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

2024-07-11

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精选8篇)

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 篇1

关键词:糖尿病,防治现状,流行病学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致使我国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后的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尤其是它所带来的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 世界卫生组织 (WHO) 预测至2025年全球糖尿病人数将突破3.00亿[1]。可见糖尿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并且依旧任重而道远。

1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1.1 2型糖尿病为主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中, 2型糖尿病占90%以上, 1型糖尿病约5%, 城市妊娠糖尿病接近5%, 其他类型仅0.7%[2]。

1.2 发病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 发达地区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不发达地区, 城市高于农村, 这可能与发达地区人们的经济情况、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3]。

1.3 具有区域/民族差异

我国糖尿病的流行具有民族特点, 民族间尤其是同一地区不同民族间的患病率具有明显差异, 如内蒙古自治区汉族高于蒙族, 宁夏自治区回族高于汉族[4]。

1.4 慢性并发症发病率较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CDS) 慢性并发症调查组报告, 在三甲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高血压34.2%, 脑血管病12.6%, 心血管病17.1%, 下肢血管病5.2%[2]。

2 糖尿病防治现状

2.1 血糖控制情况

目前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水平依然作为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Hb A1c主要反映患者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5]。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潘长玉教授曾牵头在国内选取49家省市级医院调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结果显示:Hb A1c平均达 (7.7±1.7) %, 仅25.9%的患者达标 (<6.5%) ;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为磺脲类 (55.2%) 和双胍类 (54.5%) , 其次为糖苷酶抑制剂 (15.8%) , 再次为中草药 (12.8%) , 另有18.7%的患者不服用任何口服降糖药[6,7]。2011年中国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管理调查发现238 476例患者中Hb A1c≥7.0者共162 701例, 占到了总入组人数的68.23%, 即仅有31.77%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同时还发现, 调查人群中18.45%有10年以上病程, 68.25%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另有一项调查为2011年中国首次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该调查的研究对象为29个省市地区50家医院的5961名具有1年以上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调查证实: (1) 受糖尿病健康教育者仅为47%, 超过50%患者根本不了解Hb A1c, 甚至还有5.6%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糖尿病; (2) 受教育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虽离预期目标有差距, 但明显好于未受教育者; (3) 1/3患者需胰岛素治疗, 但因使用不方便、担心成瘾、害怕疼痛等原因拒绝使用; (4) 血糖控制情况总体欠佳, 慢性并发症发病率较高, 低血糖发作较频繁。纪立龙等[8]牵头的中国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现状与血糖控制2009和2010年调查 (采用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Hb A1c<6.5%为达标) 发现2009年筛查的143 123例患者中, 平均Hb A1c为 (7.97±2.00) %, 有79.8%的患者未达标;2010年筛查的172 199例患者中, 平均Hb A1c为 (7.89±1.79) %, 多达83.2%的患者未达标, 且无论使用几种口服药均有79%以上患者Hb A1c不达标。由此看来, 目前中国糖尿病控制情况不容乐观, 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

2.2 血脂控制情况

糖尿病的血脂异常既包括脂蛋白数量及质量的异常又包括脂蛋白代谢的紊乱。其典型脂谱表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接近正常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餐后脂血症和过多的残粒堆积。上述脂质异常都可导致动脉硬化, 构成一组相关危险因素[9]。大量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脂到适当水平对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版) 建议将LDL-C<2.6 mmol/L、HDL-C>1.04 mmol/L作为控制目标, 并建议1年至少评估1次血脂水平。然而, 目前超过40%的糖尿病患者1年内未做任何血脂调查;在进行调查的患者中, 仅有25%进行了血脂相关治疗[10]。虽然目前国内缺乏大型相关流行病学调查, 但各地区的研究结果均表明,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情况依然不理想。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毕艳等[11]的江苏省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控制情况指出, 血脂紊乱占入组人群的48.8%。孙士杰等[12]调查青岛市城区2型糖尿病的现状发现:在随机抽取的市南区、市北区年龄>40岁的5 000人中, 总胆固醇 (TC) <4.5 mmol/L者占11.14%, ≥6.0 mmol/L者占45.45%;高密度脂蛋白HDL-C>1.1 mmol/L者占54.86%, <0.9 mmol/L者占24.64%;甘油三酯TG<1.5 mmol/L者占48.18%, ≥2.2 mmol/L者占23.64%;低密度脂蛋白LDL-C<2.6 mmol/L者占20.68%, ≥3.3 mmol/L者占56.59%。尹香军等[13]在北京市城区糖尿病控制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 以TC>5.17 mmol/L, LDL-C>3.12 mmol/L, HDL-C<0.91 mmol/L, TG>1.7 mmol/L作为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研究发现在被调查的440例患者中血脂异常率高达75%, 将44例患者分为35~45岁、45~55岁、55~65岁、65岁以上等5个年龄组, 按年龄组从低到高, 分别为64.5%、69.0%、80.0%、74.0%, 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2.3 血压控制情况

近年来糖尿病与高血压的患病率均不断升高, 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大量临床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降压可降低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及其他死亡危险。中国2004年关于高血压病的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中国高血压病知晓率为30.2%, 治疗率为24.7%, 而控制率仅6.1%[14]。我国高血压协作组调查发现中国部分地区糖尿病患者中仅有1/3血压控制达标, 其中伴大量蛋白尿者血压达标率不足1/5。作为Diabcare Asia项目组的一部分, 潘长玉教授领头的1998、2001、2003年中国糖尿病防治研究结果发现:按照收缩压 (SBP) ≥130 mm Hg或舒张压 (DBP) ≥80 mm Hg的标准, 1998年、2001年、2003年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分别为79%、80%和81%, 其中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2001年为44%, 2003年为48%;2003年的调查显示, 最常用的降压药物为钙离子通道拮抗剂 (26%) , 其次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21%) 和利尿剂 (7%) [15]。由此可以看出, 虽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数逐年增加, 但从调查数据来看, 高血压的控制仍不太理想。2008年由中国高血压协作组完成的“中国部分地区糖尿病患者未强化降压治疗的调查分析”, 该调查选取2004年中国地区157家医院5063例高血压患者中伴有糖尿病的1993例患者, 对1993例患者进行基线调查, 根据日常医疗实践常规自主选用不同药物及剂量, 并前瞻性进行2、4、8周和12周治疗达标观察, 采用2004年10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6]测量血压, 结果发现治疗第12周血压达标率仅为31.4%, 伴有大量蛋白尿者血压达标率仅17.7%, 降压达标患者平均使用了两种药物, 部分使用达4~5种。各类降压药物均有使用, 最常用的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和钙通道阻滞剂 (CCB) , 上述结果均表明目前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不容乐观[17]。而众多临床试验表明, 收缩压降低9~11 mm Hg、舒张压降低2~9 mm Hg即可减低慢性心血管事件34%~46%的发生率。同时, 一项基于临床试验结果的经济学模型表明糖尿病高血压的强化控制不但可以增加治疗效果, 还可降低总医疗费用。

2.4 慢性并发症的控制情况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病变如心脑血管疾病, 微血管病变如肾脏的病变、视网膜病变等, 除此以外, 还极易引发周围神经病变, 甚至糖尿病足, 到需要截肢的地步, 因此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控制尤为重要, 这对于改善预后也有很大的益处。国内慢性并发症的控制并不理想, 毕艳等[11]做了江苏省的关于2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的调查, 调查显示:合并高血压病者占41.3%, 血脂紊乱者占48.8%, 微量蛋白尿 (>30 m L) 占20.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13.0%, 大血管病变包括脑卒中和心血管病患病率分别占8.2%和7.8%。万东军等[18]对老年人2型糖尿病调查中也指出:调查对象中, 血清肌酐>176.8 pmol/L者占12.0%, 尿微量蛋白30~300 mg者占40.0%, ≥300 mg占25.0%, 合并白内障者占57.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35.0%。同时, 欧洲心脏调查在对4961例冠心病患者检测血糖后发现2/3患者合并高血糖[19]。2005年中国心脏调查选择的3513例住院冠心病患者, 其中高血糖者占83%, 均提示两者关系不容忽视[20]。

3 展望与小结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作用缺陷等引发的一系列代谢综合征, 随伴着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糖尿病患病率正迅速增长[21]。据卫生部最新报告, 以目前增长趋势, 我国每天将增加30 000名糖尿病新发病例[22],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与护理势必将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 获得糖尿病控制的详细现状资料及探索血糖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不断改善糖尿病防治效果、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控制水平尤为重要。

目前糖尿病血糖控制并不理想, 2006年进行过一项Diabcare调查, 有600家大型糖尿病专科中心和城市中心医院参与次调查, 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2型糖尿病患者Hb A1c平均水平为7.6%, >6.5%者占77%, <7.0%者仅40%[23]。吴青等[24]进行过一项关于2型糖尿病控制现状的研究,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不同等级医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 结果显示:三级医院FBG (空腹血糖) 、TC (总胆固醇) 、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达标率显著高于一、二级医院, 显示了三级医院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成绩;但SBP (收缩压) 及DBP (舒张压) 在各等级医院达标率均不足50.0%, 2 h-PG (葡萄糖耐量2 h) 及Hb A1c (糖基化血红蛋白) 更是不足25%。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和美国1型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试验均显示:严格的血糖控制可减少并延缓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但这并不表示单纯控制血糖可较好预防和减少脑卒中、冠心病等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研究表明, 除控制血糖外还应严格控制血脂。可见, 糖尿病患者作为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 血脂的控制同样重要。我国现阶段, 仅有25%的患者进行了血脂的相关治疗, 说明我国的糖尿病防治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与指南的要求还具有一定的差距。此外, 国内外大量研究还证实糖尿病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并延缓其进展, 其主要包括知晓糖尿病知识、血糖监测、Hb A1c监测、规律运动、控制饮食等[25,26]。

综上所述, 在今后的工作中, 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糖尿病的防治工作, 除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诊疗水平外, 还应加强糖尿病的早期宣教, 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发生或延缓其进展,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 篇2

11月23日,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会议(CDS2013)的“指南与共识专场会议”上,备受关注和期待的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征求意见稿发布。CDS主任委员翁建平教授在会上介绍,我国糖尿病流行形势十分严峻,指南旨在发布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规范,指南编写组以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为基础,并且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与国内循证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了推动指南的实施,学会将继续开展新版指南的推广,并在临床医生中开展评估与反馈。随后,纪立农教授和陆菊明教授分别介绍了新版指南中各部分的学术亮点及相关循证医学证据。陆菊明教授说,正式版的指南将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发布。

新版指南的主要更新点

1.强调糖尿病流行形势更为严峻,2007~2008年及2010年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人口超过1亿人,预防并发症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2.强调糖尿病高危患者的筛查,指南定义了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建议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OGTT筛查;

3.糖尿病诊断:由于缺乏诊断切点的足够资料以及HbA1c标准化诊断程度不足,本次指南仍不推荐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

4.糖尿病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方面,推荐生活方式干预,暂不推荐药物治疗;二级预防中,在新诊断和早期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并强调对血压、血脂等心血管风险因素的综合管理;在三级预防重,应在个体化血糖控制的基础上,降脂、降压及使用阿司匹林治疗;

5.糖尿病药物治疗:取消了二线和三线治疗的备选路径; 6.提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7.提出减重手术治疗的适应证(BMI>32kg/m2为可选适应证,28~32 kg/m2且合并糖尿病、其他心血管疾病为慎选适应证);

8.神经病变诊断中不再强调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 9.心脑血管防治中,推荐血压控制目标为140/85 mmHg,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LDL-C控制目标为1.8mmol/L;

10.更新了代谢综合征的定义; 11.更新了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 12.强调老年糖尿病的血糖管理; 14.增加OSAS与糖尿病关系章节; 15.增加糖尿病与口腔疾病章节。

专家眼中的新版指南亮点

朱大龙教授:2013版指南在全体常委尤其是翁建平教授及前任主委的领导下首先制定了指南的基本基调,然后分派到各个常委和委员进行撰写,写完后经过大家反复的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目前发布的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征求意见稿。

与2010版指南相比,该征求意见版新指南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补充了近几年来的循证医学证据,纳入了中国自己在流行病学、临床RCT研究及基础医学等方面的大量数据。此外,指南还兼顾到了基层医生、普内科医生及外科医生,制定了基层版。每一位常委及每一位委员在指南的编写过程中都付出了自己的心血。我认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编写出这样高水平的指南是非常成功的。

郭立新教授:实际上这版指南从很多方面都是从上一版指南即2010版中国糖尿病指南修订而来,里面的总理念还是秉承了要以预防为主、对合适的患者进行适度严格控制的理念。

纪立农教授:与2010版指南相比,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一个主要亮点就是有更多的中国研究数据被采纳。从糖尿病筛查到治疗策略及方法涵盖了更多来自中国人群的研究数据。这也是CDS努力的目标,今后我们的指南都应尽量采用中国或与中国人群相近的亚洲人群的研究数据。

专家解读新指南推荐要点

★ 糖尿病诊断标准

朱大龙教授:在诊断标准方面,新版指南仍然采用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血糖2h血糖≥11.1mmol/L诊断糖尿病;采用空腹血糖≥6.1 mmol/L诊断空腹血糖受损,而并未采用美国的标准即空腹血糖≥5.6mmol/L。但是,我们建议患者在空腹血糖达到5.6mmol/L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断糖尿病。就这一点而言,我认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另外,指南也未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的常规诊断标准,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存在HbA1c的标准化问题以及部分医院所采用的HbA1c检测方法并不符合IFCC标准。但这是暂时的,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HbA1c的标准化后,我们将会把HbA1c这一诊断标准纳入指南中。

★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路径和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防治部分

纪立农教授:新版指南关于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路径与老一版指南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仍然推荐二甲双胍作为首选的一线药物;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可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采

用其他口服降糖药;在两种或三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情况下,可以采用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 糖尿病特殊人群的血糖控制

陆菊明教授:妊娠糖尿病与糖尿病合并妊娠、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老年糖尿病或合并精神病、艾滋病的糖尿病等都属于糖尿病患者中的特殊人群,该群体的血糖控制,与普通人群有所不同。

★ 老年糖尿病和糖尿病共患疾病

郭立新教授:在新版指南中,我重点参与了老年糖尿病和糖尿病共患疾病两部分内容。就老年糖尿病而言,新版指南的修改重点突出了对老年人糖尿病控制的原则是要安全降糖,要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各种情况(包括其病程、病情、医疗支持情况、并发症发生、神经系统情况及认知能力以及伴随用药等一系列情况)。在治疗期间,要重点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并减少老年糖尿病这一特殊时期老年综合征所带来的一系列损害。

新版指南重点提出了老年综合征的概念。老年综合征是指老年糖尿病患者所出现的一系列神经系统能力、认知能力及平衡能力下降,多种疾病并存,容易跌倒等一系列情况。在药物治疗方面,新版指南强调要尽量选择能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的药物,实现平衡降糖,使老年患者从降糖治疗中获益。

在糖尿病的共患疾病中,新指南重点讨论了糖尿病所伴发的一系列情况,例如,糖尿病所伴发的精神疾病即糖尿病伴发的精神系统疾病、糖尿病所伴发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睡眠障碍等。新指南主要强调要提高防患意识,提高认识,然后进行相关的筛查和早期治疗。

在睡眠呼吸暂停与低通气综合征方面,新指南强调所有的内分泌及糖尿病医务工作者要意识到糖尿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综合征属于共患疾病。内分泌医生在诊断一种疾病时,要想到患者同时合并另一种疾病的可能,要对另一种疾病进行检查和筛查。两种疾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且两种疾病的共存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就容易出现血糖及血压控制难以达标。如果医生能够积极地控制好糖尿病患者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或许有助于更平稳地控制血糖和血压。

★ 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处理问题

朱大龙教授:在新版指南中,我主要参与撰写了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处理问题。

围术期处理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今年发布的指南中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我仍然要强调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时,根据手术大小的不同需采用不同的处理策略。

对目前血糖控制情况较好的患者而言,如果实施的是不经过胃肠的小手术,可不对患者进行特殊处理而直接进行手术;如果是中等手术且需要经过胃肠,则可能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来控制血糖;如果是大手术则更需要改变方案,在术前需要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

对血糖控制不好、不理想的择期手术患者而言,则需要将其血糖控制到较为理想的目标(空腹血糖为6.0 mmol/L左右,餐后2h血糖在10.0 mmol/L左右),这对患者的恢复及伤口愈合均有好处,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行急诊手术的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酮症酸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而言,需要用胰岛素快速降糖,并积极纠正酸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将其血糖控制在相对较平稳的水平,从而使患者成功度过麻醉及手术期,降低手术期间的危险性并能避免手术期间应激所致酸中毒的发生,使其术后康复情况更好。

因此,对伴有应激状态的急诊患者,需要尽快请内分泌专科医生在短时间内将其血糖控制到相对理想的 水平,然后再进行手术。当然,对伴有危及生命的患者进行抢救时,在手术过程中应进行血糖监测,及时应用胰岛素并纠正电解质紊乱。新版指南对上述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基层糖尿病防治现状调查分析 篇3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例高安县糖尿病复诊患者:分别在高安县人民医院及高安县其他乡镇卫生院收集。收集信息包括患者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是否为专科医师治疗、血糖控制情况及并发症治疗情况, 包括初诊时血糖水平及治疗后的血糖水平。所有病例均为2007至2009年度所收集, 其中高安县人民医院146例, 乡镇卫生院54例, 所有病例以往未经统计者治疗过。

1.2 方法

将上述收集病例分别按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和是否为专科医师治疗分组。通过统计及综合分析找出制约基层糖尿病防治的主要问题所在得出相关结论。

2 结果

200例患者中血糖治疗达理想水平 (空腹血糖<6.5mmol/L, 餐后2 h血糖<8mmol/L) 者仅12人。初诊经专科医师治疗者48人, 有36人根据广告或病友介绍自购药品治疗。

2.1 按经济条件分组

以家庭人均年收入6000元为界分成两组, 6000元以上为较好, 6000元以下为一般, 见表1。

两组病例初诊时血糖水平及治疗后血糖水平及治疗达标率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均P<0.01, 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济条件较好者能更早、更好的治疗糖尿病。

2.2 以受教育程度分组

较好的为中专以上文化, 较差的为中专及高中以下文化, 见表2。

两组病例初诊时血糖水平及治疗后血糖水平及治疗达标率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均P<0.01, 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受教育程度较好者能更早、更好的治疗糖尿病。

2.3 以是否为专科医师治疗分组

见表3。

两组病例对初诊时血糖水平和治疗后血糖水平及治疗达标率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均P<0.01, 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是否为专科医师治疗对疗效有明显影响。

3 讨论

糖尿病的防治受多个因素影响, 从以上200例病例统计及综合分析得出: (1) 患者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决定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从而影响其对疾病的治疗态度。糖尿病患者早期均无明显症状, 多为患者所忽视, 不能认真对待, 直接导致其对医嘱的顺从性差, 从而影响疗效。 (2)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 中晚期患者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费用昂贵是导致很多患者不能理想控制血糖及治疗并发症的另一重要原因。 (3) 从病例中还可看出, 初诊经专科医师治疗的患者不到30%, 所有治疗达标患者均为专科医师治疗后获得。约有20%的患者通过广告或病友介绍购买所谓“中成药”治疗, 200病例总治疗达标率6%说明基层糖尿病专科医师严重缺乏明显影响糖尿病治疗效果。

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 篇4

1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口平均寿命的不断提高, 糖尿病和其它慢性、非传染性疫病一样, 发病率正在逐年提高。尤其近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增长的速度十分惊人,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 目前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前三位分别是印度、中国、美国, 我国已经跃居成为世界第二位的糖尿病患病大国。2006年全国普查我国各类糖尿病患者总数已经达到3 600万人。其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长的速度更快, 调查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已经占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的90%左右, 1979年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仅为0.6%, 1989年为2.02%, 糖耐量受损为2.95%, 每年平均增长率0.1%左右, 1994年调查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51%, 糖耐量受损比例为3.20%, 1996年的调查患病率已上升为3.21%, 糖耐量受损比例为4.81%, 2000年以后统计显示我国成年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3.5%左右。同时糖耐量异常的人群比例≥4% (均按WHO1985年诊断标准统计) 。

2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1 遗传因素

20世纪30年代, Pincus和White首先提出了糖尿病的遗传倾向。且在近年得到了统计学和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我国医务工作者张素华、余路等[1]在2006年进行的一项全国性的家系循证医学统计发现, 在我国具有家族性糖尿病的家系人群中的患病率为正常群体的患病率的26倍。这一调查直接支持了糖尿病的遗传倾向。

2.2 饮食因素

过度的甜食、过量的饮食、高脂饮食、过度的精细粮食饮食, 都是诱发糖尿病和糖尿病控制不良的重要原因, 尤其肥胖人群更易诱发糖尿病。正是这种长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使许多机体必须的营养素摄入绝对或相对不足, 脂肪代谢紊乱, 造成人体胰岛素代谢过程的不充分, 诱发糖尿病的出现。

2.3 精神压力

现代社会生活的高节奏性及世事的变化不定, 使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及高压力状态下。过度的学习和工作的压力, 都可以造成我们的情绪紧张, 使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因为人们精神紧张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 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从而使脂肪分解加速, 血糖升高, 进而增加胰岛素的生理需要量, 长期如此, 加重了胰岛β细胞的负担从而使胰岛功能衰竭诱发糖尿病的产生。

2.4 年龄

无数循证医学已经证实, 2型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高, 因此年龄因素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具体原因曾经有过各种不同的解释, 最近试验已经证实, 年龄因素导致糖尿病最可能的原因是机体胰岛β细胞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减退, 同时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减弱所致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2]。

3 我国糖尿病防治的工作进展

我国政府对糖尿病的防治始终给予高度的关注, 1995年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1996—2000年国家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 其后组织了1996年和2002年两次糖尿病流行情况的全国性大型调研活动。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推动了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进展。在卫生部的领导下, 1985年成立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学分组。同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糖尿病学分组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名义加入了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 1991年, 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 大会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正式宣告成立, 标志着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全国范围组织了多项重大活动, 包括糖尿病宣教、预防、治疗和各种科研工作, 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糖尿病学分会支持全国各省市成立患者协会, 现全国有糖尿病学分会或学组20余个, 患者协会8个。这些分会和协会在糖尿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会重视糖尿病的教育工作, 开办了多次糖尿病骨干医师及护士学习班, 并且组织全国糖尿病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编撰《糖尿病基层医生培训参考教材》。1993年, 《中国糖尿病杂志》正式创刊, 并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1999年《糖尿病临床指南》正式全国发行。2001年糖尿病学分会成立10周年, 中国糖尿病官方网站www.eds.org.cn正式建立, 标志着中国的糖尿病防治进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

4 我国糖尿病防治面临的任务

面对我国糖尿病流行的严峻现状,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已经多次明确提出了目前我国近期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包括今后三十年内随着患病人数的增加, 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提高全民对糖尿病的科普认知, 开展广泛的宣传讲座;重视边远贫困地区的糖尿病防治, 加强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护理人员的相关素质, 争取与国际接轨;同时重视营养师的培训和配备。这些问题, 说明了我国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素华, 余路, 邱鸿鑫.家族性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家系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76:435-439.

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 篇5

1调查方法与对象

1.1调查问卷设计

《社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调查问卷》的设计分为防治知识素养和防治行为素养两个部分,共设41道题,根据题目下设选题进行赋分,全卷总分为100分,得分 ≥60分为具备基本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问卷Cronbach's系数值为0.9。

1.2调查对象

以上海市闸北区两个街道被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为调查对象,人数1 200名。入选标准:年龄在79岁及以下;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排除标准为:发生明显的并发症,如脑出血、脑卒中、心肌梗死及糖尿病足等。

1.3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编写问卷调查指导语,并对调查员进行培训。调查员在调查现场采用直面问卷方法;质控员对完成的问卷调查表进行逐份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问卷调查表进行核对与复查,以保障问卷表的调查质量。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Epi Data3.0建立数据库,采用平行双录入进行数据整理。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包括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情况

本次共调查糖尿病患者1 200人,有效问卷1 173份,有效率为97%。调查对象:女性689人 (58.7%),男性484人(41.3%);年龄在60~69岁,人数比例最多占50.4%,59岁以下和70岁以上人数比例分别占26.75%和22.9%;文化程度主要为初中(47.0%),其次为高中(33.8%);家庭年收入5~10万元为大多数,占42.5%,3~5万元占22.2%,10万元及以上占22.3%;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人数比例高达81.3%;家庭共同居住人口数为2人的占52.4%,3人占43.1%,独居者占4.5%,见表1。

2.2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得分情况

对各不同人口学特征组进行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得分情况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防治素养得分在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和共同居住人口数的不同分组间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表1可见,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患者的糖尿病防治素养得分也升高;家庭年收入越高,患者的得分也越高;共同居住人口数多的患者比独自居住的患者得分要高;而在性别、年龄和医保制度组间,患者的防治素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中,共有163人具备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所占比例为13.9%。以患者防治素养具备情况为因变量(具备=1,不具备=0),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医保制度和共同居住人口数作为自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和医保制度是患者糖尿病防治素养得分的影响因素。以59岁及以下患者为参照组可以发现,60~69岁与70~79岁的患者具备防治素养的比例较低,OR值分别为0.87和0.50;以小学及以下文化为参照组,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的患者具备防治素养的比例较高,OR值分别为1.61、 2.65和4.48。以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及以下为参照组,家庭收入在5~10万的患者具备防治素养的比例更高 (OR=1.98);参加居民医疗保险的患者与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患者相比具备防治素养的比例更高,OR值为1.66。见表2。

注:*为参照组。

3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其并发症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做好疾病的自我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控制病情十分重要。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作为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结局的重要变量之一,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要承担的干预工作重点。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 173名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具备基本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的比例仅占13.9%。在聂雪琼等[6]对我国6省糖尿病患者开展的调查中发现,糖尿病患者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也仅为13.9%;李春玉等[7]在延吉市的调查显示,社区糖尿病患者中有28.8%的人具备充足健康素养;曾庆奇等[8]对1 130例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的研究显示,26.1% 的患者为基本健康素养水平。虽然各研究使用的调查工具不尽相同,但结果提示我国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普遍较低的现状,表明社区糖尿病患者在疾病自我管理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多项研究指出[6,9,10],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等因素有关。本研究显示,在上海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年龄较大的患者防治素养水平低于年龄较小的患者,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其防治素养水平较高,家庭年收入较高的患者较收入较低的患者具有更好的防治素养,该结果与前述研究类似。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上海市医保制度是影响糖尿病防治素养水平的一个因素,居民医保的患者比职工医保的患者健康素养水平高,这可能与职工医保患者就医行为不受社区首诊制度限制,患者持医保卡可在本市任意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有关[11],而居民医保制度要求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家庭医生的首诊和常规诊疗,因疾病需要到上级医疗机构就诊就必须通过社区医生转诊[12],居民医保患者在这种医保制度下与社区家庭医生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疾病防治知识与技能,提高了其健康素养水平。本调查发现,家庭共同居住人口数对糖尿病防治素养水平有影响,共同居住人数较多家庭的患者防治素养得分高于独居患者,这可能因为家人的督促使糖尿病患者更易于获得疾病防治知识及利用医疗服务,在防治健康素养行为上能得到更多支持。

面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防治素养水平较低的现状,今后在社区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应对其进行重点干预,建议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收入较低、参与职工医保以及独居的糖尿病患者作为防治健康素养干预的重点人群。二是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优势,定期培训家庭医生和社区护士,使其掌握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干预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提高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促进对糖尿病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疾病管理。三是要撰写通俗易懂的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指导读本,目前,很多与健康相关的指导教材因为专业性较强,而导致患者接受程度较低,因此,在实施糖尿病患者防治健康素养干预方案中,可以采用图文并茂、密切联系生活,且便于实践应用的知识材料,促使患者通过自学也可以提高自身防治素养水平。总之,探索适合我国社区糖尿病患者防治健康素养管理模式,提高患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降低我国糖尿病患者高并发症发生的健康结局比例,这是一项艰巨而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糖尿病患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上海市社区1 200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中具备基本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的比例为13.9%;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得分在不同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和共同居住人口数间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和医保制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和医保制度是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 社区糖尿病患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收入较低以及职工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是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干预的重点人群。

中国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6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11个最大城市中,空气中的烟尘和细颗粒物每年使40万人感染上慢性支气管炎。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生活正在背离人们所追求的健康目标。大气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有以下几点:

1)气候变暖。

温室气体具有这样的特性:让阳光通过,但强烈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从而使气温上升,起到了温室的作用。21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5℃,如果温室气体按目前的速度增加,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再提高2℃~3℃,灾害性天气和异常天气将更加频繁。

2)平流层臭氧层变薄。

距地面20 km~30 km的平流层中存在一个臭氧层,它能强烈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物免遭伤害。但是,工业生产中释放的氯氟烃气体强烈地破坏臭氧层,使之减少变薄,甚至出现南极臭氧空洞。

3)陆地和海洋生物受到污染。

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含有氯、铅、汞、砷的有毒物质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使生物组织中含有有毒物质,其中有些是致癌物质。

4)产生酸雨。

工业生产中释放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使降水中酸性成分增加,形成酸雨。酸雨可使湖泊酸化,造成鱼类死亡;酸雨还可遏制森林生长,甚至导致森林死亡。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

1)二氧化硫排放现状。

2008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 321.2万t,比上年减少5.9%。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 991.3万t,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8%,比上年减少6.9%;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9.9万t,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4.2%,比上年增加0.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增加。

2)烟尘、粉尘排放现状。

2008年烟尘排放量901.6万t,比上年减少8.6%。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70.7万t,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4.4%,比上年减少13.0%;生活烟尘排放量230.9万t,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5.6%,比上年增加7.1%。工业粉尘排放量584.9万t,比上年减少16.3%。工业污染物排放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3)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接近1.7亿辆,同比增长9.3%。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4)沙尘污染现状。

《气候与环境研究》近期刊出对中国北方15个大城市监测结果,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方大型城市(北京除外)大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发生频数在70%~100%之间。主要来自尘暴和本地粉尘污染,本地尘即施工扬尘占30%以上,主要来自拆迁工地、建筑工地和市政管线工地。近几年来,我国沙尘暴呈现增加之势。2008年,我国北方共发生6次大规模的沙尘天气。81个环保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受到了影响,重于2007年;累计造成空气质量超标283次,重污染34次,给交通运输、人民生活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我们必须加强重视。

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因素主要有:

1)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控等状况。因此说缺乏对环境保护考虑的地方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造成加重大气污染的诱因,所造成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2)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据资料显示,主要表现如下:a.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其他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84%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成是很不合理的。b.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的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c.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遍。d.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生产设备简陋,资源能源利用率极低,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是惊人的。

3)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全国污染治理和用于污染防治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历史欠账太多和经济快速发展对环保投资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a.我国工业发展的起点低,基础工业整体水平提高较慢,技术改造难度大,污染欠账多。工业技术和装备许多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水平的,资源、能源消耗高。但由于工业的整体改造受到资金的限制,迟迟不能进行整体改造和城市的污染治理,相当一批技术装备落后的工业企业长期在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严重污染。b.国家在推行清洁煤炭政策、改善能源结构的措施如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燃煤脱硫、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太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c.城市集中供热、燃气等基础建设工程是解决城市大气环境的主要措施。但不少地区仍然发展缓慢,关键还是资金投入不到位的问题。有些城市建完了热电厂,却缺少资金建设供热管网,分散热源仍然存在,不但没有减少污染,反而增加了排放量。d.排污收费标准太低,使得污染企业宁可交排污费,而不愿意花钱治理。例如:“两省九市”的二氧化硫收费标准过低,一般都在每千克二氧化硫0.20元以内,远远低于每千克1元左右的脱硫成本,并不能促使企业投资用于二氧化硫治理,造成目前两省九市试点地区所建的脱硫设施很少。

4)执法不严,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尽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a.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环保部门执法,批准建设短期经济效益好但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不执行国家“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合理布局和污染超标的建设项目;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投资经常留有缺口或将资金挪作他用。b.地方电厂、地方水泥厂和乡镇企业执法不严,超标现象比较普通。c.由于各地监测机构受到经费的限制,不能普遍开展对污染源的经常性监督监测,从而削弱了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环保设施操作管理比较差,实际运行率低。许多项目尽管开工验收时可达标,但实际运行中却超标排放。据估算,全国目前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超标率平均为30%,工业窑炉平均为50%,地方水泥行业的粉尘排放超标率为40%。d.机动车污染防治起步晚,排放监督管理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各监督执法部门职责不清、监督不力,尤其对汽车制造、销售、使用、报废全过程污染监督管理还很薄弱,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监测还未纳入国家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常规监测体系中,从而缺乏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有效监督。

5)缺乏实用的治理技术。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推广和使用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与大气污染控制的需求差距还较大,资金、人力的投入以及实用技术商品化的程度远不如发达国家。比较薄弱的领域是洁净煤技术;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工业窑炉和生产设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术;机动车机内净化技术等。实用技术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和效果。

防治大气污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集体、国家,乃至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可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

1)工业合理布局,搞好环境规划。目前,工业还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可以说,工业布局是生产布局体系中的主导环节,制定好产业政策和产业、行业进入政策,引导和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进入,最终形成集中和集群之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统一规划,制定措施,统一标准,把排污降低到最低点。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历史遗留的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及污染大、耗能高的产业,加快结构型调整,予以关停并转迁,减少污染物总量排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生产。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a.在产品设计和原料选择时,优先选择无毒、低毒、少污染的原辅材料替代原有毒性较大的原辅材料,以防止原料及产品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b.改革生产工艺,开发新的工艺技术,采用和更新生产设备,淘汰陈旧设备。如工业锅炉、窑炉的使用改为煤气发生器;在蜂窝煤的生产过程中添加适量石灰用于固化燃煤时产生的二氧化硫,这些做法都极为有效地降低了污染物向大气环境中的排放,改善了环境空气质量;c.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尽可能多地采用物料循环利用系统,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排污的目的,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减少污染物排放;d.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发、示范和推广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技术装备。通过使用“清洁”的材料,运用“清洁”的技术,把污染物“扼杀”在萌芽状态;e.开发、生产对环境无害、低害的清洁产品。从产品抓起,将环保因素预防性地注入到产品设计之中,并考虑其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预防性地保证周边环境空气质量。

4)强化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煤、石油、天然气是世界三大主要能源,经济在发展,能源也在不断的消耗,能源的消耗势必影响我们的大气环境。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通过能源、原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使原材料中的所有组分通过生产过程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消除废物的产生,减少污染废气的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5)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管理是手段,治理是措施,现如今提出的环保两大体系建设,其中,强化“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正体现出了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防止各种污染事故的发生;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从根源上对排污企业起到督促、整改的作用;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增强对各类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确保实施排污总量控制,才能保证排污单位废气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给人类提供一片蔚蓝的天空。

6)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大排量机动车的使用。目前,我国机动车的生产和使用迅猛发展,机动车尾气污染日趋加重,因此,对机动车的污染防治尤为重要。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严格的排放标准,对污染严重的机动车从生产、使用及报废都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并鼓励生产和使用小排量的机动车以及替代汽油燃料,以减少石油的消耗量,减少机动车的尾气污染。另外,作为司机,停车等人时尽量要熄火,减少污染物排放。

7)植物有过滤各种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树林尤为显著,所以绿化造林也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措施。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订了防治大气污染的法规。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应该珍惜它。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同时学会保护大气不受污染,保护地球环境,以使我们生活的大气永远洁净,天空永远蔚蓝。

参考文献

中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篇7

关键词:水污染,因素,防治措施

1 概述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大量产生, 加之农药和化肥广泛应用, 使水源受到污染的机会增加。人若饮用或接触大量受污染的水, 就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危害。水污染比大气污染、垃圾污染后果更严重, 水一旦被污染了, 就很难治好。

近年来, 我国因水污染造成的事故屡见不鲜, 如1992年2月淮南市田家庵发电厂, 因使用煤矿废水污染了的淮河水, 迫使三台机组停机。1985-1989年浙江省因农药污染中毒死亡的总人数10126人、伤59110人, 伤亡人数为该省交通事故伤亡人数的10倍。更为轰动的是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 使得其流域的水资源利用受到严重的威胁[1]。水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活动和生存, 防治污染、保护水资源是各国都关注的问题。

2 我国的水污染现状

水污染的根源来自工业排放的废水、污水、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农业化肥、农药流失等。据统计, 从1998年起, 我国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工业废水排放量, 大部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中, 增加了水污染。又由于农业方面的化肥、农药的低效利用, 使大量营养物质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 更加重了水体污染。

2.1 排污及工业废弃物引起水污染

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是我国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近20年来, 虽然我国污水的处理率在不断提高, 但污水的年排放量仍在大幅度增加。2006年, 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36.8亿t, 比上年增加2.3%。其中, 工业废水排放量240.2亿t, 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4.7%, 比上年减少1.1%;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96.6亿t, 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5.3%, 比上年增加5.8%。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28.2万t, 比上年增加1.0%。其中,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41.5万t, 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7.9%, 比上年减少2.4%;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86.7万t, 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62.1%, 比上年增加3.2%[2]。由于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处理率、处理达标率和符标率等3项指标很低, 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 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 并对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 而且使江湖面积缩小, 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固体废物中所含有害成分经雨水淋洗会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 造成农、渔类产品污染。

2.2 农业面源污染引起水污染

随着点源污染的控制, 农业面源的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湖泊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和农药残留物, 以及水土流失过程中的土壤养分和有机质。随着化学肥料施用量的快速增长, 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 肥料利用率低, 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 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农药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也很严重。据统计, 我国农药总产量目前已超过127.4万t, 每年农药的使用量在100万t左右[3]。根据分析, 一般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 而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在灌水与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

2.3 城市生活垃圾引起水污染

我国人口众多, 居民的生活垃圾数量也很大4亿多城镇人口, 按每人每天产生1kg计。10亿多农村人口, 按每人每天产生0.5kg计, 每天共产生90万t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 大部分都在城郊和乡村露天堆放, 不仅占去大片可耕地, 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 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威胁饮水和农产品安全。而且, 城市生活污水也是引起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

3 水污染的影响

水污染对于工农业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绝大多数的工业生产离不开水, 水质会直接影响工业产品的质量, 如造纸、印染等工业产品, 使用不清净的水会造成产品的色泽晦暗;酿酒、食品等使用不卫生的水会导致饮料和食品的卫生质量不合格, 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污水对农业的影响更为严重, 用污染的水灌溉农田, 会造成土壤质量降低, 农作物减产、变质, 甚至颗粒不收;污水对渔业造成的危害也非常大, 可使水生生物缓慢中毒, 出现畸形的或是带有怪味的鱼虾, 严重时一夜之间成百上千的鱼死亡[4]。

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中, 当数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 就会造成水体污染, 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如, 甲醛汞中毒 (水俣病) 、镉中毒、砷中毒、氰化物中毒、农药中毒、多氯联苯中毒等。铅、钡、氟等也可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些急性和慢性中毒, 是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方面[5,6]。

4 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水污染防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国家政策、管理技术、市场调节、全民配合等方面。水污染防治必须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结合, 统筹规划, 综合治理, 建立和完善水污染治理机制, 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依靠全社会力量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

4.1 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并实行排污总量控制

对于工业和城市废、污水排放, 必须要加强管理, 达标排放。对于超标、超量排污的企业, 一方面要加大处罚力度, 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收取的排污费、排污权交易费等设立特别基金, 用于扶持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减轻企业治污的经济压力。采取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措施, 充分调动企业治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4.2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宏观调控

将面源污染的控制与农业灌溉方式的改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建立等方面结合起来, 提高科技水平,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提高有机肥使用量, 将面源污染控制到最低程度。

4.3 加大对水污染治理的投资

初步估计, 用于水污染防治的投资至少应增加到我国GDP的1%, 这个数字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现在还不痛下决心增加投资, 任凭水污染发展下去, 那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必将继续增加, 最终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加快建设城市废水处理厂, 可显著提高城市废水无害化处理率。在缺水地区更应大力实现废水的资源化, 将处理后的废水回用于工业、农业和市政等, 缓解水资源的矛盾。同时, 引进国外先进的水环境恢复技术, 结合国情, 研究水环境恢复技术的理论、方式方法, 通过生物技术与物理、化学手段的结合, 加速水环境恢复的进程。水是人类须臾不可缺的重要资源, 它既是生命之源, 又是发展之本。

4.4 建立健全水管理系统的法律法规

用有效的、强有力的法规代替过时的立法和规定;依法施行统一管理, 建立新的全球水道德观念, 加强水的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教育, 克服“水盲”。应加大执法力度, 坚持依法治水, 坚决杜绝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经济增长率, 大河流域用水量无计划, 部门间、地区间水冲突日趋严的现象发生。水是有限的, 水是宝贵的, 水是不可再生的。面对过去惨痛的教训, 每个人都要自觉地树立节水意识, 节约每一滴水, 减少和杜绝人为的水污染。水污染是文明的污染, 是时代的污染, 水消失是民族的消失, 是人类的灭亡。

4.5 水环境质量规划

按河流生态学概念, 确定流域内主要河段水文周期内最佳自净能力时的污染临界负荷, 并据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综合比较论证, 提出相应的国土整治中的土地利用方案、国民经济规划布局以及人口密度等方面的最优指标。在这些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合理地制定点、线、面废污水与废弃物的防治措施, 以防止污染的扩散。

4.6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所谓清洁生产工艺, 是指应用的原料、中间产品和产品对环境不会造成严重污染, 即使有也是轻微的。例如。合成洗涤剂的生产中用不含磷洗涤剂取代含磷洗涤剂, 从而在生产过程中消除了磷的最大污染源:在农药生产中取消了甲胺磷、六六六。

DDT等高毒性、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 代之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采用清洁生产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消除r它们对水环境的污染.从而把水污染防治的重点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7]。

5 结语

搞好水污染的防治, 提供充足的水资源, 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近十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 人们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 更应该注重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 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节约用水, 并从技术、法律、经济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对水污染进行控制。最终实现人们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武军.松花江水污染——中国环境问题的挑战与应对[J].河南预防医学, 2006, 17 (2) :123-124.

[2]全国环境统计公报[G].2006.

[3]http://www.chinapesticide.gov.cn.

[4]孙希君.水污染及污水处理[J].哈尔滨学院报, 2002, 23 (8) :48-49.

[5]张振营.水污染与人体健康[J].海河水利, 2002 (增刊) :70-71.

[6]裴继春.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6, 32 (3) :18-19.

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 篇8

在中国,HIV现患率相对较低,疫情主要集中在高危人群中,例如注射吸毒者(IDU)、男男性行为者(MSM)和性工作者[2]。这些成绩部分归功于不断增加的国内经费投入,特别是政府依照第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 年)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各地实施和扩大了有效的、有据可依的干预[1]。例如,2009 年末,超过65 000 名患者入组接受抗病毒治疗[3],超过242 000 名吸毒者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服务[4],1 554 名(75.3%)HIV阳性孕妇接受了母婴传播阻断(PMTCT)服务,100%的血制品进行了HIV筛查[3]。

虽然《行动计划》有力地推动了艾滋病防治事业,但是仅仅通过修订第一个五年计划来制订新的《行动计划》是不合适的。例如,前一份《行动计划》主要致力于提高一般人群和政府官员对于艾滋病的认知,进而减少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PL-HIV)的歧视。旨在提高认知的运动覆盖了80%多的15 至24 岁人群,而该人群中的HIV现患率为0.2% ,比整个人群的HIV现患率高三倍多[3]。前一份《行动计划》 只将注射吸毒者列为有待干预的高危人群(MARP),而其他高危人群的情形也十分危急。例如,某些城市的男男性行为者HIV现患率超过了20%,是一般人群HIV现患率的400 倍[2]。因此,有必要针对新形势和疫情数据做出调整。

1 中国艾滋病防治政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收集信息和发现HIV感染者的能力依然不足HIV感染和艾滋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全国都要对艾滋病病例进行实时监测[8]。政府全权负责收集和发布疫情数据。每名卫生工作者都有义务(且只有卫生工作者才有义务)报告每一例HIV感染和艾滋病病例。一方面,未来5 年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所需的经费需求超过22 亿美元[5]。卫生工作者在实施病例报告系统时已经不堪重负(承担咨询、检测、诊断、报告任务),特别是在县区级层次;另一方面,大约一半的HIV感染仍未发现,也没有在系统内登记[6]。这意味着超过37 万感染者仍有可能将HIV传播给性伴,并且因不知道自身感染状况而无法获得及时的治疗,进而死亡。这还可能误导政策制定者将资源投向错误的地方。例如,如上所述,2009 年75.3%的HIV阳性孕妇接受了母婴传播阻断服务,这已经十分接近“普遍可及”目标- 80%的覆盖面。但是,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数据,母婴传播阻断服务的“实际”覆盖面为37.6%[7],因为仅有大约一半的HIV阳性孕妇被发现。卫生系统发现HIV病例的能力已成为整个艾滋病防治战役的一个瓶颈。

1.2 药品供应方面对于资助方过于依赖中国早期的政策侧重于调动和高效利用外部资源。在过去的20 年间,中国实施了267 个艾滋病防治国际合作项目,从40 多个国际组织获得了大约5.26 亿美元的赠款[8]。随着国际资助的逐年减少,可持续的政府经费投入显得越来越重要[8]。药品供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援,因为没有根据最新形势调整政策。一方面,专利药品的高昂价格使得政府无力负担。另一方面,政府没有颁发强制许可来允许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价格低廉的非专利药,因为大多数资助方都是专利药的受益者。

尽管由于中国艾滋病疫情有限且集中,侧重于预防工作(而不是治疗)是理所应当的,但是让65 000人所需的药品的供应依赖于外援是不适当的,更不用说有些地区(例如伊犁、布托)的艾滋病流行水平在一般人群中已经达到3%以上[2]。此外,据报告儿童抗病毒治疗药物全部依赖于外援,超过60%的HIV阳性儿童因药物缺乏而无法获得治疗[9]。

1.3 社会歧视依然严重男男性行为者遭受的污名和歧视十分严重,这是该人群的HIV现患率这些年来迅速上升的原因之一[1]。人权在中国是个政治上敏感的话题[8]。在政策中缺乏与人权相关的大部分主题。由于政策制定者不够重视,现行政策中没有提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2]。目标人群参与的不足和对目标人群需求的不了解也导致了政策落实不力。首先,尽管同性性行为没有被认定为非法,男男性行为者还是受到严重的歧视。2009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城市男男性行为者的HIV现患率约为5%,比一般人群高100倍,比女性性工作者高4 倍[2]。在政策层面上,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的艾滋病防治一直没有被纳入政府工作议程中。一些民间组织正在努力为同性恋人群倡导和营造自助自救的氛围,但是由于缺乏有利的政策环境,在改善社会规范和减少歧视方面进展甚微。甚至于同性恋主题的电影被广电部禁播。

其次,缺乏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高危人群的有效参与。大多数政策都着眼于服务机构或供给方的绩效,而忽视感染者或高危人群的需求。据报告,“社会歧视在中国仍相当普遍。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人仍然在就业、入学和医疗保健方面面临困难。”[3]

上述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与各方合作伙伴关系的策略加以解决。

2 中国艾滋病防治政策的调整策略

2.1 重视和发挥非政府组织(NGO)对于病例监测系统的作用民间组织在20 年前还不存在,但是如今这类组织已经不再局限于旁观者,而变成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10]。相比政府单位而言它们对于资源更敏感,因此可以花费较少的资源来帮助填补能力缺口,特别是HIV感染者病例监测系统的人力资源缺口。

其次,非政府组织与高危人群保有密切的联系,并且容易被高危人群接受。在非政府组织的协助下,病例发现会比较容易。现行政策鼓励非政府组织在预防和治疗领域发挥角色。由于非政府组织的参与,预防和治疗服务已广泛扩展到边缘人群,例如男男性行为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及受艾滋病影响的人[10]。利用非政府组织来填补现行政策缺口是可行的。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有助于加强监测系统的透明度,进而可以加强利益相关方的互信和追责。

2.2 重新审视与资助方的合作伙伴关系,将治疗列为战略重点,以及建立可持续药品供应系统药品供应高度依赖于外部援助,因为受专利保护的药品价格昂贵,并且艾滋病防治仍侧重于预防而不是治疗决定了资源分配的重点不是药品。然而,根据《贸易相关知识产权协定》(TRIPS)条款,中国可自行决定是否生产仿制药[11]。随着更多的国内资源被投入艾滋病防治,鼓励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仿制的抗病毒药还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中国能够并且有理由重新审视与资助方的关系,以及建立持续性药品供应系统。

2.3 继续调动社会其他力量包括政府部门及相关人群参与艾滋病防治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大部分与艾滋病有关的责任都由卫计委承担。不过,依据国务院颁发的《艾滋病防治条例》,其他部委有义务配合卫计委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协调其他部委审议和修订不利于人权的现行法规。

根据国际原则,促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切实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各个领域,能够更高效地利用稀缺的防治资源。通过促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其他脆弱人群参与艾滋病相关政策、项目开展和实施、督导与评估的各个方面[12],可以加强这些人群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并且可以让政府和服务提供方更好地了解这些人群的需求,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3 政策建议

3.1 法律层面根据国际惯例或中国政府签署/ 承诺的国际法令,修订现行法律法规,从顶层创造更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空间。包括:移除非政府组织注册方面的障碍,并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修订《专利保护法》,使之符合新的中国政府已签署的TRIPS协定,并授权政府出于公共卫生目的颁发强制性许可;撤销针对涉及同性恋主题的电影的禁播令;撤销关于性工作者劳教的规定。

3.2 政府层面认可非政府组织在补充艾滋病防治信息方面的贡献。例如在卫生部或各省市定期疫情报告中公布非政府组织对于疫情的贡献度。在公开的艾滋病防治总结中,增加非政府组织承担的工作及贡献等。

将治疗列为艾滋病防治的重点工作领域,并优先分配经费用于建立抗病毒药品供应系统。通过艾滋病防治经费管理系统,保证治疗和关怀领域资金的比重。

促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关键人群和民间组织切实参与艾滋病防治的所有环节:政策制定、项目规划和实施、督导与评估。邀请相关人员参与上述艾滋病防治政策的讨论中,并在最终决策文件里体现他们对于决策的作用。

调动资源,履行承诺。将各级政府调动的额外的防治资源纳入政府绩效的考核指标,或作为考核的参考指标。

3.3 组织/社区层面艾滋病问题主流化:实施适宜的发展和人文关怀项目,以便解决导致HIV感染的潜在易感性因素和艾滋病造成的影响[13]。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文化建设契机,动员全社会各个单位、工厂、企业、学校开展对艾滋病感染者人文关怀项目。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促进各类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持续改进,并且落实评价系统。

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艾滋病防治政策现况,探讨如何更好地管理艾滋病防治资金。方法 利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署提供的政策分析框架,分析、评价公开发表的数据、文献,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结果 为更好地管理艾滋病防治资源,改进与社会组织等合作伙伴关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认可非政府组织在补充必要信息方面的贡献,并且充分利用信息来指导规划。国家督导与评估系统对于获取大部分信息十分关键。(2)适当分配资源并建立药品供应系统,以便减轻对于资助方的依赖。(3)协调其他部委审议和修订现行法规,并且将关键利益相关者(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和脆弱人群纳入政策制定过程。建立无歧视和污名的有利政策环境。结论 中国在艾滋病防治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为适应疫情发展以及防治资源投入的新形势,应从政策方面进行较大的改进。

上一篇:动态阈值分割下一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