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脑病的中医防治(通用5篇)
糖尿病脑病的中医防治 篇1
摘要:目的 研究中医药应用在社区糖尿病防治的有效性。方法 该次入选的64例糖尿病患者均为该社区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收录的,将其均分为研究、对照两组,给予对照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采用中医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防治的有效性。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FBG、2 h FBG及Hb Alc等水平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医药防治社区糖尿病的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药,社区糖尿病,防治,有效性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疾病,目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及饮食结构的转变,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并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心健康[1]。因此 ,选择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有效控制和稳定患者血糖具有积极意义。该文主要研究中医药应用在社区糖尿病防治的有效性,现分析2013年1月—2014年2月该社区收录的糖尿病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社区收录的糖尿病患者64例,数字随机法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9:13;年龄在33~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42)岁;病程为1~11年 ,平均病程为(6±1.46)年 ;给予对照组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15;年龄在32~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09)岁 ;病程为2~13年 ,平均病程为(7±1.59)年 ;研究组则采用中医药治疗。
1.2 诊 断及排除标准
该次所选患者均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拟定的相关糖尿病诊断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本次研究经排除合并酮症酸中毒及昏迷不醒的患者,排除资料不足者。
1.3 治 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胰岛素治疗,研究组则采用中医药治疗:1肝肾气阴两虚型:玄参、丹参、天花粉、生地各30 g,枸杞子20 g, 太子参、葛根各15 g, 山萸肉10 g;2脾肾气阳两虚型 : 黄芪、猪苓、木瓜、丹参及茯苓各30 g,党参、生地各20 g,仙灵脾、泽泻及泽兰15 g;3心肾气阳两虚型:茯苓、猪苓、葶苈子、丹参各30 g,麦冬20 g,泽泻15 g,人参、五味子各10 g,桂枝6 g。
1.4 评 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lc)水平。同时 ,对两组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定,其中:患者水肿基本消失,血糖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且患者肾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为显效;患者水肿明显改善,且血糖呈下降趋势且肾功能有所康复为有效; 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
1.5 统 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的是SPSS 19.0版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 组治疗后血糖水平对照
治疗后,研究组FBG、2 h FBG及Hb Alc等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表 1 中,表示和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 组治疗后的疗效对照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便捷、持续、低廉及综合等特点,其防治的病种主要是以老年病及慢性病等为主,能够进一步实现人人享有初级保健的目标。糖尿病是在遗传及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有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 其中,20岁及其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约占9.7%,而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多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诊治[2]。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防治社区糖尿病是当前医疗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祖国医学中,糖尿病属“消渴”的范畴,其发病的病因主要是因情志失调、嗜食肥甘、起居失常等所致,黄芪、葛根等药对于降糖效果较好,茯苓补气健脾,丹参活血化瘀,诸药合用能够有效防治糖尿病。该次研究中,中医药治疗的研究组,其治疗后患者FBG、2 h FBG及Hb Alc等水平及总有效率,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黄勇[3]等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中医药防治社区糖尿病较为行之有效,能够很好的控制患者血糖,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糖尿病瘙痒症的中医防治 篇2
内服药物治疗的主要方法
1、除湿止痒:常伴身倦乏力、纳呆腹胀、胎腻或滑,脉濡。常用苦参、地肤子、白藓皮等祛风化湿、清热解毒的药物,同时脾健则湿易化,宜配合使用白术、茯苓皮、薏苡仁、山药、扁豆等健脾的药物。
2、祛风止痒:常伴发热恶寒,或头痛,舌苔薄白脉弦。常用芦根、蝉蜕、薄荷等轻清上浮、发越外邪的药物。“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同时应配合使用养血、活血药,如丹参、赤芍、黄精、生地等。
3、搜风止痒:顽固瘙痒者,多呈皮肤局限性干燥、肥厚、粗糙、苔藓样改变,且瘙痒剧烈,为风、湿、瘀搏结而成。常用祛风除湿药麻黄、薏苡仁、杏仁、羌活、独活、连翘、土茯苓、苍术、白术,同时加入具有搜风通络、化瘀止痒的虫类药,如乌蛇、全虫、地龙、蜈蚣、僵蚕等,研末冲服,直达病所。
但要因人、因证制宜,以免发生药物过敏、中毒或生他变。
4、宁神止痒:《黄帝内经》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若用疏风、散风、搜风方法治疗后痒感如旧者,应酌加养血安神、平肝熄风之品,如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石决明、生龙牡、珍珠母等。
5、杀虫止痒:常见皮肤滋水较多、奇痒难忍者。宜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百部、鹤虱、贯众、槟榔等解毒杀虫的药物。
可以尝试外用药浴
常选当归、紫草、金银花、马齿苋各50克,苦参、白藓皮、地肤子、黄精、防风、荆芥、透骨草、土茯苓各30克,百部、川椒、白矾、蛇床子、赤芍、丹皮各20克,诸药相配,共起养血润燥、疏风止痒之功效。使用方法是:将上述中药置于瓷盆,放水5~10升,煮开后武火(大火)10分钟,文火(小火)20分钟即可。之后让患者先熏蒸,待水温适宜时,再用药汤擦洗身体瘙痒处,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每剂药量可煮洗两天。皮肤破溃时忌用。
也可用艾叶60克,雄黄6克,防风60克,花椒6克,水煎扑洗患处,每日1次;或用鲜丝瓜叶捣烂涂擦患处;或取苦参30克,川椒9克,水煎扑洗患处,每日2次;或用红花、杏仁、桃仁、生栀子、荆芥、地肤子各15克,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10克(或适量),用麻油调膏敷脐,胶布固定,每天1次,连用5天为一疗程。
注重生活调养防护
首先要保证生活规律,避免发怒和急躁。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不看刺激性强的影视节目,临睡时不宜喝浓茶和咖啡。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可以选择慢跑、散步、打羽毛球、太极拳、健身舞等,也可养鱼、种花、下棋等。
另外要注意保养皮肤,衣服应宽大、松软,内衣最好选择棉或丝织品。洗澡不宜太勤,每周1~2次即可,不宜使用碱性太强的肥皂,否则可能使皮肤更干涩、枯燥,从而加重瘙痒。被褥不宜太暖,冬季可适当涂擦润肤油(膏)保护皮肤。
饮食宜清淡,吃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吃水果。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便及时将体内积存的废物排出体外。不要食用易致敏或刺激性食物,如鱼、虾、蟹等,努力戒除烟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积极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保证血糖、血脂和血压达标。
糖尿病脑病的中医防治 篇3
1 病因病机
现代研究表明, 引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诸多因素中, 肥胖与本病关系尤为密切。局限于糖尿病患者, 肥胖者痰湿体质的发生率高达98.93%。胖人多痰是中医的经典理论之一。《医门法律》:“肥人素有热痰”。凡恣食膏粱酒醴、过度安逸、情志失常、年老久病等影响脏腑功能, 使水液运化失司皆可致肥胖[1] 。糖尿病以气阴两虚为本, 气虚血瘀或阴虚血滞, 而致血液瘀滞。而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虚则运化失职, 津液不能上乘引水自救, 故出现口干多饮。正如李东垣所言“脾气不足则津液不能升, 故口渴欲饮”。脾虚则气不升反而下陷, 使水谷精微从小便而解, 故糖尿病患者多出现尿多浑浊而味甘。
脾胃为生痰之源, 痰与脾的关系甚为密切。《医宗必读·痰饮》云:“脾土虚弱, 清者难升, 浊者难降, 留中滞膈, 瘀而成痰”。凡脾胃素虚、饮食不节、情志因素使脾运不及, 精微物质不能利用, 均可导致糖尿病。胰岛素是体内胰岛B细胞所分泌的正常生理激素, 是人体的“血气”, 胰岛素抵抗的病理过程即为“化失其正, 则脏腑病, 津液败, 而血气即成痰涎”的形成过程。胰岛素抵抗的共同发病基础, 符合“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 凡五脏之伤, 皆能致之”的痰致病特点。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致病因素。脂质代谢紊乱可影响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 继发性促凝加强而处于高凝状态, 属中医瘀血范畴。 2型糖尿病血瘀证和无血瘀证病例数之比为1.93∶1, 大多数兼有明显血瘀证, 无明显血瘀证的患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黏度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有80%以上的患者血脂高, 血液黏稠度升高者达90%。还广泛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 血管基底膜增厚, 微血管形态发生扭曲、畸形、打结, 微血管粗糙, 通道狭窄, 弹性减弱等, 血液容易在毛细血管部位凝结, 阻碍血液与机体细胞间物质交换的顺利进行。可见血瘀表现贯穿于2型糖尿病之中。
痰湿、瘀血、毒邪三者之间密切相关, 痰湿、瘀血蕴久可化毒, 从而形成痰、瘀、毒交杂的病理状况。胰岛素抵抗与血肿瘤坏死因子 ( TNF-α) 相关, 在胰岛素抵抗人群的脂肪组织中存在TNF-α过度表达, TNF-α与恶液质的发生有关, 又称恶液质素。TNF-α等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增高与2型糖尿病中风者的此证型明显相关。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时体内过多的葡萄糖、胰岛素、游离脂肪酸等破坏了机体的“阴平阳秘”, 属“亢则害”, 这种“害”蓄积体内导致疾病的现象, 符合中医“毒邪”的特点[2]。而应用清热解毒药物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
2 中医治疗
不少学者对中医古籍所载治消渴病的中药进行大量研究, 发现有降糖作用的药物达70余种, 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有20余种, 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研究集中在黄连、大黄、黄芪、地黄、人参、薏苡仁、葛根等药物。在药理研究中发现, 许多单味药或复方制剂都显示了多种降糖机制, 如同时具有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 抑制胰升糖素的分泌, 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 抑制葡萄糖的肠吸收, 改善脂肪代谢等。
王开成等[3]观察丹蛭降糖胶囊 (太子参、丹皮、生地黄、泽泻、菟丝子、水蛭) 对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加高热量饲料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血清脂联素含量的影响。丹蛭降糖胶囊能有效地减轻模型大鼠体重, 降低大鼠的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 改善脂代谢紊乱状况, 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 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 (P<0.05) 。丹蛭降糖胶囊对胰岛素抵抗大鼠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有关。
丁来标等[4]观察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剂量按3∶2∶2∶2比例) , 观察实验性胰岛素抵抗大鼠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载脂蛋白A1 (apoA1) 、载脂蛋白B (apoB) 、游离脂肪酸 (FFA) 、空腹血糖 (FPG) 、血清胰岛素 (INS) 及体重的变化, 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瘦素和抵抗素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 黄连解毒汤组大鼠血清TC、TG、apoB、FFA及FPG水平均明显降低, 而HDL-C与apoA1水平显著升高, 大鼠体重减轻, 瘦素和抵抗素明显降低 (P<0.05或P<0.01) 。黄连解毒汤能调节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质代谢, 同时能降低瘦素和抵抗素的水平, 这可能与其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姜淼等[5]探讨黄连人参汤 (黄连、人参按照4∶1剂量混合) 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机制及中医病机原理。观察用药后各组大鼠FPG、INS、FFA、TNF-α及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的变化, 用药后黄连人参组、吡格列酮组各项指标与病理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黄连人参汤可能通过调节模型动物FPG、INS、FFA、TNF-α, 改善胰岛素抵抗, 从而在形态和功能上保护了胰岛B细胞, 与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的作用机制相似。
高允珊[6]观察活血降糖方 (黄芪、生地黄、桃仁、大黄、麦冬) 治疗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将98例2型糖尿病患者, 活血降糖方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各项指标, 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有减轻胰岛素抵抗作用。
段军等[7]研究开郁清胃颗粒 (北柴胡、黄芩、黄连、清半夏、枳实、大黄等) 对早期胰岛素抵抗的影响。郁清胃颗粒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减轻高胰岛素血症, 其减轻腹腔脂肪积聚和降低肝脏、肌肉组织中TG水平可能是其治疗IR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齐讯等[8]发现, 降糖调脂丸 (黄芪、山药、苍术、荔枝核、葛根、莪术、大黄、黄连、水蛭等) 对2型糖尿病IR模型大鼠的体重有明显降低作用, 并可明显降低模型动物的血糖值和胰岛素水平, 提高ISL, 对机体的TC和TG有明显的降低作用。
章小平等[9]观察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中药参丹健胰丸 (太子参、丹参、丹皮、黄连、大黄) 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测定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的糖耐量及治疗后的血清胰岛素水平、ISI。参丹健胰丸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糖耐量, 降低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胰岛素水平, 增加其敏感性。
能够改善IR的中药复方制剂很多, 其总的治则围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痰而辨证施治。
3 展 望
近年来由于对糖尿病特别是对与胰岛素抵抗相关联的慢性并发症的认识不断深化, 糖尿病的治疗已经从单纯的以降低血糖为主要目标转移到降低血糖、降低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 以全面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轨道上来。由于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现象, 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全过程。因此, 有效地改善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 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是降低血糖、血压、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脂相、改善血液的高黏高凝状态、控制体重的关键环节。而改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是中医药的优势之一。
中医药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改善IR的作用途径是多环节, 多靶点, 多方面的。今后仍要加强以下研究:开展2型糖尿病IR与辨证分型的研究, 统一和规范辨证标准, 明确证型与IR关系;制定客观化IR的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中医药改善2型糖尿病IR临床疗效的应用研究, 同时加强对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IR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 从临床与基础共同入手, 提高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IR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唐迎雪.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中医痰瘀毒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 2004, 19 (4) :237.
[2]梁兴伦, 韩明向.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的中医证候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 (7) :528.
[3]王开成, 方朝晖.丹蛭降糖胶囊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联素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8 (12) :61-63.
[4]丁来标, 陆付耳, 叶爱丽, 等.黄连解毒汤对胰岛素抵抗大鼠瘦素和抵抗素的影[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26 (3) :232-235.
[5]姜淼, 王世东, 黄允瑜, 等.黄连人参对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的实验研究[J].新中医, 2006, 38 (5) :89-91.
[6]高允珊.活血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04, 36 (10) :37-38.
[7]段军, 仝小林, 王霞, 等.开郁清胃颗粒对高脂饮食诱导早期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6, 9 (3) :327-329.
[8]齐迅, 沈欣, 陈马力, 等.降糖调脂丸对脾虚痰湿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 10 (4) :28-34.
肝性脑病中医药治疗近况 篇4
1 肝性脑病渊源
肝性脑病属西医病名, 中医学中无此病名, 但中医古籍中早有肝与脑相关病症的描述, 最早可追溯到张仲景年代, 在隋朝其描述已较明确。仲景在《伤寒》、《金匮》诸条文中, 虽并没有直接描述肝病而致神志异常的条文, 但在一些条文中还是隐约可以看到相关描述, 在黄疸病脉证并治第三条“阳明病, 脉迟者, 食难用饱, 饱者发烦头眩”[1];第五条“酒黄疸者, 或无热, 靖言了了”[1];第十五条“酒黄疸, 心中懊蜡”[1]。均可见黄疸病致神志异常的相关病症。至隋朝, 著名医家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脑黄候》中述:“热邪在骨髓, 而脑为髓海, 故热气从骨髓流入于脑, 身体发黄, 头脑痛眉疼, 名为脑黄候[2]。”具体阐述了肝病致脑病的形成机制。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 与古籍中所述“神昏”、“昏愦”、“昏蒙”、“谵妄”、“暴不知人”等神志异常疾病有相类似之处。现今中医学界将本病定义为“肝厥”病较为合适。
2 肝性脑病辨证与治疗
毛德文[3]等将肝性脑病临床诊治多分为四型:热毒炽盛, 热入心包型;痰湿内盛, 痰迷心窍型;肝肾阴虚, 肝阳上扰型;阴阳两竭, 神明无主型。治疗上热毒炽盛型予解毒化瘀Ⅱ方[4]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痰湿内盛型予菖蒲郁金汤加减合苏合香丸, 肝肾阴虚型处方予羚羊角汤加减, 阴阳两竭型处方予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齐贺彬[5]将肝性脑病分为四型并在证型上确立了相应的治法, 其中热蒙窍证予涤痰汤加减;浊阴上逆予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阴阳俱脱证予参附汤合生脉散;肝风内动予羚羊角汤加减。王氏[6]将本病辨证分为热毒内陷心包型、痰湿蒙闭清窍型和气阴两竭型三种证型, 使用黄连解毒汤加大黄和至宝丹治疗热毒内陷心包型;涤痰汤加大黄和苏合香丸治疗痰湿蒙闭清窍型;生脉散合犀角地黄汤治疗气阴两竭型。陈氏[7]临床诊治按热毒内盛、气阴两虚、热毒内陷辨证论治。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化裁主要治疗热毒内盛患者;犀角地黄汤合生脉散化裁治疗气阴两虚患者, 安宫牛黄丸合桅子柏皮汤化裁或清瘟败毒饮化裁主要治疗热毒内陷型。王氏等[8]将肝性脑病分为三型:湿浊内闭型;痰热蒙心型;气阴两衰型。湿浊内闭治以化湿泻浊, 以玉枢丹为主配合石菖蒲、泽泻、茯苓等药物同用;痰热蒙心治以清热化痰, 熄风开窍。气阴两衰治以益气养阴, 开窍固脱。崔氏[9]临床分类较为复杂, 归纳起来总共有七种症治。以行气化湿, 清热解毒治疗气滞湿阻证, 代表方为甘露消毒丹加减。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法治疗热毒炽盛证, 代表方为犀角散加味。以通腑泻热治疗阳明腑实证, 代表方为三承气汤加减。以清营凉血治疗热入营血证, 代表方为清营汤加减。以益气养阴治疗气阴两虚证, 代表方为增液汤或竹叶黄芪汤加减。以滋补肝肾治疗肝肾阴虚证, 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加减。以益气养阴, 回阳固脱治疗阴竭阳脱证。史氏[10]主要分为三种证型:阴液耗损, 风阳上逆型;脾肾阳虚, 冷积肠腑型;热毒炽盛, 痰火上扰型。治疗上风阳上逆型治以犀角地黄汤加味;冷积肠腑型治以温脾汤加味;痰火上扰型治以之温胆汤加味。
3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概况
实验研究已经证实通腑法具有抑菌和抗炎, 减少毒素生成, 保护肠道黏膜, 阻止毒素吸收, 利胆退黄, 保护肝细胞, 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等作用[11], 可达到“通腑开窍”的目的, 对肝性脑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3]。
目前临床上通腑开窍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肝性脑病的防治, 其灌肠的组方基本都是以大黄为主药变化而出。邱华[12]等以醋制大黄和乌梅配制大黄煎剂, 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其对肝性脑病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廖树琪等[13]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采用大黄煎剂 (大黄30 g, 乌梅30 g) 保留灌肠治疗重型肝炎患者, 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内毒素、血氨、炎性因子等, 疗效优于乳果糖对照组。王融冰等[14]用复方大黄煎剂, 其方药组成主要为:生大黄、乌梅、芒硝, 使用该方灌肠治疗肝性脑病患者, 患者血氨明显降低, 精神、神经功能亦随之改善。徐玉萍运用清开冲剂[15] (方药:生大黄30g、石菖蒲15g、败酱草30g) 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在促进清醒, 加快脑功能的恢复方面有较好作用。葛氏[16]等采用复方大黄煎剂 (生大黄60g, 乌梅30g, 芒硝20g) 保留灌肠治疗HE患者35例, 患者治疗前后清醒时间和血氨水平, 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李氏[17]自拟大黄乌梅槐花汤, 该方由:乌梅, 生槐花, 生大黄粉组成。临床疗效观察发现该方能有效降低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血氨, 缓解神经精神症状, 另外肝功能相关指标也有相应的改善。陆氏[18]采用加味小承气汤保留灌肠, 此方能较为迅速的降低患者血氨水平, 提高肝性脑病的总体疗效。宗氏[19]运用解毒灌肠液治疗肝性脑病患者, 与西医对照组比较, 该方在血氨下降程度和减少并发症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朱氏[20]运用清腑灌肠方治疗72例肝性脑病患者, 结果显示该方能降低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和炎症因子水平。
当然也有不以大黄为主药的灌肠方剂, 但因其组方较复杂, 临床应用并不多, 但文献报道均有不同程度的确切疗效。施维群等自拟清肠合剂[21], 该方由:石菖蒲、生枳壳、生大黄、蚤休组成, 在临床使用时另加米醋30ml, 保留灌肠溶液共150ml, 临床疗效观察发现该治疗方法总体疗效高于对照组, 且经卫生经济学分析该治疗方法价格低廉, 便于临床推广和使用。方氏等[22]自拟参菊饮灌肠方, 方中主要有紫花地丁、菊花、苦参等药物, 研究发现该方可有效抑制肠道细菌生长, 降低血氨含量, 增强肠蠕动, 能有效解除各种毒素对脑的损害作用, 与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症状明显改善。
4 其他一些复方治疗情况
在临床上部分医家运用一些成方治疗肝性脑病, 虽说可能比较死板, 但临床疗效确切。杨氏[23]采用单味生白术颗粒剂治疗亚临床型肝性脑病, 且用法简单, 生白术颗粒剂每次30g, 每天2次,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单味中药生白术颗粒在改善亚临床肝性脑病心烦、失眠等症状方面优于乳果糖。张氏[24]使用中药注射液醒脑静治疗肝性脑病。治疗组基础治疗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 (麝香、冰片、郁金、桅子等药组成) , 结果提示醒脑静治疗肝性脑病有缩短昏迷时间、促进清醒的良好作用。魏兰福[25]等采用中药复方 (太子参、北沙参、干石斛、枸杞子、白芍、当归、生麦芽、山药、合欢皮) 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 结果表明以柔肝养阴法组建的方剂, 既能降低MHE患者血氨、改善部分临床症状和肝功能,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另外还有使用开窍承气液[26]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患者, 证实其能促进肝性脑病症状减轻甚至恢复正常, 同时降低血氨和内毒素, 促进肝功能好转, 改善凝血功能, 观察疗效明显。
糖尿病脑病的中医防治 篇5
选择我院38例为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并发呼吸衰弱而出现肺性脑病住院病例, 其诊断和临床病情程度分级均符合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标准。治疗组38例中, 男24例, 女14例;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 (67.2±3.4) 岁。对照组30例中, 男27例, 女13例;年龄59-~1岁, 平均年龄 (66.8±3.8) 岁。临床病情分级:治疗组重型10例, 中型12例, 轻型l6例;对照组重型8例, 中型8例, 轻型14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分布情况方面无统计学上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 (包括抗感染、解痉、化痰、止咳、吸氧、呼吸兴奋剂、呼吸机的机械通气、纠正呼酸、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 治宜豁痰活血, 药用石菖蒲15g、郁金20g, 半夏、陈皮、连翘、苏子、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各10g。玉枢丹1支冲服。水煎服, 每日1剂, 分2次服, 每次150m L, 口服或胃管鼻饲[1]。有便秘者加大黄6-10g;气虚欲脱者加高丽参20g;心功能不全II级或II级以上者, 增用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适量, 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 L中, 静脉滴注, 每日1次。5d为1个疗程, 所有病人均接受1个疗程治疗[2]。
3 治疗效果
治疗前后详细记录神志和精神症状, 采取患者动脉血做血气分析, 了解氧分压 (Pa CO2) 变化情况。显效:疗程结束后神志和精神症状消失或肺性脑病程度改善2级以上者;好转:疗程结束后, 神志和精神症状改善或肺性脑病程度改善1级者;无效:疗程结束后, 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死亡者。2组疗效比较, 见表1。对Pa O2和Pa CO2的影响, 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 治疗组于疗程结束后Pa CO2显著降低, Pa O2显著升高, 与治疗前相比较, 有极明显差异 (P<0.01) ;对照组亦有较显著的Pa CO2下降和Pa O2升高, 与治疗前相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但2组相比较, 治疗组降低Pa CO2和升高Pa CO2疗效更优 (P<0.05) [3]。2组死亡率观察, 治疗组死亡5例:重型死亡2例, 其中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例, DIC1例;中型死亡2例。死亡率18%。对照组死亡率9例:重型5例, 其中死于消化道大出血2例, 脑水肿3例;中型4例, 其中DIC1例。死亡率30%。治疗组死亡率小于对照组, 提示本方可明显降肺性脑病的死亡率。
注:χ2=4.67, P<0.05
注:△P<0.01, *P<0.05
4 讨论
肺性脑病是慢性肺部疾病, 伴有呼吸功能衰竭, 出现缺氧, CO2潴留而引起精神神经症状的一个综合征, 属中医“昏迷”“肺涨”“闭脱”等危重证候范畴。本病可有痰浊 (热) 壅肺, 肺气郁滞不宣;病久势深, 肺气虚损, 不能“治节”, 心主营运过劳, 以至心气不足, 鼓动无力, 心脉运行失畅, 血瘀内停, 以致痰浊、瘀血错杂交织, 蒙蔽清窍, 清阳不升, 元神失用, 神明失主, 而致临床诸症。本文研究显示本方有极明显升高Pa O2和降低Pa CO2改善肺性脑病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等作用, 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机理可能与本方有祛痰、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改善微循环和通气功能的作用, 从而减轻CO2在体内潴留、提高组织氧供有关。
参考文献
[1]李金庚.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脑病55例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结合杂志, 2006, 19.
[2]梁月俭.清开灵并安宫牛黄丸治疗肺性脑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06, 6.
【糖尿病脑病的中医防治】推荐阅读: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12-01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进展10-17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01-16
糖尿病的中医保健知识09-08
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概况08-29
糖尿病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12-09
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性08-11
糖尿病中医讲座小结01-19
糖尿病肾病防治08-06
社区糖尿病防治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