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

2024-07-09

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共8篇)

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 篇1

新生儿由子宫内胎儿生活骤然转变至宫外, 由于其皮肤嫩、抵抗力及血脑屏障未发育完善, 肚脐残断仍与外界相通, 导致新生儿容易因各种因素而感染。据相关统计显示, 全球新生儿死亡因素主要包括早产、窒息、重症感染, 比例分别为29%、23%和25%[1]。笔者特于2010年4月-2014年10月对420例感染新生儿的分泌物标本进行培养, 旨在分析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 明确新生儿细菌性感染的病原特征,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感染疾病新生儿4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女136例, 男284例;出生时间0.5~27 d, 平均 (8.5±2.2) d;其中败血症118例, 肺炎360例, 脐炎149例, 脐炎并发败血症9例, 败血症并发肺炎52例, 脐炎、肺炎并发败血症27例。

1.2 方法

(1) 痰液标本:所有患儿入院当日予以口腔清洁、拍背, 并采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与低压吸引器连接, 经鼻腔深插进行负压吸痰, 将吸取的痰标本置入无菌试管送检; (2) 咽拭子标本:所有患儿入院当日予以口腔清洁, 取深部咽喉部分泌物后置入无菌试管并送至微生物室备检; (3) 血液标本:患儿入院当日未应用抗生素前留取需氧菌、厌氧菌血培养瓶, 并送微生物室备检; (4) 脐部分泌物:所有患儿入院当日未应用抗生素前, 留取患儿肚脐残断根部的脓性分泌物标本置入无菌试管后送检, 采集上述样本至接种时间应控制在2 h内。本次送检标本共488份, 同一患儿标本留取2份者有60例, 留取3份者4例。

1.3 细菌培养和药敏分析方法

所有标本均采用血平板、沙保氏培养基、中国蓝平板以及巧克力平板进行分离培养, 前三者均置于35℃普通培养箱中21 h左右, 巧克力培养基则适当中5%二氧化碳箱中培养。采集标本至接种的时间应控制在2 h内, 若无明显致病菌则需再培养24 h, 以利于观察菌落、避免漏检。

药敏分析采用由美国DADE公司提供的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 型号为SCAN 4, 严格按照CLSI标准[2]进行细菌的鉴定以及药敏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笔者所在医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 以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 初步数据录入EXCEL (2003版) 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

2 结果

本次送检的488份感染标本中, 共分离288株细菌, 其中革兰阴性菌147株, 包括大肠埃希菌58株、肺炎克雷伯菌42株、阴沟肠杆菌12株、铜绿假单胞菌10株及其他菌株25株;革兰阳性菌141株, 包括表皮葡萄球菌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8株、溶血葡萄球菌17株、链球菌属8株、屎肠球菌6株及其他菌株44株。420例感染患儿中主要革兰阴性菌的药敏分析, 详见表1。420例感染患儿中主要革兰阳性菌的药敏分析, 详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群体发生的感染性疾病有新生儿败血症、脐炎、破伤风、细菌性脑膜炎、感染性肺炎、先天弓形虫感染、衣原体感染以及梅毒等, 上述疾病均对新生儿性命有严重威胁。临床中常见的感染有细菌性、继发细菌以及混合菌的感染。新生儿感染在出生前、中、后的各个时期均可能发生, 相关研究认为其与母体情况、出生时情况以及出生后生活状况等密切相关[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孕期各种检查、筛查技术的开展, 临床上胎儿宫内感染、医源性早产的几率也越来越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 新生儿细菌性感染疾病中革兰阴性菌占51.0%, 革兰阳性菌占49.0%, 与文献[3]报道相近。革兰阴性菌中主要检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他菌株, 前三者比例分别为39.5%、28.6%、8.2%, 说明在新生儿的感染中比例最高的是大肠埃希菌, 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与阴沟肠杆菌。革兰阳性菌中主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屎肠球菌以及其他菌株, 前三者比例分别为26.9%、19.9%、12.1%, 与吕奎林等[4]学者的报道相近。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中检出差异性的原因, 可能与研究中标本采集周期较短及数量较少相关。此外, 研究中药敏分析显示, 革兰阴性菌的高敏感性药物有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类等;革兰阳性菌则对万古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更为敏感, 与羊玲等[5]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细菌谱可能随着不同时间、周期产生变化, 细菌耐药性也不断增加, 临床治疗时宜针对患儿情况, 正确、合理指导临床用药, 提升临床新生儿感染的治愈率, 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状况。方法:选取420例感染新生儿的痰液、血液、咽拭子及脐分泌物等标本纳入研究, 对420例标本进行培养, 并对细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共488份感染标本送检, 共分离288株细菌, 其中革兰阴性菌147株 (51.0%) , 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 比例分别为39.5%、28.6%、8.2%, 敏感性较高的药物有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类等;革兰阳性菌141株 (49.0%) , 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 比例分别为19.9%、26.9%、12.1%, 敏感性较高的药物事万古霉素、青霉素等。结论:临床治疗新生儿细菌性感染时宜针对性选择敏感性抗菌药物。

关键词:新生儿,细菌感染,病原菌,药敏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梅, 姜利军, 郑芳, 等.新生儿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5) :1276-1278.

[2]龙铁清.42例晚期新生儿肺炎喉部病原菌分布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4, 31 (3) :213-215.

[3]蒋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16) :81, 83.

[4]吕奎林, 王丽雁, 廖伟, 等.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学检测及细菌药敏分析[J].重庆医学, 2012, 41 (1) :33-35.

[5]羊玲, 钟丽花, 林秋玉, 等.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及临床用药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3, 41 (4) :68-71.

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 篇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56-02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菌感染分布,使临床选择抗生素治疗更有针对性。方法:通过痰液细菌培养结果,分析不同菌种感染分布特点。结果:1058例细菌感染者中,革兰阳性球菌81例、感染率为7.7%,革兰阴性杆菌712例、感染率为67.3%,真菌265例、感染率为25.0%,细菌种属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中年龄<60岁的365例、感染率为34.5%,年龄≥60岁的693例、感染率为65.5%。男707例、感染率为66.8%,女351例、感染率为34.8%。结论:呼吸系统疾病细菌感染与年龄和性别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细菌感染;分析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可产生大量痰液,不同种属细菌感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痰液性质不同。本研究对呼吸系统疾病按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对辨证不同分型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菌感染分布、细菌感染与年龄的相关性、细菌感染与性别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707例,女351例,年龄14~85岁,年龄<60岁的365例,≥60岁的693例。临床诊断为肺炎156例,肺气肿238例,肺源性心脏病259例,慢性气管炎361例,肺肿瘤44例。

1.2细菌培养

1.2.1痰液标本的留取:要求患者在早晨起床后反复漱口,然后深咳痰液于无菌标本容器内,2h内送检。痰液标本合格判断标准:痰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要求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不合格标本重新送检。

1.2.2细菌培养方法:接到痰液标本后,立即以常规方法接种于血平皿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沙保罗培养基上,培养时间24~48h,培养温度为血平皿和麦康凯培养基培养温度37℃,沙保罗培养基培养温度35℃。

1.2.3细菌鉴定[1,2]:以分纯的细菌菌落,利用美国德灵公司提供的MicroScan自动细菌生长系统,革兰阳性菌接种于Pos12鉴定板上,革兰阴性菌接种于Meg21鉴定板上,真菌菌落接种于YeastID鉴定板上,培养24~48h,系统内读数鉴定。质控菌株为ATCC25922大肠埃希菌菌株、ATCC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ATCC60193白色念珠菌菌株。

1.3呼吸系统疾病细菌感染判断标准[3,4]

1.3.1细菌感染:痰液培养有细菌生长,经鉴定排除正常菌群,属于呼吸道致病菌,为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结合临床感染症状可确诊为呼吸道细菌感染。

1.3.2真菌感染:痰液培養连续2次以上有真菌生长,经鉴定为同一种真菌,为真菌培养结果阳性,并结合患者的发热、咳嗽、咳白色粘液丝状痰或粘液胶冻样痰或脓痰、重者痰液中带有血丝、甚至咯血、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可确诊为真菌感染。

1.3.3细菌混合感染:痰液培养有细菌生长,经鉴定排除正常菌群,有2种呼吸道致病菌,为呼吸道细菌混合感染。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

2结果

2.1细菌感染分布:本文中,革兰阳性球菌81例、感染率为7.7%,革兰阴性杆菌712例、感染率为67.3%,真菌265例、感染率为25.0%,细菌种属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主要感染菌革兰阳性球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化脓性链球菌A群、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醋酸钙联合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真菌为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平滑念珠菌、高里氏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醋酸钙联合不动杆菌、真菌的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菌种(P<0.01)。

2.2细菌感染与年龄的相关性:本文中,年龄<60岁的365例、感染率为34.5%,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0例、感染率为5.5%,革兰阴性杆菌261例、感染率为71.5%,真菌84例、感染率为23.0%。年龄≥60岁的693例、感染率为65.5%,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5例、感染率为9.4%,革兰阴性杆菌441例、感染率为63.6%,真菌187例、感染率为27.0%。年龄<60岁的不同菌种感染率,革兰阳性球菌的肺炎链球菌、真菌的热带念珠菌明显高于年龄≥60岁的感染率(P<0.01);年龄≥60岁的不同菌种感染率,革兰阳性球菌的屎肠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A群、真菌的白色念珠菌明显高于年龄<60岁的感染率(P<001)。其他菌种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

2.3细菌感染与性别的相关性:本文中男707例、感染率为66.8%,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1例、感染率为8.6%,革兰阴性杆菌480例、感染率为67.9%,真菌166例、感染率为235%。女351例、感染率为34.8%,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0例、感染率为5.7%,革兰阴性杆菌232例、感染率为66.1%,真菌99例、感染率为28.2%。男性不同菌种感染率,革兰阳性球菌的溶血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的粘质沙雷菌和产碱不动杆菌、真菌的热带念珠菌明显高于女性的感染率(P<0.05);女性的不同菌种感染率,革兰阳性球菌的化脓性链球菌A群、革兰阴性杆菌的短稳杆菌、真菌的白色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明显高于男性的感染率(P<0.05)。其他菌种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

3讨论

中医学认为,痰的生成是由于气机郁滞或阳气不足,不能正常运化津液,使津液聚积所致,痰贮于肺,不但影响气道通畅,而且污染气道环境,成为细菌生长繁殖的滋生地,细菌的大量增殖亦感染气道,加重痰液质和量的改变,使痰浊阻肺,成为肺系证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菌种细菌感染气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痰液的性状各异,据报道,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混合感染均以革兰阳性菌+真菌为主。

本文结果显示,老年人、男性感染比例最高,主要感染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醋酸钙联合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年龄<60岁者优于老年人的感染菌种为肺炎链球菌、热带念珠菌,老年人优于年龄<60岁的感染菌种为屎肠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A群、白色念珠菌。男性优于女性的感染菌种为溶血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粘质沙雷菌、产碱不动杆菌、热带念珠菌,女性优于男性的感染菌种为化脓性链球菌A群、短稳杆菌、白色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因此,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菌感染与年龄和性别具有一定的相关。

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 篇3

关键词: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超敏C-反应蛋白,血常规

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初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极易被误诊, 若早期治疗不及时, 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 提高临床诊断技术, 早期及时确诊患儿疾病, 对于成功治疗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中, 给予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采用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诊断, 分析治疗效果, 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分析我院从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76例疑似为感染中毒性休克、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的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 男45例, 女31例, 早产儿10例, 足月儿66例, 17例患者日龄4~7 d, 59例患者日龄为8~28 d。

1.2 检测方法:

入院后取适量的末梢指血, 并对患者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 (hs CRP) 和血常规检查, hs CRP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 之后经免疫荧光分析仪实施处理, 可清晰反映血液样本中CRP的浓度, 检测的范围以及灵敏度分别为0.5~200 mg/L、0.1 mg/L。血细胞分析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判定阳性标准:hs CRP:新生儿hs CRP>2.0 mg/L, 则判定为阳性;血常规异常的判定标准:白细胞总数>9.7×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6.4×109/L, 则判定为阳性。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6.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α=0.05, P<0.05) 。

2 结果

采用hs CRP检测阳性58例, 阴性18例, 阳性率为76.3%, 采用血常规检测阳性37例, 阴性39例, 阳性率为48.7%, hs CRP联合血常规检测阳性66例, 阴性10例, 阳性率为86.8%, 其中hs CRP联合血常规检测阳性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单独的检测方法, 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为一种儿科常见多发疾病, 分析该疾病的发生的主要病原体为细菌以及病毒。虽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 但临床治疗比较复杂。因疾病发病初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以及生命体征, 在诊断时, 容易与其他疾病发生误诊, 导致疾病的治疗延迟或出现误治, 严重危及患儿生命健康[2]。因此做好疾病的早期诊断, 为之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临床中有多种以及评价感染性疾病炎性反应程度的方法。传统的实验室细菌感染诊断主要是对新生儿的痰液、脑脊液、血液等标准采用细菌分离鉴定以及培养, 但因实施细菌培养比较耗时且操作复杂, 阳性检出率不高。新生儿白细胞水平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 一般常规的血常规并不能完全明确新生儿的具体感染情况[3]。患儿病情严重者, WBC减少情况比较明显, 相关临床学者研究认为, 临床诊断严重细菌感染时不能将WBC作为可靠的参考指标。随着临床诊断检测水平的不断进步发展, 临床诊断全身细菌性感染疾病时是主要采用血清C-反应蛋白作为重要标志物, 临床将该指标作为一种早期监测的诊断指标。CRP为一种敏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主要是由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分子对肝脏细胞产生刺激而合成, 可与肺炎链球菌夹膜C多糖起沉淀反应, 为全身性炎性反应极灵敏的非特异性标志物[4]。它是肝脏合成而形成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不通过胎盘, 可对补体系统起到较好的激活作用, 会促进巨噬细胞以及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可参与到T淋巴细胞介导中, 起到较好的免疫反应, 血清C-反应蛋白的半衰期比较短, 在应激或炎性反应的状态下, 血清CRP可在短期内上升, 在受到病毒感染影响, 仍无明显升高, 临床常将其用于早期诊断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 也可作用鉴别病毒感染以及细菌感染的依据[5]。CRP和血清hs CRP属于同一种物质, 实验室在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基础上, 测定出较低水平的CRP, 可将其成为hs CRP。相关参考文献研究表明, 对新生儿细菌性感染疾病进行诊断时, 血清hs CR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的CRP。但部分患儿的WBC计数检查无明显变化, 容易受到气温、体温、运动、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不能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标准[6]。本次研究中, 单纯采用血细胞分析诊断细菌性感染符合率为48.7%, hs CRP诊断符合率为76.3%, hs CRP联合血细胞分析诊断的符合率为86.8%, 表明二者结合诊断效果显著。综上所述, 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作为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指标, 检测方便快捷, 经济实用, 诊断阳性准确率较高, 较易被患儿以及患儿技术所接受。若临床检查, 可见血清hs-RP水平高于3 mg/L, 可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 应早期给予患儿采用抗生素药物治疗, 并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对hs-RP水平检测, 可用于判断抗生素治疗效果, 可将其作为判断抗生素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可用于临床深入研究, 对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沈国森, 徐致远.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自细胞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9) :157-158.

[2]肖萍.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白细胞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2) :1441-1442.

[3]Biolatti C, Bellino C, Borrelli A.Sepsis and bacterial suppurative meningitis-meningoen-cephalitis in critically ill neonatal Piedmontese calves:Clinical approach and laboratory findings[J].Schweizer Archiv fur Tierheilkunde, 2012, 154 (6) :756-757.

[4]陆智俊, 徐乐, 吴鹏.降钙素原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3, 13 (11) :1016-1017.

[5]吴跃进, 孙节, 冯玲玲.降钙素原对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12) :2283-2284.

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 篇4

关键词:降钙素原,感染性疾病,细菌,预后

降钙素原为降钙素激素原, 是临床重要炎症指标, 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等炎症刺激时, 血清中降钙素原分泌量会显著升高[1,2]。由于血清中降钙素原水平与感染所引起炎症反应有直接关系, 可直观反应感染严重程度[3], 因此通过对降钙素原水平的监测来评估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展并予以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可切实改善患者预后。该研究以该院2010年6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为研究对象, 探析降钙素原在小儿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对疾病预后指导中的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08例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1) 需进行ICU监护的患儿; (2) 年龄≤18岁。排除标准: (1) 肾功能不全者; (2)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共55例, 男33例, 女22例, 年龄在3~9岁, 平均 (5.5±1.0) 岁。病程在1~4 d, 平均 (2.3±0.6) d。其中细菌性肠炎16例, 支气管肺炎19例, 泌尿系统感染16例, 败血症4例。对照组共53例, 男30例, 女23例, 年龄在3~10岁, 平均 (5.7±1.2) 岁。病程在1~3 d, 平均 (2.0±0.3) d。其中细菌性肠炎17例, 支气管肺炎21例, 泌尿系统感染14例, 败血症1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于患儿入院24 h内抽取静脉血测定其C反应蛋白水平及降钙素原水平。其中C反应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所使用仪器为日本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由北京润生生物公司提供。降钙素原水平应用酶联荧光分析技术进行测定, 所用试剂为生物梅里埃biomerieux, 仪器为mini VIDA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C反应蛋白水平以>10 mg/L作为阳性标准, 降钙素原水平以>0.5μg/L作为阳性标准。对照组动态监测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并依据测定结果判断感染情况, 对治疗予以指导, 观察组动态监测患儿降钙素原水平并结合测定结果判断感染情况予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住院时间、检测敏感性与特异性。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研究所得资料,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 用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住院时间的比较

两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测定结果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 (8.2±2.1) d, 病死率为0%, 明显比对照组的 (13.4±3.0) d和5.7% (3/53) 更小,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病死率的比较

观察组未出现病死患儿, 对照组53例患儿中, 病死率为5.7% (3/53) ,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880, P=0.047<0.05) 。

2.3 两种检测方法敏感性与特异性的比较

观察组降钙素原测定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7% (51/55) 、96.4% (53/55) , 对照组降钙素原测定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4% (49/53) 、94.3% (50/53) , 与两组C反应蛋白所测定敏感性、特异性相比均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自从1993年Assicot等人[4]发现降钙素原水平在机体出现细菌感染后会显著升高之后, 其便逐渐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感染为常见临床病理过程, 感染性疾病的类型也较多, 以败血症为例, 其是一种严重感染情况, 可能引发严重结局, 严重时会致死。而不可忽视的是, 感染过程难以预测, 若无法完全掌握患者病情, 很容易导致病情恶化[5]。

该研究对两组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别进行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测定, 以此明确两种检测手段在改善患儿预后中的指导意义。C反应蛋白主要在机体肝脏发生炎性反应时合成与分泌, 因此血清含量会上升, 与炎性反应直接相关。国外文献研究所得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检出率在82%左右, 该组研究中观察组敏感性为78.2%, 对照组为79.2%, 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此外, 两组患者测定所得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 (16.6±2.6) mg/L、 (16.9±3.0) mg/L, 提示两组感染程度接近。降钙素原为小肠、肺部神经细胞所分泌, 含116个氨基酸, 组成部分包括C末端、N末端及降钙素。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仅甲状腺会合成少量降钙素原, 因此血清含量非常低[7], 几乎无法检出。但是当机体发生细菌感染时, 肝脏巨噬细胞、肠道淋巴细胞等组织就会合成降钙素原, 血清含量会显著提高。感染情况得到控制后, 降钙素原水平就会随之降低。基于此, 该研究将其应用到小儿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结果显示, 两组降钙素原检测敏感性分别为92.7%、92.4%, 两组组内两种检测手段敏感性比较结果均表明, 降钙素原检测敏感性均更高。同时特异性也明显高于C反应蛋白, 提示降钙素原的应用临床价值更高, 可有效避免漏诊与误诊情况, 灵敏度高[5]。该组研究新意在于, 观察组根据所测得降钙素原水平对临床治疗进行指导, 对照组则结合C反应蛋白测定结果进行治疗, 依据不同检测手段结果指导临床治疗, 以此凸显各自临床价值。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为 (8.2±2.1) d, 短于对照组, 病死率也更低, 说明降钙素原的应用价值更高, 可更快将患儿感染情况及疾病变化情况反映出来并据此予以治疗, 为后续治疗提供精确指导, 控制感染症状, 促进疾病更快更好恢复, 预后得到显著改善。此外, 也有临床研究认为降钙素原在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也有着较大临床价值, 可通过其水平变化对感染类型进行分辨[8], 值得展开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 降钙素原在小儿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可精确反映患儿感染严重程度, 以此在疾病治疗中发挥指导作用, 促进重症患儿疾病的更快更好康复, 临床价值较大。

参考文献

[1]李荣, 彭开勤, 赵建国, 等.降钙素原检测判断普通外科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4, 31 (8) :1794-1796.

[2]肖燕青, 黄滨, 李菊香, 等.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以及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1, 32 (4) :437-439.

[3]赵军育, 姜毅, 侯新琳, 等.降钙素原在诊断早期新生儿感染中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 (2) :122-124.

[4]虞意华, 蔡国龙, 吴亮, 等.降钙素原在危重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中的早期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10) :1581-1583.

[5]梁玉美, 陈霞静, 潘红飞, 等.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9) :2684-2686.

[6]谢健敏, 卢解红, 余一海, 等.血清降钙素原对危重患者感染的预测价值[J].广东医学, 2013, 34 (2) :264-265.

[7]汤瑾, 许静, 王坚镪, 等.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在血流感染早期临床诊断的应用[J].检验医学, 2013, 28 (8) :662-665.

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我院门诊就诊的236例感染妇科炎症患者进行妇科检查。对于未满12周岁, 生理期, 妊娠期, 近3d有性生活史及近期已经采用妇科治疗的患者, 不予纳入调查范围。对此228例患者行阴道镜检查, 白带化验及妇科B超检查。确诊为细菌性阴道病的2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2.5~66岁, 病程1周~2年, 生育史166例, 未有生育史66例。

1.2 方法

询问病史:记录患者典型病史, 阴道瘙痒, 白带增多, 白带呈灰色或者白色豆腐渣样, 异味较大, 生理期及性交时有加剧, 性交时阴道干涩疼痛, 小腹坠胀。使用阴道镜在阴道内及宫颈处取分泌物检查细菌、酵母菌、滴虫、支原体及衣原体检验。

1.3 诊断标准

细菌性阴道病和其他妇科感染诊断确诊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妇科学》诊断标准为准。

2 结果

2.1 228例细菌性阴道炎的细菌培养情况

培养结果如表1所示。

2.2 细菌性阴道病合并妇科感染情况

228例细菌性阴道炎中合并其他妇科感染有197例, 合并感染率为86.4%, 单纯性感染细菌阴道病概率为13.6%, 混合型感染在临床中比较常见, 经检验后具体感染病菌如表2所示。

3 讨论

随着现今医疗水平的进步, 以前只能检测出霉菌滴虫等, 现今可以检测出支原体、衣原体等更多的感染原被发现,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增加。细菌性阴道炎的发生由于个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情况, 许多因素可以导致其发生, 临床主要有3个明显特点。

细菌性阴道炎主要是由于与阴道内环境的改变关系密切, 当阴道内的p H>4.5时, 不利于阴道内的优势菌乳酸杆菌变少, 其他细菌如Uu菌、表皮葡萄菌等相互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出现混合型感染的情况。并且可以出现2种以上混合感染的情况, 如同时并发支原体, 衣原体、酵母菌的感染。

混合型感染临床调查中发现平均年龄偏小, 性生活频繁者发生率偏高, 不洁性生活更易引起, 并且临床症状, 如腹痛、腹胀等在性生活后更容易加重, 这与性生活时性器官处于充血状态, 对病原的抵抗力低有关[2]。

临床中细菌性阴道炎合并其他细菌出现合并感染以后往往临床症状反应明显, 而上行感染引起输卵管炎、盆腔炎、绒毛膜羊膜炎及妇科手术后感染等情况发生率明显增高[3]。

4 混合型感染的治疗效果分析

此228例患者中, 大多数患者是在有典型临床症状后, 结合妇科检查确诊妇科感染, 也有一部分患者是在行其他检查时发现, 经检查确诊。在临床工作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混合型感染的病例临床症状不明显, 病情比较隐匿。但是不论是隐匿性的, 还是症状典型的患者, 都需要积极治疗。拖延病情轻者可能造成妇科上行性感染, 重者可以造成继发性不孕及妊娠胎儿畸形的发生。

临床中甲硝唑及维生素C在混合型妇科感染中的使用率比较高。甲硝唑既属于抗滴虫及抗厌氧菌的药物, 同时也可以杀死阴道内的各种病原微生物, 保护阴道内正常菌群, 如乳酸杆菌的生长。由于混合型感染治疗周期较长, 大量的口服给药后患者容易产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因此采用适量的口服配合阴道纳药, 可以保证疗效, 减少并发症。在阴道纳药时同时配合维生素C纳入阴道治疗。临床研究表明, 维生素C可以维持阴道内正常的酸性环境, 调节菌群, 有利于正常菌群生长, 杀死致病菌。患者在1个疗程的治疗结束后随访, 有效率达84.2%, 在停药1周后随访, 有效率增至90%, 1个月后又达94%。临床症状消失明显, 并且致病菌检验指标阳性率下降及阴道内酸碱环境均达到理想治疗效果。因此笔者认为甲硝唑配合维生素C在临床治疗中效果明显, 安全程度高, 副作用少, 可以作为混合型妇科感染的首要治疗手段考虑使用。

参考文献

[1]刘胜兰, 李怀芳.康复特栓治疗孕妇细菌性阴道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 2 (5) :161.

[2]熊章华, 孙敬, 余理智, 等.细菌性阴道病与其他病原菌在诊断阴道感染中的关系[J].江西医学检验, 2002, 20 (2) :283.

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 篇6

关键词:头孢曲松钠,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结果

小儿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 对各种外在致病因素防御能力还不够强大, 非常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感染而发生细菌感染性疾病。此症起病急、发病快、病情变化迅速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对儿童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有较强的威胁[1]。进入90年代以来, 由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氟哌酸一经面世就被公认是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的特效药物, 但近些年国内外的研究资料显示, 此药的应用会对儿童骨骼的正常发育不利, 且由于其价格便宜, 人们的大量应用, 使得细菌对此的耐药性也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2]。鉴于此, 本研究通过对69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治疗, 观察应用头孢曲松钠治疗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1年10月收治的以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69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34例) 和治疗组 (35例) 。治疗组中, 男22例, 女13例;年龄1~8岁;对照组中, 男20例, 女14例;年龄1~10岁。两组患儿性别、既往史、年龄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需接受一系列辅助检查。用药期间记录患者有关临床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组即头孢曲松钠组, 将100~200mg·kg-1·d-1头孢曲松钠 (由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溶解于10%葡萄糖溶液中, 1次/d, 静脉滴注, 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即氟哌酸组, 按体质量给药, 15mg·kg-1·d-1氟哌酸2次/d, 口服, 10d为1个疗程。两组均持续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经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和疾病体征完全消失, 粪便培养结果由阴转阳, 血常规各项检查均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后, 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疾病体征基本恢复正常, 粪便培养结果由阴转阳, 血常规各项检查均基本正常;无效:经过治疗后, 患儿的临床症状及疾病体征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粪培养结果仍呈阳性, 血常规各项检查中结果仍有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复常时间比较

两组退烧所用时间、腹泻停止时间、粪便培养阳转阴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临床疗效

治疗组痊愈20例, 有效15例;对照组痊愈17例, 有效12例, 无效5例,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历来是小儿急诊科的一种常见病, 多发于2~8岁小儿。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可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烦躁、嗜睡, 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血压下降, 意识改变等症状, 严重威胁着小儿的健康生活。近年来,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疾病杆菌特别是肠道杆菌对多种抗菌药产生了耐药性。氟哌酸一直被认为是治疗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 但是其对于小儿骨骼发育副作用的显现, 使得大家对其的应用越来越谨慎,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也有很多学者尝试了很多新的方法来抗菌, 如采用X线照射或亚硝胍诱变等方式来获得减毒变异株, 再将这些减毒变异株应用在人体中, 用于主动免疫, 以上方法已初见疗效。但总的来说, 由于细菌的变异程度高, 制成特异性的疫苗难度就比较大也不容易保存。因此亟须一种新的方法来治疗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

头孢曲松钠作为一种第三代头孢菌素, 其不但是一种广谱抗生素而且抗菌能力较强。特别是对肠杆菌科细菌 (如G-杆菌如疾病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具有高效作用。

综上所述, 对于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应用头孢曲松进行治疗, 不但效果显著, 而且不良反应小, 头孢曲松钠不失为治疗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 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刘丹, 张帮杰.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菌群及药物敏感性动态变化研究[J].临床医学, 2009, 29 (6) :34-35.

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60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 利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0例;年龄为4~7 (4.6±0.6) 岁;发病时间为 4~11 (3.5±0.3) d。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3~8 (2.5±0.9) 岁;发病时间5~10 (3.4±0.7) 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的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给予罗红霉素分散片, 剂量为5~10mg/ (kg·d) , 治疗时间为 6~11d, 平均服药时间为6.2±0.7d。

1.2.2 对照组 给予红霉素片, 剂量为5~10mg/ (kg·d) , 治疗的时间6~11d, 平均服药时间为6.1±0.9d。

1.2.3 在对本研究的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均未联合其他的中药或西药抗菌药物。但可以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 对其给予一定量的补液。

1.3 疗效评价标准[1]

痊愈:患儿在经过治疗后, 病原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机体的各项体征、临床症状均恢复到正常值。显效:患儿在治疗后病情出现了明显的好转, 但在上述的四项指标中, 有一项没有完全恢复正常。好转:患儿在经过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但好转的效果不明显。无效:患儿在用药72h后, 其病情没有加重或进步的情况出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 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25例患儿痊愈, 有2例患儿为显效, 其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的患儿有11例患儿痊愈, 3例患儿为显效, 其总有效率为46.67%, 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细菌的清除率比较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有3例患儿体内的细菌没有被完全清除, 27例患儿体内的细菌被完全清除, 其清除率为90.00%。对照组有16例患儿体内的细菌没有被完全清除, 14例患儿体内的细菌被完全清除, 其清除率为46.67%。

2.3 不良反应比较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有1例患儿出现了皮疹, 但其反应较轻, 停药后, 其症状消失, 有1例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存在皮肤瘙痒的情况, 在用药3d后其症状消失, 有3例患儿出现了呕吐、恶心、腹泻以及腹痛等胃肠反应[2], 其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为 16.67%。对照组有4例患儿出现了皮疹, 停药后其症状消失, 有2例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存在皮肤瘙痒的情况, 在用药3d后其症状消失, 有3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反应, 其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为 53.33%。

3 讨论

罗红霉素作为一种新型的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 它的主要作用对象为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以及革兰氏阳性球菌等, 它与红霉素的体外抗菌作用基本一致, 但其在体内的作用是红霉素的1~4倍[3]。罗红霉素分散片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相对较快, 同时它还具有吸收快、生物利用率高的优点。该药不仅可以直接口服, 而且还可以制成液体进行口服, 其液体具有香甜可口的特点, 因此比较适合儿童的口味。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在对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罗红霉素分散片在治疗的不良反应、细菌清除率、病程、退热时间以及治疗的有效率方面均优于红霉素片的治疗效果, 由于此可见, 罗红霉素分散片在治疗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安全、有效的优点[4]。

摘要:以我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 利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给予罗红霉素分散片口服, 对照组给予红霉素片口服。经过治疗后, 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细菌学疗效具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罗红霉素分散片治疗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不良反应少、细菌清除率高、病程短、退热快,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罗红霉素分散片,细菌感染性疾病,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张蓉映, 李宁.罗红霉素缓释片治疗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2) :99-100.

[2]刘俊杰.酒渣鼻患者面部微生物寄生状况研究及细菌药敏实验分析[D].青岛大学, 2008.34-35.

[3]朱美英.解脲支原体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C].2007年全国深部真菌与细菌感染性疾病诊疗新进展 (杭州)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22-23.

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9月于周口市中心医院治疗的感染性疾病患儿110例为研究对象,男58例,女52例,年龄7个月~14岁,将患儿按临床诊断分为细菌感染组70例,包括呼吸道感染23例,脑膜炎7例,胃肠道感染38例,败血症2例;非细菌感染组40例,包括病毒性脑膜炎15例和支原体肺炎25例。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集患儿入院当日空腹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法测定PCT,血清PCT>0.5μg/L为阳性,CRP≥8 mg/L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两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PCT和CRP水平比较

细菌感染组患者血清PCT、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PCT和CRP阳性结果比较

细菌感染组PCT、CRP阳性率分别为80.00%(56/70)、67.14%(47/70),非细菌感染组PCT、CRP阳性率分别为17.50%(7/40)、25.00%(10/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细菌和病毒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二者在临床病原学诊断中对实验室设备和检测技术要求较高,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对患者早期做出诊断,临床医师在病因学明确之前常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凭经验盲目用药,以至于不能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而造成抗生素的滥用,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2]。近年来血清PCT作为一种新的细菌感染的诊断指标,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PCT是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和分泌的含116个氨基酸残基的无激素活性的前肽物质,其在体内经过蛋白水解酶作用后转变为降钙素而发挥生物学功能,正常状况下人体内PCT含量极低,几乎检测不到,但全身炎症反应早期2~3 h,在多种细胞因子和细菌毒素作用下,其血清水平即可升高并被检测到,因而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有研究显示[3],在机体发生病毒性感染、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其血清水平不受影响,而只有在释放内毒素的感染时才明显升高,因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PCT可作为脓血症的特异性标志物,其可用于评估全身炎症反应及脓血症的严重程度;可用于评估细菌性感染患者病情的进展;用于临床治疗过程中抗生素药物疗效的监测。

血清CRP为病理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目前已作为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和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其在炎症反应发生8~12 h方可检测到,明显迟于血清PCT,且CRP除细菌感染外,病毒感染、创伤、手术、肿瘤、急性排斥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均可引起CRP的升高,因而对感染缺乏特异性,并且在炎症刺激停止后,肝脏合成CRP仍能持续数天[4]。本文结果显示,细菌感染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PCT、CRP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P<0.05)。因此,血清PCT、CRP联合检测对患儿细菌性感染可作出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通过监测血清PCT、CRP变化可了解患者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且对治疗药物的选择及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黎卓华,吴丽川,何绮雯,等.细菌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诊断意义.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9):1166-1167.

[2]杜翠霞.血清降钙素原何C-反应蛋白水平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8):1366-1367.

[3]胡可,刘文恩,梁湘辉.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中临床应用的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0-33.

上一篇: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下一篇:学习中国山水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