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高三“数列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篇7
第一部分: 基础训练
1. ( 2012·镇江联考) 若x,a1,a2,y成等差数列,x,b1,b2,y成等比数列,则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
2. 三个互不相等的实数成等差数列,适当交换这三个数的位置后,变成一个等比数列,则此等比数列的公比是_____.
3. 设数列 { an} 的前n项和为Sn,令 已知数列a1,a2,…,a500的“理想数”为2004,那么数列12,a1, a2,…,a500的“理想数”为________.
基础题是对数列通项、前n项和的简单理解,让学生熟悉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公式.
第二部分: 数列的性质
1. 设{ an} 为等差数列,若a11 /a10 < - 1,且它的前n项和Sn有最小值,那么当Sn取最小正值时,n等于________ .
2. ( 2012·无锡名校第二次考试) 若一个数列的第m项等于这个数列的前m项的积,则称该数列为“m积数列”. 若正项等比数列{ an} 是一个“2012积数列”,且a1> 1,则其前n项的积最大时,n =________.
3. 在等差数列{ an} 中,公差d =1 /2,前100项的和S100 = 45,则a1+ a3+ a5+ … + a99=_______ .
4. 一个有限项的等差数列,前4项之和为40,最后4项之和是80,所有项之和是210,则此数列的项数为 ________.
通过这组题让学生对考查知识点灵活把握,熟练区分等比、等差数列.
第三部分: 基本量计算
1. ( 2012·南京模拟) 设Sn是等差数列{ an} 的前n项和. 若S3 /S7 =1/ 3,则S6/ S7 = ________.
2. 已知两个等比数列 { an} ,{ bn} 满足a1= a ( a > 0) , b1- a1= 1,b2- a2= 2,b3- a3= 3,若数列 { an} 唯一, 则a = _______.
3. ( 2004年江苏) 设无穷等差数列 { an} 的前n项和为Sn.
( 1) 若首项a1=3 /2,公差d =1,求满足 的正整数k; ( 2) 求所有的无穷等差数列{ an} ,使得对于一切正整数k都有 成立.
这组题告诉学生有一种方法叫基本量法,不要盲目追求技巧的运用.
第四部分: 数列单调性
1. 设Sn是公差为d( d≠0) 的无穷等差数列{ an} 的前n项和,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有_________.
①若d <0,则数列{ Sn} 有最大项;
②若数列{ Sn} 有最大项,则d <0;
③若数列{ Sn} 是递增数列,则对任意n∈N*,均有Sn> 0;
④若对任意n∈N*,均有Sn> 0,则数列{ Sn} 是递增数列.
2. ( 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数列{ an} 的前n项和为Sn,且a2an= S2+ Sn对一切正整数n都成立.
( Ⅰ) 求a1,a2的值;
( Ⅱ) 设a1> 0,数列 的前n项和为Tn,当n为何值时,Tn最大? 并求出Tn的最大值.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的概念和前n项和公式,以及对数运算等基础知识,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基本运算能力以及方程与函数、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
第五部分: 构造或证明数列
1. ( 2012·扬州高三期末 ) 设数列 { bn} 满足
( 1) 若b3= 3,求b1的值;
( 2) 求证: 数列{ bnbn+1bn+2+ n} 是等差数列.
2. 已知数列{ an} 满足an> 0且对一切n∈N*,有
( 1) 求证: 对一切n∈N*有
( 2) 求证: { an} 是等差数列,并求数列{ an} 通项公式.
3. 设数列 { an} 是一个无穷数列,记
( 1) 若{ an} 是等差数列,证明: 对于任意的n∈N*, Tn= 0; ( 2) 对任意的n∈N*,若Tn= 0,证明: { an} 是等差数列.
这部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算太高,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学会构造数列的一般思路,并多练习,寻找感觉. 要敢于动手.
第六部分: 通项与求和
1. 下面的数组均由三个数组成,它们是: ( 1,2,3) ,( 2, 4,6) ,( 3,8,11) ,( 4,16,20) ,( 5,32,37) ,…,( an,bn,cn) .
( 1) 请写出cn的一个表达式,cn=__________;
( 2) 若数列{ cn} 的前n项和为Mn,则M10=_____.( 用数字做答)
2. 已知数列{ an} 满足 则数列{ an} 的前100项的和为______.
关于求和这一块,有多种方法应做系统的专题复习,包括定义、公式、整体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的运用等.
高三冲刺阶段文言文复习指津 篇8
一、考前一百天,常识常常见
2015年全国课标卷文言文客观题出现了一道新题,那就是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这道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的识记能力,层级A级,层级虽低,但相信大部分考生都会轻松不起来,因为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的文化常识,即便仅是识记其中的一小部分,那也是令人发憷的浩大工程。在冲刺阶段考生如何强化对常识的有效识记,攻破记忆壁垒呢?我们认为:
1. 细水长流,百天“忆”始。文化常识的识记,因为量大,故要耗时,所以考前100天就要在原积累的基础上,升升温,忆忆旧,细水长流,每天不一定要花很多时间,而是利用零碎时间“过过眼”,“入入脑”,让已经陌生的常识变熟悉,让尚存的旧知得巩固。对熟者可一带而过,对陌生难记的则做好标记,抓反复,反复抓。一定谨记:常识常识,常见常识。
2. 分门别类,专项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内容丰富,包罗万象,高考主要从八大类别考查:姓名字号、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很显然,我们识记时要注意科学有序,分门别类,专项记忆,逐项攻破。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某一大类别之下,要精分好各小类型之常识,如“姓名字号”类,又细分为: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官职、谦称、敬称、贱称等。而“谦称”,又可再细分为:(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2)古代帝王的自谦;(3)古代官吏的自谦 ;(4)读书人的自谦;(5)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的自谦。只要我们做个学习的有心人,必然会成为一富有“常识”的人。
3. 融入情境,理解巧记。常识并非要死记硬背,有些只要稍微联系文本,融入语境,即使平时从没见过,亦可迎刃而解,例如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解褐”的解释: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只要结合文本句子“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的语境,简单翻译:永淳初年,出仕任婺州参军事,即可判断其解释是正确的。
其次我们可联系所学课文内容知识,辅助理解记忆文化常识,例如:“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只要熟悉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考生,判断此题不费吹灰之力。
再者,我们要善于利用我们所学过的文言文知识、文言现象,加以理解记忆,例如,“‘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这其实考查了文言文的古今异义,而这个词考生是比较熟悉的,根本不用死记,结合文本语境即可。
最后,我们还可以联系影视作品或其他自己熟悉的艺术样式,融入某些情境,就可轻松唤起记忆。如2015年全国课标卷:“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大量的影视宫廷剧都会提到“太子”这一角色,相信不少考生都知道太子是王位的接班人,具有唯一性,所以可轻易判断出这一解释是错误的。
二、考前六十天,回眸知识点
首轮文言备考,考生已经比较系统地复习了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而60天冲刺阶段的复习,不在于全面系统,而在于突出重点,突出实战与实用。
例如对于文言实词的复习,我们主要掌握常用词,重点义即可,删繁就简,突出实用与效率。所谓常用词,是指那些古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频率很低的词。所谓“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弄懂并记住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特别是那些细微差别。如《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初学者质疑: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为左将军,自然也是男的,说二人“结婚”,不可理解。其实“结婚”在古代指“联姻结亲”,这里指霍光的长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做妻子,双方成了“亲家”。可见应该从古今比较之中逐步掌握这些常用词。
在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慈父见背”,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险的“危”,考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考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三、形意两相联,句断分秒间
断句题相对而言应当是一道可轻松笑对的题型,只要考生们能从“形”“意”二字上做足功夫,准确断句当是“秒杀”之事。
所谓“形”,主要指外在的形式、特征、标志等,我们据此可进行快速断句。具体“形”法包括:据语法结构断句、据虚词断句、据句式特点(对偶句、对应句、排比句、顶真句等)断句、据修辞断句、借助文史常识(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断句、据总分关系断句、特殊动词(“曰”“云”“言”等)断句。
所谓“意”,指的是内在的含义和意蕴,包括对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义、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的意思理解和句子意蕴的挖掘解读。
有些句子,单从外形特征,就可迅速断句,可以不必咬文嚼字,过多纠缠于某些难懂字词的意思解读;有些难度较大句子,则重点从内在意思理解上突破,再加以外“形”辅助,准确断句,当为易事。
四、翻译何沉甸,精译文之言
翻译分值达10分之多,占文言文总分值一半还多,分量之重,考生自知。在冲刺阶段的文言复习中,如何让句子翻译更准确精当,我们针对考生在翻译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1. 要勤于动笔,用心总结,口头大师,笔头侏儒。翻译是要求动笔的一道题型,不少考生却嫌“麻烦”,嫌“耗时”,只喜欢口译,只喜欢“心领神会”,而懒于动手笔译,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因为翻译要求字字落实,如果不写在纸上,你如何校对答案,如何精确比对,从而发现问题,做好批注,及时修正呢?
所以建议考生在冲刺阶段,一定勿嫌麻烦,多动笔头翻译。除了翻译文段所提供的那两个句子外,可以扩大范围,在文本中自己再挑选三五个文言知识点富集、文言现象较突出的句子进行翻译练习,这样不但增加了练习量,也增强辨别得分点意识,提升准确翻译能力。同时还要把翻译中的一些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等记在笔记本上,时时复习。切记千万勿做口头上的大师,笔头上的侏儒。
2. 要瞻前顾后,联系语境,急于求成,欲速不达。不少考生做翻译题时,有一个坏习惯是:为了节省时间,不回归原文,结合语境去理解翻译,而是直接就“硬译”。殊不知,此举反而欲速则不达。例如,“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有些考生把划线句子的“任座”不假思索,翻译为“在座的各位”,其实只要联系下文,很容易发现“任座”其实是一人名,根本无需翻译。这些浅显的错误,只要稍微联系上下文语境是很容易避免的。所以要记住,当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时,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
3. 要对比旧知,谨慎选取,率性大意,谬之千里。课外翻译貌似新知检测,其实乃旧识考查,只要我们将平日积累稍加激活与挑选、提取,就能击破译句中潜伏的各个得分点。然而,有些考生却并非深思而慎取,而是率性随意,不细比对,结果自然谬矣。例如:“光斗能知人,往往所取士能预决其得失利钝,后皆卒如其言,无一爽者。”对于“爽”字的翻译,只要比对平时所学:“屡试不爽”“丝毫不爽”“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再联系上文语境,很容易就能准确译出是“差错”的意思。但有些考生却把它译为“爽快”“痛快”,显然是把平日“心情很不爽”的现代文含义不加比对地率性引入的结果。
4. 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随心意译,易遗宝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总有不少考生没有做到“字字落实”,同时遇到不会翻译时,则把“意译为辅”变为“随心所译”,结果造成该译的重点字词被明珠蒙尘,轻易遗落。如:“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不少考生以为“暴君”是一个名词,所以把“管、晏暴君之过”译成判断句:“管晏是一个暴君。”而“过”字因不理解,所以干脆不译。实际上,“管、晏”指管子、晏子两位贤臣,“暴”通“曝”,“揭露”之意,“过”指“过错、过失”。因为字词翻译未落到实处,随意性也较大,所以翻译的句子意思偏差太大。
五、阅读整体先,检索快马鞭
考生常易犯的毛病,就是不能先将整个文段大致看懂后再去解答题目,而是对文段浮光掠影地扫一遍随即答题,解答不下去时也只回头一扫文段的只言片语后再硬着头皮作答。这种方法,欲速则不达,准确率会很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文言阅读的效率,做到又好又快,我们认为在冲刺阶段考生一定要做到:强化整体阅读意识,提高检索能力。
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从整体(如中心、大意)到局部(如字词句、层次、关键词语等)把文章了解透彻;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检索出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等等。检索出这些信息,就能快速把握思路,分清层次,理清关系,把握主旨,也更有利于准确完成“归纳概括”题。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只要认真读懂原文,理清脉络,深入思考,仔细辨析,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释等方面入手,对照选项逐一检索筛选,最终就会做到去伪存真。
六、考前三十天,文段天天练
在高考前一个月里,除老师布置的文言任务外,我们建议每位考生每天做一篇文言文阅读(包括翻译),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良好的语感,最好选择附有答案的习题,以方便自己及时了解检测结果。这个阶段的练习特别要注意速度和效果,并时时做好失误笔记,反思原因,及时调整方法与心态。
七、踌躇意志坚,横刀立马前
最后,是对考生的提醒与希冀:一段未学过的文言文,即使是浅易文言文,也有一些词句是一般考生不能透彻理解的。对这些地方,能猜个大概意思即可,不必深钻死抠。因此说,对文言文阅读不必畏惧,消除一切顾虑,以轻松的心态“轻装上阵”。同时,也希望考生们一定要有自信心,要有必胜的坚定信念,横刀立马,拿出奋战沙场的勇气,有志者,事竟成。
【高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推荐阅读: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 复习09-03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12-19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08-10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陈情表》(苏教版必修5)11-20
高三文言文教学漫谈10-27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09-04
高三文言文阅读教案09-06
高三文言文翻译——教案10-18
高三文言文句式学案07-28
高三复习专题设置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