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公益节目

2024-09-09

中国电视公益节目(精选9篇)

中国电视公益节目 篇1

一、电视公益节目及其发展现状

(一) 电视公益节目:具有时代特色的电视媒介形态

公益, 指的就是公共的利益和福祉, 即公共利益, 多被认为指卫生、救济等群众福利事业方面。而从广义层面解释, 即在公众所要求的社会任何领域中的利益。其所服务的对象并非某一特定群体而是社会公众。公共性是它最主要的特质, 有可以公开讨论的空间, 是开放性的话题和事件。

电视公益节目, 指的是众多电视节目类型分类中的一种, 并非传统意义上以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划分的节目类型, 而是一类将多种节目类型的表现形式相融合, 并以保障公共利益为本质社会诉求的电视产品。该类节目从谋求社会公众利益出发, 以社会特殊群体为关注对象, 记录并反映个体或群体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并以此唤起社会广泛关注。

对社会公益的关注程度与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密不可分。随着近年来电视媒体中此类节目的日益增多, 整个社会的文明化程度也会取得一定提升。相较于国外社会, 我国公民的公益意识还远未形成, 在我国公益事业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的今天, 电视媒体应以创办电视公益节目为契机, 借助自己的媒体传播优势引导公众逐渐建立起自身的公益意识, 激励其参与公益行为, 从而激发社会公众对真善美的追求, 使全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提升。

(二) 电视公益节目的发展原因

1. 倡导和谐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决定媒体自身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全国上下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例如贫富差距、弱势群体、社会冷漠等, 2011年发生在佛山街头的“小悦悦事件”更是将整个社会漠视生命的问题推至风口浪尖, 让我们正视问题的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在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对新闻传媒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 要坚持正确导向, 唱响主旋律, 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因此, 电视媒体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而电视公益节目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公民素养和道德水准, 唤起整个社会对于社会责任和社会问题的正确认识, 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健康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电视媒体在制作此类节目时, 不仅扩展了电视的社会功能, 还加强了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 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节目形式的多样化探索满足受众的需求

电视公益节目区别于严肃的新闻节目和过于娱乐性的综艺节目, 将真实与温情相结合, 既有描述事件的真实客观, 也有表达情感时的温情纯粹。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传达正确价值观, 直击受众内心, 满足人们对美好事物及真善美的向往, 与受众产生强烈共鸣。

3. 媒体竞争的激烈环境推动市场召唤

近些年, 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空前繁荣, 不同节目形式、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层出不穷。隐藏于表面繁华背后的是节目质量的参差不齐, 大量内容庸俗、形式雷同、制作低劣的电视节目充斥银幕。因此,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最重要的即为创新出质量高、水平高, 且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而电视公益节目的出现无疑满足了这一要求, 它紧扣时代发展脉络, 将“社会责任感”“社会公民”及“公益意识”等更具普世意义的精神注入其中, 并把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传达给受众, 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与其他社会阶层或其他群体交流沟通的平台, 得到大众的关注, 从而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最终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局面。

4. 新媒介技术促进广泛、高效传播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 电视节目已逐渐摆脱了单一化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被应用于节目制作过程和媒体传播之中, 使电视节目得以高效、广泛地传播。伴随着网络与数字化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新科技成果已潜移默化的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短信、论坛、微博及3G技术等的广泛应用, 使节目的表现形式日趋多元, 表达方式不断丰富, 从而使观众与节目的互动得以强化。

二、中国电视公益节目的类型及特点

电视节目的形态复杂多样, 而电视公益节目作为一种在我国刚刚起步的电视类型, 很难准确分类。笔者经过总结后, 将现有的且影响力较大的公益节目, 大体分为三大类。

(一) 募捐类公益节目:最为传统的公益节目

1. 募捐类公益节目的表现形式

募捐类公益节目旨在将政府、媒体、基金会、NGO组织及爱心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整合起来, 共同关注时下的社会现实问题, 通过募集善款的形式为需要帮助的群体及个人提供帮助。此类节目是我国目前最为传统、同类节目中受众群最为庞大的电视公益节目类型。其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为央视《春暖》系列节目。

2007年2月4日,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 (CCTV-2) 发起全国大型电视直播公益活动《春暖2007》。以“春暖2007”为主题, 帮助2000万进城农民工子女筹集助学善款。本次活动联合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交通部、铁道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多个相关政府及公益机构, 共同行动。直播活动采用全国各地多点直播, 17小时连续播出的形式。白天对全国多个地区的公益活动进行直播, 晚上推出两台公益晚会, 并在晚会中设置拍卖环节, 通过企业竞拍方式募得善款。据统计, 当时短短一天, 节目就获得捐助现金达7235万元。2012年2月4日, 《春暖》取名“特殊家长会”, 呼唤全社会进一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晚会举办当天各界捐献善款近1.4亿人民币。在节目现场所捐献和所拍卖的钱款, 都存入专项基金中, 并作为一项规范的制度化形式, 长期坚持执行公益项目的实施。整个节目以“爱心纽带”传递温暖为主线, 突出“关爱、温暖、和谐”的主基调。旨在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 激发社会的关爱行动, 弘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的温暖氛围, 从而推进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除此之外, 大型募捐活动还多出现在发生重大灾害性事件之时, 如2008年央视“爱的奉献”汶川地震大型赈灾晚会、2010年“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都是同类电视公益节目中颇具代表性的。

近段时间, 募捐类电视公益节目也在不断发展创新, 湖南卫视于2012年3月30日开播的《天声一队》就是募捐类电视公益节目的一个崭新尝试。

《天声一队》是一档由何炅、汪涵主持, 明星嘉宾助阵, 娱乐化色彩较明显的大型募捐类公益节目。节目共分为三轮, 分别是草根抢擂选明星PK (演唱有主题的经典歌曲) 、队长派人PK (有故事及有绝技的草根, 有故事的明星) 、集体合作PK (两队都是合作出战) , 最后的翻盘:用选盒子的方式, 获得数目不定的现场善款。节目进行中, 通过短信、微博投票的方式通过“芒果V基金”的渠道进行社会募捐, 募捐的善款将会用于募集资金捐助学校或者募集资金捐校车。最终根据募集善款的数额来合理分配善款的用途。

2. 募捐类公益节目的表现特点

笔者认为此类节目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紧贴时下社会热点, 且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如中央电视台《春暖》系列“春暖2007”和“春暖2012”分别选取的关注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都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争议性的社会热点话题。

此外, 平台优势明显、影响范围广、传播效应强。此类节目多在中央电视台或省台播出, 因此借助平台优势, 他们能够在节目中调用更广泛的公益资源, 能够更加充分体现作为电视媒体在公益慈善上的号召力。但相较于其他形式的电视公益节目, 募捐类公益节目的救助形式较单一, 通常情况下只集中采取物资捐助的方式;播出频率较低, 只播出一期, 并未搭建一个能够长期进行公益行为的媒体平台。

反观像《天声一队》这样创新性的募捐类公益节目, 它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募捐类电视公益节目。通过新技术的多样化引入, 如短信、微博等增强了电视媒体与普通受众之间的互动反馈;明星和竞赛机制的加入, 突显了公益节目的综艺元素, 公益与娱乐相结合的形态既增加了公益节目的可看性, 也使娱乐节目逐步脱离肤浅;播出频率也区别于以往募捐类公益节目, 采取每周一期, 使得节目播出周期在加长的同时, 为媒体与公众搭建了长期有效的公益平台。

(二) 圆梦类公益节目——具有创新意义的电视公益节目

1. 圆梦类公益节目的表现形式

圆梦类公益节目主要指的是, 电视媒体为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与需要帮助的草根人物所搭建的沟通、交流与互助的公益平台。并通过媒体所能发挥的自身媒介传播力引发社会关注, 使需要帮助的群体和个人得到更多、更好的救助。此类节目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央视《梦想合唱团》。

2011年9月, 由玉兰油集团冠名、中央电视台与光线传媒公司联合制作播出的大型公益节目《梦想合唱团》。以“和明星一起, 为家乡梦想而战”为口号, 集结史上最强的明星阵容, 以城市概念为纽带, 打造8支为梦想而战的合唱团, 围绕8个不同公益项目展开, 将集体梦想结合个人励志, 开启了中国电视公益节目的另一番景象 (加图) 。

借着《梦想合唱团》成功播出的东风, 越来越多的圆梦类公益节目出现于各大媒体, 江苏卫视的《梦想成真》, 是一档帮助普通人实现心愿和梦想的励志类节目;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是一档由明星带给平民惊喜、帮百姓圆梦的大型公益活动以及山东卫视的《纵横四海》是一档通过明星挑战极限项目赢取奖金, 为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圆梦等都是圆梦类公益节目大军中的一个。

2.《梦想合唱团》的特点及创新之处

(1) 节目模式的创新

《梦想合唱团》的原版节目源于在英、法、美等10多个国家获得市场成功的《合唱团之战》 (clash of the choirs) ,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电视节目发展现状及受众需求和接受程度, 融入了央视自己的研发和思考。

节目以“和明星一起, 为家乡梦想而战”为口号。集结8位具有良好公众形象且知名度较高的明星, 回到自己的家乡组建一支梦想合唱团, 并在《梦想合唱团》的舞台上, 通过歌艺比拼的形式赢得不同程度的公益项目, 进而完成家乡的一个公益梦想。

《梦想合唱团》将公益主题与娱乐形式相结合。公益主题决定了节目的积极向上性, 而以歌艺比拼的娱乐呈现形式则增加了节目的可观赏性。以“家乡”为单位进行团队招募, 明确以团体作战的方式, 并以此唤起公众日渐削减的集体意识与协作精神。笔者认为节目初期明星找寻队员组队的过程, 也意味着开始了对最终公益梦想达成的努力之路。在团队队员选择上, 不同于真人秀节目挑选形象出众、敢于出位的嘉宾, 而是从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中挑选普通人。而这些最终被挑选到的队员, 其参赛目的也不同于歌唱类选秀节目中的追逐名利。他们无需出众的形象、高超的歌技, 只要热爱唱歌、拥有个人梦想、了解各团队的公益梦想并能够为了完成最终的公益梦想不懈努力。

节目形式上基本脱胎于娱乐节目。8支梦想团队, 每期节目进行一次合唱演出, 比赛采取晋级制。每次演出完成后, 由现场观众进行投票, 并根据投票结果进行淘汰, 每场淘汰一队。除此之外, 节目还造就了如梦想宝贝焦沛琼、红薯大妈许淑艳、励志男孩褚振龙等平凡但不普通的人, 他们随之成为了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为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 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做出了积极意义。

(2) 创作手法和理念创新

在我国电视“泛娱乐化”盛行的大背景下, 央视立志能够做出一档代表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的电视节目。《梦想合唱团》的主题定位积极向上, 并坚持为公益梦想不懈努力。在每期节目的创作过程中, 基本都离不开两条主要线索:一条是能够直击公众内心的情感线索;一条是清晰且贴近民生语态的叙事线索。在汲取国外原生节目模式的独特创意之外, 还加入了反映中国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核, 用别出心裁的合唱形式, 将“众人拾柴火焰高”、共同助力公益梦想的精神带到了观众中间。不比技巧和唱功, 而用歌声和情感故事打动人, 选取重点人物, 用纪录叙事方式将演播室精彩表演、公益梦想与场外感人故事紧密相连, 集体梦想结合个人励志, 让舞台合唱呈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在相对自由的时间空间中为观众呈现完整事件, 而非在单一连续的时空中展示合唱比赛过程。引领了综艺节目的新风向。

(三) 故事访谈类公益节目

故事访谈类公益节目, 主要通过讲述故事、主持人访谈的方式, 讲述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公益行为、公益人物, 将具有特殊背景或情况的真人真事为主线, 用访谈追踪等方式还原故事情节, 并呈现给受众, 也可称之为好人故事或道德建设类公益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北京卫视的《好人故事》、四川卫视的《公益中国》、辽宁卫视的《中国好人》等等, 就属于该类范畴。北京卫视的《好人故事》是一档将演播室采访与外拍纪录片相结合的大型访谈节目。邀请的嘉宾主要是具有非凡经历和动人事迹的普通人, 让观众从他们平凡又非凡的故事中, 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在心灵有所触动的同时, 感受到社会的真善美, 宣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呼唤中华民族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此类节目最显著的特点, 就是其所讲述的均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公益案例, 更加贴近生活, 是受众更易产生共鸣, 感动观众。

四、我国电视公益节目的发展之路

(一) 电视公益节目要走“专业化”道路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业, 若想牢牢锁住观众, 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节目定位。如央视《春暖2007》将关注群体锁定在进城农民工子女, 为他们募捐善款;之后又将关注群体锁定于农村留守儿童。

其次在节目的立意上, 也应始终坚持公益主题。电视人应主动施加自身对公益的追求, 在受众对低层次需求日趋饱和的情况下, 应尽力满足公众对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如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自身道德感、责任感的唤起, 这一点也应该是众多电视公益节目的宗旨所在。

除此之外, 一档专业化的电视公益节目还应注重节目的前后期制作、节目运营方式、节目内容的整体性以及节目的活动宣传等各个方面, 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节目形式。

最终公益节目若能顺利地走上专业化道路, 将有利于一个公益节目品牌的创立。最有代表性的即为央视于2002年开办的“感动中国”, 如今它已在国内成为了一个众人皆知的公益品牌, 并通过其品牌影响力凝聚爱心, 倡导人间真情、奉献精神, 影响波及全社会。

(二) 充分运用电视语言, 增强节目观赏性, 避免娱乐化趋势加重

电视公益节目并非要将说教和宣传作为节目的首要诉求。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打破对于公益节目表现形式的传统手段, 转而关注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在情感的变化, 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将传播触角延伸至受众的情感诉求, 从而激活人们内在的情感基因。充分运用电视语言, 增强节目可看性, 使传播内容在情感理解的层面上得以充分释放。

随着大众对电视节目欣赏水平和观赏意识的不断提升, 受众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公益节目便引起了全社会关注。充分运用电视语言, 将造型、表演、蒙太奇、音响效果、电视特技与字幕等都作为表现手段, 可使公益节目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三) 拓展电视公益节目的关注领域

此前更多的电视公益节目局限于将目光锁定在爱心、慈善、扶贫、助学及环保几个领域, 这也应与这些领域在国内发展较早、较成熟有关。而笔者认为在日后的电视公益节目制作过程中, 我们应像灾害治理、社区教育、组织成长等领域发展、深入。

(四) 增强媒体“联动效应”, 整合传播

我国媒体有着明显的行政分级, 不同级别的媒体所能享受的资源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距。例如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大台, 所能动用全国范围的媒体资源, 而反观一些地方级小台, 仅能动用当地的有限资源。行政上的分级,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媒体“联动效应”的发挥, 除此之外各个媒体也会为了保全自身利益, 而不选择进行资源或成果共享。因此为了使各个媒体都能够均衡发展, 避免一台独大局面的扩张, 应积极进行整合传播。无论从社会资源, 还是节目资源、频道资源、公益资源等都应进行整合, 从而提升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而媒体的联动效应更多是针对“公益”这一主题而言, 面对当今的传播环境, 广播、电视和报纸这三大传统媒体不断创新、扩张, 再加上新兴媒体如手机、微博等在日常生活中的侵入, 如何充分整合各种传播媒介, 提升媒体传播效率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从媒体互动——媒体联动——媒体融合, 是媒介更好的完成传播的递进过程。媒体联动指的是不同的媒体个体之间 (可为同介质, 也可为不同介质) 相互联系, 并对同一主题或同一系列的主题所进行的报道, 有时也指媒体间互为信息来源。电视媒体应积极与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密切合作, 并利用不同媒体所能集结的不同媒介资源取长补短。

(五) 渗入媒介公益营销

现代公益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的作用。电视公益节目所呈现的并非只靠媒体的一己之力, 需要“借鸡生蛋”——一方面, 由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企业提供资金、实物等方式, 参与、协办公益活动, 电视媒体以此取得能够运作、传播公益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企业也获得了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 并通过这种机会体现出一个良好企业公民的形象, 进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此外, 强化媒体公益传播的主体意识, 实现媒体的角色转换, 反客为主, 从以前公益活动的报道者、见证者转变为组织者, 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媒企合作方式。

媒介公益营销的渗入, 是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 最终使电视公益节目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五结束语

在笔者看来, 电视公益节目就是电视媒体与公益界跨界合作的产物, 它的出现可谓“躬逢盛事”。纵观2012年的电视公益节目, 在节目的表现形式、公益内容、节目角度上都更加多元化, 更多的媒体通过公益节目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以传播支持公益, 以公益联结社会, 并通过公益传播调动和整合政界、商界、学界及民间资本产生社会进步的聚合效应。媒体不仅是公益的宣传者, 而且逐渐成为公益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众多的电视公益节目, 也为企业的公益活动提供了方向和素材, 为公益营销的提供一种新的方向, 跟重要的是通过公益节目将政府、企业、基金会、媒体、NGO等社会力量融合在同一个平台上, 让爱心更有力量, 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受助。

公益的终极目标在于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与国外相比, 我国的公民意识和公益意识都相对薄弱。作为一名媒体人, 我们更不应忽视电视公益节目所担负的公益启蒙责任, 通过电视公益节目对于公益内容、活动的准确传播与宣传,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公益、认识公益, 并愿意加入公益事业, 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笔者希望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中, 每一位公民都能了解到公益无关权利、财富、地位, “全民公益”“人人公益”的概念能够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郎劲松.潘飞.《电视公益节目的社会价值和传播期待——解析贵州卫视.“关注农民工”系列节目的公共话语空间》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2]严三九等.《2007年中国电视公益节目发展年度报告》.2008.1.

[3]李宝萍.《海外模式的中国化表达——解读央视梦想合唱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

[4]张振聪等.《传递爱心共建和谐——记CCTV-2的大型公益活动“春暖2007”》今传媒.

[5]胡长全.《我国电视公益节目的问题与对策》现代传播2010年第一期.

[6]罗梦.《中国电视公益节目的现状与进程探微》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7]于芳.《中国慈善公益类电视节目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中国电视公益节目 篇2

——针对中国电视相亲节目泛滥现象

【文章介绍】:2010年初由江苏卫视制作的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掀起了一场电视相亲节目的风潮。看中相亲节目在市场上的火热效应,各个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一系列大同小异的相亲节目。一时之间,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相亲节目及各相亲红人。

相亲”在中国本是一个十分普遍和正常的社交活动,但赖于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相亲走向了电视节目。原本利用媒体的知名度与在传播手段形成一种相亲热是无可厚非的,既开创了中国电视节目的新风潮,又能够开拓观众的相亲交友观念。

但是现在的相亲节目却失去了其本来的价值与意义,反而深陷在炒作与秀之中。它污染了中国电视圈的风气,并且为了博得收视率,一反社会主流价值观,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个人主义。助长了社会的歪风邪气,对社会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尤其是对社会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另外,相亲节目从审美走向了审丑,挑战着中国国民的审美极限。

基于这种种理由,我认为相亲节目应该消失于中国电视圈,还电视圈一个干净的氛围,也还观众一个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生活与动力。

【关键词】 相亲节目整顿中国电视圈青少年健康

【正文】

一、各相亲节目运用各种手段作秀、炒作,节目虚假低俗,是中国电视节目一大诟病。

自《非诚勿扰》火热之后,各个电视台看中了这类婚恋交友节目在中国电视市场上造成的巨大反响以及其后产生的巨大利润效应,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大同小异的相亲节目,如湖南台的《我们约会吧》,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浙江的《爱情连连看》《为爱向前冲》,北京台的《下班之后谈恋爱》,河南卫视的《DV观察相亲看看》《何乐不为》等等。这也意味着相亲类节目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让才能在这一系列中脱颖而出,1、现如今的相亲节目可说是泛滥成灾,那么,如何才可以在这些大同小异的节目中脱颖而出呢?显然,各个节目制作人纷纷认为炒作是重要途径之一,且各种作秀、炒作手段层出不穷。

首先,“伪造嘉宾身份,欺骗广大观众”。上电视相亲,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的,但是节目又要保证一周的嘉宾数量,并保证嘉宾的可看性,因此便出现了所谓的“托”。“托儿”要做的便是在节目中表现积极,语不惊人死不休,以提高收视率以及节目的话题性。他们的出现大多不是为了交友或是寻找另一半,而是为了出名。

其次,“反其道而行之,标新立异”。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的重男轻女现象,现在男女比例失衡,男性在择偶方面已渐渐处于被动状态,但是《非诚勿扰》却将一位男性与二十四位女性放在一起进行选择,这无疑是将男性放在主动地位上,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第三,“美色当道,吸引眼球”。食色,性也。大多数的人,无论男女都爱看美丽的事物,对人亦是不例外的。因此,相亲节目中出现的大都是俊男靓女,这也是人们在闲暇时间愿意观看相亲节目以放松的一大重要缘由。

最后,“出位言行,引发争议”。相亲节目中出现的出位嘉宾及其出位言行,总是会在社会上引起一番争议,在大家争骂不休的时候,节目也便在不知不觉中名声大噪。

2、各虚假、低俗的相亲节目污染中国电视圈,成为中国电视界一大诟病。

相亲节目中存在过多虚假,炒作,不久便引起了广电总局的重视。2010年6月9号,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正式文件,对已经引起极大社会公愤的“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着手整饬。

“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观众”、“不得选择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文件中每一条都直指上述节目的软肋,可谓一针见血。甚至有网友在网上直接指出“不要把观众当猴耍”的强烈不满。

二、为搏出位,各节目红人一反社会主流价值观,宣扬拜金主义,助长社会歪风邪气,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1、每个相亲节目都会出现那么几个所谓的“红人”,他们或有不同于常人的装扮,特立独行,或有着与大众背道而驰的审美标准,或有一反主流的扭曲价值观,亦或是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胆量。

现在的相亲节目以嘉宾的出位言论为主。从制作上来说当然是精良的,但目的是什么?不是为观众服务的,而且与社会主流价值相左。

在这之中最出名的要数从《非诚勿扰》中走出的马诺。其标志性的经典语录“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在一段时间内传遍大街小巷。作为平面模特,马诺外形靓丽又年轻气盛,在节目中一直以出位直接的言行而在社会中引起很大的争议,这也为她在公众中赚取了很高的人气,最后马诺因“道德观与公众不符”被封杀,相信其标志性的经典语录会随之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失去市场。

另外许多节目嘉宾在私生活上不知检点,频频爆出所谓的不雅言行及不雅照片,挑战公众的极限。

有网友指出“现在的相亲类节目与其说是一档大型相亲交友栏目,毋宁说是一个媒体与艺人互相借力炒作的大型平台。”

2、现在的电视媒体竞争日益激烈,许多电视台为了收视率和公众人气使尽浑身解数,于情于理,都无可厚非。可是,有些“非常手段”却实在是让人难以苟同,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并且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拜金”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相亲节目中女嘉宾的身份标签,中国传统中以女性的美德见长,中国女性应是知性温婉的,但是节目中的女嘉宾毫不隐晦地质问男嘉宾的收入情况等等隐私问题,将“拜金女郎”这一道德缺失的形象演绎得相当到位。

“现在热播相亲类节目的都是我国各大主流省级卫视,影响力都是很大的,一味地迎合低俗倾向会对很多观众造成不好的心理暗示。”这是一位心理学家对此现象表达出的担忧,类似“拜金女”的流行,会让观众以为这就是社会的主流,产生极其不好的社会影响。

“每次转台看到相亲节目里那些女的穿的这么暴露,讲话又直接刻薄的,现在的孩子又都早熟,像我儿子就总在网上看这些节目,就怕把孩子教坏了。”这是身边的一位中年母亲的抱怨,她认为这些不雅的行为及出位的言论无论是对孩子的成长和对社会的价值观都是有不良影响的。

由此可见,不论是在专家专业的角度上来说还是从普通家庭的审美来说,现在的相亲节目都已是众矢之的。

三、相亲节目各“雷人嘉宾”的出现,使国民从“审美”走向“审丑”,挑战国民审美极限。

拜金女”马诺、“伪娘”刘著、“凤姐”罗玉凤以及诸如“芙蓉姐姐”、“天仙妹妹”、“旗袍姐姐”之类的网络红人的出现,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产物。

1、相亲节目中出现的许多红人与在通过网络出名的许多人一样既是公众关注的话题,又是颇受争议的人物。

不得不说,无论是谁,都有表达自己的自由,有表现自己思想的自由。但是“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后座微笑”,以及“嫁人只嫁富二代”等等,“拜金女”怀抱不劳而获坐享现成的财富观,赤裸裸地谄媚富二代,乃至耻笑身处底层的奋斗者。如果任由这种价值观滥觞,社会如何确立靠劳动智慧致富的财富观?男子之身却偏以短裙丝袜女性装扮示人,宣称“漂亮男子和漂亮女子我都要”的伪娘,如此以怪为美,只会加剧价值混乱,误导众多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所以,对这些“个性”及时说“不”,是成熟社会的理智之举。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具有典型性代表的人与事使得现在人们对中国网络环境极为不屑与不信任,认为网路中走出来的红人也必定是“怪人”,也使得许多人不再以“美”为美,反而更趋向于以“怪”为美。

传媒是社会的守望者和把关人。遗憾的是,一些媒体在收视率、阅读率和巨额广告收益的诱惑下,价值观念迷失、职业操守沦丧,充当了“网络红人”包装者、推广者的角色,为低俗、恶俗之风推波助澜。假如没有媒体这个翅膀,“拜金女”们即便能量再大也飞不出个人的活动空间。“网络红人”们之所以杀伤力大,就在于或主动或被动地把私人表达施加于公共空间,把个人事件包装为公共话题,最终对社会价值观念产生影响。最近国家有关部门推出严厉举措,果断对低俗之风说“不”,正是对个别媒体无视社会责任、肆意炒作恶俗的警告,宣示了宽容个性不等于纵容丑陋的鲜明态度。此举,合乎民意,顺乎民心。

2、从“审美”走向“审丑”相亲节目大大挑战了国民的审美极限。

我认为,人民群众需要娱乐节目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但他们需要的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愉悦身心的娱乐节目,而不是媚俗、低俗、恶俗的节目。电视媒体必须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即: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以高品质的、具有健康格调和品位的文化产品来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现在的相亲节目用一种极端粗鄙的方式,放大了婚姻文化中较为负面或者说不那么体面的成分,使这种节目的审丑效果大于审美。婚姻虽然讲究物质基础,但物质条件只是诸多条件中的一种,男女之间产生感情,绝对不只是物质这一条件的,正因为一些含蓄、甚至只可意会的内容存在,感情有价值,双方才有尊严。

然而在当下流行的这类相亲节目中,一些中华传统含蓄的成分根本就无从表现,很多男嘉宾一上来就秀自己的财产,女嘉宾则对多金者分外青睐。特别是,有些女嘉宾持着“非富勿扰”的坚定立场,“以爱的名义勇猛向钱冲”,此种情况下,难免令人觉得婚姻有了价格(而非价值),金钱成了感情最重的砝码。

【感想】

写报告感想:

首先我想说为什么会选择相亲节目这一个不算是新鲜的话题,现在各个电视台的相亲节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虽说骂名不断,更是有许多电视专家以及名人毫不讳言地再媒体上批判相亲节目恶俗、低档次,并认为相亲节目更是不会长久,但是事实证明,相亲节目的热度虽有降温趋势,却并不妨碍许多电视台以此作为卖点。

每次转台时看到的便是各个台大同小异的相亲节目,不是女选男便是男选女。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深思,为什么明明知道是恶俗的节目,却还是选择观看,试问,如果没有观众堆积出来的收视率,这些所谓的各个台得王牌节目又如何在一片骂名之中扶摇直上,并且吸金不断呢?

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专家以及观众对待这类电视节目使十分不屑和嗤之以鼻的,但是这些观众中大部分是家长以及社会专家等等。这让我想到了青少年在心智上以及对自身娱乐活动精神生活上的选择是具有盲目性和跟风性的,也就是说这样出位的言行危害到的更多还是青少年,这个阶段的更加需要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言论和熏陶。试问,各个相亲节目中女嘉宾衣着暴露,对男嘉宾品头论足,并且直接以一个人的物质收入或家庭基础来对其进行判断,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婚姻以及爱情观的一种扭曲吗?如果长期在这种言语及行为的污染之下,青少年不会变成典型的拜金主义者和享乐主义者。

另外前几天 “相亲节目女嘉宾收宝马却悔婚”的新闻脑的沸沸扬扬,又再次将相亲节目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处,让人唏嘘不已,我们更应对这类节目引起重视。

答辩问题:

(一)为什么要取缔相亲节目?

相亲节目泛滥各相亲节目运用各种手段作秀、炒作,节目虚假低俗,是中国电视节目一大诟病;为搏出位,各节目红人一反社会主流价值观,宣扬拜金主义,助长社会歪风邪气,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亲节目各“雷人嘉宾”的出现,使国民从“审美”走向“审丑”,挑战国民审美极限。观众需要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电视文化,而不是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炒作节目。

我认为相亲节目应该消失于中国电视圈,还电视圈一个干净的氛围,也还观众一个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生活与动力。

(二)如果想完全取缔,你认为该如何做?

首先是广电方面:广电已下发一系列的规定来整顿此类相亲节目,但是成效不大,相亲节目还是不断猖獗,我认为应该严令禁止此类虚假炒作的相亲节目出现于电视节目中,污染电视圈,污染社会风气。

然后是观众自律方面:不得不说相亲节目能够一直存在并且获得不俗的收视率都是因为有一大部分的观众的“长期支持”。我认为观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审美品位,在选择电视节目上更倾向于积极向上的,健康干净的节目,失去观众的支持,无异于宣判了相亲节目的死期。

听答辩感想:

听很多同学答辩的过程中发现大家都更倾向于关注民生问题,比如现在热门的城管与摊贩之间的矛盾,比如对现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建议,比如现在的物价上涨问题等等。以此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并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生活在“城堡”之中,我们也关注发生在社会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生问题,并且十分关注。

但是同时我也看到了我们的不足。首先,我们的看法与观点都相对来说非常片面化,带有很强烈的主观性,这可能与我们还没有真正走进社会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现在的聚焦点与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看的,因此可以说分析不深入,方法不确切。

我认为我们应该更真切地走进我们所关注的社会群体,了解更全面更真实的情况,也许这样更利于我们眼光的拓展。写出来的论文与报告才能更深入人心。

【自评及理由】

我的论文是针对从去年开始便在中国造成火热以及引起极大争议的相亲节目电视风潮,这点紧跟了中国电视风潮和现在社会上的热门话题。

相亲”在中国本是一个十分普遍和正常的社交活动,但赖于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相亲走向了电视节目。原本利用媒体的知名度与在传播手段形成一种相亲热是无可厚非的,既开创了中国电视节目的新风潮,又能够开拓观众的相亲交友观念。

从三方面表述了相亲节目的弊端,分别是:各相亲节目运用各种手段作秀、炒作,节目虚假低俗,是中国电视节目一大诟病;为搏出位,各节目红人一反社会主流价值观,宣扬拜金主义,助长社会歪风邪气,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三、相亲节目各“雷人嘉宾”的出现,使国民从“审美”走向“审丑”,挑战国民审美极限。

我认为有比较多方面的看到当今相亲节目对社会的不利风气,并且呼吁应让相亲节目远离中国电视圈,以此还观众一个积极向上的节目氛围以及社会风气。

【评语】

中国电视公益节目 篇3

在电视媒体竞争激烈的日本, 《24小时电视》近年来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收视率, 据统计, 史上最高平均收视率出现在2005年, 达到19.0%;第二高收视率出现在2007年和2008年, 同为18.6%;2012年也相当不错, 达17.2%。《24小时电视》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收视成绩当然与它的公益性质有关, 该节目每年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 通过传递“真正的主角是 (电视机前的) 你”的信息, 给受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以无穷的力量, 可以说是为日本民众打造的丰盛的精神食粮。

除了它的公益性质, 从电视媒体节目策划制作的角度, 《24小时电视》获得高收视率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巧妙构建广泛的受众群体

《24小时电视》的策划团队非常注重构建广泛的受众群体, 他们将节目的前期宣传与策划同步推进, 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全面贯彻“受众本位”的电视制作理念, 在节目前期策划宣传阶段即形成较高的受众关注度。慈善T恤是自从1978年第1回的《24小时电视》就出现的, 作为节目主旨价值外化的标志性实物, 它是制作者们一个相当成功的策划和宣传手段。节目策划人员早在每年初就会开始着手当年慈善T恤设计人选的确定工作, 根据受众对人选的喜爱和期待程度调查, 会邀请知名设计工作室或游走于艺术创意界的资深人士设计慈善T恤的款式, 偶尔还会特别邀请有艺术天分的跨界名人合作参与设计。设计人选的公布是在稍后的三、四月份, 因为这属于艺术设计领域,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喜爱或者热衷美术、绘画、服装设计的受众关注到节目本身, 而且人选的确定以及慈善T恤最终的面貌揭晓都像猜谜一样吊足了受众的胃口, 成功为节目扩大了受众辐射范围, 赢得了关注度。比如, 日本著名的现代艺术家村上隆、森本千绘、奈良美智以及好莱坞的皮克斯工作室、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等都曾为其设计过慈善T恤。

另外, 始于1992年的慈善马拉松是《24小时电视》关注度较高的环节之一。2003年开始出现的主要主持人是串联起整个节目的灵魂人物。因此, 每年在节目的前期宣传阶段, 主持人以及慈善马拉松参与者人选的确定也成为了类似于全民猜想的关注焦点, 节目策划人员设立专门的投票网站与受众互动, 让受众投票选出心仪的候选人。节目组最终根据投票结果, 结合当年明星们、主持人们的受欢迎程度和现实情况等, 确定本年度参加这些环节的终极人选。这些人选信息的陆续公布作为节目的前期宣传和策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带有大量的不确定性, 巧妙地为该节目赢得了广大的受众群体的关注。

二、善于运用创意发挥娱乐功效

作为一档已经生存了三十几年的传统节目, 《24小时电视》的节目策划人员秉持“将创意发挥到极致”的理念,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公益环节基础上不断运用创意复活各种广受欢迎的娱乐节目的经典环节, 在娱乐中彰显公益, 在传递公益力量的同时不忘娱乐元素对节目收视率的重要影响力, 同时实现扩大收视群和传递社会正能量, 可谓“一箭双雕”。

“飞镖之旅”是在2003年开始登场的特别环节, 它是日本电视台人气综艺节目《1亿人的提问!?忍住笑》的升级版。由主持人中的几位代表分别掷飞镖, 镖靶上是日本的地图, 飞镖掷到哪里, 他们每人就会分别随机去到那里采访偶遇的普通路人, 与各种各样的人 (包括弱势群体) 进行交流, 交流的主题一般是当年《24小时电视》的节目主题。例如, 2008年的主题是“誓言:最重要的约定”, 主持人二宫和也到群马县的下仁田町采访正在农田里除草的82岁老婆婆, 笑点不断的采访中被问到她的誓言时, 老婆婆说出的“要将自己已经坚持了6年的日记继续写下去”慰藉了很多电视机前观众的心灵。娱乐之余把精神矍铄的老婆婆乐观的生活态度无形传递给受众。2012年的“飞镖之旅”阵容超级豪华, 众多明星主持人到各地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拉家常、开玩笑, 听他们诉说自己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轻松愉快的采访闲聊间向观众传达出普通人对未来的向往、展望和对生活的勇气。

《交给岚吧007》是2012年的《24小时电视》策划人员的独家创意。它是一档更强调娱乐性的即兴现场直播节目, 由偶像组合“岚”主持的节目《交给岚吧》和日本电视台人气即兴节目《闲聊007》结合而成。《交给岚吧》和《闲聊007》都是非常成功的娱乐节目, 《24小时电视》的策划人员通过将“明星+明星节目”这样的环节设计, 在稳固著名节目原有收视群的基础上有效地实现了娱乐的叠加效应, 应该说是一个给受众带来无限新鲜感的好创意。

此外, 用魔术报天气、梦的实验 (比如:我们吃剩下的果蔬皮可以怎么拿来吃、乐队在氦气中演奏会不会变音、用剩下的蔬菜根茎种在土里会不会再生长等) 、开水广告 (被转盘幸运选中的美女嘉宾要当场在50秒内换上比基尼进到开水中呆尽可能长的时间, 这个时间长度是主持人进行下节节目预告的时长) 等新奇的节目环节都是节目策划人员大胆创意的结果, 不但像是给《24小时电视》的直播大餐中添加了美味的佐餐, 避免了受众的视觉疲劳, 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而且起到了很好的提高收视率的效果。

三、合理运用情感元素传播励志能量

《24小时电视》用一个个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感人故事传递着感动, 催人奋进。慈善接力马拉松是《24小时电视》在1992年诞生的节目环节。马拉松从周六晚上《24小时电视》开始大概半小时左右以后开始, 以节目结束前到达武道馆为目标。作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环节, 它是整个直播中最受关注的部分, 带给受众的感动也是最多的。每年的参加者都是不同的非专业长跑运动员, 其中经常会有残障人士, 虽非专业, 但他们拥有同样的愿望———试图挑战自己的极限, 实现人生梦想。比如, 2008年的参加者中有一名15岁的盲人女孩立木早绘, 她要与另外身体健全的6人共同挑战游泳接力横渡42公里的津轻海峡。2012年的第35回《24小时电视》中北斗晶一家4口要接力完成马拉松, 最后一棒的北斗晶在腿部受伤的情况下依然不放弃, 忍痛坚持到抵达终点武道馆, 曾创下了39.1%的该节目史上瞬间最高收视率。在参与马拉松的过程中, 每名选手表现出的“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完成”、“不轻言放弃”的执着精神, 向观众传达着“对生活要抱有勇气和力量, 爱能战胜一切困难”, 这正与《24小时电视》“爱能拯救地球”的主旨完美契合。节目制作人员用朴实的影像客观地记录主人公们的生活原貌, 将一个个身残志坚的故事呈现在受众面前, 感人而非煽情, 娓娓道来中传递着巨大的励志能量。

从1980年的第3回《24小时电视》开始, 节目的代表性环节“24小时特别剧”正式播出, 全长约两个小时的电视剧都由真实故事改编, 讲述主人公家庭与病痛、灾难搏斗的励志故事, 主演通常是由当年的主要主持人担纲, 因此, 收视率都非常高, 而且最为让人印象深刻。黄金时段 (周六晚九点半至十一点半) 播出的“特别剧”用真实故事的力量打动了无数受众的心, 特别是对电视机前的弱势群体影响很大, 他们会在剧中人物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许多情节他们或许也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在周日上午, 剧中主人公的原型或其亲人朋友会来到主会场接受采访, 还原故事的真实背景, 并辅以播出“24小时特别剧”拍摄的纪录片, 全方位地展现主人公与命运抗争不服输的励志故事, 这种合理运用情感元素传递励志能量的方式是一种让受众感同身受的教育过程, 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有效地实现了《24小时电视》公益传播的社会功能。

综上所述, 《24小时电视》作为一档日本电视台的有着三十多年历史又人气颇高的传统节目, 能够避免因为节目模式化而产生的受众审美疲劳, 获得较高的收视率, 持续得到受众的认可是有着众多原因的。这与它的策划制作团队不断地推陈出新, 丰富节目样式, 怀有与时俱进的创意理念并不懈地实践, 准确地将“娱乐元素”和“情感元素”融合在一起以及极富拼搏精神的敬业态度都是分不开的, 这些都是我国电视公益节目制作者们应该努力去借鉴和实践的。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者和社会文化引领者, 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行业资源优势, 把握慈善的本质, 从最基本的爱心出发, 真正向社会传递爱的能量。这是媒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应坚守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理念。[2]目前, 我国民众传统的公益慈善观念需要转变, 民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度有待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的传媒业者积极行动起来, 担负起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的媒体责任, 切实推动这项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24小时电视》的媒体同仁给我国正处在起步发展阶段的慈善公益事业, 特别是电视媒体如何做好公益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参考文献

变革中的中国电视节目 篇4

在中国,如何可以让电视节目吸引观众的眼球?其实很简单:将聚光灯对准充满流行音乐和观众掌声的舞台,以及上面一众彼此求爱的青年男女们。

男嘉宾们吹嘘他们银行账户的存款数,房子及豪华车,女嘉宾们则时髦苗条,不断拒绝她们的追求者。但是混杂在这些热闹中的,是20到40岁的中国城市年轻人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婚前同居、拜金主义或者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

“通过这个节目你可以发现中国到底在想什么,在追求什么”,《非诚勿扰》的电视制作人如是说。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甫一登场,就打破了同类型节目的收视率记录,超过5000万的观众在收看。该节目同样在海外华人中引起广泛兴趣,美国,英国校园的一些学生甚至拍摄了他们的专场。这一切都提升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而这正是中国领导人梦寐以求的。

但是反映现实的电视节目对广电总局的审查者来说却过于真实了,他们对这个节目及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类似节目加大了审查力度,因为这些节目真实展现了中国青年的现实状态。制作人迅速大刀阔斧地整改了该节目。他们邀请了年纪更大一些的选手来参加节目,并且加入了第三位主持人――一位来自省委党校的教授。“我们对节目中的表达制定了更多的规范,以便清除可能产生负面社会影响的言论。”制作人这样解释。

一档相亲节目居然引起了多年来对电视圈最严厉的审查。几十年来,中国政府努力推动电视媒体的市场化,而矛盾就此显现出来:一方面,政府力促商业广告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担心过度商业化是否带来了文化素养及道德教化的总体下降。

“娱乐节目”包括了综艺游戏,相亲节目以及名人脱口秀。和西方一样,这些节目的制作成本低廉,但却能带来很高的收视率和广告收益――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电视台所得到的政府津贴很少甚至没有。

在新规里,每一个电视台每周只能在黄金时段播出两档“娱乐节目”。每晚只有9个可以全国性播放,而据一位官员预测,这个数字在的秋天还是每周126个。如果电视台没自行削减,将由审查员们召集的小组来决定哪个节目可以保留,新节目的新点子必须经过审查员同意。卫视同样被要求增加新闻节目,并且至少播出一个赞扬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节目。同样的,刑侦剧和穿越剧也在一段时间内遭到了禁播。审查的结果,就是观众们开始转移到网上,在网上收看娱乐节目和电视剧。

金钱的角色。

业内人士认为,广告收益也是对电视节目束缚的一个重要原因。央视目前仍主导着该产业,但是不得不因为地方台制作了一系列最受欢迎的娱乐节目而把市场份额拱手相让。央视和广电的高层经常来回轮换。央视同样将其年度收入的一部分上缴广电。在的年度广告拍卖中,央视赚到了22亿,比上年增长12.5个百分点。相反,地方台多把收入交给了地方政府,这些地方政府对节目的审查并不严格。

《非诚勿扰》改版以后收视率大幅下降。但是制片方有办法让它成为收视率冠军,当其母台江苏卫视举行广告拍卖时,《非诚勿扰》占据了其34500万美元广告收入中的令人惊讶的`82%。

江苏卫视极度想保留该王牌节目在星期六和星期天的黄金时段播出,为此,该台剪掉了其他五六个娱乐节目,并且在积极制作其他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节目。《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评论文章,点名批评了《非诚勿扰》。“一些节目标新立异,”该文章写道,“他们通过偷窥他人的隐私而达到这个目的,并大肆宣扬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些都引起了观众的反感。”

观点的冲突。

在《非诚勿扰》最近在北京的演播厅里,一个23岁的男选手告诉台上的女嘉宾他喜欢穿银色丝袜的女生,那位女嘉宾就盘问了他,并转变成了对女人的腿的尺寸的讨论。

“你是喜欢小号的女孩还是中号的女孩?”该女嘉宾问道,她是一位单亲妈妈。

“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这两者的区别。”男嘉宾回答说。

主持人孟非插口说:“她问的是你喜欢小号还是中号?”

“我没有问小号还是中号。”女嘉宾赶紧说。观众大笑并鼓掌。但是这段在播出时被剪掉了。

类似的尖锐对话曾是该节目的亮点,其本来的用意是要挑战中国电视言论的上限。“我们希望不同观点可以产生碰撞。”制片人说。

该书目是在制片人和邢文宁的交谈中构想出来的,邢文宁是一个传媒大亨,毕业于哈佛和哥伦比亚大学,现在在经营赫斯特集团。秋天,邢文宁在弗里曼托媒体工作,该媒体归贝塔斯曼所有,而他的工作就是向中国的卫视或制作公司出售外国电视节目的版权。弗里曼托的其中一项财产就是《带我走》――一个在英国很流行的相亲节目,邢接触了两个最具冒险精神的电视台,江苏卫视与湖南卫视。最后江苏卫视引进了这一节目模式,而湖南卫视随后也紧跟潮流地办起了《我们约会吧》。

第一集在1月15日播出,并且为该节目定下了调。“任何跟着我的女人都不需要担心生计。”第一个男嘉宾,23岁的张永祥这样说。他家有一个超过1000个工人的工厂。一个视频炫耀了他的豪宅,白色轿车以及一排一排的衣服,其他的男嘉宾也在视频里炫耀了他们的收入。在该集的后半段,一个女嘉宾穿着高跟鞋和黑色紧身衣,表演了一段只有在跳舞舞俱乐部才能看到的椅子舞。

但是严肃的问题随后缓慢地进入他们的谈话中,女嘉宾们开始质问张为什么一定要遵循传统一定要生一个孩子。

“现在的年轻人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非诚勿扰》的制片人这样评价,“如果你不敢表达,你就不真实。”

观众争先收看该节目,到20,其收视率仅次于所有卫视都被迫转播的新闻联播,排名全国第二。

改版之后

但是审查者们并没有被逗乐。7月,广电召集了江苏和湖南的台长到北京开会,信息很明确:低调行事还是等着被注销。广电发了两条布告:“不准以约会的名义羞辱和攻击参与者;不准谈论包含有性的粗俗话题:不准宣扬拜金主义或者其他不健康、不正确的婚姻观;不准在未经审查和剪辑的情况下播出节目。”

浙江卫视随后取消了一个类似的相亲节目。有一段时间,看起来似乎所有的电视台都应该这样做。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的一个参与者回忆,一个制作人曾经告诉所有的嘉宾和制作团队:“我随时都有可能接到一个电话,然后第二天我们就都要卷铺盖回家。”

《非诚勿扰》的粉丝在206月26日那一集播出后马上注意到了其所发生的改变。最明显的是增加了一位主持人――黄菌。黄菡是一位母亲,在当地党校里教授心理学。与此同时,所有的女嘉宾都被替换掉了,新的女嘉宾看起来更顺从,男嘉宾也一样,而且他们不会再提到他们的收入。

现在的《非诚勿扰》,每一集在播出前至少要在内部被连续审查六次,制作人还是叫主持人尽量谈论社会话题,但是必须用更巧妙的方法。“参与者所做的评论也没有再那么尖锐了。”一个粉丝这样说道。

制片人说他希望审查者在削减娱乐节目时可以注意到《非诚勿扰》在被要求改变时确实做了改变。该节目现在不再靠犀利的言论提高收视率,而是通过在网上营销并引入外籍参与者,以吸引更广泛的关注。在该节目的网站上,该节目前半年的所有视频都被删除了。他说“我们的节目是一个遵守规则的节目。”

中国电视公益节目 篇5

本文即以《梦想星搭档》为例, 通过研究当下公益节目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现状, 阐述中国电视公益娱乐节目的传播策略和社会价值。

一、电视公益节目的发展

公益, 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

电视公益节目是指以电视媒体作为传播媒介, 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 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形成扶危济困和良好社会风气, 具有公益性质的电视节目形式。广义上, 只要服务目的与宗旨具备公益性的节目都属于电视公益节目。[1]

我国的电视公益节目在2006年以前数量较少。2006年央视推出《圆梦行动》等节目后, 电视公益节目便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发展着。

2007年, 央视推出《春暖2007》系列活动, 开始打造媒体的公益品牌。随后, 几乎每个电视频道都有了自己的公益品牌, 如北京卫视奥运公益节目《志愿者》、湖南卫视的《勇往直前》等。在公益电视节目发展的初期, 节目的主题和表现形式相对单一。

随着这一节目形态的不断发展, 电视公益节目开始寻求一种观众更加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于是将娱乐和公益结合, 电视公益节目探索出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电视公益娱乐节目。《梦想合唱团》、《梦想星搭档》就是这一节目类型的成功范例。电视公益娱乐节目是将公益、娱乐二者进行结合的电视节目形式。通过娱乐的形式, 传播公益主题, 传达公益理念, 弘扬主流价值观。

但纵观电视公益娱乐节目的近几年发展, 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 重娱乐、轻公益

一些电视公益节目, 虽然以公益为主题, 却在内容上淡化了公益性, 为了赢得高收视率, 节目更注重表现娱乐化的“秀”。如湖南卫视的《勇往直前》, 节目在叙事过程中, 以娱乐明星为卖点, 公益奖金为噱头, 大手笔地描绘了明星的表演, 却忽略了公益的内容, 本末倒置。

(二) 节目模式千篇一律、公益辐射范围小

我国电视公益节目在节目构成上同质化现象严重, 多采用“慈善+娱乐+游戏”的模式。[2]节目环节设置缺少冲突和悬念。早期此类节目并没有将电视的媒介优势和公益的内容完美结合, 要么只重视关于公益的纪实, 忽略了节目的环节设置, 吸引不了受众, 要么则反之。纪实类公益节目有的成为煽情和眼泪的混合物, 竞技真人类公益节目逐步变味成物质和攀比的附属物。[3]而公益覆盖面也相对较小, 公益行动并没有整合打包, 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 长期持续进行。

二、《梦想星搭档》的节目构成

《梦想星搭档》是以公益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在公益宣传的过程中, 融入了娱乐元素, 是以表演类真人秀节目为载体进行公益传播的电视节目。

(一) 设计系列化公益主题

作为此类公益娱乐节目的第二季, 《梦想星搭档》继承了《梦想合唱团》的公益形式, 但在公益内容的针对性上, 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传统的电视公益节目, 虽然在“公益”的大前提下进行内容设置, 但总体来看, 其每一期节目之间呈离散状态, 即其受助对象的针对性不强, 每一期节目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而《梦想星搭档》在进行公益传播时, 将公益内容进行整合, 围绕“为了孩子”这一主题, 将公益内容分为6个项目, 涵盖了孩子的“健康”、“安全”、“教育”等方面, 如“爱里的心”公益项目———帮助西藏阿里地区前天性心脏病孩子、“烙印天使”公益项目———关注烧伤儿童、“天使妈妈”公益项目———关注全国孤儿生存现状等, 系列化的主题设置跳出了传统公益节目只能为一个类型或若干个体进行帮助的单一模式, 不仅对受助对象进行了全方位的帮助, 而且加强了每期节目之间的联系。

将电视公益节目的主题进行系列化的设置, 使得公益节目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系列播出的公益节目涉及面更广, 公益主题更加鲜明。在季度主题的大前提的归纳下, 以及每一期节目通过换届比拼对该主题的演义中, 《梦想星搭档》相对于传统的电视公益节目, 节目自身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虽然《梦想星搭档》引进了国外的节目模式, 但是其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和创新, 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了公益主题, 让公益成了节目的主要元素。通过娱乐的方式呈现, 整合地、系列地播出, 这有利于央视塑造自己的节目品牌, 发挥电视台的宣传力量, 承担社会责任。彰显央视综合频道作为第一媒体的平台作用:引导正确的舆论, 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

(二) 以纪实与娱乐的表现元素丰富节目形态

电视公益节目一般都以纪实为主、娱乐为辅的形式出现。而《梦想合唱团》和《梦想星搭档》首次以纪实和娱乐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纪实短片的再现强调了公益的内容, 而娱乐则作为公益的传播载体, 扩大了公益的影响范围。可以说娱乐只是该节目环节的表现形式, 而纪实才是节目内容的展现方式。

电视娱乐公益节目使得娱乐元素从节目内容发展成了节目的表达途径, 成了公益内容的载体。这让电视娱乐节目在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有了更好的途径, 更重要的是, 这为公益的表达也提供了一个更加具有可看性, 更符合电视媒介优势的传播方式。

从形式上来看, 《梦想星搭档》突破了传统思维下固定的个人表演竞争模式。节目引入了组合、团体的元素, 选手以组合的方式进行演唱表演, 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公益互帮互助的特征。节目刻画了明星选手们根据节目的公益主题改编歌曲的过程, 其中不乏有选手们因此而发生冲突的场景, 竞争的娱乐性和公益纪实的严肃性相结合, 突破了传统娱乐性公益节目娱乐内容和公益主题分离的障碍。

从节目的内容上看, 《梦想星搭档》不再类似《我是歌手》、《我为歌狂》等表演类真人秀节目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表演类真人秀节目的环节设置, 该类型节目的比拼竞赛和淘汰不再是节目发展的主要冲突, 它们更适合被视为节目的悬念之一, 来充实节目构成, 而节目的冲突设置主要通过公益主题来展现, 即通过展现孩子们的生活困境来设置冲突。

《梦想星搭档》在展现了歌手的表演状态的同时, 也展现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的困境, 观众在听歌的同时, 感悟到的是社会的关爱和孩子们所具有的正能量, 感人至深。

从受众角度来看, 《梦想星搭档》选取的参赛选手都是受众较为熟知的明星, 如齐秦、齐豫等, 更有通过《超级女声》、《我是歌手》等真人秀节目一炮而红的江映蓉、黄绮珊等, 因此, 相对于央视以往的高水准的受众定位, 该节目的演员构成更加适合大众口味, 扩大了受众范围。

(三) 引人入胜的冲突和悬念设置

作为公益节目, 《梦想星搭档》突破了公益节目的传统模式, 重视电视这一媒介的自身特点。传统的公益节目常常被悲伤沉重的氛围笼罩, 以激发观众的同情心。而《梦想星搭档》的整体氛围要更加积极向上和活泼, 沉痛的气氛得到了中和。

《梦想星搭档》重视节目的环节设置。较此前明星竞技类节目不同, 其参赛阵容是由16位风格鲜明、路线迥异的明星组成的8对全新组合, 如众多明星、音乐发烧友心目中的殿堂级偶像齐豫齐秦姐弟, 很少在娱乐节目上出现的李泉、古巨基等。选手们通过碰撞磨合选定参赛歌曲, 用音乐与歌声向其它7组搭档发起挑战, 通过积分赛和淘汰赛, 每两期角逐出一组冠军来启动和代言一个关于孩子的公益项目。

表演、竞争和淘汰极大地调动了观众对节目的热情, 而每两期角逐出一组冠军的规则更成了悬念之所在。

这样的竞争模式, 是对表演类真人秀节目的节目设置的模仿和改造, 将真人秀节目富有的多冲突特点和扣人心弦的悬念融入了公益节目中, 从而产生了娱乐公益节目这一类型, 使得公益节目更有看点, 更符合电视的媒介优势。

从参与选手来看, 节目的参赛选手本身就具有冲突性。如程琳、阿鲁阿卓, 这一组合由于两人年龄及性格差异, 从一开始合作就出现了困难重重, 互不妥协的状况。此外, 黄绮珊、萨顶顶等都是近来备受关注的歌手。节目的歌手知名度高, 组合类型种类不一, 歌手在表演中的不凡出演, 老歌新唱等, 都成了这一公益节目的看点。

《梦想星搭档》充分挖掘了表演类真人秀节目的特点, 在节目中还展现了歌手选择歌曲, 改变歌曲的过程, 注重歌曲背后故事的表达。歌手们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公益情怀, 让公益有了娱乐的高潮和活力, 同时也让娱乐找到了更好的传播正确价值观的途径。

三、电视公益娱乐节目的社会传播价值

中国娱乐节目, 一直在引进别国火爆的电视节目形态, 多呈现出一种“一夜成名”的价值观。而近年来, 该类型节目在引进的基础上, 加大了本土化的力度。这其中, 《梦想星搭档》的本土化较为成功, 这改变了自《超级女声》以来, 中国真人秀节目娱乐至死的趋势, 展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电视公益娱乐节目, 表达的是参与者发自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情感, 包涵着深刻的社会传播价值。[4]

(一) 弘扬主流价值观, 体现媒体社会责任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 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类似小悦悦等事件的发生也让大家对社会道德产生了信任危机, 对真、善、美产生了怀疑。电视, 一直是国家弘扬主流价值观, 缓和社会矛盾影响范围较广的媒介平台, 但近年来, 电视节目在价值观的传播上却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 尤其是拥有较高收视率的表演选秀类节目, 却常常以“毒舌”、“黑幕”、“一夜成名”搏得观众眼球, 娱乐节目的意义和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方向背道而驰。

电视公益娱乐节目的出现为“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提供了突破之道, 它大力弘扬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并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人性的真、善、美, 社会的真情传播给观众, 节目的公益内容不仅弘扬了积极乐观、团结互助的力量, 而且对于对社会道德产生信任危机的老百姓来说, 电视公益娱乐节目恰好是慰藉其心灵的一剂良药, 该节目的出现吻合了当下中国观众的需求, 体现了电视媒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理论认为, 大众对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沉溺会导致其社会活动能力的丧失。电视公益娱乐节目改变了娱乐节目为了娱乐而娱乐的现状, 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观众被以往娱乐节目的表层视觉感受所麻醉的窘境。娱乐不再只是节目的内容, 而成了节目表达内容的途径, 这既是观众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 也能够体现电视的媒介优势。通过娱乐的方式传播公益主题, 使得电视媒体能够以一种轻松的形式传递社会道德风尚、倡导社会公益, 扩大公益参与者的范围。通过节目广泛、深入地传播, 它传播了社会积极向上、乐观的正能量。这正是当下电视媒体用实际行动来弘扬主旋律, 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 彰显媒体主流价值观的表现。

(二) 彰显公益活力, 体现“增能”意识

如果将当下那些标新立异、怪诞、背离社会伦常达到令人咋舌效果的电视节目比作“雾霾”, 那么电视公益娱乐节目则是阳光下的瑞丽。传统的公益节目, 常以“煽情”、“沉重”的氛围影响观众, 企图让观众感同身受, 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来。而在电视公益娱乐节目中, 娱乐不再仅仅是娱乐, 节目氛围也不再像传统的公益节目, 将“悲苦”、“同情”等关键词设置为节目的主旋律, 而是通过娱乐比拼的环节产生了积极向上的情感。这种乐观的感情张力引发了观众有关主流价值观的深度碰撞。[5]

电视公益娱乐节目不仅激发了人们帮助他人的热情, 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增能”意识。“增能”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社会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以及改变其弱势的地位, 它强调发掘受助者自己的潜能, 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处理其问题的能力。电视娱乐公益节目将受助者包围在轻松的氛围中, 用娱乐的积极方式展现受助者的正能量, 展现受助者自救的能力, 同时弱势群体自立自强的事迹又激励着观众, 二者相互影响。

电视公益娱乐节目常通过明星和草根牵手, 歌手与梦想牵手等方式展现公益主题, 受助者也能参与其中, 这让节目有了利用平民语态进行表达的基础。让老百姓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 能够更加接地气地传递身边的正能量, 将朴素的价值情感传递给社会。

(三) 创新节目形态, 塑造媒体品牌形象

电视公益娱乐节目是我国对国外娱乐节目引进并本土化的成功范例, 它丰富了电视节目形态, 拯救了娱乐节目“泛娱乐化”的倾向。它通过娱乐讲述普通人的故事, 展现人性的光辉和公益的精神。

电视公益娱乐节目通过电视媒介的自身优势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推波助澜, 提升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 这是当今电视媒体正在积极探索的一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路径。[6]

该类型节目赋予了综艺娱乐节目新的生命力, 公益元素和娱乐元素的结合不仅符合了我国电视节目的政策导向, 同时也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契合。目前, 电视公益娱乐节目在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同时, 也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和影响力。

新的节目形态不仅传播了信息, 娱乐了观众, 更教育了大众, 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充分履行了电视媒体传播社会价值观的使命。电视公益娱乐节目无论从模式上、内容上, 还是形态上都有了突破和创新, 从而吸引了大家极高的关注, 成功地展现了媒体人对公益梦想的不懈坚持, 展现了受助者的坚强执着, 更展现了社会人对公益事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塑造了媒体自身的品牌形象。

注释

1[1]艾君.从央视歌手大赛诞生看文艺市场的变迁[EB/OL].北京广播网, http://topic.rbc.cn/08zt/hczg/wtws/200811/t20081128_987321.htm.

2[2]胡长全.我国电视公益节目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 2010 (1) :165-166.

3[3]王炎龙, 易薇, 电视公益传播的困境激起策略探析[J].光电时空, 2010 (1) :136-138.

4[4]卢小波.从<梦想合唱团>看节目的品牌创新[J].电视研究, 2012 (7) :53-55.

5[5]本土创新, 传递真情, 彰显公益活力——<梦想合唱团>创新论坛纪要[J].电视研究, 2013 (3) .

中国电视体育节目创新管窥 篇6

1.1 电视体育节目的起源与发展

据记载电视体育节目出现的最早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学于1931年9月27日向普通观众转播了一场棒球比赛,在日本广播协会的协助下,此次转播持续了40分钟,电视体育节目从此开始,即普通家庭能够利用电视观看体育节目。日本早稻田大学转播的这场棒球赛事也成为最早的体育节目。电视体育节目在出现之后,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实际上在电视体育节目发展初期,推动电视体育节目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奥运会的发展,当1936年柏林举行奥运会时正值电视媒介开始商业运营之际,对于推进电视媒介运营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柏林奥运会期间人们使用电视对体育赛事进行了转播,转播时间长达138个小时,约16万人观看了这场大型的体育赛事,成为电视媒体与体育真正意义上结合在一起的标志。在随后的几届奥运会中人们同样利用电视媒体对体育赛事进行了实况转播,电视媒体对体育赛事播报的规模不断增大,播报范围也越来越广。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美国发射了“辛巴姆”卫星,利用这颗卫星美国成功地向全世界直播了奥运会赛事,是电视体育节目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预示着电视体育节目的现代化程度出现了质的飞跃。我国电视体育节目的起源与1958年5月1日,由北京电视台试播,北京电视台也是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当时北京市内的电视机数量非常有限,只有50台,同年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成立。紧接着很多城市建立了电视台,中国电视媒体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中国电视体育节目与中国电视台发展同步,在电视台成立之后,开始有电视体育节目出现,如《体育新闻》以及《体育爱好者》等节目就是北京电视台刚刚成立时制作的电视体育节目。中国电视体育节目在中国开始吸取和借鉴国外经验后开始迅猛发展,发展到今天电视体育节目无论是节目质量还是节目形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我国电视体育节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无论是在以往发展过程中或者是在如今电视体育节目创新都是人们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中国电视体育节目不断发展迎合公众需求的必经之路。

1.2 电视体育节目的概念界定

电视体育节目是指以电视媒体为载体,对体育赛事的现场情况进行直播或者转播,在播报体育赛事现场画面的同时配以主持人的评论和介绍。体育赛事和体育新闻是电视体育节目的主要内容。目前相关数据显示让观众印象最深刻的是体育赛事转播与体育新闻类节目。我国电视体育节目中的《体坛快讯》以及《体育速播》等节目都是观众比较喜爱的电视体育节目。电视体育节目的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单纯的赛事节目、体育新闻节目、体育专栏节目。其中单纯的赛事节目是指以直播为主要方式播出体育赛事画面,并有体育评论员进行现场报道;体育新闻类节目是指以体育消息为主要内容的电视体育节目,通过前期的制作和剪辑,向观众播报简介的新闻信息;体育专栏节目一般情况下由固定主持人主持,节目内容、风格以及形式也比较固定。

2 电视体育节目的功能简介

电视体育节目之所以得到了快速发展和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不断完善的功能。电视体育节目的功能主要包括教育引导功能、激励发展功能以及休闲娱乐功能。电视媒体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媒体形式,电视媒体的受众范围很广,不仅包括成年人,还包括老年人和小孩,电视体育节目通过播报赛事、播报体育新闻以及进行评论等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体育项目的种类,体育项目的规则,体育名人等,具有很好的教育引导功能,如今电我国视体育节目数量众多,基本上能够覆盖所有体育项目的比赛情况,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节目,教育引导功能也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体育竞赛不仅仅是两个或者多个运动员体育技能的比较,也是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比较,尤其是大型的体育赛事更是常常被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如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获得五连冠,在夺冠之后运动员们抱在一起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又如当人们在电视机前等待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奥运会举办国家时,每个人都紧摒呼吸,当萨马拉奇宣布中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之后,中国人民一片欢呼,民族凝聚力和爱国精神空前振奋。

3 中国电视体育节目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电视节目制作水平有待提升

虽然我国制作电视体育节目的时间已经比较长,并且一些电视台还成立了专门的体育频道,但是无论是央视电视体育节目,还是地方电视体育节目,节目的制作水平都存在需要提高的地方。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制作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电视体育节目的内容不够精细,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能捕捉到更多的细节,节目内容的选择角度还需要得到进一步拓宽。第二,我国一些电视体育节目在编排和制作方面存在问题,编排得不够合理,一些新闻类体育节目和专栏体育节目吸引力不大,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还是剪辑的比较粗糙的节目。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电视体育节目制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对电视体育节目的精细化程度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国内赛事资源有限,央视垄断了大部分国际重要体育赛事的转播权。

3.2 体育节目主持人专业素质欠缺

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这个节目的效果,我国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在直播大型体育赛事时现场解说能力不高,对于体育赛事缺乏全局的掌控力。除此之外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提高,一些主持人不熟体育项目本身的规则和专业术语,只是对体育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有时还会叫错运动员的名字,缺乏吸引力和新意。一些体育项目竞争非常激烈,此时需要节目主持人需要提升讲解激情,能够引起电视机前观众的注意和共鸣,但是大多数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并没有这种能力。纵观我国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从中央到地方,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能力差距较大,一些主持人合作主持大型体育赛事时合作不够融洽,不能达到预想的节目效果。

3.3 中国电视体育产业发展缓慢

我国电视体育产业与电视台成立之初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视体育产业发展缓慢。目前我国电视节目在政策的保护下并没有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在政策的保护下我国电视体育节目之间的竞争并不是非常激烈,因此我国电视体育产业发展缓慢,并且缺乏创新。在目前的市场背景下,电视体育节目制作人员对体育节目产业的认识不够全面和充分,缺乏发展动力。一旦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放开,电视体育节目必然会受到剧烈冲击。封闭的国内体育节目市场,缓慢的发展速度,对于我国电视体育节目未来的发展未必是一件好事。

4 中国电视体育节目的创新方法分析

4.1 中国电视体育节目创新原则

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创新是我国电视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在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一些原则: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协调与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电视媒体的基础功能就是服务社会,创造社会效益,我国电视体育节目的社会效益主要是指节目内容和节目精神应该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国的电视体育节目在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宣传我国体育方针政策的使命,因此电视体育节目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首要坚持的原则就是坚持电视节目的社会效益,宣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理念,避免出现不道德的节目内容。电视体育节目必须兼顾经济效益是由市场决定的,如今节目的收视率是衡量一个节目的重要指标,背后的经济效益是电视节目追求高收视率的动因,电视体育节目也应该通过提高节目质量提高收视率,进而提高节目的经济效益。电视体育节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非常重要,相关人员应该平衡好协调好二者关系。

4.2 中国电视体育节目形态的创新

在不同阶段我国电视体育节目进行节目形态创新的方式不同,根据阶段性情况选择正确的创新方式非常重要。在我国电视媒体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形态创新的途径主要是模仿学习,模仿国外电视体育节目的形态进行国内体育节目的制作。当电视体育节目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电视体育节目进行形态创新的方式主要是借鉴移植,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能够进行基础的制作,只需要在某些方面借鉴国外电视体育节目的技术和方法。目前我国电视体育节目经过了一定的发展,已经掌握了制作节目的方法和技术,可以进行自我创新,在电视体育节目的自我创新阶段,我们已经能够进行电视体育节目的原创活动,虽然很多节目仍旧借鉴了国外的方式方法,但是我们已经具备了进行自我创新的能力。

4.3 中国电视体育节目内容的创新

我国电视体育节目的内容是观众更加在乎的部分,因此对电视体育节目的内容进行创新是节目组正在做的事情,一些节目组自觉地对节目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一些节目则是不自觉地对电视体育节目内容进行改编,这都是创新行为。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内容创新的途径包括:第一,以窄播分众为方向建设节目品牌,在当今社会成功的品牌具有极大的价值,电视体育节目也是如此,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在建设品牌时主要通过对观众的需求和结构进行划分,打造适合不同人群的电视体育节目;第二,设置互动化更强的节目内容,电视节目越来越强调与观众的互动,对电视体育节目进行创新时,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就成为了另一个重要方向;第三,电视体育节目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视媒体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贴近民众,方便观众参与的电视体育节目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因此电视体育节目内容平民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4.4 中国体育频道经营策略的创新

体育频道创新是电视体育节目创新的基础,体育频道创新必然会对电视体育节目产生影响,即在体育频道创新的影响下,电视体育节目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创新,同时体育频道进行创新也是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与生存能力的基础。首先,体育频道加快了产业化经营建设,体育频道的产业化能够增加电视体育节目的经济效益和对资源的节约力度;其次,构建专业化发展模式是体育频道创新的有效途径,专业化发展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进而提高体育频道的吸引力;最后,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是体育频道的又一种经营策略,提升频道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提高其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宇鹏.浅谈中国电视体育节目创新[J].新闻知识,2012(5):78-79.

[2]狄峂伟.电视体育评论栏目态势与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2013(4):82-83.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创新路径研究 篇7

这些被老百姓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节目看似Made in China,实则是拿了外国的format,虚有其表。从韩国引进节目的外交角度分析,中韩友好关系确实更近一步,但从电视节目流动性的角度来说,中国接盘韩国节目,无疑是从上流动到下的表现。中国综艺处在一个很被动并且位置又低的处境中。除了从韩国引进,近年来流行的新型节目也大都是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一些节目的翻版,节目雷同互相模仿已为业内诟病,节目创新远远满足不了播出要求。试想一下,假如可借鉴和引进的国外节目越来越少,是不是也意味着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也越来越少。

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为什么这么难?中国真的不能制作出自己的一套能取得口碑和收视率的节目吗?当然不是。在中国电视节目的从业者中,不乏大量的优秀人才,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对电视节目的满腔热血。很显然,中国综艺节目缺乏原创性的原因并非出自人的问题。那到底问题是出在哪个环节上了呢?笔者认为阻碍中国电视节目原创性的原因大致有两点。

1 电视节目辛迪加(syndicate)在中国还没成型

电视节目辛迪加是一个节目分销系统,节目分销商把同一个新节目或旧节目的播出权分别卖给不同的电视台,以“一稿多投”的办法来扩大节目影响,增加节目价值。这种制播分离的模式使单个节目实现了网络化播出,节目得以效益最大化。像《奥帕拉》,在美国有200多家电视台周一到周五都会在下午播出。除此之外,这档节目在境外还有100多家电视机构用户。

辛迪加式的经营模式在中国却一直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内各级电视台本来是作为各级党政机构的宣传机器而建立的,节目当然以自制自播为主。但一个中等城市电视台的覆盖人口不过百万人左右,即使是收视率很高的节目的广告时段价格也很低。而那些自制的节目在激烈竞争条件下,通常只有不足5%的收视率,有些甚至达不到1%;低收视率意味着低经济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电视台只能压低成本。而低投入低质量的节目无法吸引观众,从而进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中。省市台的情况比地方台好不到哪儿去。又快又好又省钱的体制内模式,造就了与其冒着风险花大价钱创新,不如借鉴已经成功的节目模式。

2 审核机制有待完善

国内各级电视台在审核原创性综艺节目时,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电视台要自上而下都紧绷神经。创作既有收视率又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谈何容易。党的十八大以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可是,文化上的创新从来都是建立在比较宽泛的接纳度上。2015年年初热播的《武媚娘传奇》播了几集之后停播,“减胸”之后才得以复播,足以证明现在这种宽泛的接纳度还不够宽泛。

当然,在这里也不得不提一点的就是中国电视的受众群整体上来看文化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电视节目要提高收视率就要取悦这部分观众,就要别出心裁想方设法来迎合他们。所以,有了《非诚勿扰》的马诺,有了《百科全说》的张悟本。

在这种大环境下,笔者认为一味地接纳也是不可取的。电视节目应有不同的受众定位,不能一刀切。而在审核机制上,也应有明确的分级制度。

总结了外界客观原因之后还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多元的Made in China的电视综艺节目。未来中国电视节目的组合创新可以从跨节目形态、跨媒体手段和跨艺术形式这三个层面着眼寻找突破口。节目创新不光在节目形式上更应在节目内容上。越过边界,往往就产生想象力。

3 结语

中国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虽然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模仿也好借鉴也罢总比止步不前好得多,且模仿也是所有行业发展的推动力。对观众而言,一种新形式的节目多了,可选择性也就大了。笔者相信经历了最近几年国内电视节目大量引入阶段,在学习先进的生产制作流程后会逐步进入创新阶段,进而制作出大众满意且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电视节目。

摘要:《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及《我们相爱吧》等韩国模板的中国电视节目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受欢迎。现今,中国电视行业的这种拿来主义的成因是什么?面对收视率之战日趋白热化,未来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创新的突破口在哪里?

关键词:电视节目创新,辛迪加,电视节目审核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昶,甘露,黄慰汕.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出版社,2010(8).

[2]田明.电视娱乐产业战略发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3]程蔚东.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品质提升的路径[J].视听纵横,2010(5).

探析中国电视女性时尚节目 篇8

女性电视节目是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也被称为“女权主义”,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女性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传统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女性主义倡导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对社会各领域中女性所受到的压迫和不公正待遇进行解释和批判,并深入探究产生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原因,从而帮助女性获得政治、经济、人格等方面的平等待遇,逐渐杜绝男权主义社会对女性的迫害,恢复女性真实的形象,解放女性的自由,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自从女性主义兴起后,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层出不穷。女性主义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展现出其影响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女性主义媒介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是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理论的产生阶段,其产生的标志是关于女性主义媒介的教学和研究从新闻传播机构的外部转为了内部。当时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主要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发展和研究,西方国家对女性主义媒介的研究集中在应用女性的视角来阐释生活中常见的传播现象,尤其重视对女性批判精神的鼓励和支持。

我国首次进行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是从1988年召开的“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座谈会”开始的。在这次会议上,专家和学者们主要探讨了媒介中女性形象的作用和地位。此后,女性主义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对电视广告、电视剧以及电视新闻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试图从性别的角度,对电视节目背后所包含的性别观念进行深入的揭示和探究。

随后,我国开设了一系列的女性电视节目,如1994年中央电视台开设了《半边天》栏目。这是我国的第一档女性电视节目,该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广泛好评。在1995年联合国妇女大会的影响下,中国妇女的权利和地位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中国的女性电视节目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虽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女性电视节目兴起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女性电视节目已经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二、中国女性栏目的发展阶段

我国的女性电视节目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发展至今也走过了很多的困难与挫折,但是从整体上呈现了不断发展前进的趋势。

(一)女性栏目的萌芽期(1987年~1944年)

1987年,上海电视台开设了一个名为《女性世界》的专栏,主要介绍了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当代女性的新形象,并帮助女性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该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广大女性的好评,当时有很多的女性观众给电视台来信,表达了对这一节目的喜爱,并称它为“女性的知心朋友”。1991年春节,《女性世界》栏目与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栏目共同制作了两集名为“爱的学问”的节目,主要从女性的视角对爱情进行了探讨,从而开拓了在女性主题上的视角。这一时期的女性电视节目主要表现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首先,这一时期的女性电视节目受众范围较广。上海电视台开办的这一《女性世界》电视节目是我国的第一个女性电视栏目,以往没有类似的制作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摸索。因此,栏目制作者们在受众上没有设限,栏目中的内容涵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层次女性的需求。第二个特点是节目的制作水平和播出频道十分的有限。20世纪80年代正是我国纪录片蓬勃发展的时期,许多优秀的纪录片节目以全方位的视角和敏锐的眼光对人们的生活进行全面的剖析和报道,在纪录片兴起的背景下,女性电视栏目的关注度十分有限,制作水平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女性栏目的诞生期(1994年~1996年)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国际大会的影响下,有关于女性的各种话题成为了我国媒体中讨论的热点,这时人们才突然发现我国尚未开设一个全国性的女性节目。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1995年1月开设了第一档在全国范围内播出的女性节目,也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中央电视台制作和播出的《半边天》栏目。随着《半边天》栏目的热播,我国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现了七档女性电视节目。例如,山西电视台开设的《女性世界》、北京电视台开设的《今日女性》、辽宁电视台开设的《女性世界》、福建电视台开设的《女人时间》等。这些女性电视节目主要以纪实或访谈的方式为主,呼吁全社会尊重女性的权利和地位,关注社会性别平等,并逐渐开始探讨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贡献。这些节目的播出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行。

(三)女性栏目的低谷期(1996年~2000年)

我国的女性电视节目兴起可以说是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的契机下产生的,这次大会的召开也确实在我国兴起了一阵女性电视节目制作的热潮。但是随着大会的落幕,我国的社会关注热点也开始向着其他方面转移,各个地方电视台开办女性电视节目的热情开始逐渐冷却,这导致我国的女性电视节目走入了一个低谷时期。很多地方台原来开办的电视节目都纷纷停止了制作,只剩下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栏目还在持续的制作和播出。造成女性电视节目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决策层自身对女性的地位尚未形成充分的认识。电视台决策人员对性别的观念并没有随着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而发生根本的改变,随着大会的结束,社会关注的热潮减退,女性电视节目走入低谷也是预料之中的事。其次是电视台内部的竞争十分激烈,在众多优秀电视节目的冲击下,原本就缺乏制作经验的女性电视节目更难找到立足之处,从而导致这一类型的电视节目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

(四)女性电视节目的升温期(2000年至今)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女性主义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女性的也受到更多的尊重。在当前的社会中,女性真正地撑起了半边天,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等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的电视产业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电视媒介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电视节目开始向着更加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女性电视节目重新引起了各地方电视台的重视。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为女性电视节目的制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女性经济能力的提高也使得广告商看到了女性电视节目蕴含的商机。这些因素都为女性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女性栏目的现状

回顾女性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再来看今天女性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各个电视台选择开设女性电视节目大多数在收视竞争压力下经过多重的考虑做出的选择。在人们的生活开始趋向于娱乐化的今天,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些轻松、欢快的节目。而女性节目恰恰具有这样的特点,因而受到了各大电视台的重视。当前,我国的女性电视节目制作现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女性栏目数量增加,栏目类型多样化,区域分布均匀

地方电视台在制作女性电视节目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电视台自制女性栏目,另一种是电视台从节目制作公司购买已经制作好的女性电视节目直接进行播出。在这两种节目制作方式的支持下,女性电视节目开始向着专业化、细分化的方向发展,女性电视节目的数量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当前,我国各个地方电视台播出的与女性相关的电视节目数量有近90个,与1997年的7个栏目相比,在数量上增加了十几倍。

在栏目类型上,女性电视节目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当前常见的女性节目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是提倡女性独立自主权利的励志类女性节目。例如,四川电视台播出的《社会、家庭、女人》栏目以下岗妇女为主要的报道对象,通过几位下岗妇女的奋斗史来展现女性独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并向社会传递了只要努力就能收获幸福的正能量。

第二种是以服装美容为主要内容的时尚类女性电视节目。例如,旅游卫视的《美丽俏佳人》节目就涉及美容、保养知识,旨在为女性提供时尚方面的建议。每一期节目都会请到时尚方面的专家为普通的女性提供一些穿着保养上的建议,并根据普通人的需求讲授一些服饰搭配和化妆美容的技巧。

第三种是以情感问题和个人生活经历为主的谈话类节目。例如,湖南卫视的《天下女人》就更加注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探索。该节目邀请了著名主持人杨澜和柯蓝在节目中与不同的女性嘉宾共同探讨与女性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第四种是以教育和家庭生活为主的幼教类栏目。例如,四川电视台的《妈妈学堂》就是一档关于儿童教育的亲子类节目。

第五种是以选美和整形为主要内容的娱乐类节目。例如,湖南经济电视台开设的《天使爱美丽》就是电视台与医疗整形医院共同开办的一档整容类真人秀节目。参与节目的主人公都是从社会中通过层层的筛选确定的。这些女性通常对自己身体的某个部分存在不满,在节目中通过医疗整形医院的帮助对身体局部部位进行整形,最终达到自身的要求。

最后一种类型是以女性为主要题材的女性剧场。从女性电视节目的分布区域来看,华东地区电视台的女性电视节目数量是最多的,总数达到了20个,华中地区的女性电视节目有16个、东北地区5个、西北地区8个、西南地区11个。其中,口碑和收视较好的女性电视节目有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栏目,辽宁电视台的《女性世界》栏目,黑龙江电视台的《沟通》栏目,浙江卫视的《因为爱》栏目等。当前,女性电视节目在我国的分布较为均衡,没有出现明显的空白区域,只是相对而言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女性电视节目的发展较为快速,节目质量更好。

(二)女性电视节目呈现商业化的趋势

女性电视节目的制作目标和原则常常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各个地方电视台体制、管理和运作模式、收视率水平、广告招商状况等。在众多的因素中,收视率是对一个节目制作质量最重要的判断依据。一档节目要想获得良好的收视率,首先要有充足的制作和宣传资金做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而电视节目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电视广告,因此也可以说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与广告商的投入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在电视制作的过程中过度依赖广告业,会使得电视节目过度商业化。当前我国的许多女性电视节目中已经呈现出了这种趋势。

据统计,当前时尚类的女性电视节目数量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女性电视节目。这些时尚类的女性电视节目,往往是通过推出一大批外形靓丽的女性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些所谓的美女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即拥有柔顺亮泽的长发、白皙的皮肤、精致的五官、匀称的身材。但是这些标准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达到的,这些荧幕上的美丽形象往往需要通过美容化妆或塑形减肥产品的使用来实现。女性都有爱美的天性,当她们受到电视荧幕上这些女性形象的影响,就会在生活中不自觉地向这样的形象靠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们就会使用电视节目中推荐的这些美容塑形产品,广告商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扩大宣传,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收益。而电视节目有了广告商的支持,在制作经费上有了更好的保障,栏目的内容和形式就更加的丰富和精良,收视率也会有显著的提升。很多电视人开创女性电视节目时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凸显出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但随着女性电视节目商业化气息的不断加重,女性电视节目往往很难保持商业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平衡。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女性电视节目会以牺牲其社会价值为代价。

摘要:随着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女性电视节目的数量日益增多,类型也愈加广泛。女性电视节目通常以现代女性的生活为关注点,旨在探讨与女性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话题,并展现了新时期下的女性形象特点,在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了我国女性电视节目发展的过程,并分析了我国当前女性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女性电视节目,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陈阳.性别与传播国际[J].新闻界,2011(06):78-79.

[2]姜红.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05):26-28.

浅谈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创新 篇9

二是娱乐节目内容过于单调无味, 模仿味道偏重。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目前, 我国电视台依然按照省市县的三级行政格局分布, 相比高度垄断的国外传媒行业, 中国电视台上星的卫视就有上百家。虽然中国地域辽阔, 各地方地域特色浓厚, 上百家卫视的娱乐节目应该是百花齐放, 各有特色。 但是, 随着制作领域的市场化以及卫星电视面对全国有线用户的需要, 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往往呈现出“千篇一律”的节目类型。

为了降低原创节目的播出风险, 电视台往往盲目跟风那些热播的节目类型。如《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等婚恋、 选秀节目带来的高收视率, 各大卫视纷纷效仿, 这种栏目播出量的增多并没有给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带来创新和高品质, 而是一时间各种婚恋交友、“唱歌选秀”节目满天飞, 以至于“草根”明星成为各大栏目争抢的对象。面对此现象, 国家广电总局在2011年下半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 规定自2012年元旦起每个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娱乐节目每周不超过两档, 全国卫视总数控制在九档以内。这个“限娱令”的出台, 不仅打击了各大卫视雷同、粗制滥造的电视节目, 也及时的遏制住了中国娱乐节目不良的发展前景。

三是, 一些从业人员认知水平和专业素质缺失。在全球娱乐产业的版图上, 单论综艺节目形态多样性和“好玩”程度, 中国与日韩和欧美之间至少有10年的差距。电视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很大的差距。就拿《爸爸去哪儿》为例, 虽然是引进的节目, 在制作流程上有韩籍人员指导, 但是在拍摄上, 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 外景拍摄画面抖动, 多台机位穿插过程中出现错误等, 没有达到专业水平的岗位要求。 未来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出路与策略:

一、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

2013年10月11日湖南卫视开播的周播节目《爸爸去哪儿》, 以五组明星父子的户外真人秀为噱头, 精良的画面剪辑和后期制作, 羸得收视率与关注度齐飞。《爸爸去哪儿》虽然是从韩国购买的版权, 但是它并没有过度依赖“拿来主义”, 它在海外版权的基础上又加了本土改造的“娱乐转基因”, 也激发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不少观众和教育学家, 都开始通过它来反思父亲角色在中国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爸爸去哪儿》成为社交网站焦点, 微博话题讨论数已超1200万次;从《中国好声音》、《星跳水立方》到《谢天谢地你来啦》、《最美和声》, 2013年是从外国引进版权最多的一年, 从别人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吸取灵感, 结合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和文化习俗进行“本土化改造”, 本身也可视为一种创新。

《爸爸去哪儿》一反“主流”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室内录制形态, 将节目现场搬至风景秀美的户外, 节目内容也是将关注点聚焦于童真的孩子身上, 希望挖掘明星背后的真实生活情态。“小清新”的节目形式和“温情”的节目内容吸引了大批年轻的父母关注, 也一改人们对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审美疲劳。回归家庭, 关爱孩子, 这是《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宗旨。伴随着《爸爸去哪儿》的大热, 必然引起中国电视节目生态的大改变, 将会越来越从繁华的热闹走向平静的生活细处。

二、加强立体化、分众化的传播策略。

立体化传播是指跨媒体传播。在数字化和全球化影响下的全媒体时代,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必须建立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整合营销推广架构——结合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等进行交叉整合传播。

分众化是指对娱乐节目的重新定位, 针对不同年龄层次、职业层次、教育层次的人群, 实行娱乐节目的专业化、 小众化的窄播, 在细分市场中赢得市场。它的最大优点是受众将真正享有信息选择权。因此, 在今天的娱乐节目格局中, 盲目跟风已经不行, 创新是娱乐节目的当务之急。

三、媒体应该重视和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娱乐导向。

虽然娱乐节目目前是以收视率来论成败, 但是对所有电视媒体来说, 社会责任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在中国现有这个特定的发展时期背景下, 我们的娱乐节目内容应该是什么样的, 很值得大家研究分析。现在的节目, 为了追求收视率而冲击社会道德底线, 面临的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这就要求电视综艺节目的从业人员对节目要有创造, 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要有较强的艺术创造能力和高瞻远瞩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节目。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前景美好, 空间广阔。只要中国电视业能在“拜师”的过程中, 摸索出海外先行者们“成功的秘诀”, 并时刻怀有创新意识, 只需假以时日, 也定能孵化出带有“中国制造”标签的优质娱乐节目。

参考文献

[1]韩卫娟:《中国当代电视娱乐节目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7 (4)

[2]高晓莉:《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形态创新》, 《西北大学学报》, 2007 (6)

上一篇:新生儿脑损伤性疾病下一篇:科学课中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