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

2024-07-24

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共8篇)

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 篇1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教法:1.启发引导法;

2、整理归纳法。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实战演练:做《王翦伐楚》第1、2题

(三)中考题型三:特殊句式 1知识回顾: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其中判断句翻译时要译出();省略句有()、()、()、();倒装句有()、()、()、();被动句有()和()。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屠惧,投以骨。蒲松龄《狼》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尝贻余核舟一。魏学伊《核舟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0题,《王翦伐楚》第3题

(四)中考题型四:文意理解

1.方法指导: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一题后面的词语解释,有一个是错的,其它三个是对的,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四题)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如青岛2014年中考题《周寻画龙》、2012年《桓公用管仲》、2011年《任贤》)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另外,需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用原文句子或者关键的词语来检验答项是否正确。

2.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1题,《王翦伐楚》第4题

(五)中考题型五:句子翻译

1.文言文翻译三大原则: 信:忠于原文;

达:文意通达流畅;

雅:语言富有文采。

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句子翻译的方法:

对:指把原句中的单音节词对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同义连用、偏义复词等)、虚词删去。

换:对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调: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贯:指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翻译。首先要“直译”(对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3.翻译下面一篇短文:

越人溺鼠

鼠好夜窃粟。越人置粟于盎①,恣鼠啮不顾。鼠呼群类入焉,必饫而后反。越人乃易粟

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注释】①盎(àng):腹大口小的盆子。

4.结合句子理解掌握对译方法。5.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6.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2题,《王翦伐楚》第5题

(六)总结:

1.依据课本,夯实基础

注意积累常用实词(现代汉语中还在用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之、其、而、以、于”等重要虚词。2.多读多背,培养语感 3.调动积累,提高能力

课外文言文中见到重现的语言知识,要能联系已掌握的文言知识,比较异同,分析其内在联系,以解决新问题。

遇到疑难词句,要能联系所掌握的知识,把已知代入未知,根据上下文寻求隐含信息,推断出疑难词句的意思,以训练推断能力。附实战演练试题:

(一)2015年中考真题再现: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2分】

故事两则

向有友人馈朱鲫①于孙公子禹年②,家无慧仆,以老佣往。走送之,及门,倾水出鱼,索盘而进之。及达主所,鱼已枯毙。公子笑而不言,以酒犒佣,即烹鱼以飨③。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答曰:“欢甚。”问:“何以知之?”曰:“公子见鱼便欣然有笑容,立命赐酒,且烹数尾以犒小人。”主人骇甚,自念所赠颇不粗劣,何至烹赐下人。因责之曰:“必汝蠢顽无礼,故公子迁怒耳。”佣扬手力辩曰:“我固陋拙,遂以为非人④也!登公子门,小心如许,犹恐筲斗不文⑤,敬索盘出,一一匀排而后进之,有何不周详也?”主人骂而遣之。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⑥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朱鲫:红鲫鱼,一种名贵的观赏鱼。②孙公子禹年:孙禹年,淄川人,清代顺治年间兵部尚书之子。③飨(xiǎng):用酒食款待。④非人:不懂事理的人。⑤筲斗不文:用小水桶盛着鱼,不够体面。筲(shāo)斗,小水桶。⑥铛(chēng)臼:煎茶、碎茶用具。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走送之 走:跑

B.自念所赠颇不粗劣 念:思念,怀念 C.手自烹进 手自:亲自用手 D.贵官执盏一拱曰 执:拿着,握着

9.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10.下列句子中,与“何以知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B.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D.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1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老佣人把鱼摆在盘中献给孙公子,公子很高兴,但没说话,让人拿酒烹鱼款待老佣人。B.老佣人认为自己做得很有礼节,对主人的责备很不满意,极力辩解;主人非常生气。C.灵隐寺有位以茶闻名的僧人,存了不同等级的茶叶,用来招待不同的客人。

D.僧人煮了上等好茶献给贵官,希望得到称赞,哪知这位贵官却不懂得茶叶的优劣。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向有友人馈朱鲫于孙公子禹年。(2分)

(2)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2分)

(二)文言文阅读(满分12分)

王翦伐楚

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②。李信大破楚军,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③,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④,大败李信。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⑤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⑥,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翦既行,至关⑦,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⑧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

【注】①荆:即楚国。②频阳:地名,今陕西富平。③城父:地名,今安徽涡阳西北。④顿舍:停宿。⑤独:难道。⑥霸上:地名,今西安市东。⑦关:指武关,今陕西丹风东。⑧怚:同“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自至频阳谢王翦曰 谢:道歉 B.于是引兵而西 西:向西进发 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 委:托付 D.楚师遂败走 走:离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2分)

例句: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下列各句中,与“王以问王翦”一句句式相同的是()(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B.宋何罪之有(《公输》)

C.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李信和蒙恬攻打楚国,一开始取得了胜利,但最后在楚军的反攻中大败而归。B.当李信大败而归后,秦王亲自去向王翦道歉,并送王翦至霸上,体现了秦王知错能改的品质。C.王翦最后答应了秦王要求他带兵的要求,同时请求秦王赏他很多良田大宅,这说明王翦是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人。

D.王翦面对楚国以全国之军抵御的形势,采取了坚守阵地、以逸待劳的策略,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5.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2分)

②楚人闻王翦益军而來,乃悉国中兵以御之。(2分)

五、检测:

蔡邕①听琴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②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③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④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后汉书?蔡邕传》)

[注释]①蔡邕(yōng):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②爨(cuàn):烧火做饭。③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④将命者:侍从。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名:命名 B.遂反 反:同“返”,返回 C.至门而去 去:离开

D.我向鼓弦 向:朝向,对着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唯恐螳螂之失之也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楚人怜之 .D.操蛇之神闻之 .3.下列与“邕具以告”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一战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D.客从外来,与坐谈

4.下面对本文的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邕从一个普通人的手中抢救出一段制作琴的良木。B.蔡邕接受邀请来到邻居家的时候,酒宴已经开始了。

C.邻居家里客人的演奏其实是借螳螂与蝉的故事表露杀机,被蔡邕识破。D.这个故事说明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5.请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客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2)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南 篇2

第一步:整体快速阅读,粗略弄懂大意

阅读时,可先看选文出处,弄清选文文体类别,再快速浏览文章主要信息,粗略概知文章大意。需要提醒的是,在阅读时,最好先参看一下题目设置中的内容观点概括分析表述题,据此可帮助你迅速弄懂原文内容大意,快速理解甚至翻译原文中难理解的部分。在阅读过程中,对弄不懂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弄不懂的个别句子,要学会“跳过去”(跳读法),不要在这里过多纠缠,以提高阅读做题速度。

第二步:依据文本特征,把握主要信息

高考中几种常见文言文体的阅读概要如下:

(1)古代人物传记

关键点作用或意图

抓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功过和精神传记往往通过具体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说明人物的主要贡献和过错。我们只要能够抓住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就能够正确认识人物的功过是非,品评人物的精神品质。

抓次要人物——从侧面了解主要人物看看作品除了写传主外,还写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对刻画传主形象起了什么作用。通过对次要人物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

抓记述人物的方法——领会人物的心理精神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抓住作品记述人物的具体方法手段,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达到初步鉴赏的目的。

(2)古代议论性散文

关注点阅读目的

辨题识体,明确写作目的“论”是论断事理;“议”与“辩”,侧重于反驳、辩驳、辩论;“原”,是推本求源;“说”多着眼于说明、申释;“解”则偏重于解释疑难。文题,通常会表明文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和表明的体裁,去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阅读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在通读全文时,在理解掌握文句的前提下,得先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如2011年山东卷的《管子》节选,文中论及的话题和观点是:齐桓公想通过治理民政、修明政事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而问政于管仲,管仲针对桓公的询问,依据形势阐述了自己的理政主张,提出了理政的民本思想。

把握结构,理清逻辑思路对古代议论性散文的阅读,我们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

(3)古代游记散文

游记散文离不开景物描写,更离不开抒情。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眼:

着眼点作用

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绪读懂游记散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从“景”中悟出“情”来,要善于分析作者是怀着什么心情,运用什么艺术手法去写景的,从而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从联想抒情中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古至今,大凡美文,极少有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了抒情,这就需要借助联想,抒写心志。

第三步:反复揣摩,以求正确答案

做题时注意必须把题干句子代入原文中,仔细察看上下文语境,前后勾连,反复揣摩,以寻求正确答案。

掌握利用文言实词储备做铺垫,以技巧推断词义的方法做好文言实词推断题;利用文言知识迁移的能力,学会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到文言文本中,做好文言虚词理解题;细心研读文本内容,正确理解文意,大胆判断取舍,调通疏浚,做好文言阅读“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归纳概括”四道题。

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 篇3

一、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以:

(1)全石以为底

(2)卷石底以出

(3)以其境过清

2.为:

(1)全石以为底

(2)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清:

(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以其境过清

4.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不可知其源

5.差:

(1)参差披拂

(2 )其岸势犬牙差互

6.于: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征于色

(4)生于忧患

7.而:

(1)而后作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发:

(1)发于畎亩

(2)发于声

9.拂:

(1)行拂乱其所为

(2)拂士

10.从: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隶而从者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乃记之而去

古义:

今义:

2.崔氏二小生

古义:

今义:

3.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

今义:

4.举于士

古义:

今义:

5.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6.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古义:

今义:

8.恶能无纪

古义:

今义:

9.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10.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11.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三、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日光下澈

2.夫能不以游堕事

3.曾益其所不能

4.门人然烛来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潭西南而望

2.斗折蛇行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人恒过

7.公将鼓之

8.齐人三鼓

9.一鼓作气

10.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

11.请师之

12.心奇之

13.勿误樵苏

14.不过早樵而暮归

【参考答案】

一、

1.(1)介词 ,用(2)表承接的连词,不译(3)介词,表原因

2.(1)动词,当“作为”讲(2)动词,“成为”

3.(1)形容词,清澈(2)形容词,冷清

4.(1)副词,大约(2)助动词,能够

5.(1)形容词,长短不一(2)动词,交错

6.(1)介词,从(2)介词,到(3)介词,在(4)介词,由于

7.(1)表承接的连词(2) 表并列的连词

8.(1)起,被任用(2)表现

9.(1)阻挠,违反(2)同“弼”,辅佐,辅弼

10.(1)由(2)跟随

二、

1.离开 前往,到某处

2.年轻人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捣土用的.杵 建筑,修路

4.狱官 士兵

5.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6.案件 监禁罪犯的地方

7.只是 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

8.疑问代词,安,哪 讨厌,憎恶

9.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10.参与 隔开,不连接

11.鄙陋,目光短浅?? 指品德低劣

三、

1.澈:通“彻”。chè,照射。

2.堕:通“隳”。huī,耽误、毁坏。

3.曾:通“增”。zēng,增加。

4.然:通“燃”,点燃。

四、

1.西南:向西南方。名词用作状语。

2.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长蛇那样。名词用作状语。

3.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名词作状语。

4.泉:用泉水。茗:喝茶。罍:端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蹇:骑着驴子。名词用作动词。

5.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空虚乏力。拂乱 :使……颠倒错乱。动:使……惊动。忍:使……坚韧。形容词用作动词。

6.过:犯过错。名词用作动词。

7.鼓:击鼓。名词用作动词。

8.鼓:击鼓。名词用作动词。

9.鼓:击鼓。名词用作动词。

10.大:长大。形容词用作动词。

11.师:拜……为师。名词用作动词。

12.奇:对……感到奇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3.樵苏:打柴割草。名词用作动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 篇4

[注释] 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②叔向:晋国大夫。③系援:结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⑥纺:吊、悬。

[文言知识] 倒置句 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 篇5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原文呈现

段层精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1层: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第2层:写景以抒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同时,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全文中心】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5字,却创建出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宛转;诗风雄浑自如,成就杰出;词的境界阔大豪迈,为豪放派开创者;又工书法,善绘画。著有《东坡全集》。

【现实意义】要有豁达的心态,不能被世俗名利所牵绊,感悟自然,淡然处世。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月色入户

古义:门户;今义:住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一词

多义

遂至承天寺

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

遂至承天寺

寡助之至

极点

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

词类

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

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虚词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步于中庭

介词,跟

念无与为乐者

连词,和,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__想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欣然起行 欣然:__高兴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 念:__考虑,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__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形容水的澄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__交织纵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盖竹柏影也 盖:__原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__清闲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想到没有人与我一起欣赏,就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6益阳中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6益阳中考)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写法,将月光写得很有人情味。请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__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写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情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6舟山中考)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的`语句中。

(2016唐山路北区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略)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②也七岁而能涉③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④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②居:生活。③涉:趟水过河。④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这里指随便、轻易就能掌握。

5.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2分)

南方多没人 , 日与水居也 , 七岁而能涉 , 十岁而能浮 , 十五而能没矣。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则虽壮 虽人有百手(《口技》)

B.以其言试之间 不以疾也(《三峡》)

C.问于没人 相与步于中庭

D.未有不溺者也 念无与为乐者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水中藻、荇交横交横:__交错纵横__

(2)见舟而畏之 畏:__害怕__

(3)未有不溺者也 未:__没有__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__向会潜水的人请教,探求他们潜水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 篇6

关键词: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内容;复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52-04

一、文言文阅读考查内容与特点

文言文阅读是河北省中考语文科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评价建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列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具体内容是: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河北省近五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内容梳理如表(见下页)所示。

通过观察、比较考题可以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如下特点:

1.内容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紧扣《考试说明》。

2.涉及的课外内容越来越多,分值越来越高。2010年课内、课外内容分值仅为9: 5,2014年已达5∶10。

3.实词、虚词使用和句子理解为必考项,分值占50%以上。

4.2012年考课内句子断句,2014年考课外句子断句,课外“白文断句”是考试趋势。

5.从2010年开始考文言虚词,分别考了“于”“与”“而”“之”等,这些词语的意义、用法多样,使用率较高。

6.简答题关于文章“内容”的题目较多,关于“语言和写法” 的题目较少。

二、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复习教学建议:

(一)关于课内、课外篇目

《考试说明》规定文言文阅读的考试范围是:以《语文课程课标》推荐背诵的16篇课文和3个版本共有的3篇课文为主,也可选取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课外文言文。

课内文言文考试有“近三年篇目不重复”的惯例,所以2015年有16篇课内文言文在考试范围,一些老师喜欢做预测,其实,做预测的意义不大。比如2014年文言文分值为15分,课内考的《出师表》节选,分值为5分,且虚词考题还有部分出自其它课内篇目(《醉翁亭记》《送东阳马生序》《桃花源记》《邹忌讽齐王纳谏》)。所以即便预测出篇目,也并不能决定什么。但这绝对不是说课内文言文不重要,而是说要重视每一篇课内文言文,按照《考试说明》的题型,认真复习,因为课外文言文考试往往是“材料取自课外,考点源自课内”,比如近五年课外实词、虚词的考查在课内文章都能找到出处。

再说课外文言文的受重视程度随着分值的提高而增强。如何提高复习效果?第一,抓好课内知识掌握,课内是源,课外是流,源远则流长;第二,强化练习一些课外阅读,以增强语感,拓宽视野,总结规律。

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很重要,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到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文章呢?只要我们摒弃“猜题”的侥幸心理,本着“增加积累、提高能力”的目的,奉行“拿来主义”就行了。

一是从其他版本的教材中拿来。河北省使用的语文教材有三个版本,它们有一些不同的篇目,就可以拿来用。比如,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可以练习河大版的文章,看选自《柳宗元集》的“永之氓”: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这篇选文篇幅不长,难度适中,有教育意义,且说理形象,为难得的练习材料。2014年山东滨州中考卷就采用了。

用河大版教材的学生可以练习人教版的文章,如选自《世说新语》的“咏雪”,选自《庄子》的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等。当然,还可以把目光投向苏教版、湘教版、北师大版。

二是从历年中考试题中拿来。中考试题是各地命题专家智慧的结晶,含金量高,针对性强,是复习练习的不二选择。全国各省市每年中考语文试卷共有181份,即便只有一半考课外阅读,从中选出适合我们练习的20份应该没问题。如2014年,上海卷的“韩生料秦王”、兰州卷的“王顾左右而言他”、扬州卷的“秦兴师临周求九鼎”、德州卷的“项羽”、梅州卷的“年羹尧闻声识贼”、汕尾卷的“郑板桥开仓济民”等,都值得阅读。

三是从经典史书中拿来。《资治通鉴》《战国策》《汉书》《后汉书》《左传》《世说新语》……课内文言文基本上都出自这些典籍,里面也有许多文章可以通过删减、修改拿来一用。当然,前提是老师必须读这些书。自找材料,原创试题,最能锻炼老师的眼力和功力。

(二)关于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子翻译

这三者都是考查理解能力,能真正理解文言话语的意思。做这些题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积累”,二是“语境”。

“积累”是打底子,一片空白的脑袋什么也理解不了。以实词为例,应该知道有一词多义,如“既克,公问其故”中,“故”是“原因”,“温故而知新”中,“故”指的则是“旧的知识“;又有古今异义,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恨”是“遗憾”的意思,与现代“仇恨、怨恨”不同;还有词类活用,“斗折蛇行”,“斗、蛇”是名词做状语,“腰白玉之环”,“腰”是名词作动词,“劳其筋骨”,“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术语不需要掌握,但要会正确解读;此外,还有通假字,“说”通“悦”,“反”通“返”等等。

积累没有诀窍,只能通过分类整理、熟记例句、对应练习等不断丰富。

分析“语境”,是准确理解文言文的王道。下面以2014年长沙卷文言文阅读材料“曾巩”为例,看如何依据语境理解文章。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

【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杨雄]人名。

解释实词,往往需要把单音节的文言词语变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如何从众多对应的近义词中选出“贴切、恰当”的那一个确是个难题,这时分析语境就很关键。如“巩性孝友”, “性”解释成什么呢?阅读后面句子知道“孝”是对继母孝顺,“友”是对弟、妹友爱,孝顺与友爱是一个人美好的品德,所以这里的“性”不是“性格、性情”,而是“品性”。在“少与王安石游”一句中, “游”是个多义词,同样根据语境可以判断它不是“游泳”“游览”的意思,再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可推测出它是“交往”的意思。

虚词的意义、用法多变,更是要依靠语境来解释。比如“一出其力”中“一”是“全、都”的意思,“ 一时工作文词者”中,“一时”是“当时”的意思。又如,“之”是个重点词语,基本用法达到8个,幸好汉语古今传承,我们可以根据语境猜测出一句话的大致意思,进而推测出某个“之”的意思。如,“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 之中”是“的时候”,“之”就是结构助词,相当与现代汉语助词“的”;“巩导之于欧阳修”的意思是“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之”就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代王安石;“帝然之” 的意思是“神宗赞同他的看法”,“之”就是指示代词,这、此,指曾巩对王安石的评价。河北卷大多用选择的题型考查虚词,根据语境猜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鉴于“于、与、而、之”曾经考过,建议重点复习“其、以、于、者”等词。

句子翻译时,“留、换、补、增、删、调、扩”的方法估计大都知道,但涉及具体句子往往仍很迷茫,这时需要语境来帮忙。如“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其中“四弟、九妹”是“第四个弟弟、第九个妹妹”,还是“四个弟弟、九个妹妹”呢?联系后面的“宦学婚嫁,一出其力”就能断定应是第二个解释。

(三)关于归纳要点、概括观点与态度,就内容、语言和写法表达见解

当理解了文言文内容后,其简答题解答与现代文没有多大区别。现将河北省近四年中考文言文简答题归纳如下:

1.理解内容。2012年“乙文中朱詹异于常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用原文回答)”2013年“‘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一句中‘法具体指什么?”

2.分析、概括内容。2011年“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2012年“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013年“这段文字(《满井游记》节选)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3.分析情感。2013年“(《满井游记》节选)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概括品质。2014年“乙文表现了鲁宗道怎样的品质?”

正如总结考题特点时所说,简答题关于文章“内容”的题目较多,这应该与选择的材料多是写人、记事文章有关;关于“语言和写法” 的题目较少,这是因为鉴赏类题目的难度较大,不宜放在文言文,尤其课外文言文中设题。

做文言文简答题要注意几点:

1.看清题目要求。如“用原文回答”“ 哪两个方面”等。

2.抓住关键词句。如概括鲁宗道的品质,抓住“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句,选择“忠实”一词即可。

3.要有全文意识。在“鲁宗道”选文中,只写了一件事,所以抓住关键句就行,但如果是上文“曾巩”,要求概括曾巩的品质,只抓住“巩性孝友”这一句就不行,因为后面还讲了曾巩与王安石的事。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 篇7

1.了解并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常见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准确地写出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2.理解、掌握那些含义基本不变,但结构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实词。

3.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根据该词所处的具体语境作出正确的解释。

4.能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并做出解释。

5.了解文章内容和大意,对文章(或文段)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能够概括和归纳。

6.背诵默写课后练习要求背诵的部分。

【知识要点梳理】

文言文考查历来在中考中占有重要一席。因为,文言文学习不仅在语言层面上有助于吸收古代语言的精华,丰富现代汉语的写作表达能力,而且,它还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情操的重任。20xx年的中考,是使用20xx年3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及20xx年秋季使用新语文教材后的第一次中考。因此,在承继近一两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基础上,文言阅读试题的内容将有所变化。变化的依据就是新大纲的要求及新课程标准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就要重视这两个重要文件关于文言文的表述。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 篇8

------------------

2002.11

【复习目标】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知识讲解】

总体要求: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着就是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都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4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实词

虽然最新《教学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由于词义演变的缘故。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

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同上)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就会掌握得越来越多了。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另作专题复习)

4.偏义复词。举例。

5.词类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另作专题复习)

【文言实词巩固训练】

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词的古今异义

1.按 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拜 拜为上卿(《廉蔺列传》()

3.比 比至南郡(《赤壁之战》()

4.鄙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5.辟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6.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7.参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劝学》)()

8.池 池非不深也(《孟子》)()

9.次 秦伯素服郊次(《崤之战》)()

10.存 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1.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12.第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与妻书》)()

13.董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涉江》)()

14.都 中有都柱(《张衡传》)()

15.伐 此五霸之伐也(《信》)()

16.泛 大命将泛(《论积贮疏》)()

17.放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谭嗣同》)()

18.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19.管 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崤》)()

20.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

21.会 会宾客大宴(《口技》)()

22.藉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赤壁之战》)()

23.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4.景 承天景命(《谏太宗十思疏》)()

25.戾 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

26.廉 其行廉(《屈原列传》)()

27.令 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

28.略 秦进兵略地(《荆轲刺秦王》)()

29.冒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

30.逆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孔》)()

31.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屈》)()

再迁为太史令(《张》)()

32.适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3.穷 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

34.渠 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35.如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

36.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37.速 始速祸焉(《六国论》)()

38.特 特示故人耳(《记王忠肃公翱事》)()

39.信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40.向 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

41.谢 多谢后世人(《孔》()

42.寻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43.坐 何坐?坐盗(《宴子使楚》)()

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

44.严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

45.再 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46.走 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47.奏 项如奉璧奏秦王(《廉》)()

48.卒 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49.正 妙尽璇机之正(《张衡传》)()

50.章 黑质而白章(《捕》)()

51.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52.初一 初一交战(《赤》)()

53.地方 地方数千里(《赤》)()

54.非常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5.风流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

56.故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57.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58.具体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59.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

60.慷慨 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柳敬亭传》)()

61.可怜 可怜体无比(《孔》)()

62.结束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63.经纶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与朱元思书》)()

64.其次 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狱中杂记》)()

65.其实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宴子使楚》)()

66. 首领 令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

67.无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

68.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69.因为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70.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二)一词多义

1. 乘

(1)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2)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

(3)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

(5)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崤之战》)()

(6)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2. 除

(1)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信陵君窃符救赵》)((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

(3)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

3.从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廉》)()

(4)樊哙从良坐(《鸿》)()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4.辞

(1)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

(3)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公辞焉。(《崤》)()

(4)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

(5)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

(6)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

5.道))

(1)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5)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6)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赤》)()

6.发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

(2)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使人发书至赵王(《廉》)()

(5)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促织》)()

(6)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

(7)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8)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

7.奉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荆》)()

(2)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

(3)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崤》)()

(4)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赤》)()

(5)何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孟子》)()

(6)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

(7)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

8.举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6)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

(7)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察今》)()

(8)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孟子》)()

9.见

(1)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往纳谏》)()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鸿》)()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

(5)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

(6)图穷而匕首见(《荆》)()

10.信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

(2)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

(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

(5)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

(6)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孔》)()

(7)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三)通假字和古今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

2.召有司案图(《廉》)()

3.张良处,要项伯(《鸿》)()

4.堕军实而长寇仇(《崤之战》)()

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

6.被明月兮珮宝璐(《涉江》)()

7.颁白者不负担于道路矣(《孟子》)()

8.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促织》)()

9.技盖至此乎?(《庖》)()

10.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11.甚矣,女之不惠。(《愚公移山》)()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1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

1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16.“离骚”者,犹离忧也。(《屈》)()

17.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1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

19.文王之辟风雨也(《崤之战》)()

20.五万兵难卒合(《赤》)()

21.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

2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23.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

2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5.图穷而匕首见(《荆》)()

26.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27.天下云集,赢粮而景丛。(《过秦论》)(28.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29.汝识之乎?(《石》)()

3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的活用

(1)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

(3)范增数目项王(《鸿》)()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

(6)遂墨以葬文公(《崤》)()

(7)序八州而朝同列(《过》)()

(8)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

(10)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

(1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

(1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2. 动词的活用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2)外连衡而斗诸侯(《过》)()

(3)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

(4)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崤》)()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

(6)文嬴请三帅(《崤》)()

3. 形容词的活用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2)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赤》)()

(3)斫其正,养其旁条。(《病梅馆记》)()

(4)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

(5)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谋攻》)()

(6)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

(7)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8)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

(二)文言虚词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大纲》规定要掌握15个虚词(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子 与 则 者 之),2002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20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文言虚词巩固训练】

1.之

代词

(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

(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4)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屈(《廉》)()

助词

(1)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顷之,烟炎张天。(《赤》)()

动词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

2.其

代词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3)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张》)()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

(5)则或咎其欲出者(《游》)()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

副词

(1)其皆出于此乎?(《师》)()

(2)其孰能讥之乎?(《游》)()

(3)公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

3.者 助词

(1)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

(3)二者不可得兼(《孟子》)()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

4.所

代词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赤》)()

(2)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

(3)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崤》)()

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

(2)此其所以败也(《察今》)()

5.以

介词

(1)余船以次俱进(《赤》)()

(2)以资政殿学士行(《指》)()

(3)为方以矩,为圆以规(《墨子》)()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

(5)以钟磬置水中(《石》)()

连词)

(1)拔剑切而啖之(《鸿》)()

(2)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辞》)()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4)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

动词

(1)皆以美于徐公(《邹》)()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6.于 介词

(1)积于今六十岁矣(《捕》)()

(2)得复见将军于此(《鸿》)()

(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

7.为

介词

(1)不足为外人道也(《桃》)()

(2)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

(5)视为止,行为迟(《庖》)()

语气词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

动词

(1)窃为大王不取也(《鸿》)()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3)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战国策》)()

8.而

连词

(1)蟹二跪而二螯(《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

(3)图穷而匕首见(《荆》)()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

(5)吾尝终日而思矣(《劝》)()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

代词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记王忠肃公翱事》)()

动词

(1)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9.连词

(1)无苗时采,则实而沉(《采草药》)()

(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4)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

(5)木受绳则直,金就厉则利(《劝》)()

副词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0.因

副词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2)因利乘变,宰割天下(《过秦论》)()

(3)因其富厚,交通王侯,立过吏势(《论贵粟疏》)((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

(5)蒙故业,因遗策(《过》)()

介词

(1)后因伐木,因见此山(《雁荡山》)()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11.且

副词

(1)且放白鹿青崖间(《梦》)()

(2)吾攻赵,旦暮且下(《信陵君》)()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连词

(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廉》)()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

12.焉

兼词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使皇武子辞焉(《崤》)()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代词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2)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游黄山记》)()

语气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2)君何辱讨焉?(《崤》)()

13.乎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若毒之乎()))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

④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⑥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⑧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2)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8)无以,则王乎?()

(19)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4.也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曹公,豺虎也。()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⑦“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⑧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⑨是说也,人常疑之。()

⑩苟政猛于虎也!()

⑾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三)文言句式

(四)文言文翻译

(五)文言文综合阅读

(三、四、五皆另作专题复习)

答案解析

关闭答案

㊣来源:))

ý关闭窗口ý

------------------

上一篇:那一次我懂得了坚强下一篇:七下英语语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