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文言判断句

2024-12-22

辨识文言判断句(共3篇)

辨识文言判断句 篇1

“虽”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它一般作虚词用,常见意义有两种,一是指“虽然”,另一个是指“即使”。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懂得如何判断它的意义,只能根据参考译文生硬地翻译给学生听;有的教师甚至直接告诉学生,文言文中的“虽”多是“即使”的意思,碰到“虽”就译为“即使”。这些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那么,如何判断“虽”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呢?下面笔者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告诉大家判断的方法。

“虽”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至于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虽”是表示转折,还是表示假设,这就要通过看“虽”字后面的内容所反映的情况是不是确实存在的来进行判断。如果情况确实存在,那么就是表示转折,译为“虽然”;如果情况不是确实存在,而是尚未实现的事情或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那么就是表示一种假设,译为“即使”。例如:

“马之千里者……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韩愈《马说》)。此句“虽”字后面的内容是“有千里之能”,根据文中语境可知,“有千里之能”的是“是马也”,而“是马也”指的是“马之千里者”,“马之千里者”也确实是“有千里之能”的,由此可知,“虽”后面的内容“有千里之能”所反映的情况是确实存在的,所以“虽”译为“虽然”。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他植者”已经“窥伺效慕”了,但结果还是“莫能如也”,这句话突出了郭橐驼是一个种树行家。由此可知这个句子中的虽后面的内容窥伺效慕是确实存在的情况,所以“虽”应该译为“虽然”。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此句中的“虽”后面的内容是“乘奔御风”,根据语境可知,“乘奔”不是确实存在的情况,“御风”在当时的条件下更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作者为了说明三峡夏天江水湍急而作的一种假设,所以“虽”译为“即使”。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句中“虽”后面的内容是“无四方之忧”,根据语境可知,这是大夫文种为提出“英明的君主应重视储备人才”的观点而作的假设,而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不可能“无四方之忧”的,所以“无四方之忧”不是确实存在的,而是尚未实现的事情或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这里的“虽”应该译为“即使”。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虽”后面的内容是“欲言”,根据语境可知,齐王广开言路,“期年之后”,国家强盛,政治清明,臣民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自然也就没有“欲言”的情况了,所以“欲言”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确实存在的,“虽”在这里应该译为“即使”。

总之,归纳起来,判断文言虚词“虽”的意义的方法,首先就是明确“虽”字后面的内容,再根据语境判断出“虽”后面的内容所反映的情况是否确实存在,最后得出结论:情况确实存在的,译为“虽然”;情况不是确实存在的,而是尚未实现的事情或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译为即使

辨识文言判断句 篇2

一、者也句式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者也判断句

1、表示类属关系。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2、表示等同关系。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3、表示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二、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赵子龙。《三国演义》

三、为是句式

余为伯儵。《左传·宣公三年》

四、非否莫否定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语意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判断句例子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 篇3

一、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在文言文中,一些发语词常常用在句子开头,如“夫、惟、盖、凡、窃、请、敬、微、今、初”在这些词的前面一般需要断开;还有一些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在这些词的前面一般也需要断开;还有一些用在句末的语气词,如“乎、哉、也、兮、矣、欤、焉、耳、耶、邪、而已”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在这些词的后面一般需要断开;还有复句中的一些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词,在它们的前面一般也要断开。这些特点,非常有助于断句。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往往和籍贯官职名连在一起,人名在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三、察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白”“语”“道”“谓”“对”等作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的双方来断句。

例如: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四、依总分结构,定句读

文言文中,句子结构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例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五、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文言文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对偶(对称)———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在平时的断句考查中,应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先易后难,逐层突破,兼顾上下文的联系,仔细推敲。断句过后,还应该作些检查。一是检查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断句后上下文内容是否合理。

上一篇:糖尿病脑病的中医防治下一篇:四妙加味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