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损伤性疾病

2024-09-09

新生儿脑损伤性疾病(精选4篇)

新生儿脑损伤性疾病 篇1

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和脑内出血 (ICH) 是新生儿常见的主要脑损伤。根据病理改变可将HIE分为基底神经核丘脑损伤、选择性神经元坏死、脑动脉梗死、大脑矢状旁区损伤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5种类型[1]。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将ICH分为硬脑膜下出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小脑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4种类型。随着临床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 由于窒息性产伤而引发的新生儿脑部损伤的发生率在不断地降低, 由此使得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Pl VH, peri-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以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VL) 成为了主要的新生儿脑损伤的类型[2]。新生儿脑损伤给患儿、患儿家属及其家庭带来许多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负担, 对其及时进行治疗和预防, 对于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治疗新生儿脑损伤的一般原则

一般原则:①提供给患儿足够的氧气和葡萄糖, 呼吸道保持畅通, 血气、血压及酸碱平衡等维持在正常水平。②产房内及时复苏是治疗的关键, 在对HIE患儿能够随时实时神经系统的评估等基础上及早地为其进行综合措施和与新生儿后期延续治疗和阶段性序贯治疗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减轻损伤, 避免各种后遗症的发生。③ICH患儿在产后早期不宜移位, 尽量地减少各种来自治疗和护理方面的刺激, 如在新生儿的床旁实施头颅B超检查。这些治疗措施自1999年在大连会议中提出以来, 已在全国各地54家中小医院进行治疗验证, 将HIE的发生率及预后重度不良的发生率分别降低了约40%和50%[3]。

苯巴比妥用于预防HIF惊厥

研究表明, 大约一半以上的中重度HIE新生儿常在产后的6~12 h之内发生惊厥。有学者曾将负荷量30~40 mg/kg的苯巴比妥应用于重度窒息患儿的产后早期, 药量维持在2.5 mg/ (kg·12 h) , 结果表明患儿的惊厥发生率显著降低, 并且对窒息儿的预后也有明显改善。后来经后人研究证明, 40 mg/kg的苯巴比妥应用于窒息患儿较为安全[4]。

治疗早产儿脑损伤

治疗PVL:目前临床上应对PVL主要是预防早产以及对围生期的保健进行加强, 暂无效果良好的治疗对策。在早产儿生后应对其实施连续的头颅B超检查, 以实现对PVL的早期发现并确诊, 为及早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争取更多的宝贵时间。

连续腰穿治疗严重的PIVH:严重PIVH主要的并发症是脑积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连续腰穿的方法就应用于治疗新生儿严重PIVH, 尽管到目前为止仍有对腰穿方法持有不同意见者, 但经多年应用实践, 连续腰穿方法已成为内科治疗患儿PIVH并发脑积水的首选治疗方法。现如今国内有许多医院均开展了连续腰穿治疗方法的应用[5]。我院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开展了十几例连续腰穿治疗PIVH并发脑积水的患儿, 有效率达到了80%以上, 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据相关研究报告, 将连续腰穿的方法应用于出血后脑积水的治疗, 疗效显著, 能够明显地改善预后。目前在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及研究人员参与开展连续腰穿治疗的相关研究, 其确切疗效还有待通过广泛实践从多方面角度进行评估。

外科治疗PIVH脑积水:治疗PIVH脑积水的传统外科手术方法有外引流和内引流, 常因引流管堵塞、感染或分流失败等引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如败血症、脑室炎及头皮溃疡等, 有时甚至需要再次手术, 而且在患儿的体内留置导管也会为其造成各种生活及心理上的负担。近几年来广泛开展的外科治疗出血后脑积水的方法有:①三脑室神经内窥镜造瘘术:将神经内窥镜依次经侧脑室、室间孔和三脑室置入, 造一瘘孔于三脑室的底部和脚间池之间, 将阻塞于脑室内的脑脊液导入脑脚间池中, 由此新的脑脊液循环通路形成, 与传统的内引流术相比与正常的脑脊液生理循环通路更接近, 由此而避免传统的引流术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②头皮下埋植储液囊引流脑脊液:若对患儿实施连续腰穿治疗而未能成功, 可采用该疗法治疗。经外科手术后, 引脑脊液流入储液囊内, 于顶骨区的帽状腱膜下埋入, 将腱膜、头皮等缝合。在术后可使用输液针由头皮处穿刺入储液囊, 使用输液管与无菌引流瓶相连, 持续引流6~10 d。而后可每隔3~4 d使用注射针穿刺头皮对储液囊进行放液, 直到脑脊液中蛋白含量<0.5 g时为止。一般2个月1疗程。但是该方法容易造成创伤, 植入与取出两次手术可对患儿造成较多痛苦[6]。

预防早产儿脑损伤

早产儿中PIVH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其危害也较大, 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促使预防PIVH的发生,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苯巴比妥应用于产前预防:早产儿多于生后1 d内发生PIVH, 因此说在出生前对其进行干预应比在出生后进行干预其效果更加明显。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 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的PIVH便由出生后预防转为产前预防。在大多数的产前预防研究中, 产前预防的效果更为显著, 效果更好。但也有诸多的临床研究, 其结果表明产前进行苯巴比妥预防对于PIVH不具有保护作用, 后来解释为是由于前皮质激素于临床上的应用显著增加, 降低了PIVH的发生率所致。尽管有许多研究表明苯巴比妥用于产前预防能够明显降低PIVH的发生率, 但最终结论则认为这些临床研究所获得的结果的质量并不高。鉴于此, 国外单位在近年来已不再提倡在产前应用苯巴比妥进行预防应用[7]。关于此类研究, 还有待国内外研究人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对其预防效果作进一步的客观评估。

苯巴比妥应用于生后预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报道称在早产儿的生后早期应用苯巴比妥进行预防能够明显地降低早产儿PIVH的发生率, 许多国家的医院和单位等均开展了相关研究, 但其效果不一, 然而对于应用苯巴比妥预防可以减轻早产儿的PIVH严重程度却有较多的认同。国内多项有关应用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PIVH的研究表明, 早产儿在使用苯巴比妥预防后, PIVH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中毒患者明显减少[8]。由此可见, 应用苯巴比妥对于预防PIVH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特别是能够显著地降低PIVH严重程度, 并且在用药期间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

吲哚美辛应用于预防早产儿PIVH:有学者将吲哚美辛 (indomethacin) 应用于预防早产儿的PIVH, 其结果表明预试验组的PIVH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且试验组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但也有研究显示, 吲哚美辛预防PIVH的效果具有性别差异, 而且用药后新生儿发生少尿的几率明显增加[9]。吲哚美辛至今都未能普及应用, 其原因主要是其具有肾功能损害、少尿、能够引发活动性出血以及降低血小板等不良反应, 所以其临床应用具有一定限制, 在国内不提倡开展使用此药预防早产儿PIVH。

其他药物:有学者曾应用神经肌肉阻断剂即肌松剂泮库溴铵预防早产儿PIVH, 其结果显示PIVH以及严重PIVH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另有研究对各项临床研究作Meta分析, 其结果表明泮库溴铵能够显著降低机械通气的早产儿的PIVH发生率, 并且使其出血的程度趋向减轻。但是由于将该药应用于机械通气早产儿的安全性和长期效果及预后等均缺乏确切的证据, 故在临床上尚不推荐常规应用肌松剂于机械通气早产儿PIVH的预防。酚磺乙胺理论上被认为能够减少来自于毛细血管的出血, 但由于缺乏实验研究, 因此也不作为预防PIVH的推荐药物。还有零星报道称维生素K和维生素E能够对预防PIVH起到一定效果, 但其预防效果具有争议。还有研究在新生儿的生后早期应用布洛芬或新鲜的冷冻血浆对PIVH进行预防的报道, 但经扩大样本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中其效果均被否定而不被推荐。有研究人员在产前联合应用维生素K和地塞米松, 其结果表明实验组新生儿PIVH及严重PIVH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

综上所述, 研究预防PIVH药物的报道颇多, 但其效果却不如人意, 使得这些预防药物的广泛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真正用于临床的很少。为此, 预防PIVH不仅需要对其预防药物进行广泛研究, 还应针对引起PIVH的众多原因进行深入研究, 双管齐下地从两个方面对其预防及治疗工作做进一步研究, 为实现降低新生儿PIVH的发生率而努力。而且要加强对于产前保健及围生期的卫生保健工作的提倡, 从根源上预防新生儿PIVH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夏涛, 楚冬梅, 王永霞.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2, 13 (5) :75-76.

[2]富建华, 薛辛东.早产儿脑白质损伤MRI诊断及其神经发育结局[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2, 14 (1) :89-91.

[3]卢丹, 张丙宏.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J].微循环学杂志, 2012, 13 (2) :92-94.

[4]马晓利, 宋金枝, 李建明.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损伤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 7 (8) :58-62.

[5]杜隽, 钟玉敏, 仲卿雯.新生儿脑室内出血的超声诊断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7 (10) :129-131.

[6]江倩男, 姜红.早产儿脑病相关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10 (18) :89-92.

[7]徐媛, 段云友, 刘禧, 等.经颅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应用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1, 10 (2) :142-144.

[8]S.Ushewokunze, S.Sgouros.Brain tissue oxygenation changes in children during the first24 h following head injury[J].Child’s Nervous System, 2010, 17 (3) :221-224.

[9]Rajeev Mehta, Anna Petrova.Ionized magnesium and gestational age[J].The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0, 13 (11) :178-179.

[10]Frederick Alexander, Andrew Smith.Mortality in micro-premature infants with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treated by primary laparotomy is independent of gestational age and birth weight[J].Pediatric Surgery International, 2011, 10 (4) :168-170.

新生儿脑损伤性疾病 篇2

新生儿护理常规

一、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3 二、一般高危儿护理常规………………………………………………5

三、早产儿护理常规……………………………………………………7

四、新生儿重症监护常规………………………………………………10

五、新生儿常见症状护理常规…………………………………………12 1.发热护理常规………………………………………………………12 2.水肿护理常规………………………………………………………13 3.腹胀护理常规………………………………………………………14 4.呕吐护理常规………………………………………………………15 5.抽搐护理常规………………………………………………………16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一、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17

二、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19

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常规…………………………………20

四、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22

五、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24

六、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25

七、新生儿脐炎护理常规………………………………………………27

八、新生儿霉菌性口腔炎护理常规……………………………………28

九、新生儿尿布皮炎护理常规…………………………………………29

十、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护理常规…………………………………30

十一、新生儿坏死性结肠小肠炎护理常规……………………………32

十二、胎粪吸入综合症护理常规………………………………………33

十三、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35

新生儿护理常规

一、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概述】

孕周37周以上,体重2500g以上,出生评分8~10分,无其他异常情况为正常新生儿。【护理要点】

1.要求室温在20~24℃,湿度在55~65%,阳光充足,定时通风,空气清新。

2.新生儿入室时,首先查阅新生儿出生记录,了解产程中有无异常及出生时的情况,核对男女性别、母亲姓名、床号、做好入室时的评估、检查其一般情况,如有无脐部出血、畸形、外伤、骨折等,然后办理入室手续。3.新生儿生后1~2天内,为防止呕吐引起的窒息,予侧卧位或仰卧位时适当抬高肩部,颈下垫小毛巾,注意呼吸通畅,观察有无吐羊水、奶。4.新生儿入室时测体温,出生24小时内测体温6次/日,正常后二次/天。体温测量过程中,根据体温高低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体温偏低者,用母亲的身体给予袋鼠式保暖,有条件者可用辐射床或暖箱保暖。

5.实行按需哺乳,提倡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奶具一人一用一消毒,奶量以喂后安静,不吐,无腹胀,理想的体重增长为标准15-30g/d,除生理性体重下降时期。

6.根据情况更换尿布的次数,一般在哺乳前更换,更换尿布时应用温水小毛巾轻柔地擦干净臀部的大小便后,再涂鞣酸软膏,以防红臀发生,初次大小便应交班(小便不超过48小时,大便不超过24小时),有异常时及时寻找原因,汇报医生。

7.随时注意新生儿情况,如遇呻吟、点头呼吸、鼻翼煽动等呼吸困难症状、中心性青紫、皮肤苍白、黄疸加深迅速、抽搐、哭声尖叫等异常者,立即通知医生作相应处理。

8.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接触新生儿前后洗手;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燥,消毒脐部1-2次/d,至脐残端脱落愈合;观察脐部有无渗血渗液、红肿、肉芽肿,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作相应的处理。

9.新生儿每日或隔日洗澡一次、称体重,记录洗澡时情况及体重,同时做好脐、臀、眼、耳部护理,有异常及时作相应处臵和记录工作。10.确保安全操作者指甲要短(不超过指端)而钝;避免将新生儿处于危险的环境,如高端台面、可能触及到的热源、长时间受压、接触尖锐物品等;手足暴露时予戴上手套和袜子以防抓伤和擦伤。

11.疫苗接种:正常新生儿生后12小时内常规注射乙肝疫苗,24小时后接种卡介苗,做好相关记录,将疫苗接种单交给家属,并做好相应的宣教工作。

12.做好筛查协作和宣教工作。

13.随母亲出院的新生儿作好出院当日晨洗澡工作,取下手表带,核对母亲姓名,婴儿性别(核对时家属参与),穿好出院衣服,取消各类医嘱,并做好出院的宣教工作,如母乳喂养、洗澡、保暖预防接种等有关婴儿的一般护理知识,做好终末消毒工作。二、一般高危儿护理常规 【概述】

高危新生儿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情况而需要密切观察的新生儿。包括母亲异常分娩的新生儿,如母亲有糖尿病、妊高症、先兆子痫阴道流血、感染、吸烟、酗酒史及母亲为Rh阴性的血型等;母亲过去有死胎、死产史等;异常分娩的新生儿,如高危产钳、臀位娩出;分娩过程中使用镇痛和止痛药物等;出生时有异常的新生儿,如出生时Apgar评分低于7分;脐带绕颈;各种先天性畸形;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多产儿等。【护理要点】

1.高危室室温应保持在22-24℃左右,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5%-65%,有空调和空气净化设备如空气层流或空气消毒设施,空气消毒45min/次以上,1~2次/d,含有效氯消毒制剂湿式拖地2次/d,通风2次/d.2.进室后的检查和一般护理同新生儿护理常规,评估基本生命体征(皮肤温度、心率、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监测血糖。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侧卧位,仰卧位时适当抬高肩部,避免颈部过度前屈和后仰,俯卧位时头侧向一侧,避免物品阻挡新生儿口鼻。如因羊水、奶液等其他分泌物堵塞引起的呼吸困难,立即用洗耳球或负压吸引吸出。4.发现新生儿中心性青紫、呼吸急促、有呻吟、吸凹、鼻翼煽动等呼吸困难症状等,立即报告医生,由医生决定给氧方式和给氧浓度,并随时评估吸氧后的效果,调整给氧浓度或停氧。

5.注意保暖,体温稳定后每四小时测体温一次,根据体温高低的不同程度作相应处理,可入辐射床或保暖箱保暖。接触新生儿的手、仪器、物品等应保持温暖。

6.加强巡视,注意观察患儿肤色、呼吸、吐奶、尖叫等,床边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

7.吐出物及大便有异常应请示医师,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准确记录吐出物的量(有呕吐者可先称垫着毛巾重量,吐后再称重减去原毛巾重,以1克约为1ml计算)和性状,同时在患儿相对安静状态时评估腹部的相关情况,如腹胀程度和张力。

8.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沐浴或擦浴一次,必要时在保暖箱内或辐射床上进行。

9.保持营养供给,能哺乳者,根据患儿情况按量按时或按需哺乳,用奶杯或奶瓶或由母亲进哺乳室直接喂哺。遇吞咽、吸吮力不协调者,呼吸>60次/分,遵医嘱予鼻饲或禁食,禁食者由静脉供给营养。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按时正确使用各种药物。并随时注意观察液体速度、局部有无渗液。观察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10.保持安静,根据病情减少抱动,治疗与护理尽可能集中进行,动作轻柔。

11.病情好转,遵医嘱转母婴室或出院,做好相应宣教。

三、早产儿护理常规 【概述】

凡胎龄满28周,不足37周,出生体重在2500g以下的新生儿,统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按体重分:体重<2500g称低体重儿;在1000g~1499g之间的早产儿为极低出生体重儿;<1000g为超低体重儿。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和功能未成熟,生活能力低下,表现为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功能弱,呼吸功能弱,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等,其存活率与出生时体重和医护质量有密切关系。【护理要点】

1.同一般高危儿护理常规。

2.早产儿室温应保持在24-26℃左右,相对湿度维持在55%-65%。3.维持体温稳定,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每2~4小时测体温一次,体重<2000g应放入暖箱内。在保暖箱内的早产儿记录体温同时记录箱温以作对照。在暖箱外的早产儿可戴帽子保暖。暴露操作应在辐射床上进行。体温偏低者,采取保暖措施后,每半小时测体温一次,至体温正常。

4.维持有效的呼吸,仰卧位可在肩部垫一软枕取头高足低位,俯卧位时头侧向一侧,平、侧卧位,每2~3小时更换体位。不论何种卧位都需保持气道的通畅,有呼吸暂停者根据程度不同给予拍打足底、托背、刺激皮肤等处理。呼吸暂停反复发作者可遵医嘱给氨茶碱静脉输注。

5.氧疗者根据需要,目的是维持正常氧分压(50~70mmHg),可采用鼻导管、面罩、头罩,但要根据血气或SPO2调整吸氧浓度,氧浓度调整梯度为5%,血气正常及时停氧,保持SPO2在90%~95%,否则有造成氧中毒危险。

6.合理喂养,无特殊禁忌症应及早喂哺,采取少量多次按需哺乳。一般情况好,能吸吮者,可让产妇进哺乳室哺乳。有吞咽能力而吸吮欠协调者应用针筒或滴管滴喂授乳。无吸吮吞咽能力、胎龄<34周或呼吸急促者均应胃管喂养。胃管喂养者可适当的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喂养时观察患儿对喂哺的耐受程度,如有无腹胀、呕吐、胃内残留量等。哺乳不耐受需静脉营养者,必须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按时正确使用各种药物。

7.保持皮肤清洁,遵医嘱给予沐浴或擦浴。每日称体重一次,在长磅阶段发现体重低于前一天体重30g以上或较长时间不增者应报告医生。8.密切观察病情,床边24小时生命体征监测,同时观察患儿的进食情况、精神状态、哭声、反射、面色、皮肤颜色、肢体末梢温度。保持患儿安静,治疗、护理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轻柔、迅速,就地操作,不抱离暖箱或辐射床。

9.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严格控制入室人员,室内物品定期更换消毒,每次接触患儿前后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擦手,严格控制医源性感染。体重在1000g以下的患儿,使用的被服必须消毒。【出院标准】

早产儿/低体重儿,体重1800~2300g以上;矫正胎龄≥35周;出保温箱后体温正常1天以上;具有正常的吸吮和吞咽能力,摄入奶量正常;早产儿呼吸暂停者,停药后至少3天无呼吸暂停可出院。出院前期应对家长进行有关婴儿喂养、保暖、安全、防病等护理保健知识的宣教。附:保温箱内护理

1.在使用前应将暖箱预热好,根据早产儿体重调节箱温,暖箱温湿表。2.暖箱内的早产儿可穿单衣,也可根据四肢冷暖予穿袜子,以减少散热。3.一切护理操作应在暖箱内进行,如换尿布、喂奶、更换体位,观察病情及检查应打开边门或从袖孔窗伸入操作。若抢救或静脉注射,应加盖棉被或在辐射床上进行。

4.发现衣服、床单、毛巾潮湿或污染,必须及时更换。

5.暖箱内的清洁及消毒: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暖箱。保暖箱每周彻底清洁消毒一次有记录。早产儿出箱后,彻底用消毒液擦拭,并在暖箱上标明消毒日期。

6.详见:暖箱使用护理常规

新生儿体重(克)暖箱温度(℃)暖箱湿度

<1000 34~35 55%~65% 1001~1500 33~34 55%~65% 1501~2000 32~33 55%~65% >2000 28~30 55%~65%

四、新生儿重症监护常规 【概述】

新生儿重症监护对象:1.需要进行呼吸管理的新生儿,如急慢性呼吸衰竭、需要氧疗、应用辅助通气及拔管后24小时的患儿;2.病情不稳定、需要急救的新生儿,如重症休克、反复惊厥、重度窒息者;3.胎龄<39周、生后48小时内,或胎龄<28周、出生体重<1500g的所有新生儿;4.大手术后,尤其是术后24小时内的患儿,如先天性心脏病、食管气管漏、隔疝;5.严重气管衰竭及需要全肠外营养、换血者。【护理要点】

1.根据病情予高危儿或早产儿护理常规。2.新生儿入室后按要求测量并记录各种数据。

3.将新生儿安臵在辐射床上,根据病情提供生命体征监护。

4.入室后即刻用试纸法测血糖,发现血糖>7.0mmol/L或<2.2mmol/L者及时告知医生并按医嘱处理。

﹙1﹚尽快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用药,及时记录液体进量。

﹙2﹚24小时床边监护,常规每2~4小时测1次T、P、R、SPO2,特殊病人遵医嘱。

﹙3﹚准确记录病情及出入量(入量包括静脉补液及经口摄入奶、水。出量包括尿、大便、呕吐物、胃肠引流液等)。病情变化随时记录,每晨统计24小时出入量。

﹙4﹚使用呼吸机时常规插胃管并开放,加强呼吸道护理,每1~2小时记录呼吸机参数与生命体征,数据变化时随时记录。﹙5﹚对接收氧疗者,呼吸机管道及湿化器每24~48小时更换。﹙6﹚按时按量喂养,胃管喂养时忌快速推入,可用针筒悬挂奶液依靠重力作用缓缓入胃,每次喂奶前应回抽胃内残留量,如抽取前一次喂养量1/5以上时与医生联系,回抽胃内物时操作轻柔,避免使用2ml以下的注射器抽吸,以免损伤胃粘膜。

﹙7﹚保持患儿全身皮肤清洁和床单位整洁。﹙8﹚按医嘱留取大小便标本送检。﹙9﹚每晨空腹测体重1次。

五、新生儿常见症状护理常规 1.发热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发热的时间、程度及诱因、伴随症状等。2.评估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3.了解患儿相关检查结果。【护理措施】

1.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

2.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保持患儿安静,减少刺激,避免患儿烦躁哭闹,减少消耗。

3.高热患儿给予物理降温,物理降温后半小时复测体温。

4.保持皮肤及衣被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衣物,注意降温后的反应,避免虚脱。

5.补充水分防止脱水,保证营养及热量供给,根据患儿病情采取适当的喂养方式。【健康指导】

1.指导家属患儿发热时需多饮水。2.告知家属限制探视的重要性。2.水肿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水肿的部位、时间、范围、程度、发展速度,与饮食、体位及活动的关系及治疗情况。

2.观察生命体征、体重及营养状况、皮肤血供、张力变化。3.了解相关检查结果。【护理措施】

1.采取适宜体位,保持衣物、床垫柔软干燥无皱褶。2.监测体重和病情变化,必要时记录24液体出入量。3.限制水分摄入,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4.遵医嘱使用利尿药或其他药物,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5.观察皮肤完整性,定时更换体位,Q1h更换一次经皮氧饱和度探头位臵,防止发生压疮。【健康指导】

1.告知患儿家属水肿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护理措施。2.指导患儿家属合理喂养。3.腹胀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腹胀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腹胀的原因,排便、排气情况。

2.了解患儿相关检查结果。【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病情采取舒适体位或行腹部按摩、肛管排气、胃管排气、补充电解质等方法减轻腹胀。

2.腹胀明显者遵医嘱行胃肠减压,做好胃肠减压的护理。3.观察腹胀消退情况及引流液色、质、量。4.遵医嘱用药,观察疗效和副作用。

5.做好相关的检查工作,发现有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等征象时,及时通知医生,考虑手术者,做好术前准备。6.遵医嘱禁食,病情好转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健康指导】

告知患儿家属腹胀的诱因及预防措施。4.呕吐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呕吐的原因。

2.评估呕吐物的性质,颜色及量。

3.评估患儿生命体征、精神和意识状态、周围循环状况、腹部体征等。【护理措施】

1.采用头高右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吸入气道。2.及时清理呕吐物,更换清洁衣被,做好口腔护理。3.遵医嘱用生理盐水洗胃,病情严重者予禁食。

4.观察患儿有无脱水表现,遵医嘱补液,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提供足够的热量。

5.保证营养供给,必要时给予静脉内营养。6.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全身症状。【健康指导】

告知患儿家属缓解呕吐的方法,避免误吸。5.抽搐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生命体征、意识及肌张力情况。

2.评估抽搐发生的原因、时间、持续时间、次数、过程、部位性质等。3.了解患儿相关检查结果。【护理措施】

1.保持室内及患儿安静,护理操作集中进行。

2.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清除气道分泌物。3.观察抽搐发作时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4.遵医嘱准确用镇静剂,观察并记录用药效果。

5.备齐急救物品,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6.修剪患儿指甲,防止外伤。【健康指导】

告知患儿家属抽搐的相关知识,寻找并避免诱因。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一、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概述】

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临床表现】

1.胎儿缺氧:早期表现为胎动增加,胎儿心率≥160次/分;晚期胎动减少甚至消失,胎心率变慢或不规则,<100次/分;羊水被胎粪污染呈黄绿或墨绿色。

2.新生儿娩出时的窒息程度可按生后1分钟内Apgar评分来区分,0~3分为重度,4~7分为轻度,若生后1分钟评8~10分而数分钟后又降到7分以下者亦属窒息。

3.各器官受损表现:窒息、缺氧、缺血可造成多器官损伤,但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常有差异。

(1)心血管系统:轻时有传导系统和心肌受损;严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和心衰。

(2)呼吸系统:易发生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征、肺出血、肺动脉高压、低体重常见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等。

(3)泌尿系统:急性肾衰时有尿少、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肾静脉栓塞时可见肉眼血尿。

(4)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缺血缺氧性脑病和颅内出血。(5)代谢系统:常见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钠等。(6)消化系统:有应激性溃疡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护理要点】

1.根据病情按新生儿重症监护常规和高危儿常规护理。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内的异物,防止因羊水、吐奶导致再度窒息。

3.根据血气分析调整给氧浓度。保持氧分压(50~70mmHg),SPO2在90%~95%。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注意呼吸、心率、SPO2,及给氧后的面色、呼吸、末梢循环及神经系统症状,如尖叫、抽搐、双眼斜视、凝视等,及时记录,观察大小便情况。

5.注意保暖,常规入辐射床或保暖箱。保持安静,减少抱动。

6.注意合理喂养,根据病情予静脉补液或禁食、鼻饲,病情稳定着,可按需喂养。

7.预防感染,注意用物消毒,必要时遵医嘱给抗生素抗炎治疗。8.上呼吸机者,做好气管插管的护理。

二、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概述】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是由于缺氧或产伤引起,也可颅内血管畸形、原发性出血性疾病引起颅内血管破裂。早产儿发病率高。【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一般生后1~2天内出现。

1.意识改变:如易激惹、过度兴奋或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等。2.眼部体征:如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震颤等。3.颅内压增高表现:脑内尖叫、前囟紧张或隆起、惊厥等。4.呼吸改变:出现增快、减慢、不规则或暂停等。5.肌张力改变:早期增高以后减低。6.瞳孔:不等大、光反射差或消失。7.其他:黄疸和贫血。【护理要点】

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

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常规 【概述】

由于各种围产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少数幸存可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如智力障碍、癫痫、脑性瘫痪等。【临床表现】

主要为意识改变及肌张力变化,严重者可伴有脑干功能障碍。根据病情不同分为轻、中、重3度。

轻度: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出现颤动等。上述症状一般在生后24小时内明显,3天内逐渐消失,预后良好。

中度: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可出现惊厥,前囟张力正常或稍高,拥抱反射和吸吮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症状在生后72小时内明显,病情恶化者嗜睡程度加深甚至昏迷,反复抽搐,可留有后遗症。

重度:表现为意识不清,常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反复呼吸暂停,心率减慢,前囟张力高,瞳孔不等大或放大,对光反应差,死亡率高,多留有后遗症。【护理要点】

1.根据病情轻重给予高危儿或重症监护护理常规。

2.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低氧血症者可采用不同方式给氧,保持PaO2和PaCO2在正常范围,必要时给人工机械呼吸。

3.病情观察:除严密观察和检测生命体征外,需严密观察神志、意识障碍程度、瞳孔、前囟张力、神经系统症状、肢体活动及抽搐等情况。观察药物反应。

4.取头高足低位,抬高床头15°左右,保持头正中位,尽量不搬动患儿头部,绝对静卧。

5.将患儿臵于远红外辐射床上,肤温控制在35~35.5℃,使头部温度维持在34~35℃。

6.根据病情决定开奶时间,轻症者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耐心喂养,喂奶时切忌抱起。重者禁食,予静脉补充热量及水分,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7.注意观察脑疝、呼吸衰竭并发症发生。

四、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概述】

新生儿肺炎指由于感染和各种原因引起的吸入,使肺泡及其周围毛细支气管发生炎症反应。【临床表现】

1.感染性肺炎:初起时呼吸道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反应差、哭声弱、拒奶、口吐泡沫、呼吸浅促、青紫、呼吸不规则、体温不稳定,病情严重时出现点头样呼吸或呼吸暂停,肺部体征不明显,有的表现双肺呼吸音粗。2.胎粪吸入性肺炎:多数患儿在生后数小时出现呼吸急促(呼吸频率>60次/分)、呼吸困难、呻吟、鼻翼煽动、吸气三凹症、胸廓饱满、发绀,肺部听诊呼吸音粗,闻及湿啰音或呼吸音减低。全身皮肤、指趾甲、脐带被胎粪污染呈黄绿色。当并发气胸或肺气肿时,呼吸困难突然加重,紫绀明显,心音减低、移位,血压下降,皮肤出现花斑。【护理要点】

1.按高危儿护理常规。严重窒息、胎粪吸入者按重症监护常规。2.胎粪吸入的患儿尽快清除吸入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合理用氧,供给温湿化氧气,维持正常的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给氧方法依病情而定,可采用导管法、头罩法,甚至机械通气。使PaO2维持在60~80mmHg。

4.做好呼吸道护理,必要时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协助排痰,定时翻身、拍背,使呼吸道通畅。

5.观察生命体征和呼吸困难、缺氧程度、患儿的意识和对外界的反应、哺乳的情况。

6.维持正常的体温,异常者给予相应处理。

7.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能吸吮者提倡母乳喂养以提高患儿的抗病能力。

8.严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防止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气胸、中毒性脑病、DIC等发生。

五、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概述】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细菌进入血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较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

无特异性表现,出生后7天内出现者称早发性败血症;7天后出现者称迟发型败血症。早期表现为精神不佳、食欲不佳、哭声弱、体温异常等、转而发展为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不哭、不动,面色欠佳、病理性黄疸、呼吸异常等。少数严重者很快发展循环衰竭、呼吸衰竭、DIC、中毒性肠麻痹、酸碱平衡紊乱和胆红素脑病。常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护理要点】

1.按高危儿护理常规,病情较重者按重症监护常规护理。2.执行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积极处理局部病灶,如脐炎、脓疱疮、鹅口疮等。保证静脉输液的通畅及抗生素定时定量的输入。

4.保证营养和水分的供给,提倡母乳喂养以提高患儿的抗病能力。5.病情观察:注意体温、呼吸、心率、氧饱和度、精神状态、吸吮能力、皮肤颜色、黄疸程度、有无硬肿、脱水征象以防感染性休克发生。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吐血、便血、皮肤紫癜、穿刺点不宜止血等DIC征象。同时注意尿量和性状,警惕肾功能衰竭的发生。6.观察药物治疗后的作用及副作用。

六、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概述】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其原因很多,分生理性、病理性两种。病理性黄疸是原因比较复杂,严重的还可引起胆红素脑病而造成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临床表现】

1.新生儿黄疸程度不一,一般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病理性黄疸多数出现早,进展快或退而复始很快波及全身。

2.其他可出现贫血、心力衰竭、全身水肿、肝脾肿大,若血清胆红素>20mg/L(342mmol/L),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

3.部分患儿可出现腹胀、肝大、触诊较硬,食欲差,大便颜色变白,全身皮肤黄染且进行性加重,常提示肝、胆疾病。【护理要点】

1.按高危儿护理常规,病情较重者按重症监护常规护理。2.密切观察病情,做好相关的护理。(1)每班详细观察黄疸进展情况。

(2)观察大小便排出次数、量及性质,若胎便排出少或延迟,应警惕黄疸加重。必要时给灌肠协助排便。(3)保证液体入量,坚持母乳喂养。

(4)观察神经系统症状,有反应差、嗜睡、厌食、尖叫、双眼凝视、肌张力改变甚至角弓反张、抽搐等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3.针对病因的护理,预防核黄疸发生。(1)如疑母乳性黄疸,必要时停乳观察。(2)根据病情,遵医嘱给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3)杜绝一切能加重黄疸的因素存在,避免发生低氧、低温、低血糖、酸中毒等。

(4)遵医嘱进行蓝光疗法。

(5)如需进行换血,及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七、新生儿脐炎护理常规 【概述】

新生儿脐炎是指脐带残端的炎症,在正常情况下,残留的脐带逐渐干燥僵化,于一周以上脱落,创口在15天左右完全愈合。【临床表现】

轻症者局部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伴恶臭、脐轮微红肿。重者红肿范围扩大,局部腹壁可见急性浸润,呈蜂窝织炎,形成脓肿。有下腹部向脐部压迫时,可有脓样分泌物排出,局部扩散,可导致败血症。【护理要点】

1.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次换尿片后先用消毒棉签拭净脐部的分泌物,再用5%PVP-1棉签由内而外消毒脐残端和脐轮。

2.如有分泌物较多可用5%过氧化氢轻轻涂擦,遵医嘱用抗生素纱布局部湿敷。

3.如有肉芽组织可用10%硝酸银棒烧灼或搔刮局部,后用生理盐水棉签吸取多余药液,注意避免烧灼周围皮肤。

4.严密观察病情发展,遵医嘱给予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5.必要时可在辐射床上暴露脐部,保持脐部干燥,便于观察治疗。

八、新生儿霉菌性口腔炎护理常规 【概述】

新生儿霉菌性口腔炎又称鹅口疮,是口腔内白色链球菌感染。多由于乳具消毒不严,乳母奶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或见于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的病儿。【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上覆盖一层白色的乳块样物,呈点片状或融合成大片状,不易擦去。强行剥落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并可溢血。好发部位为颊粘膜、唇粘膜内侧、舌面齿龈和上腭,严重者可播及咽喉部,甚至气管、食道和下呼吸道。偶可出现拒乳。【护理要点】

1.注意新生儿口腔卫生,保持新生儿口腔黏膜完整。2.于喂奶后,口腔内涂以2%咪康唑甘油,3次/d。

3.做好奶具的消毒工作,做到一用一消毒,使用奶瓶、奶头者,喂后用2%碳酸氢钠浸泡30分钟后洗净,电子消毒柜消毒。4.操作者每次喂奶前后洗净双手,避免交叉感染。

5.做好预防性护理,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儿,遵医嘱用2%咪康唑甘油涂口腔2次/d。

九、新生儿尿布皮炎护理常规 【概述】

新生儿尿布皮炎是由于被大小便浸湿的尿布未及时更换,尿中尿素被粪便中的细菌分解而产生氨,刺激皮肤发炎。【临床表现】

患儿外阴和臀部等尿布接触的部位发生境界清楚的鲜红色红斑,严重者可发生丘疹、水疱、糜烂或溃疡,皮损还可延及下腹部和双腿。皮肤褶皱部位常无皮损。【护理要点】

1.做好预防为主,勤换尿布,保持外阴干燥,选用柔软吸水性好的尿布。2.每次大小便后及时更换,用温水洗净臀部,常规涂鞣酸软膏。3.轻度皮炎时,每次换尿布后按医嘱选用药物,局部红外线照射,保持臀部清洁,并用抗生素纱布局部湿敷,如5%呋喃西林液。

十一、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护理常规 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患儿体温,皮肤硬肿程度。2.患儿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3.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护理措施】

1.复温:体温高于30℃、腋温-肛温差≥0患儿,提示棕色脂肪产热较好,可臵于预热至30℃的温箱中,使患儿在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体温低于30℃、腋温-肛温差<0的患儿,提示棕色脂肪被耗尽,将其臵于比体温高1—2℃的温箱中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箱温1℃,于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2.及时监测体温变化,每小时测量和记录1次肛温或腋温。3.保持呼吸道通畅。

4.加强皮肤护理,定时更换体位。

5.病情观察,注意体温、心率、呼吸、硬肿范围及程度、尿量、有无出血症状。

6.合理喂养,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吸吮无力者给予鼻饲静脉营养。7.准确用药,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引起心衰和肺出血。【健康指导】

1.加强护理,细心喂养,供给足够的营养。2.按注意保暖,维持适宜的环境温度。3.按时预防接种。

十一、新生儿坏死性结肠小肠炎护理常规 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有无呕吐腹胀情况。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3.评估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护理措施】

1.腹胀明显者立即行胃肠减压,持续胃肠减压者做好口腔护理,每日更换引流盒,定时更换胃管,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及量。2.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3.观察生命体征、呕吐、腹胀及大便等情况,发现血压下降、末梢循环衰竭等中毒性休克症状时立即报告医生,及时给予相应处理。4.保证药物和液体的正确输注;迅速补充有效循环量,改善微循环,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补充热量及营养。遵医嘱准确记录出入量。5.遵医嘱禁食,待其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后逐渐恢复喂奶。不可开奶过早或加奶过快。

6.喂奶前先从胃管中抽吸胃内容物,如潴留量超过前次奶量的1/4时,报告医生酌情减量或禁食。【健康指导】

1.指导正确的喂养方法,加强护理。2.定期复查。3.按时预防接种。

十二、胎粪吸入综合症护理常规 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有无呼吸困难及呼吸困难程度。2.评估胎粪污染程度。【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清除口、鼻腔内的胎粪样物质,维持正常通气功能。对严重胎粪吸入者(呼吸不规则、监测血氧饱和度低、心率慢,肌张力低下),配合医生立即行气管插管,湿化液冲洗,经气管插管内清除吸入物。

2.合理用氧,选择与病情相适应的用氧方式,维持有效吸氧,改善呼吸功能。

3.遵医嘱臵胃管,用生理盐水洗胃,直至胃液澄清。

4.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观察呼吸形态、节律、深度,如出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心衰表现或突然气促、呼吸困难、青紫加重等气胸表现时,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5.给予合适的给氧方式,机械通气患儿做好呼吸机的护理工作。6.根据医嘱准确应用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及有无副作用。7.保暖和喂养,注意保暖,细心喂养,供给足够能量。【健康指导】

1.加强护理,合理喂养,指导家长正确的喂养方法。2.保持房间空气新鲜,每日通风1~2次。

3.满月行眼底检查及头颅B超检查,42天做听力筛查。4.做好早期教育,门诊定期复查。

十三、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面色,皮肤颜色及缺氧程度。2.评估患儿生命体征,监测血氧饱和度情况。3.评估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护理措施】

1.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观察缺氧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采用适宜的给氧方式。

2.保持患儿安静舒适,操作集中进行,减少刺激,避免烦躁哭闹,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3.耐心少量多次喂养,喂奶过程中密切观察,避免呛咳呼吸困难。病情危重者,给予鼻饲喂养,确保奶量的完成;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4.遵医嘱使用强心利尿药,并观察药效;准确控制输液速度输液量。5.保持病人环境适宜,保持适当的体位,床头抬高15-30°。

6.病情观察:如出现心率增快、呼吸困难、泡沫样痰、肝大等心衰表现,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7.预防感染:保护性隔离,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和手卫生,防止感染和交叉感染,严密观察患儿病情,有感染迹象,及时处理。【健康指导】

1.指导家属掌握先心的日常护理,合理安排作息,保证患儿睡眠。2.指导家属适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新生儿脑损伤性疾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脑损伤新生儿以及同期健康新生儿, 分别抽取32例和35例。脑损伤组中有男21例, 女11例, 出生日龄1~26 d, 平均 (16.3±7.4) d;健康组中有男23例, 女12例, 出生日龄1~28 d, 平均 (17.6±8.1) d。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所抽取的32例脑损伤新生儿和35例健康新生儿分别展开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1次/周, 共测4次。对脑损伤组新生儿采取早期合理治疗以及护理干预。对两组新生儿的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 检测方法

该次研究中对新生儿进行行为神经测定由受过专业培训的检查者进行。测定时应在一个半暗, 安静以及温暖的室内进行。检测时间一般在喂奶后的1 h, 检测应在10 min之内完成。所有检查均采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定法, 主要包括有行为能力6项、原始反射3项、主动肌张力4项, 被动肌张力4项, 一般状态3项。每组评分设3个分度, 分别为0分、1分和2分, 满分为40分, 评定标准为NBNA评分≤35分者。

1.2.3 治疗方法

该次研究中给予首次测定评分≤35分者给予脑活素, 剂量为2 mL/d, 并给予高压氧进行治疗, 同时实施新生儿抚触等护理干预。

1.3 统计方法

该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x±s) ,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经统计发现, 首次测定结果显示脑损伤组新生儿的评分均≤35分, 而健康组则均>35分;而后的3次检测, 脑损伤组的评分结果逐渐升高, 而健康组则无明显变化。见表1。

3 讨论

该研究中, 对脑损伤新生儿和健康新生儿均展开了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首次检测脑损伤组评分均≤35分, 健康组均>35分,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后的3次测定显示, 脑损伤组评分逐渐升高, 而健康组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结果表明, NBNA在对新生儿脑损伤严重程度进行早期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为并请评估提供相对客观的参考依据, 使一些不典型的脑损伤患儿因发生漏诊而使早期治疗时机被延误得到了有效的避免。

通过该次研究以及临床实践体会到, 新生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主要缺氧。新生儿时期属于人终生身心健康的一个奠定时期, 处在该时期时, 任何一种不良因素, 特别是缺氧症状, 均有可能诱发疾病而造成新生儿的行为发生偏离。新生儿已经具备了形成习惯的能力, 只要是轻微的脑损伤, 不管是否存在典型的临床症状便会造成新生儿行为的改变。该次研究中, 脑损伤组新生儿的行为神经评定结果显示均≤35分, 便对以上结论予以了证实。

参考文献

[1]鲍秀兰.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在预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中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 (12) :24-26.

[2]邵洁, 孙倡月, 俞惠民, 等.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在预报胆红素病中的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 2009 (20) :24-26.

[3]郭淑敏, 张天惠.器械助产的新生儿脑损伤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4) :44-45.

[4]刘琦, 焦培成.高压氧对新生儿脑损伤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乡村医药, 2004 (9) :26-27.

[5]李兴周, 胡晓红, 宋成杰, 等.新生儿脑损伤的智能及头颅CT随访[J].河北医药, 1998 (5) :66.

[6]陈惠金.新生儿脑损伤防治技术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14) :8-11.

[7]陈健青, 平晓丽, 江淑爱, 等.早期抚触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神经行为康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2) :35-37.

[8]崔兴杰, 张雅慧.宫内缺氧对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影响[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3 (4) :68.

[9]周丛乐, 姜毅, 冯琪, 等.围产期缺氧性脑损伤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早期预测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 2000 (5) :44-47.

[10]弓丽琪, 张艳丽, 张秀霞.胎膜早破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关系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35-36.

[11]蒋翠英.早期干预高危儿的神经行为测定及对智力发育的影响[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 (5) :131-132.

新生儿疾病筛查培训小结 篇4

培训目的:为了使各单位领导及妇产科主任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熟悉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掌握递送流程,有利此项工作的开展,特作此培训。

培训时间:2012年5月14日

培训地点:忻府区卫生监督所三楼会议室 培训对象:各医疗单位妇产科主任及护士长

培训内容: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血样递送时间及流程,逐年采血数量反馈分析

考核形式:未考核

上一篇:弹性支撑块下一篇:中国电视公益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