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2024-10-13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精选11篇)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篇1

孕妇生殖道的感染危害程度要远高于非孕妇的患者, 生殖道的常见的病菌感染有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感染会导致孕妇羊膜腔内出现感染、胎膜早破、早产低出生儿、甚至流产和死胎不良妊娠结局, 也可经垂直传播使胎儿宫内感染、胎儿先天性病及新生儿感染等发生, 而且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仍较高、是新生儿重要死因[1];但关于孕妇生殖道念珠菌感染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很少。目前国内及广东省内关于孕妇生殖道念珠菌感染与所生产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报道较少, 惠州地区未见相关研究公开报道。加强围产保健对孕妇生殖道念珠菌感染的监测, 提高新生儿生育、生存质量, 减少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为围产期保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本课题通过对生殖道念珠菌感染的孕妇及所生产的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 对孕妇生殖道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所生产的患有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各种主要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了解其中的相关性, 为围产期保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文对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的1027例住院产妇的宫颈分泌物和阴道分泌物做常规细菌培养,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实施产前检查发现生殖道遭念珠菌感染的晚期产妇1027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阴道分泌物进行念珠菌培养, 将检验结果呈阳性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随机再抽取相同人数念珠菌检验呈阴性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对照组102例产妇中, 经阴道分泌物念珠菌培养结果显示呈阳性, 年龄22~34岁, 平均 (32.3±2.1) 岁;孕龄37~41周, 平均 (39.2±0.8) 周;体重49.3~62.1 kg, 平均 (54.6±2.3) kg。观察组102例产妇中, 经阴道分泌物念珠菌培养结果呈阴性, 年龄26~37岁, 平均 (32.4±0.6) 岁;孕龄36~41周, 平均 (39.2±0.5) 周;体重48.7~65.2 kg, 平均 (56.4±2.7) kg。两组孕妇的年龄、孕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的选用

本次试验采用的仪器为超高倍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

1.3 方法

1.3.1 标本的采集

采用无菌的棉拭子插入产妇的宫颈口1 cm左右的部位, 然后转动1周, 停留3~5 s之后取出, 放置于无菌管内进行密封保存, 然后再送往检验室检验。

1.3.2 念珠菌的培养方法

念珠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1) 盐水直接涂片法 (初筛) 。棉拭子插入阴道1 cm处, 然后转动1周, 停留3~5 s取出, 或者使用窥阴器取宫颈分泌物, 然后将标本置入预先加入0.5 m L氯化钠的青霉素瓶内, 作悬滴涂片和革兰染色, 然后将二者的镜检结果进行记录, 然后将青霉素瓶、瓶内剩余液体、棉拭子均放置于室内24 h左右, 室内温度在22~26℃, 然后制作悬滴涂片在高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检验呈阳性者, 用接种环挑取生长物1环, 与凹玻片中50μL血清进行混合, 充分混合之后将盖玻片盖上, 稍微轻压让混合物向四周均匀的溢散, 然后放置在纸盒内的水浴箱中, 温度保持在37℃, 放置时间在3~4 h, 然后观察芽管的生成情况[2,3]; (2) 直接培养法。 (1) 取少许菌落混悬于0.5 m L羊血清中; (2) 将试管在35~37℃培养, 培养时间小于3 h; (3) 培养完毕, 取一滴悬液滴在载玻片上, 低倍镜下观察有无芽管从胞体生出, 宽大约为胞体的一半, 长大为胞体的3~4倍; (4) 培养2 h内白色念珠菌生成芽管[4]。

1.3.3 念珠菌的鉴定

取样品液划线或者涂布与平板上, 保持温度在25~28℃, 放置48 h, 白色念珠菌表现为蓝绿色, 热带念珠菌表现为铁蓝色或者蓝灰色, 光滑念珠菌呈现出紫色, 克柔假丝酵母菌呈现出粉红色, 其他念珠菌均为白色, 详情如表1所示。

1.3.4 人员操作要求

所有的工作人员必须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 统一经受公司或者医院的专业培训, 操作人员的人数确保固定。

1.3.5 新生儿患感染性疾病诊断

新生儿出生后到出院前3 d的时间段内, 婴儿出现感染性疾病, 比如感染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腹泻、脐带炎等均可被诊断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1027例晚期产妇, 其中经生殖道分泌物检测得出102例孕妇被念珠球菌感染, 感染率为9.93%, 未被念珠球菌感染的患者为925例, 所占比例为90.07%;结果显示, 第一胎产前念珠菌检验呈阳性的群体, 个体最高, 其一般情况如表2所示。

例 (%)

其中白色念珠菌75例, 占所有的念珠菌感染者的73.53%;光滑念珠菌20例, 所占比例为19.61%, 克柔假丝酵母菌7例, 所占比例为6.86%, 详见表3。

对照组患者即念珠菌检验呈阳性的产妇, 所产新生儿发生感染性疾病的有9例, 发生率为8.82%。观察组患者即念珠球菌检验呈阴性的产妇, 新生儿出现感染性疾病的有2例, 发生率为1.9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7084, P=0.0300) 。对照组患感染性新生儿中尿布疹2例, 口腔内生白斑3例, 嘴角皲裂3例, 咽部鹅口疮1例。观察组新生儿2例均为感染性肺炎病。两组患儿均出现死亡情况。

3 讨论

念珠菌是一种真菌, 其中白色的念珠菌可以导致妇女患阴道炎。它的形状呈卵圆形, 有芽孢, 同时细胞发芽会形成假菌丝。念珠菌对于日光、紫外线等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但是不耐高温, 一般温度超过60℃, 时长大约1 h左右, 菌体便会死亡[6]。本次试验中检验结果显示假丝酵母菌的病原为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以及平滑假丝酵母菌等。女性的阴道微生物系统是由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微生态菌群、解剖结构三者联合组成的, 如果是生理期或者妊娠期, 那么生殖道内部的生态环境就会发生变化, 从而引发念珠菌或者其他细菌的感染[7]。因此对于念珠菌的分离、培养鉴定都应该引起医学研究者广泛的关注。

由于感染念珠菌而导致的阴道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妇科病, 其中以妊娠晚期的产妇患病率最高, 资料显示, 在妊娠晚期的产妇中大约有25%~30%的阴道中有念珠菌[7], 本次研究对象的采集过程中, 念珠菌检验呈阳性患者的比例为9.93%, 远远低于一般水平。念珠菌属于女性阴道的正常菌群, 主要感染原因是因为孕妇在妊娠晚期机体的免疫力降低, 雌激素分泌过多, 然后导致阴道的菌群平衡失调, 同时在妊娠晚期产妇阴道的p H值降低, 酸性增强, 而念珠菌是耐酸性菌群, 在酸性环境中生长速度和繁殖速度加快, 因此妊娠末期和非妊娠期女性, 念珠菌感染差别非常大[8,9]。本次研究中, 念珠菌培养呈阳性的产妇为102例, 结果显示, 阳性率最高的是家庭主妇, 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个人的卫生情况有关。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的75例, 所占的比例为73.53%, 因此由于白念珠菌而引发的阴道炎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阴道是产妇自然分娩新生儿出生的途径, 因此如果有孕妇患有阴道炎, 那么很容易造成新生儿发生感染性疾病, 另外现在妊娠末期对于产妇来说也非常容易导致胎膜早破等并发症。

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生育的观念也有了转变, 但是在保证少生优育的同时, 医学研究者更应该关注孕妇妊娠和分娩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 特别是由于产妇的妇科疾病从而直接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 新生儿的感染性疾病大部分都是由产妇垂直传播的[10]。比如B型链球菌, 简称GBS, 它能够使得新生儿体内引发多种感染, 比如肺炎、脑膜炎等, 而这种病菌多存在于产妇的直肠和阴道之中, 因此非常容易传染给新生儿;大肠杆菌可以引发新生儿出现脑膜炎、败血症以及肺炎, 主要存在于产妇的大肠内部, 同样也非常容易垂直传播给新生儿;主要的临床症状是高烧、精神萎靡、厌食等;念珠菌可以导致新生儿发生感染性疾病, 比如尿布疹、口咽部生鹅口疮、嘴角龟裂, 口腔内白斑等[11,12]。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新生儿中尿布疹2例, 主要的临床症状会阴部、肛门、臀部, 大腿外侧等部位的皮肤发红、充血, 严重者出现表皮脱落伴有红斑和丘疹, 最严重可能引发败血症。口腔内生白斑3例, 主要临床症状就是口腔内的出现白点有痛感, 影响新生儿的进食;嘴角皲裂、咽部鹅口疮共4例;观察组新生儿2例均为感染性肺炎病。

因此对于妊娠晚期的产妇应该频繁地进行检查,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保证母婴的身体健康。如果在妊娠期被检出念珠菌呈阳性, 应该及时进行治疗, 避免造成新生婴儿的垂直传播。妊娠期妇女念珠菌感染中, 最多的是白念珠菌, 其次是热带念珠菌, 再次是光滑念珠菌。据资料显示, 在所有的新生儿出现感染性疾病中, 由于自然分娩导致感染所占比重为22%~24%,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口腔念珠菌的感染[13]。据医学研究者的研究表明, 由于产妇阴道分泌物检测念珠菌呈阳性的, 新生儿的皮肤、口腔涂片检测呈阳性率为7.14%, 因此可能导致垂直传染率为7.14%[14], 本次研究的念珠菌的垂直传染率为8.82%, 基本保持一致。为了研究母婴是否真正存在垂直传播, 笔者将所筛选的菌株均进行了DNA检测排序, 并采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检测结果表明, 所选的菌株形态和生化鉴定结果保持一致, 因此表明产妇和新生儿所分离出的念珠菌为同一菌株[15], 在对照组发生感染的9例新生儿中, 出现鹅口疮的婴儿1例, 所占比例为11.1%, 因此在以后的临床治疗实践中, 确保新生儿降低对念珠菌的感染, 一定要对妊娠晚期的产妇进行阴道抗真菌治疗。

本次使用的念珠菌的培养方法采用盐水直接涂片法进行初次筛选, 然后使用直接培养方法进行对念珠菌的确诊。盐水直接涂片法 (初筛) 7元/例、直接培养法38元/例, 每年3000~3500人次, 每年增加效益13.5~16.5万元[15]。通过对孕妇生殖道念珠菌感染与所产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相关性的回顾性调查分析, 了解其中的相关性, 并掌握其规律, 提出加强围产保健对孕妇生殖道念珠菌感染的监测, 提高新生儿生育、生存质量, 减少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为围产期保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 本课题研究有较强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课题设计合理, 路线明确, 步骤清晰, 具有相应的人员及设备等条件, 而且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 方法简捷, 数据可靠, 经费节俭, 可操作性强, 可行性强。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孕妇生殖道念珠菌感染对新生胎儿感染性疾病的相关性, 为围产期的保健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实施产前检查发现生殖道遭念珠菌感染的晚期产妇1027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阴道分泌物进行念珠菌培养, 将检验结果呈阳性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随机再抽取相同人数念珠菌检验呈阴性的产妇作为观察组, 随访两组产妇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情况。结果:1027例孕妇的阴道分泌物培养结果显示, 念珠菌呈阳性患者102例, 检出率为9.93%, 其中白色念珠菌75例, 占所有的念珠菌感染者的73.53%;光滑念珠菌20例, 所占比例为19.61%, 克柔假丝酵母菌7例, 所占比例为6.86%。随访发现, 念珠菌呈阳性的产妇新生儿的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为8.82%, 念珠菌呈阴性的产妇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为1.9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7084, P=0.0300) 。结论:围产期孕妇生殖道发生念珠菌感染与新生儿出现感染性疾病具有相关性, 因此应该重视对孕妇围产期生殖道念珠菌的培养, 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从而保证母婴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关键词:孕妇,生殖道,念珠菌感染,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篇2

一、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与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按照《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要求,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并纳入我县医疗救治体系。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传染病分诊点,其设置应相对独立,建筑布局合理,标识清楚,工作流程明确,适用标准预防。

(二)严格遵循隔离预防基本原则和技术规范,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建立并落实感染性病科各项规章制度、人员职责、工作流程和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

(三)、提高对传染病的筛查、预警、防控能力和诊疗水平。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制定预检处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临床各科门诊、病房接诊医师的工作职责,明确规定对来诊的病人必须进行传染病预检程序。

从事传染病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四)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肠道等特定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五)接到卫生部和省、市人民政府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或者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及时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必要时,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处,引导就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六)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颖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七)对呼吸道/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医疗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同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八)我院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时,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上级医院诊治,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上级医院。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使用专用车辆,用后及时消毒。

(九)感染性疾病门诊还应达到以下要求:

1、设置独立的挂号收费室、呼吸道(发热)、肝病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候诊区和诊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

2、各区应配备必要的医疗、防护设备和手卫生设施,安装非手触式水龙头。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必要时戴手套;

3、安排专人负责做好门诊日志、住院登记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并规范记录内容;

4、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具体要求参照安徽省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细则第三章第二十五条;

5、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加强诊室通风,常规每天2次对空气、医用物品、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和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消毒。

6、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十)感染性疾病病房还应达到以下要求:

1、感染性疾病病房的设置应相对独立,与普通病房之间设隔离带,病人在指定区域内活动,不得互串病房或随意外出;

2、内部严格“三区”、“两通道”,不同区域之间必设“缓冲间”,且应标识明确;

3、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不同传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病人每间病室不超过4人,床间距不少于1.1米,疑似病人、具有高度传染性或毒力强的菌株所致的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隔离病室门口挂隔离标志,入口应设缓冲间,病室内应有流动水洗手设施,设独立卫生间。并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5、每一病室设专用隔离衣、体温计、听诊器、抹布等,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用品等均应立即清洗消毒,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6、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病房污水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病区产生的生活垃圾均视为医疗垃圾,置双层黄色塑料袋中,进行有效封口后由专人密闭运送。严格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密闭转运、无害化处理和交接、登记等工作。

7、保持病室清洁卫生,加强通风。常规每天2次对空气、医用物品、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和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消毒;

8、严格陪客、探视制度管理,一般情况下不设陪客、探视。必须留陪时,应由床位医师签署书面“同意”意见。陪客、探视者应穿一次性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等。

二、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急诊科、儿科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

(二)根据本院实际制定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三)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应指定到隔离诊室就诊,已被污染的区域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四)保持各室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地面湿式清扫,每天2次;诊桌、诊椅、诊查床、平车、轮椅等应每日湿抹1次,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及时擦洗和消毒;各种急诊监护仪器的表面应每日清洁,遇污染后及时清洁和消毒。

(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凡侵入性诊疗用物,均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与病人皮肤粘膜直接接触的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

(六)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必须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七)使用中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根据其性能定期监测并有记录;根据规定定期对各类无菌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符合要求。

(八)诊室、治疗室、观察室、厕所等使用的清洁工具(抹布、拖把等)定点放置,拖把标志明显,分别清洗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九)各诊室应配置适合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手消毒剂,医务人员操作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手消毒。

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对策 篇3

曾教授:要想预防儿童的感染,首先要知道感染性疾病传播的三个环节。

感染性疾病传播有三个环节,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切断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都会得到相应的控制。

1.控制感染源

(1)对感染人群的管理。比如说学生患水痘、猩红热,便不应该再去上学。一方面,有利于患儿自身的恢复;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其他人感染的机会。

(2)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消灭感染源的滋生地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3)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误治疗不但对患儿本身的健康不利,也会增多传播的机会。

2.切断感染途径

(1)改善卫生条件可以使传播中介如老鼠、蚊蝇等大大减少。

(2)强化对食品、血制品的管理等。

(3)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合。有些家长常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如大的商场、电影院等,觉得这样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作为医生,我觉得还是不宜经常带年龄小的孩子去公共场合,尤其在传染病高发的季节。

3.保护易感人群。

(1)每个人身上的器官都有一个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其中包括免疫器官。在机体还没有接触到疾病的时候,适当地给它一点刺激,使它产生抗体,将有利于提高其对抗疾病的能力。因此,大力开发、推广疫苗尤其是多价、高效疫苗的接种,对提高机体免疫力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2)积极地锻炼身体。

(3)增强防病意识。

(4)正确对待感染,合理使用药物。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却很大。比如说很多家长不明白,孩子得了感冒,到底要不要使用抗生素?怎么使用抗生素?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而不是针对病毒感染的。普通的感冒大多属于病毒性感染,不必用抗生素,大约一个星期即可恢复。但确实有些孩子会在病程中合并中耳炎、肺炎等。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后机体的抵抗力必然要下降。抵抗力下降很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建议家长给病儿用三天的抗生素,三天后病儿大多数进入了恢复期,情况会相对好一些。不应长时间给病儿使用抗生素。

父母必读:作为医生,您想给父母提出哪些忠告?

曾教授:孩子生病,最先感觉不对劲儿的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观察、判断和行动就对治疗孩子疾病的效果很重要。我想给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一点医学知识,了解感染的临床表现。

感染性疾病虽然很多,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相似的症状。如发热、精神欠佳、食欲下降等;有一些小婴儿虽然不表现出发热症状,但吃奶不好和精神委靡等,也应引起警惕。

另外,一些常见病的特性也较典型,如呼吸道感染主要症状为咳嗽;消化道感染主要症状为腹泻;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症状为头痛、抽风等。

家长发现这些情况后一定要赶快带孩子去医院就医,并详细诉说病情,保证孩子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

2.了解孩子免疫系统的发育规律:孩子出生后至半岁,有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1至3岁,自身免疫系统逐渐完善;7至10岁,达到成人水平。

有些家长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半岁之前什么病都不得,半岁之后却成了小病包,又是发烧,又是感冒。一两岁后好一些,可3岁上了幼儿园后又不行了,三天两头得病。我自己就有亲身感受:我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大约一个月发烧一次。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大多会问,孩子还去不去幼儿园?其实,了解了孩子免疫系统的发育规律就会知道,有刺激才有应对。没有特殊情况孩子的免疫力会逐渐提高,过一段时间生病的次数就会大大下降。所以,如果孩子不是患有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病好后一定要坚持上幼儿园。

3.积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

让孩子进行体育活动一定要针对自己孩子的身体特点,要量力而行,有时运动过量会适得其反。

我认识一个孩子,因为从小偏食,营养不良,瘦得像麻秆一样。我建议他的家长一方面纠正孩子偏食的毛病,一方面让孩子注意锻炼身体。于是家长给孩子报了一个游泳训练班。游泳班的运动量非常大,每次要游一千多米,孩子的体质根本适应不了,刚练了几次就开始发烧。在我的建议下,家长和教练协商,减少了运动量,情况就好多了。

4.谨防拔苗助长

现在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些特长,这种想法不错,但一定要依据孩子的兴趣和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项目,切忌拔苗助长。有的家长让三四岁的孩子同时学习弹钢琴、跳舞、画画……上完这个班上那个班,孩子每天疲于奔命。不仅使孩子失去了体育锻炼和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长期生活在压力之下,也会使孩子精神过度紧张,免疫力降低。

孩子上学以后,家长要帮助他们安排好作息时间,避免学习压力过大。

5.有病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就诊。

孩子跟成人不一样,病情变化非常快,仅靠在家吃一点药对付一下是不行的,不及时就医很容易延误病情。同时,家长也应了解一些疾病的变化规律。有这样一个例子,孩子只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就是发烧,家长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医生处理后当时孩子烧退了。但两三个小时后孩子体温又开始升高,于是家长又带着孩子去下一家医院。就这样,一夜之间这位家长带着孩子走了4家医院。

其实,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大约要持续3天,对待这种病人,正规医院的医生的处理方法大致相同。因此,首次就医后,家长应按时给孩子服药,再辅以一定的物理降温手段。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大可不必一家一家地转院。这样做既无法让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又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感染疾病新生儿4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女136例, 男284例;出生时间0.5~27 d, 平均 (8.5±2.2) d;其中败血症118例, 肺炎360例, 脐炎149例, 脐炎并发败血症9例, 败血症并发肺炎52例, 脐炎、肺炎并发败血症27例。

1.2 方法

(1) 痰液标本:所有患儿入院当日予以口腔清洁、拍背, 并采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与低压吸引器连接, 经鼻腔深插进行负压吸痰, 将吸取的痰标本置入无菌试管送检; (2) 咽拭子标本:所有患儿入院当日予以口腔清洁, 取深部咽喉部分泌物后置入无菌试管并送至微生物室备检; (3) 血液标本:患儿入院当日未应用抗生素前留取需氧菌、厌氧菌血培养瓶, 并送微生物室备检; (4) 脐部分泌物:所有患儿入院当日未应用抗生素前, 留取患儿肚脐残断根部的脓性分泌物标本置入无菌试管后送检, 采集上述样本至接种时间应控制在2 h内。本次送检标本共488份, 同一患儿标本留取2份者有60例, 留取3份者4例。

1.3 细菌培养和药敏分析方法

所有标本均采用血平板、沙保氏培养基、中国蓝平板以及巧克力平板进行分离培养, 前三者均置于35℃普通培养箱中21 h左右, 巧克力培养基则适当中5%二氧化碳箱中培养。采集标本至接种的时间应控制在2 h内, 若无明显致病菌则需再培养24 h, 以利于观察菌落、避免漏检。

药敏分析采用由美国DADE公司提供的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 型号为SCAN 4, 严格按照CLSI标准[2]进行细菌的鉴定以及药敏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笔者所在医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 以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 初步数据录入EXCEL (2003版) 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

2 结果

本次送检的488份感染标本中, 共分离288株细菌, 其中革兰阴性菌147株, 包括大肠埃希菌58株、肺炎克雷伯菌42株、阴沟肠杆菌12株、铜绿假单胞菌10株及其他菌株25株;革兰阳性菌141株, 包括表皮葡萄球菌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8株、溶血葡萄球菌17株、链球菌属8株、屎肠球菌6株及其他菌株44株。420例感染患儿中主要革兰阴性菌的药敏分析, 详见表1。420例感染患儿中主要革兰阳性菌的药敏分析, 详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群体发生的感染性疾病有新生儿败血症、脐炎、破伤风、细菌性脑膜炎、感染性肺炎、先天弓形虫感染、衣原体感染以及梅毒等, 上述疾病均对新生儿性命有严重威胁。临床中常见的感染有细菌性、继发细菌以及混合菌的感染。新生儿感染在出生前、中、后的各个时期均可能发生, 相关研究认为其与母体情况、出生时情况以及出生后生活状况等密切相关[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孕期各种检查、筛查技术的开展, 临床上胎儿宫内感染、医源性早产的几率也越来越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 新生儿细菌性感染疾病中革兰阴性菌占51.0%, 革兰阳性菌占49.0%, 与文献[3]报道相近。革兰阴性菌中主要检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他菌株, 前三者比例分别为39.5%、28.6%、8.2%, 说明在新生儿的感染中比例最高的是大肠埃希菌, 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与阴沟肠杆菌。革兰阳性菌中主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屎肠球菌以及其他菌株, 前三者比例分别为26.9%、19.9%、12.1%, 与吕奎林等[4]学者的报道相近。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中检出差异性的原因, 可能与研究中标本采集周期较短及数量较少相关。此外, 研究中药敏分析显示, 革兰阴性菌的高敏感性药物有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类等;革兰阳性菌则对万古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更为敏感, 与羊玲等[5]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细菌谱可能随着不同时间、周期产生变化, 细菌耐药性也不断增加, 临床治疗时宜针对患儿情况, 正确、合理指导临床用药, 提升临床新生儿感染的治愈率, 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状况。方法:选取420例感染新生儿的痰液、血液、咽拭子及脐分泌物等标本纳入研究, 对420例标本进行培养, 并对细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共488份感染标本送检, 共分离288株细菌, 其中革兰阴性菌147株 (51.0%) , 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 比例分别为39.5%、28.6%、8.2%, 敏感性较高的药物有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类等;革兰阳性菌141株 (49.0%) , 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 比例分别为19.9%、26.9%、12.1%, 敏感性较高的药物事万古霉素、青霉素等。结论:临床治疗新生儿细菌性感染时宜针对性选择敏感性抗菌药物。

关键词:新生儿,细菌感染,病原菌,药敏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梅, 姜利军, 郑芳, 等.新生儿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5) :1276-1278.

[2]龙铁清.42例晚期新生儿肺炎喉部病原菌分布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4, 31 (3) :213-215.

[3]蒋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16) :81, 83.

[4]吕奎林, 王丽雁, 廖伟, 等.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学检测及细菌药敏分析[J].重庆医学, 2012, 41 (1) :33-35.

口腔感染与交叉感染疾病的预防 篇5

【关键词】口腔感染;交叉感染;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97-01

根据相关文献统计报道[1],我国每年大概住院治疗患者有5000万左右,而其中大概有500万患者会出现医院感染。因为医院感染导致医疗费用额外增加了100-150亿人民币,这是一个比较惊人的数字,其中口腔感染及交叉感染现象比较严重。口腔是多种细菌、病毒等病原菌寄居的部位,出现口腔感染的风险很高,同时口腔科医务人员、口腔患者极易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唾液、血液等途径接触到多种微生物,这样极易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出现污染,进而造成交叉感染[2]。如何有效预防口腔感染及交叉感染疾病已经成为临床相关学者思考的重点。

1.资料

1.1比较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目前口腔科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其中细菌性感染主要包括原虫感染、真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等;而病毒性感染主要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肝(HCV)、乙肝病毒(HBV)等。

1.2交叉感染

口腔科诊疗器械具有很多种种类,而且这些诊疗器材使用频率很快,周转速度也比较快,对器械消毒灭菌的要求较高,这样很容易造成污染。下次使用的过程中,随着转动喷出的水雾,回吸物质会进入到另外一位患者的口腔中,进而导致交叉感染。同时,如果供水系统出现污染,手未清洁消毒彻底,吸唾器没有及时更换或者没有彻底清洁的情况下,也会导致交叉感染。

2.口腔科感染的原因分析

2.1缺乏强烈的无菌观念以及消毒隔离意识

在口腔科感染中,医务人员实际上是最重要的感染传播途径,有的医务人员认为口腔自身是一个带菌区域,具备较强的再生能力,出现感染的几率较低,因此在进行口腔诊疗的过程中,戴着手套随意触摸公共物品,随手乱扔污染物品,也没有及时更换工作服。因为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消毒灭菌观念淡薄,无菌意识不足,并没有严格根据口腔消毒消毒制度进行操作,自我防护意识缺乏,很容易导致自身受到感染,进而将病菌传播给其他的患者[3]。

2.2并没有彻底消毒、灭菌口腔器械

口腔器械大部分都是含腔器械,而且口腔器械的使用周转频率比较快,这样大大提高了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要求。特别是涡轮手机、慢速弯机头、直机头等口腔器械,这些器械的结构非常精密,内部也含有复杂的间隙、气管道、水等,而器械外部也完全被金属封闭,一旦患者口腔内的牙菌斑、血液、龈沟液、唾液及其他组织等接触口腔器械后,如果没有彻底消毒、灭菌口腔器械内部,会存在非常严重的带菌现象。如果这些微生物定植在器械手机内部的死角,下次使用时很容易出现交叉感染[4]。

其次,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可以隐瞒传染病病情,而医务人员并不明确患者传染病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交叉感染。而且在口腔科病原菌以及易感人群比较集中,在空气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传播病菌,也会增加感染风险。另外,口腔科存在很多特殊的医疗废弃物,如果没有正确、规范、及时的处理这些废弃物,可能会成为传染源,造成二次污染,进而出现交叉感染。

3.口腔感染及交叉感染疾病的预防措施

3.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口腔科感染是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的重点内容,医院应成立一个科学的三级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委员会、科室管理小组及管理科,其中委员会主要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管理科主要是制定具体的感染控制管理制度、管理计划以及管理操作规程等,同时应负责监督、落实各项消毒隔离工作;科室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监测口腔科的各项感染预防工作,确保各项感染管理措施的全面落实。

3.2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以及自我防护意识

口腔科应定期组织培训,不断丰富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感染知识,让医务人员努力学习关于口腔感染控制的相关制度,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以及自我防护意识,使医务人员能够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执行,规范口腔诊疗操作,切断感染传播途径,避免出现口腔感染。在诊疗过程中,口腔科医务人员必须戴好口罩、工作帽,穿好工作服,在诊疗前后严格洗手,并且必须戴无菌手套进行操作。

其次,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如果发现可疑患者,应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明确患者传染病情况,尽快查找出感染源,然后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在处理表面覆盖物、口罩、手套等口腔废弃物时,医务人员必须戴无菌手套,并且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后进行专业的统一处理。

3.3加强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工作

口腔科应合理布局清洗消毒间,不仅应配置完善的清洗消毒设备,同时清洗消毒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选用防护眼罩、防水罩袍、口罩、专用鞋、手套、帽子等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每天应该采用含氯消毒液消毒台面、地面、工作诊椅,并且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每次通风时间应在30min以上,紫外线空气消毒强度应在70uw/cm2以上,照射时间半小时。每周应该对患者彻底清洁、消毒一次。各种口腔器械用品应确保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如果是蜡块修复体、石膏、模型或者印模等需要经过严格消毒后再操作,打开物品后应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而对于接触过血液的器械、穿破口腔软组织器械、破损黏膜器械等应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综上所述,医院应高度重视口腔科感染疾病预防及控制,加强对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口腔科感染及交叉感染的特点及预防措施,自觉规范口腔诊疗操作,还应该做好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从而降低口腔感染以及交叉感染疾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芳,姚志清.加强口腔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预防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55.

[2]梅小妹.口腔疾病治疗中感染的预防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1):385-386.

[3]贺维,严艳,刘东艳,等.口腔门诊感染的特点与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4):3126-3127.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10月收治新生儿156例, 男82例, 女74例;足月儿81例, 早产儿75例;平均日龄18 d。分3组:感染组86例, 其中重症感染组32例, 年龄 (3±4.2) d;局部感染组54例, 年龄 (4±3.5) d。非感染组70例, 年龄 (2±5.2) d。3组患儿一般资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

方法:患儿在入院后应用抗生素或在病情变化3 d内立即取股静脉或头皮静脉血留取标本送检PCT、CRP、血常规、血培养及局部分泌物培养、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和电解质检测等检查。1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色谱法测定血清中的PCT浓度, PCT试剂盒由德国提供, 检测过程:将200μL血清滴加到检测卡的小孔中, 30 min后读取结果, PCT≥0.5 ng/m L为阳性。标本采集和检测程序均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2采用i-CHROMA免疫比浊法测定CRP, 试剂由韩国生产, 标本采集和检测程序均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 CRP≥8 mg/L为阳性, CRP<8 mg/L为阴性。

结果

PCT检查结果:全部患儿中PCT阳性74例, 阴性12例。其中局部感染组中PCT阳性率81.4% (44/54) ;非感染组阳性率2.85% (2/70) ;重症感染组PCT阳性率最高93.7% (30/32) 。3组间P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8.2, P<0.001) ;一般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1.8, P<0.01) 。其中重症感染组患儿住院期间PCT结果随着患儿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患儿病情好转, PCT水平一般在1周左右可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CRP检查结果:全部86例患儿中CRP阳性56例, 阴性30例。其中重症感染组29例 (51.8%) , 局部感染组27例 (48.2%) , 非感染组1例 (1.7%) 。

感染组与对照组血清中PCT和CRP水平比较分析, 感染组PCT和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 见表1。

86例感染新生儿血清PCT和CRP阳性率比较分析, PCT阳性率明显高于CR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讨论

CRP是机体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组织损伤等炎性刺激时肝细胞合成的急性相蛋白, CRP在炎症开始数小时就升高, 48 h即可达峰值, 随着病变消退、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恢复降至正常水平, 因此其一般作为炎性反应的一个重要标志[1]。它属于一种γ球蛋白, 是存在人体血清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非抗体性的蛋白质, 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的一部分, 它结合C-多糖, 在Ca2+存在时可结合细胞膜上磷酸胆碱, 可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 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调节淋巴细胞或单核/巨噬系统功能, 促进巨噬细胞组织因子的生成。CRP在正常人的血清中水平非常低, 但是在当机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时, CRP在血清当中的浓度会迅速升高, 48 h即可达峰值, 含量可为正常值的100~1 000倍;但是该成分的半衰期比较短 (4~6 h) , 所以, 一旦感染得到相应的控制, 那么CRP在血清中的水平会在3~7 d的时间内迅速地恢复至人体正常状态时的水平。但CRP在人体遭受病毒感染其并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浓度变化。因此, CRP可以说是判定感染是细菌引起的还是病毒引起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如果其连续升高那么其意义将更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 局部感染组CRP阳性率明显高于重症感染组, 非感染组假阳性率低, 可见CRP在细菌性的严重程度不高的感染时是一个比较好的观察指标, 但是对于较为严重的细菌感染其敏感性也不是很高。

PCT是一种蛋白质, 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PCT不会升高。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症不会导致其升高。健康人群的血清PCT水平非常低[2], 对于健康新生儿来说, 在出生48 h内PCT有生理性升高[3], 于生后24~30 h达到其生理性高峰21 ng/m L, 但平均值2 ng/m L, 从生后第3天起, PCT参考值与正常成年人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全身严重细菌感染和脓毒症等异常情况下, 血浆CT前肽物质的所有间接产物异常升高, 其中PCT是最主要的产物, 而CT则无明显变化。健康志愿者静脉注射小剂量细菌内毒素 (LPS) 也可诱导PCT生成。LPS注射后2 h血浆中可检测到PCT, 6~8 h PCT浓度快速升高, 12~48 h达到峰值, 2~3 d后恢复正常, 若PCT水平持续升高, 则提示疗效及预后不佳[4]。局限于某个脏器的细菌感染或不伴随脓毒症表现的都不足以引起PCT的明显升高[5]。本研究结果显示, 重症感染组PCT值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及非感染组, 一般感染时其升高不明显, 而重症感染常>2 ng/m L, 且血培养、分泌物培养阳性的38例患儿中PCT均>0.5 ng/m L。3组间P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说明PCT对重症感染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RP[6]。

本研究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PCT的阳性率86.0%, 明显高于CRP阳性率6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可以认为PCT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率高于CRP。但也有文献报道, 在局部感染时PCT一般不升高, 而CRP会升高。因此, 在没有全身表现的感染时, CRP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 在有全身感染性疾病时, PCT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指标[7]。

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及CRP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10月收治新生儿156例, 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感染组86例, 其中重症感染组 (32例) , 局部感染组 (54例) ;非感染组70例。检测入院时血清降钙素原 (PCT) 和C反应蛋白 (CRP) , 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细菌感染时, 血清PCT和CRP质量浓度升高均有显著性, 但PCT显著性更高。PCT≥2μg/L作为细菌感染的诊断依据, 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CRP。结论:与CRP相比, PCT是一个更早、更敏感、较好反映新生儿全身细菌感染的重要诊断指标, 利于指导临床早期用药。

关键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新生儿感染

参考文献

[1]王瑾, 张蓉, 邵肖梅.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儿科杂志, 2005, 23 (2) :105-107.

[2]秦丽, 黄琦薇.前降钙素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 (6) :470-471.

[3]Marchini G, Berggren V, Djilalik2Merzoug R, et al.The birth process initiates an acute phase reaction in the fetus 2 newborn infant[J].Acta Paediatr, 2000, 89 (9) :1082-1086.

[4]张瑾, 赵诸慧.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0, 27 (1) :7-9.

[5]Assicot M, Gendrel D, Carsin H, et al.High serum procalcitonin concentrations.in.patients[J].With sepsisand infection Lancet, 1993, 341:515-518.

[6]何建平, 申昆玲, 林影, 等.前降钙素对新生儿重症感染的诊断价值[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6 (5) :645, 745, 845.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篇7

关键词: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超敏C-反应蛋白,血常规

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初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极易被误诊, 若早期治疗不及时, 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 提高临床诊断技术, 早期及时确诊患儿疾病, 对于成功治疗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中, 给予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采用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诊断, 分析治疗效果, 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分析我院从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76例疑似为感染中毒性休克、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的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 男45例, 女31例, 早产儿10例, 足月儿66例, 17例患者日龄4~7 d, 59例患者日龄为8~28 d。

1.2 检测方法:

入院后取适量的末梢指血, 并对患者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 (hs CRP) 和血常规检查, hs CRP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 之后经免疫荧光分析仪实施处理, 可清晰反映血液样本中CRP的浓度, 检测的范围以及灵敏度分别为0.5~200 mg/L、0.1 mg/L。血细胞分析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判定阳性标准:hs CRP:新生儿hs CRP>2.0 mg/L, 则判定为阳性;血常规异常的判定标准:白细胞总数>9.7×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6.4×109/L, 则判定为阳性。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6.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α=0.05, P<0.05) 。

2 结果

采用hs CRP检测阳性58例, 阴性18例, 阳性率为76.3%, 采用血常规检测阳性37例, 阴性39例, 阳性率为48.7%, hs CRP联合血常规检测阳性66例, 阴性10例, 阳性率为86.8%, 其中hs CRP联合血常规检测阳性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单独的检测方法, 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为一种儿科常见多发疾病, 分析该疾病的发生的主要病原体为细菌以及病毒。虽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 但临床治疗比较复杂。因疾病发病初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以及生命体征, 在诊断时, 容易与其他疾病发生误诊, 导致疾病的治疗延迟或出现误治, 严重危及患儿生命健康[2]。因此做好疾病的早期诊断, 为之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临床中有多种以及评价感染性疾病炎性反应程度的方法。传统的实验室细菌感染诊断主要是对新生儿的痰液、脑脊液、血液等标准采用细菌分离鉴定以及培养, 但因实施细菌培养比较耗时且操作复杂, 阳性检出率不高。新生儿白细胞水平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 一般常规的血常规并不能完全明确新生儿的具体感染情况[3]。患儿病情严重者, WBC减少情况比较明显, 相关临床学者研究认为, 临床诊断严重细菌感染时不能将WBC作为可靠的参考指标。随着临床诊断检测水平的不断进步发展, 临床诊断全身细菌性感染疾病时是主要采用血清C-反应蛋白作为重要标志物, 临床将该指标作为一种早期监测的诊断指标。CRP为一种敏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主要是由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分子对肝脏细胞产生刺激而合成, 可与肺炎链球菌夹膜C多糖起沉淀反应, 为全身性炎性反应极灵敏的非特异性标志物[4]。它是肝脏合成而形成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不通过胎盘, 可对补体系统起到较好的激活作用, 会促进巨噬细胞以及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可参与到T淋巴细胞介导中, 起到较好的免疫反应, 血清C-反应蛋白的半衰期比较短, 在应激或炎性反应的状态下, 血清CRP可在短期内上升, 在受到病毒感染影响, 仍无明显升高, 临床常将其用于早期诊断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 也可作用鉴别病毒感染以及细菌感染的依据[5]。CRP和血清hs CRP属于同一种物质, 实验室在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基础上, 测定出较低水平的CRP, 可将其成为hs CRP。相关参考文献研究表明, 对新生儿细菌性感染疾病进行诊断时, 血清hs CR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的CRP。但部分患儿的WBC计数检查无明显变化, 容易受到气温、体温、运动、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不能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标准[6]。本次研究中, 单纯采用血细胞分析诊断细菌性感染符合率为48.7%, hs CRP诊断符合率为76.3%, hs CRP联合血细胞分析诊断的符合率为86.8%, 表明二者结合诊断效果显著。综上所述, 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作为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指标, 检测方便快捷, 经济实用, 诊断阳性准确率较高, 较易被患儿以及患儿技术所接受。若临床检查, 可见血清hs-RP水平高于3 mg/L, 可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 应早期给予患儿采用抗生素药物治疗, 并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对hs-RP水平检测, 可用于判断抗生素治疗效果, 可将其作为判断抗生素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可用于临床深入研究, 对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沈国森, 徐致远.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自细胞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9) :157-158.

[2]肖萍.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白细胞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2) :1441-1442.

[3]Biolatti C, Bellino C, Borrelli A.Sepsis and bacterial suppurative meningitis-meningoen-cephalitis in critically ill neonatal Piedmontese calves:Clinical approach and laboratory findings[J].Schweizer Archiv fur Tierheilkunde, 2012, 154 (6) :756-757.

[4]陆智俊, 徐乐, 吴鹏.降钙素原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3, 13 (11) :1016-1017.

[5]吴跃进, 孙节, 冯玲玲.降钙素原对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12) :2283-2284.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细菌感染性疾病新生儿112例,根据其感染部位及病情[3]分为局部细菌感染组(70例)和重症细菌感染组(42例)。局部细菌感染组中男45例(64.29%),女25例(35.71%),患儿胎龄30~41周,体重1.45~4.6 kg,检查时日龄0~20 d;新生儿肺炎(轻型)49例(70.00%),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1例(15.71%),脐炎10例(14.29%)。重症细菌感染组中男30例(71.43%),女12例(28.57%),患儿胎龄31~40周,体重1.47~4.5 kg,检查时日龄1~21 d;新生儿肺炎(重型)13例(30.95%),新生儿败血症26例(61.90%),化脓性脑膜炎3例(7.14%)。所有患儿入院前均未进行抗感染治疗。另外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新生儿34例为对照组,男24例(70.59%),女10例(29.41%),胎龄31~40周,体重1.47~4.5 kg,检查时日龄0~21 d。3组新生儿的性别百分比、胎龄、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入院新生儿在抗生素治疗前抽血,检查血清PCT、CRP、生化常规、血常规,其中PCT检查采用MICROPOINTe-308免疫检测仪,根据试剂盒说明将检测结果分为<0.2、0.2~2、>2且≤10、>10 ng·ml-14个等级,以≥0.2 ng·ml-1为阳性;CRP由本院检验科完成,CRP≥8 mg·L-1为阳性;WBC计数根据新生儿不同日龄参考白细胞正常范围值。根据患儿的病情采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并在治疗1、2、4 d动态监测患儿的PCT、CRP及WBC计数。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SPSS 19.0进行分析。患儿的胎龄、体重、检查时日龄、PCT、CRP及WBC计数为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其余资料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新生儿治疗前PCT、CRP及WBC计数比较

新生儿入院使用抗生素治疗前对其进行PCT、CRP及WBC计数检测,结果显示重症细菌感染组患儿PCT、CRP及WBC计数分别为(12.54±4.69)ng·ml-1、(41.87±7.78)mg·L-1、(26.21±5.91)×109L-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局部细菌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PCT、CRP检测及WBC计数阳性率、特异性及准确性比较

比较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PCT、CRP检测及WBC计数阳性率,结果显示PCT检测阳性率为91.07%,明显高于CRP检测(χ2=9.931,P<0.05)和WBC计数检测法(χ2=44.667,P<0.05),说明PCT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CRP和WBC计数检测法。见表2。

a表示PCT与CRP检验比较,b表示PCT与WBC计数比较

2.3 重症细菌感染组治疗前后PCT、CRP检测及WBC计数动态变化

动态监测重症细菌感染组患儿的PCT、CRP及WBC计数变化,结果显示当细菌感染被控制后,PCT可以迅速降低到正常水平,但CRP及WBC计数降低相对缓慢,在患儿细菌感染被控制后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由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外界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的抵抗能力较弱,是细菌感染的易感人群,临床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160万新生儿死于感染,细菌感染导致的新生儿死亡率占总体新生儿死亡率的10%~30%[4],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水平。临床治疗细菌感染多采用抗生素,如何及时有效地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争取最佳的抢救时机和降低重症细菌感染新生儿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临床诊断新生儿细菌性感染的指标包括患儿的体温、CRP、WBC计数、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表达量等[2,6,7],近年来PCT作为一种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指标受到国内外学者及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

PCT是降钙素的前肽,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8],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炎症性疾病的诊断指标[9],被认为是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的预警指标。临床研究显示,在健康人血清中PCT的浓度极低,很难检测到,当人体被细菌感染后,机体多种细胞的降钙素I基因表达,使PCT在机体内连续释放,患者感染的程度不同,PCT在机体的浓度亦会有很大的差异[10,11]。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局部细菌感染组、重症细菌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检测3组新生儿的血清PCT水平,结果显示重症细菌感染组血清PCT水平为(12.54±4.69)ng·ml-1,明显高于局部细菌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PCT水平(P<0.05)。PCT诊断新生儿细菌性感染疾病具有快捷、敏感、准确等优点[12,13,14]。本研究比较PCT、CRP检测及WBC计数阳性检出率,结果显示PCT检测阳性率为91.07%,检测敏感性高于CRP检测和WBC计数检测法(P<0.05),与研究报道一致。动态监测重症细菌感染组患儿的PCT、CRP及WBC计数变化,当细菌感染被控制后,PCT可以迅速降低,但CRP及WBC计数降低相对缓慢,在患儿细菌感染被控制后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此外,早期使用的WBC及CRP等检测指标容易受到机体免疫、治疗、应激、生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细菌感染诊断及治疗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但PCT作为降钙素的前体物质无激素活性,且不受体内应激反应、生理等因素影响。

综上所述,PCT作为一种有效的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标志物对于诊断患儿的感染程度及选择合理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价值,为临床有效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12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局部细菌感染组(70例)和重症细菌感染组(42例),同时选取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34例),比较3组新生儿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差异和PCT、CRP、WBC计数的阳性率,动态监测治疗过程中PCT、CRP、WBC计数的变化。结果:重症细菌感染组患儿PCT、CRP及WBC计数分别为(12.54±4.69)ng·ml-1、(41.87±7.78)mg·L-1、(26.21±5.91)×109L-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局部细菌感染组(P<0.05);PCT检测阳性率为91.07%,明显高于CRP检测(χ2=9.931,P<0.05)和WBC计数检测法(χ2=44.667,P<0.05);细菌感染被控制后,PCT可以迅速降低到正常水平(<0.2 ng·ml-1),但CRP及WBC计数降低相对缓慢。结论:血清PCT可有效判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严重程度,动态监测PCT水平变化可观察药物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外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篇9

外科感染性疾病比较多, 有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肌肉感染、外伤性感染、内脏器官性感染、手术后伤口感染、胸腹腔及脏器的感染、盆腔脏器及盆腔感染等。感染的病原体有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外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与感染部位及疾病的发展过程有关, 对迅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在疾病早期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及症状性治疗往往就能够有效地控制感染, 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在用药前应该尽快明确致病菌, 如有条件应做血液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如条件较差可以做血、尿和体液的细菌学检查, 对于诊断细菌性感染也有极大的帮助。在外科感染中, 除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外, 一般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在获得细菌培养结果之前, 可先根据感染的部位、临床表现特点和脓液涂片革兰染色的结果, 估计可能的致病菌而选用较敏感的抗生素, 即通常所说的经验治疗。

自从抗生素问世以来, 绝大多数外科化脓性感染均获得了有效的控制, 在此情况下有些外科医生错误地认为, 感染似乎对外科已不构成威胁, 但事实恰恰与此相反, 外科感染的发生率并没有因为抗生素的出现而减少, 反而有与日俱增的趋势。原因就在于没有因病施治, 用药不合理, 小病大治, 用好药用贵重药, 使细菌过早的产生抗药性。更有甚者, 滥用抗生素, 不管是不是感染都用抗生素, 在农村有的医生甚至用青霉素治疗女性乳腺增生症。由于过度应用抗生素, 使抗生素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以前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疾病大多是疖肿、急性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等, 厌氧菌和特殊细菌引起的疾病很少, 但近些年来由厌氧菌和特殊细菌引起的疾病有急速发展的趋势, 并且治疗越来越困难, 稍有不慎就发生死亡, 而且病死率逐渐增高。坏死性感染的临床特点是组织广泛性坏死, 病情发展迅速、并且很凶险, 如处理不及时或不得当很容易引起死亡。此病往往有明显的诱因, 如创伤、手术切口感染、肠造瘘、肛瘘、皮肤溃疡、吸毒和药物成瘾等。此类患者往往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疾病。浅表伤口罕有厌氧菌感染, 开始往往为G+球菌感染, 如能早期诊断与治疗, 一般经抗生素治疗与局部伤口清洁处理后均能奏效。如伤口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 就有迅速扩展的危险, 厌氧菌在软组织内大量繁殖, 不久就会出现严重感染或具有广泛微血管损伤及组织坏死等特点的感染, 例如气性坏疽、坏死性筋膜炎及侵入性真菌感染等。如果已经明确诊断, 应在抗生素应用的同时立即手术清创, 防止疾病继续蔓延。感染如果逐渐加重, 侵犯于血管内, 如栓塞性脓毒性静脉炎, 诊断明确后也应立即手术切除。

感染部位如果位于封闭的间隙内, 例如关节、筋膜间隙、腹腔内脏器等处时, 例如胆道感染用抗生素效果较差, 感染也很难消退, 均应根据患者情况考虑手术或穿刺引流。如果是空腔脏器发生梗阻并伴有感染时, 一般是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 在患者生理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尽快地解决梗阻的问题, 只有梗阻的问题解决了, 疾病才能更好的控制直至痊愈。

脓肿成熟后可自行破溃, 如肛瘘、皮脂腺囊肿感染等, 破溃的引流口总是引流不充分的, 只有手术切开引流才能保证充分的引流。若脓肿周围已经形成坚硬的炎症膜时, 有时甚至需要对这种膜施行清创切除才会消除脓腔。脓肿如果发生在胸、腹腔时, B型超声或放射引导下的定位经皮穿刺引流有时是可行的, 如位于接近的部位、多发性脓肿或穿刺引流效果不佳时仍应考虑手术切开引流。感染患者需要手术时, 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患者的生理情况密切相关, 器官功能不全在术前应尽量纠正。如感染已为晚期, 其生理状态已不能恢复正常或术前准备期间患者的生理损害逐渐恶化, 手术引流或感染组织切除对这些术前准备不佳的患者, 可能意味着只能终止其继续恶化。对有些生理情况很差的患者, 必须考虑手术危险性是否增加, 权衡进行性器官功能减退与全身恶化原因之间的利弊后才能做出决策。一旦微循环栓塞及其他器官严重损害或有较严重的脓肿形成时, 抗生素的有效性就会明显下降, 这时候就需要手术干预。手术不仅能起到减压引流作用, 而且能立即改变细菌与机体抵抗力的对比力, 如能手术成功则很快恢复局部血流, 发挥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 “良好的血循环就是最好的抗生素”仍应是外科有用的格言[1]。

在抗生素应用与手术切开引流的情况下感染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病情进一步发展, 这说明感染组织的临近部位已经扩散或血行播散的可能性增加, 器官功能障碍的程度与全身反应的程度也随着感染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加重, 这时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检讨此前的治疗方案, 抗生素是否应用合适, 有无抗药性及是否敏感。生理支持是否也应加强, 各个器官的功能是否正常。危重患者的感染早期可能已有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治疗方针中必须考虑到器官功能的恢复问题, 在治疗中要测定各个器官的功能并积极的治疗, 受损器官的支持疗法很重要, 并且防止发生器官功能衰竭, 排除导致病死的因素, 尽量挽救患者。

在外科临床上应用抗生素有2种情况, 一是预防性用药, 如污染性手术术前用药, 是为了防止术后手术部位或伤口感染。另一种是治疗性用药, 当感染性疾病发生后给予积极的治疗。不管是哪种情况, 都要有明确的适应证, 选择适合的药物, 尽量避免滥用。轻微的感染可以选择一种或一般常用的抗生素, 严重的感染往往是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应考虑联合用药。用药的原则应是感染性疾病或预防感染, 用药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 应尽量避免滥用或随便应用抗生素的不良现象, 滥用抗生素不仅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还给细菌提供了一个产生抗药性的机会, 使大量的耐药细菌产生, 并造成菌群失调, 引起严重的后果。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篇10

【摘要】目的:观察喜炎平治疗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对2011-01~06来我院就诊的19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在综合治疗方法如抗炎、抗病毒、降热等方法基本相同。治疗组采用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喜炎平注射液,每支剂量2ML;50MG 按0.2~0.3ML/KG/日,加5%~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200毫升液体内静脉滴注。据病情病种确定治疗3~7天。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退热时间上分别为(1.894 ± 0.243)、(2.85 ± 2.50)、(P<0.001),咳嗽消失时间分别为(3.14 ± 1.40)、(4.90 ± 3.06)、(P<0.01),腹泻停止时间分别为(2.25± 1.36)、(3.04 ± 2.76)(P<0.05),肺炎吸收时间分别为(8.28 ± 3.33)、(9.86± 4.58)、(P<0.01).结论:喜炎平适用于细菌和/或病毒引起的上感、小儿肺炎、消化系、泌尿系感染等多种儿科疾病,其效果确切,安全可靠,疗效高,可广泛推广应用,尤其对抗生素过敏者更应首选。

【关键词】儿科,抗感染治疗,喜炎平,儿童感染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7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056-01

猪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的防治 篇11

1 流行特点

该病在猪场暴发后流行速度快、发病急、抗生素治疗效果差, 个别病例应用磺胺类药物后症状减轻。死亡率较高, 特别是断奶期仔猪和育成猪, 不同日龄、品种的猪均可发生。饲养管理水平差、饲养环境恶劣以及没有做好有效免疫的猪群和散养户猪发病严重。

2 主要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该病以发热、皮肤发红或出现小红斑点和呼吸道症状等为主要特征, 个别猪群还表现便秘、腹泻、肢体麻痹等症状。常见猪群突然发病, 迅速传播, 体温升高至40~42℃, 食欲不振、精神沉郁, 卧地不起, 背部、胸腹部及四肢等处皮肤发红或出现小红斑点, 耳缘发紫。结膜潮红、流泪、眼睑肿胀。呼吸困难、气喘急促、咳嗽, 急性病例病程3~5d, 长的可达10d以上。部分母猪流产、产死胎。部分断奶期仔猪发育不良, 呈现多系统衰竭症状。剖检病死猪, 病变不完全相同, 但肺脏多呈充血、出血、水肿等肺炎症状, 局部发生实变, 呈大理石样变。颌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等肿大、充血, 个别猪群胸腔、腹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和纤维性渗出物, 呈现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有些病猪肾脏皮质及髓质有出血点, 肝脏表面有弥漫性灰白色病灶, 黄疸。有些病猪膀胱有针尖大的出血点, 喉头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很难做出精确诊断, 只能做出初步诊断, 对新鲜血液进行镜检, 个别病例能看到明显的齿轮状的红细胞。部分病料经畜牧兽医研究所猪病实验室进行化验, 对样品进行了统计, 其中蓝耳病病毒的阳性率达到78.71%, 圆环病毒的阳性率是34.93%, 猪瘟病毒的阳性率是44.63%, 混合感染的比例超过90%。对于细菌性致病原, 因为采集时间原因, 就没做检测。根据抗原统计结果可见此类疾病是多种致病抗原混合感染后造成的综合症。

4 防控措施

上一篇:模型细化下一篇:剖宫产率上升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