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购物发展

2024-10-25

中国电视购物发展(精选8篇)

中国电视购物发展 篇1

中国电视购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中国电视购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txt不要为旧的悲伤而浪费新的眼泪!现在干什么事都要有经验的,除了老婆。没有100分的另一半,只有50分的两个人。本文由shikunsky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国电视购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在 1992 年广东省的珠江频道播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购物节目,1996 年大陆第一个 专业的购物频道北京 BTV 开播。在中国已经有 17 年的历史了。电视购物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趋势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关键词]电视购物 电视直销 家庭购物 广告 电视购物是通过在电视上播放广告片的方式宣传产品,并通过屏幕上显示的免费电话实 现销售的一种销售方式。电视购物广告区别于一般商业广告以提高品牌/产品知名度为目的, 其目的在于直接通过广告销售产品。从形式上划分,电视购物分为电视直销和家庭购物两类。电视直销由厂家或者代理商直接操作,它以电视节目形式出现,有情节,有故事,经过精心 设计和包装,既含信息,又有广告,娱乐性较强,一般选择在覆盖较广的卫星频道插播。家庭购物一般拥有自己的媒体资源或频道,是一种利用电视媒体的在线营销形式,它通常 在某一频道滚动播出,娱乐性成分较少,用户可以从中获得多种产品讯息,并通过电话与主持 人现场沟通。

一、电视购物的优点 1.短——短期赢利最大化 电视购物片与传统的 15 秒、30 秒品牌或产品广告不同。它的最直接目的就是挣钱、赢 利。电购产品向来遵循“低成本,高定价”的原则,一般电购产品的成本仅为定价的 10-20%之 间,从而保证充足的利润空间。广告投放则采取“垃圾时段+高密度轰炸”的策略。一个电购片短则 5 分钟,长则 20 甚 至 30 分钟,而卫视非黄金时段的广告 1 分钟 1 次投放成本一般只有 100-200 元,相当便宜。通 过整合众多上星电视台狂轰滥炸。只要电话订购量足够高,就能收回广告成本,迅速实现赢利。而传统的品牌形象广告,至少持续投放 3 个月,才能对终端销售有明显的拉动作用。相比 起来,电购广告短期内就能实现赢利的最大化。平——营销 4P 扁平化 在传统的营销策略中,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四大要素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成功电 购片则是营销 4P 的完美融合。在产品上,电购的产品大多符合“新、奇、特”的原则,尤其是功能性产品,常常在广告中 有诸如“3 天见效”“28 天换脸”等明确的功效承诺。即使是一些比较传统的产品,也会“创、造”一套全新概念的理论体系,来表明产品的与众不同,让消费者不得不信,不得不买。在价格上,既然是新奇特的产品,买卖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等,价格自然 “水涨船高” ,电购产 品的价格一般要高出同类产品的一到数倍。在渠道上,消费者看过广告直接电话订购,广告本身就兼任渠道、终端的职责,节省了大量 的渠道、终端等各种费用。在促销上,一个电视购物片,一般会出现 3 次以上的促销叫卖,常常采取 “卖产品赠超值赠 品”与“几日内不满意或无效全额退款”的促销策略,迎合了消费者贪便宜的心理。总之,电购片除了是广告宣传员外,还扮演产品介绍员、终端促销员等多重角色。传统营 销要素都被转移到电视屏幕上,只要电购片“卖货”,一切营销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快——市 场热销快速化 电购产品销售有三 “快” 市场启动快,广告效果当日就可通过进线及订购量体现,不用招。商、不用铺货,启动市场变得快速又简单。产品销售快:消费者看到广告,电话订购,送货付款, 销售即可完成。再加上广告中常常声称的 “三十分钟内打进电话有更大惊喜” 等煽动性语言, 广告尚未播完,订单就纷纷打进。资金回笼快,不需要长期品牌广告培育,不需要巨额品牌形象 投入,投广告要的就是订购量,如果回款超过广告成本,就投放更多的广告。然后更大的回款 额„„,被央视曝光的“波丽宝”利用广告“轰炸”曾创造了日销售至少 240 万的奇迹。

二、电视购物的弊端 1.成也功效,败也功效,过分功效承诺导致产品快速死亡 电视购物广告要在几分钟内抓住观众的眼球并促其购买,常用的手段是突出产品神奇的 功效,并且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普通产品长期都不能达到的效果。一度泛滥的减肥、丰胸类产品,在主流电视媒体上公开宣称“服用一天可减 2 至 5 公斤, 最多的可减 10 公斤”;“10 天即能使胸部再度发育”等,因为有明确的功能承诺,消费者极易 被打动,又因为有明确的功效参照,如果产品功效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消费者自然会产 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并将这种不良的口碑传播开来,紧接着,出现大量消费者抛弃该产品的 现象。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宣告终结。成也广告,败也广告,违法现象泛滥导致行业信誉危机 电视购物广告已经成为违法广告的 “重灾区” 在中消协对全国 30 余个主要电视频道进。行的检查中,发现虚假违法电视购物广告占违法广告总数的比率竟高达 61%。电视购物广告看似复杂,其实都逃不脱“三股文”的模式。一是神奇功效成份。二是离 奇产品机理。三是消费者(专家)证言。而在这三部分中,虚假违法现象十分普遍。电购广告中的产品神奇成份和机理,基本上都是胡编乱造,根本没有科学性。要么,此物质 根本不存在,要么就是没有这种神奇功能,而那些所谓的研发机构也是子虚乌有。所有这一切 无非是想让观众相信,广告的产品是“新、奇、特”“划时代”的产品。、而消费者证言更是明显违法,我国《广告法》明文规定,有明显功能的产品,是不允许用患 者证言的,更不能与同类产品进行直接比较。电购广泛采用的消费者证言,形式本身就是违规的,而某些证言十分恶俗,已经触及了道 德底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广告违法现象的日益泛滥,使电购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不相信电购”,“电购 就是骗人”的观念在公众中逐渐流传。国家工商总局和广电总局自 2006 年 8 月 1 日起,暂停 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的电视购物广告,既是要打击电购违规现象,也是期望能 够净化市场,使之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成在直销,败在分销,缺少品牌建设导致产品昙花一 现 毋庸置疑,电视购物可以“短平快”地炒热一个产品,但是要实现产品长期发展,必须要进 行终端建设,做好品牌维护。如果没有品牌建设、没有终端销售,单凭广告拉动,只能使产品昙 花一现。纵观行业领军品牌,诸如宝洁、诺基亚等基业常青的国际知名品牌,都不是单纯依靠广告 来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持久信赖的。产品研发、终端专柜建设与维护、全程服务体系等等 都是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大量电购产品陷入“各领风骚三五月”的怪圈,其根本原因就是仅仅依靠电视直销,而没 有开展更深入、系统的渠道分销与终端销售。毕竟,消费者对于身边看不见、摸不着的产品, 可以相信一时,却很难忠诚一世。在营销多元化的今天,为数不少的品牌在尝试电视购物,希望借助电购开辟新的销售方式 和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电视购物企业也通过合资或其它方式开展渠道分销,期望实现可持 续发展。橡果国际就探索出一条“电视直销+渠道分销”的经营模式,打造了好记星、背背佳 等常青品牌,成为少有的成功先行者。对于我们来说,认清电视购物的利与弊,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发展规划,选择恰当的方 式开展电视直销,才能使电视购物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电视购物被迫“转型”诚信重塑迫在眉睫。似乎从电视购物进入中国开始,有关它的负 面消息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甚至愈演愈烈,或许是因为这个行业在中国还比较“年轻”,行业规 范不够完善,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落下不少“病垢”为消费者所不满,甚至开始怀疑电视 购物行业兴起之时的初衷——足不出户就能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信誉危局”之中,如何能够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已成为电视购物行业当下极其迫切 之事。

三、电视购物主要的发展方向 1.家庭购物模式是电视购物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1)媒体购买成本高涨,以 1995 年白天时段的广告价格为一分钟几十元,而现在却高 达一两千元,频道时段价格快速上升,使得依靠媒介购买的电视直销成本急剧升高,销售利润 降低。(2)电视直销广告良莠不齐,目前很多电视台因低水平的电视购物广告随还了自身美 誉度,导致观众流失,损失了常规广告销售,电视台因为限制电视直销广告的投放。(3)广电总局为了便于电视购物管理,鼓励系统内部的各地电视台自设专业的购物频 道。电视购物产品销售及投放更为精准(1)根据不同时段受众群体特征,针对性的投放不同产品。以湖南快乐购为例,湖南快 乐购根据不同时段的收视族群,将节目分成不同时段,出售不同商品。白天妇女观众多,主要卖 保养化妆品、珠宝首饰或服饰等女性商品;晚上 7 至 11 时的黄金时段,因收视群扩张至夫妻或 全家,就专卖 3C 用品、家电或家具等单价较高的主力商品。(2)电视购物频道细分。不同的细分频道销售不同种类的产品,以台湾东森为例,东森 购物共有 6 个频道,东森购物 1 台,销售综合商品为主,东森购物 2 台,以女性消费为主,东森购 物 3 台,以旅游商品为主。

四、电视购物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电视购物创意不够。绝大多数的电视购物节目基本没有创意,营销手段高度雷 同,只是生硬地叫卖。可以说目前的电视购物正处于类似于广告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有比较 多的产品信息,但这显然还不够。电视购物必然如广告一样,在商品信息的基础上,有创意、有 包装,注重细节的打造,如此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在这方面,电视购物完全可以借鉴广告业 的发展。其次,电视购物的表现过于单一。电视媒体为购物提供了巨大的可能,电视购物完全 可以利用电视媒体的特长,更好地展示商品。而我们看到,电视购物节目在画面设计、光影的 运用上严重缺乏设计元素。这和电视购物没有创意是紧密相连的。可以理解,以上这两方面 问题是商家节省成本做法下的必然产物,但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消费的要求 也不断发展,电视购物的经营者必须转变营销观念,为所经营的品牌创造符合品牌形象要求的 良好环境。第三,在营销环节上,电视购物亟需规范。电视购物目前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是信 任危机。这种危机存在于很多方面,如服务是否全面周到、物流送货是否及时、售后服务及 退换货能否做到等等。对消费者而言,选择电视购物有一定的担心,因为消费者无法看到真实 的货样,产品质量问题也经常出现,这些都是影响电视购物声誉的问题。最后,电视购物所处的 大环境也存在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监管。电视购物是新兴的行业,低成本运作吸引了各 种资本。商业的本质是逐利的,在利润大到一定的程度,经营者可能会冒险做一些违规的举动, 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在监管层面,内容上电视购物受到工商部门监管,在媒体平台上,有电视 台的自律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监管,在消费层面上会有消费者协会的监督,在购物品类上还 会有各行业协会的监督。虽然电视购物的监管主体很多,但没有一家是专门针对电视购物的 主管部门,也没有专门的法规细则来进行管理。因此,电视购物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监管的交叉 地带,也容易造成监管的真空。如果电视购物能保持这种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在消费格局中 占到一定的比重,相关的监管与法规就要不断完善,以利于电视购物的健康发展。

五、电视购物面临的挑战 电视购物的挑战来自于生长环境,有可能影响其发展轨迹的因素集中表现在两大方

面:一是网络购物的竞争,二是电视媒体费用的增加。在中国,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电视购物就已经出现了。北京与广州是最早出现电视购 物的地区。进入 90 年代,电视购物成为影响力很大的一种事物。电视购物主持人通过主持电 视购物节目能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然而到了今天,虽然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电视购物 节目也越来越多,但似乎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显得不如那个时期大。究其原因就是在于技术进 步使媒体环境碎片化,从而导致竞争环境复杂化,其中网络购物的崛起成为电视购物的主要竞 争对手。与当年不受其他形式干扰不同,今天很多消费者被网络购物所吸引,分流了电视购物 的目标消费人群。尤其是年轻一

代,许多年轻人已经养成了网络购物的消费习惯,虽然看似单 笔交易金额不大,但网络的长尾效应聚集的消费群是巨大的。电视购物所具有的优点,如价格 优势、方便工作繁忙的消费者、送货上门等,网络购物同样具备,如何形成与网络购物差异化 竞争是电视购物的一大挑战。电视购物的成本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电视频道的落地费用大大增加。前面提到的 电视购物打破了区域的局限,其实就是电视台通过全国或区域落地实现市场覆盖。但其中产 生一个矛盾,落地越多才能达到广泛覆盖,但上百万的城市落地费用无疑大大增加了电视购物 的成本,由此冲击了电视购物的成本优势,让电视购物的无店铺经营变得不如以前更有价值。随着电视购物的广告价值、传播价值的不断提升,电视购物的成本还会不断增加,在成本与赢 利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虽然最终会由市场来调节,但这个平衡点终究在哪里,这是电视 购物的另一个挑战,决定着电视购物最终能走多远。参考文献: [1]夏洪波,洪艳.电视媒体广告经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张超.电视购物走在十字路口.传媒观察,2007:14-16.GFK.中国电视购物行业研究报告.2009.1

中国电视购物发展 篇2

截至2013年12月底, 中国手机购物用户占网购用户的22.9%, 比2011年增长了6.6个百分比, 其用户量比2011年高出2.36倍, 这些数字都充分说明了手机购物必然成为未来中国网络购物发展的新模式之一 (王雪梅, 2009;陆敏玲等, 2012) ;另一方面, 随着B2C模式弊端的不断暴露, C2B模式的优势就愈加凸显, 以反向团购 (潘勇, 2005;张璇等, 2012;袁娜, 2013) 、线上交易线下消费的O2O模式 (吴芝新, 2012;王艳江, 2012) 、预售模式 (张力澎, 2013) 等三大典型C2B模式无疑成为其中最大的亮点。因此, 本文主要针对网络购物的四大主流方向——手机购物、反向团购、O2O模式及预售模式, 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一、手机购物

随着3G时代的到来, 智能手机已相当普及, 手机已经成为网民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第32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3年6月底,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64亿, 较2012年底增加了约4 379万人,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由上年底的74.5%上升至78.5%。而手机网民规模早在2012年6月就超越了使用PC机上网的网民。这种庞大的用户群体就不得不吸引着各大商家步入移动互联网领域, 开拓移动购物市场, 重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2012年11月CNNIC发布的《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指出, 网购消费者比例只有21.8%, 相对于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来说, 所占比例相当小, 但却是移动互联网最具市场价值的掘金点之一。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便捷性。无论你是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 还是在排着长长的队伍, 甚至是挤着拥挤的公交车、地铁, 只要你想购物了, 只需拿出手机, 轻轻一点, 便可轻松购物了。如果我们能够从移动购物中享受到如此大的便利, 何乐而不为呢?第二, 手机支付及其安全性的完善。小到一张电影票, 大到酒店旅游, 网民都可以一站式移动消费, 而不必手机查询后再移到电脑端支付, 这就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提高了购物效率, 同时, 移动购物的这种特点, 也恰恰迎合了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第三, 二维码等功能技术的发展, 为消费者提供了购物比较等多方面功能, 这就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开始转移到移动购物上来;第四, 本地化信息动能。本地化信息是移动互联网商业信息模式, 是现在传统的PC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所未涉及到的模式。

但说到底, 网络购物就是视觉购物。消费者更倾向于花费更多的时间通过大屏幕来浏览商品。虽然手机屏幕越来越大, 但还没有达到消费者浏览大图片的要求, 这就有可能成为阻碍手机购物发展的瓶颈。市场调研公司e Marketer表示, 相较于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的屏幕更大, 更适合进行购物。但是, 不难发现, 平板电脑却没有智能手机便捷, 因为, 你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带着平板电脑, 而手机却是你必备的。Fiore等人提出的Image Interactivity Technology (IIT) ———影像互动技术, 它能够使产品或者环境图像来模拟实际的产品或者环境。特别地, 之后两年, Fiore等人还结合了three-dimensional (3D) virtual models———三维虚拟模型。比如说购买服装, 只需要输入自己的身高、体重等信息, IIT和三维虚拟模型技术就可以模拟出穿上衣服的效果。假如此技术也应用到手机端购物, 那么消费者就不用担心屏幕大小的问题了。但是, 这只是一种假设, 还缺乏实验证, 需要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电子商务市场的移动革命已经开始, 移动电子商务必将在电子商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e Marketer预计, 到2016年, 美国移动购物规模将达到870亿美元。在不远的将来, 手机购物时代必将到来!

二、反向团购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网络团购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底, 中国累计诞生团购网站6 177家, 其中56%的团购网站已关闭, 团购网站数量缩减至2 695家 (如图1所示) 。面对团购行业整体下滑的趋势, 电商网站不得不寻求新的电商模式。

2013年3月1日电商网站蘑菇街推出的“蘑菇自由团”频道一上线, 就引起了消费者火爆反应。数据显示, “自由团”上线两小时就组织了超过5 000个团购, 共有20 000多人参与组团。“蘑菇自由团”就是消费者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发起团购, 卖家设定团购价格和时间, 当团购量达到一定数量时, 团购就成功了。这种由消费者发起的团购就是反向团购。

反向团购也叫逆向团购, 是由消费者根据喜欢的商品自发地发布团购信息, 并通过社交网站分享链接, 等参团人数达到一定数量, 众多消费者聚合起来, 通过第三方网站与卖家进行谈判和交易。目前影响力比较大的反向团购网站有“蘑菇自由团”、聚划算的“我想团”、Ringleader、Sobiz10等。

(一) 反向团购的特征

1.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口碑效应。反向团购与团购最大的区别在于, 它是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自发发起的。消费者站在自己需求的角度, 只要商家提供的商品价格和质量, 能够达到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就很有可能通过各种社交网站进行分享, 形成口碑效应。

2.挖掘潜在消费群体。反向团购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很多目标消费群体, 并挖掘出更多潜在消费群体, 据此, 企业可以制定最优的营销策略, 获得最大的利润。

3.用户忠诚度高、粘性强。“小而美”社区团购网站悄然兴起, 或许会成为本地化“反向团购”发展的主力军。由于它根植于本地社区, 为区域居民服务, 拥有高忠诚用户, 这就克服了传统团购网站“消费者占了便宜就走”而无法真正赢得消费者的最大缺陷。目前, 北京已经有多个这种社区型团购网站, 如“回龙观团购网”、“天通苑团购网”等。另外, 很多企业都在进行的微博营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也属于反向团购的一部分架构。

(二) 反向团购的问题

1.成团产品种类单一, 过于依赖女性市场。反向团购能成团的产品种类不是很多, 并且以女性产品为主, 如服装、化妆品、鞋子等。如何增加参团产品类别, 并扩展男性市场, 是目前这类网站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2.成团率低, 打击积极性。以蘑菇自由团为例, 目前, 蘑菇自由团成团与发团之比为308∶25 297, 仅达到1∶80。这对企业而言, 可能会显得比较被动, 对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都有一定的打击。

3.成团周期长。从消费者发团到成团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 很多消费者不愿意等待, 或许这也是导致成团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来自于科罗拉多州的So Biz10致力于通过缩短等待时间来改善反向团购体验的经营模式会引发中国电商企业更多的思考。

除了上述三个最主要的问题外, 如何聚集第一批种子用户, 让发团、传播、成团良性循环运转起来, 以及如何保障自主发起团购的用户是消费者而不是商家冒充等, 对电商而言, 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探索。

三、O2O模式

艾媒咨询 (ii Media Research) 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O2O市场研究报告》显示, 2012年中国O2O市场规模为986.8亿元, 并预计在2015年这一数字将会增长到4 188.5亿元。O2O市场到底有多大呢?有数据显示, 即使在电子商务最发达的美国, 线下消费的比例依旧高达92%。可见, O2O市场呈现出一片蓝海态势。

O2O即Online To Offline, 是指线上交易线下消费, 使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一种电子商务模式, 即将线下商务机会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在一起, 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 推广效果可查, 每笔交易可跟踪。目前, O2O模式已蔓延至本地生活体验行业的各个角落, 比如餐饮美食、KTV、电影、旅游酒店等。

(一) O2O模式交易流程

O2O模式交易流程主要包括线上交易流程与线下交易流程两部分, 而线上交易流程又包括线上下单、线上支付、线上评价等三方面内容, 线下交易主要是指线下消费。图2显示了O2O模式主要交易流程。

线上下单。商家通过O2O平台发布商品或服务消息, 消费者通过对比选择, 最后做出购买决策。

线上支付。在线支付是O2O模式的核心。消费者通过第三方支付或网络银行等工具进行在线支付购买的商品或服务, 支付成功后, O2O平台会通过短信或彩信的形式发给消费者一条包含二维码的信息。

线下消费。消费者凭借这条包含二维码的短信或彩信到服务网点验证后, 便可享受对应的服务, 实施线下消费。

线上评价。消费完成后, 消费者根据实际享受到的服务, 对O2O平台发布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评价。

这样, 从线上下单、线上支付到线下消费, 再到线上评价, 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O2O闭环交易流程。

(二) O2O与B2C、C2C、团购的比较

O2O与B2C、C2C、团购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借助互联网平台, 进行在线支付。而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O2O是把消费者从线上带到线下消费, 而B2C/C2C则是把线下消费群体带到线上消费。这四种模式之间的详细区别 (如表1所示)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O2O模式源于团购, 但又高于团购 (如图3所示) 。O2O与团购有交集 (阴影部分) , 团购线上查找信息, 到线下消费属于O2O, 但有些团购是线上查找信息, 线上支付后通过物流获得商品, 不需要线下消费, 这就属于B2C模式, 而不是O2O。团购只是O2O的一个过渡阶段, 真正的O2O远比团购庞大、丰富, 并更具生态循环性。

(三) O2O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O2O未来发展一定是为消费者提供良好体验的服务, 而不是为了O2O而O2O, 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消费者购物逐渐向移动端过渡, 所以, O (Online) 将会涉及到不同数字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另一方面, O2O侧重的生活服务领域与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垂直化、本地化服务将是其发展的必然方向。

四、预售模式

如今中国服装业仍普遍运用“生产开发商各级代理商各零售商消费者”的分销模式, 也就是“以产定销”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 造成无法想象的高库存。截至2012年11底, 仅国内A股服装类29家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存货总量就高达382亿元, 其中, 海澜之家、美特斯邦威等知名服装企业的库存问题尤为突出, 海澜之家的库存总额占总资产的56.82%, 美特斯邦威也高达49.55%。为了排解此忧患, 各商家打折促销的场面异常热闹, 但这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天猫原创品牌茵曼首次参加了双十一预售活动, 在双十一之前, 共推出六种款式的服装, 其中, 有两款预售就超过了2万件, 效果特别惊人。这种以预售模式为代表的天猫“双十一”营销创新, 极大地震动了传统营销模式。

所谓预售模式, 就是以消费者的需求来驱动商家生产, 即利用网络平台, 提前一段时间发布产品信息, 并在短时间内快速聚集单个分散的消费者需求订单, 然后给厂商一个集采大订单, 厂商可从供应链的前段、后端进行优化, 从而更加精确地锁定消费者, 进行提前备货, 消除库存, 进而大大降低产品成本。简单来说, 预售模式, 就是先收集消费者需求订单, 然后再进行生产、流通和销售。

这种模式不但能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忠诚度, 而且解救了库存忧患, 实现了消费者和商家的双赢。但是, 考虑到时间成本, 预售模式需要商家具备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因为该模式虽有很强的精确性, 但是时效性很差。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购买时间一般不会超过3天, 而服装的生产周期一般不会低于15天, 这样就会损失一批潜在购买消费者。所以, 目前, 预售模式只适用于具有快速响应的供应链体系的商家, 比如宝缦家纺, 它就拥有一条从棉纱、织布、印染、制造到销售的完整供应链体系, 产品生产周期仅需要7天。这也许是该模式最大的弊端。

五、结论

中国电视购物发展 篇3

中国家庭电视购物的兴起

家庭电视购物,即Homeshopping是一种以现场直播方式直接售卖,并结合电视、互联网、电话、导购刊物等渠道为顾客传达商品信息,再通过电话或家庭互联网接单后,送货上门的无店铺流通业务。它改变了几千年来人类传统的商品交换习惯、消费方式;改善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足不出户即能享受购物的乐趣。

美国家庭电视购物(简称“家购”)的销售额,约占美国零售总额的8%。韩国家购节目非常火爆,泡菜、大米的销量占到了总销量的10%。中国台湾家购曾创下1分钟卖出1.5辆车、38秒卖出价值12万台币的一克拉钻石、42分钟内销售20000斤芒果的纪录。电视购物可以令一个不知名的产品在短短30分钟内产生2000张的销售订单,在海外曾创造了无数销售神话。

中国的家庭电视购物是以电视台作为运营主体的购物频道,是产品销售的一个平台,是一个无店铺的“空中超市”。多产品、多品牌、大众化是现代电视购物的基础,以上海东方购物频道、湖南快乐购物为例,其产品供应商不仅包括飞利浦、三星、联想、LG等著名品牌,同时也包括众多中小企业的大众化生活化家居商品,商品品种多达上千个。购物频道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寓购于教,播出方式采用现场直播和录播两种方式。由于商品品种多、大众化贴近生活、厂家直销价格优惠,因此,电视购物频道一开播就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电视购物频道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家庭电视购物繁荣的原因

家庭电视购物之所以能强烈冲击传统购物模式,让人们改变消费观念,其主要原因是:

商品独特品种多。如果同样的商品在街头、商场、小店都能买到,人们就不会费事打电话订货。电视购物节目必须提供大量独特性商品,才能不断地吸引观众购买。在电视购物节目中,商品种类繁多,从十几元的一件的T恤到几十万的一辆车,甚至是几百万的一套房,几乎无所不有。绝大多数商品是由厂家专门设计和组配,新颖独特。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家庭电视购物中销量最大的商品种类是首饰和服装用品。

巧妙的定價策略。家购节目广泛采用“心理定价”策略。所谓心理定价,就是一个产品列出“原价”和“现价”,通过比较,顾客感到自己买到了便宜货。在家庭电视购物节目中,除了每次列出商品的零售价外,常见的标价方式还有“特价”“今日价”“一次性销价”和“本节目价”等等,有时差价高达50%以上,很有吸引力。

五花八门的促销方式。为了吸引观众收看电视购物节目,国内的知名家购频道几乎每天都推出不同的促销活动,因为家购节目大部分是现场直播,观众可以随时参与诸如积分送礼、订购返现金、抽奖等各种活动。在电视购物节目中,“冲动购买”占很大比例。所谓冲动购买,就是顾客在观看购物节目之前,没有购买需求或购买意向,只是看了购物节目对某种商品突然感兴趣,立即购买为快。以上提到的商品独特的定价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成冲动购买。此外,电视购物节目常常采用“物以稀为贵”的促销方式,在销售数量有限的商品时,购物节目以倒数方式显示出不断减少的库存量,促使犹豫不决的顾客尽快行动。另一种促销方式谓之“群体压力”,就是在节目上显示出一种商品连续上涨的销售量,暗示这是一种畅销货,大家都在购买,你也应该快买。

相较网络购物有天然优势。电视频道可以开办网站从事电子商务,并通过电视+电话(短信)+直邮目录等多种方式满足用户购买需求,但网站却不能开办电视频道;电视购物频道直播的巨大感染力也是网上购物所不具有的,长版本的电视购物节目能够清晰地表达产品“卖点”,产生较好传播效果,有利于品牌塑造。

家庭电视购物的发展趋势

无店铺经营模式适应信息时代而产生,它不可能取代传统店铺经营模式。因此,要扩大电视购物的市场份额,应从占据无店铺市场的主导地位入手,一来挖掘无店铺经营的特点,二来更要区别于网络购物等其他无店铺经营模式,在独特性上开发个性优势。

第一,节目风格应趋于理性。在这一点上,电视购物节目比之电视直销节目已有很大改善。当然商家通过节目很想卖出商品,电视台也希望通过提高销售量吸引更多商家,节目主持人还是或多或少地会有叫卖煽情的倾向。现代的观众是趋于理性的观众,受众不是好忽悠的。其实,电视购物节目完全可以比较轻松地站在中立立场上,主持人可以以比较客观的语气和姿态介绍商品,可以更加充分地运用请厂家或相关行业专家到节目现场介绍产品的方式,注重在产品的竞争优势、质量、功能上做文章,以“客观”姿态影响甚至引导受众,从而维护品牌节目的权威性。

第二,发挥电视购物节目的自身优势选择对象商品。相对于店铺经营模式,电视购物节目更适于推销不易在普通百货商店和超市里买到的产品,比如最近在电视上非常火热的便携式桑拿浴箱。这样在推销的同时也起到了广而告之作用,具有一定的新闻性。比如央视“购物街”节目里出现的可以扫描字典并直接刻成光盘的扫描仪、可以在空中实现操作的光电鼠标等都很适合在电视购物节目中销售。相对于网络购物,电视购物可以选择相对高端的产品,比如GPS汽车导航、数码产品、汽车等,这类商品网上也有,但因价格高无保障,一般消费者不会选择网上购物。

第三,商品分类系统化,节目设置专门化,受众定位具体化。购物频道的专门化也为电视购物节目设置板块化提供了可能。借鉴国外电视购物节目的模式,和基于对网络购物分类搜索等功能的应对,电视购物节目可以把现在相对分散的商品介绍,按商品性质进行分类,再根据商品的受众定位安排节目播出时间,如针对儿童的产品可以放在6点前后卡通片播出的空隙时段(家长一般会和小孩一同看卡通片),针对主妇的产品可以放在连续剧播出的空隙时段。这样既可以增加潜在受众成为真实受众的可能,也能培养受众收视习惯。

第四,借鉴网络购物的B2B模式,增强互动性,提高参与度。电视购物节目也可以为零售业主甚至个人搭设交易平台,可以按交易商品的百分比收取一定节目录播费用,交易商品可以是收藏古董、二手车,甚至二手房等奢侈品(一般的个人物品是不需要通过电视广告来交易转让的);同时可以为买家提供发布特殊商品需求的渠道;还可以抽取观众参与新产品试用再进行跟踪报道,比之电视直销节目的“王婆卖瓜”式产品体验者所谓的自述,传播效果一定更为有利。这当然不能作为一种赢利手段,但可以大大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节目互动性,从而提高节目的可信度,增强品牌权威性,为赢得更多的商家提供可能。

最后,电视购物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节目,电视购物频道营销的四大基点——产品、节目制作与播出、呼叫中心、物流配送与售后服务都可做文章。而四个环节相独立、分离才是真正的发展之路。这不仅能让整个电视购物更加专业,同时还能降低电视购物公司的运作成本。随着国内外专业的电视购物企业、财团及知名品牌的加入,数字电视的启动,物流、支付的创新,国家相关政策的规范。越来越多的人对家庭电视购物关注并接受。预计,未来中国电视购物市场将会有“井喷式”增长,电视购物超级市场商品将包罗万象。

中国电视购物业发展报告 篇4

《报告》表明,2016年全国经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34家电视购物企业实现销售额366亿元,同比下滑8%。

截至2016底,我国电视购物会员人数突破7500万人,同比增幅超过10%,占全国总人口的5.4%,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2016年在传统电视渠道规模持续下降的同时,以智能化、网络化为代表的新型电视购物渠道保持高速增长,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6%,占传统电视渠道销售总额比重较上年扩大9.5个百分点,成为支撑增长的主要因素。

以年轻消费群体为主导的移动视频购物销售额同比增长174%,增幅是传统电视购物渠道的`43.5倍,远高于实体店(67%)和外呼渠道(41%),是电商企业实物商品零售额增速的6.7倍。

《报告》指出,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模式将打破零售行业各业态之间的边线,电视购物“大屏”+“小屏”的销售模式将逐步走向成熟,企业将更加专注于打通渠道,实现各类媒体之间的整合经营,建设起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大数据信息平台。

中国电视购物发展 篇5

2014-5-1 22:45:48

7月4日下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3)》(广电蓝皮书)出版发布会,发布2013年广电蓝皮书对2012年全国广播影视发展的新进展新亮点以及2013年发展总体趋向的最新研究成果。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为发布会发来贺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广电蓝皮书主编庞井君在发布会上对蓝皮书的主要内容做了简单介绍。他说,2012年是中国全面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第十个年头。踏着改革的节拍,全国广电系统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改革创新,服务人民,广播影视繁荣发展取得新成就,再上新台阶。2012年全国广播影视发展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着力提高传播力引导力,新闻宣传创新取得重要进步;重点工程进一步推进,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逐步升级;广播影视产业加速增长,内容市场日趋繁荣;视听新媒体发展驶上快车道,综合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广播影视数字化提速,推动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升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强化引导和服务功能,政府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面:全国各级广电部门和广电媒体加大新闻宣传创新力度,“走转改”常态化,以短、实、快、新为主基调,持续推进新闻宣传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接地气增实效,宣传入脑入心;典型报道平民化,积极传递正能量;日常报道注重服务性、舆论监督注重建设性,彰显主流媒体社会担当。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吸引力、引导力和感染力显著增强。

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方面:2012年,全国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51%和98.20%,同比分别增加0.45和0.38个百分点。全国共设立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79个,其中广播电台169个,电视台183个,教育电视台42个,广播电视台2185个(含县级广播电视台1992座)。截至2013年1月21日,共开办4165套节目,其中广播节目2831套(不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61种语言对外广播),电视节目1334套。2012年全国付费频道频率共144个,其中电视频道130个,广播频率14个。

2012年,全国完成约28.2万个20户以下通电自然村“盲村”的建设任务,村村通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248条农村数字电影院线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电影放映全部实现数字化,总订购影片场次达911.16万场,同比增长4.9%,其中商业影片订购场次201.91万场,同比增幅达38.39%;放映影片800多万场,观众

人次达15亿。西新工程前四期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边疆民族地区的广播影视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建设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群众“看得懂、听得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截至2013年5月23日,全国直播卫星户户通用户突破900万户,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基本实现户户通全覆盖。国家应急广播技术试验和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广播影视产业方面:2012年,全国广播影视总收入(含财政补助收入)3476.93亿元,同比增长20.11%,增速超过2011年2.39个百分点,是同期GDP增速7.8%的2.58倍。其中,广播电视总收入(含财政补助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到3268.79亿元,同比增幅达20.29%。在全球广告市场萎靡的情况下,广播电视广告收入仍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全年实现收入1270.25亿元,同比增长13.12%。有线网络产业收入660.98亿元,同比增长17.24%,较2011年15.66%的增幅有所提高。广告收入和有线网络收入占比较2011年均有所下降,其他收入占比提高,创收收入结构不断改善。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2002至2012年的年均增长率高达34.22%。中国内地超越日本成为紧随北美(美国和加拿大)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全年新增银幕3832块,平均每天新增10.5块。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银幕总数达13118块。40条城市主流院线中,票房过亿的有25条,占比达62.50%。

2012年,全国共生产制作广播节目718.82万小时,电视节目343.63万小时,同比涨幅分别为3.62%和16.47%,增速翻了一番。生产制作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总计506部17703集,同比分别增长7.89%和18.48%。制作完成国产电视动画395部、22.29万分钟。国产纪录片飞跃发展,全国主要制作机构纪录片产量达3000小时,是2010年的3倍;主要播出机构首播国产纪录片总时长约1万小时,是2010年的3倍多。电影总产量达893部,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的地位稳固。广播影视内容创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型取得突出成绩。18档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和10档广播创新创优节目获得国家广电总局表彰。本土中小成本电影成功从进口大片的挤压中突围。中小成本影片正形成良性发展机制,未来辉煌可期。

2012年,广电市场主体的上市步伐明显加快,新增广电上市企业6家。在A股上市的广电企业累计达16家,募集资金超过250亿元,其中国有企业12家,占比达到75%,广电板块初步形成。

视听新媒体发展方面:截至2013年3月31日,全国共有608家机构获批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另有19家省级以上广电播出机构获批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22家地市级广电播出机构获批共同建设运营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2012年,视频网站内容差异化发展战略日益清晰,节目自制能力快速提升,自制内容反向输出电视播出平台。网络视听领域迎来合纵连横谋求更大发展的全新时代。

依托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中国视听行业开启移动视听新时代。截至2012年年底,共7家单位获批建设、管理和运营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10家机构获批提供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互联网电视终端用户数接近3000万;CMMB用户规模达4700万户,其中付费用户2300万户。截至2013年5月,6家机构获批开办手机电视集成播控服务,26家机构获批开办手机电视内容服务,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3家电信企业获准开办手机电视分发业务。

广播影视数字化和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方面:2012年9月底,全国各省(区、市)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一省一网”基本实现,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到2012年年底,全国有线电视用户2.15亿户,数字电视用户1.43亿户,同比分别增长6.14%和24.49%,数字电视渗透率达到66.50%;双向网络覆盖用户超过7000万户,开通双向业务用户超过2000万户。三网融合两批共54个试点城市基本遍布全国,覆盖人口超过3亿。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组建方案,全国有线电视互联互通平台正式开始筹建。双向进入许可证发放,标志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2012年年底,NGB示范网络覆盖用户超过5000万,双向业务用户超过1000万,在示范区全网内基本实现点播、宽带和IP电话等三种交互业务的互联互通。

民族数字电影技术逐步成熟,国内成长起一批像中影基地、灵动力量、水晶石这样初具规模的技术公司。自主创新产品从实验研发走向商业运行。2K经济型数字放映机已实现批量生产;1.3K中档放映系统链路加密技术也已取得突破;中国巨幕系统已开始商业运行。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工作快速推进。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组织并承担了7项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开展了78个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全年共颁布13项行业技术标准和8项暂行技术文件。

国际传播与交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国电视节目和服务出口共约4.95亿美元,其中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综艺专题等电视节目出口7455万美元,影视服务出口4.2亿美元。全年共有31家制片单位的75部国产影片(199部次)销售到海外8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与销售收入共10.63亿元。中国在国内举办了45次境外电影展,展映境外影片448部次;在境外4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共举办了118次中国电影展映活动,展映国产影片614部次。国家广电总局牵头组织国内影视机构组成“中国联合展台”参加了春秋两季戛纳电视节、匈牙利DISCOP电视节、非洲DISCOP电视节和新加坡亚洲电视论坛,共达成签约和意向销售金额2000多万美元。

国际一流媒体培育和建设不断加强,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模式日趋完善。中央电视台建立了由两个海外分台、五大中心站、63个海外记者站组成的全球新闻采编网络。依托这个网络,驻外记者全球重大事件的到达率、参与率达到97%,远高于2011年的69%。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完成了13个整频率落地项目,海外整频率落地电台达到83家,覆盖世界6大洲41个国家;期刊杂志等多媒体积极参与走出去,实现全媒体战略布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全球华语广播网为支点,目前其海外华语广播机构成员已扩大到近40家,节目传播覆盖15亿人口,国际传播能力极大增强。

中国民营影视企业大胆开拓国际市场,成为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重要生力军。2012年,万达集团并购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跻身全球电影院线运营商前列;四达时代搭建技术平台,把国内的数字电视技术推广出去,目前已推广到20多个国家,基本覆盖整个非洲;俏佳人传媒2009年并购美国国际卫视后成立了“美国ICN电视联播网”在美国播出中国节目,直接收视人群超过7000万,还于2011年并购了影响整个北美地区的侨声广播电台;蓝海电视(BON)在北京制作节目,通过卫星传送、落地美国,全天24小时用英语播出中国内容的节目;西京文化传媒2009年全资收购英国主流电视台普罗派乐

(Propeller),现已覆盖欧洲45个国家和地区,欧洲用户达2300多万。民营影视企业走出去渐成规模。

政府管理与引导方面:2012年,政府管理的引导规范作用和促进功能得到全面提升,更加讲求科学性,更加注重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一是,施行“倡优抑劣”管理机制,为内容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和《〈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2012年元旦正式执行,取得明显成效。表彰优秀节目,重点扶持少儿、纪录片等节目形态,大力促进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出台《关于建立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收视(听)率调查数据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收视率进行规范,倡导科学合理的节目评价体系。此外,对违规节目坚决处置,及时叫停违规内容,通过管理来淘汰和遏制劣质内容,整肃荧屏环境。

二是适时出台引导监管政策,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境外影视剧引进和播出管理的通知》、《广电总局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广播影视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广电总局关于促进主流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意见》等,明确广播影视发展方向,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三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强化协同管理,广电行业特别是视听新媒体市场焕发活力与生机。《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顺应了互联网时代内容的快速产生和推出,降低了监管成本,又统一了视听节目内容审核标准,使市场行为得以规范。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理事会通过了《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倡导行业加强自律,推

动良性发展。同时,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一些问题,管理部门会向社会专门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综合对2012年国内外广播影视发展情况的研究分析,庞井君在发布会上对今后广播影视发展的总体趋向做出如下分析:

第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建设将城乡“两加强”。更广泛地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建立服务长效机制。公共服务业态进一步创新,支持现代视听新技术、新内容、新业务向农村渗透,向广播影视惠民城乡均等化目标迈进。第二,大力培育广电产业,快速提升整体实力,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健全广播影视产业市场体系,让广电产业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培育发展市场主体,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助推内容交易综合平台建设。

第三,树立“视听传媒”发展理念,建立符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体制机制。加快推动传统广播影视向现代视听传媒转型。探索和建立由政府、行业自律组织、公众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加强媒介素养培养,强化视听文化建设,建设“视听中国”,让视听传媒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第四,技术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综合立体的现代传输产业格局逐步构建成型。加快推动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的组建和运营,搭建全国有线网络互联互通平台。统筹多种传播手段,为用户提供“视听无处不在,视听无时不在,视听无所不有”的便捷服务。理顺网与网、网与台间的业务和利益关系,鼓励有序竞争,形成完整的传输产业价值链。

第五,实施视听传媒全球发展战略,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符的传播地位。内容先行,用精品力作开拓并巩固海外视听市场。培育海外媒体机构成长壮大,加强本土化发展。依托全媒体全产业链布局,推行大品牌战略。

基于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广电行业发展状况和趋向的深入分析判断,预计2013年全国广播影视总收入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可能突破4000亿元大关。

中国电视剧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论文 篇6

那电视剧艺术应该“教”我们什么呢?毫无疑问,“电视剧艺术的价值,是对其接受主体——电视剧观众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实现和满足,而不是迎合低级趣味。”162但是,目前看来,电视剧并没有很好的实现这一点。“我觉得电视剧什么的是把大众的思想和艺术趣味往底线推,而不是往上边提。”要想把“大众的思想和艺术趣味”往上提,中国电视剧就不能缺少悲剧性的艺术品格。别林斯基曾经指出,“戏剧诗是诗的最高发展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悲剧又是戏剧诗的冠冕。”

而且,“没有一种诗像悲剧这样强烈的控制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尚的享受。……我们深深同情斗争中牺牲的或胜利中死亡的英雄,但我们也知道,如果没有这个牺牲或死亡,他就不称其为英雄,便不能以自己个人的代价实现永恒的本体的力量,实现世界不可逾越的生存法则了。”正如论文绪言指出的,悲剧性和悲剧尽管存在“度”上的区别,但是在“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关键点上二者是相通的。 因此,电视剧的悲剧性可以更好的通过对真善美的否定之否定来满足并再生观众的价值需要。关于艺术的价值系统理论家们意见不一166,曾庆瑞先生认为,电视剧价值具有系统性,主要有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

四者相互之间正如敏泽、党圣元在《文学价值论》一书里所说的如盐在水中、糖在水中那样的体匿性存的存在形式。167而在这四点上,悲剧性电视剧都可以有所建树。 一、超越的悲剧审美 电视剧艺术中的悲剧性是我们现实实践难以达到的边界,而在悲剧欣赏、审美中,观众却可以实现“净化式认同”和“同情式认同”,实现我们心灵的解放与超越。“所谓净化式认同,是指已被亚里士多德描述过的那种审美态度。它把观众从他的社会生活的切身利益和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把他置于遭受苦难和困扰的主人公的地位,使他的心灵与头脑通过悲剧情感或者喜剧宽慰获得解放。”

3结语

浅析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脉络 篇7

电视谈话节目最早诞生于美国,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目前已产生出一些具有极高收视率和知名度的金牌节目, 如《奥普拉·温弗瑞脱口秀》、《今夜秀》、《拉里·金直播》等。随着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逐渐成熟, 这一节目类型很快被引进中国, 并迅速在各台推出不同的衍生版。1992年, 上海东方电视台播出了一档名为《东方直播室》的节目, 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 邀请嘉宾和观众在演播室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 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正式登录中国荧屏。但电视谈话节目真正引起观众和理论研究者的关注, 并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形成一股浪潮, 则是从1996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热播开始。2002年, 东方卫视王牌栏目《东方夜谭》开播, 旨在趣说时事和热点话题, 将娱乐作为一种看待事物的态度, 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档最幽默的夜间休闲节目, 并号称是国内第一档真正意义上的“脱口秀”节目。随即, 《鲁豫有约》、《艺术人生》、《锵锵三人行》、《越策越开心》等一系列电视谈话节目应运而生, 并在各个频道均产生了比较好的收视效果。

遗憾的是, 各电视台规模复制式的生产与播出, 造成节目形式雷同后的观众审美疲劳, 再加上主持人对谈话技巧分寸把握的僵化, 电视谈话节目出现剑走偏锋的态势。或是固守内容的“精英”彰显所谓的文化品质, 或是无限度曝光个人隐私以博取观众的眼球, 完全抛弃了节目形态本身对临场发挥、脱口而出的现场感的要求。好在国内电视人从未放弃对此类型节目的探索, 在努力掌握电视谈话技巧的同时, 也谋求形式上的创新。

《实话实说》:伪真实中的话题互动

1996年播出的《实话实说》完全由室内谈话组成, 注重结合道德教育、社会公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关注普通人真实话语的表达, 嘉宾和观众可以通过参与对话发出自己的声音, 并影响全社会对讨论话题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

中央电视台的强势播出平台以及平民化姿态的转型为《实话实说》的轰动奠定了基础, 主持人崔永元平易近人的外貌与主持风格对节目的影响更是推动了《实话实说》的大众化接受。尽管《实话实说》无法达到奥普拉秀、拉里·金直播中节目风格与主持人形象形成完全统一的状态, 但崔永元本身具备了与该节目要求相符的种种标准:风趣、真实、大胆、博学、反应机敏等。这使得崔永元逐渐成为节目中的核心元素, 观众由信任主持人到信任节目, 这也成为《实话实说》在崔永元离开后逐渐走向低谷的重要原因。

然而, 在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界具有标杆意义的《实话实说》, 实际上在用制造的真实建构平等对话的假象。表面真实但主要以表演的成分为支撑, 让人真假难辨, 这可以说是早期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通病。事实上, 《实话实说》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肯定,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更适应这种即兴谈话的新型节目形态。自然不做作的风格附着关注民生的内容, 再加上观众参与性与互动性的强化, 使得观众感到获得了形式上的话语权。但当观众的新鲜感逐渐衰退并熟悉幕后规则, 而节目制作人员又无法实现对节目的整改和革新时, 盛极而衰成为必然。

可以说, 以《实话实说》为代表的早期中国电视谈话节目, 更多的依靠复制外国节目形式带来的样式新鲜感吸引观众, 并没有真正把握此类节目“即兴发挥”的精髓。为了保证节目制作的流畅与完整, 制作者往往围绕既定主题, 做好细致周密的文案。通过确定讨论问题的核心、流程, 甚至将嘉宾、现场观众所持观点分门别类的方式, 控制整个节目的播出过程。这种人工制作方式无疑大大挤压了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即兴”表达, 确保了节目的完整却丧失了节目的根本魅力。

《超级访问》:娱乐化的时尚对白

学界专家的理论分析和主持“先驱”的经验之谈无疑为后来者提供了难得的指导。对于电视谈话节目而言, “即兴”不是让节目失控, 而是要让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谈话”的魅力, 而不是刻意营造“节目”本身制作的完整性。正如苗棣教授所言, “恰恰是在难以掌握的情况下充分表现出创作主体的控制能力, 节目才更有价值。”这无疑对幕后的制作者和台前的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1年, 北京电视台推出《超级访问》, 定位为一档以主持人为主访问明星的大型电视娱乐脱口秀栏目。主持人李静和戴军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各具特色的配合, 使得观众的注意力开始被“谈话”吸引, 看似无脚本的即兴发挥和无规则的访谈程序, 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最具原创风格的娱乐电视谈话节目。

与《实话实说》不同的是, 《超级访问》的节目嘉宾主要是明星、知名人士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 访谈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嘉宾个人的私人生活、绯闻以及周边新闻等全方位的访问, 并采用外景采访与室内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大胆地将娱乐与谈话巧妙融合。可见, 这类节目的侧重点虽然仍是谈话, 但内容则偏重娱乐, 主持人并不再负担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而只是着力挖掘嘉宾本身的一切有效信息, 并以此吸引观众观看, 而观众收看该节目也单纯是为了娱乐和放松, 同时满足人们的偷窥心理。

可以说, 在克服早期电视谈话节目粗制滥造、简单模仿的弊病后, 大规模投入资金制作的《超级访问》逐渐成为新时代华语娱乐节目的典范。但节目完全以挖掘明星隐私为内容的风格难免流于庸俗。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在由“节目”转向“谈话”, 解决好制作的两难境地之后, 又面临着“谈话魅力”与“文化品位”的平衡难题, 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也从简单的沟通表达者, 上升为文化承载者。因此, 如何在保持谈话魅力的基础上, 兼顾娱乐气息与文化品位, 成为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方向。

《天天向上》:趣味性的文化表达

2008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天天向上》, 定位为以礼仪公德为主题的娱乐性脱口秀。如何让国民在娱乐嬉笑之余, 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并借此发扬光大, 是节目定位之深度体现。一个娱乐节目, 可以有如此的深远立意, 不但需要有对节目老到的把握和丰富的经验, 同时也需要有把握时代脉搏和观众需求的敏锐度。值得肯定的是, 该节目带给了观众全新的体验, 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节目特征。

第一, 主持人将不再是单一或成对搭档, 而是以团伙的形式共同主持, 每个主持人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每个人在台上的地位也不同, 使得整个脱口秀的过程彰显出不同的个性气质, 也满足了观众不同的喜好。

第二, 节目的内容不再是单一的谈话或才艺展示, 而是对两者进行充分融合。主持人的脱口秀和嘉宾表演占到了同等比重, 在给予嘉宾充分展示的时间和自由空间的同时, 主持人的功能不再只是起到沟通嘉宾和观众的桥梁作用, 而是作为表演的一个元素充分参与到演出中, 使得节目气氛更加自由、轻松, 互动性更强。

第三, 节目的内容与嘉宾身份不再固定。节目的内容可以是舞蹈、唱歌、真人秀或是电影宣传。各种艺术形式、社会民俗、民族风情、热门人物都被介绍到演播室, 嘉宾也不再拘泥于只是明星或社会具有影响的人物, 任何职业、任何身份的人物、团体都可以在节目中被挖掘出精彩的看点和独特性, 然后被介绍给电视观众。

第四, 节目还设有自己的特色板块——《中华礼仪之美》, 在普及知识的同时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板块采用幽默情景剧的形式, 通过娱乐通俗、深入浅出的手法将严肃的主题表现出来。用故事传递传统文化, 用影像阐释功德礼仪, 将知识和娱乐融为一体, 让观众在寓教于乐中学习礼仪、接受熏陶。

可以说, 《天天向上》成功地将谈话、娱乐和礼仪公德三者和谐地糅合在一起, 达到了谈话、娱乐、教育三位一体的良好效果。也体现了脱口秀类节目在回归本质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新的突破点和创新点, 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

参考文献

[1].徐舫州、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年3月第一版。

[2].牛鸿英、高震:《人文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中国电视》, 2007 (12) 。

中国网上购物市场的发展趋势 篇8

一、用户数和交易额持续升高

未来5年之内中国网上购物市场的用户数量将会进一步增长。各项环境的改善,使网络购物的优势进一步凸现,交易额也将有较大的提高。预计到2010年中国网上购物市场市场的用户数将达到7400万人,交易额将可能达到1800亿元。

三、竞争加剧,导致市场快速走向成熟

随着进入者的增多,竞争将更加剧烈,主要表现为资金的大量投入以及竞争方式的多样化,竞争将产生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一些购物网站逐步完善自身的管理和服务,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积累了庞大的顾客基础,形成明显的网络经济效应;而一些规模较小的网站则不堪重负,逐渐退出市场。另一方面,市场的竞争吸引了各界的极大关注,培育了人们网上交易的习惯,加深参与度,给网络购物市场带来繁荣。

三、多模式融合与创新,尽显资源优势

在目前情况下,企业交易平台的厂商可能进入零售或者个人拍卖市场。而各种电子商:务模式将进一步相互融合,传统销售方式与网上销售相结合,充分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尽显市场经济的活力。

四、网站收赞成为必然

即使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仍以免费为主流,并且这种主流至少将延续几年的时间,但收费是必然的趋势。收费将产生以下两方面效应:一方面能提高卖家网上经营的诚信度,只要交费,像随意开:店、靠虚假交易骗取诚信积分等现象将大有好转;另一方面,网站一旦拥有费用来源,便可以很好地加强和稳定网站的各方面建设,包括交易系统完善、员工在职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知识产权保护、顾客关系管理等,将壮大企业成长的力量。

五、国际化趋势明显

上一篇: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考核方案下一篇:体育档案资料