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2024-07-1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精选10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篇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又称新生儿黄疸, 是最常见的新生儿就诊原因, 其发病率占住院新生儿的30%~50%[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复杂多样, 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将导致新生儿胆红素性脑病, 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5年间与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5年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及病因构成比, 通过分析其差异以期指导临床工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年间及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年间与我院出生的新生儿总数分别为5036和6375人。组1: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年间, 出生男女婴儿比率为1.49:1, 出生体重 (3402±20) g;组2: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年间, 出生男女婴儿比率为1.52:1, 出生体重 (3533±35) g, 2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1.2 病例选择标准

(1) 患儿生后24h~7d内出现黄疸; (2) 血清胆红素足月儿高于220.6μmol/L, 早产儿高于255μmol/L, 或每日上升速度大于85μmol/L; (3) 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 早产儿>4周, 或进行性加重; (4) 黄疸退而复现; (5) 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26μmol/L[2]。

1.3 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均行血常规, 网织红细胞计数, 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查, 血培养, 肝功能, 血清胆红素测定, G-6PD酶活性测定, TORCH, 必要时B超、CT等检查。

1.4 病因

围产因素包括新生儿窒息或胎儿窘迫、剖宫产、使用催产素引产、妊娠并发症、头颅血肿、早产、阴道助产及胎膜早破;感染因素包括脐炎、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肠炎、败血症、新生儿脓疱疹和TORCH感染;溶血病包括ABO血型不合溶血、Rh血型不合溶血和G-6PD酶缺陷病;母乳性黄疸包括迟发型、早发型和不明原因者;其他原因包括新生儿硬肿症、咽下综合征、低体重儿、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胎粪吸入综合征。

2 结果

组1胆红素最高值为403.1μmol/L, 最低值为105.7μmol/L, 平均值为286.1μmol/L;组2胆红素最高值为420.3μmol/L, 最低值为102.5μmol/L, 平均值为270.4μmol/L, 2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所有胆红素升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组1及组2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发病率分别为15.7%和13.4%, 组1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依次是:新生儿溶血病27.7%, 围生因素27.1%, 感染19.8%, 母乳喂养16.0%, 其他因素9.4%;组2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依次是围产期因素37%, 新生儿溶血病27.1%, 感染15.2%, 母乳性喂养25.0%, 其他因素2.5%。组2与组1比较因围生因素和母乳喂养导致新生儿黄疸的比例升高, 相应的因感染因素和溶血所致者有所降低。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作为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 我国各地的报道也不一致。其发病因素亦随年代不同而有所变迁, 由70年代以感染因素为主转为目前以围生因素为主[3]。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我们的研究还发现,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有所降低, 可能与诊疗技术的提高, 预防性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胎儿及早进行宫内干预或出生后干预的结果。

围生期宫内窘迫和产时窒息导致的缺氧酸中毒抑制了肝酶的活性, 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窒息后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 如胃潴留、呕吐、腹胀、便秘等均可加重黄疸的程度。当孕妇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贫血、慢性心脏病等, 可因缺氧而致红细胞增多或影响肝酶活力而致高胆。我们的研究发现, 近5年围生因素已成为导致的新生儿黄疸的首要因素, 其原因可能为多方面的, 而不容忽视的是剖宫产率的增加。国内学者发现剖宫产组高胆发生率为39.6%, 非剖宫产组高胆发生率为22.8%。此外, 国内外学者以证实阴道助产、催产素引产等均可导致新生儿黄疸。

感染也是导致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因素, 其发生机制是可引起红细胞破坏, 发生溶血使胆红素生成过多, 同时又可抑制肝酶活力, 使肝细胞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 也可由于肝脏排泄功能障碍而致胆汁淤积。近5年来, 感染所致的新生儿黄疸比率有所下降, 这可能与我院对感染高危儿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有关。

溶血性黄疸曾是我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首要原因, 其发病机制是由父亲遗传而母亲所不具有的显性胎儿红细胞血型抗原, 通过胎盘进入母体, 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不完全抗体进入胎儿血循环后, 与红细胞的相应抗原相结合, 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被破坏, 引起溶血, 导致血胆红素水平升高。而近年来随着其他因素致新生儿黄疸的增加, 以及孕期宫内干预 (服用退黄中药) , 目前已成为第三位的原因了。

近5年, 因母乳导致的黄疸发生的构成比亦升高, 考虑与我院提倡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有关目前, 国内外普遍认为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母乳中含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 (β-GD) , 抑制了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 使游离胆红素在血中浓度增高。国内有学者报到母乳及粪便 (β-GD) 活性浓度增高不仅与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有关, 而且与其严重程度及病程经过密切相关[4]。

由以上因素不难看出, 要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 必须要儿科同妇产科医师共同努力。加强围生期保健, 预防各种高危因素发生, 防止早产、难产及防治孕期感染, 降低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应该对高危因素包括窒息、低氧、感染、溶血、低体重儿行预防性干预。

参考文献

[1]潘红芬.行为测定在评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的意义[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4, 12 (1) :82~83.

[2]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69~293.

[3]张文喜, 梁心怿, 叶建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早期干预[J].四川医学, 2006, 8 (27) :869~870.

[4]周晓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母乳性黄疸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 (3) :159.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篇2

【关键词】 新生儿;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护理

本文我们所要探讨的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综合护理,这种病症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在体内血清胆红素含量高于正常标准的情况下发生巩膜、黏膜以及皮肤黄染的现象,是刚出生婴儿十分普遍的一种病症。假如无法给与正确的治疗及护理,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导致新生儿的夭折。病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患儿童84例,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将84列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列,对照组进行常規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患儿童84例,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将84列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列。两组患儿在性别、数量和病情诊断上都没有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对处在对照组的患儿进行常规的日常护理。这里所说的常规护理也就是指婴儿疾病的普通护理方式以及早产造成婴儿身体功能不齐全的护理方式。

1.2.2 对处在观察组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再进行多一层的综合护理。

1.2.2.1 初入院的检查工作 负责护理工作的人员要在护理工作开展前有充分的准备,在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初入院时要了解其基本信息,比如出生日期之类的,其外还要对患儿的各项病症体现做出细致的审查记录,并由此作为依据对患儿体内的黄疸含量做出大致的评测。在对患儿开展护理工作时要小心谨慎,接触婴儿皮肤的工作中要细致甚微,以免出现患儿皮肤被抓破的现象。

1.2.2.2 日常的基础护理工作 对新生儿的病症表现做出详细的观察记录,并经常轻抚其皮肤。按照医师嘱咐开展各项护理工作,辅助医生的治疗。在新生儿接受针剂注射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患儿双手不要乱动,以免发生针头脱落的情况。由于刚出生的婴儿身体的各项机能还未能发育健全,体温也无法通过自身很好的调节,因此要定时测量患儿的体温,以便及时发现患儿的病症变化并作出相关的处理。

1.2.2.3 光疗护理工作 对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开展光疗护理工作,将熟睡之后的新生儿脱光衣服放置在光疗箱中,并且做好相关的婴儿标识工作。同时还要注意采取患儿眼睛的保护措施,以免患儿的眼睛因为强光受到损伤。

1.2.2.4 对患儿家长的健康指导工作 要注意传授相关的健康知识给患儿家长,并在传授过程中避免使用太过专业性的语言,要通过日常口语化的传授让患儿家长了解疾病的相关信息,同时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将患儿病情的进展及时的告知家长,让家长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并通过健康教育,让家长掌握一定的护理措施,以便日后的出院后续护理。

1.3 临床效果评价 优: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良:黄疸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有所好转但还没有恢复正常;差:未达到优和良的标准。优良率:(效果优病例数+效果良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率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优11例(26.19%),良22例(52.38%),差9例(21.43%),优良率78.57%;观察组优23例(54.76%),良17例(40.48%),差2例(4.76%),优良率95.24%。两组在效果优良率上有显著性差异(χ2=12.95,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一般情况下,婴儿在脱离母体十到十二个小时之内就能够进行第一次的排便,排出的属于胎儿时期的胎便,之后的三到四天内就能够正常的排便,假如婴儿未能及时排便,或者排便情况不正常,就会造成加大胆红素肠肝循环负荷量的情况,从而造成胆红素吸收过量的状况,因此在新生儿出生之后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哺乳,这样一来能够促进婴儿的正常排便,有效避免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在护理过程中,要把这些相关信息普及给家长,让家长对高胆红素血的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配合医院达到更高的治疗效果。

母乳喂养儿是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人群,需要严密监测。早产儿有高危因素(缺氧、低体温、低血糖、低蛋白血症)时,低于生理值也需积极干预。胎龄越小越需干预。出生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者,应找原因,积极干预。对有黄疸的危险因素(如新生儿溶血、窒息、缺氧、酸中毒(尤其高碳酸血症)、败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早产儿等)的患儿要特别关注,及时予以干预。

在开展综合护理的过程中,应该让保证病房的干净以及确保空气的流通。在开展光疗护理的过程中,婴儿的哭闹,出汗会导致其身体缺水的情况,这个时候要注意采取静脉补液的护理方式,同时将信息高速家长,通过哺乳加强相对的补水工作。在患儿睡在光疗箱中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要把患儿的头适当的抬高,避免患儿的呼吸不畅。

总之,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取综合护理方法,加快患儿康复,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符婵,韦拔,蒋永江,陈继昌,谭璇.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32):3011-301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防治 篇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统计2001年1月~2005年12月间, 我科收治住院的新生儿高胆158例。诊断标准, 根据金氏高胆诊断标准[1], 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血清胆红素浓度>204umol/l;早产儿>255umol/l;符合以上标准诊断高胆者158例, 其中男性85例, 女性73例;男、女之比1.16:1;足月儿103例, 早产儿55例:其中胎龄<35周者21例, 35~37周者34例;黄疸出现最早时间为18小时, 最迟5天;血清胆红素值为205~543umol/l (:241umol/l) , 131例为间接胆红素升高, 27例为直接、间接胆红素均增高。

如表所示, 本组以母乳性黄疸居首48例 (占30.38%) , 其次分别为:感染性 (36例, 占27.78%, 其中包括肺炎、败血症、中枢感染等) 、围产因素 (33例, 占20.89%, 其中包括:宫内窘迫、产时窒息、产伤、颅内出血、早产、低出生体重等) 、ABO溶血症 (25例占15.82%) 、原因不明 (16例占10.13%) 。血清胆红素值:205~272umol/l为轻度者50例占31.65%;血清胆红素值:272~342umol/l为中度高胆者88例占55.70%;血清胆红素值>342umol/l为重度高胆者20例占12.66%;本组以中、重高胆为主, 占68.36%。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胆红素值比较, 无显著差异 (P>0.05) , 而早产儿与足月儿胆红素出现的平均天数, 则有显著差异 (0.01<P<0.05) , ABO溶血症25例, 其三项试验中:释放试验100%阳性, 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游离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70.45%和75.31%。本组25例溶血症均有中-重贫血。

1.2临床转归

入院后经过综合治疗, 全部病儿均照蓝光24~48小时, 口服酶诱导剂:鲁米那、加中药茵栀黄、中、重度高胆输入人血白蛋白治疗, 按1g/kg/日1~3天、痊愈146例 (占92.41%) , 好转12例 (占7.59%) 。

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临床医师对胆红素神经毒性的认识, 较多的医师已注意到,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较高, 即使轻、中度高胆也可能发生智力、听力等障碍[2]。国内外资料[2,3]均报导, 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 大部分患儿听力损害呈一过性, 在3-5个月内可恢复正常, 少部分损害极重者, 可致终身残疾。为此, 积极防治新生儿高胆血症, 降低其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实属必要。防病于未然, 比治病更重要, 而防病必应从致病的相关因素着手才是最积极有效的。

本组新生儿高胆病因显示, 有多种因素所致, 尤以母乳性黄疸为首, 其次是感染、围产因、溶血症等。其中当围产因素与感染同时并存时, 其高胆血症有加重之势, 文献[5]指出, 高胆血症与HIE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极低体重三种高危因素同时并存时, 产生听力损害的机率相应增加, 听力损伤的程度, 也随之增加。这点特别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及早防治这类高危因素的相关影响极为重要。

本院自1994年开展爱婴医院活动以来, 完全实行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母乳性高胆发病率相对较高达30.38%, 与文献[6]报道的相似。本组母乳性黄疸中, 有1例高达457umol/l, 而无胆红素脑病征象。文献[7]报道, 母乳性黄疸一般预后良好, 迄今很少有核黄疸的报道, 该文献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发现, 胆红素浓度在256.5~427.5umol/l的一组母乳性黄疸, 1/3显示异常反应, 将其胆红素浓度降至正常, 则此改变很快消失, 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可能导致轻微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建议对血清胆红素浓度较高时的母乳性黄疸仍应注意动态观察, 并给予积极合理治疗。本组母乳性高胆, 均给予光疗、酶诱导剂口服暂停用母乳3-5天, 重者给人血白蛋白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本组感染、围产因素分别占27.78%和20.89%, 在致病相关因素中占比例较高, 值得进一步加强围产期保健, 防止产前、产时及产后各种高危因素的发生及发展, 使感染及围产因素的发生率降至最低限度, 从而更有效的减少高胆的发生率。

本组中ABO溶血症占15.82%, 其三项试验以释放试验最敏感, 阳性率100%, 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游离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70.45%和75.31%。建议母孕早期常规筛查孕妇及丈夫血型, 做羊水分泌型血型物测定及孕妇血清抗体筛查, 均有助于预测本病, 以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率, 便于指导早期干预。在治疗方面, 近年来文献指示[8], 采用人血静脉丙种球蛋白, 可阻断FC受体, 抑制溶血过程, 使胆红素产生减少, 有效预防溶血所致高胆红素对患儿神经系统损害。

综上所述, 对有高胆的新生儿, 迅速查找致病因素及共存的高危因素, 予以有效的干预及积极治疗, 并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ABR) , 指导抢救实施, 更有利于减少新生儿高胆的致残率及病死率。

参考文献

[1]黄德珉.如何降低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中华儿科杂志, 1996, 34 (4) :219.

[2]Dr vries Ls Lary S, whitelaw AG, et al.Relationship of levels and hearing impairment in newbon infants.Early Hum Der, 1987;15:269.

[3]俞惠民, 洪文澜, 施丽萍等.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远期随访观察、中华儿科杂志, 1996, 34 (5) :324.

[4]周丛乐, 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听力损害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9, 14 (2) :81.

[5]陈辛, 唐安洲, 孙华, 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99例听力损伤特征分析,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5, 20 (2) :107.

[6]富国华, 李其.围产儿病理儿病理性黄疸分析, 小儿急救医学, 1999, 6 (3) :129.

[7]许植之.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发病机制与防治,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9, 14 (2) :68.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篇4

【关键词】经络调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29-0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较高,病情严重者并发核黄疸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引起脑损伤等后遗症,甚至可能导致患儿死亡[1]。目前临床一般采用蓝光照射法治疗,本文分析了经络调理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于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症状,血清胆红素>102μmol/L,每天上升超过85μmol/L,呈进行性加重。

根据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儿共计40例,其中男孩22例,女孩18例;胎龄36.5周~41周,平均胎龄(39.42±1.22)周;出生时体重2150g~4500g,平均体重(3365.46±587.26)kg;分娩方式包括剖宫产30例、自然分娩10例。

实验组患儿共计40例,其中男孩24例,女孩16例;胎龄37周~41周,平均胎龄(39.25±1.18)周;出生时体重2200g~4450g,平均体重(3325.74±565.80)kg;分娩方式包括剖宫产28例、自然分娩12例。

对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时体重、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蓝光照射治疗,将患儿置于暖箱内采用单面照灯管,灯管距离患儿体表约20cm,蓝光照射治疗时注意遮蔽患儿眼部、会阴部[2]。

实验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经络调理治疗。平衡状态患儿补脾经100次、补肺经100次、补肾经100次;清肝经50次、清心经50次;按揉板门50次;往返摩腹各25次。偏实热患儿补脾经50次、补肺经50次、补肾经50次;泻肝经100次、泻心经100次;清天河水50次、推六腑50次;清小肠50次;顺时针摩腹2min。偏虛寒患儿补脾经100次、补肺经100次、补肾经100次;按揉足三里100次、按揉三阴交100次;推三关50次;揉板门50次。经络调理前双手涂抹婴儿用润肤油,力度以患皮肤不发红为宜[3]。

治疗期间每日采用经皮黄疸仪测量前额正中、面颊和胸骨的皮肤,连续测量3次后取平均值。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黄疸指数的变化和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的差异性。

1.3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黄疸指数

与治疗前对比,所有患儿治疗5d后黄疸指数均有所下降,其中实验组患儿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蓝光照射治疗是新生儿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方法之一。蓝光波长为425~475nm,与胆红素分子最高可吸收波长接近。经蓝光照射治疗后,皮下未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水溶性异构体,迅速经胆汁、尿液排泄,从而降低患儿体内血胆红素水平。新生儿肠腔内的胎粪含有胆红素约100mg,如胎粪排出延迟可能导致胆红素吸收,肠肝循环负荷增加。因加速胎粪的排出对预防和治疗新生儿胆红素血症具有重要的意义[4]。

经络调理法是抚触法与中医外治法的有机结合,通过经络调理促进肝、心、脾、肺、肾等经气运行,产生扶助正气、生化气血、调气通腑之功效。腹部按摩通过机械性刺激皮肤的触觉感受器,使神经中枢产生生理性反射,刺激胃泌素、胰岛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肠蠕动,有利于胎便排出[5]。同时按摩手法的直接作用力可改变胃肠管腔形态,加快胃肠蠕动速度,并提高直肠平滑肌对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强排便反射,从而促进胃肠内容物向前推进、排泄[6]。

本研究中采用经络调理者黄疸指数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常规蓝光照射治疗者,这一研究结果提示采用经络调理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更好。采用经络调理者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蓝光照射治疗者,这一研究结果提示采用经络调理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机理可能与促进胎粪排出有关。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经络调理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能促进胎粪排出,降低黄疸指数,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參考文献

[1]肖佩霞,左媛,魏建和.抚触联合穴位按摩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403~404.

[2]卜志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0例临床分析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7):543~544.

[3]杨秀坤.茵栀黄与婴儿皮肤按摩联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159.

[4]何池英,樊桂英.游泳和抚触对新生儿黄疸以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3):415~416.

[5]苏海珠.腹部按摩和指压穴位对新生儿胎便排出效果的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26(3):67~68.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因素分析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生后28d内足月住院高胆患儿137例, 男74例, 女63例。

1.2 方法

新生儿高胆的诊断标准见[2], 即总血清胆红素水平:~24h≥1 03 u mo l/L, ~4 8h≥1 5 4u mo l/L, 72 h≥2 0 5u mo l/L, 72 h~≥257umol/L。总血清胆红素检测采用钒酸氧化法。

血清胆红素<257umol/L为轻度高胆, 257~342umol/L为中度高胆, >342umol/L为重度高胆[3]。感染相关因素指高胆患儿同时有明确的感染存在如败血症、脐炎、肺炎、脓疱疹。围产相关因素包括窒息、头颅血肿、咽下综合征等。不明原因包括G6PD缺陷、遗传代谢病及部分ABO溶血。母乳性黄胆、溶血诊断、核黄疸的诊断参考《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相关内容。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率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高胆相关因素

137例高胆患儿中, 感染相关因素56例 (40.9%) , 母乳性黄胆21例 (15.2%) , 围产相关因素12例 (8.8%) , 不明原因37例 (27%) , ABO溶血9例 (6.6%) , Rh溶血2例 (1.5%) , 其中以Rh溶血者平均血清胆红素最高, 其次为不明原因者。137例高胆中轻、中、重度分别占26.3%、55.5%、18.2%。重度高胆中有14例 (56%) 为不明原因性黄胆, 感染相关因素7例 (28%) , ABO溶血和Rh溶血各2例 (各8%) 。

2.2不良转归

本组高胆患儿中有9例核黄胆, 其中不明原因者3例, ABO溶血1例, 败血症3例, Rh溶血2例。2例表现为不吃奶, 余7例核黄胆症状明显, 3例溶血患着来我院就诊时间为日龄4~10d, 均没有进行换血治疗。5例死亡, 2例有典型核黄胆后遗症。

3讨论

新生儿黄胆是新生儿期常见生理和病理现象, 一般病理性黄胆如果能及时去除病因, 给予蓝光治疗, 预后较好。但是, 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一旦形成, 重者危及生命, 幸存者也常留有严重、永久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故及时寻找病因, 积极预防, 早期干预及治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兰周吉.新生儿黄胆120例临床病因分析及中西医综合防治[J].青海医药杂志, 2006, 36:69.

[2]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黄胆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学杂志, 2001, 39 (3) :185~18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探讨 篇6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治疗,转归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最常见的疾病,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约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胆红素可有不同的病因引起, 既有生理性黄疸, 也有病理性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205μmol/L, 称为高胆红素血症[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病因复杂, 若不积极治疗, 可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早诊断, 早治疗, 可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减少伤残。现将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89例患儿进行病因、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共收治189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男112例, 女77例;足月儿131例, 早产儿48例, 过期产儿10例;出生体质量<2500g的43例, 2500~4000g的119例, >4000g的27例。

1.2 临床诊断

全部病例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1) 生后24h出现黄疸, 胆红素浓度>102μmol/L; (2) 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μmol/L; (3)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μmol/L, 早产儿>255μmol/L; (4) 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 或黄疸退而复现, 进行性加重; (5) 血清直接胆红素>34μmol/L。

1.3 病因分类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复杂, 围生因素占首位71例;感染因素49例;母乳性黄疸32例;非感染因素19例;原因不明者11例;ABO溶血病7例。

1.4 胆红素水平

血清胆红素<220μmol/L的20例, 220~350μmol/L的145例, >350μmol/L的24例。

1.5 治疗及预后

本组病例针对病因采取综合治疗方法, 采用蓝光照射为主, 光疗时间18~72h, 积极治疗原发病, 抗感染、纠酸、供能、供氧、保暖、辅助肝酶诱导剂, 重度黄疸予静脉白蛋白等综合治疗, 母乳性黄疸停用母乳3~5d改用配方奶粉。

2 结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经综合治疗, 疗效满意, 156例治愈, 29例好转, 4例自动出院, 无死亡病例, 无发生核黄疸病例。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疾病, 新生儿血-脑脊液屏障发育尚不够成熟, 所以就较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2], 病死率较高, 是小儿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危害极大。对新生儿胆红素血症,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组病例中,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围生因素占首位71例, 占37.60%, 包括母亲的疾病、宫内窘迫、产时窒息、早产、缺血、低血糖、头皮下血肿、颅内出血。围生因素导致的缺氧可抑制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 导致胆红素升高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血中白蛋白偏低, 运送胆红素能力不足, 加上肝酶系统发育不完善, 导致易发生胆红素。高胆红素血症对早产儿的危害比足月儿更大, 容易引起高胆红素脑病。 (2) 感染因素49例, 占25.90%, 包括肺炎、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肝炎、脓疱疹和败血症。 (3) 母乳性黄疸32例, 占16.90%。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母乳喂养, 所以母乳性黄疸发病率也有增长趋势。 (4) 非感染因素和原因不明者30例, 占15.90%, 这种类型可能与暂时性缺乏胆红素代谢酶有关, 当然也有可能是由其他的因素所造成。 (5) ABO溶血病7例, 占3.70%, 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免疫性溶血, 新生儿ABO溶血病可导致脑干听觉传导通路损害和高胆红素脑病, 严重者危及生命, 影响患儿生存质量[3], 如母亲既往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及死产史, 或上一胎有新生儿重症黄疸, 应警惕母子血型不合,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光疗指证应适当放宽, 应尽可能减少核黄疸的发生[4]。

综上所述, 如果要想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 必须从预防入手, 首先应加强围生期保健, 做好孕期及产程的监护, 加强抗感染,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采取蓝光照射为主, 结合病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光疗被证实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是安全有效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 尽可能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改善其预后, 减少伤残。

参考文献

[1]黄德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 (6) :526-528.

[2]杨光英, 孔祥英, 黄晓翠.胆红素脑病与神经细胞凋亡[J].医学综述, 2004, 10 (3) :166-167.

[3]陈平, 唐安洲, 孙华, 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99例所损伤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5, 20 (2) :107-109.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进展 篇7

1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中关于血清总胆红素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标准[2]: (1) 新生儿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 血清总胆红素>102μmol/L (6 mg/d L) ; (2) 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220.6μmol/L (12.9 mg/d L) , 早产儿>255μmol/L (15 mg/d L) ; (3) 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l/L (1.5 mg/d L) ; (4) 血清总胆红素每天上升>85μmol/L (5 mg/d L) ;⑸新生儿黄疸持续较长时间或逐渐加重。如果出现上述其中一条,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即可诊断。

2 病因及发病因素

2.1 感染因素

崔花淑等[3]认为感染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致病因素。刚出生的新生儿, 由于各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善, 防御能力比较低, 很容易引起感染。感染能够导致细胞膜的破坏, 引起溶血。同时, 感染可造成肝脏功能障碍, 抑制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大大降低了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 引起血中非结合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的增高。感染还可以导致原有黄疸继续加重。细菌、病毒、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的重症感染都可以导致溶血, 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败血症较为多见。

2.2 围生期因素

近几年的研究显示, 围生期因素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王学平通过对12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病因研究, 他认为围生期因素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主要作用[4]。徐锦的研究也认为, 围产因素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发病因素, 其所占比重高达70%[5]。围生期因素主要有: (1) 母亲方面:初产妇、高龄产妇、母孕史中前胎中有黄疸者、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 分娩时有阴道流血、使用过催产素等; (2) 分娩方式:产钳助产、胎头吸引、羊膜早破、臀围助产等; (3) 胎儿、新生儿方面:早产儿、宫内发育迟缓、胎盘脐带异常、头颅血肿、低血锌、低血镁、水合氯醛、吲哚美辛等药物。

2.3 遗传因素

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遗传因素除了较为常见的新生儿溶血病外, 还有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 的缺乏、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突变。 (1) 新生儿溶血病:母亲与新生儿的血型不合, 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输入到胎儿的体内, 导致胎儿或者新生儿红细胞的破坏, 最终会导致胎儿或是新生儿出现免疫性的溶血。在新生儿溶血病中以ABO溶血最为常见, 其次是Rh溶血。 (2) G-6-PD的缺乏:其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李皇等[6]通过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的研究, 认为G-6-PD缺乏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因素, 所占比重可达22.18%。由于红细胞G-6-PD缺乏, 造成红细胞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代谢异常, 最终可以导致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和溶血。 (3)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突变:近年来,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关注。UGT1A1在胆红素结合中起到关键酶的作用, 它的突变降低了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进行结合的能力, 导致胆红素在体内过量的堆积, 最终会引起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要变化的高胆红素血症。

2.4 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外, 还有很多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因素。母乳性黄疸、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新生儿先天性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等, 都可以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7]。此外, 还有近25%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能明确其发病因素[8]。

3 危害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多以非结合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增高为其表现形式, 若未进行及时干预治疗, 随着胆红素水平的不断升高, 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 可以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如果不经及时干预治疗, 可以引起永久性的损害。

目前将胆红素脑病分为急性胆红素脑病和慢性胆红素脑病, 急性胆红素脑病是指胆红素毒性表现出现在新生儿生后1周, 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新生儿期;慢性胆红素脑病, 即核黄疸, 指的是胆红素毒性所导致的慢性、永久性的损害。

最新研究显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同样可以引起多脏器的损害, 如心、肾等, 也有研究报道, 胆红素的升高也可以造成肝的损害[9]。

4 治疗

随着临床上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不断研究深入, 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增多, 主要包括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疗法、抚触疗法等。

4.1 光照疗法

简称光疗, 在光的作用下, 非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水溶性的4Z、15E异构体以及结构异构体, 它们不经肝脏处理, 直接经过胆汁和尿液排出, 进而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目的, 该方法简单有效, 在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10]。

波长为510-530 nm的绿光以及波长为425-475 nm的蓝光效果最好, 太阳光或是日光灯也有比较好的疗效。光照疗法主要作用于皮肤的浅层组织, 经过光疗后, 皮肤黄疸的消退并不能够说明血中的胆红素已恢复正常。吴玉燕等[11]通过光照疗法, 缩短了患儿住院时间, 黄疸很快消退, 从而发现光疗比单纯的药物治疗疗效要好。

国内外多年的临床研究显示, 光照疗法还是比较安全的, 虽然可能会出现发热、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 但通常不严重, 一般没有危险。此外, 光疗的护理工作也很重要, 护理的好坏对光疗疗效的影响比较大。

4.2 药物治疗

(1) 肝酶诱导剂:通过诱导UDPGT酶的活性, 增加非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能力进而提高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 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目的。苯巴比妥是常用的肝酶诱导剂, 它可以有效降低血中胆红素的高峰值, 缩短光照疗法的时间[12]。 (2) 白蛋白:血中非结合胆红素的增高可导致胆红素脑病, 1 g白蛋白可以联结16 mg胆红素, 通过白蛋白与非结合胆红素的联结, 可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主要适用于早产儿、重度黄疸儿等。 (3) 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IVIG阻断了单核吞噬细胞系统Fc受体, 可以阻断溶血的过程, 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越早使用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 可以明显延缓高胆红素血症的进程[13]。 (4) 其它:如肠道益生菌等, Bisceglia等研究认为, 金双歧能够改善肠道内环境, 促进肠道内菌群的生长, 可以还原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 进而降低了胆红素的水平, 在婴儿配方奶中加入金双歧, 可有效缓解婴儿的黄疸症状[14]。

4.3 换血疗法

换血疗法具有显著疗效, 但换血通常用于重症溶血的患儿。通过换血疗法的治疗后, 可以交换出血清中的胆红素, 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也可以换出血中致敏红细胞、游离的抗体, 降低溶血的发生等。在临床上, 常用的换血途径也有很多, 刘棋明[15]的研究结果显示, 如果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时换血的方法, 这样的效果会比较安全可靠、快速有效。

4.4 抚触疗法

抚触疗法可以增强黄疸患儿的机体免疫能力, 也可以促进婴儿神经系统、肌肉发育等。有研究认为, 通过抚触疗法, 可以明显降低黄疸患儿经皮测胆的指标, 也可以降低血清胆红素的值, 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16]。

5 展望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采集标准

(1) 足月无窒息新生儿; (2) 出生体重为2500~4000g; (3) 全部患儿均有肉眼可见皮肤黄染; (4)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2001年推荐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1]中光疗推荐标准, 并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5) 肝脏功能正常。

1.2 一般资料

男92例, 女60例, 男女比例1.5∶1。入院平均年龄 (4.3±0.2) d。全部患儿均于入院第2天晨, 空腹采集静脉血, 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和肝脏功能。入院时胆红素最高值为391.59umol/L, 最低值为186.39umol/L, 平均值为 (267.95±8.7) umol/L。

1.3 方法

所有患儿均选择蓝光照射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针对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因素给予相应的治疗, 如有感染者常规抗炎治疗, 黄疸重者及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或者溶血重者, 给予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光疗超过24h给予口服核黄素[2]。

2 结果

2.1 黄疸出现时间

日龄在8h~3d之间患儿为54例, 占35.53%;4~7d患儿为98例, 占64.47%。

2.2 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因素

(1) 感染因素91例 (59.86%) :其中肺炎65例, 脐炎16例, 脓疱疮6例, 结膜炎、新生儿肠炎、TORCH及其它各1例; (2) ABO溶血30例 (19.74%) ; (3) 围产因素23例 (15.13%) :其中宫内窘迫14例, 头颅血肿4例, 胎膜早破3例, 胎头吸引2例; (4) 其它因素8例 (5.26%) :其中热卡摄入不足2例, 先天性心脏病、母乳性黄疸、红细胞增多症各1例, 无明显伴发疾病2例。

2.3 疾病转归结果

152例患儿中, 治愈119例, 好转33例。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 无一例死亡。

2.4 治疗结果

152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平均蓝光照射时间为 (28.7±1.5) h, 平均开始照射时间为 (114.7±0.3) h, 蓝光照射前血清胆红素平均水平为 (267.95±8.7) umol/L, 蓝光照射后胆红素水平降为 (117.6±4.7) umol/L, 经设计配对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 (P<0.001) , 说明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有极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因素分析

(1) 感染因素:本文结果显示感染因素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因素, 占59.86%, 其中肺炎是主要病因, 其次为脐炎、脓疱疮, 提示加强围产期母婴感染的防治对于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2) ABO溶血:本文资料中主要为ABO溶血, 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第2位, 对确诊的ABO溶血病患儿及时采取光疗, 黄疸重者给予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 以达到阻断网状内皮系统Fc受体, 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 从而达到胆红素减少的目的。30例新生儿溶血病无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 (3) 围产因素:本组资料常见的围产因素依次为:宫内窘迫、头颅血肿、胎膜早破、胎头吸引等。李胜玲等[3]对1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分析显示, 围产因素占第1位 (32%) 。而我们资料显示, 围产因素占第3位, 这与围产期保健工作广泛开展, 产科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有关。 (4) 其它因素:本组资料显示因母乳性黄疸、热卡摄入不足, 先天性心脏病, 红细胞增多症等也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

3.2 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

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治疗方法, 光疗时间视病情而定, 一般患儿宜用间歇光疗, 黄疸重、进展迅速者则采用连续光疗。光疗超过24h, 给予口服核黄素防体内核黄素缺乏。我们资料显示, 蓝光照射前胆红素平均水平为 (267.95±8.7) umol/L, 蓝光照射后胆红素水平降为 (117.6±4.7) umol/L, 经设计配对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 (P<0.001) , 说明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有极显著差异, 无一例胆红素脑病发生, 无1例死亡, 显示光疗对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迅速降低胆红素至安全水平是非常有效的。

摘要:目的研究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因素、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对该院收治的15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发生因素依次为:感染因素、ABO溶血、围产因素、和其他因素。治疗主要采取蓝光照射。结论导致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要因素为感染, 其次是ABO溶血、围产因素等。蓝光照射是安全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 (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 [J].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 (3) :185~186.

[2]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62~31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篇9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22.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72-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一直居新生儿期常见病之首,发病率高达50%~55%,呈逐年升高趋势[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由不同病因引起,严重者导致高胆红素脑病而致残,甚至危及生命,临床诊疗工作的核心是控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进展,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2],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其预后。目前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和药物仍有限,积极寻找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病因,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护措施是临床儿科工作者的目标。本文对近两年收住的1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病因和诊治分析,探讨防护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50例,其中足月儿62例,早产儿88例;男患儿94例,女患儿56例;体重<2 500 g者20例,2 500~4 000 g者112例,>4 000 g者18例。患儿出生后10 h~12 d出现黄疸,临床症状为:均有明显皮肤巩膜黄染,79例患儿出现“吃奶少、反应差”特征,仅1例出现白陶土样大便。

1.2 诊断标准

依据《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3]: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其血胆红素水平≥102μmol/L(6 mg/dL);患儿黄疸持续时间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足月儿血胆红素水平≥220.6μmol/L(12.9 mg/dL),早产儿血胆红素水平≥255μmol/L(15 mg/ dL);患儿血清结合胆红素水平≥34μmol/L(2 mg/ dL);患儿血胆红素每天上升≥85μmol/L(5 mg/dL)。具备上述任何一项者均可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1.3 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病因及病情给予综合治疗。轻度患儿给予:(1)营养对症支持治疗;(2)蓝光照射治疗,每日照射累计12 h,共5 d;(3)中药治疗:口服金双歧、思密达和茵栀黄等,经过上述治疗,一般可痊愈。中、重度患儿除上述治疗外,还给予:(1)给予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1 g/kg,连用3 d;(2)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 mg/(kg·d),分2次口服,共3~5 d;(3)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等治疗。母乳性黄疸予停母乳治疗。

2 结果

1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包括:51例母乳性黄疸,占34%;27例ABO血型不合溶血,占18%;24例感染相关因素,占16%;21例围生期相关因素,占14%。其他因素包括11例胆汁排泄障碍,占7%;9例红细胞增多症,占6%;7例先天性因素,占5%。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黄疽均消退,消退时间3~7 d。

3 讨论

研究证实黄疸程度具备显著的种族差异与遗传易感性,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中“围生期因素、感染因素、母乳性黄疸、ABO血型不合溶血”被国内专家学者列为重点。本研究1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病因是母乳性黄疸、ABO血型不合溶血、感染因素和围生期相关因素,和上述相符。

本研究数据分析中母乳性黄疸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要病因,原因包括新生儿早期母乳喂养不足、母乳开奶延迟、新生儿肠蠕动差、胆红素排出延迟等增加了血清中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的数量。然而伴随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发病率也在提高。具体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或退而复现的情况。对此,专家认为应在进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诊断时密切结合当地病因特征,并对母乳性黄疸因素重点关注[4]。

数据分析溶血因素与感染相关因素排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的第2、3位,这与当前孕期宣教,产前诊断,助产技术、医疗条件等条件的改善密不可分,但在目前社会因素下,新生儿感染病例则因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垂直传播而呈逐年上升趋势,这需要引起注意。感染后引发新生儿红细胞被细菌毒素直接破坏出现溶血情况最终导致其出现黄疸,当细菌毒素抑制肝细胞的酶活性时,就会导致新生儿胆红素排泄障碍引起新生儿胆红素量的提升。国内专家学者提出感染早期与轻型感染都会因破坏体内红细胞而引发高胆红素血症,而感染后期与重型感染则会因机体氧耗与葡萄糖无氧酵解的增加引发患儿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当血红蛋白对氧亲和力下降——氧饱和曲线右移——组织缺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各种酶活性降低——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降低 [5]这一情况发生时,新生儿就会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病因分析中围生期相关因素排第4位,这与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的分析数据有所出入。围生期因素属于综合因素,孕周、出生体重、妊娠合并症、分娩过程中使用催产素、母乳喂养不足等因素都与新生儿高胆红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胎儿宫内窘迫、早产、产时室息、缺氧、酸中毒、颅内血肿、低体温 [6]这类由围生期因素所导致的问题都会抑制新生儿体内的肝酶活性,通过影响肝细胞对未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过程与数量而增加新生儿血脑中的胆红素浓度。但因围生期因素属于可预防因素,通过加强围生期保健、科学管理高危妊娠、降低新生儿发生率、合理运用相关药品、改良分娩措施等都能够有效减少伤残,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此外,一些产妇因受疼痛、药物、禁食等因素的影响会延迟泌乳时间,新生儿的肠蠕动能力降低,胎便排出时间延迟而增加了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周期。因此围生期因素的数值浮动比较大,这也是本文所说该因素数值与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分析数据有出入的原因。

高胆红素血症属于新生儿期最为常见的疾病(多发于男患儿),正常足月儿发病率为60%,早产儿则高达80%的发病率,其病因复杂,主要为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摄取与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胆汁排泄障碍等,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与其围生期因素的影响下高胆红素血症有着极高的发生率,且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在该期并未发育完善,血脑屏障极易被血清中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穿透引发胆红素性脑病。国内专家学者提出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实施早期综合干预治疗,能够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即通过寻找危险因素并在新生儿没有出现黄疸之前通过喂养、抚触等相应的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对新生儿进行抚触:通过在新生儿每日沐浴后对其进行20 min的全身抚触(特别是背部),能够有效刺激新生儿皮肤神经并引起脊髓排便中枢的兴奋度,从而加快其胎粪的排出。游泳能够依据水的导热性与消耗体能增强新生儿的肠蠕动,并刺激新生儿胃肠道激素释放更多的胃、胰岛素提升新生儿的食欲。

指导进行每日8次以上的母乳喂养次数,并在每2次喂奶间隔适当为新生儿补充温热葡萄糖水以提高其大小便频率,加速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排泄量。对于母乳性黄疸则应停用一周的母乳,通过人工喂养增加按配方稀释后的奶液,来有效防止新生儿食用过浓奶液出现胃肠负担,而导致体内胆红素的排泄量不足(奶液过稀会导致新生儿营养不足问题的发生)。

研究证实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初筛、复筛通过率为负相关关联[7],医院应依据这一关联对其进行筛选,对于曾经出现过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与筛选不合格的患儿应指导其父母在42天内入院复查。

[参考文献]

[1] 王玲,陈坚,何海英,等.剖宫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4):201.

[2] 刘义.新生儿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的诊疗进展[J].新生儿科杂志,2004,19(4):187-191.

[3] 金汉珍,黄德珉,宫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6-217.

[4] 陈华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和防治探讨[J].海南医学,2011,22(14):72-73.

[5] 徐建营,郑至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措施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6):1960-1962.

[6] 苏晓谦,蒋晓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9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9):115.

[7] 王芳莉,杨燕妮.109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及护理[J].中外医疗,2011,(31):173-174.

(收稿日期:2012-02-2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观察组) , 同期选取120例无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中男68例, 女52例, 年龄为3~9 d, 平均年龄 (5±1.2) d。早产儿血清中胆红素值>170μmol/L, 足月儿血清中胆红素值>255μmol/L;对照组中男71例, 女49例, 年龄为4~11 d, 平均年龄 (6±1.5) 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氧化酶法检测血清当中的总胆红素, 并根据两组患儿的围生期进行统计学分析, 比较两组患儿剖宫产率、早产儿率胎膜早破率、催产素使用率以及母乳喂养情况之间的差异性。在临床中对观察组患儿采取蓝光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方法, 主要内容为服用酶诱导剂与茵栀黄口服液, 调节体内的酸中毒情况, 增加热量的摄入。在必要时还可以给予患儿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2]。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的围生期相关因素, 包括剖宫产率、早产儿率胎膜早破率、催产素使用率以及母乳喂养情况等指标, 并由医护人员进行详实记录。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以P<0.05为差异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围生期因素比较:

通过分析两组患儿的围生期因素, 能够得知观察组的剖宫产率、胎膜早破率、催产素使用率以及溶血率情况高于对照组, 而母乳喂养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儿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采用一定的治疗方法后, 观察组患儿通过为期7 d的治疗, 血清中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值相比治疗前有所下降, 以达到正常水平, 现已出院。治疗前后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与治疗模式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新生儿的生命健康质量给予了高度重视, 对新生儿会出现的常见病症也进行了深入研究[3]。高胆红素血症是儿科临床的一种常见疾病种类, 近年来发病率持续升高, 严重影响了新生儿的生命健康质量[4]。从定义上来看, 高胆红素血症是指人体血清当中的胆红素值过量引起巩膜以及皮肤黏膜的感染, 衰老的红细胞破裂后, 胆红素无法通过肾脏和肝脏等器官排出。新生儿一旦患有高胆红素血症, 会对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给患儿以及家属带来莫大的痛苦与经济负担[5]。在临床中如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成为了众多医学工作者研究的主要问题。要想充分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措施, 就要从根本上了解该病的相关因素[6]。我院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

本次研究通过对照试验的方法, 选取120例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并同期选取120例健康新生儿与其对比,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围生期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早产率、胎膜早破率、催产素使用率以及溶血率情况为25.8%、13.3%、12.5%、25.8%和5.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1.7%、2.5%、5.0%和0%, 而母乳喂养率上, 观察组的喂养率为79.2%, 低于对照组98.3%, 两组患儿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剖宫产、早产、胎膜早破以及催产素使用过量等因素为引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由于剖宫产过程中使用的麻醉剂会影响胎儿的呼吸功能, 致使胎儿红细胞压积增高, 对红细胞造成严重破坏, 容易导致高胆红素血症;母乳中含有充足的营养和免疫因子, 能有效提升新生儿的抵抗力, 因此在临床中应尽可能减少剖宫产率, 提倡母乳喂养[7,8,9]。

而在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方面, 目前普遍采用蓝光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蓝光治疗能分解体内的胆红素, 服用药物则能刺激患儿的消化功能, 促进肠蠕动, 通过排便行为排出过量的胆红素[10,11]。本次研究对观察组患儿给予蓝光联合药物治疗的方法, 结果表明:采用一定的治疗方法后, 观察组患儿通过为期7 d的治疗, 血清中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值相比治疗前有所下降, 以达到正常水平, 由治疗前的总胆红素值 (402.1±114.8) 、间接胆红素值 (382.2±127.4) 下降到 (187.2±63.1) 和 (140.3±70.7) , 目前均已出院, 说明蓝光联合药物治疗的方法疗效显著。

上一篇: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下一篇:幼儿教师与幼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