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精选12篇)
新生儿疾病筛查率 篇1
摘要:目的 总结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的护理管理体会, 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采血一次成功率及血标本合格率。方法 分析我院新生儿科1 619例活产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结果 2008年—2010年共收取采血标本1 619例, 一次性采血标本合格率为98%.结论加强宣传是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保障;做好血标本的正确采集, 才能保证筛查的质量, 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护理管理
新生儿疾病筛查, 是预防儿童残疾的三级预防措施, 是在新生儿期对一些严重危害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施行专项检查, 以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母婴保健技术。血液的采集是筛查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是筛查过程应当关注的问题[1]。采集到合格的标本, 是准确检测的重要保障[2], 可以避免重要脏器的不可逆性损伤, 预防智能低下及生长发育障碍。现将我科2008年6月—2010年6月1 619例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护理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010年来我科出生新生儿3 372例, 而新生儿疾病筛查只有1 619例, 男910例, 女709例, 仅占出生率的48%, 采血标本合格率为98%.
1.2 方法
1.2.1 加强健康教育, 做好采血前解释工作
由于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新开展的技术项目, 家长认为这么小的孩子采血会很痛, 心疼孩子而拒绝采血, 且家长对先天性疾病的危害缺乏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耐心向家长讲明采血的目的、意义及采血方法, 每天早晨安排1名助产士或护士专门向产妇及家属宣讲, 确保每位新生儿得到筛查, 偶有拒绝参加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家长必须签字。
1.2.2 采血时间
采血必须在新生儿出生72 h后, 7 d之内, 充分哺乳6次后进行。因新生儿出生后受寒冷刺激, 促甲状腺素 (TSH) 有一过性生理性增高, 出生后2 d~3 d恢复正常水平, 提早采血会使TSH值出现假阳性;苯丙酮尿症 (PK U) 在一定量蛋白质负荷 (充分哺乳) 后才反映出苯丙酸增高, 无充分哺乳, 可使苯丙酮尿症筛查出现假阳性。因此, 必须严格把握采血时限, 如有低体重儿、严重感染疾病转儿科抢救的新生儿及特殊疾患的新生儿延期采血, 但不超过30 d.
1.2.3 采血方法
采血人员清洗双手并佩戴手套, 按摩或热敷新生儿足跟, 并用75%乙醇消毒皮肤, 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刺足跟内侧或外侧, 深度<3 m m, 用消毒过的干棉球拭去第1滴血, 取第2滴血, 将滤纸片接触血滴, 切勿触及足跟皮肤, 使血液自然渗透至滤纸片背面, 至少采集2或3个血斑, 每个血斑直径>8 m m, 不可在同一部位的血斑上重复滴入血液。手持消毒棉签轻压采血部位使其止血, 将血片置于清洁空气中, 避免阳光直射, 自然晾干, 并登记新生儿相关信息。
2 结果
采用足底定位斜刺法, 一针采血, 血量渗透均匀, 血斑直径≥8 m m.本组1 619例, 一针成功1 586例, 成功率为98%.采血后用消毒干棉签轻压取血部位贴上创可贴使其止血。
3 讨论
3.1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技术是护理人员 (特别是产科、新生儿科护理人员) 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 要加强培训, 熟练掌握。血标本正确采集是新生儿疾病筛查主要的环节, 是检验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 必须对采集血标本的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业务培训考核, 不断提高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 增强工作责任感, 确保参与采集标本的护理人员在采血、送检等各环节中能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向家属解释疾病筛查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并发放有关的宣传资料。广泛开展新生儿筛查, 可早期发现患儿, 及时治疗, 使之符合同龄儿童生长发育水平, 预防痴呆儿的发生, 减轻患儿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 应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3.2 保证采血标本的质量, 必须严格血标本的收集管理。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的采集要求比较严格,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 都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 所以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和质控制度。建立新生儿疾病筛查信息登记本, 由专人负责采血并认真填写各项登记信息, 卡片内容填写应详细清楚。采血时,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防止差错发生。卡片应保持清洁, 防止污染, 不能碰到血液、水和牛奶等[3]。标本采集后, 血斑未干, 卡片与卡片之间不能重叠, 否则会影响诊断结果。如果发现有不合格标本, 应重新采集。标本采集后送检应及时, 以免延误诊疗时间。
3.3 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采血技术。在采血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血流不畅、血斑太小的现象, 要选择最佳的穿刺部位, 提高采血成功率。根据解剖特点, 针刺足跟内侧的足底内侧静脉及足跟外侧的小隐静脉分支处血流通畅, 可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4], 减少新生儿痛苦, 特别是冬天天气冷时, 此法效果尤为明显, 大大减少了新生儿经受再次针刺的痛苦。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预防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措施, 已被列入国家母婴保健法。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功能低下是危害严重的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 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 通过实验室手段筛查出来, 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 可以预防智能低下及生长发育障碍, 提高人口素质[5]。新生儿疾病筛查阳性患者的发现与否, 治疗及时与否, 均取决于筛查各个环节的质量, 其中采血、登记、实验室技术、资料的保管都非常重要。总之, 搞好优生优育, 提高人口素质是每一位妇幼医务工作者的责任, 要认真做好此项工作, 做到工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操作常规化, 以确保筛查结果的准确性, 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预防残疾儿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文斌, 王振南, 陈涵强, 等.新生儿疾病筛查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4, 19 (10A) :8-9.
[2]潘昌会, 周朝霞.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的方法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4, 20 (11) :1036.
[3]李淑红, 邢炬斓, 高金丽, 等.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18) :2481-2482.
[4]钟冬秀, 陈玉兰, 汤珀珍.新生儿筛查标本采集的护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3, 23 (4) :395-396.
[5]刘玉娥.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方法的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11B) :1704-1705.
新生儿疾病筛查率 篇2
姓名:
科室:
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 对于各种原因未及时采血作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患儿,一般采血时间不超过出生后()天。
2、新生儿筛查项目包括:——————、——————、————————、17-羟孕酮测定。
3、《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强调知情告知义务,要求新生疾病筛查遵循()和()的原则。
4、血TSH生后呈生理性反应增高,一般在()小时后其值水平将下降至正常水平。
5、血标本的()、()、()是把握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第一关,亦是筛查工作最基本、最关键的一步,与筛查工作的治疗息息相关。6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的部位是()
7、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当在出生后()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
8、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项目常见的是()、()
9、不具备条件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医疗机构,应当告知新生儿监护人在()将新生儿转诊到有条件的筛查机构完成听力筛查
10、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即使通过听力筛查仍应当在()年内每年至少随访1次,在随访过程中怀疑有听力损失时,应当及时到听力障碍诊治机构就诊。
二、选择题(多选或单选题)每题3分,共10题
1、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的时间是:()
A、出生后24h后来 B、出生后48h后 C、出生后72h后 D、出生后12h后
2、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深度不超过()
A、2毫米 B、4毫米 C、3毫米 D、5毫米
3、如果不做筛查,疾病会使宝宝()
A、体格发育障碍 B、智力发育落后 C、行为或情感问题 D、癫痫,甚至死亡等
4、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有()
A、新婚学堂 B、孕妇学校 C、产前检查 D、入院分娩前 E、产后健康教育 F、新生儿期体检 5、1.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是千分之(): A.6-8 B.1-3 C.3-6 D.9-12 6.婴幼儿时期的听力损失的危害不包括()
A.聋哑 B.语言发育迟缓 C.生长发育迟缓 D.心理障碍 7.新生儿出生后()可以通过听力筛查发现听力障碍
A.6小时 B.24小时 C.72小时 D.48小时 8.《新生儿疾病筛查法》()颁布
A.1999年 B.1998年 C.2008年 D.2009年
9.确诊为重度或极重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儿,建议在出生后()个月开始选配助听器: A.6 B.8 C.3 D.12 9.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方法有()种: A.4 B.3 C.2 D.5 10.听力筛查的对象()
A.仅限于新生儿 B.新生儿、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 C.婴幼儿 D.0-3岁儿童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和苯丙酮尿症(PKU)是 2 种最常见的出生缺陷。()
2、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预防出生缺陷儿中的第二级预防。()
3、筛查中心应保存血片至少5年以上。()
4、健康父母生育的宝宝可以不用做新生儿疾病筛查。()
5、PKU患儿,出生时外表看起来正常。()
6、PKU患儿,未经治疗的患儿在出生数月后就会出现智力发育落后,头发由黑变黄、皮肤白,汗和尿液有特殊的鼠尿臭(霉臭味),常伴有湿疹。()
7、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是目前治疗苯丙酮尿症最有效的方法。()
8、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婴儿出院前进行自动听性
脑干反应(AABR)筛查,未通过者直接转诊至听力障碍
诊治机构(3个月内)()
9、筛查机构负责初筛未通过者的随访。()
10、诊治机构应负责可疑患儿的追访,对确诊为听力障碍患儿每半年至少复诊1次。()
四、问答题 每题10分
共20分
1、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目的?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意义及体会 篇3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对每个出生的宝宝,通过先进的实验室检测发现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从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宝宝因脑、肝、肾等损害导致智力、体力发育障碍甚至死亡。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诊疗技术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逐渐降低,而死亡原因中占最大比例的就是先天缺陷。有部分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在疾病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可是一旦发病不是危及生命,就是造成智力或机体永久性的损伤,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一辈子遗憾和负担。為使出生缺陷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控制。医学界在疾病早期没有症状的时候,就能将患儿检查出来,而开展了一系列方法,在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就进行检查,这就是我们现行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新生儿疾病筛查,就是用一种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对全部的新生婴儿进行普查,根据我国《母婴保健法》要求至少开展先天性甲低(简称CH)和苯丙酮尿症(简称PKU)两项筛查。,以期及早发现CH和PKU患儿,确诊后给予有效的治疗,从而保证了患儿的健康成长,疾病的疗效和预后如何,完全取决于确诊和治疗的早晚。据报道,CH患儿如能在出生3个月内得到确诊和治疗,80%以上的患儿智力发育正常或接近正常。PKU患儿如能在生后3个内开始治疗,其智力发育大多在正常水平上,3个月~1岁开始治疗,其智商(IQ)多在60以上(IQ90以上为正常),如患儿于1岁后开始治疗,其IQ往往在60以下。有人报告,PKU患儿在1个月内接受治疗,可不出现智力损害,半岁开始治疗,智力可接近正常,1岁以后开始治疗,IQ常在50以下。由此可见,从中可看到新生儿疾病筛查对出生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种简易、快速和廉价的血斑试验。一般是在婴儿出生后三天采取脐血或足跟血的纸片进行,由于新生儿遗传病是新开展的技术项目,家长认为这么小的孩子采血会很痛,心痛孩子而拒绝采血,且家长对先天性疾病的危害不了解,因此我们就要采取各种措施,取得家长的配合和理解, 医生查房或护士巡视病房时认真解释筛查意义,并告诉他们这是一项操作简单,痛苦很小的操作,不会有并发症的,像平时打针或化验室采指尖血一样,我们在操作中一定会严格无菌操作规程的,会选择采血技术特别好的护士为你的孩子采血,这样才能取得家长配合同意。正确的采集血标本是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主要的环节,检验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必须对采集血标本的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考核,不断提高相关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增强工作责任感,确保参与血标本采集的护理人员在采血送检等各环节中能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
新生儿疾病筛查率 篇4
关键词:新生儿,健康教育,新生儿筛查率
新生儿筛查是现代预防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优生优育, 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1]。新生儿疾病筛查主要包括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和苯丙酮尿症两种, 它们的共同体征都是智力低下和体格发育障碍,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影响出生人口的素质[2]。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 出生缺陷可以通过孕前、产前及出生后三级出生缺陷干预系统进行干预筛查, 对降低婴儿死亡率、儿童死亡率以及减少出生缺陷都是至关重要的[3]。由于对新生儿筛查的认识不足, 影响了筛查的普及率。为了提高孕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筛查的认识, 本院开办了新生儿健康教育课堂, 以期提高新生儿筛查率, 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自2010年开始, 我院在妇产科设立了新生儿健康教育课堂, 采用专家讲座等方式, 围绕新生儿筛查的意义、采集的方法、新生儿筛查的时间及筛查后阳性的治疗等4个专题定期对孕妇及家属进行教育, 并设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1.1 观察组
将接受过新生儿健康教育, 并自愿接受调查的正常孕妇300人于产前进行新生儿筛查认识的问卷调查, 除去未收回问卷的3例, 有297例作为观察组。本组接受新生儿健康教育平均7次/人。
1.2 对照组
将未接受过新生儿健康教育, 但自愿接受调查的正常孕妇300人, 于产前进行新生儿筛查认识的问卷调查, 除去未收回问卷的5例, 有295例作为对照组。
1.3 对两组孕妇能否正确认识新生儿筛查的判断方法:
①认识正确:认为新生儿都应该进行新生儿筛查;②认识不正确:认为自己身体健康, 孩子也不需要检测。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对新生儿筛查认识的比较观察组297例中, 认识正确267例 (90%) , 不正确30例 (10%) ;对照组295例中, 认识正确160例 (55%) , 认识不正确135例 (45%) 。
2.2 两组孕妇产后新生儿筛查结果的比较, 观察组297例中, 进行筛查的共267例 (90%) ;对照组295例中, 进行筛查的共138例 (47%) 。
3 讨论
综合资料分析, 在所调查的600个孕妇中, 除去失访的8例, 进行新生儿筛查的共405例, 占68%。观察组297例中进行新生儿筛查的占90%, 对照组295例中进行新生儿筛查的占47%, 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筛查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实施孕妇教育, 开办新生儿健康教育课堂, 积极宣传新生儿筛查知识, 提高孕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筛查的认识, 对提高新生儿筛查率有客观的、积极的作用, 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苏烯, 马丽明, 刘海平.新生儿疾病筛查信息管理的缺陷与解决方案.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6) :748.
[2]刘玲.平邑县1999~2008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 23 (9) :36-37.
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管理制度 篇5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制度
1,设专职质控员、采血员、并指派专人负责送检标本的交接和质控。2,积极开展新筛健康宣传,在实施血片采集前,将新筛的项目、条件、方式、费用等情况如实告知监护人,并遵循知情选择的原则。3,严格掌握新筛采血时间,采血时间为出生72小时后,7天之内,并充分哺乳及5个工作日内递送妇幼保健所。
4,严格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技术程序,采集足跟血,制成滤纸干血片,置于塑料袋中,保存在2-8度的冰箱中。
5,认真填写采血卡片,做到字迹清楚,登记完整,卡片内容包括:采血单位、母亲姓名、住院号、居住地址、联系电话、新生儿姓名、孕周、出生体重、出生日期及采血日期等。
6,因特殊情况未按期采血者,及时预约或追踪采集血片,对退回不合格血片做到及时重新采集送检。
7,对可疑阳性病例做到协助追访机构,及时通知复查,以便确诊或采取干预措施。
新生儿疾病筛查率 篇6
【摘要】目的:提高基层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覆盖率、召回率、治疗率,提高人口素质。方法:我院2007年启动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现将我院2007年750例新生儿(未施对策者)简称问题组,2008年以来800例新生儿,简称对策组,疾病筛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问题组筛查覆盖率28%,未查出阳性儿,未查原因:①家长漠视;②宣教不到位;③经济困难;④出院时间提前;⑤操作技术不熟练。2007年以来,通过提高公众认识,加强健康教育,对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培训,进行产后访视补救等措施,对策组800例新生儿,筛查覆盖率90%。两组比较P<0.01,对策组查出5例阳性儿。结论:基层医院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存在一定的困难,要提高覆盖率,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好新生儿疾病筛查知识和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公众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益处和重要性的认识,使产妇拥有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知情权,明白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意义,而且要从经济方面对其予以支持,并使工作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提高,才能把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做得更好。
【关键词】基层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当今预防医学极为关注的问题,国际、国内的资料均表明,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开展和推广新生儿疾病筛查对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母婴保健法》提出要“逐步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项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而我县是贫困县,地处偏僻,信息不灵,保健知识缺乏,工作开展有一定的难度,半年来,我们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认识,对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培训,进行产后访视补救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我院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覆盖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科2007年1月-12月共分娩活婴750例,男392例,女358例。2008年1月-12月共分娩活婴800例,男419例,女381例。均在我科负责新生儿筛查。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将2007年750例产妇(未施对策者)称为问题组,2008年800例产妇(施对策者)称为对策组,二组年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均无明显差异。问题组采用常规宣教,对策组在常规宣教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加强措施。
1.2.2 操作方法:新生儿出生72h后,7天之内,并充分哺乳, 运用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新生儿沐浴后,将新生儿平卧,操作者左手推住新生儿左足,暴露足底,右手轻轻按摩采血部位,使其自然充血。用75%酒精棉签消毒待干,右手持采血针沿新生儿足踝外侧向足底外侧缘做垂直线,此线与足底外侧缘交界为采血点,沿此点进针,针头与皮肤呈40°~45°斜刺进针,深度0.5~1.5mm,不要用力挤压,血液很快涌出聚成血珠,使血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血斑标本合格。采血后用消毒干棉签轻压取血部位使其止血。
1.2.3 统计学方法:其资料采用X2进行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两组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及拒(未)筛查原因见表1。
从表1可知:基层医院筛查工作开展困难的原因问题组主要是家长漠视工作人员、健康宣教不到位、操作技术不熟练、提前出院以及经济困难等原因。尤其是健康宣教没有到位,以及病人对护理人员操作技术的不信任尤显突出,针对以上情况,2007年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讨论
3.1 筛查率过低的原因:大多数父母觉得自己的宝宝很健康,不需要筛查,护士应向家属说明:据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新生儿筛查工作统计情况调查》报告及湖南省新生儿筛查监测结果显示,全国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俗称“呆小病”)患儿与正常新生儿之比为1∶2707,湖南省为1∶1562,其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这些患儿在新生儿期常常因为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很多家长往往拒绝医生提出的作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建议。而一旦患儿出现眼距宽、塌鼻梁、躯干长四肢短等临床症状,即使治疗智力低下也已无法挽回。此病在出生前无法预防,即使父母亲正常也可发生,只有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才可以确诊并得到及时治疗。
3.2 护士应和新生儿父母亲多沟通:护士应告知新生儿父母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防治某些先天性代谢及内分泌疾病造成的儿童智力低下最有效的办法,可以检查出30多种遗传疾病,(但本院只筛查甲状腺功能低下及苯丙酮尿症两种),甲状腺功能低下可致“呆小病”,而患儿只要在出生3mo内得到确诊,服用甲状腺激素,80%以上的患儿智力发育会接近正常。而苯丙酮尿症患儿若能在出生1mo内服用一种低或无苯丙氨酸的特殊奶粉,一般不会出现智力损害。但如未经治疗,95%的病儿智力会呈重度或极重度损害。
3.3 护士必须认真做好健康宣教和政策宣传。
3.3.1 护士应告知如果其孩子经筛查,确诊患病应立即到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治疗,中心成立了两病治疗专家组,会对其孩子进行科学地、规范地治疗和随访。中心还为此两病患儿设立了“治疗基金”,用于经过筛查后确诊患儿的治疗费用补助。苯丙酮尿病及时治疗,可避免脑损害的发生,治疗越晚,对患儿的智能损害程度越大,主要治疗手段是饮食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如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避免患儿体格和智力障碍的发生。治疗以口服甲状腺素为主,坚持规律服药,患儿能正常发育。
3.3.2 有的父母因50元的费用而放弃筛查。护士应借助经济学宣传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策略。在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病种中,据专家统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的成本/效益为1/3.6,苯丙酮尿症的成本/效益为1/3.7[2]。上述两种疾病都可严重危害患儿的健康及智力发展,导致患儿丧失劳动能力,甚至自理能力,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这样增加患儿家庭的心理、人力、经济等方面的负担,并增加社会的负担。如能对这些患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智能障碍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3.4 提供筛查条件,培训技术人才:对那些提早出院而不能在院进行筛查的新生儿,应向其告知筛查的重要性并嘱及时来院筛查,必要时可上门进行筛查。加强对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派有经验的高年资主管护师从事筛查技术操作,并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增加产妇对工作人员的信任。这项工作,还应积极配合新生儿筛查和阳性患者的随访,提高疑似者的召回率和患者的治疗率。借助行为科学,政府的领导、全体医务人员的支持及群众的认识,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使领导层和广大群众都能充分认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意义。开展一个持久的健康教育运动,使新生儿筛查知识和方法为广大群众所掌握,而且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3]。
参考文献
[1] 马燮琴, 顾学范. 新生儿筛查现状和展望[J]. 广东医学, 2000,21 (7):533-534
[2] 朱文斌, 王振南, 陈涵强. 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妇幼保健, 2000,16(3):149-150
[3] 王华, 雷花香, 黄定梅, 等. 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管理模式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 2001,16(10):599-601
作者单位:413500 湖南益阳安化县人民医院
如何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 篇7
新生儿疾病筛查应注意如下几点: (1) 要与家属作好沟通, 签好知情同意书。告知采血时间, 采血应当在婴儿出生72h并喂足6次奶后进行, 如有其他情况如早产、低体质量儿等也应在28d内采血。 (2) 做好采血前的准备, 较冷天可按摩或热敷新生儿足跟, 让其足跟血脉畅通, 夏天可给新生儿洗澡后进行。环境温度以22~24℃为宜, 湿度合适, 环境清静整洁, 避开家属, 护理人员洗手、戴手套。75%乙醇消毒足跟皮肤待干, 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刺足跟内或外侧, 深度<3mm, 用干棉球拭去第1滴血, 可挤压取第2滴血, 将滤纸片接触血滴, 切勿触及足跟皮肤, 使血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 至少采集3个血斑。每个血斑直径>8mm。血滴自然渗透, 滤纸正反面血斑一致。手持消毒棉轻压取血部位使其止血。将血片置于清洁空气中, 避免阳光直射, 自然晾干呈深褐色, 并登记造册。将检查合格的滤纸干血片, 置于塑料袋内, 保存在2~8℃冰箱中。在规定时间内将滤纸干血片递送至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检测。 (3) 完整地填好登记卡, 登记本, 保管好筛查结果单, 发现异常者立即反馈家属, 做好随访登记工作[1]。
关键词:新生儿,筛查,疾病
参考文献
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法及其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3年1月—2013年7月共采血862例, 均为足月新生儿, 阿氏 (Apgar) 评分7分以上, 出生72h后正常哺乳6次以上, 由于其他原因当时不能采血者在20d内跟踪追访采血。
2 采血方法
新生儿哺乳后1.0h~1.5h, 抱至室温27℃~28℃、湿度50%~70%的沐浴间, 温水沐浴后 (水温39℃~40℃) 放在操作台上, 脐部护理后穿好衣服, 头肩部垫高约10cm, 足跟下垂, 取侧卧屈曲体位, 用手按摩新生儿采血的小腿及足跟部 (一般取左足, 便于操作) , 使末梢血管扩张。改良方法采血:暴露新生儿足跟部, 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呈“O”形紧握新生儿足跟片刻, 然后放松, 再握紧, 反复1次或2次;用左中指和无名指轻按新生儿左足背, 让其背伸, 以阻断静脉回流, 使得血管充盈,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把采血部位的皮肤捏起。定位:选择左足内、外踝连线与足底中线之交叉点下0.2cm处再向外旁开0.2cm~0.3cm处, 用75%乙醇消毒穿刺部位, 消毒直径在5cm以上。待自然干燥后去掉一次性塑柄方型针的保护帽, 右手持塑柄方型针, 针头与皮肤呈45°~60°快速进针, 深度1.5mm~2.0mm (塑柄方型针的针尖部位全部刺入组织为3mm) , 以手感突破真皮达皮下组织, 待5s~10s避开血管痉挛期进行采血。可在距针眼较大范围处轻轻挤压, 血自然流出后用棉签将第1滴血拭去, 再通过轻微挤压、放松、挤压, 以形成较大的血滴, 取血时用滤纸轻轻接触血滴, 不可接触皮肤, 使血液自然渗透滤纸正反面, 血斑之间不能重叠。采集3个直径8mm以上的血样。采血完毕将小儿脚抬高于身体水平, 用无菌干棉签轻压取血部位使其止血。
3 护理
3.1 健康宣教
使产妇及家属充分理解疾病筛查的意义和开展的项目及采集方法, 明白拒绝检查的严重后果。采血前采血员应向新生儿的监护人进行知情告知并签字, 发筛查证明。
3.2 采血时间
新生儿出生72h后正常足量哺乳 (包括母乳及母乳代用品) 6次以上, 若在哺乳前无蛋白质负荷的情况下采血会出现苯丙酮尿症 (PKU) 筛查的假阳性, 72h后血样可避免生理性促甲状腺素 (TSH) 上升, 并可防止生理性促甲状腺素上升延迟患儿的假阴性。对喂养不足有脱水表现的新生儿, 推迟采血, 加强喂养, 直到脱水纠正。最迟不超过出生后20d。新生儿在72h内出院者或因患病转院 (科) 治疗尚未取血者, 我们负责填写《新生儿筛查延期采血通知书》, 告知其家长在新生儿出生7 2h后, 待患儿痊愈后回我科或至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采血。
3.3采血体位
取侧卧屈曲体位, 可对新生儿本体的感觉、温度和触觉系统给予柔和的刺激, 使新生儿感觉安全、舒适。
3.4 疼痛护理
操作全过程给予非营养吸吮 (NNS) , 即在婴儿口中放置无菌的安慰奶嘴 (将奶嘴对称打两个眼并系上细棉线, 挂在新生儿耳朵上) , 并保持至采血结束, 但并无母乳或配方乳吸入。NNS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 增加新生儿的吸吮动作, 安抚新生儿, 减轻因疼痛而造成的激惹程度。这与研究报道母乳吸吮能够有效减轻新生儿足跟采血时的疼痛机制相似[1]。
3.5 采血时机
针刺后不要急于取血, 因瞬间针刺痛使新生儿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使毛细血管收缩, 尤其是皮肤和黏膜较明显, 导致微循环瞬间血量减少。
3.6 伤口护理
采血后充分按压, 可有效防止采血时造成的血管组织损伤, 减少淤斑和血肿形成。伤口不出血后用碘伏棉签消毒, 以一次性医用输液贴固定, 嘱其家长6h内采血的足勿接触水, 避免感染, 2h~24h取掉。
3.7 防止淤斑和血肿
对一针采集不成功者不可在原针眼处再次刺入, 应尽量避免在同一侧足跟再次采集。当血流不畅时不易在较大范围内推压, 因局部长时间反复挤压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至局部血容量减少, 非但不能获取所需血液, 还易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破裂而发生发绀。
3.8 血样保存
血样采集后在室温下自然晾干, 避免受潮、污染、日照及烘烤, 避免未干燥的血片重叠放置而导致血片相互污染。待标本自然晾干后 (需2h~4h) , 放入封口塑料袋中置2℃~8℃冰箱保存, 7d内送检。
4 小结
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采血成功与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主要取决于采血部位, 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部位常规要求在足跟内侧或外侧刺血。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在此部位随意穿刺1次, 很难采集到3个直径8mm以上的血液标本, 用力挤压不仅造成局部水肿及淤斑且易发生溶血而影响实验结果。若在已穿刺过的伤口上重复穿刺, 由于挤压局部水肿, 组织液稀释了血标本而影响试验结果。因此, 采血部位选择是否合适是采集合格标本的前提。我们采用足跟底部定位法 (又名“十”字定位法) 采血, 即新生儿足跟内、外踝连线与足底中线相交点下0.2cm再向外旁开0.2cm~0.3cm处采血, 该部位为浅静脉汇集点, 血管丰富。我们采用采血前用左手大拇指与食指呈“O”形紧握足跟片刻放松再握紧的方法, 能够阻止血液回流, 增加足跟末梢的血液循环, 穿刺后出血快, 采血标本好, 且渗透均匀, 很容易收集到3个直径8mm以上的合格标本, 采血一次性成功率高, 减少了盲目性。足底定位不需任何辅助工具, 只需用新生儿内、外踝骨性标志即可找到, 在临床带教护生时更易掌握, 定位准确, 避免了反复穿刺, 缩短了采血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据皮肤解剖学理论, 真皮内有乳头下血管丛和真皮下部血管丛, 此层血管较多, 血流丰富, 具有储血功能。常规的“直刺法”即用采血针呈60°~90°快速进针, 直刺足跟内侧或外侧, 穿刺深度约为3mm, 快速拔针, 轻微挤压, 让血液自然涌出的方法, 入皮2mm以上, 针头恰好穿过真皮下部血管丛, 达到皮下疏松脂肪层, 此层血管相对较少, 血流欠丰富, 易导致采血量不足, 若用力挤压易挤出脂肪颗粒, 导致采血失败, 而且易损伤腱膜和骨膜, 增加了新生儿痛苦。我们采用的斜刺法进针浅, 进针深度1.5mm~2mm, 此层血管丰富, 且针头斜入皮肤, 针头与真皮血管接触面较大, 采血一次性成功率及标本合格率均高, 新生儿痛苦及损伤小。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把采血部位的皮肤捏起的方法, 进针深度不易损伤腱膜和骨膜, 而传统的将采血部位皮肤绷紧法, 虽容易进针, 但进针太深易损伤腱膜和骨膜, 太浅位于表皮和真皮浅层, 血管小, 血流慢, 血液易凝固, 导致采血时间延长和穿刺失败。我们现在用的塑柄方型针 (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采血针) 针尖部位刺入组织限制在3mm, 力度易掌握, 针尖较尖锐, 新生儿疼痛反应较轻, 啼哭持续时间较短;而以前用的三棱针针尖较钝, 针刺力度不易掌握, 力度太轻, 穿刺太浅不易出血, 采集不到3个合格标本, 力度太大, 新生儿疼痛更剧, 啼哭持续时间更长。在采血前后我们实施的护理干预减轻了新生儿的疼痛反应, 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 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总之, 掌握正确的采血方法, 综合运用采血技巧, 可保证血标本的质量, 缩短采血时间, 减少对新生儿的损伤, 减轻采血给新生儿带来的痛苦, 还可直接影响筛查结果。应用改良的方法采血和护理干预后, 采血一次成功率高、速度快、血标本质量好、对新生儿的损伤小、新生儿疼痛反应轻、啼哭时间短, 同时, 操作简单, 易掌握, 安全可靠, 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又提高了新生儿家长的满意度。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护理
参考文献
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方法的体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0月—2008年10月, 我院对2 051例新生儿进行了疾病筛查。所有新生儿均为足月新生儿, 阿氏评分大于7分, 无合并症。
1.2 采血方法
1.2.1 采血时间
出生后72 h~7 d之内, 充分哺乳至少6次。因各种原因 (早产、低体重儿、正在治疗疾病的新生儿、提前出院者等) 未采血者, 采血时间最迟不超过出生后20 d。
1.2.2 皮肤准备
在28℃左右的室温下, 先用45℃左右的热水袋热敷新生儿的足跟, 增加足部温度, 改善新生儿末梢血液循环。新生儿末梢血液循环差, 血液黏稠度高, 增加足部温度能促进新生儿末梢血液循环, 可增加1次采血量, 减少采血针刺次数, 提高采血的成功率和采血质量[1]。
1.2.3 采血部位选择新生儿足跟内外侧缘。
1.2.4 采血进针方式
1 280例采用斜刺法采血, 新生儿沐浴后, 平卧操作床上, 操作者用左手握住新生儿足踝, 暴露足底, 右手按摩采血部位, 用75%酒精常规消毒新生儿足跟处皮肤。取6~7号头皮针与足外侧缘皮肤平行, 与足跟皮肤约呈35°~40°角进针, 斜刺深度0.5 mm~1.5 mm, 即针头面全部刺入, 快速出针, 不需重力挤压, 血液即涌出, 吸血纸可1次吸透, 标本血斑合格。771例采用直刺法采血, 新生儿沐浴后, 平卧操作床上, 操作者用左手握住新生儿足踝, 暴露足底, 右手按摩采血部位, 用75%酒精常规消毒新生儿足跟处皮肤。取6~7号头皮针与足外侧缘皮肤大于90°, 与足跟处皮肤呈垂直进针, 深度2 mm~3 mm, 用力适度按摩同侧小腿且挤压穿刺点上方, 出血聚成珠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 血斑标本基本合格。
2 结果
斜刺法采血1 280例, 一针采血成功1 246例, 占97%;直刺法采血771例, 一针采血成功681例, 占88%, 其中有2例血标本不合格。
3 体会
3.1 一次采血成功率高且标本合格
斜刺法采血头皮针易进入真皮层, 皮肤解剖学真皮层有乳头下血管丛和真皮下血管丛, 血管多, 血运丰富, 具有储血功能, 出血快, 出血量多, 标本容易合格, 采血成功率高。直刺法容易刺入皮肤过深且>3 mm, 到达皮下脂肪层, 此层血管相对较少, 血运不够丰富, 出血慢而少, 导致采血量不足[2]。
3.2 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斜刺法避免了针刺过深, 提高了采血成功率, 避免了反复穿刺, 缩短了采血时间, 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3.3 减轻了新生儿痛苦, 家属容易接受, 提高了筛查率
斜刺法采血容易出血, 不需重力挤压, 降低了新生儿痛苦, 减轻了新生儿的哭闹, 同时大大降低了因新生儿哭闹引起的家属紧张心理, 增加了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提高了家长对护士的信任。使家属易于接受对新生儿采血进行疾病筛查, 减少了因采血紧张心理而拒绝筛查的例数, 提高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率。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毛细血管足跟采血的方法。方法 对2 051例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 其中1 280例采用斜刺法采血, 771例采用直刺法采血, 比较2组采血效果。结果 用斜刺法采血1 280例, 一针采血成功1 246例, 占97%;直刺法采血771例, 一针采血成功681例, 占88%, 其中有2例血标本不合格。结论 用斜刺方式对新生儿足部进行采血可以减少二次采血的概率, 减轻新生儿痛苦, 提高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疾病筛查,新生儿,采血,体会
参考文献
[1]梁晓丽, 易霞, 彭桂平.国内新生儿足部增温采血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 15 (12) :1143-1145.
新生儿疾病筛查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源于我站2006年1月—2008年12月3年间新生儿疾病筛查资料。
1.2 方法
新生儿出生满72 h并充分哺乳6次以上, 7 d之内, 在其足跟内外侧缘采集3个直径不小于8 mm的血斑 (滤纸全省统一) , 自然晾干并密封保存于2~8℃冰箱内, 在5 d内由我站递送至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统一检测及诊断。
2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2006年是我县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起步年, 筛查率比较低,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 筛查率逐年上升, 但上升的幅度不大。
3 讨论
3.1 由表1显示:
我县3年间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还是偏低, 说明仍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 (1) 宣传力度不够; (2) 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知识掌握不够, 认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广大群众接受健康教育较少, 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益处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4) 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制度不完善, 未能真正起到制约和监督作用。
3.2 新生儿疾病筛查责任重大, 在今后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力度:
(1) 要加强基层卫生院建设力度,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加大对基层卫生院的投入, 逐步改善医疗条件和环境, 增加必要的医疗设备。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素质培训, 提高服务水平, 使孕妇能够就近分娩, 既有利于提高产科质量, 避免设备、人才的闲置, 减轻基层群众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也有利于妇幼保健的管理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开展。
(2) 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首先, 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宣传卫生常识、生殖保健知识和保健预防知识, 提高群众防病治病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其次, 利用多种方式, 深入宣传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好处和重要性, 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意义。第三, 针对重点人群, 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坚持以人为本, 知情同意的原则, 对来医院检查分娩的孕产妇, 通过发放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知识资料和健康手册, 举办专题讲座, 面对面讲解等形式, 消除心理顾虑, 让她们认识到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每个新生儿应享有的权利, 增强广大群众尤其是育龄妇女参与此项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要健全新生儿疾病筛查机制, 巩固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完善各项制度约束机制和监督运行机制, 及时更新妇幼保健管理的系统软件, 建立顺畅快捷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反馈渠道, 强化三级网络整体功能。组成有素质、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 并加强对他们专业知识的培训, 进一步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系统管理, 提高筛查的有效率和覆盖率, 及时了解妇幼保健动态, 确保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质量。
新生儿疾病筛查率 篇11
【关键词】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033-02
近年来,尽管人们对新生儿健康给予高度关注,但各种先天性和代谢疾病对新生儿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在这类疾病中,PKU(苯丙酮尿症)和CH(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是造成新生儿智力障碍最为关键诱因[1]。疾病的临床筛查和及时治疗是提高新生儿健康生活质量的关键作用,然而在筛查中采取何种采血方法是一个关键的环节[2]。本文对新生儿足跟采血方法的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出生的2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出生时间全部>3d,哺乳全部>8次,身体状况良好。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10例。其中,研究组,男65例,女45例;胎龄35~41周,平均(38.1±2.3)周。对照组,男63例,女47例;胎龄36~40周,平均(38.6±1.9)周。两组新生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准备工作 将需要的材料准备好,其中有医用酒精、涂片、棉签(消毒)、采血针以及输液带等,以便在采集血液的时候采用[3]。新生儿首先要给予哺乳,1~1.5h以后放到婴儿室,温度要控制大约在27℃,相对湿度控制在大约60%,临床护理人员对新生儿沐浴以后,再采取统一采血针进行采血。在整个采取期间,采血工具和材料要统一,以免对临床结果带来影响[4]。
1.2.2 采血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采血方法,采取医用酒精对采血皮肤给予彻底消毒,采血针以90度迅速刺入到足跟内侧,深度在3mm,将采血针拔出后轻柔挤压、让血液自动流出,一共采取三个血斑。研究组:采取改良采血方法,首先将新生儿足跟部暴露出来,护理人员用左手两个手指联合,共同用力将足跟握紧,一段时间后再将足跟放松,再一次握紧,一共2次。沿着外侧足踝前缘逐渐向足底外侧缘测出垂直线,这个垂直线和足底外侧缘交界部位就是穿刺点,然后取医用酒精对皮肤给予消毒,采取采血针(三棱针)进行采血,针头和皮肤呈60度角刺入,深入<2mm,穿刺结束后将足跟放松,左手将新生儿足部进行有效固定,右手两个手指轻微积液针刺附近,见血液流出后,第一滴血采取无菌棉签进行擦拭,再进行反复挤压和放松,当血滴较大的时候再正式收集血样,在收集血样的时采取滤纸,不碰到皮肤,直接和血滴相接触,让其自然渗透到两面,血斑要保证独立,一共三个血斑,直径大于8mm。采血结束后用干棉签压迫穿刺部位给予止血[5]。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采集血样一次成功率、合格血液标本、采集时间及淤血给予详细记录,并给予对比分析。①采集血样一次成功:一次性将三个合格血斑采集到,需要第二次采血则判为不成功。②合格血斑:滤纸两面全部渗透,一共三个血斑,直径>8mm,浓度保持均匀,血斑之间要具有间隔,始终保持独立。③采血时间:从进针到最后一滴血采集完成时间,以S为单位计算[6]。④血液标本质量:血斑之间>8mm[7]。⑤淤血:采集血液位置肿胀瘀斑24小时当中消退情况[8]。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知,研究组采血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采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标本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对新生儿来说,血液大部分集中在躯干以及内脏部位,在四肢末梢的血液相对较少。因此对新生儿采集血液的时候均要在足跟位置,其采血成功的关键是保证良好的血液运行。改良足跟采血方法是采取将足跟部位握紧、放松以及再一次握紧的方法,将血液进行挤压,同时阻止血液回流,进而保证血液运行充足,这种采血方法临床操作非常简便,临床效果显著,是根据足跟位置浅静脉当中的汇集点,血液量非常充足,能够使采血时间明显缩短,使采集血液标本一次成功率进一步提高[9]。另外,根据皮肤解剖证实,这个部位真皮当中包含乳头下血管丛以及真皮下部血管丛,这个皮层血管比较多,血液流动稳定,可以储存血液。在以往采集血样的时候全部采取直刺方法,这种方式进针非常快,进入皮肤深度在2mm或者>2mm,针头刚刚通过血管一直到皮肤脂肪层,这个部位的血管比较少,血液流动不充足,进而造成采血血液量不充足,同时还会对骨膜及腱膜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使新生儿痛苦进一步加剧。除此之外,血样采集以后,为了避免直接日照及潮湿,不可以将没有凉干的血样重叠放置,以免出现污染,不可以将血样放在暖气上进行烤干。通常情况之下,血样在室内温度之下自然干燥4h送入检验科,没有及时送入检验科的血样标本要装到特制塑料袋当中,放置冰箱在2-8℃进行保存,7天内送入检验科。对母亲患有梅毒、肝炎以及艾滋病的病人,在采血卡上角采取红笔醒目给予标记,单独放到塑料袋当中,以免出现交叉感染。另外,采取在新生儿沐浴或者游泳以后进行采血,采集血液以后采取无菌棉球轻压采血部位,以免继发性出血,特殊情况的时候采取胶布给予有效固定,临床护理人员还要叮嘱新生儿父母6h当中采血的足切勿接触水,以免发生感染。在次晨对新生儿足底是否出现水肿和瘀斑给予密切观察。在采血的时候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用。在对新生儿皮肤消毒以后必须要等到酒精干燥以后再进行穿刺,不然血液标本会被酒精稀释,对临床检验结果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采血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采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标本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方法及护理措施明显要比传统采血方法效果更优。这与黄芝圃等[10]相关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新生儿疾病筛查采取改良的足跟采血方法,可使采血一次成功率、血液样本合格率明显提高,使血液采集时间进一步缩短,使新生儿痛苦减轻。
参考文献
[1]张海旺,陈永平.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方法改进前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10):3-4.
[2]林秀琴.有效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成功率的方法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4):267.
[3]樊芮晴.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采血方法和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551-552.
[4]何婧,王雪芹,杨婷,等.两种采血方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23(15):2334.
[5]赖泽棋,小刘平,张娟英,等.新生儿疾病筛查中两种采血方法效果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2010,22(7):980.
[6]吴梅华.两种采血方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10,4(1):85.
[7]姚艳艳,汪存玲.干预措施对新生儿足跟水平进针采血法的影响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1):43.
[8]Wilcken B,Wiley V,Hammond J,et al.Screening for new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 by tandenmmasss pectrometry[J].N EngMed,2013,34(8):2304.
[9]许春芳,任延琪.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成功率的再探讨[J].护理研究,2010,20(8C):216.
游泳对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的影响 篇12
1 研究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出生的新生儿, 符合条件:新生儿产前产后无严重合并症;均为单胎, 包括平产和剖宫产, 也包括早产儿;Apgar评分8~10分, 体质量正常 (2000~4000g) ;采血时间为新生儿出生后72h, 7d之内, 充分哺乳至少吃足8次以上奶。
1.2 方法
1.2.1 分组按随机抽样方法抽出符合上述条件的新生儿400例, 分对照组200例 (顺产、剖宫产各100例) , 实验组200例 (顺产、剖宫产各100例) 。两组新生儿一般情况, 即体质量、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2 采血方法首先认真填写新生儿信息记录卡片, 采血人员清洗双手并带手套, 选择采血部位为足跟内、外侧源较为理想, 新生儿沐浴后, 把新生儿的头部抬高, 使其足部低于心脏水平以增加静脉的压力, 增加血流到达针刺部位。用70%酒精棉球或棉签轻轻涂抹针刺部位。要待酒精在空气中自然挥发或用无菌干棉球擦掉残余的酒精后再开始操作, 否则残余酒精留在皮肤上会稀释血标本, 影响检测结果。针刺取血;首先, 将左手轻轻悬着婴儿的脚, 再将取血部位的皮肤绷紧, 右手持针在足跟采血部位刺一下, 刺入约2mm, 早产儿针刺深度应适当再浅些。联合利用大拇指和食指轻微挤压针眼周围使血液自行流出, 然后轻轻用无菌棉球拭去第一滴血, 以避免所含的组织液与血液混合而造成血样不纯。再通过轻微挤压、放松、再挤压、以形成较大的血滴, 应避免血液注入部不均匀或不整。滤纸圆圈一定要对着流出的血滴, 使血滴自然接触滤纸, 不能用滤纸直接贴着足跟上, 血液从滤纸一面由中心向四周一次性滴入圆圈, 并浸透至滤纸反面, 确保滤纸正、反两面均浸透血液, 不允许在滤纸两面分别滴血, 连续采集3~4个血斑。每个血斑的直径不小于8mm。如果血滴太小, 请不要将血滴重复滴入同一个血滴上, 应该滴入另一个圆圈之中, 或者重新选择针刺部位, 重新采血, 否则血量太小或者重复滴血都会影响检测结果。避免用手或其他物体接触血滴部位。采血后将新生儿足部抬高, 高于身体水平, 然后用无菌纱布轻轻压住针眼, 直到止血, 不要使用胶带。采集后的血样标本应该每个分开, 以水平位置悬挂晾干, 不能堆叠和触及到其他表面, 放置室温下自然干燥, 不要光照、热烘;在干燥过程中严禁触及和弄脏血标本。如果标本不能当日递送, 应将标本存于2~8℃冰箱中。滤纸干血片最好在采集后5个工作日内递送, 3d内必须到达筛查检测机构[1]。
1.2.3 对照组新生儿在喂饱奶1h后给予沐浴, 然后用热毛巾热敷需要采血的下肢, 或者给予按摩肢体, 再按上述常规的方法采集3个标准血斑;实验组同样在喂奶后1h沐浴, 然后游泳。选择专供新生儿游泳的双层双气道泳圈, 游泳之前必须仔细检查泳圈有无漏气, 将新生儿套上大小合适的泳圈扣好安全扣, 检查下颌是否托在预设位置, 还要注意呼吸道是否通畅, 双手抱紧新生儿轻轻缓慢放入水中, 水温38~42℃, 室温24~28℃, 泳池内水深以新生儿处于悬浮状态足不能触及池底即可。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游泳10~15min, 在游泳过程中适当按摩新生儿的下肢, 并有专人守护随时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及肤色的变化, 游泳后立即擦干水用大浴巾裹住新生儿保温。用同样的方法采集三个标准的血斑。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采用问卷调查收集产妇对游泳的满意度, 单个血斑的满意度、二次穿刺的次数、从这三方面进行研究。
问卷的内容包括游泳后新生儿的吃奶情况、睡眠质量、体质量增长以及新生儿排泄及黄胆情况。见表1。
1.3.2 单个血斑达标标准:
直径不小于8mm, 滤纸正反两面均充分浸透血液, 血斑的血浓度均匀一致。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注:χ2=45.3, P<0.01结果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单个血斑达标数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正常新生儿血液的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内脏、而四肢少, 四肢易发凉, 末梢易出现青紫[2]57。
足跟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可受温度及机体血容量的影响, 温度低可引起毛细血管收缩末梢血液循环不良[3], 而新生儿游泳10~15min能够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40℃左右的温水能够很好扩张肢端末梢的毛细血管, 增加毛细血管的血流量。毛细血管充盈好穿刺后容易形成较大的血滴, 减少反复挤压新生儿的肢体, 能减少肢体肿胀, 也能减少组织液稀释血标本而影响实验室结果, 这样就有利于足跟血的成功采集及采血质量提高。新生儿游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接受, 因为游泳可以促进新生儿、婴儿脑神经生长发育、促进新生儿胎便早排出, 营养早吸收, 从而促进黄疸程度下降, 黄疸持续时间缩短, 减弱应激反应, 提高小儿抗病能力, 促进小儿正常睡眠节律的建立, 减少不良睡眠习惯的形成, 减少哭闹, 促进亲子情感交流。新生儿游泳不仅仅是皮肤与水的接触, 而是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平衡觉的综合信息传递, 利于孩子早期的智力发育, 即对外界尽快做出应答十分有利, 如爬行早, 反应早等, 积极地开发和激发婴儿的本能与潜能, 尤其是情商的发育和提高。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产妇是非常愿意自己的小宝宝在游泳后再采血, 这不仅仅是能够提高采血的成功率, 而且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新生儿足跟血一次成功采集既能减少小宝宝的痛苦, 还能降低一次性用物的消耗, 而且能增加产妇及家属对工作人员的信用, 促进医患交流。一个成功标准的血斑有利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准确, 减少误诊或漏诊, 更有利于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进行与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游泳对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400例新生儿, 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200例。对照组按常规的方法在沐浴后直接采血, 实验组是在新生儿沐浴后游泳1015min再采血。结果 实验组采血的效果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0.01) 。结论 游泳有利于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的成功采集, 有利于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进行与推广。
关键词:游泳,足跟采血,新生儿
参考文献
[1]徐国州.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30-35.
[2]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80-182.
【新生儿疾病筛查率】推荐阅读:
新生儿筛查率06-11
新生儿疾病筛查09-26
河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10-15
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07-04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体会08-20
新生儿窒息率06-13
新生儿听力筛查护理论文08-23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10-13
护士资格考试新生儿和新生儿疾病复习题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