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现状(共8篇)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篇1
第三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随着国家的兴旺、科技的进步,已经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广播电视传播网。广播电视已经深入社会,深入每个家庭,另外我国的对外广播电视也稳步发展,成为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媒体之一。
第一节 旧中国的广播事业
一、中国早期的广播事业(P7-11)
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是由美国人奥斯邦于1922年底在上海创办的。奥斯邦与一位旅日华侨合作,为了推销无线电器材,在上海建立“中国无线电公司”,办起一座无线电台,1923年1月开始播音,播送音乐和上海《大陆报》上刊登的新闻。由于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此电台只开办了三个月。
此后不久,美商开孚洋行于1923年5月在上海又开办了一座广播电台,内容以播送音乐为主,也仅维持了半年。
1924年,美商开洛公司在上海建造了开洛电台(呼号KRC,发射功率100瓦)。该台与《申报》、《晚报》合作,在报馆安装广播室,报告新闻。这座广播电台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直至1929年10月底才停止播音,前后播出历时五年。
此后,外国人相继在中国办广播,其中一部分是单纯为 推销无线电器材服务的;但也有不少是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进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侵略作宣传的,是思想文化渗透的工具。
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该台在1926年10月1日开播,是在奉系当局的支持下建立的,这也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办的私营广播电台,是上海的“新新公司广播电台”。该台于1927年3月18日正式播音,主要内容是播送商业行情、时事新闻和中国音乐。“新新广播电台”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装配、安装及施工,并且由中国人自己独立经营。
在“新新广播电台”开播后不久,天津、北京等地的广播电台也相继建立。1927年5月1日,天津无线电报局创办的“天津无线电台”开始广播;同年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也开始播音.此后,广播事业在我国蓬勃兴起。
二、国民党统治下的广播事业
广播作为一项事业,是从国民党创办的“中央广播电台”开始的。1928年8月1日,“中央广播电台”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礼堂开始播音。这是国民党在办起《中央日报》之后,建立的又一个中央宣传机构。这座电台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功率500瓦。
国民党为了扩大宣传,在1932年11月将“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功率扩充为75千瓦,使其成为当时亚洲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
在1928年,国民党政府还成立了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积极从事全国广播网的建立。据1937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统治区内已有广播电台78座,其中官办的有20多座,其余大多是商办的。
抗战爆发后,我国的广播事业受到很大摧残,一批广播电台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或破坏。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在1937年11月23日中止播音,由汉口、长沙两地的电台接替播音任务,成为抗日宣传的喉舌。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党政府迁往陪都重庆,1938年3月10日在重庆恢复播音,发射功率减为10千瓦。
国民党政府最早的对外广播电台是设在南京的短波广播电台,于1936年2月23日开播。1938年汉口短波电台开播。1939年初,位于重庆的中央短波广播电台开播,每天用多种外语(英、德、法、俄等)和中文向世界广播。1940年1月5日,该台改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名为”Voice of China”(中国之声),简称VOC.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广播电台迅速恢复发展,但主要是国民党控制的官方台。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广播 电台1946年5月迁回南京,又于1949年迁往台湾。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P10-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延安。1940年春,党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主任,负责筹建工作。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开始试验播出,呼号为XNCR,这是共产党领导建立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当时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该社的语言广播部。
由于处在战争坏境,广播设备简陋,经常发生故障,因此广播播出时断时续,在1943年被迫彻底停止,直到1945年,经过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并于1945年9月5日正式播音。当时播出的主要内容有国内外时事新闻、解放区消息、解放区建设情况、文艺节目等等。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延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3月14日停播,当天由设在瓦窑堡的战备电台接替播音,21日,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随着日本的投降,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各地陆续接管和新建了许多地方人民广播电台,一般称为“某地新闻广播电台”。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着党中央迁往北平,并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6月5日,党中央决定把语言广播部与新华总社
分开,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和领导全国的广播事业。从此,广播电台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9月27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由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领导。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仍然是我国广播宣传的中心。随后,各地的新华广播电台也先后改为“某地人民广播电台”。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由不完善、不发达的传播网发展成为以无线广播电台、无线电视台、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类、多功能的较完善的传播网。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视30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3.21%;全国现有电视台36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到达94.54%。
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文革”前的广播电视事业(1949-1966)这一阶段接管了国民党的电台,修复、改造了民营广播电台,重点建设了新中国的中央电台和省市电台,建立起中国大陆第一座电视台,调整、巩固了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一)新中国广播网的形成与发展
从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各地人民广播 的发展为共和国广播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截至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各解放区坚持播音的各级广播电台共有39座。到1952年12月,全国地方电台增加到70座。除西藏外,各大行政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了广播电台,一个无线广播网在全国初步建立起来。到1960年,全国各级地方电台发展到135座。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一批电台在调整中下马。1964年前后,地方台逐步恢复和发展。
地方各级人民广播电台是在原有各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级地方广播电台除了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重要节目外,还根据当地的特点和情况,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节目。一些民族自治区除开办汉语普通话广播外,还开办了适合本地听众的民族语言广播。到1965年底,全国共有地方电台84座。这个规模稳定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以上我们说的是无线广播的发展情况,我国的有线广播,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农村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发展逐步兴盛起来的,以农村的有线广播网为主。同时,一些没有无线电台的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区也陆续建成了有线广播站。据统计,到1965年底,全国共有有线广播站2365座,广播喇叭872万只。
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广播。建国以后,由于党中央和政府的重视,我国的对外广播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50年4 月10日,为了加强对国外的广播,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了国际广播编辑部。从这一天起,对外的外语广播开始使用“北京广播电台”(英文名Radio Beijing)的呼号开始播音。到1965年底,“北京广播电台”的对外广播语言达到27种,每天累计播音100多小时,覆盖了除南极与北极外的大部分地区。当时,中国对外广播的规模、语种和播音时数,在世界上仅次于苏联和美国,名列第三位。
至此,中国已初步建成了无线与有线相补充、对国内与对国外相结合的广播网,并且日益完善。
(二)中国第一座电视台的诞生与早期的中国电视 20世纪50年代是世界电视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到1958年底,已有67个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借助其他国家的援助开办了电视。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开始了创办电视的准备。但真正促使中央广播事业局下决心尽快上马的是一件偶然事件:
“1957年下半年,我们得到台湾将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电视台,并定于1958年‘双十节’开播的消息。我们坐不住了,下决心要争这口气,一定要走在他们的前头。”
——梅益《荧屏岁月记》》(注:梅益曾任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这可以说是中国电视诞生的国内背景。虽然台湾直到1962年10月10日才借助日本的力量开办了第一座电视台— 台湾电视公司,但是这种带有政治意义的紧迫性却加速了中国电视的诞生。
问题:思考一下创办一座电视台需要作那些准备?
1957年,北京广播器材厂开始试制电视发射机和播送系统设备。1958年4月,北京广播器材厂试制成功1000瓦图像发射机一部,500瓦伴音发射机一部,播控室低周波控制设备一套,摄像机七台,这些为我国建立电视台作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1958年5月1日,我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实验广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正式诞生。第一天试播从晚上7点开始,持续了1个小时左右,播出的内容有:先进生产者的谈话、纪录片《到农村去》、诗朗诵《工厂里来的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舞蹈《四小天鹅舞》、《牧童和村姑》、《春江花月夜》。同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当时电视播出采用直播方式,技术员放影片,播音员对着画面解说,录音员同时放送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节目直接播送出去,不能保留。这种直播方式一直延续到1965年。
1958年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建成并开始试播,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播出。
第三节 香港、澳门、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篇2
中国广播事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 己建成由中波广播、短波广播、调频广播、有线广播和卫星广播组成的广播传输覆盖体系。截止至2010年12月底, 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27个, 电视台247个, 广播电视台2120个, 教育电视台44个。截止至2010年12月底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7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2%。
2 中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的庞大用户群体
2.1 中国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
我国广播影视事业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为根本目的, 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 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核心, 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在促进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出成效。“十一五”期间,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从2006年的95.04%, 提升到2010年的96.78%,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从2006年的96.23%提升到2010年的97.62%。
2.2 中国地面无线广播覆盖用户规模
“十一五”期间, 中国广播覆盖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广电总局于2007年3月12日发布了《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 (2006) 》 (广发[2007]0021号) , 这项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工作的开始。2006年, 中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04%, 2007年, 中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40%, 2008年, 中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96%, 2009年, 中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31%, 2010年, 中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78%。
2.3 中国地面无线电视覆盖用户规模
(1) 中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十一五”期间, 中国电视覆盖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广电总局于2007年3月12日发布了《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 (2006) 》 (广发[2007]0020号) , 这项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工作的开始。2006年, 中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23%, 2007年, 中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58%, 2008年, 中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95%, 2009年, 中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23%, 2010年, 中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62%。
(2) 中国电视用户构成 (2010年)
目前, 中国拥有13.397亿人口, 4亿户以上家庭, 作为广播电视大国, 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电视用户超过4.5亿户, 其中地面广播电视用户数量最多, 达到2.5亿户以上, 其次为有线电视用户, 达到1.87亿户, 直播卫星主要以满足部分地区“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工作为目的, 用户市场规模为1296万户。
(3) 中国地面无线电视用户数字化程度 (2010年)
中国2.5亿的地面用户绝大多数分布在城郊以及农村和边远地区。虽然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艰苦奋斗, 中国农村广播电视数字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与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还不适应, 特别是与城市有线数字电视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截止至2010年12月底, 中国2.5亿的地面电视用户中95.8%的用户还是模拟用户, 尚未包括新兴的车载电视和城市户外电视、楼宇电视, 可见中国地面数字电视的市场空间之大、推广国家地面数字电视标准任务之重。
(4)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用户市场发展趋势 (2006-2010年)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用户主要来自农村无线覆盖市场, 2006-2010年, 随着地面数字电视产业链的逐步成熟, 农村无线覆盖市场开始逐渐发展起来。2006年,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用户数量为10万户, 2007年,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用户数量为43万户, 2008年,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用户数量为210万户, 2009年,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用户数量为465万户。截止2010年12月底,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用户数量达到1050万户。详见图2。
3 中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3.1 广电总局广播电视数字化“三步走”战略
2003年, 国家广电总局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广播电视的实际, 确定了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战略, 明确了数字化的主要任务和工作计划。国家广电数字化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在前两年试验的基础上, 从2004年开始大力发展数字电视, 对城镇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居民收入较高、有线电视网基础较好, 具备了数字化条件的, 广电数字化必须从有线切入, 只要给用户的电视机安装数字机顶盒, 就可以接收数字信号, 实现端到端的数字化。第二步是2005年, 我国发射直播卫星直播业务, 同时开始播出地面数字电视。第三步是到2008年利用北京奥运会转播之机, 大力发展地面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在完成三个发展阶段后, 我国的数字广播电视可以通过有线、卫星、无线三种方式实现对全国覆盖。
3.2 中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 国家广电总局把“实施无线覆盖工程”列入十件大事之一。中央拿出30亿进行地面无线广播网络建设, 到2010年转播中央节目的1k W以上发射机已达到6799部, 地方节目发射机4000余部。
虽然地面数字电视获得了财政资金的支持, 但是在实际推广、信号覆盖和关键技术研发方面, 仍面临着不小的困难。25亿的财政资金主要用来支持无线信号的覆盖工作和关键技术的研发, 对各地的具体运营工作并无支持。由于国家广电总局将地面数字电视定位为公益性服务项目, 因此在没有一定商业机会的情况下, 各地运营主体推广地面数字电视的积极性并不高。
3.3 中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后的传输优势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主要解决以下几个大的问题:第一, 跟模拟相比, 容量大大增加。第二, 不断通过网络优化, 在城市范围内做到无缝覆盖, 这个技术前景很美好。地面电视数字化以后, 传输效果比模拟好得多。这几个特点使得地面数字电视前景非常广阔。
4 中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蕴含的巨大价值
4.1 中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蕴含的社会价值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面数字电视开展工作, 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工作要点加以推动。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 世界各国都在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我国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现代生活的必然选择, 是国家信息化、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当前, 农村数字化无线覆盖工作已从部门行为上升到了政府行为, 已从工程建设上升到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农村无线覆盖工程建设, 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无线运营商纷纷开始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精神, 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无线覆盖工作的重大意义,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要决策上来, 把力量凝聚到中央的各项具体部署上来。
4.2 中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创造的产业价值
中国的数字电视可以通过有线、卫星、无线三种方式实现对全国的覆盖。中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截止到2010年12月底, 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规模达到8800万户, 有线电视数字化程度达到47%以上, 但是按照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划的到2015年中国将停止模拟电视播出来看, 中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将成为接下来工作的重点。面对超过2亿户的地面模拟电视用户, 可以看出开展地面电视数字化工作的任务之重。在2011年全国广播影视科技工作会议上, 张海涛部署了2011年全国广播影视科技重点工作, 要求抓紧推进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 提升无线覆盖能力和水平。
4.3 中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实现的经济价值
(1) 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整体设备市场规模
随着中国地面广播“户户通”和地面电视“村村通”工作的快速发展, 以及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工作的启动,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设备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产业蕴含的巨大商机不容小觑。2006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设备市场规模达到72813万元, 2007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14782万元, 2008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设备市场规模达到215819万元, 2009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设备市场规模达到390682万元, 2010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设备市场规模达到726183万元。
(2) 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市场规模及主要厂商
从财政部投入的40亿地面网络建设费用可以看出, 目前, 中国地面广播电视主要还以满足覆盖工作为主, 所以发射设备市场呈现出巨大的市场商机, 中国地面广播电视覆盖工作依旧是未来的重点之一。2006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发射设备市场规模达到66813万元, 2007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发射设备市场规模达到88982万元, 2008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发射设备市场规模达到89819万元, 2009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发射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11682万元, 2010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发射设备市场规模达到96183万元。详见图3。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发射设备市场构成中, 主要以电视发射设备为主要推动力量, 围绕着地面电视发射设备市场的相关广播电视配套设备发展也很迅猛, 相比之下地面广播发射设备市场增加较平稳, 如图4所示。
前些年, 国内能做数字广播电视发射机的厂家只有北广科技、同方吉兆、大连东芝、凯腾四方等少数几家, 随着我国数字广播电视的推广和建设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 (CMMB) , 能生产数字发射机的厂家逐渐多了起来。其中, 中波发射机生产厂家主要有:北广科技、上海明珠、陕西762等;短波发射机 (分大功率和小功率短波发射机) 生产厂家主要有:北广科技、原航天部23所等。同时, 作为数字发射机配套设备的发射铁塔和发射天线, 目前国内生产厂家很多, 发射铁塔生产厂家主要有北广科技、山东青岛的东方等, 发射天线主要有北广科技、北京中天、鞍山天线研究所等。
如图5所示, 通过2005-2010年对各发射设备厂商进行统计, 我们得出中国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市场份额最高的厂商为北广科技, 公司依托大功率广播电台发射机及在模拟/数字电视发射机市场的良好表现, 位居行业首位, 占据中国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市场份额的20.92%, 中国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市场份额第二的厂商为同方吉兆, 公司依托同方系集团地面芯片、接收机、发射机等产品及资金投资运营的强大组合优势, 在地面数字化市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占据中国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市场份额的14.19%。排在第三位的中国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厂商为凯腾四方, 公司依托40年的发射机研制、生产经验, 占据中国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市场份额的10.60%。排在第四位的中国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厂商为大连东芝, 公司依托外资品牌的资金、技术实力, 占据中国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市场份额的6.34%, 排在第五位的中国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厂商为成都成广, 公司依托原国营成都电视设备厂 (六三0厂) 广播电视分厂及30多年广播电视设备研发和制造经验, 占据中国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市场份额的5.60%。其它企业由于市场份额较低, 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截止至2010年12月底, 经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核认定, 并取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生产许可证的国内生产企业有39家, 主要有:北京北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同方吉兆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凯腾四方数字广播电视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明珠广播电视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成广电视设备有限公司、辽宁数字广播电视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杭淳广播电视设备有限公司、大连东芝广播电视系统有限公司、无锡市华康广播电视设备厂、陕西数字广播通讯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杭州众传数字设备有限公司等。
如图6所示, 2010年, 中国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市场份额最高的企业为北广科技, 占据中国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市场份额的23.26%, 其次中国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市场份额排在第二的企业是同方吉兆, 占据中国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市场份额的12.28%, 排在第三位的是凯腾四方, 占据中国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市场份额的11.34%, 排在第四位的是成都成广, 占据中国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市场份额的8.64%, 排在第五位的是大连东芝, 占据中国地面无线发射设备市场份额的7.20%。其它企业由于市场份额较低, 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总体来看, 国内数字发射机及其配套设备产品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随着我国数字广播电视的不断发展, 必将对各种设备的质量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市场竞争也必将越来越激烈, 因此, 一些没有技术支撑和研发能力的生产厂家将逐步被市场所淘汰。
5 中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市场发展趋势
5.1 中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市场发展趋势
(1) 地面无线广播市场发展趋势
当今, 各种新的数字媒体接收设备不断出现, 这种情况下, 广播还继续走模拟之路, 难免导致广播传统的受众被其他媒体夺走。因此, 从战略上考虑, 广播必须全面数字化才能面对挑战。另外, 随着无线上网、掌上电脑、网络由窄带向宽带的发展, 网速的不断提高, 使网络广播的听众越来越多。网络广播既有传统广播的灵活性, 又有互联网的交互性。所以“十二五”期间, 中国地面无线广播电台的核心工作依旧是数字化、网络化, 只有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改造, 才能发挥地面无线广播的内容优势, 才能在三网融合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2) 地面无线电视市场发展趋势
从传统的地面无线电视市场来看, 基本以固定接收为主, 随着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 主要从楼宇、饭店、城市轨道交通, 再向便携移动交通的发展, 再向农村无线覆盖发展, 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也是地面无线网络运营商的主要方向。随着城市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成熟, 下一阶段, 中国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农村无线覆盖市场将进一步启动, 面对中国市场大部分的模拟无线固定接收用户, 相信市场转换过程将是长期和持续的, 目前全国已经有部分地区开始了这一工作, 相信随着地面数字电视产业的逐步成熟, 农村无线覆盖市场将逐渐发展起来。
(3) 地面无线广播电视用户发展趋势
预计2011年, 地面数字电视将随着三网融合逐步启动, 逐步发展, 全国地面数字电视用户数量达到2480万户, 2012年,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市场将真正启动, 达到快速发展, 届时全国地面数字电视用户数量达到5800万户, 预计2013年,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用户数量达到6450万户, 预计到2015年,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用户数量达到1亿户。
5.2 中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市场容量测算
(1) 地面无线广播电视设备市场容量测算
随着地面广播数字化工作的不断深入, 设备市场将迎来空前的繁荣, 预计2011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619782万元, 2012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3645010万元, 2013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4058237万元, 2014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5232413万元, 2015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6251389万元。
(2) 地面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市场容量测算
随着地面广播电台、电视台数字化工作的不断深入, 发射设备市场将迎来下一个市场增长点, 预计2011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发射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31782万元, 2012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发射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65010万元, 2013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发射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88237万元, 2014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发射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16413万元, 2015年, 中国地面广播整体发射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51389万元。详见图7。
如图8所示, 预计中国地面广播整体发射设备市场构成中, 未来依旧主要以数字化电视发射设备为主要推动力量, 围绕着地面电视发射设备市场的相关广播电视配套设备发展也会迅速发展, 地面广播发射设备市场依旧将以平稳的姿态增长。
(3) 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接收设备市场容量测算
从英国电视现状思考中国电视发展 篇3
第一部分:英国电视业现状
一、英国最有影响力的电视频道目前,英同公众可以接收到的电视频道有500个,包括英语语种和其他语种,在众多的电视道中,在英国最有影响力、收视人群比较多的只是少数。
从这张图表可以看出,56%的电视观众在收看BBC1、BBC2、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第四频道CHAN-NEL4、第五频道CHANNEL5,这五个频道是英国本上实力最强、节目质量最优的。
二、英国电视创收现状
从2000年开始,英国ITV的电视广告创收逐年下降,而互联网的广告收入逐年增长。(注:ITV是英国一家商业电视台,主要通过广告创收来盈利)
可以看出,在主要广告商的广告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投进电视台的广告费下降了,而投进互联刚的广告费增长了。
三、英国电视观众现状
现在,英国的电视观众和中国的电视观众群体几乎相同,英国的电视现状:频道繁多,竟争激烈,电视观众老龄化,并且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不小,电视观众H渐萎缩,尤其是年轻观众,而同电视收入减少。这些和中国当下的电视环境非常类同。英国电视工作者是如何应对的呢?那就是对电视节目形态进行大胆创新。
第二部分:英国主流电视节目形态
一、综艺节目 《舞林大会》《STRAIGHTLYCOMEDANECE》)是现在英同收视率最高的综艺节目之一,BBC制作播出,运用明星+舞伴的形式,内容不再是简单地展示舞蹈,而是涉及爱睛、两性、故事等,BBC把这个舞蹈节日形态推向了全世界。在英围ITV的《冰上之舞》(明星在冰上跳舞)等和《STRAIGHTLYCOMEDANECE》这些舞蹈类节日占据周末的主要的黄金档,让舞蹈成了英国用末最火的综艺节目。
二、真人秀节目 《老大哥》是”创了真人秀历史的电视节日,将一群人关在一个屋子里,窥视他们每天的牛活,然后不断淘汰。用真实的记录手法,通过特定的游戏规则,来展现人性最真实的一面,这就是真人秀最大的魅力。节日特有的纪实肚、冲突性、游戏性,让很多观众耳目一新,也成了现在电视节日的一个潮流。
三、纪录片 纪录片是现在英同电视节日的一个重要类型,观察型纪录片和参与型的纪录片是英国纪录片的主流。主要通过选择典型人物,长时问跟踪记录,达到触动心灵的效果。例如:《两藏年》,华人导演孙书云通过对西藏几位典型人物的一年的生活记录,来展现西臧现状,该纪录片在BBC播出后大获成功。
四、肥皂剧 英国肥皂剧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长寿,动辄播放四五十年,ITV有40多年历史的肥皂剧《加冕街》,威尔士1974年+l=播的肥电剧《POBOL Y CWM》,BBC有20年历史的肥皂剧《乐伦敦人》、《救死扶伤》。这些剧的内容,基小都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有邻居间的勾心斗角和诚心互动,有情侣间的尔虞我诈和心心相印,有亲子的冲突,有友谊的挑战,有激情,当然也有日常生活中的平淡。
五、“多元素”融合类节目 现任英同的电视节日,各种电视节目形态开始出现融合。往往在一个节目中,把不同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吸收更多的观众群体,例如:美食+竞技+真人秀、美食+剧情、时尚+真人秀秀+服务信息等。
除了对电视节目进行创新,还有就是顺势而为,转变传播思路。
第三部分:英国电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一、BBC iPlayer的成功 BBC是英同电视业运用新媒体的成功典范,BBC网站可下载播放终端iPlayer,实时收看、收听或下载过去一周的广播电视节日,每月iPlayer下载节日近2亿次。BBCiPlayer的成功,因为BBC深知,它做的是传播内容,而不仅仅是电视。新闻源头开始,BBC每个出去采访的记者,都要拿回三个不同形态的新闻稿件——带图片的网络稿件、广播节目、电视节目。他们已经把新媒体内容的传播视作电视工作者工作内容的一部分!这应该就是BBC对新媒体的真认识认——新媒体不是电视自对手,它只是另一个传播形式而已。
二、日常节目与新媒体的融合共生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英国的电视节目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尝试,把传统电视节和新媒体进行有机的融合。例如:在《GTAcademy》这档赛车真人秀节目中,他们的选手是从网络赛车游戏中比赛产生的,然后这些获胜者参加后来的赛车真人秀节目。而这个节目的收入主要是汽车广告和游戏广告,既有新媒体的网络广告也有电视广告。
第四部分:英国专业化付费节目异军突起
在英国,付费电视市场逐步扩大!看两个细分专业统计数剧:
可以看出,付费电视在电视的收入中是逐年增加的.一直到现在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可以看出米,白色条状占的比列越米越大,说旧看BBC1、BBC2、ITV、C4、c5这些免费的、大众化电视频道的观众越来越少,看其他频道的观众越来越多,这些人都流向何方呢?——专业频道和付费电视!付费电视存国外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窄众化的电视节目,比如:高端时尚节日、服装搭配、生活类的投资理财等都是付费节目。这类节目制作精良,收入也不错,因为他们有有线电视费的收入,有高端广告商青睐!存国内,这类的节目基本在免费频道播出,节目要靠高收视率才能拉到广告,那就逼着这样的窄众节日走大众化路线,这样做卅的节甘,往往专业人士觉得不专业,普通百姓觉得离自己太远,广告商觉得收视率小好也小想投入广告。
第五部分:英国电视创新力探究
英曰电视节目创意新颖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下面一组数字,告诉了答案:2012年,英国其约30亿英英镑用于向独立制片方买节目,独立制片方约赢利10亿英镑。BBC25%,ITV60%,CHANNEL4全部节目为购买。
一、法律的强制力 BBC没有任何的商业广告收入,它的资金保障是电视执照费,所有有电视机的家庭都要支付电视执照费,一机一付,BBC是小缺钱的,在这种模式下、,BBC也曾经制作山人量的垃圾节日。为了保障公众的收视利益,开始任英同电视行业广泛推行制播分离。制播分离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丁英国,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1990年英国颁布的广播法要求所有第三频道、第四频道、第五频道的持照人,每年使用委托独立制片人的节目数量不少于播出总量的25%。存后期运行中,英国又颁布法律,使得独立制作公司在售卖节日后依然拥有版权,较好地保护了独、立制作公司任商业上的发展。
二、电视商业竞争的内在压力 在英国,电视台之问的竞争表面风平浪静,实质波澜壮阔,BBC、ITV、CHANNEL4、SKY这此主流频道不断推出新的节目吸引受众,数字付费电视已经增至400多频道。在这种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下,促使英国电视产业对于节目创意、市场调研、受众细分、资金管理分配以及后期市场360度仝方位开发的运作体系。这些因素都不断促进英国电视产业的发展活力。
第六部分:关于中国电视发展的思考
一、创新能力需要创新制度保驾护航 一档有影响力的节目的诞生,节目创意何其重要,而节日创意的源泉就是创新能力!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叫好又叫座的电视节目,都是直接购买国外的版权,本土自主研发的创意节日非常少,归根到底究其原冈,是因为良性向完备的创新制度没有建立。持续而优秀的创意,需要创新制度的保驾护航。
二、精细化节目分类让节目各得其所 细分播出平台,细分节目样态,细分收视人群,这些应该是日前中国电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把恰当的节日,放置在恰当的平台播放。考核节日指标多元化,而不是单一的收视率。让大众化节目在公共播出平台占主角,让有需求却比较窄众的专业节日走高品质、专业性强的付费电视路子,应该会更受高端广告商的青睐。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篇4
(1)我国已经建成一个资源较丰富的空间段。它由覆盖国内外地区的多卫星和多频段组成。此空间段由我国独资或中外合资的5家经营通信卫星租赁业务的卫星公司形成。他们共拥有的转发器容量和波束覆盖区,已较好地满足了我国国内各种卫星通信用户的需求,并可为国外部分用户提供通信服务。它完全改变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转发器对国内用户供不应求现象。
(2)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卫星公用通信网。此网由多颗卫星和各种地球站组成。它较好地起到地面通信网的补充、延伸和应急备份作用。
(3)我国已经建立起各种用途和不同规模的卫星专用通信网。它作为公用通信网的补充,较好地为各种用户提供通信服务。
(4)我国已经建立起较大规模的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网。它为扩大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率作出了重要贡献。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已实现了Ku频段与C频段并用、数字制与模拟制并用、卫星直播与卫星转播并用。这些成就为我国使用属广播卫星业务(BSS)的Ku频段直播卫星进一步发展卫星广播电视业务提供了条件。
4.问题和建议
(1)我国国产卫星和国产地球站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存在性能差、占有率低等差距。现有空间段商用通信卫星除中星-6为国产卫星外,其余皆为外购卫星。现用地球站除部分天线和某些设备为国内产品外,其余皆为外购产品。因此,自主研制卫星和地球站,尽快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逐步增加国产设备比例,以适应市场需要,这是我们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我们长远的奋斗目标。中星-6卫星发射成功后,我国除继续研制和发展东三卫星平台(即中星-6卫星平台)外,并正在研制工作能力更大的东四卫星平台,以满足各种卫星需要。此大平台由国家投资建设,这是一项重大决策。
(2)我国国内5家卫星公司力量较分散,形不成规模优势。随着我国加入WTO,电信业进一步开放后,将受到国内地面通信企业和国外卫星通信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为了迎接此挑战,5家公司之间进行一定方式的合作很重要。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其中两家公司和其它有关公司组建成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这是改变分散、加强联合的一项重大决策。2001年12月,此集团公司已挂牌成立。
(3)我国国内VSAT专网存在网数多,站数少,资源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的不足。我国大部分行业和不少大型企事业等单位建有VSAT专网,但其中大多数专网用户站数量较少,形不成规模优势,从而产生不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易造成卫星资源浪费。VSAT通信是一种组网灵活、配置方便并适合规模经营的通信系统,从技术上完全可以把大量分散的专网通过整合相对集中形成数个大型专网为各行业和各企事业单位服务。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篇5
2013-12-16
来源:中国网
第二届中国广播电视栏目创新发展峰会12月14日在厦门隆重召开,该活动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主办,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北京大学视听研究中心支持。参加会议的主要领导有: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社长梁刚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常务副会长杜嗣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金文雄;原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中国广播影视报刊协会副会长李宗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副总监高岩;原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等出席。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市级广播电视机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届盛会。
上午9时,峰会正式开幕。开幕式由李宗达主持,梁刚建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在致辞中提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则进一步指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这些对广播电视来说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文化强国”落实在广电传媒上,是战略方向,明确了媒体发展的大方向,理顺了广电媒体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关系;“改革决定”又具体提出了要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这和我们本次活动的主旨直接关联。组织这次峰会,希望通过推广优秀栏目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汇聚业内最活跃的广播、电视精英的智慧力量,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打造出更多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生命周期长的名牌栏目,为促进我国广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开幕式上,金文雄做了精彩致辞。他说,当前全国电视节目种类众多,拥有知名品牌电视栏目和节目,但是也有不少节目在内容、形式上雷同,需要改进和提高。并详细解析了国家广电总局出台“限娱令”的背景及目的,他说,限娱令不是打击或阻碍节目的发展,而是不断鼓励、推动节目的创新,在本次活动中获得表彰的节目大多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值得推荐。
杜嗣琨在致辞中对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如何创新与突破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本次活动中获得表彰的优秀广播节目进行了充分肯定。
本届活动自今年10月份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国各级广播电视媒体和制作机构的积极响应,吸引了业内许多活跃在第一线的广播电视栏目制片人、编导、记者、主持人的广泛参与。为了体现本次推荐表彰活动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主办方组织了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视协以及报刊协会的相关领导、专家和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参加的评审委员会。全体评委本着不断发现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优秀广播电视节目,鼓励广播电视节目工作者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改革精神,以公开、公平和公正的评选原则,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观摩和审议,从收到的200多件参评作品中,评选出2013全国广播品牌、电视综艺、社教、新闻品牌,广播电视创新栏目、全国城市原创栏目、广播电视影响力活动和电视人物等奖项。
2012年,在总局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广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首届中国电视栏目高峰论坛暨2012全国优秀电视栏目推荐表彰活动”在山东威海成功举办,收到显著成效。与上届活动不同的是,本届优秀广播电视栏目的推荐表彰,增加了广播栏目和人物的内容,使这次推荐表彰活动的内容更加全面、丰富,参加的栏目和节目也更加广泛。在受到表彰的栏目中,一些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栏目,也有一些是原创栏目,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坚持正确导向,注重社会效益,体现以人为本,追求改进创新。
本届评选结果于14日下午隆重揭晓。同时,举行了推荐表彰盛典,各位领导和专家向广播电视获奖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篇6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电视知识分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电视知识分子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电视知识分子 借鉴 媒介生态
,“中国的电视媒体将被分为纯电视业务媒体、以电视业务为主的,电子媒体,和涉足电视业务的综合性媒体。”毋庸置疑,即使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电视仍将以其固有或崭新的形态,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视知识分子”的概念是法国著名社会学者布尔迪厄提出的。他将那些“在‘电视上挖一段时间’。得以靠媒介生存”的知识分子称为“电视知识分子”。布尔迪厄认为电视知识分子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电视通过各种机制对艺术、文学、科学、哲学和法律等文化生产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传媒的力量,若是要对科学界这样的领域施加影响,那它必须在它看重的场中找到同谋。
经历《百家讲坛》的由盛极一时到平庸呆板,电视知识分子逐渐成为颇受关注的群体。我国学术界对电视知识分子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有人说易中天在电视上品《三国》促成了人们的读史热潮,也有人驳斥说他“不务正业”;有人说于丹在电视上讲《论语》、《庄子》让人感到“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生命的气息”,也有人批评她“不学而术”。有人赞余秋雨上电视是“传播文化”,也有人批其“沽名钓誉”;3月,中山大学徐晋如博士在天涯论坛上发表了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言辞激烈地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不久之后,北大清华等校10博士在网上联名抵制“学术超女”于丹,甚至要求她从“百家讲坛”下课。一度,担任青歌赛评委的余秋雨引发了又一轮争议,百度贴吧的帖子数将近4万,其它网站的帖子数也在不断增加。“余秋雨有硬伤、哕嗦、扯话题、作秀”的批评言论甚至登上了各大报纸的文娱头条。
电视知识分子屡遭诟病,是因为电视知识分子在参与电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如下问题:电视知识分子的批判性遭到电视市场化的消解;因为电视节目制作的时间限制。电视知识分子在电视节目中容易出现文化硬伤;部分电视知识分子受制于电视制作规则,丧失自身独立性;有些电视知识分子将上电视作为自己追逐名利的手段。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电视知识分子如何应对?在知识分子媒介化成为一种趋势的情况下,电视知识分子应该以何种姿态参与电视。
一、中国电视知识分子应该秉持传统,严以自律
在学院体制的压力和商业经济的诱惑下,有些电视知识分子将上电视作为一种获取名利的手段。我们敬佩静心钻研学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知识分子名利双收。但是,我们应该抵制批判那些为了在电视上“混个脸儿熟”就“满场子乱转”的“知识分子”。这些“媒介常客”,为了通过上电视获得声名和财富,丧失了自己的理念和原则,借着学者或某某协会会长、某某研究所研究员的头衔,进行着各种伪学术的表演。这些知识分子往往无心做学问,只想上电视作为获取名利捷径,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批判。
知识分子应该是道德理性的智慧代表,是社会良知所在。如果一个知识分子违背了“学识为师”和“行为示范”这两条律条,那么,他的社会职责,他对媒体和公众的意义就无从谈起。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中,知识分子一度从中心转向边缘。知识分子为了改善边缘位置,借助电视的话语权重返文化中心。在这个过程中,电视知识分子若致力于抢夺文化资本这个极具诱惑力的资源,必然会造成种种弊端。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为知识分子的再次活跃提供了可能性,但商业主义对知识领域的渗透消解了文化的自律。在学院体制的压力和商业经济的诱惑下,有些电视知识分子为了追逐世俗荣誉抛弃了反思精神和学术规范,为争取更多的出镜机会而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从大众评价有些频频露脸于电视屏幕上的电视知识分子“不学无术”中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应该自律,不能在公众面前做无所不知的“权威”,不能为了增加“上镜率”就热衷于出现在各个电视节目上,不管节目探讨的内容是否是自己所熟知的领域,这样不仅无益于提升电视节目品质,也让知识分子静不下心进行学术研究。因此,电视知识分子应该在发言之前先反躬自省和自我批判;在坚守学术理想,遵循学术规范的前提下介入电视,积极参与电视的文化建设。
二、中国电视知识分子应该保持理性,坚守责任
寓教于乐、雅俗共赏是我们追求了几千年的审美标准,但是要拿捏好“教”与“乐”、“雅”与“俗”的度却并非易事。如何在电视节目中将自己对社会批判的诉求与观众的收视兴趣点相契合,做到“既叫好又叫座”是让很多电视知识分子和电视工作人员头疼的问题。知识分子遵循的是文化逻辑,而市场逻辑通过收视率作用于电视。市场经济沟通了民众和文化,催生了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也打破了文化层面的严格界限,出现了一批蕴含智慧而又让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但是,文化逻辑和市场逻辑在起点和追求目标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文化在本质上追求的是思想批判和精神创造,而市场的最终追求是利益。在市场逻辑的指导下,电视知识分子所持有的批判性、理性和建设性很容易被文化的商业化消解,对社会所持的批判反思也很容易被电视这个大众媒介异化成为争夺收视率的工具。在商业效益和利益的驱动下,电视媒体和电视知识分子在“双赢”的过程中能否坚守住阵地,真正平衡好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这遭到了人们的质疑。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电视表现出简单、浅显、趋众的特点。因此,有些电视栏目会选取一些猎奇的、有争议的话题,邀请电视知识分子用悬疑式的讲述方式谈论话题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就背离了电视知识分子通过介入电视启蒙教育民众、电视通过邀请电视知识分子提升电视文化品位的初衷,沦陷于庸俗化、娱乐化之中。这就导致了电视知识分子在电视上的发言――即使是出于公共立场和人文关怀――遭到人们的误解和质疑,认为他们传播的是“伪学术”,是带有浓郁商业气息的文化商品。
在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电视知识分子和他们介入电视的文化实践任重而道远。如何做到“通俗而不庸俗”、“适合观众而不讨好观众”、“具有市场而不迎合市场”,是电视知识分子和电视共同肩负的责任。电视知识分子要运用自身的学识去客观理性地传播知识、普及学术,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广大民众服务,并为大众的文化生活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电视要通过提高节目文化内涵不断提升观众的媒介素养,引发人们进行深层思考。在电视这个场域中发言,电视知识分子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与电视、观众平等对话,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电视给电视知识分子提供交锋、争辩的舞台,电视知识分子在电视上呈现思想碰撞、睿智交锋,给观众展现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思想宝库和知识谱系,在电视、电视知识分子、观众的互动中达成共识。在发言的时候,电视知识分子不要摆出高人一等、指示教训的姿态,而应该具体化和人格化,达到与大众平视和对话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电视、电视知识分子、大众在文化思想交流沟通方面的良性互动。
三、中国电视知识分子应该做个“介入的旁观者旧
布尔迪厄的“电视知识分子“理论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上电视的代价,就是要经受一种绝妙的审查,一种自主性的丧失,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之一就是主题是强加的,交流的环境是强加的,特别是讲话的时间也是有限制的,种种限制的条件致使真正意义上的表达几乎不可能有。”。电视作为一个场域,一种行业,有自身的规则和话语方式,电视知识分子参与电视,必然会受到电视逻辑和规范的控制。而电视虽然拥有话语权,但本身并不具有权力,需要顺从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力量,因此,电视本身就受到政治、经济、文化逻辑的控制。在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的控制下,在电视结构力量所形成的规则下,电视知识分子介入电视容易丧失独立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电视文化虽然包括电视精英文化和电视大众文化,但是电视大众文化占据了更大一部分的比例。“精英知识分子以文本质量为中心的评价标准,实际上并不适合于大众文化,大众是否喜欢一个文本不是看它的‘质量’,而是看它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否相关。”知识分子这个批判的群体在看待问题时要求严谨冷静、分析问题时要理性深刻,而电视这个喧嚣的媒体却注重煽情和轰动效应、追求市场和收视率。在媒体掌握生产工具的情况下,电视知识分子的声音容易变声和遭到扭曲。出于电视观众文化层次的考虑,电视知识分子在电视上发言要求“浅显易懂、幽默风趣”,这虽然唤起了观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但一旦没有掌握好分寸,传道启蒙可能会成为一场“闹剧”,原有的学术和文化内涵消失殆尽,与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批判性越距越远。我国著名的电视知识分子王鲁湘也坦率承认:“主体立场的丧失是知识分子进入电视的一个必然代价。你要转换到这个角色,就必须接受这个条件。以中国目前情形,任何一个媒体的话语空间都是有限的,电视的话语空间更狭窄一些。”
尽管电视知识分子需要积极寻求电视发言机会,但电视知识分子应该作为独立的主体而存在,而不是电视的依附者。电视受到种种力量的控制,拥有自己的逻辑和规则,电视知识分子介入电视必然会受到这种逻辑和规则的影响,但电视知识分子不能因此而屈从于电视规范,而是坚持独立性、反思性和批判性,为维护自己的立场和主张据理力争。刘易斯・科塞在《理念人》一书中写到:“如果知识分子能设法避免完全退缩和彻底整合的双重诱惑,那么他们在未来的美国当然仍然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亦是如此,旁观是电视知识分子保持独立性的有力保障。电视知识分子要以旁观者的姿态介入,客观冷静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北京大学学者陈平原认为:“当客卿而不是雇员,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可能是知识分子介入大众媒介时应采取的姿态。”电视知识分子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对于公共事务有自己客观的分析,站在旁观者乃至对立的角度,进行批判和引导。布尔迪厄就是利用电视作为自己发表意见的平台,对知识分子介入电视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抨击和批判。
四、其它媒体知识分子对中国电视知识分子的启示
何为媒体知识分子?布尔迪厄认为,他们或是媒体从业人员,或者是以卖稿为生的自由职业者,“这些人既无批判意识,业务专业才能和道德信念,却在现时的一切问题上表态,因此总是与现存秩序合拍。”与布尔迪厄关于“电视知识分子”的理论一样,布尔迪厄对“媒体知识分子”的批判观点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媒体知识分子的实际情况。在中国,媒体知识分子,广义上指的是“当前以大众传播为主要交流方式,以大众媒介与新媒介为主要交流手段,在媒介化的生存状态下,人类传播越来越来趋于媒介化的过程中,对人类交流的现实进行思考,感到怀疑、焦虑、批评、甚至有些绝望的,身在智识阶层的人”。狭义而言,媒体知识分子是指“那些与媒介关系最靠近,能与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共同工作,通过大众传播的讯息生产与传递,对社会产生可能性影响并与媒体发生直接关系者。”我国媒体知识分子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以媒体为生的媒体工作人员中的知识分子,一是媒体工作人员中的知识分子,他们掌握和利用媒体向社会传播特定的内容,对社会产生影响;一是来自媒体外部的知识分子,他们通过介入媒体与媒体形成了使用的、满足的与潜在影响的关系。
电视知识分子作为媒体知识分子的一部分,有媒体知识分子的共性――媒体知识分子从某种程度上纠正了专业知识分子的封闭姿态,从一开始就带有敞开的平民主义特点,也有自己的特性――电视知识分子凭借电视这个平台,能接触到最广泛的大众群体。中国电视知识分子应该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借鉴其他媒体知识分子的长处,以期良性发展,共建和谐媒介生态环境。
1、介入报刊的知识分子与电视知识分子相比,其个性主要表现在:介入报刊的知识分子所受的时间压力相对要小些,因此他们的思维更开阔,逻辑更严谨,话语更理性;可以主动针对社会问题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或事前提出预警,而无需等到电视台邀约;通过文字立言,针砭时弊,没有电视知识分子采用言语立言时所面对的“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压力;面向的受众群相对较小,传播范围比电视知识分子要小。因此,电视知识分子面对更大的受众群,要积极主动且冷静客观地参与讨论社会事务,寻求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平衡点,不仅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担当起为国家的建设、社会的进步出谋划策的重任。而做到这点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话题平民化,谈平民生活中千家万户关心的话题。话题具有社会关怀,从社会性出发,电视知识分子既可以进行人文性的探讨,体现人文精神,也可以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喜爱,体现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学养和准则。
2、与电视知识分子相比,介入网络的知识分子的个性在于:自发性较强,没有电视台的邀请、电视节目策划书的话题设置和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提问,介入网络的知识分子往往是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评论及时,网络传播的快捷和简便使得介入网络的知识分子可以快速地对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评论辩论;传播方式多样,与知识分子在电视上相对单一的传播形式不同,在网络传播中,知识分子既可以通过QQ、聊天室、网络视频、网络联线等进行个体之间的人际传播,可以通过BBs、网络论坛进行组织传播,还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大众媒介进行大众传播;传播思想的自由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把关”作用相对较弱,这使得知识分子更多的思想观念在网络世界快速的活跃与生成;发言的匿名性,抛却传统媒体上的身份、内容公开性的压力,隐匿的安全感使很多知识分子进行自我表达时会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思想的互动性,通过网络,知识分子之间、知识分子和大众之间可以迅速及时地进行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因此,电视知识分子也应该主动参与电视发言而不是等待邀请,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进行评判而不是限制于电视栏目组提出的话题,注意反馈信息,与观众进行更多的交流。
3、人们在谈论知识分子时,很少把电视工作人员也算入其中。但是在电视台中,有些工作人员也拥有专业知识和渊博的学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事的是文化的传播和创造工作,也应该归为“知识分子”。与电视知识分子相比,电视媒体工作人员中知识分子的个性是:掌握着电视媒体这一传播上具,在议程设置上具有话语权优势;不仅了解文化冲突的各种表征,也了解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的需求;熟知电视运作机制和节目制作规则,较好地避免了电视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冲突。因此,电视知识分子应该多了解电视制作规则,善于与电视结合,利用电视制作规则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要被电视制作规则限制。同时,电视知识分子应该了解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的需求,努力寻求普及文化、传播思想的更多途径。
上世纪三十年代,“生态”观念渗透到传播研究领域,这个起源于北美的学术课题逐渐发展成为媒介研究的分支学科,媒介生态学是“从生态想象介入传播研究,在负责的社会生态体系内,透视人、媒介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共栖关系,以期望达到生态平衡”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我国学者主要侧重于研究以媒介为中心展开,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问题,也就是主要探讨媒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对媒介生态学的另一个类别――以人类为中心展开,研究人与媒介环境问题――研究的较少。从后一个媒介研究学类别的角度来看,中国电视知识分子作为构建媒介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应该注意自身的良性发展,以期和其他媒体知识分子一起与社会其它阶层共同构建中国和谐媒介生态环境。
和谐媒介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媒介外部环境和谐。有利于媒介发展;媒介自身健康发展,媒介系统内部实现生态平衡。
首先,电视知识分子和其他媒体知识分子应该做好传播知识和引导舆论的工作,充分发挥“协调”和“引导”的作用。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消费主义抬头、价值观偏移、社会阶层分化、民众不公平感增强,这些都需要电视知识分子和其他媒体知识分子在大众媒介上参与沟通协调、释疑解惑、开展舆论监督,以公开建设性的言论促进社会生态动态地达到一种平衡,也促使大众媒介舆论监督功能的有效发挥,完善媒体协调平衡社会生态的功能。
其次,积极传播先进文化,重建社会人文精神。“和谐”的观念在我国自古就被认为“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精髓和首要价值”,和谐媒介生态环境的建设呼唤媒介文化的建构和提升。大众媒介是一个强有力的文化载体,是提供全社会共享的主流价值观念的中介。要构建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以促使社会和谐发展,就需要电视知识分子和其他媒体知识分子通过媒介传播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篇7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更加突出强调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或一种主体文化,继而利用创意、技术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音像、动漫、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传媒、服装设计、雕塑、环境艺术、表演艺术、视觉艺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另外,旅游、美术馆、体育、博物馆等行业也与创意文化相关联。
二、中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创新意识弱
我国广播电视传媒发展的区域垄断的特征使得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缺乏竞争意识,行业没有良性竞争会使得相关工作人员不能积极工作,创作的广播电视节目也缺乏创意,大家相互借鉴从而导致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工作人员沉溺于老套的节目形式,缺乏对新颖节目的创新开发,仅仅只是在原有某些节目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并没有真正地开发节目,使得节目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广播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就是要有创新性,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媒体发展的速度相对滞后。要想吸引更多的观众,就需要树立广播电视的创新意识,祛除以往模仿、修改其他节目形式的想法,真正地创作新型的广播电视节目,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缺乏创新机制
地区垄断性和行业特征明显的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缺少淘汰机制,这样就会使得工作人员创新意识薄弱、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强。许多广播电视节目在开发和发展的时候,由于没有创新机制的支持,使得其发展动力不强,创新机制的缺乏使得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新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三)市场环境的缺失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就愈发激烈,广播电视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势必会受到同行业的影响。然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与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并不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使得广播电视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容易受制于恶性的市场竞争,难以大展拳脚。恶劣的市场环境严重影响了广播电视的创意发展,需要加以改善。
三、中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创新能力
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创新意识尤为重要,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在广播电视节目上下功夫,摆脱传统的千篇一律的电视节目内容,将节目进行创新,提高观众的兴趣。要促进广播电视高端化,重点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制作、影视创作、后期制作和发行销售等产业环节。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内容为王,着力推进内容创新,提高原创能力,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广播影视精品。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快速发展普及移动智能终端,鼓励交互式网络电视、视频点播、手机电视创新型业务应用,面向多平台、多通路,加快依据媒体形态定制节目内容的创作生产,加强内容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加快影视产品与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云影音等媒体的结合,以高清交互式数字电视网络为基础,积极布局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推进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存储、监管等环节的全数字化和大数据化。但是绝对要避免创作一些“垃圾文化”,要坚持广播电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健康创新的文化来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创新机制
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的有效动力。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由于创新机制的缺乏致使其动力严重不足,因此也就少了很多创造效益的机会。所以,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元素的有效发挥,需要完善的创新机制的支持。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利用拥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电视媒体品牌,有了这种健全创新机制的基础和条件,有利于创造出具有影响力的电视媒体品牌,也可以最有效地发挥电视媒体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带作用。另外,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也可以通过构建接受全民创意的相关平台,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大众的创新意见,从而使创造出来的电视文化产品具有创新元素,进而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为电视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开拓文化创意市场
随着我国的媒介竞争由传统的节目竞争转变为品牌创意营销竞争,广播电视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日益迫切。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发展。首先,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以法律形式来约束市场行为,规范市场环境,为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其次,应集合我国当前社会中的各种力量,优化资源配置,使用品牌创意营销策略积极拓展文化创意市场,走出一条品牌化的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道路。
四、结语
文化创意企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近年来,我国形成了一批颇具规模、效益良好的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它们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都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但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仍存在节目创新意识薄弱、缺乏创新机制以及市场环境缺失等问题。因此需要提高创新能力,对其内容和节目形式进行创新,要建立健全创新机制,最后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开拓文化创意市场。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以文化和创意为核心,传统的文化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产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益于提高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蔡尚伟,李家伦.电视如何叩开文化创意产业的大门[J].电视研究,2010(06):19-21.
[2]任欢.中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的实现[J].西部广播电视,2014(19):70.
中国电视传媒的产生与发展 篇8
关键词:传播媒介 电视传媒 发展趋势 天人合一
1 传媒历史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总会带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艺术形式等。媒介的交汇也是新媒介诞生的时刻。
1.1报纸媒介
唐朝初期,中国便诞生了最早的报纸《邸报》,以发布皇帝的诏书、命令。十三、十四世纪的欧洲也出现了最早的报纸雏形“新闻信”,报道市场行情和商品信息。印刷术传入西方后,报纸渐渐风靡起来。几百年以来,报纸媒介依旧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变革,如今的晨报、晚报、周报、日报已令人目不暇接了。发展至今,电子版报纸阅读下载等“新鲜”事物也层出不穷。但报纸的新闻受众正加速度地被电视、互联网所分流。
1.2 杂志媒介
中国从1915年的《青年杂志》的创办便开启了杂志的新时代,杂志的内容一般在学术与时事这两块,较报纸更为知识化、专业化、深度化,其受众也主要是高级知识分子和高收入人群。近年来,杂志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电子杂志深受广大读者喜欢。但杂志期刊也不可避免地饱受互联网的冲击。
1.3电视媒介
参见第2章“电视传媒的演变过程”。
1.4互联网媒介
互联网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为了加强军方信息交流,而研制的军用网络是互联网的雏形。1990年,互联网才向民间开放,成为民间传播信息的工具。 作为全新的传播工具,互联网拥有传统传播工具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如信息多元、覆盖面广、互动良好等。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模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5电信网媒介
手机短信息的出现比互联网更晚,短信、视频等电信网媒介的出现为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具有短、快、覆盖面大和无线移动等特点。
2 电视传媒的演变过程
1925年,被称为“电视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成功完成传送和接收画面的试验。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正式开始播送节目,标志着世界电视业的开始。 1954年,美国试验彩色电视成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视传播手段由过去的地面微波传送、局部覆盖,发展到利用同步卫星转播电视节目进行洲际传播。电视也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无线电视到有线电视,从平板电视到液晶高清电视、数字化立体电视。“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而电视传媒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体育、教育和文化等事业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大。电视功能多样,集报道新闻、传播知识、娱乐消遣、提供社会服务于一身,可以说,人们需要传播的所有信息,几乎没有电视不能传播的。
3 中国电视传媒的历程
1958年随着北京电视台的开播,中国电视传媒诞生了。中国电视传媒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年至1973年)黑白电视阶段。电视技术主要依靠自力更生研发制造,此时的电视还不足以称得上是大众传播媒介,电视节目传播只能是小众传播。
第二阶段(1973年至1984年)彩色电视阶段。先进的电视节目采制和传输技术和设备开始出现,电视接收机成为热销的家电产品。电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传播媒介。
第三阶段(1984年至20世纪末)电视节目立体传输阶段。电视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中位居首位的媒介,开始形成卫星、微波和有线电缆光缆相结合的立体传输覆盖网络。
第四阶段(20世纪末至今)数字技术对电视新闻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视直播卫星、数字电视、数字转播车、各种音像记录器材以及图文电视纷纷步入社会生活,给电视新闻采制、播出、传输覆盖和接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 电视传媒的发展趋势
4.1商业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的电视传媒可谓国营、私营、社会公营的三分天下。以后,众多国家都开始对本国的电视传媒体制进行改革。如欧洲的公共电视正受到来自商业电视的巨大竞争,商业电视所采取的节目编排、内容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营电视、公共电视,商业电视几乎占领了多半观众。
4.2集团化
从世界产业发展史来看,资源总是向着垄断企业转移,企业也逐渐走向垄断和集团化。美国1992年电视传媒产业主要掌握在23家企业中,而随着电视传媒行业进一步大型化,到20世纪末,已主要掌握在10家大公司手里了。
4.3数字化
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出现,给电视传媒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3D技术的广泛应用,立体电视节目在2009年就已经问世。网络电视、交互电视、手机电视等数字传媒技术的进步,大大拓展了传统电视的业务领域。而纯电视行业本身存在的技术力量、管理体制等缺陷,都将制约电视产业进一步的发展。
5 道家思想看传媒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教尊奉的至高圣经,同时也是百家、千君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以及后人治世、治企、治人的理念启蒙和理论基础。老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总结有以下规律:
(1)阴阳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阴阳结合体,紧密相济。
(2)虚静无为说。“虚其心,实其腹。”认为天人合一应以“虚静”即和善为目标,以达至最完美的自然境界,而不是单纯地热衷于表面铺陈。这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相生相克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事物间的相生相克的两面性。
(4)以柔克刚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用水作比喻阐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上述老子的哲学思想,作为普遍性的真理,得到各种不同学科及学说的广泛引用和尊崇。各类媒介也是这样,其都有自身的特点,一种媒介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介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新媒介的出现,会使原有媒介产生一些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何况受商业利益驱动,各媒介对受众的争夺是长期的,各类媒介乃至同一类媒介中的不同单位间的竞争是激烈的,然而技术的发展,使各类媒介之间不再像过去那样径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6 中国传媒业的科学发展
2005年5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最早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全国手机电视的运营牌照;2006年,中央电视台,获得了第二张全国手机电视运营牌照。央视手机电视和东方手机电视都依托强大的传统电视传媒为基本内容本源。就传播模式而言,两家都同样采取了通过现有移动通信网为传播渠道的“电信模式”。此外,还有专门为手机电视架构手机电视广播网的“广播模式”上海文广旗下东方明珠公司正在对这种模式的手机电视进行技术和试商用。
2008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要求:广播电台、电视台必须把发展新媒体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008年4月1日3G网络的正式启用,标志着向手机电视开始过渡。手机电视具有网络点播和电视直播相结合的个性化程度高的特点。但因手机屏幕小,经常晃动,对清晰度要求较高。
2010年1月,中国国务院发文,在中国将实行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合一”,通过技术革新,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中国电视传媒事业真正开始面对后继者电信网与互联网的冲击,但到现实,三者不可为敌,应各尽其用,坚持“在竞争中做大,在做大中做强”的原则,以天人合一观来顺应同行竞争与自我腾飞的关系。
7 结 语
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是“点对面”的单向形式,其传播过程中话语权不平等,不能相互直接交流。而近年来网络积极吸纳电视的传播优势,加速了网络电视的兴起,大量受众被网络分流。
所以,强化电视传媒的“电视特征”这个优势是电视传媒赢得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电视节目的个性、电视传媒专业化水平、电视传媒的平民化、娱乐化。相对于旧媒介(报纸、杂志、电视等)和新媒介(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网)而言,当今中国电视传媒正处于或是倒退,或是腾飞的十字路口。而腾飞的重中之重是电视传媒应主动消解与传统媒介——广播、报纸和新兴媒介——互联网、电信网之间的边界,消解国与国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实现真正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作者:汪丹,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影视传媒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08-19
中国广播10-15
中国汉字广播稿08-13
中国梦广播稿10-24
中国之最之:广播电视篇08-26
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09-23
中国梦,我的梦校园广播稿07-25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综合2009年考研试题06-14
中国电视购物发展10-25
中国网络电视发展研究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